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幼儿行为特征及具体指导策略

选择性缄默症幼儿行为特征及具体指导策略
选择性缄默症幼儿行为特征及具体指导策略

选择性缄默症幼儿行为特征及具体指导策略

陈菲菲

幼儿典型行为表现:

一、贝贝的交往对象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表现为:

1、当与家人或亲人交往时,贝贝表达正常自主,愿意将幼儿园中学到的儿歌、故事、歌曲等表达给父母。

2、当贝贝处于陌生环境,面对陌生人进行言语交流时,会持久地“拒绝”说话或语言表达简短。交往中产生障碍,缺乏自信。

二、动手能力弱,对于绘画、书写等活动有强烈的抵触心理。

三、大动作(如奔跑、跨跳、登高跳等)发展较好,但需要配合能力的动作(如拍球)发展较差。

具体行为表现:

一、不愿与(除家人外)陌生人接触。

1、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流中,对其询问表现抵触、胆小、逃避回应。眼神游离,不能与他人进行眼神的交流。

案例:

在与同伴的表演游戏中,贝贝扮演小猫。当没有情节表演时,贝贝在一边摆弄道具,表情轻松、愉悦。当与同伴开展情景对话,得到周围同伴的关注时,贝贝会立刻转过头去,一边比划一边自言自语,沉浸在自我表演当中。

2、当教师要求和贝贝拥抱、亲吻时,贝贝总是抗拒教师的接

触,并以肢体动作(推、弯腰低头、转头)来拒绝。

3、当成人对其行为进行鼓励、表扬时,表现出害羞(用书本、被子等物品挡住脸部,不希望被关注)

案例:

晚间离园时,贝贝通常会最后一个来接。贝贝会坐在小板凳上情不自禁的大段的背诵自己喜爱的动画片台词。当老师为其行为感到高兴并进行表扬时,贝贝马上停止背诵,低下头去不再说话。当老师再次请他表达时,贝贝始终不予回应。

二、在群体面前表达时,常以简单字词、句为主。倾听成人复杂的指令有困难,但对于其感兴趣的事情能进行整体表述。

1、语言表达简单,多为片断性的简单句为主。

案例:

“贝贝,星期天去哪玩了?”

“没出去玩。”

“那星期天干什么了?”

“在家。”

“在家干嘛了?”

“玩。”

(在交流的过程中,贝贝始终边回应边用手指指向某处,帮助其表达意愿。)

2、对于复杂指令理解有困难,需要成人逐句、多次提醒。

案例:

户外活动前……

“请小朋友合上拼音本,把铅笔盒压在本子上,穿上背心、小便,门口站队。”

这时,除贝贝外的其他幼儿全部按照要求进行户外前的准备活动。贝贝却独

自坐在原处,摆弄铅笔,没有行动。

“贝贝,刚才老师说什么了?”

“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之前要做那些事情?”

贝贝用书本遮住眼睛,张大嘴巴,默默不语。教师再次逐一重复指令,贝贝才能按指令做出反应。

3、语言依赖性较强,往往通过手势表达心意,父母通过其手势,替代其进行表达。

案例:

离园接待时,贝贝妈妈准备接贝贝走。这时,贝贝用手指了指

衣帽橱,妈妈马上说:“贝贝,是不是衣服找不到了?”贝贝点

点头。“你放哪了?”贝贝又指了指放衣服的橱子。贝贝妈妈又

说:“放在这了?放在那了?”这时,贝贝根据妈妈的询问点头

或者摇头。……

三、交往方式单一、局限。活动缺乏自信心

1、喜欢独自玩耍,不能主动的与同伴交流。

*贝贝喜欢随意摆弄活动区里的玩具。从不邀请小朋友一同玩耍。遇到困难也从不寻求老师的帮助。玩一件玩具的兴趣能达到半个多小时。对于班级里的角色区等交往区域,贝贝几乎没有参与活动的欲望。

*贝贝对简单的组装玩具兴趣浓厚,活动形式只停留在观看、随意摆放上。

2、当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遇到困难时,通常

用哭得方式解决问题。

案例:

在一次集体活动中,小朋友们都专心的和老师一起参与活动。这时,坐在角落里的贝贝张大嘴巴,眼泪不住地从眼眶里流出来。

“贝贝,你怎么了?”

贝贝看了看老师,转过头去继续哭起来。

“贝贝,刚才发生什么事情了?”

贝贝仍然不说话,继续张大嘴巴……

经过反复追问,旁边的小朋友开始代替贝贝讲出事情的原委。原来贝贝被旁边的小椅子挤了一下手。

四、动手能力弱,对于绘画、书写等活动有强烈的抵触心理。

具体解决方法及策略

一、家长工作

〈一〉、贝贝行为表现主要的获得方式

发放调查表

通过翻阅书籍和网上查询,针对贝贝的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问题,对家长进行了调查。但因贝贝妈妈对此问题较回避,始终没有讲调查表带回。

约谈。

开学初期,分别与贝贝的妈妈进行两次约谈。在约谈中,更加具体的了解到贝贝在家中的一些表现。我们也根据贝贝在幼儿园中的具体表现,

通过列举案例的方式,向贝贝妈妈进行了沟通。

〈二〉、产生原因

通过与贝贝妈妈的约谈,教师分析贝贝行为表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入园焦虑。贝贝在2岁左右就有过入园的经历。入本园小班后,入园的焦虑情绪仍然强烈。父母因工作单位较远,长时间都是六点以后,小朋友都走了才来园接贝贝。在此背景下,使本就情绪紧张、不愿来园的贝贝长期压抑在焦虑情绪下。

2、家庭环境影响。贝贝的爸爸性格十分内向。在家中很少与贝贝妈妈交流。在离园的交流中,贝贝爸爸也总是以‘嗯’‘好’来简单回应教师的反馈。

3、父母教养方式。在家中,贝贝的家人总是以包办的方式代替贝贝说活、做事。长期缺乏说话、做事的机会也是导致贝贝出现问题的原因。〈三〉、教师为家长提供的策略与方法

1、在家中创设温馨、平等的交流环境。增大父母之间、父母与贝贝之间的交流机会。如:询问贝贝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和贝贝一起读书、玩游戏等等。

2、引导家长在家中开展简单的角色游戏。如:利用商店、餐饮店、菜场,让幼儿主动有礼貌的找营业员买东西、问价格、聊天、交流等,激发贝贝交往的兴趣,逐步学会交往的方法。

3、经常带贝贝到朋友家做客,或邀请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到家中做客,引导贝贝介绍自己的小房间和玩具。

4、生活中,养成贝贝独立表达内心意愿的习惯。不替代、包办。给贝贝充分的说话空间和机会。有时还可以为贝贝创设‘困难情景’,让贝贝独立的完成或寻求成人的帮助,锻炼其交往能力。

二、以鼓励、表扬的方式强化其积极行为

1、物质强化。当贝贝在幼儿园中有一点进步时,教师会及时给贝贝颁发粘贴、金钥匙、糖、钥匙环或是让贝贝当选国旗下的好孩子等等。

2、教师积极的反馈。如:点头、微笑、亲切的抚摸、拥抱、语言肯定和赞扬等。这种强化可以帮助贝贝建立自尊、自信,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自豪和满足。同时,还可以增进贝贝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减少陌生感。

三、扩大贝贝在班级中的交往面和交往密度

1、引发贝贝交往兴趣,丰富交往技能。以委托任务,担任小小传话员的方式增大贝贝与他人交往的密度。如餐前洗手时,委托贝贝检查小朋友是否洗干净、擦干手;委托贝贝到其他班级拿东西,以及分发玩具等。

2、利用同伴资源,循序渐进的引导。为贝贝提供活动时的玩伴,从贝贝感兴趣的活动中,为贝贝选择玩伴,让贝贝感受到与同伴活动的乐趣。渐渐的再引导贝贝到表演区、角色区等交往密度大的区域参与游戏。降低贝贝在交往中的抵触心理。

3、引导幼儿独立表达,解决交往时的问题。在交往过程中,贝贝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贝贝创设轻松的环境或与教师单独交流的场所,引导贝贝独立讲述。通过询问、启发和建议的方法帮助贝贝主动解决问题。

四、增强参与集体活动的自信心

1、忽略法。在集体活动中,当贝贝表现出紧张、不愿表达时,采取忽略不强化的方法。在一定时间内对贝贝暂停提问和当众说话,以消除其

紧张、恐惧等心理压力和负担。

2、集体活动时,引导贝贝回答简单、短小的问题。慢慢增大问题的难度。

3、从贝贝的优势(讲故事)入手,让贝贝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增加其自信心。

4、在班级中,引导班级幼儿不能因为贝贝的特殊的行为表现而去讥笑他,而应以和蔼、友好的态度帮助他,让贝贝感受到同伴和老师的爱。

五、舒缓绘画和书写时的情绪

让贝贝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书写。为贝贝做书写、绘画范例并与家长沟通,运用连点书写的方式,降低书写难度,帮助贝贝书写。引发贝贝绘画的兴趣,为贝贝提供喜爱的图片、书籍进行临摹,从原点、直线、曲线等简单线条入手,逐步提升贝贝绘画能力。并引导贝贝多参与动手的活动(如拼图、拼插、手球)发展贝贝手部肌肉的灵活性。从而更好的提高书写绘画能力。

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和治疗(一)

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和治疗(一) 【摘要】选择性缄默症是一个多病因的童年障碍,内在心理冲突、人格特质等内部因素以及家庭环境、语言环境等外在因素对该类儿童均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虽然使用普遍但一般不作为治疗的首要选择。心理治疗中的个别治疗、家庭治疗以及学校中的干预是比较有效的干预模式。但鉴于该症是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对此类儿童进行治疗时应更多地采用综合干预。 【关键词】选择性缄默症多病因心理治疗 【Abstract】Selectivemutismisamulti-pathogenyhandicapwhichistakenbadinchildhood.Boththeinterfactorslike psychogenicconflict,personality,ectandtheexteriorfactorslikefamilyenvironment,languagecircumst anceareaffectthesechildrenprofoundly.Aboutthetherapy,medicationisemployedwidelybutitshould n’tbetheprincipalchoice.Individualtherapy,familytherapyandinterventioninschoolareuseful.Thesel ectivemutismistheresultofmulti-pathogeny,sotheall-aroundinterventionisbeenadvocated. 【Keywords】selectivemutismmulti-pathogenypsychogenictherapy 1.前言 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mutism,SM)是一种童年障碍,始发于儿童期。该类儿童具有正常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却会有选择性地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保持缄默不语。 目前关于选择性缄默症还没有国际性或全国范围的大样本研究,只有少数有关其患病率的报告。BrownandLloyd的研究表明,选择性缄默症在5岁儿童中的患病率为0.72%;这些儿童在刚入学的8周内完全缄默,但在1年后只有0.03%至0.06%的儿童仍然保持缄默1]。Kopp 和Gillberg对7到15岁的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在这些儿童中,选择性缄默症的患病率为0.18%3]。而在8岁儿童中测查出的患病率为1.89%,其中只在学校中保持缄默的则为0.4%4]。从上述的患病率调查可以看出,年龄较小的儿童群体比之年龄较大(15岁以上)的儿童群体,患病率要相对较高5]。而童年早期是儿童各项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会极大地限制儿童的发展。有干预报告表明,如果缺乏有效的治疗,选择性缄默症的问题有可能持续到小学、中学甚至高中阶段,而如果进行干预,治疗一至两年后,选择性缄默的问题便获得改善。因此尽管选择性缄默症的发生率不高,但是作为一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群体仍然应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正是要通过症状特点的描述、致病原因的分析对其做系统介绍,并对相关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2.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特点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对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特点有比较详细的描述。(1)在某种或多种特定的社交场合(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场合、被他人注意或被他人要求说话时)长时间拒绝说话,但在另一些场合说话正常或接近正常,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正常;(2)已经对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产生了严重影响;(3)这种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不包括入学的第一个月);(4)排除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如口吃)、广泛性发展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过去10年的研究发现,尽管作为一种独立的障碍类型6],大多数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存在着共病现象。 首先,最多的观点是认为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存在着与焦虑障碍相似的症状。Dummit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他们的研究中所有的选择性缄默症儿童都符合回避障碍和社交焦虑的诊断标准,并且有接近一半的儿童有其它的焦虑障碍7]。还有的研究表明,在年幼的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当中,有90%的儿童除了不愿意说话外,其他症状都符合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8]。 此外,不少研究者认为选择性缄默症并发有更多种的障碍。Kristensen报告说,大量的选择

自闭症儿童表现与特征

自闭症儿童表现与特征 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社会交往障碍 该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在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在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学龄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年后,患儿仍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 交流障碍 1.非言语交流障碍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2.言语交流障碍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包括:①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②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也有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③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也存在异常;④言语运用能力受损:部分患儿虽然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兴趣狭窄 该症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转的东西。有些患儿还对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产生依恋行为。患儿行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如: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并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重复蹦跳、将手放在眼前凝视、扑动或用脚尖走路等。其他症状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读书心得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的读书心得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必须坚守,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本次寒假在家,我认真仔细的将《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这本书翻阅了一遍,深觉这本书中所著内容对一线的幼儿教师来说大有裨益,通过这段时间段的学习,受益匪浅。 一、教学教研一把抓,学会观察是基础 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大是业内普遍的共识,因为幼儿园的工作作息与中小学的不同,教师在白天的工作几乎不能有任何的中断,需要全天对幼儿进行照顾。尤其是在我经过两年的中专学校工作之后,对中小学和幼儿园工作的方式的差别上深有体会。因此,在我看来,幼儿教师在承受高压、劳累的双重负荷下,进行教研活动就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是在读过《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之后,我感觉自己在教育与教研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其实,教育与教研本位一体,真正的教研正是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并且服务于教学。教学教研应该一把抓,首先,我们要学会的就是:用眼、用心,学会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

幼儿行为的观察,观察什么?书中有详细完整的记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幼儿在常规活动中的行为 幼儿在园的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常规活动:进餐、午睡、洗手、如厕、午休等等。这些活动看似平凡、枯燥,但却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注意。 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如何观察幼儿进餐行为、如厕行为、午休行为和过渡时间的行为,虽然很琐碎,但是却不能轻易的忽视。 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 与常规活动一样,游戏材料是幼儿学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它们两个在幼儿个性方面发展的功能是不同的。游戏材料的一种重要作用就是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符号表征能力。 阅读和书写的确是符号表征过程,但是只能反映我们一半的表征能力,它们是语言符号的一部分;而非语言符号表征要借助艺术形式呈现——绘画、雕塑、舞蹈、哑剧、音乐及戏剧。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能充分地把握或者用语言解释他们对事物的模糊理解,所以他们是通过使用游戏材料时形成的关系以及所引起的变化来获得对抽象概念的直观感觉。在儿童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儿童使用材料的环境、刺激、话费的时长等等内容。

幼2第六章_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幼二第六章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费县实验幼儿园王霞 教学内容: 1.我说不出来 2.我的眼睛会说话 教学目的: 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重视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掌握培养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家长了解并重视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教学难点: 掌握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解说理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法式、采访对话式 教学过程: 各位家长朋友上午好: 很高兴我们再次聚在这里共同讨论教育孩子的策略、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探讨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关于孩子口语发展关键期的问题。 一.案例引出课题: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的重要性 教师讲解:案例一[印度狼孩的故事] 案例二[二战时期迷失的日本兵的故事]

思考讨论: 通过这两个案例,您发现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怎样重要的作用? 请家长交流意见和看法。 教师讲解分析:如果狼孩在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一事例说明:人类的语言不是天赋的,语言的发展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发展的结果。特别是0——6岁,是人的语言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因为在这个阶段,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络,就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错过这个时期,会给人的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而一个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有重新返回时,因为不存在关键期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得以弥补。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孩子语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孩子学习口语的关键期,因为这个时候,随着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大,孩子好奇、好问、好模仿,样样想尝试,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特别高,学说话最快,是获得词汇的高潮时期。如果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口语发展遇到障碍,以后进行弥补将会出现很大困难。 美国医药学会的前会长大卫?奥门博士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出一种能力,让别人能够进入我们的脑海和心灵,能够在别人面前、在人群当中、在大众之前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传递给别人。在我们这样努力去做而不断进步时,便会发觉:真正的自我正在人们

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 是一种精神障碍,患者在某些特定场合因为焦虑或极度害羞,即使能够说话也不敢开口说话。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把选择性缄默症描述为儿童的罕见心理失调。有这症的儿童的说话和理解语言能力完全正常,但在某些需要说话的社交场合却说不出话来。他们其它行为和学习能力都正常,尽管他们会显得非常退缩,不愿意进行团体活动。譬如一个小孩在学校里完全静默,在家中却自由说话,不过如有陌生人在场可能又令小孩静默。 选择性缄默症并不视为沟通障碍,因为大部份儿童患者会以面部表情和手势等沟通。有时候选择性缄默症是广泛性发展障碍或精神障碍的病症。 选择性缄默症或会误诊为自闭症,尤其若在心理学家面前表现得特别退缩。很不幸的,这可能令治疗用错方法。 与一般见解相反,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情况不一定在长大后改善,故此年轻时即应积极接受治疗。现行治疗方法通常是鼓励和引导患者到各种社交场合。 ※选择性缄默症的通常特征有: ?在某些期望说话的特定社交场合(例如在学校),持续无法说话,即使在其它 场合能够说话。 ?这状况影响学习或工作表现,人际沟通。 ?这状况已持续超过一个月(不仅限于上学第一个月)。 ?不说话的原因不是对社交场合中的语言不了解或不习惯使用。 ?这状况不适合以某些沟通障碍解释(例如口吃),也不仅于广泛性发展障碍、 精神分裂或其它精神障碍的时候发生。 以前的英文病名elective mutism,显出对此症的误解普遍,甚至心理学家也不例外:误以为患者自己决定在某些场合缄默,但实际上是他们的极度焦虑迫使他们缄默,即使想说话,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为了表示其非自愿性,在1994年英文名从带有自愿含义的旧名,改为中性的selective mutism。 此症的发生比例仍不清楚。由于公众极大部份不知道此症,很多个案没被发现。以有纪录的个案统计,发病率为1比1000。但在《美国儿童及青年精神病学院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一份2002年的研究中,这比例提高至7比1000。 目前还没有找到任何病因,但有证据显示有遗传因素,女性比男性患者较多。患者焦虑时通常有以下表现,或会被误为无礼: ?觉得难以保持眼神接触。

怎么确诊儿童自闭症

怎么确诊儿童自闭症 【篇一:怎么确诊儿童自闭症】 近一年来,我在“静观育儿”有限的线下见面会上,就遇到过两位妈妈忧心地询问我: 罗老师,我的孩子是否有自闭症? 两个妈妈和孩子的情况各有不同,但是一个共同点是:妈妈们都神色黯淡,看起来心力交瘁,让人心疼。最近,“静观育儿”微信后台又收到一位妈妈的求助,希望我看看,她的孩子是否是自闭症。 所以,今日的文章,我想专门来聊聊自闭症。 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自闭症的表现 1.刻板行为 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而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等,并且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而没有厌倦感。对玩具的主要特征不感兴趣,却十分关注非主要特征:患者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如上床睡觉的时间、所盖的被子都要保持不变,外出时要走相同的路线等。若这些活动被制止或行为模式被改变,患者会表示出明显的不愉快和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患者可有重复刻板动作,如反复拍手、转圈、用舌舔墙壁、跺脚等。 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应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往往表现在吃饭前后、睡觉前后,上厕所前后及出门前和刚回家时,会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这些都被称做仪式性的行为。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玩自己的声音(叫、笑、自言自语)用手摸嘴唇、耳朵,玩手指、拍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晃,原地转圈等。 2.对外界反应异常

选择性缄默问题儿童个案调查报告

选择性缄默问题儿童个案调查报告 一、个案情况 3岁的悦悦从小在农村生活,由外婆带大,非常活泼可爱,还经常出门和小朋友玩耍。但自从被父母接到城里后,就慢慢不说话了,特别是在外面。家里来了客人,她从来不主动打招呼,总是躲在大人身后。一开始,父母以为是因为悦悦刚来到城市不太熟悉与适应,有些胆怯怕生,所以没太在意。几个月后,悦悦被送到幼儿园,老师反映,悦悦在幼儿园总是独自一人,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很少开口说话,虽然有时也会偶尔和别人说一点话,也只是用点头、摇头、做手势的方式来表示。令人奇怪的是,悦悦回家后有说有笑,与家人交流得很好,感情也很好,相处亲密,没有发现其他什么异常。 父母对她这两种反差很大的表现很担心。于是,带着悦悦来到儿童心理门诊。经过医生检查,悦悦的这种表现被诊断为“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二、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表现 得了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主要表现为在公众场合或是某些场合或人多的地方不愿意讲话,特别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或是在陌生人的面前拒绝讲话,不与人交流,但有时会通过其他肢体语言和别人进行交流,如果这个时候越是鼓励其讲话,孩子反而会更加沉默。另外一些患儿则表现为:在幼儿园里问一句说一句,回家后则一言不发。由于其言语的表达在场景上和对象上有鲜明的选择性,故称选择性缄默症。 一般来说,患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平时表现为胆怯懦弱、依赖性强、害羞敏感、孤僻脆弱、缺乏主见等,多在3~7岁时发病。“缄默”即沉默的高度选择性是选择性缄默症的特点,有时可长时间一言不发,患此症的孩子智力发育正常,智商在70或70以上,神经系统正常,亦无其它精神或身体障碍,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只是对某些人、人群或在特定环境中保持沉默不语,而对另一些人和在某些环境中讲话流畅。 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 对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准确诊断相当困难,需要一个全面的检查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心理检查、听力检查、社会交流能力检查、学习能力检查、语言和言语检查以及各种相关的客观检查。目前,美国有关专家认为有5个临床特征可作为诊断依据—— 1.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2.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3.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语问题。 4.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患儿的生活。 5.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等发育或心理疾病。 四、引发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原因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常常在学龄前起病,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多见。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该症儿童存在慢性焦虑和胆怯,他们以缄默不语来降低恐惧感,并通过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而得以维持。其发生原因具体地说可能有下列几个方面: 1.心理与家庭环境因素:许多心理专家发现选择性缄默症儿童的母亲非常焦虑,在家庭处于支配地位,对孩子过度保护,孩子与其他人特别是与成年人建立关系的努力受到阻碍,

五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五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 征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五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一些小孩有半夜上厕所的习惯,有些则无。习惯把孩子叫醒去上厕所的大人,如果不叫醒孩子就会觉得不安,其实偶尔尝试一次不叫他也无妨。有些孩子会自动起来上厕所,有些则上完之后会把大人叫醒来报告;虽然有些麻烦,大人也要给他回应,免得孩子不安而睡不着。 更衣 规矩的5岁幼儿会让大人觉得是在偷懒,大概就是在更衣的时候。“懒得要命,连穿衣服都不愿自己动手。”不少母亲会这样抱怨着。其实有此现象是因为他的动作还不能快速,而且不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事物上,所以显得心不在焉;这时候大人只要从旁给予一点刺激就能使他顺利地完成。“和妈妈比赛看谁穿得快?”“如果还有时间,顺便帮妈妈把牛奶拿来。”这些相信他们能力的说法,往往可以收到效果,此外替他们计时,他们也会觉得有趣而想做得快一些;当然,大人反过来求他们帮忙也是一种乐趣。 5岁儿除了背部与腋下的钮扣外,大都能自己穿衣服,但尚无法自己整理衣服。 清洁 洗脸、刷牙、梳头、洗澡等虽然都能自己做了,但是5岁儿最大的缺点是——一旦热衷于某件事就会忘了下一步的动作。例如有不少幼儿在洗澡时一直反复地洗其中的一只脚,因此在做这些事时,大人一定要在旁督导,不要任随他去。 在洗脸方面,这个年龄经常不注意,有时洗完脸还留有眼垢,大人应以幽默的口气叮咛他说:“照照镜子,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忘了洗呀?” 睡眠

如果要5岁儿乖乖地上床睡觉似乎还不太可能,有些孩子会要求母亲和他一起睡,有些则热衷于绘画或看电视而不肯回房间睡觉,就算好不容易把他们哄上床了,可能还会自言自语、唱歌、上厕所或是要求一点食物吃,反正很会磨菇就是了。 小孩若有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形,通常是白天过于兴奋或察觉父母要离开他身边所造成的,这时候父亲或母亲最好暂时陪他睡一下,大约30分钟后,孩子便能安然入睡。 对这年龄的小孩有些是必须禁止的。首先是轻视别人的话,尤其是对身心残疾的人绝对不能讥笑他“白痴”,同时要告诉5岁儿对这种朋友更应付出爱心。此外,会令对方感到不愉快的话也要禁止小孩说,像“我要掐死你!”“我要打死你!”等残忍的话,要让孩子了解它的意义,以免随便脱口而出。 孩子的话是具有行动性的,所以听起来也许觉得粗鲁,但这也算是孩子的天真,只要不犯大错,大人不用过分干涉;与其太在乎孩子的言语,不如多关心孩子的动向及。心理安定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放弃不雅的话,或是一般人不喜欢听的话。 教孩子学会和平相处 幼儿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可爱之处;但是就“容易相处”这点而言,没有比5岁时更顺利了。如果将5岁儿暂时托付给他人,很多人会惊讶他的安静与善解人意,而赞美道:“这小孩真的懂事啊!”有些5岁儿还会主动与大人交往。由于5岁儿已能了解与大人交往的方式,大人要格外注意,另辜负了他们的信赖感。 母亲与幼儿的相处方法 对5岁儿而言,偶尔想起母亲就会有“想回家”的念头;到朋友家玩时,心中却不时惦记着“妈妈现在不知道在干嘛?”孩子这种纯真的依恋,母亲应尽量使其感到快慰。但不能寸步不离跟着他,否则会使他在各方面都无法成长。最好的办法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呼唤他一下,使他的能够安定。

发挥美术教学优势,协助患“选择性缄默”学生开口讲话方案

发挥美术教学优势,协助患“选择性缄默”的学生开口讲话 海珠区金碧第一小学朱学贤 一、背景 新学年,一年级某班来了一位需要妈妈陪读的特殊学生A,他患了“选择性缄默”症。A在学校有如下的症状:⑴、没有表情;⑵、眼神漠然而且不与人对视;⑶、沉默——不用口头语言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也对周遭(包括老师和同学)发出的声音不做出反应;⑷、独处,不跟任何人交流。A的这些表现让我充满了好奇,但也让我发现了A的一些特点:1、他对美术很有兴趣,很认真上美术课和认真完成美术作业,2、他的美术作业效果很好,色彩鲜艳、构图饱满。 二、问题的提出 通过翻阅资料与上网查找,我发现治疗“选择性缄默症”虽然要综合很多方法,但其中有的(1、)‘避免给予精神刺激’,(2、)‘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3、)‘转移紧张情绪’(4、)‘采取行为矫正治疗’等都与教育,以及美术教育的一些理念以及手段相吻合,如开发左右脑的功能与完善人的人格的功能1;建议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辅助教学、建议用合作学习的学法来学习等手段。上述的发现使我有了如下的想法:能否通过美术教学,协助这个学生治疗他的“选择性缄默”?所以我采取了一些尝试,下面是其中的一些片段。 三、过程描述:

片段一:人文关怀,体现温情 根据美术教学的特点,我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学法开展美术学习,我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7人,组员围着坐。然后走到A的身边对着其他组员说:“A的年龄比较小,你们要象个大哥哥与大姐姐一样爱护他,帮助他,好吗?” B学生:“我帮他学习!”她的声音自豪而响亮。 C学生:“我帮他整理书包!”她是受了B学生的影响。 D学生:“我不跟他打架”回答的答案很特别、有趣! …… 看见这些可爱的孩子,我由衷地笑了,说:“对!!!” 尽管A还是无动于衷,面无表情,象没有听见任何事一样,但我相信他应该能感受到我们的温情。 反思: 我在片段中编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说:“A还小…”)是为了保护A,避免同学们的歧视,这也是“避免给予精神刺激”的措施之一。小组合作的学法能为交流创设出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加交流的愿望与建立交流的便利,同样,这也为A的交流打下心理基础,建立良好的环境。 片段二:给予宽容,拉近距离 上《我爱我家》一课时,发现A同学没有带油画棒,我没有批评他,并且蹲下,平静而温和地对他说:“下次要记住带了,否则就难画好画了。”我又对他身边的同学说:“把你的油画棒借给A,一起用吧。”“好”,同学爽快地回答了。

幼儿心理与行为指导教学方案

幼儿心理与行为指导(教学方案) 授课专业学前专业年级2016级班级 授课教师课时30 授课时间2016年9月-2017年6月 使用教材《幼儿心理与行为指导》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高等教育出版社 《当代教育出版社》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本课程主要阐述幼儿发展的心理及行为特点,着重介绍了幼儿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内部矛盾和各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奠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教研室 审阅意见同意上述电子教案和实施。 教研室主任签名: 2016年8月日

课程题目幼儿心理基本知识 授课类型新授课学时数 3 教学目标与要求1、掌握心理学的定义 2、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教学重点1、心理学定义2、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教学难点心理发展阶段性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程题目幼儿的感知觉 授课类型新授课学时数 3 教学目标与要求1、掌握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2、掌握幼儿感觉、知觉的发展特点 3、理解幼儿感知觉的特性 教学重点1、感知觉定义 2、幼儿感知觉发育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幼儿感知觉发展特性进行教育引导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视频课及观后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程题目幼儿的记忆 授课类型新授课学时数 2 教学目标与要求1、掌握记忆的概念及定义 2、了解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瞬时记忆 3、理解幼儿期的记忆特点 教学重点记忆的概念及特点 教学难点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瞬时记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程题目幼儿的想象 授课类型新授课学时数 2 教学目标与要求1、掌握幼儿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征 2、理解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幼儿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自闭症的基本特征

自闭症的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发育行为为疾病,他的危害不仅仅表现在表面上,更表现在对儿童未来发展的危害。通常在3岁前已表现出所有特征,跟先天基因缺陷有不可忽视的联系。由于现在整个社会对自闭症的认识不足,导致很多家长将自闭症儿童当作了“弱智”,自闭症的典型特征表现是不能进行人际交往。自闭症儿童可能在某些能力方面有超常表现,但这个比例只有20%。多数自闭症儿童的智商是低于平均标准的。一般而言,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三岁前会出现的基本特征有下列方面: 社交发展: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与人缺乏目光接触,未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在群处方面,模仿力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 沟通: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可能欠缺口语沟通的能力。 自闭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作为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自闭症是身心发育不健全的表现。通常在3岁前已表现出所有特征,跟先天基因缺陷有不可忽视的联系。 金童专家提醒:为了自闭症患者身心早日康复,自闭症患者的家人应该注意给患者提供宽松的生活环境。对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给予纠正,协助患者对过去一些错误的思维重新认识,让患者逐步溶入社会。 北京金童中医医院以大医精诚为怀,以救济苍生为任,凭借鲜明的专科特色、雄厚的技术力量、优质的专家资源、高端的医疗设备、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周到的服务理念,成为全国唯一集科研、教学、治疗为一体的中医儿童脑病权威诊疗机构,特别在中医儿科儿童抽动症、自闭症领域位列全国第一。与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两大儿童医疗机构形成中西互补,构成北京地区儿科领域三足鼎立局面,为首都乃至全国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多年的厚积薄发,金童团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专注之路、特色之路,阳光之路,为国内中医儿童脑病的研究与治疗树立了新的标准,并逐渐成长为中医儿科领域的黄金品牌。 由上海生产的TMS超低频经颅磁刺激仪,拥有国内10项专利,通过了临床和质量体系的严格认证,实现了脑部疾病诊断(SX)与治疗(ILF-TMS)的整体解决方案。应用脉冲磁场作用于脑组织,诱发一定强度的感生电流,使神经细胞去极化并产生诱发电位,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的生物刺激技术。治疗时无声响、无痛苦、无副反应,安全可靠,频率小于0.2Hz,磁场强度在500GS以内,0.5岁以上人群均可治疗。对儿童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儿童发育障碍及智障等脑部疾病的治疗上疗效确切肯定。

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和治疗

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和治疗 北京回龙观医院朱凤艳 一、 DSM-5 焦虑障碍的分类 DSM 是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的的简称,是由美国精神医学会发表的,它的内容涵盖诊断精神疾病的种类、症状及其他的标准。 DSM-5 是 2013 年 5 月份在美国正式出版。DSM-5 的焦虑障碍的分类包括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特定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怖、广泛性焦虑障碍以及物质/药品导致的焦虑障碍、由其他躯体问题引起的焦虑障碍、其他特定的焦虑障碍和非特定的焦虑障碍。 DSM-5 的焦虑障碍不再包括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急性应激障碍。但 DSM-5 在这几类疾病的顺序上显示了它们密切的相关性,惊恐障碍与广场恐惧不再关联,分别有独立的诊断标准;分离焦虑障碍和选择性缄默症由原分类在“通常在婴幼儿、儿童或者青少年阶段首次诊断的障碍”中改为分类在焦虑障碍中。因为绝大多数有选择性缄默的儿童是焦虑的,诊断标准没有变化。 二、选择性缄默症的概念 选择性缄默症 (selective mutism , SM) 是一种童年障碍,始发于儿童期。以患儿在某些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 ( 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环境等 ) 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言语正常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疾病,智力发展也无障碍而表现出缄默无语。具有这种症状的儿童在发生缄默以前,一般智力发育正常,已具备相当的言语能力。该类儿童具有正常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却会有选择性地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保持缄默不语。 病例举例:菁菁是一名只有 5 岁的小女孩,她原来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无忧无虑。然而两年前,菁菁的父母因感情出现了危机,两人最终离婚。父母离异后,菁菁随父亲与继母一起生活。一天,菁菁与继母带来的孩子发生争吵,继母不分青红皂白,凶狠

幼儿行为观察与行为指导的观察分析报告

幼儿行为观察与行为指导的观察分析报告 观察时间:2011年4月28日观察者姓名:钱之君观察对象:凡凡年龄班:小班性别:女观察的起止时间:上午10:05-上午10:17 采用的观察方法:追踪法 观察目的:观察一位四岁儿童身处操场上一个大型游乐设施的表现,此游乐设施为大型滑滑梯。 观察目标:追踪该儿童所选的滑梯区域。 记录并识别凡凡在玩这些设施时的身体协调能力及动作技能的发展。 情境描述:操场上一个大型滑梯以及周边空地.。 观察记录: 1、直滑梯和台阶:自己扶着台阶旁的扶手以很慢的速度走到平台上,从平台往直滑梯方向是用小跑步的方式,准备滑滑梯时先是蹲下,不知道伸出哪条腿,尝试了很久才慢慢伸出左腿,手拉住滑梯边缘,又费了很大的劲把右腿伸出,滑下滑梯。 2、教师自搭竹梯以及对应的直滑梯:凡凡很长一部分时间用在这个区域,其先不敢爬竹梯,在老师地引导及帮助下开始伸腿往竹梯上爬,教师扶住凡凡的腰,她几乎同手同脚地往上爬很是艰难,在教师指点下开始慢慢协调,但爬得十分慢,腿部有些微微颤抖,常常把脚先往前挪等碰到手臂了才知道把手臂往前伸,快要爬到顶部才加快了点速度,到旁边的滑梯时没站起来,而是蹲着移过去,因为滑梯高,凡凡移到了保育员站的方向,寻求保育员帮助,随后滑下滑梯。 3渔网式走道,螺旋式爬梯,旋转滑梯:未使用。 结论:从上述追踪观察可以看出凡凡比较喜欢玩有教师看护下的地方----竹梯(教师几乎是全程监护在这里),还有比较简单的低滑梯区域,避开了渔网走道,螺旋式台阶,旋转式滑梯。凡凡在竹梯上爬的表现明显没有其他幼儿协调,每次都需要教师帮助,

从开始时同手同脚地慢慢攀爬,到之后慢慢变得协调。在玩高的直滑梯时凡凡明显表现出退缩的样子。 评价:凡凡在同龄儿童中明显表现出了动作技能的薄弱,在对爬竹梯这个活动过程中她不断需要教师的帮助否则就很难前行,手脚无法协调并用。在独立活动的时候往往是选择比较容易的设施进行运动,无法提升自己的无能动技能。3-4岁儿童能掌握各种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从足运动技能来说,3岁儿童可以单足跳跃,自己扶楼梯一步一阶,能够跳过10-15厘米高的障碍物,但就凡凡而言她连双手和腿部的爬行都十分困难。 建议:凡凡需要不断尝试新的设施,提高自己的动作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信心。入4444444教师要多鼓励多帮助她尝试新的较难的设施。同时家长也要加强训练孩子平时的大动作训练,例如:走,跑,跳,爬,扔,推等。通过讯问教师,我发现凡凡不经常来园,由于3-4岁幼儿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迅速生长发育所积蓄的能量需要释放,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能用语言初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相对封闭的家庭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愿望,他们需要更加丰富的环境和更多的同伴。因而家长要多让孩子来园参加各种幼儿集体活动,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运动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也是对幼儿的大动作发展有所提升。 观察反思:凡凡是个不经常来园的幼儿,在进行对她的追踪观察中明显发现她在大动作发展上要远远落后于同龄幼儿,不来园和家长缺乏相应的动作训练都是导致凡凡落后于其他孩子的原因。3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应该已经比较自如,由于肌肉系统的发展,大脑控制能力的增强,加上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练习所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因而平日幼儿在园内的训练以及家长潜移默化的带领幼儿锻炼,都能使凡凡和同龄儿童一样有拥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大动作能力。在观察中我对自己也有所反思,作为一位观察者,我不仅要在一旁观察凡凡的行为,还要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要多引导她多尝试自己觉得薄弱的运动区域进行运动,例如较高的直滑梯,旋转滑梯和旋转爬梯等。我相信凡凡通过长时间对难把握的器具的反复练习不仅能提高她的大动作能力,更能提高她的自信心。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

分类号:B F F 广东科技报/2001年/02月/03日/第004版/ 家庭医生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 翁晖亮 菁菁是一名只有5岁的小女孩,她原来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无忧无虑。然而两年前,菁菁的父母因感情出现了危机,两人最终离婚。 父母离异后,菁菁随父亲与继母一起生活。一天,菁菁与继母带来的孩子发生争吵,继母不分青红皂白,凶狠地训斥菁菁。菁菁不敢言声,只能默默地哭泣,哭了一阵之后,慢慢地靠在椅子上睡着了。醒后,菁菁感到头晕、害怕,有一种压抑感。从那以后,菁菁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不愿见人。在幼儿园里不与同学讲话,课堂上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下课后常常在教室里发呆,但在家里能回答父亲简单的问话。她表现胆怯,经常坐着发呆,有时还独自流泪。这种缄默日趋加重,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 很显然,菁菁得了“选择性缄默症”。 缄默症是指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疾病,智力发展也无障碍而表现出缄默无语。具有这种症状的儿童在发生缄默以前,一般智力发育正常,已具备相当的言语能力。起病原因一般与受惊、恐惧、生气等精神因素有关,部分病例与遗传因素有关。本症多在3~5岁时发生,女孩较多,一般表现为缄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 有缄默症的孩子,学前阶段常常未被人发现,家长常常以为孩子胆小、害羞,所以才不愿与人讲话。直到上小学以后,才有所察觉。由于选择性缄默症严重影响着孩子的人际关系、合作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和发展,因此一旦发现,须及早进行治疗。治疗上应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1.避免精神刺激。要尽量避免对孩子的各种精神刺激,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2.消除心理紧张。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逐渐消除陌生、紧张的心理。 3.转移法。患者沉默不语时,不要过分注意,避免迫使患儿开口,以造成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反抗心理。可采取转移法,如父母可以陪孩子游戏,分散其紧张情绪。 4.行为矫正。以阳性强化法效果最好。在情绪松弛的情况下,孩子刚张开口讲话时就给予奖励和鼓励;也可以用孩子最需要、最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条件,让孩子说话。 5.药物治疗。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小剂量的安定类药物或抗抑郁类药物。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360docs.net/doc/b916592528.html,

幼儿入园焦虑与适应性案例分析

每年秋季开学,意味着很多幼儿由家庭走向社会,幼儿从这一刻起,就迈出了家庭的狭小天地,而真正走进了充实灿烂的集体生活。然而,幼儿初次离开亲人,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将面临许多不适应:没有亲人,只有陌生的老师和同龄的小朋友;没有人整天围着自己转;吃点心,玩玩具不能随心所欲。面临着陌生环境对自己的挑战和冲击,他们的反应是哭闹, 拼命地哭喊、尖叫,不让父母离开,无视老师的安慰,拒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或者会静静地坐在活动室的一角,默默地伤心流泪,不理不踩其他小朋友,也有的会拒绝进食。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幼儿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亲人分离是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幼儿刚入园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一般说来,孩子眷恋父母,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的天性或本能。依恋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表现。一定的依恋,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日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由于孩子过分的依恋而产生的分离焦虑,会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那么,长时间处于消极的焦虑状态,会严重地影响幼儿身心发展。 对于入园焦虑的干预措施有很多,所有的措施都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三个问题:不安全的认知、负性情绪和逃避的行为。并且,这些措施都需要家园双方的密切合作。下面,笔者就针对新生入园焦虑的各种现象进行逐一分析。 案例一:选择性缄默 QQ小朋友在刚进幼儿园的一段时间几乎不说话,虽然她在家里话很多。一整天,她只是在向老师提要求时才说最简单的话,如:“我想尿尿。”但她似乎非常注意观察老师和别的小朋友,她看人的眼神非常专注,几乎是紧盯着对方,尤其注意观察老师的言行。她会记住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许多细节,回家后详细地复述给父母听。她告诉妈妈她害怕幼儿园,不想上幼儿园,她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想说话。 分析: 个体原因 这是一个因为入园焦虑而产生“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她的语言发展很好,但是她担心交流会给自己带来意外的麻烦。她默默地观察周围,揣摩老师的要求,行动小心谨慎,循规蹈矩。这种对新环境的不良适应如果没有得到矫正,将会发展成为“社交恐惧症”。 孩子对新鲜刺激的反应速度与程度是不同的。有一些孩子天生容易过度兴奋或者退缩,对新环境的刺激反应过分的敏感,这种稳定的特质是引发入园焦虑的危险因素。QQ就是这样一个敏感的孩子。她不习惯幼儿园里的集体活动规则,害怕因为做错事情而被老师批评,对集体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约束感到很不适应。这可以从她回家对父母口述的幼儿园生活看出来——她把同班孩子受到批评的次数和原因一次不漏地记在心里。由于害怕批评,她开始拒绝上幼儿园,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早上入园前都表现出痛苦的样子。 家庭影响 通过观察老师发现,QQ的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过分关注,行动上过度保护。孩子对父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家里几乎寸步不离地跟着母亲,晚上要求与父母同睡,平时缺少独自面对外界环境的机会,缺乏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孩子在离开父母时非常痛苦。为了保护自己,孩子在面对新环境的时候小心谨慎,沉默寡言,惟恐做错事情。 干预措施: (1)安全认知 大力鼓励孩子,抓住任何时机表扬她,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知道老师喜欢她。 (2)行为强化 为了强化孩子的正行为,老师经常找机会与孩子谈天交流。当孩子说话时,老师就及时

自闭症孩子的特征有哪些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内心丰富却无法与人沟通,他们听力完好却对外界充耳不闻,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美丽可爱却行为怪异刻板,他们听得见,却对声音没有任何表情,有语言却不愿意和你交流,有行动却无法为常人所理解,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永远沉浸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自闭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顾名思义,就像天际的星星一样,孤独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自闭症的表现 1、语言障碍 语言与交流障碍是自闭症的重要症状,是大多数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患儿在2、3岁以前有表达性语言,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终身沉默不语或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有限的语言。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运用能力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 2、社会交往障碍

患者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年幼时即表现出与别人无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 她们分不清亲疏关系,对待亲人与对待其他人都是同样的态度。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患者与同龄儿童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例如,在幼儿园多独处,不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看见一些儿童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做游戏时,没有去观看的兴趣或去参与的愿望。 3、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 患者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而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等,并且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而没有厌倦感。 合肥市燕之珍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3月,是一家致力于孤独症、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机构。现有教师8人,高级教师2名、骨干教师2名、优秀教师3名,均是特殊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康复医学专业毕业,本机构教师先后至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和荣誉,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学时数:36 理论环节学时数:27 实践环节学时数:9学分: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 开课单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与指导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使学生掌握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与指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幼儿教师职业的情感。 三、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幼儿行为观察 教学内容

1. 幼儿行为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2. 幼儿行为观察的类型与操作 第二章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幼儿行为指导教学内容 1. 理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2. 掌握基于行为主义的幼儿行为改变技术 第三章精神分析与幼儿行为指导 教学内容 1. 理解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的基本思想 2. 掌握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的基本思想在幼儿行为指导中的应用 3. 理解阿德勒的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4. 掌握阿德勒的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在幼儿行为指导中的应用 5. 理解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 6. 掌握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在幼儿行为指导中的应 用 第四章人本主义与幼儿行为指导 教学内容 1. 理解马期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 掌握马期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幼儿心理健康指导中的应用 3. 理解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 4. 掌握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在幼儿心理健康指导中的应用 四、实践教学内容 不同取向心理学思想在幼儿行为指导中的综合运用 教学内容 1.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攻击性行为 2.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退缩行为 3.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焦虑情绪 4.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告状行为 5.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嫉妒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