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罗姆 社会资本 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的概念

奥斯特罗姆 社会资本 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的概念
奥斯特罗姆 社会资本 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的概念?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龙虎 编译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人类创造的资本包括四种有着某些相似性的类型,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表现在四个方面:(1)社会资本不会因为使用但会由于不使用而枯竭;(2)社会资本不容易观察和测量;(3)社会资本难以通过外部干预建立;(4)全国性和区域性政府机构对个人用来追求长期发展努力的社会资本类型和水平有重要影响。文章利用博弈理论,以实际案例讨论了社会资本的创造问题。

关键词:社会资本 集体行动 经济绩效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47(2003)02-0026-09

多年来,在各个捐赠机构的鼓励下,发展政策集中于促进作为经济增长关键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就使许多个人和政府官员暴富起来。尽管花费了数十亿的投资,但如今,许多国家只剩下养护拙劣的道路、灌溉系统和公共设施的残存碎片。人们迫切需要认真反思对物质资本的过分强调。因此,发展文献最近对社会资本话题的深切关注令人振奋,这种变化也是必需的。

很显然,为了设法将这个新概念引入政策话题,有些作者夸大了社会资本的普遍功效。然而,有些批评者谨慎地掩盖了已做出的分析以及那些确有必要的批评观点。换句话说,就社会资本而言,还有许多严肃的工作和大量的宣传要做。一些评论人士认为,社会资本只是一时的狂热。这很不幸。但是,我们必须提出这样的问题,即社会资本概念是否会成为我们理解个体如何实现合作和克服集体行动问题以达到更高程度经济绩效的核心基础。或者说,这个目前流行的概念是否会很快地被抛到先前万灵药的垃圾中去?

认真理解社会资本并避免使之成为流行的狂热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本是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必要补充。正如我们已知仅仅依靠兴修道路和灌溉工程或者提供教育与培训来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是不够的一样,仅仅社会资本也不能促进发展。社会资本的应用也许是有益的,或者是有害的,也或者仅仅是一种挥霍。然而,所有资本都是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单独一种资本是不够的。社会资本同其他资本有一些共同的属性,而在某些方面又有所不同。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社会资本的形成及其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人类创造的资本概念

人类交易活动中花费时间与精力创造出来的所有资本形式都是为了发展出可以在未来

作者简介: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 linor Ostrom),著名政治学家,美国政治学会、公共选择理论学会前会长。本文译自《社会资本》,世界银行2000年版。译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增加收益的当前工具和资产。物质资本投资通常是自觉的决定,而人力与社会资本也许是其他活动的副产品或者是有目的发展起来的。人们普遍认识了到资本的基本作用,但却没有充分理解它。不幸的是,资本有时被等同于金钱。金钱不是资本,它只是获得某种物质、人力和社会资本的手段。人类创造的所有资本都涉及到创造新的机遇、实施限制、投资可能失败的风险,以及资本运用产生危害而非收益的可能性。

11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资源总和,它们可以用于带来一系列未来收益的生产。物质资本形式广泛,包括建筑物、道路、供水系统、工具、牛及其他动物、小汽车、卡车和拖拉机等。物质资本是在将时间或其他资源用于制造工具、建造工厂、设施和其他物质性资源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们反过来又能用于生产其它产品或增加未来收益。

物质资本的形成涉及到自然限制问题:(1)为某些事件发生创造可能性(例如,将水从源头引至农田),以及(2)将自然事件限制在更严格领域内(例如,不允许水从渠道溢出)。因此,物质资本在限制其他资本的同时开启了某些可能性。构建有效物质资本的意图并不总是能实现。物质资本投资也许难以改善未来的服务流程。破烂不堪的新马路和灌溉系统,或一幢空建筑物都表明投资决策的失败。

物质资本还可能具有不利的一面从而产生多于收益的危害。武器装备投资可以在某个时间段增加物质资本数量,但这种物质资本形式的产品是对人类的毁灭性威胁。甚至消费品生产投资都可能产生外部性。例如,建造一座核电站是用来增加可用电力,但其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却可能产生比净收益更大的负外部性。

21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个人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人力资本的存在形式各不相同。大学教育是一种与细工木匠通过学徒训练获得技能不同的人力资本形式。人力资本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教育、培训以及经验而形成的。有些人力资本投资并不是靠自觉完成,而主要是出自于其他原因的活动。换言之,在建构人力资本时,自觉和相对不自觉的投资过程都在进行。

人力资本包括获得新的能力和学习限制。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可以使你对世界有不同的观念。个体获得的许多技能都包含加诸自我的纪律。同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既能被用于生产性目的也能被用于破坏性目的。一个精通计算机语言的人可以运用这种技能编写程序以解决许多未来问题。那些编写攻击和破坏他人纪录病毒程序的人就是将其人力资本用于破坏性目的。

31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关于互动模式的共享知识、理解、规范、规则和期望,个人组成的群体利用这种模式来完成经常性活动。在任何协作活动的实施中,如果参与者利用资本资源减少产生共同结果所需的当前投入水平,那么,他们将在单位时间内更多地投入共同活动之中。如果他们同意协作行动并对未来行动的结果承担责任,那么,不论他们运用什么样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他们都将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当参与者面对社会困境或集体行动情形时,他们可能会随便采取短期的最大化策略,这常常使他们的处境比采取其他选择时更糟。无论如何,参与者都必须发现增进相互期待和信任的途径以克服其面对的不正当的短期诱惑。

这些一致性可以建立在共同学习怎样更好地一起工作的基础之上。它们也可以在人们遵照他人关于该行动的指令基础上建立起来。或者,它们也可以基于一套规范或规则的发展和建构,这些规范或规则界定了活动是怎样随着时间推移而重复进行的、承诺是如何监督的,以及违规行为是如何受制裁的。

像物质和人力资本一样,社会资本在为某些人提供机遇的同时也限制了其他人。例如,将集体决策建立在多数同意规则基础上的决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本质上讲,投票机会是由规则创造的。另外,禁止农民种植特别需水作物———如在干旱季节种植水稻———的规定比以前对这些活动的限制更严格。

社会资本也存在不利的一面。匪徒和黑手党将社会资本作为其组织结构的基础。卡特尔也竭力利用社会资本控制产业,从而获取更多的利益。建立在军事力量基础上的威权政府体制在培育自身社会资本的同时也摧毁了其他形式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形式各种各样。普特南将社会资本看成是从非公开投资活动过程逐渐演化而来的网络、规范和社会信任。家庭结构是另一种社会资本形式。巴特斯(Bates)对肯尼亚吉库尤族人、马里班巴拉族人和东非牧人的研究明确指出,不同的血缘族群创造了不同的财产权和获得未来收入的途径。他认为,个体家庭从属于更大血缘族群的成本,以及借助于在生态或经济变化剧烈的环境中分散风险所获得的收益是非常高的。

共享规范是社会资本的一种类型,但不是可以产生不同后果的特别形式。互惠规范意味着在建立了长期互惠关系的人们中存在某种程度的对称性。当个体学会相互信任,从而做出可信的承诺,以及依赖普遍性互惠规范而不是特定交换关系的狭隘后果时,他们就能获得比没有这些社会资本时更多的东西。因此,某一时期建立信任和互惠关系的投资能够在未来某个时期获得更高的收益,即使那些建立信任和互惠的个体没有完全意识到其建构的社会资本。然而,并非所有规范都以对称性关系为基础。尊重老人或权威的规范基本上是以非对称性关系为基础的。这些规范能够在未来产生更高的收益,但是它们也可能导致停滞和不愿建立新事业。即使可能以对称性为基础,类似惩罚这样的规范也会导致破坏性的剧烈冲突和暴力模式,进而对所有类型的资本产生破坏性影响。

即使没有像创造新规则或建立新企业机会那样需要更多的集体的自觉意识,习俗也会建立起来。在特定情势中,个人总是以特别的方式来解决其面对的某种特殊机会或问题。再次面对相关机会或问题时,那种决策就成了达成类似决议的先例。如果能够不断实现基于过去行为的共同期望,那么,先例就变成了个体未来如何处理行为、成本和收益的习俗。习俗具有经济价值,因为当大多数参与者都认为某种特定的习俗是合适的,而且在存在些许风险的情况下也能获取收益时,交易成本就会非常低。虽然没有所有参与者的正式关怀,习俗也能建立,但许多单独的个体也会权衡在这种情形中怎样行动最恰当,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面临相同的问题。作为先例、共同期望以及与习俗相一致的持续性行为结果,习俗将不断地进化。

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形式,规则体系(rule systems)既是自然演化的又是人们自觉设计的。它有助于个人克服在社会中遇到的各种社会困境和集体行动问题。当个人面对社会困境时,仅有习俗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自觉设计的规则、监督机制以及对违规行为加以惩罚的方法,那么,欺骗的诱惑通常是相当难以克服的。为了用自觉的方式形成社会资本,个人必

须花费时间与精力同他人一起精心制定制度———即用来分配从组织化活动中得来的收益和支付成本责任的一系列规则。规则表明在那些制定规则、监督和实施规则的权威之间存在着非对称性。规则也同许可存在着相关性,如果权威认为你遵从规则,那么,这种许可就会得到批准。虽然由正式立法机构、行政和司法机构制定的法律法规是各个群体在生产性企业中运用规则的重要来源,但相当比例的现行规则都是自组织治理体系创造的。

为了处理各种私人和公共问题,自组织治理体系在百万计各不相同的地方背景中创造了自己的规则。包含许多个案研究的大量文献描述了这些由世界各地受其影响的组织制定出来的制度。最近,关于制度分析和制度变迁的研究工作开始为理解这种状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这种状况又是个人制定或发展其制度以及实施这些制度所必需的。

尽管社会资本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在所有这些形式中还是存在着潜在的相似性。其中,致力于构建人际关系模式的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建立资产。所有形式的社会资本都具有如下特征:

●社会资本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形成的,内含共识而非明显的物质结构。

●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述共识。

●如果涉及大量民众或者相当比例的参与者变化迅速,那么,共识就很容易被腐蚀———除非人们为传播共识、监督符合共识的行为,以及惩罚违反共识的行为做出实质性努力。

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差别

各种社会资本形式之间的相似性使社会资本同物质资本之间存在某些关键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区别在于它不会因为使用但会由于不使用而枯竭。事实上,只要参与者保持优先责任、维持互惠与信任,社会资本就会因使用而得到增进。如果不使用,社会资本就会迅速恶化。当某些人必须全部记住相同方式的同一路径时,群体中至少有一个成员会忘记某些方面,这种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增加。此外,随着时间推移,有些人会加入而另一些人会离开这些社会团体。如果在新成员加入时将既有的互动模式通过培训、启蒙教导或者社会资本的其他如代际传递的方式教授给他们,那么,社会资本将随着人员流动而消逝。以至于最后,没有人能知道他们过去是怎样完成某种特定的共同活动的。该团体要么必须重新付出大部分启动成本,要么放弃他们先前获得的共同利益。

其次,与物质资本不同的是,社会资本不容易被发现、观察和度量。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保健中心、学校和道路。但社会资本则几乎是看不见的,除非你为调查个人组织自己的方式、以及指导其行为的权利和责任付出艰苦的努力。

第三,同物质资本相比,社会资本更难以通过外部干预建立。捐赠者可以提供资金雇佣建设者修筑道路或开凿渠道,但是,要建构充分的社会资本以使基础设施有效运作则需要地方性的实践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因地而异的。对于建构有效的社会资本来说,地方性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全国和区域性政府机构强烈影响着个人追求长期发展目标的社会资本类型与范围。大规模的政府机构能够通过公民设法解决协作或集体行动问题,或使之变得更为困难而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当必要的政府行为领域之外的相当自组织空间被授权时,它们就

会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然而,当全国性和区域性政府接管大量公民活动领域的责任时,它们就会排挤进入这些领域的其他尝试。当全国性政府接管所有森林或其他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关闭由宗教团体为提供所有教育和健康服务而兴办学校和医院时,他们就会迅速地摧毁社会资本的巨大存量。原有状况很难迅速地恢复起来。创造依赖性公民而非开拓型公民减少了个体创造资本的能力。

然而,许多地方性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既不是由公共官僚也不是由私人企业提供的,而是由那些直接从集体行动中受益的人们提供。例如灌溉系统组织是由即将从其运作中直接获益的农民团体组成的。但一组潜在受益者在预期提供共同用于地方公共经济的物质资本时,他们还面临着一个长期的试错学习以及就将要和怎样使用规则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考虑到制度建设中涉及的大量集体行动问题,要解释个体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是相当困难的。此外,参与者各不相同的非对称性资源甚至使解释个体如何解决棘手的分配问题难题变得更为困难。

创造规则的博弈:社会资本形成的一个实例

农民常常面临一系列集体行动问题,如谁来分担灌溉系统兴建与维护的成本,怎样分配收益,以及怎样监督各种行为以确保那些遵守自组织治理系统规则的人不会被那些欺诈之徒所利用。为了描述规则如何影响结果,我将分析农民是怎样基于规则而讨价还价的。当他们成功做到这一点时,他们也就解决了许多分析家认为内部人是无法解决的集体行动问题。因此,下面的分析将阐明,当制度变迁问题成为基本焦点时,我们是如何分析集体行动问题的。

11基本假设

就农民而言,哪怕是加入兴建灌溉系统的松散协会,他们也要考虑,必需拥有足够安全的土地使用权,才能保证他们能从投资中获得长期收益。他们需要形成一种有效的共同体意识,在这种共同体中,他们处于面对面的关系之中,而这些关系将信守诺言视为相当重要的资产。就其面临的动因结构的高度共识而言,相互作用的个体类型以及建构其关系的替代性途径都是建立承担关键的、长期集体行动协会的前提条件。了解个体共享对团体所做出的承诺———只要他人也信守诺言———影响着个体对未来行为的期望。内部人也需要将行动范围从日常的运作情境转换到制定规则的情境。

如果经验没有改变上述信念,进而破坏每个农民对其他人也分享的信念做出的评估以及他人将会采取的可能策略,这些农民将能够建立一个系统并长期运作。如果通过标明其一致性而形成前期约定,而随后的行为也与之相符合,那么,每个农民会更确信他人也会遵守这些协定,包括惩罚违规者。假定存在前期约定以及与之相符合的行为,那么,在大多数时间里,遵守基于同意的规则对每个农民都是有利的。换言之,一项协议成功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共同利益。当协议为自己和家人而促进规则的连续性以获取比其他选择更多的净收益时,它就会成功。

这些过程不是自动的或者确定性的。关键在于,农民相信其长期收益将超过长期成本,他们找到了可以形成一致意见的规则,以及不能连续挑战促进该系统长期运作所必须维持的相互期待的微妙平衡。有些农民的收益可能要好于其他人。然而,弱势群体也必须感觉

到他们从参与中获得的积极收益,否则他们就不会自愿参与。个人动机取决于农民的期望、规则的生命力、他们对总净收益的最终信念以及收益与成本的分配。

21对称性动机

让我们首先假设10个农民在冲积平原上拥有同等大小的土地。其中一个农民提出了一项将从前没有水渠的山间小溪引到其所在之处的计划。如果分配仔细,这条小溪能为所有10个农民提供三季农作物种植所需的用水。这项计划包括兴建很短的主渠和两条分别服务于5户人家的支渠。这些农民可以获得低息贷款以购买所需材料,他们自己也具备实际施工所需的技能。导流工程首先将水引入相对较短且简单的主渠,然后分为两条支渠,每条服务于5块同等大小的土地。

为了兴建这项工程,农民们需要同意某些规则,以便分配该工程预期年收益和预期年成本。没有人会自愿提供资金或艰苦劳动来兴建这个灌溉系统,除非他们相信自己折扣过的未来预期净收益要大于分摊的兴建成本。为了分析,我们将每条支渠联结的所有农民都看成是面对另一组农民的团体,他们处于二人交易博弈之中。如果这些农民无法就其将要使用的规则达成一致,那么他们只能继续依靠雨水种植作物。他们从靠天农业中获得收益,因此形成了相对于每个参与者的“破坏”价值。每条支渠所服务的农户都将偏向于选择他们获得所有收益而无需负担成本的情形。但另一组肯定不会同意他们这么做。如果没有协议,谁都不会为兴建系统出力。用于分配收益和成本的规则影响着每一方获得的成本和收益比例。

31收益分配规则

让我们集中分析农民用于分配用水的权威规则。因为我们开始考虑的权威规则与利益分配相关,所以,暂且假定兴建和维护成本已经均分。我们假定农民将考虑两个规则:规则1:所有从主渠引来的水轮流分配给支渠X和支渠Y。

规则2:兴建一座分水坝,将水永久对半分开,从而使主渠现有水流在任何时候都自动地平均流向每一条支渠。

由于我们现在已假定,对这两组支渠来说,灌溉系统收益减去成本后它们均分的收益都要大于现有收益,所以,每组都面临着良好的合作态势。在这个博弈中,存在着两个纯策略均衡:要么都选择规则1,要么都选择规则2。由于交流是可能的,所以它可以用于解决合作问题。如果他们达成协议,最终选择什么样的规则取决于情境变量。

41成本分配规则

现在我们分析第二种规则———它同农民怎样分配兴建期间提供的劳动和日常维护活动需要的责任相关。实际上,这些规则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是非常对称的。假如支渠X每家都有一个成年的儿子而支渠Y的家庭则没有成年的儿子,Y组的某些人很可能会提出以下规则:

规则3:每个家庭每天都派出全部成年男子兴修灌溉系统。

因为每个家庭拥有同等的土地,所以,这种成本分配是同每个家庭的总收益成比例的。然而,支渠X中的某些人会提出下列规则:

规则4:每个家庭每天派出一个成年男子兴修灌溉系统。

假设增加的收益会超过按规则3而加给支渠X的成本,同没有灌溉系统比,采用任一规

则都可以改善两组的状况。但是,规则3为支渠Y分配了更高比例的净收益,而规则4则将两组平等对待。支渠Y可能争辩说灌溉系统为所有家庭带来收益,因此所有成年男子都应该努力投身其中。支渠X则会说不应该仅仅只是因为支渠X拥有更多成年男子,就得承担两倍于支渠Y的劳动。在这一博弈中,也存在两个纯策略均衡:要么都选择规则3,要么都选择规则4。然而,由于该结果是非对称性的,因而,最终采用何种规则取决于参与者相对讨价还价的能力。为了达到其意图,支渠Y必将以可信的方式预先声明,该规则是其赞同灌溉系统计划的基本前提。

然而,支渠Y也可能认识到,建构一种良好的持续性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支渠X反感因为处于不利境地而被迫同意这个规则,那么,支渠Y可能会在以后让支渠X进一步遵守规则时碰上麻烦。即使支渠Y确实认为让1Π3的成年男子———他们也从系统中受益———呆在家里而让其他2Π3的成年男子承担所有工作是不合适的,但支渠Y也可能意识到在这种情形中让每个家庭出1个成年男子劳力是相对公平的,从而不会将这个建议推至谈判破裂的程度。此外,当提出其中一项规则的一组处于不利地位时,提供考虑的仅仅包含规则3和规则4也是不大可能的。

例如,支渠X可能提出规则5,这将改变支渠Y对规则3的绝对偏好。

规则5:所有来自主渠的水将按照各支渠在兴修和维护中投入的劳动比例分配。

现在,支渠Y偏向于规则3或规则4则取决于它是否同规则5或规则1相关联(忽略不计规则2,它具有同等结果功能)。一旦规则5被引入规则的制定情境,那么,支渠Y就不再认为规则3对其利益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同规则5联系起来,规则3对其收益来说反而是最糟的。

规则的谈判过程不可能是个决定性的过程。尽管将过程模拟成在两种规则间进行的连续选择是有益的,但是每个规则的效果取决于已经达成一致或在未来讨论的其他规则。在大多数制宪过程中,对特定规则的最初同意都只是暂时的。参与者最终必须就体现在某种协议中的整体规则结构达成一致。某一规则的整体效果可能会因为其他规则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51非对称性动机

许多潜在变量导致在规则博弈选择的参与者之间形成非对称性。在上述分析中,我们曾表明了每个家庭可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在参与者之间存在着变化的可能性。现在让我们介绍一下与自然界相关的实质性非对称。我们假定这条渠道从一边流入而不是分成两条支渠。现在,前面五块土地要先于后面五块土地获得灌溉用水。对于渠道前端的农民来说,水量是充足的,但渠道末端的农民却无法得到足够的水量。位于系统前端的灌溉者截水能力各有不同,他们可能没有充分认识到其行为结果增加了他人的成本。此外,在维持渠道正常运作秩序的情况下,前端的农民比末端农民更少比例地获得由此产生的收益。这些非对称性是许多灌溉系统存在重大冲突的根源———有时足以降低农民合作的能力。

在基于规则的讨价还价状态下,前端农民倾向于采用一套允许他们优先用水以及尽可能按所需用水的规则。末端农民会反对这样分配渠水的权威规则,因为这样会使他们获得更少的渠水。末端农民更愿意采用一套能够使他们优先用水和尽可能满足其用水需求的规则。两种规则的应用是冲突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由于前端农民依赖末端农民动员的维持主渠正常运转秩序所需的资源,所以,他们最初讨价还价的优势减少了。换句话说,如果维护系统所需资源数量相当大,相对于前端农民来说,末端农民就会拥有比维护系统所需资源数量很少时更大的讨价还价能力。

影响维持系统运作所需的资源数量还包括几个物质性因素。让我们假定服务灌溉系统的水源是长年不断的山泉,而且维持系统运作的前期工程只需很少的劳动。随后,我们假定a,b,c是三种取决于主渠道长度的系统。在a中,水源与前端农田之间没有多少距离;在b 中,距离稍长点;而在c中,距离则较长。因此,维护这三个系统的成本,无疑是a最低,b稍高,c则最高。

在系统a中,前端讨价还价的优势大于b或c。我们可以用规则博弈选择阐明这一点。假定不论渠道多长,用水可获预期收益都是100个单位,那么,维护系统a的劳动成本是25个单位,系统b是50个单位,系统c是75个单位。因而,在三个系统中,从用水中获得的预期年收益都大于劳动成本。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假定:

规则6:允许前端农民优先于末端农民获得尽可能多的渠水使用,而且所有农民按自愿原则为维护系统提供劳动(前端农民拥有优先权规则)。

规则7:将一半渠水分配给前端,另一半分配给末端,维护系统所需劳动按分配给每组农民的渠水比例分摊(平等分割原则)。

如果二者都认可规则6,我们假设前端农民每年将用水65个单位,那么,所有劳动也将由前端农民提供。如果都认可规则7,前端农民每年只能获得用水50个单位,但每年只需承担一半劳动。另外,如果出现破坏性状况,二者的收益都将是零。

在劳动输入成本最低的系统中存在两个均衡:要么都选择规则6,要么都选择规则7。前端农民更愿意选择规则6,而末端农民则愿意选择规则7。前端农民会力图做出可信声明,他们认可规则6,其他则不予考虑,并拒绝同末端农民进一步讨价还价。虽然末端农民更愿意采用规则7,但规则6也并没有使他们的地位更不利。而且末端农民将不用维护前期工程出力。但是既然末端农民根本不用为维护出力,那么他们在这种情形中就有可能被指控为搭便车。然而,他们也会说,如果他们能够获得平等的用水分配,他们也愿意参加工程。

61经验证据

许多学者发现,很难理解为什么农民自己兴建的“原始的”灌溉系统要远远好于那些现代钢筋混凝建设的永久性系统。因为能够控制自然等各种相关变量的改善,所以,农民管理的灌溉系统能够比那些由国家机构管理的系统实现更好和更公平的结果。

导致这样结果的因素有许多,它们绝大多数与主要参与者在各种组织灌溉系统的融资、设计、兴建、运作和维护之中的动机相关。就农民管理灌溉系统而言,他们像上述模式化博弈一样在管理过程中精心设计自己的规则。考虑到农民所处的物质文化背景,这些规则必须消除他们面对的各种不正当动机。当项目计划者规划新的物质系统时,他们常常忽视这些规则。

在项目规划中,人们大多数都集中于关注改善的物质资本———如兴建永久性渠道工程———是如何影响该系统各方面技术运作的,而很少有人去探讨这些变量是怎样影响参与者

的动机的。除非人们明确意识到,物质基础设施的变化将影响参与者的动机———有时是不正当的———否则,好的本意可能会带来坏的结果。

一旦人们认识到系统前端农民和末端农民的相对力量与缺陷,那么,我们就能够解释永久性渠道工程和部分连接工程对农业生产力的差异性影响,因为,兴建永久性渠道工程可以显著地降低劳动付出。在许多由农民组织的系统中,“均衡器”(equalizer)是系统末端农民每年捐献资源维护系统良好运行的实质性需要,它源自包括每年改造渠道工程、清理渠道,或两者兼有等几个物质性因素。在不断需要实质性资源来维护的农民组织的系统中,这些规则按照动员资源的比例分配用水,系统末端农民可以分配更多的水资源,而且这些系统具有相当高的生产力。

71为何忽视社会资本的外部援助无法改善绩效

上述分析使我们了解到,为什么在使用捐赠或中央政府提供的资金实现现代化后,许多有效的、农民组织的系统却很快地崩溃了。项目评估经常将维护系统所需劳动的任何缩减都视为工程收益,所以,投资现代工程设施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因为人们已假定了农业生产力的增长和年维护成本的降低。大规模降低维护系统资源需求将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系统前端与末端农民的讨价还价能力,这种可能性常常没有考虑到。

我们假定,一个外部捐赠者计划投资一个系统。投资前,总收益减去维护成本等于25个单位。这个捐赠者假定,向农民传授农业性技术从而将收益水平提高到200个单位,以及通过利用给捐赠者带来25个单位年价值的以前投资进而把维护成本降低至25个单位是可能的。于是,这种成本收益分析促使他做出这项投资,因为每年150(200-25-25)个单位的收益远高于该规划改善前的25个单位年净收益。然而,实践却并非总是如此。该系统的收益只停留在100个单位而没有增加到200个单位,而且系统前端农民每年还攫取了90个单位并且没有出资维护。系统前端和末端农民都不需要为捐赠者投资付出年成本。末端农民在没有出资维护的情况下只获得10个单位的用水。规则6变成默认“强权即公理”。这项规则是未经末端农民同意而由仅仅获得用水的系统前端农民强加的。

在这种系统中,前端农民会无视末端所做出的维护贡献,因为这些混凝土结构不需要任何维护就可以运作很多年。当然,在未来某个时候,该系统的生产力还是会下降的。如果要求农民物质资本偿还这些投资的成本(或交税以维护系统良好运作),末端农民将重新发现自己与前端的讨价还价关系相对较为有利。许多外部援助工程的一个破坏性方面就是,它们看起来好像是让农民“免费的”。因为不需要系统末端的任何资源,所以,前端能够无视末端的利益并占有相当大部分的收益。

实际上,这种外部“援助”的方式减少了每年都动员劳动力维护系统的短期需要。然而,设计规划的计算总是无法与实现的实际结果相吻合。因为没有偿还投入资本的现实要求,政府官员和较有势力的农民就存在着寻租的动机,他们还可能夸大前期的年成本以获得外部资助。另外,这种援助会改变系统内农民之间的关系模式,减少系统前端和末端农民对相互依赖和互惠互利的认知,而这种认知长期以来支撑着该系统。由于否认系统末端农民具有投资基础设施改造的机会,外部援助还能够排斥那些在主张和捍卫可获得收益的权利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

(责任编辑:曹荣湘)

企业财务分析报告范文

企业财务分析报告范文 企业财务分析报告范文一 一、简介 一公司背景 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厦门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于 2003 年 7 月 25 日更名为现在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由厦新电子变更为 夏新电子。 夏新公司是经厦门市人民政府厦府 1997057 号文、厦门市经济体制改 革委员会厦体改 1996080 号 文批准,在对厦新电子有限公司进行部分改组的基础上,由厦新电子有 限公司、中国电子租赁有限公司、中国电子国际贸易公司、厦门电子器材 公司、厦门电子仪器厂、成都广播电视设备集团公司等六个股东共同作为 发起人,1997 年 4 月 24 日,经中国证监会 1997176 号文批准,以向社会公众 募股方式设立。 1997 年 5 月 23 日,取得厦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 照。 注册资本原为人民币 18800 万元,1999 年度实施配股及送转增股后注 册资本已变更为 35820 万元;2003 年度实施每 10 股送 2 股方案后注册资本 增至 42984 万元。

公司现有总股本 42984 万股,其中国家股 14688 万股,境内法人股 242352 万股,境内上市的人民币流通股 17280 万股。 公司法定代表人柳学宏。 主要经营声像电子产品、通讯电子产品、办公自动化产品及其他机械 电子产品的开发与制造等。 公司从以家用电子产品的生产型企业成功地转型到以通信终端产品 生产为主的企业,目前手机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 80 以上,成为国内主 要的手机制造商之一。 中国***。 二国内及国际未来经济展望 十六大报告对于中国未来 20 年的战略规划是,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 社会。 未来 20 年,中国经济将再翻一番,对于中国本土的公司来说,这将 是一个爆发式的发展过程,一批国际经济巨人将成长起来。 过去 20 年,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一批中国本土公司已 经成长起来了,尤其在家电、手机、服装等行业,中国本土公司已经出手 国际牌了;未来 20 年, 一定会有一批中国人的跨国公司活跃在全球市场上。 未来国际经济方面,世界经济总体呈现走强态势。 预计在未来 5 年内,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将高于 20 世纪 90 年代, 可望达到 35-4;发达国家依然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 而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增长速度继续高于发达国家。 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调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一、前言 资本结构理论是关于公司资本结构、公司综合资本成本率与公司价值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从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来看,主要有早期资本结构理论、MM资本结构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和后资本结构理论。 二、资本结构理论发展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1952年,大卫·杜兰特提交了一篇《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的论文拉开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序幕,他把资本结构的理论系统地划分为三种: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折中理论。 1、净收益理论。 核心思想: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就越高。按照这种观点,公司获取资本的来源和数量不受限制,并且债权资本成本率和股权资本成本率都是固定不变的,不受财务杠杆的影响。 2、净营业收益理论。 核心思想:公司债权资本成本率是固定的,但股权资本成本率是变动的,经加权平均计算后,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不变,因此,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从而,决定公司价值的真正因素应该是公司的净营业收益。 3、传统折中理论。 核心思想:增加债权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但债权资本规模必须适度。如果公司负债过度,综合资本成本率只会升高,并使公司价值下降。(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1] 经典的MM理论可分为最初的MM理论、修正的MM理论和米勒模型三个阶段[2]。 1、最初的MM理论 美国学者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在1958年发表的《资本成本、企业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了最初的MM理论。核心思想:在企业投资与融资相互独立、无税收及破产风险和资本市场完善的条件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

浅析多中心治理理论——基于对奥斯特罗姆著作的研究

浅析多中心治理理论——基于对奥斯特罗姆著作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9-08-08T16:09:09.26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作者:万隽 [导读]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深刻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证分析共同创立的。多中心治理理论打破了以往学者认为只有国家或市场是解决公共事务治理之道的定式思维,提出了政府与市场之外新的可能性方式,即在政府、市场两个中心之外引入社会,作为“第三个中心”。该理论模型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是未必一定能够提供理想的政策选择方案。 (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 570228) 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深刻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证分析共同创立的。多中心治理理论打破了以往学者认为只有国家或市场是解决公共事务治理之道的定式思维,提出了政府与市场之外新的可能性方式,即在政府、市场两个中心之外引入社会,作为“第三个中心”。该理论模型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是未必一定能够提供理想的政策选择方案。 关键词:多中心;囚徒困境;信任;合作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当今西方学术界最热门的理论之一,“多中心”一词是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一书中首次提及和阐释的。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深刻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证分析,共同创立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传统的观点一般有市场派和政府派。市场派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人们会通过市场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面对“强市场、弱政府”的治理模式所带来的“市场失灵”困境,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政府派强调,政府理应在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实现从“划桨”到“掌舵”的转变,一只“看得见的手”以“强势政府”的身份进入公共事务治理的诸多领域中。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容 由于市场或政府在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失灵,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长期的社会实证调研认为,公共事务的治理应该摆脱市场或政府“单中心”的治理方式,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以有效地克服单一依靠市场或政府的不足。“‘多中心’意味着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或者利用核心机制来解决冲突,在这一意义上大城市地区各种各样的政治管辖单位可以以连续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前后一致地运作”。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是,主张采用分级别、分层次、分阶段的多样性制度设置,加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协同共治。该理论的价值在于“通过社群组织自发秩序形成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结构、以多中心为基础的新的‘多层级政府安排’具有权力分散和交叠管辖的特征,多中心公共论坛以及多样化的制度与公共政策安排,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遏制集体行动中的机会主义,实现公共利益的持续发展”。 (一)理论假设 任何一种治理理论都有其理论预设前提,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治理理论的一种也不例外。为了科学地论证多中心治理的逻辑与内涵,奥斯特罗姆夫妇预设了如下理论前提:(1)城市公共物品和服务在其生产函数方面不同于其同时受到影响人数方面;(2)对公共物品和服务偏好接近的人在聚居方面倾向于抱团;(3)公民通过观察或耳闻的方式来比较相关管辖单位解决问题的绩效;(4)在多个不同组织范围和规模的管辖单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公共服务,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向其他地区迁居;(5)多个管辖单位有利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使服务的受益者共担成本,再分配最好由州或者中央政府等大的单位负责;(6)选任官员可以根据公民需求在大城市地区选择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潜在生产者,并通过签约外包的方式限制低效生产;(7)鼓励续约的生产者采用先进技术,提倡有效的团队协作生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二)基本内涵 中心治理理论强调治理的主体是多元,而不是一元的,各主体相对独立且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在一定范围内共同承担公共事务治理的职责。多中心治理实质上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 (1)政府维度:政府不是单一的治理主体。在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域下,同时存在政府、市场、社会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与公共物品的供给过程,其中,政府不是单一的治理主体,政府与市场、社会不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不再是政府单一垄断,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竞争和协作促进公民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好的服务。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政府不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或采取行政措施来解决问题,而是要借助市场、社会的协调和合作,实现治理目标。 (2)市场维度:市场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在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域下,公共事务的治理不仅仅有政府的参与,同样也需要市场的协同参与。现代社会分工协作体系的进步促进了公共物品生产体系和供给体系的分离。在市场机制下,由于严格地按照供求关系生产公共物品,基本达到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另外,在市场机制下,企业在生产公共物品过程中严格地按照成本—收益分析生产,提高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和效能。这些都使得市场成为公共事务治理主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维度:社会作为第三个中心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奥斯特罗姆夫妇在系统地分析了公共事务的治理典型模型“公地悲剧”“囚徒困境”“集体行动的逻辑”之后得出结论:每个个体的理性行为可能造成集体的非理性后果,个体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导致往往会忽视公共事务的利益。奥斯特罗姆夫妇用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否定了前人认为公共事务的治理或彻底私有化或强化中央 集权的观点,提出了政府与市场以外的解决方法,那就是,人们通过自筹资金与自主合约可以达到问题的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4. 3][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6.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7. 5][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8. 作者简介:万隽(1994-),男,吉林长春市人,在读研究生,管理学学士,单位:海南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和地方治理。

公司理财:资本结构基本概念

资本结构:基本概念一点心得与思考的重点适度负债可以增加公司价值!所谓公司理财就是要确定(1)负债的比例,(2)通过何种渠道与工具进行债务融资。思考的重点:通过何种机制或者传递什么信号让债权人放心(晚上能睡着觉)地把钱送在您的手上?具体一点:一个企业家才能的人如何让资本家(银行)放心地借款给他?本章目录§1 资本结构问题和馅饼理论§2 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3 财务杠杆和公司价值:一个例子§4 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命题Ⅱ (无税) §5 税生活中的财务决策:购房与购车的贷款问题购房时,购房人往往贷款,贷款又分两种:公积金贷款与商业贷款。贷款比例、贷款利率与贷款年限国家都有明文规定。如果你工作以后买房,你会考虑贷款吗?对于贷款比例、贷款期限与还款方式你有什么考虑?购房之后,房价升值或贬值,对于你的贷款有何影响?如果买车,你会打算贷款吗?生活中的财务决策:您会购买国债吗?财政部每年都发放数千亿的国债,用来弥补财政收入之不足。国债的形式多种多样,期限不同,利率也不同。这些国债都让谁买去了,您会买吗?进一步讨论:创业时的筹资渠道自有资本(所有者权益):寻找合作伙伴(发行股票)创业(风险)基金投资上市发行股票……负债银行贷款亲朋借款父母房子抵押贷款民间借贷(地下钱庄)思考:公司治理:如何保障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股东为什么会买股票?有什么机制保障股东的利益?债权人为什么愿意借款给公司?有哪些机制用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1 资本结构问题和馅饼理论我们定义公司的价值为负债和

所有者权益之和。因此,公司的价值V是: V=B+S 如果企业管理当局的目标是尽可能地使企业增值,那么企业应选择使馅饼―公司总价值尽可能大的负债-权益比。§1 资本结构问题和圆饼理论本讨论提出两个重要问题: (1) 为什么企业的股东关注整个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毕竟根据定义,企业的价值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然而为什么股东并不偏爱仅仅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2) 使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负债权益比是多少?§2 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教材285页,例15-1 当资本结构从全权益融资(all-equity)转变为存在负债(equity-and-debt)的情况下,公司的价值会发生变化,可能增加、不变或降低。当且仅当公司的价值上升时资本结构的变化对股东有利。(问:为什么?)。管理者应该选择他们所认为的可使公司价值最高的资本结构,因为该资本结构将对公司的股东最有利。§3 财务杠杆和企业价值:一个例子财务杠杆和企业价值(EPS 和 ROE ) §3 财务杠杆和企业价值:一个例子在当前的资本结构下(完全权益)的EPS和ROE §3 财务杠杆和企业价值:一个例子计划资本结构下的EPS和ROE(有财务杠杆公司)。§3 财务杠杆和企业价值:一个例子债务与权益之间的选择:自制财务杠杆债务与权益之间的选择策略A与策略B的成本与收入相同。这说明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既无助于也无损于公司股东。如果投资者无法从公司的财务杠杆中获利,那么他也不能从自制的财务杠杆中获利。套利行为消除了策略A与策略B可能出现的价值差异。 MM定理I(无税)杠杆公司的价值等同于无杠杆

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4小题.每题1.0分,共14.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下列哪项制度不属于我国社会政策法规体系范畴:( ) A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C 省人大选举规程 D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不属于我国社会政策法规体系范畴的是省人大选举规程。 第2题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制定的《人权公约》已经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成为各国人权保护的基本指导准则。这说明:( )。 A 公共政策是面向社会公众的,是与社会公共事务有关的政策,而不是处理政府或组织内部事务的 B 公共政策是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事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 C 公共政策具有价值性,涉及价值选择问题,其价值选择一方面受社会主导价值倾向的左右,另一方面也受各种社会群体利益和态度以及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影响 D 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不仅仅是政府,其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也可以基于公共利益来制定公共政策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公共政策的制定方不仅仅是政府,其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也可以基于公共利益来制定公共政策。 第3题

当前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 A 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 B 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C 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 D 兼顾社会中各地区、各阶层和各类人群的利益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第4题 20世纪70年代,针对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现状,党中央向全国党员和共青团员发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倡议。20世纪80年代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出台。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定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用法律来调节人口增长。这一现象说明:( )。 A 在当代社会中,政府政策往往要靠法律来进行实施 B 社会政策和法规关系密切,成熟的社会政策最后要由法规来确认和保证实施 C 针对一些社会问题,要先制定社会政策,然后才能转变为法规 D 通过社会政策或者法规都能够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社会政策和法规关系密切,成熟的社会政策最后要由法规来确认和保证实施。 第5题 关于社会政策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社会政策在经济方面的功能首先体现在再分配功能方面:通过政府的税收、社会保障和福利供应来降低市场性的初次分配中出现的不平等 B 社会政策通过满足社会成员在就业、收入、住房、教育与健康等方面的基本需要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

家电行业资本结构分析报告

家电行业资本结构分析报告 关键词家电行业;资本结构;企业价值资本结构决策一直都是企业财务决策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论界研究的 一个重点。影响资本结构决策的因素有很多,行业因素是一个重要的 影响因素。笔者选取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家电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采 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横向对比分析和纵向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特点:首先,通过 对比分析,知道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在工业大类中是最高的,\ \ 推测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偏高;其次,对家电行业的负债结\构进行分析,知道其流动资产负债比率严重偏高;最后,分析了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顺序为:企业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外部债务融 资。进而对这一行业的资本结构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也对家 电行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了家电行 业19家上市公司的2002-2006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建立回归模型,得出了这一行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的 负相关关系,长期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怎样进行资本结构优化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通常来说,最佳资本结构的判断标准有四个,资本成本最低是其中之一。笔者选取格力电器作为实例研究对象,来阐述这个判断标准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文章最后, 笔者认为优化家电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应该从政府政策支持和公司管理层自觉调整两方面着手。

摘要6-7 第1章引言11-17 1.3.1资本结构及其度量12-13 1.3.2 资本成本13 第2章 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的理论17-26 2.2.1 MM 理论及评述19-21 2.2.2 权衡理论及评述21-22 2.3.1 委托代理理论及评述 23 2.3.2 信号传递理论及评述 23-24 2.3.3 优序融资理论及评述 24 2.3.4 控制权理论及评述24-25 1.1 概述11-12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12 1.3 基本概念12-13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本文结构 16-17 2.1 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17-18 2.1.1 净收益理论及评述17 2.2 2.1.2 2.1.3 净经营收益理论及评述17-18 折中理论及评述18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18-22 2.3 新资本结构理论及评述22-25

社会政策的基本知识(十五)

(三)社会政策行动的纯福利模式与准市场模式从社会政策的资金运行和服务传递的全过程看,可以按其福利性程度的高低而将社会政策体系大致分为“纯福利模式”和“准市场模式”。 1.“纯福利模式”及其优点和弊病在“二战”以后的几十年里,欧洲“福利国家”按照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在福利性社会事业中形成了一种“纯福利”的运行机制。其要点包括:福利性社会事业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或者由政府委托的“准政府”部门管理;在社会事业中广泛实施再分配和收入转移;几乎所有的福利性社会服务都由政府的公共资金支持,受益者可以获得无偿的福利性服务而无须直接付费。当时认为这种纯福利的机制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社会公平,并满足各类人群的福利需求,尤其是弱势人群的需求。但80年代以来,这种“纯福利”的运行机制受到来自“新右派”的批评。他们认为,纯福利的运行机制一方面降低了福利性社会事业运行的效率,导致了大量的浪费,另一方面使福利性社会服务的实际收效也降低,再一方面是政府对福利性社会服务事业的垄断损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同时,纯福利机制还可能导致受益者福利需求的不合理扩大,进而导致政府公共开支的不合理增加,给国家带来严重的财政负担,最终将损害经济发展。基于这些认识,从80年代起,一些国家在社会政策方面做出了一些调整,逐步改变了原有的纯福利机制,在福利性社会事业的运行中引入了市场机制,建立了“准市场”的福利运行机制。 2.“准市场”模式的基本含义来源:考试资料网所谓“准市场机制”,主要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过去长期以来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的社会福利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将社会政策的福利性目标与市场机制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无法兼容的。市场原则只能用到经济领域,而不能用到福利性的社会服务领域。其结果要么任由社会政策行动中效率低下的情况长期存在,要么主张大量削减社会政策行动,以减少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损害。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率先打破了这种僵化的认识,提出了可以在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原则下引入市场机制,从而使社会福利体系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活力。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观点经“第三条道路”理论的进一步发挥,目前已成为社会福利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点。概括起来看,“准市场机制”的基本要点有:(1)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在福利性服务中的垄断,通过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竞争而提高机构和项目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2)改变政府拨款方式:将面向机构的“按人头拨款”方式改为按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来拨款,并进一步转向面向服务对象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3)增大受益者的选择:扩大服务对象对服务机构的自由选择,通过服务对象“用脚投票”的效果来促进服务机构重视效率和质量。(4)增加福利使用者的付费,通过使用者的付费一方面体现受益者的个人责任,并约束其福利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并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5)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并在业绩考核和评估中强化效率和质量指标。 3.在社会政策实践中引入市场机制的优点及问题对于政府来说,在社会福利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的最大好处一是可以降低对福利服务机构的财政负担,二是能够限制服务对象不合理的接受服务行为,并约束其过度的服务需求。这两个方面都会进而降低社会福利服务中的浪费和减少政府的社会支出。对社会服务的接受者来说,在社会福利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一方面可以使他们获得服务方面享有更加自由的选择,并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为之而承担更多的个人付费。对于普通居民来说,他们在个人付费方面的损失在较大程度上可以由其获得的优质服务而加以补偿。但对于贫弱群体的成员而言,则意味着越来越难以获得相应的社会服务。换言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市场机制的引入将可能导致福利的社会服务对贫弱群体的可及性降低。从总体上看,在福利性社会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促进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也可能损害对贫弱人群

公司财务分析报告范文1

公司财务分析报告范文 一,总体评述 (一) 总体财务绩效水平根据 xxxx 公开发布的数据,运用 xxxx 系统和 xxx 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 xxxx 本期财务状况比去年同期大幅升高. (二) 公司分项绩效水平项目公司评价 二,财务报表分析 (一) 资产负债表 1.企业自身资产状况及资产变化说明: 公司本期的资产比去年同期增长 xx%.资产的变化中固定资产增长最多,为 xx 万元.企业将资金的重点向固定资产方向转移.应该随时注意企业的生产规模, 产品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决定了企业的收益能力和发展潜力,也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式.因此,建议投资者对其变化进行动态跟踪与研究. 流动资产中,存货资产的比重最大,占 xx%,信用资产的比重次之,占 xx%. 流动资产的增长幅度为 xx%.在流动资产各项目变化中,货币类资产和短期投资类资产的增长幅度大于流动资产的增长幅度,说明企业应付市场变化的能力将增强.信用类资产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流动资产的增长,说明企业的货款的回收不够理想,企业受第三者的制约增强,企业应该加强货款的回收工作.存货类资产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流动资产的增长,说明企业存货增长占用资金过多,市场风险将增大,企业应加强存货管理和销售工作.总之,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应付市场的变化能力一般. 2.企业自身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状况及变化说明: 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占总资产比重看,企业的流动负债比率为 xx%,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比率为 xx%.说明企业资金结构位于正常的水平. 企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中,流动负债减少 xx%,长期负债减少 xx%,股东权益增长 xx%. 流动负债的下降幅度为 xx%,营业环节的流动负债的变化引起流动负债的下降,主要是应付帐款的降低引起

资本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理论是关于公司资本结构、公司综合资本成本率与公司价值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它是公司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资本结构决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从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来看,主要有早期资本结构理论,MM资本结构理论和新的资本结构理论。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1、净收益观点 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越高。 2、净营业收益观点 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多寡,比例的高低,与公司价值没有关系。 3、传统折中观点 增加债务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但债务资本规模必须适度。如果负债过度,综合资本成本率只会升高,并使公司价值下降。 二、MM资本结构理论观点 1、基本观点 1958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共同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 在完善的市场中,即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没有企业破产风险、资本市场充分有效运作等假设之下,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其实际资产,而非各类债务和股权的市场价值。 2、修正观点 1963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又合作发表了“公司所得税与资本成本:一项修正”。该文取消了公司无所得税的假设,认为若考虑所得税的因素,公司的价值会随财务杠杆系数的提高而增加,从而得出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相关的理论。 类似的其他学者,比如Farrar(1967)、Stapleton(1972)等人也引入税收制度和各类税收差异对资本结构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税差学派”。Stigliz(1969)、Baron(1974)等人引入破产成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从而形成“破产成本学派”。 Scott(1976)、Myers(1984)、Krause(1973)等人将“税差学派”和“破产成本学派”的观点融合,认为最优资本结构取决于企业债务所带来的税收利益与破产成本之间的权衡,从而形成“权衡理论”。 Miller(1977)对权衡理论进行了尖刻的批评,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企业负债的税收利益正好被个人负债的税收付出所抵消。 De Angelo和Masulis(1980)、Bradley(1984)等人将负债的成本从破产成本进一步扩展到代理成本、财务困境成本等方面,同时,另一方面又把税收利益从原来的负债税收利益引申到非负债税收利益方面,实际上扩大了成本和利益所包含的内容,把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看成是税收利益与各类负债相关的成本之间的权衡,从而形成修正后的权衡学派。 由于静态的权衡理论的困境,学者们开始研究动态的权衡理论。Fisher、Heinkel和Zechner(1989)以及Goldstein、Ju和Leland(2001)提出了投资和分配原则外生情况下的动态权衡模型。Brennan和Schwartz(1984)、Titman和Tsyplakov(2003)则分析了投资内生情况下的动态权衡模型。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政策概念的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2.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 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6 3.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 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P11 4.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首先,“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 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其次,“福利”是一种按照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财富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福利性医疗制度等。P15 5.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 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利益损害。P17 6.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P242 7.就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就业社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常

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297 简答题: 1,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 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P3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最突出特点之一);○2|权威性(包括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和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3| 价值性(即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4|群体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P6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 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如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治”、家 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等)。P13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方式发 生转了移。 5,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自哪些方面:社会政策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明,社会政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 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许多

浅析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思想(1)

浅析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思想摘要: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凭借她自己的公共治理思想中的自主治理理论于200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荣获这一奖项。传统的关于公共事务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明显的困境。从霍布斯的主权思想,到斯密的市场理论,都是仅从其中一方面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但历史上不断发生的悲剧向我们证明,这都是不够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从中展开研究提出她公共治理理论中的最重要的自主治理理论,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验证悲剧是可以避免的,从中找到脱离政府和市场的“第三只手”从而为实现公共事务良治有着极大意义。为世界各国公共事务的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公共治理;公共事务;自主治理

一、绪论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之一,她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以1991年英国布里克斯汉姆港过度开采为例,引出关于对公共资源过度开发的思考以及对比三种常用的解决公共事物问题的模型提出不同意见并引发深度思考。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采取了多种不同手段,从政府到市场都进行了相应的政策手段支持,但效果并不明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单单依靠政府或者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都无法对公共事务起到很好的治理作用。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思想给中国带来了新鲜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公共池塘自主治理理论作为她最为出名的理论,以此引出对她整个公共治理理论的学习。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的来源背景;第二部分,集中介绍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将主要论述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的启示,研究其思想理论对中国当代的影响及借鉴价值以及各方面的学术研究;第四部分,结束全文,论述个人观点。 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的来源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其理论来源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汲取了前人的优秀思想理论研究而发展起来的。 (一)迈克尔·波兰尼的“多中心”概念 多中心理论是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多中心”的这一概念最开始是由迈克尔·波兰尼提出来的。波兰尼在他的著作中将社会的秩序分为了两个部分:指挥的秩序和多中心的秩序。他认为,指挥的秩序是“终极的权威所协调,该权威通过一体化的命令结构实施控制。在设计的或者指挥的秩序中,存在上下级关系,上级A指挥下级B1, B2……Bn,来执行特定的任务,或者完成特定的使命。在极端的情况下,上级A可以命令下级B2去杀死B3。这样的秩序概况为一元的或者单中心的秩序。”[1]而另一多中心的(多中心的也可以解释为是自发的)秩序则是与之相对的,“在其中许多因素的行为相互独立,但能够作互相调适,以在一般的规则中归置其相互关系。在一组规则之内,个人决策者可以自由地追求其自己的利益,但其利益受实施这些决策规则所固有的约束。”[2] (二)托马斯·霍布斯的主权理论 托马斯·霍布斯强调国家政府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国家主权必须掌控一切,哪怕是信仰也必须要服从这个国家社会,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维持和平稳定的状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研究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系部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职称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单面打印,不允许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其中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2年4月26日”或“2002-04-26”。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包括目前同类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对本人研究课题的启发):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2.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手段 (一)研究思路 本文将房地产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房地产业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相关关系。因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定期发布、较为容易取得,且相对而言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反映当前行业的特点。所以,本文最终选择实证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寻找改善融资结构的途径和渠道,以实现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和公司价值的提升。 (二)研究方法及手段 本文在理论研究和文献回顾部分,主要采取规范研究的方法,通过定性描述、对比的方法,分析各学派的学者对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历程和现状,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类和总结。 (三)写作提纲 摘要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企业资本结构基本理论与分析 2.1房地产的相关概念 2.2资本结构基本理论 第三章: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特点及资本结构现状分析 3.1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 3.2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特点 3.3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第四章: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实证分析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资本结构的理论观点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20世纪50年代之前,早期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从收益的角度来探讨资本结构。是1952年,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David Durand)在《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 趋势和计量问题》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将他们分为三个理论: 1.1净收益理论 净收益理论认为,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 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就越高。由于债务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金 成本, 运用债务筹资可以降低企业资金的综合资金成本,债务资本融资可以提高 公司的财务杠杆,产生税盾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所以企业应当尽可 能利用负债融资优化其资本结构。该理论极端的认为,当负债达到100%时,公司 的平均资本成本将降至最低,此时公司的价值也将达到最大。 由于财务杠杆的存在,如果介入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大于平均负债的利息率, 这时候是可以因为负债从财务杠杆中获益的,这种情况下,负债确实对公司的价 值有益。实际上过多的债权资本比例,会带来过高的财务风险,而且当资金的投 资受益率小于平均负债的利息率,过多的债务资本比例只能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 因此净收益理论是不够科学的。 1.2净营业收益理论 净经营收益理论认为: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比例的多少,实际上 与公司的价值就没有关系。无论企业财务杠杆如何变化,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 本固定不变的。这是因为,债权的成本率不变,股权资本成本率是变动的,债权 增加,财务风险变大,投资要求的汇报越高,反之亦然。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 是不变,所以企业融资并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公司的总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 决定公司价值的应该是经营业务收益。 1.3传统折中理论

(方案)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doc

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 第1章 习题: 1、政策概念的定义。 参考答案: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它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讨论题: 1.当代各国社会政策有哪些主要的内容? 2.简述我国社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第2章 习题: 1、简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在社会政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该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它国家所效仿。虽然该法在后来的执法过程中经过这样或那样的修订,但其基本原则和内容变化并不大,甚至1834年的《新济贫法》也仍然沿袭该法的基本原则。 2.欧洲“福利国家”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

20世纪初期,欧洲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更加信任政府,希望政府在福利事务上做更多的事;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也对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讨论题: 1.德国社会保险法的社会控制性质包含哪些内容? 2.简述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3.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有哪些新的发展? 第3章 习题: 1、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 参考答案: 理论研究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 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研究范式发生了转移。 2、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 参考答案: 描述性分析; 过程分析; 评估;

规范性分析; 价值或目的取向。 讨论题: 1.社会政策科学在国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2.社会政策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3.社会政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 第4章 习题: 1、什么是社会需要? 参考答案:也可以表述为社会的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2、社会问题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讨论题: 1.社会需要和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2.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3.如何理解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和有限性? 第5章 习题: 1、社会政策的主体行动者可以分为哪些层次?

【年度总结】公司年度报告分析报告

公司年度报告分析报告 一,总体评述 (一)总体财务绩效水平 根据xxxx公开发布的数据,运用xxxx系统和xxx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xxxx本期财务状况比去年同期大幅升高. (二)公司分项绩效水平 项目 公司评价 二,财务报表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 1.企业自身资产状况及资产变化说明: 公司本期的资产比去年同期增长xx%.资产的变化中固定资产增长最多,为xx 万元.企业将资金的重点向固定资产方向转移.应该随时注意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决定了企业的收益能力和发展潜力,也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式.因此,建议投资者对其变化进行动态跟踪与研究. 流动资产中,存货资产的比重最大,占xx%,信用资产的比重次之,占xx%. 流动资产的增长幅度为xx%.在流动资产各项目变化中,货币类资产和短期投资类资产的增长幅度大于流动资产的增长幅度,说明企业应付市场变化的能力将增强.信用类资产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流动资产的增长,说明企业的货款的回收不够理想,企业受第三者的制约增强,企业应该加强货款的回收工作.存货类资产的增

长幅度明显大于流动资产的增长,说明企业存货增长占用资金过多,市场风险将增大,企业应加强存货管理和销售工作.总之,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应付市场的变化能力一般. 2.企业自身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状况及变化说明: 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占总资产比重看,企业的流动负债比率为xx%,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比率为xx%.说明企业资金结构位于正常的水平. 企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中,流动负债减少xx%,长期负债减少xx%,股东权益增长xx%. 流动负债的下降幅度为xx%,营业环节的流动负债的变化引起流动负债的下降,主要是应付帐款的降低引起营业环节的流动负债的降低. 本期和上期的长期负债占结构性负债的比率分别为xx%,xx%,该项数据比去年有所降低,说明企业的长期负债结构比例有所降低.盈余公积比重提高,说明企业有强烈的留利增强经营实力的愿望.未分配利润比去年增长了xx%,表明企业当年增加了一定的盈余.未分配利润所占结构性负债的比重比去年也有所提高,说明企业筹资和应付风险的能力比去年有所提高.总体上,企业长期和短期的融资活动比去年有所减弱.企业是以所有者权益资金为主来开展经营性活动,资金成本相对比较低. (二)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主要财务数据和指标如下: 当期数据 上期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