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制定的动因与前提(doc 8)

会计准则制定的动因与前提(doc 8)
会计准则制定的动因与前提(doc 8)

会计准则制定的动因与前提

在财务会计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会计准则?管理会计是否同样也需要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制定的动因何在?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又是什么?为什么它会出现在本世纪30年代,而不是更早或更晚?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会计准则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我们弄清楚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

一、会计准则制定的动因:财务信息用户与送户的分离

如果说会计信息用户的需要决定了整个会计发展史,那么,准则制定同样也是出于用户的需要而出现的。但是,在会计产生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会计所提供信息的用户及其用途则是有所区别的。在会计产生发展的早期,具体地说,也就是在复式簿记诞生以前,会计所提供信息主要是为生产者自己服务的。生产者要管好经济活动,要减少耗费和提高效益,就有必要把生产过程的容记录下来。只不过这时对生产过程容的量化和记录,还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

到了13世纪,受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十宇军东征的影响,地中海沿岸和某些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很快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这一时期由于在各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利特尔顿在其所著的《1900年以前的会计沿革》一书中概括的系统复式簿记产生所必须的私人财产、资本、商业、信用、书写、货币和算术等7项条件,于是科学的复式簿记便在意大利威尼斯城邦诞生了。随

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壮大,合伙与委托代理关系日益普遍,再加之复式簿记为把大量分散的数据转换为有系统的综合信息提供了可能;于是,这时的会计信息用户就已不再局限于生产经营者本人,合伙人与委托人更为关切企业经济往来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因此,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其所著的《会计思想史》一书中指出还应该在利氏的先决条件基础上加进合伙与委托代理关系。

合伙人与委托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关注,或许是促进会计对外呈报职能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这时的合伙人与委托人已不再亲自从事企业经营,因此,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会计责任(Accountability)”便得以逐步确立。只不过这时的会计责任还是通过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双方的契约来确立的,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个人私事。到了17世纪,由于企业破产倒闭,经济生活中的风险开始出现。为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这种责任关系便逐步扩展到了债权人。而由于企业债权人的围要比所有者广泛得多,因此,通过契约的方式来确立这种责任关系已不现实。为此,法国政府便于1673年由国王路易十四签署了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商法棗《商业法典》来确立了这种责任关系。

1844年,英国公司法的颁布把股份公司的发展首次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从而将企业投资者扩展到了普通民众的围。由于“允许创办股份公司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特权”,因此,“其回报条件是,要求股份公司承担特定的公共责任。一般认为,公司的发起人和公司职员是负责管理投资者资本的受托者,所以,有义分将资产的使用情况公诸于众。”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围的扩大,以会计报表来提供企业财务信息的方式便逐渐流行开来,因此,1856年的公司法便规定了“反映英国人对法人责任看法的资产负债表的标准格式。”从而使会计行为规的容具

体扩展到财务会计的技术方面。虽然19世纪“美国的股份公司没有象英国那样由于股份投机而使股东蒙受巨大损失的历史,创办股份公司的规定,也不象英国那样严格,而且,并不认为创办股份公司是一种特权,但它同样也要求公司应承担披露的义务。”由此可见,无论早期公司法是出于何种背景而提出的对会计行为的规,有一点都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些现都与会计信息的用户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单纯从英国公司法中有关会计的规来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众多投资者的利益。1856年的公司法中所规定的资产负债表标准格式便是将资产列在右侧,而将权益列在左侧,并且将永久性资本列在最上端,这与现代国际上流行的资产负债表格式可谓完全相反。英国这种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而进行的会计规,说到底,其根本动因也就在于股份的出现所带来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普遍分离。由于企业资源的委托人(Accountor)远离对企业行为的控制,因此,从委托人(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出发,在客观上便要求受托人(Accountee)要承担一种“会计责任”或,“报告责任”(Accountability),即向委托人说明和解释受托资源的安全、完整及其实际利用情况。这种“报告责任”在股份出现以前的两权分离企业(如合伙)中,主要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确立的。而在股份出现以后,由于委托人的过度分散以致使这种契约的成本无限增大,以法律形式来确立这种责任关系便成为必然。因此,从这里的分析也许我们便可以很出结论:准则制定的动因原来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普遍分离。

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看成是准则制定的动因,也许我们尚可解释1673年的法国商法和美国以保护债权人利益为主要目标的公司法,因为如果广义的理解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债权人与企业的关系我们也可看成是两权分离的一种

形式,但对于除所有者和债权人之外的其他利益关系人来说,这种解释就未免能站得住脚。而且对于新中国成立后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为什么还需要制定会计制度,则更难给出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所以,即使把两权分离作广义的理解,仍然不能概括准则制定动因的全部。那么,准则制定动因究竟是什么呢?

作者认为:任何社会形态下的会计准则都与财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或者说财务报表的“送户”与“用户”之间的分离有关。在两权合一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既是企业的投资者,也是企业的经营者。因此,企业会计的主要职能主要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捉供必需的信息,这时的会计信息用户和送户是合一的。企业主需要什么信息,完全由其自主决定。社会勿需对其是否提供信息以及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而进行规。但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不再直接从事企业经营,但他又因其自身的利益所在而不得不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因此,这时他便成为企业财务信息的主要用户,而企业经营者则主要履行提供企业财务信息的职责。于是,财务信息的送户与用户出现了分离。企业债权人在银行信用形成以后,同样也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提供者,他也会关心其在企业的投资利益,于是,他也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用户。

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展,企业经济利益的影响已不再限于投资人和债权人,众多的社会民众都日益受到企业行为的影响。如企业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企业供货商、顾客,企业雇员、工会及社区机构等等。因此,企业财务信息用户的围也开始扩展到普通民众。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同时也是生产资料的经营者,两权虽然是统一的,但企业仍是相对独立的经

济实体,会计信息的用户和送户仍然是分离的。只不过这种分离不如巾场经济体制下的分离那么普遍,关心企业经济行为和利益的群体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因此,这时的会计准则主要是为国家宏观管理服务。

管理会计在目前仍然是学界公认的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为什么直到目前的会计准则还是只限于财务会计而把管理会计排除在外呢?迄今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用会计信息用户与送户的分离来说明,笔者认为就不难理解了。因为管理会计所提供信息的主要用户是企业部管理当局,信息送户与用户是合一的。用户需要什么信息由他自己提供,社会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对它规。况且,这些信息也属企业的商业秘密,没有必要向企业外部的利益关系人予以公布。如果将来某一天,管理会计信息的用户与送户也出现了分离,那么,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制定管理会计的准则也会成为必然。由此可见,两权分离只是会计准则制定产生所需要的一种客观环境,而不是真正动因。信息用户与送户的分离才是准则制定产生的根本动因。

在会计信息送户与用户普遍分离的情形下,会计准则制定的必要性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信息送户行为的规,以便他们提供众多用户能够理解并且有用的会计信息。站在提供者的角度,会计准则又是对会计信息用户行为的规,以约束其对会计信息的无限要求,即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只能提供哪些信息,而不能提供哪些信息,以避免“众口难调”的局面。所以说,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送户和用户双方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约束职能,而这种职能要得以实现,它就必须得到包括送户和用户在的全体社会民众的公认,而要使其被全体社会民众所公认,它就必须要具备某种权威性的支持。

明确了准则制定的动因是会计信息送户和用户的分离,那么,早在15世纪前后的合伙与委托代理关系出现以后,这种会计信息的用户与送户便已出现了初步的分离,为什么准则的制定会延迟到本世纪的30年代才出现呢?作者认为,准则的制定除了一定的动因以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二、准则制定的前提

多种可疑会计惯例的并存虽然在15世纪便已出现准则制定的动因,但那时的会计方法和技术还很不发达。仅就作为会计记录主体的复式簿记技术而言,在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以前的这段时间也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在这一时期可供会计信息送户选择的会计惯例还相当有限。仅有的会计惯例,尤其是复式簿记本身便足以满足财务信息用户的要求。换言之,这时的会计惯例本身便充当了一种技术标准的职能,即会计惯例=会计准则。当时只须规企业应该向谁提供信息便足够了。所以在这一时期便出现了以确立企业会计责任的法国商法和1844年的英国公司法。

但从19世纪中叶时起,由于以科学技术革命为先导的英国工业革命所带动的股份的发展和会计上的“自由放任”政策,便有力地促进了会计方法和技术的繁荣与革命,以簿记为主的会计便逐步发展成为以记录、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现代财务会计。具体而言,这种发展过程主要可概括为下述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环境的惊人改变为簿记制度向会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由

于工业革命的迅速推动,19世纪中期的工厂制度在英国和美国已非常普遍。以“有限责任”方式组建股份公司也在1855年的公司法中得以确立。工厂制度的确立,把会计为之服务的领域从过去的商业和金融活动扩展到了工业领域。固定资产成本在生产和销售成本中所占比例上升,折旧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管理当局对生产成本和存货计价信息需求的增长,成本会计系统得以诞生。而股份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巨额的资本积累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投资者与经理人员的普遍分离,从而使会计报告的对象从管理当局转化为远离主体的投资者。会计的主要职能也逐步从“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分离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从为管理当局提供信息演变为对企业外部利益关系人提供信息。作为企业对外信息主要用户的投资者对所投入资本和收益的关心也就使得对资本和收益的区分显得日益重要。1855年公司法便已规定股份公司不能以公司资本来分配股利。这就使得成本会计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以历史成本为核心的资产计价和以分期损益的确定为核心的跨期收入和费用等会计惯例的出现。会计惯例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第二,宽松的法律环境也是促进会计方法和技术迅速变革的主要原因。由于英国在1855年和1856年的公司法中取消了前法案中关于强制记帐、报告和审计的条款,从而使绝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事项完全处于法律控制之外。虽然这一新法案规定了资产负债表和公司章程的标准格式,但这些规定也仅限于信息揭示的形式,而不是信息揭示的本身。它对审计人员、公司和股东而言都没有什么约束力。因为它既没有规定资产负债表的最低容,也没有涉及到资产与负债的计价基础;既没有详细阐述审计人员的责任,也没有规定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日期应该与股东大会日相关。财务呈报中的有关问题仍然留给了公司与所有者之间去处理。这种

“自由放任”政策一方面带来了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繁荣,新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也使得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方法过剩的局面。由于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很多可选的会计方法,而有关的法律对这些会计方法的选择又没有任何限制和指南,因此,这些多样化的方法便通过企业间的相互模仿很快流行开米,成为新的会计惯例。其结果便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可比。与此同时,多种可选会计惯例的并存也为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表提供了可乘之机。企业纷纷根据各自的利益需要来选择会计惯例,操纵会计报表,而完全不把所揭示信息的真实与公允性放在第一位。加之经济交易或事项本身的复杂性,使得会计处理的不确定性问题更显突出。从而导致了财务报表的失真。当众多利益群体提出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而各不相同的会计处理并开始怀疑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时,便开始进入了临时准则制定时期。“人们临时制定出为数不多的准则,以取消那些易使人误解或无效的做法。”由此可见,仅有会计信息送户与用户的分离,而没有多种可疑会计惯例的并存,也就不会有会计信息的失真和不可比的问题出现,人们也就不会提出制定统一会计准则的要求。这也是于本世纪30年代开始的美国会计准则制定之所以把重心放在“惯例过滤”和强调统一会计惯例的主要原因。

会计准则及其制定的主要因素分析

会计准则及其制定的主要因素分析 [摘要]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诸多财务事件的发生,鞭策了经济界专业人士对传统会计准则的各种反思,事实上,会计准则的影响往往要比想象中的还要深远重大,而会计准则本身的制定又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其产生发展的因素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会计准则的制定是项艰难而又具有挑战的工作,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阐述了会计准则对企业、经济利益方等的影响,分析了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和模式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制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着重分析,总结了我国会计准则给经济稳定带来的积极作用,最后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主要因素积极作用建议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疾速生长,会计标准体制呈现出了相应的成长,适时革新的形象。据了解,早期安然公司的破产激发了经济界领导者对会计准则制定导向问题的高调关注,随其后的世通的财务舞弊更为严重,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会计准则制定中各种问题的讨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诸多财务事件的发生鞭策了经济界专业人士对传统会计准则的各种反思,事实上,会计准则的影响往往要比想象中的还要深远重大,而会计准则本身的制定又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其产生发展的因素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会计准则的制定是项艰难而又具有挑战的工作,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 针对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不同的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影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法制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都是影响会计准则制定的主要因素。会计准则不仅保障经济工作有序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更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信息量,所以,应该完善基于经济稳定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发掘会计的风险解释功能,以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客观地说,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具有理论基础和环境基础的。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阐述了会计准则对企业,经济利益方等的影响,分析了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和模式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制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着重分析,总结了我国会计准则给经济稳定带来的积极作用,最后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建议。

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导向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导向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什么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导向规则导向、目标导向 姓名:魏星 班级:08级会计五班 学号:2008485021 指导老师姓名:冯雪莲 中文摘要: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是世界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关于规则导向,原则导向,目标导向的讨论更是日渐激烈。 关键字:规则导向,原则导向,目标导向,概念,比较,重要性,约束条件 关于“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的概念与比较: 首先,在这里阐述一下关于”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的概念。”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的概念是从规则和原则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而引申的。一般意义上讲,规则是指用条文的形式来规范社会生活:预先都规定好了条条框框,什么样的情况就怎样进行处理,对号入座;而原则是指给出一些道理和逻辑来作为判断的基本理由和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所谓的大陆法系是规则的,英美法系是原则的。 在会计准则这个领域,却很难划分为规则和原则两类。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只是单纯的原则,或者只是单纯的规则。现实的情况是:有些国家的会计准则中原则多一些,而另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中规则多一些。所以我们只能说,某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导向,而另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是以规则为导向;会计准则中原则多些,则为原则导向;会计准则中规则多些,则为规则导向。 美国文化从根子上秉承英国传统,从而才有英美法系一说。美国的社会规范,包括会计准则,不可能是由规则组成的。所以,批评美国会计准则的人,包括美国人自己,都没有说它是规则,而是批评它是规则导向,意在说明里面

为什么要制定会计准则

为什么要制定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基本准则是概括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还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主要依据和指导原则。基本准则又包括总则和一般准则,总则中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核算工作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设计和选择会计方法的重要依据。一般准则包括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有用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清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性,谨慎性,重要性等。这些原则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是我国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会计准则是按照基本准则的内容要求,针对各种经济业务作出的具体规定。它的特点是操作性强,可以根据其直接组织该项业务的核算。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核算的技术标准、信息披露的操作规范和会计工作质量控制的准绳,一般由权威机构制定和发布,从而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制度刚性。 一、具体会计准则产生的动因 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会计发展与变革的动力在于会计与经济活动之间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集中表现为经济体制对会计的客观要求。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首先考虑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性,这对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流动,保证平等竞争,规范各行业会计工作将起良好的作用。会计准则产生的动因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关因素有以下两方面 1.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环境对会计准则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原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会计进行改革。因此,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完善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二是经济基础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经济基础环境包括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所有制形式、经营方式等等。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尽管经济模式及所有制成分有了较大变化,但国有经济成分毕竟仍占主导地位。所以,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这实际上体现了我国目前经济基础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三是上层建筑对会计准则的影响。政治法律因素对于会计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在不同的国家,其法律对会计准则制定影响的力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美国、英国等是授权给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制定和颁布会计准则。而法国、德国等是政府直接参与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直接组织制定和颁布的,因此,体现出较多的法律强制性和权威性。 2.企业产权制度的变化。在两权合一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既是企业的投资者,也是企业的经营者。因此,企业会计职能主要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必得的信息,这时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是合一的。但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不再直接从事企业经营,但由于自身利益所在,必然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成为企业财务信息的主要用户。同样道理,债权人也成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而企业经营者则主要履行提供财务信息的职责。从使用者的角度看,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信息提供者行为的规范,以便众多用户能够理解他们所需的会计信息。从提供者的角度看,会计准则又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规范,以约束其会计信息的无限要求,并解决双方口径不统一的问题。因此,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二、具体会计准则产生的社会效应 会计准则作为我国会计改革的核心,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它具有两重性质:一是会计准则以其技术性的规范化形式,首先成为客观约束机制,使会计实务处理达到科学、合理、内在一致,这是会计准则的自然属性。二是会计准则具有直接、间接的“经济后果”,这是由会计准则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所谓经济后果,是指会计报告将影响企

以规则制定与以原则制定会计准则的比较

由于市场失灵和不同利益集团对会计信息产生不同偏好,制定会计准则成为必要,目前,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即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和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前者的主要代表是国际会计准则和英国财务报告准则;后者的主要代表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可以说,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然而,美国自2001年11月发生的安然会计丑闻后,又相继发现世通、施乐等公司财务造假,迫于要求一般公认会计准则以原则为基础的呼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将其列为议事日程,似乎原则为导向制定模式日渐占据上风。究竟孰优孰劣?下面通过对比,阐明各自优势和劣势,这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大有由计会借鉴作用。 一、以规则为导向会计准则的利弊 FASB制订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是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的典范。以规则为基础的准则制订模式,除了给出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外,还力图考虑到原则适用的所有可能情况,并将这些情况对原则的运用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规则。所谓所有情况,既包括适用准则的情况,也包括不适用准则的有关例外。为了对具体规则予以说明,准则中还包括大量的解释和执行指南。可见,例外、解释和执行指南是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的两个显著特点。 (一)优势:这种力图为每一种可能情况都提供“唯一”答案的准则制定模式,其目的是希望在任何时侯都能为会计职业人员提供技术参照标准,以较强的可操作性保证相似交易、事项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硬性的操作标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会计人员的酌定行为。由于每一种可能情况都有相应的规则,在诉讼纠纷中会计职业人员便可诉诸有关规则抗辩,这一点在诉讼爆炸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对会计职业人员而言,详尽的规则还限制了监管机构对会计行为过程的事前介人,而将其权限限制在事后的职业判断评价,同时也为监管机构提供了监督、制裁的依据。 (二)劣势:尽管以规则为基础的准则制定模式有上述优势,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是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过于详尽、复杂的会计准则带来了准则制订、实施的高成本。力图考虑到所有可能情况的准则制订模式,必然带来百科全书式的会计准则,一些复杂经济业务的准则动辄上百页,由此造成准则制订程序过于繁琐、缓慢。这其中固然有FASB所要求的应循程序或业务性质复杂之故,但力图对每种情况都给出唯一规则的指导思想无疑加大了准则的制订成本。并且,再详尽的规则也是以已发生的事实、或发生事实的预期为考虑对象,当出现经验、预期之外的情况时,着眼具体规则的准则往往难以及时给出恰当的答案,难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规则导向准则可能无法发挥预期的规范作用。对业务的处理规定得过于细致,使得财务报告的编制者将注意力集中到满足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固定模式,而不是如何真实、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内在本质,致使本应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流于形式上的处理。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史蒂夫·泽夫指出,美国是世界上对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最为苛刻的国家,然而苛刻的要求却未必能够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由于过分注重形式,公司的财务报告已经不太能够向投资者提供关于仁市公司财务状况的信息,在许多方面已演化成数字游戏。安然公司正是把SPE作为其隐瞒负债、掩盖损失的工具,导致1997年-2000年期间高估了4.99亿美元的利润,低估了数亿美元的负债。其次,世界是不断发展和迅速变化着的,经济活动日新月异,新型金融产品和交易方式不断涌现,复杂程度也日益加深,这种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无法满足也不可能满足未来日趋复杂和变化的不确定性情况,而充其量只能适用于准则出台当时的外界条件。此外,尽管现行会计准则如此详细,但仍不完整,并没有将所有行业和业务事无巨细均包含在内,它的适用范围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再次,规则导向准则中的详细规定易助长会计职业人员在财务报告过程中的“按章照搬”,

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的探讨

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的探讨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在我国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争议焦点就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是完全替代,还是并列存在的问题?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到底如何,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理论界应对此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本文拟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当前我国企业所处的和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情况来谈谈本人对此问题的看法。 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详细分析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应用的概念和意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可能发生的各种会计问题作出处理的规范。而会计制度则是以某一特定部门、特定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明确我国实施会计准则的意义及其对会计人员、的影响和提出的新要求,有必要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联系。 1.都属于会计法规。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是由国家部门组织制定和发布实施的,因此它们都是同一层次的部门法规,具有同等的效力。 2.都是会计工作的规范。 广义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还包括会计法律法规。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同,一些国家只采用会计准则,而有些国家如法国和改革前的我国只采用会计制度,来规范各自的会计工作,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会计制度。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区别。 1.指导思想不同。 在国外,以英美为代表,准则的制定以原则为导向,其指导思想是“指导性”的;而以法国为代表的会计制度的制定是以规则为导向,其指导思想是“指令性”的。这是两者之间的根本性区别。

会计准则制定方法

会计准则制定方法

摘要 因安然事件和《萨班斯法案》的推动,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讨论十分热烈。法案责成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研究美国采用原则导向制定会计准则的可行性、实施的途径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从而将会计准则制定方法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规则导向、原则导向还是目标导向,这一问题非常重要。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会计准则的特点。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理想会计准则

目录 一、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 (1) 1.要改变目前企业监管和考核体系 (1) 2.公司治理结构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和完善 (1) 3.对会计准则制定的要求 (1) 4.会计职业界要加深对会计的理解 (2) 5.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认知要有一个提高 (2) 二、理想会计准则的特点 (2) 1.必须将财务会计的目标放在首位。 (2) 2.应当具备平衡会计信息的各种质量特征。 (2) 3.要能反映经济现实,中立、无偏。 (3) 4.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 (3) 5.需要适量的应用指南 (3) 三、我国的现状 (3) 结语 (4) 参考文献 (4)

一、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 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中,有的是原则导向,有的是规则导向,而有的则是规则。原则导向有很多成功的实践。例如,投资类型的划分。“两则两制”中以50%划分控制与非控制,1998年的投资准则,50%以上就是控股,25%以上就是具备重大影响。但高于50%而没有实际控制,还是不叫控制,低于50%的但实质上能够控制企业也叫控制。这就是原则导向的重要体现。 1.要改变目前企业监管和考核体系 要改变过多地以利润考核一个企业的做法,从短期的考核一个企业改变为从长期来考核企业,不仅要考核利润,更多地同时要考核企业的资产,不以企业是否盈利来作为考核的标准,而是把考核的权力交给投资者,由投资者“用脚投票”。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企业的考核上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考核,监管的核心是利润,把利润作为监管企业、上市公司的依据,那么会计准则的制定自然就要更多关注利润,这使得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考虑到利润操纵的因素,不得不设定很多的规则来限制利润操纵。 2.公司治理结构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和完善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第一位的,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判断、就没有目标,就没有经济实质,现在我们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能保障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比如内部人控制很严重,注册会计师由内部人所聘请,不能独立地发表意见,容易放大目标导向或原则导向甚至规则导向留下的判断空间。只有独立性得到了保障,会计才能从会计目标的角度来反映经济现实,目标导向带来的问题才可以有效地加以限制。 3.对会计准则制定的要求 在经验、估计、会计经济实质的透彻理解等方面,目标导向对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要求很高。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概念框架,前后一致、内部贯通,要能达到会计目标的要害,深刻把握会计目标和会计工作的内在关系等。另外,准则制定者在准则的制定中,要时刻把握实现“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这一中心思想。

会计准则制定方法

摘要 因安然事件和《萨班斯法案》的推动,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讨论十分热烈。法案责成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研究美国采用原则导向制定会计准则的可行性、实施的途径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从而将会计准则制定方法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规则导向、原则导向还是目标导向,这一问题非常重要。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会计准则的特点。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理想会计准则

目录 一、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 (1) 1.要改变目前企业监管和考核体系 (1) 2.公司治理结构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和完善 (1) 3.对会计准则制定的要求 (1) 4.会计职业界要加深对会计的理解 (2) 5.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认知要有一个提高 (2) 二、理想会计准则的特点 (2) 1.必须将财务会计的目标放在首位。 (2) 2.应当具备平衡会计信息的各种质量特征。 (2) 3.要能反映经济现实,中立、无偏。 (3) 4.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 (3) 5.需要适量的应用指南 (3) 三、我国的现状 (3) 结语 (4) 参考文献 (4)

一、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方法 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中,有的是原则导向,有的是规则导向,而有的则是规则。原则导向有很多成功的实践。例如,投资类型的划分。“两则两制”中以50%划分控制与非控制,1998年的投资准则,50%以上就是控股,25%以上就是具备重大影响。但高于50%而没有实际控制,还是不叫控制,低于50%的但实质上能够控制企业也叫控制。这就是原则导向的重要体现。 1.要改变目前企业监管和考核体系 要改变过多地以利润考核一个企业的做法,从短期的考核一个企业改变为从长期来考核企业,不仅要考核利润,更多地同时要考核企业的资产,不以企业是否盈利来作为考核的标准,而是把考核的权力交给投资者,由投资者“用脚投票”。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企业的考核上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考核,监管的核心是利润,把利润作为监管企业、上市公司的依据,那么会计准则的制定自然就要更多关注利润,这使得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考虑到利润操纵的因素,不得不设定很多的规则来限制利润操纵。 2.公司治理结构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和完善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第一位的,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判断、就没有目标,就没有经济实质,现在我们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能保障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比如内部人控制很严重,注册会计师由内部人所聘请,不能独立地发表意见,容易放大目标导向或原则导向甚至规则导向留下的判断空间。只有独立性得到了保障,会计才能从会计目标的角度来反映经济现实,目标导向带来的问题才可以有效地加以限制。 3.对会计准则制定的要求 在经验、估计、会计经济实质的透彻理解等方面,目标导向对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要求很高。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概念框架,前后一致、内部贯通,要能达到会计目标的要害,深刻把握会计目标和会计工作的内在关系等。另外,准则制定者在准则的制定中,要时刻把握实现“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这一中心思想。

2021年各种会计准则的比较模式讨论

2021年各种会计准则的比较模式讨论 一、典型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根据对会计准则制定公平与效率的不同追求,可以将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分为三种:①公平导向型模式,或称民间组织制定会计准则模式。这个负责制定会计准则的民间组织就成为各个利益集团讨价还价的平台,大家可以在此畅所欲言,表达各自心声。由民间组织制定会计准则可以保持会计准则制定的公平性。②效率导向型模式,或称政府组织制定会计准则模式。政府拥有权力优势,可以省去冗长的讨价还价过程,加快会计准则制定的速度,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的效率。③公平效率兼顾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民间组织负责制定会计准则,政府机构有监督、管理的权力。这种折中方案虽兼顾公平与效率,但也可能两者都顾不上。笔者认为,这三种模式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应该结合各国的具体情况以及经济文化背景来进行取舍。 二、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直接促成了1933年美国《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诞生。根据这两部法律,美国成立了证券市场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同时授予SEC制定会计准则的法定权力。但SEC先后又将这项权力转授给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等民间组织。至今,美国依然保持FASB这一民间组织负责制定会计准则、SEC这一政府组织负责监管的模式。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是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模式。

在经济繁荣时期,这一模式体现各利益集团的利益,而不受某一强势集团所左右,从而尽量保持公平,对社会压力予以回应,使得制定的会计准则具有广泛的可实施性。但在经济衰落时期,这种模式的缺点却盖过优点。采取公平效率兼顾模式的FASB在美国爆发一系列会计丑闻后遭到众人批评。在FASB制定会计准则时,如在石油天然气勘探成本会计准则、外币折算会计准则、股票期权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管理者利益集团通过游说国会向FASB施加强大压力,结果无一例外地是公司管理者利益集团占了上风。也就是说,在这些关键性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都充分地体现公司管理者的利益,其他集团的利益很难得到保证。从这一点而言,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被公司管理者这一强势集团所左右。当然这与美国公司治理结构有密切联系,美国大公司中普遍存在“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的现象,为此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管理者利益集团占据上风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美国会计准则制定采用充分程序在有些时候也确实降低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效率,最典型的是合并财务报表。美国会计界早在1978年就开始关注合并财务报表。当FASB公开要求对以前发布的各项财务会计准则进行评论时,塔奇·罗斯会计师事务所以提问的方式列举了与合并财务报表有关的十个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FASB到2001年底,仍然未制定出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FASB的多次征求意见稿都未能恰当地平衡各方利益。而更让人遗憾的是,安然财务欺诈案就涉及合并财务报表问题,这充分说明了美国这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在某些时候确实

会计准则及其制定方法

第3章会计准则及其制定方法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和了解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制定情况;明确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方法及变化趋势。 技能目标:了解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情况,掌握我国会计准则的特点及国际协调。 能力目标:在客观评价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其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内容,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质量。 目录 3.1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产生与发展 3.2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与初步评价 3.3 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从规则导向到目标导向 3.4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 3.5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 3.1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产生与发展 3.1.1 公认会计原则概述 1)关于“公认会计原则”一词的说明 2)公认会计原则的定义

中外会计学家对公认会计原则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各有优点但其实质基本相同。对公认会计原则可以有两点认识:一方面,公认会计原则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范;另一方面,公认会计原则必须得到公认,即必须具有相当权威的支持。 3.1.2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原因 1929年到1933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促使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产生的 直接原因。 美国国会于1933年和1934年分别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制定会计原则,最后由美国会计师协会具体执行。 2)发展过程 (1)研究形成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初到50年代末,按照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规定,由美国会计师协会带头制定和发布会计原则。 (2)公认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3)完善与提高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完 善与提高阶段,其标志是美国成立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根本上取代了会计原则委员会。

论会计准则的规则导向与原则导向(1).

论会计准则的规则导向与原则导向(1) 长期以来,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尽 管出现各种各样的争论,但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之争,只是安然事件之后出现的,并随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 Oxley Act of 2002,以下简称SOX法案)的出台而引起实务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06年2月,我国一次性发布了39项会计准则,这些准则的发布和随后的执行过程,同样也会遇到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的问题。因此,本文拟对这一问题加以讨论,所不同的是,本文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中的角色来看这场争论,并期望能对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一个补充。 一、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之争的源起 历史地看,美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曾经出现多种争论,最典型的莫过于20世纪70年代有关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和政治程序的争论。这种争论与当时国会的两项针对会计职业界以及会计准则的调查有关。但是,尽管出现这种争论,会计准则由民间制定这一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传统仍然得以延续下来。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有关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一项重大争论就是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按照有关学者的资料整理与文献分析,这实际上只是美国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及其直接管制机构——美国证券交易所用来抵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扩张压力的一种策略。实际上,正是由于美国的反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被迫在2000年进行改组,采用了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几乎相同的结构模式,同时,也让美国在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就在美国会计界自认为其会计准则质量“高人一等”时,安然事件爆发。尽管导致安然事件爆发的因素有很多,但会计在其中的负面作用不可否认。安达信全球总裁为了推卸安达信在其中不可推卸的责任,提出导致安然事件的四条理由,第一条就是美国的会计准则越来越细致,容易让人更重视形式而非实质。这一指责也引起了美国国会的关注。因此,在美国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就安然事件所分别举行的听证会上,会计准则成为两院共同关注的话题。 2002年2月14日,美国参议院召开的安然事件听证会,邀请了曾任美联储主席、现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席的Paul Volker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David Tweedie作为专家证人出席。 Paul Volker在出任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后,就利用其在美国国会的人脉关系,不遗余力地向美国国会“兜售”国际会计准则。这一次,安然事件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因此,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长期负责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具体运作的David Tweedie婉转地提出,不采纳国际会计准则,可能是安然事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一套详尽的指南(经常被称为”具体数量标准测试“)往往鼓励那种规则大全式的操作(a rule-book mentality),‘哪儿说了我不能这么做?’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效

怎样理解会计制度设计的内部控制的导向性

怎样理解会计制度设计的内部控制的导向性?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文章提出了会计制度设计中贯穿内部控制的“制约控制”观点,并对如何建立有效可控的内控系统进行了探讨。 一个企业单位能否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职能作用,能否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与其内部控制制度密不可分。因此,在当前部分单位的会计造假行为较为严重、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下,探讨会计制度设计中的内部控制制度显得非常必要。会计制度是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制定的,它是企业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企业的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以及会计核算方法等都作了规定,由于其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有多种,企业有必要设计一套既符合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又适合企业自身状况的内部会计制度。而会计制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功能的发挥,因此会计制度设计应当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企业经营需要、体现内部控制要求为原则,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成本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会计制度、计算机会计制度,以内部控制作为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主线和关键。 一、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它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之后,企业为强化内部管理、促进发展建立制约关系的产物,是企业为达到预期的营运效果、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令执行的过程控制制度。企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往往涉及到多个管理职能部门,因此内部控制制度不仅仅是会计部门的制度,而是企业若干部门共同遵循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一部分。 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始终是要涉及到现金和物资,由于现金、物资的流动性大、收支频繁,较容易发生损失浪费和贪污盗窃现象;一些重大经济业务的决策和执行如投资方向、资产处置、资金调配等容易出现差错和舞弊。因此,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防止经济业务决策和执行中的差错和舞弊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目前国企改制分流中资产处置风险,也具有一定的规避作用。 二、会计制度设计中的内部控制

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变迁与选择

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变迁与选择 内容提要:规则基础和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各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既不是完全原则基础的,也不是绝对规则基础的,而是多种准则制定方法的混合产物。一项理想的会计准则必须要以内在一致的概念框架为基础。把财务会计的目标放在首位。平衡会计信息的各项质量特征,并且要能反映经济现实、中立、无偏。目标导向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准则。 2001年11月,美国能源巨挚安然公司会计造假案爆发,之后,世通、施乐等财务欺诈案又先后曝光,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丑闻表明现在的公司治理制度和财务报告体系存在很多缺陷,对问题的反思很快就集中到会计职业界,集中到报表编制和审计所依据的会计准则上来。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美国会计准则现状的分析,提出理想的会计准则应该具备的特征,并就我国准则制定提出政策建议。 一、美国会计准则的现状 1.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原则性特征 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Principles-basedstandards),也称作概念基础的会计准则(Concepts-basedstandards),或概念式准则(Conceptualstandards)。其特点是:没有或只有很少的例外及备选会计方法;很少量的详细的实施指南;财务报告编制和审计要依赖大量的职业判断。FASB认为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具有如下优点:[1]①适用范围更广,更容易理解;②可以更清晰地传递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③极少的例外情况,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④对不

断变化的金融和经济环境的反应更快;⑤能促进FASB与IASB之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制定高质量、高透明度的会计准则。 纵观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历史,美国将会计准则纳入正式的会计规范体系应该是在1939年以后。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准则制定机构先后从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8—1958年),到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59—1972年),至今日的FASB(1973-),准则制定机构数次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前两任准则制定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之间缺乏一致的概念基础和系统的理论框架。所以,FASB成立伊始,除了针对重大的会计问题,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外,就全力打造一个统一的理论架构,其结果即为先后发表的7辑《财务会计概念说明》,该系列概念说明的内容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基础性问题,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概念框架,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基本上就是以此概念框架为指导的。特别是概念框架中对会计要素定义后,只有符合概念框架中定义要求的要素,才会被计量和确认,纳入财务报告,也就是说,至少站在报表编制者的角度,只有满足财务报告要素定义的项目对投资者来说才是相关的。所以,从会计准则制定以概念说明为基础框架来看,应该说美国的会计准则还是以原则为基础的。 另一方面,根据财务会计概念说明第二辑,会计准则对要素确认与计量的要求是以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最主要的质量特征是决策有用性,表现为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Schipper 认为,实现可比性和一致性的愿望,是制定财务报告准则的原因。[2]

我国会计准则的实施和完善 完整版

我国会计准则的实施和完善 中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状况和在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我国在实施会计准则以来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并分析了问题成因;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并从完善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会计准则的制定状况存在问题实施完善和发展 2010.11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引言 (3) 第一章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状况 (4) 第二章我国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分析 (4) 2.1 基本会计准则功能相对模糊 (4) 2.2 会计准则内部逻辑一贯性较差 (4) 2.3 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 (4) 2.4 会计准则之间或与相关法规之间协调不够 (4) 第三章建立我国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对策建议 (4) 3.1 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 (5) 3.2 完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 (5) 3.3 以目标为导向完善我国会计准则 (5) 3.4 继续加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6) 3.5 建立科学的会计准则质量评价体系 (6) 第四章我国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成效 (6) 4.1 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法规体系 (6) 4.2 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7) 4.3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 (7) 4.4 对表外项目的披露给予了充分关注 (7) 4.5 推动了会计理论发展和会计实务的革新 (7) 第五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 (8) 第六章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引言 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的规范,这已被当今世界各国会计工作的实践所证实。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起步较晚,经验不足,还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有许多漏洞和空白,但起点较高,发展迅速。在第三次会计改革中,我国又明确指出,要继续制定与发布具体会计准则,加快会计准则建设的步伐。但是,由于我国没有真正的会计准则理论框架,没有明确地为我国会计准则进行模式定位,与其他经济法规不协调等原因,使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国的会计准则更加完善,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由于我国会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在我国会计人员不多的摸索和探究中发现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制定的过程中一次性完善,需要我们不断的进步。我国会计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准则也应适时的修改和完善,以使其符合客观现实的需要,使其更好的为我们的工作服务。 会计准则的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从世界范围看,各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会计准则建设和实施,而会计准则的实施完善是会计准则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强对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便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我国的会计准则更加的完善,更好的实施。

两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两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由于市场失灵和不同利益集团对会计信息产生不同偏好,制定会计准则成为必要,目前,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即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和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前者的主要代表是国际会计准则和英国财务报告准则;后者的主要代表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可以说,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然而,美国自2001年11月发生的安然会计丑闻后,又相继发现世通、施乐等公司财务造假,迫于要求一般公认会计准则以原则为基础的呼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将其列为议事日程,似乎原则为导向制定模式日渐占据上风。究竟孰优孰劣?下面通过对比,阐明各自优势和劣势,这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大有借鉴作用。 一、以规则为导向会计准则的利弊 FASB制订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是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的典范。以规则为基础的准则制订模式,除了给出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外,还力图考虑到原则适用的所有可能情况,并将这些情况对原则的运用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规则。 (一)优势:这种力图为每一种可能情况都提供“唯一”答案的准则制定模式,其目的是希望在任何时候都能为会计职业人员提供技术参照标准,以较强的可操作性保证相似交易、事项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硬性的操作标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会计人员的酌定行为。由于每一种可能情况都有相应的规则,在诉讼纠纷中会计职业人员便可诉诸有关规则抗辩,这一点在诉讼爆炸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对会计职业人员而言,详尽的规则还限制了监管机构对会计行为过程的事前介入,而将其权限限制在事后的职业判断评价,同时也为监管机构提供了监督、制裁的依据。 (二)劣势:尽管以规则为基础的准则制定模式有上述优势,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是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对业务的处理规定得过于细致,使得财务报告的编制者将注意力集中到满足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固定模式,而不是如何真实、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内在本质,致使本应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流于形式上的处理。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史蒂夫·泽夫指出,美国是世界上对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最为苛刻的国家,然而苛刻的要求却未必能够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由于过分注重形式,公司的财务报告已经不太能够向投资者提供关于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信息,在许多方面已演化成数字游戏。安然公司正是把SPE作为其隐瞒负债、掩盖损失的工具,导致1997年~2000年期间高估了4.99亿美元的利润,低估了数亿美元的负债。

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导向选择

2012年第9期总第219期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财税审计】 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导向选择 刘俊英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0135) [摘 要]通过对不同导向会计准则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会计环境,提出了 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应当以原则为方向,以规则为基础的观点,并结合实际提出完善我国会计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原则导向;规则导向;会计环境[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9-0143-03作者简介:刘俊英(1989-),女,汉族,江西九江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学士, 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一、引言 会计准则是一种被设计用来节约交易费用、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安排。研究准则制定导向问题的直接目的是为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支持,间接目的是为生产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服务,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 国内外会计界普遍认为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原则导向为主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被认为是规范导向的典范。不过,现实中并没有哪一种会计准则制定方法是完全的原则导向或完全的规则导向。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之间并不矛盾,都是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作出的不同制度规定,原则导向实质上体现为规则导向的抽象化,而规则导向通常是原则导向具体化的结果。 具体的会计环境是准则制定导向选择的约束条件。具体遵循什么准则制定导向观需要根据各国的具体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世界经济环境发展趋向等综合约束条件来决定。随着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不断紧密联系,会计准则与国际协调步伐的加快以及未来法律、会计环境的逐步完善,可以预见,原则导向将是我国未来准则制定模式的发展方向。 二、不同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比较评析 目前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主流包括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两种。然而,何谓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目前的相关文献还没有十分清楚的解释。通常是从两者主要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述。 原则导向观下的会计准则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准则体系相对比较简练,使制定成本较规则导向低。2.准 则的原则性将给予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空间,更注重经济交易的实质,能更好地遵循“实质重于形式”。3.制定程序相对快捷使其更易于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和经济环境作出迅速反应。4.适当的指南和解释使准则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表1 不同导向下的会计准则的主要特征比较 原则导向 规则导向详细程度 主要规定会计处理原则,较少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 包含大量的应用指南 界限检验力求避免进行界限检验 包含大量的界限检验(主要是数量型) 例外事项 很少有例外事项或尽量避免出现例外事项 包含大量的例外事项 职业判断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具体的准则运用指南、解释和补充较少 理论上缩小了必要的职业判断范围 其存在以下缺点:1.要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必须能够以公众利益为己任进行专业判定,不恰当的判定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2.原则的一致性并不能保证具体业务操作的一致,从而会降低财务的可比性。3.可能导致专业判断的滥用,使某些公司打着职业判断的幌子进行利润操纵。 规则导向观下的会计准则具有以下优点:1.详尽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使会计人员可按照具体的准则处理相应的经济业务,减少专业判断的空间,降低误判的可能。2.有利于审计人员按照具体的标准执行相关审计业务, 3 41

浅谈会计准则制定的三种导向

浅谈会计准则制定的三种导向 会计准则导向可分为原则导向,规则导向和目标导向。 一、规则导向、原则导向、目标导向的概念及意义 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来源于规则和原则这两个基本概念。规则是条文的形式来规范社会生活, 什么样的情况就怎样进行处理, 条条框框,泾渭分明, 对号入座; 原则是指给出一些道理和逻辑,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可以说大陆法系是规则的, 英美法系是原则的。目标导向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在以规则为基础和以纯原则基础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状态, 就是要做到既不宽泛,又不繁复。 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人员和制定程序等要素的相互结合称为会计的准则制定模式,而会计准则制定基础也是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规则导向,原则导向还是目标导向,这一问题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第一,它是当前各个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困惑。第二: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研究不仅对审计,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者,而且对整个证券交易市场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包括务实界,理论界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内的各个层面都回避了。第三:会计准则制定问题不仅是国际会计界河美国会计准则的指定机构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中国的会计准则必须正视,必须回答,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准则制定的三种导向的优缺点及其差异 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通常含有大量的例外,大量的明线测试、详尽的解释和操作指南,更多地偏向于细致的会计规定。美国的规则导向下,准则的制定应用了概念框架,但概念框架并未提供解决会计和报告问题的所有必要工具,因为概念框架在某些方面是不完善、内在不一致以及模糊的。以规则为导向,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机械套用的氛围,弱化专业判断,可能使公司和注册会计师过分关注细节而忽略对财务报表整体公允性的判断。由于考虑到准则运用的方方面面,操作性强,不需要太多的专业判断,将更多的判断空间留给了准则制定机构和组织。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几乎没有例外和明线测试,解释和指南也大大减少,将更多的判断空间留给了生成会计信息的企业和组织,同时也给了会计信息的供给方更大的风险和责任。 FASB在《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了原则导向会计准则不同于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的几点:原则导向会计准则比规则导向会计准则应用范围更广;即使有例外情况也只是极少数,准则的解释和指南也会减少,按准则的精神和意图运用专业判断的机会将会增加。在成本效益分析中,FASB认为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具有以下优点:(1)其适用范围更广,更容易理解;(2)可以更清晰地传递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3)极少数的例外情况,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4)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和经济环境的反应更快;(5)能促进FASB 和IASB之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高质量、高透明度的会计准则。 SEC在《体系研究报告》中对原则导向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他们认为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应具备以下特征:(1)以改善了的概念框架为基础并与概念框架保持一致;(2)清楚地阐明会计准则的目标;(3)提供足够的细节和结构,保证会计准则的可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