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研究文献综述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社会组织是承接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使之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推动我国社会不断走向和谐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国内外对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社会组织的概念,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建设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育和建设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等作了详细阐述,初步构建了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综述

社会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之一。对于社会组织的研究和实践始于西方,国内的研究大多是在借鉴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发展。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与中西方语境的不同,对社会组织的定义和理解众说纷纭。但相同的是世界各国都把社会组织与政府、市场看作是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各国的研究也是基于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为什么要发展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政府进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培育和建设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几个方面开展。

1 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解

在国外,社会组织是指在政府和市场之外一切志愿团体、社会中介组织和民间协会的集合。社会组织通常被称为非政府组织(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缩写为NGO)、非营利组织(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缩写为NPO)、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公民社会组织(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缩写为CSO)等。而在中国,“社会组织”一直被颇具中国特色的词语“民间组织”所替代,直到民政部在2007年11月召开的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决定开始启用“社会组织”这一新的概念。在中国,“社会组织的主体是由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三类组织”。中国的社会组织既具有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的某些特征,又具有中国特定的国情和制度赋予的特点。

2 关于政府职能的界定

休斯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的管理方式已经发生变化,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正在转变为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美国行政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专著中把政府的职能概括为“掌舵而不是划桨、授权而不是服务、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满足顾客的要求、预防而不是治疗、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等内容。美国学者盖伊·彼得斯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提出“市场化、参与型、灵活性和解除规制”的4种政府模式。我国学者周志忍在总结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市场管理与政府职能的优化、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

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三方面行政改革的内容。可见,在现代社会,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确立好行政干预的范围及力度,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由此可见政府的行为和职能可以概括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外在效应的消除者、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3 建设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育和建设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社会组织是一种社会民营化力量,运用民营化满足公众需求的做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把民营化作为改善政府运作,进而改善整个社会的工具则是近代学者不断探索的结果。民营化的理论基础是由米尔顿·弗里德曼奠定的。美籍管理学家德鲁克1969年率先提出民营化的建议。经过学者的倡导,英、美等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纷纷开始民营化的实践。萨瓦斯在其《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一书中认为,政府的公务服务的制度安排可以概括为10种:政府服务、政府间协议、政府出售、合同承包、补助、凭单、特许经营、自由市场、志愿服务和自我服务。政府、私营部门和消费者在这些安排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美国著名的公共管理大师盖伊·彼得斯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指出,通过政府间协议和合同外包等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将成为未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导模式。我国的学者对政府在市场化改革中提供公共服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国家行政学院宋世明教授在《工业化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一文中强调,应该把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纳入到中国行政改革的实践框架中,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谨慎地规划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具体制度设计。娄成武先生则从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责任出发,认为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导,应发挥参与作用、监督作用及引导作用。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政策功能,消除不合理的管制,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可见,政府把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授权给社会组织,并通过补贴、管理和合同等方式进行运作,可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增加提供公务物品和服务的能力。政府不一定是直接的提供者,而是间接的运作者。

由此可见,国内外关于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建设研究和实践为对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组织承担着越来越多由政府部门转移出来的服务、公证、沟通、监督等社会职能,它将会产生一系列现实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比其差异之处,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于社会治理主体、问题和途径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治理主体、问题和途径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要求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和创新社会治理。本文对国内一些学者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文章进行综述,分析社会治理的主体、促进社会治理的途径以及社会治理当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治理;发展;主体;分析 一、前言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把“社会管理”逐步提升到“社会治理”上来。所谓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① 二、社会治理的主体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治理也随之发展和创新。原有的单一社会治理主体也向多元化主体进化,许多学者也对此进行研究分析。 朱晓红、伊强等人(2007)在《论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结构》中提到当今的社会治理需要尊重并适应多元化的现实,以多元治理主体合作的形式而实现社会共治。② 侯非(2013)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一文中对于各类社会主体在社会事务治理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与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政府并非是唯一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包括党、政府、社会组织、公民,认为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其他主体的作用,实现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治理的要求,从而达到“善治”的目的。③ ①陈家刚.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N].学习时报, 2012-12-22(006). ②朱晓红、伊强.论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结构[J].学习论坛, 2007(8):51-54. ③侯非.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作者刘晨曦公管Q1441 引言:社区是城市发展的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而来。在现代化建设进行 的如火如荼的当今社会,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社区管理也有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尚且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正视并重视这些问题,加强和完善城市社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现下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发展尤为关键,社区是城市的重要成分, 社区管理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在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现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字:城市;社区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 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1] 现阶段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 社区管理主体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以社区党政组织为核心,由社区党政组织(社区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和社区与中介组织共同构成的社区管理组织系统。而在这些主体中,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较低,无法真正人认识到自己也应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去。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 (一)社区管理现状 李国旗学者从法制化角度上研究认为,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步伐加快,城市社区管理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表现在社区管理任务迅速膨胀、难度日益加大、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并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一是社区管理总的效果还难以令人满意,尤其是在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方面显得更为突出;二是政府主导推动作用发挥不够,管理水平低;三是社区中介组织发展不规范;四是社区管理工作队伍薄弱;五是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等。[2] 石玉庆学者认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政策研究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政策研究 一、引言 社会组织是指由公民自愿组织起来,以团结力量为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中国的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涉及了组织的起源、发展、管理与政策等方面。本文将探讨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政策的研究。 二、发展历程 1. 文化革命前的社会组织 在文化革命之前,社会组织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中国的宗教组织、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 2.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组织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组织迎来了快速、多样化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使民间经济发展起来,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3. 社会组织的类型与范围 中国的社会组织类型丰富多样,包括行业协会、慈善组织、基金会、志愿者组织等。这些组织在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社会稳定与公益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社会组织管理与政策研究 1. 政府及相关机构的监管与规范 为了维护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和政策,对社会组织的设立、登记、运行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相关部门也负责对社会组织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工作。 2. 政策研究的重要性与现状 政策研究在社会组织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政策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目前,中国各大院校和研究机构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以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四、政策研究的方法和主题 1. 方法 政策研究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通过对政策文件和相关文献的深入解读,分析其中的政策内容和逻辑关系。定量分析则通过搜集社会组织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探讨政策对组织发展的影响。 2. 主题 政策研究的主题包括社会组织的政策环境、政策对社会组织发展的影响、政策对组织治理的影响等。当前的研究热点主题包括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研究文献综述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社会组织是承接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使之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推动我国社会不断走向和谐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国内外对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社会组织的概念,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建设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育和建设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等作了详细阐述,初步构建了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综述 社会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之一。对于社会组织的研究和实践始于西方,国内的研究大多是在借鉴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发展。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与中西方语境的不同,对社会组织的定义和理解众说纷纭。但相同的是世界各国都把社会组织与政府、市场看作是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各国的研究也是基于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为什么要发展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政府进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培育和建设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几个方面开展。 1 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解 在国外,社会组织是指在政府和市场之外一切志愿团体、社会中介组织和民间协会的集合。社会组织通常被称为非政府组织(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缩写为NGO)、非营利组织(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缩写为NPO)、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公民社会组织(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缩写为CSO)等。而在中国,“社会组织”一直被颇具中国特色的词语“民间组织”所替代,直到民政部在2007年11月召开的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决定开始启用“社会组织”这一新的概念。在中国,“社会组织的主体是由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三类组织”。中国的社会组织既具有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的某些特征,又具有中国特定的国情和制度赋予的特点。 2 关于政府职能的界定 休斯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的管理方式已经发生变化,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正在转变为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美国行政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专著中把政府的职能概括为“掌舵而不是划桨、授权而不是服务、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满足顾客的要求、预防而不是治疗、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等内容。美国学者盖伊·彼得斯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提出“市场化、参与型、灵活性和解除规制”的4种政府模式。我国学者周志忍在总结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市场管理与政府职能的优化、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

《智慧社区建设与社会组织参与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智慧社区建设与社会组织参与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录 智慧社区建设与社会组织参与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 1国外研究现状 (1) 1.2国内研究现状 (1) 1.2.1社会组织参与智慧社区所面临的问题 (2) 1.2.2社会组织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2) 1.2.3智慧社区的未来发展 (3) 1.3总体评述 (3) 1国外研究现状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回顾,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理论最早诞生于古希腊,这也是通过在古希腊大量的实践中对意识形态的不断探索从而得出的结论,也正是因为公民参与到了政治生活中,才可以让民主、自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想要获得民主就需要鼓励公民不断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只有确保了公民的积极性,才可以推动民主的发展。目前,国外也有大量的学者在对相关的理论进行研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理论体系。 凯特尔(Kettle)认为政府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大于公民的,但如果政府利用自身的权利去压榨公民,那么社会则很难获得进步。只有政府将自身的力量与公众的力量相结合,才可以更好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在社会治理中加入科学技术,从而更好的实现公共治理。1 目前国外大多属于的研究都是以社区的基础建设提升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Brendan F.D.Barrett等人认为应当对日本的智慧城市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在遭遇危险时日本智能城市发挥的作用,从而得出智慧城市发展的必要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智慧城市可以帮助更多的居民享受到智能化的服务。2Deepti Gupta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可以结合互联网技术运用在社区的建设当中,从而实现社区的共享化。3M.JunaidGul等人认为需要提出一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医疗保健业务模式,通过智能化的技术帮助提升社区的医疗服务。将社区服务的重点放在居民身上,让居民可以感受到一个较为安全的环境,从而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中的积极性,共同推进社区的发展。4 1.2国内研究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左右,社会组织参与政治生活的理论在我国开始出现,越来越的人开始 1奥斯特罗姆、帕克特、惠克特. 公共服务的制度构建[M].上海三联书店,2000. 2Brendan F.D. Barrett, Andrew DeWit, Masaru Yarime,Chapter 5-Japanese smart cities and communities: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for Society 5.0[J], Hyung Min Kim,Soheil Sabri,Anthony Kent,Smart Cities for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Innovation,Academic Press,2020.73-94 3Deepti Gupta,Smriti Bhatt,Maanak Gupta,Ali Saman Tosun,Future Smart Connected Communities to Fight COVID-19 Outbreak[J],Internet of Things,44(7)2020. 263-266 4Maria-Lluïsa Marsal-Llacuna,The people's smart city dashboard (PSCD):Delivering on community-led governance with blockchai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20(158).328-338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思考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简单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献综述 社区是社会结构中较为基本的社会单元,而社区治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目前,我国社区治理改革已取得较大成绩,逐步形成了多元合作治理的新格局。但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仍存在政府与社区互动不足、治理结构设置不合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本文综合梳理国内外社区治理方面的研究文献,思考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简单建议。 一、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研究的重要观点 (一)社区支持系统(CSS:Community Support System) 社区支持系统在美国的社区医疗保障制度构建方面贡献突出。目前,较为明确的社区支持系统概念是由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提出的:社区支持系统是一个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帮助,满足其生存发展需求的服务网络,它可以使弱势人群免于在社区内遭遇歧视或排挤。 美国学者Judith Clark Turner、William J. TenHoor(1978)指出了社区支持系统需要包含的几大要素:对目标人群需求状况进行严格评估;协助目标人群获取受助资格;社区支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可以持续满足人们生存、工作的需要,直到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系统内的各个部分严格保护目标人群的权利,包括社区内及社区外,例如社区成员在社区外医院、企业的权利也要得到该支持系统的保护。 (二)社区能力建设(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国外对于社区能力建设的定义较多,角度也各不相同。社区能力建设的代表性观点主要由Labonte R.、Laverack G.等学者提出。Labonte R.及Laverack G.(2011)认为社区能力建设是社区领导组织为了向社区成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在完善社区议事流程、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马来西亚科技大学的Noor Azmi Mohamad及Noraini Bt. Abu Talib(2012)等学者在综合研究了欧美发达国家及中国的社区治理问题后提出具有创新性观点。他们认为目前社区能力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社区发展框架的构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区成员技能培训及能力评估机制,这样便可以为社区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几位学者还指出,失败的社区治理共有的问题是管理者能力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标题: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社区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而其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一部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的职能逐步并转交给社区。新时期,社区是居民栖息的港湾,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关系到亿万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社区,社区管理,城市 正文: 一、前言 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社区和社区管理的研究始于国外,现已积累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础。社区管理在中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了城市社区管理和农村社区管理两大类。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在20世纪的8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社会学者才开始逐步对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进行理论探讨。这是我国社会整合模式转换的要求,并且还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功能,以及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方法与模式。城市社区基本理论涵盖了城市社区的概述、主体和体制。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对社区人口的管理、社区环境的管理、社区治安的管理、社区服务的管理、社区文化的管理和社区保障的管理。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许多的管理方法正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所以我们只有立足现实,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做到创新和发展。 因此,本文对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社区管理的方法和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的梳理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析和措施建议。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分析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 1、城市社区管理概述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最早是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参照西方社会学家的定义,我们将社区定义为: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就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具体化的区域性社会。在我国,社区内涵具有一定的特性。所谓中国特色社区是指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建构具有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且具有一定认同感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1]此外,学界还有多种解释: 根据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的解释,我国目前所称的社区,在城市一般是指经过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探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以期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供参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同时,随着公民参与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希望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建设美好社会。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情况。结合实际案例,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进行深入探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认知和需求。 政策制度路径。社会组织应积极政策动向,根据政策要求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同时,社会组织还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争取更有利的政策环境和资源支持。 社会环境路径。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提高社会的整体

福利水平。通过开展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组织机制路径。社会组织应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组织能力和公信力。同时,应加强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本研究认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推动协同治理。 社会组织应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组织能力和公信力。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提高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创新治理模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合作。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 提高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和支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宣传推广,提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组织管理与发展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组织管理与发展研究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组织和协调公共事务的过程。在公共管理中,社会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组织是一种民间自发形成的非营利组织,包括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发展对于公共管理的有效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组织管理的意义与挑战 社会组织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组织能够凝聚 各界人士的力量,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然而,社会组织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社会组织的数量庞大,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管理工作变得困难。其次,一些社会组织的管理水平薄弱,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最后,社会组织在处理公共事务时,需要和政府、企业等不同利益相关方进行合作与协调,这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社会组织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社会组织的注册和备案程 序繁琐,管理流程不够简化和便捷。其次,社会组织的注册监管和日常管理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最后,社会组织的财务管理和透明度不高,对于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难以全面掌握。 三、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路径 为了推动社会组织管理的创新,有必要采取措施来应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该简化社会组织的注册和备案程序,建立便捷、高效的管理机制。其次,加强社会组织的注册监管和日常管理,建立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社会组织的管理水平。最后,强化社会组织的财务管理和透明度,规范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和使用,增加对社会组织的监督力度。

四、社会组织发展的战略选择 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战略选择。首先,社会组织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专注于特定领域和行业的发展。在特定领域中,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专业的活动和项目,提供丰富的公共服务。其次,社会组织应该积极与政府、企业等合作伙伴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社会事务的发展。最后,社会组织要注重人才培养和组织建设,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执行能力。 五、社会组织管理与发展的案例分析 以“XX慈善基金会”为例,该基金会成立于2005年,致力于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该基金会通过开展公益项目、资助社会组织和个人,为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支持。在管理上,该基金会与政府、企业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资源共享和互补的合作模式。通过多年的努力,该基金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公信力,成为社会组织管理与发展的典范。 六、结语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组织管理与发展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通过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和社会组织发展的战略选择,可以推动公共管理的有效实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希望我国在公共管理中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是适应社会转型、优化社会结构、转变政府执政理念、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任务。围绕这一问题,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产生了丰厚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治理的提出背景和发展脉络;2.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3.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4.社会治理的方法、机制和路径。 首先,对社会治理的提出背景和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介绍的学者包括邵光学、刘娟和戚学祥、钟红等。戚学祥和钟红认为社会转型是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的基本背景,“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关系的变化。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呈现出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共治、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到服务的变迁历程"。(戚学祥、钟红,2014)通过比较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结构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社会治理模式的不同,清晰的展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发展脉络。“在计划经济时代, 国家与社会高度重叠,政府乎垄断所有的社会资源,并通过计划包办所有的会事业,以此巩固新生政权……社会管理的目的就是协调个人、群体、社会间的资源分配关系,以最大的物质保障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戚学祥、钟红,2014),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迁、社会矛盾的急剧增加使得原有的依靠政治控制进行社会管理的方法难以奏效,“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市场化、全球化、城市化的巨大冲击,经济与社会体制双重转型带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样的社会变迁释放了社会活力,但也使得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单一地靠运用政治教化和经济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好社会问题”(戚学祥、钟红,2014)。邵光学和刘娟通过对中央历年相关政策文件的梳理和研究,从时间的维度清晰的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演进.“从1998年《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

《“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1.1 国内外研究回顾 1.1.1 国外研究回顾 “三社联动”的概念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的,国外对这一概念的直接研究很少。然而,“三社联动”实际上意味着多元行动者在某种监管机制的框架内参与社区治理,因此可以参考国外关于多元行动者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和实践。2000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中提出了解决公地悲剧的一个方法,其目的是使社区治理中的参与者多样化,并分析每个参与者的地位、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社区治理理论的不断变革要求科学界对曾经由政府主导的公司治理政策提出质疑[1]。许多人要求政府对不同的主体进行权力下放,以便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环境治理中。2015年罗伯特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中指出,在社区治理的框架内,政府应让不同的行动者参与社区治理,使社区能够走向自治[2]。社区治理过程不仅由政府或人民主导,而且是政府和人们双方参与和合作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政府应提供良好的服务,并积极了解人民的需要,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1.2 国内研究回顾 “三社联动”是近年来开始出现的,我们探索创新社区治理实践,让那些不直接参与社区治理、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区邻里社区这个平台上联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以更好的达到社区治理目标。 跟“三社联动”差不多的概念在上海最早出现,2004年之时,相关机构提出了“三社互动”,是指社会群体、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居委会彼此必须反映的社区工作中,并随后开启工作思路,利用社区等工作平台,专业社工团队作为支撑和社团组织作为载体的分工与合作[3]。 在此基础上,“三社联动”的概念逐渐发展起来。研究主题的总结和归纳可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对“三社联动”概念的研究。“三社联动”的定义也因研究人员的不同而不同。王思斌(2015)的定义是,专业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和社区在社区开展治理工作时进行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并一起行动,相互促进,以达到各自目的的过程,以相同目的和最大共识为前提寻求协作和合作。曹国辉和徐永祥把概念定义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和社区居委会共同致力于以社区为中心的治理[4]。在2016年顾东辉在梳理现有的论点,指出“三社”能够工作的三个主要议题或实践的三个要素,从两个角度解构概念,即“主体巧动”

社会组织管理

社会组织管理 社会组织管理是指对各类非营利性组织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监督等管理工作的一种形式。在我国,社会组织是政府和市民之间的桥梁,它们在社会服务、公益慈善、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社会组织管理的现状、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社会组织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数量庞大,类型繁多,包括慈善组织、文化艺术组织、科技创新组织、行业协会、民间团体等。“十三五”期间,我国社会组织数量和规模均有较大增长,截至2019年底,我国社会组织登记总数已经达到853万。 然而,在社会组织管理方面,我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立法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团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2. 行政审批的繁琐。社会组织的注册、备案等行政审批手续繁琐,流程复杂,时间长,给社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3. 资金来源单一。社会组织主要通过政府补助、捐赠等途径获取资金,缺乏多样化的资金来源,使得社会组织在运作

过程中的资金压力较大。 4. 人才队伍不足。社会组织存在人才流失、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社会组织管理的体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自身。具体来说: 1. 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作为社会组织管理的主体,在颁布政策法规、审核备案、监管和培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政府通过建立“主管部门+管理部门+咨询评估机构”的管理体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使社会组织管理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2. 社会组织自身。社会组织自身需要建立规范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在组织架构、人员素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社会组织都需要做到严格规范、科学管理,以保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组织管理方法 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组织,政府和社会组织自身都需要采取一系列管理方法。具体来说: 1. 颁布政策法规。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对于规范社会组织行为、加强监管、保障社会组织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2. 完善行政审批流程。政府应该加速审核备案、减少多余手续、缩短审批时间,为社会组织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3. 加强社会组织培训。政府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社会组织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 4. 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公开、规范财务管理等,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4. 鼓励多元化资金来源。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整、税收

社会组织管理与公益慈善发展研究

社会组织管理与公益慈善发展研究第一章社会组织的定义及分类 社会组织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人组成,自愿联合在一起,并以实 现某一共同或个人的目标为宗旨,进行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 组织形式。其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独立性、非营利性、群众性、 公益性。 社会组织按照不同的属性和功能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包括慈善 组织、民间非营利组织、专门合作社、行业协会、咨询机构、社 区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它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 功能,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章社会组织管理的重要性与挑战 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这一点非常重要。社会组织管理的目的在于确保它们的活动符合社会公序良俗、巩 固和加强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确保社会组织和社会生 活的和谐和稳定。 然而,社会组织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制度上的不健全, 政策不稳定,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等。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开展研究和调研,制定更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第三章公益慈善发展的状况与趋势

公益慈善是社会组织发挥公益作用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有利 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当前,公益慈善在我国发展迅速,取得了一些取得显著的成果。 未来,公益慈善发展面临的主要趋势包括民众参与度提高、政 府参与程度加深、社会资本市场化、企业社会责任发挥巨大作用 等等。这些趋势将推动公益慈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为社会 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章社会组织管理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根据以上对社会组织管理及公益慈善发展的分析,我们可以提 出以下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1、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完善法律体系,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组织环境。 2、加强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对其实际工作和成效予以全面科 学的评估,为优秀的社会组织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3、政府应该加强社会组织的服务和支持,设立一些资金、税 收和用地上的政策优惠,引导社会力量更好地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4、推进公益慈善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加强公益慈善行业自 律管理,提高社会资本运作效率,优化公益慈善服务质量。

高校社会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高校社会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社会工作的研究 (一)国外及香港高校社会工作的研究 学校社会工作在西方已经发展了近百年,因此有非常充足的研究理论。美国社会工作学者安德逊(Anderson)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传统临床模式、学校变迁模式、社区学校模式、社会互动模式四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其中,传统临床模式主要依据心理学中心理分析、自我心理学等理论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和进行有效的情绪调整;学校变更模式依据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组织理论和制度理论,帮助改变学校不适当的规范;社区学校模式基于学校和社区,促使学校与社区共同、和谐发展;社会互动模式基于系统理论,关注学校和学生的互动,以直接的服务方式,用个案、团体和社区工作技巧达成工作目标。[1]此四种模式社会工作在美国的高校社会工作工作中较成熟。 除了研究理论,西方研究主要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家庭—学校—社区”联系者方面;二是服务内容方面;三是工作技巧方面。这些方法和研究内容都给学校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综合的方式来支持学校、学生以及家庭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业。 除了西方的研究理论外,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也是一种十分典型的模式。它采用的是社会福利署、教育署与社会服务机构合作,由社会服务机构派出社会工作者入驻学校的模式。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具体服务范围包括个人方面、家庭朋友方面、学校生活适应方面以及环境方面所有与学生相关的问题。它有个案辅导、小组及群体活动团体辅导、咨询服务以及协调组织校外社区资源四大主要形式。根据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理念,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它的目标主要是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协助学生获得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二是协助学校、家庭和社区改善关系,

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研究

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孙博宇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10期 东北财经大学行政管理孙博宇 【摘要】近年来,为解决大连市社区社会组织管理问题,创新和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 自2016年起,大连市即尝试开展“枢纽型管理”模式,在中山区望海社区首先运行。先后在一个社区(“1”)、一个社会组织(“1”)、及各大系统内(“N”)创建社会组织联合会,形成“1+1+N”的枢纽型组织架构,运用这种混合枢纽型管理模式整合、管理本区内社会组织。 枢纽型管理工作开展以来,望海社区的社会组织能力获得显著提升,树立了多个公益品牌项目,出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组织代表人物,推动了多个市、区级公益项目开展。总体而言,望海 社区的益家亲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成效良好,为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 1.社会组织的相关概念 1.1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国际上通常称为“志愿者组织”或者“非营利组织”(NPO),主要是指以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且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组织。 1.2枢纽型社会组织 枢纽型社会组织目前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但是一般认为它将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 同地域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通过社会组织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载体,服务和管理系统内 或者领域内或者地域内众多的社会组织,从而在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枢纽型社会组织以及一般 社会组织之间形成一个有效、有序和畅通的有机整体。 2.益家亲管理模式:“1+1+N” 2.1管理模式成立背景 益家亲是大连市中山区望海中心社区益家亲社会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简称,由为社区提供服务资源线上对接的“e家亲”服务平台发展而成。通过线下服务体系与线上服务平台的结合,整 合社区碎片化服务资源,推动社区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益家亲枢纽型 社会组织先后在一个社区(望海社区)、一个社会组织(益家亲)、及各大系统内(N个孵化 社会组织)创建社会组织联合会,形成“1+1+N”的枢纽型组织架构,运用这种混合枢纽型管理模式整合、管理本区内社会组织。 2.2管理模式基本概况 益家亲”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创立者刘晓明原本是大连市高新园区软件园中奥远投资有限公 司的总经理,公司的主要业务他总是觉得做对这个社会有益处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以“一个年轻人就应该干些该干的事”为宗旨的他,有了一个大胆而又果敢的想法——善 经济。所谓善经济,就是打破经济价值实现社会价值的常规思维,而是建立一个用社会价值实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社会其它论文】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社会其它论文】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R esearch on the R efor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Zhang Tao(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reform Zhoushan 316022,Zhejiang,China) Abstract: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in the past is usually "civil society" to call,of course,charitable organizations,the third sector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re often mentioned. In recent years,China’s economic level and society have shown a rapid development trend,the number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lso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such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slowly infi ltrated in all aspects of our lives,the public also its The degree of concern is also increasing,especially after the 16th Party Congres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has become more attention.A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s faster than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so our country is currently facing a variety of problems,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Therefore,we will put forward a good environment to support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legal environment,reform of the access system,reform of the du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of supervision. Key words:social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double management system ?S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严格把关为主要特征的现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是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重要的制度性障碍[1]。直到1989年,我国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从而确立了社会组织的双重分层管理的体制[2]。众所周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了质一般地飞跃发展,因此,关于社会组织的问题也朝着多而杂的局面发展,解决好社会组织有关的问题也成了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基数庞大,社会组织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组织的改革早已是计划中的事了。近几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在提要不断深化改革,加快经济转型,那么社会组织进行改革也是顺应时代的需求,我们以前以“双重管理”为主的方式已经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障碍,所以,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就是要清除这些障碍,主要是通过完善法律文件,进行依法管理;放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丰富社会组织的多样性,以增加其活力;此外,分类与分级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和配合,也可以方便进行经验交流。只有通过确定这样的一个目标,才能减少社会组织的阻力,重新建立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制度环境。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难题,我们必须直面它,没有捷径可走。 1.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问题 1.1 社会组织规制过于严苛

实然与应然:我国社会管理相关问题的文献综述

实然与应然:我国社会管理相关问题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① 从建国至今,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社会管理问题,始终把社会管理问题与社会稳定、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环境联系在一起。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时期,各类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凸显,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对我国现行的社会管理体系提出了新要求。研究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我国进一步的改革、社会的长远发展和人民利益的维护,有着深远的意义。 理论界广泛开展了社会管理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截止2012年11月16日,中国知网共收录“社会管理”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达53664条,其中从2001年至今共有51558条。这些成果广泛研究了社会管理的定义、主体、价值取向及其存在问题与挑战、创新路径五个方向的问题。 本文关于社会管理概念的论述,首先是把社会管理作为一种逻辑存在,对其概念界定进行探讨,然后结合我国建国社会管理发展的特有规律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实然与应然对比,从而合理界定我国社会管理内涵,在含义理解和规律总结的基础上,为社会管理创新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二、社会管理的应然: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的学者们多从公共管理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界定社会管理的基本内涵,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公共管理学角度:依据社会的外延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社会管理 公共管理学者基于社会管理对象的范围,认为社会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管理,是指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子系统在内的社会大系统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狭义上的社会管理,一般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相对,单指对社会公共事务中排除掉政治统治和经济管理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与治理。 ①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1-2-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