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 不说话的孩子第五章(5)

选择性缄默症 不说话的孩子第五章(5)
选择性缄默症 不说话的孩子第五章(5)

『选择性缄默症不说话的孩子』

第五章选择性缄默症的共病与鉴别5(全书完)

思觉失调症与选择性缄默症的鉴别

“弘宇最近变得好奇怪哦,以前总是侃侃而谈的他,怎么现在变得像另外一个人似的,总是面无表情,常常一句话也不说。有时,还看到他望着窗外傻笑。”“听说他最近社团都没去了。”

“不要说社团没去了,你不觉得他最近来学校的次数,都变得很不规律,老是在请假。”

弘宇依然默默地坐在教室的角落,对着窗外发呆。

小昕与阿致两个人在一旁,边看着弘宇边讨论。

“他最近是不是中邪啊?是不是被什么附身啊?怎么觉得他老是怪怪的?”

“他是怪怪的没错啦,但是,阿致,你是不是《魂囚西门》、《灵异街11号》这种戏剧看多了。”

“但你不觉得他都不说话,那种看人的茫然眼神,不仅让人怀疑他生病了,不然就是像我猜的,被鬼附身了。”

“可是,以前的他真的不是这样啊!更何况,他之前在班上的课业成绩,可是前三名呢,但这几次大、小考下来,你不觉得他被当的机率非常非常高。这真的让我无法联想以前的他和现在的他,会是同一个人。”

没想到,弘宇突然拿起他的书包,朝讲台抛了过去。书包里的课本、笔记本、文具与零钱撒落了满地。这举动让班上的同学发出一阵阵尖叫。

“你看,你看,弘宇真的发病了。”

教室里同学们混乱嘈杂的声音,掩盖不住弘宇口中的喃喃自语。只是他到底在说什么,无人知晓。

“赶快去通知导师,赶快去通知导师。”小昕激动地叫着。

弘宇的情绪愈来愈激动,他不停地摇晃着桌子,吓得一旁的女生哭了起来。

“说真的,原来的弘宇不是这副模样啊!弘宇到底怎么了?”

小昕试着向前安抚,“弘宇,你有话就好好说嘛。你不说,我们怎么知道。”

话没说完,弘宇马上起身往教室外冲了出去。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小昕被吓得愣在原地,一时说不出话来。

不说话的弘宇,到底怎么了?

意中心理师说选择性缄默症

思觉失调症主要出现正性症状,例如妄想、幻觉(特别是听幻觉),同时,也呈现出负性症状,例如贫语、与他人互动频率降低、笑容减少、活动量减少、脸部表情平板等。

为什么选择性缄默症和思觉失调症会牵扯在一起?

关键在于,有些思觉失调症患者会出现贫语、不说话的状态。这时,从外显行为表现上来看,不说话这件事,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选择性缄默症。

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思觉失调症伴随明显的妄想以及幻觉(特别是听幻觉)的正性症状。这一点在选择性缄默症孩子身上,并不会出现。

当孩子被给予思觉失调症的判断,这时不做选择性缄默症解释。

别以偏概全

选择性缄默症发病的年龄,相对会早许多。有些孩子在幼儿园,约四岁左右,就开始出现不说话。然而,思觉失调症发病的年龄,相对比较晩,大部分出现的时间在青春期后期以及成年早期,约在高中职、大专院校这个阶段。

思觉失调症往往会出现怪异行为,例如脱序、突兀、怪异的举动、自言自语或乱语的现象。选择性缄默症孩子没有这些问题。

选择性缄默症除了对于开口说话,容易感到焦虑而缄默之外,多数情形依然能和一般同学进行非语言的互动,除非是严重的选择性缄默症孩子。

思觉失调症的核心问题在于多出来的妄想以及幻觉等正性症状,在解读周围讯息上,容易出现扭曲、不合理的解读。在社交互动上,行为举止会让人家觉得怪异。选择性缄默症并没有存在妄想、幻觉,认知普遍维持在适当的发展状态,对于讯息的解读,与一般孩子类似。

思觉失调症的孩子很容易因为妄想内容,而与周遭他人疏离,形成不信任的关系。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思绪其实是相当地清晰,他们很清楚地了解自己与周遭他人互动的状态,只是苦于无法跳脱焦虑,对于在需要开口说话的情境,容易产生逃避以及畏缩。

障碍出现的顺序

是否会出现选择性缄默症与思觉失调症的共病关系?

有一种情形是,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阶段,经医师诊断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然而,到了青春期后期,孩子却又罹患了思觉失调症,在这种状况下,会存在着一个共病的状态。

这种情形是选择性缄默症出现在前,思觉失调症发病在后。

但是,如果孩子在这之前,并没有任何选择性缄默症的问题,也就是在过去幼儿园、小学、国中,甚至于高中职阶段,孩子在原班教室、在校园里,说话一直不是他的问题,但后来孩子出现了思觉失调症,伴随着贫语的负性症状,这时,就不再做选择性缄默症的解释。

因此,哪一个疾病发生在前,哪一个疾病发生在后,就会决定眼前的这个孩子,他是处在一种共病的状况,或仅是失调症。

假性缄默——为什么姐弟两人都不说话?

很明显地,姐姐在学校持续没有开口,而当弟弟发现姐姐不开口,似乎为她带来许多的好处。因为听爸妈和姐姐在讨论时,发现姐姐因为不说话,久了之后,连老师都不再问她。

弟弟心里好生羡慕,也多么期待,“假如自己不说话,老师也不再问自己,那该有多好。”在弟弟的眼中,姐姐哪有什么问题,因为她在家里,说话可是叽哩呱啦,吵得要死,更何况姐弟俩总是因为一些琐事常常起争执。只是,既然姐姐说话没有问题,但在班上,她为什么不说话呢?

弟弟虽然感到疑惑,但也不需要弄懂,他只知道如果不说话,可以带来那么多神奇的好处,那么,自己也应该要来试试看。

缄默A计划开始。

第一天,弟弟对于老师的提问,忍住不回答,结果换来的是老师的指责:“这题不是教了很多遍了吗?怎么还不会?”

老师心里也有些疑惑,类似的题目,他以前不都回答得头头是道。

对弟弟来讲,既然要达到像姐姐那样的作用,那么自己就要加码忍住,纵使知道答案,再怎么样也不要说出来。

当然一次又一次之后,同学们开始笑了起来。

“真的是笨,连这个也不会。”

“对嘛!我帮他回答好了。”

“到底有没有在念书啊?”

“是中邪,变哑巴了,是不是?”

同学们的这些话,听在弟弟的耳朵里,的确是不舒服。但是,他渐渐地发现,如同姐姐一样,老师果真变得很少问自己,好的甜果开始尝到了,且老师不问,同学也没有机会再笑了。

这时,弟弟心里大声地喊YA,果然自己的缄默达到作用了。

这段时间弟弟突然的不说话,让老师深感纳闷,虽然老师已经听闻六年级的姐姐不说话的情况,难不成弟弟跟姐姐一样,也患有选择性缄默症?但一个人,为什么会突然不开口呢?

意中心理师说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身旁的重要他人,是如何看待选择性缄默这件事,例如有些孩子表面上看到在教室里不说话的好处(不会被问,不需回答),但是却无法真正感受到选择性缄默症孩子,存在内心里的那股挥之不去的焦虑。

不公平的对待

我们可以这样看,如果连身旁最亲近的家人、手足,有时都不太能够了解选择性缄默孩子在教室里,不敢开口那一种焦虑的状态,更何况在教室中周围的同学们,他们又会是如何的看待。

特别是当教室里,孩子们看到同学不说话,不回答问题,结果老师也莫可奈何,这时,同学们或许心想:“我们也来跟他一样好了,我们也不说话。”或者是其他孩子可能提出:“我们两个人都不说话,为什么他没事,我就要被处罚?”这样的质疑。

这时,我们是否可以持平地响应这件事,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对于选择性缄默症孩子不说话的背后原因、历程、焦虑的状态,能够有很深刻的感受,同时,也将这样的感受传递给身旁的其他孩子们。

否则,身处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同学们,是很难理解与释怀。这一点,连同在家里,手足的感受也是一样的。

如果连最亲近的人都不了解,那我们又该如何强求周围其他人对选择性缄默症的认识。

难以忘怀的挫败感

在我的求学过程中,那一次在高医儿童心智科的读书报告,是我这一生一直难以忘怀的挫败。

那一回,轮到我负责报告,当时就读研究所的自己,面对着整个科室里,从儿童心智科主治医师、总医师、实习医师,再加上相关护理人员,以及研究生等。

当时自己报告到一半,却突然脑筋一片空白。

我极其羞愧地举起手,对着主持的儿童心智科主治医师提出我的为难:“我能不能下个礼拜再继续报告?”但是,立即被主治医师否决,并且要求我继续把它讲完。逃避虽可耻,但无用。

我也不知道当时是如何硬着头皮、厚着脸皮,讲完那一场读书会的报告。

但是我可以很清楚知道,当下,我是非常挫折以及难堪。

果不其然,一回到研究室,我立即将手上所有的书面数据撕成碎片,再将这些碎片朝天花板用力撒了出去,纸屑掉了满地。我必须说,这样的情绪表达方式已经是我少见,颇为强烈的表达方式之一,因为自己过往很少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当然,这个动作做了之后,我也很识相地拿起扫把,把满地的碎纸扫了起来,以免被打扫的阿姨数落:“你这个同学,怎么搞的!”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回头思考,在过往生活、校园里,是否存在了相类似的经验,一种来自于因为需要开口说话,所产生的焦虑经验。

深陷缄默的无言感受

我会提及这件事情,是因为那一次的经验,还是我少数出现的例子,然而,你可以想象,当一个孩子在教室里,当别人都可以很顺利地响应老师的问题,无论是说出来的音量、正确率、清晰程度,以及立即性的回答,但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做到,我就是做不到?

当时,我自己的挫折感主要来自于,当我发现“同学可以在读书会的报告讲得那么顺利,但是为何自己却是那么地失败……”这个经验,直到现在,过了二十几年,在我心里,依然历历在目,因此,对于选择性缄默症孩子,他们在教室里长期累积的挫败感,我想更是让他们难以遗忘,也更加难以释怀。

人与人之间是否可以产生一些共鸣?其中一项原因,也在于过往彼此之间是否存在类似的经验,而产生心理的交集。一种你懂我,而我也愿意试着想了解你的感受。

约定与承诺,不为人知的目的

“这是我们之间的承诺,你一定要遵守。我已经告诉你了,在学校一定不能开口,谁破坏了这个规矩,谁就要承担违反约定的代价。”

“谁怕谁,我说不说就不说。”

姐弟两个人,彼此许下了承诺。确定在班上,不管老师如何问,不管同学如何说,就是绝对不开口。虽然,弟弟也不太清楚,为什么要跟姐姐许下这个承诺。或许,把它当成一场游戏,也是挺有趣的。反正,这游戏规则很简单,只要紧闭着双唇,不发一语即可。

过去,在校园服务中,我曾经遇过一对姐弟,他们被学校怀疑是选择性缄默症。当时,可以确定姐姐本身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然而,在与弟弟接触的过程中,我却发现弟弟的不说话,是到后来才出现的。

当时,我心里想:“在孩子开始不说话的这个时间点以前,他在学校、在教室里,对开口说话这件事情,是相当自然的。更何况,这个孩子在过去这段时间,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创伤事件。”

因此,当时我深深怀疑,眼前的弟弟真的是因为焦虑而缄默吗?还是他的缄默有不为人知的目的?

不说话的转折点

当面对眼前疑似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我会思考,这孩子是从哪个时间点,开始在教室里,从说话转变成不说话,而这个转折是什么?动机?目的何在?但我可以确定弟弟不说话,并非来自于焦虑。

很抱歉,在这里,容许我使用“目的”这两个字。我主要的用意在于,对于不说话这件事情,是必须要很明确地加以厘清,否则,当孩子今天不说话,是有目的性的,但是,我们却误以为是来自于焦虑的选择性缄默症,而给予相对应的辅导方式。这时,对于当事人本身,绝对不会是一件好事情。

我再次强调,在教室里不说话,并不等同于就是选择性缄默症。除非,缄默这件事情,主要来自于孩子的焦虑。

假性的选择性缄默症

当遇见“假性”的选择性缄默症,这里的“假性”,我所强调的是,孩子对于说不说话,是自己可以控制,但是,他却刻意选择不说话,来回避在学校被询问的情况,而非来自于焦虑。

这时,在和当事人对话的时候,我试着让他了解,“为何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从这个时间点开始,你在教室里开始不说话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让当事人自我觉察,为什么他选择这么做,他的想法、目的是什么。

引导孩子自我觉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才有机会让孩子回到他原本应该开口的状况。在这里,我还是再次强调,如果你发现,眼前这个孩子不说话,是刻意的,而不是来自于内心的焦虑。这时,不做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

缄默的矛盾

有些选择性缄默症孩子正面临着一种矛盾,一开始因为焦虑,导致自己在班上不敢开口。在这个过程中,为自己带来许多的焦虑、难熬,包括老师的不解、同学的误会,以及自己在班上情绪的压抑。只是久而久之发现,不说,似乎也让老师不再过问。这对有些孩子来讲,倒也松了一口气。至少,在这个教室里,他不需要再去担心老师要求他开口,询问他问题。因此,也逐渐强化了孩子不开口说话这件事。

当然,孩子的焦虑依然存在。缄默时间一久,自己为什么不开口,有时连当事人都分不太清楚了。

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和治疗(一)

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和治疗(一) 【摘要】选择性缄默症是一个多病因的童年障碍,内在心理冲突、人格特质等内部因素以及家庭环境、语言环境等外在因素对该类儿童均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虽然使用普遍但一般不作为治疗的首要选择。心理治疗中的个别治疗、家庭治疗以及学校中的干预是比较有效的干预模式。但鉴于该症是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对此类儿童进行治疗时应更多地采用综合干预。 【关键词】选择性缄默症多病因心理治疗 【Abstract】Selectivemutismisamulti-pathogenyhandicapwhichistakenbadinchildhood.Boththeinterfactorslike psychogenicconflict,personality,ectandtheexteriorfactorslikefamilyenvironment,languagecircumst anceareaffectthesechildrenprofoundly.Aboutthetherapy,medicationisemployedwidelybutitshould n’tbetheprincipalchoice.Individualtherapy,familytherapyandinterventioninschoolareuseful.Thesel ectivemutismistheresultofmulti-pathogeny,sotheall-aroundinterventionisbeenadvocated. 【Keywords】selectivemutismmulti-pathogenypsychogenictherapy 1.前言 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mutism,SM)是一种童年障碍,始发于儿童期。该类儿童具有正常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却会有选择性地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保持缄默不语。 目前关于选择性缄默症还没有国际性或全国范围的大样本研究,只有少数有关其患病率的报告。BrownandLloyd的研究表明,选择性缄默症在5岁儿童中的患病率为0.72%;这些儿童在刚入学的8周内完全缄默,但在1年后只有0.03%至0.06%的儿童仍然保持缄默1]。Kopp 和Gillberg对7到15岁的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在这些儿童中,选择性缄默症的患病率为0.18%3]。而在8岁儿童中测查出的患病率为1.89%,其中只在学校中保持缄默的则为0.4%4]。从上述的患病率调查可以看出,年龄较小的儿童群体比之年龄较大(15岁以上)的儿童群体,患病率要相对较高5]。而童年早期是儿童各项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会极大地限制儿童的发展。有干预报告表明,如果缺乏有效的治疗,选择性缄默症的问题有可能持续到小学、中学甚至高中阶段,而如果进行干预,治疗一至两年后,选择性缄默的问题便获得改善。因此尽管选择性缄默症的发生率不高,但是作为一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群体仍然应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正是要通过症状特点的描述、致病原因的分析对其做系统介绍,并对相关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2.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特点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对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特点有比较详细的描述。(1)在某种或多种特定的社交场合(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场合、被他人注意或被他人要求说话时)长时间拒绝说话,但在另一些场合说话正常或接近正常,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正常;(2)已经对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产生了严重影响;(3)这种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不包括入学的第一个月);(4)排除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如口吃)、广泛性发展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过去10年的研究发现,尽管作为一种独立的障碍类型6],大多数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存在着共病现象。 首先,最多的观点是认为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存在着与焦虑障碍相似的症状。Dummit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他们的研究中所有的选择性缄默症儿童都符合回避障碍和社交焦虑的诊断标准,并且有接近一半的儿童有其它的焦虑障碍7]。还有的研究表明,在年幼的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当中,有90%的儿童除了不愿意说话外,其他症状都符合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8]。 此外,不少研究者认为选择性缄默症并发有更多种的障碍。Kristensen报告说,大量的选择

幼2第六章_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幼二第六章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费县实验幼儿园王霞 教学内容: 1.我说不出来 2.我的眼睛会说话 教学目的: 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重视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掌握培养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家长了解并重视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教学难点: 掌握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解说理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法式、采访对话式 教学过程: 各位家长朋友上午好: 很高兴我们再次聚在这里共同讨论教育孩子的策略、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探讨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关于孩子口语发展关键期的问题。 一.案例引出课题: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的重要性 教师讲解:案例一[印度狼孩的故事] 案例二[二战时期迷失的日本兵的故事]

思考讨论: 通过这两个案例,您发现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怎样重要的作用? 请家长交流意见和看法。 教师讲解分析:如果狼孩在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一事例说明:人类的语言不是天赋的,语言的发展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发展的结果。特别是0——6岁,是人的语言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因为在这个阶段,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络,就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错过这个时期,会给人的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而一个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有重新返回时,因为不存在关键期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得以弥补。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孩子语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孩子学习口语的关键期,因为这个时候,随着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大,孩子好奇、好问、好模仿,样样想尝试,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特别高,学说话最快,是获得词汇的高潮时期。如果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口语发展遇到障碍,以后进行弥补将会出现很大困难。 美国医药学会的前会长大卫?奥门博士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出一种能力,让别人能够进入我们的脑海和心灵,能够在别人面前、在人群当中、在大众之前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传递给别人。在我们这样努力去做而不断进步时,便会发觉:真正的自我正在人们

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 是一种精神障碍,患者在某些特定场合因为焦虑或极度害羞,即使能够说话也不敢开口说话。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把选择性缄默症描述为儿童的罕见心理失调。有这症的儿童的说话和理解语言能力完全正常,但在某些需要说话的社交场合却说不出话来。他们其它行为和学习能力都正常,尽管他们会显得非常退缩,不愿意进行团体活动。譬如一个小孩在学校里完全静默,在家中却自由说话,不过如有陌生人在场可能又令小孩静默。 选择性缄默症并不视为沟通障碍,因为大部份儿童患者会以面部表情和手势等沟通。有时候选择性缄默症是广泛性发展障碍或精神障碍的病症。 选择性缄默症或会误诊为自闭症,尤其若在心理学家面前表现得特别退缩。很不幸的,这可能令治疗用错方法。 与一般见解相反,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情况不一定在长大后改善,故此年轻时即应积极接受治疗。现行治疗方法通常是鼓励和引导患者到各种社交场合。 ※选择性缄默症的通常特征有: ?在某些期望说话的特定社交场合(例如在学校),持续无法说话,即使在其它 场合能够说话。 ?这状况影响学习或工作表现,人际沟通。 ?这状况已持续超过一个月(不仅限于上学第一个月)。 ?不说话的原因不是对社交场合中的语言不了解或不习惯使用。 ?这状况不适合以某些沟通障碍解释(例如口吃),也不仅于广泛性发展障碍、 精神分裂或其它精神障碍的时候发生。 以前的英文病名elective mutism,显出对此症的误解普遍,甚至心理学家也不例外:误以为患者自己决定在某些场合缄默,但实际上是他们的极度焦虑迫使他们缄默,即使想说话,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为了表示其非自愿性,在1994年英文名从带有自愿含义的旧名,改为中性的selective mutism。 此症的发生比例仍不清楚。由于公众极大部份不知道此症,很多个案没被发现。以有纪录的个案统计,发病率为1比1000。但在《美国儿童及青年精神病学院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一份2002年的研究中,这比例提高至7比1000。 目前还没有找到任何病因,但有证据显示有遗传因素,女性比男性患者较多。患者焦虑时通常有以下表现,或会被误为无礼: ?觉得难以保持眼神接触。

幼儿行为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幼儿行为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不爱说话的孩子 南宁市福利院慈海幼儿园李顺霞 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人类构建知识、发展能力、适应社会、集体生活的重要途径,而本案例中的小七(化名)进入幼儿园7个月,却还存在着不愿意在集体中表达,不愿意跟班级中的小朋友和老师用语言交流的情况。为改善小七这个情况,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针对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同时加强家园沟通,共同帮助小七。 一、基本情况 (一)个体情况 小七,3岁,男孩,是一对异卵双胞胎中的哥哥,来幼儿园已经7个月了。 (二)家庭情况 医生爸爸一人赚钱养家,妈妈是一位全职太太,小七还有一个6岁的哥哥和一个双胞胎弟弟,据了解,哥哥在幼儿园也不喜欢说话,不喜欢跟老师交流,已经大班了,每天跟老师交流最多的就是两句话——“老师早上好!”和“老师再见”。 二、问题概述 小七来幼儿园已经七个月了,但是一直都不太愿意说话,跟班里的两三个小朋友偶尔有打闹、很简单的语言交流,但是与班上老师几乎没有语言交流,也不能回应教师的打招呼、点名、提问等。当小七有小便的要求的时候,就会摸着裤裆,不说话、看着老师,如果老师没有发现他的意图,偶尔有其他小朋友会帮助他们告诉老师。没有小朋友帮助的时候,老师尝试耐心地询问他是不是想上厕所,小七只是一直看着老师,摸着裤子,希望老师明白之后让他去上厕所,不管老师怎么引导,他都不愿意说出来,最后老师没办法,只能带着他去上厕所,而下次,这种情况依旧继续。 三、观察与诊断 (一)教师初步诊断 孩子是不是得了选择性缄默症?“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是指已经获得了正常的语言功能儿童,因精神刺激的影响而表现在某些社交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行为学家认为,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他们处理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表现,沉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最有利的自我保护工具,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学会适应环境变化的孩子,当他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会给自己带来紧张感的时候,缄默几乎成为了他们最直接的本能反应。”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老师对小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2

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 一、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的定义 我们认为游戏治疗策略是以游戏活动的方式为儿童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环境,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然后由游戏治疗师帮助引导和解除各种困扰,使其获得发展的一种心理治疗手段。 二、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的功能 游戏是儿重喜爱的活动形式,也是儿重的主导活动,它在学前特殊儿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心理治疗来说,游戏治疗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治疗方式。 第一,游戏治疗可以作为诊断学前特殊儿童问题的工具,辅助其他诊断方法,借以深入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潜在动机及原因。 第二,游戏治疗为学前特殊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谐及愉快的气氛,允许儿童自由发挥,同时治疗者还能提供积极的尊重、温暖的关怀以及同情和支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第三,游戏治疗弥补了学前特殊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活动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使治疗师和儿童本身较易接触与了解问题的焦点所在,并适时地引导他们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第四,游戏治疗能帮助学前特殊儿童通过游戏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将潜意识的过程呈现出来,并使紧张、焦虑、恐怖及不满等消极情绪体验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发泄,帮助其处理内在的情绪状态,形成健康的心理。 第五,为学前特殊儿童提供了社会性技能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打破自我封闭的硬壳,发展适当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自信心,建立起新的情感交往模式,有效地提高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兴趣和愿望。 三、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 (一)游戏治疗的过程 游戏治疗是个连续的过程,一般包括开始阶段、治疗阶段和结束阶段。这几个骱段部分重叠且又循序渐进,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和治疗目标。 1.第一次面谈 儿童一般在首次咨询时是由父母陪同来就诊的,治疗师应先问父母一些有关问题,让父母填写一些问卷和量表,时间不宜过长,注意不要让儿童产生受冷落、受指责的感觉。然后,治疗师向儿童说明游戏的限制及保密,准备进入游戏室。父母一般不进去,特殊情况下,如儿童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允许父母将其送人游戏室,但父母要在治疗开始前退出游戏室。 2.建立关系阶段 治疗师和儿童之间建立良好关系,不仅是对儿童的问题行为作出较为合理、较为全面评估的前提,也是治疗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儿童进入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会产生各种不安和紧张,而且会对新环境、新关系进行试探和摸索,并对新经验的真实性以及新关系的界限以自己的方式加以考验。所以,治疗师应该为儿童创造一个开放、容许和接纳的气氛,用真诚去体会儿童在游戏时所流露出的真实感情,并适时加以澄清,或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尝试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在这个阶段,应避免给儿童劝告、教导、任何批评和暗示。这样儿童才会慢慢放下防备心理,在安全、信任、自由的环境里游戏,开放自我,显露出问题。此时,治疗师应该及时、敏感地把握问题的所在,并针对儿童的问题提出初步的假设。 3.评估与诊断

选择性缄默问题儿童个案调查报告

选择性缄默问题儿童个案调查报告 一、个案情况 3岁的悦悦从小在农村生活,由外婆带大,非常活泼可爱,还经常出门和小朋友玩耍。但自从被父母接到城里后,就慢慢不说话了,特别是在外面。家里来了客人,她从来不主动打招呼,总是躲在大人身后。一开始,父母以为是因为悦悦刚来到城市不太熟悉与适应,有些胆怯怕生,所以没太在意。几个月后,悦悦被送到幼儿园,老师反映,悦悦在幼儿园总是独自一人,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很少开口说话,虽然有时也会偶尔和别人说一点话,也只是用点头、摇头、做手势的方式来表示。令人奇怪的是,悦悦回家后有说有笑,与家人交流得很好,感情也很好,相处亲密,没有发现其他什么异常。 父母对她这两种反差很大的表现很担心。于是,带着悦悦来到儿童心理门诊。经过医生检查,悦悦的这种表现被诊断为“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二、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表现 得了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主要表现为在公众场合或是某些场合或人多的地方不愿意讲话,特别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或是在陌生人的面前拒绝讲话,不与人交流,但有时会通过其他肢体语言和别人进行交流,如果这个时候越是鼓励其讲话,孩子反而会更加沉默。另外一些患儿则表现为:在幼儿园里问一句说一句,回家后则一言不发。由于其言语的表达在场景上和对象上有鲜明的选择性,故称选择性缄默症。 一般来说,患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平时表现为胆怯懦弱、依赖性强、害羞敏感、孤僻脆弱、缺乏主见等,多在3~7岁时发病。“缄默”即沉默的高度选择性是选择性缄默症的特点,有时可长时间一言不发,患此症的孩子智力发育正常,智商在70或70以上,神经系统正常,亦无其它精神或身体障碍,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只是对某些人、人群或在特定环境中保持沉默不语,而对另一些人和在某些环境中讲话流畅。 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 对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准确诊断相当困难,需要一个全面的检查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心理检查、听力检查、社会交流能力检查、学习能力检查、语言和言语检查以及各种相关的客观检查。目前,美国有关专家认为有5个临床特征可作为诊断依据—— 1.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2.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3.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语问题。 4.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患儿的生活。 5.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等发育或心理疾病。 四、引发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原因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常常在学龄前起病,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多见。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该症儿童存在慢性焦虑和胆怯,他们以缄默不语来降低恐惧感,并通过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而得以维持。其发生原因具体地说可能有下列几个方面: 1.心理与家庭环境因素:许多心理专家发现选择性缄默症儿童的母亲非常焦虑,在家庭处于支配地位,对孩子过度保护,孩子与其他人特别是与成年人建立关系的努力受到阻碍,

心理专家谈不说话的孩子

心理医生谈不说话的孩子 语言障碍、智力障碍和行为障碍等。但心理性因素在引起选择性缄默症方面占重要地位。尤其在一定的外在事件引起儿童心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作用于特定的性格特征时,极易引起儿童缄默的出现。一般而言,此类儿童病前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患儿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儿童、亲人死亡、危及生命的经历以及频繁的家庭搬迁等家庭环境突变等,有些患儿就是在家庭环境变迁或一次明显的精神刺激后发病。有研究证明搬家频率或更换学校、幼儿园的频率较高非常容易引发该病。移民儿童中选择性缄默发生率高,印证了这一点。另据调查许多此类儿童的家庭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如过度依恋、父母过分控制儿童,过度保护,过分严格要求,不信任外界和陌生人,婚姻不幸福,父母很少给儿童练习讲话的机会等。许多此类儿童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少数患儿还有多动、抽动障碍、遗尿、遗粪等异常表现。因此选择性缄默症不应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本文中的小芸,既非先天性耳聋、智力低下等器质性障碍,也排除自闭症的可能性,同时也不存在语言发展障碍,引起她缄默的原因显然是心理性因素。小芸的父亲做生意,常年不在家。而妈妈在小芸之后添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相互之间年龄仅相差一岁。不难想象,妈妈自然疏于照料大女儿。年幼的

她被送到私立全托幼教机构,过早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的照料,必然她的心灵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幼儿期是儿童与照料者间形成安全依恋的重要时期。在她尚未形成安全依恋时便独自生活于家庭之外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对于环境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和对环境的回避行为。那么,家长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选择性置缄默症呢?如果您的孩子符合以下五点,就要引起注意了: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语问题;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患儿的生活;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等发育或精神疾病。但由于一些其他的儿童心身疾病(如:儿童精神分裂症伤寒、舞蹈症)也会伴随经常性或暂时性的缄默不语,需要小心加以鉴别,所以建议家长还是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诊断。一旦确诊,该如何治疗呢?治疗主要采用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和行为治疗。最好是能以幼儿园或学校为基础将患儿的父母,老师和心理治疗师三者的治疗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疗。不管是家庭、幼儿园、学校还是治疗室中多以正负强化方式的行为矫治方法效果较好。治疗早期鼓励患儿各种形式的回应,只要患儿能小声说话或仅仅耳语就及时地给他奖励,然后逐步提高要求直到用正常大小的声音讲话时才给他奖品。等患儿交流增多后逐步减少、停止鼓励,甚至反对。有计划地诱导患儿使用言语交流。课堂上,最初鼓励患儿参与集体回答:鼓励患儿单独和老师交流,提

发挥美术教学优势,协助患“选择性缄默”学生开口讲话方案

发挥美术教学优势,协助患“选择性缄默”的学生开口讲话 海珠区金碧第一小学朱学贤 一、背景 新学年,一年级某班来了一位需要妈妈陪读的特殊学生A,他患了“选择性缄默”症。A在学校有如下的症状:⑴、没有表情;⑵、眼神漠然而且不与人对视;⑶、沉默——不用口头语言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也对周遭(包括老师和同学)发出的声音不做出反应;⑷、独处,不跟任何人交流。A的这些表现让我充满了好奇,但也让我发现了A的一些特点:1、他对美术很有兴趣,很认真上美术课和认真完成美术作业,2、他的美术作业效果很好,色彩鲜艳、构图饱满。 二、问题的提出 通过翻阅资料与上网查找,我发现治疗“选择性缄默症”虽然要综合很多方法,但其中有的(1、)‘避免给予精神刺激’,(2、)‘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3、)‘转移紧张情绪’(4、)‘采取行为矫正治疗’等都与教育,以及美术教育的一些理念以及手段相吻合,如开发左右脑的功能与完善人的人格的功能1;建议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辅助教学、建议用合作学习的学法来学习等手段。上述的发现使我有了如下的想法:能否通过美术教学,协助这个学生治疗他的“选择性缄默”?所以我采取了一些尝试,下面是其中的一些片段。 三、过程描述:

片段一:人文关怀,体现温情 根据美术教学的特点,我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学法开展美术学习,我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7人,组员围着坐。然后走到A的身边对着其他组员说:“A的年龄比较小,你们要象个大哥哥与大姐姐一样爱护他,帮助他,好吗?” B学生:“我帮他学习!”她的声音自豪而响亮。 C学生:“我帮他整理书包!”她是受了B学生的影响。 D学生:“我不跟他打架”回答的答案很特别、有趣! …… 看见这些可爱的孩子,我由衷地笑了,说:“对!!!” 尽管A还是无动于衷,面无表情,象没有听见任何事一样,但我相信他应该能感受到我们的温情。 反思: 我在片段中编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说:“A还小…”)是为了保护A,避免同学们的歧视,这也是“避免给予精神刺激”的措施之一。小组合作的学法能为交流创设出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加交流的愿望与建立交流的便利,同样,这也为A的交流打下心理基础,建立良好的环境。 片段二:给予宽容,拉近距离 上《我爱我家》一课时,发现A同学没有带油画棒,我没有批评他,并且蹲下,平静而温和地对他说:“下次要记住带了,否则就难画好画了。”我又对他身边的同学说:“把你的油画棒借给A,一起用吧。”“好”,同学爽快地回答了。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1例报道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1例报道 摘要】目的:让更多的人认识儿童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的发生与表现;呼吁大家都来关心儿童的身心发育;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孩子语言器官无器 质性改变,智力正常,发言功能正常,因某些精神因素的影响出现的在特定社交 场合或特殊环境中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心理问题)而 非语言功能障碍。方法:本例是作者门诊中诊断并指导治疗的五岁半女孩,主要 是由于家庭因素精神受创及环境教育方式不当而发病。结果与结论:经家庭及环 境教育方式方法改变、改变环境及精神分析、心理疏导,以及加强特殊游戏、行 为矫正等治疗,孩子6个月后症状有所减轻;家长紧张及焦虑也得到缓解;18个 月后基本恢复正常。 【关键词】儿童;语言;精神因素;选择性缄默症;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124-02 1.病例资料 冯女,5.5岁,发现在幼儿园不讲话半年多来就诊。 幼儿园老师反应该女孩在园期间常常独自玩耍,不与小朋友及老师交流,老 师问话也不语;吃饭、睡眠等基本正常,就是不讲一句话,有时一整天都听不到 女孩讲话;该女孩回到家后话语也很少,但是被动能够与母亲交流,母亲问话可 以简短回答;饮食及睡眠等均基本正常。母亲孕期及小儿出生时均无异常;该女 孩6个月时会坐,8个月会爬行,13个月时会喊爸妈、能懂得近80个词语;14 个月会独立行走;18个月左右开口讲话,2~5岁期间生长发育未发现明显异常;平时语言较少,比较依赖母亲,害羞、小伙伴较少;咨询中了解到该女孩父母经 常为小事争吵不休,半年多前终因为感情不和离异了。女孩在父母离异后跟随母 亲生活,以前父亲经常会去幼儿园接女孩,离异后父亲就再也没有去过幼儿园了。幼儿园老师曾经多次问过女孩“你爸爸怎么不来接你了?”、“你爸爸是不是不要你 们了?”。女孩很生气、很受伤害,孩子平时喜欢自己看画书,没有自我刻板的行为动作,也无自言自语。 出生正常顺产;无窒息等。 就诊检查:神志清,表情淡漠;不回答问话;体格发育基本正常,体重身高 等均在正常指标(体重中+,身高中-),心肺肝脾及五官未发现异常;可配合做 各项检查;经DDST筛查智能发育:正常。 经PPVT儿童图片词汇测试结果IQ102(中上);经CONNERS父母问卷结果:行为异常(指数偏高)、心理障碍(指数偏高);化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及 骨密度等均正常范围,微量元素基本正常,铅过量,(在60左右);脑电图及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就诊诊断: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2.治疗指导原则: a.改变环境;嘱妈妈带孩子到姥姥家住一段时间,换到就近的幼儿园就读; b.并嘱咐老师多关心孩子;以正确方式方法; c.心理疏导;带孩子每周两次来做心理(放松)疏导一小时; d.家庭及幼儿园老师改变方式方法更多的和孩子交流沟通; e.家里人带孩子每月一次大旅游(3天以上);每半月一次小旅游(1~3天);

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和治疗

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和治疗 北京回龙观医院朱凤艳 一、 DSM-5 焦虑障碍的分类 DSM 是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的的简称,是由美国精神医学会发表的,它的内容涵盖诊断精神疾病的种类、症状及其他的标准。 DSM-5 是 2013 年 5 月份在美国正式出版。DSM-5 的焦虑障碍的分类包括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特定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怖、广泛性焦虑障碍以及物质/药品导致的焦虑障碍、由其他躯体问题引起的焦虑障碍、其他特定的焦虑障碍和非特定的焦虑障碍。 DSM-5 的焦虑障碍不再包括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急性应激障碍。但 DSM-5 在这几类疾病的顺序上显示了它们密切的相关性,惊恐障碍与广场恐惧不再关联,分别有独立的诊断标准;分离焦虑障碍和选择性缄默症由原分类在“通常在婴幼儿、儿童或者青少年阶段首次诊断的障碍”中改为分类在焦虑障碍中。因为绝大多数有选择性缄默的儿童是焦虑的,诊断标准没有变化。 二、选择性缄默症的概念 选择性缄默症 (selective mutism , SM) 是一种童年障碍,始发于儿童期。以患儿在某些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 ( 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环境等 ) 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言语正常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疾病,智力发展也无障碍而表现出缄默无语。具有这种症状的儿童在发生缄默以前,一般智力发育正常,已具备相当的言语能力。该类儿童具有正常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却会有选择性地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保持缄默不语。 病例举例:菁菁是一名只有 5 岁的小女孩,她原来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无忧无虑。然而两年前,菁菁的父母因感情出现了危机,两人最终离婚。父母离异后,菁菁随父亲与继母一起生活。一天,菁菁与继母带来的孩子发生争吵,继母不分青红皂白,凶狠

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

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 文章目录*一、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二、选择性缄默症如何预防*三、选择性缄默症如何治疗 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1、语言障碍 有研究发现SM患儿存在言语或语言障碍,患儿开始说话的 时间明显晚于正常儿童,而且SM患儿组50%的患儿言语不成熟,有25%的患儿是有言语延迟现象,21%的患儿言语不清晰。频繁搬家或转换学校,可以诱发SM,因此SM不应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 2、智力发育障碍 智力发育障碍有关,与妊娠或分娩疾患相关,常合并咀嚼吞 咽障碍、运动协调障碍及睡眠障碍。焦虑症状可能为认知困难引起,比如,工作记忆障碍容易导致焦虑症状。在完成超过认知能力的认知任务时,患儿个体工作记忆可利用的资源匮乏,焦虑随之 加重,于是采取妥协方式(消极的,不说话)完成任务。 3、发育成熟延迟 患儿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部分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4、心理社会因素

如果儿童早年的时候有情感创伤经历的话,则是会引起儿童选择性缄默症。不过也有一些儿童可能因为家庭环境的变迁或精神受到刺激而引起选择性缄默症的。 选择性缄默症如何预防1、避免给予精神刺激 要尽量避免给患儿各种精神刺激,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2、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或家人不要关系紧张,给患儿提供一个融洽的家庭环境,减少对患儿的粗暴呵斥,经常鼓励患儿主动与别人交流,包括眼神、手势、躯体姿势、言语等,但不强迫患儿说话。 3、转移紧张情绪 当患儿沉默不语时,不要过分注意,要避免采取强迫使患儿 开口的方式,以免使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反抗心理”。可以采取转移的方法,如陪伴患儿一起做亲子游戏,一起外出游玩,从而分散患儿的紧张情绪。 选择性缄默症如何治疗1、采取行为矫正治疗 以阳性强化疗法效果最好。在情绪松弛的情况下,当患儿刚张开口讲话时,及时给予鼓励;也可以用患儿最喜欢、最需要的东西作为奖励,让患儿继续说话。

学前卫生学题目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小孩眼球的_______距离较短,物体往往成像于视网膜的后面,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 2.传染源是指被_______感染的人或动物,它包括病人、_______和受感染的动物。 3.精神性厌食是一种由_______因素引起的_______障碍。 4.最重要和最常用的生长发育形态指标是_______和_______。 5.脂类是_______和_______的总称。 6.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是_______,又名_______。 7.病原携带者包括_______和_______。 8.脊柱生理性弯曲包括颈部前弯、_______部后弯、腰部前弯和____部后弯。 9.日射病是由于阳光长时间照射_______,使脑膜和大脑充血,为_______的一种类型。 10.骨折的急救原则是_____。儿童骨折时可能发生“折而不断”的情形,这叫做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6分) 1.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 )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B.保护易感者、管理传染源 C.保护感染源、管理易感者、切断传播途径 D.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2.对于3~6岁儿童来说,鱼和肉理想的烧切方法应该是( ) A.碎末 B.去刺、小丁 C.大块 D.肉泥 3.2~7岁儿童身高的推算公式是( ) A.身高=年龄×4+70厘米 B.身高=年龄×4+75厘米 C.身高=年龄×5+70厘米 D.身高=年龄×5+75厘米 4.以下关于左脑的不正确描述是( ) A.左脑主要通过语言和逻辑表达内心世界 B.左脑与右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 C.左脑具有显意识功能 D.很小的孩子能在一群人中辨认出一张脸,这是左脑的功能 5.心脏听诊中,听到的柔和、风吹一样的声音是( ) A.器质性杂音 B.心跳 C.脉搏 D.功能性杂音 6.以下关于儿童恐惧症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部分儿童的恐惧是短暂的,随着儿童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恐惧会慢慢消失 B.儿童只会对具体事物感到恐惧,而对抽象概念则因无法理解,也就无所谓恐惧 C.恐惧症就是恐怖症 D.恐惧症是无法用“脱敏”法矫治的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4分) 1.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 A.智力发展正常 B.乐于与人交往 C.行为统一和协调 D.情绪稳定 E.性格特征良好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

分类号:B F F 广东科技报/2001年/02月/03日/第004版/ 家庭医生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 翁晖亮 菁菁是一名只有5岁的小女孩,她原来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无忧无虑。然而两年前,菁菁的父母因感情出现了危机,两人最终离婚。 父母离异后,菁菁随父亲与继母一起生活。一天,菁菁与继母带来的孩子发生争吵,继母不分青红皂白,凶狠地训斥菁菁。菁菁不敢言声,只能默默地哭泣,哭了一阵之后,慢慢地靠在椅子上睡着了。醒后,菁菁感到头晕、害怕,有一种压抑感。从那以后,菁菁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不愿见人。在幼儿园里不与同学讲话,课堂上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下课后常常在教室里发呆,但在家里能回答父亲简单的问话。她表现胆怯,经常坐着发呆,有时还独自流泪。这种缄默日趋加重,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 很显然,菁菁得了“选择性缄默症”。 缄默症是指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疾病,智力发展也无障碍而表现出缄默无语。具有这种症状的儿童在发生缄默以前,一般智力发育正常,已具备相当的言语能力。起病原因一般与受惊、恐惧、生气等精神因素有关,部分病例与遗传因素有关。本症多在3~5岁时发生,女孩较多,一般表现为缄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 有缄默症的孩子,学前阶段常常未被人发现,家长常常以为孩子胆小、害羞,所以才不愿与人讲话。直到上小学以后,才有所察觉。由于选择性缄默症严重影响着孩子的人际关系、合作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和发展,因此一旦发现,须及早进行治疗。治疗上应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1.避免精神刺激。要尽量避免对孩子的各种精神刺激,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2.消除心理紧张。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逐渐消除陌生、紧张的心理。 3.转移法。患者沉默不语时,不要过分注意,避免迫使患儿开口,以造成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反抗心理。可采取转移法,如父母可以陪孩子游戏,分散其紧张情绪。 4.行为矫正。以阳性强化法效果最好。在情绪松弛的情况下,孩子刚张开口讲话时就给予奖励和鼓励;也可以用孩子最需要、最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条件,让孩子说话。 5.药物治疗。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小剂量的安定类药物或抗抑郁类药物。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360docs.net/doc/aa138978.html,

幼儿入园焦虑与适应性案例分析

每年秋季开学,意味着很多幼儿由家庭走向社会,幼儿从这一刻起,就迈出了家庭的狭小天地,而真正走进了充实灿烂的集体生活。然而,幼儿初次离开亲人,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将面临许多不适应:没有亲人,只有陌生的老师和同龄的小朋友;没有人整天围着自己转;吃点心,玩玩具不能随心所欲。面临着陌生环境对自己的挑战和冲击,他们的反应是哭闹, 拼命地哭喊、尖叫,不让父母离开,无视老师的安慰,拒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或者会静静地坐在活动室的一角,默默地伤心流泪,不理不踩其他小朋友,也有的会拒绝进食。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幼儿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亲人分离是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幼儿刚入园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一般说来,孩子眷恋父母,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的天性或本能。依恋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表现。一定的依恋,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日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由于孩子过分的依恋而产生的分离焦虑,会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那么,长时间处于消极的焦虑状态,会严重地影响幼儿身心发展。 对于入园焦虑的干预措施有很多,所有的措施都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三个问题:不安全的认知、负性情绪和逃避的行为。并且,这些措施都需要家园双方的密切合作。下面,笔者就针对新生入园焦虑的各种现象进行逐一分析。 案例一:选择性缄默 QQ小朋友在刚进幼儿园的一段时间几乎不说话,虽然她在家里话很多。一整天,她只是在向老师提要求时才说最简单的话,如:“我想尿尿。”但她似乎非常注意观察老师和别的小朋友,她看人的眼神非常专注,几乎是紧盯着对方,尤其注意观察老师的言行。她会记住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许多细节,回家后详细地复述给父母听。她告诉妈妈她害怕幼儿园,不想上幼儿园,她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想说话。 分析: 个体原因 这是一个因为入园焦虑而产生“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她的语言发展很好,但是她担心交流会给自己带来意外的麻烦。她默默地观察周围,揣摩老师的要求,行动小心谨慎,循规蹈矩。这种对新环境的不良适应如果没有得到矫正,将会发展成为“社交恐惧症”。 孩子对新鲜刺激的反应速度与程度是不同的。有一些孩子天生容易过度兴奋或者退缩,对新环境的刺激反应过分的敏感,这种稳定的特质是引发入园焦虑的危险因素。QQ就是这样一个敏感的孩子。她不习惯幼儿园里的集体活动规则,害怕因为做错事情而被老师批评,对集体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约束感到很不适应。这可以从她回家对父母口述的幼儿园生活看出来——她把同班孩子受到批评的次数和原因一次不漏地记在心里。由于害怕批评,她开始拒绝上幼儿园,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早上入园前都表现出痛苦的样子。 家庭影响 通过观察老师发现,QQ的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过分关注,行动上过度保护。孩子对父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家里几乎寸步不离地跟着母亲,晚上要求与父母同睡,平时缺少独自面对外界环境的机会,缺乏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孩子在离开父母时非常痛苦。为了保护自己,孩子在面对新环境的时候小心谨慎,沉默寡言,惟恐做错事情。 干预措施: (1)安全认知 大力鼓励孩子,抓住任何时机表扬她,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知道老师喜欢她。 (2)行为强化 为了强化孩子的正行为,老师经常找机会与孩子谈天交流。当孩子说话时,老师就及时

选择性缄默症对幼儿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需要,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受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幼儿心理出现不健康的信号。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幼儿,他们在家中往往能正常主动说话,但在幼儿园“拒绝”同老师或同学说话、交往。而中国人性格较为内向,儿童在开始上幼儿园或小学时不说话,往往易被性格内向和害羞等理由而忽略,也有的幼儿在幼儿园能够与人交流,回家后在成人面前交流胆小、紧张,在我的教学生涯也遇到过这样的幼儿: 案例表现a: 徐某,女,2001年11月出生,四岁转园后来我园上中班,智力较好,入园后从不愿意与人交往,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坐着,表现出非常内向的性格,胆子小,害怕在集体面前表现,也不愿意与陌生人交流。而在家表现很活跃、很调皮,喜欢在家爬上爬下,而且经常唱歌跳舞表演给父母看,父母都说是个活泼而调皮的女孩。 案例表现b: 陈某,男,2001年3月出生,两岁半来上小班,智力一般,入园后和同伴有交往、交流。在成人面前不愿意说话,说话时比较胆小紧张。参加集体活动不主动,注意力不集中,不敢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而下课后就表现得很活跃、调皮,经常有攻击同伴的行为。回家后从不说幼儿园的事情,对父母的提问也是不愿意回答。 对于这些孩子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语言理解水平,并有足以进行社会交往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某种场合下(家里或熟人中)能够正常的讲话。虽然具备语言的表达能力,但根据社会情况不同、在语言运用方面却有很大差别,即在某些场合能讲话,在另一场合则沉默或接近沉默,不能讲话可长期存在。他们本身言语表达都是正常的,只不过在某种场景或者对象上选择不说话,都是属于选择性缄默症。 什么叫“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小儿在言语获得成功之后,因精神因素而出现的、在某种场合下沉默不语的症状。其实并不是语言障碍,而是社会功能性行为的问题。多在3—5岁起病,女还比较多见。主要是表现为在公众场合拒绝讲话,不与人交流,而回家却表现判若两人。有的则相反,在幼儿园问一句说一句,回家后则一言不发,见到亲人与其他孩子说话,立即低头不语,这种症状在言语表达上与场景和对象有着鲜明的选择性,所以叫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多发生于敏感、胆怯、孤僻性格儿童,发生的原因很多,有家庭封闭、很少接触外界造成的,长期的“老—小”关系,也有父母过分溺爱、保护或初次离开家庭、环境变动等而起病,部分病例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原因: ①幼儿性格大多敏感、胆怯、孤僻、情感脆弱; ②过分依赖于亲人,独立生活能力差;

2018年10月自考《精神障碍护理学》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精神障碍护理学》真题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精神障碍护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30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是 A.错觉 B.幻觉 C.感知综合障碍 D.感觉过敏 2.患者用“%”代表离婚,这一症状是 A.虚构 B.象征性思维 C.语词新作 D.视物变形 3.属于紧张症候群的精神症状是 A.强迫意向 B.刻板动作 C.强迫动作 D.意向倒错 4.精神自动症综合征患者可见于 A.AD B.PTSD C.精祌分裂症 D.酒依赖 5.以下属于护患沟通的基本原则的是 A.以患者为中心 B.提高护理依从性 C.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D.避免护患纠纷 6.了解遗传度最有效的办法是 A.寄养子研究 B.家系调查 C.双生子研究 D.流行病学调查 7.患者受精神刺激后,表现幼稚,把周围人称“叔叔”、“阿姨”,这一症状是 A.Ganser综合征 B.错觉 C.童样痴呆 D.刻板言语 8.Turner综合征的特异性临床特征为 A.宽短掌 B.头发浅黄 C.大睾丸 D.卵巢缺如 9.厌恶疗法用于治疗 A.进食障碍 B.酒精依赖 C.儿童行为问题 D.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康复 10.社会康复是指 A.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B.正确认识疾病 C.提高工作兴趣 D.纠正性格缺陷 11.治疗PTSD宜选用 A.托吡酯 B.己酮可可碱

C.尼莫地平 D.艾斯能 12.下列属于认知心理治疗基本理论的是 A.学习理论 B.意识与无意识 C.经典条件反射 D.图式 13.重复训练和调整环境是康复的 A.内容 B.目的 C.手段 D.对象 14.特发性过度嗜睡患者发作期间可给予 A.唑吡坦 B.文拉法辛 C.莫达芬尼 D.奥氮平 15.属NE和DA再摄取抑制剂的抗抑郁药为 A.米氮平 B.瑞波西汀 C.氟西汀 D.安非他酮 16.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近日病情恶化,夜里出现胡言乱语,恐惧、紧张,这一症状很可能是 A.谵妄 B.人格改变 C.焦虑抑郁 D.惊恐障碍 17.患者听到广播声音的同时看到播音员的人像站在面前,这一症状是 A.功能性幻觉 B.反射性幻觉 C.非真实感 D.异己体验 18.患者称“我的血液全是聪明,又浓又稠,我必须生个孩子,把聪明分给他一半,要不然就喝可乐,把聪明冲淡一点”,这一症状是 A.思维破裂 B.象征性思维 C.逻辑倒错 D.内脏性幻觉 19.患者从外地旅行回家,一下车就感觉环境不对头,周围人神色异常,用特殊眼光看自己,是在给自己发信号,这一症状是 A.超价观念 B.原发妄想 C.物理影响妄想 D.感觉过敏 20.患者已明显消瘦,但仍认为自己太胖,不断为自己设定过低的体重标准,一边吃一边感到身体的某个部位在变胖,这一症状是 A.强迫观念 B.强制思维 C.内脏性幻觉 D.体像障碍 二、病例串选择题:本大题共有四个简要病例,每个病例有五个与之相联系的问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病例1: 患儿男性,5岁,不讲话,有要求用哭闹表示,不和小朋友玩,独来独往,不喜欢玩具,喜欢小瓶子。 21.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选择性缄默症 B.孤独症 C.童年社交焦虑障碍 D.Tourette综合征 22.治疗首选 A.教育训练 B.托莫西汀 C.硫必利 D.系统脱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