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词的演变

常用词的演变
常用词的演变

常用词的演变浅谈

【摘要】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变化,都会在词汇中有所反映。词语是语言中最灵活,最易于创新的因素,它的发展演变大致有三种情况,本文将运用例证法,从表示多次的“再”的同族词语的发展出发,来说明词语演变的这几种情况。

【关键词】词语发展;词语消亡;词语继承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语言也随之不断的变化。词语是记录语言的载体,它也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它的演变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词语的产生

新词语的产生有多种因素,它是由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引发的。对于外因而言,首先是为反映新事物的产生而出现的新词语,这种情况一般是就名词而言。同时,人们为表达不同的意思也会制造新词。其次从事物内因方面来说,即由词语的自身发展规律所致,一个词语孳生其他新词,比如一个单音词发展成多个复音词。以“再”为例,古汉语中“再”表示“第二次”和“两次”的意思。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转·庄公十年》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第一例中,“再”表示“第二次”,第二个例子中,“再”表示“两次”,但都不表示“再次或多次”的意思,人们为表达这个意思,

词语的变迁

课题:2-2词语的变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逗号、顿号、分号、句号的停顿。 2.读通文章,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词语的变迁。 3.激发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浏览”这种阅读方法来学习课文,完成收集新名词的练习,培养探究能力。教学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积累,收集新名词。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词语的变迁》。 1.指导浏览阅读。浏览是比略读更为快速的一种阅读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扫视”,快速摄取文本大意的能力。 2.学生浏览课文,填写信息单。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看一看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中心句: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 3.怎么样理解“历尽沧桑的老人”、“充满朝气的新生儿”的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二——六段,感受词语的变化。 1.为什么说“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了解汉语词汇变迁的原因。 2.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3.结合诗句说一说“平台”的本意和现在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在品读文章时,要读出文章的趣味。 2.采用多种方法读,如自由读,小组比赛读等,读后可以让学生质疑讨论,为什么这个地方这样读?这样深入体味字里行间的意义,课文才能读出味,读出意,读出情。 3.朗读课文,注意逗号、顿号、分号、句号的停顿。逗号、顿号、分号、句号比较多,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色。 五、小练笔 仿照课文,结合自己搜集的新词,写一段话,要求语句流畅,有中心句。 板书设计:词语的变迁 具有“地域性”的特色 有些词语是“舶来客” 词语中的新宠儿——“平台” 农民口中的新名词 动物世界里的语音也在发展

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张莉娜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从历时的维度研究语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研 究语言的发展就是在梳理语言使用事实的历史。我们今 天所使用的词汇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对其研究可以 使我们对汉语词汇具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找到很多汉语 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现象,比如词汇如何共存互补,又如何取而代之,词义之间如何互相渗透、怎样彼此消长,书面语和口语中的词汇关系是怎样的,以及我们现在使用词是什么时候确立其正式属性及地位的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对汉语词汇演变的考察中得到答案。 (一)名词 在汉语发展史上,发生过历史更替的名词为数不多,在三类实词中仅次于动词。名词的历史替换大多属于完全性替换,即新词和旧词的词汇意义基本一致,只不过换了个说法,新旧词之间的意义关系一般来说比较单纯,如“目-眼”、也有少数名词的新旧更替情况比较复杂,在某一历史时期指称对象并不完全一致。《说文》:“目,人眼。”《说文》:“眼,目也。”《说文解字注笺》:“眼,目中黑白也。……合黑白与匡谓之目。”二者的区别有三:其一,“目”字出现较“眼”字早一些 。甲骨文时期便出现了“目”字;东汉刘熙著《释名》:“眼,限也。”可见汉代已经有了“眼”字,先秦时期多用“目”,战国时期“眼”也非常少见,到两汉以后,用“眼”的才逐渐多起来。其二,“目”本义指眼睛;而“眼”,本来是指眼珠,后来引申为眼睛。其三,“由于词义的转移,‘眼’就在口语中代替了‘目’”[1],因此“眼”具有口语色彩;而“目”具有书面语色彩。 秦代以前的典籍中有“眼”字的例子很少,据学者研究,共有五见。包括王力先生引《战国策》、《庄子》、《周易》中各一例和汪维辉先生补充的两例(分别见于《韩非子》、《吕氏春秋》中)。可见秦代以前,“眼”的运用并不常见,可引的例子甚少。但此时的“眼”与“目”词义是有分别的,“眼”在这段时期是它的本义,指眼珠,还没有引申为眼睛。除了上述典籍,战国时期的医籍中也有些用例可证:“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素问》卷12) 关于“眼”什么时候作“目”讲,学术界有过两种意见。其一是王力先生认为“到了唐代‘眼’才成为‘目’的同义词”。其二是方一新先生曾列举了二十条书证证明“眼”字在汉魏六朝文献中就常讲“目”[2]。显然后者的说法更有说服力。上面曾论证过“眼”在先秦时代是作眼珠讲的,这种情况到西汉是还存在,例如《史记》中的用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吕后本纪》)但此时与“目”的界限已划得不是那么清了,例如:“五采曜眼,有时而偷;茂木丰草,有时而落。”(《谈丛》)到了东汉时期,“眼”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了,与“目”的分别业已消失,例如:“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论衡?命义》) 据一项学术调查表明:现存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两家的所有译经共29部,“眼”和“目”的出现次数是247: 21,其中“眼目”连文四次[3]。东汉时期的佛经里有如此大量的“眼”出现且表目义,而且在同时期的高文典册里也有少数一些用例,可见此时“眼”的口语话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因此可以有这样的结论:“眼”在口语中取代“目”不会晚于汉末。由此可见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末年是“眼”从出现到词义转变直至发展成熟的一个历史阶段。到了魏晋以后,“眼”的用例在文献中也日趋普遍,不胜枚举。在小说、民歌、诗文典册中常常可以见到,例如:“或斩手足,或凿眼。”(《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南北朝的文人诗里,“眼”的使用频率已明显高于“目”。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但是在文言词汇系统中“目”始终与“眼”并存,“目”的动词义(用眼睛看/示意),也没有被“眼”取代。 唐代以后“眼”开始变为双音词“眼睛”(有时也单说“眼”),一直沿用至今。 (二)动词 动词的新旧更替大多是一个或几个义位的替换,属于完全性替换的比较少见。这是动词和名词的一个显著区别。因此讨论动词的新旧更替要比名词来得困难。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往往是划分词义和用法,找出新词和旧词在义位上的对应关系。其次,新词在跟旧词竞争中大多有一个词义不断丰富、用法不断扩展的过程,不像名词那样词汇意义基本保持不变。这也给描写新旧更替的过程增加了难度。不过正是由于动词的复杂性,它对 ? 7 2 ?

叹词

2、哎(ai) (1)第一声:第一个意思:表示惊讶。 例:哎,你怎么来了?/哎,真怪,怎么突然哭了? 第二个意思:表示不满。例:哎,怎么搞的?/哎,话可不能这么说啊! 第三个意思:表示提醒对方。例:哎,快看啊! (2)第二声:表示奇怪或突然想起什么要告诉对方。 例:哎,他怎么没来?/哎,我想起来了。 3、唉(ai) (1)第一声:表示应答。例:唉,我这就来。/唉,听见了。 (2)第四声:第一个意思:表示伤感失望。例:唉,这下全完了。 第二个意思:表示可惜、后悔。例:唉,这么好的机会又错过了! 第三个意思:表示认可。例:唉,这就对了。 4、哎呀/啊呀(两个字都读第一声):表示痛苦、惊讶、提醒或不耐烦等强烈感情。例:哎呀,难受死了!/哎呀,你怎么又来了? 5、哎哟/啊哟(两个字都读第一声):表示痛苦、惊讶、可惜或赞叹等强烈感情。 例:哎哟,太遗憾了!/哎哟,你怎么又来了? 6、哈(第一声):表示得意或惊喜。例:哈,这下可好了!/哈哈,我成功了! 7、咳/嗨(hai第一声):第一个意思:表示招呼或提醒。 例:咳,你到哪儿去?/咳,快来呀! 第二个意思:表示惊异。例:咳,有这样的好事?

8、呵/嗬(he第一声):表示惊讶。例:嗬,真棒!/嗬,这回考得真不错! 9、嘿/嗨(hei第一声): 第一个意思:表示得意或赞叹。例:嘿,真了不起! 第二个意思:表示招呼或提醒。例:嘿,上哪儿去?/嘿,小心点儿,别摔着! 第三个意思:表示惊讶。例:嘿,你怎么来了?/嘿,我的自行车呢? 10、哼(heng第四声):表示不满或生气,有时在威胁别人时说。 例:哼,有什么了不起?/哼,你走着瞧! 11、嚯(huo第四声):表示惊讶。 例:嚯,你们来得真早啊!/嚯,小明长这么高了啊? 12、呃(e第一声):表示说话中的迟疑。例:呃,怎么说呢,呃,你就看着办吧! 13、嗯(eng) (1)第二声:表示疑问。例:嗯?你怎么不说话了? (2)第三声:表示不同意或出乎意料。例:嗯,怎么会呢?/嗯,没那么严重吧?(3)第四声:表示答应。例:嗯,就照你说的办吧! 14、喂(wei第四声):表示打招呼(比较随便)。例:喂,等等我!/喂,找哪位? 15、噢(o第一声):表示知道。例:噢,明白了! 哦(o第二声):表示惊讶,有“原来如此”的意思。例:哦,原来是这样啊! 嚄(o第三声):表示惊讶。例:嚄,找了半天,原来你在这儿啊? 哦(o第四声):表示逐渐醒悟。例:哦!说了半天,你在说我啊? 16、呀(ya第一声):表示惊异。例:呀,你怎么来了?

官场“称呼学”:市长以上称老板 基层领导叫老大

官场“称呼学”:市长以上称老板基层领导叫老大 2014年04月24日11:26 来源:南方周末作者:孙甜甜杨翘楚 “在一些部委,如果党组书记和部长不是同一个人,有时下属们也会叫党组书记‘部长’。” “别人叫他院长,他马上就回答,尤其是大庭广众之下。如果是叫老师,他就好像没听见一样。” 一些地方为了规范称呼,甚至制作党内互称同志提示牌,摆放在党委(支部)会议室、党员活动室等场所的醒目位置。 某个晚上,一名中年男人叩开了郭振华家的门。“有个姓池的人找你。”女主人高声招呼郭振华。“是池、池厅长?”郭问。“啊呀啊呀,池厅长您、您来看我们?”意识到来者的身份后,女主人恭敬地赔笑道。 这是官场小说《沧浪之水》的一个桥段,刻画的正是官场中人对“称呼”的娴熟运用。 2001年,痛恨官场中丑恶风气的阎真写下了这本小说。尽管如此,这位北大毕业之后拒绝机关身份而选择乐守象牙塔的文学教授,在现实中也不得不屈服于无处不在的官场“称呼学”。 “一个科长一个小主任,官位叫出来他就高兴一点。”阎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这么大年龄了,我叫我们单位的人,尤其是机关的科长、副科长和办公室主任,我就叫他某某主任,尽量把这个位置叫出来。因为有些事要找他帮忙。” 类似阎真这样的体会,某县财政局的小丁也有。不久前她参加一次接待活动,直到见到《××调研组来县接待手册》,小丁才知道,她一直称为“王处”的这位省财政厅领导,原来只是一个主任科员。 但她依然恭恭敬敬地继续称呼“王处”,因为她的局长也这样叫。“局长说,当‘王处’还只是从下属事业单位借调到省厅的科员时,他就开始喊‘王处’了!” 按中国的行政级别,这位局长和“王处”都是主任科员,相当于人们熟知的“科长”。正如人们从官场小说中所看到的那样,在那些见诸文件的称呼之外,官员之间还有另一套“称呼”的学问,有许多难以言传的细微讲究。 “逢长必叫,叫大不叫小” 对于基层的许多官员来说,“逢长必叫,叫大不叫小”是相互称呼时的惯例。阎真说,“在县里,一个科级干部就很大了。一个局长其实是科级,但是我要叫他局长。股长比科长还要小,可在县里也已经好大了,也是一个长嘛,也要叫出来。” “叫大不叫小”的惯例不仅仅是基层的专利。一位资深媒体人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在一些部委,如果党组书记和部长不是同一个人,有时下属们也会叫党组书记‘部长’。正部级机构的领导叫主任或者局长的,他们的下属会习惯于叫部长。”这不是为了追求虚荣,而是害怕与低级别的职务混淆。“部长级别高,而办公厅主任也是主任。” 除去上述最基本的称呼规则外,官员之间的称呼还有许多微妙之处。 “上级对下级常常以‘姓名+同志’相称,但下级对上级当面一般却只用‘姓+职务’或‘职务’。”华东师范大学的胡范铸教授在他2000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他的研究方向是应用语言学。 然而,有些时候这条规律并不适用。例如,一个机关的正副书记中有好几位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 规范化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大字中字小字来源:| 2007-10-18 15:22:24| 背景:黄褐红绿蓝青灰白 一、词汇发展演变的原因 语言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的,这种动态运动既包括共时的使用中的变化,也包括历时的发展中的变化。在语言的动态运动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敏感、最迅捷、最频繁的。 语言的发展演变,既有自身的内部规律和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影响和制约。词汇的发展演变也一样,既有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又有客观基础。 (一)社会的发展促成词汇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词汇的发展更是如此,社会的任何变革、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在词汇的变化中映射出来。甚至可以说,一个时期的词汇往往可以成为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生活面貌的“晴雨表”。 1.社会制度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是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变化。每一种新制度的产生,都会伴随着各种新事物的产生,每一种旧制度的消亡,也伴随着一些旧事物的消失,这些变化就带来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变化等等一系列的连锁反映。例如“奴隶”、“奴隶主”、“皇帝”、“嫔妃”、“佃户”、“姨太太”、“资本家”、“工会”、“党委”、“特区”、“独联体”、“联合国”等,这些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事物名称的兴衰存亡,是社会制度变革在词汇中的反映。

2. 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新词。例如“印刷”、“火药”、“汽船”、“钱庄”、“车间”、“火车”、“信用卡”、“电焊”、“按揭”、“VCD”、“克隆”、“因特网”等。这些词都是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应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的,没有新事物的出现,也就没有这些词的出现。 3. 社会交流的推动 所谓的“社会交流”,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操不同语言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如操汉语的汉民族与操外语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外来词;一种是使用同一种共同语的社会中不同方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导致了对各种方言词和行业语的吸收。 任何一种语言,在与外族的社会交流中,都会受到外族语言的影响,吸收一定数量的外来词语,以丰富本族语言的词汇系统,增强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就有几个较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的时期。例如,中古汉语由于翻译佛经,从梵语中吸收了大批佛教词语,如“佛”、“罗汉”、“阎王”、“菩萨”、“执着”等。近现代中国派出了大量赴日留学生,也相应地吸收了许多日语汉字词。例如“干部”、“结构”、“主观”、“文化”、“手续”等,虽然这些词的表现形式源于汉语,有的是汉语中固有的,有的是日语中固有的,但或者其含义与汉语原词有了本质上的变化,或者根本就是适应新事物和新思想而生,因此,在当时都算做外来词。到了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制度使国门敞开,国外大量的新事物、新思想涌入人们的生活中,更是掀起了又一次吸收外来词的高潮,例如“迪斯科”、“卡拉OK”、“欧佩克(OPEC)”、“艾滋病”、

《现代汉语》第四章__词汇_练习(有答案)

第四章词汇 一、填空 1、_词汇_是一种语言中词和熟语的集合体,_词汇_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 2、词_____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3、基本词具有__稳固性__、_能产性_、_全民实用性_______三个特点。 4、一般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熟语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具有稳固性、______具有完整性。 6、语汇规范的原则包括________原则、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 7、一般而言,一个________就是一个音节、一个汉字。 8、词以________作为构成材料。 9、词由单纯词向________发展,这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大特点。 10、多音节的单纯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类。 11、附加式合成词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12、组合式合成词的构造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 13、词义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特点。 14、词义派生发展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15、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都变成了_____________。 16、________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是语汇丰富发达的标志。 17、能构成反义关系的几个词,必须属于同一_____________,属于同一上位概念的几个矛盾对立的同级_____________。 18、“世外桃源”的内部结构关系是_____________。 19、惯用语的实际意义都不能从字面来理解,他们用的都是__________。 20、根据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歇后语可以分为________的和________的两种。 21、谚语在表义上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就是谚语的真实意义。 22、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是________,如按音节划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按构词功能和构词位置,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3、“小孩儿喜欢吃吐鲁番的葡萄”中包含了________个语素________个词。 24、________是词的物质外壳,________是词的内容。 25、词义是对客观事物的________反映,它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6、________是词义中的主要部分,词还有附属的________,也可称作________。 27、义项是词的________。只有一个义项的词是________,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的词是________。 28、同音词是指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相同词,它可以分为和________两大类。 29、同义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30、词义演变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单项选择 1、“激烈——猛烈”的差别在于__D______。 A、范围大小不同 B、词义轻重不同

官场“称呼学”

官场“称呼学” 某个晚上,一名中年男人叩开了郭振华家的门。“有个姓池的人找你。”女主人高声招呼郭振华。“是池、池厅长?”郭问。“啊呀啊呀,池厅长您、您来看我们?”意识到来者的身份后,女主人恭敬地赔笑道。 这是官场小说《沧浪之水》的一个桥段,刻画的正是官场中人对“称呼”的娴熟运用。 2001年,痛恨官场中丑恶风气的阎真写下了这本小说。尽管

教授,在现实中也不得不屈服于无处不在的官场“称呼学”。 “一个科长一个小主任,官位叫出来他就高兴一点。”阎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这么大年龄了,我叫我们单位的人,尤其是机关的科长、副科长和办公室主任,我就叫他某某主任,尽量把这个位置叫出来。因为有些事要找他帮忙。” 类似阎真这样的体会,某县财政局的小丁也有。不久前她参加一次接待活动,直到见到《××调研组来县接待手册》,小丁才知道,她一直称为“王处”的这位省财政厅领导,原来只是一个主任科员。 但她依然恭恭敬敬地继续称呼“王处”,因为她的局长也这样叫。“局长说,当…王处?还只是从下属事业单位借调到省厅的科员时,他就开始喊…王处?了!” 按中国的行政级别,这位局长和“王处”都是主任科员,相当于人们熟知的“科长”。正如人们从官场小说中所看到的那样,在那些见诸文件的称呼之外,官员之间还有另一套“称呼”的学问,有许多难以言传的细微讲究。 “逢长必叫,叫大不叫小” 对于基层的许多官员来说,“逢长必叫,叫大不叫小”是相互称呼时的惯例。阎真说,“在县里,一个科级干部就很大了。一个

县里也已经好大了,也是一个长嘛,也要叫出来。” “叫大不叫小”的惯例不仅仅是基层的专利。一位资深媒体人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在一些部委,如果党组书记和部长不是同一个人,有时下属们也会叫党组书记…部长?。正部级机构的领导叫主任或者局长的,他们的下属会习惯于叫部长。”这不是为了追求虚荣,而是害怕与低级别的职务混淆。“部长级别高,而办公厅主任也是主任。” 除去上述最基本的称呼规则外,官员之间的称呼还有许多微妙之处。 “上级对下级常常以…姓名+同志?相称,但下级对上级当面一般却只用…姓+职务?或…职务?。”华东师范大学的胡范铸教授在他2000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他的研究方向是应用语言学。 然而,有些时候这条规律并不适用。例如,一个机关的正副书记中有好几位姓王时,“叫某某书记是惯例”上述媒体人说,名字+职务的选择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有一个很明确的区分”。 区分不同称呼的,除了职务外,还有资历与感情。一般来讲,官员之间互称官衔是较为客套和安全的,但一些职务不高的“老机关”却常享有“豁免权”,可以将别人眼中的“王书记”省去姓氏,直呼其名。上述媒体人说:“在机关里称名字,本身并不是冒犯,当然你要估量一下自己的地位,以及你和那个人到底有多熟。”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总体而言,清代的诗文词成就未能超越前代,但是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也不可轻视。 一、清代初期的诗文词 (一)诗 (1)清初的诗坛上,遗民诗人黄宗曦、顾炎武、王夫之等不满清廷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所作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共同主题就是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风格悲壮沉郁,感慨深沉幽远,时代特色极为鲜明。 (2)同时的钱谦益、吴伟业两人均为官两朝,有失大节,但诗歌创作却较有特色。特别是吴伟业的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时。 (3)清初诗论方面,诗坛领袖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阳山人)提倡“神韵”说。其含义与锤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说大体相同,而以《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他在《蚕尾续集序》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他所谓神韵,是指诗歌要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二)文 散文方面,清初重要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被称为“国初三大家”。其中魏禧观点卓越、析理透辟,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

而侯方域则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文笔流畅恣肆,描写详尽委曲,被推为第一。 。 (三)词 词至清代,经过元、明的中衰以后,重又呈“中兴”气象。词家辈出,词作繁富。 (1)清初词坛,陈维菘效法苏、辛之豪放而开“阳羡词派”。陈维菘一生作词1800多首,居古今词人之冠。词作多反映明末清初的国家大事,有“词史”之称。 (2)朱彝尊“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之清空,开创“浙西词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 (3)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其词逼近南唐李煜,不但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况周颐《惠风词话》),甚而可以说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他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奈钟情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

常用英语感叹词

常用英语感叹词 Argh! 表示极度的沮丧和失望. Ah! 羡慕,满意 Aha! 满意,愉快,胜利 Ahem! 唤起注意 Alas! 遗憾,悲痛,不幸 Bah! 轻蔑,厌恶 Brrr! 寒冷 Blech! 吃到或看到一些另人反感的东西时的反应. Blah! 咳!表示不喜欢,不赞成. Boom! 碰!形容巨响. Crash! 哗啦一声,形容物体相撞的声音. Darn!(Darn it!) 愤怒,失望 Eek! 唷! 表示恐惧. Eww! 呦!尝到,闻到或看到令人反感的东西时的反应. For goodness sake! 惊奇,害怕 Gad! 惊奇,不赞同 Gee! 惊奇,赞美 God!(Good god! Great God! 惊奇,恐惧 Geez! 天哪.表示气愤和难以置信.此为感叹词Jesus 的委婉说法. Gosh! 哎呀!表惊讶. Grrrrr! 格噜..表示生气的幽默用法.是幽默地模仿了动物被激怒时发出的声音. Gulp! 不好!糟了!表示坏事即将发生.说这个词时,通常很小声. Good gracious! 惊奇,恼怒 Goodness! 惊奇,害怕,恼怒 Hi (嗨) Hush (嘘) Hem (哼) Heaven forbid! 惊奇,害怕 Heaven help me! 惊奇,害怕 (Good) Heavens! 惊奇,害怕 Help! 求助 Hey! 惊奇,喜悦,疑问,或唤起注意 Hmmm! 思考 Ho(a)! 惊奇,满足,喜悦或唤起注意 I-I-I-I-I! 呀呀........!难以置信.读作: eye-y'eye-y'eye-y'eye-y'eye! I’ll be darned! 惊奇 Jesus(Christ)! 不满意,失望,痛苦,惊恐 Kaboom! 轰!砰!表突然发生的爆炸声. Look out! 警告 Mmmm! 品尝满意 Mercy! 惊奇 Mercy me! 惊奇 My! 惊奇,羡慕 My,my! 惊奇 My goodness! 惊奇,害怕 My word! 惊奇

官场称呼有讲究(同名40435)

官场称呼有讲究:千万别直称“某巡视员” 有专家表示:“这么多人在这个官场称谓上‘钻研’,说到底,是虚荣心在作怪,还是官本位思想没解决。 文_本刊记者舒炜 新中国成立以来,官场上的称呼最开始是称同志,领导之间也有直呼其名的,如恩来、少奇、小平等,这种比较亲切的称呼,体现出在一个党内,为了一个事业,超越官职大小的一种关系。 其实,官方正式文件和场合中从未有过“官员”的称呼,更多是用“干部”和“同志”来称呼。在解放初期,毛泽东关于党内称呼问题作过专门的批示,意思是党内不分职务大小一律都称同志。但是,这样的传统并没有坚持多久,一些干部更喜欢以称职务代替名字。有专家表示:“这么多人在这个官场称谓上‘钻研’,说到底,是虚荣心在作怪,还是官本位思想没解决。 “不过现实中,官场之间的称呼却有一些‘讲究’,很多新晋公务员常常话一出口就得罪人了,他自己还没明白过来。”有官员对廉政瞭望记者表示。 “千万别直称‘某巡视员’” 巡视员一般都是厅级干部,算大领导了,但在现实中,却很少有人直接称他们为某某巡视员。 “千万别这样喊,人家不乐意听。更多时候,我们都还是会用他之前的职务来称呼,比如王局、张厅、李主任等。”多名省级机关干部对廉政瞭望记者说,“但是正式行文时,要称为巡视员。” 曾有一名媒体人回忆,自己刚入行不久时,跟着老记者去采访某厅的一名副巡视员,很“莽撞”地直接管人家叫“某巡视员”,让本来“和颜悦色”的对方“脸色陡变”。后来报社领导好几年内都要拿这事给新记者做反面例子,让自己好不郁闷。 但同为非领导职务,级别为处级的调研员在口头称呼上要随意一些。“徐调、王调可以随便叫,都不会在意的。”西部某市的一名处级干部王正伟说。“当然,并非说所有的调研员或者巡视员都是这样,但我所打过交道的这类领导有数十名,基本符合这样的情况。” “归根到底,还是一部分干部境界和心态的问题,你本来就是这个职务,人家这样称呼你是完全正确的。”王正伟的一名同事表示。 “大市长”和“二市长” 相较上述情况而言,在不少官员看来,对正职和副职称呼,才更是一门“功课”。 廉政瞭望记者之前去东北采访,听当地官员在餐桌上聊起“大市长”、“二市长”来。当时是第一次听到还有这么个称呼,不解。 细问才明白:一个城市有一个市长,若干个副市长。向客人介绍时,过去不论正副只说苏市长李市长,客人不甚明白到底是正的还是副的,于是,为了便于区分,说着方便,就把

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

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常用词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是过去多 集中在实词的研究,虚词研究也多囿于单音节词。本文将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一些常用却被研究者所忽略的双音虚词的成词及演变规律,并力图对这些词的演变作深层的认知分析,以期对汉语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先对研究对象——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进行了界定;并对以往学界对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其成就和不足;接着阐明了研究课题的意义以及所用的材料和方法。第二章:根据认知的特点,对“打头”、“反正”等二十多个常用双音副词的演变进行了研究。主要有六个方面:其一、“打头”类“始”义时间副词,主要揭示“泛义动词+头”的演变路径和机制;其二、“看”类时间副词,在探讨它们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揭示“看”类动词向时间副词演变的认知心理动因;其三、“看/想+来”类语气副词,主要解释它们 形成的词汇化和主观化过程;其四、“反正”类反义并列语气副词, 主要探讨此类词的演变语境以及矛盾对立的认知规律在此类语法化 和同类词汇兴替中的作用;其五、解释“好个”、“好一个”和“好你个”的形成、性质以及功能;其六、“分外”类程度副词,揭示含有“超出限额、规定”语义的词的演变规律和认知动因。第三章:对“X着”、“X了”等五十多个双音介词进行研究。主要揭示它们是 由“动词+体标记”语法化而成,而不是“介词+体标记”演变的结果。“着”和“了”是两个不断虚化的成分,现有的介词中“着”、“了”

具有不同的虚化层级。本章还揭示了“经过”、“经”、“通过”三个凭借介词都是由“经由”义的动词遵循同一演变路径虚化而来,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三者共同的意象图式“起点——路径——目的地”不断抽象、跨空间映射的结果。第四章:采取功能相似连词对举的方式对“便是/就是”等十几个双音连词的形成与功能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并着重揭示造成它们之间差异的认知元素。第五章:对“便是”、“来着”等六个双音助词进行了研究。在对它们的语法化过程和路径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助词功能。并努力理清这些词汇发展的历史。第六章:对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的三个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其一、总结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的四条路径;其二、揭示“隐喻”、“转喻”在近代汉语双音虚词语法化中的运作机制。其三、讨论了语法化研究中材料的拓展问题。强调了方言研究对虚词演变研究的作用,指出语法化的研究不能忽视方言中的语言现象。

汉语常用的几个感叹词

汉语常用的几个感叹词 感叹词是表示应答、呼唤或感叹的词,这些词不跟别的词发生组合,可以独立成句。常用的感叹词有以下几个: ⑴啊 “啊”在作感叹词的时候,根据它有不同发音,表示不同的意思。举例来说: ①表示追问:啊(á)?你说什么? ②表示惊疑:啊(ǎ)?我的笔哪儿去了? ③表示应诺(音较短):啊(à),就这样吧。 ④表示明白过来(音较长):啊(à)!是我妈妈寄来的。 ⑤表示惊异或赞叹(音较长):啊(à)!这儿的风景多美呀! ⑵哎 “哎”在作感叹词的时候,也有不同的发音,表示不同的意思: ①表示招呼:哎(āi),朋友,这套茶具怎么卖? ②表示提醒:哎(āi),我帮了你的大忙,你怎么谢我? ③表示不满:哎(āi),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④表示疑问:哎(ái),这要到哪儿去取呀? ⑤表示答应,同意:哎(ài),就这么办吧! ⑶哎呀 ①表示惊讶:哎呀!肿得跟馒头似的。 ②表示赞叹:哎呀,真香! ③表示埋怨:哎呀!你怎么在那儿洗呀? 有时用于埋怨自己,语气较轻:哎呀,后边是什么我忘 了。 ④表示不耐烦:哎呀,别说了! ⑷哎哟

①表示惊讶:哎哟!都一点了,我还没吃饭呢! ②表示痛苦:哎哟!疼死我了! ③表示无法达到或接受:哎哟!人哪儿会说日语呀! 哎哟!这可不是我干的呀! ⑸咳 ①表示后悔:咳!我把这事忘了。 ②表示惊异:咳!你还真要钱? ③表示不满!咳!真是浪费表情! ④表示所说的众所周知:咳!哪儿都能洗。 ⑤用于客气:咳,我也做不出什么好菜,随便吃点儿吧。 ⑹嗯 “嗯”在表示不同意思的时候,有不同的发音: ①表示疑问:嗯(ńɡ)?这是怎么回事? ②表示同意或答应:嗯(ɡ),相当不错。 嗯(ɡ),就照你说的办吧! ⑺哦 “哦”在表示不同意思的时候,也有不同的发音: ①表示将信将疑:哦(ó)?他真是这么说的? ②表示领会:哦(ò),我明白了。 ③表示省悟:哦(ò),明天是中国的重阳节。 ⑻噢 ① ②表示明白:噢,这是磁卡电话。 ③表示了解:噢,我知道了。 ⑼哟

词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上)

词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上) 导读:第一节、词的产生和演变 一、词的名称 词是曲子词之简称,即有歌谱的歌词。清宋翔凤《乐府余论》云:“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说明词是一种密切配合音乐用以歌唱的新兴抒情诗体。其别称很多: 乐府:词最初能合乐,故有此称。如苏轼有《东坡乐府》,宋人把它称之为“近体乐府”。如欧阳修词三卷称为“近体乐府”。也有称之为“寓声乐府”,如贺铸词集叫“东山寓声乐府”;也有称之为“新乐府”的,如元好问有“遗山新乐府。”也有叫“倚声”,或“歌曲”的,宋姜夔词集叫《白石道人歌曲》;也有叫“乐章”的,如柳永词集叫《乐章集》。还有叫“琴趣”的,如黄山谷有《山谷琴趣外编》。 长短句:因句子长短不齐,故有此称。宋秦观词集叫《淮海居士长短句》。 诗余:因它是在诗之后发展起来的,与近体诗有密切关系,故有此称。宋宁宗庆元间编有《草堂诗余》(传为胡仔所编,不可信)语业:《碧鸡漫志》卷二说:“陈无己所作(词)数十首,号曰语业。”杨炎正词集号曰《西樵语业》,名称多达20余种。 在之众多名称中,词是正名、通名,是曲子词、曲子的简称。其它均为别称。什么是词?王力先生定义为: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但必须加上一句:它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词的起源 1、关于词的起源有各种看法。目前学术界看法尚不统一。①或云南朝乐府里某些歌辞即其雏形。如梁武帝萧衍有六首乐府、《江南弄》、《龙笛》、《採莲》、《凤笙》、《采菱》、《游女》、《朝云》。如武帝《江南弄》云: 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xièdié)舞春心。 舞春心,临岁腴(yú)。中人望,独踟蹰。 沈约亦有《江南弄》四首,调格字句全同,并同有转韵。可知《江南弄》已成定格,诸家所作,都是依其调而为其辞者,与往昔乐府诗不同。故认为填词萌芽于齐、梁时代。 ②产生于隋代。此说较流行和普遍。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张炎《词源》卷下也说:“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如《河传》和《杨柳枝》两调,前者乃“炀帝将幸江都时所制”(《碧鸡漫志》),后者乃是“亡隋之曲,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曰隋堤,有是曲也。”(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这两调可能是隋代民歌,可见词起自民间。 ③认为产生于唐代。如南宋朱弁《曲洧旧闻》说:“词起于唐人,而六代已滥觞矣。”刘大杰认为“词出于乐府与由于唐代近体诗变化而来的一两说最有力。”认为既产生于六朝乐府而变出于唐。 2、词的产生与音乐有关。 隋唐时期,音乐有三个系统——雅乐、清乐、宴乐。雅乐是《诗经》所配的古乐,清乐乃汉魏六朝乐府诗所配之乐。宴乐(又称燕乐、

汉语语气词

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类数量较少、几乎可以全部列举、一般不再增加的词类。从《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中可以查找到的语气词不足一百个,仅八十多个;且迄今为止,现代汉语中语气词的数量比较固定,新出现的语气词极少。因此,我们认为语气词是一个封闭词类。 作为封闭词类,语气词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其大多都出现频率高或较高,这也是汉语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它可以表达各种语气和口气,并表现出细微的差异。并且一个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而一种语气也可以由多个语气词表达。因此语气词在汉语语法和表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语气词意义比较空灵,使用又多依赖于语用因素,在句法结构上并没有明确的形式依据,使得语气词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近年来,虽然出现了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书籍,但由于语气词本身具有复杂性以及学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总难取得共识。不过由于语气词绝对数量有限,是一个封闭词类;这就为语气词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本文对语气词的语音、作用等问题进行考察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我本人对语气词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本文注意研究三个典型的语气词:"了、呢、吧"。最后我们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本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第二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研究 第三章: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纠正办法

一.选择题材的理由 语气范畴是语法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特有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语气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气范畴的研究也具有特别的意义。无疑,要研究语气范畴,语气词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研究之一,因为语气词是语气范畴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标志。然而,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语气词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语气词的研究还没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其原因是语气词的意义过于空灵,即使与同为虚词的其它词类相比其语法意义的难以捉摸也是首屈一指的了。 由于上述的理由,我就决定选择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该题。 二.研究目的 本文对语气词的语音、作用等问题进行考察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我本人对语气词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注意研究三个典型的语气词:"了、呢、吧"。最后我们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三.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语气词,尤其是这些典型的语气词"了、吧、呢"四.研究任务 第一:研究语气词的语音、作用 第二:研究语气词"了、吧、呢" 第三: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时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办法。 五.研究范围 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本文对现代汉语语气词进行研究。但是由于时间所限本文研究的范围较小,研究时间较短。 六.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但因为本论文的特征,所以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使用并结合这几个方法:收集、分析、综合、调查统计等研究方法。 七.论文结构: 本文包括三章: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第二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研究 第三章: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纠正办法

中国军队名称演变

资料:中国军队称谓的历史演变 工农红军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名称诞生于1927年8月1日,诞生以来曾先后使用过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

民解放军等名称。 从中国工农革命军到中国工农红军 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的北伐军两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领导农民、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了秋收起义。参加起义的主力部队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这是我党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1928年6月起,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开始陆续改称红军。1930年8月至1936年7月,红军又先后编成了红一、红四、红二方面军。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织中国工农红军总部,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周恩来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从中国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党的洛川会议和我党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于1937年8月将红军主力部队改名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北、河南和安徽8省15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8年1月6日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 从八路军、新四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6年6月,国民党公开撕毁国共两党签定的《停战协定》,悍然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各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人民解放战争全面展开。由于战略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从1946年9月中旬起,我军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和彭德怀分别任正副总司令。从此,我军一直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当时战事繁忙,各部队改称的时间不一,直到1947年年底才全部改完。

词风发展演变

晚唐五代到北宋末词风的发展演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道: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词的产生由此可见一斑。随着隋唐燕乐以其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姿态出现后,便多场合、广地域的出现在日常娱乐之中。自古,有乐必有曲。教坊机构的设立,教坊妓为代表的歌舞艺人的出现,众多曲调由此诞生。从依曲谱制词演变为依词谱填词,到敦煌词这种内容到表现上都相当拙朴的词雏形的产生,至此,词便出现在历史文化舞台上,并展示其丝毫不逊色于唐诗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 纵观晚唐五代到北宋末这段历史时期词的发展演绎,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温庭筠、李煜为代表的晚唐词,柳永为先声的宋初词,苏轼为首的盛宋词,秦观等人的宋中期词,李清照为首的南渡词。伴随着时间的推进,词也走向其巅峰,日臻成熟。 西蜀花间鼻祖与南唐真性词人 谈及这一时期的词人,无疑当推有花间鼻祖之称的温庭筠和真情演绎本色的李煜。先看这花间派鼻祖温庭筠。 自后蜀赵崇祚编成《花间集》十卷,整个词坛都把视野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充溢着脂香腻粉的味道。而温庭筠词正列在《花间集》榜首,他把南朝宫体与北里倡风结合起来,成为花间一派的鼻祖。无疑,他的作品风貌多数表现为浓艳细腻,绵密隐约。如《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

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上片前两句整个在描写美人的容貌。美人的秀眉明暗交错有致,远看像黛绿的蜿蜒有型的小山;美人的鬓发像团云那般,浓密而美丽;面颊肌肤似雪般白皙,极尽笔墨描绘美人之美。接着,一连串动作描写,懒字,迟字,生动勾勒出美人晚起慵懒之韵味。下片写美人在镜前贴花打扮,花面与美人娇颜相交辉映。刚穿上做工精致的罗襦,看着上面刺画的一对鹧鸪,心神不禁为之震,看那鸟儿都是成双成对的,而自己呢,却是一人独守空闺,这番自己是何等的凄凉啊。美丽的容貌,华贵的服饰,在这无限风光之后,却是女主人的孤独寂寞,反差对比之下,更显得准确。 这是温词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一系列的轻艳浓丽的容貌体态描写中,构建了强烈感觉刺激,也在此暗示中,意蕴情思更显得深隐含蓄。温庭筠的词风可以说是整个词坛花间一派的代表,即便与温庭筠齐名韦庄在作词上表现出清疏的笔法和明朗的抒情,但总体上词仍然带着婉媚、柔丽、轻艳之一时代性的特点。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对整个词坛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王国维曾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意为词从李煜开始,境界和气象方面都有较大的开拓。当然,这自然也少不了冯正中的努力。忽视外貌和情节的描写,中人物内心的刻画,所作之词只为传达自己的心境,或怅然若失,或无法解脱的愁苦,环境遭遇和思想性格给予他的心境,全部阐释在自己的词中,内涵较之花间一派广阔很多。然后到李后主,真情真性的本色出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 王国维又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