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早晴至报恩山寺

文与可

山石??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钱钟书在《宋诗评论》中评价文与可“在诗里描摹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

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时,要紧扣“以画写诗”的题干提示,抓住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本

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体现了诗人闲适、恬淡和喜悦的心情,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

【答案】(1)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颔联

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

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2)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首联诗人清晨沿着

山路拂松穿竹,露水打湿了衣裳。颔联和颈联写太阳升起后诗人所见的清新明丽的山林乡

村景色。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这些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山

寺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恬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沈石田落花诗

[明]唐寅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颔联借助历史故事说理,自然是用典手法,需要分析出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来。(2)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1)用典。使用了王昭君不被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之典,表达出诗

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2)“不见莺啼有吠蛙”寓指春去夏至,花落

时节;呼应首联(或呼应标题)以景结尾,委婉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或无奈与自嘲)。

3.

阅读

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水

杨万里[注]

旧诗一读一番新,读罢昏然一欠伸。

无数盆花争诉渴,老夫却要作闲人。

【注】杨万里:号诚斋,南宋诗人,主张积极备战,正直敢言。因自己的抱负无法

施展,遂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后痛恨奸相专权,终忧愤而死。

(1)全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评论认为,全诗的精妙处就在于“无数盆花争诉渴”的“争诉渴”三字上。

“争诉渴”三字有怎样的妙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首诗语句比较直白,诗歌内容较好理解,一个“诉”字可以看出运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边是花草在喧闹,一边是诗人的无所事事,对比明显。(2)赏析

诗句的妙处,一般从使用的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及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来分析。诗人给花

浇水时,花儿争着说自己渴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本来无声的花卉似乎一下子喧闹

起来,也使诗人寂寥的生活一下子充满了生气。

【答案】(1)运用了拟人(“无数盆花争诉渴”)和对比(一边是宠柳娇花的争相喧闹,一边是懒散的诗人在吟诵旧作中昏然睡去)的修辞手法。(2)这三字将石菖蒲和水仙花拟人化,不仅写出了石菖蒲和水仙花争宠斗媚的人情意态,也似乎让人听到了它们争先恐后地

喧哗声,使诗人寂寥清闲的闲居生活顿时充满生气。

4.(2021·河南六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①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①莫,莫非。

(1)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片描写了一个喜欢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春天

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

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回到哪里去。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

(2)①借物抒情(或“侧面烘托”“想象”),前两句作者不直接写自己为春归而愁,

却想象说即使无情的杜宇也因人的愁苦而发出愁啼之声,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愁思之深。

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最后一句作者描写黄昏时分天空飘洒暮雨来表达春归之后内心的孤寂与凄冷,含蓄蕴藉,韵味悠远。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初春

徐灿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②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

(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两句,含蓄隐曲,历来为人称颂。请对此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要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分析。(2)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紧扣住“含蓄隐曲”这一题干关键词来组织答案。

【答案】(1)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独居闺阁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

6.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送述古[注]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1)本词中的“亭亭”和“荧荧”两词极富韵味。请任选一个,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情”和“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亭亭”和“荧荧”这两个叠词采用了拟人的

手法,表现了词人对待友人的哀伤、思念的情感。(2)本题考查鉴赏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具体的“景”和“情”的内容作答。

【答案】(1)“亭亭”,直立的样子,在这里作者把高楼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

出词人不会像高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送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去的哀伤,也表达了

词人不能像高塔那样目送友人远去的遗憾。“荧荧”,指“残灯斜照”之光,在这里又暗

指泪光,因思念而泪流满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因思念友人而独守孤灯,彻夜难眠。

若答叠词,赏析合理也给分。(2)下阕通过描绘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

烁的景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以哀景衬哀情,烘托了作者感伤离别,思念友人的凄

凉孤寂。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0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阅读答案与赏析

10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阅读答案与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精练(含答案解析)

古诗词鉴赏专题 必刷试卷1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共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9.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颔联中的“空”或“翻”字。(2分) 【答案】“空”的意思是“白白地”“徒然”,离别多年,被贬归来本以为可以和好友相聚,结果却是朋友凋零。表达了对老友的思念。“翻”的意思是“反而”,离开家乡多年,回到家乡,无人知晓,惊觉时间飞逝,已不复当初。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怅惘。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空”的意思是是“白白地”,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 1

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中的“翻”意思是“反而”,这里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义十分丰富。 20.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2分) 【答案】运用比喻,以“沉舟”和“病树”比喻被贬谪的自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饱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慨叹,蕴含了新陈代谢的哲理,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总比现在更好,体现了作者的豁达乐观。【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必刷试卷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 (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解析】【分析】(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客发笤溪① 叶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3分)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三)(6分) 5.(6分) (1)诗句运mT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竞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㈢古代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6分,每小题各3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8.(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江南春天风光?请简要分析。(3分) (2)开头两句整理是如何表现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的?(3分) 8.(1)答案:描写了江南早春风光:云蒸霞蔚,梅柳摇曳,春水荡漾,春和景明,黄莺啼唱,一池浮萍生机盎然,凸显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特征。(评分要点:分析意象2分,指出特征1分。) (2)答案:整理用“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自己虽面对江南美丽春色,却因别家离乡、在外做官,对异乡的新春物候变化反而感到惊心的矛盾心情。(评分要点:紧扣“独有”“偏惊”作分析2分,指出游宦他乡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7━8题。 山歌 无名氏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东去九江途中的一个深夜,诗人细读元稹诗卷,写下这首诗。 7.这两首不同朝代的诗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何处,作简要赏析。(4分) 8.这两首诗各表达了什么感情?(2分) (二)(6分)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1.采桑子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 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小题2】 “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③些小:指官职卑微。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 (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早晴至报恩山寺 文与可 山石??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钱钟书在《宋诗评论》中评价文与可“在诗里描摹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 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时,要紧扣“以画写诗”的题干提示,抓住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本 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体现了诗人闲适、恬淡和喜悦的心情,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 【答案】(1)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颔联 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 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2)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首联诗人清晨沿着 山路拂松穿竹,露水打湿了衣裳。颔联和颈联写太阳升起后诗人所见的清新明丽的山林乡 村景色。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这些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山 寺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恬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沈石田落花诗 [明]唐寅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颔联借助历史故事说理,自然是用典手法,需要分析出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来。(2)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1)用典。使用了王昭君不被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之典,表达出诗 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2)“不见莺啼有吠蛙”寓指春去夏至,花落 时节;呼应首联(或呼应标题)以景结尾,委婉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或无奈与自嘲)。 3. 阅读 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水 杨万里[注] 旧诗一读一番新,读罢昏然一欠伸。 无数盆花争诉渴,老夫却要作闲人。 【注】杨万里:号诚斋,南宋诗人,主张积极备战,正直敢言。因自己的抱负无法 施展,遂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后痛恨奸相专权,终忧愤而死。 (1)全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评论认为,全诗的精妙处就在于“无数盆花争诉渴”的“争诉渴”三字上。 “争诉渴”三字有怎样的妙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诵读专项练习(诗歌鉴赏)(含答案)

古诗词诵读专项练习(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1.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C.杨炯《从军行》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 D.杨炯《从军行》诗中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2.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请结合相关诗句作出分析。 【答案】1.B2.《无衣》: (1)全诗采用了《诗经》常见的重章复沓(迭唱)的结构形式,既突出了音韵和谐之美,又起到了加强情感抒发的作用。 (2)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3)赋的手法等。 《从军行》:全诗首句为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第二句及尾联直抒胸臆;其间运用借代、反衬等多种修辞,综合表达诗人奋勇参军、保家卫国的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 B.“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错误。全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篇一: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 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 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 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 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 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 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 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 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

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诗文阅读(含解析)

古诗文阅读 浙江省衢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为了更好地学习诗歌专题,了解诗歌鉴赏方法,同学们准备编制校园版《古诗词鉴赏读本》,并借助该读本来鉴赏孟浩然的诗歌《万山潭作》,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万山潭作 【唐】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注释】①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②棹:zhào,划船。 (2)【完成任务】(9)请选择【思考路径】中的一个鉴赏角度 ..............,为孟浩然的诗歌《万山潭作》写一写鉴赏语。 学习了《孙权劝学》以后,小语搜集相关资料并制作集录,探究吕蒙的成长史,请你一同参与,完成下面小题。 ◎吕蒙生平 吕蒙字子明,生于东汉光和元年(178年),汝南富陂人也。 (一) 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①。蒙年十五六,窃②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③之,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 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后拜偏将军,领寻阳令。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劝学。 (二) 约建安十五年(210年),鲁肃往诣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④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后从权拒曹公于濡须,数近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卒,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余尽以属蒙。 (三) 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⑤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

2023高考总复习古诗鉴赏专项突破训练(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总复习古诗鉴赏专项突破训练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济州过赵叟家宴(节选) 王维 深巷斜晖静,闭门高柳疏。 荷锄修药圃,散帙眼农书。 上客摇芳输,中厨情野蔬。 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两句描写主人的日常生活,富有田园情趣,赵叟的隐者形象跃然纸上。 B.第六句写赵叟以农家普通菜蔬招待客人,可见主人的真诚质朴,照应了题目。 C.最后两句既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D.诗歌巧妙地选取了几个生活场景,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重要特点。 2.《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请结合黛玉的观点,赏析本诗开头两句。 【答案】 1.C 2.①开头两句用“深巷”“斜晖”“门”“柳”等寻常所见之景,写出赵叟远离尘嚣的静美生活环境;②“闲”“高”“疏”等平常之语,流露出主人恬淡闲适的人生追求,极富意趣,暗示出其隐者身份;③于平淡之语中表达出对主人隐居生活的欣赏之情,立意初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错,最后两句意思是,友们都只管在客厅里畅快痛饮,直到日暮时才离开乡野里门。诗人赴赵叟家宴,很欣赏主人的隐居生活,主要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没有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深巷斜晖静,闭门高柳疏”,写赵叟每日所见,深巷里的夕阳斜照之情景,深巷里的夕阳斜照,透过高高的、稀疏的柳枝,洒在小巷里,营造出了静美的氛围; “深”“静”“闭”“疏”这些描写景物状态的词语,让我们联想到赵叟日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子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雪的压力,昨晚月亮还开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寒鸦沉思着夕阳升起,却看着柴火和荆棘独自归来。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分析:这个问题考察了欣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水平为D级。整首诗不直 接写“梅”,而是使用对比和渲染的技巧。例如,“过去没有地方能找到雪压,昨晚月亮 还开着”,它用大雪来衬托梅。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应该首先回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分 析这个技巧是如何使用的,并指出这篇文章的作用。 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 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手法,能做简要分析的。意 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的最后一副对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落点是思想感情。回答此题,要从“梅”的这个意象切入,思考“梅”在抒发情感上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惆怅江头数枝梅”“相思应恨劫成灰” 进行理解。 答:它显示了作者的孤独、忧郁和深思熟虑的心情。作者把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 花上,但他无话可说。他甚至在梅树下沉思了很久,直到黄昏才离开。(回答作者的情绪,并能做出简短的分析。只需正确回答意思。) 2.(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久日与韩伟功① 苏洵 晚年最没有才华的人是肖华发·英金吗?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这个节日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悲伤,我很想喝醉。

2023高考古诗鉴赏对点练:语言风格题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古诗鉴赏对点练:语言风格题专练 (附答案解析) 一、简答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元日 方干 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漏干。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轩车①欲识人间感,献岁②须来帝里③看。 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注】①轩车:此处指乘车外出。②献岁:进入新的一年。③帝里:京都。 问题: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巧妙,为什么? 答案解析:颔联中“调”“舞”用得生动巧妙,诗人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暖日”和“东风”拟人化,分别写出暖阳映照山峦,阳气回转时人的感受和春风舞动树木驱走残寒的画面,从人的触觉和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春来临时的气象和诗人的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同崔邠登鹳雀楼[注] 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注】崔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七月。此次鹳雀楼集会,李益并没有参与,此诗应是李益读崔诗后追和之作。 问题:颈联历来被世人看作精警名言,请简要赏析。 答案解析:①此联意为往事过去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站在历史高度看,千年也是短暂的,然而就个人而言,忧愁却是“一日即为长”。②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千年”与“一日”、“恨速”与“为长”进行对比,突出了面对历史与生命个体时不同的感受。③两句诗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诗人将自己对历史的沉思和个人感伤融为一体,表达了人生苦短的惆怅。(意思对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湘人 贺铸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被惜余薰①,带惊剩眼②。几许伤春春晚。泪竹③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 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④再鼓,曲终人远。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⑤棹舣,白洲畔。尽目临皋飞观。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注】①余薰:余香。②剩眼:因肢体消瘦腰中革带空出的孔眼。③泪竹:相传尧有二女娥皇、女英,为舜妃。舜死,二女洒泪于竹,泪染楚竹形成斑痕,称斑竹。④云和:琴瑟等乐器的代称。⑤青翰:船名。 问题:词开篇三句,哪个字最传神?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厌”字。开端一个“厌”字领起,可谓破空而来,不知所由起。“厌”字下接以四字对句,写室外充满生机盎然之春意,极细腻,极柔媚。写莺声、花香,却冠以不合理的“厌”字,立刻化欢乐之景为悲伤之情,变柔媚之辞为沉痛之语。哀愁无端,一字传神,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4.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余小步 王夫之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注]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恰恰向人啼。 【注】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问题: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解析:①语言清爽。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②景物清新。柳塘莲叶、彩虹饮水、砌草柔美等描绘出雨后景物的清新自然。③情感轻松。雨余小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2023届中考语文阅读专项练(1)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1)古诗词鉴赏 古诗阅读,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请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醉里挑灯看剑”一句。 2.本词是一首“壮词”,词人在结尾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你对此如何理解?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登亭远眺,感慨历史兴衰,大处落笔,时空交融,慨叹“千古兴亡”悠远难追。 B.褒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孙权,气魄宏大雄壮,在小令中含如此大题材的,并不多见。 C.融典故入词,曹操的话被巧妙地安排在下阕,毫无斧凿痕迹,融经铸史,驱遣自如。 D.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自相呼应,层层推进,创前所未有的意境,情感豪迈奔放。 6.叠词能够突出意象的情态,如《诗经》里“蒹葭苍苍”“关关雎鸠”“青青子衿”等。请结合词作,从韵律、内容上谈谈你对“悠悠”或“滚滚”的理解。 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请发挥想象,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所呈现的画面。 8.本诗的尾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答案】(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解析】【分析】(1)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这句诗中“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据此可作答。 (2)三四句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据此可作答。本题也可以从比喻的角度进行赏析。 故答案为:⑴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⑵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歌,理解句意,从意境上进行分析,注意方法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安要求作答。 2.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2)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重阳节;“九日”;“登高” (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解析】【分析】(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故园菊”也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2)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登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遥怜”直抒胸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重阳节;“九日”;“登高” ⑵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注意对节气的了解和我掌握,注意从诗句中去领悟,辨析,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标题信息、诗句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汉①上晚步 (宋)赵长卿 何处一声鸣橹, 惊起满川寒鹭。 一著画难成, 雪霁②乱山无数。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注】①汉:汉江。②霁:雪后转晴。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解析)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 (一)课内古诗词 (一)(2019云南)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答案:颔联从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写山西村,颈联从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来写山西村。 2.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无时”的意是没有固定时间,即随时,表达出了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愜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2019乌鲁木齐)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使至塞上 1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 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写自己奉命出使。“单车”是说随从不多,规格不高。“欲问边” 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 B. 颔联两句一虚一实,既叙事又写景。诗人将自己比作飘飞的蓬

草、北归的大雁,暗写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之感。 C. 颈联历来为人称道。“孤烟”本显苍凉,“直”却给人劲拔、坚毅之态;“落日”本带给人伤感之情,“圆”字却又显得亲切温暖。 D. 尾联巧用“燕然”的典故,既感慨自己遭逢种种厄运、不得朝廷重用的境遇,又赞扬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以身报国的爱国热情。 E. 这首诗角度新颖,艺术构思不落俗套,语言自然精练,写景状物逼真传神,抒发情感深沉饱满,情景交融,内蕴丰富,意境雄浑。 答案:BD 导析: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选项逐一分析选择作答。B 项,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写法,“出汉塞”写作者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慰,访察军情,这是实写。诗人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自己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飘出汉塞,又像振翅北飞的大雁飞入胡天,这是虚写。故选项中的一虚一实的说法不准确。D项,尾联巧“燕然”的典故,流露出作者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也虚写战争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并没有表现“感慨自己遭逢种种厄运、不得朝廷重用的 2 境遇”。据此分析,本题的答案为B和D。 (三)(2019新疆兵团)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专题06 古诗鉴赏-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第1期)(解析版)

专题06 古诗鉴赏 (2022·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 ..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意思对即可) 2.示例一:肃杀的景象。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 示例二:绚烂的景象。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烂可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 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 【解析】 1. 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从诗人对战斗场面以及对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刻画可看出诗人对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 2. 考查对诗句的鉴赏。

“角声满天秋色,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的意思是: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秋色”一词可理解为秋天的色彩,这个词点明了当时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可据此分析“秋色”应该理解为肃杀的景象。 结合“角声满天”“半卷红旗临易水”及“报君黄金台上,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写出了将士们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的精神。“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秋色”更能衬托出战争的悲壮及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可据此分析“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 (2022·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半夜。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4.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3.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古诗鉴赏试题汇总练习(共45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这首词巧妙设置了词人与天帝的对话,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2.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妙处。 二、古诗词赏析,回答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_____________”字,把敌军来势凶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4.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斗,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精神? 三、古诗词赏析,回答后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词中最能体现词人豪放风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6.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表达效果。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相关问题。 野望 王绩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下列对《野望》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徙倚”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欲何依”表达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C.“猎马带禽归”写诗人和朋友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写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 8.下列对《饮酒(其五)》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 B.“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意指远离官场,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 C.“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表达了诗人无所事事的孤独之感。 D.“欲辨已忘言”意思是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从炼字或修辞方法的角度,对“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进行赏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压”字的表达效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