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临床路径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临床路径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临床路径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临

床路径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临床路径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着)。

1.透出液浑浊伴或不伴腹痛;

2.透出液常规WBC>100/μL;中性粒细胞>50%;

3.透出液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

上述三条中符合两条可确诊。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四)标准住院日。

3–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酸碱平衡、血糖、CRP、ESR及iPTH;

(3)透出液常规、病原微生物涂片、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4)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血培养、CA125、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

(2)超声心动图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纠正原发病因和可逆因素,预防再次感染。

2.根据病情,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

3.必要时血液透析治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早期诊断一旦出现腹透液混浊,无论有无腹痛,应怀疑腹膜炎。及时留取第一袋浑浊透出液送检,包括细胞计数和分类、革兰染色和病原学培养+药敏。

2.一旦考虑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留取标本后即应开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如腹水浑浊明显或疼痛剧烈,可使用数袋%葡萄糖浓度腹透液冲洗腹腔。

3.初始治疗可经验用药,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素。应联合使用抗菌素,选用覆盖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抗菌素,如第一代头孢菌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加入腹腔。若对头孢类抗菌素过敏,建议用氨基糖甙类或万古霉素加

入腹腔。尽量选用对残余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一般病原菌抗菌素疗程2周左右,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球菌等为3 周。

4.腹水感染时,为避免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可在腹透液中加入适量肝素。

5.腹膜炎时,超滤功能下降,可更改腹透液葡萄糖浓度,缩短存腹时间,夜间干腹等措施保证超滤量,避免容量负荷。

6.一旦诊断为真菌性腹膜炎,则应拔除导管,使用抗真菌药物。

7.结核性腹膜炎一般采取四联疗法,局部和全身用药相结合,无效者拔除导管并继续抗结核治疗。

(八)手术日。

若腹水细菌培养可见真菌或感染严重积极抗感染治疗仍不能缓解,可立即行手术拔除腹膜透析置管。

(九)术后恢复。

注意抗感染治疗,及时行血液透析治疗。

(十)出院标准。

1.腹膜炎症状缓解,腹透液常规白细胞<100/μL,多核细胞<50%。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新出现其他系统合并症,需要住院治疗。

2.出现治疗相关的并发症,需要住院处理。

二、临床路径执行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ICD-1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 3-7 天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临床路径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临床路径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ICD–10:T82.7)。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 1.透出液浑浊伴或不伴腹痛; 2.透出液常规WBC>100/μL;中性粒细胞>50%; 3.透出液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 上述三条中符合两条可确诊。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T8 2.7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3–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酸碱平衡、血糖、CRP、ESR及iPTH; (3)透出液常规、病原微生物涂片、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4)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血培养、CA125、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 (2)超声心动图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纠正原发病因和可逆因素,预防再次感染。 2.根据病情,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 3.必要时血液透析治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早期诊断一旦出现腹透液混浊,无论有无腹痛,应怀疑腹膜炎。及时留取第一袋浑浊透出液送检,包括细胞计数和分类、革兰染色和病原学培养+药敏。 2.一旦考虑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留取标本后即应开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如腹水浑浊明显或疼痛剧烈,可使用数袋 1.5%葡萄糖浓度腹透液冲洗腹腔。 3.初始治疗可经验用药,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素。应联合使用抗菌素,选用覆盖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抗菌素,如第一代头孢菌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加入腹腔。若对头孢类抗菌素过敏,建议用氨基糖甙类或万古霉素加入腹腔。尽量选用对残余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一般病原菌抗菌素疗程2周左右,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球菌等为3 周。 4.腹水感染时,为避免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可在腹透液中加入适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单病种管理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单病种管理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ICD- 10: T82.7 )。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 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 1.透出液浑浊伴或不伴腹痛; 2.透出液常规WB O 100/卩L;中性粒细胞〉50% 3.透出液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 上述三条中符合两条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 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 1.早期诊断一旦出现腹透液混浊,无论有无腹痛,应怀疑腹膜炎。及时留取第一袋浑浊透出液送检,包括细胞计数和分类、革兰染色和病原学培养+药敏。 2.一旦考虑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留取标本后即应开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如腹水浑浊明显或疼痛剧烈,可使用数袋 1.5%葡萄糖浓度腹透液冲洗腹腔。 3.初始治疗可经验用药,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素。应联合使用抗菌素,选用覆盖革兰阳性菌和革

兰阴性菌的抗菌素,如第一代头孢菌素或第三代 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加入腹腔。若对头孢类抗菌素过敏,建议 用氨基糖甙类或万古霉素加入腹腔。尽量选用对残余肾功能 影响小的药物。一般病原菌抗菌素疗程2周左右,金黄色葡 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球菌等为3周。 4.腹水感染时,为避免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可在腹透液中加入适量肝素。 5.腹膜炎时,超滤功能下降,可更改腹透液葡萄糖浓度, 缩短存腹时间,夜间干腹等措施保证超滤量,避免容量负荷。 6.一旦诊断为真菌性腹膜炎,则应拔除导管,使用抗真 菌药物。 7.结核性腹膜炎一般采取四联疗法,局部和全身用药相结合,无效者拔除导管并继续抗结核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 21天。 (五)进入单病种管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T8 2.7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单病种管理。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临床路径 (2011 年版) 一、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ICD- 10: T82.7 )。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 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 1. 透出液浑浊伴或不伴腹痛; 2. 透出液常规WB O 100/卩L;中性粒细胞〉50% 3. 透出液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上述三条中符合两条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 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 1. 早期诊断一旦出现腹透液混浊,无论有无腹痛,应怀疑腹膜炎。及时留取第一袋浑浊透出液送检,包括细胞计数和分类、革兰染色和病原学培养+药敏。 2. 一旦考虑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留取标本后即应开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如腹水浑浊明显或疼痛剧烈,可使用数袋1.5%葡萄糖浓度腹透液冲洗腹腔。 3. 初始治疗可经验用药,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选用抗菌素。应联合使用抗菌素,选用覆盖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抗菌素,如第一代头孢菌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加入腹腔。若对头孢类抗菌素过敏,建议用氨基糖甙类或万古霉素加入腹腔。尽量选用对残余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 一般病原菌抗菌素疗程2 周左右,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球菌等为3 周。 4. 腹水感染时,为避免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可在腹透液中加入适量肝素。 5. 腹膜炎时,超滤功能下降,可更改腹透液葡萄糖浓度,缩短存腹时间,夜间干腹等措施保证超滤量,避免容量负荷。 6. 一旦诊断为真菌性腹膜炎,则应拔除导管,使用抗真菌药物。 7. 结核性腹膜炎一般采取四联疗法,局部和全身用药相结合,无效者拔除导管并继续抗结核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 - 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T8 2.7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腹膜透析相关试题

. 腹膜透析相关试题 一选择 1、腹膜透析最严重的并发症是。(b ) a腹膜透析管堵塞。b腹膜炎。c腹痛。d,出口处感染。 2、腹膜透析换液操作要求紫外线灯的照射时间为。(b ) a每天一次,一次30分钟。b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 c每天两次,每次40分钟。d每天一次,每次40分钟。 3、腹透灌液或排液速度缓慢可能原因是( abcde ) a、管路是否扭曲 b、管路中是否有气泡 c、管路或出液中是否有纤维蛋白 d、灌液袋是否高于腹部排液袋是否低于腹部 e、体位不当或便秘 4、腹透液的加热方法有(abc ) a、微波炉加热 b、电热毯加热 c、温箱加热 d、湿热加热 二、填空 1、腹透液在体内通过弥散和渗透的作用使过量的水分和毒素通过腹膜进入透析液中,然后通过交换透析液使过量的水分和毒素排放到体外。 2、腹膜透析中使用的双联系统接头、连接短管接头、碘伏帽内部是必须保持无菌状态的。如果你不小心碰到无菌部位,则必须丢弃该物品! 3、腹透液温度控制在37℃左右,过冷易致寒战、腹痛等不适,过热易致腹痛、全身发热感及无菌腹膜炎。 4、腹腔引流液主要是观察透析液的颜色和性质。异常的引流液有粉红色的引流液、浑浊的引流液、含有蛋白凝块的引流液。 三、判断题。 1、进行腹膜透析换液操作时应关闭门窗,天气,热是可以使用空调。(错) 2、停电时可以使用热水浸泡加热腹透液。(错) 3、透析液中含有葡萄糖,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能进行腹膜透析。(错) 4、腹膜透析患者发生便秘时,可能会引起腹膜炎。(对) 5、腹透管路或出液中有纤维蛋白,应轻压灌液袋或将管路在手指上绕三圈用力挤压,自行处理就行。(错) 四、简答题 1、简述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炎时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答:症状:可见透析液浑浊,腹痛,伴或不伴发热, 处理:1、立即打电话给血液透析中心,咨询医务人员,如怀疑腹膜炎则必须回医院处理;2、保留混浊的透析液,回医院化验,不应随意丢弃;3、加强换液,增加透析组数,缩短保留时间,加大透析液肝素用量及抗菌素用量;4、出现全身症状是,只要全身使用抗菌素。 2、导管出口处感染有什么征象? 答:1、导管出口处周围发红。2、肿胀。3、触摸时会疼痛。4、导管出口处有脓性分泌物 3、肾脏的功能: 答:1、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2、排泄体内代谢产物和进入体内的有害物质3、调节血压4、促进红细胞的生成5、促进维生素D的活化 4、腹膜炎的症状和体征: 答:1、发热、恶寒。2、腹痛。3、腹透液浑浊。 以上是腹膜炎的典型三个症状。三个症状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只出现其中的一个或两个。 可编辑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临床路径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临 床路径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临床路径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着)。 1.透出液浑浊伴或不伴腹痛; 2.透出液常规WBC>100/μL;中性粒细胞>50%; 3.透出液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 上述三条中符合两条可确诊。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四)标准住院日。 3–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酸碱平衡、血糖、CRP、ESR及iPTH; (3)透出液常规、病原微生物涂片、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4)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血培养、CA125、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 (2)超声心动图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纠正原发病因和可逆因素,预防再次感染。 2.根据病情,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 3.必要时血液透析治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早期诊断一旦出现腹透液混浊,无论有无腹痛,应怀疑腹膜炎。及时留取第一袋浑浊透出液送检,包括细胞计数和分类、革兰染色和病原学培养+药敏。 2.一旦考虑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留取标本后即应开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如腹水浑浊明显或疼痛剧烈,可使用数袋%葡萄糖浓度腹透液冲洗腹腔。 3.初始治疗可经验用药,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素。应联合使用抗菌素,选用覆盖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抗菌素,如第一代头孢菌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加入腹腔。若对头孢类抗菌素过敏,建议用氨基糖甙类或万古霉素加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的诊疗现状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的诊疗现状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肾内科于建平 如何减少腹膜炎的发生是腹膜透析改革的主要方向 春节刚过,坚持腹膜透析已经近2年的张妈妈突然发现透出液像米汤样, 并且越来越明显,随后开始持续性腹痛、腹胀,并逐渐加重,还伴有恶心、 呕吐、发冷、发抖,测体温38.2℃。家人赶快将张妈妈送到医院,检查发 现透出液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医生说张妈妈患的是腹膜炎,随后腹透液细 菌培养,证实了医生的诊断。维持性腹膜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的 有效手段之一,而腹膜炎最常见并发症。图1:护士更换透析袋 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由于腹膜透析有并发腹膜炎的危险,患者应首选血透。仅当由于瘘管、严重贫血等原因不 能行血透时,才考虑腹膜透析 B 腹透需要患者用消毒液清洗透析管道,操作过程较繁琐,容易因污染出现腹膜炎,,或因 不慎消毒液误入腹腔造成化学性腹膜炎的危险 C 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腹透并发腹膜炎的关键 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的一体化治疗包括:饮食治疗、腹膜透析(PD)、血液透析(HD)和肾移植。PD作为ESRD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已经数十年了。由于PD简便易行,疗效比HD毫不逊色,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欢迎。但是:腹膜炎是PD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PD失败的最常见原因。在PD的各种方案中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感染发生率较间歇性腹膜透析(IPD)高,其感染发生率在1.1~1.3次/病人年。自采用“O“型及“Y“型及双袋装置以来,腹膜炎发生率已降至1次/2~3病人年。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体到达腹腔后,并不一定引起腹膜炎。在腹透过程中,进入腹腔的微生物可通过腹腔中的免疫防御系统,淋巴吸收、纤维及网状包裹及交换透析液而得到清除。 腹腔对病原体的防御作用有: (1)细胞因素

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7-02-27T15:35:32.04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作者:周镈[导读] 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1]。 湖南省人民医院肾内二科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4例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操作技术以及发病时间等,将所得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将所得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与患者的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的发生 率越高,在青壮年时期,患者身体机能较好,感染的几率相对较小,中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差,抵抗力也比较差,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的发生率较高。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与患者的发病季节有关,夏秋两季天气较热,容易发生感染,春冬季节天气较冷,发病率相对较低。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与患者的病情、操作时的规范性有关。患者病情比较严重的感染机会相对较大,如果操作规范,则患者感染的几率较小。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与患者年龄、发病时天气炎热程度、患者病情以及操作时的规范性均有关,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关键词】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问卷调查 近年来,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1]。目前,腹膜透析作为一种治疗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应用[2]。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是指患者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由于接触污染、医源性操作以及导管相关感染等原因造成致病原侵入腹腔所引起的腹腔内急性感染性炎症。腹膜炎的临床表现为恶习、呕吐、发热以及腹痛等症状。腹膜炎的并发会严重影响患者透析的开展,甚至会导致透析失败[3]。腹膜炎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4例腹膜透析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4例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所有患者均采取标准腹膜透析疗法,在8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41例,患者年龄均在28岁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43.54±1.25岁,进行透析时间为5个月至43个月之间,平均时间28.74±1.23月。84例患者均患有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其中,透析液浑浊,中性粒细胞数量大于50%,白细胞的含量大于10×106个/L的患者66例,占78.57%,临床出现恶心、发热、腹痛、呕吐、腹膜刺激征等症状的患者59例,占70.24%,透出液的涂片经过检验,革兰氏染色培养中存在细菌的患者36例,占42.86%。 1.2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4例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操作技术是否规范以及发病时间等,将所得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记录腹膜炎的发生率,详细了解腹膜炎的发病原因,观察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与患者年龄、发病时天气炎热程度、患者病情以及操作时的规范性关系。腹膜炎诊断标准:患者出现以下症状中的两项则确诊为腹膜炎,若出现一项,则为疑诊:①临床出现恶心、发热、腹痛、呕吐、腹膜刺激征等症状;②透析液浑浊,中性粒细胞数量大于50%,白细胞的含量大于10×106个/L;③透出液的涂片经过检验,革兰氏染色培养中存在细菌。 1.4 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x±s表示,计数资料通过χ?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使用n(%)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根据表1可知,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与患者的年龄以及患者机体抵抗力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的发生率越高,在青壮年时期,患者身体机能较好,感染的几率相对较小,中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差,抵抗力也比较差,感染几率较大,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的发生率较高。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与患者的病情、操作时的规范性有关。患者病情比较严重的感染机会相对较大,如果操作规范,则患者感染的几率较小,如果操作不规范,透析仪器很容易感染细菌,导致腹膜炎发生率的增加,发生交叉感染。 3 讨论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ICD–10:T82.7)。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 1.透出液浑浊伴或不伴腹痛; 2.透出液常规WBC>100/μL;中性粒细胞>50%; 3.透出液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 上述三条中符合两条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 1.早期诊断一旦出现腹透液混浊,无论有无腹痛,应怀疑腹膜炎。及时留取第一袋浑浊透出液送检,包括细胞计数和分类、革兰染色和病原学培养+药敏。 2.一旦考虑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留取标本后即应开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如腹水浑浊明显或疼痛剧烈,可使用数袋1.5%葡萄糖浓度腹透液冲洗腹腔。

3.初始治疗可经验用药,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素。应联合使用抗菌素,选用覆盖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抗菌素,如第一代头孢菌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加入腹腔。若对头孢类抗菌素过敏,建议用氨基糖甙类或万古霉素加入腹腔。尽量选用对残余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一般病原菌抗菌素疗程2周左右,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球菌等为3 周。 4.腹水感染时,为避免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可在腹透液中加入适量肝素。 5.腹膜炎时,超滤功能下降,可更改腹透液葡萄糖浓度,缩短存腹时间,夜间干腹等措施保证超滤量,避免容量负荷。 6.一旦诊断为真菌性腹膜炎,则应拔除导管,使用抗真菌药物。 7.结核性腹膜炎一般采取四联疗法,局部和全身用药相结合,无效者拔除导管并继续抗结核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T8 2.7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