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课文《雨中登泰山》的艺术风格及写作特色

论高中课文《雨中登泰山》的艺术风格及写作特色

摘要:《雨中登泰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山水游记散文佳作,它被选入高中课

本也是当之无愧。此文向人们轻妙地撩起了雨中泰山的神秘面纱,从一个特定的

角度描摹了雨中泰山朦胧多姿、雄奇壮美的胜景,抒发了作者的情思和独特感受,观察独特,思索独特,表现独特,是一篇艺术特色鲜明、风格独特、脍炙人口的

游记散文佳作。在此,笔者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写作特色进行了分析,以期和各

位教育同仁探讨交流。

关键词:雨中登泰山朦胧多姿雄奇壮美

一、在描写角度的选择与材料的取舍上匠心独运

在《雨中登泰山》这篇散文佳作中,作者另辟蹊径,偏偏选择了“雨中”的泰山来绘景揽胜、抒怀寄情,在描写角度的选择上真可谓匠心独运。作者在描写视角确定后,对材料的选

择和取舍就有了标准和尺度。材料以雨为主,凡与雨有关的景物,就浓墨重彩,详写、细写;凡与“雨”“水”关系不大、联系不紧的景致就少写或不写;如实在不能略去的特色景观,就与

雨扣起来写。这样整篇作品围绕“雨”而生发挥洒,做到了形散而神聚。作者深知,作品毕竟

是泰山游记,泰山有代表性的名胜佳境是不能略去不写的。怎么写才能既写出泰山景物的特点,又和雨中泰山联系紧密呢?作者的处理安排甚为巧妙:首先,以雨为引子,自然而然地

由雨引到对其他胜景的描写上。其次,进行侧面暗写。第三,描绘泰山不可忽略的胜景,这

些景物的描摹在作品中有机地补充了雨景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泰山独有的风韵,使整部作

品成为一幅优美致极的烟雨图。

二、借“雨”写景,缘“雨”抒情,融情入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融入作者真情实感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才能打动人心。对此,《雨中登泰山》这篇山水游记,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寄托,抒发了作者对

祖国壮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作品情思亢奋,笔调简洁明快、别具一格。归结起来作者的

抒情有两大特色:一是将抒情融入对泰山烟雨云雾等景物的描绘之中,情中有景,景中含情,融情入境,情景交融。攀登泰山,是作者几十年期盼的事。“而今确实要登了,偏偏天公不作美”,“那淅淅沥沥的‘雨’,不像是落在地上,倒像是落在心里。”作者在对“雨”的简洁形象描

绘中,把自己对登山的急切盼望之情表现得纵横四溢、淋漓尽致。天色稍一“转白”,便迫不

及待地喊了一句“走吧”,显示出了一种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这是多年夙愿的促使,这是古

老雄奇泰山的呼唤!此时,作者心中洋溢的是澎湃的激情。接着,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表

现方法,细腻生动地描写泰山雨中的美景。在描写中,很有层次地进行抒情。你看:“一会儿是灰蒙蒙的一片,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一会儿是风过云开,一会儿是云薄了,雾又

上来了”;“一会儿是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更多的时候则是“乌云四合”,这一切“犹如一幅幅的水墨山水画”。作者把看到的两种类型的瀑布也写得各具特点,有

声有色,使读者仿佛进入了一个烟雨迷朦的境界。这些描写,尽管作者很少用直抒胸臆的方

式向读者倾诉自己的感受,但通过字里行间,读者对作者心中的乐趣是不难体味到的,其中

一景一物都凝聚着作者的爱意和情思。二是作者感情的抒发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如在写泰山

的险峻和攀登的艰难时,作者是这样描绘的:“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舁石扪天之难也。”“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苦趣,也是乐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是啊,人生之路,不也正像登山的道路一样崎岖陡峭吗?而人的前程,不也正像泰山之峰巅一样气象万千吗?在这里,作者把“苦”与“乐”这对人体的

心理感觉升华到对人生的感悟,充溢着哲思。正因为登山之难,才使攀上峰巅的作者心胸更

为开阔,真正领略到了诗圣杜甫当年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独特感受。此时作者心

中涌动的是“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激越澎湃豪情。作者这种成功的喜悦,对

生活的乐观情绪,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三、语言风格独特,用语简洁凝练、形象生动

《雨中登泰山》之所以能成为描绘泰山的游记散文佳作,作品独特的用语艺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作品的用语没有华丽的词藻,非常质朴。作品的描写就是在朴素之中见自然,在质朴之中见功力。如作品对泰山烟雨朦胧景色的描述:“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蒙蒙的一片,把老大的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在这里,作者如用“包”“罩”了一个严实,也文通字顺,意义相近。作者却选用了兼有“缠绕”之义的“裹”字,一个“裹”字,更准确传神地描绘出烟雨弥漫的泰山形象,使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也为泰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给泰山增添了一种迷离朦胧的韵致。同时,作品对虎山水库雨中的奇景也进行了描绘:“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中跃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在这里,作者对水势的描绘用“跃”而不用“流”或“涌”,这种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奔涌的大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激情;用“铺”与“黄锦”相搭配,比喻生动,自然和谐,天衣无缝,把宽而急的水势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另外,在写登山时,作者是“迈”前脚,“拖”后脚,这里用“拖”,比用“跟”,“随”更能表现出作者登泰山主峰盘道那种精疲力竭的感受和坚韧不懈地攀登精神,把登山的动态和登山的艰难写得情真意切。作者准确妥贴的遣词造句,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使人读来跌宕多姿、错落有致、琅琅上口,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雨中登泰山》教案

《雨中登泰山》教案 《雨中登泰山》教案1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引导他们树立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 二、学习__描绘景物抓住特征,剪裁疏密有致,叙述旁征博引的写作方法。 三、进行口头训练,发展想象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 一、“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二、课文写雨的方法与作用。 三、登攀“十八盘”的精神。 难点: __中的引文、典故。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请说说看,谁游览过名山?游览过哪些山?(学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学生试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长呢?也在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就是其中之一。(学生背诵《望岳》)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但“雨中登泰山”的倒不多。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让我们追寻作者的足迹,沿着他的游踪,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 李健吾,山西省运城县人,现代戏剧家、翻译家。解放以后,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编译工作,1982年逝世。

1961年,正当我们国家面对空前的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挫折的时刻,作者写出这样的__,抒发战胜艰难险阻的豪情,鼓吹“登泰山而小天 下”,曾经给读者以强烈的“鞭策”与“鼓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结构。 1.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释义。)2.讨论课文的结构:课文由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各写了些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文由三部分构成。l、2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冒雨登泰山的缘由;第3—9段为第二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第10、11两段为第三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感受。__从“几十年来”“好些次”“都当面错过了”登泰山的机会起笔,粗看似乎离题远了点,仔细一想,错过机会的次数越多,希 望弥补的欲望就越强烈。作家正是用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心情;“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笔债似的、”欠债哪有不偿还的道理?第2段,机会终于来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一个“偏偏”,急切之情跃然纸上。那雨点“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等”又“渺茫”。“盼到十一点半钟”终于迫不及待“喊了一句:‘走吧!’”这些文字更是极细腻地描述了作者焦虑、

2018北京课改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雨中登泰山》教案

教案(首页) 共 页 教师签名: 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页

一、由学生是否游历过名山,名山中有名的“五岳”值得是什么而导入。 二、基础知识 1、作者:李健吾(1906~1982),山西省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戏 剧家、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李健吾有剧作近50部,写有许多有独到见解的文艺评论文章,还翻译了许多世界名著,如《莫里哀喜剧》、《高尔基戏剧集》等。他也擅长写散文,他的散文清新质朴,真挚隽永,很有特色。 2、泰山:“五岳”之一(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主峰海拔1520多米,泰山素以雄伟、庄严、挺拔、壮观著称。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我国历代有许多帝王都曾来到泰山,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为封禅。郭沫若曾说泰山“自然胜景之外,还有历代文人遗迹。泰山应当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3、预习 豁然(huòrán)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崚嶒(léngcéng):高峻突兀的样子。 訇訇(hōnghōng):同“轰轰”形容洪大的声音。 匍匐(púfú):爬行。手足并行。 巉(chán)岩:山势高险的样子。 三、课本研究 1、课文共计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两个自然段,交待作者登泰山的缘由,是全文的总纲,为下文的记叙做了铺垫,也是表现作者“独得之乐”的伏笔。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冒雨登泰山的经过和情景。是全文的主体,展现了雨中泰山的奇景。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抒发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收束全文,并与开头照应,突出文章的中心。 2、认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这两处引文的作用 答:第一,这两处引文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第1自然段的段意登泰山的缘由。第二,登泰山是的宿愿,几十年多次过而不能登, 使他遗憾,如今有幸攀登,自然就不管下雨与否,这样自然 而然地引出了一篇雨中登泰山的佳作。 ②如何理解过泰山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的。” 这句话的含义。 答:历史博物馆,古今许多名人登过泰山,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也留下了不少诗文,仅课文中提到的就有孔子、郭璞、应 劭、马第伯宋之问、秦始皇等。山上的庙宇牌坊,是古代建筑 群,仅课文中提到的有岱宗坊、王母庙、七真祠、云步桥等。 庙中还有许多雕塑、彩绘等艺术品,如七真祠中的七尊雕像。 山岩上还留下了许多书法石刻,历代书法家的笔迹荟萃,如举 世罕见的大型石刻《金刚经》。山上还到处留有美丽的神话传 说。如虬在湾、洗头盆、白云洞等。第二,作者是一位博学多 闻的学者,他了解中国的历史,知道泰山上有众多象征中国悠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雨中登泰山》教案 北京课改版

雨中登泰山 教师签名: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2 页

久文化传统的古迹,所以早有意体味一下“登泰山而小天下” 的境界,但因种种原因多次过而未登,所以产生了“像是欠下 悠久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想法,体现了一位爱国作家对祖国 文化传统的向往。这句话在课文中占着不可轻视的地位,理解 了它的含义,才能更好地体会的主旨,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 ③“雨不像落在地上上,倒像落在心里。”写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并在本段中划出和这句话相呼应的语句来。 答:雨“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这句话极形象地道出 了不能立时登泰山的沉重、憋闷、焦急的心情。课文中和这句 话相呼应的语句,应是第2自然段的末一句话:“天色转白,我 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④说说中第1、2两段与全文的关系。 答:第1段交代了登泰山的愿望,第2段写了决心冒雨登泰山,不但点明了题意,而且也表现了登山的兴致和知难而上的精神,这两小段可看成是全文的总纲,它确定了文章的方向,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也为下文记叙冒雨登泰山做铺垫,为后文写“独得之乐”预伏了一笔。 3、第二部分: 课文中如何具体描绘虎山水库的景物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答:虎山水库是课文中着意描绘的景物之一,写得壮观奇丽,在还未看见水库时,首先写了震天响的水声,为的是表现它的声势之大。然后,再写从水库前面所见到的景象:“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的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是从水库的正面从下往上看,水从桥孔跃出来落到水面上的壮美的景象。 接着,随着立足点的转移,绕过虎山,来到坝上,同时可以看到坝桥两边的景色:“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是暗噁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这是站在桥坝上头,由上往下看,虎山水库又是另一番景象,更细致地看到水的形色,使两边的景色映成趣,别有一番风味。随着立足点的移动,从不同的角度细绘了虎山水库的景色,读来不仅绚丽多采,而且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在描绘景物的同时,还插入了一段虬在湾的神话传说,让读者去想象,当年这地方水珠跳掷翻腾的情形,可谓锦上添花。此外,在写虎山水库时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②第5自然段中“水声落在我们后面”中的“水声”是指什么水声 (雨水声、泉水声、水库的水声)?“人朝上走,水朝下流”中的“水声”又是指什么水声而言的? 答:A、“水声”是指虎山水库的水声,因为离开虎山水库之后,为了避雨,便离开了登山的正路,到了王母庙后边的七真祠, 然后从七真祠出来,又回到登山的正路上来,继续攀登,一气 穿过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三座石坊,离虎山水库渐远, 所以水库的水声落在了后面了。 B、第二句中的“水朝下流”指雨水。此时离开虎山库已经比较远

雨中登泰山文章赏析

《雨中登泰山》赏析 一 泰山是我国五岳之宗,历代作家经常吟诵。一般作品中所再现的景色多是晴朗天气中的泰山,而《雨中登泰山》则以独到的笔触,移步换景、定点换景、定景换点的写作手法,绘就了水墨山水般的雨中泰山别具魅力的境界。 单纯就山水写山水,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记游作品是没有的。任何时代,任何作家,在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摄取中,都体现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所以再现于作家笔底的画面,既是自然景物的集中反映,也是作家本人人格的体现。阴雨淅沥,当不少游人的游兴被破坏而诅咒这鬼天气时,作者却满怀逸兴豪情地冒雨登山。在他看来,雨中的泰山就是宏伟壮丽的诗。用质朴的语言把诗情真实地抒写出来(是那么淡淡的,在里面蕴含着的是醇厚的朴素的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诗),仔细玩味,这篇散文的意韵是深厚的。 在作品的开始部分,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泰山烟雨图”:“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是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这样的生活经验我们是有的:丽日晴空,景物给人以明快、清晰的美感;薄雾、细雨、朦胧的月光……一切都好象笼罩在细薄的柔纱里,迷离惝恍,我们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神秘色彩。是的,晴天看泰山,人们可以看出它的巍峨,但是在细雨密织,“一片灰蒙蒙”中,横看不见边际,仰望不见绝顶,于是在作者

的充分想象中,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假若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是用散文的手法来赞美泰山高大的话,那么作者在这里采取的却是含蓄蕴藉的诗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宏伟雄浑的意境。 “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贺裳《皱水轩词筌》)这是写景状物的传统手法。泰山本是描写的主体,但是作者并没有过多地直接落笔在泰山本身,有山必有水,有雨必多云,他处处扣紧下雨这一特定气候条件,文笔大开,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写水、写云,烘托出雨中泰山的奇异景色。 具体生动地描绘出虎山水库,使人感到水奇山也奇。 “要忠实地摹仿自然,仅仅能够写,就是说,仅仅有抄写员、誉录生的本领还太少;还应当通过自己的想象,把现实的现象表达出来,赋予它新的生命。”(别林斯基)在文学创作的领域中,作家有驰骋想象的广阔的天地,往往把自然景物和强烈的主观感情有机地契合起来,移情入境,境中有情,于是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在文人笔下都是通晓人事,深解人情的了。作者把水写活,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阴雨少游人,四周一片寂静,先闻水声,后见水势,这是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恰当地运用比喻是使文章形象生动的重要手段,所谓恰当,就是说比喻不只要准确,而且要有意境,能够引起人的想象和联想,给人以美的感染。作者在描写水势时,用“闪光黄锦”比喻水光和水色,绮丽而壮观;用“脱线一般”的珍珠比喻四溅的水珠,晶莹剔透;用“千军万马”比喻水势,使我们联想到了汹涌澎湃、气吞万里的气势……。古人说:“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

论高中课文《雨中登泰山》的艺术风格及写作特色

论高中课文《雨中登泰山》的艺术风格及写作特色 摘要:《雨中登泰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山水游记散文佳作,它被选入高中课 本也是当之无愧。此文向人们轻妙地撩起了雨中泰山的神秘面纱,从一个特定的 角度描摹了雨中泰山朦胧多姿、雄奇壮美的胜景,抒发了作者的情思和独特感受,观察独特,思索独特,表现独特,是一篇艺术特色鲜明、风格独特、脍炙人口的 游记散文佳作。在此,笔者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写作特色进行了分析,以期和各 位教育同仁探讨交流。 关键词:雨中登泰山朦胧多姿雄奇壮美 一、在描写角度的选择与材料的取舍上匠心独运 在《雨中登泰山》这篇散文佳作中,作者另辟蹊径,偏偏选择了“雨中”的泰山来绘景揽胜、抒怀寄情,在描写角度的选择上真可谓匠心独运。作者在描写视角确定后,对材料的选 择和取舍就有了标准和尺度。材料以雨为主,凡与雨有关的景物,就浓墨重彩,详写、细写;凡与“雨”“水”关系不大、联系不紧的景致就少写或不写;如实在不能略去的特色景观,就与 雨扣起来写。这样整篇作品围绕“雨”而生发挥洒,做到了形散而神聚。作者深知,作品毕竟 是泰山游记,泰山有代表性的名胜佳境是不能略去不写的。怎么写才能既写出泰山景物的特点,又和雨中泰山联系紧密呢?作者的处理安排甚为巧妙:首先,以雨为引子,自然而然地 由雨引到对其他胜景的描写上。其次,进行侧面暗写。第三,描绘泰山不可忽略的胜景,这 些景物的描摹在作品中有机地补充了雨景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泰山独有的风韵,使整部作 品成为一幅优美致极的烟雨图。 二、借“雨”写景,缘“雨”抒情,融情入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融入作者真情实感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才能打动人心。对此,《雨中登泰山》这篇山水游记,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寄托,抒发了作者对 祖国壮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作品情思亢奋,笔调简洁明快、别具一格。归结起来作者的 抒情有两大特色:一是将抒情融入对泰山烟雨云雾等景物的描绘之中,情中有景,景中含情,融情入境,情景交融。攀登泰山,是作者几十年期盼的事。“而今确实要登了,偏偏天公不作美”,“那淅淅沥沥的‘雨’,不像是落在地上,倒像是落在心里。”作者在对“雨”的简洁形象描 绘中,把自己对登山的急切盼望之情表现得纵横四溢、淋漓尽致。天色稍一“转白”,便迫不 及待地喊了一句“走吧”,显示出了一种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这是多年夙愿的促使,这是古 老雄奇泰山的呼唤!此时,作者心中洋溢的是澎湃的激情。接着,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表 现方法,细腻生动地描写泰山雨中的美景。在描写中,很有层次地进行抒情。你看:“一会儿是灰蒙蒙的一片,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一会儿是风过云开,一会儿是云薄了,雾又 上来了”;“一会儿是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更多的时候则是“乌云四合”,这一切“犹如一幅幅的水墨山水画”。作者把看到的两种类型的瀑布也写得各具特点,有 声有色,使读者仿佛进入了一个烟雨迷朦的境界。这些描写,尽管作者很少用直抒胸臆的方 式向读者倾诉自己的感受,但通过字里行间,读者对作者心中的乐趣是不难体味到的,其中 一景一物都凝聚着作者的爱意和情思。二是作者感情的抒发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如在写泰山 的险峻和攀登的艰难时,作者是这样描绘的:“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舁石扪天之难也。”“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苦趣,也是乐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是啊,人生之路,不也正像登山的道路一样崎岖陡峭吗?而人的前程,不也正像泰山之峰巅一样气象万千吗?在这里,作者把“苦”与“乐”这对人体的 心理感觉升华到对人生的感悟,充溢着哲思。正因为登山之难,才使攀上峰巅的作者心胸更 为开阔,真正领略到了诗圣杜甫当年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独特感受。此时作者心 中涌动的是“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激越澎湃豪情。作者这种成功的喜悦,对 生活的乐观情绪,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雨中登泰山教案

雨中登泰山教案 一、教学背景 《中学语文听说(初一上册)》中对《雨中登泰山》的文本解读已经略去,而这首诗却是孩子们最常接触到的现代诗之一,具有深厚的意义和文化底蕴。因此,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对这首诗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并引导学生在诗歌体验中感悟自己的人生。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学会诗歌鉴赏方法,包括词汇学、句法学、修辞手法等; 3.改善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培养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诗歌主题和表达; 2.掌握文学鉴赏中的词汇、句法、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1.教师给学生讲述泰山的位置、特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泰山的情感,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2.教师介绍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 1.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掌握诗歌的语音、语调和情感; 2.学生课本自读,用课本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尝试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意义和主题。

3. 分析 1.词汇分析:学生逐字逐句对诗句进行解析,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常规含义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2.句法分析:学生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和排列方式,了解词语搭配的那些方式和句型的组合方式; 3.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分析诗歌中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及各自的意义; 4.主题意义分析: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表达,通过文学鉴赏方法理解到诗歌的内涵和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 表达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或重点探讨诗歌,分享他们的想法和心得; 2.背诵诗歌:诗歌的语言精美,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音韵和美感; 3.画诗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绘画表达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概括说出诗歌的主题; 2.学生自我反思:学生自问“What have I learned?”,“我如何通过本节课增加 文学素养?”等问题,总结课堂内容和收获; 3.留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续写作,展示他们的创作才能和其他方面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资源 1.课本:中学语文听说(初一上册); 2.录音机或播音设备。 六、教学评估 1.考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如能否正确朗读诗歌,能否解释诗句中的词汇,概括诗歌的主题;

雨中登泰山课件素材

雨中登泰山课件素材 雨中登泰山课件素材 雨中登泰山课件素材1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崐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 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憙拑 第一课时 憗拕 思考题: 1.课文所记内容有几个时间顺序? 2.课文四个部分内容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记叙顺序? 4.比较《黄山记》和《黄山三天》的异同。 5.比较《黄山记》和《雨中登泰山》的异同。 字词正音: 皖wǎn(安徽的别称) 悭吝qiān lìn(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崐西) 糗qiǔ(干粮) 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气很盛) 甫fǔ刚刚词语补释: *煞费心机:形容费尽了心思。煞shà很、极。 *扑朔迷离:原指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后来形容事情错综

复杂,崐不易看清底细。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 *绮丽多采:灿烂美丽。 *万仞之巅:形容很高的山峰。仞: 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一碧万里:这里形容整个天空是碧蓝色的。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快而多。瞬:眨眼,息:呼吸;瞬息: 一眨眼一呼吸之崐间,比喻时间短促。 悭吝qiān lìn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氤氲yīn yūn 形容烟或气很盛。P89注① 大手笔: 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P84注① 虚无缥缈: 形容非常空虚渺茫。 鸿蒙: 旧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P85注② 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P85注③ 逸兴: 超逸豪放的意兴。P85注④ 鸟道: 形容险峻狭窄的山路,意思是只有飞鸟可度。P88注① 载沉载浮: 又沉又浮。载: 又。 拾级而登: 逐步登阶。拾shè轻步而上。 临虹款步: 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动。P91注① 作者简介: 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吴兴县崐南浔人。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肄业。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担任《诗刊》崐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崐代表作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崐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 简析课文: 文章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了黄山胜境。──文意总起 第一段: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崐风峻骨,以示其“险”。

雨中登泰山教案完美版

雨中登泰山教课设计 教课目标: 一、学习本文描述光景抓住特点,剪裁疏密有致,表达征引相关资料的写作方法。 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指引他们建立不畏艰险、一往直前、奋勇登攀的壮志凌云。 教课假想: 一、重点:(一)瀑布水势、泰山翠松的描绘。 (二)登攀“十八盘”的精神。 二、难点:文中的引文、典故。 三、教具:“泰山表示图”挂图。 四、教时: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课重点: 导入课文,作者简介,疏解部分生字难词,学习“出发”与“登攀”部分,进行口头训练。 教课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课文: 你们旅行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跑吼怒、一落千丈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概宏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骄傲感就会充盈心头。请谈谈看,谁旅行过名山旅行过哪些山(学生答。)在全部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

(学生试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长呢巍巍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歌颂、赞叹,杜甫的 五律《望岳》就是此中之一。请学生背诵: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览众山小”的境地是令人神往的,只有登攀到“绝顶”,才能领会那壮美雄奇的风光。今日我们学一篇李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请作者为导游,跟从他登攀旅行高耸雄 奇的泰山。 二、作者简介: 李健吾(一九○六——一九八二),山西省运城县人。有名剧作家,也善于小说、新诗、散文。建国后,从事巴尔扎克、福楼拜作品的翻译与研究。 他的散文清爽朴素,很有情味。 三、检查预习;学生怀疑。 (一)学生怀疑,在怀疑中解决一部分生字难词。 豁然(huò rán)爽朗:豁然,形容宽阔或通畅;豁然爽朗,一下子现出宽阔明亮的境地。 崚(léngcéng):高峻突兀的样子。 訇訇(hōnghōng):同“轰轰”形容洪大的声音。 爬行(púfú):爬行。手足并行。 巉(chán)岩:山势高险的样子。 掐(qiā):用拇指尖和另一个指头用力捏或截折。“臽”与“舀”(yǎo)作比较。

雨中登泰山课文赏析

《雨中登泰山》课文赏析 《雨中登泰山》是“双线结构”:一是以登临顺序为线索,这是明线;一是以登临时的盎然意兴为线索,这是暗线。两条线索相互交凝,针线严密,无懈可击。 这篇作品是一幅逐渐展开的泰山长轴:首先展示出来的是岱宗坊,然后是虎山水库、王母庙、七真祠、一天门、孔子登临处、二天门、经石峪……天街,至此长轴全部展开,于是我们对这幅“泰山烟雨图”的画面层次便看得清清楚楚了。一处紧接一处,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暗线,也就是思想感情的主线,处理得当与否,将更加直接地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作者从创造意境和表达主题出发,处理得时隐时现,思想层次十分分明。它象一条绵续不断的链条把登临时所见到的一处一处实景连缀起来,使材料显得博而不杂,显示出内在联系的逻辑性。 作者是满怀豪情逸兴登泰山的,所以作品一开始便引用杜诗《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出迫切的心情。但是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不能不大为扫兴、焦急,于是感觉到“淅淅沥沥,不象落在地上,倒象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开始失望起来。待到天色好转了一些,便“兴致勃勃”地出发了。作者细致、具体地抒写了登临前的感情变化,以抑垫扬,强调出“意兴盎然”这条思想感情的主线。在

对泰山的第一个图景虎山水库的描绘中,注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兴致勃勃,情景交融,创造了明快而雄浑的意境,由于怀着盎然的意兴观赏水库,水库越发壮观,意兴也就越发盎然。在这一部分,两条线索凝汇在一起,再也分辨不出哪是“明”,哪是“暗”了。雨再大也冲淡不了登临逸兴,在记七真祠塑像的片断中,特别写了一笔“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完全沉浸在无名雕塑家用自己的生命创造的美的境界之中了,忘却继续登临,主线忽地突现出来。在记叙由一天门攀登二天门时,山水相依,这是实景,“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人多情,水亦多情,第一谓语动词“陪”字已将意境托出,下句再重用“陪”字而且加上状语“一直”,就使人感到更加亲切了。作者通过形象化的艺术点染,有力地突现出对山河的热爱,这深厚的爱正是“意兴盎然”的结实的内容。感情越来越强烈,主线又鲜明起来,作品的主题也就随着步步深化。艰险是孕育愉快的沃土,只有历尽艰险的人,才真正懂得什么是最大的愉快。 当作者用极大的努力攀登上主峰的盘道时,不写山,不写水,直接记叙了掐草摘花的一个小插曲:“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他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愉快了。这是“意兴盎然”的具体表现。这时,两条线索若即若

雨中登泰山 教案

雨中登泰山 一、教学要求 1.理清文章思路,提炼文章主旨,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2.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剪裁疏密有致,叙述旁征博引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感情,引导学生树立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 二、课文分析 (一)解题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不是单纯写登泰山本身,而是结合自己深厚的文化修养,对途中所见事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让人觉得妙趣横生。同时,在所有的景物描写中紧扣“雨”与“水”,突出了雨中登泰山的“独到之乐”,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二)内容与结构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作者渴望登泰山的心情由来已久,十分迫切。 第1段:引杜甫诗、《孟子》文以及将过泰山而不登比作“欠债”,表达想登泰山的心情由来已久,十分迫切。“惜乎”、“错过”等词,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第2段:写天气不好,不能登山,就“憋闷”;天色转白,能登山,就“兴致勃勃”。——继续写想登泰山的心情十分迫切。 第二部分(3~9自然段):以登山进程为记叙顺序,“移步换景”地描述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 第3段:写在山脚纵览泰山全貌及在山麓看虎山水库。写全貌突出雨中特点:灰蒙蒙一片将老大一座高山裹了一个严实。写虎山水库突出水势浩大(亦是雨中特点):用准确的动词“跃”、“铺”、“碰”、“激”、“撒”等直接描绘;借“虬在湾”的地名,巧妙地把奔腾的大水

比作“翻腾”的巨龙(当然,“绕个弯”说,要比直接比喻更具文采);又用大坝内外的对比,突出水势的汹涌澎湃。 第4段:写在七真祠避雨。“七真”的塑像,作者并不欣赏;“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作者赞赏有加。这是“有感而发”而不“人云亦云”。 第5段:写冒雨走上登山的正路。本段略写名胜景点,详写山泉雨水,云开雾合。因为游记不是导游说明,不能照抄资料;因为要突出“雨中泰山”的景物特点。至于对经石峪多写了两笔,那是因为“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为泰山所独有,带有特殊性(其他如石坊、长门洞之类,各处名胜几乎都能见到),所以略有“偏爱”。 第6段:写在二天门小憩。登山登到这里,略作休息;游记记到这里,也略作调整。行文手法张弛有度。 第7段:写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过云步桥。突出山势陡峭: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写两种瀑布:一种是挂在山沟对面,像“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一种是“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 第8段:写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写慢十八盘,突出野花野草长势喜人,“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写紧十八盘,引古诗文突出山路之陡。 第9段:写泰山极顶。交代了小店、山石、有关传说之后,重点写山顶所见云雾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象。 第三部分(10~11段):写雨中登山的独得之乐,强调这次登山使人感到意兴盎然。 第10段:用没看到日出也不扫兴,反衬雨中登山有独得之乐。 第11段:用“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概括本次登山的经历,强调“意兴盎然”。 (三)主题思想 本文描写了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表达了作者雨中登山的“独得之乐”,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 (四)写作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有如下特点: 选材得当。总的说来,详写自然景物,如山岚流瀑、云开雾合、奇松怪石、野花野草等,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教案

《雨中登泰山》教案

(一)能够抓住“雨中泰山”的特点,巧妙运用修辞。 作者是在雨中登泰山的,因此行文自始自终扣住一个“雨”字。着力描写烟雨云雾,处处突出雨中泰山的特点。 如:课文一开始写“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而且“越下越大”,点明作者冒雨登山。 第二段的描写,也处处围绕着一个“雨”字。顺着作者游山的路线,一会儿是“雨又大起来了”,一会儿“来到雨地”,一会儿是雨住了,“人走了一身汗”,一会儿又是“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 作者写景时,着力描绘烟雨云雾的奇丽色彩。如:“灰蒙蒙一片”、“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一会儿是“风过云开”;一会儿是“云薄了,雾又上来了”;一会儿“雾在山峡里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但“更多的时候”,是“乌云四合”。就在这烟雨云雾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种类型的瀑布:一种从半空中倒挂下来,像“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一种是“紧贴桥后”,“水面有两三丈宽,高也不高”的飞瀑,其声音之大,犹如“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这些精细的描写,都体现了“雨中泰山”别具一格的壮观。 (二)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变换观察对象。 本文按照作者登山路线的顺序来写的: 岱宗坊(远观)→虎山水库(瑰丽景色,描写第一种类型的瀑布,对水流颜色描写细腻,比喻新颖、引用神话传说)→七真祠(着重描写其中的一位泥塑)→一天门(略写,雄伟的`江门把山挡住)→孔子登临处(石坊简介)→天阶(石坊简介)→长门洞(交代)→经石峪(介绍得名的原因)→壶天阁(柏洞、阴森)→黄岘岭(沙石颜色)→二天门(溪水的情形、仰望的情景)→云步桥(描写飞瀑)→慢十八盘(用拟人的手法写泰山上的松树:盘着的、斜伸的、挺立的,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同时运用比喻、排比,穿插着抒情)→升仙坊(简介石坊)→紧十八盘(形象的比喻和引述古人记载,写出盘道的曲折艰险)→南天门(写了心情)→天街(静态描写小店,一连串比喻描写奇形怪状的积石,用丰富的联想写各种古迹:登封台、孔子小天下处、洗头盆、白云洞,俯视情景) 作者随着立足点的变化而变换观察对象,既把复杂的游踪交代得一丝不乱,又把泰山上的各种景物描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带着读者一同冒雨登泰山,一同在饱览迷蒙的雨雾中的泰山风光。

《雨中登泰山》教案

雨中登泰山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了解雨中泰山的壮丽。 能力目标:学习移步换景,多角度描述景物特征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教学重点】掌握寓情于景、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但“雨中登泰山”的倒不多。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今天让我们追寻李健吾的足迹,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李健吾(1906-1982),山西运城人,作家、文学翻译家。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法国。主要译著有《福楼拜评论》《莫里哀喜剧集》。早期剧作有《草莽》《青春》和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乱世英雄》《山河怨》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1年。正值我国面对空前的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挫折的时刻,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抒发战胜艰难险阻、勇攀高峰的豪情,用“登泰山而小天下”给读者以强烈的鞭策与鼓励。 3.解题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本文独辟蹊径,描述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抒发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被认为是现代泰山题材散文的典范。 4.字词积累 崔嵬喑呜叱咤崚嶒潺潺訇訇封禅窔辽逶迤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 1.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段),交代登泰山的缘由和出发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3~9段),记叙雨中登泰山的过程。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第三部分(10~11段),简略交代下山情况,写登山后的感想。 2.找出文眼 “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感到格外意兴盎然。” 3.点出游踪 岱宗坊→虎山水库→七真祠→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红门→经石峪→柏洞→壶天阁→黄岘岭→二天门 →云步桥→慢十八盘→升仙坊→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 4.移步换景 以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为线索,描述所见景物的方法,通称“移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㳠㳠,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雨中登泰山》教案

江苏省南华职业高级中学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课堂教学安排

教授新知 教师讲解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 讨论回答 (二)感知课文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教师布置思考题: 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泰山的哪些景物? 2、“雨中”泰山的景物有什么特色? 3、作者“雨中登泰山”体验到的“独得之乐”是什么? (三)字词正音: 嵬wei高大耸立喑y in嗓子哑,不能出声 绮q i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龛k On供奉神佛的小阁子 1 e n gc e n高峻突兀的样子 訇h o ng形容宏大的声曰,冋轰岘xi On岘山,山名 芊qi On草木茂盛的样子ch an山势咼险的样 子,岩:高而险的山石蔫ni On P7注③劭 sh ao ①劝说②美好 y do同窈:深、幽g e ng方言,粗绳索柰n ai 水名笊zh ao笊篱:用金属丝或竹蔑等制成能漏水的用具,有 长柄,用来捞东西 塑s。不念shu o 提:提防d i,不念t 1 模:模样m u 不念m6 应:①y i ng答应、应该、姓②y i ng回答、满足要求、顺应、应付 (四)词语补释: 绮丽:鲜艳美丽

教师板书学生看书 思考回答聆听笔记 教师 分析讲解学生 朗读听讲的样子。 洄漩:水流回旋。 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秋水:比喻眼睛。淅淅沥沥:象 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回环曲折:环绕弯曲。 层峦叠嶂:P5注⑤ (五)作者简介: 李健吾(1906--1982)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山西运城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留学法国。主要译著有《福楼拜评论》,早年的剧作有《草莽》、《青春》和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乱世英雄》、《山河怨》等。1957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现中国 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的散文清新质朴、深隽真挚。(六)泰山简介: 泰山位于山东省内,是我国五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高山)之一,古称东岳。泰山最咼峰玉皇 顶(又叫天柱峰)海拔1524米,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许多名胜古迹。在我国众多的山峰中并不算高,但由于它矗立在齐 鲁原野之上,在周围海拔只有25米的平原和100--200米的丘陵衬托下,显得特别高峻。泰山雄伟峻拔,巍峨壮观,文物荟萃,和几千年 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因此,人们常把泰山当做崇咼伟大的 象征。 (七)结构层次: 一、(1节)作者希望登游泰山的心情由来已久。 二、(2--8节)作者冒雨登上泰山及其沿途所见风光。 三、(9节)作者在泰山顶上看到的景象。 四、(10--11节)作者登泰山的“独得之 乐” (八)本文写景的特点: 一、能够抓住“雨中泰山”的特点。 作者是在雨中登泰山的,因此行文自始自终扣住一个“雨” 字。着力描写烟雨云雾,处处突出雨中泰山的特点。 如:课文一开始写“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 而且“越下越大”,点明作者冒雨登山。

习题册参考答案-《语文习题册(与语文(第六版下册)配套)》-+A01-2723.docx

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 )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雨中登泰山 一、基础知识 1.C 2.C 3.A 4.A 5.( 1)不是就是(2)不但还(3)只有才(4)不管都 6.李健吾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 二、课文理解 1.B 2.D 三、语段精读 (一) 1.B 2.B 3.D 4.C 5.D 6.白纱比喻水气花纹比喻水流 (二) 1.本小题选项设计有误,正确答案为(4)( 5)( 1)( 2)( 6)( 3)。 也可让学生将 C 选项中的( 1)( 5)顺序颠倒,这样就可选C。 2.B 3.A 1

四、拓展训练 1.( 1)×(2)×(3)√ 2.这些事物可以形容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和奇丽,把光的色 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美的想象。 3.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日 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2故都的秋 一、基础知识 1.B 2.( 1)冷落、寂寞(2)着,穿(衣)(3)抑止(4)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5)长久 3.C 4.( 1)排比(2)比喻(3)拟人(4)反问 5.( 1)创造社沉沦(2)秋尽江南草木凋(3)欧阳修秋声赋 二、课文理解 1.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雨后话凉秋枣奇树(意思答对即可)。 2.这样写,就把自己对于秋的感受提高到一个理性的高度,抒发 对于北国之秋的特殊情感。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 索的感触来的。” 3.C 三、语段精读 (一) 1.B 2.A 3.C 4.C 2

(二) 1.B 2.A 3.C 4.C 5.C (三) 1.南国之秋“色彩不,回味不永”。 2.比手法。 3.排比句“廿四的明月,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荔枝湾 的残荷”,从多个角度明南方之秋“色彩不,回味不永”;排比句“正 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之与,之与大蟹,黄犬之与”, 酣淋漓地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行比描写。比句“ 南国之秋,⋯⋯ 比起北国的 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之与, 之与大蟹,黄犬之与” ,表了南方之秋秋味的平淡、稀薄、柔和范的狭小, 北国之秋秋味的烈、厚、和范的广大。 四、拓展 1.“北方的秋季也特的得,而秋天的回味,也更得比 来得厚。” 2.北平的秋郊野高,金,色彩烈,表出十足的秋 味,令人百看不,回味无。 3.北平的秋天更能人以草木落、金之感,更能人以 、凄凉、沉静之感。 4.A 3都江堰 一、基知 1.庇邈濡浚圭遴隅 掬睽睽 2.垣:矮,也泛指,多指墟。 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