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重点——心电图诊断

诊断学重点——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正常心电轴的变动范围:-300~+900

测得心电图QRS电轴为123°:电轴右偏

正常心电图包括以下波段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T 波、Q-T间期

一、心电图诊断心电图各部分的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主要意义

1)P 波---- P波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Ø P波异常:V6导联P波倒置

Ø右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尖锐高耸

Ø左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宽

Ø振幅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25mv,胸前导联不超过0.2mv

Ø正常:P波时间≤0.12S。

窦性心律:Ⅰ,Ⅱ,avF,V4-6导联的P波直立,avR的P波倒置,P-R间期>0.12秒

若 P 波在Ⅱ、Ⅲ、aVF 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称为逆行 P 波,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

2)P-R间期----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Ø P-R间期应选择12个导联中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进行测量

Ø时间 0.12~0.20s ,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间期相应缩短。

3)QRS波群----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

Ø QRS波群的统一命名: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向波称R波,该波之前的负向波称为Q波,如果QRS波只有负向波,则称为QS波。

Ø左室QRS电压增高:诊断左心室肥大最主要的条件

Ø若Ⅰ、Ⅲ导联QRS主波方向均向上,则表示心电轴正常

Ø正常人的QRS波在V1、V2导联以rS为主,V5、V6导联以qR为主。从V1~V6导联R波逐渐增大,S波逐渐减小,V1导联R/S 小于1;V5导联R/S大于1。

Ø时间:0.06~0.10s,一般不超过0.12秒。

4)Q 波

ØQ 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得超过0.04s,。

Ø异常Q波,见于心肌梗死。

Ø下壁心肌梗塞心电图2导联,3导联,aVF导联出现Q波

5)S-T段

Ø正常 S-T段为一等电位线。S-T段下移不超过 0.05mV。

Ø S-T段上抬在V1~V3导联不超过 0.3mV,其他导联均不超过0.1mV。

Ø有2个以上S-T段下降才有意义

S-T段异常的情况:

ØS-T 段下移超过正常范围:心肌损害的征象,也可见于低血钾、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厚及室内传导阻滞等。

Ø S-T段上抬超过正常范围且弓背向上:急性心肌梗死;

Ø S-T段上抬超过正常范围且弓背向下:急性心包炎。

Ø S-T段上抬亦可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室壁膨胀瘤。

6)T波 ----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Ø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振幅>R/10(同导)

T波的异常情况:

Ø低平、双向或倒置——心肌缺血、心肌损害、低血钾或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厚及束支传导阻滞等。

Ø显著增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高血钾。

7)Q-T间期 ----心室开始除极到心室复极的时间

Ø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

ØQ-T 间期延长:心肌缺血、心肌损害、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低血钙、低血钾及胺碘酮、奎尼丁等药物影响。

Ø正常:0.32-0.44s.

8)U波

Ø明显U波升高见于血钾过低。

二、临床应用

1.心房肥大;

2.心室肥大;

3.心肌梗死;

4.心肌缺血

5.心律失常

1、心房肥大

·心电图上反映心房的是P波,时间反应左心房,振幅反映右心房。

1)右心房肥大----高尖 P.

·P波高尖,电压>0.25mV,Ⅱ、Ⅲ、aVF突出。

2)左心房肥大----增宽 P.

·P波增宽,时间>0.11S,双峰间距≥0.04s,Ⅰ、Ⅱ、aVL明显。

3)双房肥大 P波:异常高大、明显增宽呈的双峰型。

2、心室肥大

心室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R波,V1在右,V5在左。

1)左心室肥大

(1)左室电压增高的表现:

·Rv5>2.5mV

·Rv5+Sv1>3.5mV(女性)~4.0mV(男性);

(2)以 R波为主的导联,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2)右心室肥大

(1)QRS波群电压改变:

·Rv1>1.0mV

·Rv1+Sv5>1.2mV

·RavR>0.5mV

(2)右胸导联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3、心肌梗死与心肌缺血

1)心肌梗死基本图形(重要)

记忆关键:心肌供血主要靠冠状动脉,冠脉充盈在舒张期,而心电图上反映舒张期改变

的是ST段和T波。

1.缺血型 T波改变

·“冠状T波”,两支对称的尖深倒置 T波。

2.损伤型S-T段移位

·呈弓背向上的S-T段抬高,明显时可形成单向曲线。

3.坏死型Q 波改变

·梗死区的导联上Q 波异常加深、增宽(宽度>0.04s,深度≥R/4)u 急性心肌梗塞的基本图形是缺血型T波倒置,损伤型ST段抬高,坏死型Q波,若V1-3出现以上表现提示为前间壁心肌梗塞。

u 急性心肌梗塞最早期心电图改变:T波高耸

2)心肌缺血

1.心绞痛

(1)典型心绞痛

·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1mV,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

(2)变异型心绞痛

·S-T段抬高,常伴 T波高耸。

(只在发作时出现,与心梗鉴别)

2.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1)S-T段压低。

(2)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4、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1)过早搏动

1.室性过早搏动----室性与QRS有关

a) 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其前无提早出现的异位P′(P)波。

b) 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QRS≥0.12s。

c) T波方向多与QRS的主波方向相反

2.房性过早搏动----与 P波和 PR间期有关,与 QRS绝对无关

a) 提早出现的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 P波不同

b) P′-R间期≥0.12s

c) 正常形态的QRS波群

3.交界性过早搏动----与QRS基本无关, 逆行P′波.

a) 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

b) 提早出现的QRS波群之前或之后可有逆行P′波,也可见不到逆行P′波。若逆行P′波,在QRS波群之前,P′-R间期<0.12s;若逆行P′波在 QRS波群之后,R—P′间期<0.20s。

c) 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期前收缩发生时,包含期前收缩在内的前后两个PP间期

恰为窦性PP间期的两倍

u 期前收缩依其异位节律点的不同分为室性、房性和交界性,以室性最常见

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只是心率增快,与 QRS无关.

a) 频率 150~250次/分钟,节律绝对规则。

b) 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

5.室性心动过速----一定与 QRS有关

a) 连续 3个或 3个以上室性早搏。

b) 频率 150~200次/分。

c) QRS波群畸形、增宽,时间≥0.12s,

d) T波方向与 QRS主波方向相反。

2)心房扑动

a)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间隔相等的F波(或称锯齿波).频率为250~400次/分

b) 房室比例为2:1~4:1,心室律不整齐

3)心房颤动-----一定与P波有关,心律绝对不齐.

a) 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等、间距不均、形态各异的心房颤动波(f波)

b) 频率为 350~600次/分。

c) R-R间距绝对不等。

d) 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u 引起心房颤动最常见的病因是: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4)心室扑动----一定与QRS波有关

a) 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连续、快速、相对规则的大振幅的心室扑动波(正弦波)。

b) 频率为180~250 次/分。

5)心室颤动

a) QRS-T波群完全消失.代之以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极不规则的心室颤动波。

b) 频率为250~500次/分。

6)房室传导阻滞----一定与PR间期有关.

PR间期正常值是0.12~0.20s。

1.I度房室传导阻滞----PR固定的延长,但没有影响QRS(没有脱漏).

a) 窦性P波之后均伴随有QRS波群。

b) P-R间期固定的延长:≥0.21 s。

2.Ⅱ度房室传导阻滞----部分P波后,QRS波脱漏。

a) Ⅱ度I型又称莫氏I型---- P-R间期进行性延长,伴QRS波脱漏

·P-R间期呈进行性延长(而R-R间距则进行性缩短),直至出现一次心室漏搏,其后P-R间期又恢复为最短,再逐渐延长,直至又出现心室漏搏。这种周而复始的现象,称为房室传导的文氏现象。

b) Ⅱ度Ⅱ型又称莫氏Ⅱ型----恒定.

·PR 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QRS波群成比例地脱漏。

3.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各自为政.

a) 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P-P与R-R间距各有其固定的规律性。

b) 心房率>心室率。

c) QRS波群形态正常或宽大畸形

标准Ⅱ导联的连接方式是:左下肢为正极,右上肢为负极心电图上R-R间距平均25小格,其心率为每分钟:60次被动性异位心律失常:交界性逸搏心律

心电图诊断标准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一. 心肌梗塞 1.基本图形: ①坏死Q波,时间>0.04秒,深度>1/4R。 ②损伤性ST段抬高,弓背向上。 ③缺血性T波改变。 2.心电图演变过程: 起病数小时之内,可无异常或仅出现高耸T波。起病数小时之后,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ST段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数小时至两天左右,出现病理性Q波,此为急性期改变,病理性Q波永久存在(偶可见Q波消失)。抬高的ST段可持续数天至两周左右后,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可以低平或倒置,此为亚急性期的改变。起病数周数月之后,T波呈V行倒置,倒置的T波可永久存在,或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正常。 3.心电图定位: 二.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表现 1. T波变化,最早TV1>TV5,然后T波低平(T<1/10R)、双向、甚至倒置(QRS波群不以R为主可以倒置,如Ⅲ,AVR,V3R,V1,V2可倒置)。 2. ST段下移超过0.05mv(除AVR)。 3. 出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4. QT间期延长(正常心率者QT间期0.36~0.44秒)。 三. 房性早搏: 1. 提早出现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P’-R间期≥0.12秒。 2. 房性P’波之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T波与QRS波的主波一致。 3. 不完全代偿间歇。 四. 交界区早搏 1.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 2. P’波有三种可能:①先有逆行P’波(即倒置的P波),再有QRS波群,但此P’-R间期<0.12秒②先有QRS波群然后有逆行P’波,此R’-P间期<0.20秒③只有QRS波群而无P’波。

3. 交界区早搏的T波与QRS波群主波一致。 4. 完全代偿间歇。 五. 室性早搏 1. 提早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无P波。 2. QRS波群时间≥0.12秒。. 3. 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 完全代偿间歇。 六.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 相当于一系列连续很快的房性早搏或交界区早搏(3个或3个以上),频率大多数为15 0~250次/分,节律一般绝对规则。 2. 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0.10s。 3. ST-T无改变,但发作时可有改变。 七. 室性心动过速 1. 相当于一系列连续很快的室性早搏(连续3次或3次以上),频率大多数为150~200次/分,R-R大致相等,室律略有不齐。 2. 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间≥0.12s,T波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 3. 如果出现窦性P波,可发现P波与QRS波群指尖无固定关系。 八. 心房扑动 1. 心电图上无P波。 2. 可出现锯齿状的F波,其频率是250~350次/分。 3. QRS波群的形态正常,如心房到心室的传导是固定的假设为4:1或5:1则心律比较规整,如传导不规律则心律不整齐。 九. 心房颤动 1.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f波 2. f波频率350~600次/分。 3. QRS波略有差异,R-R间期绝对不规整,心率80~180次/分。 十. 心室的扑动(略) 十一. 心室颤动(略) 十二. 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基本知识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全然知识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授课教师授课时刻 教学内容 导言 内容: 1、全然知识 2、正常心电图 3、心房、心室胖大 4、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目的: 1、掌握标准十二导联系统 2、掌握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及生理意义 3、掌握各波段命名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冲动,心房和心室的电冲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确实是根基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线图形。 一、心电图导联体系 即常规12导联体系,包括肢体导联〔标准导联Ⅰ、Ⅱ、Ⅲ及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和胸导联〔V1-V6导联〕。临床上诊断后壁心肌梗死还常选用V7-V9导联。 二、心电图的测量 心电图多描记在记录纸上。当走纸速度为25mm/s时,每两条纵线间1mm 表示,当标准电压1mV=10mm时,两条横线间表示。 心率的测量:心率=60/RR间期的秒数 三、心电图的组成及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呈钝圆波形,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振幅在肢体导联≤导联Ⅰ、Ⅱ,胸导联中≤0.2mV。宽度≤2s。 2、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刻。正常窦性心律的范围-。 3、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正常人的QRS波群的时刻,能够在~范围内动摇。胸导联:V1、V2导联多呈rS型,R V1。V5、V6导联QRS 波群可呈qR、qRs、Rs或R型,。肢体导联:Ⅰ、Ⅱ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方向多变。aVR导联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型。aVL、aVF导联可呈qR、Rs或R、rS型。R aVR≤0.5mV,RⅠ<1.5mV,R aVL<1.2mV,R aVF<2.0mV。 4、ST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0.05mV;上抬在V1-V2导联<0.3mV,V3<0.5mV,V4-V6导联及肢体导联<0.1mV。 5、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方向大多与QRS主波的方向一致。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Ⅲ、aVL、aVF、V1-V3导联能够向上、双向或向下,V1的T波方向向上,V2-V6导联不应再向下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6、Q-T间期: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刻。正常范围:0.32-0.44s。

诊断学重点——心电图诊断

诊断学重点——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正常心电轴的变动范围:-300~+900 测得心电图QRS电轴为123°:电轴右偏 正常心电图包括以下波段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T 波、Q-T间期 一、心电图诊断心电图各部分的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主要意义 1)P 波---- P波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Ø P波异常:V6导联P波倒置 Ø右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尖锐高耸 Ø左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宽 Ø振幅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25mv,胸前导联不超过0.2mv Ø正常:P波时间≤0.12S。 窦性心律:Ⅰ,Ⅱ,avF,V4-6导联的P波直立,avR的P波倒置,P-R间期>0.12秒 若 P 波在Ⅱ、Ⅲ、aVF 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称为逆行 P 波,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 2)P-R间期----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Ø P-R间期应选择12个导联中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进行测量 Ø时间 0.12~0.20s ,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间期相应缩短。 3)QRS波群----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 Ø QRS波群的统一命名: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向波称R波,该波之前的负向波称为Q波,如果QRS波只有负向波,则称为QS波。 Ø左室QRS电压增高:诊断左心室肥大最主要的条件

Ø若Ⅰ、Ⅲ导联QRS主波方向均向上,则表示心电轴正常 Ø正常人的QRS波在V1、V2导联以rS为主,V5、V6导联以qR为主。从V1~V6导联R波逐渐增大,S波逐渐减小,V1导联R/S 小于1;V5导联R/S大于1。 Ø时间:0.06~0.10s,一般不超过0.12秒。 4)Q 波 ØQ 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得超过0.04s,。 Ø异常Q波,见于心肌梗死。 Ø下壁心肌梗塞心电图2导联,3导联,aVF导联出现Q波 5)S-T段 Ø正常 S-T段为一等电位线。S-T段下移不超过 0.05mV。 Ø S-T段上抬在V1~V3导联不超过 0.3mV,其他导联均不超过0.1mV。 Ø有2个以上S-T段下降才有意义 S-T段异常的情况: ØS-T 段下移超过正常范围:心肌损害的征象,也可见于低血钾、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厚及室内传导阻滞等。 Ø S-T段上抬超过正常范围且弓背向上:急性心肌梗死; Ø S-T段上抬超过正常范围且弓背向下:急性心包炎。 Ø S-T段上抬亦可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室壁膨胀瘤。 6)T波 ----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Ø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振幅>R/10(同导) T波的异常情况: Ø低平、双向或倒置——心肌缺血、心肌损害、低血钾或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厚及束支传导阻滞等。 Ø显著增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高血钾。 7)Q-T间期 ----心室开始除极到心室复极的时间 Ø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

心电图诊断要点

心电图诊断要点一.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P间期:并不绝对匀齐,但PP间期的互差<0.12秒。 4.心房频率:60~100次/分。小儿不超过正常相应年龄组心率95%或不低于正常相应年龄组的5%。 窦性心动过缓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波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次/分。小儿心率低于以下范围:1岁以内超过100次/分,1~6岁超过80次/分,6岁以上超过60次/分。 4.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 窦性心动过速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波频率100~160次/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P波频率可大于180次/分。小儿心率超过以下范围: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 4.心动过速时由于P电轴下移,P波的形态可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波重叠,PR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窦性心律不齐1.窦性心律 2.PP间期互差>0.12秒,也有人以互差>0.16秒作为诊断标准。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有关,吸气时PP 间期逐渐缩短,呼气时PP间期逐渐延长,屏住呼吸时,PP间期变为匀齐。 (2)非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无关,PP间期逐渐缩短与PP间期逐渐延长也是交替出现,但其变化的周期较长。 (3)心室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见于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包含QRS波群的PP间期短于不包QRS波群的PP间期,PP间期的互差一般<0.12秒。 窦性停搏1.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波; 2.长间歇不是根本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 3.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逸搏,因为心房与窦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窦房阻滞(一)Ⅰ型(文氏型)第二度窦房传导阻滞 1.在长的PP间期之前,出现PP间期逐渐缩短; 2.长的PP间期<两个短PP间期之和。 (二)Ⅱ型(莫氏型)第二度窦房传导阻滞 1.在长的PP间期之前,无PP间期逐渐缩短的趋向; 2.长的PP间期为短PP间期的整数倍。 窦性早搏1.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完全一致,其后继以QRS波群形态也与窦性心搏一样; 2.常无固定的配对时间(偶联间期); 3.无代偿期,早搏后的PP间期等于根本心律的PP间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在发热、运动之后心率亦无明显增加,注射阿托品后心率不能增至90次/分,并伴有窦性停搏及/或窦房阻滞等; 2.心房应激性增加,出现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纤颤等; 3.上述的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可交替出现。 4.伴有或不伴有交界性逸搏。当房室交界组织同时受累时不会出现交界性逸搏,称为双结病变。 二.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逸搏与房性逸搏心律1.长的RR间期之后出现一个与P波形态不同的P’波,起源于心房下部的P'波也可呈逆行型性; 2.P'波后的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PR间期>0.12秒; 3.P’的形态可能一致,也可能呈多形性,这取决于心房异位节律点是单源性抑或多源性; jz*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房室肥大 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 ●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0.11秒; ●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 ●PTF-V1≤-0.04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 ●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0.25mV,又称为“肺型P波”; ●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 ●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 ●P波时间正常。 注解: “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的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的鉴别方法是测量P/P-R段比值。此比值在1.0~1.6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III>2.5mV,RV5> 2.5mV,SV1+RV5≥ 3.5mV(女), 4.0mV(男) ●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 ●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0.05mV; ●心电轴左偏。 注解: 原有的一项即V5导联的V AT>0.05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的诊断,当见于青年人和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另外要注意和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鉴别。 最近有人认为传统的诊断标准不够理想,推荐加用以下新指标可供探讨: ①12导联部振幅(∑QRS)>175mm;

诊断学心电图总结

诊断学心电图 1.心电向量:心脏在电激动过程中产生的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 向量。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 2.平均心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借以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这一总 时间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是空间性的,但心电图学中通常指它投影在 前额面上的心电轴。 3.病理性Q波:在心梗坏死型改变时出现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的异常Q波(时间≥0.04s, 振幅≥1/4R)。 4.代偿间歇: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 周期长的间歇。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间期;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等于两 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小于两个基本 心动周期时称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5.肺性P波: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常 见于右房肥大。 6.二尖瓣P波:P波增宽,其时限≥0.12s,P波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 aVL导联明显。常见于左房肥大。 7.干扰:正常的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具有较长的不应期,因而对于两个相近的激动,前 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8.偶联间期:又称联律间期、配对间期;指异位搏动的起点与其前一个基本心律的起点之 间的时距。 9.逸搏:当高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或因传导障碍而 不能下传时,或其他原因造成长的间歇时,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低位起搏点就 会发出一个或一连串的冲动,激动心房或心室,仅发生1—2个称为逸搏。连续3 个以上称为逸搏心律。 10.折返激动:由于环状通路处单向阻滞且传导减慢时造成的激动信号再次回到激动产生处 的现象。 11.易损期:在T波峰值到达前30ms时的激动易引发心室颤动,故其称为易损期。 12.原发性ST—T改变: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瓣膜病、心包炎、脑血管意外。 13.继发性ST—T改变:见于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症。 14.心肌梗死的特点: 缺血型改变:T波改变: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对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高而直立的T 波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时面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T波倒置。 QT间期延长 损伤型改变: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坏死型改变: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呈QS波。 1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理应分为房性以及房室交界区相关的心动过速,但常因P’不易 辨别,故统称室上性心动过速,该心动过速发作时有突发、突止的特点,频率一般在160~250次/分,节律快而规则,QRS形态一般正常。 16.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发生在心房、房室交界区或心室,此类心动过速发作多有 渐起渐止的特点,频率比逸搏心律快,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慢,交界性心律频率多为70~130次/分,室性心律频率多为60~100次/分。易发生干扰性房室脱节 17.心肌梗死的定位:

诊断学心电图复习资料

心电图 ★概念 心电图:指心脏在每一次机械性收缩之前,首先产生电激动,在激动过程中产生的微小生物电流可经人体组织传至体表,将测量电极放置体表一定部位,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电活动变化的 连续曲线图形,称心动电流图,简称心电图(ECG) 心电图只反映心肌的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与收缩性无关。 心肌细胞电位图反映单个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体表心电图则是反映无数心肌细胞的综合电活动。 综上每一正常心动周期典型心电图波组包括:1.四个波(P、QRS、T、U) 2.三个段(P-R、S-T、T-P) 3.两个间期(P-R、Q-T) 4.一个J点(QRS波群的终末部与S-T段起始部的交接点) ★四、心电图导联 概念:心电图导联:是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的正、负极两端相连接,用于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式 (一)常规12导联体系 1.肢体导联: (1)双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Ⅰ、Ⅱ、Ⅲ。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电位差。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加压右上肢导联:avR(反映右心电位变化) 加压左上肢导联:avL(反映左心电位变化) 加压左下肢导联:avF (反映左心电位变化) 2.单极胸导联:V1、V2:反映右心室电位变化 V3、V4:反映室间隔近心尖部电位变化 V5、V6:反映左心室电位变化 胸导联V1~6的安放位置 (二)附加导联

1.V7、V8、V9导联:将探查电极分别移至左腋后线、左肩胛线、左脊旁线与V4同一水平处。 适用于左室肥厚,后壁心肌梗死,心脏移位。 2.右胸导联(V3R~6R) :将探查电极置于右胸壁,相当于V3~6相对应的部位。 适用于小儿心电图,右室肥厚,右室心肌梗死、右位心,心脏移位。 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与正常数据 一、测量方法 ★(一)心电图纸的组成 1.横线距离:代时间,计算各波、间期的时间 2.纵线距离:代表电压,计算各波振幅的高度和深度 (二)心率的计算1.心律齐者:2.心律不齐者: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 心电图的坐标 1.心电图纸为坐标纸,每个小方格的长、宽各为1mm。心电图纸横向坐标的距离代表时间,记录常规心电图时, 心电图的走纸速度为25mm/s,故每一小格代表0.04s。心电图纸纵向坐标的距离代表电压的振幅,标准电压为1mv等于10mm,每小格电压等于0.1mv。 2.心电图机走纸速度常有25mm/s、50mm/s 两种; 电压常有1/2、1、2 三种。 心率测量 1. 单位:次/分钟(bpm) 2. 计算: A. 心率齐:60 / P-P 间期(s) 或R-R 间期(s) B. 心率明显不齐:6s 内P 或R 波的数目(作为起点的P波或R波不算在内)乘以10或3s 内P 或R 波的数目(作为起点的P波或R波不算在内)剩以20 (即每分钟内心跳次数)。常用于AF、Af 中心室 率的计算。 2. 各波时间的测量: ★3.R峰时间的测量(室壁激动时间VAT)概念: ★4.各间期的测量: ★(四)平均心电轴 1.概念 2.测量方法 *电轴偏移的临床意义 1.心电轴右偏见于右心室肥大,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2.心电轴左偏见于左心室肥大,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心电轴偏移可受非心源性因素影响:横位心:心电轴左偏(肥胖、妊娠、腹水等) 垂位心:心电轴右偏(瘦长型、婴儿) ★二心电图各波段正常范围及变化的临床意义 (一)P波代表心房除极的时间、电压变化

西医诊断学心电图部分知识点总结

1.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的电位差,膜内底,膜外高,心横纹肌,骨骼肌相近,莫内-80—-90(mv). 2.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阈电位刺激产生一个快速的去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形成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3. 除极过程电极位置与波形的关系:已除极部分的胞外电荷为负,未除极部分为正,将电极放在未除极的高电位处,将描述出一个正向的波,放于已除极处将描述一个负向的波。 4. 复极过程电极位置与波形的关系:已复极部分的胞外电荷为正,未复极部分为负,电极放于未复极的低点位处,将描述一个负向的波,放于已复极处将描述一个正向的波。 5. 正常心电兴奋特点:①正常心肌除极由心内膜向外膜推进。 ②中层心肌先除极后完成复极,外层心肌后除极先完成复极(好像复极过程从外层开始的一样) 由此决定了复极波(T)与除极波(R)方向的一致性。 6.心电波段的构成:①P波:代表左右心房点(激动)除极过程。 ②P—R间期:始于心房开始除极,终于心室除极的开始。 ③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先后除极的过程。 ④S—T段:是心室复极过程,基本上都处于平台期,内外心肌点位接近,是特殊的复极波。 ⑤T波:主要是心室快速复极期先后不一致形成的点位变化。 7.心电向量的概念:①瞬时心电向量: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过程中,由于前 后的不同,每一瞬时相互间存在着电动势(电压),具有方向和大小,称为V,

规定方向朝向正点位。(这种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点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 ②瞬时心电综合向量:心肌是立体结构,除极和复极的每一瞬时存在着许多大小、方向不同的向量相互综合成的一个总向量,称为V,其大小和方向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 8.心电综合向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的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③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方向之间的角度有关,夹角越大,心电向量在导联方向上的投影越小,点位愈弱。 9.空间心电向量环:一个心动周期中循序出现的瞬时综合心电向量的顶端C点位水平连接线所构成的环形轨迹称为… 10.平面(或临床)心电向量图:将空间心电向量环投影在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即横面(H),侧面(S),额面(F)得到的三个投影图,称为… 11.六轴系统:将导联标Ⅰ、Ⅱ,Ⅲ的导联轴平行移动,与aVR、aVL、aVF的导联轴一同通过坐标轴的轴心(“O”点)构成了六轴系统(相互间角度均为30°)12.保准导联:标Ⅰ左上肢(+)右上肢(-); 标Ⅱ左下肢(+)右上肢(-); 标Ⅲ左下肢(+)左上肢(-); 13.单极肢体导联:aVR 右上肢(+)左上、下肢(-);aVL 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aVF 左下肢(+)左、右上肢(-); 14.单极胸前导联:左右上肢与左下肢连接在一起作为负极(-),正极(+)分别位于:V1 胸骨右缘四肋间;V2 胸骨左缘四肋间;V3 在V2与V4的连线

诊断学心电图总结

诊断学心电图 心电图名词解释 1.心电向量:心脏在电激动过程中产生的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 表示其电位强度。 2.代偿间歇: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长的间歇。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 间期;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等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小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3.肺性P波: 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常见于右房肥大。 4.二尖瓣P波:P波增宽,其时限≥0.12s,P波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aVL导联明显。常见于左房肥大。 5.干扰:正常的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具有较长的不应期,因而对于两个相近的激动,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 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6.偶联间期:又称联律间期、配对间期;指异位搏动的起点与其前一个基本心律的起点之间的时距。 7.折返激动:由于环状通路处单向阻滞且传导减慢时造成的激动信号再次回到激动产生处的现象。 8.易损期:在T波峰值到达前30ms时的激动易引发心室颤动,故其称为易损期。 9.室内传导阻滞:发生在希低束以下的各种阻滞,均称室内传导阻滞,它包括右束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包括左前分支传导 阻滞,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等。 10.双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多数情况下系指右束支传导阻滞 合并左侧两个分支之一的传导阻滞。 11.三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左侧两上分支中一支完全阻滞,一支传导时间延长或由此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2.单分支传导阻滞:指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在多数情况下,此名词是指左前分支或左后分 支传导阻滞。 13.隐匿性传导:是指电激动进入心脏传导系统后,在传导途径中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继续传递,但它途经的传导系统却因而产生不应 期影响看下一次激动的传导时间,使之延长或使其P-QRS形态改变,这种不完全传导本身在心电图上没有直接表现但却陷匿地影响下一个激动,故名隐匿性传导,它可以发生在传导系统的不同水平和部位,隐匿性传导见于各种单纯或复杂的心律失常之中,并且以各种形式表现于心电图中其基本形式可分为六种:①传导延缓;②传导阻滞;③房室交界区激动推迟;④房室异位节律加速;⑤促成传导加速;⑥促成折返激动。佳美文印整理 14.预激综合症: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wpw; preexcitation syndrome)又称W-P-W综合征,是在正常的房室 传导通道之外,激动通过旁路附加传导束提前到达,使部分(或全部)心室肌预先激动所致。在心电图睛现为P-R间期缩短,QRS增宽,且其起始部粗钝或切迹形成△波,多数具有继发性ST-T改变。 15.干扰与脱节:正常心肌细胞与传导组织在一次兴奋之后具有不应期,在不应期中如再有激动传入,则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 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干扰现象可发生在心脏各个部位,最常见的是房室交界性,当心脏中两个激动点各自产生激动,互相之间在连续一系列的博动的搏动上都产生了干扰现象,即称脱节。 16.逸搏及逸搏心律:当上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或因传导障碍而不能下传时,或因其他原因 而造成长的音歇时,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低位起搏点就会发生一个或一连串的冲动,激动心室。若仅发出1-2个音,称为逸搏,连续3个以上者称为逸搏心律。按逸搏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三种,以房室交界性逸搏最为多见,房性逸搏最少。 17.P波:代表左右两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变化,由于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内膜下,所以激动首先传至右心房,而较晚地传左心房,左心 房的除极作用。因此,也比左心房较早完毕。一般说来P波的前疗代表右心房的激动,后部代表心房的激动。 18.P-R段:指P波出现以后的心室激动以前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在心电图上看不出电位变化。 19.P-R间期:P-R间期包括了P波及P-R段代表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间期。 20.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的除极过程。S-T段:代表心室肌已全部受到电激动到复极开始的一段,即QRS终 了与T波开始之间的一段。 21.T波:代表心室电激动后复原时的电位变化。 22.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 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正常范围者为0.32~0.44s。 23.U波:它代表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afeer potential)。

心电图诊断指南及操作规范MicrosoftWord文档

第一节心电图诊断指南 一、正常心电图 1.心律:(1)基本心律:窦性或异位。(2)窦性心律最基本条件:PV 5 , PV6直立,PavR倒置。 2.心率:大于3大格小于5大格(1格300, 2格150, 3格100,4格75, 5格50),房颤时计算平均心室率。(1小格为0. 0 4s) 3. P波:(1 )正常圆钝。(2)正常肢导<0. 25m v ,胸导<0. 2mv。(3)正常<0. 1 2so 4. P-R 间期:正常为0. 12-0. 20so 5. £)1^波群:(1)时间为0.06—0.10 5。(2)电压:QC1/4R,主要分析V1,V5 o RV 1 < 1 .0m v,RV5<2. 5mvo (3)胸导自V 1 -V6, R 波逐渐增高,S 波逐渐减少,V1:R/S< 1 ,V5:R/S>lo (5) RV5 + SV 1 <4. 0m v (成年男子),<3. 5 (成年女子);RV1+SV5<1. 0 5m v o 6.S-T段:(1 )时间为0.0 5 -0.1 5s。(2)移位:以j 点后0.06-0.08s 为准,以P-R段为基线,需结合形态分析。上移:正常V 1 -V2<0. 3mv, V 3 <0. 5mv,其余导联<0. Im v ;下移:正常各导联主要均应VO. 05mv o 8. T波:主要分析R波占优势的导联,肢导联主要看I、II,胸导主要看V4.V5. V 6 ,正常时R波占优势导联T波直立,振幅〉R/10。异常T波表现为低平、平坦、双向或倒置。 9. Q-T间期:与心率快慢有关,正常值应根据相应的心率校正(0. 3 2 -0. 44s)。 10.U 波:V2, V3 清楚,U与T 方向相同,U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西医诊断学知识:心电图诊断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西医诊断学知识:心电图诊断 导语: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心电图是测量和诊断异常心脏节律的最好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内容吧。 一、常规导联 aVR导联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余肢导反映左心室 V1、V2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V3、V4反映室间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V5、V6反映左心室的电位变化 二、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轴:0-+90之间 心电轴轻中度右偏:婴儿,垂位心,肺气肿,轻度右室肥大 心电轴显蓍右偏:右室肥大,左束支后分支传导阻滞 电轴轻中度左偏:妊娠,肥胖,腹水,横位心,轻度左室肥大 电轴显著左偏:左室肥大,左束支前分支传导阻滞 三、心房肥大 (一)右心房肥大 1、P波高尖,电压>0.25mV,在II、III、aVF导联最突出 2、V1导联上,P波前部高尖 (二)左心房肥大 1、P波增宽>0.11s,常呈前低后高的双峰型(I、II、aVL) 2、V1导联上P波终末部的负向波变深变宽 (三)双房肥大――异常高大明显增宽呈双峰型的P波 四、心室肥大 (一)左室肥大 1、左室电压增高:RV5>2.5或RV5+SV1>3.5(女)-4.0(男) 2、心电轴左偏 3、QRS波群时间延长:达0.1-0.11s 4、在以R波这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0.05,T波低平、双向或

倒置 (二)右室肥大 1、QRS波群电压改变:RV1>1.0,RV1+SV5>1.2,RaVR>0.5 2、QRS波群形态改变 3、心电轴右偏 4、QRS波群时间并不延长 5、V1或V3 R等右胸导联S-T段下移>0.05,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五、心梗 1、缺血型T波改变:两支对称的尖深倒置T波 2、损伤型ST段移位:S-T段抬高 3、坏死型Q波改变 六、心绞痛 1、典型: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1,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 2、变异型:S-T段抬高,常伴T波高耸,对导联同表现为S-T段压低 七、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1、S-T段压低(除aVR导联):水平型、下垂型ST段下移 2、T波改变:低平、双向或倒置 八、心律失常 (一)早搏 1、室早: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宽大畸形;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2、房早:提早出现的房性P’波,形态与P波不同;P’-R新时期>0.12;房性P波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房性早挖墙脚后的代偿间歇不完全。 3、交界性早搏:提早出现的QRS,形态基本正常;其前或后可有逆行P’波;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二)异位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速:频率快,节律规则

心电图是诊断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电图是诊断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临床医生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注:a=振幅、d=时限,此处QRS起始部位为QRS波群、J点、ST段和T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 1.P、TP(或Ta)、QRS、ST-T和U分别表示心电图中的波和波群。 2.P波和PR段: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心脏激动的起源为窦房结,最先传导至心房,所以在心电图的中首先出现的是P波。形态可以为单向(正向和负向)、双向。双向P 波是指波的描迹线在参考水平线两侧各有一个转折点,起始转折在水平线以上称正负(+ -)双向,起始转折在参考水平线以下称负正(- +)双向。如果正向P波终末部在参考水平线以下,但无转折,仍应称正向P波;同样,如果负向P波终末部在参考水平线以上,但无转折,仍应称负向P波。 PR段是继P波之后,心脏沿心房肌(结间束)、经房室交界区下传至心室,产生PR段。由于激动经过这段传导组织时所产生的电位影响影响极为微弱,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段平直的线。 3.TP(或Ta)波:代表心房复极。位于PR段(P波结束至QRS波开始),并延伸至QRS波中。通常TP(Ta)波不易观察到。房室阻滞或心房梗塞时,TP(Ta)波可变得明显。 4.QRS波:代表左右心室除极电位变化。QRS波群可由一个或多个成份组成。确定QRS波成份时,应以QRS波起始部作为参考水平线。第一个在参考水平线以上的QRS波成份称为R 波;R波之前向下的波称为Q波;S波是继R波之后第一个向下的波;R′波是继S波之后向上的波;如R′波后有发生一个向下的波称为S′波;依次类推R″、S″波等。如QRS波只有向下的波,则称为QS波。QRS波结束点称为J点或“ST连接点”。 如果在参考水平线同侧一个波的描迹线可见2个或2个以上转折点则称为切迹。波的上行、下降支或顶部突然明显的斜率变化造成描迹线局部增粗称为粗钝。QRS波中最大的波小于0.5mV,并显示3个以上的成份或多个切迹和粗钝可称为“错综小波”。 特指某导联QRS波各成份时,可在波名后加上导联下标如RV5、SV1等。可用小写的q、r

心电图诊断-课堂笔记

Ⅱ、Ⅲ、aVF导联中P波高尖。电压≥0。25mV,“肺型P波” V1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P波直立时,电压≥0.15mV P波双向时,电压算术和≥0。20mV P波时间正常,<0.12秒. 左房扩大 Ⅰ、Ⅱ、aVR、aVL导联P波增宽,≥0。12秒。 P波多呈双峰型,第二峰常较第一峰大. 峰间距≥0。04秒;“二尖瓣型P波" V1导联中P波呈先正后负的双向波.终末负向部分明显增宽V1导联中P波终末电势(Ptfv1),≤—0.04mm*s 双房肥大 兼有左心房及右心房双房肥大的特点。 P波振幅≥0.25mV,增宽≥0.12秒. V1导联P波高大双相。上下振幅均超过正常 左心室肥大 QRS波群电压的改变:RV5或RV6>2。5mV RV5+SV1>4。0mV(M)(注,F>3。5mV)RⅠ>1。5mV RⅠ+SⅢ>2.5mV RaVL>1。2mV或RaVF>2。0mV QRS间期及R峰时间的变化:QRS间期>0。10秒,一般仍<0。12秒V5或V6的R峰时间>0.05秒 ST-T改变-—-继发改变,或劳损:R波为主导联,其ST段下斜型下移>0.05mV 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TV5或TV6低于同导联中R波电压的1/10 V1导联ST段上移,T波多高耸或直立电轴偏转:常电轴左偏,大多在-10º以上逆钟转向 双室肥大 相互抵消电压正常化.仅有QRS稍宽,ST-T异常等非特异性改变 仅显示一侧心室肥大.多为左室肥大表现右室肥大很显著时也可仅示右室肥大 双室肥大同时显示。既有左室高电压,又有右室高电压电轴右偏 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 ST段下移:一般为下斜型或水平型,下移≥0。1mV ST段抬高:多为一过性。 T波异常:在QRS主波向上导联T波低平、双相、倒置偶为T波对称高耸对称性T波倒置或高耸价值较大 变异性心绞痛 1、暂时性ST段抬高,伴高耸T波. 2、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镜像改变)。 心肌梗塞 缺血性改变:T波倒置或高直,“冠状T”. 损伤性改变:ST段弓背向上抬高或压低。 坏死性改变的病理性Q波: 原来QRS主波向上的导联呈QR或Qr型,原来主波向下的导联呈QS或Qr型 非Q波型心肌梗塞 常见心电图表现: 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广泛多导联ST段显著压低,T波倒置,有演变。 局灶性非透壁性心梗心电图改变同上述典型Q波心肌梗塞不出现病理性Q波即部分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且有演变过程 仅有T波倒置伴演变

诊断学重点(名解、简答、论述)

诊断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心电图 1.逆行P波:P波在II、山、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 2.窦型P波:P波在I、II、aVF、V4〜V6导联直立, 在aVR导联倒置。 3.文氏现象:出现于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 波 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P波下传受阻,脱漏1个QRS波群,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出现,称文氏现象。 4.病理性Q波:宽度超过0.04秒,深度超过同导联R 波 的1/4,称病理性Q波。 5.窦性心律: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特点为P波规律出现。 ⑵症状: 1.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 呼吸困难,表现为夜间睡眠中突感胸闷气急,被迫坐起,惊恐不安。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纟曲、大汗、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有哮鸣音,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 2.柏油样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使粪便呈黑色,由

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称为柏油便。 3.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感受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纟甘、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4.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C,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 5.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 °C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C。常见于大叶性肺炎。 (3)查体: 1.病理反射:指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2.蛙腹:腹腔内有大量积液,患者平卧位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侧腹壁明显膨出,腹部外形呈扁而宽,称蛙腹。 3.震颤:为触诊时手掌尺侧(小鱼际)或手指指腹感到— 种细小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 4.啰音:是呼音吸以外的附加音,该音正常情况下并不 存在,故非呼吸音的改变。 5.奔马律:系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张期的第三心音, 由于同时常存在的心率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的SI、S2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奔马律。 6.梨型心:肺动脉高压时,左房增大,心腰消失,似梨 形,称梨型心,常见于二尖瓣狭窄。 7.靴型心:左室增大,心腰加深,似靴形,称靴型心,

心电图诊断指南

心电图诊断指南 来源:2015(实用心电图诊断学) 一、正常心电图 1.心律:(1)基本心律:窦性或异位。(2)窦性心律最基本条件PV5,PV6直立,PavR倒置。 2.心率:大于3大格小于5大格(1格300,2格150,3格100,4格75,5格50),房颤时计算平均心室率(小格为0.04s) 3.P波:(1)正常圆钝。(2)正常肢导<0.25mv,胸导<0.2mv。(3)正常<0.12s。 4.P-R间期:正常为0.12-0.20s。 5.QRS波群:(1)时间为0.06-0.10s。(2)电压:Q<1/4R,主要分析V1,V5。RV1<1.0mv,RV5<2.5mv。(3)胸导V1-V6, 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少,V1:R/S<1,V5R/S>1。(5)RV5+SV1<4.0mv(成年男子),<3.5(成年女子); RV1+SV5<1.05mv。 6.S-T段:(1)时间为0.05-0.15s。(2)移位:以j点后0.06-0.08s为准,以P-R段为基线,需结合形态分析。上移:正常V1-V2<0.3mv,V3<0.5mv,其余导联<0.1mv;下移:正常各导联主要均应<0.05mv。 R波占优势导联T波直立,振幅>R/10。 常 异 常 7.T波:主要分析R波占优势的导联,肢导联主要看I、II,胸导主要看V4.V5.V6, 正 时 T波表现为低平、平坦、双向或倒置。 8.Q-T间期:与心率快慢有关,正常值应根据相应的心率校正(0.32-0.44s)。 9.U波:V2,V3清楚,U与T方向相同,U100次/分。1岁>140次/分,1-6岁>120次/分。 12.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频率<60次/分。 13.窦性心律不齐:节律不整,P-P间期差异>0.12s。 二、期前收缩 1.房性早搏:(1)提前发生的房性P波称(P`波),P`波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P`-R>0.12s,代偿间歇一般是不完全的(P`-P<2倍P-P)。 2.室性早搏:(1)QRS波>0.12s并提前出现,其前无相关P波。(2)代偿间歇多是完全的(P`-P =2倍P-P)。

十二 心电图诊断学

第十二章 第一节心电图的导联 一、心电产生原理 (一) 心肌电的产生 1. 细胞膜的结构:在液态的脂质双层中,镶嵌着球形的蛋白质,即所谓的液态、脂质双层蛋白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脂质双层是由两排多种样的脂质分子(如磷脂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糖脂等)构成的薄膜,脂质双层是液态的,可动的。 细胞膜的每一种蛋白质都各有特殊的功能。 2.易化扩散与主动运输 易化扩散(蛋白质--离子通道学说):每一种蛋白质通道只对某种物质具有亲和力,只允许该物质分子或离子通过,由高浓度一侧向另一侧移动。 心肌细胞,正常时膜内钾离子浓度超过膜外很多,约有30倍之差,钠离子浓度则膜外超过膜内,约有12倍之差。但膜在安静时只有与钾离子有关的离子通道开放,于是钾离子向外扩散,这是膜在安静时能够保持一定数值的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包括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 在外界刺激时,钠离子通道开放,大量的钠离子内流引起细胞外负离子增多,达到外负内正的去极状态。从极化状态要恢复到静息状态,是先去极的地方后复极,后去极的地方先复极。观看幻灯 (二) 电偶学说 在心电图学中,通常用电偶假设来表明心肌细胞除极以至复极的情况。 两个电量相等,距离很近的正、负电荷所组成的总体称为电偶。带正电的点称为"电源",带负电荷的点称为"电穴",电偶指的是细胞外的一个对电荷。 畜体相当于一个容积导体,所以能在体表任何部记录出心肌动作的电位的变化。心脏是存在于体液的组织,心肌的激动和激动波的传导,也就相当于心肌表面电偶的移动,凡电源对向电极时,电极所接受的正电压逐渐增高,因而画出一个向上的波形,凡电穴对向电极,则可画一个向下的波形。去极时电源在前可以画一个向上的波形,复极时电穴在前可以画一个向下的波形。 (三) 心电向量 心电图是心肌电学过程中电场力的产物,电场力是物理学中力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大小和方向,所以是一个向量,即心电向量。 表达心肌在除极、复极电学活动中所产生电力的向量称为心电向量。 把几个代表局部心肌的心电向量叠加起来,综合成一个向量,它代表整个心脏的心电向量,称为综合心电向量。向量综合的方法同力学中向量的综合方法。 心脏除极、复极过程中产生的电力,使身体表面各处具有不同的电位分布。心电图学就是借助体表的电位改变采推测心电向量,从而间接了解心肌的生理或病理情况。 心脏兴奋每一瞬间综合向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绘出无数个大小和方向不同的瞬间综合向量。把这些瞬时综合向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轨迹(以各向量的箭头所在位置为标志)描绘出来,就会形成一个心电向量环。如以横切面QRS环为例,可用心室除极进依次出现的综合向量来画出向量环。 心量向量环:是心室去极的向量所构成的假想环。 二、导联 容积导体:稀电解质溶液,用来解释导联。 心脏当作一个盆里装满水放的一节电池,然后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放置电极测定其电流(势)的高低。 导联:电极在动物体表的放置部位以及其与心电图机正负级连接的方法称为导联。 (一)标准肢导联 这一套由Einthoren氏首创地在临床上描记心电图时就采用了这一套导联方法。 ①I 左前L(+)右前R(-)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