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史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

让校史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
让校史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

242019.3 (下)让校史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

1●陈琳*

摘 要:校史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彰显学校办学历史、特色和成就,有着反思历史、探索学校新的发展之路以及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功能。本文以一所学校为例,阐释如何拓展校史研究视野、丰富校史内涵意蕴、围绕校史开展活动,更好地发挥校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校史编写 校史育人功能 学校文化 文化认同

1?本文系2018年福建省中小学德育研究课题“基于校本资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Y201847B)的研究成果。

*陈琳,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校史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彰

显学校办学历史、特色和成就,有着反思历

史、探索学校新的发展之路以及对学生进行

人格熏陶的功能。即“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或

吸取教训,又可以传承办学过程中的教育理

念与精神文化,起到育人、咨政、宣传的作

用”。[1]因此,我们不应该让校史仅仅停留

在对历史的线性记录上,还应该拓展校史研

究视野,丰富校史内涵意蕴,围绕校史开展

活动,更好地发挥校史的育人功能。

一、拓展校史研究视野1984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编写校史的通知》,明确了对校史编写的态度。各学校编写校史的一般程序为:校友会牵头,收集各界校友通讯录,整理校址变迁、学校取得的重大成就、杰出校友的事迹与荣誉等,然后按一定年份编写成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类校史“志”的成分居多,因为史料的真实、丰富只是“志”的基本要求,而史

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和严范孙(1860-1920)。 南开大学成立时,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2号)。1920年增设矿科(1926年停办)。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重。1929年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经济学院;创办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附属于理学院;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以及投资所限,学校规模一直较小,1937年在校学生仅429人,但师资力量较强,凌冰(教育)、姜立夫、刘晋年(数学)、饶毓泰(物理)、邱宗岳、杨石先(化学)、李继侗、熊大仕(生物)、蒋廷(历史)、李济(人类学)、肖公权、徐谟(政治学)、何廉、方显廷、陈序经、李卓敏(经济)、黄钰生(心理学)、张彭春(教育学)、柳无忌(英文)、司徒月兰(英文)、冯文潜(哲学)、张

克忠、张洪元(化工)等。竺可桢(气象、地理)、汤用彤(哲学)、范文澜(历史)、罗隆基(政治)、吴大猷(物理)等也都曾在南开短期任教。 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南开大学终以优越的学术环境、严谨的科学训练方针以及崇尚务实的精神而名驰南北,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是其杰出代表。 1937年7月,正处于成熟发展时期的南开大学不幸惨遭日本侵略军狂轰烂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1942年7月,南开在昆明成立“边疆人文研究室”,并出版《边疆人文》刊物。联大期间,三校风云际会,艰苦创业,和衷共济,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复员北归,1946年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改为国立。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师资力量有了加强,一批学者如吴大任、卞之琳、肖采瑜、傅筑夫、高振衡、李广田、罗大冈、汪德熙、谢国桢、张

优化育人环境_发挥育人功能

优化育人环境,发挥育人功能 人在塑造环境,环境也在塑造人。现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现代育人环境的创设。持续优化育人环境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宜人的环境氛围,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育人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校园环境是育人的主阵地,家庭和社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校除了知识育人、服务育人外,还要增强环境育人。要优化育人环境,应搞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校园环境,发挥其育人功能。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中小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布置与建设,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形成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校园环境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环境可分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硬环境是指校内的各种设施、空间布局和规划设置等。软环境是指校园内的文化氛围、文明状况、人与物的和谐、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优化校园环境,既要增强硬环境建设,也要重视软环境建设。 增强校园硬环境建设。必须精心布置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用优美的校园熏陶每一位学生,创建花园式学校。校园的规划要合理、谐调,讲求科学布局,创设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的每一处空间的作用。设置相对应的宣传栏、读报窗、艺术园地、学习园地、表扬栏、竞赛栏、图书角、卫生评比栏等。净化校容校貌,设置绿化带,保证绿化面积。统一校服,指定校歌,佩带校徽。让学生在文明、纪律、卫生、美感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充分利用黑板报、壁报、雕塑、图书馆、荣誉室、团队活动室等形式和专用场所,精心设置育人环境,渲染育人气氛,将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利用校园广播、局域网、形成网络校园。即时传播最新教育教学信息,实现人机互动学习,改变师生的学习方式,扩大师生学习视野。多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和锻炼机会,积极展开活动,让校园活起来,突出校园新亮点,给师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提升师生在校生活的质量。 必须重视校园“软”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各种设施所营造的育人功能。让文化氛围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校园中的教师、学生是人的因素,校舍及各种硬件环境设施是物的因素,要实现人与物的和谐,创造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一

加强校史档案管理 提高高职院校美誉度

加强校史档案管理提高高职院校美誉度 作者:豆亚玲 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16年第11期 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都是由各地市的多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其历史渊源都很深。校史 是在建设、发展、改革进程中各种教学、科研成果的长期积累,是对学校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客观的记录。挖掘、管理校史不仅对于总结办学规律,推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很 好地梳理学校的发展历程,传承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服务于学校科学研究,实现人才 培养的目标。 一、校史档案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学院悠久文化历史的再现。高职院校的校史,真实再现学校组建、壮大、发展历 史过程中各方面的重要工作,包括各中专学校合并前的创始人、建校时间、办学宗旨、教学、 科研、师资队伍建设、院系调整、历任学校领导、杰出校友、重大的校园活动、国际交流活动 及新合并成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通过查看校史,学校以前的各种历史活动及成果都会清楚的 展现出来。 (二)高职院校校史档案是学院发展、改革、科研、办学思路等各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总 结和积淀。直接从档案的表现形式来看,校史档案上保留着历史的真迹,能够还原历史,我们 的档案管理人员通过整理、归纳、分析可以掌握合并之前各学校各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 中遇到的困难,以便于我们总结经验,把发展不好的专业及时进行改制、把不好的教育管理模 式及时进行重新提升,可以总结性的提出新的有利于现在合并后的高职院校发展的先进管理经验。 (三)高职校院的校史档案同时也是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目前作为国家大 力发展扶持的重要院校,加之都是由原来各地市的中专院校合并而来,文化底蕴是相当深厚。 高职院校作为每个地市的重要教育基地,必须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而 校史档案中涵盖着营造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要把这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播到每个师生的心中, 就要靠完善的校史档案,并使其深入到全院师生心中。校史档案中蕴涵的历届优秀毕业生是学 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 (四)校史内容丰富、客观,对科学研究的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不同时间段的校史档案进 行分类、归整、研究,可以查找、总结出高职院校在合并之前及合并后发展中的各种有利及不 利于学院发展的工作思路及教学方法,为学院领导决策学院今后的教学改革及发展方向提供了 有力的科学保障。 二、提高校史档案管理的途径 (一)成立校史展览馆。高职院校的发展是一项长远的工作,越是发展其校史资源越是丰富,通过总结经验与教训,提炼出大学文化发展方向,成立专门的校史展览馆。校史展览馆每 学期分批次对全校师生开放,将学院的发展历史、重要校园活动及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及图片 在校史馆中展览,可以展现学校的辉煌历史和丰厚的人文精神底蕴,可以提高学院形象和在社 会各界中的知名度,扩大学校对内对外影响度,促进校际、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能唤起校友 的美好回忆,增强师生对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认同感,激励校友回报母校,激发师生对学校的自 豪感。 (二)明确校史档案的收集范围。校史档案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图片、声像、文件 资料及各种荣誉证书等方方面面。学院要明确专人负责校史档案的收集工作,每年要定期对外

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1)

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1)历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不是显性的、功利 的和单一的,而是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本质的和全面的特点。所以,历史学科是最大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历史教育具有极其丰富和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1)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2)理性原则的确立;3) 伦理道德的升华;4) 健康审美情趣的陶冶;5)历史意识的形成;6)科学思维水平的训练;7)理性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 (2)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 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从三个维度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1)对个人来说,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使 学生在人文精神、人生态度、人生境界、人格品位、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上得到完善和升华,我认为这是历史教育的一项基础性目标。个人性格是构建中华民族性格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竭源泉。 所以,在历史教育中,要通过丰富的历史教

育资源,牢牢地打好这个基础,然后我们才有资格谈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2)对国家和民族来说,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培养理性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文明、民主与富强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它包括三个情感层次,一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二是对祖国的热爱,三是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理性爱国主义中还有一个层次的问题是我们所忽视的,即“国”的含义问题。“国”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的、地理的、历史的、文化的、种族的、民族的等含义上的“国”,即“祖国”,她具有不可更改、不可置换、不可选择和无所谓优劣等特点,对她的热爱是无条件和非理性的。二是政治的、制度的、政府的、政策的等含义上的“国”。她具有可更改、可置换、可选择和优劣之分等特点。所以,对她的热爱是有条件和理性的。这两种“国”既紧密相联,又不完全相同。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反对清政府的孙中山会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这同顾炎武对“天下”与“国”的区别相似。

校史

抚远县浓桥中学校史 (1986年至今) 校史编委会组织机构 主编:杨恩国 副主编:谢宝刚 编辑:王艳玲李淑静咸永彬等

目录: 一、前言 二、学校发展简介 三、教师队伍 四、教学改革和实践 五、学生情况 六、学校常规管理及所取得业绩 七、校容校风建设 八、尾声

第一部分 前言 浓桥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从建校至今已走过了十七个春秋。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中,浓桥中学已从当年羽翅未满的雏鹰长大成为展翅翱翔的雄鹰,在其铁翅哺育出了近千名莘莘学子,他们大多已成为现今社会的中坚力量。 浓桥中学的前身是浓桥中心校。学校经历了在摸索中艰苦创业阶段,从艰苦创业中积极发展事业阶段,经历了教学资源从无到有,从匮乏到丰富的阶段,也经历了教师队伍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阶段,更经历了教育理念改革大潮中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浓桥中学是一所注重人文精神的学校,建校至今,人文精神始终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其育人理念:“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有才”已经深入浓桥中学教学改革中,十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在我们正确的办学思想的指导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人才。 十七年,弹指一挥间,往事皆如烟!但如烟的浸透着汗水甚至是泪水的往事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历任开拓者“挥汗禾锄”“历水苗润”的脊背。他们闪光的过去和勤恳的精神照亮了浓桥中学未来之路。我们编写校史,目的在于让所有看到这本校史的人都静静地回顾一下过去,回忆一下历史回忆下我们前辈们不朽的身影,将这化作永恒的动力,铸造我们浓桥中学新的篇章! 仅以此史献给曾为浓桥中学奉献过和正在奉献着的教师!

第二部分 浓桥镇八一中学发展简介 浓桥镇八一中学其前身为浓桥镇中学。浓桥镇中学是1989年从浓桥中心学校分离出来的农村独立初中。浓桥镇中心校始建于1976年3月,当时只有两名教师,十几名学生。负责人是项占文,教师窦亚琴,教室就设在窦亚琴家。同年6月,东方红公社(浓桥镇前身)在二抚路西侧建土草结构房屋10间做为校舍,同时招聘下乡知青若干名做为教师。学校命名为东方红学校。1978年至1982年,东方红学校的草房校舍翻盖成了12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校舍,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小学六个班,中学3个班的乡镇级中心校,下辖村级小学六个。1982年东方红公社更名为浓桥乡,东方红学校随即更名为浓桥乡中心校。 1986年3月,王甲富同志任校长主持工作。此时,浓桥镇中心校已拥有教学班小学六个,初中5个,学生____名,教师___名1987年8月,马广富同志任校长,苏冶辉任副校长。 1988年至1989年,开始筹建浓桥中学教学楼。 1989年3月,马广福调任建中学教学楼工程总监工。 王甲富任中小学校长,苏冶辉任副校长。同年9月,中小学分离,中学搬入新建教学楼,中学首任校长王甲富。 1990年3月,王甲富校长调出,马广富任校长。同年9月,马广富调出任中小学书记兼政府文教助理。苏冶辉任校长,姜国盛任教导主任,与此同时浓桥中学的教师队伍得到了补充,中师毕业生2人,

[资料]西华师范大学校史资料

西华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 (校史资料) 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重点师范大学,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充。学校现有北湖校区和华凤校区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600余亩,是四川省园林式学校,被誉为“读书的好地方、选才的好去处”。 中文名西华师范大学主管部门四川省人民政府 所属地区四川南充 学校属性省属重点本科高校、四川省重点建设师范大学外文名称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现任校长张健主要院系二级学院26个校歌云飞扬 简称西华师大(CWNU )学校地址四川省南充市师大路1号(637002)校训勤奋求实敬业创新学校代码10638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综合(师范)类

学校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下的川籍师生,于原校址上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 1949年,与著名墨学家伍非百先生创立的西山书院合并组建私立川北大学。 1950年,学校迁至南充市,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组建公立川北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 1956年,因四川行政区划调整,本科专业迁走,学校遂改名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学校发展为南充师范学院。 1989年,学校恢复校名为四川师范学院。 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 1、1946年5月,在四川省三台县建立私立川北农工学院。设农艺、农经、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数理、农田水利七个系。 2、1949年12月,地址由三台县迁至南充市,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设文商学院、理工学院和农工学院,增设中文、哲史二个系 3、1950年7月,更名为公立川北大学。 4、1950年9月,更名为川北大学。增设水利、土木、化工、电机、采矿五个一年制专修科。 5、1952年10月,更名为四川师范学院。设中文、历史、化学、数学、物理五个系及相应的专业。 6、1956年8月,原学院本科专业迁往成都,专科留在南充,更名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增设生物系及相应的专业。 7、1958年11月,更名为南充师范学院。增设外语、地理、物理、政治四系共计九系及相应的专业。 8、1989年1月9日,校名恢复为四川师范学院。 9、2003年4月16日,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

优化校园环境,发挥育人功能

优化校园环境,发挥育人功能 深圳市福田区景秀小学邮编:518034 作者:张金泽 美国全国校长联合会执行董事斯考特·D·汤姆森认为:“在今天,人们正在重新认识学校环境的意义。因为学校环境不仅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成绩的关键,同时也是影响他们形成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因素。”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则认为:“人的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呼吁“全社会都要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更是明确指出:“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由此可见,优化校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审视,校园环境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没有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不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我们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注重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近几年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在开展校园环境建设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精心设计校园内部的陈设布置,发挥环境的熏陶功能,注重校园的绿化、美化,发挥环境的美育功能,精拟校园的标语口号,发挥环境的感召功能。正是我们注意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在育人方面的多种功能,才形成今天

“以史育人”理念下的校史馆及课程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75195661.html, “以史育人”理念下的校史馆及课程建设 作者:龙洁 来源:《湖南教育·A版》2018年第11期 校史是一所学校办学历史、发展历程和文化积淀的记录,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具有导向功能,在学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学校育人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如何挖掘、整理和利用校史资源与优秀的校史文化,充分发挥校史育人的功能?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我校始建于1957年。为了总结学校60年办学成果,展现师生校友风采,更好地凸显校史文化的传承、凝聚和激励作用,学校于2016年初启动了校史馆建设工程。3年来,我们注重 理念先行,重视师生的共同参与,积极研发校史课程,深入开展教育活动,全面提升育人效果,积极探索“立德树人”新时代背景下校史育人的新途径。 我校是一所国学特色校,是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学校以“一园(静心园)两塑(书山雕塑和春笋雕塑)三廊(科技长廊、艺术长廊、文学长廊)四馆(国文馆、国风馆、国画馆、国乐馆)”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已成规模和体系。而校史馆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集中展现的场馆,它理应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理应融入学校校园文化体系之中,是校园文化的完善与提升。因此,在设计校史馆时,我们重点关注了以下几点: 一是与学校整体文化风格保持一致。主要采用传统中式装饰风格,颜色也以现有的红褐色为主,以此巧妙地融入到学校现有的校园文化体系之中,成为学校文化有机的整体。 二是处处体现育人的文化氛围。每一个校史资料都是育人的重要载体,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和编撰。除此之外,在学校文化环境布置上,即外显文化上,我们也颇费心思。比如,以茶镜构成一本打开的书作为校史馆外墙正面,意欲使参观者明白“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道理;同时,有蓝天白云、高楼大厦等自然景致映入镜中,使得“天人合一”的外观景致与馆室内的辉煌史迹交相辉映,各领风骚。

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注课程教学与人的德行发展的内在关系—— 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 观点快递: 学校的育人职能任何时候都无法在脱离课程教学的状态下获得完美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汲取思想史上的智慧资源,立足新的实践,对如何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自觉强化课程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教书育人,授业传道,积极探索各门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实现育人功能的途径和艺术,把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牢牢建立在教师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课程各自特点的深刻把握之上,及时建立健全有利于各门课程和所有课程的教师都认真践行育人的制度和机制。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与此相应,学校的育 人职能,在任何时候,都无法在脱离课程教学的状态下获得完美实现。 思想史上的智慧资源 基于对课程教学、学校教育、人的德行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刻把握,古往今来,众多的教育思想家对课程教学与人的德行发展、课程教学担当育人职能的必要 性、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阐述殊多。 在中国,古老的六艺之教,本质上亦即德行之教。在西方,柏拉图等古代先 哲同样开启了关注课程教学与人的德行发展内在关系的思想传统。

近代科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赫尔巴特则更加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主 张,宣称道德是教育的唯一目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哲学家杜威也明确指出:道德的目的应当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起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 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式品德”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 思想史上这些丰富的论述,尽管各有瑕疵,但其中于课程教学于知识传授中 谋取人的德行发展的思想,则逐渐凝淀为教育学中不易的基则,也为我们当下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反复的智慧资源。 建国以来的实践形态 建国以来,我们逐步确立并不断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态。加强课程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在这一进程中逐步形成了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就高校思想政 治课程建设问题正式颁布了进40 份专门文件,一些关于高等教育或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综合性教育文件中,也大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作出过明确论 述。 在关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同时,不少的文献还从更开阔的视野 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加强各门课程都有育人之责,所有教师都应该教书育人。 1987 年5 月29 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 作的觉得》,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指出:“要按照

谈环境育人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谈环境育人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2-08-14T15:08:55.81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陈志斌[导读]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大而言之,就是提高国民素质或民族素质,小而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素质。 摘要: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提法在教育界、社会上颇为流行,但对于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颇不相同的解释:有的人将“素质”理解为个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有的人则将素质解释为后天获得的某种品质或才能;有的人将“素质教育”理解为与应试教育相对的、没有考试的教育,有的人则将之理解为全面提高国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能力等诸方面素质的基础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生;道德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大而言之,就是提高国民素质或民族素质,小而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下面结合笔者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讲道德是做人的基础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有作为的教育家大都十分重视德育,将之视为国家民族强盛的关键。严复的“三民说”,粱启超的“新民说”,孪大钊的“民彝”思想,大都属于此类。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对学生提出了“每天四问”的要求,其中之一是“‘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么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提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 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突破口 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改善办学条件,改革课程教材,优化师资队伍等等。但是,当前要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为实现全面发展的突破口。就是说,首先要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问题。这里笔者想重点强调一下解决复习资料的问题,解决复习资料问题最重要的一条是管好自己的人,抓好我们教育内部的事,这是关键。为什么呢?各种复习资料编写者是我们教育系统的人,使用的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是我们的教师,只有出版是在出版部门。两头在教育系统内,为什么管不住?我们教育系统的同志,尤其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握方向,宁可牺牲局部利益,也要顾全大局。决不要因为一点小利而耽误了大事,为了一点编写费,滥编复习资料,为一点回扣,强行统一征订。这种事情,如果我们下决心管,显然是管得了的,谁这么干就处罚谁,坚决一点。 三、同情和宽容是构成做人的高尚内容 古人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情况下,同情和宽容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品质。人生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和打击,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尽人意。身处一定的困境,若能得到他人的同情、关怀、支持与鼓励,或许能够获取战胜困境、重获生活信心的勇气和精神力量。然而,今天不少家庭教育中的“溺爱”行为,催化和培养了不少骄扬跋扈、自以为是、自私、偏狭、惟我独尊、为所欲为的“小太阳”。自私将导致缺乏同情心,没有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偏狭必然产生宽容心的欠缺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淡薄。本来手拉手活动是一项培养都市青少年爱心的有益活动,也是教会青少年学会做人的一项实际行动。但是,在一些手拉手活动中,我们辛酸而又困惑地看到:一只稚嫩的带着些许势利、自私乃至俯视姿态的手,极不情愿地拉着另一只纯真、质朴、温良以及渴望与希求的小手,其情景是那样的勉强、别扭,那样的不自然、不和谐。在1998年给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中,有些青少年的家庭情况很好,可他们宁愿花钱去买高档零食,也不愿为灾区出一份力。 四、从几个方面的简单论述 1.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校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的中小学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学校教育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要既教书又育人,而且以育人为本……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提出了学校必须把坚持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他说:“致知之要,当知善之所在,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之类。若不务此,而徒欲泛然以观物之理,则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也。”也就是说,学校必须将德育放在优先地位,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学得的知识才能发挥正当的作用。如果不是这样,学生单纯追求知识,就像脱缰的野马,会越来越远地偏离方向,直至迷失方向。 学生的全人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向作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长期以来,在狭隘的教育思想观念影响下,学校教育关门办学,闭门授业,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严重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阻碍了学生的全而发展。人的整体性决定了教育的整体性:教育的发展整体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改变现有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崭新的教育模式。 2.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家庭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的第二条明确指出:“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讲,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对孩子教育的松紧不一,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造成第一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另一方面是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而对孩子的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忽略了对孩子心理上的正确引导。对于第二种现象,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学习不够关心,对孩子存在的现象没及时予以帮助。另一方面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是额外地布置过多的作业,希望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习成绩,但孩子却向反方向走了。于是,在学校不做功课,先玩个够,或在校做功课时边玩边做,拖时间,等回到家父母在时再慢慢做。至于第三种现象,是孩子遇到不懂问题,能及时发现、讲解,一举两得。然而,这种“陪读”不仅造成孩子思维上的依赖,看到孩子迟疑就将答案脱口而出,使孩子通过做功课进行知识巩固的时间成了家长“温故而知新”、孩子动手不动脑的过程。 3.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社会及各种传媒应起到正确的引导和营造氛围的作用

校史编写方案

淮阳中学校史编写工作方案(草稿) 2018年,淮阳中学将迎来建校115周年纪念,根据学校制定 的“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的原则,届时淮阳中学将举行一系 列的纪念庆祝活动,撰写校史已经列入纪念活动的一部分。 校史的编写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编写《校史》,对于回顾和总结学校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继承弘扬一直以来学校坚持的宝贵精神和优良学风、教风、班风校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振奋精神,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自豪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推动校史编辑工作稳步推进,确保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史编撰工作是一项非常必要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它记载历史、教育后人,传承历史,激励未来。我校校史将记录学校风风雨 雨中演变的历程,应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光荣的历史,也应是一部 有特色的历史,它将成为淮阳县及淮阳中学宝贵的教育资源。因 此,校史编写将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编写校史为主要任 务,存史立鉴,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校史编写原则: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述而不论,科学规范;全面记录, 远略近详;经纬结合,时段分割;以志为主,图表为辅 三、校史系列编辑分工: 《淮阳中学校史简明读本》负责人( 《淮阳中学大事记》负责人( ) 《淮中骄傲》(知名校友辑录)负责人( 《图 说淮中》(画册)负责人( ) 《淮阳中学教师作品选》负责人( 《淮阳中学校友及学生作品选》负责人( 《校庆专题片》脚本撰写( ) 《校史展室文字解说词》负责人 ( 《淮阳中学知名教师名录》负责人( 迹简介 四、组织机构 1. 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全体校委会成员 2. 特邀顾问:(建议县志办领导和政协文史委领导) 3. 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五、 《淮阳中学校友名录》工作组: ) ) ) ) ) )配发照片事

校史设计方案(大全)

学校文化策划是由学校或者专门的策划机构进行的,为了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塑造文化品牌、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师生的健康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校文化发展规律,运用教育策划理论,在调查分析学校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有机整合机遇与资源(历史资源与现实资源),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或创意)与具体可行的策划方案,创造性地设计学校教育及其文化的行为。学校文化系统策划以形成供学校领导者决策选择的策划方案为标志。 从教育学、文化学和策划学的角度分析,学校文化策划具有5个特征:1.育人性。学校文化策划的最大权重应该是教育效益,要从教育人、培养人、改造人出发,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学校氛围。2.历史性。学校文化策划首先是一个对学校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过程,然后才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3.创造性。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都千姿百态,极富个性特征。学校文化策划必须适应特殊的教育环境和学校个性,必须要做到创新至上。4.艺术性。受教育者是鲜活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生命个体,复杂性强,可变性大。相对教育需要艺术。学校文化策划也是一门艺术。5.系统性。学校文化策划要有宏观整体意识,要充分考虑相关因素的互动问题,决不能只抓局部,不顾整体。 学校文化策划的内容和原则 学校文化策划包括精神与理念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的策划。其中精神与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策划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文化策划的最高层次,决定着学校文化策划的性质、方向和高度。而相应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策划都要考虑到学校的精神和理念文化,并按照理念文化规定的方向来执行。 1.精神与理念文化策划的内容和原则 精神与理念文化策划包括办学的价值观、思想理念、目标、宗旨、方略和特色,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等。第一,办学理念策划。办学理念策划是在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校发展方向基础之上,对学校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的策划。第二,办学目标策划。办学目标策划应对学校发展进行整体、深刻的定位,形成富有个性和实力的目标。目标策划应有较好的区分度,针对不同的主体和工作内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目标,而且目标应能形成一个系列;目标策划还应该清晰、明确,突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表述科学、严谨。第三,校训。校训的策划应该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外化。在策划校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校训的时代性、文化性以及个性特征。第四,校风、教风、学风的策划。校风、教风、学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策划的中心内容,是社会考察评价学校的基本着眼点。 要使学校精神、理念体系达到表里和谐,具体内容间主线明晰、系统性强、个性突出、设及全面,且具备“文质优美、音律和谐、神韵时尚、识别鲜明”的外在表达,其策划还必须遵循下列原则:第一,个性化原则。学校理念的策划不仅要反映学校层次的不同,还要反映学校

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优化育人环境走内涵发展之路 鹿角中心校致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旅游特色学校小记六十个春秋桃李芬芳,六十载耕耘硕果累累。鹿角中心校的前辈们具有求真严谨、扎扎实实的治学态度,今日之鹿角教师群体有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几年来,学校致力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走内涵发展之路。从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环境建设,师表建设,活动建设等几个方面,围绕旅游特色学校的创建,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校园文化建设是指:以校园地理为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没有文化的母亲都十分重视环境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想好、求知、爱美虽是人的天性,但也是人文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人文素质提高了,我们已悄然臵身于和谐的校园里了。 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陶行知很早就提醒人们所说的: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具有规章制度所不可替代的影响。环境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不可忽视。

下面就如何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突出我们学校的活动育人 特色,充分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谈学校的一些做法。 1、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最乐于参加的,活动也是教师实施教育学生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在活动中育人就有了充实的内涵和不可小视的意义。多年来我们育红小学十分重视活动育人的功能。正因为活动的多花样、多层次、多内容,营造了浓浓的育人氛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团结意识和成才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 2、营造丰富多彩的特长教育氛围 成立各种团队,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活动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成立各种团队是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学校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我们在认识了利用各种团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有着重要意义之后,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如师生管乐团,舞蹈队,合唱团,篮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绘画组,航模组,科技组,书法组,美术组,刺绣组、计算机绘画组、网页制作组,电脑绘画组等等。

环境育人的重要性

环境育人的重要性 古有“做事先做人”之说。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更是提到:“要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可见,无论是做事还是作人德行至上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的孩子都成长为马家爵、王宝森之流,那还不如作一介莽夫。最起码他的破坏性要小得多,少得多。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环境之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之初、性本善”的提法虽然有些唯心的味道,但却说明了人的后天成长依赖于环境的影响,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独立生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择邻而居,三迁其所。古语又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无不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创建和谐的物化环境,以物育人 漫步校园,红砖壁瓦、绿草茵茵。茵茵绿草中的警示语说:我是你们的植物朋友吗?自来水龙头大声疾呼:我不想多流一滴眼泪。垃圾桶说:来吧,我的肚子大得很等人性化语言让孩子们懂得了什么是羞耻心。微风吹过,一片片废纸,在校园内翩翩起舞,此时映入你眼帘的肯定是孩子们嬉戏追逐着,拾捡校园内的垃圾,然后放入垃圾桶憨憨的大肚子里满意地走了。上课铃响了,听着自来水哗哗的声响,总会有师生返回身来,轻轻的把它拧紧。物人合一,人物和谐在我们的校园无时无处不在。 教室内高悬的国旗,端正张贴的名人画像,不只在于装点美观,而在

于“无声胜有声”的思想渗透。《守则》也好,《规范》也罢,不只在于威慑约束,而在于自觉遵守。室内外的园地,橱窗,板报不只为传经送宝,而在于使其成为激励学生获取成功的人生舞台。墙为人说话,物为人传情成为我校校园环境的真实写照。但这些行为习惯的得来也并非一日之功,今天栽的花,明天就会枝折花落。刚刚露头的小草,用不了几天就会奄奄一息。今天换的水龙头,明天也许就会怎么关也关不上。每当孩子们步入校园大吃特吃后,准会把废弃物随手乱丢。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停止了那种毫无实效的说教,停止了那些毫无实效的主题教育活动,来一个从我做起,全员参与。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以身示范。什么叫身教重于言教,什么叫以身示范。半年下来,立竿见影,我们的校园变得漂亮了,孩子们懂事了,老师们也更省心了。 二、优化健康人际环境,以人育人 孩子的成长需要高尚,健全的人格形象去影响,他们的周围需要崇高的灵魂。然而校园也好,家庭也罢,一些不健全的人格形象,一些不健康的作为却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校园作为一方净土,教师作为孩子们的人师之范,要求孩子们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而部分教师却时常在校园内,课堂上冒出一两句方言土语,板书备课更是繁简字并用。橱窗,墙报,板报中也会时而冒出一两个错别字装点门面。德育纲要,校规中明确规定要净化校园语言环境,但我们的教师却动辄训斥,言语粗俗,何谈语言文明;要求孩子们衣着得体,自己却身着奇装异服,穿着拖鞋进出教室有说服力吗?要求孩子讲究卫生,自己却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在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它的主体是学校的管理者和全体师生,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以多种学科、多种领域作为活动的载体的特殊的群体性文化。它既具有文化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一个学校的个性魅力,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它包括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美观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丰富的活动、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的重要途径,是铸塑校园精神的根本。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建设优良校风、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全面育人功能的作用。 一、建设良好的校园及周边环境 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也就是一个学校的显性文化,是现实教育育人目的载体,是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支撑,包含一个学校的整体布局、校园绿化、校园美化等,就是能让校园的各个区域都会说话,给人一种幽雅、宁静的感觉,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 设置相应的宣传栏、图书角、学习园地、表扬栏、竞赛栏、卫生评比栏等,充分利用黑板报、壁报、雕塑、图书馆、荣誉室、团队活动室等形式和专用场所,精心设置育人环境,渲染育人气氛,将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给师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提高师生在校生活的质量,让文化氛围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 二、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好的校风能激发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作用,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 三、加强学风建设,建立以人为本,优化发展个性、培养特长的活动环境。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这有助于广大师生之间达到密切合作,形成团结高效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生中形成良好风气。 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这是推进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培养师生能力的载体,包含学校的各种活动,如文体活动、教学活动、健康教育活动、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达到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总之,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建设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和谐校园。

(完整版)对学科教学育人功能的再认识

对学科教学育人功能的再认识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实施,是中小学实现教育目标,立德树人的最主要工作。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同。基础教育课程逐渐走上“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轨道。要求中小学开设的各门课程,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i]。新课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新课程的实施也遇到较多的困难,实施不尽理想。从学科课程的教学看,仍然比较普遍存在重学科知识传承、重应试训练,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轻学科育人功能和科学素养培养的状况。 分析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些专家认为新课程实施不理想,“原因有几点。第一点就是我们大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管理体制是僵化和保守的、应试教育的、专制的;第二点,我们的实施方式基本是自上而下的;第三点就是中小学老师在长期的应试训练的背景底下,他们的专业素养是跟不上。”[ii]就学科课程教学而言,新课程实施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除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外,中小学教师自身存在主要问题是,对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价值缺乏深刻认识,缺乏通过学科教学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不能有效地通过学科教学和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课程教学综合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课程教学要发挥育人的功能,起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内要有一个统一思想和目标。如果教学领导和管理干部只关心应试成绩和升学率,如果各级教研人员把组织统一考试(质量检查)和考试成绩统计、评比作为主要任务,教师的教学就难以克服“考什么教什么”,“用题海战术强化应试训练”的倾向。学科课程标准就难以完整的执行,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也难以落实。 中小学教师由于所处地位和本身素养的限制,在应试教育氛围还十分浓厚的环境下,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存在很大困难。在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轻学科育人功能和科学素养培养的大环境下,教师的学科教学,就容易沿袭应试教育的习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地区质检和中、高考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学校和学科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习惯于把学科教育等同于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有意无意地排斥学科方法、学科思想观念的教育;在潜意识里,往往把提高素养,学科方法和观念教育看成花架子,中听不中用,把加大教和学的时间投入,强化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力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得力措施。 前不久,发表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出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其中,“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为学科教学发挥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科学养、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指出了方向,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反思、讨论、研究学科教学,在思想认识和观念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克服重学科知识的传承、重应试训练,轻学科育人功能和科学素养培养的习惯,增强育人意识,是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