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综述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综述作者:黄明涛

来源:《行政与法》2020年第05期

摘; ; ; 要:为全面展示国内学术界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热点、前沿和发展脉络,本文借助Citespace5.5 R2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的937篇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文献(2006—2019年)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从年度发文分布情况、论文的学科分布、发文的重要期刊、发文作者分布、高被引论文情况、研究机构分布、关键词共现和内容版图解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研究发现,以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节点,从

2014年起文献呈爆发式增长。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四个核心关键词展开。通过对既有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预测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 键; 词: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知识图谱;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D630;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7-8207(2020)05-0056-15

收稿日期:2020-01-21

作者简介:黄明涛(1984—),广东始兴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法治、社会治理和立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法治’话语的流变规律研究(1978-2014)”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CDJSK08YJ11。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1]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2]可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也将继续成为未来诸多学科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CNKI数据库中的937篇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以期全面呈现2006—2019年研究的学术版图和发展趋势,同时也为深入研究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集的数据来自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CNKI数据库具有种类齐全、更新速度快的优点,[3]采集的数据完整性和准确度较高,能够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CNKI 数据库中2006—2019年①有关“社会治理”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确定主题检索方式为:打开CNKI数据库,进入“高级检索”,选择标签为“期刊”,主题为“基层社会治理”,连接词选择“或者”,关键词为“基层社会治理”,共选取满足主题要求的955篇中文文献,经人工筛选,剔除征稿、公告、新闻和会议纪要等无关数据,最后得到满足要求的中文文献为937篇,即本文的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当前主流的可视化研究软件Citespace5.5 R2,该软件可操作性强,可视化效果好,已成为国内外文献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运用Citespace5.5 R2软件对937篇文献进行处理,输出发文趋势、作者聚类共现、研究机构聚类共现、研究热点聚类、关键词频次、关键词中心性、关键词突现等信息,可视化呈现2006—2019年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热点和主题演进。同时,还辅助运用计量方法,对发文期刊、高产作者、高引文论文和研究机构进行描述和分析;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梳理过去十余年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主题演进,剖析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加强研究提供借鉴。

二、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发文时间与发文量分布情况

2006—2019年间,北大中文核心和CSSCI(含CSSCI扩展版期刊和CSSCI辑刊)各学科期刊共刊发了937篇与“基层社会治理”相关的学术论文。根据图1所示,2006至2013年,论文发表数均不超过20篇,2007年仅有1篇。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因此,学术界对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迅速升温。2014年,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文献数量达到62篇,后续几年,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持续增长。著名文献计量学研究专家普赖斯认为,文献的增长一般分为学科诞生阶段、大发展阶段、日趋成熟阶段以及学科的完备阶段,其中在学科大发展阶段,论文数量剧增,有明显的增长趋势。[4]从发文情况趋势图来看,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还处于大发展阶段,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热度不减。

(二)论文的学科分布和发文的重要期刊

根据CNKI显示,按照研究层次划分,在937篇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文献中,有669篇属于社会科学基础研究,173篇属于政策研究,说明基础研究和政策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获得基金支持的情况如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36篇,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2篇,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5篇,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8篇,中央高效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8篇,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基金项目6篇,获得各种项目基金支持的论文约占论文总量的2/5。在学术期刊发文偏好方面,发文量最高的是《人民论坛》,发文83篇,占

8.86%,排名第一。发文量排名在前列的期刊还有《中国行政管理》《领导科学》《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甘肃社会科学》《治理研究》等,排名前15位的期刊发文量占发文总数的1/4(见表1),这些期刊多为政治学类。

(三)发文作者分布和高被引论文情况

关于发文作者的数据分析。在citespace5.5 R2界面中,时间区间选择2006—2019年,Node type选择“Author”,阈值设置为TOP50、thresholding(c,cc,ccv)设置为(2,2,

20),无精简网络,最后得到70个节点、6条链接线、密度0.0025的研究作者图谱(见图2)。节点为年轮状,节点越大,作者字体越大,说明该作者总体频次越高。作者之间的连线代表两个或多个作者之间有合作和关联,连线越粗,共现频次越高。作者共现信息如图2所示,节点最大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的周庆智,发文18篇排名第一,杭州师范大学卢福营、华中师范大学袁方成、四川大学史云贵、曲阜师范大学李增元在图谱中占有显著地位。从合作网络来看,张国磊和张新文,刘志奇和梁德友,韩勇和朱懿,徐炜和陈民洋,于水和杨萍,郑晓茹和刘中起存在明显的合作关系。从高产作者的论文首发时间来看(见表2),有5位学者的首次发文是在2013年以前,10位作者在2014—2016年之间,说明基层社会治理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高产作者中只有周庆智、陈发桂、朱红文和李威利4人不存在合作情形,其余11人均存在合作情形。

(四)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关于发文机构分布的数据分析。在citespace5.5 R2界面中,时间区间选择2006—2019年,Node type选择“institution”,阈值设置为TOP50、thresholding(c,cc,ccv)设置为(2,2,20),无精简网络,最后得到75个节点、8条链接线、密度0.0029的研究机构图谱。节点为年轮圆圈状,节点越大,研究机构字体越大,说明该机构总体频次越高。机构之间的连线代表两个或多个机构之间的共现合作关系,连线越粗,共现频次越高。从研究机构共现信息图谱来看(见图3),按二级单位进行分析,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等。从计量角度看(见表3),按一级单位进行量化统计,华中师范大学发文39篇,排名第一,排名在前列的还有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从表3的信息可以看出,以“双一流”为主的研究型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主要以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为主。

(五)高被引文献情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科学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从高被引文献来看(见表4),也反映了探索科学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核心地位。排名前15的高被引文献主题包括技术治理、社会治理体制、三社联动、网格化治理、社会组织、社区自治和治理转型等多个方面。王雨磊发表于《社会学研究》的《数字下乡: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治理》,李立国发表于《求是》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徐永祥和曹国惠发表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三社联动”的历史实践与概念辨析》都是这一领域的经典文献。引用超过100次的论文共有8篇,作者包括王雨磊、李立国、徐永祥、王名、陈蓉卓、孙柏瑛、徐选国和何欣峰。

三、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内容版图与主题演进

(一)关键词词频分析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的核心词汇,高频次的关键词可以跟踪和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在Citespace5.5 R2界面中,时间区间选择2006—2019年,Node type选择“Keyword”,阈值设置为Top30 per slice、thresholding(c, cc, ccv)设置为(2, 2,20),使用Pathfinder 精简网络,最后得到157个节点、189条链接线、密度0.0154,Modularity=0.8131,Silhouette=0.7303的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谱(见图4)。节点为十字,节点越大,关键词字体越大,说明该关键词总体频次越高。十字的厚度与该年的关键词词频成正比。关键词之间的连线代表两个关键词经常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连线越粗,共现频次越高。

从图4中的信息来看,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重要节点有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和基层党组织等。在这些关键词中,又以社会治理、基层治理、基层社会治理三个关键词在图谱中的十字最为显眼。从量化的视角看(见表5),基层社会治理的频次和中心性分别为143和0.15,社会治理涵盖的范围更广,频度更高。其中,关键词中心性的数据则比较特别,基层治理、基层社会、基层党组组、枫桥经验、城市社区、乡村治理、民族地区、农村、网格化管理和法治等关键词中心性均高于基层社会治理,说明这些关键词与其他文献存在密切联系,起到“交通枢纽”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这些关键词是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

(二)研究热点聚类分析

⒈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内容版图。根据研究热点聚类共现分析图谱(见图5)可以看出,经过Citespace5.5 R2界面导出的数据,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共有13个聚类,分别为#0城镇化、#1福田区、#2农村、#3基層政府、#4基层党组织、#5社区、#6克拉玛依区、#7自治、#8乡规民约、#9现代化、#10社会化服务、#11民族地区和#12党建引领。13个聚类可以归为五大类内容(见表6),第一类包括#0城镇化和#9现代化两个聚类,第二类包括#1福田区、#4基层党组织、#6克拉玛依区和#12党建引领四个聚类,第三类包括#3基层政府和#10社会化服务两个聚类,第四类包括#2农村、#8乡规民约和#11民族地区三个聚类,第五类是#5社区和#7自治两个聚类。

⒉基于关键词聚类共现分析图谱和聚类标识的内容板图解读。经过Citespace5.5 R2界面导出的关键词聚类共现分析图谱和节点信息,可以直观反映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内容版图。在关键词聚类中,每一个关键词节点都是相关文献信息的表达,但是软件导出的结果更多地停留在浅层信息,未能展现学术研究的深度,而通过对关键词聚类共现分析图谱和聚类标识内容版图的深入解读,将隐藏在图谱背后的文献信息呈现出来,如作者及其观点等,可以更深刻把握研究的全貌。

第一类包含“城镇化”和“现代化”,关键词主要有基层社会、城镇化、传统中国、新乡贤、项目制、现代化和法治化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不断向前推进,城镇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社会治理面临巨大挑战。吴理财和杨桓以温州模式为例研究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认为既有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浙江省温州市以镇街为基础、以社区为单元、以合作社为单位配置集体产权,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也强化了国家政权在基层社会的控制力。[5]陈藻和冷天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研究“人”的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认为各地兴起的农村新型社区是快速城镇化的产物,这类社区成了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流动人口聚集的重要据点,应当构建“三社互动”社区服务管理新机制,以服务为导向和推动复合共治来进行社区治理。[6]刘东杰和周海生研究江苏省淮安市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认为当前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包括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弱化、乡村社会治理资源稀缺、乡村社会治理存在观念冲突,这些困境给城乡社会协同治理带来了难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7]郭占锋等人研究陕西省咸阳市的村庄合并带来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认为村庄合并打破了原有村庄的边界,村民认同感不强,村庄外部冲突上升,冲突主要转向农村与政府之间,乡村治理面临多种压力。[8]王诗宗和吴妍研究城镇化背景下的杭州市余杭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认为在乡镇改制后,街道层级的干部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出现了制度性障碍,杭州市余杭区通过创新实施街道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形成功能上的“代偿”,这种可复制性的创新方式可以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参考。[9]项继权和刘开创认为,城镇化推动我国“三农”的转型,也推动国家向城市社会转型,未来三十年我国将向城市中国转变,城乡之间差别逐渐缩小,城乡逐渐走向平等和融合,农民权利意识不断加强,行动能力不断上升,这必将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变革,因此,需要构建开放包容、城乡一体、公平法治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10]马光川和林聚任认为,中国农村存在社会原子化危机和循环陷阱的两大困境,应当从社会重构走向社区培育,不断推动农村治理现代化。[11]王木森和唐鸣研究十八大以来的社区治理现代化问题,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开展的社区治理创新实践,生成了政策领动与实践创动的“联动—互动—融动”的治理图景。[12]沈费伟和张丙宣研究社会治理创新的項目制,认为项目制模式具有目标有限性、组织灵活性、资金来源多元化、周期短等特点,实现了跨部门的协同治理。[13]第一类聚类主要对我国在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转型、价值观念、管理模式、利益冲突等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第二类包括“福田区”“基层党组织”“克拉玛依区”和“党建引领”四个聚类,关键词主要有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福田区、精细化、城市社区治理、多元共治、克拉玛依区和党建引领等。这里的两个聚类“福田区”和“克拉玛依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12月,《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对深圳市福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张文认为,福田区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多元共治,坚持精细治理和坚持互联网思维,不断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14]杨宜勇认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福田模式,在于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在精准、精细、精致和极致上下功夫,体现出四个特点:一是“一核多元”的治理结构,二是发挥社会自我

调节的作用,三是以服务引领治理改善,四是赋权赋能,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治理。[15]汤晋苏认为,福田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在于把群众组织起来参与和监督自身事务。[16]戴焰军从党建视角分析福田模式,认为区委领导班子的基层党建做得好,突出亮点是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党建带动基层社会治理。[17]竹立家认为,福田区基层社会治理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注重搭建治理平台,二是激活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三是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服务体系。[18]王春光认为,福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在三个方面具有示范意义:一是多元共治,二是强化,三是社区治理创新要实现社会共享价值。[19]地处边疆的新疆克拉玛依区探索出一条培育社会组织,引导社工、义工和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新路。谢志强认为,克拉玛依区的基层社会治理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真心为群众服务的理念,二是有正确的定位,三是抓住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对症下药,四是处理好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多重关系。[20]第二类聚类主要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的典型地区,并贯穿党建这条主线。如福田区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深圳市,是深圳市中心城区,也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经济发达,市民素质普遍较高,党政部门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敢于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实行多元共治和精细化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其经验做法值得研究和借鉴;克拉玛依作为西部地区,在社会治理方面摸索出了一条创新路径,作为内陆地区的典范,也值得研究和借鉴。

第三类包括“基层政府”和“社会化服务”两个聚类,关键词主要有治理能力重构、公民参与、基层政府、政府购买服务和政社互动等。周根才认为,基层政府采取传统的硬治理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有效解决新问题,应当从社会干预疏导能力、合作共治能力等软治理能力进行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建构。[21]周庆智认为,代理治理揭示了基层政府治理的性质。代理治理具有政治与行政职能合一、多中心权威治理结构等特点。代理治理的现代转型应当从基层政府政治与行政职能的分离着手,建立法治化的权力结构和体系。[22]崔晶认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存在基层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公共场域,基层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要求弱化政府外包体系的行政化和畅通自下而上的参与通道,社会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借鉴中国历史上的乡约与里甲模式。[23]陈荣卓和肖丹丹认为,当前社区治理出现了“无网格不治理”的趋势,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关键在于社区网格化管理与社区自治要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24]孙柏瑛和于扬铭认为,网格化是政府在不确定的治理环境下采取的基层治理方案,具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内生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25]杨君认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政府吸纳社会不应仅为技术治理,而应体现社会公平正义,还应注重参与式行动治理。[26]方冠群等人研究村落共同体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关系,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乡村文化衰落、农民权利诉求明显、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挑战,并提出了从整合乡村文化、强化组织建设和改变管理理念三个方面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的路径。[27]尹杰钦等人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上面临着基层党组织与社会关系尚未理顺、农村社会治理各主体未能有效整合、民主治理存在不足和法制体系不健全的挑战,并将其归因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治理理念、方式、环境和素养等方面存在不足。[28]吴理财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经历过两波重大变迁:第一波发生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第二波发生在乡村社会内部,乡村社会内部治理要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引入法治和德治。[29]费梅苹认为,当前基层政府与社会工作组织的关系是一种领导与被

领导关系,这种关系削弱了社会工作服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因而构建良性的基层政社关系,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体制机制。[30]第三类聚类主要从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状况、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政府供给公共产品以及政社互动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基层社会治理遇到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问题,说明学术界对基层社会治理关注的点和面都很广,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深度。

第四類包括“农村”“乡规民约”“民族地区”三个聚类,关键词主要有村务监督委员会、乡村治理、“枫桥经验”、民族地区等。卢福营研究浙江省武义县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认为,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经历了“制度形成—经验扩散—优化拓展”三个阶段,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具体表现为创新的核心内容、原则和精神实质在时间上的可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可复制性。[31]周少来以基层腐败为切入点研究中国乡村治理的结构转型,认为根除腐败,保障基层群众合法权益,构建民主化法治化的治理体系和反腐体系是乡村治理的必然要求。[32]于水和杨萍认为,“乡政”与“村政”共存于国家与社会的公共场域,但存在无法有效衔接的情形,提出了农村社会治理的“有限主导—合作共治”模式。[33]周庆智认为,中国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基层政府治理的法治化,但也要取决于乡村多元社会力量的变化。乡村治理的现代转型要重视社会发展、法治规则和社会改革三个因素。[34]吴永红和梁波认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不断创新,而创新过程中又产生诸多治理困境。[35]程同顺和魏莉认为,城市社区存在自治与他治的双重向度治理困境,而微治理可以有效弥合和回应这种双维困境。[36]左停和李卓认为,乡村治理的水平体现国家治理的水平,构建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原则和德治为特色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新格局。[37]杨建华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蕴含了丰富的基层社会治理文化,当前的社会治理应当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重塑乡规民约的权威,构建新型的社会共同体,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38]刘志奇等认为,传统乡规民约是一种本土化的社会治理资源,相当于“地方法”功能,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应扬弃和再造传统乡规民约,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助益。[39]汪世荣认为,“枫桥经验”的做法是完善中央立法、地方立法和社会规范的三层治理制度体系,这对完善村规民约和风俗习惯,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40]卢芳霞回顾浙江“枫桥经验”,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枫桥经验”将从碎片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从凭人治理向依法治理转变、从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从末梢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41]第四类聚类主要聚焦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涉及乡村社会、乡村文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乡规民约和“枫桥经验”等内容。由于乡村社会传统因素较为浓厚,因而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必须采取有别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既要充分考虑传统因素,如民间习俗和民间规范的作用等,又要注意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将传统因素转化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和制度。

第五类包括“社区”和“自治”两个聚类,关键词主要有城市社区、碎片化、协同治理、三社联动、法治等。高红研究城市社区的合作治理,认为社区公共性是城市社区多元共治的价值依归,而共同体困境的存在导致多元共治失灵,提出应通过公共性重构来实现合作共治。[42]孙秀艳研究福州市鼓楼区的城市社区治理,认为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效能是创新社会治理的

关键,鼓楼区的党建引领、践行治理理念和提升社区服务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借鉴。[43]杨贵华认为,社区协商可以使公众行使民主权利,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应当在社区治理中嵌入协商民主模式,建立长效机制,以解决治理动力不足等问题。[44]叶林等认为,运用“互联网+”与城市社区相结合,在治理理念、治理平台和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可以实现城市社区的协同共治。[45]姜胜辉认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应采取标准化治理,健全制度体系、协调标准化治理多元关系,这一模式符合精细化治理的要求。[46]李德认为,我国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碎片化问题,从碎片化治理转向整体性治理,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从理念到实践进行多领域创新。[47]张必春、许宝君认为,整体性治理是一种网络化的治理结构,其实质是跨界合作。[48]关于三社联动,徐永祥和曹国慧认为,这是一种实践先行、政府主导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居民福祉,实现基层民主和促进社区内生性发展。[49]田舒认为,三社联动的创新体现在多方参与决策,合理定位各方优势,实现优势互补。[50]吴江和范炜烽认为,三社联动存在不足,一是三社之间联动不畅通,二是社工之间合作不足,三是专业社工人才建设存在短板,四是服务与需求错位,五是居民参与形式化。[51]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问题,刘旭认为,基层社会治理在平台建设和制度衔接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缺陷,法治化保障不足,应当在法治层面明确社会治理体系的各项要求。[52]郁建兴亦认为,社会治理需要超越原有管控维护模式,以法治为实现手段和基本特征。[53]王志立认为,基层社会治理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基层社会治理成果应当惠及全体人民,增进人民的幸福感。[54]第五类聚类主要聚焦城市社区治理,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与乡村社区存在较大差别,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化程度高、生活方式多样、诉求多元等。因此,城市社区的治理复杂程度远高于乡村社区,自治、共治和法治是其重要价值。

(三)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主题演进

根据关键词时区线信息分析图(见图6)来看,2006—2019年间关键词一直在变化,每年都有不同的热点和重点,2006—2013年,主要关键词只有村民自治、基层社会和基层社会治理三个。关于主题演进还需结合图1进行分析,2006—2013年,年度最高发文量仅为14篇,说明研究的热度和深度极为有限。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基层社会治理”的命题受到高度关注并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因此,2014—2019年,以“基层社会治理”为主题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这一点从图6中可以得出结论:2014年关键词主要有基层治理、权力调控、民族地区和治理能力缺失等;2015年关键词主要有现代化、法治、善治和社会治理方式等;2016年关键词主要有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福田区和三社联动等;2017年关键词主要有党组织、社会化服务和微治理等;2018—2019年的主要关键词有治理能力、治理机制、乡村振兴和枫桥经验等。在以上关键词中,有四个关键词突现强度明显,分别是创新4.57,社会治理创新3.25,社会治理3.01,基层社会治理2.76,这四个高突现强度关键词是学术研究的核心(见图7)。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

水平。因此,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以及加强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都是未来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重要方面。

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未来展望

通过对2006—2019年学术界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937篇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呈现出了学科领域的基本状况和发展态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55]展望未来,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还应当不断强化和深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

一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嵌入机制和治理效能等方面的研究。随着城镇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公众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利益诉求也日趋多元,在此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如何明确职责划分、如何做到简约高效、如何通过凝聚民心来实现和谐治理和有效治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二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研究。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在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的同时,还需注重发挥各类主体的参与作用,如促进各类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引导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职业的公众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公众参与是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未来应在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途径、方法、效能、优点和困难以及制度设计、激励机制和存在障碍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

三是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而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大数据具有其自身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捕捉、管理和处理数据集合,具有超强的整合数据资源和分析能力,可以大幅度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人工智能可以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提供便利。因此,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

四是急需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研究。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治理体系不完善、基层掌握的资源有限、基层社会治理难度大等。未来应从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根源、传统文化、现代化冲击等方面分析基层社会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情况研究解决方案,以法治为基础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

[2][5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9-30.

[3]谭捷,张李义,饶丽君.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0,(4):4-13.

[4]邱均平,刘思洛,刘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二)[J].图书情报研究,2009,(2):8-13.

[5]吴理财,杨桓.城镇化时代城乡基层治理体系重建——温州模式及其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0-16.

[6]陈藻,冷天.“人”的城镇化背景之下的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5,(1):111-116.

[7]刘东杰,周海生.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2):200-205.

[8]郭占锋,李琳,吴丽娟.村落空间重构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对村庄合并的成效、问题和原因的社会学阐释[J].学习与实践,2017,(1):85-95.

[9]王诗宗,吴妍.城镇化背景下的基層社会治理创新——杭州市余杭区街道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7,(4):35-40.

[10]项继权,刘开创.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治理的转型与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1-9.

[11]马光川,林聚任.从社会重构到社区培育: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0-136.

[12]王木森,唐鸣.社区治理现代化:时代取向、实践脉向与未来走向——十八大以来社区治理“政策—实践”图景分析[J].江淮论坛,2018,(5):126-133.

[13]沈费伟,张丙宣.项目制:社会治理创新的模式与逻辑[J].长白学刊,2019,(3):110-118.

[14]张文.“四个坚持”推进福田社会治理创新发展[J].人民论坛,2016,(3):84.

[15]杨宜勇.福田模式的四个特点[J].人民论坛,2016,(3):85.

[16]汤晋苏.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福田实践[J].人民论坛,2016,(3):85.

[17]戴焰军.基层党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保证[J].人民论坛,2016,(3):86.

[18]竹立家.福田区如何推进社区治理的现代化[J].人民论坛,2016,(3):86.

[19]王春光.福田探索的示范意义[J].人民论坛,2016,(3):87.

[20]谢志强.基层社会治理新思路[J].人民论坛,2014,(S1):77.

[21]周根才.走向软治理: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建构[J].学术界,2014,(10):34-42.

[22]周庆智.代理治理模式:一种统治类型的讨论——以基层政府治理体系为分析单位[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3):1-10.

[23]崔晶.基于公共场域视角的基层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7,(3):133-143.

[24]陳荣卓,肖丹丹.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发展与走向[J].社会主义研究,2015,(4):83-89.

[25]孙柏瑛,于扬铭.网格化管理模式再审视[J].南京社会科学,2015,(4):65-71+79.

[26]杨君.政府吸纳社会:城市基层治理社会化的新视角[J]. 城市发展研究,2017,(5):118-124.

[27]方冠群,张红霞,张学东.村落共同体的变迁与农村社会治理创新[J].农业经济,2014,(8):27-29.

[28]尹杰钦,甘信芝,黎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挑战及其归因[J].当代世

界与社会主义,2016,(6):149-154.

[29]吴理财.中国农村社会治理40年:从“乡政村治”到“村社协同”——湖北的表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1-11.

[30]费梅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基层政社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2014(6):74-83.

[31]卢福营.可延扩性: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命力——写在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诞生十周年之际[J].社会科学,2014,(5):67-75.

[32]周少来.中国乡村治理结构转型研究——以基层腐败为切入点[J].理论学刊,2018,(2):114-121.

[33]于水,杨萍.“有限主导—合作共治”:未来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构想[J].江海学刊,2013,(3):133-137.

[34]周庆智.乡村治理转型:问题及其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3-10.

[35]吴永红,梁波.制度结构、非均衡依赖与基层治理困境的再生产——以居委会减负悖论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7,(4):52-60+128-129.

[36]程同顺,魏莉.微治理:城市社区双维治理困境的回应路径[J].江海学刊,2017,(6):123-131+239.

[37]左停,李卓.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构建乡村有效治理的新格局[J].云南社会科学,2019,(3):49-54+186.

[38]杨建华.传统基层社会治理文化的现代转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5):90-94.

[39]刘志奇,李俊奎,梁德友.有限性与有效性:基层社会治理中传统乡规民约价值的扬弃与再造[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73-82.

[40]汪世荣.“枫桥经验”视野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供给研究[J].中国法学,2018,(6):5-22.

[41]卢芳霞.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浙江“枫桥经验”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6):64-69.

[42]高红.城市基层合作治理视域下的社区公共性重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4,(6):88-95.

[43]孙秀艳.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探索与启示——基于福州市鼓楼区的实践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58-165.

[44]杨贵华.社区协商的独特价值及其实践推进[J].社会科学,2017,(3):75-81.

[45]叶林,宋星洲,邵梓捷.协同治理视角下的“互联网+”城市社区治理创新——以G省D 区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8-23.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 中国乡村社会治理是指对农村社会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以实现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日渐重要。本文将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进行综述。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果。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农村社会治理的投入和整治力度。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村社会组织逐渐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意识也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些措施和成果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第一,乡村社会治理的层级结构和权力分配不合理。在传统的行政体制下,乡村社会治理主要由村级组织负责,而忽视了乡镇和县级组织的作用。这导致了乡村社会治理能力不足和决策效率低下。第二,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不平衡。尽管我国农村社会组织日益增多,但在乡村层面上,社会力量的参与仍然相对薄弱,缺乏有效运作和发挥作用的机制。乡村社会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不足。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乡村社会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应当有更紧密的关联,但实际上存在着治理与经济发展不协同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进和促进乡村社会治理。需要改革行政体制,加强乡村社会治理的层级结构和权力分配。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治理机构和机制,明确乡镇和县级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和职责。要加强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和运作。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提高其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加强乡村社会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促进治理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只有不断加大对乡村社会治理的投入和改革力度,才能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 乡村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农村居民共同参与,通过制度、法规和规范来 管理、调控和服务乡村社会的各种活动和关系,以实现乡村社会高效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 的目标。乡村社会治理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国仍然有大量的农村地区,对农村 社会治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本文将对我国乡 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进行综述。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农村社会治理存在 着相对较为复杂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关注度不高,导致农村地区基础 设施建设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低下,民生问题突出。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流失到城市,导 致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和剩余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进而影响到乡村社会治理的效果。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随着我国农村发展的进程,乡村社会治理也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乡村建设逐渐提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一 些地方政府结合具体情况,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推动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的改善。这 些成绩的取得为乡村社会治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组织 和农村居民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参与的格局。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乡村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效果。还需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好地解决农村地 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而且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着一系列 的挑战,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以及一些制度建设不 完善的问题依然存在。乡村社会治理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村居民的共同努力,通过探 索和创新,进一步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水平,实现乡村振兴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乡村社会治理已经成为社科研究领域中热门话题之一。乡村社会治理与现代化相伴随,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将就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进行综述。 一、研究现状 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涉及面广,具有各种影响因素的复杂问题。现今,中国学界对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表述乡村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包括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区发展理论等等。第二个方面则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研究,研究内容多涉及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领域。第三个方面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政策研究,包含各种针对乡村社会问题提出的政策建议、方案和措施分析。 二、乡村社会治理的问题和挑战 1. 治理中困难: 对于乡村社会治理,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制定的指南指出,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事情”,因为乡村地区存在人口分散、人文地理条件复杂、基础设施缺乏、资源匮乏等问题,这些也是限制着乡村社会治理的关键因素。 2. 资金不足:我国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资金缺乏是一直以来困扰着农村发展的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基层治理能力的任务相对较重,迫切需要政府及社会力量的资金支持。 3. 社会教育水平低: 我国乡村地区人口大多数未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其社会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无法认同女性权益保护、家长的权利、少儿权益保护等一系列重要的基本法律。 三、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途径 为了推进乡村社会治理能力,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途径方案制定: 1. 加强地方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协作: 在乡村社会治理实践中,地方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协作是十分必要的,民主行政和法治行政的建设也必须要有这条基线。 2. 引入社会资本: 在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如民间机构、捐助机制等,这些都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3. 加强教育建设与普及: 要进行家长课程辅导,女性权益法律保护,少儿犯罪预防等多方面教育建设,同时利用城乡联接的新领域,提高乡村地区居民的社会教育水平。 四、结语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是指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居民等多个主体的合作 参与,调动社会、市场等力量,以解决乡村社会问题,提升乡村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乡 村社会治理的研究对于我国乡村建设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我国乡村社 会治理现状进行综述,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措施。 1. 多元主体参与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中政府的主导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组织和居 民的参与程度不够高。政府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乡村社会问题的复 杂性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来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2. 社会组织建设薄弱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建设相对薄弱,社会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 作用还不够明显。社会组织对于加强乡村社会组织能力、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社会管理水 平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3. 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乡村社会治理中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普及率还不高。信息化对于提高乡村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加强信息共享,提升 信息处理能力,促进乡村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4. 制度建设亟待完善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制度建设亟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目前,乡村社会治理中的许多问题还是在以往集体经济时代的基础上积累下来的,需 要通过制定、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来加以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 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体制机制存在问题。乡村社会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但是多部门、多层级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治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佳。 2. 资源分配不合理 乡村社会治理中的资源分配问题突出。部分乡村地区资源匮乏,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 保障水平低下,导致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不平衡。

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调研报告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变革和经济进步给基层社会治理提出 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深入了解和分析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及存在 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提出相 应建议,以期为实现健康有序的基层社会治理贡献我们的智慧。 二、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经济发展、 社会和谐稳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我们走访了不同地区的社区、乡镇 和城市居民委员会,了解到了现阶段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些情况和问题。 首先,在农村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一些村庄自治力量不足的问题。村委会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一些村委会成 员年龄偏大、经验不足等因素,对村庄事务的管理和处理存在一定困难。 其次,在城市社区,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社区治理难以跟上社会变 革的步伐,导致社区治理体系不健全。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公共事 务处理效率低下。 最后,各地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结构不够完善,缺少联动机制和资 源共享平台。这使得信息交流、资源整合和协同工作存在困难,导致 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三、基层社会治理的问题分析 1.组织管理体系薄弱 目前,在村庄和城市社区中,基层社会治理组织管理体系薄弱。一 些基层组织缺乏有效的人员选聘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导致管理能力 不足,工作效率低下。 2.参与度不高 村庄自治的实施和城市社区治理需要广泛参与居民的积极参与,但 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和宣传,很多居民在社会治理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3.信息交流机制不健全 基层社会治理部门和居民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不健全,导致许多问 题无法及时获取、反馈和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决策 缺乏科学依据,且难以向公众及时传达政策。 四、建议与措施 为了解决基层社会治理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与措施: 1. 落实人员选拔机制 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组织的人员选拔机制,引入专业化人才,提 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选拔过程中注重综合素质评价,确保选聘 的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2. 加强培训和宣传工作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综述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中国必须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探索适合中 国国情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综述,旨在 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并探讨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根据统计数 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而生育率却下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包括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社 会资源配置等方面。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政府需要加大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投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该鼓励家庭和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建立多层次的养老 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动老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大城市和发达地区 的经济发展明显快于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城乡居民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巨大,城乡二元 结构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问题、城市贫困问题等。 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改革土地制度、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加快发展中小 城市等措施。政府应该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和帮扶。完善城 市规划和管理,促进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应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基 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而能源、水资源等 资源短缺问题也制约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制定和落实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 境治理和保护。同时还需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应该发展绿色 经济,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的发展。 四、政府治理能力不足问题

基层治理调查研究主要内容

基层治理调查研究主要内容 导言: 基层治理是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由基层党组织领导,党员干部带头,广大党员群众以及各方面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一种治理形式。基层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成效,因此对于基层治理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基层治理的概念、特点、问题及解决途径等方面,对基层治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探讨。 一、基层治理的概念 基层治理是指在地方行政区域内,以村委会、社区居民委员会为基础,通过党组织领导、政府协助,广泛动员和依靠居民群众共同参与,通过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问题的过程。基层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社会公平、民主和谐等目标。 二、基层治理的特点 1. 群众性。基层治理是广大党员群众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过程,涉及到的群众广泛,参与程度高。 2. 难度较大。基层治理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涉及到的利益关系复杂,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 3. 灵活性。基层治理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问题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4. 综合性。基层治理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包括党的领导、政府的管理、居民的参与等,形成合力,解决各种问题。 三、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 1. 党组织领导不到位。一些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不够突出,组织力量薄弱,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2. 治理方式陈旧。一些地方在基层治理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缺乏创新,难以解决新问题。 3. 社会参与度不高。一些居民对基层治理的参与意识不强,对公共事务缺乏兴趣和关注,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 4. 资源分配不公平。一些地方在基层治理中存在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四、基层治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基层治理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调查研究基层治理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政府的管理方式、居民的参与方式等。 2. 基层治理的问题和挑战。调查研究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包括党组织领导不力、治理方式陈旧、社会参与度不高、资源分配不公平等。 3. 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调查研究一些地方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实践,包括探索新的组织方式、提出新的管理理念、推行新的参与机制等。

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基层社会治理的背景、分析、结果和建议 1. 背景 基层社会治理是指在城乡社区中,通过党组织、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居民自身的共同努力,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过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流动增加,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2. 分析 2.1 基层社会治理现状分析 在我国,城乡基层社区是最直接面对居民需求和问题的单位。但是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衡、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原因,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以下问题: •资源不足:一些基层社区缺乏经费和人力资源支持,导致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管理薄弱:一些基层社区管理机构职责不清晰、执行力度不够,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信息闭塞:一些基层社区信息发布渠道有限,居民对政策和服务了解不足。•参与度低:一些居民对基层社会治理缺乏参与意识,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 2.2 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社区服务不平衡:一些社区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矛盾纠纷处理不及时:一些社区在处理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时反应迟缓,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 •社工队伍建设不完善:一些社区的社工队伍专业素质较低,无法提供有效的社会工作服务。 •信息传递渠道有限:一些社区的信息传递渠道单一,无法及时向居民传达政策和服务信息。 3. 结果 3.1 调研结果概述 通过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资源不足、管理薄弱、信息闭塞和参与度低等问题。

•社区服务不平衡、矛盾纠纷处理不及时、社工队伍建设不完善和信息传递渠道有限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 3.2 调研结果详细分析 3.2.1 资源不足问题 由于一些基层社区经费有限,无法保障基本的服务和设施建设。此外,人力资源也存在短缺的情况,导致社区无法提供有效的服务。 3.2.2 管理薄弱问题 一些基层社区管理机构职责不清晰,执行力度不够。在矛盾纠纷处理、社工队伍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3.2.3 信息闭塞问题 一些基层社区信息发布渠道有限,居民对政策和服务了解不足。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机制,使得居民参与度低。 3.2.4 参与度低问题 一些居民对基层社会治理缺乏参与意识,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这导致了治理效果不如预期。 4. 建议 4.1 资源增加与优化利用 •加大对基层社区的经费投入,保障基本服务和设施建设。 •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4.2 强化管理机制 •完善基层社区管理机构职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执行力度。 4.3 拓宽信息传递渠道 •建立多样化的信息发布渠道,包括线上和线下渠道。 •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在线服务平台,方便居民获取信息和参与治理。 4.4 提升居民参与度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加居民对基层社会治理的了解和认同。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增加他们在治理中的话语权。

社区基层治理工作综述

社区基层治理工作综述 一、社区基层治理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1. 社区基层治理的概念及意义 2. 社区基层治理的发展现状分析 3. 社区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 二、社区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及经验总结 1. 社区基层治理实践案例介绍 2. 社区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创新 3. 社区基层治理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三、提高社区基层治理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1. 社区基层治理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2. 社区基层治理组织和管理机制的完善 3.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基层治理的途径与方式的探讨 4. 提高社区基层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的措施及建议社区基层治理是指在城市或乡村等基层组织中,由距离最近的政府或民间组织或居民代表担任的治理机构负责协调社区的各种社会事务,如社区安全、经济发展、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等。社区基层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实施城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基础和关键,对于社会和谐、安定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大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关注和政策的呼唤,社区基层治理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领域的重要议题,其发展现状和问题备受关注。 当前,社区基层治理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治理责任不明晰、治理能力不足、居民参与意识淡薄等。治理责任不明晰导致工

作执行效率低,治理能力不足限制了基层治理的发展,而居民参与意识淡薄则限制了社区基层治理的民主化程度。因此,社区基层治理的发展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培养和提升治理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升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意识,构建起有效的社区治理体系。 总之,社区基层治理作为城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基础和关键,其发展状况和问题值得关注。只有在加强治理能力、提高居民参与意识的前提下,建立一套完善的社区治理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建设更加美好的城市社区。社区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是观察社区基层治理现状、找到有效问题解决方法的关键。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的调整治理方向是保持社区发展健康的前提。 在社区基层治理的实践中,需要对不同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例如,可以分析安全事项上的实践案例,认真剖析安全事故的主因,分析协调机制是否迅速响应,是否进行了有效的防范、预防措施。同时,厘清政府二级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居民监管机构、志愿者组成的治理机构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在治理机制设计等方面,必须注重实践成效,对治理活动的结果作出量化的评价,从而不断完善治理机制,确保治理的有效性。 实践中,需要着力探索新模式,例如,“三级联审”模式,即政府、社区居委会与居民志愿者三个层面对某一问题进行协商和共同治理,构建起协同共治的社区治理基础。 在社区基层治理经验总结中,需要总结社区发展特点、全局治

2023年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综述

2023年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综述1500字 2023年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关键之年,各地区各部门将围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展开全面的工作。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基层社会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所在。2023年,我们将围绕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问题,持续深入推进创新措施。 首先,在理念创新方面,我们将针对现有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动创新发展,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增强基层治理的实际效果。其次,在机制创新方面,我们将积极推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联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建立起顺畅高效的信息传递平台,让治理工作更加精准高效。第三,在管理创新方面,我们将发扬基层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改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方法,让治理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创新措施 1.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社区、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多重主体的作用,每层治理体系都应在不同领域实现共治共建。 2. 深入推进基层治理的信息化建设,多元化信息渠道的建立。加强基层治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响应号召,在多层次、多维度的治理体系中,寻找基本面与战略面相交的治理路径。 3.各级政府要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关键性,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同时,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在治理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公正、高效、便捷的社会治理服务平台,把社会治理机构和群众联系起来,从而共建共享治理成果,实现共治共享目标。

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优先方向 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把握一些优先方向。首先,是突出解决当前 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着一些盲点和难点,如治安问题,文化融合问题,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等。针对这些热点问题,我们要做到抵御入侵,治理风险,重 塑生态。其次,是明确“以民为本”的理念,基层治理的本质是提供人民的群众公共 服务和公益事业,在基层治理中,最重要的是民生,民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 最后,是打造“大治理”,这种“大治理”要是万众一心的治理。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之间要形成一条互学、互帮、互促的合作网络,建立起严密而高效的基层治 理体系。 四、结论 2023年,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将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所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需要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多重 主体的共同参与,需要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开展创 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为建立更加安定、和谐、有力量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坚实基础。

基层治理综述

基层治理综述 基层治理是指在城乡社区、村庄、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内,通过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等方式,实现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执行,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过程。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环节。 一、基层治理的意义 1.促进社会稳定 基层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在基层单位内,通过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自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式,有效地减少了矛盾纠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2.推动经济发展 基层治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在基层单位内,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和决策措施来引导企业和个人投资兴业,并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支持。 3.提高民主管理水平

基层治理有助于提高民主管理水平。通过选举产生代表委员会或村民 委员会等机构,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增强了 民主参与和监督能力。 二、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 1.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内容。在基层单位内,可以通过设立代表 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等方式来实现 组织管理。 2.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在基层单位内,可以提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必要的公共服务支持,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 需求。 3.矛盾调解 矛盾调解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任务。在基层单位内,可以通过成立矛盾 调解委员会等机构来处理各类纠纷和矛盾,并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4.安全防范 安全防范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任务。在基层单位内,可以加强对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公共安全和健康。 三、基层治理的特点 1.政策灵活性强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基层治理需要根据实际 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2.服务对象广泛 基层治理服务的对象涉及到城乡社区、村庄、街道、社区等各个层面,服务对象广泛。 3.组织形式多样化 基层治理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设立代表委员会、村民委员 会等机构来实现组织管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及创新研究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及创新研究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 理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怎样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方式,是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重点阐述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和 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创新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一、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和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是指通过组织和调动社会力量,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科技手段,推进社会安全、文明、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 机制。但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基层权力滥用 部分基层单位或个别干部,存在一些权力滥用、乱作为的问题,损 害了群众的利益,影响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 2、基层法制建设不足 基层法制建设还存在一些遗漏和薄弱环节,一些基层管理人员法律 意识不够强,对法律法规不熟悉,存在些问题的职权的使用,不恰当的 执法行为等。 3、基层组织网络建设不全 部分基层组织缺失基础设施、物资等方面的配置,导致组织功能的 发挥不够充分,无法达到有效社会治理效果。 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策略 针对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创新性的策略: 1、推行“责任落实制” 各种责任方应尽到自己义务,加强监管、责任落实、压实管理责任,从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模式。

2、推进政务透明化 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公开透明的治理机制,让社会对治理过程进 行监督,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公正、公开、公平和规范。 3、施行法制保障机制 建立完善的法制保障机制,规范基层治理行为,加强职业道德和责 任意识,消除治理中的不公正现象。 4、加强基层组织网络建设 注重基层组织网络建设,加强公共服务的基本设施建设和设施改善,统筹各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组织的功能。 5、推进科技创新 借助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采用智能化、信息化等科技手段 提高基层治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基层治理的创新发展。 三、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和推进方式 1、针对不同地域的特点,研究实地推动适合本地情况的治理模式。 2、政府应该注重倾听社会意见,重视民间力量,尊重基层组织的 权威,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 3、要建立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与 基层社会管理的深度融合。 4、加强基层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现代化 管理能力,增加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力量。 5、统筹区域间的合作,将城市和农村治理融合,共同打造具有区 域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 四、结束语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组织数量最多、参与人员最广泛的基础性社会 治理形式。通过对其存在的问题、创新策略、创新路径和推进方式的讨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研究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研究 摘要:基层社会治理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取得重要成果,但仍面临许多 挑战。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意义;问题;对策建议 一、引言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稳定的重要动力。然而,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和现代治理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面临许多挑战。 因此,研究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意义 1.推动社会进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能够积 极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2.提高治理效能。通过创新,可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使社会 治理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3.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创新,可以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 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竞争。 三、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问题 1.体制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存 在权责不清、职责重叠等问题。

2.治理能力有限。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能力有限,导致社会治理效果不佳。 3.服务质量不高。一些地方基层社会治理服务质量不高,满足群众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四、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1.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明确各方的权责,优化社会治理的组织结构,提高治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创新治理方式。加强社会主体的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社会参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更加民主、开放、透明的方向发展。 3.健全评估机制。建立基层社会治理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监督和评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发展。 5.增加投入。加大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投入,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效。 结论 基层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增强治理能力、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努力。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才能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