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法_学习方法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法_学习方法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法_学习方法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法

人们阅读,多数时候,无非是为了获取知识。拥有丰富的知识可以应付考试、取得高薪工作,创业打拼,甚至解答人生困惑。然而,读了一堆知识,你怎么知道你读懂了?这些知识怎么能够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架构?我们为什么会/不会被所学的知识搞的迷迷糊糊?搞懂

书籍的知识如何可能?

康德其人:平凡人生与不朽思想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德国人,生于哥尼斯堡。父亲为制革工人。1740年进入当地大学,攻读神学、哲学

与自然哲学,研读莱布尼兹等学说。1746年大学毕业后,以担任家

庭教师维生,1755年回到母校任职,1770年升任为逻辑与形上学教授。

康德可以说是德国哲学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其三大批判举世闻名,但在生活上却是个朴素平淡的人。每天作息固定,没有什么剧烈的变化。说是哲学史上最无聊的思想家,也不为过。但或许正因此,康德可以创作出不朽的成就。

康德的知识论

康德接受经验论学者认为,一切知识应随经验而有。人类的知识必定有其指涉的内容或对象,而所指涉的内容或对象则来自现实经验,否则无法形成知识。不过康德否认知识全部来自经验。

因为,通过感性与外界对象的接触所获得的经验内容杂乱无序,

无法构成客观真确知识。知识的成立,有待我们人类的悟性主动作用,按照悟性本身的普遍规则,替看似杂乱无章的经验表象,建构一套先验的认知。

康德认为,获得知识的根本条件,不在于感官经验的实际内容,而是取决于人类悟性中的建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用以建构知识的悟性能力,就算取得了知识,也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垃圾毫无用处可言。

就好像一个孩子还不认识字但却记忆力高超,给他一本书读,他也只能记住文字的符号,而不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思。文字符号可以说是人类悟性所创造,用来归结悟性外观世界所得的知识。

康德提出了先验观念论,作为其知识论的基础。康德认为,一切知识必然是先验的知识,具有经验内容,却又独立于经验而存在。

先验与超验不同。超验指的是传统形上学研究的对象,如上帝、灵魂等范畴。先验则是康德所独创的,指的是知识论上建构经验内容,为客观真确知识的一种不证自明的要素,属于人类悟性本身的形式条件。

知识之所以有普遍有效性,是因为知识本身涵括的一切有关判断,都是具有独立于经验的先然客观条件的缘故。

对此,康德提出了分析与综合以及先然(先天)与后然(后天)两组对立,区分出四种判断。

先然分析判断、后然分析判断、先然综合判断、后然综合判断。这其中,后然分析判断不可能存在。后然综合判断则是我们日常生活

用于经验事实判断的能力。例如我看到一栋房子,与个人主观知觉有关,也不能够成普遍必然知识。

康德关心的是可以构成普遍必然知识的“先然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也就是知识如何具有客观真,却性且能够扩充的问题。例如数学知识如何可能?康德认为,一切知识,必须具有先然综合判断的形式。

康德认为,人拥有理论理性(又称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两种功能。理论理性在感性界中发挥悟性创发作用,建构经验内容,为客观知识体系。像是自然宇宙所形成的机械化因果秩序。至于实践理性,指的是超感性界中依据人类精神本身的要求所创造的伦理、自由、宗教等藉以点化现前经验世界,导向康德所说的目的王国的能力。

康德针对这两个基础,分别写了《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二书(后来又写了讨论美学的《判断力批判》,合称三大批判)。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想要澄清知识或学问的涵义,建立一套知识哲学,也就是科学哲学以说明知识的普遍有效性的权利问题。

本文仅简介与主旨相关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在于先验原理论,又分为先验感觉论与逻辑两大部分。感觉论讨论时空形式的先验涵义,藉以说明数学知识的成立基础。先验逻辑又分先验分析论与先验辨证论。前者康德创造了一套十二范畴论与图式,论藉以说明自然科学的普遍有效性,后者与本文无关,不加以讨论。

时空论~时空形式先验的独立于任何实际经验表象

康德的时空论又分形上学先验两种。形上学时空论认,为证时间与空间都是纯粹直观形式而且具有先验性。

对康德来说,时空与空间接非从任何外界经验抽像而成。经验性概念时空表象不涉及经验,相反的一切的经验都以时空为基准。也就是说,时空是必然的先然表象,而经验则是直观的基础。例如我我读了一篇文章这个直观,先预设了时空的存在,否则我们无法获得这个经验。

然而,这并不代表时空是个具体的经验。因为时空只是必然伴随任何经验的直观的先验条件,时空是一个纯然的形式,不具经验内容。但经验内容必须透过时空才能够被我们所获得。时空形式先验的独立于任何实际经验表象。

康德的时空论建立在牛顿的古典物理学与欧基里德几何学的基

础上,虽然现在的物理学已经进入量子力学,数学也早有了非欧基里德几何时空。然而康德的时空论,用于日常生活的知识求取还是有其有效性。

范畴论

康德认为,知识的成立需要透过感性直观与悟性思维两种心灵能力的协力合作。若只有直观,我们仅能从外在世界接收到杂乱无章的经验内容而无法构成统一的知识体系;若只有思维,我们虽具备建构知识的统一形式却缺乏经验内容可以建构。康德说:“不具内容的思维乃是空虚,不具概念的直观则是盲目浑沌。”而康德认为,悟性的

统一形式就是范畴。

康德称范畴为纯粹悟性概念,是思维的先然形式使思维的认识得以可能。康德认为有了悟性自创的范畴论套入经验表象,才能够建构具组织性的严密知识。也就是说,因为有了范畴论,我们在于阅读时才能够把一本密密麻麻的书籍文字句子段落和知识,归纳分类成秩序井然的知识(虽然书本已经以某种秩序安排好了架构,然而若是拿到此书阅读者是不认识字的孩子或是不懂这个语言但都记忆力超强的

外国人,读这本书的结果也只能得到一堆混乱盲目的资讯)。

康德认为,一切思维都可以透过逻辑判断形式表现。逻辑的判断形式本身是先验的思维形式,若是获得形式的分类完整,便可以发现与之相应的一切悟性范畴。

RaymundSchmidt曾就康德曾经归纳制作康德的判断表与范畴表:判断表------------------------(范畴表)

分量-全称的(单一的)、特称的(杂多的)、单称的(全体的)性质-肯定的(实在性)、否定的(否定性)、无限的(限制性)关系-定言的(实体性)、假言的(因果性)、选言的(相互性)样态-或然的(可能性)、实然的(现实性)、必然的(必然性)康德认为,这十二范畴表足以概括一切认知作用的先然形式。分量与性质述于数学性,关系与样态属于力学性。每一大类的第三项是前两项的综合,第一项则与第二项相互对立,

举例来说,以第二大类的性质而言,“人是动物”为“肯定判断”,

透过“肯定判”断,我们可以导出能够“决定经验事实之实有”的“实在性范畴”。“人不是鬼”为“否定判断”,藉此导出能够“决定经验

事实之非有”的“否定性范畴”。“人是非鬼”则属于“无限判断”,

由此导出“决定经验事实”的“限制性范畴”。

意识的统一作用

人的悟性思维的主观条件如何使经验内容转变成客观真确知识?康德提出“意识的统一作用”作为解释。康德认为,人类意识对于经验的认知有一种自我意识之先验的统一,又称为先验的统觉,或纯粹的根源统觉,这是一种能够超越个人意识作用,而不具实体意义的认知主体。()

物自身不可知,但可思

康德站在先验观念论的立场,认为人类只能通过时空直观形式与范畴论给予经验现象一种体系性的秩序化。人类所认识的世界,并非世界本身。康德认为,物自身不可知。人类透过悟性所能把握的经验现象,并不等同于事物自身,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外在世界。

不过,康德并不是宣判了死刑。康德虽然说物自身无法完全被人所知,但还是可以思维细究的。

康德与阅读

康德对于阅读有什么帮助?

物自身不可知,但可思提醒我们,外在世界以及所阅读的书籍文本,是一个独立存在于时空之中的客体,我们虽然可以透过悟性直观阅读书中所记载的文字和观点,并且建构归纳出属于我们的了解,而

且这个过程越是细腻,可能获得的知识就越多。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真正的了解了所接触的这个世界或这本书真正的全部的样态。虽然我们可以竭尽所能的去思考、探究,但想完全掌握或者宣称我们了解了这本书(即便是把整本书背下来),是不可能的。

至于康德的十二范畴论和判断表,若能谨记在心,碰到读不懂或者有疑惑的论述或理论时,可以用这个范畴表,将不懂部分的句子抓出来,找出文中概念所属的性质,再找出概念与概念之间所属的性质,将有助于阅读的解析与理解。

记住物自身不可知,是我们面对大千世界与书籍时,应该有的态度。那会教会我们谦虚,不要妄自尊大,认为能够掌握一切知识。

康德专题研究笔记

一、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的介绍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名著,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这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 在此之前,西方哲学都好理解。比如迪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都是业余哲学家。 伊曼努尔·康德是大学教授,以后的哲学家也大多是教授。 笛卡尔和培根都是易懂的。 康德使西方哲学上了一个台阶。从他以后,哲学成为了一种专业。没上过大学,没读过专业,就不可能成为哲学家,直到今天一直如此。以往作为通俗的,业余的哲学,自此为止。 哲学的体系性更强,要求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须专业。必须按部就班的受到训练。 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 康德是第一个难读懂的哲学家,到了康德,是第一个读不懂的。 从他以后,哲学大体上再也不是业余的人能搞的了,成了一门学科。 哲学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要有大学教授指导。这是哲学的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安培能臣:康德哲学像一个蓄水池,以往的哲学都流向康德,以后的哲学都从康德流出来。 以往的哲学,康德都做了解答,以后的哲学,康德提出了很多问题。现代哲学,绕不开康德。 康德哲学是对以往哲学的汇总,同时也为后来的哲学开拓了新领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现代哲学两类:科技哲学和人文哲学。这种划分就是从康德来的。 现代哲学的很多问题,都是康德提出的:人文、道德、哲学和信仰的关系。 科学之所以可能? 逻辑在里面起什么作用? 各种认识之间的关系? 人文哲学 道德信仰和知识宗教的关系? 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弗雷格、实证主义等都从康德而来。研究他们,必经康德。 二、康德哲学的意义: 1、康德提了哲学中很多永恒的话题。 2、康德《纯批》的方法。 康德《纯批》是要调和当时的两大哲学流派,所提出的种种解决办法。看康德时,我们心中要有他所处的背景,他的主要目的,是调和唯理论所表现出来的独断论、经验论所表现出来的怀疑论。对于这两派,他既有肯定,又有批判。 唯理论——独断论笛卡尔 经验论——怀疑论休谟 康德的逻辑很严密,但因此而行文晦涩。康德说一定不要断章取义,一定要读完,才能读懂。 康德充满了矛盾,但表面上矛盾,但真正读懂了会发现,在形式逻辑上似乎是矛盾的东西,其实并不矛盾。脱离语境,就容易误解。英语语境的康德研究者,从逻辑实证的角度出发,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高效快速阅读有何意义

---------------------------------------------------------------最新资料推荐------------------------------------------------------ 高效快速阅读有何意义 高效快速阅读有何意义高效快速阅读有何意义我们对快速高效阅读意义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 经过多所学校的多轮实验,我们体会到快速高效阅读的训练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老师的语文教学的意义,起码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快速高效阅读训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成倍或成几倍)的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在我进行第一轮实验的实验班里,有位名叫李昕的同学说: 通过快速高效阅读训练,我掌握了如何才能做到快速高效阅读的方法。 以前阅读时,总有一些影响阅读速度的毛病,摇头,眼睛随着字来回转,心里读。 光看不往大脑里记等。 通过两个月的练习,我已既能读得快,又能理解文章的意思,还能默默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通过回答问题的形式来检验阅读的效率。 开始我阅读速度只有每分钟二百字,逐渐提高到每分钟二百八十字,每分钟三百五十字,每分钟四百字。 理解率由原来的百分之二十四,提高到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 快速阅读练习对我们非常有益,不仅提高了阅读速度,也提 1 / 11

高了理解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速读练习还使我更抓紧时间了。 现在我更爱看课外书了,而且读课外书时也喜欢记时间,计算自己的阅读速度。 再以北京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部 1989 年举办的快速高效阅读研习班为例,参加的老师们一边学习,一边实验,在两个月之后,即出现了不少惊人数字。 大兴县黄村二中扈丽蝶老师在初一年级,实验两个月(1989 年 11 月 9 日12 月 21 日)阅读速度由平均 395 字/分钟,提到494 字/分钟,提高了 25%;其中提高最大的同学阅读速度由 317 字/分钟提高到 810 字/分钟,提高了 2 倍多,阅读效率由 93 字/分钟提高到 796 字/分钟,提高 7 倍半。 石景山区永乐中学刘瑞连老师在初二一个课外训练小组训练两个月;阅读速度由平均 184 字/分钟提高到 501 字/分钟,提高了l.7倍;阅读效率由平均46字/分钟提高到300字/分钟,提高了 5 倍多。 可以说,在所有进行训练的班级中,只要是坚持了的,没有一个失败的记录。 程老师所训练的高三一班学生高作军,在 1989 年 11月 23 日全国铁路中学快速高效阅读培训班上,介绍了体会后,当时有人提议测试一下,咸阳铁中李继唐老师找来一篇文章,测试结果,高作军阅读速度是每分钟 4000 多字。

纯粹理性批判 导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 ——2012.2.25 I背景:《纯粹理性批判》的理由 正如康德所说,“曾经有一个时候,形而上学被称为一切科学的女王,并且,如果把愿望当做实际的话,那么她由于其对象的突出地位的重要性,倒是值得这一称号。今天,时代的时髦风气导致她明显地遭到完全的鄙视,这位受到驱赶和遗弃的老妇像赫卡柏一样抱怨:modo maxima rerum, tot generis natisque potisque potens-nunc trador exul, inops-Ovdi. Metam.(不久前我还是万人之上之人,以我众多的女婿和孩子而当上女王——到如今我失去了祖国,孤苦伶仃被流放在他乡)”。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形而上学战场上独断论和怀疑论的斗争,使坚持独断论的形而上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们对其由于鄙视、厌倦而采取冷漠的态度。 康德认为,人们“在任何地方想到某物,他们就不可避免地退回到他们曾装作极为鄙视的那些形而上学的主张上去”。所以,问题不是需不需要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需要怎样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不需要那种独断的在科学形而上学的名义下的侍卫“伪科学”的形而上学,而是需要一门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所以康德说“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而这种“形而上学不仅整个必须是科学,而且在它的每一部分上也都必须是科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德认为要对我们自己的理性能力展开考察,对于纯粹理性展开批判,而他所谓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是就一切可以独立于任何经验而追求的知识来说,因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进行裁决,对它的根源、范围和界限加以规定,但这一切都出于原则。” 康德这一解决问题之思路的结果,就是他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II问题:“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 《纯粹理性批判》围绕着对于“纯粹理性”自身的批判而展开,试图通过对于“纯粹理性”自身的批判,寻找一条对象符合知识的认识道路,从而把哲学变成科学。在康德那里,科学知识就是那种不仅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且能够扩展我们知识范围的知识。根据康德的理解,这种知识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因此《纯粹理性批判》若要说明科学知识如何可能,说明哲学如何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归根结底就是要说明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先天综合判断成了整个“纯粹理性批判”所要解决的总的问题。

阅读的基本技巧之4S读书法

阅读的基本技巧之4S读书法 科学、多样,灵活、高效的阅读方法能大幅度提高阅读者的读书速度和记忆效率。阅读者往往能通过选择多种方法和调节阅读速度来掌握阅读书籍或材料。学术界常用的4S读书法是指:浏览(Surveying)、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研读(Studying)四种。 1、浏览(Surveying) 读者在正式对书籍进行阅读之前,可通过快速浏览,初步了解书的主要内容。浏览将使你了解阅读材料的组织形式,确定需用的最佳阅读方式,快速高效地组织思考过程,完成阅读目标。 2、略读(Skimming) 读者在没有充足时间、足够兴趣,或根本没有必要仔细地阅读某些材料的时候,以很快的速度阅读,并略去部分内容,来获取文章要旨和自己需要的内容。通常关于某个课题的大量略读,比细读一、两本书要好得多,能帮你在短时间内获得比较多的知识。 如果是四、五千字的文章,读者应该以最快的速度读第一段或前两段的全部,以便弄清文章的整体背景。然后快速扫视每段的首尾句或前几行,因为主题句通常位于段落的首尾。后面的几段可以略去许多句子,最后一段通常包含全文的总结,一定要全面阅读。略读大致为普通速度的两倍以上,但理解率较低,因为略读的目的是以最快速

度获取文章的主题。 3、寻读(Scanning) 主要用于从材料中找出某些信息,而不需要阅读全部。如报上寻找电视节目、查找电话号码簿、翻词典查生词。寻读的目的是快速准确找出资料和信息,应心中默记提示词,避免无关的词汇、思想的干扰。找到后,就应仔细阅读了。 读者为了节省时间,必须熟知材料的排列顺序。有些按字母排序,象词典、索引之类;有的以逻辑排列,如节目表、史料以时间为序。 4、研读(Studying) 德国普朗克说:“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当需要对作品做出评价,或者吸收全文的观点、理论时,应进行细致、思辨的研读。读者在研读时,必须细心,有时需要停下来重读或思考、记忆,体会字里、言外之意,以便能完全地理解材料。重读应以速读的速度进行。 此外,读者在进行高效阅读时还必须注意四个方面: 1、灵活的阅读方式。 高效率的阅读,是根据阅读目的、材料的种类以及难易程度,灵活选择浏览、略读、寻读或研读,综合采用最合适自己的方法,不浪费一点时间和精力,并能从材料中准确地找出所需要的东西。 培根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科学技术哲学读书报告——《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数理学院2011级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姓名:孙虎学号:112200674 通篇读完康德的这篇《纯粹理性批判》以后,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书中描述的关于逻辑、知识等方面的观点。受到自身知识的限制,我无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只能收肠刮肚的用自己的浅薄学识来认识这部著作。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主要被理解为人类的一种本质力量与创造模式,它涵摄认识领域与实践领域。柏拉图认为,理性的人处在世界与理念二极之间的张力关系中,既有属神的超验理念本质,又必然地生活于大地之上。希腊精神经启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康德。在康德那里,人的理性特质更加突显,而且那种张力色彩依然是思想的必要前提。不过,康德的伟大在于其综合精神。我们不好使用“折中”、“调和”等词汇来纠缠康德,而应积极地体会他那深邃的创造思想。在康德那里,质料与理念、现象与本质空前地统一,存在因而获得完整的根据,这根据显然不在传统意义上的超验理念中,不在彼岸——那人迹难至的永恒的空虚与黑暗中,而在我们的思想概念、在我们的理性理念中,在理性本身。而且,人只能生活于自己的理性中,而不能生活于生命之外的超验理性之中。在倡导主体性哲学的康德那里,理性只是人的理性,理性不仅是人类的能力和工具,更是人的本质、源泉、依据和目的。人类因理性而为的,不是去探求身外的别的什么东西和奥秘,而是对自己理性本身的自觉,自觉其作为人以及人的整个世界之源泉、之模式、之理想的身份及尊严、这种自觉即自由,乃是人类的起点与终点。 关于逻辑的完整的叙述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我们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在这本书中,康德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类学与逻辑学作了区分。这本书里给出的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的规律。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粹先天知识。这里一个问题是纯粹不纯粹的划分是否只针对理论知识,实践是否纯粹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谈过,可惜我一直没能看懂。 康德在这本书中强调物理学的成就在于经验知识上。这个精神和哥白尼革命的思想有对立的成分,也有符合的成分。对立的方面是指哥白尼革命是反对人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之中,阐明了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以及规定源流、范围和界限.但是康德于第二版序之中,反而不是着重于进行理性批判的条件,而是改变了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新概念,导致康德发动了哲学界中的“哥白尼式革命”. 在导言中,康德提出了全书的总纲:纯粹理性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的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按这总问题细分了以下的四个问题:1.数学如何可能?2.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康德把全书大致的分为了五部份:“1.先验感性论,2.先验逻辑论,3.先验分析论,4.先验辩证论,5.先验方法论” 1.先验感性论 “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 2.先验逻辑论 “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3.先验分析论 “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 4.先验辩证论 “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 5.先验方法论 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奥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知识论要义与其他: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他提出决定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还有他关于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现象则在认识之内。正是这些思想,构成了他批判哲学的主旨。以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哲学是在近代大学的学术坏境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思辨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最突出地体现了这种学究气的一部作品。许多试图读懂康德体系的人都半途而废。不得不承认,康德思想尤其是其思想中的精华:形而上学思想确实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但是我们不能对此置之不理或不屑一顾,也不必视为畏途,望而却步。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通过我们锲而不舍的钻研,我们必定能进入康德哲学富丽堂皇的大厦,观赏到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启发心智的思想艺术品。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第一遍读完《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更何况写读后感了。遂又耐着性子读了第二遍。顿时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至少这部经典的教育名著让我欲罢不能了。我只能说若是还有充裕的时间我一定读第三遍第四遍。根据我所能理解的纯粹理性批判,我将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背景,结构,思路(内容)及评价。以下我将一一阐述。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他所提出和讨论的问题从本质上看是全新的。从其历史背景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的历史条件,就是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运动。它带来了法国启蒙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德国启蒙运动。而《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些思想运动的参天大树上结出的一个硕果,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首先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叛逆精神。例如康德在这部著作的序言里,就以法国启蒙学派的大无畏精神宣布:“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时代。” 其次,以牛顿和伽利略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产生为其提供了理论基奠。我们都知道,康德从青年时代道奇哲学思想成熟和创立时期,一直都处于自然科学的强大引力之下。 最后便是以卢梭为首的人文科学的诞生,为《纯粹理性批判》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在康德看来卢梭是唯一一个可以和牛顿相提并论的人,他们是各种领域——自然领域和人文领域的巨人。 关于这本书的结构,我是按照目录来分的。整本书虽然层次明显,但若刻意把他们分散确实有点差强人意了。康德则依据《纯粹理性批判》在其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所要解决的任务和问题,将它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先验要素和先验方法论。而先验要素论又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其次,先验逻辑由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构成。最后,先验分析论又分为概念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另外,从《纯粹理性批判》的这种结构来看,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似乎是一种静态的解剖和分析。故这部经典名著我想更适合称它为:理性的解剖学。但是,《纯粹理性批判》并不只是发现和判明了认识能力的结构,而主要致力于判明由诸认识能力的结构所制约着的诸认识能力的功能,判明它们各自在知识总体和相互关心中的地位,功效和作用。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者一条思维主线,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

康德和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PDF

1981年,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为纪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出版200周年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这位德国古典哲学奠基者的敬意。康德,1724年出生在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一个手工业堡大学,1746年毕业后当了9年家庭教师,1755年回母校任讲师,1770年任教授,1804年逝世。康德一生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许多著名大学聘请他,都被拒绝。他为自己规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吃饭、散步,一切按照规定的时间。每天下午三点半钟,他拿着藤手杖从家里出来散步,邻居们以此对表。康德的日常生活异常刻板,但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而活跃。他试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从浩渺的宇宙到人类理性,都予以批判和考察。 康德不仅是哲学家,而且是学识渊博的自然科学家。他在任教期间,除讲授哲学外,还讲授自然科学课程。自然地理这门学科就是他首创的。他讲的人类学最受欢迎。他还开设数学、理论物理、自然律、力学、矿物学等课程。1755年,康德提出的太阳系起源于原始星云的假说,推翻了牛顿等17世纪自然科学家认为天体起源于上帝的陈腐观念。恩格斯说,这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1770年,康德从自然科学转向哲学的研究和著述,《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个期间完成的主要代表作。这本书和另两部代表作《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的批判》,构成了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花了12年工夫,同时平均每周还要担任14个小时课程的情况下完成的。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叫做“批判哲学”,不是指对某种书籍或某一体系进行批评,而是对于理性进行

分析、判断,即对人类认识的能力所达到的范围进行考察。这是康德之前,不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康德觉察到以往认识论的片面性,企图把各派哲学综合起来,创立一个没有片面性弊病的认识论。尽管康德没有完成这一任务,但是把认识论提到哲学的中心地位,的确是他的历史功绩。 康德哲学是当时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两重性的理论表现,它具有二元论的性质,企图调和、折中对立的哲学派别。列宁说“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康德标榜自己的哲学既区别于当时统治讲坛的莱布尼茨—一沃尔夫的唯心主义唯理论,又区别于从唯心主义经验论演变而来的休谟的不可知论。他把前者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叫做独断论,把后者叫做怀疑论。其实调和、折中两派的结果,并没有跳出它们的圈子,这两个派别正是康德哲学的来源。康德批判和考察的“纯粹理性”,是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理性,就是说,他离开认识过程抽象地考察人类的认识能力。这无异于又不下水,又硬要学游泳,必然将主观同客观截然对立,从二元论走向不可知论,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纯粹理性批判》论述了人类认识能力的三种形式或三个阶段感性、知性、理性。关于感性,康德承认人的认识之外独立存在着“自在之物”,它刺激感官引起感觉,才有感觉经验,这是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但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无法超越现象而达到“自在之物”,这就滑向了不可知论。关于知性,康德认为一切知识从经验开始,又不停留在经验上。但他否认自然规律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而认为它们是人们主观认识能力的产物,即所谓“人是自然界的立

高考现代文快速高效阅读:《三步四重原则》快速阅读法

2013高考现代文快速高效阅读:“三步四重原则”快速阅 读法 一、考点要求: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 、把握文章结构,概括归纳要点 3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4 、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自己见解 二、学习目标 1 、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 、掌握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作答步骤 三、简答题中筛选并整合信息常见题型 1 、请概括﹍﹍﹍﹍﹍﹍的原因. 2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3 、﹍﹍﹍﹍﹍﹍有哪些因素,请简要分析. 4 、记叙了﹍﹍﹍﹍﹍﹍哪些主要事件. 四、构建答题模板 1、细读题干 2、锁定答题区间 3、画出关键词句 4、注意赋分调整答案 5、力求语言准确简洁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1)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2)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3)“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4)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5)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6)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7)《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论述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论述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理性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理性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理性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理性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关于快速高效阅读法

关于快速高效阅读法 快速高效阅读法,是北京铁路二中语文特级教师程汉杰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脑科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借鉴国内传统的优秀读书方法和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结合肥市我国学生的阅读实际设计而成的一套阅读方法。它从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入手,以规律化和量化科学训练为主要手段,达到迅速提高阅读速度与阅读效率的目的,也就是读得快,读得好。 一、快速高效阅读的时代性 1、快速高效阅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推动着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已经开始步入了一个以快节奏、高效率为特征的信息时代。新的知识信息呈几何级数的速度急剧膨胀,当今世界的知识总量在迅猛增长。所以,信息时代向人类原有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人类固有的阅读方法亟待改进,阅读能力亟待提高。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许多工业化国家的专家、学者们都在探索着高效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早在20世纪60年代,快速阅读法已经盛行于美国和西欧。1985年1月5日—1月8日,《参考消息》连载了《快速阅读法》简介。[编者按]指出:“快速阅读法是人类广泛掌握知识、大力开发信息资源的有效方法,快速阅读法已成为许多国家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快速阅读法必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快速高效阅读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为提高人们的阅读能力,为语文教改,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改革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2、快速高效阅读是语文教改的结晶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正如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指的,存在着严重的少、慢、差、费的问题。他提出“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叶圣陶先生也提出:“以往少、慢、差、费的办法不能不放弃,怎么样转变到多、快、好、省必须赶紧研究,总要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得到切实有效的改进。”快速高效阅读法把效率问题作为教学改革的主攻目标,抓住了语文教改的根本方向性问题,以科学理论为先导,在“快”字上搞改革,以效率上寻规律,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快节奏、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阅读训练程序。可以说快速高效阅读是语文教改,特别是阅读教改的具有方向性的变革。 3、快速高效阅读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学习的“积累与整合”,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高中生“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五部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快速高效阅读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效率,能激发学生课内外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外阅读总量。这点与新课标的要求,能有助于完成新课标中关于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指标。 二、快速高效阅读法的理论基础 快速高效阅读法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脑科学等学科的

康德论述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康德论述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2008-04-04 15:58:03来源: 中国艺术批评网友评论0 条进入论坛 1. 康德的两个合目的性。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三个很著名的问题:⑴.我能够知道什么?⑵.我应当做什么?⑶.我可以希望什么?第一个为形而上学问题,康德写《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主要谈人的从感性到知性概念(Begriff)阶段的意识结构。第二个问题谈道德律,康德写《实践理性批判》,实践理性谈理性的超验层面,道德的应该,绝对律令。第三个为宗教问题,希望关涉人的幸福,康德谈人的道德律的超验根基在哪里,谈应该有神,康德写《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1]后来,康德又提出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人类学问题。[2]康德在人类学问题中谈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神的关系,人的肉身的有限性与人的灵魂的超验性的关系。 那么,在《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批判之间有一个分裂,自然Natur与道德Moralit?t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康德为了将两个分裂的世界统一起来,写《判断力批判》,康德的判断力谈人的一种直觉能力,这种直觉能力,悟性越高的人这种能力越强,康德在这里实际上谈的是人的智性直观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已经越出康德另外两个批判理论的理论框架了,如对美的创造的天才论,康德分析起来已经有神秘意味,柏拉图的《伊安篇》中的灵感直接来自理念的世界,康德这里也类似。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谈到有两种东西使他意志坚强: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3]星空对应于康德的纯粹理性;心中的道德律,实践理性,为人类的至善的目标的无条件的应该,绝对律令。人的纯粹理性与道德律之间是什么关系? 在经院哲学看来,康德谈的纯粹理性只是实践理性的信仰的第一个初级阶段,科学的模式奠基于神学之中。笛卡尔主体性的建立,将这种奠基关系分裂成看似无关的两个领域,广延和灵魂两种实体,本来是从上帝开始的行为,现在笛卡尔要来从人开始重新思考,人又是一种有限的存在,笛卡尔思考后认为,一切来自神,回归神。康德又来重新思考一次,这次比笛卡尔的思考更加细致,但康德最后得到什么结果?康德认为的两个世界的分裂是否存在,康德怎样统一这两个世界的分裂?《判断力批判》就是康德思考的记录。

程汉杰快速高效阅读法述评

程汉杰快速高效阅读法述评 [作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定远[内容] 一据我所知,北京铁路二中特级教师程汉杰先生从1995年起,就对培养阅读速度与阅读效率问题进行研究与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最初在一个班实验,每周训练一节课,辅以课下自练,一年以后,全班阅读速度提高了两倍多;阅读效率提高了四倍多。其后,在铁路二中其他年级、在其他学校众多老师的实验,均取得可喜的成果。因而,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快速高效阅读训练法,迅速在中学语文界扩大开来,先是在铁路系统、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市,继之是其他省、市、区不少学校相继开设了快速高效阅读训练班。如今,实验班已扩大到25个省、市、区,受益学生已超过20万。不少教育领导机关把它纳入科研课题,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本地区推广与研究。从中央到地方二十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媒体,宣传报道了这一新型教学法,中国教育电视台专门摄制的电视教材《高效阅读》两集,已向全国播放。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和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也吸收进了该项成果。原教育部在《初中语文教学大钢》中还规定了明确的阅读速度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语文高效阅读研究中心、沈阳铁路局高效阅读研究会、北京市速记协会高效阅读委员会等学术团体相继成立。这都雄辩地说明快速高效阅读法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条可行途径,是一个值得语文界更广泛、更深入地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n bsp; 快速高效阅读法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首先是因为快速高效阅读法是时代的需要。如前所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正是时代的需要。当前一场新技术革命正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思想,技术革命引起的“知识剧增”,使我们这些习惯用传统方式读书的人措手不及。面临如此形势,而我们的读书方式一般还停留在50年乃至100年前的水平上,所以传统的阅读显然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人生有限的时间的挑战。据有关部门研究,当前书籍以每分钟一至三本的速度出版,而人生有效阅读时间也不过四五十年,面对这浩如烟海的新书籍、新知识,如何能应付得了?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人们接受能力的挑战。有人做过这样的计算:假如把公元1750年时人类的知识量计算作“2倍”的话,1900年时增长到4倍,1950年时则增长到8倍,1960年时又增长16倍。这就是说,人类的知识量由2倍上升到4倍,用了150年;由4倍上升到8倍时,用了50年;由8 倍上升到16倍时则只用了10年。信息以如此速度增长着,而人们接受能力绝对不能以几何级数迅速提高,这就形成了矛盾。三是大量新知识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战。据《光明日报》1983年2月记载:英国伦敦出版的一部《世界文学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本为更好的介绍康德的书籍所做的中间努力 吾人作这一整理工作的理由:康德哲学的讲解性著作在国外虽已很多,但国内却很稀少,康德的著作又晦涩难懂,故国内很需要一本系统又易懂又不失深度的著作。以下是康德讲解性著作的普遍问题。一、晦涩:《康德学述》、《康德哲学讲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的后半部;二、简单化:《康德哲学讲演录》、《康德认识论研究》、《论康德哲学》的感性与知性部分;三、支离破碎:《康德的知识学》。故本人尽量做到细致但又有脉络。对每一知识点的讲解宁可重复解释(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让读者一眼带过。择名家关于同一内容的不同语句中最易于理解而不失精髓 的表达为文字落笔的标准。不在读者尚未了解、读懂康德哲学之前对其进行评论与批判,因为这对初学者毫无必要亦会打击读者的兴趣。对不可避免的争论问题及观点或不提或都提出来作为参考。鄙人才寡,实力不足,不敢妄动各家语句,亦不敢自创语句,故一些缺少资料的部分,只能将难懂的原文抄上(好在并不多),望大家见谅。如有改进意见或批评,希望大家积极反馈,在此衷心感谢。

以下皆本人所编,非原创。 由于一句中亦有多位学者著作的语言,故将其中一一文献出处指出来是非常繁复的事情,故在此便将文字的全部出处列出:: 1、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纯粹理性批判》 2、黄振华《论康德哲学》 3、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4、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 5、张世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6、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 7、郑昕《康德学述》 8、周贵莲《康德认识论研究》 9、李泽厚《康德述评》 10、约翰.华特生著,韦卓民译《康德哲学讲解》 1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九章第一节 1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十七章 13、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第五章第二节 格式方面可能因为个人写作原因,可能造成读者不方面(比如通常开头没有空两格,段与段之间隔行,用1、2等标志出不同的内容),在此表示抱歉

高三语文《现代文快速高效阅读专题训练》素材6新人教版

陕西省澄城高三语文《现代文快速高效阅读专题训练》素材 一、考纲要求: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 、把握文章结构,概括归纳要点 3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4 、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自己见解 二、学习目标 1、掌握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2、掌握现代文快速高效阅读的作答步骤 三、现代文快速高效阅读“三步五性” (一)三步: 一速读。明确文章主要内容,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文章结构思路,限时3分钟。 二精读。带着问题有目的的细读全文,筛选信息,勾画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区域,限时4分钟。 三整合。构建答题模版,选取关键词句﹙去否定,留肯定去修饰,留主干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作答。尽可能用原文中的字词句,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机械照抄如需概括,就要转换成自己的语言,用词要雅致,精确,限时5分钟。 (二)五性: 限时读专题性主体性主导性激励性 四、开头段作用分析题的解答策略 分析开头段落的作用是高考考查结构的热点和重点。对于这种题型,一般要注意三个方面: 1.分清问法 看是综合问,还是单一问。综合问:开头有什么作用(好处)?单一问:开头在结构中有何作用? 2.综合问的答法,一般从三个方面回答 (1)结构和思路 ①点明主旨,总领下文;②引出描写对象,为下文作铺垫;③点题,交代起因或缘由。 (2)内容 考虑语段本身表达了什么意思,并考虑句子与写作对象或主旨的联系以及对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用。 (3)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 要考虑富有特色的语段,如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反衬、对比、设问),或结构上超常组合,或景物描写的段落。要结合这些特殊性答出其好处来,如引人入胜,自然引起下文,吸引读者;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抑扬),或激人深思,或交代写作思路等。 3.切不可“贴标签”,回答不具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