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教研组殷永萍

非常感谢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机会,让我能在美丽的金秋九月,来到首都北京,来到我心中的圣殿——北京大学学习,这也圆了我的北大梦。这次我参加的是河南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这次学习我听得最多的、感触最深的是这两个字:阅读。每个教授、专家、教师都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就是——阅读。

一、为什么?

以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是“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今天为什么阅读这么重要?请看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二)思维发展与品质;(三)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审美鉴赏与创造。每一个语文素养的形成都离不开阅读。

再看统编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一)选文强调四个标准;(二)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四)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三个都指向阅读教学。

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语文教学要提升效果,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质,就是要“读书为要”。语文课程改革专治不读书、读书少。新教材要求学生读的书,老师必须自己先读。这是在倒逼我们教师去读书。

二、读什么?怎么读?

(一)读经典。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我们学校一直在做,我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经典诵读就很顺应时代潮流。既有《弟子规》《三字经》《大学》《论语》《孟子》也有《唐诗宋词》。我们教师也要

读经典。

(二)读教材(深入解读文本)。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个例子很重要。”余映潮先生也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文读“厚”,把课文教“薄”。陈日亮先生也说过,课堂阅读要想专业,语文老师就务必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读书,别无它法。你的读法就是你的教法,教师自己都打不开阅读文本的“天窗”,学生的语文阅读怎么会敞亮呢?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潜下心来深入解读文本。要了解语言背景,解读文章题目,多角度进行文本解读。1.读者视角,陌生阅读,才能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2.作者视角,智慧阅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3.教者视角,立体阅读凸显学科特点。4.学生视角,个性阅读。

新教材采用“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中,教读课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起着示范作用,用它来学方法,通过一篇文章的教学而读懂这一类的文章。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而且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写?不仅要引导学生知道字面上写了什么,而且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什么。

(三)课外阅读。主要指整本书阅读。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无论整本书阅读搞得如何轰轰烈烈,只要是阅读,就没有什么神秘要素,核心就是两个字:“真读”。

1.“真读”,就是能够将作品基本通读一遍,并且能尊重师生阅读的既定节奏与读书兴趣。不仅督促学生读,教师也要读。在阅读过程中,不要让计划、检查、活动、汇报以及种种阅读名目,轻易打乱师生阅读的既定节奏与读书兴趣,要保证师生把书完整地读完。

2.“真读”,就是师生可以“坠落其间”,在阅读中诞生单纯的投入力与贯注力。这里强调的“真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自我可以沉

浸于文字的海洋,身处书中,入情入境。

3.注重读后交流。我们不仅要重视导读,更要重视读后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才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有幸在北京花家地实验小学听了两节读后交流课,请看《骆驼祥子》的教学流程。图片导入→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祥子的三次起落,章节、艰辛、结局)→分组交流展示→归纳概括(如果祥子想要成功,他的身上已经具备了什么,缺少了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如果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我们也觉得不错,最让我佩服的是最后一个环节:祥子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你认为成功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画图表归纳。我觉得最后一步设计的特别好。让学生结合《骆驼祥子》的失败来说说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成功需要具备什么因素?让学生知道读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把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了,去发掘这本书的现实价值,这就等于是把书读活了。这个问题的设计让人佩服!我们再平时也要动脑,怎样让学生把书读活?

师生共读一本书,不仅要重视导读,激发学生兴趣。更要注重读后交流,帮学生理清思路,提高概括归纳分析能力,从而读懂这本书,让学生提起这本书不是说我读过了,而是我读懂了。想起连中国的一句话,所谓师生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教过,而是一起体味过,还想过留恋过,动情过。

三、阅读建议

下面和大家分享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给教师的阅读建议。

(一)备课先做“浸沉式”阅读。现在备课都有“教师用书”,很多教案都是现成的,明天要上课,今天准备就来得及,不读书也可以应付。但是,老师不读书,课怎么可能有温度?老师备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做“浸沉式”阅读,即使是自己熟悉的作品,也要再次“赤手空拳”去读,进入其氛围境界,获取鲜活的感受。还要把自己也当

作孩子,设想他们阅读这篇作品可能生发的想象与感觉。这是教学的“底子”,教学设计要立足于这个“底子”。老师自己先被课文感动了,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动。一节好的语文课,会触及到人的心灵中去。

(二)少看微信多用读书。

(三)制作一份私人书单。读书计划可以设计为三个圈,也就是三个部分。最外围的那个“圈”,是通识的部分,很可能是那种耳熟能详却未曾读过的书,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第二个“圈”,是与所从事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部分。学文科的,也要读点儿其他专业的书,包括自然科学的书。语文老师读书的面应当比其他学科老师更宽。第二个“圈”的阅读是为了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一部分的书目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有所发现的那些专业的书。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只有笨方法。让我们每个人都爱上阅读吧,只为遇到更好的自己。

北大,我来了

轻轻的,我来了,

来到心中向往的殿堂一一北大。

那精美而古典的大门,

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大门两侧的石狮子,

仍在继续伫立守望。

那未名湖的湖水,

依然碧波荡漾;

湖边的垂杨柳,

迎风袅袅起舞。

高高的博雅塔依旧矗立,

诉说着燕园的故事。

站在未名湖畔,

我仿佛看到:一个身影,

穿着青布长衫,

在且行且吟一一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另一个身影,

在湖边静静期待一一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我坐在湖边,看风轻云淡,湖光塔影;

听鸟叫虫鸣,琅琅书声。

走近角落里的四合院,

白杨树耸入云霄,

老槐树似一把巨伞。

我仿佛看到蔡元培在奋笔疾书,

胡适之在伏案夜读;

仿佛听到鲁迅在朗诵着狂人日记,

李大钊在慷慨陈词。

静静地走在北大的校园里,

我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

一只只小松鼠不避行人,自在地嬉戏;

花喜鹊时而飞上枝头,时而跳跃在小路;

爬山虎铺满墙壁,恰似一帘绿色的瀑布;

军训的新生正在喊着口令踢着正步。

徜徉在北大的校园,

沐浴着金秋的阳光,

我知道,

我于北大,

只是一名过客,

但我却想大声地说:北大,我——来——了!

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话,总是能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的言词比喻之间。其实,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理解的过程,古诗词教学更是如此。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鉴赏诗词,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继承中华经典的传统文化呢?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初探,我积累了些许浅薄的方法与技巧,与大家共同探讨。 1明确诗词所写内容 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呢? 1.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定了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个标题就交代了是一次春天的出行,地点、时令等都很清晰,一看标题就知道是一次春游,我们还可以猜测到春游的情景与诗人的心情等。 1.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即诗眼。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凝炼、最传神的词语,是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中心思想。如“夜半钟声到客船”,从其中的“客”,就能看出本诗写的是漂泊其在外的游子的羁旅愁

思;“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离人”二字,即可读出其主旨是离愁别恨。 1.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诗词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讲的是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谢了,实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留念和惜别。 1.4调动知识积累。提到王维和岳飞,你就会想到诗中的有画和精忠报国。提到杜甫与李白,你就会展现出心忧天下、忧国忧民与洒脱、豪放、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2注意诗词的形象、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词中的形象不外乎三种:人物形象(包括英雄、名流、亲戚、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和诗人自我形象(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我只谈人物形象的鉴赏。 鉴赏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性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归纳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典型意义。还要结合诗词人的身世和写作背景,分析诗词中的内容,从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诗人的形象和特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廉政文化进机关成果丰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廉政文化进机关成果丰硕 近年来,xx国税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紧密结合国税工作实际,加大廉政文化建设力度,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之路,开创了“以文化促廉政、以廉政兴税收”的新局面。先后被授予“xx”等荣誉称号。 一、教育倡廉 组织开展了“学廉、讲廉、考廉、诺廉、评廉”等一系列廉政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增强了机关干部的勤政廉政意识,使反腐倡廉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一是学廉,收集整理党风廉政建设的先进典型、违法违纪案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相关党内法规,发给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为他们学习党纪法规提供方便。二是讲廉,组织开展“一把手”讲廉政党课活动,通过一把手率先学廉、现身说廉、自觉行廉,以身示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宗旨观念、纪律观念。三是考廉,组织开展全系统廉政知识测试,并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先评优的标准,将廉政教育与激励机制相结合,达到以考促学,以学促廉的良好效果。四是诺廉,系统内层层签订了廉政责任状,“一把手”代表各单位、各部门向上级作出廉政承

诺。市局将廉政责任状执行情况作为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形成了层级管理,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五是评廉,通过定期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税务人员向纳税人述勤述廉活动,组织对市局领导班子及成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领导干部述廉进行民主测评,对述勤述廉的税务人员进行综合测评,有力促进领导班子和税收执法人员的整体廉洁。 二、制度保廉 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性作用,把廉政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制度,构筑从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长效工作机制。结合国税部门的工作职能,制定了《廉政工程规划》等制度,修订和完善了行使职权、选人用人、经费开支等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包括机关工作规则、机关考勤、效能建设过错追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在内的机关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度、办事公开制、岗位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等一系列为民服务制度,并把相关的廉政制度、规范渗透到为基层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作风和行为之中,更好地做到了为民、务实、清廉, 三、环境促廉 按照办公室有牌匾、会议室有阵地、走廊有字画、公共环境有显示,网络系统有专栏的标准,全力构建廉政文化建设阵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发表时间:2017-11-03T11:28:39.21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7月下作者:吴文斌[导读] 在生活中如何提升教师的修养素质,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培养教师良好的修养及品质,促进其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使教师能够迅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在生活中如何提升教师的修养素质,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爱生;宽容;读书;反思在当前的教育生态中,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发生的频率渐高,而激烈程度也渐强,时常听到教师之间讨论网络时代裹挟下学生的教育难问题。作为教师,有些人已经难以获得自在的幸福感,忘记了“学高为师、行为世范”的铮铮誓言,他们的行为已经发生偏离,变得追名逐 利、世故鄙俗,仅以分数多少武断定论学生成败,粗制滥造设计教学流程,甚至将无名之火演化为对学生的冷嘲热讽。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不能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是主要的原因之一。马斯洛在人类五层需求理论中指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这是一种高度的精神需求,作为教师只有让自己倾心于事业,不断提高教师的修养素质,和学生共成长才能获得强烈的幸福感。 一、师道精神爱先行 提到教师的情怀,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些熟悉的字眼,“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燃烧的蜡烛”“吐丝的春蚕”等。确实,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很平常地走完了自己的职业之路,默默无闻。虽然精神可佳,但这多么可悲,其实“蜡炬成灰泪始干”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精神的写照。我们应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发现他们特有的品质;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去探索、观察、创造,让孩子去观察与探索,而且还应尊重他们,用爱心与信任使他们拥有光明的未来!我们可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读懂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丰富学生的情感,这就是一个教师应有的情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和谐地发展,才能造就一个出色的孩子,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也许我们没有力量让身边的孩子都幸运地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也无从改变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但是我们却应竭尽所能在另一个领域带给孩子们幸运。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上帝在为一个人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他开启另一扇门。用心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用爱为孩子们创造美好校园。身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大可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从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作出一些于学生自身有益、于社会发展有益的教学。不是吗? 二、民主自由宽为德 中国自古尊师重教,学生对教师有敬畏之情,有些教师便自以为高高在上,学生固然该尊敬教师,但教师也该体恤学生,二者于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真诚关爱学生,学生是教师呕心沥血培养的对象,也是教师最伟大的成就。然而,只有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我们总习惯于替孩子打点一切,恨不得把自己的思维套用到他们身上。孩子们难道就不应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孩子们要学会适应社会,适应难道就意味着个性的泯灭?所幸的是,我们正在改变着长久以来,呆板、公式般的教学,正在向人性化、自然化的趋势发展。 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素质教育下,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已不仅仅局限于成绩各方面的人才都是未来的国之栋梁。因此,顺应学生的个性显得十分重要。而我们的思维方式却总要使丰富多姿的生命体凝固在统一的模子里,似乎只有这样才算完成了用于衡量每个人的尺度我们才安心。这才是教育的大忌啊!把性格各异的孩子放进一个模子里培养既扼杀了学生的天赋也造成了人才的损失。允许多样化的存在才能创造出绚丽的图景。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因为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让我们教师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 三、一路前行书为伴 教师读书是生命成长的需要,以前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只有不断地学习,只有在“教学相长”中才能发展自己。 毋庸置疑,我们要读教育经典著作。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掩卷深思,我们能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它滋养、渗透着我们同为教育者的心灵。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的过程,即与过去教育家对话的过程,也是吸收教育思想的营养的过程。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还要与时俱进,精选研读中外现当代的教育名家作品。闲暇之余常阅览教育实践者们在教育过程中的独到感悟,感受到他们对奋斗在前线、深知其甘苦的现代教育者们的崇敬与肯定!字里行间透出深厚的修养,有着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充满着教育的激情与梦想,视角新锐而独特,有些文字直剖当下的教育现状,直言不讳,一吐为快,予人启迪。 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沉下心来,在教学之余读一些真正提升自身内在修养的图书,这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哲学著作、美学著作、史学著作等。语文、历史等文科教师可以阅读先秦诸子散文、唐宋传奇、明清小说等著作,理科教师可以选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和他们的经典著作,一方面为教育教学提供素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最后,为了拉近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们还要适当阅读一些学生喜欢的时尚流行书籍。读这类书,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四、凝神静气思中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社会讲民主、讲人权,那么学生的作文也应该是一个姹紫嫣红、个性飞扬的百花园,但现实的作文课往往是这样:学生没有写作激情、缺乏创作欲望。面对作文题目:学生叫苦不迭,虽搜肠刮肚亦无话可说;面对千篇一律的文章,老师犹如置身在茫茫沙漠之中,虽精批细改也难寻到令人身心为之一爽的绿洲。学生教师都苦不堪言。究其原因虽有很多,但普遍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机械地把“阅读”和“写作”割裂开来,是作文教学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纵观古今中外,所有文学大师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博览群书。杜甫就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中进行写作训练易激起写作兴趣和创作欲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描写、想象等多方面的能力。要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充实学生的语言库存。 一、阅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在他们的思维习惯中,形象思维还占主导地位。与其空洞地讲一些写好作文的道理、意义、方法,不如用文学作品中那些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唤起他们的写作兴趣。鲁迅先生最初爱上写作,并不是因为“三味书屋”中先生的板子、戒尺,而是因为一本木刻的《山海经》吸引了他。 二、阅读的过程就是厚积薄发、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时说:“《水浒传》到底只是小说,子弟极要看,及至看了时,却凭空使他胸中添了许多文法。”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当学生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对其中的形象进行塑造,其中的一些写作技巧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自身的能力。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大量的阅读和欣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了写作素材,让学生写作的源头有活水涌动。 所以阅读这一环节是写好作为的基础,是第一步。只有把这第一步走好走实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作文枯燥无味的现状。那么,如何将写作训练融入阅读的过程呢? 第一立足课内。有效地利用现有教材,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精读细品中学习写作技巧。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教师要在对这个例子的深入剖析中渗透写法,让学生学会:

问渠哪得清如许作文800字

问渠哪得清如许作文800字 问渠哪得清如许 梁洪汀 当圣诞节情人节裹着西方文化席卷中国大地;当网络语火星文冲击着文化传统;当快音乐电子书刺激着感官神经。我们疑惑着对它们的取舍,也反思着自己的 行为。 比之丰碑式的大唐诗歌,兴起于市民之中的宋词可谓难登大雅之堂,词体在唐 末就已出现,传唱于百姓之间,为文豪名士所不屑。可时至今日,唐诗宋词却 并列为传统文化中两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承受住了历 史的淘洗。其实同为经典的元曲和明清小说莫不如此。因为新,所以初期受到 怀疑甚至鄙夷。但也正因为新,才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为后人留下宝 贵的财富。 以节日庆祝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传入是世界开放的产物,我们不能采取抵制的 态度也无需为这所造成的冲击而惊恐。历史告诉我们面对新生事物必须以海纳 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去接受,并加以引导使之与时代相适应。 第六版汉语字典收录众多新生词汇,这表明了政府对现代文化的认可和接受甚 至一向以严谨传统为尚的《人民日报》也使用了“给力”一词,相信只要正确 引导,意蕴丰富的网络词汇必会为汉语文化增添活力。新文化运动中掀起的白 话文热潮一度受到打击,这种适于平民百姓的浅显文词与今日的流行词语是如 何相似啊!不可否认白话文的推广冲击了古典文化,但如今汉语的繁荣及众多 堪称宝藏的白话小说证实了年前先驱们作出了正确的历史选择。若是紧抓古文 晦的字词不放,不为之增添时代精神,我想珍贵的中华传统文化也许会像许多 文明一样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吧! 文艺领域的创新对其发展更是必不可少,纵观中国的音乐发展,从庄重严肃的 美声到名具特色的民歌唱腔,从通俗易懂的流行金曲到风靡网络的电子音乐。 如今已形成多元共存的繁荣局面。不管是当年开创哼唱之风的周杰伦,还是如 今当红的许嵩或汪苏泷,我们姑且不论其艺术成就究竟如何,单看他们的敢于 创新就值得肯定。很难想像没有周杰伦类的歌手如今的乐坛将是何等模样。 无需担心经典传统会因创新发展而消失,因为传统文化的江河必会因源头活水 而奔流不息;不必纠结新生事物的良秀不齐,因为历史的长河必会淘尽渣滓, 只有丰碑才能屹立。张开双手,勇敢迎接时代风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生作文怎样才能提高立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生作文怎样才能提高立意 中学生的作文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学习,它是学生心智的反映,是人格内涵的体现,是学生内心深藏着的情感的冲动,这当中的情感不是抽象的,而是有血有肉的,是生命的张力。可是,放眼当今的中学生作文,不少作文缺少当代青年应有的鲜活感,缺少应有的思想深度,就连学生作文杂志发表的一些作文,其写作技巧看来是老练了一些,但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缺少对生活的正确认识,缺乏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缺少应有的真正生活感受及有真情实感的东西,格调高昂,立意平淡甚至平庸,无意味、意趣、意蕴可言。那么,中学生作文怎样才能提高立意呢? 一、观察生活,形成与自己对话的习惯 文学是人学,作文也应该是心灵的展览,情思的寄托,生命意识的体现。每个人都有一些生活感受,存在于内心深处。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怀疑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因为没有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就有人感叹当今学生生活空间太狭窄,生活内容太单调,似乎作文立意平庸就情有可原。其实不然,与家人相处,与同学、老师相处是生活,学校、家庭、自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生活中,学生照样可以感受到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较量,照样可以领悟到生活的真谛。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火眼金睛如何炼得?靠思考,靠感悟。王安石曾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它告诉我们,“观”离不开“思”,“思”了才能有“得”。这一哲理性名言,启迪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达到超乎平常的境界,都必须具有非凡的意志,付出超常的努力。中学生作文也需要有这样的观察、思考与领悟。文学上的观察,不是指傻模傻样地用眼去看,而是指用心去体验,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只要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走进心灵的深处,用上了这颗心,便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用上了这颗心,一个背影便成了父爱的凝聚,一句“之乎者也”便成了一类人的写照。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太多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东西,比如:夜半时分父母捧上的一杯牛奶、走进竞赛考场前老师的几句叮嘱。用敏感的神经去感应生活,用真挚的情感去过滤生活,用睿智的思考去提炼生活,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去拥抱生活,生活便也会给你一份丰厚的回赠。如果我们善于引导自己与生活对话,回首昨天,往事便会如穿梭的鱼儿时时跃出记忆之河的水面,催人捡拾生命旅程中曾经有过的得失:那里充满了生命的喧嚣,充满了青春的饥渴,充满了美丽的幼稚。这时笔下的东西绝对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的笑语和泪珠,从而给人以感染,引起共鸣。 二、真实表达,我手写我心 学生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验,有时激动,有时快乐,有时惆怅,有时候感伤,正是在这种对生活和自我认识的体验中,学生才长大成人。学生如果能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和体验用文字真实自由地表达出来,就会写出内容、构思和语言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的作文,而如果对学生的表达加上种种限制,这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一道周练三角函数题思考与发散 一:问题与思考 (2021届高二上数学周练(5)) 如图(1),在ABC ?中,3 3 2=∠ABC sin ,2=AB ,点D 在线段AC 上,且DC AD 2=,3 3 4= BD 。 (1)求BC 的长; (2)求DBC ?的面积。 这是我校2018 函数是我们必拿分的知识点,但是从老师讲解的情况来看,第一问 我侧面和几个数学成绩好的同学讨论,普遍反映难以建构等式,且 运算要求很高,推理路径很长,其求解过程绕来绕去,难以把握 方向,最后导致整题失分。 解 (1),ABC cos ,ABC sin 3 1 332=∠∴=∠ 设a a b ,b AC ,a BC 3 4 4932 2 - +=∴==①,在DBC ,ABC ??由余弦定理,得,b 4b ADB cos 233164316-+ =∠,b a b CDB cos 23 3 83162-+=∠,CDB ADB ∠-=∠π b 4b 233164316-+,b a b 23 3 83162 -+-=② 由①②得,b ,a 13==即3BC = (2)3 2 2223223221=∴=???=BC D ABC S ,S ?? 上面是编者所给的答案,老师讲解后,仔细分析,确实如此,难怪我们会失分。但是在叹息失分的同时,能否进行学后反思?

二:探究与发现 平时老师在评讲试卷时,告诫我们不要就题论题,要注重知识交汇点,才能突破知识上的思维定势,因此要突破知识上的瓶颈,拓展我们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在课下对知识进行反思、重组。 于是,在老师讲解这道题目后,我回忆老师讲解的两个问题: 1、余弦定理的向量推导大家是否记得? 2、在ABC ?中,已知D 是AB 边上一点,若DB AD 2=,如图(2),若μλ+=,则μλ,分别等于_______. 简解:∵2,,=-=-= ∴,3 2 312+=-=-. ∴3 2 31== μλ, 通过因势利导,我们马上意识到题中DC 2AD =这个条件的合理运用。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就有下列解法。(向量解法) DC AD 2=? 3231+= ?2229 4 94||||91||+?+= ? 29 4 31294949316|BC ||BC |+???+=? ?03322=-+|BC ||BC |3?3 11 3- ==|BC |,|BC |(舍去),下同。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纵观历年来各省市的联考题或高考题,很多来源于教材或推陈出新,但有高于教材,因此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论证,做到一题多解,体会每种方法的优点,并对每种方法进行梳理、归纳、提炼,找共性,悟通性,才能轻松应考。 三、反馈与提升 (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5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 在ABC ?中, ,C tan 3B tan ,A cos c 2A cos b B cos a =?=?+?则 .___________AB AC = 解法一:∵A cos c A cos b B cos a ?=?+?2,由正弦定理 2 1=A cos ?3A π=。 ∵C tan B tan 3=,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读《定见》,谈创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读《定见》,谈创新 水的清冽甘甜,来自于其生命力,而有生命力的水,一定是活水。尽管时而天上,时而地下,经山川,奔江海,沿途艰难险阻不断,但也正因为这样,水才永葆年轻的生命力,经理困难的同时,也收获了沿途的美景。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生理年龄会逐渐老去,然而思维的清泉却可以保持永远的青春。 读《定见》,收获之一:引入新思路,去掉旧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有一个大储量的水库,更重要的是还要保持水源干净新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容易被固有的思维定势、社会的不良习惯污染,如果我们固守原地哀叹,只会发酵出更污染的恶臭来,如果我们还希望获着,或者我们希望我们获得更久,我们确实需要一些勇气,“忍痛”引流掉一些污水,引入一些新鲜水源,让水奔腾起来,流动起来。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丢掉那些阻碍我们前进的陈旧思想,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去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研究如何和他们相处,如何让他们学的开心,学的好上。我们要改变学习一定是痛苦的错误思想,帮助学生寻找快乐的学习方法,体验愉快的教与学的过程。 读《定见》,收获之二:教育的创新需要分清芝麻和西瓜,捡起西瓜,丢下芝麻。 定见提到一家餐厅因为引入竞争机制而生意红火,其实老板做了一件最简单的事:丢掉芝麻。他规定餐厅要定期砍掉一道最不受欢迎的菜,引入一个新的菜式。人的精力和存储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作为教师,想要保持自己课程的魅力,就需要寻找到什么时最不受欢迎的教育方式,这里说的是教育方式,而不是教育内容,那是因为教育内容是没有对错的,如果学生不接受,那一定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很重要的内容,方式不当,它们便不易接受,方式巧妙,它们却能兴趣盎然。教育和教学需要有重点,因为我们的精力有限,我们学生的精力有限,在面临知识和能力的艰难抉择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好,兼顾知识和能力,兼顾兴趣和考试。把那些不重要的“芝麻”丢掉,保留精良的“西瓜”。 读《定见》,收获之三:量力而行,不做信息的奴隶。 随着知识和信息的爆炸,网络的便捷,世界越来越小。人们选择信心的工作量却越来越大,对于我们教师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知识的海洋中,失去方向便容易被知识的海洋淹没而无法靠岸。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先要确立自己的目标,我们要给学生带来什么?我们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我们需要用什么方式和学生相处,我们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还是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只有清楚了我们的目标,在知识的海洋中,才能把握航向,借风行船,快速靠岸。也就在你目标清晰的时候,才不容易杯海洋中的水怪蛊惑。所以为人师,不可三心二意,也不左顾右盼,而要目标清晰,量力而行。 光明中学 2008年9月 类别:教师佳作作者(信息来源):张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 朱熹《观书有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出典】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注:1、《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3、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4、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

[如许,活水,源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摘要】多媒体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语文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语文探索的视野。因此,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其源源不断的“活水”。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活水 渠水之所以清澈晶莹,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不断注入。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我们只有对语文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价值。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已经走进语文教学课堂,它突破了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其源源不断的“活水”。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是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讲授,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但是,多媒体教学利用声、图、文并茂的手段,符合孩子的心理和认知规律,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上课的兴趣,使课堂效率提高有了前提。 如在学习《鲸》一文时,我先设计出课件,展现鲸在大海中活动的画面,然后用“关于鲸,你想了解什么?”的问题来诱发学生。学生顷刻间活跃了起来:我想知道鲸是怎样捕食的?鲸有哪些种类?鲸到底有多大?……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为学习课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再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先播放一段漓江两岸迷人风光的录像,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饱览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和“静、清、绿”,亲身感受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受。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再现情境,引起共鸣 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课文是名家名篇,通过学习这些课文,不但可以积累语言文字知识,还可以陶冶美好情操,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而在注意学生感情变化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再现各种情境,再现其动人的情节,正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最佳手段。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课文第三段揭露了英法联军的罪行。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在教学时成功地运用录像这一视听觉媒体,便能完成情感转折,并使之达到高潮。如老师过渡:“当年圆明园如此辉煌,多么令人自豪,但是……”陡然一转,通过大屏幕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而精炼的语言,具体再现了当年那残酷的一幕。学生亲眼目睹了侵略军的强盗行径,亲耳听到了那一声声愤怒的谴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教研组殷永萍 非常感谢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机会,让我能在美丽的金秋九月,来到首都北京,来到我心中的圣殿——北京大学学习,这也圆了我的北大梦。这次我参加的是河南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这次学习我听得最多的、感触最深的是这两个字:阅读。每个教授、专家、教师都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就是——阅读。 一、为什么? 以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是“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今天为什么阅读这么重要?请看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二)思维发展与品质;(三)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审美鉴赏与创造。每一个语文素养的形成都离不开阅读。 再看统编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一)选文强调四个标准;(二)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四)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三个都指向阅读教学。 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语文教学要提升效果,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质,就是要“读书为要”。语文课程改革专治不读书、读书少。新教材要求学生读的书,老师必须自己先读。这是在倒逼我们教师去读书。 二、读什么?怎么读? (一)读经典。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我们学校一直在做,我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经典诵读就很顺应时代潮流。既有《弟子规》《三字经》《大学》《论语》《孟子》也有《唐诗宋词》。我们教师也要

读经典。 (二)读教材(深入解读文本)。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个例子很重要。”余映潮先生也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文读“厚”,把课文教“薄”。陈日亮先生也说过,课堂阅读要想专业,语文老师就务必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读书,别无它法。你的读法就是你的教法,教师自己都打不开阅读文本的“天窗”,学生的语文阅读怎么会敞亮呢?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潜下心来深入解读文本。要了解语言背景,解读文章题目,多角度进行文本解读。1.读者视角,陌生阅读,才能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2.作者视角,智慧阅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3.教者视角,立体阅读凸显学科特点。4.学生视角,个性阅读。 新教材采用“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中,教读课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起着示范作用,用它来学方法,通过一篇文章的教学而读懂这一类的文章。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而且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写?不仅要引导学生知道字面上写了什么,而且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什么。 (三)课外阅读。主要指整本书阅读。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无论整本书阅读搞得如何轰轰烈烈,只要是阅读,就没有什么神秘要素,核心就是两个字:“真读”。 1.“真读”,就是能够将作品基本通读一遍,并且能尊重师生阅读的既定节奏与读书兴趣。不仅督促学生读,教师也要读。在阅读过程中,不要让计划、检查、活动、汇报以及种种阅读名目,轻易打乱师生阅读的既定节奏与读书兴趣,要保证师生把书完整地读完。 2.“真读”,就是师生可以“坠落其间”,在阅读中诞生单纯的投入力与贯注力。这里强调的“真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自我可以沉

申论范文: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论水给我们带来的智慧与情操 “奔流到海不复返”的黄河之水,哺育了各族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之水,给城市带来灵气的同时,也为杭州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水乡,借其诱人的景色让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于水乡乌镇。这一切的成就多数都得益于水的功劳。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成于无形,隐于其中,柔而克刚,滋养万物而不争。水,蕴含的这些特性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智慧和情操。 我们应该学习水以柔克刚的包容精神。水,总是静静的流淌,默默的滋养万物。水,以其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而得以永存。然而,人世间熙熙攘攘,纷纷扰扰,矛盾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直面迎接,针锋相对的解决问题,很可能会让矛盾激化,最后两败俱伤。有时候,以退为进、化敌为友、避开锋芒,会取得更好的结果。正如《孙子兵法》说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这与水带给我们包容的智慧不谋而合。而且中华民族传统的儒家文化同样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庸之道。如果在战争中的人类能认识到水的这种智慧,那么我相信欧洲大陆会少一些难民的身影,缅甸山区也会少一些战争的枪声。如果我们能早一天学会水的包容的智慧,那么我相信小到个人家

庭,大到国家社会,都会少一些争端,多一些和平。 我们应该学习水的滋养万物而不争的高尚情操。我国古代著名剧作家李渔说过:“山水者,情怀也;情怀者,心中之山水也。”所以,采取什么样的水环境治理思路是由决策者的美学修养和情操决定的。在城市水系治理中,如果胸中只有“一根”单纯排水的“竹子”,那么城市景观必然是单一和呆板的。只有用水一样的高尚情操把美学融入到城市治理,才成就了丽江古城的动人之美。除此之外,学习水的甘于奉献、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操,有助于我们个人取得成功。著名的港商李嘉诚把“吃亏是福”作为他的经营之道,在生意场上多让利于他人,遂愿与之合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成就了他巨大的商业帝国。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格局和情操的竞争,只有具备高尚的情操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反之,如果一个人只为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那么他将很难看到长远的利益,取得大的成就、领略高处的风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思想家把水看做是真善美的象征,是哲学的本寓,是道德的载体,是智慧的展现。因此,我们要学习水的以柔克刚的包容精神和滋养万物而不争的高尚情操,让我们借助水的智慧与情操,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让社会更加和谐。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掘写作素材 合水县西华池小学曹莉莉 文,源于现实。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贵在说出实话,抒写真情。小学作文教学,无非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鼓励学生实话实说,抒发真情,就是一条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作文教学中,需通过观察、体验、阅读等途径疏通学生作文材料积累的渠道,充分挖掘写作资源,为作文引来源头活水。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丰富素材。 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可是教学中,我们曾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的:首先讲究“刻板化”的顺序。无论观察人还是物,都要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的顺序。其次追求“专业化”的水平。在语文教材中,渗透观察方法的课文俯拾皆是,最典型的要数朱自清的《春》,叶圣陶的《燕子》。有些老师就将这些观察方法逐一列出,让学生效仿。再次,推崇“格式化”的想象。只要观察人、景、物,就要展开“丰富”的想像:写人要有“宝石般的大眼睛”、“樱桃小嘴”;写花,就是“绽开的笑脸”、“美丽的仙女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写到草,就是“一块巨大的绿地毯”、“快活地向人们点头”。这样的“规则式”观察,异化了观察的主旨,遮挡了童真的眼睛,禁锢了童性的自由。 要解决好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投身生活,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善于调动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去思考,动手去创造。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对生活中的人、景、物细心观察,把握特征,挖掘内涵,丰富写作材料。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创造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挖掘生活内涵,捕捉身边的突发现象和事件,帮助学生充实写作素材。如春游踏青,秋日登高、冬日赏雪,观察家乡的名胜古迹、村庄的秀美景色、朝霞和落日的奇观以及沸腾的比赛场面、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等。 如在上一年的老师节那天,学生背着老师偷偷地布置黑板、贴满窗花、悬挂气球等。当我走进教室时,眼前的情景真的让我非常感动,望着孩子们闪着童真和快乐的眼睛,我就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这个场面,以《快乐的教师节》为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或说出自己的构思,并将学生议论和提出的问题梳理后引导他们立意、谋篇布局,然后写作,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又如一次上课时,天气突变,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转向窗外。面对这种情形,我便立即因势利

问渠那得清如许

问渠那得清如许? 菜园一中赵爱芳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金秋季节,我们一行来到郑州大学南校区参加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第二届中小学阅读写作培训研讨会。整整三天的时间,宾馆学校学校宾馆两点一线的生活,仿佛又回到了上学的时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悟名师语。 十个语文专家分别就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了演讲和作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演讲的主题是《小学语文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法》,阐述了儿童文学的形式、艺术特点、童谣与童诗等;深圳教科院教科室副主任赵志祥七年级观摩课《春江花月夜》,教给学生感情朗读的方法,重视朗读指导,精心设计问题,探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北京日报记者彭俐演讲主题《阅读是选择,写作是分享》,人类书籍浩如烟海卷帙浩繁,因此阅读要有选择,选择那些时间空间离自己最远的书,达到中西平衡古今平衡,写作要真实,饱含深情等;南师大附中新城小学语文教师宋运来四年级仿写作文课《勿贪多》,让学生先阅读例文再仿写,重视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劝说要符合身份语言得体;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演讲主题是《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传承需要文言,文言是文化之本;南京市上元小学副校长,童话作文倡导者吴勇五年级习作课《写作场景》,也是先让学生赏析精彩片段,分析是如何写得生动形象的,总结方法:捕捉镜头看仔细,定格细节看清楚,放大夸张看过瘾,然后让学生实践练习。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

师王玲湘作课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从感情朗读入手,分析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赏析“翻墨”“跳珠”“潋滟”“空濛”用词的妙处,把西湖比作西子的用意,最后用“西湖”“醉”“晴雨”写感慨,加深了学生对诗和作者的了解;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郭学萍三年级写作课《我的第一本自传》,拓展学生的思维,写作要有想象力有趣开心温暖共鸣;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崧舟六年级观摩课《湖心亭看雪》,教文言文不用翻译,通过提问,学生掌握了朗读节奏,重点词的意思,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四句诗总结全文:看雪湖心亭,独游无人境。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情。八年级的课文六年级学生学,学得有滋有味,不能不佩服。合肥市62中学语文教师薛瑞萍演讲的主题是“真实的写作与真实的成长”,倡导学生写作干净真实不华丽的作文。 专家的见解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可执教的语文阅读课都注重感情朗读,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理解课文注重学生的感悟和品味;写作课都注重借鉴与模仿,教好写作课首先要有写作知识,然后要有写作方法,再模仿实践才能提高写作能力。 三天的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学习远没有结束。专家之所以能不管阅读课还是写作课都能得心应手,就因为他们博闻强识,厚积薄发。长辫子老师郭学萍展示的一组照片震撼人心——坐拥书城,徜徉书海,真是幸福美丽的女王。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渴望读书,渴望拥抱书山,可家境拮据无书可读,每当从别人那里借来书后,常常不眠

问渠哪得清如许

“活水”从哪来 ——摭谈作文教学中写作素材的积累 河南省光山县教学研究室刘淮玉 [“想啥”实例] 本学期一开学,我检查初一学生的作文时发现,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写一个人如写妈妈时,有三分之一的人写了妈妈在风雨中给“我”送伞的事,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写了妈妈在夜里给“我”掖被子或深夜为“我”打毛衣之类的故事,只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写得较有新意。看了之后心里感到很悲哀。正如一位家长所言:“她(指女儿)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之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织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再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确实不容乐观,作文内容模式化、雷同化。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问题分解与提炼] 我分析了一下这些学生的作文,读了第一篇,觉得大都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言生动,感情也很真挚,描写也算细腻,怎么也得算得上二类作文。可越读越觉得千人一面,没有什么意思,越读越觉得心

情沉重。一件小事在小学写了十遍八遍了,到了初中还要再写。你写我也写,都已经写熟了,写烂了,写得让人读后都觉得面目可憎了,更谈不上激起情感的共鸣了。难道学生们真的是才思枯竭,无话可说了吗?看来,经过小学几年的训练,怎么写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最大的问题是写什么?如何做到“材料新鲜”?如何让每个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东西,自己的东西?这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难点突破举例] 为了重铸人文,弘扬求诚、求真、求美的作文思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我们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力图找到解决的方法。记得有一位名人曾说过:“生活其实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教会学生善于发现,就能从普通、平凡的小事中看出较深的意义来,只要善于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能写出独特而有新意的东西来,学生的作文就能写得具体而有力度,不空泛而又有感染力。 比如写有关母亲的文章,首先我们试着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了解自己的母亲。可以这样要求:“我们有时觉得自己的妈妈不了解自己,可是我们对妈妈每天的劳作了解多少呢?我们是否理解妈妈的唠叨和严厉的管教呢?老师打算让同学们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仔细了解一下自己的妈妈。并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在日记中记下来。可以吗?” 并且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看。看妈妈每天为自己、为父亲、为家庭所做的一切。问。问爸爸,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解自己小时候,妈妈为自己做的一切。想。想想自己记忆中,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找。找别人回忆母亲的文章。(学生确定的主要意思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