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部编版】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鉴赏ppt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附参考答案

7上1观沧海曹操东临

..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以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

...哉,歌以.咏志。

1 本诗朗读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指导: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或概括主要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3写了大海中的哪些意象(景物)?

(指导:1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即人、物、景、事。2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比如

1、人物类(1)贾生、屈原—怀才不遇之人;(2)陶朱、猗顿—富商巨贾;

2、植物类(1)柳——离情依依;杨柳、折柳—惜别怀远、思乡思亲,表示送别,离愁别绪。(2)落叶—思乡思亲(3)杨花—离散、漂泊(4)菊花—高洁、脱俗、隐逸(5)牡丹—富贵、美好(6)莲花—高洁;莲—爱的象征(7)松柏—坚贞、坚强、孤傲、傲雪斗霜、有凌云志、不屈不挠;(8)竹—气节、劲健、积极向上;(9)梅—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10)兰、荷—高洁;(11)桃花—美人之喻(12)梧桐—凄凉、悲伤(13)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14)芳草——离恨(15)芭蕉——孤独与忧愁

3、动物类(1)鸿雁—书信、思念、也表思乡之情(2)杜鹃(子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杜鹃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3)鸿鹄、骏马、大鹏—志向远大之人;(4)鸾鸟、凤凰—忠臣、贤士;(5)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6)鹧鸪、寒蝉—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7)蝉——高洁(8)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4、事物类(1)月光、家书、秋、天涯、游子—思念、思乡思亲、怀远(3)秋雨—忧愁(4)笛声—思乡怀远;羌笛——凄切之声(5)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生命短暂,时光飞逝;(6)大漠—苍凉(7)红豆—相思(8)飞星—传恨(9)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10)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11)琴瑟—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12)《阳关三叠》—故人友谊;(13)《关山月》《梅花落》—乡思乡愁;(14)杜康—酒;)4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指导:1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2 注意要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古诗词鉴赏中景物特点常用词语①恬淡闲适、安谧娴静、优美幽静、宁谧悠远、清幽明净、恬静优美②华美艳丽、明快高旷、热烈欢快、轻松活泼、欢快喜悦、生机勃勃③清新自然、空灵悠远、朴素自然、清新明丽、淡雅幽远④孤寂萧索、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幽僻冷寂、空寂寥落、萧条荒凉、荒芜空旷⑤雄伟壮丽、辽阔苍凉、深远辽阔、雄浑悲壮、雄浑壮阔、苍茫辽远、苍凉悲壮、高远深邃)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句最能体现?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宏图,表出诗了宽广博大胸怀。

(指导:一、看类型。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1)送别诗:以抒发依依不舍、离情、同情、祝福、情深意长勉励安慰的豁达为主。

(2)思乡怀人诗: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游子羁旅愁思、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闺中怀人、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为主

(3)山水田园诗(写景诗、闲适诗、咏物诗):表达赞美、热爱、喜爱生活或大自然;;赞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表达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表达悠闲、闲适、恬淡心情;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珍惜时光、青春易逝的伤感;豪迈、乐观、积极、豁达;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苦闷、忧愁、寂寞、孤独为主。(4)爱国诗(战争或边塞诗):抒发爱国;为国尽忠、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为主。

(5)民生诗: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忧国忧民为主。

(6)怀古诗: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借古讽今的情怀,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为主。

(7)爱情诗:抒发爱情坚贞为主。

二、找意象,看题目,联背景,定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答题格式: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6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指导:1、提问方式: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写作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只要平时积累了足够的鉴赏术语,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各类表达技巧简要总结如下:(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五种。(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借代、双关、互文、顶针等。(3)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②联想、想象③托物言志、象征④对比、烘托或衬托⑤用典⑥动静结合、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由远及近、由外而内、⑦以小见大、照应、重章叠唱、承上启下、伏笔铺垫、画龙点睛⑧白描赋比兴⑨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曲笔入题、总分得当、点面结合、虚实相生、明贬实褒、即事抒怀等。

3 、答题步骤:即手法+分析(作用或效果)+感情(主旨)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或效果)。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7赏析“若”字。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指导: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2提问变体:①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②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③某字词再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步骤:①(该字词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语境作用)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格式:字义 + 句义+ 〔修辞作用〕+ 情感(意境、心情等))

8 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指导:1提问方式:①如何理解或赏析某句?②某句为什么好?

2答题步骤:① (某句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②(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语境作用) 解释某句的含义(展开联想描述景象)。③点出该某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答题格式:句义+ 〔修辞作用〕+ 情感(意境) 、心情等)

7上2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写了哪些景物?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一句最能突出思想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 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指导: 1、方法:①找全景物、加修饰语,写明句意;②联系上下文、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忠实于原诗)③语言流畅生动(恰当运用修辞、形容词等)2、常见错误①不会使用自己的语言,只是直接引用原诗句。②描摹景物时只是翻译,未加联想想象进行描绘。

4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风正”,。

5赏析“阔”字。

“阔”表现出江水荡漾,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6赏析“悬”字。

“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7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指导:【第一种方式】1提问方式:对诗中某字词,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答题步骤:①肯定“同意”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③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该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④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3答题格式:先表态+该字含义+语境义+情感。

【第二种方式】1提问方式:①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②某字可否换成其他某字词或好不好?为什么?2答题步骤:①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⑤用“某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先表态+所换词与原词的区别+原词的语境义+情感+用“某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示例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示例二: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8描绘“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画面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9颈联蕴含了什么哲理?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写出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理趣。

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10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示例:此句写景之中蕴含自然理趣,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漏出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思乡之情。(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4)“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11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加点字。

“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

12赏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上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才渐、浅

2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找出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最爱

3 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画面

几只早出生的莺儿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不知谁家刚会飞的燕子已开始衔啄春天的泥粒,筑建新巢。

4赏析“几处”、“谁家”。(为什么不能换作“处处”“家家”?)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言之有理即可。不能。用“几处”、“谁家”而不用“处处”、“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黄莺、燕子还不多。

5赏析“争”、“啄”。

“争”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竞相飞上枝头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6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赏析“渐欲”“才能”。

“渐欲”、“才能”两个字眼富于动态,表现出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8赏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7上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

1感情基调是哪种?

2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3结合内容赏析一下本曲在写景抒情上突出了什么特点?。

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4 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深秋晚景图

5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两幅怎样的画面?这两幅画面是否矛盾?

描写了悲凉肃杀的画面;第二句描写了温馨亲切的画面。并不矛盾。因为第一句是游子心情的写照,第二句是游子见到别人温暖的家勾起游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答出“乐景写哀情”或“对比”或“衬托”1分,答出“孤独凄凉”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共2分)

6“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诗歌在充满萧瑟秋景的气氛中,为何要写“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反衬作者人生的苍悲,表达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却不能实现的痛苦。

7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二)

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归类及应对策略

古诗词鉴赏题是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分为六种类型,

(一)品味炼字或词类

[应对策略]

(1)赏析字或词的答题格式:字义+句义+ 〔修辞作用〕+ 情感(意境、心情等)

(2)换或改字或词的答题格式:先表态+所换词与原词的区别+原词的语境义+情感+用“某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所以不能换或改。)

(二)名句赏析类

[应对策略]

答题格式:句义+ 〔修辞作用〕+ 情感(意境、心情等)

(三)意境类

[应对策略]

(1)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2)注意要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古诗词鉴赏中景物特点常用词语①恬淡闲适、安谧娴静、优美幽静、宁谧悠远、清幽明净、恬静优美②华美艳丽、明快高旷、热烈欢快、轻松活泼、欢快喜悦、生机勃勃③清新自然、空灵悠远、朴素自然、清新明丽、淡雅幽远④孤寂萧索、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幽僻冷寂、空寂寥落、萧条荒凉、荒芜空旷⑤雄伟壮丽、辽阔苍凉、深远辽阔、雄浑悲壮、雄浑壮阔、苍茫辽远、苍凉悲壮、高远深邃)

(四)主旨情感类

[应对策略]

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送别诗:以抒发依依不舍、离情、同情、祝福、情深意长勉励安慰的豁达为主。

(2)思乡怀人诗: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游子羁旅愁思、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

独寂寞;闺中怀人、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为主。

(3)山水田园诗(写景诗、闲适诗、咏物诗):表达赞美、热爱、喜爱生活或大自然;赞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表达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表达悠闲、闲适、恬淡心情;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珍惜时光、青春易逝的伤感;豪迈、乐观、积极、豁达;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苦闷、忧愁、寂寞、孤独为主。(4)爱国诗(战争或边塞诗):抒发爱国;为国尽忠、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为主。

(5)民生诗: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忧国忧民为主。

(6)怀古诗: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借古讽今的情怀,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为主。

(7)爱情诗:抒发爱情坚贞为主。)

(五)描绘画面类

[应对策略]

(1)①找全景物、加修饰语,写明句意;②联系上下文、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忠实于原诗)③语言流畅生动(恰当运用修辞、形容词等)

(2)、常见错误①不会使用自己的语言,只是直接引用原诗句。②描摹景物时只是翻译,未加联想想象进行描绘。

(六)表达技巧类

[应对策略]

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

(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

(3)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鉴赏

七上5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思想感情。本诗表现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面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2、①开头以神龟、螣蛇为喻,目的是什么?

说明生命终会消亡的自然规律

②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③“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

体现辩证的思维,即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

④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⑤“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四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道理:旨在告诉人们: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⑥最后两句文中作用?

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七上6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 ①写了哪些景物?

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朋友情谊真挚深厚,田家生活简朴亲切的思想感情。

③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2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绕起来,青山在村周四周远远地横斜。

赏析:(1)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2)两句诗运用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相互对应,十分工整。(3)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描画出村外青山又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强)

3赏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七上7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 ①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幽静、寂静深幽寂静

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淡泊)情怀。

2①描绘“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画面。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的禅房。

②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幽”、“深”三字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这两句诗不仅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体验,艺

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③赏析“深”字。

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④为什么编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

“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而“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没有“曲”表达的意境。所以编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

⑤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3①描绘“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的画面。

②赏析“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③赏析“悦”和“空”。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4①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②“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1分)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1分)(意思正确,表述清楚亦可得分)

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这肃穆地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主要围绕反衬或以声衬静的写法来回答)

③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七上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①写了哪些景物?

②“左迁”的意思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贬官)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借月抒怀,表达惊讶、悲愤、同情、关切、安慰之情。

2“杨花”象征什么?“子规啼”象征什么?有什么作用?

离散漂泊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

之感;点名时令;渲染离别的氛围

作用:点名时令,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

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渲染离别的氛围。二者都是以景衬情。

②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无限同情和关切,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

七上9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①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诗人“今夜”怎样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见面共话的期盼。

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2①第二句除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暗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以及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的郁闷、孤寂。

②赏析“秋”字。

点明了季节,同时也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③赏析“涨”字。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④"巴山夜雨秋涨池"这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

渲染气氛,融情于景。

3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

的憧憬。

.离别愁苦(1分)相聚的欢乐(1分)(答“离别”、“相聚”、或“愁苦”、“欢乐”亦

②这首诗表达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的心情

急切与妻子(亲人)见面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想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想象将来与友人欢聚,共剪烛于西窗之下,向友人细细述说在巴山夜雨时思念友人的情景。诗人的感情中,今日的愁苦里夹杂着团聚时的欢乐。

④三、四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何要这样写?

这样就以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4诗中“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有何艺术效果?

前一个是现在的夜雨,后一个是将来回味的夜雨。这样时空交错,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三)

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归类及应对策略

古诗词鉴赏题是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分为六种类型,

(一)品味炼字或词类

[应对策略]

(1)赏析字或词的答题格式:字义+句义+ 〔修辞作用〕+ 情感(意境、心情等)

(2)换或改字或词的答题格式:先表态+所换词与原词的区别+原词的语境义+情感+用“某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所以不能换或改。)

(二)名句赏析类

[应对策略]

答题格式:句义+ 〔修辞作用〕+ 情感(意境、心情等)

(三)意境类

[应对策略]

(1)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2)注意要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古诗词鉴赏中景物特点常用词语①恬淡闲适、安谧娴静、优美幽静、宁谧悠远、清幽明净、恬静优美②华美艳丽、明快高旷、热烈欢快、轻松活泼、欢快喜悦、生机勃勃③清新自然、空灵悠远、朴素自然、清新明丽、淡雅幽远④孤寂萧索、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幽僻冷寂、空寂寥落、萧条荒凉、荒芜空旷⑤雄伟壮丽、辽阔苍凉、深远辽阔、雄浑悲壮、雄浑壮阔、苍茫辽远、苍凉悲壮、高远深邃)

(四)主旨情感类

[应对策略]

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送别诗:以抒发依依不舍、离情、同情、祝福、情深意长勉励安慰的豁达为主。

(2)思乡怀人诗: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游子羁旅愁思、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闺中怀人、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为主。

(3)山水田园诗(写景诗、闲适诗、咏物诗):表达赞美、热爱、喜爱生活或大自然;赞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表达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表达悠闲、闲适、恬淡心情;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珍惜时光、青春易逝的伤感;豪迈、乐观、积极、豁达;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苦闷、忧愁、寂寞、孤独为主。(4)爱国诗(战争或边塞诗):抒发爱国;为国尽忠、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为主。

(5)民生诗: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忧国忧民为主。

(6)怀古诗: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借古讽今的情怀,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为主。

(7)爱情诗:抒发爱情坚贞为主。)

(五)描绘画面类

[应对策略]

(1)①找全景物、加修饰语,写明句意;②联系上下文、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忠实于原诗)③语言流畅生动(恰当运用修辞、形容词等)

(2)、常见错误①不会使用自己的语言,只是直接引用原诗句。②描摹景物时只是翻译,未加联想想象进行描绘。

(六)表达技巧类

[应对策略]

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

(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

(3)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鉴赏二

七上10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写了哪些景物?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听歌的醉生梦死的统治者,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担心国家前途的危机意识。

本诗主题: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4“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凄冷、迷蒙

5赏析两个“笼”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开篇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

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6“犹”字意味深长,蕴涵了那些丰富的内容?

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也蕴含着对的愤慨之情。

7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上1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2全诗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3一、二句与三、四句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

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

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4、赏析“空.”字。

5赏析“拦”字。

“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6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蕴含的哲理。

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或: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

够的认识和准备。或: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7 全诗语言有什么特色?

(指导: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①凝练、简洁、②幽默、诙谐,③明白晓畅、多用口语、④清新自然、清新

秀丽、⑤质朴自然、朴实无华、⑥生动形象,华美绚丽、⑦委婉含蓄、笔调婉约⑧雄浑豪放、⑨有

节奏感、有音乐性、有艺术感染力……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上12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

..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

1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来说读书的体会的是人只有不断吸去新知识才能更加敏锐.

2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3全诗以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方塘

4作者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

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5描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画面。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6赏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学习.原来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也就僵化了。诗句通过明净的池塘和流动的活水之间的关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知识,思想观念才能不断更新,头脑才能保持清醒,才能取得新成绩。

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或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回答:1.“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7本诗有一个成语是什么?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现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活力

七上13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现代人所谓的"诗""词"都是古时人们的歌曲,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

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句数、字数及音律。

乐曲名字的来历,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菩萨蛮》因此得名。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玄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卜算子》《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来自民间的曲调。

生查子▪点绛唇▪浣溪沙▪菩萨蛮▪卜算子▪采桑子▪诉衷情▪忆秦娥▪清平乐▪更漏子

南歌子▪醉花阴▪浪淘沙▪鹧鸪天▪鹊桥仙▪虞美人▪南乡子▪玉楼春▪一斛珠▪踏莎行

蝶恋花▪一剪梅▪临江仙▪渔家傲▪苏幕遮▪定风波▪锦缠道▪谢池春▪青玉案▪天仙子江城子▪满江红▪声声慢

豪放词派和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作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1 概括上、下阕(片)内容。

上阙写写景怀人之情 ,下阙写今日的伤感.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既有伤春惜时之意,又有思友抒怀之情,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3 描绘““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画面。

盼到了春来,盼来了花开,可是,好不容易才开的花,转瞬间,有的萎谢,凋落,任人如何珍惜,也无法把它留在枝间。这一份无奈,就象挽不住日落,唤不回青春一样,春来了,又有燕子飞来在画梁上筑巢,看它修补旧巢的样子,似乎这本是它的家。它,可就是去年就住在这儿,与自己共处半年的那一只,又回到旧家来了!

4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别,这两句融合全篇,其作用是什么?

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抒写了伤别怀旧之情。

6“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有什么含义?

落寞孤独。这“独”字表现了词人孤寂、失意的情怀,是他因怀念友人而抑郁伤感心情的表现。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

7这首词多处运用对比,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1)“去”与“来”的对比,“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或:(2)“新”与“旧”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喝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

8请依据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本词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美好的事物必然会消逝,在消逝的同时,又有美好事物的出现,生活不会因其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9作者在这首词中有什么感受?怎样表现出来的?

10这首词语言有什么特色?

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七上14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 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从哪个词可看出?

(愉快.欢乐)(沉醉)

2这首词是词人南渡前的作品,好似一幅图画,娓娓道来,其中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女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愉悦、欢快、热爱生活

3①赏析“争渡,争渡”的妙处。

②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 一、曹操《观沧海》曹操 【整体感知】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整体感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三、《次北固山下》 【整体感知】《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白话译文】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名句解析】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旧的事物的消逝与毁灭,终身伴随着新的事物诞生。夜晚过去,太阳在海上升起,旧的一天过去新的一天到来。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这句诗在叙述新旧事物的交替,表达对未来憧憬,寄寓对未来的希望。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两句用归雁捎书寄托情思,表达了客子怀念家乡的深情。 【诗歌主旨】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3单元诗词赏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3单元诗词赏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这首诗借_________________这一传统风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请赏析诗中“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 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赏赐百千强. (2)出郭.相扶将 (3)安能辨.我是雄雌 4.最后一段包含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作用? 5.说说“开”“坐”“脱”“著”“理”“帖”六个动词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6.联系全文来看,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有哪些?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7.诗歌语言讲究凝练,一字便能透露作者的情思。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知”和“斗”二字的妙处。 8.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贬抑“杨花榆荚”的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褒扬“杨花榆荚”的诗。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9.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10.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11.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2.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气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析本诗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 (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 班级姓名完成情况 01 观沧海(曹操)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常见考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赏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赏析 泰安第十六中学姚继军 课外古诗四首(P79) (一)《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 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 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 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 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 啸(肃萧) (二)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 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 故乡的情思啊! 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 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 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 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唯 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 在凝神静听。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三篇】 【篇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的思想感情。 3、观赏精彩文句,培育想象力量,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消失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如本课的。而把唐朝新消失的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需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消失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敏捷,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

近口语。如本课的 2.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的壮美景象,表现了的理想。 《次北固山下》,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交通不兴旺,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这一联着名。 3、依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海(jié)石(sǒngzhì)(cháo)平 归(yàn)水何(dàn)(xiāo)(sè) 4、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为唐代诗人______。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整体感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9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解析版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实训 09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落,化作春泥愿培育更多的新花。 【赏析】《己亥杂诗》共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傍晚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乡,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集。此时诗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主题】这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想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写法】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展开联想,以新奇的比喻移情于物,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前途命运,体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考点】 一、理解性默写 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研讨课教案_7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己亥杂诗》(其五)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年部编)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的第五首。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这一年龚自珍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是作者刚离开北京所作。【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兴趣。 3、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赏析内容领悟情感。 【教学媒介】PPT课件。 【设计理念】 充分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设计时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学会诗歌学习方法、形成诗歌学习能力,。【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1、今天我们将学习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已亥杂诗 3、指名读课题,(告诉学生“己”“巳”和“已”的区别。) 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课前学生已经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己是天干第六位,亥是地支第十二位,所以诗题就是指1839年。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龚自珍在辞官南下时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组诗。) 5、简介龚自珍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受人排挤,1839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行文独具风格,于叙述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写中寄托着深意。有《龚定庵全集》。 二、初读全诗,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 【设计意图】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给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3、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4、师配乐范读。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赏析 《竹里馆》 岑参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赏析】 1、主旨: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 2、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见译文) 3、“幽篁”“深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幽”“深”等字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答:独坐、弹琴、长啸。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宁静、淡泊的性情。(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这一心境的词语有哪些? 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能体现这一心境的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6、赏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动作描写,通过“独坐”“弹琴”“长啸”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7、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人格化,(明月成了诗人的知心朋友,)描写了夜深人静、明月相伴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赏析】 1、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后引发的思乡之情。 2、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同时照应“谁家”,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泊秦淮【全国一等奖】

《泊秦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思想感情。 3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重点:读懂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赏析名句。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小学到现在,同学们学了不少唐诗了。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李指的是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生介绍作者,课件总结: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七言绝句比较著名。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走向衰弱,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小学时我们学过杜牧的什么诗?生:《山行》《清明》,生朗读杜牧《山行》《清明》。 3解题:“泊”是什么意思?“秦淮”是什么意思?(生答:泊,停靠,停泊。)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在江苏省南京市。(师展示秦淮河夜景图)秦淮河两岸酒家繁多,有江南贡院,是古代科举考试的的地方,秦淮河也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生看图,用词语和句子描述自己的感受。 诗人杜牧夜泊秦淮,看到了什么,想了写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泊秦淮》。 二、展标、朗读

(一)展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思想感情。 3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二)朗读诗歌 1听课文朗读音频,体会语调和感情,注意模仿。 2生齐读诗歌。 三、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诗歌。 1.小组分工合作,以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翻译诗句,赏析诗歌中的好句子、好词。 2.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学习结果。师适当点拨。 3.四、重点品读。 4.1分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5.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两句诗还交代了哪些信息?起什么作用?(时间、地点,引出下文的商女)“烟笼寒水月笼沙”是名句,赏析这句诗,要从什么角度入手? 6.“笼”是什么意思?(笼罩)连用两个“笼”字有什么好处? 生齐读赏析的语句,学习赏析角度和方法。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抒情的语句是?抒发的思想感情是? 3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后庭花》据传是南朝后主陈叔宝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赏析“犹”字:“犹唱”就是“还在唱”。同学们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得唱听众点的歌。听歌的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达官贵人。)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泊秦淮-名师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赏析这首诗歌并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初一的学生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对已学古诗词的背诵上,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诵读是语文课的本色,因此教学中以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实现诵读、赏析、积累这样的学习目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朗诵诗《山行》导入,同学们猜这首诗的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

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1、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较为人熟知的作品有:《江南春》《山行》《赤壁》《清明》《阿房宫赋》 放ppt 补充 2、写作背景介绍 写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六朝故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中的秦淮河一带,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三、解题 解释题目《泊秦淮》 泊:是指船停泊靠岸,在这里引申为留宿。秦淮:秦淮河,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四、读诗,自主学习 1、请大家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注释把诗读通,读顺,再读出节奏。(生自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己亥杂诗(其五)-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 南充市嘉陵区汉塘初中赵萍 【教材解析】 《己亥杂诗》(其五)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年新编)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感悟诗意,把握主旨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情,品味诗的意境美和哲理美。 3、学习诗人心忧天下之情,树立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诗歌,画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2、画出对诗句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 诵读诗歌,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4.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媒介】PPT课件,班班通。 【课时安排】一课时【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初中阶段新课标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过程】 一、以背诵已学《己亥杂诗》(其220)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导语: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已亥杂诗 3、由熟悉的诗题引学生回顾并背诵已学《己亥杂诗》(其220),自然导入新课。 4、简介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代表作:《定庵文集》。 5、解读诗题及写作背景。 (1)课题解读:课题中的“己亥”指的是什么?(清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这一年是己亥年。) (2)背景链接:道光十九年(1839),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诗歌阅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 (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 (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1)泰山 (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解析】【分析】(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据此可作答。 (2)诗句“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用“决眦”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美壮丽。意对即可。 (3)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的同时,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泰山 ⑵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文下注释明确。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感情。 2.古诗鉴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不想舍的又是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鉴赏专题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 1、构思精巧 《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世人皆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河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说一下“影入平芜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习】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及穿搭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鉴赏】 诗歌背景: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书古诗词、古文15篇详细解析及欣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古文详细解析及赏析 一、观沧海 (1)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三、次北固山下 (5) 四、天净沙.秋思 (7) 五、咏雪 (8) 六、陈太丘与友期行 (10) 七、《论语》十二章 (13) 八、诫子书 (17) 九、狼 (19) 十、穿井得一人 (24) 十一、杞人忧天 (25) 十二、秋词.其一 (27) 十三、夜雨寄北 (29) 十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31) 十五、潼关 (33) 一、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创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8首赏析(课内外)

运用夸张的手法,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4、全诗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 点明时间,暮春时节,写“杨花”和“子规”两种景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抒发了离别的忧伤之情。 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该句采用拟人的修辞,将月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 1、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与岸齐平;顺风行船,风正且顺,一叶白帆高悬。 3、赏析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该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①新生事物总是在旧事物还未消亡之时涌现(任何事物不是尽善尽美)。 ②时序交替,时光匆匆不可待。③黑暗、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4、赏析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蕴含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天净沙·秋思》 1.该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表现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该句画面: 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西风,孤寂地行走在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盘旋的寒鸦,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 3.全诗以乐景写哀情,对比衬托了天涯游子的孤独凄凉之情的句子是:小桥流水人家。 4.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 1 -

课外古诗词诵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统编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诗词四首 峨眉山月歌① 文|李白 【整体把握】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在诗中。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而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友人的思念之情。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教材注释】 ❶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 ②[半轮]半边,半个。 ③[平羌(qi ang)]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④[发]出发。 ⑤[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qian)为峨嵋山附近。 ⑥[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

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练习】 练习一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半轮。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答: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表现了半轮秋月,倒映在平羌江水之中,随着江流,伴我到远方的情景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4.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5.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09《秋词(其一)》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专题09《秋词(其一)》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们逢秋,大多抒发萧条悲凉之感,然而有一位特别的文人对秋天确是有不一样的感慨。今天我们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其一)》。 二、目标 1、了解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坚定信念。 三、原文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四、注释 《秋词(其一)》: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逢:遇到。 寂寥: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排:推开。 碧霄:蓝天。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 六、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诗人直言坦率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为下文做铺垫。(议论)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写景抒情)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继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运动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刘禹锡在遭受严重的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我们可以从《秋词·其一》中体会出来。 八、问题探究 (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参考: ①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②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