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民俗文化

正在消失的民俗文化
正在消失的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掠影

2005年11月24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今年10月,又有媒体报道,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又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其后,消息不断传来,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欲将“灯谜”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等。一时间,外国人争先恐后地将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申请为本国的文化遗产蔚然成风。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呢?在当前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四川新闻网南充11月6日报道,11月3日,南充市常委、宣传部长喻小广和国家地理杂志刘主编等一行深入南充市仪陇县石佛乡考察调研“川北大木偶”等传统文化情况。

喻部长一行和石佛乡年过七旬的肖兴林、罗兴成两位川北大木偶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得知曾在川北地区活动频繁且在1953年参加大木偶国家汇演的川北大木偶的生存现状却并不乐观,作为南充首屈一指的南充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呈现出传承人断代、无固定演出及演出阵地的无奈和尴尬。

这让人想到另一经典传统文化——昆曲。21世纪初,昆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瑰宝。然而进入现代以来,这个古老的剧种在艺术精神上时代严重脱节,越来越难以适应观众崭新的审美需求,因

而遭到无情的淘汰。

不仅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和古建筑”同样遭受了灭顶之灾。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数的古建筑被夷为平地。2007年某公司取得对梁林故居进行拆迁的资格;同年湖南襄樊唯一的明代古建筑被强行拆除;2010年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建筑苏氏书塾被拆除……

中国传统文化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逐渐呈现出岌岌可危的现状。

在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对“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的影响”一题,50%的大学生认为“很重要”,有40%的同学认为有作用;对“世界华人对中国的认同”一题,58.5%的同学选择了“文化”。由此可见,很多大学生都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是对于传统文化,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呢?对于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京剧或者其他地方剧种”,居然有51.2%的同学“不感兴趣”,39.7%的人认为“可能去看”,还有2.1%的人“非常讨厌”,只有8%的人表示喜欢。对于古典的文学书籍,75.4%的大学生“偶尔翻阅”,16.4%的学生“敬而远之”,5.8%的同学表示“深恶痛绝”,只有0.4%的同学“爱不释手”。虽然绝大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自身却对它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很低,认识也很肤浅,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传统文化消失原因

为什么出现如此局面?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当代尤其是五四运动后却出现了断代。当时新文化运动直接全面否定了传统文化,称其为糟粕,中国社会进入了直接“换心”运动,在这场文化浩劫中,中国人在“新心”没有存活下来的时候变得“没心”了,思想上左右摇摆。中国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新文化的功绩无法抹杀,中国社会从专制走向共和,由近代走向现代。但对传统文化的全盘抛弃现在看来有些矫枉过正,有些偏激。

传统是过去的现代,现代是将来的传统。德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雅斯贝指出:“在继承中,人拥有一点实际能力,那是不可摧毁的东西;传统中,则拥有一点绝对的东西,那是不会遗失的。”传统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死寂的历史沉淀物,而是一道生命洋溢的,亘古绵延的长流。每个时代的人所创获的成果,都是传统的循环链中的一环。因此,传统的运演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正如恩格斯所说“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在传统的洪流中,总是不可避免泥沙和珠玉齐沉,糟粕和精华共存,它既包含着促进现代化的契机,又滋养着影响现代化的毒瘤。遗憾的是,面对当代生活泥沙俱下的紊乱现象,不少人表现出的是茫然失措的价值尺度,他们很难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难以做到取之有度,舍之有节。再者,现代人因历史原因,意识里已经存在对传统文化的偏见。其中的“精华”埋藏在了“糟粕”的泥沙之下,绝大多数人无法看到传统文化中的闪光之处。

再加上现代社会纸醉金迷的糖衣炮弹,不少人逐渐迷失在横流的物欲中,遗忘传统文化质朴内敛的贵重本质。仅仅因其无法带来表面肤浅的利益与享受。

传统文化的观点和出路

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可贵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旗帜鲜明地张扬着本民族的精神。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基本的民族精神,无疑是一个民族生命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蓬勃生长于世界之林的基石。因为独特,所以存在;因为独特,所以不可替代。它是一种象征,一种符号。

幸而越来越多的人在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危机下意识到其之于国人的重要意义,国家也开始着手拯救传统文化,努力使其得到传承和发扬。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部重新提出昆曲文化工作的“八字方针”——“保护、继承、创新、发展”。本着这一思想,一批专业戏曲工作者义无反顾地投入昆曲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放光彩。

近20多年来,随着昆曲院团建设的加强,昆曲创作也呈现一派兴旺现象。在当代戏曲研究领域,诸多专家学者辛勤耕耘,取得昆曲研究的重大进展。2000年3月31日至4月6日,首届中国昆剧艺术暨昆剧优秀古典名剧演在苏州和昆山成功举行。这次盛会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昆曲的魅力,有力地推动了昆曲艺术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

优美的昆曲迷醉了中国观众,更倾倒了外国观众。近年来,各昆曲院团先后多次前往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丹麦、意大利、芬兰等西方国家访问演出,所到之处,惊叹声不绝于耳。这些对外演出进一步扩大了昆曲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了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如此实例近年来不在少数。这使人们看到了传统中华文化复兴的曙光。

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文化发展演变所围绕的中心。文化的发展是为民族生存和发展提供服务的。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一定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通过本民族语言、文字、艺术、风尚、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国土、同胞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对亵渎民族感情的厌恶、仇视等,表现出自己的传统以及民族的自豪感、尊严感。所以,我们自身也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了解其魅力所在,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兰德曼认为:“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气氛中,人才能呼吸。所以个体必须吸取文化传统,必须登上他所出生时代的文化顶峰。”

人们自己创造的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没有对传承的继承,个体就不会拥有创造的智慧,社会也将失去前进的基础。在这里,请让我们来继承吧,我们不应更新传统,只有充分发挥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自觉性,主动性,社会文化才能再次勃发出活力和坚固的凝聚力。

我们在文化的重建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也许前路艰险,但其就在我们脚下。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大理巍山彝族为例 班级:地理科学11—2班 姓名:杨胜菊 学号:2011022230 日期:2013/12/1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这个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生活在云南大理巍山这片热土上的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宗教等文化景观以及一条独具特色经济发展路线,这使得彝族生活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民族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服饰建筑饮食农作物 一、大理巍山自然地理概况 大理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由于巍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生活在中部地区以回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

础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而这些五彩纷呈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地理环境决定彝族人民对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选择 1、居住在半山区的彝族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其经济发展居于中间水平。 2、居住在高山区的彝族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坡度较陡,农业生产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荞子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盛产山货药材,经济发展水平比半山地区都更为落后。 三、巍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经济的影响 由于巍山彝族地区地形大多呈高山峡谷,陡坡不平的缘故,耕地被山川河流分割为零星块状。农民为了缩短住宅与耕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省往来于二者之间的劳力,随耕地而搬迁,造成居住依耕地分散而分散。进一步加剧了闭塞,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状况,导致商品经济观念缺乏。资源要素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有效的配置。加之巍山彝族地区的耕地大部分分布于30―70度陡坡上,属“望天地”,不存在灌溉条件。并因海拔高,气温低,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其收成好坏全凭天意。除此而外,有些地区缺水、缺电、缺路,自然灾害频繁。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巍山彝区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

遗失的民俗民风

遗失的民俗民风 班级:13050901 姓名:陈雨平学号:2009303281 论文摘要:我们古老的民俗民风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一步一步的时尚化,一点一滴的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民俗民风消失啦呢?是社会的原因?还是我们个人的原因呢? 关键词;民俗民风消失时尚文化遗产汉中

在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下,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也在日渐趋同,时代的气息日浓厚,时尚的潮流散发在每一个角落。时代越来越时尚,生活越来越fashion。但是当我们回望过去,看到的却是众多昔日的充满历史感、民族感、时代感、文化感的独特的魅力四射的民俗民风在日渐摩登的氛围中慢慢的回归自然、消失殆尽。这一刻,最多的心痛、遗憾也只能是无济于事,是我们亲手将我们的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断送在新的信息化时代,是我们没能护住我们的民族灵魂,保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民风。那么,为什么在这高科技的社会我们却葬送我们的古文化,让我们的历史、文化留有遗憾呢? 以我的看法,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开发大部分由地方政府主管。而一些地方政府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投资方最关心的无非是如何获取最大的利润。在没有公众参与的情况下,不受制约的商业利益追求和政绩追求不免带来错位的开发,这已经成为困扰环境保护和文化资源保护的痼疾。近年来,一些所谓世界遗产、风景名胜的票价不断上涨,仅去年就有6处世界遗产景观涨价,无非是因为这些门票收入对地方财政和企业都有好处,使得涨价得到了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等的支持而已。黄山、峨眉山门票收入的50%是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收入。属于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就成了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同时,不少风景名胜被经营得面目全非,自然和美都大打折扣,生态系统更是遭到严重破坏。在这里,主管开发的某些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无疑是以“发展权”为名行公然侵犯公众利益之实。也加速了民俗民风的消失。

高二地理 区域地理 第2单元 第10讲 澳大利亚 极地地区

第2单元第10讲澳大利亚极地地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建成。该考察站位于(80°25′01″S,77°06′58″E(如图所示)),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上图中三个南极考察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极昼极夜时间长城站最短 B.地方时昆仑站最早 C.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中山站最大 D.二分日昆仑站日出东南 2.下列关于昆仑站建站难度大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低温严寒②风速较平稳③海拔高,缺氧④距中山站较远,需设置中继站⑤环保要求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纬度越高,极昼、极夜时间越长,是昆仑站;地方时是越向东,时间越早。正确的是B项。第2题,本题考查昆仑站建设难度大。原因从纬度、自然环境、环保要求等方面分析。选择D项。 (2014·巫山高三考试)该图示意某大陆多年平均一月、七月海平面气压分布。读图完成3~4题。 3.导致该大陆一月、七月气压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③地形起伏 ④洋流分布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④ 4.一月甲地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D.西北风 答案:3.A 4.A 解析:第3题,一月南半球为夏季,太阳直射点南移,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大陆形成低压,七月份南半球为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在陆地中形成高压。故导致该大陆澳大利亚大陆一月、七月气压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第4题,根据一月份甲地等压线分布可知,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该地的盛行风向为东南风。 (2014·广东佛山)读“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5~6题。 5.I地带面积广阔的自然原因是( ) ①地形单一,地势起伏小 ②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③全部为热带草原气候,草原辽阔 ④沿海有暖流流经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6.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工程对调入区域的影响主要有( ) ①缓解了供水紧张状况②提高了土地生产力③减轻了土壤盐碱化④加重了环境污染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澳大利亚英语变体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学 期 论 文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翻译方向) 班级:二班

学号:0409100234 姓名:谈耀文 浅析澳大利亚英语的词汇特色及文化特质 摘要:语言的产生发展以及语言的变异与它所在的社会文化诸多因素紧密相联。 在语言三要素中,最敏感、最具活性的词汇对于社会文化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和共变性,澳大利亚英语在离开英国本土来到社会文化环境完全不同的澳洲之后,涌现了许多反映澳大利亚人民生活的特色词汇。本文考察了澳大利亚英语特色词汇的来源、缩略形式和词汇的戏谑性以及澳大利亚英语词汇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力图说明社会环境制约和影响着词汇的变异,民族个性对词汇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澳大利亚英语;社会文化环境;词汇特色;缩略形式;变异 Abstract:The invention, evolution and variation of a language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social—cultural environment. Lexicon which is the most sensititive and active among the three language factors is greatly attached to the change of society and culture. English lexicon has some variation since it came to Australia.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Australia English lexicon features with emphasis on lexicon invention, abbreviation and the fact of creating new words for fun. The lexicon development process is discussed as well. The author attempts to prove that lexicon variation is determined and affected by ecology and that the disposition of a certain nation also contributes a lot to it. Key words:Australian English;social—cultural environment;lexicon features:abbreviation;variation 前言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文化主观客观的表现形式。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一种交际工具,已成为文化的载体,并在许多方面体现文化。社会的各种因素会对语言产生各种影响,分布在不同国境中的同一语言由于各自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久而久之会出现一些语言上的变异,最敏感、最迅速地反映社会特点的词汇在跨境语言的变异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澳大利亚英语在脱离母体远离英国之后,在澳大利亚所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了许多特有的词汇,而这些根植于澳大利亚社会文化的词汇像镜子一样反映出了澳大利亚人民的文化经 济生活和民族个性特征。

印度尼西亚习俗文化介绍

印度尼西亚习俗文化介绍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或简称印尼,国土总面积1904443平方公里。印度尼西亚北与马来西亚、文莱相连;西北隔着马六甲海峡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相望;东北隔着苏拉委西海、巴拉巴克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邻;东与巴布亚新几内亚连接;东南与澳大利亚相对;西南与西面是辽阔的印度洋;东面与北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印度尼西亚俗称“千岛之国”,是世界上拥有岛屿最多、面积最大的群岛国家。 (一)着装 印度尼西亚人的民族服装,一般是着上衣,下身围纱笼(一种长围裙)。女的上衣是对襟长袖,没有衣领,下身是围色彩艳丽的沙笼。男的上衣是有领对襟长袖,下身是围带格图案的沙笼。女的一般要配带丝绸的披肩,男的头上包扎各式头巾,或带黑色无边小礼帽。平时男女都喜欢穿拖鞋或木履。由于天热,印尼人一般不喜欢穿袜子。 男人扎的头巾,料子也很讲究、而且往往印有各种图案。扎的方式随各地而异,扎成四角形、三角形或圆形。头上戴的无边小黑色礼帽,通常是用平绒布制作,颜色发亮。按印尼人的习惯,男人到了成年时就该戴上这种礼帽,表示已长大成人,要讲究礼仪了。 (二)饮食 印尼地处热带、不产小麦,所以居民的主食是大米、玉米或薯类,尤其是大米更为普遍。大米除煮熟外,印尼人喜欢用香蕉叶或棕榈叶把大米或糯米,包成菱形蒸熟而吃、称为“克杜巴”。不过,印尼人也喜欢吃面食、如吃各种面条、面包等。 印尼人吃饭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和叉子,有时也喜欢用手抓饭。抓饭时,先把米饭盛在盘上,然后用右手指将饭捏成小团,送到嘴里一口一口地吃。饭桌边上要放一碗清水,边抓饭、边不时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饭沾粘在手指上。喜欢手抓饭的人,觉得这样吃很开胃。饭桌边上要放一碗清水,边抓饭、边不时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饭沾粘在手指上。喜欢手抓饭的人,觉得这样吃很开胃。 (三)住房 印尼人的住房,城市和农村不一样,城里的住房一般是现代式建筑,而农村则随各族和各地的习惯,而建造不同式样的住房。 城里的现代式住房,有平房、二层和高层楼房。这些住房大都比较宽敞、有卧室、客厅、饭厅、厨房和卫生间。卫生间大都设有洗澡设备。由于印尼是热带国家,人们每天都要洗一至二次澡,人们称为“冲凉”。随着人口的增加、大城市也开始盖一、二十层的高层楼房,供一般公务员和职工居住。爪哇农村的住房,如爪哇人、巽达人和马都拉人的住房,一般是方形的,多数直接建在地面上,但也有高脚屋,不过离地面不高。富人盖房多用木料和砖瓦,穷人则主要用竹子盖房。 (四)禁忌 1.印度尼西亚人视头部为神圣不可侵犯。除长辈外,如摸别人的头则被认为是对他的侮辱和挑衅。所以不能随便摸别人的头部。 2.传递或接受物品,要用右手,切忌用左手。印尼人认为用左手传递或接受物品很不礼貌。 3.由于印尼人绝大部分是穆斯林教徒,所以在赠送礼品时,要考虑不要送酒类物品,因为伊斯兰教规定禁止喝酒。 4.在餐馆吃饭时,如果同桌有印尼人,切不要点用猪肉炒的菜,因为印尼人绝大多数是不吃猪肉的。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民俗事象地理环境 The Infuence Of Chinese Folk Custom From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bastract: Chinese folk customs, which come from people’s summation of procuction and life experience,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e. 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custom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oncerne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stom while the spread and diffusion of folk custom’s are restricted by the grographical envireonment. 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demonstrated b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folk customs, folk customs reflect how people are adapted to the local geographic envireonment and how beings harmorize themselves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 folk custom geographical enviroment 1 引言 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当前在世界旅游热潮中,民俗旅游的前景广阔,我国的民俗旅游更是大有可为。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每一个地域、民族都有自己禀异的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这对追求文化差异的外地人是具有不可忽视的吸引力;而且中国的儒释道并举的传统文化在东南亚也影响深远,这对追求文化认同及寻求文化归属感的儒家文化圈内旅游者及海外华人都有较强的吸引力,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民俗旅游基础的民俗文化,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政治、社会、经济、宗教等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发现地理环境,特别是地理环境的区域地理分异,对于民俗事象的区域特征、地域分异等方面更产生重要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都对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不同区域内主导因素和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因而本文着眼于地理环境,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过程的影响。 2 民俗的含义 2.1民俗的概念 民俗是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那部分文化,也是最生动活泼的那部分文化。正如《中国民俗文化大观》的序言《浩瀚的大海—史之诗篇》中说:“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是伴随着人类历史而产生、传播的,它是千百年来人们相沿成习,精神趋同的文化意识综合表现。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民俗表现在人类行为与信仰上,蕴含着人类世代的生活经验,闪耀着各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美好愿望”。

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消失

很多优秀民间艺术直接面临生存危机,许多民间艺术正在逐渐走向消亡。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所说的“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据了解,在邳州一个县的135项主要民俗类民间文化资源中,已经消亡的就有60项。正在消失的民风民俗: 邳州是江苏6000年文明起源地,邳州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邳州民间春节期间民俗活动有舞狮子拜年、跑旱船、踩高跷、跑竹马、跳落子舞等等具有民族习俗特点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目。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月二龙抬头吃"爆米花"、清明节"戴柳"、"插柳",邳州民间习俗有女儿出嫁要流下几滴眼泪,谓之"金豆豆",以报你母养育之恩等民俗。 1.邳州饮食习俗 煎饼是邳州人的传统主食,兼有食面条、馍馍(馒头)、单饼、朝牌饼(锅饼)。邳州人爱吃菜肴平时以豆制品和时鲜蔬菜为主,冬季以盐豆子、萝卜干、黑咸菜等腌菜和酱菜为主,节日调剂荤菜。来客讲究几碟几碗,少则四碟二碗,多则八碟八碗。 邳州人“食鱼无鱼不成宴席”在宴请宾客最后一道菜为鱼,取其“富足有余”之意。出门做客,决不能吃鱼头,否则,就意味对东道主不恭敬。与东家同席食鱼,忌说把鱼翻过来。 2.邳州饮酒习俗 邳州人的家宴或者宴请宾客的时候,饮酒前举杯向地上或者用筷子蘸酒在桌上点三下,以示敬祖宗天地。朋友聚会先饮酒3杯或者6杯,然后各找对象。婚宴上,菜齐后,伴娘要陪新郎新娘到亲朋餐桌上敬酒。鱼上桌后,鱼头要长者或者主位。鱼头和鱼尾朝向的要同喝,所谓:头三尾四。 3.重阳节忌 九月重阳节有的地方忌讳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4.打春 就是立春,打春后就意味长大一岁,长辈给小孩子缝制花布做的小布公鸡在帽子上叫“打春鸡”。一般立春过后农忙开始了。 5.刷拢(庆祝乔迁新居或建设新房) 70年代以来,农村建造新房或者城里乔迁新居,亲朋好友送烟酒或装饰画表示祝贺,称:“刷拢”。 6.送祝米(吃喜面) 妇女生育第一胎婴儿,丈夫于婴儿出生的第6天带红鸡蛋到岳父家报喜。12天为小满月,一般由妻子娘家人带馈赠的米面等,送给婴儿。满月接回婴儿外祖母家。 7.送轿 当发嫁的鞭炮响起,新娘坐进花轿被抬往婆家,娘家一些至亲挚友会随轿相送,邳州人称之为“送轿”。在送轿的人群中,姑娘居多,而且和新娘年龄相仿,但都待字闺中。已婚妇女,特别是孕妇,是忌讳送轿的。在邳州还有一种人是绝不允许送轿的,她们是新娘的姑姑,所谓“姑不送,姨不迎”。 8.红鸡蛋(红喜蛋) 邳州人崇尚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原本普普通通的鸡蛋,一旦着上红妆,便立马鲜活、美丽,红色的喜鸡蛋格外讨人喜欢起来。其实,邳州人不光生孩子用红鸡蛋,如闺女出嫁,红鸡蛋为“填箱”之物。新人入洞房,要给新娘“铰脸”,有的地方叫“开脸”或“滚脸”,也要用红鸡蛋(红喜蛋)。

世界各国礼仪风俗

国外风俗与礼仪 结业论文 指导老师:刘伶俐 学生:杨胜利 学号:2012112206

摘要:西方礼仪课堂上,我们学到许多国家在不同方面的礼仪,这篇文章中我 只选择了国外的服饰礼仪进行介绍。服饰礼仪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相互表示尊重与友好,达到交往的和谐而体现在服饰上的一种行为规范。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服饰具有极强的表现功能,在社交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服饰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涵养;通过服饰可展示个体内心对美的追求、体现自我的审美感受;通过服饰可以增进一个人的仪表、气质,所以,服饰是人类的一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但是,世界上的各国在服饰上有着不同的欣赏标准,下面我会从不同的国家中挑选几个比较典型的进行介绍。分别是亚洲的日本,非洲的南非共和国,美洲的巴西,欧洲的英国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希望从这些不同大洲,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一下国外的服饰礼仪,也是我们从《国外风俗礼仪》课堂上学习的最好展示。 关键词:服饰礼仪文化气质各国服饰介绍 世界各国礼仪风俗 要点: 1。培训的主要目的:了解客人,胸怀世界。(南外的校训) 2。饭店主要的客源国介绍(数字比例) 3。抛砖引玉,不尽之处,多多指正。 4。引入一个笑话:美国人、法国人、中国人沙漠行走的故事(配合搞笑的图片)

介绍以下几个国家的(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 一。国家简介 二。风俗礼仪 三。国人性格 四。饭店长住公司客人简介(照片) 穿插游戏:猜字游戏(礼仪风俗方面的名词、国家代表人物等) 介绍1本好书、1张好碟、1个网站。 最终回到主题:开阔视野,了解客人、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服务 韩国正式名称是大韩民国。全国面积9.9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4485万,首都是首尔。太极旗是韩国的国旗,国歌为爱国歌。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韩国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儒教,首都汉城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孔大典。 韩国饮食:韩国饮食风格介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多数人用餐使用筷子。莱料以高蛋白食物为主,辅以蔬菜。喜食汤和饭(牛肉汤、排骨汤等和在饭中)、火锅、汤面、冷面、生鱼片、生牛肉、什锦饭等。也喜欢热辣口味。在宴会上,韩国人习惯互相斟酒,喝交杯酒;受人劝酒时不可拒饮;不胜酒力时杯中应留点酒;对于醉酒者,他们多持宽容的态度。受人敬菜时要礼貌地推让两次,第三次才欣然接受。饭后被人邀歌时不可拒唱。韩国人不喜欢较油腻的炒菜,喜欢清淡的生菜,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Abstract China's vast territory, different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people formed different way of life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 this also will cause the food culture of the district difference in our country. The so-called “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one party person”, the culture of any region is a product of the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as deep social root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 Food in a certa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production determines the people's diet,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human production activities, diet culture produce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has obvious and direct dependencies, diet culture with people to adapt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make a deep imprint of effor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diet culture, the

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消失

很多优秀民间艺术直接面临生存危机,许多民间艺术正在逐渐走向消亡。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所说得“民间文化得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据了解,在邳州一个县得135项主要民俗类民间文化资源中,已经消亡得就有60项。 正在消失得民风民俗: 邳州就是江苏6000年文明起源地,邳州悠久得文明史孕育了灿烂得文化,邳州民间春节期间民俗活动有舞狮子拜年、跑旱船、踩高跷、跑竹马、跳落子舞等等具有民族习俗特点与浓郁地方特色得传统节目。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月二龙抬头吃"爆米花"、清明节"戴柳"、"插柳",邳州民间习俗有女儿出嫁要流下几滴眼泪,谓之"金豆豆",以报您母养育之恩等民俗。 1、邳州饮食习俗 煎饼就是邳州人得传统主食,兼有食面条、馍馍(馒头)、单饼、朝牌饼(锅饼)。邳州人爱吃菜肴平时以豆制品与时鲜蔬菜为主,冬季以盐豆子、萝卜干、黑咸菜等腌菜与酱菜为主,节日调剂荤菜。来客讲究几碟几碗,少则四碟二碗,多则八碟八碗。 邳州人“食鱼无鱼不成宴席”在宴请宾客最后一道菜为鱼,取其“富足有余”之意。出门做客,决不能吃鱼头,否则,就意味对东道主不恭敬。与东家同席食鱼,忌说把鱼翻过来。 2、邳州饮酒习俗 邳州人得家宴或者宴请宾客得时候,饮酒前举杯向地上或者用筷子蘸酒在桌上点三下,以示敬祖宗天地。朋友聚会先饮酒3杯或者6杯,然后各找对象。婚宴上,菜齐后,伴娘要陪新郎新娘到亲朋餐桌上敬酒。鱼上桌后,鱼头要长者或者主位。鱼头与鱼尾朝向得要同喝,所谓:头三尾四。 3、重阳节忌 九月重阳节有得地方忌讳出嫁不到三年得女儿回娘家,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得说法。 4、打春 就就是立春,打春后就意味长大一岁,长辈给小孩子缝制花布做得小布公鸡在帽子上叫“打春鸡”。一般立春过后农忙开始了。 5、刷拢(庆祝乔迁新居或建设新房) 70年代以来,农村建造新房或者城里乔迁新居,亲朋好友送烟酒或装饰画表示祝贺,称:“刷拢”。 6、送祝米(吃喜面) 妇女生育第一胎婴儿,丈夫于婴儿出生得第6天带红鸡蛋到岳父家报喜。12天为小满月,一般由妻子娘家人带馈赠得米面等,送给婴儿。满月接回婴儿外祖母家。 7、送轿 当发嫁得鞭炮响起,新娘坐进花轿被抬往婆家,娘家一些至亲挚友会随轿相送,邳州人称之为“送轿”。在送轿得人群中,姑娘居多,而且与新娘年龄相仿,但都待字闺中。已婚妇女,特别就是孕妇,就是忌讳送轿得。在邳州还有一种人就是绝不允许送轿得,她们就是新娘得姑姑,所谓“姑不送,姨不迎”。 8、红鸡蛋(红喜蛋) 邳州人崇尚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原本普普通通得鸡蛋,一旦着上红妆,便立马鲜活、美丽,红色得喜鸡蛋格外讨人喜欢起来。其实,邳州人不光生孩子用红鸡蛋,如闺女出嫁,红鸡蛋为“填箱”之物。新人入洞房,要给新娘“铰脸”,有得地方叫“开脸”或“滚脸”,也要用红鸡蛋(红喜蛋)。 9、羊尾巴

最新区域地理12_澳大利亚 极地地区

区域地理12_澳大利亚极地地区

澳大利亚极地地区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世界地图上的一段纬线。P点以西为海洋,Q点以东为海洋,PQ为陆地。据此完成1~4题。 1.PQ线位于() A.北半球,东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西半球D.南半球,东半球 2.下列四项中,属于X地所在国的是() A.大堡礁B.泰姬陵 C.好望角D.格林尼治天文台 3.北京一年中雨量最多的季节,X地() A.盛行东北季风 B.降水较多 C.时逢干季 D.每月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 4.Y地所在国() A.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B.东岸附近海域有寒流流过 C.是世界主要的小麦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D.是世界主要的稻米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答案 1.D 2.A 3.B 4.C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学生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来判读、解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设问比较抽象,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确定PQ陆地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0

所在的国家,根据PQ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可确定PQ在澳大利亚。再据X地位于南纬30.5°的大陆西岸,可断定其为地中海气候,北京降雨量最多的季节为南半球该地的冬季,在西风带控制下温和多雨,排除A、C、D。 读下面“某地区海陆分布图(下图)”,回答5~6题。 5.图中曲线P表示某地区1月份20℃等温线,虚线P1、P2是有待确定的等温线走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等温线P应向P1方向弯曲 B.等温线P应向P2方向弯曲 C.等温线P通过P1、P2之间没有弯曲 D.等温线P夏季向P1方向弯曲,冬季向P2方向弯曲 6.图中阴影部分地区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为了缓解其限制性因素,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营造农田防护林B.发展混合农业 C.东水西调D.禁止过度抽取地下水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0

菲律宾民俗风情介绍

菲律宾民俗风情介绍 在菲律宾首都大马尼拉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装饰漂亮,富有特色的集尼车。这种车起源于美军二战吉普车,车身进行改装,加上富有个性的装饰。集尼车成为马尼拉街头的一大景色,为城市添了不少色彩,也为居民提供了便利便宜的交通工具。 菲律宾融和多元文化的民族风情。菲律宾人既传承了亚洲人的勤劳与朴实,又吸收了西班牙人和美国人的轻松与活泼,东西合壁,形成了独特气质。他们性格随和爽朗、生活悠闲、能歌善舞、热情奔放。 菲律宾人的服饰颇具特色。男子国服名为巴龙装,是一种丝质衬衣,绣有抽丝镂空图案。女子国服叫“蝴蝶服”。菲律宾饮食也反映出多元文化特色,常用的椰奶源自马来祖先,中国特色的烤乳猪很受欢迎,另外有不少西班牙风味美食。 斗鸡是老百姓喜好的娱乐,其场面很惨烈,鸡爪绑上锋利的刀子厮杀,直斗到流干最后一滴血。斗鸡大多伴随赌博,每次都有许多观众参与。据说一位现任众议员靠斗鸡起家,家中养了不少斗鸡,建有斗鸡场,在平民中颇有影响。 菲律宾节日庆典很多,终年不断,并且充满民族宗教特色。最著名的要数圣婴节。1565年4月,西班牙将军德雷加尔斯率殖民军登上宿务岛,发现了麦哲伦在1521年赠给当地酋长接受天主教洗礼纪念的少年耶稣雕像。于是他就地修建了圣尼诺(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大教堂,将那尊圣婴放在教堂内。宿务人把他看作保护神,每年都上街游行庆祝,后来逐渐发展为全国性节日。 现在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万人空巷,当地人身首节日盛装,手捧圣婴,沿街跳波浪舞。跳舞者退一步,进两步,徐徐前进,蔚为壮观。圣婴节游行声势浩大,游行队伍和长达几公里。每个游行方队以装饰华丽、风格各异的花车打头,以千姿百态的舞蹈者断后。 队伍中有涂面纹身,沾满羽毛的土著;有穿戴西班牙服饰的混血儿;还有舞动小旗,身着短裙的美式少女。圣婴的衣着更显示了菲律宾人的幽默与随意,有的圣婴头顶羽毛,有的穿上牛仔装,军官学校的队伍甚至给圣婴穿上了军装。 菲律宾人对宗教有极虔诚的一面。菲律宾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着对教徒进行鞭打与钉掌活动的地方。每年耶稣受难日,几十个年轻男子头缠黑布,脊背裸露,在烈日下游行,边走边用竹鞭抽打自己的脊背,打得鲜血迸溅。另有一些男女自愿躺在十字架上接受钉掌,执行者拿8厘米长的钉子,用锤子敲进手掌和脚掌。受钉者出于不同动机,有人为自己赎罪,有人为家人祈福。 菲律宾,风情万种。菲律宾,美丽迷人! 菲律宾旅游部官员17日表示,预计今年全年菲律宾接待外国游客数量超过375万人次,菲国内旅游市场也将“显著增长”。 菲律宾旅游部助理部长齐考伊·艾内里奥当天接受电视台访问时称,菲旅游部目前正在与其他部门一起努力,吸引更多投资建设更多的国内机场,以便向外国游客开放更多的旅游景点。 数据显示,2010年菲律宾接待的外国游客数量达到350万人次。菲律宾政府去年制定的一项“游客倍增计划”则提出,到2016年要把接待外国游客人数提高到600万人次。艾内里奥坦言,菲律宾旅游业发展仍然落后于邻国。他呼吁地方政府好好管理各自的旅游产业,“把旅游业当成一个大的经济增长点来看待”。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三)、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

东南亚地区的风土人情(综合)

东南亚地区的风土人情(综合) 经济状况简介 新加坡经济发达,经济和生活水平达到已发达国家水平,经济以服务业、航运业、物流业、金融业、科研、旅游业为主,近年积极发展高科技和教育。 马来西亚和泰国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经济以旅游业、制造业、农业和渔业为主,近年积极发展航运业和物流业。 越南、菲律宾和印尼经济较落后,经济只有旅游业、制造业、农业和渔业。 缅甸、柬埔寨、老挝和东帝汶经济落后,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的经济只有旅游业和农业;东帝汶的经济只有渔业和石油出口。 文莱虽然人均GDP和已发展国家相若,但经济并不发达,经济以石油出口和天然气出口为主,财富和中东产油国一样只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 货币兑换 泰国货币:泰铢,人民币100元约合420泰铢。 马来西亚货币:马币,人民币100元约合38马币。 越南货币:越盾,美金也通用,1美元约合14000越盾。 柬埔寨货币:“瑞尔”,只有纸币而没有硬币,美金通用,1美元约合3900瑞耳。 柬埔寨法定货币是瑞尔(Riel)。目前同美元的汇率固定在1美元=4000瑞尔。在柬埔寨旅行不必兑换当地货 币,美元在当地完全通用,只有1美元以下小额的找零才会用到瑞尔。... 新加坡货币:新币,人民币100元约合20新币。人民币可在部分地方使用。 印尼货币:卢比,1美金可兑得8900卢比,1元人民币可兑得1000卢比,相对而言,带美金较划算。巴厘岛可直接用美金,民丹岛可直接用新币。 菲律宾货币:比索 缅甸货币:缅元 老挝货币:老挝货币叫基普(LAOSKIP,简称LAK,又叫基朴Kip),1美元=10400基普 语言 泰国以泰语和潮州话为主,在酒店一般用英语。 马来西亚语言:官方语言为马来语,通用语为英语,华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 越南语言:官方语言是越南语,普及英语,粤语可在唐人街通用。 柬埔寨语言:官方语言为高棉语,法语、英语、日语的普及程度高,在金边可用潮州话。 新加坡语言:国语为马来语,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 印尼语言:官方语言是印度尼西亚语,但不同地方用不同地方的方言。一般英语通用,购物点可用普通话。 各国特产: 泰国手工艺品/特产:珠宝首饰、泰丝、泰北的纺织品和家居用品、鳄鱼皮制品、鱼露等。 马来西亚手工艺品/特产:锡制品、黄金饰品、蝴蝶标本、风筝、兰花香水、蜡染、豆蔻膏、娘惹食品等。 越南手工艺品/特产:菠萝蜜干、芭蕉干、椰汁、花生、绿豆糕、咖啡、香水等。 柬埔寨手工艺品/特产:银器、纺织、木雕、石刻品、“克罗马”(Krama,棉质或绢)等。 新加坡手工艺品/特产:各种鱼尾狮饰品、兰花装饰、锡制精品、追风药油、香水、护肤品等。 印尼手工艺品/特产:银制品、巴迪布、木雕、景物模型等。 越南传统节日与民俗 越南民族传统节日与中国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其中春节为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民风淳朴,人民文明礼貌。见面时习惯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或行握手礼,或按法式礼节相互拥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称。越南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越南,十世纪后,佛教被尊为国教。目前全国佛教徒约2000万人。此外,天主教传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约300多万,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财神。一般百姓家里都设有供桌、香案,逢年过节在家中进行祭拜。服饰穿着简单,正式场合男士着西装,女士着民族式“长衫”(类似旗袍)和长裤。饮食习惯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饭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讳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连续给三个人点烟,认为不吉利。不愿让人摸头顶,席地而坐时不能把脚对着人。 越南风味小吃 河内的螺蛳粉:清晨,在河内的街头,常可遇到卖螺蛳粉的摊档。这种圆粉条略细于桂林米粉和云南米线,使用优质大米,粉质细腻柔韧,白净透明,吃起来很爽口。螺蛳是现挑现吃,用竹针挑出放在粉中,然后加上螺蛳汤、辣椒和其他调味品,味道鲜美。 河内的鸡粉:鸡粉用料讲究,除鸡丝外,还配有肉丝、蛋丝、木耳丝、葱丝、香菜丝。蛋丝制作独特,摊成薄薄的片,切成细细的丝,不粘不连,撒在粉上与红的肉丝、白的鸡丝相辉映,格外撩人食欲。 牛肉粉:越南的牛肉粉一定要用黄牛肉,将一大块精黄牛肉加上各种佐料后下锅煮熟,然后切成薄薄的小块,将米粉在开水锅中烫后,加入牛肉、牛肉汤和各种调料,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虾饼:也是越南一道有名的小吃,是将加了调味料的面糊裹上新鲜的大虾,放人油锅中炸,出锅后香味扑鼻,吃起来,香酥可口。在河内西湖边上有一家餐厅,其制作的虾饼有较高的声誉。 肉棕:越南的传统美食,过去,一般的越南人家只有在节日里才能吃上。在农村,每当节日特别是春节来临前,各家各户都要做肉棕。将上好的瘦猪肉加入各种香料,放入石臼中舂成糊状,然后用芭蕉叶或荷叶包上裹成粽粑状,放人锅中煮熟。吃前切成块或薄片蒸热,蘸以鱼露和胡椒粉,味道鲜美,不油腻,吃后口齿留香。 越式灌肠:是越南人喜欢的美食。用猪红调以瘦肉末和各种香菜,灌入猪小肠中,然后煮熟。吃前切成节,蘸上各种调料。 炸春卷:这是最受越南人欢迎的一道菜,近年来国内不少餐馆引进,但做法和吃法均不及越南的地道。越南的春卷皮用糯米做成,薄如蝉翼,洁白透明。将春卷皮裹上由豆芽、粉丝、鱿鱼丝、虾仁、葱段等做成的馅,放入油锅中炸至酥黄。吃时,用玻璃生菜裹上春卷,蘸以鱼露、酸醋、辣椒等佐料,酥脆不腻,十分可口。 绿豆糕:也是值得品尝的风味食品。上等的越南绿豆糕出产于离海防不远的海洋(地名),且以金龙牌为最佳。越南的绿豆糕选用上等绿豆,磨成十分细腻的粉末,再配以精白糖和油脂,吃起来酥软香甜。海洋绿豆糕包装精美,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牛肉火锅:这种火锅最大的特点是锅底用酸醋来做,将切成薄片的精黄牛肉放人翻滚的酸醋中略为一涮,然后蘸上佐料,伴以切成细丝的空心菜、生菜和各种香菜,吃起来回味无穷。 酸汤:胡志明市的一道特色菜肴。酸汤并不是用酸醋做的,而是用一种当地出产的酸子。酸子是一种当地生长的形如刀豆的豆科植物的核,带有酸味。酸汤中除酸子外,还放入斑鱼、豆芽、蕃茄和香菜,煮出来的汤味道极为鲜美。 烤鱿鱼:在胡志明市的大街小巷,常可看到摊贩推着小车,沿街兜售烤鱿鱼,小车上有一盆通红的炭火,一旁摆着鲸鱼干。鲸鱼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