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本为更好的介绍康德的书籍所做的中间努力

吾人作这一整理工作的理由:康德哲学的讲解性著作在国外虽已很多,但国内却很稀少,康德的著作又晦涩难懂,故国内很需要一本系统又易懂又不失深度的著作。以下是康德讲解性著作的普遍问题。一、晦涩:《康德学述》、《康德哲学讲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的后半部;二、简单化:《康德哲学讲演录》、《康德认识论研究》、《论康德哲学》的感性与知性部分;三、支离破碎:《康德的知识学》。故本人尽量做到细致但又有脉络。对每一知识点的讲解宁可重复解释(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让读者一眼带过。择名家关于同一内容的不同语句中最易于理解而不失精髓

的表达为文字落笔的标准。不在读者尚未了解、读懂康德哲学之前对其进行评论与批判,因为这对初学者毫无必要亦会打击读者的兴趣。对不可避免的争论问题及观点或不提或都提出来作为参考。鄙人才寡,实力不足,不敢妄动各家语句,亦不敢自创语句,故一些缺少资料的部分,只能将难懂的原文抄上(好在并不多),望大家见谅。如有改进意见或批评,希望大家积极反馈,在此衷心感谢。

以下皆本人所编,非原创。

由于一句中亦有多位学者著作的语言,故将其中一一文献出处指出来是非常繁复的事情,故在此便将文字的全部出处列出::

1、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纯粹理性批判》

2、黄振华《论康德哲学》

3、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4、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

5、张世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6、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

7、郑昕《康德学述》

8、周贵莲《康德认识论研究》

9、李泽厚《康德述评》

10、约翰.华特生著,韦卓民译《康德哲学讲解》

1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九章第一节

1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十七章

13、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第五章第二节

格式方面可能因为个人写作原因,可能造成读者不方面(比如通常开头没有空两格,段与段之间隔行,用1、2等标志出不同的内容),在此表示抱歉

第一章前言的目录:

第一节:由休谟哲学概论了解形而上学危机的由来

第二节:形而上学的困境

第三节:先天知识与后天知识

第四节: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五节:先天综合判断

第一章前言康德哲学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由休谟哲学概论了解形而上学危机的由来

https://www.360docs.net/doc/896830776.html,/viewthre ...

&extra=page%3D1(必看)

第二节形而上学的困境

1. 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一种理性主义,对它来说,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活动,对自然万物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这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终于演变成一种科学主义精神,并极大地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

2. 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关于事物的认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由此而形成的知识其普遍必然性或真理性从何而来,以及它所适用的范围等等问题。

3. 为解决科学知识的来源、确定性及范围等认识论问题,早期近代哲学家分为两大派别: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

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唯理论认为感觉经验归根到底是个别的、相对和偶然的,因而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知识乃是由一些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出来的,非如此不能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4. 休谟的怀疑论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的最好写照:他的怀疑论不仅使经验论企图通过经验的概括归纳获得有

关自然法则的知识这一理想最终破灭,而且也使唯理论陷入了困境。它意味着我们不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理性本身也产生了动摇。

5. 康德所要解决的正是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

第三节先天知识与后天知识

名词解释:

质料:是通过后天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内容。质料是被给予的感觉材料,它们是后天的,只有在外部事物的刺激下才能产生。

形式:是使这些经验质料构成知识的主体认识能力。形式是先天的,先于感觉而存在,并不依赖于感觉。

1. 是否除去来源于后天即来源于经验的经验知识之外,还有一种独立于经验、甚至独立于一切感性印象的先天

知识?为此,首先必须弄清楚“先天的”(a priori)一词的含义。通常人们所说的“先天的”,其实只有相对的意义。例如一个人挖墙脚,我们不待他挖穿就预先知道这所房子一定会倒塌。这种知识是我们在不需要去经验的情况下先于经验而得到的。康德认为,这里的先天或先于经验只是相对地独立于经验。因为我之所以知道房子一定会倒塌,是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过类似的知识,并经多次重复而总结出了这样的一般性知识。这种“先

天”实际上还是来自于经验,只不过不是来自当下直

接的经验,而是来自过去的或间接的经验而已。

康德指出,凡来自经验的知识,其普遍性都是相对的。如

“到今天为止,人是要死的”,这是来自经验的知识。到今天为止没有人是不死的。但能不能说以后的人也一定会死呢?不知道,还没见过。总之,经验的知识并没有严格的普遍性。其次,凡来自经验的知识,都只能告诉我们一个东西事实上如此,而不能告诉我们它为什么不能不如此。总而言之,经验知识只有或然性,没有必然性。

2. 康德认为真正的“先天的”知识是

绝对不依赖于一切经验完全独立于一切经验的。在我们的知识中的的确存在具有严格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天知识,例如,一切数学命题(2+2=4之类)就是具有普遍必然性,因

而不可能来自经验,而是来自认识能力本身的先天知识。(康德认为,如果一种知识具有严格的普遍性与必然性,那就表明它不是来自经验的经验知识,而是来自人的先天认识能力的知识。)

3. 既然先天知识是存在的,它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就应该找到知识中先天的因素的来源、构成一切知识的先天条件,并确定先天知识的适用范围。康德的任务就是要进行这一考察。

第四节哥白尼式的革命

1. 康德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但并不全都来源于经验”。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但这样一来,我们便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之上。

2. ①按照形而上学关于知识的传统观念。知识必须符合对象才能成为可靠的知识。但这样一来我们便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因为我们既无法说明外部事物及其属性如何能够挪到意识中来,更不能证明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

②康德认为何不像哥白尼一样换一个角度,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就像颠倒太阳和地球的关系一样),看一看让对象符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会有什么结果。这种思维方式不是主体围绕着客体转,而是客体围绕着主体转,把客观到主观的思想路线转变为主观到客观的路线上去。正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的转变一样。

③这样看来,问题便得到了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因而便使知识具有了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换言之,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是先天

的。

3. ①但是如果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事物对我来说被划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事物,康德称之为事物对我们的“显现”,;另一方面是“物自体”,未经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在认识之外的“事物自身”。

②虽然休谟对物自体的存在抱有怀疑的态度,但康德主张我们必须设定它,其理由有三:一是为了保证由我们的感官受它刺激而产生的那些知觉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二是为了给我们的认识树立一个“到此为止”的界碑,以此为标准,我们就可以对凡是离开感性而直接针对物自体的断言和描述作出“不可知”的结论,把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的范围内,以保证我们的知识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而非伪科学;第三,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虽然不可知、但却应当相对应的东西如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的存在留下底盘(第三个理由在“理性”部分再详解)。

第五节先天综合判断

名词解释:

表象:凡意识到的、想到的一切都可以叫作表象,。

一、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1. 经验知识和先天知识的区分,还只是从一般知识的来源和构成成分方面对知识进行了分类,这两类知识都是从知识的内容方面来谈的。至于知识的构成形式,特别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知识单位的逻辑结构形式,康德认为有必要进一步作更深入的考察。

2. 康德认为真正的、最起码的知识是判断。例如

“玫瑰花是红的”,单个概念“玫瑰花

”和单个表象“红”都不能算是知识,只有把主词“玫瑰花”和谓词“红的

”用系词“是”联结起来,才构成了一个最初的知识单位。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一切知识都是判断。但却不能反过来说,任何判断都是知识。就此问题,他将一切判断区分为两大类,即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来作进一步考

察。

3. 所谓“分析判断”就是谓词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中,因而两者具有同一性。例如“物体是有广延的”这一判断中,“广延”这一概念本来就包含在“物体”这一概念之中,因为所谓物体,其定义就是有广延、占据空间的东西。所以说“物体是有广延的”并没有给“物体”这

一主词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因此分析判断只是一种解释性的判断,即只是将概念中已有的内容更明确地说出来而已。分析判断虽然有必然性,但它并不能扩展我们的知识或获得新的知识,而只能将已有的知识作更清晰的表述。

“综合判断”就是谓词不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之中。例如“物体是有重量的”这一判断中,

“物体”这个概念自身包含“广延

”的概念,但并不包含“重量”的概念;因而要知道物体是有重量的,不能通过分析“物体

”这个概念得知,而必须凭借经验(我们尽管无数次看到物体总是伴随有重量,但却总可以设想一个无重量的物体,如后来宇宙航行所证明的,物体在太空中可以无重量),这样形成的判断是两个概念的综合。由此可以看到,凡是经

验判断都是一种综合判断,因为它通过经验而把一个原来不包含在主词概念中的概念结合或包括到了主词概念之内,所以它也超出主词概念原有的范围,从而增加了新的知识,扩大了主词概念的内容。但因为综合判断是经验的判断,经验是或然的,那么综合判断虽然能扩展我们的知识,但它却不能得证我们的知识有普遍必然性,而只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或然性。

4. 由此可见,在康德看来,真正的科学的知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两个原来外在的概念或表象的联结,亦即必须给主词概念添加新的内容,像经验的综合判断那样;第二,这种联结必须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像分析判断那样。

二、先天综合判断

1. 先天综合判断,如“一切发生的事都是有

原因的”,谓词“有原因的”并没有包含在主词“一切发生的事”中,但这一判断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先天的必然性。先天综合判断既能和综合判断一样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和分析判断一样具有普遍必然性。根据康德认为的真正的科学知识所必须符合的两个条件,他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具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

是它的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之中,是从外面添加到主词概念上去的,二是主词和谓词的联系具有普遍的必然性,因而又是“先天的”。所以,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是真正的知识,既增加知识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那么,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存在?

2. 康德最初从数学中发现了这种先天综合判断。先来看看数学(狭义的算术),数学命题都是不依赖于经验的,所以是先天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如2+4=6)。但先天的判断并不等于都是分析判断。例如“7+5=12”,这个判断就是一个综合命题。因为从“7+5”这一概念中,分析不出“12”这个概念来,因为(“7+5”)这个概念只包含这两个数合而为一个数的意思,却没有说到底那个和数是多少。只有通过“计数”而在时间中把数目的关系构造出来。所以这个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

再来看几何学,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命题是先天的,而不是经验的判断,因为不论你凭什么精确的仪器,在两点之间作一直线,也不确定地说这条线恰是这两点间的最短线。所以这个命题是先天的。其次,这个命题是综合的。“两点间直线”是性质的概念,而

“最短线”则是一个量的概念,从“两点之间直线”的概念中分析不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概念来,只有借助直观(作图、测量)才能把二者综合在一起。所以这是一个综合判断。总而言之,该命题是一个先天综合命题。

第三,来看一下物理学,康德认为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先天综合判断构成的。例如物质不灭定理:“在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中,物质的量保持不变”。这个基本原理绝不能从经验中抽象出来。因为在经验中,凭你用如何精密的观察,运用如何精密的仪器,也不能确切地观察出变化以后的量绝对地不变,而总是有或多或少的偏差的。其所谓“不变”是我们先天的假定,而不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所以这个原理是先天的。其次,从“物体”和“量”这两个概念中并不包含

“不变”的意思,这个意思完全是判断中加给“物质的量”的。其他如牛顿三大定律,以及自然界的因果律(前面提到的“一切发生的事物都是有原因的”)等等都是先天综合判断。

最后,形而上学的知识是否是先天综合判断呢?这是康德关注的重点。康德认为,在形而上学中也是应该存在的。这一

解释将留于“理性”部分再来作解答。

三、问题的提出

1. 既然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在各门科学中的存在是绝对不容怀疑的,在形而上学中也是应该存在的。那么人类认识能力的考察,真正说来就不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存在),而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即考察其普遍

必然性的根据、来自何处和它的方式。)

2. “二”中我们认为数学(算术和几何学)、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形而上学的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的。那么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便可以分为(以下括号内的引号中的文字为《纯粹理性批判》中相应的章节名称):数学知识如何可能的(在“先验感性论

”中解答)

自然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在“先验逻辑

”中的“先验分析论”中解答)

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在“先验逻辑

”中的“先验辩证论”中解答)

由于形而上学陈述了一个事实又表述一种理想,有其特殊性(“理性”部分再详解),所以康德又提出了怎样能够在将来建立一门“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

”的问题,该部分归在“先验方法论”

中来解答。

3. 我们知道,知识分为质料和形式两个方面。质料是通过后天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内容。先天综合判断的综合性便来源于此,那么其先天性又是从哪来的?使这些经验质料构成知识的便是主体的认识能力的工作,因而主体的认识能力就构成了知识的形式。如果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这种普遍必然性就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因此在康德看来,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也就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

的关键就在于证明人的确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

注: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不等于唯理论所说的天赋观念:

第一,唯理论所说的天赋观念有任意性,每个唯理论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天赋观念,他们没有一个关于天赋观念的统一标准,没有交代为什么有些观念是天赋的。而康德的则不是。

第二,他们把知识的基础归结为天赋观念,却没有进一步考察天赋观念的基础何在,它们的天赋观念是假定的是独断的。

第二章目录:

第一节:对本章标题的解读

第二节:通过对“直观”的理解来了解几个基本概念

第三节:空间与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

第四节:空间与时间的先验阐明

第五节:由空间与时间的阐明引出的结论

第六节:康德时空学说的意义

第二章先验感性论

第一节对本章标题的解读

1. 在康德那里,“先验的”(transzendental)和“先天的”(a priori)这两个概念是既联系又有区别的。一般说来,“先天的”在概念的外延上要比“先验的”更宽,先验知识肯定是先天的,但先天的知识不一定是先验的。因为“先天的”只管先于经验,至于先于经验来干什么,它并不考虑;而“先验的”则是指先于

经验(就此而论它也是一种“先天的”)而又关于经验的,它应当考察经验知识如何可能的,是以哪些先天条件为前提才得以可能的。所以“先验的”指的是关于“先天的”研究。在这个意义上,贺麟先生把“a priori”和

“transzendental”的区别归结为“先天的”与“先天学的”区别是有道理的。所以,“先验感性论”的“先验”一词正表明康德是要从先天方面来研究感性知识的能力,即研究感性中的先天知识的来源及其如何可能的。如果说,

“先天”属于第一层次的知识,那么,“先验”就是第二层次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知识,属于“认识论”的范围,它讨论的重点是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如“先验感性论”考察的是感性的先天形式(时空)作为一切显现的先天条件的可能性;“先验分析论”考察的是知性的先天范畴作为一切知识的先天条件的可能性;“先验辩证论”是考察在一定认识中出现必然的错误与矛盾的可能性。总而言之,所谓先验的,指一切涉及先天知识可能性的普遍条件的东西。对“先验的”系统阐述,可以参见邓晓芒教授在《康德哲学诸问题》里所讲述的,建议在看完康德的前两大批判后再进行阅读。

2. 西方语言中的“感性”一词通常都

包含认识性的方面(印象、知觉、感觉等等)和情感性方面(情感、情绪、感情、感动等等),康德在这里只取第一个

方面的意思,而把后一个方面作为心理学的内容排除在他的先验哲学范围之外,所以他称他自己的学说为“先验

”感性论,意思是,要考察认知性的感性或感性认识

具有什么样的先天要素和原理。

第二节通过对“直观”的

理解来了解几个基本概念

名词解释:

感性(Sinnlichkeit):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获得表

象的能力(接受力)。指人心或主体从感官中接受外界物自

体的刺激的一种认识能力。

直观(Anschauung):

1. 首先必须明白感觉不会产生任何关于对象的知识。因为感觉是对象刺激感官的结果。例如:声、色、热、听、

视、触觉,都属于感觉。感觉的声音、颜色、滋味等,“不能真正当作事物的性质,只能当作主体里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实际上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即当下的体验因人而异,不固定的。我们甚至不能确定地说它们是什么;一旦能够确切地说它们是如此这般的时候,我们表达的就已经不是自己当下的感觉,而是人所共知的感性认识。(正如两个讨厌臭豆腐味道的人都闻到了这种气味,但或者因为离臭味的距离不同,或鼻子的灵敏程度不同,他们闻到的气味是有差别的,但他们一起抱怨臭时,这时的“臭

”便是人所共知的感性知识了。)

2. 而直观指的就是感性知识。即直接与对象发生关系的知识。作为直观的感性知识,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方面,独立于我们之外的客观对象提供感性知识的内容,即质料,即必须要有对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另一方面,我们主体自身提供整理质料的形式,指我们自己预先也要有一种认识能力,即接受感官刺激的能力,否则就像外部刺激碰在一块石头上一样,石头是不会有直观产生的。只有这两方面的结合,即感性的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感性知识。

3. 康德又将直观分为经验的直观和纯粹的直观(又

康德专题研究笔记

一、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的介绍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名著,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这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 在此之前,西方哲学都好理解。比如迪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都是业余哲学家。 伊曼努尔·康德是大学教授,以后的哲学家也大多是教授。 笛卡尔和培根都是易懂的。 康德使西方哲学上了一个台阶。从他以后,哲学成为了一种专业。没上过大学,没读过专业,就不可能成为哲学家,直到今天一直如此。以往作为通俗的,业余的哲学,自此为止。 哲学的体系性更强,要求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须专业。必须按部就班的受到训练。 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 康德是第一个难读懂的哲学家,到了康德,是第一个读不懂的。 从他以后,哲学大体上再也不是业余的人能搞的了,成了一门学科。 哲学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要有大学教授指导。这是哲学的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安培能臣:康德哲学像一个蓄水池,以往的哲学都流向康德,以后的哲学都从康德流出来。 以往的哲学,康德都做了解答,以后的哲学,康德提出了很多问题。现代哲学,绕不开康德。 康德哲学是对以往哲学的汇总,同时也为后来的哲学开拓了新领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现代哲学两类:科技哲学和人文哲学。这种划分就是从康德来的。 现代哲学的很多问题,都是康德提出的:人文、道德、哲学和信仰的关系。 科学之所以可能? 逻辑在里面起什么作用? 各种认识之间的关系? 人文哲学 道德信仰和知识宗教的关系? 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弗雷格、实证主义等都从康德而来。研究他们,必经康德。 二、康德哲学的意义: 1、康德提了哲学中很多永恒的话题。 2、康德《纯批》的方法。 康德《纯批》是要调和当时的两大哲学流派,所提出的种种解决办法。看康德时,我们心中要有他所处的背景,他的主要目的,是调和唯理论所表现出来的独断论、经验论所表现出来的怀疑论。对于这两派,他既有肯定,又有批判。 唯理论——独断论笛卡尔 经验论——怀疑论休谟 康德的逻辑很严密,但因此而行文晦涩。康德说一定不要断章取义,一定要读完,才能读懂。 康德充满了矛盾,但表面上矛盾,但真正读懂了会发现,在形式逻辑上似乎是矛盾的东西,其实并不矛盾。脱离语境,就容易误解。英语语境的康德研究者,从逻辑实证的角度出发,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纯粹理性批判 导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 ——2012.2.25 I背景:《纯粹理性批判》的理由 正如康德所说,“曾经有一个时候,形而上学被称为一切科学的女王,并且,如果把愿望当做实际的话,那么她由于其对象的突出地位的重要性,倒是值得这一称号。今天,时代的时髦风气导致她明显地遭到完全的鄙视,这位受到驱赶和遗弃的老妇像赫卡柏一样抱怨:modo maxima rerum, tot generis natisque potisque potens-nunc trador exul, inops-Ovdi. Metam.(不久前我还是万人之上之人,以我众多的女婿和孩子而当上女王——到如今我失去了祖国,孤苦伶仃被流放在他乡)”。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形而上学战场上独断论和怀疑论的斗争,使坚持独断论的形而上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们对其由于鄙视、厌倦而采取冷漠的态度。 康德认为,人们“在任何地方想到某物,他们就不可避免地退回到他们曾装作极为鄙视的那些形而上学的主张上去”。所以,问题不是需不需要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需要怎样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不需要那种独断的在科学形而上学的名义下的侍卫“伪科学”的形而上学,而是需要一门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所以康德说“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而这种“形而上学不仅整个必须是科学,而且在它的每一部分上也都必须是科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德认为要对我们自己的理性能力展开考察,对于纯粹理性展开批判,而他所谓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是就一切可以独立于任何经验而追求的知识来说,因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进行裁决,对它的根源、范围和界限加以规定,但这一切都出于原则。” 康德这一解决问题之思路的结果,就是他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II问题:“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 《纯粹理性批判》围绕着对于“纯粹理性”自身的批判而展开,试图通过对于“纯粹理性”自身的批判,寻找一条对象符合知识的认识道路,从而把哲学变成科学。在康德那里,科学知识就是那种不仅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且能够扩展我们知识范围的知识。根据康德的理解,这种知识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因此《纯粹理性批判》若要说明科学知识如何可能,说明哲学如何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归根结底就是要说明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先天综合判断成了整个“纯粹理性批判”所要解决的总的问题。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科学技术哲学读书报告——《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数理学院2011级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姓名:孙虎学号:112200674 通篇读完康德的这篇《纯粹理性批判》以后,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书中描述的关于逻辑、知识等方面的观点。受到自身知识的限制,我无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只能收肠刮肚的用自己的浅薄学识来认识这部著作。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主要被理解为人类的一种本质力量与创造模式,它涵摄认识领域与实践领域。柏拉图认为,理性的人处在世界与理念二极之间的张力关系中,既有属神的超验理念本质,又必然地生活于大地之上。希腊精神经启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康德。在康德那里,人的理性特质更加突显,而且那种张力色彩依然是思想的必要前提。不过,康德的伟大在于其综合精神。我们不好使用“折中”、“调和”等词汇来纠缠康德,而应积极地体会他那深邃的创造思想。在康德那里,质料与理念、现象与本质空前地统一,存在因而获得完整的根据,这根据显然不在传统意义上的超验理念中,不在彼岸——那人迹难至的永恒的空虚与黑暗中,而在我们的思想概念、在我们的理性理念中,在理性本身。而且,人只能生活于自己的理性中,而不能生活于生命之外的超验理性之中。在倡导主体性哲学的康德那里,理性只是人的理性,理性不仅是人类的能力和工具,更是人的本质、源泉、依据和目的。人类因理性而为的,不是去探求身外的别的什么东西和奥秘,而是对自己理性本身的自觉,自觉其作为人以及人的整个世界之源泉、之模式、之理想的身份及尊严、这种自觉即自由,乃是人类的起点与终点。 关于逻辑的完整的叙述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我们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在这本书中,康德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类学与逻辑学作了区分。这本书里给出的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的规律。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粹先天知识。这里一个问题是纯粹不纯粹的划分是否只针对理论知识,实践是否纯粹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谈过,可惜我一直没能看懂。 康德在这本书中强调物理学的成就在于经验知识上。这个精神和哥白尼革命的思想有对立的成分,也有符合的成分。对立的方面是指哥白尼革命是反对人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之中,阐明了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以及规定源流、范围和界限.但是康德于第二版序之中,反而不是着重于进行理性批判的条件,而是改变了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新概念,导致康德发动了哲学界中的“哥白尼式革命”. 在导言中,康德提出了全书的总纲:纯粹理性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的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按这总问题细分了以下的四个问题:1.数学如何可能?2.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康德把全书大致的分为了五部份:“1.先验感性论,2.先验逻辑论,3.先验分析论,4.先验辩证论,5.先验方法论” 1.先验感性论 “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 2.先验逻辑论 “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3.先验分析论 “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 4.先验辩证论 “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 5.先验方法论 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奥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知识论要义与其他: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他提出决定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还有他关于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现象则在认识之内。正是这些思想,构成了他批判哲学的主旨。以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哲学是在近代大学的学术坏境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思辨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最突出地体现了这种学究气的一部作品。许多试图读懂康德体系的人都半途而废。不得不承认,康德思想尤其是其思想中的精华:形而上学思想确实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但是我们不能对此置之不理或不屑一顾,也不必视为畏途,望而却步。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通过我们锲而不舍的钻研,我们必定能进入康德哲学富丽堂皇的大厦,观赏到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启发心智的思想艺术品。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第一遍读完《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更何况写读后感了。遂又耐着性子读了第二遍。顿时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至少这部经典的教育名著让我欲罢不能了。我只能说若是还有充裕的时间我一定读第三遍第四遍。根据我所能理解的纯粹理性批判,我将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背景,结构,思路(内容)及评价。以下我将一一阐述。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他所提出和讨论的问题从本质上看是全新的。从其历史背景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的历史条件,就是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运动。它带来了法国启蒙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德国启蒙运动。而《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些思想运动的参天大树上结出的一个硕果,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首先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叛逆精神。例如康德在这部著作的序言里,就以法国启蒙学派的大无畏精神宣布:“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时代。” 其次,以牛顿和伽利略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产生为其提供了理论基奠。我们都知道,康德从青年时代道奇哲学思想成熟和创立时期,一直都处于自然科学的强大引力之下。 最后便是以卢梭为首的人文科学的诞生,为《纯粹理性批判》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在康德看来卢梭是唯一一个可以和牛顿相提并论的人,他们是各种领域——自然领域和人文领域的巨人。 关于这本书的结构,我是按照目录来分的。整本书虽然层次明显,但若刻意把他们分散确实有点差强人意了。康德则依据《纯粹理性批判》在其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所要解决的任务和问题,将它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先验要素和先验方法论。而先验要素论又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其次,先验逻辑由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构成。最后,先验分析论又分为概念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另外,从《纯粹理性批判》的这种结构来看,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似乎是一种静态的解剖和分析。故这部经典名著我想更适合称它为:理性的解剖学。但是,《纯粹理性批判》并不只是发现和判明了认识能力的结构,而主要致力于判明由诸认识能力的结构所制约着的诸认识能力的功能,判明它们各自在知识总体和相互关心中的地位,功效和作用。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者一条思维主线,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

康德和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PDF

1981年,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为纪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出版200周年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这位德国古典哲学奠基者的敬意。康德,1724年出生在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一个手工业堡大学,1746年毕业后当了9年家庭教师,1755年回母校任讲师,1770年任教授,1804年逝世。康德一生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许多著名大学聘请他,都被拒绝。他为自己规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吃饭、散步,一切按照规定的时间。每天下午三点半钟,他拿着藤手杖从家里出来散步,邻居们以此对表。康德的日常生活异常刻板,但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而活跃。他试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从浩渺的宇宙到人类理性,都予以批判和考察。 康德不仅是哲学家,而且是学识渊博的自然科学家。他在任教期间,除讲授哲学外,还讲授自然科学课程。自然地理这门学科就是他首创的。他讲的人类学最受欢迎。他还开设数学、理论物理、自然律、力学、矿物学等课程。1755年,康德提出的太阳系起源于原始星云的假说,推翻了牛顿等17世纪自然科学家认为天体起源于上帝的陈腐观念。恩格斯说,这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1770年,康德从自然科学转向哲学的研究和著述,《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个期间完成的主要代表作。这本书和另两部代表作《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的批判》,构成了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花了12年工夫,同时平均每周还要担任14个小时课程的情况下完成的。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叫做“批判哲学”,不是指对某种书籍或某一体系进行批评,而是对于理性进行

分析、判断,即对人类认识的能力所达到的范围进行考察。这是康德之前,不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康德觉察到以往认识论的片面性,企图把各派哲学综合起来,创立一个没有片面性弊病的认识论。尽管康德没有完成这一任务,但是把认识论提到哲学的中心地位,的确是他的历史功绩。 康德哲学是当时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两重性的理论表现,它具有二元论的性质,企图调和、折中对立的哲学派别。列宁说“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康德标榜自己的哲学既区别于当时统治讲坛的莱布尼茨—一沃尔夫的唯心主义唯理论,又区别于从唯心主义经验论演变而来的休谟的不可知论。他把前者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叫做独断论,把后者叫做怀疑论。其实调和、折中两派的结果,并没有跳出它们的圈子,这两个派别正是康德哲学的来源。康德批判和考察的“纯粹理性”,是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理性,就是说,他离开认识过程抽象地考察人类的认识能力。这无异于又不下水,又硬要学游泳,必然将主观同客观截然对立,从二元论走向不可知论,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纯粹理性批判》论述了人类认识能力的三种形式或三个阶段感性、知性、理性。关于感性,康德承认人的认识之外独立存在着“自在之物”,它刺激感官引起感觉,才有感觉经验,这是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但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无法超越现象而达到“自在之物”,这就滑向了不可知论。关于知性,康德认为一切知识从经验开始,又不停留在经验上。但他否认自然规律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而认为它们是人们主观认识能力的产物,即所谓“人是自然界的立

论述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论述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理性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理性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理性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理性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康德论述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康德论述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2008-04-04 15:58:03来源: 中国艺术批评网友评论0 条进入论坛 1. 康德的两个合目的性。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三个很著名的问题:⑴.我能够知道什么?⑵.我应当做什么?⑶.我可以希望什么?第一个为形而上学问题,康德写《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主要谈人的从感性到知性概念(Begriff)阶段的意识结构。第二个问题谈道德律,康德写《实践理性批判》,实践理性谈理性的超验层面,道德的应该,绝对律令。第三个为宗教问题,希望关涉人的幸福,康德谈人的道德律的超验根基在哪里,谈应该有神,康德写《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1]后来,康德又提出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人类学问题。[2]康德在人类学问题中谈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神的关系,人的肉身的有限性与人的灵魂的超验性的关系。 那么,在《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批判之间有一个分裂,自然Natur与道德Moralit?t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康德为了将两个分裂的世界统一起来,写《判断力批判》,康德的判断力谈人的一种直觉能力,这种直觉能力,悟性越高的人这种能力越强,康德在这里实际上谈的是人的智性直观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已经越出康德另外两个批判理论的理论框架了,如对美的创造的天才论,康德分析起来已经有神秘意味,柏拉图的《伊安篇》中的灵感直接来自理念的世界,康德这里也类似。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谈到有两种东西使他意志坚强: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3]星空对应于康德的纯粹理性;心中的道德律,实践理性,为人类的至善的目标的无条件的应该,绝对律令。人的纯粹理性与道德律之间是什么关系? 在经院哲学看来,康德谈的纯粹理性只是实践理性的信仰的第一个初级阶段,科学的模式奠基于神学之中。笛卡尔主体性的建立,将这种奠基关系分裂成看似无关的两个领域,广延和灵魂两种实体,本来是从上帝开始的行为,现在笛卡尔要来从人开始重新思考,人又是一种有限的存在,笛卡尔思考后认为,一切来自神,回归神。康德又来重新思考一次,这次比笛卡尔的思考更加细致,但康德最后得到什么结果?康德认为的两个世界的分裂是否存在,康德怎样统一这两个世界的分裂?《判断力批判》就是康德思考的记录。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本为更好的介绍康德的书籍所做的中间努力 吾人作这一整理工作的理由:康德哲学的讲解性著作在国外虽已很多,但国内却很稀少,康德的著作又晦涩难懂,故国内很需要一本系统又易懂又不失深度的著作。以下是康德讲解性著作的普遍问题。一、晦涩:《康德学述》、《康德哲学讲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的后半部;二、简单化:《康德哲学讲演录》、《康德认识论研究》、《论康德哲学》的感性与知性部分;三、支离破碎:《康德的知识学》。故本人尽量做到细致但又有脉络。对每一知识点的讲解宁可重复解释(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让读者一眼带过。择名家关于同一内容的不同语句中最易于理解而不失精髓 的表达为文字落笔的标准。不在读者尚未了解、读懂康德哲学之前对其进行评论与批判,因为这对初学者毫无必要亦会打击读者的兴趣。对不可避免的争论问题及观点或不提或都提出来作为参考。鄙人才寡,实力不足,不敢妄动各家语句,亦不敢自创语句,故一些缺少资料的部分,只能将难懂的原文抄上(好在并不多),望大家见谅。如有改进意见或批评,希望大家积极反馈,在此衷心感谢。

以下皆本人所编,非原创。 由于一句中亦有多位学者著作的语言,故将其中一一文献出处指出来是非常繁复的事情,故在此便将文字的全部出处列出:: 1、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纯粹理性批判》 2、黄振华《论康德哲学》 3、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4、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 5、张世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6、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 7、郑昕《康德学述》 8、周贵莲《康德认识论研究》 9、李泽厚《康德述评》 10、约翰.华特生著,韦卓民译《康德哲学讲解》 1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九章第一节 1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十七章 13、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第五章第二节 格式方面可能因为个人写作原因,可能造成读者不方面(比如通常开头没有空两格,段与段之间隔行,用1、2等标志出不同的内容),在此表示抱歉

(完整版)俞吾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

? 上一篇: 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成功人士的必由之路下一篇: 哲学与当代思维方法教学大 纲(俞吾金)?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 Doctoryu @ 2011-05-30 10:29 绪论康德其人及其哲学思想 一、康德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 二、康德哲学的分期、问题和结构 1、康德哲学的分期 2、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 3、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结构 三、康德哲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意义 1、康德哲学的研究现状 2、康德哲学研究的新趋势 3、康德哲学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版本、问题意识和基本结构 一、《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版本 二、《纯粹理性批判》的问题意识 三、《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二版序言》与批判哲学 一、《纯粹理性批判》的书名、题词和献词 二、《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言 1、形而上学的根源及其历史命运 2、传统形而上学研究中的两种观点 3、作为第三种观点的批判理论

三、《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序言 1、逻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思维方式的革命 2、形而上学研究中的“哥白尼革命” 3、知识与信仰的关系 4、对批判理论的新阐述 第三章《导论》与《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 一、康德关于“三种知识”的理论 二、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一新概念 三、“先天综合判断”是一切理论科学的核心原则 四、纯粹理性批判的总课题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第四章先验感性论 一、感性与知性的区别和联系 二、先验感性论中涉及的基本概念 三、对两种错误时空观的批判 四、康德的空间观 五、康德的时间观 六、康德时空观的意义 第五章先验逻辑论 一、形式逻辑中的普遍逻辑 二、先验逻辑 三、先验逻辑与普遍逻辑的关系 第六章先验分析论 一、概念分析论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纯粹理性批判精读课提纲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 (讲课提纲)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俞吾金 绪论康德其人及其哲学思想 一、康德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 二、康德哲学的分期、问题和结构 1、康德哲学的分期 2、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 3、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结构 三、康德哲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意义 1、康德哲学的研究现状 2、康德哲学研究的新趋势 3、康德哲学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版本、问题意识和基本结构 一、《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版本 二、《纯粹理性批判》的问题意识 三、《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二版序言》与批判哲学 一、《纯粹理性批判》的书名、题词和献词 二、《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言 1、形而上学的根源及其历史命运 2、传统形而上学研究中的两种观点 3、作为第三种观点的批判理论 三、《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序言 1、逻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思维方式的革命 2、形而上学研究中的“哥白尼革命” 3、知识与信仰的关系 4、对批判理论的新阐述 第三章《导论》与《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 一、康德关于“三种知识”的理论 二、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一新概念 三、“先天综合判断”是一切理论科学的核心原则 四、纯粹理性批判的总课题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第四章先验感性论 一、感性与知性的区别和联系 二、先验感性论中涉及的基本概念

三、对两种错误时空观的批判 四、康德的空间观 五、康德的时间观 六、康德时空观的意义 第五章先验逻辑论 一、形式逻辑中的普遍逻辑 二、先验逻辑 三、先验逻辑与普遍逻辑的关系 第六章先验分析论 一、概念分析论 1、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功能 2、纯粹知性概念(范畴)表 3、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 二、原理分析论 1、范畴(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 2、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 3、对象之区分为现象和本体 三、反思概念的歧义 1、什么是反思? 2、反思概念表 3、“无”中蕴含的概念与对象的关系 第七章先验辩证论 一、理性、理念和先验幻相 1、理性 2、理念 3、先验幻相 二、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 1、纯粹理性的误谬推理(理性心理学) 2、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理性宇宙学) 3、纯粹理性的理想(理性神学) 4、如何看待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 第八章先验方法论 一、纯粹理性的训练 1、纯粹理性在独断运用中的训练 2、纯粹理性在争辩运用中的训练 3、纯粹理性在假设和证明中的训练 二、纯粹理性的法规 1、理性之纯粹运用的终极目的 2、作为纯粹理性终极目的之规定根据的至善理想 3、意见、知识和信仰 三、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和历史 1、纯粹理性的建筑术 2、纯粹理性的历史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伊曼纽尔·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年出生于柯尼斯堡。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 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漠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 从4月31号入手开读,到今天,刚完成先验要素论,和先验逻辑论,一共5大章,读一会儿就适合出门走走,不然真的会看不下去。 为什么我们经验中的世界是如此有序以至于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一些事情?这本著作就是在高大上的回答这个问题。 这本数十万字的大作非常晦涩难懂,全书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即“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先验要素论”也就是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 因为人类的认识要经过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有从感性到理性的条件与形式。因此,在“先验要素论”里面要分别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读书笔记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认为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要通过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空间与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可以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这样才能获得感性的知识,其实康德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而“先验逻辑”则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在对知性的探究中发现了知性的十二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而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这样范畴在经验中是有有效性的,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概念分析论“。但是知性如何去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论”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他认为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要有一定的法规,也就是说它要依照范畴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体系用“直观的公理”、“直觉的预测”、“经验的类化”和“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去构成。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对现象有效,而对超越现象的物自体或本体则没有有效性。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篇一:西方哲学智慧作业 西方哲学智慧 15.1康德哲学(一)已完成 1 康德哲学批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形而上学问题。我的答案:√ 2 “上帝死了”是谁说的? A、尼采 B、康德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我的答案:A 3 西方哲学在谁之后发生了转向?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莱布尼茨 我的答案:B

4 康德认为,美是虽然需要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但审美是无利害关系的。我的答案:× 5 下列判断属于综合判断的是? A、柏拉图是人。 B、乌鸦是可以飞的。 C、苹果是可以吃的。 D、苹果长在树上。 我的答案:C 6 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 我的答案:√ 7 科学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 我的答案:√ 8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理性”不包括以下哪种意思? A、全人类的理性 B、理论理性 C、实践理性

D、理性情感 我的答案:D 9 人们常用“照镜子式的反映论”来形容哪位经验主义哲学家的哲学学说? A、孟德斯鸠 B、霍布斯 C、约翰·洛克 D、让-雅克·卢梭 我的答案:C 10 下列判断属于分析判断的是? A、他是一位教授。 B、乌鸦是黑色的。 C、苹果是一种水果。 D、茶叶是炒出来的。 我的答案:C 11 在康德看来,知识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A、逻辑 B、感性材料 C、概念

D、判断 我的答案:D 12 康德哲学有三个环节,感性、知性。还有 A、理性 B、人性 C、习性 D、惰性 我的答案:A 13 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判断,判断分两大类一是分析判断,二是 A、单一判断 B、综合判断 C、片面判断 D、知识判断 我的答案:B 14 “综合判断”还可以分为“先天综合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 我的答案:√ 15 单纯的“后天性判断”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2.7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简介

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简介《纯粹理性批判》是18世纪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撰写的一部认识论巨著。康德是一位有着苏格兰血统的皮匠的儿子,172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个虔诚的教徒家庭,并在这个天光阴暗,单调乏味的滨海小镇度过了他漫长的一生。 康德16—22岁时就读于柯尼斯堡大学,在温文尔雅的学校气氛和平静如水的环境中学习牛顿的物理学和沃尔夫哲学,这使他对生活的态度更加严肃。他完成大学学业并获博士学位后成为母校的一位低级教师。此后他潜心自然科学研究,教学著书,声望日隆,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不同于牛顿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轰动。1770年后,他转向哲学研究。浓郁的宗教家庭气氛和严肃的生活态度成为他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使他热切地感到有必要巩固基督教信仰的基础。而随着统治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四分五裂和新型现代国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更使他迫切地感到需要为人们建立一个最完善的道德法则世界。 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的钻研终于使他于1781年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一巨型哲学著作。在这部最重要的著作中,康德承担了为数学和物理学的严密性和确定性辩护的任务,他高举理性的火炬,猛烈地批判了长期以来弥漫于欧洲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以及桎梏人们思想的封建神学,以至于在这次批判之后,“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说已经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1788年,康德发表《实践理性批判》,论证宗教信仰的合理性,证实道德法则的理性的确定性和普遍性。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详细论述了他的美学理论。 这三部被人们誉为“三大批判”的哲学巨著以尖锐激烈,富于挑战性的言词在极广阔的领域内提出一系列有独创性的见解,形成了康德“真”、“善”、“美”的庞大批判哲学思想体系,在德国哲学界引发了一场革命,将自古希腊泰利斯开创的西方哲学推向了辉煌灿烂的高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法_学习方法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法 人们阅读,多数时候,无非是为了获取知识。拥有丰富的知识可以应付考试、取得高薪工作,创业打拼,甚至解答人生困惑。然而,读了一堆知识,你怎么知道你读懂了?这些知识怎么能够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架构?我们为什么会/不会被所学的知识搞的迷迷糊糊?搞懂 书籍的知识如何可能? 康德其人:平凡人生与不朽思想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德国人,生于哥尼斯堡。父亲为制革工人。1740年进入当地大学,攻读神学、哲学 与自然哲学,研读莱布尼兹等学说。1746年大学毕业后,以担任家 庭教师维生,1755年回到母校任职,1770年升任为逻辑与形上学教授。 康德可以说是德国哲学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其三大批判举世闻名,但在生活上却是个朴素平淡的人。每天作息固定,没有什么剧烈的变化。说是哲学史上最无聊的思想家,也不为过。但或许正因此,康德可以创作出不朽的成就。 康德的知识论 康德接受经验论学者认为,一切知识应随经验而有。人类的知识必定有其指涉的内容或对象,而所指涉的内容或对象则来自现实经验,否则无法形成知识。不过康德否认知识全部来自经验。 因为,通过感性与外界对象的接触所获得的经验内容杂乱无序,

无法构成客观真确知识。知识的成立,有待我们人类的悟性主动作用,按照悟性本身的普遍规则,替看似杂乱无章的经验表象,建构一套先验的认知。 康德认为,获得知识的根本条件,不在于感官经验的实际内容,而是取决于人类悟性中的建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用以建构知识的悟性能力,就算取得了知识,也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垃圾毫无用处可言。 就好像一个孩子还不认识字但却记忆力高超,给他一本书读,他也只能记住文字的符号,而不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思。文字符号可以说是人类悟性所创造,用来归结悟性外观世界所得的知识。 康德提出了先验观念论,作为其知识论的基础。康德认为,一切知识必然是先验的知识,具有经验内容,却又独立于经验而存在。 先验与超验不同。超验指的是传统形上学研究的对象,如上帝、灵魂等范畴。先验则是康德所独创的,指的是知识论上建构经验内容,为客观真确知识的一种不证自明的要素,属于人类悟性本身的形式条件。 知识之所以有普遍有效性,是因为知识本身涵括的一切有关判断,都是具有独立于经验的先然客观条件的缘故。 对此,康德提出了分析与综合以及先然(先天)与后然(后天)两组对立,区分出四种判断。 先然分析判断、后然分析判断、先然综合判断、后然综合判断。这其中,后然分析判断不可能存在。后然综合判断则是我们日常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