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和治疗

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和治疗
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和治疗

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和治疗

北京回龙观医院朱凤艳

一、 DSM-5 焦虑障碍的分类

DSM 是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的的简称,是由美国精神医学会发表的,它的内容涵盖诊断精神疾病的种类、症状及其他的标准。 DSM-5 是 2013 年 5 月份在美国正式出版。DSM-5 的焦虑障碍的分类包括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特定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怖、广泛性焦虑障碍以及物质/药品导致的焦虑障碍、由其他躯体问题引起的焦虑障碍、其他特定的焦虑障碍和非特定的焦虑障碍。

DSM-5 的焦虑障碍不再包括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急性应激障碍。但 DSM-5 在这几类疾病的顺序上显示了它们密切的相关性,惊恐障碍与广场恐惧不再关联,分别有独立的诊断标准;分离焦虑障碍和选择性缄默症由原分类在“通常在婴幼儿、儿童或者青少年阶段首次诊断的障碍”中改为分类在焦虑障碍中。因为绝大多数有选择性缄默的儿童是焦虑的,诊断标准没有变化。

二、选择性缄默症的概念

选择性缄默症 (selective mutism , SM) 是一种童年障碍,始发于儿童期。以患儿在某些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 ( 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环境等 ) 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言语正常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疾病,智力发展也无障碍而表现出缄默无语。具有这种症状的儿童在发生缄默以前,一般智力发育正常,已具备相当的言语能力。该类儿童具有正常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却会有选择性地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保持缄默不语。

病例举例:菁菁是一名只有 5 岁的小女孩,她原来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无忧无虑。然而两年前,菁菁的父母因感情出现了危机,两人最终离婚。父母离异后,菁菁随父亲与继母一起生活。一天,菁菁与继母带来的孩子发生争吵,继母不分青红皂白,凶狠

地训斥菁菁。菁菁不敢言声,只能默默地哭泣,哭了一阵之后,慢慢地靠在椅子上睡着了。醒后,菁菁感到头晕、害怕,有一种压抑感。从那以后,菁菁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不愿见人。在幼儿园里不与同学讲话,课堂上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下课后常常在教室里发呆,但在家里能回答父亲简单的问话。她表现胆怯,经常坐着发呆,有时还独自流泪。这种缄默日趋加重,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

三、选择性缄默症的流行病学及特点

(一)流行病学

目前关于选择性缄默症还没有国际性或全国范围的大样本研究,只有少数有关其患病率的报告。 Brown and Lloyd 的研究表明,选择性缄默症在 5 岁儿童中的患病率为 0.72% ;这些儿童在刚入学的 8 周内完全缄默,但在 1 年后只有 0.03% 至 0.06% 的儿童仍然保持缄默。 Fundudis 等报告的患病率为 0.08% 。 Kopp 和 Gillberg 对 7 到 15 岁的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在这些儿童中,选择性缄默症的患病率为 0.18% 。而在 8 岁儿童中测查出的患病率为 1.89% ,其中只在学校中保持缄默的则为 0.4% 。

(二)流行病学的特点

1. 年龄较小的儿童群体比之年龄较大( 15 岁以上)的儿童群体,患病率要相对较高。

2. 童年早期是儿童各项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会极大地限制儿童的发展。

3. 本症多在 3 ~ 5 岁时发生,女孩较多,一般表现为缄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有缄默症的孩子,学前阶段常常未被人发现,家长常常以为孩子胆小、害羞,所以才不愿与人讲话。直到上小学以后,才有所察觉。

4. 发生率不高,特殊需要的儿童群体仍然应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四、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学

选择性缄默症它的发病原因目前还是不是很清楚,但是经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有一些发病的可能的因素,比如内在因素、言语或语言障碍、智力发育障碍、心理障碍、行为障碍等。

(一)内在因素

是指个体自身存在的某些特点,包括内在心理冲突、人格特质和其他心理特征等。性格倾向于害羞、回避、情绪敏感、焦虑、退缩、依赖心重、强迫特质。有证据显示有遗传因素,女性比男性患者较多。患儿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部分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二)言语或语言障碍

Kolvin 和 Fundudis 研究证实 SM 患儿开始说话的时间明显晚于正常儿童,而且 SM 患儿组 50% 的患儿言语不成熟,而对照组只有 9% 。

(三)智力发育障碍

Kristensen 等认为 SM 和智力发育障碍有关,与妊娠或分娩疾患相关,常合并咀嚼吞咽障碍、运动协调障碍及睡眠障碍。焦虑症状可能为认知困难引起,比如,工作记忆障碍容易导致焦虑症状。在完成超过认知能力的认知任务时,患儿个体工作记忆可利用的资源匮乏,焦虑随之加重,于是采取妥协方式(消极的,不说话)完成任务。

(四)心理社会因素

患儿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儿童、家庭环境突变等。有些患儿就是在家庭环境变迁或一次明显的精神刺激后发病。

(五)心理障碍

早期的 SM 个案研究将问题归咎于家庭因素或难以解决的内心冲突,如父母过度保护。有研究认为 SM 和忧虑症的密切相关。有专家甚至认为 SM 就是忧虑症的一种类型, SM 应该被称为儿童社会恐怖症, SM 患儿和成人社会恐怖症患者有很多共同特点。 SM 和忧虑症相关的另一个有力证据是抗焦虑药物对治疗 SM 有效。

(六)行为障碍

行为学家认为 SM 是一系列被加强的消极的学习模式所造成的行为问题,是一种“以拒绝说话作为巧妙应对外界环境的惯常反应”。也就是说,缄默状态是患儿处理与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表现。主张不良的外界环境是这种状态持续存在的维持因素。因而患儿的这种缄默状态是一种适应行为,而不是病态行为。

五、选择性缄默症的临床表现

(一) SM 的临床特征

本症多在 3-5 岁时起病,女孩多见。患儿智力发育正常,主要表现为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这种缄默不语现象具有选择性,即在一定场合下可以讲话,如对所熟悉的人 ( 爸爸、妈妈、奶奶及某些小伙伴 ) 讲话。拒绝讲话的场合一般是指学校或陌生人面前。少数儿童正相反,在学校说话而在家中不说话。缄默时可用手势、点头、摇头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仅用“是”、“不”、“要”等单词来表示,偶用写字的方式表示意见。

如前面提到的菁菁这个小姑娘,她是在父母离异之后,她的父亲重新组建了一个家庭,在这个家庭里面她跟她的继母一起生活,被继母训斥以后突然间出现缄默不语,可是这个孩子在家里面跟爸爸的对话是正常的,可是一旦到了学校里面她却不说话,老师的问话也不回答,跟同学之间也没有交往,那么这个小姑娘很可能她就是一个选择性缄默症。

(二) SM 的其它临床表现

患儿往往觉得难以保持眼神接触;常常不笑,表情空白,举止僵硬不自然。对通常有需要说话的场合,感到特别难以应付例如学校点名,打招呼,多谢,道别。比别人更易忧虑,对噪音和人群更敏感。感到难以谈论自己和表达感受。

(三) SM 的其它积极方面的临床表现

患儿的智力和认知高于常人,好奇,对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敏感;有很好的集中力;善于辨别是非,有正义感。

六、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

SM 的诊断相当困难,需要一个全面的检查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心理检查、听力检查、社会交流能力检查、学习能力检查、语言和言语检查以及各种相关的客观检查如脑电图、头颅影像学、事件反应电位等。

( 一 )DSM-IV诊断标准

美国 DSM--IV中归在“其他儿童和青少年疾病”目录下。 SM 的临床特征有 5 点,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1. 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2. 持续时间超过 1 个月;

3. 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 ( 或不同方言 ) 引起的言语问题;

4. 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患儿的生活;

5. 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等发育或心理疾病。

回到前面谈过的菁菁这个小孩,她是在父母离异以后跟继母一起生活,跟继母的孩子发生争吵,被继母训斥以后突然间不敢言声,而且这个小孩他主要是到了学校以后在课堂上不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回到家里面可以跟爸爸聊天,也就是说她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反而不能说话,所以她符合 DSM-IV的诊断标准的第一条,而对于这个患儿可能时间超过 1 个月,她的症状是日趋加重,严重了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学习,患儿以前她没有这个说话的问题,没有言语的问题,而且她也是到了学校之后反而不说话,也没有发现她有其他的疾病,比如说自闭症、精神分裂症还有智力发育的问题都不存在,所以对菁菁这个小姑娘符合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标准。

(二) CCMD-3 选择性缄默症诊断标准

指起病于童年早期,在特定场合如学校或陌生人面前,沉默不语,而在其他环境中言谈自如。缄默时,常伴有焦虑、退缩、违抗等情绪。诊断标准为

1. 在某种或多种特定社交场合(如学校)长时间拒绝说话,得在另一些场合说话正常或接近正常,其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正常;

2. 症状至少已持续 1 个月,但不包括初入学的第 1 个月;

3. 排除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广泛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七、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

(一)心理治疗

SM 一旦确诊,要尽早治疗,越早治疗越好;给患儿调换一下环境,可能对孩子有一些帮助;老师、同学和家长要多给患儿一些鼓励,但不要去强迫孩子说话;通常来讲,药物不要作为首选治疗,处方非常少量的抗焦虑药物可能有效,精神科药物无论量多少,其副作

用都影响小孩,抵消短暂的帮助。有报道指出盐酸氟西汀和其他 SSRI 类抗抑郁药,增加自杀和精神分裂的风险。因此,对选择性缄默症的患儿的治疗原则还是心理治疗为主。

1. 心理治疗的要求

( 1 )避免精神刺激:对处在语言发育期的儿童要尽量避免各种精神上的刺激。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 2 )消除心理紧张因素:适当安排和改善生活和学习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 3 )转移法:对患儿的缄默不要过分注意,避免强迫讲话而造成情绪上的进一步紧张,甚至产生反抗心理。可采取转移法,如父母陪孩子游戏,外出游玩,分散其紧张情绪。

( 4 )行为矫正:以阳性强化法效果最好。在情绪松弛的基础上,孩子的嘴刚张口讲话,就给与奖励和鼓励;也可以用孩子最需要、最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条件,让孩子说话。

2. 心理治疗 - 刺激渐消法

患者被带到受控的环境中,与一个他感到舒服可以对话的人一起。经由数个小步骤把另一个人带进去。这些步骤常分开不同阶段完成,把另一个人带到患者说话的圈子中,称为渗入法。首先带入去的人,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3. 心理治疗 - 脱敏疗法

先让患者以间接方法沟通,为下一步作心理预备。这些间接方法包括电话、录音讲话、电邮、网络聊天,直到他们能更直接地沟通。

(二)综合治疗

由于 SM 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为多因素所致。各种方法都有不同的疗效,因此目前 SM 治疗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学校社会支持和可能的精神药物治疗。

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和治疗(一)

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和治疗(一) 【摘要】选择性缄默症是一个多病因的童年障碍,内在心理冲突、人格特质等内部因素以及家庭环境、语言环境等外在因素对该类儿童均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虽然使用普遍但一般不作为治疗的首要选择。心理治疗中的个别治疗、家庭治疗以及学校中的干预是比较有效的干预模式。但鉴于该症是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对此类儿童进行治疗时应更多地采用综合干预。 【关键词】选择性缄默症多病因心理治疗 【Abstract】Selectivemutismisamulti-pathogenyhandicapwhichistakenbadinchildhood.Boththeinterfactorslike psychogenicconflict,personality,ectandtheexteriorfactorslikefamilyenvironment,languagecircumst anceareaffectthesechildrenprofoundly.Aboutthetherapy,medicationisemployedwidelybutitshould n’tbetheprincipalchoice.Individualtherapy,familytherapyandinterventioninschoolareuseful.Thesel ectivemutismistheresultofmulti-pathogeny,sotheall-aroundinterventionisbeenadvocated. 【Keywords】selectivemutismmulti-pathogenypsychogenictherapy 1.前言 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mutism,SM)是一种童年障碍,始发于儿童期。该类儿童具有正常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却会有选择性地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保持缄默不语。 目前关于选择性缄默症还没有国际性或全国范围的大样本研究,只有少数有关其患病率的报告。BrownandLloyd的研究表明,选择性缄默症在5岁儿童中的患病率为0.72%;这些儿童在刚入学的8周内完全缄默,但在1年后只有0.03%至0.06%的儿童仍然保持缄默1]。Kopp 和Gillberg对7到15岁的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在这些儿童中,选择性缄默症的患病率为0.18%3]。而在8岁儿童中测查出的患病率为1.89%,其中只在学校中保持缄默的则为0.4%4]。从上述的患病率调查可以看出,年龄较小的儿童群体比之年龄较大(15岁以上)的儿童群体,患病率要相对较高5]。而童年早期是儿童各项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会极大地限制儿童的发展。有干预报告表明,如果缺乏有效的治疗,选择性缄默症的问题有可能持续到小学、中学甚至高中阶段,而如果进行干预,治疗一至两年后,选择性缄默的问题便获得改善。因此尽管选择性缄默症的发生率不高,但是作为一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群体仍然应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正是要通过症状特点的描述、致病原因的分析对其做系统介绍,并对相关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2.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特点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对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特点有比较详细的描述。(1)在某种或多种特定的社交场合(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场合、被他人注意或被他人要求说话时)长时间拒绝说话,但在另一些场合说话正常或接近正常,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正常;(2)已经对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产生了严重影响;(3)这种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不包括入学的第一个月);(4)排除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如口吃)、广泛性发展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过去10年的研究发现,尽管作为一种独立的障碍类型6],大多数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存在着共病现象。 首先,最多的观点是认为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存在着与焦虑障碍相似的症状。Dummit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他们的研究中所有的选择性缄默症儿童都符合回避障碍和社交焦虑的诊断标准,并且有接近一半的儿童有其它的焦虑障碍7]。还有的研究表明,在年幼的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当中,有90%的儿童除了不愿意说话外,其他症状都符合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8]。 此外,不少研究者认为选择性缄默症并发有更多种的障碍。Kristensen报告说,大量的选择

幼2第六章_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幼二第六章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费县实验幼儿园王霞 教学内容: 1.我说不出来 2.我的眼睛会说话 教学目的: 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重视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掌握培养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家长了解并重视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教学难点: 掌握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解说理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法式、采访对话式 教学过程: 各位家长朋友上午好: 很高兴我们再次聚在这里共同讨论教育孩子的策略、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探讨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关于孩子口语发展关键期的问题。 一.案例引出课题: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的重要性 教师讲解:案例一[印度狼孩的故事] 案例二[二战时期迷失的日本兵的故事]

思考讨论: 通过这两个案例,您发现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怎样重要的作用? 请家长交流意见和看法。 教师讲解分析:如果狼孩在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一事例说明:人类的语言不是天赋的,语言的发展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发展的结果。特别是0——6岁,是人的语言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因为在这个阶段,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络,就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错过这个时期,会给人的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而一个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有重新返回时,因为不存在关键期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得以弥补。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孩子语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孩子学习口语的关键期,因为这个时候,随着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大,孩子好奇、好问、好模仿,样样想尝试,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特别高,学说话最快,是获得词汇的高潮时期。如果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口语发展遇到障碍,以后进行弥补将会出现很大困难。 美国医药学会的前会长大卫?奥门博士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出一种能力,让别人能够进入我们的脑海和心灵,能够在别人面前、在人群当中、在大众之前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传递给别人。在我们这样努力去做而不断进步时,便会发觉:真正的自我正在人们

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 是一种精神障碍,患者在某些特定场合因为焦虑或极度害羞,即使能够说话也不敢开口说话。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把选择性缄默症描述为儿童的罕见心理失调。有这症的儿童的说话和理解语言能力完全正常,但在某些需要说话的社交场合却说不出话来。他们其它行为和学习能力都正常,尽管他们会显得非常退缩,不愿意进行团体活动。譬如一个小孩在学校里完全静默,在家中却自由说话,不过如有陌生人在场可能又令小孩静默。 选择性缄默症并不视为沟通障碍,因为大部份儿童患者会以面部表情和手势等沟通。有时候选择性缄默症是广泛性发展障碍或精神障碍的病症。 选择性缄默症或会误诊为自闭症,尤其若在心理学家面前表现得特别退缩。很不幸的,这可能令治疗用错方法。 与一般见解相反,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情况不一定在长大后改善,故此年轻时即应积极接受治疗。现行治疗方法通常是鼓励和引导患者到各种社交场合。 ※选择性缄默症的通常特征有: ?在某些期望说话的特定社交场合(例如在学校),持续无法说话,即使在其它 场合能够说话。 ?这状况影响学习或工作表现,人际沟通。 ?这状况已持续超过一个月(不仅限于上学第一个月)。 ?不说话的原因不是对社交场合中的语言不了解或不习惯使用。 ?这状况不适合以某些沟通障碍解释(例如口吃),也不仅于广泛性发展障碍、 精神分裂或其它精神障碍的时候发生。 以前的英文病名elective mutism,显出对此症的误解普遍,甚至心理学家也不例外:误以为患者自己决定在某些场合缄默,但实际上是他们的极度焦虑迫使他们缄默,即使想说话,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为了表示其非自愿性,在1994年英文名从带有自愿含义的旧名,改为中性的selective mutism。 此症的发生比例仍不清楚。由于公众极大部份不知道此症,很多个案没被发现。以有纪录的个案统计,发病率为1比1000。但在《美国儿童及青年精神病学院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一份2002年的研究中,这比例提高至7比1000。 目前还没有找到任何病因,但有证据显示有遗传因素,女性比男性患者较多。患者焦虑时通常有以下表现,或会被误为无礼: ?觉得难以保持眼神接触。

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2

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 一、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的定义 我们认为游戏治疗策略是以游戏活动的方式为儿童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环境,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然后由游戏治疗师帮助引导和解除各种困扰,使其获得发展的一种心理治疗手段。 二、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的功能 游戏是儿重喜爱的活动形式,也是儿重的主导活动,它在学前特殊儿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心理治疗来说,游戏治疗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治疗方式。 第一,游戏治疗可以作为诊断学前特殊儿童问题的工具,辅助其他诊断方法,借以深入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潜在动机及原因。 第二,游戏治疗为学前特殊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谐及愉快的气氛,允许儿童自由发挥,同时治疗者还能提供积极的尊重、温暖的关怀以及同情和支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第三,游戏治疗弥补了学前特殊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活动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使治疗师和儿童本身较易接触与了解问题的焦点所在,并适时地引导他们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第四,游戏治疗能帮助学前特殊儿童通过游戏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将潜意识的过程呈现出来,并使紧张、焦虑、恐怖及不满等消极情绪体验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发泄,帮助其处理内在的情绪状态,形成健康的心理。 第五,为学前特殊儿童提供了社会性技能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打破自我封闭的硬壳,发展适当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自信心,建立起新的情感交往模式,有效地提高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兴趣和愿望。 三、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 (一)游戏治疗的过程 游戏治疗是个连续的过程,一般包括开始阶段、治疗阶段和结束阶段。这几个骱段部分重叠且又循序渐进,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和治疗目标。 1.第一次面谈 儿童一般在首次咨询时是由父母陪同来就诊的,治疗师应先问父母一些有关问题,让父母填写一些问卷和量表,时间不宜过长,注意不要让儿童产生受冷落、受指责的感觉。然后,治疗师向儿童说明游戏的限制及保密,准备进入游戏室。父母一般不进去,特殊情况下,如儿童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允许父母将其送人游戏室,但父母要在治疗开始前退出游戏室。 2.建立关系阶段 治疗师和儿童之间建立良好关系,不仅是对儿童的问题行为作出较为合理、较为全面评估的前提,也是治疗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儿童进入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会产生各种不安和紧张,而且会对新环境、新关系进行试探和摸索,并对新经验的真实性以及新关系的界限以自己的方式加以考验。所以,治疗师应该为儿童创造一个开放、容许和接纳的气氛,用真诚去体会儿童在游戏时所流露出的真实感情,并适时加以澄清,或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尝试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在这个阶段,应避免给儿童劝告、教导、任何批评和暗示。这样儿童才会慢慢放下防备心理,在安全、信任、自由的环境里游戏,开放自我,显露出问题。此时,治疗师应该及时、敏感地把握问题的所在,并针对儿童的问题提出初步的假设。 3.评估与诊断

选择性缄默问题儿童个案调查报告

选择性缄默问题儿童个案调查报告 一、个案情况 3岁的悦悦从小在农村生活,由外婆带大,非常活泼可爱,还经常出门和小朋友玩耍。但自从被父母接到城里后,就慢慢不说话了,特别是在外面。家里来了客人,她从来不主动打招呼,总是躲在大人身后。一开始,父母以为是因为悦悦刚来到城市不太熟悉与适应,有些胆怯怕生,所以没太在意。几个月后,悦悦被送到幼儿园,老师反映,悦悦在幼儿园总是独自一人,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很少开口说话,虽然有时也会偶尔和别人说一点话,也只是用点头、摇头、做手势的方式来表示。令人奇怪的是,悦悦回家后有说有笑,与家人交流得很好,感情也很好,相处亲密,没有发现其他什么异常。 父母对她这两种反差很大的表现很担心。于是,带着悦悦来到儿童心理门诊。经过医生检查,悦悦的这种表现被诊断为“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二、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表现 得了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主要表现为在公众场合或是某些场合或人多的地方不愿意讲话,特别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或是在陌生人的面前拒绝讲话,不与人交流,但有时会通过其他肢体语言和别人进行交流,如果这个时候越是鼓励其讲话,孩子反而会更加沉默。另外一些患儿则表现为:在幼儿园里问一句说一句,回家后则一言不发。由于其言语的表达在场景上和对象上有鲜明的选择性,故称选择性缄默症。 一般来说,患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平时表现为胆怯懦弱、依赖性强、害羞敏感、孤僻脆弱、缺乏主见等,多在3~7岁时发病。“缄默”即沉默的高度选择性是选择性缄默症的特点,有时可长时间一言不发,患此症的孩子智力发育正常,智商在70或70以上,神经系统正常,亦无其它精神或身体障碍,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只是对某些人、人群或在特定环境中保持沉默不语,而对另一些人和在某些环境中讲话流畅。 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 对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准确诊断相当困难,需要一个全面的检查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心理检查、听力检查、社会交流能力检查、学习能力检查、语言和言语检查以及各种相关的客观检查。目前,美国有关专家认为有5个临床特征可作为诊断依据—— 1.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2.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3.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语问题。 4.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患儿的生活。 5.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等发育或心理疾病。 四、引发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原因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常常在学龄前起病,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多见。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该症儿童存在慢性焦虑和胆怯,他们以缄默不语来降低恐惧感,并通过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而得以维持。其发生原因具体地说可能有下列几个方面: 1.心理与家庭环境因素:许多心理专家发现选择性缄默症儿童的母亲非常焦虑,在家庭处于支配地位,对孩子过度保护,孩子与其他人特别是与成年人建立关系的努力受到阻碍,

发挥美术教学优势,协助患“选择性缄默”学生开口讲话方案

发挥美术教学优势,协助患“选择性缄默”的学生开口讲话 海珠区金碧第一小学朱学贤 一、背景 新学年,一年级某班来了一位需要妈妈陪读的特殊学生A,他患了“选择性缄默”症。A在学校有如下的症状:⑴、没有表情;⑵、眼神漠然而且不与人对视;⑶、沉默——不用口头语言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也对周遭(包括老师和同学)发出的声音不做出反应;⑷、独处,不跟任何人交流。A的这些表现让我充满了好奇,但也让我发现了A的一些特点:1、他对美术很有兴趣,很认真上美术课和认真完成美术作业,2、他的美术作业效果很好,色彩鲜艳、构图饱满。 二、问题的提出 通过翻阅资料与上网查找,我发现治疗“选择性缄默症”虽然要综合很多方法,但其中有的(1、)‘避免给予精神刺激’,(2、)‘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3、)‘转移紧张情绪’(4、)‘采取行为矫正治疗’等都与教育,以及美术教育的一些理念以及手段相吻合,如开发左右脑的功能与完善人的人格的功能1;建议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辅助教学、建议用合作学习的学法来学习等手段。上述的发现使我有了如下的想法:能否通过美术教学,协助这个学生治疗他的“选择性缄默”?所以我采取了一些尝试,下面是其中的一些片段。 三、过程描述:

片段一:人文关怀,体现温情 根据美术教学的特点,我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学法开展美术学习,我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7人,组员围着坐。然后走到A的身边对着其他组员说:“A的年龄比较小,你们要象个大哥哥与大姐姐一样爱护他,帮助他,好吗?” B学生:“我帮他学习!”她的声音自豪而响亮。 C学生:“我帮他整理书包!”她是受了B学生的影响。 D学生:“我不跟他打架”回答的答案很特别、有趣! …… 看见这些可爱的孩子,我由衷地笑了,说:“对!!!” 尽管A还是无动于衷,面无表情,象没有听见任何事一样,但我相信他应该能感受到我们的温情。 反思: 我在片段中编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说:“A还小…”)是为了保护A,避免同学们的歧视,这也是“避免给予精神刺激”的措施之一。小组合作的学法能为交流创设出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加交流的愿望与建立交流的便利,同样,这也为A的交流打下心理基础,建立良好的环境。 片段二:给予宽容,拉近距离 上《我爱我家》一课时,发现A同学没有带油画棒,我没有批评他,并且蹲下,平静而温和地对他说:“下次要记住带了,否则就难画好画了。”我又对他身边的同学说:“把你的油画棒借给A,一起用吧。”“好”,同学爽快地回答了。

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和治疗

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和治疗 北京回龙观医院朱凤艳 一、 DSM-5 焦虑障碍的分类 DSM 是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的的简称,是由美国精神医学会发表的,它的内容涵盖诊断精神疾病的种类、症状及其他的标准。 DSM-5 是 2013 年 5 月份在美国正式出版。DSM-5 的焦虑障碍的分类包括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特定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怖、广泛性焦虑障碍以及物质/药品导致的焦虑障碍、由其他躯体问题引起的焦虑障碍、其他特定的焦虑障碍和非特定的焦虑障碍。 DSM-5 的焦虑障碍不再包括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急性应激障碍。但 DSM-5 在这几类疾病的顺序上显示了它们密切的相关性,惊恐障碍与广场恐惧不再关联,分别有独立的诊断标准;分离焦虑障碍和选择性缄默症由原分类在“通常在婴幼儿、儿童或者青少年阶段首次诊断的障碍”中改为分类在焦虑障碍中。因为绝大多数有选择性缄默的儿童是焦虑的,诊断标准没有变化。 二、选择性缄默症的概念 选择性缄默症 (selective mutism , SM) 是一种童年障碍,始发于儿童期。以患儿在某些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 ( 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环境等 ) 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言语正常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疾病,智力发展也无障碍而表现出缄默无语。具有这种症状的儿童在发生缄默以前,一般智力发育正常,已具备相当的言语能力。该类儿童具有正常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却会有选择性地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保持缄默不语。 病例举例:菁菁是一名只有 5 岁的小女孩,她原来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无忧无虑。然而两年前,菁菁的父母因感情出现了危机,两人最终离婚。父母离异后,菁菁随父亲与继母一起生活。一天,菁菁与继母带来的孩子发生争吵,继母不分青红皂白,凶狠

学前卫生学题目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小孩眼球的_______距离较短,物体往往成像于视网膜的后面,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 2.传染源是指被_______感染的人或动物,它包括病人、_______和受感染的动物。 3.精神性厌食是一种由_______因素引起的_______障碍。 4.最重要和最常用的生长发育形态指标是_______和_______。 5.脂类是_______和_______的总称。 6.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是_______,又名_______。 7.病原携带者包括_______和_______。 8.脊柱生理性弯曲包括颈部前弯、_______部后弯、腰部前弯和____部后弯。 9.日射病是由于阳光长时间照射_______,使脑膜和大脑充血,为_______的一种类型。 10.骨折的急救原则是_____。儿童骨折时可能发生“折而不断”的情形,这叫做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6分) 1.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 )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B.保护易感者、管理传染源 C.保护感染源、管理易感者、切断传播途径 D.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2.对于3~6岁儿童来说,鱼和肉理想的烧切方法应该是( ) A.碎末 B.去刺、小丁 C.大块 D.肉泥 3.2~7岁儿童身高的推算公式是( ) A.身高=年龄×4+70厘米 B.身高=年龄×4+75厘米 C.身高=年龄×5+70厘米 D.身高=年龄×5+75厘米 4.以下关于左脑的不正确描述是( ) A.左脑主要通过语言和逻辑表达内心世界 B.左脑与右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 C.左脑具有显意识功能 D.很小的孩子能在一群人中辨认出一张脸,这是左脑的功能 5.心脏听诊中,听到的柔和、风吹一样的声音是( ) A.器质性杂音 B.心跳 C.脉搏 D.功能性杂音 6.以下关于儿童恐惧症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部分儿童的恐惧是短暂的,随着儿童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恐惧会慢慢消失 B.儿童只会对具体事物感到恐惧,而对抽象概念则因无法理解,也就无所谓恐惧 C.恐惧症就是恐怖症 D.恐惧症是无法用“脱敏”法矫治的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4分) 1.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 A.智力发展正常 B.乐于与人交往 C.行为统一和协调 D.情绪稳定 E.性格特征良好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

分类号:B F F 广东科技报/2001年/02月/03日/第004版/ 家庭医生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 翁晖亮 菁菁是一名只有5岁的小女孩,她原来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无忧无虑。然而两年前,菁菁的父母因感情出现了危机,两人最终离婚。 父母离异后,菁菁随父亲与继母一起生活。一天,菁菁与继母带来的孩子发生争吵,继母不分青红皂白,凶狠地训斥菁菁。菁菁不敢言声,只能默默地哭泣,哭了一阵之后,慢慢地靠在椅子上睡着了。醒后,菁菁感到头晕、害怕,有一种压抑感。从那以后,菁菁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不愿见人。在幼儿园里不与同学讲话,课堂上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下课后常常在教室里发呆,但在家里能回答父亲简单的问话。她表现胆怯,经常坐着发呆,有时还独自流泪。这种缄默日趋加重,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 很显然,菁菁得了“选择性缄默症”。 缄默症是指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疾病,智力发展也无障碍而表现出缄默无语。具有这种症状的儿童在发生缄默以前,一般智力发育正常,已具备相当的言语能力。起病原因一般与受惊、恐惧、生气等精神因素有关,部分病例与遗传因素有关。本症多在3~5岁时发生,女孩较多,一般表现为缄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 有缄默症的孩子,学前阶段常常未被人发现,家长常常以为孩子胆小、害羞,所以才不愿与人讲话。直到上小学以后,才有所察觉。由于选择性缄默症严重影响着孩子的人际关系、合作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和发展,因此一旦发现,须及早进行治疗。治疗上应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1.避免精神刺激。要尽量避免对孩子的各种精神刺激,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2.消除心理紧张。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逐渐消除陌生、紧张的心理。 3.转移法。患者沉默不语时,不要过分注意,避免迫使患儿开口,以造成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反抗心理。可采取转移法,如父母可以陪孩子游戏,分散其紧张情绪。 4.行为矫正。以阳性强化法效果最好。在情绪松弛的情况下,孩子刚张开口讲话时就给予奖励和鼓励;也可以用孩子最需要、最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条件,让孩子说话。 5.药物治疗。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小剂量的安定类药物或抗抑郁类药物。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360docs.net/doc/583867308.html,

帕金森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帕金森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济南脑科医院帕金森病治疗中心关良帕金森病是多见于中年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慢性病,又称“震颤麻痹”,男性多于女性。帕金森病本身不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一般不影响寿命。随着治疗方法和水平的不断创新和提高,越来越多的病人能终身维持高水平的运动机能和生活质量。当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和合理的治疗,很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最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病情发展到晚期将全身僵直,卧床不起,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和生命危险。它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随着我国人口呈现老年化趋势,患帕金森症的比例也在增加,据统计,目前我省患者已达五万人左右。由于环境污染和某些尚未认识的原因,此病也有向中年人甚至年轻人发展的趋势。 病因 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帕金森病发病的过程,这是因为致病因素通过与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方式和途径作用于人体,从而导致了帕金森病的发生。目前比较公认的直接影响发病的环境因素有:⑴有机化学物质。⑵水源污染:据来自一些工业化国家的报道,帕金森病的发生和流行有一定区域性,而这些区域的水中显然含有某些与致病有关的水溶性物质。⑶农药与工业污染:国外的一些实验表明,帕金森病的发病与农药的使用之间关系密切。此外,环境因素通过破坏机体内部的自由基清除系统,使体内蓄积大量的氧自由基,也间接造成帕金森病的发生。 现在病因研究认为主要是杀虫剂、除草剂对人体的伤害,遗传不起重要作用。主要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正常人脑的纹状体含有多种神经递质,其中一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最多,多巴胺由黑质细胞产生,它为纹状体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正常人身上两者是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而帕金森病者由于黑质细胞遭受大量坏变,多巴胺递减,并且乙酰胆碱的作用相对亢进,于是便出现了帕金森病种种症状,纹状体的多巴胺含量愈少,症状就愈重。症状 ⑴静止性震颤,手指的节律性震颤形成所谓“挫丸样动作。”⑵强直,是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高,为“铅管样强直”。由于肌强直可有头部前倾,关节屈曲等表现。⑶运动迟缓,可有写字过小症;起立及翻身不能,行走时以极小的步伐向前冲去,越走越快,不能即使停步或转弯,称慌张步态。面部表情极少,呈“面具脸”。流涎,严重时可有吞咽困难。⑷其它可有顽固性便秘、大量出汗、皮脂溢出等植物性神经症状表现。

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考试成绩80分,考试通过 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多巴胺激动剂—能够直接刺激多巴胺受体的一类药物,其分子结构可能部分与多巴胺相似。最初作为LD的辅助用药用于晚期出现运动并发症的患者。() A.正确 B.错误 2.左旋多巴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是() A.在外周脱羧变成多巴胺起作用 B.促进脑内多巴胺能神经释放递质起作用 C. 进入脑后脱羧生成多巴胺起作用 D.在脑内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 E.在脑内抑制多巴 胺再摄取 3.男,45岁,因患严重精神分裂症,用氯丙嗪治疗,两年来用的氯丙嗪量逐渐增加至600mg /d,才能较满意的控制症状,但近日出现肌肉震颤,动作迟缓,流涎等症状,对此,应选何药纠正() A.苯海索 B.左旋多巴 C.金刚烷胺 D.地西泮 E.溴隐亭 4.多巴胺可用于治疗()

A.帕金森病 B.帕金森综合症 C.心源性休克 D.过敏性休克 E.以上都不 能 5.帕金森病治疗的目的是() A.缓解症状, 减轻生活残疾 B.避免\推迟\减轻药物并发症&不良反应 C.神经保 护治疗, 减缓\阻断神经变性过程 D.以上均正确 6.增加左旋多巴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是() A.卡比多巴 B.维生素B6 C.利血平 D.苯海索 E.苯乙肼 7.苍白球\丘脑底核毁损切除术的适应症是药物治疗失效不能耐受&出现异动症患者;对年龄较轻, 一侧的震颤、强直疗效好。() A.正确 B.错误 8.目前推荐在临床诊为PD后首先使用激动剂。() A.正确 B.错误 多选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以下属于帕金森病治疗原理的是() A.治愈性治疗 B.保护性治疗 C.对症治疗 D.外科治疗 E.康复治疗 2.下列对于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的描述正确的是()

幼儿入园焦虑与适应性案例分析

每年秋季开学,意味着很多幼儿由家庭走向社会,幼儿从这一刻起,就迈出了家庭的狭小天地,而真正走进了充实灿烂的集体生活。然而,幼儿初次离开亲人,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将面临许多不适应:没有亲人,只有陌生的老师和同龄的小朋友;没有人整天围着自己转;吃点心,玩玩具不能随心所欲。面临着陌生环境对自己的挑战和冲击,他们的反应是哭闹, 拼命地哭喊、尖叫,不让父母离开,无视老师的安慰,拒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或者会静静地坐在活动室的一角,默默地伤心流泪,不理不踩其他小朋友,也有的会拒绝进食。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幼儿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亲人分离是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幼儿刚入园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一般说来,孩子眷恋父母,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的天性或本能。依恋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表现。一定的依恋,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日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由于孩子过分的依恋而产生的分离焦虑,会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那么,长时间处于消极的焦虑状态,会严重地影响幼儿身心发展。 对于入园焦虑的干预措施有很多,所有的措施都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三个问题:不安全的认知、负性情绪和逃避的行为。并且,这些措施都需要家园双方的密切合作。下面,笔者就针对新生入园焦虑的各种现象进行逐一分析。 案例一:选择性缄默 QQ小朋友在刚进幼儿园的一段时间几乎不说话,虽然她在家里话很多。一整天,她只是在向老师提要求时才说最简单的话,如:“我想尿尿。”但她似乎非常注意观察老师和别的小朋友,她看人的眼神非常专注,几乎是紧盯着对方,尤其注意观察老师的言行。她会记住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许多细节,回家后详细地复述给父母听。她告诉妈妈她害怕幼儿园,不想上幼儿园,她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想说话。 分析: 个体原因 这是一个因为入园焦虑而产生“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她的语言发展很好,但是她担心交流会给自己带来意外的麻烦。她默默地观察周围,揣摩老师的要求,行动小心谨慎,循规蹈矩。这种对新环境的不良适应如果没有得到矫正,将会发展成为“社交恐惧症”。 孩子对新鲜刺激的反应速度与程度是不同的。有一些孩子天生容易过度兴奋或者退缩,对新环境的刺激反应过分的敏感,这种稳定的特质是引发入园焦虑的危险因素。QQ就是这样一个敏感的孩子。她不习惯幼儿园里的集体活动规则,害怕因为做错事情而被老师批评,对集体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约束感到很不适应。这可以从她回家对父母口述的幼儿园生活看出来——她把同班孩子受到批评的次数和原因一次不漏地记在心里。由于害怕批评,她开始拒绝上幼儿园,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早上入园前都表现出痛苦的样子。 家庭影响 通过观察老师发现,QQ的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过分关注,行动上过度保护。孩子对父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家里几乎寸步不离地跟着母亲,晚上要求与父母同睡,平时缺少独自面对外界环境的机会,缺乏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孩子在离开父母时非常痛苦。为了保护自己,孩子在面对新环境的时候小心谨慎,沉默寡言,惟恐做错事情。 干预措施: (1)安全认知 大力鼓励孩子,抓住任何时机表扬她,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知道老师喜欢她。 (2)行为强化 为了强化孩子的正行为,老师经常找机会与孩子谈天交流。当孩子说话时,老师就及时

选择性缄默症对幼儿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需要,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受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幼儿心理出现不健康的信号。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幼儿,他们在家中往往能正常主动说话,但在幼儿园“拒绝”同老师或同学说话、交往。而中国人性格较为内向,儿童在开始上幼儿园或小学时不说话,往往易被性格内向和害羞等理由而忽略,也有的幼儿在幼儿园能够与人交流,回家后在成人面前交流胆小、紧张,在我的教学生涯也遇到过这样的幼儿: 案例表现a: 徐某,女,2001年11月出生,四岁转园后来我园上中班,智力较好,入园后从不愿意与人交往,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坐着,表现出非常内向的性格,胆子小,害怕在集体面前表现,也不愿意与陌生人交流。而在家表现很活跃、很调皮,喜欢在家爬上爬下,而且经常唱歌跳舞表演给父母看,父母都说是个活泼而调皮的女孩。 案例表现b: 陈某,男,2001年3月出生,两岁半来上小班,智力一般,入园后和同伴有交往、交流。在成人面前不愿意说话,说话时比较胆小紧张。参加集体活动不主动,注意力不集中,不敢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而下课后就表现得很活跃、调皮,经常有攻击同伴的行为。回家后从不说幼儿园的事情,对父母的提问也是不愿意回答。 对于这些孩子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语言理解水平,并有足以进行社会交往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某种场合下(家里或熟人中)能够正常的讲话。虽然具备语言的表达能力,但根据社会情况不同、在语言运用方面却有很大差别,即在某些场合能讲话,在另一场合则沉默或接近沉默,不能讲话可长期存在。他们本身言语表达都是正常的,只不过在某种场景或者对象上选择不说话,都是属于选择性缄默症。 什么叫“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小儿在言语获得成功之后,因精神因素而出现的、在某种场合下沉默不语的症状。其实并不是语言障碍,而是社会功能性行为的问题。多在3—5岁起病,女还比较多见。主要是表现为在公众场合拒绝讲话,不与人交流,而回家却表现判若两人。有的则相反,在幼儿园问一句说一句,回家后则一言不发,见到亲人与其他孩子说话,立即低头不语,这种症状在言语表达上与场景和对象有着鲜明的选择性,所以叫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多发生于敏感、胆怯、孤僻性格儿童,发生的原因很多,有家庭封闭、很少接触外界造成的,长期的“老—小”关系,也有父母过分溺爱、保护或初次离开家庭、环境变动等而起病,部分病例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原因: ①幼儿性格大多敏感、胆怯、孤僻、情感脆弱; ②过分依赖于亲人,独立生活能力差;

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诊断及治疗.docx

考试成绩 80 分,考试通过 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多巴胺激动剂—能够直接刺激多巴胺受体的一类药物,其分子结构可能部分与多巴胺相 似。最初作为LD 的辅助用药用于晚期出现运动并发症的患者。() A.正确 B.错误 2.左旋多巴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是() A.在外周脱羧变成多巴胺起作用 B.促进脑内多巴胺能神经释放递质起作用 C.进入脑后脱羧生成多巴胺起作用 D.在脑内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 E.在脑内抑制多巴胺再 摄取 3.男,45 岁,因患严重精神分裂症,用氯丙嗪治疗,两年来用的氯丙嗪量逐渐增加至600mg /d,才能较满意的控制症状,但近日出现肌肉震颤,动作迟缓,流涎等症状,对此,应 选何药纠正() A.苯海索 B.左旋多巴 C.金刚烷胺 D.地西泮 E.溴隐亭 4.多巴胺可用于治疗()

A.帕金森病 B.帕金森综合症 C.心源性休克 D.过敏性休克 E.以上都不能 5.帕金森病治疗的目的是() A.缓解症状 , 减轻生活残疾 B.避免推迟减轻药物并发症& 不良反应 C.神经保护治疗 , 减缓阻断神经变性过程 D.以上均正确 6.增加左旋多巴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是() A.卡比多巴 B.维生素 B6 C.利血平 D.苯海索 E.苯乙肼 7.苍白球丘脑底核毁损切除术的适应症是药物治疗失效不能耐受&出现异动症患者;对年龄较轻 , 一侧的震颤、强直疗效好。() A.正确 B.错误 8.目前推荐在临床诊为PD 后首先使用激动剂。() A.正确 B.错误 多选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以下属于帕金森病治疗原理的是() A.治愈性治疗 B.保护性治疗 C.对症治疗 D.外科治疗 E.康复治疗 2.下列对于儿茶酚-氧位 -甲基转移酶 (COMT)抑制剂的描述正确的是()

2018年10月自考《精神障碍护理学》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精神障碍护理学》真题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精神障碍护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30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是 A.错觉 B.幻觉 C.感知综合障碍 D.感觉过敏 2.患者用“%”代表离婚,这一症状是 A.虚构 B.象征性思维 C.语词新作 D.视物变形 3.属于紧张症候群的精神症状是 A.强迫意向 B.刻板动作 C.强迫动作 D.意向倒错 4.精神自动症综合征患者可见于 A.AD B.PTSD C.精祌分裂症 D.酒依赖 5.以下属于护患沟通的基本原则的是 A.以患者为中心 B.提高护理依从性 C.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D.避免护患纠纷 6.了解遗传度最有效的办法是 A.寄养子研究 B.家系调查 C.双生子研究 D.流行病学调查 7.患者受精神刺激后,表现幼稚,把周围人称“叔叔”、“阿姨”,这一症状是 A.Ganser综合征 B.错觉 C.童样痴呆 D.刻板言语 8.Turner综合征的特异性临床特征为 A.宽短掌 B.头发浅黄 C.大睾丸 D.卵巢缺如 9.厌恶疗法用于治疗 A.进食障碍 B.酒精依赖 C.儿童行为问题 D.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康复 10.社会康复是指 A.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B.正确认识疾病 C.提高工作兴趣 D.纠正性格缺陷 11.治疗PTSD宜选用 A.托吡酯 B.己酮可可碱

C.尼莫地平 D.艾斯能 12.下列属于认知心理治疗基本理论的是 A.学习理论 B.意识与无意识 C.经典条件反射 D.图式 13.重复训练和调整环境是康复的 A.内容 B.目的 C.手段 D.对象 14.特发性过度嗜睡患者发作期间可给予 A.唑吡坦 B.文拉法辛 C.莫达芬尼 D.奥氮平 15.属NE和DA再摄取抑制剂的抗抑郁药为 A.米氮平 B.瑞波西汀 C.氟西汀 D.安非他酮 16.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近日病情恶化,夜里出现胡言乱语,恐惧、紧张,这一症状很可能是 A.谵妄 B.人格改变 C.焦虑抑郁 D.惊恐障碍 17.患者听到广播声音的同时看到播音员的人像站在面前,这一症状是 A.功能性幻觉 B.反射性幻觉 C.非真实感 D.异己体验 18.患者称“我的血液全是聪明,又浓又稠,我必须生个孩子,把聪明分给他一半,要不然就喝可乐,把聪明冲淡一点”,这一症状是 A.思维破裂 B.象征性思维 C.逻辑倒错 D.内脏性幻觉 19.患者从外地旅行回家,一下车就感觉环境不对头,周围人神色异常,用特殊眼光看自己,是在给自己发信号,这一症状是 A.超价观念 B.原发妄想 C.物理影响妄想 D.感觉过敏 20.患者已明显消瘦,但仍认为自己太胖,不断为自己设定过低的体重标准,一边吃一边感到身体的某个部位在变胖,这一症状是 A.强迫观念 B.强制思维 C.内脏性幻觉 D.体像障碍 二、病例串选择题:本大题共有四个简要病例,每个病例有五个与之相联系的问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病例1: 患儿男性,5岁,不讲话,有要求用哭闹表示,不和小朋友玩,独来独往,不喜欢玩具,喜欢小瓶子。 21.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选择性缄默症 B.孤独症 C.童年社交焦虑障碍 D.Tourette综合征 22.治疗首选 A.教育训练 B.托莫西汀 C.硫必利 D.系统脱敏

儿童出现选择性缄默症表现及解决对策

我们知道,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经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在某些社交场合保持沉默无语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不是语言障碍。这类患儿的发音器官、听觉器官都无器质性损害,智力发育也无异常。但是孩子出现选择性缄默症而不及时治疗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一生,那么儿童出现选择性缄默症的表现有哪些?有什么解决对策吗?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3个表现 1.本症大多于3-5岁起病,女孩多见,主要表现为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但这种缄默有选择性,即在一定场合下讲话,如在家里或对熟悉的人讲话,而在另一种场合就不讲话,如在幼儿园或对陌生的人。 2.少数患儿正好相反,在家里不讲话而在幼儿园里讲话。缄默时与其他人交往,可用做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用“是”、“不是”、“要”、“不要”等最简单的单词来回答问题。待学会写字后,偶尔也可用写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3.这类患儿在上学前不易被父母发现,患儿不愿与不熟悉的人讲话,常被父母认为是胆小、害羞的缘故。直到上小学以后,表现为不愿回答任何问题,不愿

与其他同学交谈,不参加集体活动时才被发现。患儿能照常参加学习,学习成绩好坏不一,部分患儿拒绝上学。 引发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3大原因 本症一般无脑器质性原因。目前认为,是因精神因素作用于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儿童而产生的,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1.病前具有性格特征 患儿病前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患儿的父母常有人格异常和精神障碍。 2.发育成熟延迟 患儿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部分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3.心理社会因素 患儿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儿童、家庭环境突变等,有些患儿就是在家庭环境变迁或一次明显的精神刺激后发病。 关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

帕金森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孙斌 以多动为主要表现者易于早期诊断。有关神经介质、神经肽类、神经内分泌等,均不能作为临床确诊依据。脑CT 、MRI 检查无特殊改变。 1.帕金森病血生化检查是否处于正常水平? A.异常水平 B.正常水平 帕金森病(PD)由英国学者James Parkinson(1817)首先描述,又称为震颤麻痹(Shaking palsy)。临床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障碍为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1、帕金森病的病因尚未清楚

1.1 流行病学: 该病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增高, 50岁以上的发病率约为500/10万, >60岁为1 000/10万。约2/3的PD发生在50-60岁,30岁以下发病约1%。我国既往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率偏低,但新近的调查发病率结果与国外相近。患病率:白种人每10万人为60-180,黑人为85.7,日本人为34.3-55.0。早期患者占总患病人数的40%左右。20世纪末,美国约有100万PD患者;目前估计我国老年PD患者可能超过130万。 1.2 病因: 尚未清楚,目前受人关注的有三大因素。 (1)进展性老化因素:PD发病与年龄有关,40岁以下仅占10%,40-50岁为20%,50岁以上为70%,中老年常见。正常人随着年龄增长黑质中DA神经元不断有变性、丢失,当DA神经元丢失80%以上、纹状体DA含量减少超过80%时,才出现PD症状。随着老化而神经细胞内MAO含量却居高不下,可能为促发因素。而80岁以上患病率仅约1%,故年龄绝非PD发病的唯一因素。 (2)遗传因素:约10%-15% PD有阳性家族史,年轻发病者多有近亲同病发病史。有人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低,或多基因遗传;新近的研究认为与线粒体DNA突变有关。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工业污染)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有研究通过对5 000名PD患者调查,发现发病率与使用杀虫剂或化学制品有关。 80年代初在洛杉机由吸毒者发现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经MAO-B催化形成N-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 + ),它对黑质DA神经元具有高亲和力、选择性毒害作用。推测其毒害机制为,对线粒体呼吸链中复合体Ⅰ的毒性而导致: (1)ATP合成抑制; (2)NADH(还原辅酶Ⅰ)及乳酸堆积; (3)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急剧变化; (4)谷胱甘肽合成减少,氧自由基生成过多,最终神经元死亡。 1.3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自由基生成、氧化反应增强、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以及线粒体功能异常、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物等因素,导致黑质DA神经元细胞变性,其中线粒体功能异常起主导作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有关的酶和基因片段的研究亦支持这种看法。研究发现黑质组织线粒体复合物Ⅰ基因缺陷、遗传异常,会导致易患性,在毒物等因素的作用下,黑质复合物Ⅰ活性受到影响,而导致神经元细胞变性、死亡。因此, 大多数学者认为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在PD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