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 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_教案

标题: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热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掌握比热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物理现象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如热水和冷水的混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涉及的热量转移现象。

2、基本概念:介绍比热的概念,包括定义、单位和物理意义。通过实例和计算,让学生深入理解比热的含义。

3、比热的计算: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比热的计算方法。同时,介绍比热表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差异。

4、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相

同温度变化下的热量吸收和释放情况。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理解比热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课堂小结:回顾比热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验探究过程,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比热现象及其应用。

6、作业布置:布置与比热相关的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拓展延伸:介绍比热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的利用、温度控制技术等,激发学生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物展示:利用实物展示不同物质的比热差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培养其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3、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比热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

验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5、网络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四、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和反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2、练习与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讲解。

3、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比热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学生自评和互评: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通过互相评价,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5、教师评价与反馈:结合学生的表现、练习和测试结果等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

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与总结,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存

在的问题。

2、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与总结,评估其有效性和优劣性。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进行调整和改进。

3、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

力和提高。同时,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物质的比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无处不在,它们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每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征。而在这些性质中,物质的比热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浙教版的科学七年级新教材中,物质的比热被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物质的比热容,简单来说,就是指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需要的热量。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质对能量的吸收和释放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我们理解和利用能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教材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比热。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物质的质量、温度变化和吸收或释放的热量,来测量物质的比热容。通

过实验,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物质的比热容,并掌握测量比热容的方法。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能量的转换和传递,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许多自然现象,如温度的季节性变化、海洋温差等。因此,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比热容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新教材对于物质的比热容有深入的讲解和探究。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性质,以及它们在能量转换和传递中的作用。这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现象,以及利用这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

一、引言

在七年级的科学课程中,学生们将开始接触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为今后的科学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本课件以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为蓝本,全面解析教材内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原理和方法。

二、课件内容

1、第一章:科学入门

本章节将带领学生们认识科学是什么,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第二章:地球上的生命

本章将引导学生们了解生命的特征和生物的基本组成。通过学习,学生们将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对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有初步的认识。

3、第三章:植物的世界

本章将带领学生们走进植物的世界,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们将进一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的分类。

4、第四章:动物的世界

本章将引导学生们了解动物的基本结构和分类。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们将进一步理解动物的生理特点和生态角色。

5、第五章:人体的奥秘

本章将带领学生们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机能。通过学习,学生们将了解人体的各个系统如何协同工作,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6、第六章:地球的奥秘

本章将引导学生们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历史。通过学习,学生们将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运动和地球的演变过程。

7、第七章章:宇宙的奥秘

本章将带领学生们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和宇宙探索的意义。通过学习,学生们将了解宇宙的起源、星系的构成和宇宙的未来。

三、教学方法

本课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结合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同时,本课件也会提供一些思考题和探究题,鼓励学生们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七年级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希望学生们能够热爱科学,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为今后

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本课件是针对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的全册内容进行解析和演示,希望能够为七年级的科学教学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也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本课件的内容,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在下列四个式子中,哪个是正确的?

A. (a+b)c = ac+bc

B. (a+b)²=a²+b²

C. (a+b)(a²-ab+b²)=a³-a²b+ab²

D. (a+b)(a²-ab+b²)=a³-a²b+ab²+b³

2、下列哪个数不能用来表示集合?

A.全体偶数

B.全体整数

C.全体自然数

D.全体正整数

3、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 "所有的狗都是动物"不是命题

B. "所有的鱼都在海里"不是命题

C. "所有的正方形都是矩形"是命题

D. "所有的三角形都不是多边形"是命题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已知x=5,则x²=____。

2、已知(x+3)(x-4)=x²-____。

3、已知x²=9,则x=____。

4、已知(2x+1)²=3,则x=____。

5、已知x和y互为相反数,且x≠0,则x+y=____。

6、已知x₁,x₂是方程x²-6x+4=0的两个根,则x₁+x₂=____,x₁x₂=____。

7、已知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的系数a、b、c满足a-b+c=0,则此方程一定有一个根为____。

8、已知二次三项式2x²-5x+3是一个完全平方式的结果,则这个完全平方式可以是____。

9、已知实数a和b满足(a-b)²=9,且ab=2,则a²+b²=____。

10、已知方程x²-6x+4=0的两个根为x₁和x₂,则(x₁-x₂)²=____。

三、解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计算:(a+b)(a²-ab+b²)的值。

2、证明:对于任何自然数n,n(n+1)+2n都是偶数。

3、解方程:2x²-8x+1=0。

4、证明:对于任何实数x,都有x²≥0。

5、解方程:3(x-1)-2(x+3)=6。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一、课程概述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是一套全面的教学指导方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初中科学课程。本套教案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科学教育大纲为依据,结合浙教版教材的特点,重点突出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套教案的实施,学生能够:

1、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进行探究和学习。

3、培养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队协作等。

三、课程内容

本套教案包含以下课程内容:

1、生命科学:包括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分类与进化、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动物的生理与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2、物质科学: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物理现

象的探究方法、化学反应的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3、地球与宇宙:包括地球的构造与地貌、地球的圈层结构、宇宙中的天体与现象、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

本套教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通过实验验证科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案例教学:通过分析真实的科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应用和实践。

3、探究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

本套教案需要以下教学资源:

1、教材: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材。

2、实验器材:用于实验教学的各种仪器和设备。

3、教学案例:用于案例教学的真实科学案例和分析材料。

4、教学视频:用于探究教学的相关科学视频和资料。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细胞课件

一、导入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微观世界中的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组成了我们的身体,并维持着我们的生命活动。那么,细胞是什么样的?它们有哪些结构?让我们一起探索吧!

二、新课学习

1、细胞的基本结构

我们要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1)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外部结构,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细胞,同时也参与物质的交换。

(2)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细胞

器。

(3)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指挥中心,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2、细胞器的功能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细胞器的主要功能。

(1)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的“能源工厂”,它负责产生能量。(2)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它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3)内质网:内质网是细胞的“生产车间”,它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脂质的合成。

(4)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而在植物中则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5)溶酶体: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细胞分裂和生长

细胞分裂和生长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细胞

分裂的过程和特点。

(1)有丝分裂: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它保证了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最终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

(2)无丝分裂:无丝分裂在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因而是有丝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典型的无丝分裂见于蛙的红细胞和低等动物分裂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在人的睾丸和精巢中也可出现无丝分裂现象。

4、细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们要了解到细胞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例如神经元、肌肉细胞、红细胞等等。同时,同一个生物体内的不同细胞也可能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生物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理需求。

三、小结与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过程。我们还了解到细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知识为我们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

动和生理过程。

四、课后作业

1、请简述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其意义。

2、请列举三种常见的动物细胞器并简要描述其功能。

2019浙教版科学-4.4物质的比热

2019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4.4物质的比热- 知识点详解 一、热量 1、热量的定义及单位: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字母Q表示。热量的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更大的热量单位是千焦,符号为kJ。 2、热传递及其方向: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量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同一物体局部温度不均匀时也会发生热传递,热会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热传递发生的唯一条件是存在温度差,与物体的状态、物体间是否接触无关)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3、吸热与放热:高温物体放出了热,温度降低(不一定),低温物体吸收了热,温度升高(不一定)。当发生热传递的两物体温度相等时,达到热平衡,热传递停止。若此时不计热量损失,可得Q吸=Q放。 4、影响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因素: ①物体本身的属性:一定质量的不同物体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c) ②物体的质量:相同的物体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m) ③物体升高的温度:相同质量的同种物体,升高的温度越高,吸收的热量越多。(△t) 5、注意:①物体本身没有热量。热量是一个过程量,表示的是传热的多少。不能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热量,只有发生了热传递,才能讨论热量的问题。 ②热量的多少与物体本身热能的多少、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二、比热 1、比热的概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放出)的热量并不相同。科学上把物质的这种特性称作比热容,简称比热,符号为c。比热的单位是J/(kg.℃),其意义为质量为1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如水的比热为4.2×103 J/(kg.℃),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需吸收(或放出)4.2×103 J的热量。 2、比热的公式应用:公式表示Q=cm△t。其中Q:表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c:表示物质的比热;m:表示物质的质量;△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解题时,我们要从题目中找出公式中四个物理量中的两个不变量,从而判断出另两个量成正比还是反比。 实验探究题中我们要注意:①控制变量法的表达;②相同的两套加热装置或者同一个加热装置采取水浴法,保证了热传递速度相同,则加热时间的长短决定了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③而△t强调的是末温与初温之差;④若实验中温度计示数变化不明显,可以减少液体的质量,延长加热时间。

七年级科学上册 4.4 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

比热容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4.学习科学概念得出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得出比热容概念的探究过程及运用比热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 【教学方法】问答法、学生实验探究。 【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探究比热容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三峡水库照片。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完全建成后,你认为三峡库区的气温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生(甲):变得比原来凉快。 生(乙):变得比原来热。 生(丙):三峡库区将变得冬暖夏凉。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板书课题:三、比热容)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甲):与水的质量(m)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t)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结论。) 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 (让学生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生(甲):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生(乙):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4节 物质的比热

第4章物质的特性 第4节物质的比热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 3.理解比热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的影响因素。 能利用比热知识解释生产生活的现象。 近来寒潮来袭,走在路上都感觉到阵阵寒意。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寒冷的身体尽快暖和起来吗?我们来比一比取暖利器吧。 老师也有冬日三宝:暖宝宝、热水袋和足浴盆。我们共同使用的这些利器,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到传递热,可提到温度较高) 1.热量的概念 在身体和这些物品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热传递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

下。 小烧杯里装着约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约100克冷水。 (1)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初始温度)。 (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30秒,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再过30秒,再次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重复几次,并记录。 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温度计,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与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配合老师做这个实验,帮老师读数,其他同学注意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试验单上。 我们读出了几组数据,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先把实验停在这里。根据实验和我们记录的实验数据,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两杯水之间有没有热的传递,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热传递中哪杯水放热,哪杯水吸热,为什么?根据你的推测,这种热的传递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观察是否有热的传递,高温物体放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热的传递存在条件,即存在温度差。当二者温度相同时,这种热的传递就会停止。 我们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作热量,用符号Q表示。提到热量,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在热量研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英国科学家焦耳。为了纪念他,我们把热量的单位规定为焦耳,简称焦。 我们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过程中的热量大小来了解一下这个单位。通过图表,我们发现其实焦耳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单位,因此还有另一个常用的更大的热量单位,即千焦(KJ)。 (板书: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大小——热量——焦耳,千焦) 2.影响物质吸收热量大小的因素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提到低温的物体吸收了热量。那它到底吸收了多少热量?它所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其本身的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完成了。那接下来就应该怎

《物质的比热》教案设计

吸 “ 。 含 “ 。 物质的比热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用节课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现有一杯开水,你能让它快速冷却吗?谈谈你的做法及理由。 【新课】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去尝试一下。我们今天就尝试其中的一种,也就是 将装热水的小烧杯放进装冷水的大烧杯中,老师想观察热水和冷水温度的具体变化情况。有 哪位同学能来帮我想想办法吗?学生设计实验并完善后设计表格,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根据表中数据思考:1、通过采集到数据,我们发现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总结:1、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2、高温物体放出了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了热,温度升高。 师:高温物体的热会不会无限制地传递给低温物体呢?= =热传递的结果是温度相同 这也说明了热传递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3、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 Q 表示。介绍热量的单位及单位间转 换。 师生一起观察图 4-33,明确热量只发生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是一种过程量,所以热量只能 说“ 收”放出” 不可以说“ 有”具有” 同时通过图片的观察发现,不同物质在不同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不太一样。那么 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呢?== 探究: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 因素有关? 1. 进一步观察活动记录表中的数据: (1) 0~1分钟和 0~2 分钟,大烧杯里的冷水哪次温度升高的更多?哪次吸收的热量更多? (2) 0~1分钟和 0~2 分钟,小烧杯里的热水哪次温度降低的更多?哪次放出的热量更多? 结论:等质量的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温度升高的多少有关。温度升高越多,吸 收的热量越多。反之,温度降低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 2.用煤气灶将同温度的半锅冷水和一锅冷水烧开哪个所用时间更长?哪个吸热多? 结论:同种物体升高一定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反之,物体降低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3.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师板书) 影响物质吸收的热量的多少的因素:1.物质的质量。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4物质的比热 教案

第4节 物质的比热 教学目标: 1、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2、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除了跟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以外,还跟物质有关,初步了解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热量不同,知道物质的这种性质用比热表示,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 3、知道的水的比热较大,了解水的这一性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除了跟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以外,还跟物质有关,初步了解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热量不同,知道物质的这种性质用比热表示,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兴趣实验: 你知道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吗?热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二、新课讲授 演示实验: 问:相同温度的两杯水,为什 么没有发生热传递? 学生活动1: 四位同学一组,小烧杯里装着 约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约100克冷水。 1、两位同学一起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 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温度计不拿出来),过30秒,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再过30秒,再次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并记录。 记录表

分析数据得出: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热量 讲解:热量用符号___表示;热量的单位为____,简称____,符号为____。它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____而命名的。 分析图表并思考: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想一想:老师来不及做饭,就想泡方便面吃。可是一拿暖瓶,发现里面没有热水了,于是准备用电热水壶烧水。我应该烧一壶水还是半壶水呢?为什么? 得出结论: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比一比:将90℃的热水和10℃的冷水混合,混合后水温一定是50 ℃,对吗?为什么? 用图表分析: 问: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外,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探究:不同种类物质的吸热能力 实验设计: 需要控制哪些变量相同? 方案1: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砂石,使它们升高相同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即吸收热量的多少。 方案2: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砂石,加热相同时间(即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温度的多少 实验改进: 学生活动2: 1、先测出水和砂石的温度,并记录。

第二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 教案

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 1、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2、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 重点难点: 热量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复习提问: 1、什么是比热容?单位是什么? 2、C 铅 =0.88×103J/(kg·℃)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以铝的比热容为例:1千克的铝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0.88×103J的热量,那么质量为千克的铝,温度升高Δt℃,需要吸收多少热量?引入新课。思考回答 认同所研究的问题 巩固铺垫 引入新课 一、热量计算公式推导 1、从铝的比热容入手,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归纳热量的计算公式。 (1)1千克铝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2)1千克铝温度升高2℃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3)1千克铝温度升高100℃—30℃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计算: (1)0.88×103J (2)0.88×103J×2 (3)0.88×103J× (100-30) (4)0.88×103J×(t-t ) 也可从课 本例题得 结论

(4)1千克铝温度升高t-t =Δt℃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5)2千克铝温度升高t-t =Δt℃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6)m千克铝温度升高t-t =Δt℃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2、我们已总结出物体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如果物体降温低,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呢? 二、例题:课本P49 例1 例2 三、出示目标,学生小结(5)0.88×103J×2× (t-t ) (6)0.88×103J×m× 归纳得结论: Q 吸 =C·M·(t-t ) 进一步归纳得结论: Q 放 =C·M·(t -t) 做后讨论,进一步巩固热 量的计算 依目标小结所学内容 可投影目 标 四、巩固练习 1、质量为2kg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95℃,水吸收了_______J热量,水的内能增加了_______J。 2、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铁块,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再将铁块投入水中,这时() A.热量由铁传给水 B.热量由水传给铁 C.铁与水之间无热传递 D.温度由铁传给水 3、据有关专家预测,长江三峡水电站蓄水后,将对大坝上游流域的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夏天将比原来下降2℃左右,而冬天将比原来升高2℃左右,请你解释完成练习 反馈矫正 可当堂完 成

初中物理《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_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_物理教案 1.知识与技能:知道热量及其单位,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热量及其单位,探究物质比热容。【难点】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三、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复习之前的知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哪几种?";环节2:讲授新课1.热量:进行追问"在热传递中,物体内能的改变与吸热或放热有什么关系?物体内能的变化与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引导分析,在热传递中,物体吸热,它的内能增加,物体吸收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放热,它的内能就减少,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减少多少,因此可以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变化,由此引出热量的概念。2.比热容:紧接着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入手,举出生活中烧水的现象,说明同种物质,质量不同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引出提问"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他们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吗?";引发学生进行猜测。【提出问题】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一样吗?【猜测与假设】(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后答复)(1)可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3)可能与物体的温度变化有关。(4)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5)可能与物质的物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有关。在设计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控制变量。【制定方案与设计实验】制定方案: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答复:(1)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质量的关系,要控制物质的种类,温度的变化相同。(2)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要控制物质的种类与质量相同。(3)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要控制质量、温度变化相同。设计实验: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讨论后交流,教师从旁指导。1.实验器材:2个铁架台、2个500ml的烧杯、2个同规格的";热得快";、2个搅拌器、秒表、量筒、温度计。2.实验步骤:(1)取两个相同的烧杯,甲烧杯里装400g水,乙烧杯里装400g煤油,使它们的温度都处于室温,给他们都加热相同的时间(如1-3分钟,使他们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它们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2)接着上次继续实验,如果让他们都从室温升高到40℃,观察加热所需要的时间是否一样(吸收热量是否相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并随时记录好实验数据,教师要对实验步骤进行必要的演示,从旁进行指导。收集证据:在对实验数据分析的根底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使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煤油上升的温度较高;要使它们上升相同的温度,对水加热的时间更长一些,水吸收的热量更多一些,即给相同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对它们加热的时间是不同的,这说明它们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由此可知,不同种类的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仅与质量有关,还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如何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呢引出比热容的概念。通过刚刚的实验证明,以及大量实验说明,不同种类的物质,在质量及温度变化都相同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这是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及状态决定的。通过类比密度的定义,由此得出比热容的定义。介绍单位及读写法。3.查表让学生自主查表,查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在表中比热容最大的是哪种物质?比热容是多少?有什么物理意义?(2)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定不同吗?(3)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什么特性?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

浙教版科学七上4.4 物质的比热 同步教学教案

第6课时物质的比热 学习目标 1.了解热量的概念和单位,理解热传递的含义,能利用热传递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了解比热的概念,能够理解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 引:新疆有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思考: 1、为什么同一纬度的海滨城市和沙漠地区的气温变化会如此大? 2、夏日的太阳火辣辣的,走在沙滩上和海水中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 一、热量 兴趣实验: 你知道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吗?原因。思考:相同温度的两杯水,为什么没有发生热传递? 阅读P139活动 思考 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如何变化? 分析引起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 实验表明: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时,热会从温度的物体传向温度的物体。高温物体了热,温度;低温物体了热,温度。 概念 1、热量 物体或热的多少叫做,用符号表示。 热量的单位为,简称,符号为。 焦耳是一个比较小的热量单位,更大的热量单位是,符号为。 二、比热 思考: 1.分别把一壶水和半壶水烧开,哪个吸热多? 2. 把一壶20 ℃水加热到50℃和加热到100℃,哪次吸热多? 结论:同一种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体的和都有关系。 再思考: 1、对于不同的物质,当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吸收的热量相等吗? 2、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体的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阅读P140活动 1.实验探究:质量相等的水和沙石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种类是否有关?

如何比较吸收热量多少? 注意:(1)加热用的电热器相同 (2)比较加热时间长短 加热时间长吸收的热量多 2、需要控制哪些变量相同? 方案1: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砂石,使它们升高相同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即吸收热量的多少。 方案2: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砂石,加热相同时间(即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温度的多少 (1)控制相同的量(无关变量):水和砂石的质量相同、加热的热源相同、加热时间相同、初温相同、实验所处的外界环境相同等。 (2)不同的量(自变量):一种是水,一种是砂石。 (3)实验体现的现象不同(因变量):升高的温度。 (4)实验装置 结论:实验表明,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砂石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得。 也就是说,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的加热时间要一些, 即水要吸收更的热量。 以上的实验反映了水与砂石这两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1Kg的水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与1Kg的铁粉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_______。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有关。 以此延伸,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是的。 概念 (1)比热容的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降低)1℃时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2)比热容是物质一种_____.它可以用来鉴别____ (3)比热容的单位: 焦耳/(千克·摄氏度) J/(Kg·℃)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例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大小不同,这说明 ( ) A.单位质量的不同物质,每增加1焦的热量时,所吸收的热量不同 B.单位质量的不同物质每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不同 C不同的物质温度每降低10℃时,所放出的热量不同 D.相同的物质吸热相同,升高的温度不同 3.阅读教材P141图4-35,获得的信息 (1) 哪种物质的比热容最大?

浙教版课科学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4节 物质的比热

第4节物质的比热 学情分析: 《物质的比热》一课,现安排在七年级第四章第四节。本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其难度主要在两个方面:一、学生对热量和比热的概念不清晰,学生容易对温度和热量产生混淆。二、学生尚不能很好地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而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中,学生很容易将三个变量混淆。在学生当前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说学习比热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此前的学习也已经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小学时对热传递概念的学习,第一章中与温度有关的内容的学习,都为学生学习热量铺垫了基础。而第三节中对质量测量的学习,也为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理解多个变量对同一物理量的影响打下了能力基础。综合分析,此课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范围,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 3.理解比热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策略: 在热量概念方面,采用生活实例讨论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温度变化和热量传递之间的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在树立比热概念时能明确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比热与物体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无关,教师将三个影响因素(即物体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结合,放在一个问题下进行讨论。并通过设计第一个实验方案,明确提出控制变量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大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无关。学生通过实验,对物质种类影响热量多少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并在实验中体会比较比热大小的方法。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假设和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表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近来寒潮来袭,走在路上都感觉到阵阵寒意。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寒冷的身体尽快暖和起来吗?我们来比一比取暖利器吧。 老师也有冬日三宝:暖宝宝、热水袋和足浴盆。我们共同使用的这些利器,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到传递热,可提到温度较高) (二)新授课 1.热量的概念 在身体和这些物品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热传递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小烧杯里装着约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约100克冷水。 (1)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初始温度)。 (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30秒,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再过30秒,再次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重复几次,并记录。 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温度计,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与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配合老师做这个实验,帮老师读数,其他同学注意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试验单上。 我们读出了几组数据,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先把实验停在这里。根据实验和我们记录的实验数据,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两杯水之间有没有热的传递,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热传递中哪杯水放热,哪杯水吸热,为什么?根据你的推测,这种热的传递会不会一直持续下

初中七年级科学教案-第4节 物质的比热-“江南联赛”一等奖

物质的比热 【教材分析】 《物质的比热》是浙教版科学新教材七年级下第四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并掌握了温度、质量、密度等物理量之后,又继续学习的物理量——热量和比热,学生平时经常接触热的概念,但生活中热的概念具有多义性,本课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正确建立热量的概念,并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和物质种类有关。由于比热概念比较抽象,对七年学生来说本课只要求掌握用比热(容)去描述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的这种性质,和如何判断相同情况下,物体温度的变化来判断比热的大小,为八九年级学习沿海和内陆地区气候差异、比热的严格定义以及含有比热的热量计算公式等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热量的概念和单位,知道物体吸热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②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和物质种类有关。 ③初步了解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热量不同,知道物质的这种性质用比热表示。通过活动,学会判断比热大小的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评价及解释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⑶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①热量的概念;②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和物质种类有关。难点: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质种类之间的关系,用比热(容)去描述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的这种性质。 【教学过程】 一、热量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活动,将装有开水的小烧杯放进装有冷水的大烧杯中。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使用以上的方法将热开水变成凉开水。那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呢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两杯开水温度的什么变化 生:热开水温度降低了,冷水温度升高了。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热开水放出热,冷水吸收热。 师:我们把放出或吸收的热就叫做热量。用符号Q来表示,单位为焦;(板书) 二、物体吸收热量与质量、升高温度的关系 生活经验分享: 师:我们都有烧开水的体验,你知道要水要怎么样才能被温度才会升高 生:吸收热量 师:把一壶20℃的水加热到50℃和加热到100℃,哪次吸收的热量多 生:烧开一加热到100℃吸收的热量多 师:你凭什么说加热到100℃时吸收的热量多呢 生:需要加热的时间长 师:对,我们把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成了加热时间的长短。但是你觉得这种转换的方法要注意什么 生:<思考>加热的工具要一样 师:板书 师:从以上的例子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生:<思考>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升高的温度多,吸收的热量也多 师:那让我们来看一下另一个例子“分别把一壶水,半壶水烧开,哪次吸收的热量多” 生:把一壶水烧开吸收的热量多

七年级科学上册 4.4 物质的比热

4.4 物质的比热 学校七()班姓名组别 一、课前尝试 一、温度表示物体的。 二、温度计利用了液体的性质。 3、课前预备:温度计2支、大烧杯3只、铁架台2个(带铁圈和石棉网)、酒精灯2盏、玻璃棒 二、新知尝试 一、热量 尝试一:教材第139页的活动(物体的吸热和放热) (1)分析表中数据有什么转变特点: (2)分析引发两烧杯中水温转变的缘故: 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有,高温物体,温度; 低温物体,温度。热从物体传向物体。 咱们把物体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表示,热量的单位为,简称,符号。更大的热量单位是,符号。 (3)阅读并体会:教材139页图4—33 关于热量的一些数值 二、热量与温度的关系 尝试二: (1)如图1中乙杯中的水所含热量较多对吗? 图1 (2)若是让它们的温度都升高到50℃,哪杯水吸收热量多?乙中升高到50℃吸收的热量和降低到10℃放出的热量相同吗? 由此你能取得热量和温度的关系为: 3、热量与质量的关系 尝试三:烧开一壶水和半壶水进程中,水升高的温度是(填“相同”或“不同”),半壶水所需加热的

时刻,说明半壶水烧开所需吸收的热量。 由此你能总结热量与质量的关系: 4、探讨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 尝试四:教材第140页的活动(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沙石) 试探玻璃棒的作用: 分析与结论: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升高相同温度时,沙子比水需要的时刻(长/短)。由此可知,升高相同温度时沙比水吸收的热量(多/少)。这说明: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相同/不同)。 五、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的含义: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 三、同步尝试 一、早晨,小明起床晚了,想泡方便面吃,又没有热水,于是预备拿热水壶烧水,若是正好有温水,他应该取温水烧仍是凉水烧呢?什么缘故? 二、一滴水和一盆水的比热谁大?把一根铁丝截为长短不同的两段,哪段铁丝的比热大些? 3、在我国西部地域,有如此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造成这种现象的缘故是,西部地域 多泥土沙石,泥土和沙石的比热,在一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形下,温度转变比较,因此日夜温差;而东部沿海地域多水,水的比热,在一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形下,温度转变比较,因此日夜温差。 四、综合尝试 4、“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性质的应用。 (1) (2) (3)

探究比热容:初中物理教案2

探究比热容:初中物理教案2初中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比热容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2.了解不同材料的比热容及其应用。 3.能够进行简单的比热容实验并分析结果。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比热容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2.掌握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升高温度时物质吸热过程的原理。 2.比热容的实验方法及数据分析。 四、教学内容 1.什么是比热容? 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单位温度变化过程中所需要吸收或者释放的热量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c=q/mΔt

其中,c为比热容,q为吸收或释放的热量,m为物质的质量,Δt为温度变化量。 2.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金属的比热容比较小,而非金属的比热容则较大。以下列举几种物质的比热容: 铁的比热容为:J/(g·℃)=0.45; 水的比热容为:J/(g·℃)=4.18; 空气的比热容为:J/(g·℃)=1.005; 橡胶的比热容为:J/(g·℃)=1.667。 3.比热容的实验 比热容实验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物质加热到一个特定的温度。 ②将加热后的物质放到一个量热器中。 ③记录物质升高的温度Δt。 ④通过计算比热容公式推算出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温度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空气温度、热辐射等。同时,在实验中还需要注意安全问题,避免烫伤和烧伤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4.比热容的应用 比热容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 ①在制冷设备中,可以根据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来进行温度控制和制冷。 ②在食品加工中,可以根据不同食材的比热容来进行加热和蒸煮等操作。 ③在航空和航天领域,可以根据不同材质的比热容来进行隔热设计和热控制。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法 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 2.讲解法

12.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教案

12.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是反映物质的吸、放热性能的物理量,知道比热容的单位J/(kg·℃)及其读法。 2、会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物质吸(放)热性能不同这一特性,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和进行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物理无处不在,体会物理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实验和引出比热容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用具】 两个相同的酒精灯、两个相同的烧杯、托盘天平、两个温度计、秒表、水和油、铁架台等【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1、质量 1、物质吸收的热量 2、升高温度 (加热时间) 3、物质种类(水、油) 转换法 2、比热容:表示物质的吸、放热性能(物质属性) (C)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C = 4.2×103 J/(kg·℃) 水 【教学设计亮点】 1、研究比热容实验是教学的难点,在引入上从生活体验入手,用餐巾纸和普通试卷纸来比较吸水能力,同时引导在作对比时要控制质量相同。再次用微课视频播放海边沙子和水在同一阳光照射下,温度不同的体验引入课题:不同物质的吸热能不同吗?结合生活体验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2、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用了小组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在实验中充分体会到原来不同的物质吸热能力是不同的。同时锻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流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并探究实验中得到学习的成就感。 3、设计实验方案是难点,本节从前面已学的知识和烧水经验知道,水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温度有关,在运用控制变量法时,使学生容易想到要控制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层层推进,深入浅出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也是亮点。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板书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板书 12.3物质的比热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过程与方法: 根据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中能积极与他人交流探究结论,能对数据进行初步评价。 【教学重点】 1、探究物质比热容 2、物体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 【教学难点】 1、制定探究物质比热容的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评估实验结果; 2、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复习热量的概念、预习本节内容; 2、准备好所需器材:(每实验小组)烧杯2只、温度计2支、搅拌器2个、电加热器2副、盖板2块、水、煤油、停钟(或记时秒表)1块。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热量?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吸收多少热量? 2、将一壶水烧开与烧开半壶水相比,谁要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3、将一壶水烧成开水与将一壶水烧成温水相比,谁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由此可见,水在升高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也和温度升高的程度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也就越多。将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学习物质的比热容。 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一)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1、猜想:将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谁多?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要在什么条件下比较水和炼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引导学生讨论:在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时候样的器材?怎样测量?记录哪些数据?(进行实验前要解决的问题)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液体名称液体质量m/g 液体初温t1/℃液体末温t2/℃升高的温度t1- t2/℃通电时间t/min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注意操作规范。设计记录表格,准确记录数据。 4分析与论证 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补充:得出水的吸热本领大 5、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 (二)比热容 通过实验知道,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如何描述这一不同需要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第4节 物质的比热(学生版)

第4节 物质的比热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2.初步了解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知道物质的这种性质用比热表示,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 3.知道水的比热较大,了解水的这一性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解读1: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解读2:了解比热的概念,知道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了解水的比热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适中。 知识点01 热量 (一)热量的定义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通常用符号Q 表示。 (1)在热传递的过程中,热量会从 的物体传向 的物体,高温物体放出了热,温度 ;低温物体吸收了热,温度 。 (2)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 有关。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反之,温度降低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例如用煤气灶将一锅水加热到5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加热到100摄氏度用的时间长,吸收的热量多。 (3)物体升高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 ;反之,物体降低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例如用煤气灶将锅水烧开比将半锅同温度的水烧开要用更长的时间,吸收更多的热量。 (4)对于同物体,质量越大,升高温度越多,则它吸收的热量 。 (二)热量的单位 热量的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它是为纪念英国科学家焦耳而命名的。更大的热量单位是千焦,符号为kJ 。 【能力拓展】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热转移的数量,所以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存在于热传递的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谈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某物体多少热量”,更不能比较两个物体热量的大小,只能说“物体了多少热量”。 热传递 ①定义:热传递是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②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热传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持续到温度相同为止。发生热传递的唯一条件是存在温度差,与物体的状态物体间是否接触无关。 ③实质:热传递的实质就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这是能量转移的一-种方式。热传递转移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 ④结果: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热量,故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热传递的最终结果是温度差消失,即发生热传递的物体间或物体的不同部分间达到相同的温度。 【即学即练1】关于比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较大的物质吸收的热量一定多 B.温度较低的物质比热较小 C.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本领的大小 D.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越大 【即学即练2】甲、乙两种物体质量相同而比热容不同,当它们升高相同温度时,则 A.比热容小的吸收热量多 B.比热容大的吸收热量多 C.初温低的吸收热量多 D.甲、乙吸收的热量一样多 知识点02 比热 (一)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实验目的: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研究它们吸热能力的差异。 (2)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酒精灯、两只烧杯、两个铁架台(带铁夹)、两块石棉网、质量相同的水和砂石、两支温度计、秒表等。 (3)数据记录表 时间/分0 2 4 水的温度/摄氏度21 27 37 砂石的温度/摄氏度21 24 48 (5)数据分析: 量较多的是水。 (6)实验结论: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升高的温度。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