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化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交通,研究的是人类活动空间和范围的变化,这一变化必然会伴随着时空的变化。

本课从历史情境入手,着眼于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表达,通过探究活动——“诗人的移动”和“璞鼎查东来”,将其移动的路径表现在地图上,让学生动手绘制路线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个别人物的活动服务于历史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由此继续展开,探讨诗人所处的唐朝和璞鼎查所处的近代,道路交通所承载的不同历史内涵,将道路交通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塑造家国情怀。

本课的教学立足于基础知识,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谋求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

教材、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部编高中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主题是交通运输及其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分两课,分述古代、近代与现当代交通变迁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之间存在明显的延续关系。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文分三个子目——古代的陆路交通和水陆交通、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确立、交通与社会变迁,叙述了从原始社会至19世纪末,中国与西方各国在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路线等方面的探索。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今中外道路交通的历史变迁,认识到道路交通的进步对社会进步带来的深刻影响,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道路交通所体现出的由陆到海、由人力到机械力、活动范围由局部到全球的变化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念,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趋势。

二、学情分析:

首先,本课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以交通发展为主题,述及古今中外。由于道路交通这一主题在过去的历史学习中一直被忽视,知识点也相对较分散,学生对交通变迁方面的知识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涉猎较少,导致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缺乏系统化的了解。

其次,本课的学习难度不大。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道路交通的变化在必修阶段学习中均有体现,如秦朝的驰道作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而出现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全球航路确立与15世纪之后的新航路开辟,在纲要(下)有详细的学习等。学习本课,即摘取已学课程中有关道路交通上的知识,从中去发掘道路交通变迁的特点与产生的历史影响。

课标要求

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 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3. 理解道路交通的变化对政治、经济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呈纵横交叉的特点:横向上从中、外两个方向阐述道路交通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和中外的交流;纵向上以时间为序,从古至今表现为道路交通的不断进

步。

通过对本课知识结构的分析,我发现中外的汇合与新旧交通的

更替这两条线交汇于鸦片战争期间,这是本单元教学的契入点。鸦

片战争上连中国古代史,下启中国近现代史,将中外之间横向相连,

并且在道路交通上确实有所体现。(如图示)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逐

渐发生变化,中华民族逐渐沉沦,围绕这“路权”而进行的侵略与

反侵略一直在进行,因此近代中国在道路交通上的探索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向下延伸至第13课,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铁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

从古代到近现代,道路一直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因此,本课立足于中国古代、近代史,将交通发展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探讨交通与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后,道路交通给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将放在本课最后将通过史料阅读、分组讨论的方式来展开。

总结:本课将国家命运与道路建设结合起来,横穿中外,纵连古今。教学的安排分别如下:

一、古代道路建设——统一王朝政治的延伸

二、近代道路建设——侵略与反侵略的反映

三、道路交通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自古以来中外在道路建设、交通工具方面取得的成就;

了解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工具和道路建设方面所带来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水陆交通变化得原因及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教学方法:

通过史料研习、绘制地图、小组讨论等方法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板书设计

一、古代道路建设——统一王朝政治的延伸

二、近代道路建设——侵略与反侵略的反映

三、道路交通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问题引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争结果怎样?

鸦片战争前夕,道光皇帝指示林则徐“以逸待劳”,道光皇帝

“以逸待劳”的构想实现了吗?

为何本土作战的中国却战败?

为什么不能“以逸待劳”?

中国本土作战,除了战场上双方军事力量的悬殊,还有没有其

他的原因呢?

(作为本土作战的中国却陷入主客颠倒、被动防守的局面,遭

至战争失利。留下悬念,后文自行解答。)

思考并回

答问题

鸦片战争对中

国历史产生深

远影响,他的失

败除了双方的

悬殊之外,调

兵、通讯的迟缓

也大大制约了

中国战力的发

挥。由这一事

件引入,凸显道

路交通的重要

性,引入本课的

学习。

一、古代道路建设——统一王朝政治的延伸1.核对学生完成学案情况,梳理中外古代史上道路交通所取得

成就,概括古代交通的特征。

2.在地图中将诗文中的路径标识出来,并注明相应的交通工

具。

3.根

据以上两个环节的结果,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古代一些重要

的道路交通成就往往发生于大一统王朝。试着去分析其中的

原因,认识古代道路交通所发挥的职能。

能在唐宋以后随着商业的繁荣而逐渐发生变化,商业职能逐渐

增加,但是受制于农业生产力的限制,古代交通建设并没有发

生质的变化。(进入下个环节)

结合学

案,完成

学案【课

程梳理1】

【深入探

究1】将学

案诗文中

所涉及的

路径在地

图中标识

出来。

根据以上

环节探讨

古代交通

的职能的

变化。将

道路建设

与古代大

一统政治

紧密联

系。

问题驱动,在完

成学案的同时

对书本内容有

一个具体的了

解。

通过唐诗中的

道路交通这个

活动,让学生对

古代交通有一

个具体而全面

的认识,如出行

的选择、道路的

分布于通向等。

对接下来的鸦

片战争期间清

政府的调兵、通

信留下铺垫。

这一过程有两

个目的:一,古

代交通停滞不

前,接下来近代

西方交通的变

迁做对比;二,

强调道路交通

与政治、经济之

间的关联,呼应

单元标题——

交通与社会变

化。

●由陆至河再至海;

●人力、自然力为主;

●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区域性而非全球性;

二、近代道路建设——侵略与反侵略的反映1.核对学案答案,梳理西方近代以来在道路交通上所取得的突

飞猛进的成就,概括以上变化的特征。

2.绘制“璞鼎查东来”的路线图,并对关键地区和所乘交通工

具进行标注,并注明所画线路的历史依据。

(地图的绘制有两个节点需要注意:①,新航路的开辟;②1869年苏伊

士运河开通—1840年前后苏伊士运河未开通;③路线与时间,体现出近

代交通变迁所带来的速度和效率的变化。)

再通过苏伊士运河、轮船等道路交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彰显

中外道路交通方面的差距,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和近代列强对中

国的侵略铺设好条件。

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分别对道路交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进行

概括

解决导入部分留下的问题

结合学

案,完成

学案【课

程梳理2】

【深入探

究2】将

“璞鼎查

东来”的

路线在地

图中标识

出来。

阅读书本,提取

关键信息,对近

代以来交通的

变迁有一个大

概的了解。

绘制地图,对这

一时期的全球

交通有一个粗

略的认识,加深

学生对新航路

开辟及近代道

路交通变化的

实际了解。

3.回顾中国近代史上跟“路权”相关的一些史实,让学生意识到:一方面,列强不断侵蚀中国的“路权”,通过各种道路层

层渗透着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进步的中国人又是通过捍卫“路权”的方式在抵抗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捍卫民族利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1840年到1949年共110多年的时间里,为什么中国没有实现道路自由?回顾近代

史与道路

有关的相

关史实

将中国近代史

上一些和“路

权”有关的一些

历史事件串联

起来,深化主题

——道路交通

与国家命运密

不可分的关系。

三、道路交通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析道路建设所起到的

历史作用。

材料一: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

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社会

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

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

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

进……从社会史、文化史的角度看,交通网的布局、密度及其通

行效率决定了文化圈的范围和规模,甚至交通的速度也对社会生

产和社会生活的节奏有重要的影响。

——王子今《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

材料二:人类征服了时间和空间。自远古起,人类一直以坐马车、

骑马或乘帆船所需旅行的小时数来表示不同地方之间的距离。但

现在,人类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过了地球。人类能够凭借

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能够用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

讯。这些成就和其他一些使人类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

地生产铁、能同时纺100根纱线的成就一起,表明了工业革命这

第一阶段的影响和意义。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沿江沿海的航道上,太古、怡和、旗昌之类的外国轮船

和招商局的中国轮船实力正盛,“上海之沙船、宁波之钓船、广

东之红单船全失其利”,汉口以下的江船也“废业者逾半”。在华

北和台湾,还出现最初的铁路。借助于新式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装

载量,城乡交流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

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

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

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

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

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1册

(预设答案:

①巩固国防,加强统治。

②加强联系,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有利于人口、货物、

资源等城乡流动、南北交流和国内外交流;

③改变了出行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促进了城市化

与交通产业化;新的产业链出现,如交通产业、旅游产业等。

④成为列强侵略中国、掠夺中国的工具)

【探究活

动3】,概

括道路交

通进步所

引起社会

变化。

学会深度阅读、

提升学生的分

析概括能力,理

解交通变革与

社会生活变迁

的逻辑联系。

课堂小结

本课选取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展开大专题教学。设计上以家国情怀为主要表现目的,通过几个代表性的个例展示古代、近代、现代道路交通与国家命运之间沉沉浮浮的关系,通过中间三个探究环节即从古诗文中标注交通信息、绘制璞鼎查东来的路线图及对比《建国方略》与《交通强化建设纲要》两则文献依次将道路交通的变迁通过具体史实中表现出来,体现了历史学科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中间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对世界古代其他地区的交通成

就、两次工业革命等方面学习不够到位等地方,在其他地方的学习中要尽量弥补这方面知识学习的不足。

其他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化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交通,研究的是人类活动空间和范围的变化,这一变化必然会伴随着时空的变化。 本课从历史情境入手,着眼于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表达,通过探究活动——“诗人的移动”和“璞鼎查东来”,将其移动的路径表现在地图上,让学生动手绘制路线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个别人物的活动服务于历史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由此继续展开,探讨诗人所处的唐朝和璞鼎查所处的近代,道路交通所承载的不同历史内涵,将道路交通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塑造家国情怀。 本课的教学立足于基础知识,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谋求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 教材、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部编高中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主题是交通运输及其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分两课,分述古代、近代与现当代交通变迁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之间存在明显的延续关系。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文分三个子目——古代的陆路交通和水陆交通、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确立、交通与社会变迁,叙述了从原始社会至19世纪末,中国与西方各国在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路线等方面的探索。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今中外道路交通的历史变迁,认识到道路交通的进步对社会进步带来的深刻影响,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道路交通所体现出的由陆到海、由人力到机械力、活动范围由局部到全球的变化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念,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趋势。 二、学情分析: 首先,本课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以交通发展为主题,述及古今中外。由于道路交通这一主题在过去的历史学习中一直被忽视,知识点也相对较分散,学生对交通变迁方面的知识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涉猎较少,导致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缺乏系统化的了解。 其次,本课的学习难度不大。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道路交通的变化在必修阶段学习中均有体现,如秦朝的驰道作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而出现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全球航路确立与15世纪之后的新航路开辟,在纲要(下)有详细的学习等。学习本课,即摘取已学课程中有关道路交通上的知识,从中去发掘道路交通变迁的特点与产生的历史影响。 课标要求

2020-2021学年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案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古代的水路交通建设和陆路交通建设及主要的交通工具,引领学生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与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促进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梳理水陆交通的不断发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形成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通过回顾知识、角色扮演,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进一步理解交通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发现人类历史的多元特点与全球化趋势,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自觉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优良品质,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水陆交通的建设;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的促进作用。 教学难点: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方法 本课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手段 电子课件与黑板板书结合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在进入新课之前呢,老师想先问一下大家,假期的时候去哪里玩了?乘坐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 学生活动:(积极分享假期经历)回答火车、汽车、轮船、飞机。 教师活动:同学们的假期都很丰富呀,我有一个小问题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在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发明之前人们怎么出行、怎么运输货物吗?这些交通工具又是怎么出现的呢?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的话,就请跟随老师一起登上“时光机”,我们回到过去看看。 2.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大家请看课件上的两幅图片。你们有发现什么他们的路和我们现在的路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后回答)他们没有特意修建道路,是由足迹形成的。 教师活动:对,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随着人们开始定居生活,生产力得到发展,人们由依靠手提、肩扛、背负等方式运输,到在驯化了动物之后会让动物来托运货物,再后来就有了车,车的出现使得运输货物的量大大增多。我们可以看到课本右上角有一张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居民所使用的双轮车的模型。先秦时期有一本手工艺著作叫做《考工记》,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察车自轮始”。从轮的出现后,从商代的独轮车到商末周初的四轮车,再到四轮马车。但局限于动力源和材料加工的限制,承载货物的能力上并无太多的提高。而拉货的货车,从早期的人力独轮车,到畜力的双轮车,再到四轮车,载货量也越来越多。汉代以后多用牛车拉货,一是因为马在力气上不如牛大,二是马车一般为权贵们的专属交通工具。牛车拉货量大而且虽行动缓慢但优点在于平稳安全,在某些时期甚至成为文人官僚们出行的主要工具。短距离的货物运输或者贫穷偏远地区的百姓多采用独轮车,牛车和马车虽然载货量多、节省人力,但是只能在宽敞的大路上行驶,不能在山路或者小路上行驶。因此一直到近代,独轮车都未被淘汰。三国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时间:课时:课型:新授主备: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古代的水路交通建设和陆路交通建设及主要的交通工具;引领学生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与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古代水陆交通的建设;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的促进作用。 教学难点: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在进入新课之前呢,老师想先问一下大家,你们知道在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发明之前人们怎么出行、怎么运输货物吗?这些交通工具又是怎么出现的呢?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的话,就请跟随老师一起登上“时光机”,我们回到过去看看。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古代的水路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找出知识点、重难点、困惑疑难点。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一)自学指导一 阅读第一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 1.人工道路产生前的交通状况如何? 2.古代的陆路交通 (1)原因: 3.古代的水路交通 (2)法国: (3)荷兰: (二)自学指导二 阅读第二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3分钟后比谁能准确作答。

2.全球航路的建立——新航路的开辟 (1)时间: (3)意义: 3.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带来的意义?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人工道路产生前的交通 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2.古代的陆路交通 (1)原因: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3.古代的水路交通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任务清单 (一)请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1】基础知识梳理 水路陆路运河海洋 古代中 国 春秋:已有运河 秦朝:灵渠沟通两大水系 隋朝:大运河为中心 :京杭大运河(裁弯 取直,世界最长) 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 线;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 技术进步,广州明州泉州为三 大贸易港;明代时期下西 洋,到达等地 原始社会主要依靠天然的 秦朝修筑驰道、直道(为中心);汉朝 贯通,连接亚、欧、北非;唐朝驿道 较长,以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以 为中心的通向全国乃至的驿路交通网, 遍设 世 界 波利尼西亚人在太平洋诸岛活 动;腓尼基人首次横渡; 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 探险;在印度洋海上贸易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与各行省连接起来, 形成的盛况 近代 中 国 19世纪20年代,轮船进入中国;中期,中国人建造 的“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序幕;1872年,官督商办的 成立(与洋务运动运动有关) 1881年铁路,中国人第一条实用铁路 1909年京张铁路,的第一条铁 路。到1911,由外国人控制的占以上 世 界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达伽马绕过非洲到达东方;到达 美洲;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欧洲人开辟北大西洋和南 太平洋的航线;17世纪,法国米迪运河、荷兰阿姆斯特丹 运河系统;年,苏伊士运河;1914年,巴拿马运河 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1812年,英国汽船试航成功 年,史蒂芬孙改进蒸汽机车; 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 带动各行业的大发展,进入时代; 1867年米肖自行车诞生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汽车 【任务2】以下为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的交通示意图。请分别提取图1、图2、图3、图4的交通等历史 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秦朝、隋朝、唐朝、元朝)。 图4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第五单元由《第 12 课水陆交通的变迁》、《第 13 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两课构成。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分别为古代的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确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交通与社会变迁,叙述了古代到近代中西方各国在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路线等方面的探索。结合“双减”背景下“提质增效”的教学要求,本课形成以下教学思路:由于水路包括运河与海洋,新航路的开辟与工业革命在世界史分期上又属于世界近代史,本课将大胆整合教材,将第二子目内容进行拆分,与第一、第三子目进行融合,以便更好厘清历史逻辑;同时,本课基础史实较多,贯通古近中外,但学生阅读难度不大,所以将教材作为学材进行使用,借助学案表格(见【学案】)梳理基础性知识点,完成课前预习环节;课堂上则将集中精力突破重难点问题,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升学生能力素养,呼应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通过不同朝代的交通路线图与近代铁路发展史时间轴,了解古近代中国交通建设发展表现,强化学生时空观念。依托地图、版画壁画、时间轴、文字等材料,提取分析信息,概括出不同时期中西方交通建设的特点,并对交通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出合理的解释,不断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在认识影响交通发展的因素、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辩证关系中培养唯物史观思维方式。将交通建设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塑造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近代交通发展的表现与特点。 难点:交通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展示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图,提问:图 中有哪些人物的出行和物品运输方式?其中交通工具 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解析“交通”的概念) 观察局部图,回答问 题。 补充知识 点,调动学 生学习积 极性。 一、聚焦:古 代中国交通 建设——统 一王朝政治 的延伸 PPT展示中国古代五个历史时期的交通示意图: PPT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观察其最远到达位置。【任务1】具体到不同 朝代的交通发展情 况,可以结合地图来 看。请分别提取图1、 图2、图3、图4的交 通等历史信息,并结 合教材内容,说明与 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秦朝、隋朝、唐朝、 元朝)。 【任务2】图5为元朝 大运河。思考说明元 朝“截弯取直”,“开 辟海运”的原因。 【任务3】结合所学, 概括中国古代交通事 对学生的 预习成果 进行检验。 层层深入 形成问题 链,使学生 在探求的 过程不断 强化“时空 观念、史料 实证和历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知识梳理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标要求】 1.了解古代的水路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内容简介】 1.古代的道路铺设和运河开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航海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改进,让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从区域扩展到全球,全球航路得以建立。 3.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 4.交通的改善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清单】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一)古代陆路交通 1.自然道路: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形成了路。 (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驻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以来的仍是天然的道路和河流。 2.人工道路: (1)根本原因:生产的发展。 (2)罗马: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链接起来。 (3)中国: ①秦朝:修建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②汉代:丝绸之路成为链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③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④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二)古代水路交通

1.中国运河: (1)春秋:已有运河。 (2)秦朝:开凿链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4)元朝: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2.外国运河: (1)法国:米迪运河,17世纪开通,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2)荷兰:17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一)中外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中国: (1)西汉: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2)宋元: ①造船工艺进步: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明显提高。 ②航海技术进步:磁罗盘、使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 (3)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 ①时间:1405年—1433年。 ②航程: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海口和东非沿岸等地,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4)整体: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2.外国: (1)早期: ①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②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③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2)近代:15世纪末—16世纪初。 ①达伽马: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高二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要点识记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高二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要点识 记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要点识记一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路”的形成和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⑴“路”的形成 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⑵天然的道路与河流: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2.人工道路 ⑴原因: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⑵古代著名的人工道路 ①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②中国 A.秦朝: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B.汉代: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C.唐朝:唐朝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D.元朝: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3.运河 ⑴含义: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流。 ⑵中国运河 ①春秋时期: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②秦朝:秦始皇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隋朝: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④元朝:元朝的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⑶世界 ①法国: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②荷兰: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要点识记二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㈠综述: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曾不断探索海洋。 ㈡概况: ⒈中国: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⑴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⑵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明显提高,磁罗 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⑶明朝: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⒉世界: ⑴古代: ①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②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③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知识提纲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十二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标要求: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本单元时间框架】 一、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产生原因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 3、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二)古代水路交通的变迁 1、陆路:中国是最早使用“车”的国家;先秦时期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交通工具和道路系统。 知识提升1:秦朝驰道修建的背景、目的、特点及影响? (1)背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2)特点:以都城为中心,四通八达;道路宽阔牢固,美观实用 (3)目的: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4)影响:①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②加强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 ③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④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2、水路——人工运河: 3、海路:中国古代,已经形成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知识提升2:古代西方海洋探索的特点——范围小;规模小;局部探索 知识提升3:分析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1)战争和贸易的要求;(2)秦以后大一统局面(国家统一); (3)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4)弥补陆路及河运的不足;(5)强盛的国力 知识回顾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积极: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丰富地理知识,开阔视野 (2)消极: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工业革命与交通运输的发展 (一)火车与铁路交通 1、西方: (1)1814年,史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2)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等行业的发展。 2、中国: (1)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第一条实用铁路。 (2)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 (3)近代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总里程数的90%以上。 知识提升4: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特点? (1)起步时间晚、数量少、发展缓慢(2)区域分布不平衡 (3)多为列强修筑并被控制(4)从技术引进到自主设计建设 知识提升5:铁路建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推动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2)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加速了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4)有利于破除封建陋习 (5)打破了中国内地的封闭状态,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交流。 (6)推动了中国城市化;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二)轮船与航运业 1、西方: (1)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2)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3)蒸汽机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学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古代的路、桥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2.核心素养: (1)通过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从“时空观念”角度掌握交通的发展过程。(2)结合史料概括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及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能够结合时代背景,认识古代交通特别是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辉煌成就和特点,从“历史解释”认识古代交通发展的意义。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4)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水陆交通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城市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认识秦、唐、元朝时期交通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了解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史实,认识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对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 【学习重点】古代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学习难点】交通与社会变迁,突出交通的改进对国家发展、城市变迁和信息传递的影响 【知识梳理】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古代交通的类型及代表性成就: (1)陆路交通 西方 中国 ①秦朝: ②汉代: ③唐代: ④元朝: (2)水路交通 中国 ①春秋时期: ②秦朝: ③隋朝: ④元朝: 西方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探索 (1)西汉时期: (2)宋元时期: (3)明朝:1405年到1433年,郑和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 (4)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 ”。2.古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1)波利尼西亚人 (2)腓尼基人首次 (3)维京人 (4)阿拉伯人 【达标检测】 1.古代驿传通讯以京城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延伸,每条线路相隔一定的距离便设驿 站(或亭、馆、塘、台),配备驿官、驿卒等人员,组成全国驿传网络,采取接力的方法,一站接一站地传递公文信函和军事情报等信息。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驿站仅是传递现行文书的基础设施 B.驿站畅通了全国各地间的信息交流 C.弱化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统治 D.加强了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府的联系 2.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A.使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极大地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C.得益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 D.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 3.在印尼海域打捞上来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烧有“湖南道草市石 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题记的瓷器。结合对他处出土器物的考证,有专家认为“黑石号” 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可靠证据之一。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高中历史《水陆交通的变迁》说课稿

高中历史《水陆交通的变迁》说课稿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导学案)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学习难点:交通与社会变迁,。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人工道路的铺设、运河的开凿、海上航线的建立、铁路的发展等交通工具的改进等史实,学会从区域性和全球化两个视角了解20世纪前交通运输发展的脉络与条件。(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史实整合与史料分析,理解交通在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关注我国铁路、航运的近代化,认识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体会中国人自主创新与开拓精神(素养:家国情怀) 【名词解释】 邮驿制度:在我国古代又称为“站赤”。以驿站为主体的马递网路和以急递铺为主体的步递网路。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我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汉、唐、宋、元的各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到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 轿子:是中国古代特殊的交通工具,最初是山行的工具。到魏晋时,逐步成为统治者日常使用的步伐工具。到了五代,开始有“轿子”一词,最初,乘轿是一种特权,如宋代只供皇室使用。明清以来,轿子有官轿、民轿之分。官轿等级森严,不同身分,与品位的人,做乘坐轿子的质地、装饰、大小和轿夫人数都不一样,民间用轿比较有名的,是结婚时乘坐的“花轿”传统上只有初嫁女子可以乘坐“花轿”,改嫁的最多是在普通轿子上扎些彩布或纸,称为“彩轿”。 客邮:是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邮政机构。1834年,英国人率先在广州开办邮局,法、美、德、俄、日等国也纷纷效仿。客邮最多时有五六百处,其中日本开办的数量最多。客邮的设立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阻碍了中

高二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案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近代以来交通发展的重要影响,认识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辩证关系。 2.时空观念:认识交通条件的改善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3.史料实证:能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分析并认识影响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理解古代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国家的诞生。 4.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图片进行情景化教学,使学生知道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建立的过程。 5.家国情怀:分析人类对海洋探索的意义以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难点: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中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故事说的是:刘邦取汉中后于公元前206年按大将韩信的计谋,派少数人修栈道,以转移镇守关中西部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沿着西边艰险的陈仓道(即秦栈),北出大散关,攻占了陈仓城,进军咸阳。 栈道是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通道,也是兵家攻守的交通要道,工程艰巨,路途险恶,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战国策·秦》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川陕之间的栈道始建于战国时代,拓展于秦汉两代.由于古代战火焚烧和2000年的蚀毁,古栈道留下斑斑痕迹,引人今人的感叹。 新课讲授: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古代交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 (3)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 ——《剑桥中国秦汉史》2.古代罗马的交通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3.古代中国的水陆交通 (1)陆路交通 秦朝:修驰道、直道、五尺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汉朝: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大通道。 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明清时期:古代交通受到近代因素的挑战 秦汉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弃,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简析秦汉时期道路修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积极: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③便利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消极: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3.古代中国的水陆交通 (2)水路交通 春秋时期:已有运河(506BC胥河,世界开凿最早的运河) 秦朝: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教案)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课标与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为:交通与社会变迁。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认识20世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可见本课内容应始终关注交通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是交通进步的意义正应该落脚于社会变迁。按照课标的这一要求再去理解教材内容就能够把握住教材叙述的主线。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交通的意义,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切身的体会,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另外同学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京杭大运河、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等内容,这样专门从交通与社会变迁角度引导同学们重新审视这些内容时,一方面同学们已经有相关知识基础,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老师还应该帮助同学们转换视角,从交通与社会变迁角度进行深度学习而不是浅层的全面了解。 三.教学立意 这一课能够较为突出地体现时空观念素养,尤其是空间观念素养。水陆交通体现历史发展的空间联系,而交通变迁又体现出历史发展纵向的时间演变。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体验到水陆交通,但是对于历史上的水陆交通所知不多,这里就涉及到大量地名和空间结构的理解,必须要大量借助于地图的使用。而帮助学生体会到“变迁”,则以比较法为最佳,尤其要借助于地图的比较。整体而言,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能更好地体会历史的时空四.教学目标 1.按照主题分类分出水陆交通和海洋交通两大主题;然后按照先中国后世界的空间秩序,再按照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梳理中外古今的交通变迁,引导学生体会交通变迁的大趋势及交通发挥的重要作用。 2.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交通的各种形态,从中体会历史的空间形态的重要性。 3.分析水陆交通在历史上发挥的巨大作用,提高对社会变化的解释水平,增强同学们对历史空间性的感知。 五.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索。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索尤其是新航路开辟,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关键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国古代的水路交通系统。中国古代的水路交通系统涉及很多新的内容,且史实较为繁琐。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识图法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个别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进行理解。其中大量内容学生比较陌生,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在教材之外补充一定的知识。 学法:引导同学们读图、识图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七.教学过程 导入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设计分为四个部分: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交通与社会变迁四个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和近代区域性和全球化交通运输网络的连接与扩展历程,理解这一过程中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社会转型等因素对交通产生的影响以及古今中外交通运输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借此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提升其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为第五单元第12课,涉及的主要历史时段是20世纪前(少量涉及20世纪后),对交通的变化作了一个概要性的交代,并讨论交通发展的作用。本课上启《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下启《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将城市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生活有机链接,为还原给学生一个多维的历史样貌打下基础。 本课分为四个子目,按照专题和时序排列。第一个子目反映的是交通中最早的信息,主要介绍道路建设和运河开凿。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所涉及的海上航行尤其是远洋航行难度较大,所以时间则相对晚些。“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作为第三子目单列,主要考虑到工业革命对铁路、轮船、汽车等的重大推进作用。第四个子目则是在前三个子目的基础上,讨论交通发展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在初中对本课涉及的知识获得信息量较少,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与本课对应的部分只是从交通工具的动力变革和世界市场的孕育发展视角有所涉猎,导致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缺乏系统化的了解; 2.学生通过对高中必修教材的学习和对日常对生活环境的观察,对交通运输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近代交通的发展有过一定的了解,这将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基础; 策略:设计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性和直观性,通过展示视频、图表等信息,让学生对古代和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变迁有更加直观和明确的了解,同时帮助学生在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脉络的同时,深入理解促成交通运输发展因素及其影响。因此本课设计将重点放于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如设置探究主题,学生合作解决,得出相应结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人工道路的铺设、运河的开凿、海上航线的建立、铁路的发展等交通工具的改进等史实,使学 生从区域性和全球化两个视角了解20世纪前交通运输发展的脉络与条件。(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史实整合与史料分析,让学生理解交通在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关注我国铁路、航运的近代化,认识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体会中国人自主创新与开拓精神(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古代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二)教学难点 交通与社会变迁,突出交通的改进对国家发展、城市变迁和信息传递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视频资源文本资料智慧学习平台 (二)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学习、史料研习、翻转课堂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知识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精编知识体系) 【单元课程标准】 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3.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时空坐标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归纳:运输工具的发展 人工搬运(人力)→驯养动物(畜力)→撬的使用(技术)→发明轮车(技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原始交通 (1)“路”的形成: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2)定居生活产生后交通的发展: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2.陆路交通:人工道路 (1)原因: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2)古代著名的人工道路 1)罗马帝国: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2)中国 ①秦朝:修筑的驰道(国道、皇帝道)、直道(类似高速)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拓展:秦朝交通的成就及作用 a.成就:统一车轨,修筑驿道,开凿灵渠。 b.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②汉代:贯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③唐朝: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拓展:唐代交通的特点及原因 a.特点: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陆路、海路并举;形成几个交通中心。 b.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辉煌灿烂、世界领先;长安、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④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思考:秦与罗马全国道路网的共同作用 (1)积极作用: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③便利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选择性必修2同步学案:第5单元+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学习目标导航] 课标解读1.梳理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从“时空观念”角度掌握交通的发展过程。 2.搜集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辉煌成就和特点,理解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意义。 3.掌握近代交通工具及对海洋的探索,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4.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水陆交通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城市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感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对交通事业的影响。 时 空 坐 标 知识点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1.发展的原因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的足迹。

(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交通的需要。 (3)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2.代表性成就 项目内容 陆路交通中 国 ①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 国性道路网 ②汉代:开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③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④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西 方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水路交通中 国 ①春秋:已有运河 ②秦朝: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④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西 方 ①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 荣的重要体现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秦朝修建的驰道有什么特点?目的是什么? 提示:特点:以都城为中心,四通八达,道路宽阔牢固,美观实用。目的: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宣扬皇威。 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

高中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道古代水陆交通的成就以及主要交通工具,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分析在古代交通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意 义。 2、通过史料图片进行情景化教学,使学生知道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建立的过程,分析人类对海洋探索 的意义以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通过运用时空轴,联系比较古代和近代中西方水陆交通的成就,认识交通条件的改善对政治、经济、文 化发展的影响. 4、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近代以来交通发展的重要影响,认识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辩证 关系,增强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代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2、难点: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课前准备 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1。路是怎样产生的?古代的水陆建设有什么成就? 2。中外对海洋的探索都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工业革命对人类交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4.交通的改进与社会变迁有什么关系? 【新课讲授】 一、古代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 材料秦始皇时代,中央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建立全国的交通道路网。凭借统一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这一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在战争中大肆掠夺,罗马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

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问题:古代中西方交通体系各有怎样的特点?有什么原因?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概括特点。 答案提示:秦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秦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原因:秦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与对外侵略相联系. (一)交通的起源 【教师活动】PPT展示工厂的概念及图片: 1、原始的“路”: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东汉训诂书《释名》将道路解释为“道,蹈也,露也,人所践蹈露见也”。 2、定居生活产生后交通的发展: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以来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二)陆路建设: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工道路的铺设。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结合课本,分析古代中外陆路建设情况。 1、古罗马的人工道路: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2、古代中国的人工道路: 【教师活动】展示史料: 材料:据史料记载,元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1)秦朝: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2)汉朝: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3)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4)元朝: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会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