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咏史(其二)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 ①金张,指金日和张汤两家族,是汉代两大权贵。②七叶,七代。珥,插。汉貂,汉代侍中官冠旁插貂尾为饰。③冯公,即冯唐,汉宣帝时人,才能卓越而不被重用。

1、这首诗其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为一层。请简要分析诗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内

在联系。

2、这首诗名为“咏史”,实为“感事”,批判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请加以简析。

[赏析及答案]

左思,字太冲,西晋人。曾作《三都赋》,时有“洛阳纸贵”之誉。其诗感情激烈,用语朴质,在当时文学中别具一格,被称为“左思风力”。左思曾作《咏史》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借“咏史”之名,对当时的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用人上的“九品中正制”提出了批判和抨击。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了对比、比兴手法,把百尺苍松和径寸之苗作了比较,一高一低,一贵一贱,这样对比,为下文评说积蓄了充分的声势。接着,揭露了处于寒门、贵族之分如此严峻的“地势”之下,无才者因门阀之高而异常显赫,有才者因地位之低而终身坎坷的社会现实。总的说来,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无情地鞭挞和抨击,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强烈愤慨和不满。

1、第一层以比兴起笔,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第二层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相反的事例,具体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由来非一朝”。三个层次的中心是第二层。

2、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写一段文字,简要评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

2、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试作简要分析。

[赏析及答案]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这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孟浩然于唐玄忠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曾由湖北襄阳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宰相张九龄。此诗是他赠给张九龄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人推荐而做官从政的心情,诗的前四句既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势。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和希望得到张丞相推荐援引的期望。孟浩然的诗虽以孤寂悠闲、冲淡清远著称,但此诗却写得雄浑壮逸,曾被人称为“唐五律之冠”。

1、这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

云梦泽一带;湖水掀起的波涛,声如擂鼓,汹涌澎湃,震天撼地,连巍巍雄跨于湖边的岳阳城似乎也被波涛所摇动。这两首诗写得阔大雄浑,气象壮观,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波涛动人心魄的气势。

2、这首诗在结构上构思巧妙新颖。前四句写景,但景中含情,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巧妙地歌颂了开元盛世。后四句抒情,但婉而不露,写得萦纤曲折,含蓄蕴藉。诗人虽然希望张九龄引荐,但又不失身份,用语得体,不卑不亢,毫无寒气相。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燎倒新停浊洒杯②。

[注] ①回:曲折,迂回。②当时杜甫因病戒酒。

1、围绕诗题“登高”,简要分析本诗前两联与后两联之间的内在联系。

2、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请分析概括诗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之“悲”。(至少写出5项)

[赏析及答案]

《登高》是杜甫晚年在夔州时所作,是他七律诗人代表作之一,有人称之为“古今七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写得慷慨悲凉,动人心弦。杜甫的这首悲秋诗,不同于文人骚客的无病呻吟,它凝聚着诗人毕身艰难追求面不遇的感慨。虽然是一首悲歌,但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一味哀伤,而蕴含着悲壮的感情,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诗人那种阔大的胸怀。在艺术上,前四句写景,景中含情;后四句即影视抒怀。语言精炼,对仗自然,言简意丰,凝重深沉。

1、前两联写景,是诗人“登高”所见;后两联抒情,是诗人“登高”所感。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2、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酬李穆①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注] ①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有诗才,曾在从桐江到新安的途中寄给刘长卿一首诗。原诗是:“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人南望转参差。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缓行自迟。”当时刘长卿在新安郡。

1、诗的前两句写“孤舟”“天涯”“万转”“云山”,描写了一幅具有什么特点的图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及答案]

刘长卿(?~ 约786),字文房,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后。是位地地道道的大历诗人。因家境贫寒,但应举十年不第。752年才中进士。入仕后又因刚直犯上,两遭贬谪。一生大部分时光在逆境中度过。长期的悒郁寡欢使他的诗于冷落寂寞中又平添了一些惆怅的心绪,显得凄清悲凉。本诗起句“孤舟”透露出凄楚的意味,“至天涯”指李穆远行的艰辛。站在爱婿的角度来写他远行对前途的期盼。“路更赊”写出女婿到来的喜对前途的猜测破灰的心理。本诗的后两句主要从诗人的角度来表达对爱婿到来的喜悦与盼客归来的急切心情:打开门,洒扫庭除。末句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流露出好客之情。“贫”字既表露出诗人贫居无人登门的寂寞,又是“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真挚感情。末句以景作结,格外含蓄蕴藉。

1、本诗前两名用“孤舟”“天涯”“万转”“云山”等意象,描写了一幅凄楚、悲凉、艰难、迷茫的景象。通过此表现了作者对女婿李穆新安之行的担忧和关心。

2、刘诗后两句用“柴门”“远客”“青苔”“黄叶”“满”表现自家的贫寒与孤零,表达对无人登门的寂寞之感和对客人将至的欣喜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诗题为《早梅》,诗中的“早”字是如何体现的?

2、试分析本诗的感情基调?

[赏析及答案]

齐己(863?~ 937?)僧人。本姓胡,名得生。益阳(今湖南)人。出家后栖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有《白莲集》。

这是一首咏梅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蓄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格,以此寄托自己的心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以对比手法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而梅花“孤根暖独”,照应诗题“早梅”。第二联用字来淡却耐咀嚼。“一枝开”是点睛之笔,显出此梅与众不同。第三联对仗工整,“递”字说梅香随风四溢,“窥”字写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惊奇之神态。以上三联,由远及近,由虚而实,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赏识,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此时作者不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充满自信:明年他会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本诗语言清润平淡,无雕琢之痕,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蓄十分丰富。

1、本诗题为“早梅”,诗中句句扣“早”字。如首联“孤根暖独”是“早”,颔联“一枝开”是“早”,颈联禽鸟惊窥亦是“早”,因为花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突出了“早”字。

2、诗人刻画了早梅形象寄托了自己立志。如果说劲联带有不为的所赏识、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话,那么尾联却是满怀希望:诗人不甘于“寂寞开无主”的境遇,明年要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①。

[注] ①鼙:军队用的小鼓。

1、试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其中的“候”字有的版本上写作“听”。试结合本诗的意境,比较分析这两个字的优劣。

[赏析及答案]

这首诗在《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全唐诗》中有收,但均未署作者姓名。它通过驻守边塞的将士闻军情而待命出征的情景,表现了唐军将士临危不惧,奋勇杀敌的不凡气慨。全诗的构思的布局不落俗套,选取的角度比较独特。没有展示旌旗逶迤,军容整肃的壮观景象,没有勾画金鼓震天、血刃相接的厮杀场面,也没有作过多地渲染、创造那种肃杀严酷的气氛。诗人只是选取了一个星夜闻警、待令出征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诗中虽然在上下二联之间有局部的相对的缓与急、静与动的对照,就整体而言,所创造有又是一种“大动”与“大静”的境界。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环境氛围,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之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1、描绘边塞落日和夜晚的独特景象,对下面的军情紧急、壮士待命出征的紧张气氛起到烘托作用。

2、“听”不如“候”。如果战鼓已响,战士们还在“听”,便不免显得军心涣散、士气不高;“候”字则定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让人想像到一旦战鼓擂响,“壮士”便立即跃马出征、上阵迎敌的情景。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3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肯月夜色,短松冈①。

[注] ①短松冈,指坟地。

1、这首诗题目是“记梦”,作者在梦中梦到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两茫茫”该怎样理解?

3、尾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是从亡妻的角度着笔的,体会这样表现的好处,并加以阐述。[赏析及答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诗、词、文等均有不凡的成绩。他的这首《江城子》写地他的原配爱妻王弗去世十年之际,是著名的悼亡之作。词的上片集中表现了对亡妻的思念,抒发了抑制不住的生离死别之情,同时,字里行间还流

露出了自己仕途失意,饱经沧桑的伤感和悲凉。下片先写夜色牵着诗人的心灵疾驰,在恍惚之中又回到了阔别的故乡,然后又从梦乡回到了现实中,这一反复,使思念的感情变得更为深沉有力。这首词以虚实相衬的手法抒写了自己既真挚浓烈,又曲折多变的思念之情,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1、作者梦见自己回到了故乡,妻子正像当年一样,凭窗梳妆,夫妻相见,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惟有相顾垂泪。这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2、十年之中,死者对生者来说当然是“茫茫”难寻;而在作者的想像里,生者对另一个世界的死者来说也是“茫茫”不可知的。“两茫茫”写出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情和失去爱妻的痛苦。

3、作者写亡妻年年为思念自己而“肠断”,实际上是写自己为思念亡妻而年年“肠断”。这种从对方的角度着笔的手法,比直接写自己的思念之情显得委婉含蓄,也更为深切感人。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海棠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具体说说一、二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三、四句上怎样表达作者爱供给惜花之情的?

[赏析及答案]

这首七绝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写的。当时,苏轼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而独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对于这株幽居独处的海棠,遭贬独处的作者视为知己,并如次小酌花下,为之赋诗,这是其中一首。前两句正面描写兼顾侧面渲染,营造了一个空蒙迷幻的境界,写出了海棠花光艳幽香的特点,后两句以花喻人,进一步写出了作者爱花惜花的感情。全诗空蒙迷幻而又略显幽寂,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此诗由实入虚,虚实相生,把海棠写得形神兼备。前两句写海棠的色香,是实写;后两句暗用典故,把海棠喻为一位身着红妆的睡美人,想象新鲜奇妙,笔墨轻淡空灵,这是虚写。

1、一、二句,创造了一个空蒙迷幻的意境:月光朦胧,一株海棠光洁的叶面和花瓣映射着普照大地的月光;微风一吹,花枝摇动,光波闪烁,花香四溢,更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

2、三、四句作者赋花以人的性情,比拟奇特,联想奇妙,想像海棠花会像人一样夜深睡去,所以点燃高烛照耀海棠。诗情如痴如醉,爱花之情溢于言表。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清平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①。若有人不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 ①行路:指春天的踪迹。

1、词中所写的春日景物较少,只选取“黄鹂”和“蔷薇”,请说出“黄鹂”在表达作者的惜春之情时起到什么作用?

2、这首词是怎样表现惜春主题的?

[赏析及答案]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北宋洪州(今江西修水)人,为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的词,历来评价不一,而这首《清平乐》却历来受到好评,好就好在写得曲折新颖,风格清奇,语言轻巧,词味隽永。词人因春消逝而感寂寞,于是希望有人告诉春在何处,以便唤回同住;词人察觉无人告知,于是再问黄鹂;而黄鹂之语不可解,于是词人陷入怅惘。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了春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全词善用拟人手法,把春天写得情态可见,踪影可寻;笔意曲折,富有变化,一波三折,皆牵人情丝,使人油然而生对春天的爱怜。

1、黄鹂常伴着春天出现,黄鹂宛啭而鸣,增添了春天的色彩;问取黄鹂,黄鹂因风而飞,又增添了词的情趣。

2、该词曲笔渲染,一波三折;无人告之:春逝去,人寂寞,希望有人知春去处以唤回同住,以此奇想,表达对春的执着,这是一折;无人告之,也不可唤回,只好问同来的黄鹂,这是二折;黄鹂百啭不可解,令人怅惘,这是三折。一首小词,竟几经曲折,层层深入,可谓巧妙。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惟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佛金微①。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百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 ①佛金微,指弹瑶琴。

1、开篇运用桃花源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试结合上阕内容进行分析。

2、本词中“红露”“朱唇丹脸”都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赏析及答案]

黄诗注重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自成一体,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词作讲究雅俗并存,表现自我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词作内容贴近日常生活。与晁补之等人并称“苏门四学士”。这首词作于诗人被贬官之时。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不愿媚世求荣、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词作起句便借用“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我俗穿花寻路”一句阐发自己寻求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愿望。“唯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一句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曲折地表达出自己对纷乱人世的厌倦而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情。“灵芝”“朱唇”也是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末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的孤独。

1、桃花源是陶渊明文中的理想境界,桃花源中的生活是陶氏对心中社会的向往,但现实社会中难以寻到。开篇用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志趣。

2、“红露”“朱唇丹脸”都是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社会生活的向往及尘世生活的不满。

关河令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螟,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

2、本词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及答案]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词人,历任太学正、庐州教授、国子主簿等职。其词多写闺情、旅思。词风典丽精工,形象丰富,格律严谨。本词写羁旅孤栖的情景,读来颇有一股清峭之气。词以暗移的时间为线索,贯穿着孤旅感情的波澜,看似平淡无奇,而真情荡漾。上片写出日间情景,于明处写景、暗处抒情;下片写夜间情景,于明处抒情,衬以典型的环境,情景交融。上片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思念亲朋,一声长鸣传来,回望苍穹,不见雁影,留下的是更沉重的寂寞。下片“人去”写旅伴们聚散无常,愈衬出离人之苦,又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清醒之人难熬漫漫长夜,此情此景何以堪。

1.写出了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的凄清的秋景。

2.以时间为线索;表达了词人羁旅孤栖的孤寂凄苦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采桑子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同是对“江楼月”,词中主人分既“恨君不似”,又“恨君却似”,对此该怎样理解?请作具体描述。

2、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赏析及答案]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曾任中书舍人,以忤秦桧罢职。其诗学黄庭坚,属江西派。《采桑子》是一首写别情的词,,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南北东西到处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妻子不能像月亮一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全词以“江月楼”作比,在上片里赞美“江月楼”“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是到处漂泊,永不分离人赞词,下片则是难得团圆的恨词,同样是以“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在同一首作品中以一个喻体写出两种角度,而又表达同一种感情,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手法。这样的比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贴切入理,能够产生非同寻常的表情达意的效果。

1、词中主人公希望对方像月亮,不论在天空哪个地方,都能与自己相随相伴;同时又不愿对方像月亮,因为月亮总是亏缺,只有暂时的团圆。这是以“江楼月”作同一个喻体,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设喻,表达思念对方、渴望团圆的同一种感情。

2、这首词以一物设两喻,新颖别致;语言平白如话,浅近明快;用重复的词语反复咏唱,有民歌风味。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用语含蓄,这句描绘了怎样一幅情景?暗含着怎样的心情?从下句看,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为什么倦梳头?

2、“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包含了哪些深刻的内涵?

3、“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什么地方?

[赏析及答案]

李清照(1084~1155后)号易安居士,济南人。词风婉约,偶有豪放之致,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浅近。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时,她已年逾五旬。那时半壁河山已沦于金国统治者之手。诗人丈夫也早已染急病考故去。上片侧重写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起句描写暮春时节的凄清景色。第二句是懒散的心情。第三句是诗人对时事的总评价,包含着诗人的整个身世之感:国破家亡之恨,夫死痛,转徙流离之悲,无依无靠之苦等等。第四句是词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的外在表现。下片转写心理活动。第五句写游春之情,是情之转折,第六句“也拟”,表明只是一时打算。结果呢?最后三句把“闻说”,“也拟”全否定了,复归于愁苦。结尾两句,出笔婉转,比喻新颖,把抽象愁情物质化了,而且也把它形象化了成为千古名句。

1、“风住尘香”一句的意思:昨天夜里刮了一夜大风,花全部被吹落了。早晨风停了,路上的尘土因花瓣飘荡也带上了香味。这里暗含着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和伤感,从“日晚倦梳头”看,应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时候。之所以“倦梳头”,,一是花落春去的伤感,二是下句的“物是人非”。

2、“事事休”是说所有的事都完了,主要包括国难家愁的两方面,从国难说,朝庭偏安,无力恢复,南逃的北方人都有家不能归。从家愁说,丈夫中年去世,自己孤苦零丁,漂流异乡,所以“欲语泪先流”。

3、好就好在把愁写得厉害,甚至愁白了头发,这些说法都显得太抽象,而用小船都载不动,就有了重量和质感,这是一种独创,不仅奇特而且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般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辩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注] 明正德间宦官当权,作恶多端,作者“乃作《咏喇叭》以嘲之”。

1、这首戎曲讽刺了宦官的哪些恶行?

2、分析概括这首散曲主要的艺术特色。

[赏析及答案]

王磬,明代诗人、画家,精通间律,以创作散曲著称。他的这篇作品以幽默的语言,借喇叭为题,对作威作福的宦官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宦官依仗权贵,欺诈百姓,他们的行为给百姓带来了极度的不幸和痛苦。作品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善于抓住极小的事物,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语言上,采用口语化的方式,通俗易懂,浅近直白的话语中

隐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

1、宦官们到处耀武扬威,作威作福。他们欺压军民,搜刮百姓,许多人家因而倾家荡产。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无尽的灾难。

2、这首散曲以咏喇叭为名对宦官给予辛辣的讽刺,表面上写的喇叭,实际了句句写的都是宦官,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和讽刺力。

10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阅读答案与赏析

10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阅读答案与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1)示例1: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示例2:“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示例3:“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2)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分析】(1)一个人的性格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即可看出来,结合诗歌中词人的言行举止分析,动作“卷”,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自比“孙郎”,出猎时像孙权一样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语言,老夫聊发少年狂,“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2)赏析诗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这句话的特点是用典,因此可以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赏析,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故答案为:⑴示例1: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示例2:“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示例3:“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注]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试作分析。 答: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眉峰碧 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①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②!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注]①镇日:整天,从早到晚。②只:孤独的。

(1)“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既形象,又充满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 (2)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异曲同工之处。 答: 答案:(1)“窗外芭蕉”和“窗里人”本无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窗里人通过联想把芭蕉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后句的雨水“心头”“滴”组合在一起。“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在丰富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感情。具体说就是: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可更进一步理解为,愁绪像雨水滴在叶上一样不住地涌上心头。作者用具体可感的雨水,将心中不断涌起的愁绪十分生动、形象、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2)细节描写“执手”相同,以分手前的动作表现情感。借哀景写哀情相同。使用虚实结合手法相同:本词上片虚写回忆,下片抒写现实感受;《雨霖铃》相反,上片写眼前分离之景,下片写对未来的想象。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①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②。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③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④软⑤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②茜罗裙:红色的罗裙。③赛神:也叫迎神赛会,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④捣麨:炒干后捣成粉末。⑤软:本字为“餪”,有“送食”之义。 (1)两首词的上阕同是写农村的女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 (2)

古诗赏析题及答案

古诗赏析题及答案 一、《次北固山下》 1、请描述颈联(第三联)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40字)。 答: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思念故乡。 3、这是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体例上属于律诗诗,内容上属于___思乡__之作。 4、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答: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翻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并回答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意思: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出了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6、翻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思念家乡的书信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7.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客游他乡思念故乡的情怀。 8.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例如颈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9、“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答: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10.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1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_________”、“_________”(各限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王安石《登飞来峰》)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冰塞川雪满山 2.示例一:两首诗都运用比喻的手法。【甲】中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信心。【乙】诗句以浮云比喻“保守势力”,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反映诗人作为政治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示例二:两首诗都运用用典的手法。【甲】中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乙】诗句”浮云遮望眼”,用典,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这里指“保守势力”,反映诗人作为政治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语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意思是:想渡黄河,冰雪却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诗人采用比兴的手法,用“冰塞川”和“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语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尽管知道前路障碍重重,但用“长风破浪”和“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信心。语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这里指“保守势力”,反映诗人作为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从中可以看出,两句诗文都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政治抱负的追求。据此理解作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律·喜闻捷报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二)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八)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墨梅王冕之羊若含玉创作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示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自命不凡的品格. ) 二、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冬风吹雁雪纷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阴暗.白日曛,即太阳暗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谁人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合?(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勉励同伙乐不雅豪放,积极朝上进步.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坦荡,一扫缱绻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程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应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应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力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虽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品味.)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风景.②便拟归:就打算归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归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景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洗澡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咏史(其二)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 ①金张,指金日和张汤两家族,是汉代两大权贵。②七叶,七代。珥,插。汉貂,汉代侍中官冠旁插貂尾为饰。③冯公,即冯唐,汉宣帝时人,才能卓越而不被重用。 1、这首诗其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为一层。请简要分析诗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内 在联系。 2、这首诗名为“咏史”,实为“感事”,批判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请加以简析。 [赏析及答案] 左思,字太冲,西晋人。曾作《三都赋》,时有“洛阳纸贵”之誉。其诗感情激烈,用语朴质,在当时文学中别具一格,被称为“左思风力”。左思曾作《咏史》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借“咏史”之名,对当时的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用人上的“九品中正制”提出了批判和抨击。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了对比、比兴手法,把百尺苍松和径寸之苗作了比较,一高一低,一贵一贱,这样对比,为下文评说积蓄了充分的声势。接着,揭露了处于寒门、贵族之分如此严峻的“地势”之下,无才者因门阀之高而异常显赫,有才者因地位之低而终身坎坷的社会现实。总的说来,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无情地鞭挞和抨击,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强烈愤慨和不满。 1、第一层以比兴起笔,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第二层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相反的事例,具体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由来非一朝”。三个层次的中心是第二层。 2、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写一段文字,简要评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 2、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试作简要分析。 [赏析及答案]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这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孟浩然于唐玄忠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曾由湖北襄阳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宰相张九龄。此诗是他赠给张九龄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人推荐而做官从政的心情,诗的前四句既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势。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和希望得到张丞相推荐援引的期望。孟浩然的诗虽以孤寂悠闲、冲淡清远著称,但此诗却写得雄浑壮逸,曾被人称为“唐五律之冠”。 1、这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 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 *成大[注]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成大(1126-1193),今**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试作分析。 答: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眉峰碧 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①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②!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注] ①镇日:整天,从早到晚。②只:孤独的。 (1)"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既形象,又充满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 (2)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异曲同工之处。 答: 答案:(1)"窗外芭蕉”和"窗里人”本无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窗里人通过联想把芭蕉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后句的雨水"心头”"滴”组合在一起。"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在丰富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感情。具体说就是: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可更进一步理解为,愁绪像雨水滴在叶上一样不住地涌上心头。作者用具体可感的雨水,将心中不断涌起的愁绪十分生动、形象、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2)细节描写"执手”相同,以分手前的动作表现情感。借哀景写哀情相同。使用虚实结合手法相同:本词上片虚写回忆,下片抒写现实感受;《雨霖铃》相反,上片写眼前分离之景,下片写对未来的想象。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①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②。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③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④软⑤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 ①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②茜罗裙:红色的罗裙。③赛神:也叫迎神赛会,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④捣麨:炒干后捣成粉末。⑤软:本字为"餪”,有"送食”之义。

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朱梅王冕之阳早格格创做 尔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启浓朱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浑气谦坤坤. 【注释】①朱梅:火朱画的梅花.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性? 2、诗人借朱梅要表黑何如的思维性格? (问案:1、花色浓朱,花香浑芬.2、表示了诗人鄙薄流雅,独擅其身,孤芳自赏的性格. ) 二、别董大下适 千里黄云黑日曛,冬风吹雁雪纷纷. 莫忧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出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黑云.③曛:昏暗.黑日曛,即太阳暗浓无光. 1、“千里”,有人写做“十里”,您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二句表黑了对于朋友何如的情谊?那二句与王维收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闭无端人”的格调有什么分歧? (问案:1、用“千”字好.“千里”地步壮阔,不妨效力渲染凄热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二句情调相谐.2、表黑了对于朋友的劝慰战赞好之情,饱励伙陪乐瞅豪迈,主动进步.那二句诗气魄雄壮,胸襟启阔,一扫缱绻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中音书籍断,经冬复历秋.近乡情更怯,不敢问去人. 【注释】①那尾诗写于做家贬谪岭北遁归途中. 1、诗歌前二句里的“断”战“复”反映诗人何如的贬谪死计? 2、按常理道后二句好像写做“近乡情更切,慢欲问去人”更妥当,那里的“怯”战“不 敢”反映了何如的情绪? (问案1、做家贬居岭中,思念亲人,又少暂得不到家人的所有音讯,粗神极为痛苦.2、果为一圆里固然日夜正在思念家人,另一圆里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运气,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乏或者其余本果受到不幸.那种抒写,更隐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止留客 弛旭 山光物态弄秋晖,莫为沉阳便拟归. 纵使阴明无雨色,进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风景的格式,那里指(山中的)景致.②便拟归:便挨算回去. 1、尾句的“弄”字历去为人称讲,请从建辞战表黑效验上品味那个炼字. 2、诗中哪二个字证明客人要回去的本果?哪一句以退为进,表黑了做家对于自然景致的喜爱与期视共朋友共赏好景的希视?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早晴至报恩山寺 文与可 山石??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钱钟书在《宋诗评论》中评价文与可“在诗里描摹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 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时,要紧扣“以画写诗”的题干提示,抓住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本 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体现了诗人闲适、恬淡和喜悦的心情,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 【答案】(1)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颔联 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 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2)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首联诗人清晨沿着 山路拂松穿竹,露水打湿了衣裳。颔联和颈联写太阳升起后诗人所见的清新明丽的山林乡 村景色。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这些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山 寺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恬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沈石田落花诗 [明]唐寅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颔联借助历史故事说理,自然是用典手法,需要分析出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来。(2)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1)用典。使用了王昭君不被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之典,表达出诗 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2)“不见莺啼有吠蛙”寓指春去夏至,花落 时节;呼应首联(或呼应标题)以景结尾,委婉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或无奈与自嘲)。 3. 阅读 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水 杨万里[注] 旧诗一读一番新,读罢昏然一欠伸。 无数盆花争诉渴,老夫却要作闲人。 【注】杨万里:号诚斋,南宋诗人,主张积极备战,正直敢言。因自己的抱负无法 施展,遂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后痛恨奸相专权,终忧愤而死。 (1)全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评论认为,全诗的精妙处就在于“无数盆花争诉渴”的“争诉渴”三字上。 “争诉渴”三字有怎样的妙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30题及答案解析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30题 及答案解析 一、阅读宋代王质的《山行即事》,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释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智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 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哪个字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 (2)诗的首联统领全诗,颔联和颈联是分别扣住其中的哪个字进行描述的?诗的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3)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宋诗,按要求回答 村行 王禹稱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籟,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2) 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 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 试分析一下“空山不见人”的意境。

(2) 分析诗人把握了怎样的意境? 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⑴诗的起句中用一“____”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⑵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 ⑶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⑷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六、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下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中的__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一、故事激趣: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我们也不妨吟玩一下其中的味道:“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及“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及“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下“炼字”给诗歌带来的妙处。 二、试题研析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梅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 诗人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的思想感情。 2、炼字佳句赏析: 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问题: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为什么好? 答: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3、演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尽的思念愁绪。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4、方法归纳: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表达效果: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评价: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析“炼字”“炼意”方法指津 (一)知识点: 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重语言精练、凝缩,言简意赅。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分析“炼字”时我们应特别关注动词(尤其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和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 1、分析动词: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哀江南》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 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如下例子可选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及南山相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隐逸生活。如果换成“望”则表示诗人主动去看,那就索然无味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 王维 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别业:别墅。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C.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2)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从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 (南宋)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1.采桑子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 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小题2】 “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③些小:指官职卑微。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 (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

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精选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精选练习题汇编 一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2.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二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3.诗中横线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水声 B.泉声 C.江声 4.诗歌后两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 6.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荆轲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7.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的诗句是?

8.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9.诗歌描写的季节是() A.早春B.暮春C.初夏D.盛夏10.分析诗歌第三句中“黄”字的妙处。 六送狄宗亨 【唐】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 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 又惜空度凉风天。 11.请简析本诗首句的作用。 12.联系全诗,简要概括诗中表达了哪些“愁”? 七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拦得溪声日夜喧”一句中的“拦”字意在表现群山有情,不舍得溪水离开自己温暖的怀抱。 B.“万”字体现出阻挡重重,“堂堂”二字写出了溪水峰回路转,突围而出,成江成海的气势。 C.后两句诗描写了山村溪流的景致,又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态度:苦难和困境终有尽头,生命总要奔流,无可阻挡。 D.溪水从山中发源,曲曲折折流淌,这本来是一种常见的地貌,诗人却将这种常见地貌人格化,阐发了一种“奔流”的人生哲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