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房室肥大

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

●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0.11秒;

●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

●PTF-V1≤-0.04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

●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0.25mV,又称为“肺型P波”;

●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

●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

●P波时间正常。

注解:

“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的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的鉴别方法是测量P/P-R段比值。此比值在1.0~1.6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III>2.5mV,RV5>

2.5mV,SV1+RV5≥

3.5mV(女),

4.0mV(男)

●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

●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0.05mV;

●心电轴左偏。

注解:

原有的一项即V5导联的V AT>0.05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的诊断,当见于青年人和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另外要注意和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鉴别。

最近有人认为传统的诊断标准不够理想,推荐加用以下新指标可供探讨:

①12导联部振幅(∑QRS)>175mm;

②V1~V3导联的S波电压之和(∑Sv1~3)>38mm;

)>23mm;

③I II aVL导联的R波电压之和(∑R I

、II、aVL

>54mm;

④∑Sv1~3+∑R I

、II、aVL

⑤其中④项最有意义。

四,右心室肥大(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avR>0.5mV, R/Q>1;

●RV1>1.0mV, RV1+SV5>1.2mV;

●V1导联中R/S>1,V5导联中R/S<1,V1导联波型呈qR型或R型,rsR’

型,V AT>0.03秒;

●电轴右偏,多>+110度;

●V1~V3导联中S-T段下移>0.05mV,T波倒置或低平,有的可出现右房增大

的肺性P波。

注解:

五,双侧心室肥大(Bilateral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只表现一侧心室肥厚的特征,多见左心室肥厚的图形;

●近似正常的心电图,有时仅有QRS综合波增宽切迹,ST-T改变;

●同时出现左、右心室肥厚的图形。

注解:

正常情况下,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当双侧心室肥厚时,多表现左心室肥厚的图形。或由于两侧的电压相互抵消,故出现大致正常心电图。

目前认为诊断双侧心室肥厚的标准是:

出现左及右心室肥厚的心电图改变,尤其是右心室肥厚图形;电轴左偏;RV5电压异常增高;RV5+SV1>4.0mV。

冠状动脉供血不全

一,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Acute Coronary Artery Insufficiency)

●一过性S-T段移位,常见者为S-T段下移在V5、V6、II、III、aVF导联多见);

●偶可表现为S-T呈损伤型抬高和T波高大,伴有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

●一过性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多出现在V5、V6、II、II、aVF导联,可与

S-T段移位同时存在或单独存在;

●出现一过性Q波或QS波;

●U波倒置和Q-T间期延长;

●出现一过性的心律失常,如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

阻滞、心房颤动等。

二,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Chronic Coronary Artery Insufficiency)

●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低平,双向,出现“冠状T”即T波升支与降支呈对

称性倒置;

●S-T段缺血型下移,除aVR导联外,其他导联普遍下移。

注解:

以上心电图诊断并不是特异性的,须结合临床资料,全面观察分析才有助于诊断。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的存在,与胸痛症状有联系的心电图改变,常有助于诊断。

三,典型心绞痛(Typical Angina Pectoris)

●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一般以左胸导联常见,也可见于肢体导联;

●T波由原来的直立变为低平,双向或倒置,倒置的T波常较深,呈“冠状T”

改变,或T波变得异常高尖,然后再变为倒置;

●可见一过性异常Q波;

●U波倒置;

●偶有一过性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扑动,并行

心律,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阻滞等。

四,变异型心绞痛(Varint Angina Pectoris , Prinzmetal Angina Pectoris)

●S-T段抬高伴有对应导联S-T段下移,抬高的S-T段有时呈单向曲线,但发作

后可恢复正常;

●原来倒置的T波变为直立,出现“伪改善”;

●T波增高,轻度发作时,T波由原来的低平变为直立。如发作严重,在S-T段

上升的同时,T波可变高尖,有时比S-T段上升还要显著;

●严重发作时,可见有R波增高、QRS综合波变宽;

●少数病人在发作时可见U波倒置;

●发作时间较长,缓解后S-T段恢复正常,但出现T波倒置;

●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个别可有短阵性室性心动过

速。

注解:

变异型心绞痛是指胸痛发作与运动或情绪波动无关,常于夜间或清晨休息定时发作,疼痛剧烈,持续时间较长,有时可长达30分钟。

心电图对变异型心绞痛有重要诊断意义,在发作时几乎都有明显改变,要注意与典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进行鉴别。

药物治疗可选用硝酸酯类或(和)钙通道拮抗剂,预防发作首选钙通道拮抗剂。

心律失常

一,心律失常的分类

●激动起源失常

●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

●传导障碍所致的心律失常

二,激动起源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

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影响因素多由剧烈运动、情绪激动、

体温升高、创伤缺氧、甲

亢等引起,通常有一定的

直接原因,频率可随这些

因素改变而变化

无明显诱因,可见健康人或某些

器质性心脏病人,频率较高稳

定,运动后、情绪激动等情况下

也很少有变动

发作史多无发作病史,其频率是

逐渐增加和逐渐下降的既往常有反复发作史,发作和终止是突然的。发作时第一个搏动是提前的,终止后有一个较长间隙

频率成人很少超过160次/分可高达160~240次/分

刺激迷走

神经

心率暂时减慢突然终止或无效

P波对照于发作前心电图对比,其

P波形态无明显变化

P波略有不同

2,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

鉴别诊断:

●2∶1、3∶1等规律的窦房阻滞

规律性的窦房阻滞P-P是匀齐的,而窦性心动过缓常并发窦性心律不齐,

注射阿托品后,窦性心动过缓频率可逐渐加快,窦房阻滞则可突然成

倍增加。

●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

3,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Respiratory Sinus Irregularity 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窦性P波

●P-P间距随呼吸而改变,吸气时变短,呼气时延长,令患者屏气,心律

可变规律;

4,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Non-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窦性P波;

●P-P或R-R间距相差>0.12秒,令患者屏气后,窦性心律不齐随屏气

不消失,与呼吸周期无关;

5,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Wandering Pacemakerwithin Sinoatrial Node)

●窦性P波,但P波形态多变,PII导联总是直立的,PaVR导联总是倒

置的;

●P-R间期发生长短变化,但均>0.12秒;

●P-R间期长短不一,一般P波愈明显P-P间期愈短;反之,P波愈小,

P-P间期愈长。

6,窦房结至房室交界区游走心律

●在同一导联上,随着心律快慢的改变,P波的大小,形态及方向均逐渐

发生变化,从窦性P波逐渐转变成交界区性P波,即PII导联直立,P

波aVR导联倒置而转为PII导联倒置,P波aVR导联直立;

●P-R间期,从P-R间期>0.12秒逐渐变成<0.12秒。

7,房室交界区游走心律(Wandering Pacemakerwithin Atrioventricular Node)

●P波为逆行P′波,形态不一;

●P′-R间期易变,均<0.12秒;

●P′-P′间期长短不一;

●P′波可以交替出现于QRS综合波之前、之中和之后,而且每个QRS综

合波均与P波有一定的关系。

8,窦性停搏(Sinus Arrest)(窦性静止)

●在窦性心律之后,突然出现一段较长的间隙(窦房结暂停),无P-QRS-T

波;

●停搏时间长短不定,可能较两个正常心动周期长,也可能较两个正常

心动周期短;

●在停搏之后,可以出现窦性心律,或者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

鉴别诊断:

●窦房传导阻滞

窦性停搏为窦房结暂停活动,在此时间内不发出激动,而窦房传导阻滞时窦房结仍发出激动,仅为个别激动不能下传至心房,故其长的间隙是正常P-P间距的倍数。

●未下传的房性早搏

其特点:长间隙的前一个T波形态异常。

●严重窦性心律不齐

9,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 SSS)

●严重而持续的心动过缓,可合并有窦房传导阻滞,

短暂窦性停搏,心率在24小动态心电图观察中可低于35次/分;

●在心动过缓的基础上,可以出现逸搏或逸搏心律;

●较常出现“快慢综合征”,心律快时可为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而平时为窦性心动过缓,常因过缓而出现一时性头晕或晕厥;

●阿托品试验中窦性心律从来没有达到90次/分或出

现交界性心律;

●电生理检查不正常。

三、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

1,房性逸搏(Atrial Escape Beat)

●在较长间隙之后,出现一个与窦性P波不同的

P′波,频率为50~60次/分;

●P′-R间期>0.12秒;

●QRS综合波及T波形态与正常窦性QRS综合

波相同。

2,房性逸搏心律(Atrial Escape Rhythm)

3,房室交界区逸搏(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Escape)

●在一个较长的窦性搏动间隙之后,出现QRS综

合波,其形态与窦性搏动相似;

●P波可出现在QRS综合波之前、之中或之后。

凡出现于QRS综合波之前的P′波,P′-R间期均<0.12秒,出现于

QRS综合波之后的P′波,R-P′间期<0.20秒,若>0.20秒,可诊

断为逆行性I度房室传导阻滞。

4,房室交界区逸搏心律(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Escape Rhythm)

注解:

个别的被动的异位节律称为“逸搏”,连续出现三次以上,即逸搏的持续状态,称为“逸搏心律”。临床以房室交界区最多见。诊断房室交界逸搏时要注意,在逸搏前后的P波,不一定都是逆行P波,也有不少是被干扰的窦性P波。这可以从形态和固有周期而辨别。

5,室性逸搏(Ventricular Escape)

●在较长间隙后,延迟出现的一个QRS综合波,

其间歇多>1.5秒以上;

●室性逸搏的QRS综合波宽大畸形,时间>0.12

秒,S-T段和T波方向与QRS综合波方向相反;

●室性逸搏可以逆传至心房,产生逆行P′波。也

可与窦性激动在心房发生干扰,形成房性融合波。在心室内发生干扰,

形成室性融合波。

6,室性逸搏心律(Ventricular Escape Rhythm)

●心室率缓慢均齐,频率为25~40次/分;

●QRS综合波宽大畸形,时间>0.12秒,其前无

P波;

●S-T段和T波方向与QRS综合波主波方向相反。

7,房性期前收缩(Atrial Extrasystole)鉴别诊断:

●窦房传导阻滞

其P-P均匀,长的间隙是正常P-P间隙的倍数。未下传房早常隐埋于前一个T波中而使T波变形。

●窦性心动过缓

常伴窦性心律不齐。

●II度房室传导阻滞

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P波不提前出现,形态与窦性P波一致。

●此外要注意与窦性暂停及交界性期前收缩相鉴别。

8,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传导

●提前出现的P′波,多落在前一T波的降肢或稍后;

●联律间期较短,代偿间隙多不完全;

●QRS综合波多呈不同程度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鉴别诊断:

●室性期前收缩

其前无P波,QRS波紧随前一T波后面,房性早搏伴室内差传,一般情况较好,多无严重的器质性心脏损害。

9,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Atrial Tachycardia)

●心率一般在160~240次/分,心律较整齐;

●异常P′波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P-R间期>0.12

秒;

●心率快时P′波与T波可融合;

●QRS综合波形态正常;

●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

鉴别诊断:

●窦性心动过速

见窦速处

●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主要在于辨认P波和P-R间期的测量。但实际上是很难区别的。此时可笼统称为“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

多见于中老年人、心脏病患者。压迫颈动脉窦可使房室传导减少,

洋地黄治疗常转为房颤。而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多见青年人,心房波之间存在等电位线,压迫颈动脉窦可终止发作,洋地黄治疗可直接转为窦性心律。

●心房颤动

主要是当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节律不齐、P波又细小时注意与房颤鉴别。

10,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

●P波消失,代以大小形态相同,节律规整的心房扑

动波(大F波);

●F波在II、III、aVF、V1导联上最清楚,等电位线

消失,多呈波浪状或锯齿状。频率250~300次/分;

●QRS波形态正常;

●F波与QRS综合波之比多为2∶1或4∶1,如房室

传导比例为4∶1或4∶1以上即提示伴有房室传导阻滞;

●阵发性心房扑动,P波与F波可先后出现。

11,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如连续出现多个R-R间期>1.0秒或有一个R-R间

期>1.5秒,即可断为合并II度房室传导阻滞。如R-R间期绝对相等,心室率为40~50次/分,可诊断为合并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注解:

当房颤伴室内差传时,注意与室性早搏相鉴别。前者QRS 综合波越提前越宽大畸形,在V1导联多数为右束支阻滞图形

(rsR型),心室率多较快,也多见于洋地黄用量不足时。而

后者在V1导联多为qR图形,心室率大多较慢,洋地黄应用

过量时多见。

根据房颤的不同,现在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

●按f波振幅高低分为粗颤及细颤:如f波振幅>1mm

者为粗颤,<1mm者为细颤。从临床意义讲,前者多由风心病引起,后者多因冠心病所致。

●按心室率快慢分为快速型及缓慢型房颤。新近发生

而未经治疗的房颤多呈快速型,心室率缓慢的房颤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常提示有房室传导功能减退。

●根据房颤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阵发性及慢性心房颤

动。现一般认为持续一周以上称为慢性,而临床上慢性心房颤动最常见。

12,交界性期前收缩(Junctional Extrasystole)

13,阵发性并界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Junctional Tachycardia)

●连续三次或三次以上的交界性早搏;

●心率在160~220次/分,R-R整齐规则;

●QRS综合波前后有逆行P′波或无P′波,如其前

有逆行P′波则P′-R间期<0.10秒,其后有逆行P′波则R-P′间期<0.20秒;

●QRS综合波形态正常。

鉴别诊断:

应与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相鉴别。非陈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的心率在70~130次/分之间,可见到各种形式的房性融合波。

与窦性心律交替出现是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一个重要特征,临床

多见于洋地黄用量过大、风湿热、急性心肌梗塞等。

14,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Extrasystole)

●多源性室性早搏:QRS综合波形态不一,其联律间

期也不等。

●多形性室性早搏:QRS综合波形态不一,其联律间

期固定。

注解:

●近年来,对LOWN氏根据室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形

态等,分为5级:

0级无期前收缩。

I 级偶发、单源性室早,每小时少于30次或每分钟少于1次。

II 级频发室早,每小时多于30次或每分钟多于6次。

III 级多源性室早

IV级成对反复出现的室早,或短阵的室性心动过速

V级期前收缩的R波落在前一个窦性激动的T波上,即RonT现象。

LOWN氏认为III~V级发生死亡的危险性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5,室性并行心律(Ventricular Parasystole)

●在同一导联,异位激动的形态一样,联律间期不等,

与前一窦性搏动间无固定的配对间时间;

●较长的异位搏动间期是最短的异位搏动间期的倍

数,或它们之间有一个最大公约数;

●QRS综合波形态同室早,常有室性融合波。

注解:

并行心律是一种特殊的异位心搏。其主要是心脏内存在着两个起搏点,形成两个固定心律。它们不断地同时并列地发出激动,

引起心脏除极,这种现象称为“并行心律”。其命名一般均以异位

搏动点的部位来命名。如“室性并行心律”,“房性并行心律”,“交

界性并行心律”,其中最多见的是室性并行心律。

16,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鉴别诊断

●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相

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

QES综合波前半部出现挫折无此特点

R-R间距绝对规整略不规整,可有心室夺获

P波与心室率完全一致常有较心室缓慢的窦性P波

●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

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

发作前即有束支传导阻滞的特征无此现象

R-R间期不十分匀齐R-R间期规整,图形呈左或右束支

传导阻滞型

常有心室夺获

刺激迷走神经可终止发作无效

心室扑动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频率150~250次/分150~200次/分

P波消失可见较慢的窦性P波QRS综合

匀齐不十分匀齐波

仍可见到ST-T 消失,只见扑动波融合在

QRS综合波中

17,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Non-Paroxysmal-ventricular Tachycardia)(心室自搏性心动过速)

●QRS综合波呈宽大畸形;

●频率多在50~100次/分;

●节律不规整,有心室夺获及室性融合波。

鉴别诊断: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与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相鉴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异位心率150~200次/分50~100次/分

从室性期前收缩开始以室性逸搏或融合波开始

持续时间较长持续时间短

终止突然终止缓慢

常发生室颤一般不诱发室颤

预后不良预后较好

注解:

现在多认为,以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作为预期心室颤动的警报。现在对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一般分为五型。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又称重复性室性除极。这种心律失常的特点是重复3~7次的室性快速心律,最多数秒钟,遂即恢复窦性心律。

●反复发作型连续的室性心动过速

此型是一种独立的心律失常类型,主要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最常见的是冠心病、心梗、瓣膜病及各型心肌病等。此

型的特点是:①反复发作又突然停止,在两次发作之间有较

长时间的休止期;②持续性,其发作的自然过程可持续数分

钟或数天之久;③预后不良。

●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其特点是,QRS综合波方向多呈交替性改变,一搏向上,一搏向下,或在某些导联一搏较高,一搏较低,或表现为一

搏较宽,一搏较窄。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又称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这是一种特殊的快速而不规则的心律失常。这种室性心动过速往往在发作前后呈现Q-T间

期延长,故也称Q-T延长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其主要

特点是,QRS综合波的主波以等电位线为轴心连续自上而下,

又自下而上的扭转,每分钟可达200次以上。经过一定时间

后突然停止,转为窦性心律。

●并行性室性心动过速

此型较少见,其心律较慢,每分钟约75~120次/分。

18,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Swing Pattern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发作时有一系列增宽的QRS综合波,其振幅及频率

均不等,频率可达200次/分,QRS综合波沿基线每隔5~10次便上下扭转;

●发作时间较短,一般为2~10秒,可自行终止;

●多因提前出现的室早落在前一T波而诱发;

●常见于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或III度房室传

导阻滞、奎尼丁中毒等。

注解:

有人称尖端扭转型室速为“室颤前室速”“假性室颤”等。

19,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

●P波消失,QRS综合波与T波无法分清,无基线;

●连续匀齐的大扑动正弦波,形状相同,波幅较大;

●频率为150~250次/分。

20,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P波消失,无基线;

●QRS综合波、T波消失,代以形状不同,大小各异,

极不规则的颤动波群;

●频率约在250~500次/分。

注解: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室性快速异位心律的最后状态。这两类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急性心

梗、急性心肌炎、心血管造影或心导管检查术中、完全性房室

传导阻滞等。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电转复的广泛应

用,只要能查明心室颤动的发生又能及时而恰当地施以有效的

电除颤,而心肌在损伤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往往可以转复为窦性

心律。如不能及时转复,可出现一种很缓慢而没有规律的心室

颤动,有人称为垂死搏动,很快心室停搏,心电图上成一直线,

再无任何波动。

21,房性反复心律(Atrial Reciprocal Rhythm)

●同一导联呈P′-QRS-P"型,其前P′为房性早搏,

QRS综合波后P"为逆行心房波;

●P′-R间期较长;

●QRS综合波形态正常。

22,交界性反复心律(Junctional Reciprocal Rhythm)

●同一导联呈QRS-P-′QRS型,第一个QRS综合波是

交界性激动所产生,P′波是逆行传导激动心房产生,P′波之后的QRS综合波为心室反复激动所产生;

●一般中间夹有一个逆行P′波的QRS综合波间距不

超过0.50秒,即R-R′<0.50秒;

●R-P′>0.20秒。

23,室性反复心律(Ventricular Reciprocal Rhythm)

●在同一导联两个QRS综合波中夹一个逆行P′波,

呈QRS- P′-QRS型。P′波前的QRS波是室早引起,宽大畸形,P′波后的QRS综合波为反复激动再次激动心室引起。逆行P′波是由逆行传导激动心房引起;

●R- P′间期延长。

注解:

反复心律是一种折返的类型。有的称“回头心律”,即一个激动通过房室结下传或逆行上传时,又从房室结沿另一条

通路折返回来,使心房心室激动,这种第二次使心房或心室

激动的称为“反复心律”。其中以交界性反复心律最常见。

鉴别诊断:

以上反复心律要注意与“逸搏-夺获性搏动”相鉴别。逸搏-夺获性搏动心电图主要表现:

●两个QRS综合波之间夹有一个窦性P波。

P波前一个QRS综合波为交界性逸搏,后一个QRS综合波为正常

下传的激动。

●P-R间期>0.12秒:因两个QRS综合波之

间夹的一个P波,很像似反复心律,其实并不是反复心律,过去称

为“伪反复心律”。由于心室在逸搏之后是被窦性激动所夺获,故

目前称之为“逸搏-夺获性搏动”。

24,完全性房室脱节(Complete A-V Dissociation)

●窦性P波,与QRS综合波间无固定关系;

●QRS综合波多呈交界性或室性异位节律;

●R-R间期规整,略短于P-P间期,室率大于房

率。

25,不完全性房室脱节(Incomplete A-V Dissociation)

●窦性P波,与大多数QRS综合波无关;

●R-R间期整齐,略短于P-P间期;

●个别窦性激动可下传心室,出现一个提前的

QRS综合波(心室夺获),其P-R间期>0.12秒;

●也可见间歇性房室脱节,即窦性心律或不完全

性房室分离交替出现。

注解:

五,传导障碍所致的心律失常

1,II度I型窦房传导阻滞(Type I Second Degree. Sinoatrial Conduction Block )

●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到P波脱漏出现长的P-P

间期;

●长P-P间期小于最短的P-P间期的两倍;

●长P-P间期前的P-P间期最短;

●上述现象反复出现,其窦房传导比例常是3∶2、4∶

3、5∶

4、6∶5等。

2,II度II型窦房传导阻滞(Type II Second Degree Sinoatrial Conduction Block)

●在规律的P-P间期中,突然出现一个长的P-P间期,

有P波脱漏;

●长P-P间期是短P-P间期的倍数,2倍或3倍;

●窦房传导比例规则或不规则。

注解:

在窦房结和心房肌之间发生的传导障碍,称为窦房传导阻滞。

按阻滞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三度。I度窦房传导阻滞不能从心电图上

直接显示出来,无法诊断,只能是推测。而第III度窦房传导阻滞

时,所有的窦性激动均不能传入心房,无P波出现,很难和窦性

停搏相鉴别,也是通过推测来诊断,或用阿托品药物试验来证实。

3,I度房室传导阻滞(First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也称房室传导延迟)

●窦性P波;

●P-R间期≥0.21秒(儿童≥0.18秒);

●每个窦性P波都能下传心室;

●P-R间期虽未>0.21秒,但与过去的心电图相比较,

其心率相近或增快时,P-R间期延长,≥0.04秒;

●交界性P′-R间期≥0.12秒,或R- P′间期>0.20

秒(逆行性I度房室传导阻滞)。

鉴别诊断:

●房室结内双径路

激动经快径路下传时P-R间期正常,此时慢径路阻滞。激动经慢径路下传时,P-R间期延长,此时快径路阻滞。表现为间歇

性P-R间期延长

●隐匿性交界性早搏所致的房室传导延长;

心电图可见交界性早搏,同时又有间歇出现的P-R间期延长。

●插入性交界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引起的房室传导

延长。

在插入性交界性早搏或室性早搏时,激动隐匿性传导至房室结,产生新的不应期,在下一次窦性激动下传时,交界区仍未脱

离不应期而发生干扰性P-R间期延长。延长的P-R间期仅见于早

搏后的第一个窦性心律。心房率较快时,可引起连续数个干扰性

P-R间期延长。

4,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Type I Second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Block)

●P-R间期逐渐延长,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

发生一次心搏脱漏,而后,P-R间期又进行性延长(此现象称文氏现象);

●心室脱漏后的第一个P-R间期缩短;

●心室脱漏引起的长R-R间期小于任何两个短

R-R间期之和。

5,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Type II Second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Block)

●在一个或数个心室搏动之后,突然发生一次心室漏

搏,出现长的R-R间期;

●阻滞的P波之前,P-R间期可以正常或延长;

●房室传导比例可为2∶1、3∶2、4∶3等;

●无文氏现象。

鉴别诊断:

●2∶1房室传导阻滞与窦性心动过缓

2∶1房室传导阻滞时,未下传的P波若隐藏在前一T

波中,可酷似窦性心动过缓,。鉴别要点是:①2∶1房室

传导阻滞时心律规则,而窦性心动过缓时常伴有显著的

窦性心律不齐;②要仔细观察T波的形态,常可发现未

下传的P波;③让患者改变体位、活动或用阿托品等改

变心率或房室传导比例后常可有助于明确诊断;④记录

食道导联心电图可明确诊断。

注解:

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多病理因素导致房室传导系统绝对不应期延长,延长的绝对不应期间

歇性地延伸,超过一个心房的心动周期时,下一个P波因阻滞

未能下传心室,造成心室脱漏。

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前间

壁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特发性双

束支纤维化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洋地黄中毒、奎尼

丁、β受体阻滞剂过量。多为永久性病变,呈慢性过程,易发

展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症状与心室率快慢有关,心率

较快时可无症状,心室率缓慢时可出现头昏、头晕、心悸、乏

力、胸闷、黑朦、甚至晕厥等症状。症状严重者常须安装心脏

起搏器。

6,高度房室传导阻滞(High Grad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窦性P波,P-R间期固定,时限且正常,个别

可延长或不规则;

●半数以上的P波未下传心室,房室传导比例多

为3∶1、4∶1,且传导比例易变,但6∶1以上的传导比例少见;

●P-P间期和R-R间期多规则,长的R-R间期为

短的R-R间期(或P-P间期)的倍数,但若有窦性心律不齐、窦房阻滞或伴交界性、室性早搏时这种倍数关系可不典型;

●常有交界性或室性逸搏;

●心室夺获的QRS综合波可正常或呈束支阻滞

型;

鉴别诊断:

●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加速的逸搏与加速

的逸搏心律

此种情况下,必然干扰一部分窦性P波不能下传心室,加上被阻滞的窦性P波,就可表现为多数窦性P波未下传,而酷似高

度房室传导阻滞。但在加速的逸搏和加速的逸搏心律消失后,即

可显出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注解: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机理有两种解释。其一是由II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隐匿性房室传导造成大多数窦性P波不能下传。

其二是由于房室传导系统绝对不应期异常延长大于两个或两个以

上心动周期,致使半数以上的窦性P波因阻滞不能下传到心室。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常常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前奏。如只有1~2个窦性激动下传而夺获心室,则应诊断为“几乎完全性

房室传导阻滞”。

7,III度房室传导阻滞(Third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P波与QRS综合波完全无关,两者各有自身的

固有频率;

●P波频率较QRS综合波快;

●P波常位于T波之后;

●窦性或异位心律。

8,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9,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厚

●V1导联R′波振幅≥1.5mv;

●心电轴右偏≥+110°;

●顺钟向转位;

●V5导联呈Rs型,R/s<1。

鉴别诊断:

●右心室肥大

V1导联QRS综合波呈R、Rs或qR型。时间<0.12秒,R 波电压≥1.0mV,电轴右偏>+110°。而右束支传导阻滞时,V1

导联的QRS综合波呈rsR′型,QRS综合波时间≥0.12秒。

●A型预激综合征

●正常心电图的变异

少数正常心电图的V1导联QRS综合波呈Rsr′型,r′<R,r′时间<0.04秒。如把电极低一肋间放置,r′消失。而右束支传导阻滞存在。

注解:

有人根据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程度,提出了分度标准,供参考:

1.一度阻滞

①轻度早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不完全性右束

支传导阻滞前改变。QRS综合波终末部分略宽,V1、V2导

联出现终末R′;

②中度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③重度心电图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二度阻滞

①II度I型QRS综合波逐渐增宽,由不完全性右束支

传导阻滞渐发展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周而复始;

②II度II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传导比例为2∶

1、3∶

2、 4∶3等。

3.高度阻滞

间隙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中,阻滞图形占一半以上。

4.几乎完全性阻滞

一系列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中,正常QRS及J波总数在3次/分以下。

5.三度阻滞

全图呈现QRS时间不再延长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另外,右束支传导阻滞有些特殊类型,现分述

如下:

1.隐匿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正常情况下,心电图无束支传导阻滞。心率加快时

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也可用一些附加方法使隐匿的阻

滞暴露出来。如运动试验、阿托品试验、心房调搏等。

2.频率依赖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其阻滞图形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常与心率增快或

减慢有关,即心率增快或减慢时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

也常发生在病情变化时。如急性心肌炎、心绞痛发作等。

3.体位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①左侧或右侧卧位时出现阻滞图形,立位时消失。

可能与迷走神经变化有关。

②立位时出现阻滞图形,卧位时消失。可能与右束

支不应期延长有关。

●成年人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

炎、心肌病等。

●单纯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预后良好,急性心肌梗

塞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时则病死率高。

10,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鉴别诊断:

●左心室肥大

左心室肥大时,V5导联q波明显,R波电压增高,QRS 综合波时间<0.12秒。而左束支传导阻滞时,V5、V6q波消失,

QRS综合波时间≥0.12秒,R波顶部明显错折。

●下壁心肌梗塞

左束支传导阻滞时,III、avF导联可呈QS型,酷似下壁心肌梗塞。但I、AvL、V5、V6导联QRS综合波呈R波且宽大

有切迹。而下壁心肌梗塞,有ST及T波的动态演变。

●B型预激综合征

当B型预激综合征时,V1、2导联QRS综合波主波向下,且宽大,畸形,很相似左束支传导阻滞。但其P-R间期短,QRS

综合波起始部有预激波。而左束支传导阻滞却无此现象。

注解:

根据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不同程度有人也提出了分度标准:

1.一度阻滞

①轻度早期的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V1V2导联的

QRS综合波中r波减小或消失。V5、V6导联的QRS综合波中原

有的q波及S波消失,呈R型。

②中度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③重度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2.二度阻滞

II度I型QRS时间逐渐延长至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呈周期性改变。II度II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传导比例为2∶1、3∶2、4∶3等。

3.高度阻滞

间隙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中,阻滞图形占一半以上。

4.几乎完全性阻滞

在整个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中,只有1~2次/分的正常波形。

5.三度阻滞

整个心电图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1,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eft Anterior Fascicular Block)

12,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常见的合并征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合并顺钟向转位

除具有左前分支基本典型图形外,I导联出现深S波,III导联出现深Q波,V4~V6导联呈RS或rS型。此种情况多见于孕

妇,矮胖体型者;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

此时I导联R波振幅可增高1.5mV,III导联S波加深常>

1.5mV,aVR导联R波常>1.2秒,V5~V6导联R波增高,V1、

V2导联S波增深;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室肥厚

重度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合并轻度右室肥厚时,心电图仅能显示典型左前分支阻滞的图形,右室肥厚的特征被掩盖。

重度左前分支阻滞合并重度右室肥厚时,心电图肢体导联显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图形,胸导联则显示右室肥厚的图形。

轻度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合并重度右室肥厚时,胸导联显示右室肥厚的图形,肢体导联电轴偏右。但I、aVL导联q波始终存

心电图诊断标准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一. 心肌梗塞 1.基本图形: ①坏死Q波,时间>0.04秒,深度>1/4R。 ②损伤性ST段抬高,弓背向上。 ③缺血性T波改变。 2.心电图演变过程: 起病数小时之内,可无异常或仅出现高耸T波。起病数小时之后,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ST段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数小时至两天左右,出现病理性Q波,此为急性期改变,病理性Q波永久存在(偶可见Q波消失)。抬高的ST段可持续数天至两周左右后,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可以低平或倒置,此为亚急性期的改变。起病数周数月之后,T波呈V行倒置,倒置的T波可永久存在,或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正常。 3.心电图定位: 二.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表现 1. T波变化,最早TV1>TV5,然后T波低平(T<1/10R)、双向、甚至倒置(QRS波群不以R为主可以倒置,如Ⅲ,AVR,V3R,V1,V2可倒置)。 2. ST段下移超过0.05mv(除AVR)。 3. 出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4. QT间期延长(正常心率者QT间期0.36~0.44秒)。 三. 房性早搏: 1. 提早出现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P’-R间期≥0.12秒。 2. 房性P’波之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T波与QRS波的主波一致。 3. 不完全代偿间歇。 四. 交界区早搏 1.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 2. P’波有三种可能:①先有逆行P’波(即倒置的P波),再有QRS波群,但此P’-R间期<0.12秒②先有QRS波群然后有逆行P’波,此R’-P间期<0.20秒③只有QRS波群而无P’波。

3. 交界区早搏的T波与QRS波群主波一致。 4. 完全代偿间歇。 五. 室性早搏 1. 提早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无P波。 2. QRS波群时间≥0.12秒。. 3. 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 完全代偿间歇。 六.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 相当于一系列连续很快的房性早搏或交界区早搏(3个或3个以上),频率大多数为15 0~250次/分,节律一般绝对规则。 2. 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0.10s。 3. ST-T无改变,但发作时可有改变。 七. 室性心动过速 1. 相当于一系列连续很快的室性早搏(连续3次或3次以上),频率大多数为150~200次/分,R-R大致相等,室律略有不齐。 2. 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间≥0.12s,T波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 3. 如果出现窦性P波,可发现P波与QRS波群指尖无固定关系。 八. 心房扑动 1. 心电图上无P波。 2. 可出现锯齿状的F波,其频率是250~350次/分。 3. QRS波群的形态正常,如心房到心室的传导是固定的假设为4:1或5:1则心律比较规整,如传导不规律则心律不整齐。 九. 心房颤动 1.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f波 2. f波频率350~600次/分。 3. QRS波略有差异,R-R间期绝对不规整,心率80~180次/分。 十. 心室的扑动(略) 十一. 心室颤动(略) 十二. 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房室肥大 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 ●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0.11秒; ●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 ●PTF-V1≤-0.04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 ●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0.25mV,又称为“肺型P波”; ●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 ●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 ●P波时间正常。 注解: “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的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的鉴别方法是测量P/P-R段比值。此比值在1.0~1.6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 entricular Hypertrophy) ●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III>2.5mV,RV5> 2.5mV,SV1+RV5≥ 3.5mV(女), 4.0mV(男) ●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 ●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0.05mV; ●心电轴左偏。 注解: 原有的一项即V5导联的VAT>0.05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的诊断,当见于青年人和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另外要注意和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鉴别。 最近有人认为传统的诊断标准不够理想,推荐加用以下新指标可供探讨: ①12导联部振幅(∑QRS)>175mm;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ST段改变的诊断一般应根据心电图的诊断方法及标准进行。由于动态心电图具有长时程连续记录、计算机定量检测分析等特点,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药物疗效评价、心率变异性分析等可参照以下标准做出诊断和评价: 1. 心律失常诊断评价标准 正常人室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5次/小时,超过此数只能说明有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性应综合临床资料判断。 室性早搏以Lown法分级,3级及3级以上,即成对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均有病理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 室性过早搏动减少≥70%; 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 短阵室性心动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性心动速完全消失。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抑或由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转变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窦房结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 min;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窦性停搏>3.0s,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停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s。 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一过性窦房结功能异常。 2. 心肌缺血诊断及评价标准(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诊断心肌缺血标准: 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压低≥1.0mV(1.0mm),持续≥1.0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1.0min。 对于这个标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心率对ST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 正常心率时,ST段下移点(L点)在J点之后80ms,如心率增快120bpm 以上L点应自动转点J点之后5ms; 可以ST/HR消除心率的影响,ST段为μV(1mm=100μV),HR为bpm,ST /HR≥1.2μV/bpm为异常。 心肌缺血负荷测算: 根据ST段异常改变幅度、阵次、持续时间计算:ST段下降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 描记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下移的面积(min×min) 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情况及疗效。 3. 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主要诊断指标有: 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SDNN)<50ms,三角指数<15,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 SDNN<100ms,三角指数<20,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 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500次心搏、5min短程记录或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以下指标提示心率变异性降低: 所有频带均有功率下降;

诊断学重点——心电图诊断

诊断学重点——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正常心电轴的变动范围:-300~+900 测得心电图QRS电轴为123°:电轴右偏 正常心电图包括以下波段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T 波、Q-T间期 一、心电图诊断心电图各部分的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主要意义 1)P 波---- P波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Ø P波异常:V6导联P波倒置 Ø右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尖锐高耸 Ø左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宽 Ø振幅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25mv,胸前导联不超过0.2mv Ø正常:P波时间≤0.12S。 窦性心律:Ⅰ,Ⅱ,avF,V4-6导联的P波直立,avR的P波倒置,P-R间期>0.12秒 若 P 波在Ⅱ、Ⅲ、aVF 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称为逆行 P 波,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 2)P-R间期----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Ø P-R间期应选择12个导联中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进行测量 Ø时间 0.12~0.20s ,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间期相应缩短。 3)QRS波群----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 Ø QRS波群的统一命名: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向波称R波,该波之前的负向波称为Q波,如果QRS波只有负向波,则称为QS波。 Ø左室QRS电压增高:诊断左心室肥大最主要的条件

Ø若Ⅰ、Ⅲ导联QRS主波方向均向上,则表示心电轴正常 Ø正常人的QRS波在V1、V2导联以rS为主,V5、V6导联以qR为主。从V1~V6导联R波逐渐增大,S波逐渐减小,V1导联R/S 小于1;V5导联R/S大于1。 Ø时间:0.06~0.10s,一般不超过0.12秒。 4)Q 波 ØQ 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得超过0.04s,。 Ø异常Q波,见于心肌梗死。 Ø下壁心肌梗塞心电图2导联,3导联,aVF导联出现Q波 5)S-T段 Ø正常 S-T段为一等电位线。S-T段下移不超过 0.05mV。 Ø S-T段上抬在V1~V3导联不超过 0.3mV,其他导联均不超过0.1mV。 Ø有2个以上S-T段下降才有意义 S-T段异常的情况: ØS-T 段下移超过正常范围:心肌损害的征象,也可见于低血钾、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厚及室内传导阻滞等。 Ø S-T段上抬超过正常范围且弓背向上:急性心肌梗死; Ø S-T段上抬超过正常范围且弓背向下:急性心包炎。 Ø S-T段上抬亦可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室壁膨胀瘤。 6)T波 ----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Ø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振幅>R/10(同导) T波的异常情况: Ø低平、双向或倒置——心肌缺血、心肌损害、低血钾或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厚及束支传导阻滞等。 Ø显著增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高血钾。 7)Q-T间期 ----心室开始除极到心室复极的时间 Ø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

心电图描述及诊断

1、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要点:心率70次/分,P波顺序发生,I、II、V5、V6导联直立,aVR倒置,P-R 间期正常范围,QRS波群呈室上型,电轴不偏。 诊断:1、窦性心律;2、正常心电图。 2、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要点:心率120次/分,P波顺序发生,I、II、V5、V6导联直立,aVR倒置,P-R 间期正常范围,QRS波群呈室上型,电轴不偏。 诊断:1、窦性心动过速。 3、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要点:心率49次/分,P波顺序发生,I、II、V5、V6导联直立,aVR倒置,P-R 间期正常范围,QRS波群呈室上型,电轴不偏。 诊断:1、窦性心动过缓。 4、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要点:心率177次/分左右,QRS波群呈室上型,律齐,P波不明显,ST-T呈继发性改变。诊断:1、室上性心动过速。 5、房性早搏三联律: 心电图要点:提前发生的P’-QRS-T波,P’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隐藏于前一个T波中,V1导联清晰可见,代偿间期不完全,形成三联律。诊断:1、窦性心律;2、房性早搏(三联律)。 6、室性早搏三联律: 心电图要点:提前发生的QRS波群,宽大畸形,前无P波,ST-T呈继发性改变,代偿间期完全,形成三联律。诊断:1、窦性心律;2、室性早搏(三联律)。 7、房颤: 心电图要点: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一、形态不同、频率不一的颤动波,RR间期绝对不齐,QRS波群呈室上型。诊断:1、异位心律,2、心房颤动。 8、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要点:提前发生并且连续出现三个以上、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STT呈继发性改变。诊断:1、窦性心律;2、室性心动过速。 9、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要点:心率80次/分,P波顺序发生,I、II、V5、V6导联直立,aVR倒置,P-R 间期正常范围,QRS波群时限大于0.12s,V1导联呈rsR’型,I、V5V6导联S宽钝。诊断:1、窦性心律;2、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0、预激综合征: 心电图要点:心率67次/分,P波顺序发生,I、II、V5、V6导联直立,aVR倒置,P-R 间期缩短,小于0.12s;QRS波群起始部可见粗钝△波,时限变宽。

心电图诊断标准

正常心电图分析 1.心律:(1)基本心律:窦性或异位。(2)窦性心律最基本条件:PV5,PV6直立,PavR倒置。2.心率:大于3大格小于5大格(1格300,2格150,3格100,4格75,5格50),房颤时计算平均心室率。(1小格为0.04s) 3.P波:(1)正常圆钝。(2)正常肢导<0.25mv,胸导<0.2mv。(3)正常<0.12s。 4.P-R间期:正常为0.12-0.20s。 5.QRS波群:(1)时间为0.06-0.10s。(2)电压:Q<1/4R,主要分析V1,V5。RV1<1.0mv,RV5<2.5mv。 (3)胸导自V1-V6,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少,V1:R/S<1,V5:R/S>1。(5)RV5+SV1<4.0mv (成年男子),<3.5(成年女子);RV1+SV5<1.05vmv。 6.S-T段:(1)时间为0.05-0.15s。(2)移位:以j点后0.06-0.08s为准,以P-R段为基线,需结合形态分析。上移:正常V1-V2<0.3mv,V3<0.5mv,其余导联<0.1mv;下移:正常各导联主要均应<0.05mv。 7.T波:主要分析R波占优势的导联,肢导联主要看I、II,胸导主要看V4、V5、V6,正常时R 波占优势导联T波直立,振幅>R/10。异常T波表现为低平、平坦、双向或倒置。 8.Q-T间期:与心率快慢有关,正常值应根据相应的心率校正(0.32-0.44s)。 9.U波:V2,V3清楚,U与T方向相同,U100次/分。1岁>140次/分,1-6岁>120次/分。 (三)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频率<60次/分。 (四)窦性心律不齐:节律不整,P-P间期差异>0.12s 期前收缩 (五)房性早搏:(1)提前发生的房性R波(称P`波),P`波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P`-R>0.12s,代偿间歇一般是不完全的(P`-P<2倍P-P)。 (六)室性早搏:(1)QRS波>0.12s并提前出现,其前无相关P波。(2)代偿间歇多是完全的(P`-P =2倍P-P)。 (七)房室交界性早搏:(1)提前发生的P`波(逆行P波),QRS之前P`-R<0.12s,其后R-P`<0.20s,P`avR直立,P`V5V6倒置。(2)代偿间歇多完全。 束支阻滞 一.右束支传导阻滞:(1)各导联QRS终末粗钝或切迹。(2)V1呈rsR,R及M型。(3)右胸导联(V1,V2,V3R等)继发ST-T改变。(4)QRS时限>0.12s为完全性,0.10-0.11s为不完全性。 二.左束支传导阻滞:(1)I,avL,V5,V6无Q波,多呈R型,R波顶端圆钝或切迹。(2)左胸导联(I,avL,V5,V6)继发ST-T改变。(3)QRS>时限>0.12s为完全性,0.10-0.11s为不完全性。 三.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QRS电轴左偏-30度至-90度。(2)II,III,avF呈rs型,S III>S II。 (3)I,avL呈QR或QRS或RS型,RavL>RI>RavR。 房室阻滞 一.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延长>0.20s。 二.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逐渐延长,有QRS脱漏。

十一种常见心电图名称及诊断分析

十一种常见心电图名称及诊断分析 11种心电图 1.正常心电图 2.窦性心动过缓 3.窦性心动过速 4房室传导阻滞 5.房早与室早 6.心房扑动 7.房颤 8.室速 9.室扑 10.室颤 11.心肌梗死 (一)各波形的意义 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过程中电位变化。

算心率 心律齐:HR=60/P-P(或R-R) 心律不齐:3s(或6s)内的QRS波群数乘以20(或10),既可算出心室率 1、正常心电图

1)窦性P波(振幅:<0.25mv、时限:<0.12s) 2)P-R间期0.12-0.20s 3)心率:60-100次/分 这个大家一般扫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窦速与窦缓口诀:小三大五窦速缓,三五之间无异变。 2.窦性心动过缓=大于五格 3.窦性心动过速=小于三格 4.房室传导阻滞 说到房室传导阻滞,大家先记一对夫妻,丈夫外遇的故事:(记住这个↓,下面常用到) P波代表老婆 QRS代表老公 一度—老公经常性晚归,但还是回来了。 二度I型—老公晚上回家越来越晚,有时候太晚就没有回来。二度II型—老公晚上回家时间比较固定了,但是经常不回家了!三度—离婚了,老公老婆就各玩各的啦!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老公虽然晚归,但是终究还是回来了! P-R间期持续>0.20S(五个小格,一个正方形的格),但是每个P 波后面还是有QRS波群。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老公回家越来越晚,有时候太晚了就不会来了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落一个QRS波,脱落后的第一个P-R 间期又恢复正常,而后渐延长,直至又脱落QRS波,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称文氏现象。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老公晚上回家时间固定(PR间期相等),但是经常不回家了!(QRS波群突然漏搏); P-R间期固定,规律性的出现QRS波脱落;每两个P波,有一个P波未下传,称2:1传导阻滞;每3个P波有一个未下传,称3:2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5.房早与室早 口诀:房早撇,室早阔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

常见心电图诊断标准

常见心电图诊断依据【心电图脑电图讨论版】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诊断要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P间期:并不绝对匀齐,但PP间期的互差<0.12秒医学。 4.心房频率:60~100次/分。小儿不超过正常相应年龄组心率95%或不低于正常相应年龄组的5%。 窦性心动过缓诊断要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P波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次/分。小儿心率低于下列范围:1岁以内超过100次/分,1~6岁超过80次/分,6岁以上超过60次/分。 4.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 窦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波频率100~160次/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P波频率可大于180次/分。小儿心率超过下列范围: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 4.心动过速时由于P电轴下移,P波的形态可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波重叠,PR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窦性心律不齐诊断要点 1.窦性心律 2.PP间期互差>0.12秒,也有人以互差>0.16

心电图特征

临床心电图诊断特征 一、正常心电图特征 1、窦性P波:P波在I II aVF 直立。A VR导联中倒置。P波呈圆椎形,较光滑,标准导联中振幅<0.25mv,P宽度<0.11s。 2、P-QRS-T:波群顺序出现,形态正常,节律规则,成人心率60~100次/分。 3、P-R间期:0.12~0.20s。 4、P-P间隔之间相差<0.12s。 5、心率可受外界因素影响而逐渐变快或变慢,这种变化终止也是逐渐的。 二、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 1、窦性P波。 2、心率>100次/分,一般不超过160次/分。 3、P-R间期:0.12~0.20s。 4、P-P间期规则或轻度不规则。 5、压迫颈总动脉窦心率常逐渐减慢。 三、房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 1、期前出现的房性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2、P,-R间期≥0.12s; 3、代偿间期不完全。 四、交界性期间收缩心电图特征

1、提前出现室上性QRS波群。 2、QRS波群前无P波,若有P,常为逆行的(倒置),P′- R<0.12s。P′出现于QRS波后,则R- P′<0.20s。P′波可埋藏于QRS波群中不易分别辨。 3、代偿间期完全。 五、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 1、提前出现的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2s。 2、QRS波的方向与T波方向相反。 3、代偿间期完全。 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 1、QRS形态为室上性。 2、心率快且规则,频率在160~250次/分; 3、P波常重叠于T波或QRS波中而不易辨认。 4、发作时可伴有ST-T改变。 5、发作前后常有与心动过速发作时形态相同的期前收缩。 6、起止突然,按压颈动脉窦可突然终止其发作。 七、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 1、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 2、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2s。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QRS可为一种,两种或多种形态。 3、窦性P波与QRS波无关(房室分离)。 4、心率快,稍有不规则,R-R间期互差<0.04s,频率多在140~180

最新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最新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急诊心电图诊断标准 1、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判断要点 1. P波在I、II、aVF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臵 2. PR间期0.12~0.20s; 3. P波频率大于100次/分。 2、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判断要点 1.P波在I、II、aVF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臵; 2.PR间期0.12~0.20s; 3.P波频率小于60次/分。 3、窦性心律不齐 诊断要点 1、P 波为窦性,在I、II、aVF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臵; 2、PP间期互差>0.12秒,也有人以互差>0.16秒作为诊断标准。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有关,吸气时PP间期逐渐缩短,呼气时PP 间期逐渐延长,屏住呼吸时,PP间期变为匀齐。 (2)非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无关,PP间期逐渐缩短与PP间期逐渐延长也是交替出现,但其变化的周期较长。 (3)心室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见于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包含QRS波群的PP间期短于不包QRS波群的PP间期,PP间期的互差一般<0.12秒。 4、窦性停搏 诊断要点 1.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波; 2.长间歇不是基本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 3.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

逸搏,因为心房与窦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5、房性早搏 诊断要点 1.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偶可呈逆行型; 2.P‘R间期一般正常,也可延长(房室干扰现象),偶可短于0.12秒; 3.早期的P‘波有时下传受阻,P’波后无QRS波群,称为受阻型的房性早搏; 4.早期的P‘波后继的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或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5.代偿期多不完全性。 6、房室交界区性早搏 诊断要点 1、提前出现的P 波与QRS波分别为交界区早搏向上及向下传导引起,故P 波与QRS 波之间无传导与被传导的关系,P 波可在QRS 波之前、之后或埋藏在QRS 波之中; 2、交界区性早搏向心房或心室均可发生隐匿性传导; 3、P 波为逆行性,即Ⅱ、Ⅲ、aVF 导联P 波倒臵,PR 间期< 120ms ; 4、QRS波形态可为正常或增宽,后者是发生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所致 7、室性早搏 诊断要点 1.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呈宽大畸形,时限成人>0.12秒,小儿>0.10秒,T波与QRS波群的方向相反 2.早搏之前无与其相关的P波; 3.逆行性P‘波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后,RP’>0.20秒; 4.早搏的QRS波群形态在同一导联相同,且配对时间相等,为单源性室性早搏;如早搏的QRS波群形态为固定的2~3种类型,且配对时间不等,则属于多源性室性早搏,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5.代偿期呈完全性

心电图诊断指南及操作规范MicrosoftWord文档

第一节心电图诊断指南 一、正常心电图 1.心律:(1)基本心律:窦性或异位。(2)窦性心律最基本条件:PV 5 , PV6直立,PavR倒置。 2.心率:大于3大格小于5大格(1格300, 2格150, 3格100,4格75, 5格50),房颤时计算平均心室率。(1小格为0. 0 4s) 3. P波:(1 )正常圆钝。(2)正常肢导<0. 25m v ,胸导<0. 2mv。(3)正常<0. 1 2so 4. P-R 间期:正常为0. 12-0. 20so 5. £)1^波群:(1)时间为0.06—0.10 5。(2)电压:QC1/4R,主要分析V1,V5 o RV 1 < 1 .0m v,RV5<2. 5mvo (3)胸导自V 1 -V6, R 波逐渐增高,S 波逐渐减少,V1:R/S< 1 ,V5:R/S>lo (5) RV5 + SV 1 <4. 0m v (成年男子),<3. 5 (成年女子);RV1+SV5<1. 0 5m v o 6.S-T段:(1 )时间为0.0 5 -0.1 5s。(2)移位:以j 点后0.06-0.08s 为准,以P-R段为基线,需结合形态分析。上移:正常V 1 -V2<0. 3mv, V 3 <0. 5mv,其余导联<0. Im v ;下移:正常各导联主要均应VO. 05mv o 8. T波:主要分析R波占优势的导联,肢导联主要看I、II,胸导主要看V4.V5. V 6 ,正常时R波占优势导联T波直立,振幅〉R/10。异常T波表现为低平、平坦、双向或倒置。 9. Q-T间期:与心率快慢有关,正常值应根据相应的心率校正(0. 3 2 -0. 44s)。 10.U 波:V2, V3 清楚,U与T 方向相同,U

心电图诊断学要点

心电图诊断学 一、心电图定义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3。电偶:由一对距离相近、电量相等的正负电荷构成,其中正电荷称电源,负电荷称电穴,其方向 是由电穴指向电源 二、心电向量:心肌细胞在除极、复极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偶,既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故电偶就是向量。箭矢所指方向代表向量的方向,箭头代表正电位,箭尾代表负电位,箭矢长短代表向量的大小。※三、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2、心电图的组成 P波:最早出现,振幅较小,反映心房除极过程。 P-R段,实为P—Q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以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即房室传导时间。 QRS波群振幅最大,反映心室除极全过程。 ST段反映心室缓慢复极. 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 Q-T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3淤、QRS波群的命名 R波首先出现的正向波 Q波 R波之前的负向波 S波R波之后的第一个负向波 R’波第二个R波(S波之后的正向波) S’波第二个S波R’波后的负向波) QS波QRS波只有负向波 大写:振幅(电压)>0o5mv Q R S Q' R’S’ 小写:振幅(电压)<0.5mv q r s q'r’s’ ※四、心电图导联与导联轴: 电极板安置在人体表面任何两点,并分别用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相连,所构成的电路称心电图导联. 导联体系:肢体导联与胸导联。 (1)肢体导联:包括双极肢体导联I、II、III及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其电极主要按放于 三个部位:右臂(R)、左臂(L)、左腿(F), (2)胸前导联:属单电极导联。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LT

1、Brugada征象及综合征:多发生在V1—V3导联,偶可见于I、AVL导联,形态易变,有时同一人可出现三种类型的Brugada征象,如有多源室性早搏、短阵室速及晕厥、黒朦病史则可确定为综合征。 2、早期复极征象及综合征: 良性:ST抬高及J波形态恒定,心率加快时消失,既往无晕厥、黒朦病史。 恶性:ST抬高及J波形态动态变化很大,心率加快时可加重,既往曾有晕厥、黒朦病史,此即为综合征。 3、巨大J 波:不符合上述两种类型,但可见超过R波高度的复极波,形态多变,原因不明,应做客观描述。 八、心率变异性分析: 主要观察SDNN及SDANN两项指标。正常值为100—200ms。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一、基础心律:占总心搏数50%以上者。 二、心率特征(窦性): 平均:60—80bpm 最低:40—60bpm 最高:无限制 最高与最低差值(动态变化):大于40bpm。 总心搏数:8—12万 窦性心律不齐:R--R最大差值可达2/3R—R间期 窦性停搏:长/短大于2倍且无整倍数关系 交界性停搏:长R—R后出现室性逸搏间期大于1.5秒 室性停搏:室性逸搏间期大于3秒 全心停搏:长间期大于3秒且无任何心电信号。 窦性游走心律:P波形态呈规律性渐变,可倒置,但P—R始终不变,而P—P 多变,符合窦性心律不齐特征。 三、各类早搏 发生频度:频发—大于500次;偶发—小于500次。 多源早搏:两种以上形态,联律不等。 多形早搏:两种以上形态,联律相等。 并行心律:同常规心电图。 四、各类心动过速 1、窦速:静息状态心率大于100次,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 2、发生频度:全天超过24阵为频发。 3、过速类型:短阵—持续时间短于50%总心搏 五、传导阻滞 1、窦房阻滞:同常规心电图

正常人动态心电图

正常人动态心电图(DCG)表现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变异大,应综合分析 1、心率: 成人24h平均心率60(59)--87bpm 最高心率:活动时可达180 bpm,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最低心率:睡眠中多>40bpm, 运动员更低,约38bpm ,甚至26bpm 2、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 (1)一过性窦缓:某一时间内HR<60bpm (2)持续性窦缓:24h总心搏数<80000次 3、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 (1)一过性窦速:某一时间内HR>100bpm (2)持续性窦速:24h总心搏数>144000次 4、心律失常 各种均可出现,各年龄段均可见。 (1)窦不齐 (2)窦性停搏:多为1.5—2.0s,多睡眠中。>2.0秒常是异常。运动员>2.0秒占37.1% (3)室上性心律失常:50-75%正常人可有,随年龄增长,老年人可达90%。 #以房早最多,一般房早<100/24h或1/1000心搏。 #短阵、偶发的室上速,房颤、房扑少见 (4)室性心律失常:

50%的正常人可见,随年龄增多,通常 <100次24h,<1/1000心搏,或£5/h, #超过只能说明有心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情况,要结合临床资料来定 #室早的数量不能单独作为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的依据 (5)传导阻滞: 主要是房室传导阻滞(AVB),占2-8% 多为I度,II度一型,且短暂,多在睡眠中;儿童多,老人少,运动员更多,II度二型及III度AVB极少见,如出现,通常认为异常5、ST-T变化: 上斜型压低常发生在活动后,发生率可高达30%,水平型、下斜型压低少见,约2%的人,幅度可达1-2mm ST抬高发生率可达25%,呈凹面向上 T波可低平、双向 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时目前通常采用3个1标准,即 (1)ST段缺血型压低>0.1mv (2)持续时间>1min (3)二次发作间隔>1min 6、心率变异性 心率变异性反映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指标很多,目前比较公认的长程指标主要为SDNN,通常> 100ms为正常

心电图ptfv1诊断标准

心电图ptfv1诊断标准 正常心电图(ECG)是一种可以提供有关心脏电活动的重要信息 的诊断工具。它每秒可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电信号。PTFV1(Precision-12Twelve-LeadExerciseTestVersion1)是一种心电图(ECG)诊断标准,它采用12导联系统,可以捕捉病人心脏电活动的更多信息,而且比常规的(6导联系统) ECG诊断标准更准确。 在PTFV1 ECG诊断标准中,医生们可以更细致地观察心电图并且更准确地诊断患者是否患有像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心肌病,心力衰竭这样的心血管疾病。 PTFV1 ECG诊断标准可以检测心 脏的功能性和结构性改变,从而为更准确的诊断提供更多的关键信息。 PTFV1 ECG诊断标准有助于医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服务。首先,PTFV1 ECG可以提供更多可用信息,以便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患者疾病。其次,它可以帮助医生改善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以便更准确地预测对病人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PTVF1 ECG诊断标准也有非临床用途,如可以用来研究动物的心血管系统。与传统的心电图方法相比,PTFV1 ECG诊断标准可以捕捉更多的信息,因此可以更准确地观察动物的心脏运动。 另外,PTFV1 ECG诊断标准可以用来测量人体耐力,从而评估运动对心脏的影响。它也可以用来监测成人和婴儿的心脏健康状况,并及时发现异常症状。 在总结上,PTFV1 ECG诊断标准是一种更准确和更细致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它可以从更多不同角度观察患者的心脏状况,有助于医生

准确诊断病人心血管疾病。它还可以被用于非临床用途,如研究动物心血管系统和测量耐力等。此外,它还有助于监测婴儿和成人的心脏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症状。

正常的心电图标准值

正常的心电图标准值 心电图(ECG)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它可以反映心脏的特殊工作状态,以及由心脏病引起的电流改变和异常现象。它可以被用来诊断心脏病、窦性心动过速、心脏骤停等症状。心电图可以提供准确的数据,可以估计心脏功能及其动力学表现,这对于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正常的心电图标准是由一些国家的专家制定的,用来作为心电图的合理参考值。根据所使用的仪器不同,标准值也可能有略微的差异。正常的心电图标准一般包括心电图的5个关键参数,即心房频率(P 波)、QRS波的宽度、心室频率(T波)、QT/QTc比例和心电图改变(P 波、T波、R波、U波、心室阻滞)等。 心房频率(P波)是每次心跳开始时所发生的脉冲,由室管膜表现出来,每小时心率一般介于60次到100次之间,最小P波振幅应大于0.1mV,P波宽度大约为0.06s~0.2s。 QRS波是由心室发射的心脏电路及其电位改变而形成的,它可以准确反映心室肌肉对于刺激的反应,QRS波的宽度在0.04秒~0.12秒间,其最小振幅大约在0.5mV~1.5mV之间。 心室频率(T波)是心室肌肉收缩后的脉冲,它可以提供有关心室肌肉收缩力量的反映,T波振幅0.2mV~0.5mV,宽度大约0.1s~0.4s。 QT/QTc比值是由心电图采集时的相对时间变化得出的,它可以反映心电全衰减的速率,QT间期的正常值要比前面几段的值稍微长

一点。 最后,心电图改变是指心电图检测中心室、心房或周围组织的不正常变化,一般可以分为正常的心电图改变和异常的心电图改变。正常的心电图改变可以通过波形、振幅和持续时间等参数进行判断。 以上就是正常的心电图标准值,心电图不仅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还可以用于病人的情绪识别等相关应用。正常的心电图标准值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作为医生诊断疾病的参考值外,还可以为病人提供健康的健康状况。因此,对于病人来说,了解正常的心电图标准值,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常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心脏病非常重要。

医科大学常规心电图诊断规范

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常规心电图诊断规范 第一部分以形态改变为主的心电图诊断书写要求 一、正常心电图 1、正常心电图必须保证心电图的图面及各项参数都属正常范围 内,如参数有偏差应纠正。 2、正常心电图电轴在-30度~ 90度范围内。 3、窦性心律的P-P间期互差小于或等于120ms时,直接诊断为正 常心电图。当P-P间期互差大于120ms时,诊断窦性心律不齐。 二、电轴偏移 1、电轴左偏:-30度~ -90度: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 下,Ⅱ导联R/S﹤1。 2、电轴右偏:90度~180度: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 3、电轴极度右偏:180度~270度(-90~-180度):Ⅰ,Ⅲ导联主 波均向下。(SⅠSⅡSⅢ现象:Ⅰ,Ⅱ,Ⅲ导联R/S﹤1) 4、六个肢体导联均呈R/S=1,则其QRS额面电轴为0度。 三、心脏转位 1、注意胸前电级安放位置的准确性。 2、逆钟向转位:Ⅴ1导联R/S>1,或Ⅴ1导联R/S<1,但Ⅴ2导联 R/S>1;如Ⅴ1导联R/S<1,Ⅴ2导联R/S=1时,不要下此诊断。 3、顺钟向转位:当Ⅴ5或Ⅴ6导联R/S<1,Ⅴ1呈QS或rS时再作 诊断。 四、低电压

1、肢体导联低电压:所有肢体导联电压均<5mm。 2、胸导联低电压:所有胸前导联电压均<8mm。 3、全导联低电压:符合上述两条标准。 五、短P-R间期 1、只要有1个导联的P-R间期达到120ms就不下此诊断 2、P-R间期<120ms,QRS异常,应分别诊断。例:(1)短P-R 间期;(2)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等。 3、临床上即使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史,也不要诊断L-G-L综合 征。 六、ST段改变 1、等电位线 (1)以P-R段或QRS波起点为基准。 (2)基线不稳时,可以2个QRS波群起点的连线为等电位线。(3)S T段的测量点为J点后60ms或80ms计(根据心率调整)。2、ST段抬高:应描述ST段抬高的形态及幅度。例:弓背向上型、 下斜型、马鞍型、凹面向上型等。 (1)正常人ST段抬高于肢体导联不超过1 mm,Ⅴ1、Ⅴ2不超过 3 mm,V3不超过5 mm,Ⅴ4~Ⅴ6不超过1 mm。 (2)有明确心肌梗死病史三月以上,梗死部位ST段仍呈抬高,临床无胸痛等症状,在描述ST段抬高的同时可以提示室壁 瘤形成。 (3)如以J点上移为特征的ST段抬高,可提示心室早期复极。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