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诊断要点

心电图诊断要点一.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P间期:并不绝对匀齐,但PP间期的互差<0.12秒。

4.心房频率:60~100次/分。小儿不超过正常相应年龄组心率95%或不低于正常相应年龄组的5%。

窦性心动过缓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波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次/分。小儿心率低于以下范围:1岁以内超过100次/分,1~6岁超过80次/分,6岁以上超过60次/分。

4.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

窦性心动过速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波频率100~160次/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P波频率可大于180次/分。小儿心率超过以下范围: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

4.心动过速时由于P电轴下移,P波的形态可发生*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波重叠,PR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窦性心律不齐1.窦性心律

2.PP间期互差>0.12秒,也有人以互差>0.16秒作为诊断标准。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有关,吸气时PP 间期逐渐缩短,呼气时PP间期逐渐延长,屏住呼吸时,PP间期变为匀齐。

(2)非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无关,PP间期逐渐缩短与PP间期逐渐延长也是交替出现,但其变化的周期较长。(3)心室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见于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包含QRS波群的PP间期短于不包QRS波群的PP间期,PP间期的互差一般<0.12秒。

窦性停搏1.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波;

2.长间歇不是根本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

3.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逸搏,因为心房与窦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窦房阻滞(一)Ⅰ型(文氏型)第二度窦房传导阻滞

1.在长的PP间期之前,出现PP间期逐渐缩短;

2.长的PP间期<两个短PP间期之和。

(二)Ⅱ型(莫氏型)第二度窦房传导阻滞

1.在长的PP间期之前,无PP间期逐渐缩短的趋向;

2.长的PP间期为短PP间期的整数倍。

窦性早搏1.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完全一致,其后继以QRS波群形态也与窦性心搏一样;

2.常无固定的配对时间(偶联间期);

3.无代偿期,早搏后的PP间期等于根本心律的PP间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在发热、运动之后心率亦无明显增加,注射阿托品后心率不能增至90次/分,并伴有窦性停搏及/或窦房阻滞等;

2.心房应激性增加,出现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纤颤等;

3.上述的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可交替出现。

4.伴有或不伴有交界性逸搏。当房室交界组织同时受累时不会出现交界性逸搏,称为双结病变。

二.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逸搏与房性逸搏心律1.长的RR间期之后出现一个与P波形态不同的P’波,起源于心房下部的P'波也可呈逆行型性;

2.P'波后的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PR间期>0.12秒;

3.P’的形态可能一致,也可能呈多形性,这取决于心房异位节律点是单源性抑或多源性;

4.当房性逸搏连续出现即形成房性逸搏心律,心率在50次/分左右。

房性早搏1.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偶可呈逆行型;

2.P'R间期一般正常,也可延长(房室干扰现象),偶可短于0.12秒;

3.早期的P'波有时下传受阻,P'波后无QRS波群,称为受阻型的房性早搏;

4.早期的P'波后继的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或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5.代偿期多不完全性。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1.房性早搏连续出现在三次以上,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偶可呈逆行型;

2.P波频率160~220次/分,节律规整;儿童超过180次/分,婴幼儿超过230次/分;

3.P波与R波之比例可为1:1,也可能为2:1,3:!等,有时可呈文氏型传导阻滞;

4.PR间期>0.12秒时间.形态正常,或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5.有突然发作与突然停顿的历史;

6.既可见于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安康人。

7.压迫颈动脉窦可能使发作停顿或无效。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1.P波形态不一,与窦性P波明显不同;

2.PP间期不整,PR间期变不一致;

3.P波频率一般>100次/分;

4.每一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

5.多见于冠心病与肺心病患者,罕见于安康人。

心房颤抖1.各导联P波消失,而代之以f波;

2.f波大小不一,形态不同、间隔不整,f波的频率450~600次/分;

3.RR间期绝对不整;

4.心室率一般增快,但通常<160次/分,应用洋地黄之后或慢性心房纤颤,心室率可变慢;

5.长期的房颤,因心房肌肌肉纤维数量减少,f波可变得纤细面不易识别;

6.心房纤颤的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但因心室周期波动较大,出现于长短周期的心搏可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7.心房纤颤应用洋地黄过量时,可诱发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此时心室律可变为规整,其不同点在于:前者心室率70~100次/分,QRS时间、形态正常;后者的心室率40~60次/分,QRS波群呈宽大畸形。

心房扑动

1.各导联P波消失,而代之以F波;

2.F波呈波浪形或锯齿状,形态大小一致,FF间隔规整;

3.F波的频率一般为250~350次/分;小儿常在300次/分以上;

4.F:R比例多为2:1,故心室率一般在140~160次/分;

5.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也可呈室内差异性传导,特别是在房室传导比例为2:1与4:1交替出现时,出现于长短周期的心搏易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房性并行心律

1.P波形态与窦性P波有所不同,多提早出现,其配对时间明显不等;

2.P波之间的间距相等,或者成倍数关系;

3.常可出现房性融合波。

三.交界性心律失常

交界性逸搏与逸搏心律1.长的RR间期之后出现时间、形态正常或大致正常的QRS波群;

2.逸搏之后可能出现窦性P波,但PR间期<0.12秒,窦性P波也可能位于逸搏的S-T段或T波之上;

3.逆行性P'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前(P'R间期<0.12),其后(RP'间期<0.20),或埋没于QRS波群之中而不易识别;

4.逸搏周期大约为1~1.5秒左右,各逸搏周期根本相等,差距不超过0.08秒。小儿逸搏周期较短:1岁以内超过0.65~0.85秒;1~6岁0.75~1.3;6岁以上与成人一样。

5.连续出现的逸搏形成逸心搏心律,心室率40次/分左右,小儿1岁以内80~100次/分,1~6岁50~80次/分,6岁以上40~60次/分。。

6.交界性逸搏心律的QRS波群可与窦性P波形成干扰性房室脱节。

冠状窦性心律1.P波呈逆传型,PI直立,II、III、aV F倒置,AVR直立,心前导联上P波多为直立。PR间期>0.12秒或RP>0.20秒

2.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

3.心室率一般在50次/分左右。

有人认为冠状窦性心律属于房性逸搏心律,也有人认为系交界

性心律伴有第一度前向性传导阻滞。

冠状结性心律1.P波直立型,在Ⅱ、Ⅲ、aVF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PR间期<0.12秒;

2.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

有人认为冠状结性心律懊于变异型的预激综合征,也有人把它划归交界性性心律的范畴。

左房心律1.P波多呈逆行型,PⅠ、II、III、aVF、V5、V6倒置,PV1圆顶型与尖顶型

2.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或大致正常;

多数学者否认左房心律存在,主张划归交界性逸搏心律的范畴。

交界性早搏1.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形态正常或因室内差异性传导而发生畸形;

2.逆行性P’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前(成人PR间期<0.12,小儿≤.10秒,或与窦性PR间期相差较大),其后(RP、间期<0.20秒),或埋没于QRS波群之中而不易识别;

3.代偿期多完全。

非阵发性结性心动过速1.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心室率70~100次/分,节律规整;

2.心房可能在窦房结控制之下,窦性P波与交界性QRS波群形成干扰性房室脱节;

3.心房也可能在异位心房节律点的控制之下,如出现心房纤颤等;

4.多见于急性心肌堵塞、急性心肌炎及洋地黄过量的患者,少见于正常人。

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1.交界性早搏连续出现在三次以上;

2。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或大致正常,心室率160~220次/分;

3.逆行型P波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前或其后;

4.发作与终止突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当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心室率160~220次/分,看不清明显的心房活动时,统称之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压迫颈动脉窦可能使发作停顿。四.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

1.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呈宽大畸形,时限成人>0.12秒,小儿>0.10秒,T波与QRS波群的方向相反;

2.早搏之前无与其相关的P波;

3.逆行性P'波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后,RP'>0.20秒;

4.早搏的QRS波群形态在同一导联一样,且配对时间相等,为单源性室性早搏;如早搏的QRS波群形态为固定的2~3种类型,且配对时间不等,则属于多源性室性早搏,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5.代偿期呈完全性。

室性逸搏与室性逸搏心律

1.长的RR间期之后出现宽大的QRS波群;

2.逸搏的QRS波群之前无与其相关的P波,如有窦性P波出现,PR间期<0.12秒;

3.逆行性P波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后,RP间期>0.20秒;

4.逸搏的周期>0.15秒,多个出现的逸搏周期相等;

5.可能出现室性融合波;

6.如逸搏连续出现形成室性逸搏心律,心室率30~40次/分。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QRS波群宽大畸形,心室率60~100次/分;

2.逆行性P波可位于QRS波群之后,RP间期>0.20秒;

3.心房可能仍在窦房结控制之下,窦性P波与室性心律形成干扰性房室脱节;也可形成心室夺获或心室融合波。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室性早搏连续出现在三次以上;

2.QRS波群呈宽大畸形,心室率140~180次/分,很少超过180次/分;但小儿可在200次/以上。

2.RR间期规整,或稍不匀齐RR间期互差偶有超过0.03秒者;

3.逆行性P波偶可见到,位于QRS波群呈1:1传导或2:1传导,RP间期>0.20秒;

4窦性P波有时可能见到,时隐时现,窦性P波与QRS波群无关,有时,可见到心室夺获与心室融合波。

室性并行心律

1.QRS波群呈宽大畸形,多提早出现,其配对时间明显不等;

2.异位之间间距相等,或者成倍数关系;

3.可形成室性融合波。

心室扑动

各导无P波,QRS-T波群无法分辨,代之以正弦型的大扑动波;频率200~250次/分;心室颤抖

QRS-T波群消失,而代之以快速而不均匀的.波幅大小不一的颤抖波,速率在250~500次/分。

五.房室传导阻滞

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1.PR间期持续超过0.21秒;小儿按年龄和心率,PR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

2.PR间期虽未超过正常范围,但心率未变或较快时,PR间期较原先延长0.04秒。

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Ⅰ型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1.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发生心室漏搏;

2.RR间期逐渐缩短;

3.长的PP间期短于两个短PP间期之和;

4.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除非合并室内传导异常);

5.房室传导比例一般>2:1,比方3:2,4:3等。Ⅱ型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1.在心室漏搏之前,PR间期恒定;

2.RR间期无明显变化;

3.长的PP间期为短PP间期的整数倍;

4.房室传导比例一般为2:1,3:1等。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的时间关系,P波频率快于QRS频率,PP间隔与RR间隔各有其固定规律,PR间期无固定关系;

2.心房多在窦房结控制之下,故常可见到窦性P波,也可能为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等;

3.QRS波群时间、形态与频率,取决于心室节律点的位置----如心室节律点位于希氏束分叉以上,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心室率35~50次/分;留神室节律点位于希氏束之下,QRS波群呈宽大畸形,心室率35次/分以下。

六.束支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

1.QRS时间延长,成人大于或等于0.12秒,年长小儿大于0.10秒,婴儿等于或大于0.09秒;

2.V1呈RSR型或R波宽钝、错折,V5的S波宽钝、错折而不深。Ⅰ导联及aVR导联S宽钝、错折;

3.ST-T的方向与QRS波的主波方向相反;

4.右室壁冲动时间延长,成人大于0.06秒,小儿大于0.05秒;

5.常见电轴右偏;

6.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有以上QRS波群的特点,但QRS 波群时间成人在0.08~0.12秒,小儿在0.08~0.10秒。左束支传导阻滞

1.QRS时间延长,成人大于或等于0.12秒,年长小儿大于0.10秒,婴儿等于或大于0.09秒。

2.V1呈R型,R波宽钝、错折,一般无Q涉及S波,V1导呈QS 型或RS型,R波极小,S波宽钝、错折。

3.ST-T的方向与QRS波的主波方向相反;

4.左室壁冲动时间延长,成人大于0.06秒,小儿大于0.04秒;

5.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内有以上QRS波群的特点,但QRS 波群时间成人在0.08~0.12秒,小儿在0.08~0.10秒。

左前分支阻滞1.QRS波群显著左偏:-30~-90°;

2.Ⅰ、aVL导联呈QR型,Q波小于0.02秒,Ⅱ、Ⅲ、aVF导联呈RS型。

3.aVR导联多呈QR型;

4.V5、V6导联可为QR或QRS,也可无Q波;

5.QRS波群时间正常或轻度延长,延长的程度不超过0.02秒。

左后分支阻滞1.QRS波群右偏,在120°以上;

2.Ⅰ、aVL呈rS型,Ⅱ、Ⅲ、aVF导联呈qR型;

3.QRS波群时间正常或轻度延长;

4.诊断还需排除其它电轴右偏的情况,如右室肥厚、肺气肿、正常小儿等。

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分支阻滞(一)心前导联有束支阻滞的图形的特征;

(二)肢体导联上出现分支阻滞图形的特征。三束支传导阻滞1.完全性束支阻滞的特征;

2.电轴左偏或右偏;

3.房室传导阻滞。

七.预激综合征

Kent束(W-P-W)1.P-R间期短,<0.12秒;小儿2岁内≤0.08

秒;2~10岁≤0.10秒;年长儿≤0.12秒;

2.QRS波群增宽,≥0.12秒;小儿2岁内≥0.08秒;2~10岁≥0.10秒;年长儿≥0.12秒;

3.QRS波群起始部有挫折、模糊,称为预激波;

4.常伴有继发性ST-T改变;

5.P-J间期正常。

此外,旁道有的心电图上无预激波或预激波呈间歇性,称为潜在型预激综合征。有的旁道只有逆传能力,无前传能力称为隐匿性预激综合征。

Jame束

(1)P-R间期短,<0.12秒;小儿2岁内≤0.08秒;2~10岁≤0.10秒;年长儿≤0.12秒;

(2)QRS波群正常,无预激涉及ST-T改变。

Mahaim束

(1)P-R间期正常,且多变;

(2)QRS波群增宽,呈左束支阻滞图形,时限≥0.12秒。小儿2岁内≥0.08秒;2~10岁≥0.10秒;年长儿≥0.12秒;

(3)QRS波群起始部可有挫折、模糊,有预激波,但常有变异,且挫折常不明显;

(4)常伴有继发性ST-T改变;

(5)P-J间期延长。

(6)V1导联R波细小。

七.心脏扩大左房扩大

1.Ⅰ、Ⅱ、aVR、aVL导联P波增宽,超过0.11秒;

2.P波多呈双峰型,第二峰常较第一峰大,峰间距大于0.04秒;

3.V1导联中P波电压增高,超过2毫米,呈双向波,终末负向局部明显增宽,V1导联中P波终末电势(PTF-V1)增大。

右房扩大

1.Ⅱ、Ⅲ、aVF导联中P波异常高尖,电压超过

2.5毫米;

2.Ⅰ、aVL导联中P波低平或倒置;

3.V1、V2导联中P波形态不定,多高尖耸立,少数呈现低平或倒置;

4.P波时间仍在正常范围内。

左室肥厚

1.QRS波群电压的改变(1)RV5或RV6电压超过25毫米;

(2)RV5+SV1综合电压超过40毫米(女性超过35毫米)

(3)RⅠ电压超过15毫米;

(4)RⅠ+SⅢ综合电压超过25毫米;

(5)RaVL电压超过12毫米或RaVF电压超过25毫米

2.QRS间期及室壁冲动时间的变化

(1)QRS间期延长超过0.10秒;

(2)V5或V6的室壁冲动时间延长,超过0.05秒;

3.ST-T改变

(1)V5、V6、aVL或aVF导联ST段下移超过0.50毫米,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2)TV5或TV6低于同导联中R波电压的1/10;

(3)V1导联ST段上移,T波多高耸或直立;

4.QRS电轴常显示电轴左偏,大多在-100以上。

右室肥厚

1.QRS波群电压的改变

(1)RV1电压超过10毫米;

(2)RV1+SV5综合电压超过12毫米;

(3)R1R/S大于1,V5R/S小于1;

(4)V1呈qR波形;

(5)显著顺钟向转位,V1至V4甚至V6均呈rS波形;

(6)RaVR电压超过5毫米;

(7)aVR导联R/S大于1;

2.QRS间期及室壁冲动时间的变化

(1)QRS间期多正常,右室壁显著肥厚者,QRS间期可超过0.10秒;

(2)V1室壁冲动时间延长超过0.03秒;

3.ST-T改变

(1)V1、V2、V3导联中ST段下移超过0.5毫米,T波倒置;

(2)Ⅱ、Ⅲ导联亦多出现ST段下移及T波低平或倒置;

(3)V5导联ST段上移及T波高耸直立;

4.QRS电轴常显示电轴右偏,大多在+1100以上。

八.心肌堵塞

急性心肌堵塞

1.初始0.03-0.04秒QRS向量异常:

①在除aVR导联和心脏呈垂直位时的aVL导联外,任何导联出现Q波的深度大于同一导联R波的1/4,时间超过0.04秒;

②在右侧胸导联,出现q波,不管其宽度和深度如何,假设能除外右心室肥大及左束支前分支阻滞,则表示有心肌堵塞(多为室间隔左侧心内膜下堵塞);

③在左束支传导阻滞者,在Ⅰ、aVL、及V4-V6导联R波之前出现Q波,应视为室间隔心肌堵塞或前壁心内膜心肌堵塞;

2.ST向量的改变:心电图上出现ST段移位,在不同的导联上表现为ST段上抬或下移,且呈单向曲线特征性变化.

3.平均T向量的改变:心电图出现T波改变----早期呈为高尖T 波,以后由直立变为倒置,T波无论直立或倒置均有以下特征:

①升支及降支与基线所形成的角度,大致相等;

②基底较窄;

③顶点较尖;

4.QRS终末向量的改变:在出现坏死型Q波的导联上,出现终末R波。

九.电解质紊乱低血钾症的心电图1.U波增高,常超过同一导联上T波的电振幅,可达1毫米以上;

2.T波降低、平坦或倒置;

3.ST段下降,可达0.5毫米以上;

4.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等为常见。

高血钾症的心电图

1.T波高尖,其升支和降支对称,基底变窄,形成所谓"帐蓬状〞T波;

2.P波与QRS波群振幅降低、间期增宽,S波增深;严重时心房麻痹,P波消失,形成"窦室传导〞;

3.ST段下降;

4.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静止、结性心律、结性心动过速、各种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等。

低血钙症的心电图1.ST段平坦延长,一般QT间期相应延长,但ST段呈等电位线而无上下偏移,T波一般呈正常直立;

2.单纯低血钙降期前收缩外,一般不影响心率、心律、PR间期及P、QRS、T波群;

3.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或迅速使ST段缩短(伴有T波改变者需较长时期才能使ST-T逐渐恢复。

高血钙症的心电图1.ST段缩短或消失,R波后立即继以突然上升的T波;

2.QT间期缩短,常伴有明显U波;

3.T波可出现低平或倒置;

4.严重低血钙时,QRS波群间期及PR间期可延长,有时出现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5.偶可出现包括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窦房阻滞或窦性静止等心律失常。十.其它

逸搏-夺获心律在段较长的间歇之后,出现结性逸搏,其后紧跟着一个窦性冲动下传到心室,称为逸搏-夺获心律,或伪反复心律。

窦房结至房室结的游走心律同一导联上P波由窦性逐步变平坦、双向、至逆行性P波,以后又恢复为窦性,PR间期变发生相应的变化,逐渐缩短,至逆行P波时PR间期最短,至窦性时PR 间期正常。

心电图诊断步骤

心电图诊断步骤 第一步〝齐〞 高右和双左,花边也乱扑; V1和V5,区分右和左; V1上为右,V5上是左; 都宽选全束,高尖为室肥; 下壁向下为左前,高侧向下是左后; 还有一三窦速缓,心梗预激要记牢; 最后一项为哪一项缺血,正常人员也赶集。 第二步〝不齐〞 房早室早一眼看; 室扑室颤最简单; 房颤室速更典型; 房速无P室上速; 规不规那么莫区分; 日落二度有I II; 一延二落文莫分。 一、总的阅读 第一是把整份心电图扫瞄一下,目的是了解心电图的记录质量如何,是否适合进行分析及诊断。具体说来,要紧看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导联的数目:通常,一份好的心电图,应该是肢体导联〔简称肢导,即I、II、III、aVR、aVL、aVF〕及胸前导联〔简称胸导,即V1-V6〕共12个导联均齐备,同时至少有1个导联〔常为II、V1或V5中之一〕作了较长时刻的连续记录。假如是为了分析心律失常,那么最好是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否那么最少也应是每3个导联作为一组进行同步记录。之因此强调〝同步〞,是因为P波显现的规律对诊断心律失常攸关重要,然而P波又并非在每一个导联都能清晰记录到〔通常以II、III、aVF及V1为明显〕。此外,关于怀疑有心肌缺血、专门是心肌梗死的患者,应描记18导联心电图,即加作右胸导联〔V3R-V5R〕及后壁导联〔V7-V9〕的描记,以免漏诊右心室及左心室后壁的梗死。 2、各导联的标记是否正确。例如,假如V1、V2、V3的标记错误,专门有可能得出〝胸导递增不足〞的结论,进而会怀疑是否有前〔间〕壁心肌梗死的可能。 3、各导联在粘贴时,是否有上下倒置的情形。在窦性心律时,这一问题专门容易发觉,因为PR间期较QT间期短得多。但假如在心动过速时,要么P波不容易找到〔融合于T波或QRS波中〕,要么PR间期与QT间期相近,现在假如未发觉有粘贴倒置的情形,那么专门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有无导联线错接的情形。最常见的是左、右上肢导联线反接后,可表现为假性〝右位心〞。此外,V1和V2的电极位置也专门重要,假如电极位置上、下移动1个肋间隙,

心电图诊断标准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一. 心肌梗塞 1.基本图形: ①坏死Q波,时间>0.04秒,深度>1/4R。 ②损伤性ST段抬高,弓背向上。 ③缺血性T波改变。 2.心电图演变过程: 起病数小时之内,可无异常或仅出现高耸T波。起病数小时之后,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ST段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数小时至两天左右,出现病理性Q波,此为急性期改变,病理性Q波永久存在(偶可见Q波消失)。抬高的ST段可持续数天至两周左右后,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可以低平或倒置,此为亚急性期的改变。起病数周数月之后,T波呈V行倒置,倒置的T波可永久存在,或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正常。 3.心电图定位: 二.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表现 1. T波变化,最早TV1>TV5,然后T波低平(T<1/10R)、双向、甚至倒置(QRS波群不以R为主可以倒置,如Ⅲ,AVR,V3R,V1,V2可倒置)。 2. ST段下移超过0.05mv(除AVR)。 3. 出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4. QT间期延长(正常心率者QT间期0.36~0.44秒)。 三. 房性早搏: 1. 提早出现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P’-R间期≥0.12秒。 2. 房性P’波之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T波与QRS波的主波一致。 3. 不完全代偿间歇。 四. 交界区早搏 1.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 2. P’波有三种可能:①先有逆行P’波(即倒置的P波),再有QRS波群,但此P’-R间期<0.12秒②先有QRS波群然后有逆行P’波,此R’-P间期<0.20秒③只有QRS波群而无P’波。

3. 交界区早搏的T波与QRS波群主波一致。 4. 完全代偿间歇。 五. 室性早搏 1. 提早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无P波。 2. QRS波群时间≥0.12秒。. 3. 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 完全代偿间歇。 六.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 相当于一系列连续很快的房性早搏或交界区早搏(3个或3个以上),频率大多数为15 0~250次/分,节律一般绝对规则。 2. 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0.10s。 3. ST-T无改变,但发作时可有改变。 七. 室性心动过速 1. 相当于一系列连续很快的室性早搏(连续3次或3次以上),频率大多数为150~200次/分,R-R大致相等,室律略有不齐。 2. 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间≥0.12s,T波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 3. 如果出现窦性P波,可发现P波与QRS波群指尖无固定关系。 八. 心房扑动 1. 心电图上无P波。 2. 可出现锯齿状的F波,其频率是250~350次/分。 3. QRS波群的形态正常,如心房到心室的传导是固定的假设为4:1或5:1则心律比较规整,如传导不规律则心律不整齐。 九. 心房颤动 1.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f波 2. f波频率350~600次/分。 3. QRS波略有差异,R-R间期绝对不规整,心率80~180次/分。 十. 心室的扑动(略) 十一. 心室颤动(略) 十二. 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房室肥大 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 ●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0.11秒; ●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 ●PTF-V1≤-0.04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 ●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0.25mV,又称为“肺型P波”; ●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 ●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 ●P波时间正常。 注解: “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的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的鉴别方法是测量P/P-R段比值。此比值在1.0~1.6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 entricular Hypertrophy) ●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III>2.5mV,RV5> 2.5mV,SV1+RV5≥ 3.5mV(女), 4.0mV(男) ●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 ●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0.05mV; ●心电轴左偏。 注解: 原有的一项即V5导联的VAT>0.05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的诊断,当见于青年人和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另外要注意和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鉴别。 最近有人认为传统的诊断标准不够理想,推荐加用以下新指标可供探讨: ①12导联部振幅(∑QRS)>175mm;

诊断学重点——心电图诊断

诊断学重点——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正常心电轴的变动范围:-300~+900 测得心电图QRS电轴为123°:电轴右偏 正常心电图包括以下波段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T 波、Q-T间期 一、心电图诊断心电图各部分的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主要意义 1)P 波---- P波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Ø P波异常:V6导联P波倒置 Ø右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尖锐高耸 Ø左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宽 Ø振幅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25mv,胸前导联不超过0.2mv Ø正常:P波时间≤0.12S。 窦性心律:Ⅰ,Ⅱ,avF,V4-6导联的P波直立,avR的P波倒置,P-R间期>0.12秒 若 P 波在Ⅱ、Ⅲ、aVF 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称为逆行 P 波,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 2)P-R间期----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Ø P-R间期应选择12个导联中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进行测量 Ø时间 0.12~0.20s ,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间期相应缩短。 3)QRS波群----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 Ø QRS波群的统一命名: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向波称R波,该波之前的负向波称为Q波,如果QRS波只有负向波,则称为QS波。 Ø左室QRS电压增高:诊断左心室肥大最主要的条件

Ø若Ⅰ、Ⅲ导联QRS主波方向均向上,则表示心电轴正常 Ø正常人的QRS波在V1、V2导联以rS为主,V5、V6导联以qR为主。从V1~V6导联R波逐渐增大,S波逐渐减小,V1导联R/S 小于1;V5导联R/S大于1。 Ø时间:0.06~0.10s,一般不超过0.12秒。 4)Q 波 ØQ 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得超过0.04s,。 Ø异常Q波,见于心肌梗死。 Ø下壁心肌梗塞心电图2导联,3导联,aVF导联出现Q波 5)S-T段 Ø正常 S-T段为一等电位线。S-T段下移不超过 0.05mV。 Ø S-T段上抬在V1~V3导联不超过 0.3mV,其他导联均不超过0.1mV。 Ø有2个以上S-T段下降才有意义 S-T段异常的情况: ØS-T 段下移超过正常范围:心肌损害的征象,也可见于低血钾、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厚及室内传导阻滞等。 Ø S-T段上抬超过正常范围且弓背向上:急性心肌梗死; Ø S-T段上抬超过正常范围且弓背向下:急性心包炎。 Ø S-T段上抬亦可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室壁膨胀瘤。 6)T波 ----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Ø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振幅>R/10(同导) T波的异常情况: Ø低平、双向或倒置——心肌缺血、心肌损害、低血钾或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厚及束支传导阻滞等。 Ø显著增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高血钾。 7)Q-T间期 ----心室开始除极到心室复极的时间 Ø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

心电图描述及诊断

1、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要点:心率70次/分,P波顺序发生,I、II、V5、V6导联直立,aVR倒置,P-R 间期正常范围,QRS波群呈室上型,电轴不偏。 诊断:1、窦性心律;2、正常心电图。 2、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要点:心率120次/分,P波顺序发生,I、II、V5、V6导联直立,aVR倒置,P-R 间期正常范围,QRS波群呈室上型,电轴不偏。 诊断:1、窦性心动过速。 3、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要点:心率49次/分,P波顺序发生,I、II、V5、V6导联直立,aVR倒置,P-R 间期正常范围,QRS波群呈室上型,电轴不偏。 诊断:1、窦性心动过缓。 4、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要点:心率177次/分左右,QRS波群呈室上型,律齐,P波不明显,ST-T呈继发性改变。诊断:1、室上性心动过速。 5、房性早搏三联律: 心电图要点:提前发生的P’-QRS-T波,P’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隐藏于前一个T波中,V1导联清晰可见,代偿间期不完全,形成三联律。诊断:1、窦性心律;2、房性早搏(三联律)。 6、室性早搏三联律: 心电图要点:提前发生的QRS波群,宽大畸形,前无P波,ST-T呈继发性改变,代偿间期完全,形成三联律。诊断:1、窦性心律;2、室性早搏(三联律)。 7、房颤: 心电图要点: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一、形态不同、频率不一的颤动波,RR间期绝对不齐,QRS波群呈室上型。诊断:1、异位心律,2、心房颤动。 8、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要点:提前发生并且连续出现三个以上、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STT呈继发性改变。诊断:1、窦性心律;2、室性心动过速。 9、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要点:心率80次/分,P波顺序发生,I、II、V5、V6导联直立,aVR倒置,P-R 间期正常范围,QRS波群时限大于0.12s,V1导联呈rsR’型,I、V5V6导联S宽钝。诊断:1、窦性心律;2、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0、预激综合征: 心电图要点:心率67次/分,P波顺序发生,I、II、V5、V6导联直立,aVR倒置,P-R 间期缩短,小于0.12s;QRS波群起始部可见粗钝△波,时限变宽。

常见心电图诊断标准

常见心电图诊断依据【心电图脑电图讨论版】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诊断要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P间期:并不绝对匀齐,但PP间期的互差<0.12秒医学。 4.心房频率:60~100次/分。小儿不超过正常相应年龄组心率95%或不低于正常相应年龄组的5%。 窦性心动过缓诊断要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P波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次/分。小儿心率低于下列范围:1岁以内超过100次/分,1~6岁超过80次/分,6岁以上超过60次/分。 4.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 窦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波频率100~160次/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P波频率可大于180次/分。小儿心率超过下列范围: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 4.心动过速时由于P电轴下移,P波的形态可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波重叠,PR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窦性心律不齐诊断要点 1.窦性心律 2.PP间期互差>0.12秒,也有人以互差>0.16

心电图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的方法

心电图、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的方法 一、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能反应心肌的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而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P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P-R段:主要反映激动通过房室交接区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Q1l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S-T段:代表心室早期复极(2期平台)的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T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3期)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的改变。 U波:一般认为是心室肌传导纤维(浦肯野纤维)的复极波所造成,也有人认为是心室的后电位所致。 (二)心电产生的原理 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2.动作电位为心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电位波动。 (1)除极过程:又称0期。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直至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的过程,称为除极。心室肌细胞除极(0期)占时约1—2MS。 (2)复极过程:发生除极后,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称为复极。1期复极占时约10nu。2期复极又称为平台期,持续100—150MS。3期复极速度加快,占时约100-150n~。 4期是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到极化状态后的时期。通过Na’—K’泵的作用,使Na+、Ca2’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K’又回到细胞内,心室肌细胞逐渐恢复到0期除极前状态。 3.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 0期除极相当于心电图上QRS波群所处的时间;1期复极相当于J点;2期复极相当于$-T段;3期复极相当于T波;4期相当于T-P段。 (三)心电图电位强度与形态的决定因素 1.形态探查电极面对心肌除极的方向,可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探查电极面对心肌复极的方向,则可描记出一个向下的波。 2.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的数量成正比;②与探查电极和心脏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③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脏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越大,电位越小。 (四)心电向量的概念 心脏是由无数心肌细胞所组成的,在除极与复极过程的每一瞬间都可以产生许多大小不—、方向不尽相同的心电向量,按平行四边形法或头尾相加法依次综合起来,这个最后综合起来的向量叫做瞬间综合心电向量。瞬间综合心电向量从“0”点开始,随着心动周期的推进,每一瞬间综合心电向量的幅度及方位不断变动,直至全体心肌完成除极或复极后又返回到“0”点。由一个心动周期中循序出现的各瞬间综合心电向量的顶端连线所构成的环状轨迹,称为心电向量环。心脏是一个立体形结构,心电向量环也呈立体图形。 将心房与心室在激动过程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瞬间综合向量的轨迹,按先后顺序连接起来,形成立体的心房除极的P环、心室除极的Q11S环和心室复极的T环。其中,P环最小、QRs环最大,3个向量环的起始点与终末点都近于中心点(0点)。 在QgS波群中,第一个向上的波,称为R波;R波之前向下的波,称为Q波;•R波之后

心电图诊断口诀

心电图歌诀 左房肥大: 左房肥大P增宽超3格; I、Ⅱ、aVL 改变最明显; 双峰距超过0.04'; P波切迹双峰显. 右房肥大: 右房肥大P高尖超2.5格; ⅡⅢ avF最明显; 肺A高压是根源; 肺心先心均可见. 左室肥大: 左室肥大高振幅,RV5高达2.5mv; 若加V1s值,男高4.0女高3.5; 逆钟转位电左偏,但<-30°; RI>1.5mV,RaVL>1.2mV,RaV F>2.0或RI+RⅢ>2.5mV; 伴随劳损时主波与ST-T成双向. 右室肥大: 右室肥大看V1,试看R/S两相比; 如若R/S>1, 右肥诊断立考虑; 假如单看V1值,R波应≥1.0mv; 若加V5的S值,综合1.2mv就问诊顺钟转位电右偏,平均电轴>+110'. 窦性心率: 每分搏动60~100之间; P波宽3格,高2.5格; P-R 3-5格之间; 顺逆钟均可见; 窦性心律可诊断.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不整齐; P-P间隔有差异; 同导相差>4格; P-R正常应熟记. 室上性心动过速: QRS为正常,P’却常不易辨; R率快速又整齐(150-240); 多为功能常反复. 室性心动过速: QRS宽大又畸形;P率整齐相融合. R率快速较整齐(140-200); ST-T改变常来伴; 3次连发为阵发,也可扭转多变化.窦性停搏: 窦性P波无规律,较长时间不见P; 长短P-P不成比,窦性停搏要考虑. 逸搏与逸搏心律: 逸搏常在窦缓时,被动代偿是机制. 逸搏波形同早搏,也分交界与房室. 逸搏出现周期后,这个特点要熟记. 逸搏出现连三次,逸搏心律便成立. 房性期前收缩: 异位早搏P颠倒,P'在QRS前后找; 若与QRS相重叠,P波一定找不到. P'在QRS前见到,P'-R>0.12'; QRS后见到P',R-P'<0.2'莫忘了. 房早可以不下传,QRS未必见; 下传见室内差异传导,QRS宽又大. 提前QRS室上性(P'-R<0.12'); 完全代偿为交界. 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早搏一出现,这个周期必提前. QRS宽大又畸形,它与P波不相关. T波常与主波反,实是继发之改变. 如测前后周期距,代偿间歇要完全. 室早单发或多发,也可多源或单源. 房扑: 窦性P波看不见, 频率250-350, 等比下传R率齐;锯齿状F波来代替. 等电位线无可观;II/III/F上显著. 房颤: 房颤窦性P波看不见,f波大小来相串. 房率350-600,多数不能向下传. 心动周期绝不整,T波往往不明显. 颤中常有乱中乱,真假房颤V1辨. 看到宽大QRS,室内差异传导要想到 室扑: 正常QRS-T波群已消失; 代之连续规则的大幅波动; 扑动波频率达200-250; 心脏无功能状态需紧急逆转. 室颤: QRS-T波群全消失; 出现大小不等的低小波; 心率失常它最重; 不救便会心跳停. Ⅰ度窦房阻滞EKG不能察; Ⅲ度窦房与窦性停搏难鉴别; MorbizⅠ型: 长间歇前的P-P逐渐短; 于漏搏后又增长(称文氏现象). MorbizⅡ型: 规则窦律突现漏搏间隙; 恰为正常窦性P-P的倍数; 余P-P固定不变。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0.21 Ⅱ房室传导阻滞: Ⅱ阻滞分两型,轻重有别不相同. P-R逐延室漏搏,文氏现象就形成. 此种阻滞较前重,P-R延长较固定. 房室脱落成比例,莫氏Ⅱ型则形成. 常伴室内差异传导;亦可QRS脱落. Ⅲ房室传导阻滞: Ⅲ阻滞一出现,P率R率各自跳. P率快于R率,逸搏心律常自显. 若为室性异博时,QRS宽又大. 常与房颤一起考,切记R率慢而齐. 右束支传导阻滞: 右束长、细易阻滞, P-R正常QRS后半部分宽. V1V2呈M型,S-T下移T倒转. ⅠV5V6导S'波,粗钝挫折自了然. 阻滞完全或不全,QRS0.12'是关键. 左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粗而短,难阻发生却凶险; 电轴左偏伴QRS前半部分宽; V5V6粗钝有切迹; S-T下移T倒转. 阻滞完全或不全,QRS0.12'是关键. 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 W-P-W综合征,QRS起始Δ波存. P-R间期有缩短,P-j间期却正常. QRS增宽为佐证,继发ST-T来改变. 心急缺血: 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 下移的ST段与R波的夹角>90. 心内膜或对侧损伤时,S-T段平直压 低;心外膜损伤时,S-T段抬高。

心电图的诊断技巧

心电图的诊断技巧 心电图(ECG)是一种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检测心脏疾病的常见无创检查方法。通过分析心电图波形和特征,医生可以判断心脏节律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心脏传导障碍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存在。以下是一些心电图的常见诊断技巧。 1. 判读心脏节律:观察心电图是否有规则的P波、QRS波和T波。正常的心脏节律是以P波为起始的,接着有QRS波群和T波。常见的异常心律包括房颤、室颤和心室早搏等。 2. 计算心率:在心电图上测量P波或R波之间的时间间隔,然后将其除以60 以得到心率。心电图通常会显示心率,但手动计算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心率的变化。 3. 观察心室扩张与收缩:通过观察QRS波的增高或增宽可以判断心室是否扩张。而正常的QRS波是狭窄而尖锐的。 4. 检查心脏传导系统:通过分析P波和QRS波的形态和长度来判断心脏的传导情况。常见的心脏传导障碍有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等。 5. 寻找心肌缺血的指标: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常见症状,心电图可以反映心肌缺血的特征,如ST段的压低和压高、T波的倒置等。这些变化可以帮助诊断冠心病和心肌梗死。

6. 分析心室肥大:心电图可以提供一定的心室肥大的指标,如R波的增高、深的S波、QRS波的增宽等。通过解读心电图可以初步判断左室肥大和右室肥大。 7. 观察房室连接的异常:心电图可以帮助诊断并区分不同类型的房室传导畸形,如WPW综合征和LGL综合征等。 8. 分析药物和电解质的影响:某些药物和电解质紊乱可能会导致心电图的异常。其中包括钾、钙和镁的水平改变,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和心律调节药物等。 9. 分析心室起搏器功能:心电图可以评估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功能是否正常,包括起搏器的脉冲宽度、电压和感知功能等。 10. 结合临床信息:心电图只是一种诊断工具,最准确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临床检查结果。仅仅依靠心电图进行诊断是不够的,需要综合分析和判断。 总之,心电图是一种快速、无创的诊断工具,可以提供有关心脏节律、心室肥大、心脏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等方面的信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评估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解读心电图需要一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因此,建议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寻求医生或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和解读。

心电图诊断要点

心电图诊断要点一.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P间期:并不绝对匀齐,但PP间期的互差<0.12秒。 4.心房频率:60~100次/分。小儿不超过正常相应年龄组心率95%或不低于正常相应年龄组的5%。 窦性心动过缓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波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次/分。小儿心率低于以下范围:1岁以内超过100次/分,1~6岁超过80次/分,6岁以上超过60次/分。 4.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 窦性心动过速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波频率100~160次/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P波频率可大于180次/分。小儿心率超过以下范围: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 4.心动过速时由于P电轴下移,P波的形态可发生*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波重叠,PR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窦性心律不齐1.窦性心律 2.PP间期互差>0.12秒,也有人以互差>0.16秒作为诊断标准。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有关,吸气时PP 间期逐渐缩短,呼气时PP间期逐渐延长,屏住呼吸时,PP间期变为匀齐。 (2)非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无关,PP间期逐渐缩短与PP间期逐渐延长也是交替出现,但其变化的周期较长。(3)心室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见于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包含QRS波群的PP间期短于不包QRS波群的PP间期,PP间期的互差一般<0.12秒。 窦性停搏1.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波; 2.长间歇不是根本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 3.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逸搏,因为心房与窦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窦房阻滞(一)Ⅰ型(文氏型)第二度窦房传导阻滞 1.在长的PP间期之前,出现PP间期逐渐缩短; 2.长的PP间期<两个短PP间期之和。 (二)Ⅱ型(莫氏型)第二度窦房传导阻滞 1.在长的PP间期之前,无PP间期逐渐缩短的趋向; 2.长的PP间期为短PP间期的整数倍。 窦性早搏1.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完全一致,其后继以QRS波群形态也与窦性心搏一样; 2.常无固定的配对时间(偶联间期); 3.无代偿期,早搏后的PP间期等于根本心律的PP间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在发热、运动之后心率亦无明显增加,注射阿托品后心率不能增至90次/分,并伴有窦性停搏及/或窦房阻滞等; 2.心房应激性增加,出现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纤颤等; 3.上述的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可交替出现。 4.伴有或不伴有交界性逸搏。当房室交界组织同时受累时不会出现交界性逸搏,称为双结病变。 二.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逸搏与房性逸搏心律1.长的RR间期之后出现一个与P波形态不同的P’波,起源于心房下部的P'波也可呈逆行型性; 2.P'波后的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PR间期>0.12秒; 3.P’的形态可能一致,也可能呈多形性,这取决于心房异位节律点是单源性抑或多源性; 4.当房性逸搏连续出现即形成房性逸搏心律,心率在50次/分左右。

最新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最新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急诊心电图诊断标准 1、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判断要点 1. P波在I、II、aVF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臵 2. PR间期0.12~0.20s; 3. P波频率大于100次/分。 2、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判断要点 1.P波在I、II、aVF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臵; 2.PR间期0.12~0.20s; 3.P波频率小于60次/分。 3、窦性心律不齐 诊断要点 1、P 波为窦性,在I、II、aVF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臵; 2、PP间期互差>0.12秒,也有人以互差>0.16秒作为诊断标准。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有关,吸气时PP间期逐渐缩短,呼气时PP 间期逐渐延长,屏住呼吸时,PP间期变为匀齐。 (2)非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无关,PP间期逐渐缩短与PP间期逐渐延长也是交替出现,但其变化的周期较长。 (3)心室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见于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包含QRS波群的PP间期短于不包QRS波群的PP间期,PP间期的互差一般<0.12秒。 4、窦性停搏 诊断要点 1.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波; 2.长间歇不是基本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 3.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

逸搏,因为心房与窦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5、房性早搏 诊断要点 1.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偶可呈逆行型; 2.P‘R间期一般正常,也可延长(房室干扰现象),偶可短于0.12秒; 3.早期的P‘波有时下传受阻,P’波后无QRS波群,称为受阻型的房性早搏; 4.早期的P‘波后继的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或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5.代偿期多不完全性。 6、房室交界区性早搏 诊断要点 1、提前出现的P 波与QRS波分别为交界区早搏向上及向下传导引起,故P 波与QRS 波之间无传导与被传导的关系,P 波可在QRS 波之前、之后或埋藏在QRS 波之中; 2、交界区性早搏向心房或心室均可发生隐匿性传导; 3、P 波为逆行性,即Ⅱ、Ⅲ、aVF 导联P 波倒臵,PR 间期< 120ms ; 4、QRS波形态可为正常或增宽,后者是发生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所致 7、室性早搏 诊断要点 1.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呈宽大畸形,时限成人>0.12秒,小儿>0.10秒,T波与QRS波群的方向相反 2.早搏之前无与其相关的P波; 3.逆行性P‘波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后,RP’>0.20秒; 4.早搏的QRS波群形态在同一导联相同,且配对时间相等,为单源性室性早搏;如早搏的QRS波群形态为固定的2~3种类型,且配对时间不等,则属于多源性室性早搏,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5.代偿期呈完全性

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诊断(一) 一、基础知识 1.心电图临床应用价值和产生原理 2.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3.心电图导联体系 (一)概念 1、心电图(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 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心电图为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对心律失常、心肌梗塞、传导阻滞具有确诊价值,对心肌缺血、房室肥大、药物作用、电解质紊乱具有协助诊断价值。 2、心脏传导系统 κ房间束γ心房 窦房结γ结间束γ房室结γ希氏束 κ左束支(左前分支+左后分支) μ右束支γ浦肯耶纤维γ心室肌。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1、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四波、二段、二间期、一点(J点) ⏹P波:心房除极波。 ⏹P-R间期:心房除极至心室除极的时间。 ⏹QRS波:心室除极波。 ⏹ST段:心室缓慢复极波。 ⏹T波:心室快速复极波。 ⏹QT间期:心室除极开始至心室复极结束的时间。

心电图诊断(二) 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流电计的正负极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称为心电图导联。电极位置和连接方法不同,可组成不同的导联。 (三)、采用国际通用的12导联系统 ⏹肢体导联:6个 I、II、III、avR、avL、avF。 ⏹胸导联:6个 V1、V2、V3、V4、V5、V6。 ⏹心电图导联体系—肢体导联 ⏹标准导联(双极肢体导联): ⏹Ⅰ、左上肢接ECG的正极,右上肢接负极。 ⏹Ⅱ、左下肢接ECG的正极,右上肢接负极。 ⏹Ⅲ、左下肢接ECG的正极,左上肢接负极。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 单极导联,代表检测部位电位变化。

常见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常见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是诊断一个人心脏健康问题的重要标准,它可以通过判断心电图呈现出来的波形,对可能引发的疾病进行分析。但目前很多人不具备心电图自查的能力,不明白心电图的每一个数据所表达的意思,为了有效的改善这样的情况,以下内容将为大家科普心电图常见的几种诊断标准以及所代表的含义,进行详细说明。便于患者拿到心电图结果后能够清晰直观的看到所表达的含义,不会被一些专业术语和英文字符所难倒。 一、何为心电图?心电图有何作用? 首先要明白,心电图是用于记录人体心脏活动的检查方式,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因为心脏的激动过程所带来的变化,可以通过人体自身的反应传达到题表。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人体的健康状态进行一个有效的评估。并且心电图的应用至今为止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为医疗行业做出的贡献是十分庞大的,能够有效的辨别一些内科疾病,并且在外科任何手术之前心电图的特征也是需要尤为关注的。毕竟心脏是一个人的核心,心脏的健康代表着你自身的身体情况,不论在临床医学还是日常生活,都是被广泛关注的。 二、心电图每个波形的情况说明 ①“P波”,在正常情况下,P波是一种比较圆钝向上的波形,它能反映左右两心房的传导过程。这是由于心脏在激动的时候,进行心脏传导引起的心房颤动。所以心电图上首先出现的波形就是P波。②“P-r段”,在p波出现以后。由于房室传导系统下传至心室,导致这段过程当中所产生的电位影响很弱,没办法在体表上测到。所p波之后出现的一条比较平直的直线,也就是p-r段。③“qrs综合波”,这个波形反应的是左右心室的除极过程。是由三条波形组成,第一条向下的波形是q波之后比较狭窄的高耸并且向上的形式的是r波,r波与s波相连是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向下的波形。这三个波形是环环相扣的,在心电图上呈现出来的时间不超过0.10秒。④“st段”,这个波形是出现在上一个波群之后的是由t波前的一段平线,它是代表左右心室全部除极完毕之后,进行复极开始以前的第一个时间段。⑤“t波与u波”T波是代表心室肌除极之后产生的定位影响。是在st 段之后发生的,波形很低出现的时间很长。在t波后面能够看到一个很小的波动,那个波形是u波。 三、心电图常见的诊断方法 (一)正常心率状态及诊断标准 当心电图呈现的诊断为“窦性心律”时,不要被这四个字的专业术语所吓到,这是人体日常生活中,将近90%以上的心电图报告都会出现这个词,很多患者会担心,这是一种疾病现象,但其实,出现这个情况是因为人体的心脏右心房有特殊的小结节,由于结构特殊,称为窦房结。是能够自主发生电激动,再由心脏的

心电图诊断学要点

心电图诊断学 一、心电图定义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3。电偶:由一对距离相近、电量相等的正负电荷构成,其中正电荷称电源,负电荷称电穴,其方向 是由电穴指向电源 二、心电向量:心肌细胞在除极、复极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偶,既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故电偶就是向量。箭矢所指方向代表向量的方向,箭头代表正电位,箭尾代表负电位,箭矢长短代表向量的大小。※三、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2、心电图的组成 P波:最早出现,振幅较小,反映心房除极过程。 P-R段,实为P—Q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以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即房室传导时间。 QRS波群振幅最大,反映心室除极全过程。 ST段反映心室缓慢复极. 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 Q-T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3淤、QRS波群的命名 R波首先出现的正向波 Q波 R波之前的负向波 S波R波之后的第一个负向波 R’波第二个R波(S波之后的正向波) S’波第二个S波R’波后的负向波) QS波QRS波只有负向波 大写:振幅(电压)>0o5mv Q R S Q' R’S’ 小写:振幅(电压)<0.5mv q r s q'r’s’ ※四、心电图导联与导联轴: 电极板安置在人体表面任何两点,并分别用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相连,所构成的电路称心电图导联. 导联体系:肢体导联与胸导联。 (1)肢体导联:包括双极肢体导联I、II、III及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其电极主要按放于 三个部位:右臂(R)、左臂(L)、左腿(F), (2)胸前导联:属单电极导联。

心电图判读方法及要点

心电图判读方法及要点 一心电图的分析方法 (一) 熟记正常心电图的正常值及常见心电图的诊断要点 (二) 按以下步骤分析心电图 1.首先找出P波,根据P波的有无、形状及与QRS波群的时间关系来确定。P 波在Ⅱ导 联和V1导联上最清楚;判断心律:窦性心律或异位心律。 2.测量PP间期或RR间期、分别计算心房率或心室率。 3.观察各导联的P波、QRS波群、ST段和T波的形态、方向、振幅和时间是否正常。 4.测量心电轴。 5.测量PR间期和QT间期。 6.比较PP间期和RR间期,找出心房率与心室率的关系,注意有无提前、延后或不整齐 的P波和QRS波群,以判定异位心律和心脏传导阻滞的部位。 7.最后结合临床资料,作出心电图诊断结论。 二常见心电图的诊断要点 (一) 正常心电图的正常值 1.正常P波时间<0.12s,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0. 25mV,胸导联<0. 2mV。 2.心率在正常范围(60次/分~100次/分)时,PR间期为0.12~0.20s。 3. 正常QRS波群时间<0.12s。正常V1导联的R/S<1,V5导联的R/S>1,在V3导联,R 波和S波的振幅大体相等。正常V5、V6导联QRS波群的R波<2.5mV,aVR导联的R 波<0.5mV,Ⅰ导联的R波<1.5mV,aVL导联的R 波<1.2mV,aVF导联的R波<2.0mV。除aVR导联外,正常Q波时间<0.04s,Q波振幅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1/4。 4.正常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 5.正常T波方向大多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T波振幅大于同导联中R波的1/10。 6.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32~0.44s。 (二) 窦性心律 1.P波规律出现,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简称“窦性P波”。 2.心率为60~100次/分。 (三) 窦性心动过速 1.窦性P波。 2.心率> 100次/分。 (四) 窦性心动过缓 1.窦性P波。

常见心电图诊断依据

常见心电图诊断依据 此由具有较高兴奋性及传导性的心肌纤维所组成。 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束支、及浦氏纤维。 (一)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是血管、神经、肌肉结构,有起搏细胞及过渡细胞,此处起搏细胞冲动发放频率最高,是整个心肌活动的起步点。 (二)结间束窦结与房室结间有三条传导途径,称前、中、后结间束,前结间束又分出一房间束称:Bachamn谏,以此联接左、右心房、窦房结与房室结。三条结间束中以前结间束最短,故在正常情况下,冲动易于先通过此束传导。 (三)房室结位于房间隔右侧壁的后下方。其上端与三条结间束相连,下端延续至房室束。房室结为房室间正常传导的唯一通路。房室连接区包括冠状窦区、房室结、房室结与房室束的连接区。许多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房室连接区的传导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 (四)房室束(希氏束)在房室结下部传导纤维逐渐排列呈束状,向下延续成房室束。

(五)左、右束支 房室束在室间隔上部分成左、 o o 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 右两支,左束支下行至室间隔上、中1/3交界处分成 两组纤维,分别称为前上及后下分支。前上分支扇形 分布于室间隔的前半部及左心室前侧壁。后下分支扇 形分布于室间隔后半部及左心室膈壁。右束支较左束 支细小,沿室间隔右侧面走行,分布至整个右心室 (六)浦氏纤维 左、右束支的分支在心内膜下 分成无数呈网状的传导纤维,即浦氏纤维。其末端与 普通心肌纤维相连接 心脏口律传导系统 右柬支 上為『可隶 左東支 窦房结 前结间柬 中结间耒 后结间東 房s :结 左%r 分支 左后分支 浦氏纤维

正常窦性心律诊断要点就是,P波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www> p h p'cm s.ch (1)形态正常P波在多数导联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但双峰间距<0.04s. (2)方向窦性P波在aVR导联倒臵,在I、U、aVF 和V3〜V6导联直立,其余导联(山、aVL V, V:)可以直立、低平、双向或倒臵。若P波在aVR导联直立,U、山、aVF导联倒臵,称为逆行P波,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