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和治疗(一)

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和治疗(一)
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和治疗(一)

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和治疗(一)

【摘要】选择性缄默症是一个多病因的童年障碍,内在心理冲突、人格特质等内部因素以及家庭环境、语言环境等外在因素对该类儿童均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虽然使用普遍但一般不作为治疗的首要选择。心理治疗中的个别治疗、家庭治疗以及学校中的干预是比较有效的干预模式。但鉴于该症是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对此类儿童进行治疗时应更多地采用综合干预。

【关键词】选择性缄默症多病因心理治疗

【Abstract】Selectivemutismisamulti-pathogenyhandicapwhichistakenbadinchildhood.Boththeinterfactorslike psychogenicconflict,personality,ectandtheexteriorfactorslikefamilyenvironment,languagecircumst anceareaffectthesechildrenprofoundly.Aboutthetherapy,medicationisemployedwidelybutitshould n’tbetheprincipalchoice.Individualtherapy,familytherapyandinterventioninschoolareuseful.Thesel ectivemutismistheresultofmulti-pathogeny,sotheall-aroundinterventionisbeenadvocated. 【Keywords】selectivemutismmulti-pathogenypsychogenictherapy

1.前言

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mutism,SM)是一种童年障碍,始发于儿童期。该类儿童具有正常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却会有选择性地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保持缄默不语。

目前关于选择性缄默症还没有国际性或全国范围的大样本研究,只有少数有关其患病率的报告。BrownandLloyd的研究表明,选择性缄默症在5岁儿童中的患病率为0.72%;这些儿童在刚入学的8周内完全缄默,但在1年后只有0.03%至0.06%的儿童仍然保持缄默1]。Kopp 和Gillberg对7到15岁的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在这些儿童中,选择性缄默症的患病率为0.18%3]。而在8岁儿童中测查出的患病率为1.89%,其中只在学校中保持缄默的则为0.4%4]。从上述的患病率调查可以看出,年龄较小的儿童群体比之年龄较大(15岁以上)的儿童群体,患病率要相对较高5]。而童年早期是儿童各项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会极大地限制儿童的发展。有干预报告表明,如果缺乏有效的治疗,选择性缄默症的问题有可能持续到小学、中学甚至高中阶段,而如果进行干预,治疗一至两年后,选择性缄默的问题便获得改善。因此尽管选择性缄默症的发生率不高,但是作为一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群体仍然应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正是要通过症状特点的描述、致病原因的分析对其做系统介绍,并对相关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2.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特点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对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特点有比较详细的描述。(1)在某种或多种特定的社交场合(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场合、被他人注意或被他人要求说话时)长时间拒绝说话,但在另一些场合说话正常或接近正常,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正常;(2)已经对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产生了严重影响;(3)这种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不包括入学的第一个月);(4)排除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如口吃)、广泛性发展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过去10年的研究发现,尽管作为一种独立的障碍类型6],大多数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存在着共病现象。

首先,最多的观点是认为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存在着与焦虑障碍相似的症状。Dummit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他们的研究中所有的选择性缄默症儿童都符合回避障碍和社交焦虑的诊断标准,并且有接近一半的儿童有其它的焦虑障碍7]。还有的研究表明,在年幼的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当中,有90%的儿童除了不愿意说话外,其他症状都符合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8]。

此外,不少研究者认为选择性缄默症并发有更多种的障碍。Kristensen报告说,大量的选择

性缄默症儿童同时符合发育障碍和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9]。还有不少的案例报告将选择性缄默症看作是诸如恐惧障碍、分离性障碍或者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等数种障碍的并发症。Gillberg等人则报告出,在选择性缄默症儿童的家族成员中,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症比较普遍10]。

3.病因分析

有关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分析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选择性缄默症是一个多病因的童年障碍。总体来说,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大致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

3.1内在原因

内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存在的某些特点,包括内在心理冲突、人格特质和其他心理特征等。

3.1.1心理动力冲突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未解决的心理动力冲突是选择性缄默症的主要形成原因,在他们看来,这类儿童的人格发展固着在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中的肛门期阶段。对创伤性经验的反应、性虐待、长期住院、父母离婚、亲人死亡、经常性搬家也被认为是可能的形成原因,在此类情景下,压抑的情绪使儿童把怒气转移到父母身上,或把自己退回到以前不会说话的阶段,这是儿童应对愤怒和焦虑的一种方法,是为了惩罚父母而采取的一种手段11]。

3.1.2人格因素

依据临床研究发现选择性缄默症儿童的病因与自身气质及焦虑人格特质有关。通常这类儿童害羞、回避、情绪敏感、焦虑、退缩、依赖心重、强迫特质。由此衍发的症状有学业失败、拒绝上学、受嘲笑而抑郁、代罪人受过、社会孤立、发脾气、反抗行为、社交与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3.1.3其他心理特征

另外,其他的一些内在心理因素也可能会对选择性缄默症的产生带来影响。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所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的诊断标准则明确指出,这类儿童选择性地不说话是因为情绪因素所造成的。

3.2外在因素

任何一个个体都是在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互动中逐渐发展起来,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深刻的,对选择性缄默症的儿童来说也是如此。

3.2.1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第一场所,家庭环境是对儿童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父母过度保护、支配的母亲、疏离的父亲都是可能导致选择性缄默症的原因。这类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剥夺儿童学习人际技巧的经验,从而造成儿童的人际技巧缺陷;以至他们无法恰当地处理社会性线索、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最终选择以不说话的方式来处理周遭的人际关系。

当然父母过度保护并不是造成社会性技巧缺陷的唯一原因。特殊的生活环境也可能造成社会性技巧缺陷。如从小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无同伴玩游戏,无法学习同伴间的各种互动技巧,造成人际技巧缺陷,从而害怕与陌生人互动,因此导致选择性缄默症。

3.2.2言语或语言障碍

选择性缄默症儿童通常有正常的语言技巧,没有接受性语言障碍的问题,只有部分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存在神经生理发展落后、说话障碍及语言发展迟缓等问题。如果语言变异情形过于严重,将会让孩子在说话时处于极为焦虑状态,而选择以缄默藏拙,移民儿童中选择性缄默症发生率高,也印证了语言障碍与选择性缄默症有关。

3.2.3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

行为学家认为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系列被强化的消极学习模式所造成的行为问题,是一种“以

拒绝说话这种方式作为应对外界环境的惯常反应”12]。也就是说,缄默状态是患儿处理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表现。行为专家认为患儿的沉默行为是功能性的,主张不良的外界环境是这种状态持续存在的维持因素。

因而患儿的这种缄默状态是一种适应行为,而不是病态行为。

3.3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近来的研究发现,内在、外在因素都对选择性缄默症存在影响,把其中任何一种作为单一的致病因素都是不全面的。因此,目前的观点是选择性缄默症是儿童内在人格特质、外在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13]。

一个先天人格特质上害羞、焦虑、退缩、内向、胆小的孩童,如果遭遇较为害怕的外在情境,如频繁地搬家或转校、父母师长管教严格、被同学嘲笑戏谑等,将会使儿童容易受到伤害并造成严重退缩行为,这一类儿童可能会在遇到挫折或人际关系困难时,选择以缄默方式来逃避困境。

4.治疗模式

4.1药物治疗

已有证据显示此病症与遗传因素有关,因此药物在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中得到普遍的应用。主要有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包括氟西汀、苯异肼、氟戊肟胺等14]。由于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和长期疗效还不确定,所以一般不把药物治疗作为首先的治疗方法,但是如果其他疗法效果不好,药物治疗可以加入到治疗方案中来。

4.2心理治疗

选择性缄默症的形成受到个体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对此类问题儿童进行干预的时候,可以采用个别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多种模式。

4.2.1个别心理治疗

个别心理治疗的方法包括游戏治疗、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导向的艺术治疗。最近,行为和认知疗法被普遍运用而且有很好的疗效15],而心理动力的治疗方法已经很少使用。行为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行为治疗可以帮助患儿调节情绪,克服急躁和焦虑,纠正处理问题的行为模式。常用的方法有正性强化法、负性强化法、脱敏法、录像自我模型法等。认知疗法通常比精神分析导向的疗法有更短的疗程,可以节约大量的治疗成本。但是对于那些病期较长的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在使用行为和认知疗法时也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16]。

克罗恩病治疗新目标_黏膜愈合

胃肠病学2011年第16卷第2期 ·临床实践·克罗恩病治疗新目标:黏膜愈合 胡品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510080) 摘要一直以来,传统治疗大多无法达到黏膜愈合的目标,生物制剂的应用改变了这一观念。黏膜愈合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复发率以及手术率的减少存在一定的关系。黏膜愈合已逐渐成为克罗恩病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以及日常临床实践的客观指标。早期积极的药物治疗可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和更高的黏膜愈合率这一事实正逐渐得到认同。促进并维持黏膜愈合可能有助于改变克罗恩病的自然病程。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Crohn病;治疗;黏膜愈合 New Goal for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Mucosal Healing HU Pinji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80) Abstract Traditional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 mostly could not achieve the goal of mucosal healing,however, the emergence and use of biological agents have changed the concept.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mucosal healing and the clinical recurrence rate,as well as reduction of operation rate of Crohn’s disease.Mucosal healing is now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end point in clinical trial and is also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Early and intensive medical treatment could achieve higher clinical efficacy and mucosal healing rate and has gradually reached a consensus.Promoting and maintaining mucosal healing might be helpful for changing the natural course of Crohn’s disease. Key word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Crohn Disease;Therapy;Mucosal Healing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一直以来,黏膜愈合(mucosal healing)是UC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就CD而言,直至上世纪90年代,CD的治疗仍仅以临床症状缓解为目标。原因是,传统治疗大多无法达到黏膜愈合的目标,因而看似临床症状缓解与黏膜愈合缺乏必然的关系,也就更难判别黏膜愈合对CD自然病程的影响。生物制剂的应用改变了这一观念,因为生物制剂不但能迅速缓解症状,而且还能促进并维持黏膜愈合。进一步研究发现,黏膜愈合与CD的临床复发率以及手术率的减少存在一定的关系。将黏膜愈合作为CD治疗的新目标越来越受到重视,黏膜愈合已逐渐成为CD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以及日常临床实践的客观指标[1],黏膜愈合也为最终实现改变CD自然病程带来新的希望。 一、CD内镜活动指数和黏膜愈合的定义 目前主要以结直肠镜检查评估CD结肠和回肠末段病变严重程度和治疗后的改变。CDEIS (the Crohn’s disease endoscopic index of severity)[2]被视为评价CD内镜严重程度的金标准,具有可重复性,且与反映CD临床活动的指标—— —CD疾病活动指数(CDAI)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其计算方法复杂,尤其是在估计溃疡或病变黏膜的面积以及区分深溃疡与浅溃疡等方面较为困难。简化的CD 内镜评分系统(simple endoscopic score for Crohn’s disease,SES-CD)[3]与CDEI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对其进行评估的研究尚少。Rutgeerts评分系统[4]用于评价回肠末段或回结肠切除术后新的回肠末端或吻合口病变严重程度,对临床复发具有预测价值。 黏膜愈合目前尚无公认的内镜标准。溃疡是CD肠黏膜炎症的主要表现,近年对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促进黏膜愈合疗效的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标准是治疗后所有溃疡完全消失或瘢痕化[5,6]。该标准简单易行,但存在以下问题:假如患者原有的很多深的大溃疡都已消失,仅存一个小的浅溃疡,按此标准则被列为无效,这可能会导致 DOI:10.3969/j.issn.1008-7125.2011.02.001 65··

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和治疗(一)

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和治疗(一) 【摘要】选择性缄默症是一个多病因的童年障碍,内在心理冲突、人格特质等内部因素以及家庭环境、语言环境等外在因素对该类儿童均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虽然使用普遍但一般不作为治疗的首要选择。心理治疗中的个别治疗、家庭治疗以及学校中的干预是比较有效的干预模式。但鉴于该症是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对此类儿童进行治疗时应更多地采用综合干预。 【关键词】选择性缄默症多病因心理治疗 【Abstract】Selectivemutismisamulti-pathogenyhandicapwhichistakenbadinchildhood.Boththeinterfactorslike psychogenicconflict,personality,ectandtheexteriorfactorslikefamilyenvironment,languagecircumst anceareaffectthesechildrenprofoundly.Aboutthetherapy,medicationisemployedwidelybutitshould n’tbetheprincipalchoice.Individualtherapy,familytherapyandinterventioninschoolareuseful.Thesel ectivemutismistheresultofmulti-pathogeny,sotheall-aroundinterventionisbeenadvocated. 【Keywords】selectivemutismmulti-pathogenypsychogenictherapy 1.前言 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mutism,SM)是一种童年障碍,始发于儿童期。该类儿童具有正常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却会有选择性地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保持缄默不语。 目前关于选择性缄默症还没有国际性或全国范围的大样本研究,只有少数有关其患病率的报告。BrownandLloyd的研究表明,选择性缄默症在5岁儿童中的患病率为0.72%;这些儿童在刚入学的8周内完全缄默,但在1年后只有0.03%至0.06%的儿童仍然保持缄默1]。Kopp 和Gillberg对7到15岁的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在这些儿童中,选择性缄默症的患病率为0.18%3]。而在8岁儿童中测查出的患病率为1.89%,其中只在学校中保持缄默的则为0.4%4]。从上述的患病率调查可以看出,年龄较小的儿童群体比之年龄较大(15岁以上)的儿童群体,患病率要相对较高5]。而童年早期是儿童各项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会极大地限制儿童的发展。有干预报告表明,如果缺乏有效的治疗,选择性缄默症的问题有可能持续到小学、中学甚至高中阶段,而如果进行干预,治疗一至两年后,选择性缄默的问题便获得改善。因此尽管选择性缄默症的发生率不高,但是作为一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群体仍然应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正是要通过症状特点的描述、致病原因的分析对其做系统介绍,并对相关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2.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特点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对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特点有比较详细的描述。(1)在某种或多种特定的社交场合(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场合、被他人注意或被他人要求说话时)长时间拒绝说话,但在另一些场合说话正常或接近正常,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正常;(2)已经对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产生了严重影响;(3)这种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不包括入学的第一个月);(4)排除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如口吃)、广泛性发展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过去10年的研究发现,尽管作为一种独立的障碍类型6],大多数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存在着共病现象。 首先,最多的观点是认为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存在着与焦虑障碍相似的症状。Dummit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他们的研究中所有的选择性缄默症儿童都符合回避障碍和社交焦虑的诊断标准,并且有接近一半的儿童有其它的焦虑障碍7]。还有的研究表明,在年幼的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当中,有90%的儿童除了不愿意说话外,其他症状都符合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8]。 此外,不少研究者认为选择性缄默症并发有更多种的障碍。Kristensen报告说,大量的选择

幼2第六章_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幼二第六章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费县实验幼儿园王霞 教学内容: 1.我说不出来 2.我的眼睛会说话 教学目的: 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重视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掌握培养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家长了解并重视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教学难点: 掌握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解说理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法式、采访对话式 教学过程: 各位家长朋友上午好: 很高兴我们再次聚在这里共同讨论教育孩子的策略、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探讨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关于孩子口语发展关键期的问题。 一.案例引出课题: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的重要性 教师讲解:案例一[印度狼孩的故事] 案例二[二战时期迷失的日本兵的故事]

思考讨论: 通过这两个案例,您发现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怎样重要的作用? 请家长交流意见和看法。 教师讲解分析:如果狼孩在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一事例说明:人类的语言不是天赋的,语言的发展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发展的结果。特别是0——6岁,是人的语言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因为在这个阶段,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络,就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错过这个时期,会给人的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而一个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有重新返回时,因为不存在关键期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得以弥补。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孩子语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孩子学习口语的关键期,因为这个时候,随着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大,孩子好奇、好问、好模仿,样样想尝试,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特别高,学说话最快,是获得词汇的高潮时期。如果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口语发展遇到障碍,以后进行弥补将会出现很大困难。 美国医药学会的前会长大卫?奥门博士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出一种能力,让别人能够进入我们的脑海和心灵,能够在别人面前、在人群当中、在大众之前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传递给别人。在我们这样努力去做而不断进步时,便会发觉:真正的自我正在人们

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 是一种精神障碍,患者在某些特定场合因为焦虑或极度害羞,即使能够说话也不敢开口说话。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把选择性缄默症描述为儿童的罕见心理失调。有这症的儿童的说话和理解语言能力完全正常,但在某些需要说话的社交场合却说不出话来。他们其它行为和学习能力都正常,尽管他们会显得非常退缩,不愿意进行团体活动。譬如一个小孩在学校里完全静默,在家中却自由说话,不过如有陌生人在场可能又令小孩静默。 选择性缄默症并不视为沟通障碍,因为大部份儿童患者会以面部表情和手势等沟通。有时候选择性缄默症是广泛性发展障碍或精神障碍的病症。 选择性缄默症或会误诊为自闭症,尤其若在心理学家面前表现得特别退缩。很不幸的,这可能令治疗用错方法。 与一般见解相反,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情况不一定在长大后改善,故此年轻时即应积极接受治疗。现行治疗方法通常是鼓励和引导患者到各种社交场合。 ※选择性缄默症的通常特征有: ?在某些期望说话的特定社交场合(例如在学校),持续无法说话,即使在其它 场合能够说话。 ?这状况影响学习或工作表现,人际沟通。 ?这状况已持续超过一个月(不仅限于上学第一个月)。 ?不说话的原因不是对社交场合中的语言不了解或不习惯使用。 ?这状况不适合以某些沟通障碍解释(例如口吃),也不仅于广泛性发展障碍、 精神分裂或其它精神障碍的时候发生。 以前的英文病名elective mutism,显出对此症的误解普遍,甚至心理学家也不例外:误以为患者自己决定在某些场合缄默,但实际上是他们的极度焦虑迫使他们缄默,即使想说话,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为了表示其非自愿性,在1994年英文名从带有自愿含义的旧名,改为中性的selective mutism。 此症的发生比例仍不清楚。由于公众极大部份不知道此症,很多个案没被发现。以有纪录的个案统计,发病率为1比1000。但在《美国儿童及青年精神病学院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一份2002年的研究中,这比例提高至7比1000。 目前还没有找到任何病因,但有证据显示有遗传因素,女性比男性患者较多。患者焦虑时通常有以下表现,或会被误为无礼: ?觉得难以保持眼神接触。

幼儿行为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幼儿行为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不爱说话的孩子 南宁市福利院慈海幼儿园李顺霞 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人类构建知识、发展能力、适应社会、集体生活的重要途径,而本案例中的小七(化名)进入幼儿园7个月,却还存在着不愿意在集体中表达,不愿意跟班级中的小朋友和老师用语言交流的情况。为改善小七这个情况,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针对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同时加强家园沟通,共同帮助小七。 一、基本情况 (一)个体情况 小七,3岁,男孩,是一对异卵双胞胎中的哥哥,来幼儿园已经7个月了。 (二)家庭情况 医生爸爸一人赚钱养家,妈妈是一位全职太太,小七还有一个6岁的哥哥和一个双胞胎弟弟,据了解,哥哥在幼儿园也不喜欢说话,不喜欢跟老师交流,已经大班了,每天跟老师交流最多的就是两句话——“老师早上好!”和“老师再见”。 二、问题概述 小七来幼儿园已经七个月了,但是一直都不太愿意说话,跟班里的两三个小朋友偶尔有打闹、很简单的语言交流,但是与班上老师几乎没有语言交流,也不能回应教师的打招呼、点名、提问等。当小七有小便的要求的时候,就会摸着裤裆,不说话、看着老师,如果老师没有发现他的意图,偶尔有其他小朋友会帮助他们告诉老师。没有小朋友帮助的时候,老师尝试耐心地询问他是不是想上厕所,小七只是一直看着老师,摸着裤子,希望老师明白之后让他去上厕所,不管老师怎么引导,他都不愿意说出来,最后老师没办法,只能带着他去上厕所,而下次,这种情况依旧继续。 三、观察与诊断 (一)教师初步诊断 孩子是不是得了选择性缄默症?“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是指已经获得了正常的语言功能儿童,因精神刺激的影响而表现在某些社交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行为学家认为,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他们处理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表现,沉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最有利的自我保护工具,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学会适应环境变化的孩子,当他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会给自己带来紧张感的时候,缄默几乎成为了他们最直接的本能反应。”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老师对小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2

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 一、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的定义 我们认为游戏治疗策略是以游戏活动的方式为儿童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环境,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然后由游戏治疗师帮助引导和解除各种困扰,使其获得发展的一种心理治疗手段。 二、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的功能 游戏是儿重喜爱的活动形式,也是儿重的主导活动,它在学前特殊儿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心理治疗来说,游戏治疗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治疗方式。 第一,游戏治疗可以作为诊断学前特殊儿童问题的工具,辅助其他诊断方法,借以深入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潜在动机及原因。 第二,游戏治疗为学前特殊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谐及愉快的气氛,允许儿童自由发挥,同时治疗者还能提供积极的尊重、温暖的关怀以及同情和支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第三,游戏治疗弥补了学前特殊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活动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使治疗师和儿童本身较易接触与了解问题的焦点所在,并适时地引导他们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第四,游戏治疗能帮助学前特殊儿童通过游戏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将潜意识的过程呈现出来,并使紧张、焦虑、恐怖及不满等消极情绪体验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发泄,帮助其处理内在的情绪状态,形成健康的心理。 第五,为学前特殊儿童提供了社会性技能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打破自我封闭的硬壳,发展适当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自信心,建立起新的情感交往模式,有效地提高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兴趣和愿望。 三、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 (一)游戏治疗的过程 游戏治疗是个连续的过程,一般包括开始阶段、治疗阶段和结束阶段。这几个骱段部分重叠且又循序渐进,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和治疗目标。 1.第一次面谈 儿童一般在首次咨询时是由父母陪同来就诊的,治疗师应先问父母一些有关问题,让父母填写一些问卷和量表,时间不宜过长,注意不要让儿童产生受冷落、受指责的感觉。然后,治疗师向儿童说明游戏的限制及保密,准备进入游戏室。父母一般不进去,特殊情况下,如儿童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允许父母将其送人游戏室,但父母要在治疗开始前退出游戏室。 2.建立关系阶段 治疗师和儿童之间建立良好关系,不仅是对儿童的问题行为作出较为合理、较为全面评估的前提,也是治疗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儿童进入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会产生各种不安和紧张,而且会对新环境、新关系进行试探和摸索,并对新经验的真实性以及新关系的界限以自己的方式加以考验。所以,治疗师应该为儿童创造一个开放、容许和接纳的气氛,用真诚去体会儿童在游戏时所流露出的真实感情,并适时加以澄清,或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尝试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在这个阶段,应避免给儿童劝告、教导、任何批评和暗示。这样儿童才会慢慢放下防备心理,在安全、信任、自由的环境里游戏,开放自我,显露出问题。此时,治疗师应该及时、敏感地把握问题的所在,并针对儿童的问题提出初步的假设。 3.评估与诊断

选择性缄默问题儿童个案调查报告

选择性缄默问题儿童个案调查报告 一、个案情况 3岁的悦悦从小在农村生活,由外婆带大,非常活泼可爱,还经常出门和小朋友玩耍。但自从被父母接到城里后,就慢慢不说话了,特别是在外面。家里来了客人,她从来不主动打招呼,总是躲在大人身后。一开始,父母以为是因为悦悦刚来到城市不太熟悉与适应,有些胆怯怕生,所以没太在意。几个月后,悦悦被送到幼儿园,老师反映,悦悦在幼儿园总是独自一人,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很少开口说话,虽然有时也会偶尔和别人说一点话,也只是用点头、摇头、做手势的方式来表示。令人奇怪的是,悦悦回家后有说有笑,与家人交流得很好,感情也很好,相处亲密,没有发现其他什么异常。 父母对她这两种反差很大的表现很担心。于是,带着悦悦来到儿童心理门诊。经过医生检查,悦悦的这种表现被诊断为“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二、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表现 得了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主要表现为在公众场合或是某些场合或人多的地方不愿意讲话,特别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或是在陌生人的面前拒绝讲话,不与人交流,但有时会通过其他肢体语言和别人进行交流,如果这个时候越是鼓励其讲话,孩子反而会更加沉默。另外一些患儿则表现为:在幼儿园里问一句说一句,回家后则一言不发。由于其言语的表达在场景上和对象上有鲜明的选择性,故称选择性缄默症。 一般来说,患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平时表现为胆怯懦弱、依赖性强、害羞敏感、孤僻脆弱、缺乏主见等,多在3~7岁时发病。“缄默”即沉默的高度选择性是选择性缄默症的特点,有时可长时间一言不发,患此症的孩子智力发育正常,智商在70或70以上,神经系统正常,亦无其它精神或身体障碍,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只是对某些人、人群或在特定环境中保持沉默不语,而对另一些人和在某些环境中讲话流畅。 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 对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准确诊断相当困难,需要一个全面的检查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心理检查、听力检查、社会交流能力检查、学习能力检查、语言和言语检查以及各种相关的客观检查。目前,美国有关专家认为有5个临床特征可作为诊断依据—— 1.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2.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3.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语问题。 4.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患儿的生活。 5.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等发育或心理疾病。 四、引发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原因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常常在学龄前起病,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多见。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该症儿童存在慢性焦虑和胆怯,他们以缄默不语来降低恐惧感,并通过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而得以维持。其发生原因具体地说可能有下列几个方面: 1.心理与家庭环境因素:许多心理专家发现选择性缄默症儿童的母亲非常焦虑,在家庭处于支配地位,对孩子过度保护,孩子与其他人特别是与成年人建立关系的努力受到阻碍,

心理专家谈不说话的孩子

心理医生谈不说话的孩子 语言障碍、智力障碍和行为障碍等。但心理性因素在引起选择性缄默症方面占重要地位。尤其在一定的外在事件引起儿童心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作用于特定的性格特征时,极易引起儿童缄默的出现。一般而言,此类儿童病前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患儿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儿童、亲人死亡、危及生命的经历以及频繁的家庭搬迁等家庭环境突变等,有些患儿就是在家庭环境变迁或一次明显的精神刺激后发病。有研究证明搬家频率或更换学校、幼儿园的频率较高非常容易引发该病。移民儿童中选择性缄默发生率高,印证了这一点。另据调查许多此类儿童的家庭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如过度依恋、父母过分控制儿童,过度保护,过分严格要求,不信任外界和陌生人,婚姻不幸福,父母很少给儿童练习讲话的机会等。许多此类儿童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少数患儿还有多动、抽动障碍、遗尿、遗粪等异常表现。因此选择性缄默症不应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本文中的小芸,既非先天性耳聋、智力低下等器质性障碍,也排除自闭症的可能性,同时也不存在语言发展障碍,引起她缄默的原因显然是心理性因素。小芸的父亲做生意,常年不在家。而妈妈在小芸之后添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相互之间年龄仅相差一岁。不难想象,妈妈自然疏于照料大女儿。年幼的

她被送到私立全托幼教机构,过早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的照料,必然她的心灵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幼儿期是儿童与照料者间形成安全依恋的重要时期。在她尚未形成安全依恋时便独自生活于家庭之外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对于环境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和对环境的回避行为。那么,家长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选择性置缄默症呢?如果您的孩子符合以下五点,就要引起注意了: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语问题;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患儿的生活;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等发育或精神疾病。但由于一些其他的儿童心身疾病(如:儿童精神分裂症伤寒、舞蹈症)也会伴随经常性或暂时性的缄默不语,需要小心加以鉴别,所以建议家长还是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诊断。一旦确诊,该如何治疗呢?治疗主要采用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和行为治疗。最好是能以幼儿园或学校为基础将患儿的父母,老师和心理治疗师三者的治疗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疗。不管是家庭、幼儿园、学校还是治疗室中多以正负强化方式的行为矫治方法效果较好。治疗早期鼓励患儿各种形式的回应,只要患儿能小声说话或仅仅耳语就及时地给他奖励,然后逐步提高要求直到用正常大小的声音讲话时才给他奖品。等患儿交流增多后逐步减少、停止鼓励,甚至反对。有计划地诱导患儿使用言语交流。课堂上,最初鼓励患儿参与集体回答:鼓励患儿单独和老师交流,提

发挥美术教学优势,协助患“选择性缄默”学生开口讲话方案

发挥美术教学优势,协助患“选择性缄默”的学生开口讲话 海珠区金碧第一小学朱学贤 一、背景 新学年,一年级某班来了一位需要妈妈陪读的特殊学生A,他患了“选择性缄默”症。A在学校有如下的症状:⑴、没有表情;⑵、眼神漠然而且不与人对视;⑶、沉默——不用口头语言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也对周遭(包括老师和同学)发出的声音不做出反应;⑷、独处,不跟任何人交流。A的这些表现让我充满了好奇,但也让我发现了A的一些特点:1、他对美术很有兴趣,很认真上美术课和认真完成美术作业,2、他的美术作业效果很好,色彩鲜艳、构图饱满。 二、问题的提出 通过翻阅资料与上网查找,我发现治疗“选择性缄默症”虽然要综合很多方法,但其中有的(1、)‘避免给予精神刺激’,(2、)‘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3、)‘转移紧张情绪’(4、)‘采取行为矫正治疗’等都与教育,以及美术教育的一些理念以及手段相吻合,如开发左右脑的功能与完善人的人格的功能1;建议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辅助教学、建议用合作学习的学法来学习等手段。上述的发现使我有了如下的想法:能否通过美术教学,协助这个学生治疗他的“选择性缄默”?所以我采取了一些尝试,下面是其中的一些片段。 三、过程描述:

片段一:人文关怀,体现温情 根据美术教学的特点,我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学法开展美术学习,我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7人,组员围着坐。然后走到A的身边对着其他组员说:“A的年龄比较小,你们要象个大哥哥与大姐姐一样爱护他,帮助他,好吗?” B学生:“我帮他学习!”她的声音自豪而响亮。 C学生:“我帮他整理书包!”她是受了B学生的影响。 D学生:“我不跟他打架”回答的答案很特别、有趣! …… 看见这些可爱的孩子,我由衷地笑了,说:“对!!!” 尽管A还是无动于衷,面无表情,象没有听见任何事一样,但我相信他应该能感受到我们的温情。 反思: 我在片段中编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说:“A还小…”)是为了保护A,避免同学们的歧视,这也是“避免给予精神刺激”的措施之一。小组合作的学法能为交流创设出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加交流的愿望与建立交流的便利,同样,这也为A的交流打下心理基础,建立良好的环境。 片段二:给予宽容,拉近距离 上《我爱我家》一课时,发现A同学没有带油画棒,我没有批评他,并且蹲下,平静而温和地对他说:“下次要记住带了,否则就难画好画了。”我又对他身边的同学说:“把你的油画棒借给A,一起用吧。”“好”,同学爽快地回答了。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1例报道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1例报道 摘要】目的:让更多的人认识儿童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的发生与表现;呼吁大家都来关心儿童的身心发育;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孩子语言器官无器 质性改变,智力正常,发言功能正常,因某些精神因素的影响出现的在特定社交 场合或特殊环境中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心理问题)而 非语言功能障碍。方法:本例是作者门诊中诊断并指导治疗的五岁半女孩,主要 是由于家庭因素精神受创及环境教育方式不当而发病。结果与结论:经家庭及环 境教育方式方法改变、改变环境及精神分析、心理疏导,以及加强特殊游戏、行 为矫正等治疗,孩子6个月后症状有所减轻;家长紧张及焦虑也得到缓解;18个 月后基本恢复正常。 【关键词】儿童;语言;精神因素;选择性缄默症;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124-02 1.病例资料 冯女,5.5岁,发现在幼儿园不讲话半年多来就诊。 幼儿园老师反应该女孩在园期间常常独自玩耍,不与小朋友及老师交流,老 师问话也不语;吃饭、睡眠等基本正常,就是不讲一句话,有时一整天都听不到 女孩讲话;该女孩回到家后话语也很少,但是被动能够与母亲交流,母亲问话可 以简短回答;饮食及睡眠等均基本正常。母亲孕期及小儿出生时均无异常;该女 孩6个月时会坐,8个月会爬行,13个月时会喊爸妈、能懂得近80个词语;14 个月会独立行走;18个月左右开口讲话,2~5岁期间生长发育未发现明显异常;平时语言较少,比较依赖母亲,害羞、小伙伴较少;咨询中了解到该女孩父母经 常为小事争吵不休,半年多前终因为感情不和离异了。女孩在父母离异后跟随母 亲生活,以前父亲经常会去幼儿园接女孩,离异后父亲就再也没有去过幼儿园了。幼儿园老师曾经多次问过女孩“你爸爸怎么不来接你了?”、“你爸爸是不是不要你 们了?”。女孩很生气、很受伤害,孩子平时喜欢自己看画书,没有自我刻板的行为动作,也无自言自语。 出生正常顺产;无窒息等。 就诊检查:神志清,表情淡漠;不回答问话;体格发育基本正常,体重身高 等均在正常指标(体重中+,身高中-),心肺肝脾及五官未发现异常;可配合做 各项检查;经DDST筛查智能发育:正常。 经PPVT儿童图片词汇测试结果IQ102(中上);经CONNERS父母问卷结果:行为异常(指数偏高)、心理障碍(指数偏高);化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及 骨密度等均正常范围,微量元素基本正常,铅过量,(在60左右);脑电图及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就诊诊断: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2.治疗指导原则: a.改变环境;嘱妈妈带孩子到姥姥家住一段时间,换到就近的幼儿园就读; b.并嘱咐老师多关心孩子;以正确方式方法; c.心理疏导;带孩子每周两次来做心理(放松)疏导一小时; d.家庭及幼儿园老师改变方式方法更多的和孩子交流沟通; e.家里人带孩子每月一次大旅游(3天以上);每半月一次小旅游(1~3天);

克罗恩病:中医标本兼治妙方

克罗恩病:中医标本兼治妙方 克罗恩病:中医标本兼治妙方克罗恩病于1932年由Crohn等人最早描述,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克罗恩(以前叫克隆氏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胃肠道炎性肉芽性疾病,原因至今不明。病变可发生于消化道(自口腔至肛门)的任何部位,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但以末段回肠和右半结肠最多见。临床以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贫血、营养障碍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肝脏等肠外损害。本病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目前西医对本病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沈舒文根据本病腹痛、腹泻、便血、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主要临床特征,从宏观辨证层面采用分病期、辨虚实、标本兼治,在胃肠道肉芽肿的微观病理层面兼用消痰散结。他认为在疾病的活动期腹痛、腹泻、结肠溃疡、血便、发热突出,为气滞、痰结、毒蕴、肠络受伤,病以标实为主,治标实根据上述症状以行气、散结、解毒、凉血为主。病情迁延日久,因实致虚,标实缓解,贫血、溃疡、消瘦乏力本虚显露,病呈虚实兼夹之变,在祛邪治标的同时兼补其虚,以治其本。尤其坚持一个补虚治本的较长疗程,防止病情复发。现举3例。脾不统血,痰结肠络案司某,男,52岁。2013年3月27日初诊。主诉:右下腹疼痛,

间断便血1月余。现病史:患者1月前因劳累后出现右下腹疼痛,便血,在西安某医院住院治疗,行结肠镜检查报告示小肠多发溃疡及黏膜缺损样改变;取活检病理报告示(回盲部位)黏膜组织慢性炎症伴炎性渗出及肉芽组织增生。诊断为克罗恩病,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静脉点滴,继后口服强的松、美沙拉嗪肠溶片等治疗,腹痛减轻而出院。出院1周后出现大便带血,腹痛,排便时痛甚,大便隐血(+++)。血常规报告:血红蛋白76g/L,血沉23mm/h,超敏C反应蛋白3.24mg/L。患者面色晄白,困倦乏力,食欲不振。舌红,苔白腻,脉沉细。西医诊断:克罗恩病;继发性贫血。中医诊断:腹痛;便血。辨证:脾不统血,痰结肠络。治法:补脾统血,消散痰瘀。方药:生晒参10克(另煎),黄芪30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鹿角胶15克(烊化),白及15克(冲服),炮姜12克,侧柏炭20克,三七粉4克(冲服),浙贝母15克,土贝母20克,川楝子12克,赤芍15克,炙甘草6克。12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二诊(2013年4月11日):自诉便血次数减少,仍感右下腹疼痛,困倦乏力好转,食欲增强。舌红,苔白腻,脉沉细。调整方药:上方去侧柏炭、三七粉、浙贝母、川楝子、赤芍,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花蕊石30克,地锦草20克,白芍30克。12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三诊(2013年4月28日):自诉右下腹疼痛消失,

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和治疗

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和治疗 北京回龙观医院朱凤艳 一、 DSM-5 焦虑障碍的分类 DSM 是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的的简称,是由美国精神医学会发表的,它的内容涵盖诊断精神疾病的种类、症状及其他的标准。 DSM-5 是 2013 年 5 月份在美国正式出版。DSM-5 的焦虑障碍的分类包括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特定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怖、广泛性焦虑障碍以及物质/药品导致的焦虑障碍、由其他躯体问题引起的焦虑障碍、其他特定的焦虑障碍和非特定的焦虑障碍。 DSM-5 的焦虑障碍不再包括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急性应激障碍。但 DSM-5 在这几类疾病的顺序上显示了它们密切的相关性,惊恐障碍与广场恐惧不再关联,分别有独立的诊断标准;分离焦虑障碍和选择性缄默症由原分类在“通常在婴幼儿、儿童或者青少年阶段首次诊断的障碍”中改为分类在焦虑障碍中。因为绝大多数有选择性缄默的儿童是焦虑的,诊断标准没有变化。 二、选择性缄默症的概念 选择性缄默症 (selective mutism , SM) 是一种童年障碍,始发于儿童期。以患儿在某些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 ( 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环境等 ) 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言语正常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疾病,智力发展也无障碍而表现出缄默无语。具有这种症状的儿童在发生缄默以前,一般智力发育正常,已具备相当的言语能力。该类儿童具有正常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却会有选择性地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保持缄默不语。 病例举例:菁菁是一名只有 5 岁的小女孩,她原来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无忧无虑。然而两年前,菁菁的父母因感情出现了危机,两人最终离婚。父母离异后,菁菁随父亲与继母一起生活。一天,菁菁与继母带来的孩子发生争吵,继母不分青红皂白,凶狠

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

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 文章目录*一、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二、选择性缄默症如何预防*三、选择性缄默症如何治疗 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1、语言障碍 有研究发现SM患儿存在言语或语言障碍,患儿开始说话的 时间明显晚于正常儿童,而且SM患儿组50%的患儿言语不成熟,有25%的患儿是有言语延迟现象,21%的患儿言语不清晰。频繁搬家或转换学校,可以诱发SM,因此SM不应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 2、智力发育障碍 智力发育障碍有关,与妊娠或分娩疾患相关,常合并咀嚼吞 咽障碍、运动协调障碍及睡眠障碍。焦虑症状可能为认知困难引起,比如,工作记忆障碍容易导致焦虑症状。在完成超过认知能力的认知任务时,患儿个体工作记忆可利用的资源匮乏,焦虑随之 加重,于是采取妥协方式(消极的,不说话)完成任务。 3、发育成熟延迟 患儿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部分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4、心理社会因素

如果儿童早年的时候有情感创伤经历的话,则是会引起儿童选择性缄默症。不过也有一些儿童可能因为家庭环境的变迁或精神受到刺激而引起选择性缄默症的。 选择性缄默症如何预防1、避免给予精神刺激 要尽量避免给患儿各种精神刺激,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2、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或家人不要关系紧张,给患儿提供一个融洽的家庭环境,减少对患儿的粗暴呵斥,经常鼓励患儿主动与别人交流,包括眼神、手势、躯体姿势、言语等,但不强迫患儿说话。 3、转移紧张情绪 当患儿沉默不语时,不要过分注意,要避免采取强迫使患儿 开口的方式,以免使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反抗心理”。可以采取转移的方法,如陪伴患儿一起做亲子游戏,一起外出游玩,从而分散患儿的紧张情绪。 选择性缄默症如何治疗1、采取行为矫正治疗 以阳性强化疗法效果最好。在情绪松弛的情况下,当患儿刚张开口讲话时,及时给予鼓励;也可以用患儿最喜欢、最需要的东西作为奖励,让患儿继续说话。

学前卫生学题目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小孩眼球的_______距离较短,物体往往成像于视网膜的后面,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 2.传染源是指被_______感染的人或动物,它包括病人、_______和受感染的动物。 3.精神性厌食是一种由_______因素引起的_______障碍。 4.最重要和最常用的生长发育形态指标是_______和_______。 5.脂类是_______和_______的总称。 6.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是_______,又名_______。 7.病原携带者包括_______和_______。 8.脊柱生理性弯曲包括颈部前弯、_______部后弯、腰部前弯和____部后弯。 9.日射病是由于阳光长时间照射_______,使脑膜和大脑充血,为_______的一种类型。 10.骨折的急救原则是_____。儿童骨折时可能发生“折而不断”的情形,这叫做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6分) 1.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 )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B.保护易感者、管理传染源 C.保护感染源、管理易感者、切断传播途径 D.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2.对于3~6岁儿童来说,鱼和肉理想的烧切方法应该是( ) A.碎末 B.去刺、小丁 C.大块 D.肉泥 3.2~7岁儿童身高的推算公式是( ) A.身高=年龄×4+70厘米 B.身高=年龄×4+75厘米 C.身高=年龄×5+70厘米 D.身高=年龄×5+75厘米 4.以下关于左脑的不正确描述是( ) A.左脑主要通过语言和逻辑表达内心世界 B.左脑与右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 C.左脑具有显意识功能 D.很小的孩子能在一群人中辨认出一张脸,这是左脑的功能 5.心脏听诊中,听到的柔和、风吹一样的声音是( ) A.器质性杂音 B.心跳 C.脉搏 D.功能性杂音 6.以下关于儿童恐惧症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部分儿童的恐惧是短暂的,随着儿童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恐惧会慢慢消失 B.儿童只会对具体事物感到恐惧,而对抽象概念则因无法理解,也就无所谓恐惧 C.恐惧症就是恐怖症 D.恐惧症是无法用“脱敏”法矫治的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4分) 1.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 A.智力发展正常 B.乐于与人交往 C.行为统一和协调 D.情绪稳定 E.性格特征良好

克罗恩病CD诊疗指南

克罗恩病CD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病史采集: 1患者常慢性起病、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泻,腹泻每日2-10余次,便质软或糊状,少有脓血与黏液。 2.可伴肠梗阻、肠穿孔、腹腔脓肿、肠痿和肛门病变,以及 发热、贫血、体重下降、发育迟缓等全身症状。 (二)体格检查:右下腹压痛,腹部包块,肠鸣音亢进,外 痿管等。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贫血,外周血白细胞可增高,粪潜血阳性,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等。 2?领剂小肠造影或领剂灌肠:病变呈节段牲分布,多累及回 肠及结肠。可见黏膜皱嬖紊乱、多发性节段性炎症伴僵硬狭窄、裂 隙状溃疡或裂沟、痿管、假息肉形成及鹅卵石样改变等。 ?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节段性、非对称性粘膜炎症、3 纵行或阿 跳跃式分布。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发现腹 腔内肿块或脓肿。 4.CT检查:肠壁增厚,肠管狭窄,窦道和痿管,炎性包 块和脓肿形成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排除肠结核、阿米巴痢疾、耶尔森菌感染等慢性肠道感染、肠道淋巴瘤、憩室炎、缺血性肠炎及白塞病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 (1)、非连续性或节段性病变。 (2)、铺路石样表现或纵行溃疡。 (3)、全壁性炎症病变,伴有腹块或狭窄。 (4)、结节病样非干酪性肉芽肿。 (5)、裂沟或痿管。 (6)、肛门部病变。 具有要点(1)、(2)、(3)者为疑诊,再加上(4)、(5)、 (6)3项(3)3、(2)、(1)项者,只要加上(4)中之任何 一项可确诊。有第 项中之任何两项亦可确诊;诊断举例CD小肠型、中度、活动期、肛周脓肿。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 少渣、易消化、富营养饮食,忌浓茶、酒、咖啡等。病情较重者可用要素饮食,病情严重者应予以肠外营养,使患者卧床休息,适当输液、补充电解质,以防水盐平衡紊乱。 2.药物治疗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

分类号:B F F 广东科技报/2001年/02月/03日/第004版/ 家庭医生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 翁晖亮 菁菁是一名只有5岁的小女孩,她原来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无忧无虑。然而两年前,菁菁的父母因感情出现了危机,两人最终离婚。 父母离异后,菁菁随父亲与继母一起生活。一天,菁菁与继母带来的孩子发生争吵,继母不分青红皂白,凶狠地训斥菁菁。菁菁不敢言声,只能默默地哭泣,哭了一阵之后,慢慢地靠在椅子上睡着了。醒后,菁菁感到头晕、害怕,有一种压抑感。从那以后,菁菁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不愿见人。在幼儿园里不与同学讲话,课堂上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下课后常常在教室里发呆,但在家里能回答父亲简单的问话。她表现胆怯,经常坐着发呆,有时还独自流泪。这种缄默日趋加重,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 很显然,菁菁得了“选择性缄默症”。 缄默症是指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疾病,智力发展也无障碍而表现出缄默无语。具有这种症状的儿童在发生缄默以前,一般智力发育正常,已具备相当的言语能力。起病原因一般与受惊、恐惧、生气等精神因素有关,部分病例与遗传因素有关。本症多在3~5岁时发生,女孩较多,一般表现为缄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 有缄默症的孩子,学前阶段常常未被人发现,家长常常以为孩子胆小、害羞,所以才不愿与人讲话。直到上小学以后,才有所察觉。由于选择性缄默症严重影响着孩子的人际关系、合作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和发展,因此一旦发现,须及早进行治疗。治疗上应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1.避免精神刺激。要尽量避免对孩子的各种精神刺激,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2.消除心理紧张。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逐渐消除陌生、紧张的心理。 3.转移法。患者沉默不语时,不要过分注意,避免迫使患儿开口,以造成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反抗心理。可采取转移法,如父母可以陪孩子游戏,分散其紧张情绪。 4.行为矫正。以阳性强化法效果最好。在情绪松弛的情况下,孩子刚张开口讲话时就给予奖励和鼓励;也可以用孩子最需要、最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条件,让孩子说话。 5.药物治疗。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小剂量的安定类药物或抗抑郁类药物。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360docs.net/doc/047102378.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