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谪居永州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心态比较

柳宗元谪居永州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心态比较
柳宗元谪居永州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心态比较

柳宗元谪居永州与苏轼谪居

黄州期间心态比较

08中文(本)泗洪许石玲

【摘要】:柳宗元、苏轼同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在文学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仕途上却不甚顺利,政治理想破灭后,均被一贬再贬。二人遭遇相似,被贬后的心态却不尽相同。本论文通过对柳、苏二人贬谪永州、黄州时期部分作品的比较,管窥二人心态的异同,探究其心态的成因。

【关键词】:柳宗元苏轼永州黄州谪居心态

柳宗元与苏轼均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二人在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苏轼的豪放词,都是文学史上的最高典范。但在仕途上,二人却不甚顺利。正当他们意气风发、想大有作为之时,却遭到迎头痛击,政治理想破灭,分别被贬永州、黄州。二人遭遇相似,被贬后的心态却不尽相同。本论文通过对柳苏二人谪居永州、黄州期间创作的部分作品的比较,管窥二人心态的异同,探究其心态的成因。

一、从作品中探寻人物心态

(一)从“永州八记”等文看柳宗元谪居永州的心态

谪居永州是柳宗元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柳宗元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广泛。其中最为世间传诵的是山水游记,特别是著名的“永州八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只是模山范水,而是借物写心,抒发失意情怀和牢骚怨气,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因而他的山水游记,折射出他谪居永州时期的心态。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首篇,柳宗元在开篇就写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1](P142)深深的负罪感忧惧感诉诸笔端。此记作于元和四年(809),是柳宗元到永州的第五年,由此可见,他一直是以罪人的身份谪居永州,长期被负罪感忧惧感所笼罩。

除了负罪感忧惧感外,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还满怀孤寂、凄清。《钴姆潭记》中“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

非兹潭也欤?”[1](P147)设想中秋观月的情景,“乐”而忘乡。貌似冲淡,实则激愤,以一个“乐”字透出遭贬“居夷”的悲怨凄楚。作者失意远贬,本来是“不乐居夷”、“不忘故土”的,现在却因为得到了这个潭,竟至乐于居夷,忘怀故土,这只不过是苦中作乐罢了。表面上旷达闲适,内心却是沉痛悲哀,潭上美妙的景色处处透出凄清的意味。这种心态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流露的更为明显。《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描绘的小石潭景物清幽美妙,然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P154)潭周围的环境,氛围凄清异常,是客观描写,更是柳宗元的主观感受。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然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 [1](P154)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树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柳宗元心中那一尘不染的小石潭被弃于这荒僻之地,它就是怀抱利器而被贬谪的另一个自己。小石潭的环境描写,是柳宗元当时心境的折射,尤其是篇末对冷清寂静环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展示出作者心同此境的状态。

盼归也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期的心态之一。《钴鉧潭西小丘记》叙述小丘遭际:始为“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待整饬之后,“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1](P150)小丘呈现出一派奇异胜景,使“读者立觉当时之人与地宛在”(《柳文指要》卷二十九)。小丘被冷落的遭遇,亦即作者被遗弃的命运。文章着力描写了小丘环境景物之美,同情小丘长期被弃置的命运,借以抒发自己怀才受谤、久贬不迁的感慨,并渴望重新获得重用。柳宗元盼归的心态表露无遗。

盼归不得,柳宗元在他的山水游记中表露出失意愤怒、抗争进取的心态。这种在心态体现在《石渠记》与《小石城山记》中。《石渠记》中所谓“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2](P520)隐含失意愤怒之情。《小石城山记》则曲折表达了反对天命观,不肯听天由命的抗争进取精神;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委婉抒发了怀才不遇、横遭贬谪,“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1](P157)的悲愤抑郁的情思。

负罪、忧惧、孤寂、凄凉、盼归、失望、愤怒、抗争,这并不是柳宗元永州心态的全部,执着与豪放也是柳宗元永州心态不可忽视的内容。在《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中,他要“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表现出对屈原的仰慕和独钟。屈原对自己理想的至死不渝的执着追求,是柳宗元终身效仿的榜样。柳宗元的豪放心态,在“永州八记”中也有所体现。《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他有如冲出牢笼的野马,高翔蓝天的雄鹰,感觉到了多年没有感觉的快乐。他“披草

而卧,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借酒消愁,借梦明志。“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最后,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1](P142) 的境地,自由自在,豪放洒脱,旷达傲岸,形神兼具。在《钴鉧潭西小丘记》里,他写自己购小丘倾情改造,使“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热恋。自此,高山,浮云,溪流,鸟兽,“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1](P150)在这里,所有的寂寞、烦恼、忧愁、苦闷都烟消云散。一个高大、洒脱、豪爽、奔放、傲视一切的伟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尽管这种心态只出现在他外出游览的瞬间)。

(二)从黄州诗词文看苏轼谪居黄州的心态

与柳宗元一样,谪居黄州期间也是苏轼文学创作一个及其重要的时期。虽然他所作诗文不多,但词的创作却达到了一个巅峰的境界。从他的诗词文中我们可窥见他谪居黄州时期的心态。

刚到黄州,苏轼寄住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生活十分寂寞。他在诗《定慧院寓居,月夜偶出》中说,“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凉夜……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但当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骂”。[3](P241)又如“独有孤旅人,无穷无所逃” [3] (P253),“我谪居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风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询,疾病饥寒,宜死矣。”[3] (P298)(《送沈逵赴广南》)等,无不流露出苏轼在黄州时期孤独抑郁的心态。

与此同时,他还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词《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3] (P601)

这首词作于元丰三年春。苏轼托物抒情,抒发他初来黄州时的孤高、凄清、寂寞的情绪,更是他贬谪生活中的苦闷、孤独心理的写照。苏轼借“缺月挂疏桐”来表达自己生活清冷,借孤鸿状写自己心境的凄凉。

孤寂凄凉、忧郁悲伤,是苏轼初到黄州的心态。但他没有就此消沉颓废,失魂落魄,而是通变达观,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元丰五年所作的《浣溪沙》就是最好的例证。词曰: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兰溪倒流的特殊现象使词人展开丰富的联想:时光也可以倒流。人只要乐观、自信,就能老当益壮,重新恢复青春年少。伤痕可以复原,病体可以重振,青春可以焕发。一句“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仍渴望成就一番功业的乐观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拨开雾障,步出低谷的东坡,是一个灵魂重铸、神清气爽的东坡。他的生命意识像饱满的兰芽一样蓬勃,他的心路历程像松间的洁净小路一样被净化。苏轼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处处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能发现美好的事物。这曲生命常青的颂歌,更表达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哲理。

又如《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韵味无穷,令人神往。

苏轼的黄州心态还表现在他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定风波》是这种旷达心态的代表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种处风雨忧患而放旷超脱的心态流露笔端。

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苏轼写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多么飘逸,多么富有浪漫情调,表达了与天地同化,与万物合一的淡泊超然的思想。

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与朋友一起泛舟游赤壁,创作了文学史上著名

的“赤壁三绝唱”。其中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豪放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气象阔大,笔力飞动,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词人心潮澎湃:遥想当年,风流儒雅,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灭了强大的敌军,何等地潇洒,何等地豪气冲天!词人自己也欣然神往,想要像他一样开创一番事业,可是壮志难酬,只落得“早生华发”。但词人并没有沉湎于此,而是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在同一时期创作的《赤壁赋》中苏轼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失意和人生无常的苦闷,从而清除内心的痛苦(尽管那如怨、如幕、如泣、如诉的箫声传达出苏轼内心深处的苦闷与忧伤)。

(三)柳、黄二人心态的异同

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谪居的生活是孤独的、寂寞的,这是柳宗元、苏轼共同的感受。不同的是柳宗元在寂寞中多是哀伤自怜,苏轼却在寂寞中显得幽独孤高。柳宗元一直以罪人的身份谪居永州,长期被负罪感忧惧感所笼罩,盼归的心态在其作品中表露无遗。苏轼则不然,鉴于混迹官场的诸多教训,他不接人事,少作诗文,深怕“好事者巧以酝酿,便生出无穷事也”。[4](P1709)受尽失意、寂寞的煎熬后,二人都作了自我调适、自我排遣,柳宗元寄情于山水,苏轼寓情于自然。柳宗元“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是执着与豪放;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旷达与超脱。

二、从人物生活背景中探寻人物心态的成因

(一)被贬前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及被贬因由

柳宗元生于官宦世家,少年中举,官拜礼部员外郎,正是前景一片大好之时,却因策划了一次动摇到宦官及节度使利益的改革而葬送了仕途,与参与永贞革新的王叔文、王伾、刘禹锡等十人或被戕杀或被流放,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柳宗元发动革新的初衷是希望废除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重现国家的统一富强。然而这次革新失败后国家又重新陷入了分裂、贫弱的境地,而发动革新的八位大臣也被贬往蛮夷之地,从此被宪宗视为不得翻身的罪人。其中“罪状最甚”的柳宗元,在仓皇奔赴谪地邵州途中,被追贬到了更远的永州,任永州司马。

苏轼二十二岁进士及第,一直平步青云,因其非凡的才学和政见为宋朝皇族和朝廷所重视。然而,正在这扶摇直上的仕途阶段,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由一个二千石的知州,突然成为阶下囚,下御史台狱,受到御史们的日夜拷问,历时一百三十天,期间可谓诟辱备至,命如悬丝。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从上面这些历史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柳宗元、苏轼两人都是有理想的,有抱负的,他们都积极参与社会革新活动。由于柳苏两人坚持自己的政治观点,为百姓的利益而呐喊,因而得罪了当权者,所以才遭到贬谪。柳宗元、苏轼的贬谪都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产物,这直接导致了他们遭贬后孤独、寂寞、抑郁的心态。

(二)儒、道、佛对二人心态的影响

遭遇贬谪之后,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柳宗元、苏轼都开始寻求新的精神慰藉,求的心灵的平和。唐宋时期是儒道佛三教大融合时期,许多文人都能圆通佛道,柳宗元、苏轼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从佛道中汲取的思想不尽相同,因而作品中流露的对待谪居生活的心态也不尽相同了。

柳宗元的家庭与佛教有较深的来往。柳宗元自说:“吾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柳宗元初到永州住在寺庙里,晨诵晚修佛理。由于永州有旺盛的香火,又是来往的要道,许多僧人在永州停留挂褡。这些僧人大多是一些饱学之士,先儒后佛,对人间世事,都有自己的悟解,能从佛经教义中求得精神解脱。他们对失意中的柳宗元有一定的影响。柳宗元到永州后,也曾深入钻研过佛经,他曾自负地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吾独有得焉。”(《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他与僧人一起探讨佛理,从佛经教义中获得人生真谛。但他信佛只是为自己在精神上求得一个支柱,一种思想、心理的解脱,他并未因贬谪而在佛教中寻求庇佑,谪居只是激荡了他对于佛教思

想的认识与理解,佛教并未消除他心中的苦闷与执着。柳宗元一生均对还朝抱持渴望与期待,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向来都是他所不变的坚持,即使随着贬谪时间长久而有所失落与低潮,但是他所坚持的信念是始终一致。

苏轼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起“超然于物外”的思想,认为:“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餔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超然台记》)[5](P289)这种“超然物外”的思想和佛家的“随缘”思想是相通的。初到黄州,便在安国寺内静心养性,以佛学观点来认识事物,充实孤寂的生活。此外,谪居黄州,一些相识的道士僧人远道来看望他。这也促使苏轼参佛悟道。苏轼甚至表示:“洗心归佛祖。”(《和蔡景繁海州石室》)从佛老思想中求得安顿身心的方法,透过现实苦难得到精神的自由。在《答毕仲举》中,苏轼更明确地提出了学佛老的目的:“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达,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

[6](P5047)苏轼通过参佛悟道,得到心灵上的解脱,超凡脱俗,在贬谪生活中能够自得其乐。尽管致君尧舜的思想曾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但随着宦游生涯的流转,这样的想法不再令他一心向往,反而是在佛老思想的浸润之下,使自己的谪居心情便偏向坦然而超然、开阔而自适。佛、老思想成为苏轼面对贬谪生活的主要精神力量。

从以上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柳宗元谪居期间的苦闷、愤怒、抗争、执着、豪放,是对自身信念的坚持,是伟岸人格的彰显;苏轼的超然物外、旷达自适则是对坚持不得的超脱,是积极进取的求索,也是独善其身的无奈。

【引用文献】

[1]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品(柳宗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2]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一(韩愈〃柳宗元).河北人民出版社.

[3]苏轼全集.东坡十八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品(苏轼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6] 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一(苏轼).河北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品(柳宗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2]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一(韩愈〃柳宗元).河北人民出版社.

[3]苏轼全集.东坡十八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品(苏轼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6] 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一(苏轼).河北人民出版社.

[7]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人民文学出版社.

[8]林语堂.苏东坡传.

柳宗元的作品永州八记

柳宗元的作品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 家柳宗元 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由于前八记都 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 : 《始得西山宴游记》 、 《钴鉧潭记》 、 《钴鉧潭西小丘记》 、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 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 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 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 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 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 和四年也。 钴鉧潭记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 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 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 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 也欤? 钴鉧潭西小丘记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 柳宗元永州八记遗址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由于前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西山 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柳宗元住在城内东山法华寺。对河就是西山。柳宗元过河游览后写了《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游记。西山,指潇水西岸南自朝阳岩起,北接黄茅岭,长亘数里起伏的山丘,即现今的粮子岭一带。 钴姆潭 《钴姆潭记》写于游西山后几天。钴姆潭,在永州市芝山区河西柳子街柳子庙右侧愚溪西北面。古代称熨斗为钴姆,钴姆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 钴姆潭西小丘 《钴姆潭西小丘记》写于游西山后八日。西小丘,在柳子街至芝山区河西人民医院公路下侧,愚溪旁。早已成为居民住宅。沿溪一带尚有竹丛,竹丛下有许多石头如齿状互相推挤,倒映水中,当是柳宗元文中所指的“若牛马之饮于溪”了。 小石潭 小石潭,愚溪旁,下游兴建水电站后,水位提高,虽是清莹澄沏,但旧址已被淹没,可以按照柳宗元所写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找到小石潭。2002年,永州市为保护文化遗产,炸掉水坝,还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原貌。 袁家渴 出永州市芝山区南门约五华里,在南津渡对面有个沙沟湾村,村前“澄塘浅渚”,水阔洲重,以关刀洲最大,长约100米,宽20余米,洲旁有奇形怪状的石岛。柳宗元文中的袁家渴(音he)即此地。 石渠 《石渠记》写于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游袁家渴以后。从袁家渴沿潇水而上,约半华里有一条小溪,溪口上去不远有一座石拱桥,桥下为农家浣洗处,柳宗元写的“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坠小潭”当是石渠旧址。 石涧 从石渠沿潇水而下约一华里,翻过一座土山,就到了涧子边杨家。村子北面有一条小溪,从村前田洞中间流经村旁,穿石拱桥,入潇水,这就是柳宗元所说的“石涧”。 小石城山 《小石城山记》写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这是九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在芝山愚溪之北,过东风大桥到朝阳乡,沿着往北的山路而上,约一华里就到小石城山。明代在山腰修了一座“芝山庵”,因此又名芝山。 《永州八记》

《柳宗元传》阅读试题附答案

《柳宗元传》阅读试题附答案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禹锡终易连州: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6.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2分)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8.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为友: (2)为官: (3)为师: 5.(1)交换,改授(1分)(2)妻子儿女(1分) 解析:此题考査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妻子”是两个词,指“妻”和“子”。 6.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是“把”的意思。A把;B因为;C如果;D按照。 7.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分)解析:此题考査文言文的翻译。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关键词“执友”“何”“若是”。 8.(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1分)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1分)(3)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1分)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提炼。“为友”体现在对刘禹锡的帮助上;“为官”表现在到了柳州便改革掉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的风俗上;“为师”主要体现在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原文和译文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原文和译文 (2009-03-18 21:23:13) 转载 《永州八记》原文及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栗lì。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 g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读书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无论多远,我们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真是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译文及评注)

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译文及评注) 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译文及评注) 一、《永州八记》及地位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文中所记之山、水、草、木、鱼、石,无不精彩,无不引人入胜,无不浸透着作者的感情。如《小石潭记》中写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文笔清新秀丽,描绘细致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如临其境,乐不自禁。从创作上来说,《永州八记》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又有很大发展,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由于前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二、原文、译文及评注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廻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前人对柳宗元的评价

名家评论 诗词方面 欧阳修:“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心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上下极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 翻译:上天生下了柳宗元,只授予他了苦难,超越了以后多次被提拔,因为太好了,被别人排挤。我为他对国家的忧虑之心感到伤感。把他放在可以自由发展的地方,他便可以在这片天地之间纵横。他在天地之间极度凶险的地方游荡。所以说,他的文章,多位显示不平之气。 感想:柳宗元从小就有当官,治理国家但他在当上官后发现了这个国家政治的黑暗,于是就想着改革,但是,他失败了。在革新失败后,他被贬到了永州,于是就有了些许不平之气。 宋人严羽:“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翻译:唐代之人中只有柳宗元是在文学上钻研的很深的。 感悟:纵观古代的诗词写的好的文人墨客,他们大都是正派之人,对于官场的腐败,也是一直想要改变的,柳宗元就是其中的一个。唐中叶的时候,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

“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 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翻译:他所贵在憔悴的讲事情的人,这种是外表看上去憔悴,但实际上内心是肥沃的, 似乎无聊,但实际上是十分优美的,是陶渊明,柳宗元这一类人。 宋人严羽:“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翻译:唐代之人中只有柳宗元是在文学上钻研的很深的。 感悟:纵观古代的诗词写的好的文人墨客,他们大都是正派之人,对于官场的腐败,也 是一直想要改变的,柳宗元就是其中的一个。唐中叶的时候,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 发起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 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 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 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 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翻译:他所贵在憔悴的讲事情的人,这种是外表看上去憔悴,但实际上内心是肥沃的, 似乎无聊,但实际上是十分优美的,是陶渊明,柳宗元这一类人。

柳宗元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柳宗元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 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 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 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 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 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 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 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 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③质:抵押。 ④没:没收。 ⑤营护:料理,护送。 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 分) (1)禹锡终易连州: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6. 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 ) (2 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C.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8.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 的话概括。(3 分)

(1)为友: (2)为官: (3)为师: 参考答案: 5.(1)交换,改授(1 分) (2)妻子儿女(1 分) 解析:此题考査文言词语 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古今异义 词,如“妻子”是两个词,指“妻”和 “子”。 6. A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 是“把”的意思。A 把;B 因为;C 如果;D 按照。 7.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 分)解析:此题 考査文言文的翻译。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关键词“执友”“何”“若是”。 8.(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1 分) (2)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1 分) (3)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 (1 分)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提炼。“为 友”体现在对刘禹锡的帮助上;“为官” 表现在到了柳州便改革掉用男或女作 为抵押去借钱的风俗上; “为师”主要体现在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 一定会成为 名士。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被贬永州司马在柳宗元的一生中是非常的重要的阶段。第一篇:被贬永州司马——柳宗元一生文学成就的转折点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到职后,也没有居住的地方,只能暂居在龙兴寺。永州的生活艰苦,到永州半年母亲就因病去世,艰苦生活环境,水土不服,亲人离世的打击,加上政治上失意,严重损害了柳宗元的康,“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815年离开永州,柳宗元在永州生活了10年,在这期间,柳宗元转而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被贬后的柳宗元被政敌们丑化成“怪民”,骂声不绝。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第二篇:被贬永州的柳宗元,为何能成为一代文豪?

公元805年(唐贞元二十一年),礼部员外郎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邵州刺史,未及到任,又加贬为永州司马。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这个官名,西周始置,至唐为郡的佐官。柳宗元虽名为司马,实际上形同“编管”的罪犯,没有实权,是个闲差。 政治革新的失败,仕途没了,又被逐出京城,加上母亲突然病故,还不断受到政敌的诽谤和攻击,柳宗元的心情非常压抑和烦闷,健康状况也颇为不妙。柳宗元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自述:“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非独瘴疠为也。”“ 行则膝颤,坐则髀痹。” 髀痹,就是大腿疼痛或麻木。 永州偏远荒凉,夏天炎热,冬季湿冷,柳宗元很不习惯。但他深爱此地的山水,惊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甚至戏问造物者为什么不把这美好的山水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他在永州10年,徜徉山水之中,无远不到,无奇不探,无胜不往。永州城西的西山、西小丘、钴鉧潭、小石潭、小石城山,城南的石渠、石涧、袁家渴,都留有柳宗元深深的足迹和优美的文字。 永州的山水给了柳宗元充沛的创作灵感。据统计,《柳宗元集》共收录诗文近700篇,其中500余篇写于永州。如杂文《捕蛇者说》,散文《永州八记》,诗《渔翁》、《江雪》等名篇,都是在永州创作的。 更重要的是,永州山水所蕴涵的宽厚品格,缓解了柳宗元“乖谬于时”、“壮志未酬”的郁懑心结,减轻了政治上的失意和降罪遭贬对他的打击。他深谙自然养生、山林健脾的道理,自觉地以山水为友,以山水为药,借着山水的清净超然所演化出的感染力,来平复心中的

唐柳宗元永州八记

唐柳宗元永州八记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朝诗人柳宗元所写的《永州八记》非常的出名,是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是值得赏析的山水游记散文。【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栗lì。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读书之余,

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无论多远,我们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真是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现在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钴鉧潭记】

我想对柳宗元说

我想对柳宗元说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各位小伙伴,如果让你们看到著名的诗人柳宗元,你们会有哪些话想要和这位诗人说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我想对柳宗元说,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我想对柳宗元说篇一:你是一代英豪,用洒脱细腻的文字描绘世间百态。你是一位多斗士,始终握着手中的剑,坚守着心中的理想。 轻松吟诵着《小石潭记》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你将小石潭描绘得风姿万千,像一位美而不艳,丽而不俗的绝代佳人。可是这字字珠玑中却透着淡淡的忧郁。小石潭的清冷寂静更是在你的笔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时才华横溢的你正应为国尽力,为民解忧,可事不如愿,革新运动的失败,造成了你的贬逐。身处崎岖阻塞之境,抑郁之情可想而知。可你没有放弃手中的笔,抒情叙事,一有触动就写文章,将山河美境与内心的愤慨结合,写下了篇篇以景抒情的文章。丰富的现实内容,精湛的艺术技巧,使你的文章熠熠生辉。阅读的人无不为之感到凄恻哀婉。 《永州八纪》就是你被贬为永州司马的途中有感而创作的。八颗璀璨的宝石让世人看到了你不看屈服的一面,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磨损你的意志。你挥洒着似剑的笔,在历史巨著的

长卷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对美的描绘,对人生的感悟,你的文章风格多样,但不变的是你坚定的意志,奋进的精神。 今天,当我再次沉醉于小石潭的美景中时,柳宗元,我只有敬佩,敬佩你高超的艺术造诣,敬佩你无畏的斗士精神! 我想对柳宗元说篇二:我知道你博览群书,胸怀大志;也知道你怀才不遇,倍感凄凉.你的文采,深深的吸引了我,读你的文章,就仿佛面对着一面审视你的镜子,那么真实.你的游记,写得那么精彩,让人忍不住想去那儿瞧一瞧,看一看,看那在你笔下如仙境般梦幻的地方,那是你心中永恒的天堂,但,他们怎能读得懂你,怎能体会你的心情和境遇?所以他们很失望的回来了,在他们眼中那只不过微乎其微,极其普通,哪称的上美呢?哎,叹你如此忧国忧民,如此壮志凌云…… 我想对柳宗元说篇三:宗元兄:在你的《小石潭记》中,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如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啊。那儿有白玉般干净,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似天上的鸟翱翔在无边无际的天宇下。清晨,当阳光开始照入竹林中,苍翠的竹子和翠绿的藤蔓相互缠绕在一起,透过微微的晨光,在清风中随风飘拂。当阳光照在溪水中时,水波点点,闪烁着光芒,好像是金子发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块千姿百态,各色各异,这真是每个人心中所梦想的人间仙境啊! 在这美丽的风景中,如果是我,一定会好好的玩一番,尽情放松平日紧绷的神经。让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时此刻,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却仿佛成为了凄神寒骨

2017年咸宁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湖北省咸宁市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试题卷(共6页)和答题卷;全卷23小题,满分13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答题前,请将自己的校名、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同时认真阅读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 3.考生答题时,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题卷上无效。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倏忽(sh u)差使(c帀)学学半(xi co)恪尽职守(k e) B. 倜傥(t i)恣雎(zi)鸡毛掸(don)尽态极妍. (y ai) C.静谧(mi)睥睨(p i)绥靖区(su i)即物起兴. (X mg) D.旸谷(y eng)匀称(ch mg )到了儿(li ao)周道如砥(d 1)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憔悴清冽柝散锋芒毕露 B . 怂恿羸弱狼藉莫衷一事 C . 归咎哂笑诘责长途跋陟 D . 枘凿荣膺虬须重蹈臼覆辙[来源学。科。网Z X。X K]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待学习, 我们应该有 「 丝不苟的态 度, ,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 B.王明同学做作业时,字迹潦草,杂乱无章,如群蚁排衙...。 C.教学中,老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洗耳恭听...。 D.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出奇的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4.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们不应该对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滥加粗暴的不讲理的非议。(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滥加”) B.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 C.“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情色彩相同)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整个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一)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一) 【论文关键词】苏轼;黄州;惠州;儋州;文学创作;精神境界 【论文摘要】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在他的仕途变化中,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黄州是他思想发生隶变之地,从此,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最终集儒道择三家思想于一身,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旷达乐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而这种思想境界,使他面对更险恶的被贬之地惠州、儋州,却能与民同甘共苦。这才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他留给后人精神上的最宝贵财富。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在苏轼的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有知杭州、颖州以及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政任上,为什么他独把在这三处的贬居看得如此重要呢?因为十几年的贬滴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贬滴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这让一个御史台挑出毛病,又在他的诗文中寻章摘句,弹劫他蔑视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他被押解人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激怒新党。苏轼因此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初被贬滴至湖北黄州,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苏轼被贬黄州作团终副使,其实身受监督管制,并不十分自由。这种灾难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和孤独,曾使他“魂飞汤火命如鸡”。平日借居定惠院,只是“闭门谢客对妻子”,而且不敢饮酒多言,“醉里狂言醒可怕”。原本一腔报国热情,准备大展宏图,却落得贬官流放黄州。然而,黄州的贬滴生活不仅造就了他文学创作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而且使苏轼从思想上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此期创作的词作有近100首,占其整个一生词作总数的四分之一(词作总数360余首);诗作《梅花二首》、《寒食雨二首》、《东坡》、《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等,词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散文《前后赤壁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他思想上的隶变可以从他的创作中看出印迹。 从他初到黄州时期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苏轼这种孤寂心境和孤傲的人格理想: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那孤寂清高的孤鸿就是他的化身,这种无人能省的精神上的极度孤寂让豪情万丈的苏轼归于沉静,“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 政治上陷人绝境,心理上饱受摧残,生活上困窘不堪促使他思索。儒家人世思想让他陷人困境,使他开始吸纳佛老思想作为自己在逆境中的处世哲学,困境中的不断省思,使他终于把自己从中解脱出来。苏轼是不肯服老服输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院溪纱》)最能体现他此时心境变化的是词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料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

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 《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 家柳宗元 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一起来看一下吧。 柳宗元青年时代就立下雄心壮志, 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 向往于“励材 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他 25 岁时已是“文章称首”的长安 才子,刚考中了博学弘辞科,又与礼部郎中杨凭之女新婚,逐步成为文坛领袖, 政坛新锐。 在其后的几年里, 柳宗元又成为了当时皇帝的老师王叔文革新派的中 坚分子,以热情昂扬、凌励风发的气概,准备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开 元”的抱负。然而,由于顺宗皇帝李诵即位时就已经中风,说话也不清楚,虽然 有心改革朝政,但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加上宦官与藩镇势力强大,所以革新 只实行了几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元和四年八月,反对革新的太子李纯即位, 九月,柳宗元立刻被贬邵州刺吏,行未半路,朝议认为处之太轻,又改贬永州司 马。当时同时被贬的包括刘禹锡等人共有八位,史称“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的失败对政治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是沉重的打击, 但对于他的 文学创作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时的永州“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且 伤”,相当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所谓的“永州司马外置同正员”,其实是个编 制外的闲职,没有官舍也没有具体的职务。柳宗元一家人寄居在冷清的小寺庙, 未及半载,母亲也逝世了。除了精神上抑郁悲愤,正当壮年的柳宗元身体也越来 越差,诸病缠身,虚弱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永州清新的山水 给了柳宗元很大的慰藉和寄托, 他很快从悲观与失意中振作起来, 踏遍了永州的 山山水水并和田翁农夫相交, 远离了政坛上的明争暗斗, 回归到田园诗意般的生 活, 他认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样的为世人所遗弃和漠视, 写出了许多千古传诵 推崇永州山水的散文。余秋雨 先生在《柳侯祠》中如此评价柳宗元的永州 10 年,他说:“炎难也给了他 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确实,永州的 10 年, 是柳宗元人生最晦暗最感伤的十年, 却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和哲学思想全面 成熟的 10 年。 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

试论柳宗元

试论柳宗元议论散文的特色 日期: 2005-10-17 15:58:00 浏览次数:16 字体:[ 大中小 ] 赵新国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自己特色独具的散文创作,为中唐古文运动、为中国古代的散文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作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特别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写下了许多议论文。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文论,其文体有杂文、书、序、赞、志、传等。这类文章在柳宗元的散文中占着很大的比例。他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他对各种问题的卓见,是他多写议论文的重要因素。由于他长期被贬偏远之地,这特殊的遭遇,使他更深入认识了社会,减少了官场的应酬,也使他有时间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较少顾忌地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他的议论文写得既多且好,颇具特 色。 观点鲜明,思想深刻 柳宗元议论文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议论文的重要特征是在于言之有物,在于能体现出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在于见解的新颖、深刻。从宣传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论著到畅谈为文之道;从国计民生的重大政治问题到交友之道;从历史到现实,无所不包,有的放矢,绝无泛泛而谈之作。 《贞符》一文,作者明确提出皇帝“受命不于天,于其人”的观点,这实际是否定了“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封建论》则提出了“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与儒家鼓吹的圣人决定一切的旧说是针锋相对的。柳宗元和韩愈一样,强调“文以明道”,文、道统一。他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明确提出“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词”,“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而已耳。”明确表达了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宣传“道”,不仅如此,他还激烈地批评了写文章的形式主义倾向,他明确指出:“凡人好辞工书,皆病癖也。”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他强调“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即是说,文以行道为本,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必先诚其中。这是特别强调作家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创作态度,“先诚其中”与韩愈的“君子慎其实”是完全一致的。 《送薛存义序》中说:“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吏司平于我也。”旗帜鲜明地提出官吏是“役于民”的,而不是“役民”的民本思想。他从官为民役的思想认识出发,坚决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在《非国语·命管篇》中提出以“才”不以“姓”的选官原则,不论择嗣,还是选官,都应以“贤且圣”为标准,明确提出应从卑贱者中选拔才德之士的主张,这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是有号召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他从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出发,提出了“以生人为主,以尧、舜为的”(《舜禹之事》)的观点。生人,即生民,老百姓。他曾

《周法尚传》阅读练习

《周法尚传》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法尚,字德迈,汝南安成人也。法尚少果劲有风概,好读兵书。 高祖受禅,拜巴州刺史,破三叛蛮于铁山,复从柱国王谊击走陈寇。迁衡州总管四州诸军事,改封谯郡公,邑二千户。后上幸洛阳,召之,及引见,赐金钿酒钟一双,彩五百段,良马十五匹,奴婢三百口,给鼓吹一部。法尚固辞,上曰:“公有大功于国,特给鼓吹者,欲令公乡人知朕之宠公也。”固与之。岁馀,转黄州总管。上降密诏,使经略江南,伺候动静。及伐陈之役,以行军总管隶秦孝王,率舟师三万出于樊口。陈城州刺史熊门超出师拒战,击破之,擒超于阵。转鄂州刺史,寻迁永州总管,安集岭南,赐缣五百段,良马五匹,仍给黄州兵三千五百人为帐内。陈定州刺史吕子廓据山洞反,法尚引兵逾岭,子廓兵众日散,与千馀人走保岩险,其左右斩之而降。 炀帝嗣位,转云州刺史。后三岁,转定襄太守,进位金紫光禄大夫。明年,黔安夷向思多反,杀将军鹿愿,围太守萧造,法尚与将军李景分路讨之。法尚击思多于清江破之斩首三千级还从讨吐谷浑法尚别出松州道逐捕亡散至于青海辽东之役,以舟师指朝鲜道,会杨玄感反,与将军宇文述,来护兄等破之。以功进右光禄大夫,赐物九百段。时有齐郡人王薄、孟让等举兵为盗,众十馀万,保长白山。频战,每挫其锐。明年,复临沧海,在军疾甚,谓长史崔君肃曰:“吾再临沧海,未能利涉,时不我与,将辞人世。立志不果,命也如何!”言毕而终,时年五十九。赠武卫大将军,谥曰僖。 (节选自《隋书·周法尚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尚击思多于清江破之/斩首三千级/还/从讨吐谷浑/法尚别出松州/道逐捕亡散/至于青海/ B.法尚击思多于清江破之/斩首三千级还/从讨吐谷浑/法尚别出松州道/逐捕亡散/至于青海/ C.法尚击思多于清江/破之/斩首三千级/还/从讨吐谷浑/法尚别出松州道/逐捕亡散/至于青海/ D.法尚击思多于清江/破之/斩首三千级还/从讨吐谷浑/法尚别出松州/道逐捕亡散/至于青海/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法尚小时就果敢勇毅,有气概,自幼就好读兵书,这为后来他的征战中,运用兵法屡立战功奠定了基础。 B.皇上巡幸洛阳时赐给周法尚财宝、马匹和奴婢,他坚决推辞,皇上认为他对国家有大功,坚持要奖赏给他。 C.周法尚跟随隋文帝和隋炀帝两朝皇帝,南征北战,遇到发生叛乱,皇帝就委以重任,出征平叛,都能取胜。 D.隋征讨辽东时,周法尚率水军直指朝鲜道。可是退上杨玄感造反,回兵平定,第二年又到沧海,却因病重去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降密诏,使经略江南,伺候动静。

唐宋八大家苏轼被贬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苏轼被贬的故事 苏轼是北宋非常有名的诗人和词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关于苏轼的故事有很多。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苏轼被贬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提起苏轼,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诗人,但其实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有另一种身份,一个身有官职的朝廷官员,二十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称得上是年少有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却并不平坦,做官期间他有过三次被贬的经历。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

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苏轼为什么被贬苏轼一生为官,但是仕途艰难,大起大落,一生被贬过四次,也有说是五次,被贬的地方有杭州、黄州、惠州、儋州、海南。 苏轼是才子,才子身上有几分傲气,如果没傲气,才子就不能称为才子,更何况他是天下第一才子,他的名声太大了,连皇帝和皇太后都佩服他的文笔,这样一个人,其他的文人注定在他的光芒下被淹没,周围人想突破,只能把他赶走。 苏轼的才华是整个历史都掩盖不了的,他的才华让他不可能屈居于一个小地方,没多久就奉命进京,京城为官是读书人的梦想,能够在天子脚下为官是多少人羡慕的。对于苏轼而言,这种才华就是他的天赋,对于其他人而言,穷尽一生也写不出那样的千古绝唱,但是苏轼却可以信手拈来。在他看来,为官应该和写文章一样容易,事实相反,为官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为官以后写的诗词都要谨慎,一个不小心就成了污蔑朝廷。苏轼不懂这些,被人检举说是对皇帝不尊敬,证据就是苏轼写的诗词里面有“蛰龙”。苏轼写文是天下第一,但是辩解却很笨拙。会写的人不会说,会说的人不会写,苏轼正好是前一种,“乌台诗案”就是这么来的。 苏轼多次被贬,有自身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当时的宋朝处于不断的变法中,被贬的原因就是政见不合,有些人虽然在才华上欣赏他,

柳宗元与《永州八记》-文档资料

柳宗元与《永州八记》 柳宗元青年时代就立下雄心壮志,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向往于“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他25岁时已是“文章称首”的长安才子,刚考中了博学弘辞科,又与礼部郎中杨凭之女新婚,逐步成为文坛领袖,政坛新锐。在其后的几年里,柳宗元又成为了当时皇帝的老师王叔文革新派的中坚分子,以热情昂扬、凌励风发的气概,准备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开元”的抱负。然而,由于顺宗皇帝李诵即位时就已经中风,说话也不清楚,虽然有心改革朝政,但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加上宦官与藩镇势力强大,所以革新只实行了几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元和四年八月,反对革新的太子李纯即位,九月,柳宗元立刻被贬邵州刺吏,行未半路,朝议认为处之太轻,又改贬永州司马。当时同时被贬的包括刘禹溪等人共有八位,史称“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的失败对政治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是沉重的 打击,但对于他的文学创作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时的永州“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且伤”,相当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所谓的“永州司马外置同正员”,其实是个编制外的闲职,没有官舍也没有具体的职务。柳宗元一家人寄居在冷清的小寺庙,未及半载,母亲也逝世了。除了精神上抑郁悲愤,正当壮年的柳宗元身体也越来越差,诸病缠身,虚

弱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永州清新的山水给了柳宗元很大的慰籍和寄托,他很快从悲观与失意中振作起来,踏遍了永州的山山水水并和田翁农夫相交,远离了政坛上的明争暗斗,回归到田园诗意般的生活,他认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样的为世人所遗弃和漠视,写出了许多千古传诵推崇永州山水的散文。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如此评价柳宗元的永州10年,他说:“炎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确实,永州的10年,是柳宗元人生最晦暗最感伤的十年,却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和哲学思想全面成熟的10年。 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游记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永州山水,在柳宗元之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这些偏居荒芜的山水景致,在柳宗元的笔下,却表现出别具洞天的审美特征,极富艺术生命力。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柳宗元时而大笔挥洒,描摹永州山水的高旷之美,使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永州八记》对自然美的描绘,贵在精雕细刻出一种幽深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