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精品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根本情况;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开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开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稳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开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图片展示: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根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

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根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公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别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表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开展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且展示图片:

西藏农奴欢庆得解放

2.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3.教师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政治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展的前提。那么,党和政府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展水平采取了哪些政策?

提示: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4.教师过渡:各民族共同繁荣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繁荣,那么党和政府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

提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展。国家按照自愿原那么,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方案地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等等。

5.史料展示:

材料: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开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6.教师提问:在20世纪末,国家针对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量欠兴旺的自治州和自治县提出了一项什么开展战略?

提示:西部大开发战略。

7.教师讲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东部地区开展较好,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开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开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西部大开发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工程。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

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是让西部人走向富裕、为东部建设奉献力量的工程,令国人翘首。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宪法规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我们不但要自觉履行这一义务,还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节课两条粗线明确,线索清晰,不难把握。但本课中“民族区域自治〞和“共同繁荣开展〞均涉及多个政治事件,有的甚至涉及政治文件,因此,需要老师用图示方法标注出来,以方便学生记忆。此外,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开展的措施,不仅要催促学生记忆,也要在课上让同学们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第一次世界大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过程;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重要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和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学习,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理解;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法或辩论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引导学生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21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法国郊外的华工墓地,100年来都在等待亲人的出现。距离巴黎市中心200公里外的小村庄Ligny Thilloy,迎来了几个少见的中国面孔,他们最终停在了一处叫博朗库尔的公墓前。50岁的程玲在丈夫和女儿的陪伴下来到这里,她被告知,这里就是爷爷毕粹德的安葬之处。这是程玲努力了十年的结果,她一度对从未见面的爷爷一无所知。后来才了解到,在上个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14万中国劳工登陆欧洲、参加战事。爷爷毕粹德也在其中,他最终死在了异乡,只有一块纪念章被带回了中国。

法国郊外的田间,站在毕粹德被翻译成“PI TSUI TE〞的墓碑(如图)前,程玲成为了一战结束以后,第一个来到这里祭扫的中国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公民毕粹德为何牺牲在欧洲战场?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开展不平衡〞的现象。

材料展示:192021年英、法、德、美的比拟(注:英法为老牌殖民国家、美德为后起的国家)

工程英法德美

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2021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

192021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2 1

192021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4 5

设问:与19世纪中期相比,192021年英、法、德、美在工业产量(经济实力)和殖民地面积上有何变化?

提示:在经济上,美、德工业产值跃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面积),英、法占有殖民地面积仍然处于第一、第二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

归纳总结: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开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材料展示: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三对根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大利参加德奥集团。1904年、1907年英国协调了与法国、俄国的矛盾,签订了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设问:指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各自的盟友国。

提示: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归纳总结: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扩军备战,展开剧烈争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与影响。说说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萨拉热窝刺杀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从塞尔维亚角度来看,他的行为是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行为;但是从维护世界和平与平安角度来看,普林西普刺杀行为的性质属于恐怖主义行为,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确行为,其后果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突发事件尤其是个人暗杀等恐怖主义行为,会直接对世界的和平造成威胁,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反对一切恐怖主义活动。

归纳总结: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直接原因)。

目标导学二:凡尔登战役与大战结果

1.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大战的参战国、主要战场等史实。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图片,说说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归纳总结: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败。

3.结合教材和相关史实,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目标导学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材料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他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应该表扬;塞尔维亚参与战争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是正义的,但从整体上来说,它无法改变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

设问:材料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四种势力参战性质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前三种评价是不正确的。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英、法、俄、美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才参战的,所以没有所谓的“保护者〞和“见义勇为者〞,他们都是非正义的。后一种评价是正确的。虽然塞尔维亚参战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是正义的,但从整体来说,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因而是非正义的。

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交战国带来灾难,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000多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3)历史证明:强必霸之路是一条死胡同,各国要和平相处,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这次战争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在联合国广场上,有一尊引人注目的雕塑——铸剑为犁,它象征着全世界人民盼望“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愿望。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克服狭隘的民

族主义,为世界和平奉献自己的力量。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了很多学生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许多课外资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合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效果好。但是,本课设计的内容太多,上课时节奏较快。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学生“动起来〞,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这个问题有待我们历史教师持续不断地去探讨。

【部编人教版】初二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图片展示: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

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且展示图片: 西藏农奴欢庆得解放 2.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3.教师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政治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那么,党和政府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了哪些政策? 提示: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4.教师过渡:各民族共同繁荣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繁荣,那么党和政府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 提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按照自愿原则,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计划地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等等。 5.史料展示: 材料: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6.教师提问:在20世纪末,国家针对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量欠发达的自治州和自治县提出了一项什么发展战略? 提示:西部大开发战略。 7.教师讲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较好,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西部大开发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精品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根本情况;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开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开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稳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开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图片展示: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根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课程目标 1. 让学生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意识到共产党在民族团结方面的巨大作用,感悟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新疆的历史变迁,以及新疆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民族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3. 在课程中强调和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尊重他人、包容不同族群和文化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问答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族大团结”吗?这个概念重要吗?为什么重要? 二、讲解 1. 民族大团结的意义 通过漫画、图片、文献等形式了解与理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学生们在观看

图画的同时,评价时要按照三要素,即客客观,实事求是,多元思考。 2. 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过程 通过讲解开展此单元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中可提出爱国、尊敬、伟大、平等、自由、友好等词语,认真对待教师讲解,真正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形成过程。 三、案例分析 讲述新疆的历史变迁、地理位置、经济建设、文化特点、民族分布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在认识新疆的过程中增强对新疆少数民族的了解和同情,同时培养学生面对差异和冲突的能力。 四、小结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思考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思考如何将学过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练习 1. 完成小测验 2. 参与小组讨论 3. 设计海报或宣传品,呼吁各族群团结一心,共同建设新疆。

六、作业 1. 在笔记本上做好本节课的记录。 2. 小海洋的西西联盟播客,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 3. 回家后,通过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了解新疆的实际情况,并撰写一篇地理小议论。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开展,学生们可以学习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良好的民族意识,并增加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深刻理解。同时,课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继续调整课程设计方案和教学内容,严格掌控教学过程中的节奏,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课程名称: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含义。•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 1.什么是民族大团结 –民族大团结的定义 –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 2.民族大团结的内涵 –民族间的相互关系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3.民族大团结的实践案例分析 –民族大团结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 4.民族大团结的影响和意义 –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民族大团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导入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民族大团结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概念讲解 –介绍什么是民族大团结,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多种例子和图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内涵分析 –分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重要性。 4.实践案例分析 –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大团结事件,并让学生就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进行讨论。 5.影响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6.总结 –对本课学习的要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民族大团结。 教学评估 •学生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和贡献。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概念和案例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影响和意义的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 •让学生调查当地的民族关系和多元文化情况,以小组形式汇报并展示。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素材相关民族大团结的场景。 •案例分析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当代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无。

部编8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含反思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部编8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图片展示: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

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且展示图片: 西藏农奴欢庆得解放 2.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3.教师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政治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那么,党和政府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了哪些政策? 提示: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4.教师过渡:各民族共同繁荣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繁荣,那么党和政府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 提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按照自愿原则,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计划地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等等。 5.史料展示: 材料: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6.教师提问:在20世纪末,国家针对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量欠发达的自治州和自治县提出了一项什么发展战略? 提示:西部大开发战略。 7.教师讲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较好,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西部大开发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12课内容。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本节课着重于让学生了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从国情出发,制定并实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以及所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此外,国家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繁荣,而采取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亦要使学生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3.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地图和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 2.通过举例教学,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深层次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与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民族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民族大团结·风情篇 我国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出示维吾尔族、朝鲜族、苗族的服饰图片,由学生判断所属民族。出示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傣族·泼水节、锡伯族·抹黑节庆祝图片,学生猜测图片节日及所属民族。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丰富的图片及猜测思想,引发学生对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 (二)民族大团结·回忆篇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设计:第12课民族大团结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原因、含义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西部大开发等。 2.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学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重点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爱我中华》。 师:从这首歌里,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是什么关系? 没错,相信当这首优美的旋律响起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团结》这一课看看我们这个大家庭是如何相处,如何共同发展的。我国有那么多民族,那国家是怎样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呢?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课前预习部分,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标注清楚。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我国有那么多民族,那国家是怎样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呢?(生看书,回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师: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大家用一分钟时间把第一目下的内容看一遍,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找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从书上找得很准确。(教师幻灯片展示。)大家从中能否看出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的前提是什么?特点是什么?(鼠标点击强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一样吗? (不一样。一个是自治区,另一个是特别行政区。) 师:对,不一样。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我国的民族政策为民族问题设置的,特别行政区是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而设置的。民族自治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师:你知道我国有哪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吗?(出示地图,加深印象。) 师: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呢?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具有什么重大意义?关于这两大问题,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 这一问题对于同学们来说比较难,老师简单提示两点:从历史发展和国情的角度思考?从少数民族本身角度思考? 生发言,老师总结。(展示图片总结: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交往密切,尤其在古代中央政权也曾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所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历史传统和中国国情; 2、以回族为例,介绍回族的风俗,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少数民族的居住特点,便于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补充民族区域自治机关享有的权利,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教师引导师:正由于党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所以各族人民充分享有各种权利,过着民主幸福的生活。可是新中国建立时,由于历史发展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较为落后。为此我国又制定了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探究点二共同繁荣发展 1.为了改变少数民族落后面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生看书,小组交流。) 提示:(1)实行民主改革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课堂导入】 图片展示:出示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白族、汉族、哈萨克族、藏族、纳西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的特色服装。 材料展示:出示“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大合影”和56个民族的名称列表。 结合地图提问:

观察地图,并结合你学习过的地理知识,你发现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吗? 提示:1.大杂居,小聚居;2.西部多,东部少。 思考:面对一个疆域广大,民族众多的大家庭,我们国家实行哪些政策来解决民族问题呢? 提示:1.实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2.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新课教授】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依据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历史特点、现实情况) 2.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3.地位及法律依据 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补充:出示1954年宪法中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 4.行政级别划分及实施地区 提问:我国已建立了哪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出示图片回答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秀教案

《民族大团结》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模式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设计思路说明: 根据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目标导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时候可以运用“传递-接受”模式教学,对中国

古代史的民族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新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运用,从而达到隔一段时间复习旧知识,减轻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程度。 教材分析 《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 2.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 3.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 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教师可指导学生课前搜集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特点、文化艺术等资料,在课堂上开展一个民族知识小竞赛,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 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教师提问: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5.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部编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健儿奋起的步伐,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爱我中华,五十六族兄弟姐妹,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如何巩固和发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讲授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

8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教案《 民族大团结》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民族关系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发展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有了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能力,并激励学生及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活动“你认为怎样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将本课的学习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国家的民族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2.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重回历史现场层层深入分析,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通过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教案: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教材分析 这一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两方面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必将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不少同学知道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可让他们讲一讲。若班里有少数民族的同学,则他们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2.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 学法: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大家还记得西汉有位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使得汉族与匈奴族友好相处的著名美女吗?谁说得出她的姓名?(王嫱或王昭君) 2.谁还能说出唐朝时,为促进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我国秦汉以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经过了2 000多年不间断的发展。各民族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战争,但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却是主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为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是如何巩固和发展的呢?请大家学习新课。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2.根据教材第一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1)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我国对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策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我国是如何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被载入宪法)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导学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学期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学前抽查】 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 【学习目标】 1.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掌握我国的民族政策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 3.知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成就和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生自学自研】(独学预习)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 2.含义: 3.历史地位: 4.确立过程: 5.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6.全国建立的五个自治区: 7.当今社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8我国实行民族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二、共同繁荣发展 1.我国为了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采取的措施: 2.我国对西部实施的战略: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就: 【课堂总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合乎国情,顺应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板书设计】 【基础知识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56个星座,56枝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表达的主旨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共同繁荣 D.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2.一些国外学者认为,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这里的“中国经验”指的是下列哪一政策或方针() A.民族区域自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科教兴国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2022_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一、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分析材料、识读地图,概括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说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确立过程、地位、实施情况,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唯物史观、时空观、史料实证) 2.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图片,梳理促进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我国促进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 教学难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意义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ppt(希沃)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导入:中华民族由来的视频 得出 (1)背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学生根据视频以及七年级所学的知识,回答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西藏的管辖。 参考答案: (1)你知道历代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的军政机构吗? 西域都护——西汉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唐朝 伊犁将军——清朝中期新疆省——清朝后期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唐与吐蕃合同为一家 元朝设立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3)你知道的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汉族友好交往的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了解,为西汉统一西域提供了条件。这是一次凿空之旅,更是一次文化交流、民族交往之旅. 北魏,孝文帝仿汉制,改汉姓,推行汉化改革,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 唐太宗以“中华夷狄,独爱如一”的包容开明态度,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老师:同学们,面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管理民族问题,那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0页第一自然段找到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回答以下问题: ①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国家统一领导 ②在哪些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③民族自治区域有哪些权限? 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观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相关的小视频,进一步加强对含义的理解。 练一练(请一位学生回答) (1)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独立。( X ) (2)民族区域自治区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X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