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1.采桑子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

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小题2】

“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③些小:指官职卑微。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

(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

(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答案:

(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

(2)“一枝一叶总关情”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写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予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

译文:

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解析】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解答此题,理解词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阅历,熟知全词表达的情感,才能有针对性的解答.

3.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

请用优美的语言,并展开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小题1】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莺。

【小题2】

思乡之情,暮春时节的惜春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要注意不是翻译句子。本题要抓住“杨柳”“细雨”“残花”“流莺”等景物特点,

结合语境而知,诗歌一、二句写了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莺。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中作者的情感的情感体验能力。对诗歌的情感鉴赏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根据诗歌三、四句,结合主题可以得出答案: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4.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①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西南。②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③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古人写诗很讲究练字,诗中的“隔”和“问”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任选一个简要分析。

这首绝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

【答案】【小题1】

“隔”字,使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融成一个艺术整体。(或:隔着野烟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问”字,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逼真地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小题2】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出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在这里,“隔”字,使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融成一个艺术整体。“问”字,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逼真地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本题考查学本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出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5.点绛唇

北宋.魏夫人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渐消残酒,独自凭栏久。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①漏②。

——选自《宋词》

①芜(wú)城:即广陵城,今江苏扬州。曾在战乱中荒芜,鲍照为之作《芜城赋》,

故称芜城。这里指游人所去的地方。②漏:指更漏,古代的报时器。

有人评价此词“诗中有画”,从词的上阕看,这一评价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请简要说明。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

词的上面描绘了清丽纯净的画面:清风拂过水面,明月泻下银辉,鳞鳞微浪闪动着光波。此刻,一只装饰华美的小船荡离江岸,驶向迷茫的远方,一个女郎凭依着楼头的栏杆,借着朦胧的月色,凝神目送那渐渐消失在夜空中的一叶轻舟。

【小题2】

表现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如:词的上面描绘了清丽纯净的画面:清风拂过水面,明月泻下银辉,鳞鳞微浪闪动着光波。此刻,一只装饰华美的小船荡离江岸,驶向迷茫的远方,一个女郎凭依着楼头的栏杆,借着朦胧的月色,凝神目送那渐渐消失在夜空中的一叶轻舟。这些内容足以证明“诗中有画”。

本题考查学本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阅读文本可知:这是一首表现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之情的词。上片写清风、明月、画船,这些本来应该是费心悦目的。但是,词人所面对的却是难堪的别离。周围的景物虽清新秀丽,纠缠主人公的愁思却拂之不去。下片就转为直接的愁绪抒发,将人生不如意时的愁苦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⑴第一句话中,“酒尽”、“风生”和等词,形象地写出了为友人送别紧张忙

碌的场景。

⑵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对最后两句加以赏析。

【答案】(1)鼓喧帆乱

(2)友人远去的船帆在山的转弯处消失不见,只剩下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宁静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抓住诗句中“酒尽”“风生”“鼓喧”“帆乱”等,发挥想像,动静结合地描写这些景物,突出周围景物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为友人送别紧张忙碌的场景。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不见话别的场景,没有情感的流露,但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诗人学古不泥古,营造的意境又自己的特色:茫远迷蒙、凄婉苍凉。友人远去的船帆在山的转弯处消失不见,只剩下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宁静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7.[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曲中写了哪些秋景?

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小题1】

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

【小题2】

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审题后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理解诗歌大意,看看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根据意象的特点来分析意境。解答此类题目要正确领会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全诗进行合理分析,结合诗人的生平进行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传达的思想感情。这首曲中写了这些秋景: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在做答中要注意,既要理解诗词大意,又要寻找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季节、氛围、景物特征、写作的背景等等。阅读文本可知,作者描写这些秋景是为了渲染出萧瑟的气氛,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回的思想感情。

8.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此诗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一、二句描绘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红红的桃花花瓣上还凝着昨夜的雨珠,碧绿的柳丝还萦绕在早晨若有若无的烟雾中.

(2)本题考查诗歌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两句诗的意思是: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反衬或衬托.“花落”“莺啼”的动作、声响,衬托出了“山客”居处的安静与“山客”心境的宁静与愉悦.

答案:

(1)红红的桃花花瓣上还凝着昨夜的雨珠,碧绿的柳丝还萦绕在早晨若有若无的烟雾中.一、二句描绘了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空气清新,色泽鲜明亮丽的景象.

(2)以动衬静,以莺啼声衬托“山客”居住环境的清幽与内心的宁静闲适.

翻译: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解析】这是一首写景诗.一、二句描绘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三、四句运用反衬的手法,用“花落”“莺啼”的动作、声响,衬托出“山客”居处的安静与“山客”心境的宁静与愉悦.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美景的闲适心情,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9.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分析“秋风起兮木叶飞”的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案】(1)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和景物描写的作用的理解能力。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主要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等。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诗的后两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恨”与“悲”,强化了前两句中蕴涵的情感,却远没有前两句含蓄深厚,滋味深远.与上两句的眼见秋风又起了,秋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家乡鲈鱼肥美,可自己却在这遥远的北方,远隔数千里,想回又回不去,做着与自己的期望相背的工作,怎么不令人伤悲。可悲的是这种伤悲还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压抑在胸中。

10.赏析古诗《晚春》,完成各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妙出。

(2)诗人借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过去,便展示出浑身解数,来告诉我们什么?【答案】(1)本题考查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百般红紫斗芳菲”,这句话的意思是:想方设法竟相争妍斗艳.所以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或者:表达了诗人鼓励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的蓬勃生机,也对).

答案:

(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2)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或者:表达了诗人鼓励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的蓬勃生机,也对)

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解析】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

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

11.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初冬夜饮

(唐)杜牧

淮阳①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注】①淮阳,指西汉汲黯因进谏被贬,最后死于淮阳之事。作者作此诗时,被贬为黄州刺史。

(1)该诗结尾句表达诗人______ 的情感。

(2)本诗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赏析。

【答案】流转不定的困苦(四处漂泊的痛苦,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无奈

【解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情感的抒发.

根据诗中内容,体会情感.“淮阳多病偶求欢”,在这句诗中诗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的.“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郁积,难以排遣,今夜只好借酒浇愁,以求片刻慰藉.这一句语意沉痛而措辞委婉.故此诗句表达出作者流转不定的困苦.(四处漂泊的痛苦,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无奈也对)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写作手法的理解.结合全诗内容来看,此诗首句用典,点明独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用典也叫用事,凡是诗文中引用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一类的史实或语言文字,用来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并能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的作品,即称“用典”.首句用汲黯事自况,暗示自己因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表达了仕途不遇的愤慨之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这种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有时也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梨花之雪是实写,“明年”之问是虚写.写出“思乡”情思,仕途不顺的愤懑.最后还有借景抒情,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在诗中写到茫茫的白雪,烘托了前路茫然之感.

答案:

(1)流转不定的困苦(四处漂泊的痛苦,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无奈也对).(2)①用典,首句用汲黯事自况,暗示自己因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表达了仕途不遇的愤慨之情.

②寓情于景(比喻),诗人独斟独饮,并不能释忧解愁,于是凭栏而立,那阶下积雪就像堆簇着洁白梨花,茫茫夜雪加深了他的身世茫茫之感.

③虚实结合,眼前梨花之雪是实写,“明年”之问是虚写.流露出流转不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隐痛.

译文:我像淮阳太守汲黯经常卧病,偶而喝杯酒解忧愁,客居异乡衣袖上结满清霜,只有与灯烛作伴.台阶下的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明年又有谁在此凭依栏杆?杜牧因刚直敢言,屡次进谏,多次被流放.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他四十岁时,受当时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此诗可能作于睦州.这首诗描写诗人在初冬寒夜中自斟自饮的情形,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惆怅苦闷之情.全诗格调忧伤凄婉,深沉感人,体现了杜牧的悲惨生活命运.回答诗歌鉴赏手法时一般的解题思路是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说明怎样具体运用的--收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另外,回答这类问题时,如果诗歌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只抓住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加以分析即可.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唐多令

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③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④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南宋爱国词人,与辛弃疾多有交往唱和。②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鹄山上,又称南楼。③黄鹤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黄鹤楼。④浑是:全是。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写楼外之景。一泓寒水,满目荒芦,“满”、“寒”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黯淡的画面。

B. 本词运用对比手法,将眼前凄冷的景象与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进行对比。

C. “未稳”可见行色匆匆,“又”字更给人以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

D. “浑是新愁”,含义丰富:本有旧愁;添了新愁;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

此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联系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小题1】

B

【小题2】

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岁月不再、昔是今非、交游零落、忧国伤时等悲慨感伤之情。二十年过去了,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竟是满目凄凉,“新愁”满怀,难以尽述。即抒发了怀人、叹老、悲秋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主旨及其技巧和感情的理解能力。仔细读诗歌,分析诗歌内容主旨,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然后分析每个选项内容是否符合诗歌内容,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B项分析有误,本词运用对比手法,是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这首词是感时伤今之作,词人通过对眼前凄凉景物的描写和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抒发了怀人、叹老、悲秋的思想感情。

13.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①桃花红似锦,生憎②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①不分:嫌恶的意思;“分”也作忿;②生憎:最憎恶。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分析作者所抒发的丰富情感。

【答案】首先有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相见的欢愉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根据“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可知,这两句首先有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相见的欢愉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14.《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世人称这首诗结尾句可谓妙绝,请简单赏析妙在何处?

【答案】①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中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落”字千钧,出意新奇,写尽心中思念之情。②用疑问把诗意推向更广阔的境界,引发读者的回味和思考,深化中心:③拟人手法,中秋夜思亲怀人乃天下离人的共同感受,而诗人又赋月光以人情,暗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力。揣摩诗中的词句,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具体技巧有: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赏析诗歌语言特色时,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如:①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中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落”字千钧,出意新奇,写尽心中思念之情。②用疑问把诗意推向更广阔的境界,引发读者的回味和思考,深化中

心:③拟人手法,中秋夜思亲怀人乃天下离人的共同感受,而诗人又赋月光以人情,暗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15.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②五弦琴。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斫:zhuò(被)砍

前六句表现了孤桐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分析作者借助“孤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小题1】

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顽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小题2】

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放百姓疾苦而献身,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及诗歌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仔细揣摩前六句诗,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来分析。由“森森、几百寻、凌霄、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来看,前六句诗表现了孤桐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顽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根据诗中的景、物、意象来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经历,不难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中借“孤桐”以言志,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放百姓疾苦而献身,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16.(一)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的一首。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软”或者“涌”字的妙处。(二字选一赏析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或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

【小题2】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或“涌”字化静为动,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这首诗中,“逐胜”即追寻胜景的意思;“忘寒”即不觉春寒的意思,表现了诗人陶醉于自然而忘我的境界;“小立春风”体现了诗人心境悠闲;“只爱”

体现出诗人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词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赏析重要词句。“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用得极妙。“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17.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唐·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诗人以形象化的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寓情于景。诗歌中“____”字最能体现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______”字又最能隐射出诗人惜别友人时的依恋。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摹诗的一、二两句所展现的“春郊送别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遮拂

【小题2】

示例: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萌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词的品析能力。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找出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揣摩诗人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这首诗中的“遮”字最能体现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拂”字又最能隐射出诗人惜别友人时的依恋。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揣摩与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反复阅读诗歌、把握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诗中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注意描述画面不同于翻译句子,不能干巴巴地解说句意。这首诗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萌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

18.(一)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二)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本诗歌的\'散\'与\'不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赠梁任父同年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②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①这首诗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诗。②侉(kuǎ)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

(1)诗歌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一)(1)“渺茫”一词从字面上看似是形容春江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及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之情。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1)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

(2)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任答一点)

(三)(1)用典。分别是“望帝啼鹃”与“精卫填海”。

(2)①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叠音词“寸寸”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珍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②作者以望帝自况,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恳切隆重,体现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③诗人借精卫填海表达了自己希望以微弱力量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同时也热切希望梁氏共赴国难。(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一)(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反复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结合具体语境,联系诗歌主题及作者情感,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渺茫”一词从字面上看似是形容春江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及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用典、白描、映衬烘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情于景、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这首诗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必须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找出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四月、雨乍睛、葵花向日倾”来看,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体会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诗歌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任答其中一点即可。

三(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用典、白描、映衬烘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情于景、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这首诗最后两句中“望帝啼鹃”与“精卫填海”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根据诗中的景、物、意象来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结合全诗,可知①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叠音词“寸寸”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珍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②作者以望帝自况,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恳切隆重,体现作者拳拳爱国之心。③诗人借精卫填海表达了自己希望以微弱力量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同时也热切希望梁氏共赴国难。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19.看叶

宋•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

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______。

(1)诗中横线处应选填的诗句是______

A.踏遍梅花带月归 B.山城斜路杏花香

C.绿影扶疏意味长 D.带叶梨花独送春

(2)理解诗句内涵。繁花似锦容易凋谢,绿叶盎然活力长存,诗歌借景寓理,告诉我们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而______这一道理。

【答案】绿影扶疏意味长;C;平凡如叶的生命更为长久

【解析】(1)本题是对诗歌记诵能力的考查.诗意是先写花与叶,再写影.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蕴含的哲理.根据全诗内容的理解,明确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因追求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的生命顽强而长远.更何况,花儿虽好,还得绿叶扶持.绿叶甘当底色,甘作陪衬.“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这是约定俗成的叶的品格.罗与之的《看叶》,则进一步提出了人生的思考,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

答案:

(1)C

(2)示例1:平凡如叶的生命更为长久.

示例2:充满活力的事物更加长久.(意思相近即可,不拘泥句式语言)

译文:

色彩缤纷的鲜花已经凋谢,芳草也不再幽香.此时并非无风景可赏,夏天的池塘正吸引着他的目光.看花不如看叶.尽管艳丽花朵吸引人们,但是绿叶更值得我们去尽情欣赏.池塘花木枝叶茂盛,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别有一番情趣,它的美感令人回味无穷.罗与之的这首《看叶》,是饱经沧桑之作,别有一番人生况味.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因追求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的生命顽强而长远.更何况,花儿虽好,还得绿叶扶持.绿叶甘当底色,甘作陪衬.“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这是约定俗成的叶的品格.罗与之的《看叶》,则进一步提出了人生的思考,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

回答本题,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注意字词的准确运用.

20.出塞

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注:①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②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试赏析“军歌应唱大刀环”中“唱”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表现诗人抗敌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

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表现得淋漓尽致。(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的分析理解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军歌应唱大刀环”中“唱”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表现诗人抗敌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根据诗中的景、物、意象来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准确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结合整首诗歌,可知诗句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表现得淋漓尽致。言之成理即可。

21.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①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②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①陂(bēi)塘:池塘。②飏(yáng):飞扬,飘扬。

请概括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这首词的写法历来为人称道,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小题1】

诗人是一个游兴盎然、欣赏风景、怡然自得、喜爱农村风光的形象。

【小题2】

示例一:这首词运用白描,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示例二: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示例三:结构方面上节片对称,组成两副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

示例四:情景交融,全词通过描绘生意盎然的春色,表达了作者兴味盎然,怡然自得、喜爱农村风光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诗词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要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语,感悟诗人情感,提炼与归纳形象。综合分析可知:诗人是一个游兴盎然、欣赏风景、怡然自得、喜爱农村风光的形象。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本题示例:这首词运用白描,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22.墨梅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__________,墨梅就是__________________,“洗砚池”是化用

_____________的“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个典故。

“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题画诗水墨画的梅花王羲之

【小题2】

诗人以梅花自喻,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题材、重点字词含义和手法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抓住诗歌的重要词句、具体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品味分析。《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一说三国时期是钟瑶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一说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诗人以梅花自喻,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23.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形容湖中的君山。

赏析“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迷蒙的湖面比作未经磨拭的铜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光之下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朦胧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小题2】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宽广豁达的情怀。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这个句子应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迷蒙的湖面比作未经磨拭的铜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光之下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朦胧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理解诗句意思,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宽广豁达的情怀。

24.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①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②,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①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②碧毯线头抽早稻:田野里早稻拔节抽穗,好像碧绿的毯子上的线头。

《春题湖上》和《钱塘湖春行》都是白居易任职杭州时所作,本诗中“”二字与《钱塘湖春行》中“最爱”一词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月点波心一颗珠”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说说它妙在何处。

【答案】【小题1】

勾留

【小题2】

示例:①寥寥数字却生动地描绘出了天空无云,湖面无风,月亮明丽圆润,湖水澄澈透碧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湖水平铺,月影沉波,在诗人看来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

③“一颗珠”形容倒映在湖中的月亮之小,从而衬托出西湖之广阔;也表现出月亮的圆润、皎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字词的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然后找到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情感;最后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从诗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字词即可。《春题湖上》这首诗中的“勾留”二字与《钱塘湖春行》中“最爱”一词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再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从修辞、描写、炼字等角度来赏析。这首诗中“月点波心一颗珠”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湖水平铺,月影沉波,在诗人看来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寥寥数字却生动地描绘出了天空无云,湖面无风,月亮明丽圆润,湖水澄澈透碧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诗中的“一颗珠”形容倒映在湖中的月亮之小,从而衬托出西湖之广阔;也表现出月亮的圆润、皎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5.题春晚

(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诗歌描写诗人傍晚立于门外所见之景。柴门落花、、三幅画面,动中有静,生机盎然。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小题1】

昏鸦绕林樵渔归家

【小题2】

本诗表现了诗人闲适安宁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合具体的诗句的表现手法,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形象。诗歌描写诗人傍晚立于门外所见之景。柴门落花、昏鸦绕林、樵渔归家三幅画面,动中有静,生机盎然。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探究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诗歌表现了诗人闲适安宁的心境。

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唐诗鉴赏100例(含答案)

2015古诗词鉴赏:唐诗鉴赏100例 目录 1.罗邺《早发》 2.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3.王绩《野望》 4.包佶《再过金陵》刘翰《石头城》 5.贾至《春思》 6.钱起《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7.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8.姚合《闲居》 9.严武《军城早秋》 10.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11.郎士元《柏林寺南望》 12.杜甫《曲江对酒》 1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14钱珝《未展芭蕉》 15.刘眘虚《阙题》 16.李商隐《霜月》 17.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8.薛逢《长安夜雨》 19.卢纶《逢病军人》张乔《河潢旧卒》 20. 雍陶《天津桥春望》 21.薛涛《送友人》 22.柳中庸《听筝》 23.白居易《梦微之》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 24.杜荀鹤《自叙》 25.孟云卿《寒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26.郑谷《题杭州樟亭》 27.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8.李商隐《风雨》 29.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30.张蠙(pín)《登单于台》 31.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32.刘方平《梅花落》 33.陆龟蒙《吴宫怀古》 34.许浑《旅夜怀远客》 35.栖一《武昌怀古》 36.李白《清溪行》 37.韦应物《春游南亭》 38.贾岛《寄韩潮州愈》 39.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40.雍陶《塞路初晴》 41.杜甫《孤雁》

42.杜甫《叹庭前甘菊花》 43.韦庄《忆昔》 44.戎昱《塞下曲》 45.王勃《咏风》 46.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47.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48.窦巩《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因以赠别》 49.吴融《子规》 50.杜甫《九日》 51.陈子昂《感遇》 52.李商隐《落花》宋祁《落花》 53.赵嘏《长安秋望》 54.崔湜《边愁》 55.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 56.曹松《南海旅次》 57.白居易《琴茶》 58.綦毋潜《过融上人兰若》 59.裴磷《裴给事宅白牡丹》白居易《惜白牡丹》 60.元稹《高荷》 61.李中《舟次彭泽》 62.高骈《风筝》 63.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64.杜荀鹤《闽中秋思》 65.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66.温庭筠《赠少年》 67.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68.崔道融《梅花》 69.崔道融《溪居即事》 70.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71.张仲素《秋闺思》施肩吾《望夫词》 72.李中《舟次彭泽》 73.寒山《杳杳寒山道》 74.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75.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76.刘沧《江楼月夜闻笛》 77.万楚《骢马》 78.李嘉祐《晚登江楼有怀》 79.徐通《春日闲居》 80.陆龟蒙《离别》 81.张乔书边事① 82.李澄之《秋庭夜月有怀》 83.白居易《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84.李涉《题鹤林寺僧舍》李端《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 85.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听晓角》

八年级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带答案)

八年级课外古诗鉴赏专项练习 (一)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2分)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二)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3分) 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3分) (三)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争堪悲。 路出①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②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③何处期。 【注解】①“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遥远漫长。人:指诗人自己。②客:在外漂泊。③风尘:喻指社会动乱。 1.诗人以一个“”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2分)

2. 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四)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3分) 2. 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3分) (五) 望江南① 李煜 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解】①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的景色。(3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词“朴素自然,没有一句直露地抒情,但又句句融情”,试以末句“笛在明月楼”为例,加以赏析。(3分) (六)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②霁(jì):雨止天晴。 1.请根据诗意,在下面括号内填写出诗人的先遣。(2分)

(完整版)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客发笤溪① 叶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3分)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三)(6分) 5.(6分) (1)诗句运mT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竞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㈢古代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6分,每小题各3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8.(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江南春天风光?请简要分析。(3分) (2)开头两句整理是如何表现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的?(3分) 8.(1)答案:描写了江南早春风光:云蒸霞蔚,梅柳摇曳,春水荡漾,春和景明,黄莺啼唱,一池浮萍生机盎然,凸显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特征。(评分要点:分析意象2分,指出特征1分。) (2)答案:整理用“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自己虽面对江南美丽春色,却因别家离乡、在外做官,对异乡的新春物候变化反而感到惊心的矛盾心情。(评分要点:紧扣“独有”“偏惊”作分析2分,指出游宦他乡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7━8题。 山歌 无名氏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东去九江途中的一个深夜,诗人细读元稹诗卷,写下这首诗。 7.这两首不同朝代的诗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何处,作简要赏析。(4分) 8.这两首诗各表达了什么感情?(2分) (二)(6分)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1.采桑子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 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小题2】 “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③些小:指官职卑微。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 (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

高考古诗鉴赏练习与答案详解100首

高考古诗鉴赏练习与答案详解100首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拟古九首(其九)① [晋]陶渊明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注】①公元418年刘裕扶持晋恭帝登基,隔年又逼晋恭帝退位,改晋为宋。有人认为这首诗暗喻晋亡的一段历史。 21.简析画线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2.分析这首诗的象征意义。(4分) 21.(3分)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转为议论。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写出结构上的作用,给1分;写出哀叹的意思,给1分;写出暗喻的意思,给1分。) 22.(4分)桑树象征晋国。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写出象征意义,给2分;具体分析,给2分。如果从人生命运,或者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分析也可以。) 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山寺 贾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1)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 答:“透”字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逆”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2)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4分) 答:①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一是围绕“高”,二是围绕“静”三是围绕“不俗”)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厌世慕隐,佛家情怀(大意对即可,大体答到“厌恶世俗”,“归隐之念”“高洁情怀”“超凡脱俗”“皈依之念”都算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夜思中原 刘过①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②衣冠④天一方。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④。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1.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想排遣烦闷→[ ] 【答案】【小题1】 七言绝句 【小题2】 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小题3】 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诗歌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按语言,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格律,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结合诗歌内容,.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其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但切记一点,描写不是翻译,不能将其当做翻译来写,要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多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会使你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示例: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结合诗歌内容,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出门前望野田”写出了诗人想排遣烦闷;“月明荞麦花如雪”写出了诗人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二)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八)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及答案(十八篇)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及答案(十八篇)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 林逋 底处②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③葑上田④。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端上人:一个名叫端的和尚。②底处:何处。③枰:棋盘。④葑上田:又称架田,古人将木框浮于水面,框内充满葑泥,水涨水落而架田不颠覆。 (1)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2)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秋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指出“山鸟”和“井梧”分别喻指哪类人? (3)黄公度的这首《悲秋》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试题。 叹疆场隋代民歌 闻道行人至,妆梳对镜台。泪痕犹尚在,笑靥自然开。 到家[金]刘汲 三载尘劳虑,翻然尽一除。园林未摇落,庭菊正扶疏。

绕屋看新树,开箱检旧书。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 (1)这两首诗所写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试分别概括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试对“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两句进行赏析。 4.阅读下面的隋诗和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日思归薛道衡(隋)蜀道后期张说(唐)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人日:正月初七。 (1)试对薛诗前两句中的虚词作简要赏析。 (2)薛诗的三、四句和张诗的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试做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澄迈驿通潮阁①二首 苏轼 【问题】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问题】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上帝;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1)古典诗词特别将就炼字,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贪看白鹭横秋浦”中“横”字的妙处。 (2)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比较这两首诗,看看有何不同,请简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面问题。 梦回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早晴至报恩山寺 文与可 山石??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钱钟书在《宋诗评论》中评价文与可“在诗里描摹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 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时,要紧扣“以画写诗”的题干提示,抓住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本 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体现了诗人闲适、恬淡和喜悦的心情,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 【答案】(1)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颔联 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 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2)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首联诗人清晨沿着 山路拂松穿竹,露水打湿了衣裳。颔联和颈联写太阳升起后诗人所见的清新明丽的山林乡 村景色。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这些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山 寺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恬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沈石田落花诗 [明]唐寅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颔联借助历史故事说理,自然是用典手法,需要分析出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来。(2)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1)用典。使用了王昭君不被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之典,表达出诗 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2)“不见莺啼有吠蛙”寓指春去夏至,花落 时节;呼应首联(或呼应标题)以景结尾,委婉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或无奈与自嘲)。 3. 阅读 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水 杨万里[注] 旧诗一读一番新,读罢昏然一欠伸。 无数盆花争诉渴,老夫却要作闲人。 【注】杨万里:号诚斋,南宋诗人,主张积极备战,正直敢言。因自己的抱负无法 施展,遂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后痛恨奸相专权,终忧愤而死。 (1)全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评论认为,全诗的精妙处就在于“无数盆花争诉渴”的“争诉渴”三字上。 “争诉渴”三字有怎样的妙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精选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精选练习题汇编 一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2.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二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3.诗中横线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水声 B.泉声 C.江声 4.诗歌后两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 6.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荆轲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7.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的诗句是?

8.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9.诗歌描写的季节是() A.早春B.暮春C.初夏D.盛夏10.分析诗歌第三句中“黄”字的妙处。 六送狄宗亨 【唐】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 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 又惜空度凉风天。 11.请简析本诗首句的作用。 12.联系全诗,简要概括诗中表达了哪些“愁”? 七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拦得溪声日夜喧”一句中的“拦”字意在表现群山有情,不舍得溪水离开自己温暖的怀抱。 B.“万”字体现出阻挡重重,“堂堂”二字写出了溪水峰回路转,突围而出,成江成海的气势。 C.后两句诗描写了山村溪流的景致,又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态度:苦难和困境终有尽头,生命总要奔流,无可阻挡。 D.溪水从山中发源,曲曲折折流淌,这本来是一种常见的地貌,诗人却将这种常见地貌人格化,阐发了一种“奔流”的人生哲学。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75页课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75页四首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 《式微》 《子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微:幽暗不明。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故:为了某事。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内容主旨: 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2.“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4.《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内容主旨: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语文诗歌练习题 1、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de)首句写出了秋夜(de)什么特点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de)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de)思想感情 2、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中(de)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de)心情 ②诗(de)三、四两句富有浓烈(de)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de)角度进行赏析. 3、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de)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4、.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de)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de) 简要回答. 5、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de)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 写 .

(2)词(de)上片在描写春天(de)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de)情感 6、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de)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 说说你(de)理解. 古诗(de)特点:贵形象,贵情感,贵含蓄;贵凝练. 如何读懂诗歌: 1、掌握:相关(de)历史知识:古人(de)生活情境. 相关(de)文言知识: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de). 相关(de)诗歌常识:题材与体裁;句与联;意象与意境;情感基调与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 2、抓住:题目、作者、注释、意象、情感基调、题材、关键词句、诗歌中(de)人、思想情感等. 3、贯通:诗歌中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de). 4、整合:写了什么,怎么写(de),为什么写. 1、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de)首句写出了秋夜(de)什么特点 答:写出了秋夜(de)漫长.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de)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de)思想感情 答:凄清孤寂.寂寞悠思(de)心情. 2、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中(de)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de)心情 答: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de)惊讶、欣喜之情. ②诗(de)三、四两句富有浓烈(de)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de)角度进行赏析. 答:用白雪盼春(de)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de)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de)冷落写成了仲春(de)热闹,富有情趣. 3、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de)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及答案详解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及答案详解(一) 春日 (宋)晃冲之 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注】①阴阴:草木阴阴。②趁:追逐。1.这首诗通过描绘_______、细雨翻萍、_________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2分) 2.三、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如梦令(6分)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泛吴淞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惟有鹭鸶①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注】①鹭鸶:白鹭,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1.诗中(1)______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2)______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2分) 2.“惟有鹭鸶知我意”中的“我意”指的是什么?(2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诗词鉴赏(有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诗词鉴赏(有答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小升初总复习诗词鉴赏题 精选精练附答案 送别 (唐)王雄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饮君酒:劝君喝酒。何所之:去哪里。归卧:隐居。南山陲:终南山边。 1.解释词意:君(____________ ) 不得意(____________ ) 2.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交代了友人归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交代了友人归隐的地点。 4.全诗没有表现依依不舍之情,更多的反而是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看出。 旅次朔方 (唐)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释:旅次:旅行途中临时在某地住宿。朔方:泛指北方。并州:城市名,太原旧称。咸阳:地名,位于陕西省。 5.“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中“忆”的意思是________,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的故乡在________,他离开故乡已有________(时间),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中体会到的。 7.全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你还积累过类似的诗句吗?请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部编版全册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全册共17首,带答案)教材目录: 课内古诗词(9首) 12.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23.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过零丁洋/文天祥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课外古诗词8首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南安军/文天祥 别云间/夏完淳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课内诗词赏析选择题: 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3、对范仲淹的《渔家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色,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方面描写迥异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正面揭示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将士们苦中作乐,夜深霜重之时仍在军营中奏乐欢闹的场面。((3分) D(写夜深霜重之时传来的悲凉哀怨的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二、江城子作者:苏轼(宋) 1、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 A.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B. 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词人装备齐全,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表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 C. 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射天狼”直抒胸臆,表达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试题(附答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全诗鉴赏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阅读答案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白鹤一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4、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搏击长空的气势,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愈挫愈奋、锐意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分) 5、秋天可写的事物很多,作者为何选取了冲天的白鹤?有何深意? 答:借一飞冲天的白鹤表明心志,表达了作者在厄运面前绝不低头,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豪情。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初中古诗选择题阅读训练100篇(带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阴里白沙堤。 (乙)春兴 武元衡 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具体时段不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写的是早春时的景物,武元衡《春兴》写的是暮春时的景物。 B.《钱塘湖春行》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C.《春兴》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暮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D.《钱塘湖春行》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春兴》诗是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的作品。 【答案】C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即可。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春兴》以“春”字为着眼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2.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阴里白沙堤。”写诗人来到绿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容分析选项。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故“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错误。 3.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阴里白沙堤。 A.颔联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