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复原主义”向“心理复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基本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

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核心概念:行为者、资源、交换结构、交换过程

新进展:承诺、情感、信任

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无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特点

〔一〕认知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是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主要社会认知过程的解释路径

社会认知的心理过程要经历产生社会知觉、形成社会印象、进行社会判断等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社会认知心理过程的解释侧重点有所不同:

〔1〕社会知觉解释〔2〕归因解释〔3〕图式法解释

认知失调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场论的直接影响。费斯廷格于1957年阐明和完成的认知失调理论是在场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理论。

(一)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假设:认知失调理论又称认知不协调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减少或防止这种失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的本质是态度的改变。

〔二〕认知失调的条件:费斯廷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1. 逻辑的违背。 2. 文化价值的冲突。 3. 观念层次的冲突。 4. 新旧经验的矛盾。

〔三〕认知失调的程度:认知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失调的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

第二,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比照例。

(四)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认知主体的失调作为一种机体紧张状态,一经产生,人的防止焦虑、肯定自我的倾向,就会推动人减少或防止失调。减少或消除失调的途径主要有:1、改变行为,使个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2. 改变态度,使个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 3. 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消除原有认知因素间的失调关系。

图式理论

图式的基本概念: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图式是通过认知经验发展起来的关于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认知结构。图式是在过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概括性知识表征,但并不是定义事物或概念的定义,而新经验会通过皮亚杰所说的“同化”和“顺应”过程,不断进行重构。

图式的功能有助于信息加工有助于回忆与推理

认同理论

认同理论是从符号互动论,特别是结构性符号互动作用理论中孕育发展而来的。传统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认同和解释过程建构了社会本身。个体可以按照其所期望的方式,对其所处的情境自由地进行认同选择。

认同理论三个核心要素及其相关的原理。

(1)社会。对于认同研究者而言,人们的认同过程建构了社会本身。

(2)自我。正如社会通过认同建构一样,自我也是通过认同过程形成的。

(3)认同。群体认同、角色认同和个人认同直接影响人们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走向。

社会同一性理论

社会同一性理论又称为社会认同理论,由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吉菲尔等提出,是群际行为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的根源。

“最低限度群体”实验与主要结论:“最低限度群体”范式的经典实验实验说明,群体划分本身就能引发敌意性的群际行为。即使是实验中,仅从存认知的角度,最低限度第将人们划分为两个群体。

社会同一性理论的评价: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不同过程,并且明确将同一性区分为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这一理论还包含了不同于个体自尊的“集体自尊”这一全新概念,并且表现出与美国主流认知社会心理学的不同,被看作是近几十年来欧洲本土化心理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自我类化理论

〔一〕类化的概念所谓类化,就是当我们知觉事物时,往往先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将事物进行归类。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并不是简单把他/她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是自动、自发地立即将其归到某一类别中。

〔二〕社会类化社会类化指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社会类化的结果,是在认知水平上扩大了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缩小了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差异。

同化比照〔亦即异化〕刻板印象或类属思维

(三)类化的作用无论是物理刺激还是社会刺激,类化会使类别内的相似性和类别间的差异性在知觉上都得到加强,这称为“加强效应”。依此可以解释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塔吉菲尔, 1957,1959)

〔四〕自我类化理论

角色理论

一、角色理论的概念及其来源

〔一〕角色理论的概念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和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由于这一理论的基础概念是“角色”,其基本原理也是借助与戏剧比拟来阐发的,故称为角色理论。

〔二〕角色理论的来源社会学来源——符号相互作用论(布鲁默) 18世纪苏格兰道德哲学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米德的角色获得思想人类学来源——结构功能论心理学来源——角色扮演技术

二、角色理论的主要概念

〔一〕角色定义: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二〕角色冲突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所出现的矛盾心态。

〔三〕角色创造角色创造指行为超出一般角色模式,拓展既有角色行为范围的过程。

〔四〕角色偏常角色偏常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分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

三、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一、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背景

〔一〕核心概念的酝酿〔二〕自我价值定向概念的形成

二、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原理:四个基本命题

〔一〕人需要解释自我及所在的世界

(二)人寻求自我价值

(三)自我价值是自我行为的终极理由体系

〔四〕自我价值定向决定人与自身及环境的关系。

三、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主要概念

〔一〕自我价值自我价值即个人选择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身进行价值评判获得的关于自身总体价值的概念。

〔二〕自我价值定位自我价值定位指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身的价值。不同的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可能是高度不同的。

〔三〕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指个人对自身价值评判结果的体验。

〔四〕自我价值支持个人的以自我价值感形式表现出来的自我价值状况,是由两个根本性因素决定的,一是自我价值支持,一是自我价值定位。前者是客观的自我价值依托,后者是自我价值的诠释体系。

〔五〕自我价值保护自我价值保护,则是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确实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认的自我支持优势心理倾向。

第三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路径

现象揭示研究关系解释研究因果联系证实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档案法

3、调查法:①问卷法②测量法③访谈法〔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半结构化访谈〕

4、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

5、实验室实验

6、准实验研究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操作

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中介变量、干预变量

2、操作

3、研究的控制与误差:随机分配、误差控制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分析与综合原则、交互作用分析原则、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伦理性原则

第五章态度

态度的定义:指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态度的构成要素:

态度的认知成分〔事实观念〕、态度的情感成分〔评价、情感、情绪〕——核心要素、态度的行动成分〔意向、倾向、偏好、外显行为〕

态度的特点:1、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2、态度有具体的指向

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4、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态度的维度:指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识功能

5、对社会理解的影响

6、记忆过滤效应

7、激励作用

态度形成的因素:1、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2、知识3、家庭4、群体参照5、文化因素6、遗传因素与性别作用

第六章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

社会知觉的分类:对自我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

印象: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对有关人祸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总体印象形成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理论

社会知觉偏差: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晕轮效应、语言自动实现效应、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表征性启发、可用性启发、调整性启发〕

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知觉者的情绪状况、投射作用、内隐人格、知觉者对被知觉者的熟悉与个人情感卷入

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第七章刻板印象与归因

刻板印象: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性别刻板印象、地域和种族刻板印象

偏见: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偏见与歧视形成的原因:社会化历程、认知因素、动机因素、社会分层

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对抗刻板印象、平等接触、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归因: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归因理论:1、朴素心理学家理论与现象模型2、相应推断理论3、动机的归因理论4、凯利的三维理论〔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

归因偏差:

一:基本的归因偏差: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

三:自我服务偏差:指人趋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

第九章价值取向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本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标准。

价值取向:人们对待特定事物的所采取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价值观:由目标价值观、手段价值观和协调目标与手段关系的规则价值观构成。

当代大学生在个人性目标上的排序:工作成就取向、自身修为取向、荣誉地位取向、金钱物质取向

在社会性目标上的排序:合格公民取向、友谊爱情取向、婚姻家庭取向

在超然性目标上的排序:自然取向、奉献国家取向、人类福祉取向

在手段价值上的排序:知识努力取向、人格品质取向、智慧机遇取向

在规则价值的排序:道德良心取向、法律标准取向、舆论从众取向

第十章沟通

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沟通的意义:1、沟通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必需的信息资源2、沟通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3、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互联系

沟通的条件:语言、理解

沟通的过程:沟通结构的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沟通的背景〔物理背景、心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

沟通的类型: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个人沟通与人际沟通、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新兴沟通类型〔以电脑为媒介的沟通: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通勤,其它沟通类型〕

沟通的障碍:物理环境障碍、个人障碍、语义障碍

第十三章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助人的原因:1、生物学解释——遗传2、社会交换论观点3、社会标准论观点

4、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1、受助者特点〔性别、相似性、外部特征、人格特征、受助者的感觉〕2、助人者特点〔年龄与性别、认知特点:对当前所处情境的认知、人际责任归因风格、自我认知、个性特点、心境、道德推理〕3、情境因素〔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匆忙与助人代价、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助人行为的培养:1、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2、示范作用3、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移情能力培养、动机提升〕4、助人技能的学习5、价值取向的教育

第十四章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标准的伤害行动。

侵犯行为分类:

方式:言语侵犯、动作侵犯

动机:报复性侵犯、工具性侵犯

指向性:公然侵犯、关系侵犯

侵犯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

侵犯行为成因的解释:1、侵犯的本能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对本能论的评述〕2、侵犯的生物学理论3、挫折——侵犯理论4、社会学习理论〔侵犯行为的习得机制:通过强化习得、通过观察习得〕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个人因素:A型人格、敌意归因偏差、性别2、情境因素:高温、酒精和药物、唤醒水平、去个性化3、社会因素:文化与侵犯、媒体暴力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家庭暴力、校园欺负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1、移情能力的培养2、成熟个性的培养3、宣泄4、社会公平的建立

第十六章态度改变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态度强度、态度向中度、态度深度

2、态度的主体特性:个体差异〔年龄与性别、智力、人格特征、认知需要、自我防卫倾向、知识背景〕、好心情、承诺、态度主体与群体关系

3、劝导说服力:劝导传达者的特点〔传达者的可信性、传达者的吸引力、与态度主体的相似性〕、说服信息的特点〔信息的差异、信息唤起的恐惧情绪〕、信息呈现方式、重复

4、劝导情境的作用:分心、情境的强化作用

态度改变的方法:1、信息影响力的提升2、态度防卫的回避3、参照群体的引导4、过度理由效益5、行为改变的态度改变作用:诱导服从、角色扮演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包括实际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2.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对人的言行、外表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判断其内心的活动、性格、兴趣、动知、态度的过程,即不仅对外部行为,也包括对行为动机的了解。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3.从众 指他人从事某一活动时自己也去从事这一活动,按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行事,自己不搞另一套。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从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与盲从不同,从众者不一定认为别人的意见或行为正确。它的产生有对事物本身认识模糊,群体人数多、内聚力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能力低等情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智力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害怕权威等个性方面的原因。 4.社会认同 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或单一的实体,而是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趋向、一个过程,认同不是预先设定的,它是从对自身的行为、语言和每日实践与社会情境和环境相互关系的解释和归因中引发的自己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 5.自我暴露 又称自我揭示,指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暴露属于私人的可靠的和重要的信息。多数透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它途径获得的,具有自愿的,有意的,真实的特点。作用:①对自己进一步了解和认可;②加深对别人的了解;③加深和丰富人际关系。 6.社会促进 又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受到一种刺激的,这种刺激会促进活动的完成。包括两种效应:①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②观众效应: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7.态度 是个体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是个体对人、事、物、理念等的评价。包括情感成分、认知成分和行为成分。 ①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印象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是态度 的核心与关键,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②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宜、知识和信念,是态度其余 部分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1、两种研究传统:心理学性质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性质的社会心理学。前者以个人心理为主线,研究个人的内在经验及行为的心理文脉和思路;后者以社会要因或人与人相互作用为主线,研究作为社会过程或群体心理基础的社会学文脉和思路。 2、两种研究倾向:一是从行为理论向认知理论的变化;二是理论的微观化倾向。 3、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发表的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4、1908年前后,在社会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都出现了心理学分析,这使心理学与社会学在实践上走到了一起,揭示出社会心理学的原始形态出自对群体生活的深层解剖。 5、霍桑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照明强度增加,工人的生产效率提高,但当照明强度减弱时,工人的生产效率不但为降低反而有所增加,照明条件变差但生产效率提高了是因为工人们知道自己参加市实验而塔高了生产积极性,这就是霍桑效应)。 6、社会心理现象属于心理现象,也属于社会现象,心理现象有多方面的表现,人的心理犹豫认得存在状态现实载体的不同而区分为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因生存状态的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群体类型,因地域文化、信仰与习俗、语言与象征的不同,使民族群体具有裙带性和纽带特性。个体心理是群体心理的基础,群体心理寓于个体心理之中。社会心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表现出层级性,有不同的层面。他与民族心理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的横断面上,民族心理更多表现在纵向方面,带有社会记忆性质。二者是分不开的。社会心理更能显露出人的群体性、社会性的心理本源。但是。群体的单位是个体,个体心理及表达能力的成熟时群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越来越不容忽视。 7、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三因素:相貌,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8、侵犯行为的原因:对侵犯行为的反击、工具性侵犯行为、本能性侵犯行为、挫折引起的情绪性侵犯行为、模仿引起的侵犯行为。 9、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有密切关系的两个概念: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 10、亲社会行为: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11、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即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远点,任何社会知觉都有自我知觉的参与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 认知是与社会知觉相互联系的概念,两者都是研究个体及群体如何感知与理解自己、他人及日常生活事件等的。 12、自我认同研究的几个理论视角:心理动力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基模理论。 13、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它是由正负性特征构成的。 14、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个人的亲身经验,社会学习。 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1)一个人的类别特征越明显,与此类别相联系的刻板印象越易浮现在别人脑海中。(2)对待匿名的、可交换的群体成员易用刻板印象知觉他们,从而忽略了个人特征。(3)当时间紧迫,需快速对他人作出判断时,易使用刻板印象。(4)当所获的信息很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也易使用刻板印象。(5)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如勃然大怒时。(6)当人们意识到对个体的判断不太重要,人们也许不会进一步收集有关个体的信息,而是只用有关群体的刻板印象来认识个体。 15、社会认同:指的是个人通过自己或在某社群的成员资格把自己(或他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并将该社群内典型成员的特征冠于自己(他人)身上,让自己(或他人)的特性等同于社群内典型成员的特性。狭义的社会认同是指“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趋于一致”,表现为三个层面:价值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角色认同。 16、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归因理论:(1)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重视对人知觉的研究,认为对人知觉的研究实质就是考察一般人处理有关他人和自己的信息的方式;(2)维纳的归因理论。维纳认为,内因——外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1)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2)F.H.奥尔波特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学家,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开先河者。在他的《社会心理学》中直接批判“群体心”,并称其为“群体谬误”,认为除了个人心理,不存在群体心理。 (3)二战后,社会心理学理论倾向上出现了两个突出变化:一是从行为理论向认知理论的变化;二是理论的微观化倾向。 (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研究社会的诸多因素对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5)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2.无关变量不易控制;3.期待效应; 4.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了解) (6)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1.研究问题的确定;2.查阅参考文献;3.研究设计;4.资料或数据结果的分析讨论;5.做出研究的结论;6.撰写研究报告;7.研究的效度。 (7)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费孝通根据中国农村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8)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情感上的“亲疏”(对等性)与地位上的“尊卑”(互补性)。 (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相貌、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 (10)相似导致吸引的原因: 1.人们愿意与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相似使人们更加容易相互理解,有共同语言。 2.相似的人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支持。 3.人们以为与自己相似的人会喜欢自己。 (11)阿特曼等人提出了社会渗透理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往往会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人,对注意到的对象进行初步的沟通。这个阶段人们只有很表层的自我表露。(谈职业、工作、新闻)2.情感探索阶段。在定向阶段双方有好感就会产生继续交往的兴趣,那么就可能有进一步的自我表露。这时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不会涉及私密性的领域。双方的交往还收到角色规范、社会礼仪等制约,比较正式。(谈工作、学习的体验和感受) 3.情感交流阶段。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能谈得来,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彼此就会有比较深的情感卷入,谈论一些相对私人性的问题。这时双方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正式规范的限制,比较放松和自由。有不同意见也能够坦率相告,没有多少拘束。(谈生活、工作的烦恼、讨论家庭情况)4.稳定交往阶段。情感交流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顺利进行,双方成为亲密朋友,自我表露更深更广,相互关心也更多。一般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关系相当少。(分享生活空间、情感、财物)(12)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交往的广度(交往或交换的范围);交往的深度(交往的亲密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导论 主要术语: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属于心理现象,也属于社会现象,是就社会生活领域的心理现象总体而言的,社会生活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有相通及相似之处,这种相通又相似的心理现象,都被包括在社会心理现象之中。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一般心理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在强度上、维持时间上、以及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 第三章人际关系 主要术语: 爱情的三因素理论:斯腾伯格提出了爱情的三因素理论。他认为,爱情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分别反映爱情关系中的情感、动机和认知特征。亲密是指两个人相处的情况,即是否有相互理解、相互喜欢、紧密依存的感觉,体现爱情的“温暖”。激情是指关系中令人兴奋激动的部分,是在性的吸引及自尊、统治欲、服从、自我实现等动机的驱动下所体现出来的浪漫特征,反映爱情的“热度”。承诺是指愿意爱对方,并且做出保持关系、长相厮守的决策,体现爱情“理性”的一面。 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利他行为:指任何形式下,不指望得到报答而自愿的助人行为。 思考题 1、说明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科提出 1)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在家人、亲密朋友等关系中往往遵循这种模式。 2)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 3)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 4)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商业关系往往如此。 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仪表因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长相漂亮、衣着整洁、态度大方、风度潇洒的人,就会很自然地产生对别人的吸引力。 2)性格因素 乐观开朗、助人为乐、富于幽默感、有进取精神的人会使与之相处的人感觉到舒畅、快乐,自然受欢迎。 3)能力因素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20世纪30年代以米德为代表的社会行为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 P3 的社会刺激所作出的内隐与外显的反应。P8 二、单项选择 1. 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方面提出较早的是吴江霖教授。P5 2.沙莲香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人们在身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主体反应”。P5 3.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独立学科。 4. 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三、多项选择 1. 劳斯所谓的“心理面”,是指哪些静态现象:P2 (1)语言(2)信仰(3)文化 2. 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个 体对各种社会刺激所作出的内隐与外显的反应。简而言之,它研究:P7 (1)人的社会行为(2)个性心理发生 (3)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 3. 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如下:P9 (1)主动性和受动性(2)内隐性和外显性 (3)个体性和群体性 4.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及相应的主要概念有:P10 (1)社会因素(2)文化因素(3)人格因素 四、题型未明 1. 早期社会学者黎朋、冯特、麦独孤、劳斯等人基本上把个体之外的群体心理作为研 究对象。P2 2.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1968年指出,社会心理学是:P3 力图理解和说明个人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实际上或想象中存在的他者和在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集团中占有一定地位、扮演一定角色的他者之影响这样一门学问。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P39 2. 仍有着激烈的争论。P47 二、多项选择 1. 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是由哪两个主要的成分组成:P17 (1)归纳法(2)演绎法 2. 建立假设、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三大步骤运用的主要是归纳法。P17 3. 科学研究的目的。P17 (1)接受(2)预测(3)控制 4. 一般方法论体系主要有:P18 (1)实证主义方法论 (2)人文主义方法论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2.团体内聚力:也称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是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也有人把凝聚力解释为是群体对成员的的吸引力。 3.民族社会化:民族社会化个体学习与接受本民族的习惯、风俗与传统,培养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责任感的过程。 4.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 5.角色冲突:是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 不合适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角色冲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 7、从众: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从众分为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三个类型。 8.动机:动机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9.人际沟通:人际沟通简称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10.爱情:广义的爱情是指存在于各种亲近关系中的爱,意味着人际关系中的接近、悦纳、共存的需要及持续和深刻的同情,共鸣的亲密感情。狭义的爱情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异性个体之间的强烈的人际吸引。 11.利他行为:是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地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可能需要做 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却能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12.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13.体语:身体语言简称体语,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 14.亲合动机:亲合动机是指争取在社会基础上与人交往的驱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社会动 机之一,是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15.社会化: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C )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 A.社会政治因素 B.社会经济因素 C.社会情境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经验描述阶段指的是( )。 A.18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 B.18世纪50年代~20世纪初 C.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 D.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答案】D 2、( )是在人为控制的非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A.实验法 B.观察法 C.档案法 D.文献法 【答案】A 3、对现存资料加以分析、整理的一种研究技术叫( B )。 A.调查研究 B.档案研究 C.自然研究 D.现场研究 4、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是( )。 A.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B.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C.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 D.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解释社会互动 【答案】B 5、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A.社会自我 B.投射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 【答案】C 6、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叫()。 A.角色 B.印象 C.自我概念 D.图式 【答案】D 7、德韦克发现,把成功归于努力的人比把成功归于能力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 A.坚持时间没有变化 B.坚持时间受其他因素制约 C.坚持的时间更短 D.坚持更长时间 【答案】D 8、行为者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 C )。 A.内在原因 B.偶然因素 C.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 D.个性特征 9、当一个人开始( C )时,这便是信任关系建立的标志。 A.互相帮助 B.面部微笑的表情 C.自我暴露 D.增加交往频率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是如何被社会影响和塑造的。对于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学生来说,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人们如何获取、处理和运用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在复习社会认知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人类的知觉和注意力机制。了解人类是如何感知和选择注意社会信息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信息更加敏感,而对其他信息忽视。 - 社会信息的加工和存储。了解人类是如何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对某些社会事件的记忆更加深刻,而对其他事件的记忆较为模糊。 - 判断和决策。了解人们在社会情境中做出判断和决策的心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偏向于某些决策,而忽视其他决策。 2.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研究人们在社会中是如何相互影响和被影响的。在复习社会影响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顺从和服从。了解人们在社会压力下如何顺从和服从他人的权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某些情境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顺从他人的意见。- 社会规范和群体行为。了解人们在社会规范和群体行为中如何调整自己的行

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群体中表现出与个体行为不同的行为方式。 -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了解人们如何建立社会认同和归属感,可以帮助我们理 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社会群体产生认同感,并愿意为这些群体做出牺牲。 3.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 心理过程。在复习社会互动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人际吸引和爱情。了解人们是如何产生和维持人际吸引和爱情关系的,可以 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人产生好感,而对其他人没有兴趣。 - 人际冲突和合作。了解人们在人际冲突和合作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可以帮 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某些情境下产生冲突,而在其他情境下选择合作。 - 群体动力和领导力。了解群体内部的动力和领导力如何影响群体的行为和决策,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群体能够有效地合作和取得成功,而其他群 体则无法做到。 通过对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 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希望以上的复习资料能够 帮助大家在社会心理学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 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 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20 世纪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一)社会思维 1.自我 (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强(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 (1)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 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 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 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 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 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 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 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 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

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 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 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 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 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 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 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 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才形 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主要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的个体;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作用的;发生了怎么的作用;怎么发生作用..①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②人的社会动机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Social)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大纲内容 1 社会思维 1.1 自我概念 1.2 自尊 1.3 行为归因 1.4 自我知觉 2 社会影响 2.1 从众 2.2 说服 2.3 群体影响 3 社会关系 3.1 偏见 3.2 攻击 3.3 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 3.4 冲突 二、知识框架 1 社会思维 1.1 自我概念 自我就是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对自己认识

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他人的关系等。自我意识包括主我与客我两个部分,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心理成分构成。自我意识具有客观性、矛盾性、形象性、独立性和倾向性的特点。 詹姆斯的将自我分为:主观我和客观我。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还提出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概念,并指出这两者的差距就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奥尔波特提出了统我的概念,将个人躯体的自我感觉、自我同一性、自我扩展、自尊、自我意识、理性活动的自我意识、对统我的追求及主体自我等内涵都归到统我的概念中。 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也才用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划分,并阐述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关系。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建构,它制约主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发展的引导者。前一时期的主体我活动将变成后一时期客体我的内容。 1.1.1 自我概念的作用 保持内在一致性:拥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学生为了匹配自己的积极自我意识,其行为更多的就是积极的。 解释经验的系统:人们更倾向于用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自我概念的不同会导致经验解释的不同,如果认为自

自考--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社会心理学 1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依据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这种最先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剧烈影响的现象成为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在某些时候,人们最终所接受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终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3中心品质:那些与刺激物的其他若干特征联系亲密, 对印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质称为中心品质。 4, 刻板印象:就是类别化的产物,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5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 6印象管理:试图限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 7登门槛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样,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 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又称为贪得无厌效应。 8门面效应:假如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则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的多,这种现象称为~。 9看法: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确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 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0, 睡眠者效应:由于信息源的低可信性的影响使人们不能恰当地估算信息内容,从而形成否定性的看法;随后由于这种影响的消逝又能对信息作出正确的估计,使否定的看法变得确定。这个反效果被称作~。 11,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指外在压力试图破坏相恋两人的爱情关系,反而使两个人爱的更深的现象。 12, 武器效应:人们将武器增加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

13, 去特性化: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限制水平降低的现象。14, 社会助长:也称为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15,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看法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16, 冒险转移: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就称为~。 17,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样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8, 依从:使指人接受他人恳求而行动,使别人恳求得到满意的行为。 19, 过渡理由效应: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气,从而行为由内部限制转向外部限制的现象。 20主动性偏差: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主动的, 确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钟特殊宽大的倾向,)这就是主动性偏差,也称“宽大效应”。 21表征性启发:人们依据当前的信息或事务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务的相像程度进行推断。 22获得性启发,人们依据某种信息简单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推断方法。那些很简单就能回忆起来的信息被认为比那些简单回忆起来的信息更平常,就是~。23调整性启发:人们进行推断时,先抓住某一锚定点开始,然后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就是~ 24社会干扰:假如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作社会干扰或社会干扰作用。 25社会惰化:也被称坐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制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二, 填空选择:

社会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三种取向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1)代表人物:麦孤独和奥尔波特 2)着重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个体心理; 3)强调严格的心理学方法和实验,以个体为分析重点,探讨个体在社会环 境中的心理变化特点与过程,分析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社会文化环境 因素,揭示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 2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1)代表人物:罗斯和库兹明; 2)着重研究群体心理; 3)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个体的行为,以社会互动或群体变量为分析重点, 阐释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法律等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体行为的 影响,从而揭示社会情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3、跨文化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1)最近20年的研究取向; 2)着重研究文化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3)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重视不同文化 背景下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比较. 二、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1、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 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乐国安)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②·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人本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③·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容 ④·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整合 ⑤·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三、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

1、基本假设* 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认知主体便产生认知失调.失调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体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2、条件 ①逻辑的违背; ②文化价值的冲突; ③观念层次的冲突; ④新旧经验的矛盾 3、失调程度* 1)失调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 2)失调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4、减少失调的途径* ①改变行为 ②改变态度 ③引进新的认知因素 第二章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概念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可积极主动可消极被动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 ·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 ·(二)道德社会化 ·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三、社会化的影响源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 研究的科学。人,既指个体也包括群体。 社会心理和社会犯罪行为则所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队源自于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建议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锥果和表征反应。 变量: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效度:是指所 测结果符合该测量的目的的程度,或说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所具有的真确度。 信度:指一个测量所测出分数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亦即为测出的分数的可重复性。 研究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被试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希望可以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 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整体表现,从而并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操作性定义***实验室实验法***二、简述题: 1、详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和有关关系a两个变量间的两种关系 b相关关系只是指两个变量的值一同变化;当数值一同增加或一同减少时,其为正相关;当一个数值增加而另一个数值减少时,其为负相关。c因果关系则指一个变量是另一 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d有时有关关系中存有着因果关系,但有关关系并不必然就存有因果关系。2、详述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差异 a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差异的程度,减少或消除人为性或无关干 扰的程度。 b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的归纳程度。归纳程度低,则外在效度低。c一般来讲,实验 室研究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现场实验则恰好相反。3、比较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 验法的好坏㈠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优点:一就是实验者可以最小程度地掌控毫无关系变量的影响;二就是随机精心安排 被试消解被试间差异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 (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基本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 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核心概念:行为者、资源、交换结构、交换过程 新进展:承诺、情感、信任 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特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1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2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有三个,即联结、强化,和模仿。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 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强化,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避免行为—不愉快的后果。模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消防他人的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P22表a注意过程,观察者及较容易观察与自身相似或者被认为优秀、热门和有力的榜样。强化的可能性、外在的期望,会影响个体决定观察谁和观察什么b保持过程,记住从榜样情景中了解的行为,对观察到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形式表征,储存感觉表象,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C复制过程,复制从榜样情景中观察到的行为,涉及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人自我效能影响复制过程。d动机过程,指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鼓励。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指个人针对自身行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化的标准而进行的奖惩。 4、认知失调理论,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场论直接影响,费斯廷格a基本假设,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B条件、逻辑的违背,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层次的冲突,新旧经验的矛盾c认知失调的程度,失调的程度是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的相对比例。D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改变行为,使个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改变态度,使个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消除原有认知因素间的失调关系 5、图式认知理论。图式是通过认知经验发展起来的关于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认知结构。图式是在过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概括性知识表征,但并不是关于事物或概括的定义。而新经验会通过关于事物或概念的定义。图式的功能:有助于信息加工、有助于回忆与推理 6、自我类化理论。类化:就是当我们知觉事物时,往往先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将事物进行归类。A社会类化,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B类化的作用,无论是物理刺激还是社会刺激,类化会使类别内的相似性和类别间的差异性在知觉上都得到加强,称为加强效应c自我类化的理论内容,在群体中,人们的自我定义会发生改变,个人同一性会让位于社会同一性。 7、角色扮演技术: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的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作用。 8、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9、角色冲突: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所出现的矛盾心态。 10、角色创造:是指行为超出一般角色模式,拓展既有角色行为范围的过程。 11、角色偏常:是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