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一课:写生植物

教学目标:

1. 了解写生植物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3. 增强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会写生植物的基本技巧

2. 学会运用线条和阴影的手法表现植物的形态

教学准备:

1. 纸张、铅笔、橡皮擦、素描纸

2. 植物图片、植物实物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放映一些写生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写生植物的概念进行理解和认识。

2. 知识传授(15分钟)

向学生介绍写生植物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观察植物的形态、线条的表现、阴影的添加等。

3. 示范与实践(20分钟)

教师示范如何写生植物,包括观察、构图、线条的表现和阴影的添加等。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

4. 创作(30分钟)

学生们根据教师的示范和指导,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写生创作。

5. 展示与分享(10分钟)

学生互相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写生植物对于观察和描绘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第二课:色彩运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颜色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学会运用基本的色彩组合和调和法则

3. 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颜色的分类和特性

2. 学会基本的色彩组合和调和法则

教学准备:

1. 彩色铅笔、调色盘、画板、彩色画纸

2. 颜色分类表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色彩的概念进行理解和认识。

2. 知识传授(15分钟)

向学生介绍颜色的基本分类和特性,如原色、二次色、补色等。

3. 示范与实践(20分钟)

教师示范如何运用基本的色彩组合和调和法则进行绘画创作。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实践。

4. 创作(30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和示范,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进行创作。

5. 展示与分享(10分钟)

学生互相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色彩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色彩感知和表现能力。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第2课花手帕的教学活动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制作花手帕的基本方法与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与韵味。 2、培养同学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3、同学自主完成一张花手帕。 教学重点: 让同学学会手帕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 同学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同学:水彩颜料和生宣纸。 2、教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手帕与我们平时的手帕有什么不

同?然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述自身的想法与感受。 师:既然同学们都觉得老师手重的手帕非常的漂亮,那你们想制作一张这样的手帕吗?(想)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制作一张这样的手帕吧! 老师板书:花手帕 二、欣赏感受 1、在同学们制作话手帕以前,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以下其他同学制作的手帕吧!并边看边想怎样才制作成这样的话手帕? 2、同学们欣赏。 3、抽同学说一说制作话手帕的步骤。 教师小结:制作花手帕需要两个步骤,一是折纸,二是染色。 三、方法指导 1、教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折纸,看一下这里边有那些学问。 我想知道同学们能用几种方法把这张纸折起来。每个同学试一试,然后老师抽同学起来折给大家看看,希望同学们想到的方法不一样。 2、同学展示自身的折法。 3、教师小结:从同学们刚才的折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折纸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等会儿同学们在制作花手帕时,请同学们根据当时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折法。 4、教师:现在我们来学习染法。 染法的种类很多,根据教材,我们今天着重介绍两种,一种是浸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美术 教案 年级:七年级 科目:美术 1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教学进度表: 周次课题 1-2周《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1课时 3-4周《色彩的魅力》2课时 5-6周《春天的畅想》2课时 7周《凝练的视觉符号》2课时 8周《亲切的使者》1课时

9周《喜悦与收获》1课时 10-11周《招贴—广而告之》1课时 12-13周《盛情邀请》2课时 14-15周《独特的装扮》2课时 16周《平面设计的盛宴》2课时 2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研究领域:欣赏·批评 课时:1课时 【讲授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研究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天下,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3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研究内容。 2、引导阶段: 展示作品XXX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针对七年级下册美术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教案。本教案以《课程标准》为参考,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有: 1.艺术元素:线、形、色彩、质感、空间、构图等。 2.绘画材料:颜料、画笔等。 3.绘画技法:平涂、描绘、叠加等。 4.绘画题材:风景、静物、人物、动物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艺术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绘画材料和技法的基本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表达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艺术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教学重点 1.艺术元素的讲解和实际操作。

2.绘画材料的介绍和使用技巧。 四、教学难点 1.艺术元素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2.绘画材料的选用和操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绘画材料的使用方法。 2.知识讲解: 以线、形、色彩为例,讲解艺术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3.实践操作: 让学生用铅笔进行线条的练习和熟悉,再通过制作色彩和形状丰富的画作进行实践操作。 4.总结归纳: 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艺术元素和绘画材料的理解。

6.作业布置: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由选择绘画题材,并用所学的艺术元素和绘画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七、板书设计 艺术元素: - 线 - 形 - 色彩 绘画材料: - 画笔 - 颜料 八、反思与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艺术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并掌握了绘画材料的使用技巧。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创作,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此次教学,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时间不够充足和课堂互动不活跃等,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七年级初一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初一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教学设计 一、单元目标 (1)从古今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中,感受各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和自然现象。 (2)通过学习研究,探讨,学生能对绘画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和美感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3)通过对本单元绘画作品的欣赏,加深对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认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与态度。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围绕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这个主题展开,改变了以往绘画欣赏以学科,画种,时代或地域划分内容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程综合性的特点,提出了从多角度认识欣赏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建议 教师可根据本单元美术欣赏教学主题,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在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教学的同时,贯穿审美教育的主线,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美感特征的同时,简要穿插介绍作品常识。学习活动可多样化,体现师生互动交往,教学活动应尽可能直观生动,采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因此,教师课前应对教材作认真学习理解,对教学活动进行周密设计和准备,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本单元教学,可用二课时完成。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对作品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 2、对作品艺术表现的理解和欣赏. 难点:多角度理解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 五、课前准备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图片或课件制作 学生:课前有关作品资料的收集和学习.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通过作品数幅(投影、幻灯或图片)展示充满生命活力的绘画作品 学生思考讨论: 作品中主要描绘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略。 教师点评并引入本单元学习课题。 (1) 绘画作品形象丰富,相当一部分为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2) 生命产生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活动一:欣赏与评述:对作品的基本认识 1、观赏作品数幅(课本第1页,可作适当增补)。 你是否能对作品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也可将自己课前收集准备的资料作讲稿)。 2、学生讨论。 3、学生对作品描述发言。 4、教师讲评,并作个人发言。 (1)重点描述作品形象中生命的活动及与自然融洽的关系. (2)适当提示作品的构图,艺术风格等所传达的效果. 《维纳斯的诞生》(意大利)波提切利布上画 1432年 175X283cm藏于乌菲齐美术馆 桑德罗·波提切利是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画家。 1447年,画家出生在一个皮革工匠之家。少年时的他非常顽皮,不思学业,父亲只得把他送到一间金银作坊里学艺。不久,他喜欢上了绘画,菲利普·利比收他为徒。他的绘画天赋很快引起银行家科西莫·美第奇的注意,不久便成为美第奇家族最宠爱的画师。在美第奇家族,他广交文学艺术界名流,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从而开阔了眼界,并为他的艺术打下精雕细琢、富丽堂皇、华美多采的贵族印记。 1477年,波提切利以诗人波利蒂安歌颂爱神维纳斯的长诗为主题,为罗伦左新购置的别墅绘制了著名的《春》。1485年,他又创作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巨作,《维纳斯的诞生》。波提切利同时还接受教会的定单,为教堂作壁画;也曾为《神曲》作了一套出色的钢笔画插画。 1492年,罗伦左去世,美第奇家族被放逐,社会政治形势多变。贵族复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波提切利的心被震动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在《诽谤》这幅画中,表达了他的愤怒和抗议。波提切利以他那富有诗意的、充满优美曲线的、别具一格的和不可思议的天才作品,成为那个时期佛罗伦萨最伟大的艺术家。然而,由于他挥霍无度,晚年穷困潦倒,靠救济度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问世事,孤苦伶仃。1510年5月,波提切利死于贫困和寂寞之中,葬于佛罗伦萨“全体圣徒”教堂的墓地里。 大家都知道,维纳斯即古代希腊神话中的阿芙罗狄德,是爱与美的女神。据希腊神话描述,维纳斯是克洛诺斯把自己的父亲乌拉诺斯的肢体投入海中时从海中的泡沫中诞生的。15世纪后半叶,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大师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即表现了这个爱与美的女神诞生时的情景:少女维纳斯刚刚越出水面,赤裸着身子踩在一只荷叶般的贝壳之上;她身材修长而健美,体态苗条而丰满,姿态婀娜而端庄;一头蓬松浓密的散发与光滑柔润的肢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肌肉的弹性和悦目的胴体;风神齐菲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 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七年级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集

第三单元《校园的春天》 第一课标志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寻找和收集各种标志,认识和了解标志的分类与设计的基本规律,初步懂得标志设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为学校的某个场所或某项活动设计一枚标志,让学生体会标志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 3情意目标:结合欣赏和设计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和体会标志的艺术美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了解和认识标志的基本设计理念为目标,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收集生活中各种类型的标志,认识和了解标志的特点,了解它的特定性和象征性,独特性和易识别性,初步懂得标志设计的方法,结合学过的基本知识,进行标志的制作和设计练习,通过实践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标志的特点设计的理念。 难点:标志的创意构思设计。 四教学模式 欣赏------- 讨论--------- 赏析--------- 讨论-------- 练习-------- ――品评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标志设计范例 学生准备:收集的标志设计资料学习用具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标志设计一:标志 二:标志的特点 三:标志的种类 四:具体造型的特点 *说明 课时分配: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标志的基本知识构思完成草图 第二课时:修改完善效果图 第二课海报设计 课型:设计、应用课 一、教学目标 1、弓I导学生通过收集、欣赏各种海报,了解海报的种类和特点。 2、指导学生为学校艺术节设计绘制海报,让学生体会海报的设计过程和绘制特点。 3、结合欣赏和设计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并体会海报的艺术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和了解海报和种类及特点,体会海报的设计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启发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来设计绘制海报。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课----------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第二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第二单元春天畅想 第一课---------- 色彩的魅力 第二课---------- 春天的畅想 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第一课---------- 凝练的视觉符号 第二课---------- 亲切的使者 第三课---------- 喜悦与收获 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 第一课---------- 广而告之 第二课---------- 盛情邀约 第三课---------- 独特的装扮 第五单元平面设计的盛宴 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教具准备课件、范画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回忆上学期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2.作品描绘了什么? 3.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4.它来源于什么? 板书部分课题——源于生活 二、新授: (1)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和创作背景)思考讨论: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样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2)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三、课堂小结: 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善于发现,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第二课时 一、继续上节课的艺术作品分析 a.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请同学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b.师讲述《格尔尼卡》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P4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张变形的手法) c.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讨论:艺术技巧与物质材料对作品的产生有怎样的影响? 三、通过作品引导学生总结再现性美术、表现性美术的特点。 真实——再现性美术 抽象——表现性美术具有变形的特点 四、评述 请同学们谈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 五、小结 任何美术创作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即使有一些作品我们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与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案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案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案 篇一: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课题《格尔尼卡》 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教案一:色彩搭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色彩和次级色彩的定义。 2.学会选择和搭配色彩。 3.通过绘画实践,培养学生的色彩感觉和创造力。 二、教具准备: 1.彩色铅笔。 2.彩色纸。 三、教学过程: 1.引入: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色彩搭配,包括服装、家具、建筑等。 2.讲解:向学生介绍基本色彩(红、黄、蓝)和次级色彩(橙、绿、紫),解释它们的组成和含义。 3.实践: a.要求学生选择一张彩色纸做背景。 b.让学生使用彩色铅笔绘制一个简单的形状,然后填充不同的 颜色。 c.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色彩的效果,并选择适合的颜色搭配 填充形状,使画面更加丰富有趣。 4.分享与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讨论色彩搭配的好处和

技巧,总结课堂内容。 五、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或周围环境中观察色彩搭配,并记录下自己喜欢的搭配方式。 教案二:人物素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素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熟练掌握勾画人物的基本轮廓。 3.通过绘画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二、教具准备: 1.铅笔。 2.素描纸。 三、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人物素描作品,激发学生对人物画的兴趣。 2.讲解: a.向学生介绍人物素描的基本步骤:先从大体轮廓入手,然后逐渐细化细节。 b.讲解勾画人物轮廓的技巧,如观察比例关系、运用形状和线条等。 3.实践: a.让学生选择一张照片或模特进行素描。

b.指导学生先画出一个简单的人物轮廓,再逐渐细化细节,如 眼睛、鼻子、嘴巴等。 c.鼓励学生注意观察和把握形状、线条的特点,力求准确地表 达人物形象。 4.分享与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绘画的心得和体会,讨论如何进一步提高绘画技巧。 五、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或校园中观察人物特征,并尝试进行简单的人物素描。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第2课春天的畅想 春天的畅想(造型表现) 活动一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造型与表现的单元,在本单元中有三个活动,活动一是欣赏与评述《感受春光了解春天》。首先,展示体现春天的各种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春天。第二,美术大师是如何表现春天的,分析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如何表现春天。第三,提示学生如果表现春天,自己会用什么表现方法表现,并总结春天给人的寓意及象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笔下的春天,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 2.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引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提出适合自己表现春天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的作品赞美春天。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设计(二)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造型与表现的单元,在本单元中有三个活动,活动一是欣赏与评述《感受春光了解春天》。首先,展示体现春天的各种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春天。第二,美术大师是如何表现春天的,分

析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如何表现春天。第三,提示学生如果表现春天,自己会用什么表现方法表现,并总结春天给人的寓意及象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笔下的春天,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 2.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引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提出适合自己表现春天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的作品赞美春天。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教师提问:如果你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春天,你会如何画? 二、欣赏古今中外绘画大师的作品。分析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春天的。 三、学生动手练习,用色彩表现对春天的感受。 四、学生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师总结:春天的象征与寓意。 活动二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春天是孕育生命、缤纷、蓬勃的季节。 2.学习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 3.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春天,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 色彩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色彩的基础知识的运用。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格尔尼卡 声讨暴行的檄文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

法,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格尔尼卡牛头:德国法西斯马;西班牙无辜百姓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一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一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 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

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七 年 级 下 册 美 术 教 学 设 计 ——岭茶学校:赵林荣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 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七年级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

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这一理论去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本里的美术作品,创设气氛,触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是一些中外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丰富多样,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凝聚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新课学习。 师:艺术是否包括美术?在自然界里,是先有艺术,还是先有生命?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生命?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了解艺术是否有生命,就得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作品去欣赏。在人类最早的艺术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教师展示课件《野牛》,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形象。)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代及发现过程,然后让学生对作品的情节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原始人为什么要在墙壁上画一头健壮的野牛?野牛是否有生命力? 学生进行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明确:健壮的野牛富于生命力,原始人在洞窟中进行艺术活动有着更为严肃的目的,这种活动是一种祈求狩猎串收的“仪式”,他们相信画在洞窟壁上的野牛有一天会变成活的猎获品,或者希望下一次行猎的时候会取得成功。 教师展示课件《稷神崇拜图》,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原始人要在岩石上刻上植物人面形?原始人刻的植物人面形是否有生命? 教师接着展示课件——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造亚当》,通过交代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教师简要介绍中世纪美术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精神,再让学生描述作品的内容,讨论作者描绘的 “亚当”是人还是神?是否有生命力? 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最后理解作者是借助于对基督教传说的题材——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亚当”的描绘,表现出画家对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人获得生命力的渴望。

新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阶段: 展示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发展阶段: (1)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观看,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能从学生成功与不成功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表演完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表演,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2)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学生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展示课本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省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学生围绕问题探讨,并尝试对其他的几件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师小结:材料本身对作品的成败非常关键,因而艺术技巧也相

七年级下期全册美术教案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课: 1、回忆上学期学习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2、作品描绘了些什么? 3、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4、它来源于什么? 书写部分课题——源于生活 二、新课: (一)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思考讨论: 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

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二)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看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3、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讨论:艺术技巧与物质材料对作品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四)、通过作品引导学生总结再现性美术、表现性美术的特点。 真实——再现性艺术。 抽象——表现性艺术具有变形的特点。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1、过去的日子 课型:绘画、表现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发现和感受真善美,促进个性发展。 2、能力目标:认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和功能作用,掌握分析 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开展欣赏表现过去生活的艺术作品和“看过去,讲过去” 的活动指导学生“画过去”。 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恰当的美术语言来记录和表现过去的事情,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2、掌握分析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方 法;尝试用多种绘画表现语言表现生活。 课时:2课时。 教具准备:相关图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出示艺术节学生活动的精彩剪影照片 2、教师:回忆艺术节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和片段,并谈谈它给你的最 深感受。 3、学生同忆并谈感受。 (展示相关照片若干) 二、新课学习

2、总结:从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来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方法主 要有两种,即具象表现和抽象表现.那么什么是具象表现?什么是抽象表现呢? 教师讲解: 1、具象表现和抽象表现是从作品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程度上去划 分作品风格的概念。 2、具象表现强调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性,其创造的美术形象偏重于 写实。 3、抽象表现一般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 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方法表现。 四、练习巩固 1、创作一幅表现校园生活题材的作品,根据主题尝试用不同的表现 手法表现。 2、学生画草图,可在班里展示,交流意见。 3、学生完成作业。 4、教师总结 2、桥 课型:造型、表现 一、教学目标 1、进行桥梁的实地考察或收集有关桥梁的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七 年 级 下 册 美 术 教 学 设 计 ——岭茶学校:赵林荣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 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七年级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