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临西镇九年级物理上册 1.3 比热容教案 (新版)教科版-(新版)教科版初中九年级

《比热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会查比热容表,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进行物体吸热、放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有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包括“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两部分内容,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海边的沙子和海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它们的温度不同,从而提出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时,吸收相同热量升高温度不同的研究问题。通过实验引出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就叫比热容,它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它可用于解释生活中吸热升温的一些现象。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从分析物理事实到抽象出这个概念,再提升到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其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比热容概念和应用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为了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可以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写出比热容的计算式,比热容本身也是利用了比值定义法,可以

利用前面学过的密度等概念,类比得出计算式,利用及其公式变形进行计算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重点:比热容概念和应用,以及热量的计算。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策略

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结合生活经验,如海边的沙子和海水中午时的温度不同,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吸热温度变化可能不同。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做好实验是关键,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相反如果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也不等。根据实验得出比热容的定义,根据定义还可以写出比热容的计算式,根据计算式得出比热容的单位。通过阅读不同物质的比热容表,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

理属性,与密度、熔点等相似,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等因素无关。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热容的理解,可以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以及利用Q=cmΔt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温度计、水、食用油、烧杯。

五、教学过程

如果使用其他物质进行实验,也

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

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

等。

为了比较各种物质的这种性质

上的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量多。

比热容

利用比热容来表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不同的性质。在比较时要让质量相等,温度升高也相等,质量取1kg,温度都升高1℃,比较起来最为方便。

你能尝试给比热容下定义吗?可以借鉴密度的定义方法。

比热容也可以描述成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你能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写出计算式吗?请说出公式中各符号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

比热容的单位就可以使用这些物理的单位组成起来,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阅读课本中常见的一些物质的比热容。结合比热容表,说说你对物质比热容的认识。学生尝试给比热容下定义。

一定质量的某物质,在温度升

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

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学生自己在草稿纸上试着写。

Q吸表示吸收的热量,单位是

焦耳(J),

m表示质量,单位是千克

(kg),

t1表示末温,单位是℃,

t0表示初温,单位是℃。

学生读出几种常见的物质的

比热容,熟悉比热容的单位。

学生交流通过阅读比热容表

获得的一些信息。

1.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

质的物理量,不同物质,比热

容一般不同。

2.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比

热容不同。

3.水的比热容比一般的物质

利用类比的方

法,引导学生

使用比值定义

法给比热容下

定义。

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

总结的能力。

利用物理知识

解决实际问

题。

投影比热容概念辨析的例题。强调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它的大小与物体吸收热量、质量和温度变化无关,

只是比热容的计算式。比热容都要大。

学生练习,巩固比热容的概念。

比热容的应用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可吸收或放出同样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较小。因此,比热容大的物质对调节温度有很好的作用。

解释:1.同样的日照条件下,为什么中午的沙子比海水的温度要高?

2.我国吐鲁番盆地会出现“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想想议议:我国北方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把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带到房屋中取暖。用水作为输运动能量的介质有什么好处?生活中、各种产业中,还有没有用水来加热或散热的情况?学生讨论,交流。

由一些物质的比热容表可知,

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得多,质

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如果吸收

的热量相同,水的温度上升的

比沙子小得多,所以中午的沙

子温度比海水温度高。

学生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

此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

水的比热容大,质量一定的水

和其他介质相比,升高或降低

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

热量较多,可以提高热传递的

效率。

实际生活中利用水的比热容

大的还有汽车用水作为冷却

液、冬天用热水袋取暖等。

利用比热容解

释实例加深对

比热容的理

解,使抽象的

理论具体化。

利用生活实例

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热量的计算

比热容在数值上等于单位质量根据比热容的定义来叙述水

的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表示质

结合比热容的

物理意义,利

3.物体吸热升温和放热降温的计算公式相同,注意温度的变化。

4.还可以利用公式变形计算

质量:;

比热容:;

温度变化:。

应用:

1.质量为2kg的某金属块,温度从30℃升高到80℃×104J,则此金属块的比热容是多大?2.一冰块温度从-20℃升高到

-10℃×103J的热量,求此冰块的质量。[c冰×103J/(kg·℃)] 3.质量为2kg的水,温度为

25 ℃×104J的热量,温度升高到多少?

讨论:

1.在测量少量水的温度时,从比热容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选用测温液体为水银的温度计,而不选用测温液体为水的温度计?

2.有同学说:夏天的中午,海水的温度比沙子的温度低,是因为海水蒸发吸热,使海水的温度低于沙子的温度的。请谈谈你的学生讨论分析。

温度计测温度是利用了液体

热胀冷缩的原理,通过热传递

使测温液体与被测物体的温

度相同。水的比热容比水银大

得多,质量相等的水和水银温

度变化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

也比水银大得多,对被测物体

的温度影响较大。

学生讨论。

培养学生合作

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知识

应用的能力。

教学反思: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比热容》(无答案).docx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鼎尚图文制作整理 第3节比热容 知识点及考查角度系统学习 知识点1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重点) 1.实验提示,(1)知道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有两种方法,明确本实验采用的是哪一种方法,(2)确保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在使用时每秒放出的热量是完全相同的。 2.转换法的应用。 (1)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吸热的多少,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收的热量越____ (2)通过____比较吸热能力的大小,____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大. 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l)采用两个相同的烧杯,是因为烧杯也会吸收热量,烧杯相同,即烧杯吸收的热量相同。 (2)给水和食用油加热时,应控制热源完全相同。 (3)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和初温相同,因为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温度变化小的,吸热能力强。 4.实验结论: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较____,水的吸热能力大。 5.易错提示.保证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而不是体积相等。 典例解读 【例1-1】(探究性实验题)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A.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 B.用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初温; C.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保证完全相同的加热条件,加热相等的时间; D.用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末温。 小亮认为: (1)步骤A存在的错误是____,应改为_______。 (2)步骤C控制相同的热源,加热相同的时间是为了使水和煤油。 (3)步骤B和D是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 (4)多次正确完成上述实验后,发现煤油的末温高于水的未温,则可得出结论:。 (5)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该实验还可设计为___ _ 举一反三 1-1.(辽宁盘锦)某同学在做“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 热器给水和煤油加热,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实验中,记录加热时间的目的是____ (2)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 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 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_ ___ 有关;

2020秋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 比热容—学案

1.3比热容 一、知识梳理 (一)物体的吸热能力 1.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实验说明,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______的大小及______变化的多少有关.根据生活经验还可猜想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____________有关. 2.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比较吸热能力强弱的方法:①相同条件下,加热时间的长短反映了____________的多少.实验时可对不同的物质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升高的温度,升温高的吸热能力______;②还可加热使之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需要的加热时间长的吸热能力______; (2)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______法; (3)实验表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仅与其______及______的变化有关,还与它的__________有关.物理学中常用____________来描述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二)比热容 1.定义:如果质量为m的某种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Q,温度升高了Δt,则______即是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_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_______. 2.物理意义:比热容是描述不同物质__________________能力的物理量.如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_____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______. 4.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性质的应用:(1)用______作为冷却液;(2)用______取暖;(3)对气温的影响,如: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温度变化大; (三)热量的计算 1.热传递中热量的计算公式:Q=____________,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Q吸=____________,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Q放=____________. 2.热传递中的吸热效率:η=____________,吸收的热量Q吸=______,不计热损失则Q吸=______.

2022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比热容教学设计》 教案(精品)

比热容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3)会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经历和实例的分析、猜测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感悟合理猜测的必要性。 (2)经历研究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之间的关系,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与收集数据、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意识,养成质疑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初中学生已根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根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比照热容概念的理解。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 比热容概念。 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比照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活动 教学活动 【导入】 情景1: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当天天气预报的录相片段,播放前提醒学生特别注意观察国内内各城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提出问题:“为什么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并揭示课题。 【在自然导入新课的同时,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讲授】讲授 【讲授】 问:从小到大,咱们同学当中有谁帮助妈妈烧过水(可适当进行爱劳动、孝敬父母的教育)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请用你的生活经验来支持你的观点。 【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情景2:烧水 问题: (1)在烧水过程中,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分别是什么 (2)在烧水过程中,传递的是哪个物理量改变的又是哪个物理量 说明:通过问题讨论,明确热量是伴随在热传递过程中出现的物理量;它是一个与温度变化有联系的物理量。 情景3: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两杯液体加热 问题:液体在温度升高时,需要吸收的热量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测:与液体的质量、液体升高的温度有关,还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这样的问题设置使探究目标更为显性化。】 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情景4 (1)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质量的关系 分别把一壶水和半壶水从室温(20℃)烧开,哪个吸收热量多 结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2)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升高的温度的关系 情景5 把一壶20 ℃水加热到50℃(温水)和加热到100℃,哪个吸收热量多 结论: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升高的温度越高,吸收的热量越多。 (3)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 情景6 采用方法: 1、控制: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 2、改变:物质的种类(水和煤油) 3、比拟:吸收的热量的多少(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看加热时间) 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升高相同温度时,煤油比水需要的加热时间_____(长/短),升高相同温度时煤油比水吸收的热量____(多/少)。

九年级物理教案 比热容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比热容9篇 比热容 1 教学目标 a. 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 b. 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 c. 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d. 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 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 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_《认识比热容》__同步训练(含答案)

1.3.1《认识比热容》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在“比较两种不同液体吸热情况”的实验中,需要控制一些变量,下列选项中有必要的是( ) A.加热时所用酒精灯里装有的酒精量必须相等 B.盛放液体的容器要相同,两种液体的质量要相等 C.两种液体的体积要完全相等 D.两种液体的初温一定要相同 2.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比热容跟物质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温度有关 C.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质量有关 D.物质的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温度、质量都没有关系 3. 下面哪种情况下比热容会发生变化( ) A.一杯水倒掉一半后余下部分 B.盆中的水凝固成冰 C.0 ℃的水升温变成4 ℃的水 D.工人师傅把铁块加工成铁板 4. 由比热容定义可得c=Q m(t-t0) ,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B.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至一半 C.若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D.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 5.如图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同学们使用的器材有: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玻璃杯、温度计、初温和质量都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关于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用油吸热升温快,说明食用油吸热能力强 B.物体吸热多少是由它的物质种类决定的 C.加热相同的时间,末温低的物体吸热能力强

D.将食用油和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6.如图是干旱地里的玉米,由于玉米植株内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玉米自身的温度,以免温度变化太快对玉米造成损害。这主要是因为水的( ) A.凝固点较低B.比热容较大 C.沸点较高D.质量较小 7.下列说法中,铁的比热容发生了变化的是( ) A.把铁块放在火上烧红 B.把铁块锻打成铁片 C.把铁块碎成铁屑 D.把铁块熔化成铁水 8.下列用水的实例中,利用了“水的比热容较大”特点的是( ) A.用水浇花 B.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 C.用水发电 D.用喷水雾的方法形成彩虹 9. 福建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而内陆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海水与砂石相比具有较大的( ) A.密度B.内能C.比热容D.质量 10. 如图所示,现在许多家庭采用了“水地暖”取暖,其原理是利用热水在铺设于地板下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加热整个地板,再通过地板以热传递方式向室内供热。用热水作为运输能量的介质,主要是因为水的( ) A.流动性强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临西镇九年级物理上册 1.3 比热容教案 (新版)教科版-(新版)教科版初中九年级

《比热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会查比热容表,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进行物体吸热、放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有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包括“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两部分内容,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海边的沙子和海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它们的温度不同,从而提出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时,吸收相同热量升高温度不同的研究问题。通过实验引出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就叫比热容,它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它可用于解释生活中吸热升温的一些现象。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从分析物理事实到抽象出这个概念,再提升到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其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比热容概念和应用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为了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可以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写出比热容的计算式,比热容本身也是利用了比值定义法,可以 利用前面学过的密度等概念,类比得出计算式,利用及其公式变形进行计算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重点:比热容概念和应用,以及热量的计算。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策略 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结合生活经验,如海边的沙子和海水中午时的温度不同,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吸热温度变化可能不同。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做好实验是关键,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相反如果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也不等。根据实验得出比热容的定义,根据定义还可以写出比热容的计算式,根据计算式得出比热容的单位。通过阅读不同物质的比热容表,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

教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3 比热容 教案

1.3 比热容 [教学任务分析]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准备、复习的知识包括:(1)热传递的概念;(2)热量的概念;(3)温度的概念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必须具备的起点能力是观察能力,初步分析推理能力和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根据“在相同条件下,烧开一壶水所需的热量比烧开半壶水所需的热量多、也比烧一壶温水所需的热量多”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说明在物质相同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根据实验说明不同物质在质量和吸收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不同,经过分析推理得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热量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介绍比热容的单位,建立热量计算公式,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指导学生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通过建立比热容概念的过程,让学生认识物理概念的学习要求和方法,领会“控制变量法”和“比值定义法”在研究物理概念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实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比热容的定义,记住比热容的单位:焦/(千克·℃); 2.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会查表知道物质的比热容; 3.会用公式Q=cm△t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过程与方法: 1.根据生活经验得知物体吸收热量多少跟物体的质量和温度变化有关,引导学生推理分析不同物质在质量和吸收热量相同的情况下, 温度升高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2.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物体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 Q=cm△t; 3.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介绍比热容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实例和实验的分析,引发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物理概念的学习要求和方法,领会“控制变量法”和“比值定义法”在研究物理概念中的应 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和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比热容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教学设计思路]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教案:第13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设计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但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所以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与理解,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进行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亲身经历参与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并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交流与分析,利用比热容解释相关现象及应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产生乐于探索自然规律的情感,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 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联系生活应用其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要正确理解,学会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天平、温度计、秒表、电加热器(2)、烧杯(2)、水、食用油。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播放视频】 提问:美不美?想不想去? 想象是无限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 大”,假如我们现在身临其境,在海边玩耍,赤 着脚走在沙滩上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 走在海水中又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 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么为什么会觉得沙滩 上烫脚而海水中却不怎么烫呢? 【揭示课题】 学生讨论、思考。

【初中教育】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比热容》城市热岛效应素材 教科版word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比热容》城市热岛效应素材教科版word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热岛效应是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造成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城市上空污染物质具有保温作用,增加了大气的逆辐射;(2)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的建材改变了地表热交换及大气动力学特性,更易大量吸收热辐射;(3)城市大量高层建筑减低风速,使热量平衡的水平输送相对困难;(4)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形成丰富的人工热源。“热岛效应”具有阻止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的不良作用,还能造成城市风等局部地区气象异常。它的强度与局部地区气象(如云量、风速等)、季节、地形、建筑形态以及城市规模、性质有关,它的温度分布一般是工商业和人口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域温度最高,随着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加,温度不断下降。 城市热岛 在近地面等温线图上,××区气温相对较低,而市区则形成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出露水面的岛屿,被形象的称之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中心,气温一般比周围××区高1℃左右,最高可达6℃以上。在城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城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结核,故城市降水比较去多。对欧美许多大城市研究发现,城市降水量一般比××区多5%~10%。 “城市热岛”的成因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1)要保护并增大××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因为××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如××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由于山谷风的影响,盛行南、北转换的风向。夜间多偏北风,白天多偏南风。因此,在扩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附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第13章第3节第1课时 比热容

第3节比热容 第1课时比热容知识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对话说的是否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 提出问题:大家都做过饭,考虑一下,给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时,哪个温度上升的快?如何进一步的探究验证?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或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各自升高的温度。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所涉及的实验,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同时记录数据。

归纳总结:(1)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2)实验中砂子需要不停搅拌,这样才会受热均匀。 实验结论: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探究点二比热容 活动1:根据学生自己探究的实验得出比热容的定义。 活动2:让学生自学课本的11页内容,得出比热容的单位、符号和几种常见的比热容值。归纳总结: (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2)(2)单位:J/(kg·℃) (3)水比热容是4.2×103 J/(kg·℃),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热量是4.2×103 J。 知识拓宽:出示课件,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1)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高低、升高或降低温度的多少、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等因素无关,可用来鉴别物质。 (2)当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比热容改变。 (3)比较两种物质吸收热多少时考虑物质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这三个因素,吸收多少与物体的温度无关,与物体升高的度数有关。 (4)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物体的温度不同,比热容小的温度变化大;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比热容大的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正是由于这一特性,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都是由比热容的大小引起的。 典例剖析(南京中考)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同步练习1.3比热容 第一课时比热容

1.3 比热容第一课时认识比热容 知识点1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如图13-3-1所示的装置做了实验。 图13-3-1 (1)实验器材:玻璃杯、水、食用油、电加热器、温度计、________、停表、搅拌器。 (2)在两玻璃杯内装入________相同的水和食用油。选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的目的是使水和食用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________相同。 (3) 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________加热更长的时间,这样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4)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一般________(选填“不同”或“相同”)。 2.在“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可以通过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比较它们____________的多少,从而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实验中,用____________间接反映它们吸收的热量多少。 3.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生活经验能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1)初温相同、质量不等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________(选填“大”或“小”)的吸收热量多。 (2)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升高温度________(选填“多”或“少”)的吸收热量多。 (3)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它们吸收的热量不同,可见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物质的________有关。

知识点2比热容 4.____________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字母______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__________。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J/(kg·℃),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的比热容跟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质的比热容跟物质的温度有关 C.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就越大 D.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特性,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吸、放热及温度和质量都没有关系 6.下列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A.水温从80 ℃升高到90 ℃ B.把铁圆柱拉成细铁丝 C.砖块的体积减小一半 D.水结成冰 7.() A.100 g B.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同 C.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D.质量相等的酒精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煤油的温度升高较大 8.一桶煤油用掉了一半,则剩下的煤油的比热容() A.变为原来的一半B.不变 C.是原来的2倍D.无法判断 9.经常下厨的小关发现,同时用相同的燃气灶加热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油的温度总是升高得快些。这是因为() A.水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慢 B.油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快 C.在相同的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较多 D.在相同的时间内,油吸收的热量较多

新人教9年级上册物理第1课时 比热容的概念及理解(教案)

新人教9年级上册物理第3节比热容 第1课时比热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上网查阅《气候与热污染》的相关资料,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应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铁架台、电炉子(或酒精灯)、石棉网、火柴、干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手表、大烧杯、大试管、玻璃棒等. 【教学课时】1.5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一天的天气预报的录相片段,播放前提醒学生特别注意观察我国各省内城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呢”?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你就会明白.好,下面我们开始探究吧.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认识比热容 1.探究水吸收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提出问题:咱们同学当中有谁帮助妈妈烧过水?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请用你的生活经验来支持你的观点.(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回忆并思考,发表各自建议:①水多些时,加热时间要长些;水少些时,加热时间要短些.②加热时间长时,温度升高多些;加热时间短时,温度升高低些……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板书: (1)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2)水吸收的热量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2.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种类有关——比热容 师是不是只要物体的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就相等呢?或者说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还跟其他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引导学生选择器材: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食用油或沙子三种物质,同学们可任意选择. (2)引导学生拟定方案:怎样确定水和食用油(或沙子)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经过讨论认为: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确定. 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运用“转换法”把比较吸热多少转换为比较加热时间长短,更易于操作) (3)让学生合作交流、设计方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 比热容 同步练习(含答案)

1.3 比热容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水比热容较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事例中哪个不是 ..应用这一性质()A.现代家庭安装地暖设施,冬天用热水循环来供暖 B.汽车发动机利用水循环来降低发动机的温度 C.夏天环卫部门会利用洒水车在路面上洒水,降低气温 D.初春傍晚,农民会在秧田里灌满水来给秧苗保温 2.已知铜的比热容比铅大,质量和初温相等的铜块和铅块,它们各自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再把它们放在一起,则() A.铅块把热量传递给铜块B.铜块把热量传递给铅块 C.铅块把温度传递给铜块D.铜块把温度传递给铅块 3.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比较a、b两种液体吸热的情况,使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分别对“等量”水和食用油加热,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等量”是指体积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B.由图象可知,a、b液体的比热容之比是4∶5 C.实验中物质吸热的多少是通过升高的温度来衡量的 D.图乙图象中a对应水,b对应食用油

4.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种不同液体,分别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线可知() A.甲液体的内能比乙的大B.温度升高液体分子运动变慢 C.甲液体的比热容比乙的大D.乙液体的比热容比甲的大 5.水的比热容是煤油的2倍。如图所示,用规格相同的两试管分别装上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同时对两试管加热,下面四图中的哪一图线能反映该实验情况() A.B.C.D. 6.下列实例中与“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A.让热水流过散热器供暖B.夏天在房间内洒水降温 C.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D.用循环水冷却汽车发动机 7.济南和青岛是山东省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的双中心。海滨城市青岛的昼夜温差较小,而济南的昼夜温差较大,主要是因为( ) A.海水的比热容小,砂石的比热容大 B.海水的内能多,砂石的内能少 C.海水的比热容大,砂石的比热容小 D.海水的内能少,砂石的内能多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比热容

13.3比热容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地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地一种属性,掌握比热容地单位。 2.能用热量地计算公式解决较简单地热量计算题。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地吸热能力; 2.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 了解“热岛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地能力。 教学重点: 比热容地定义与应用。 教学难点: 运用比热容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问:热传递地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地单位跟功地单位相同? 二,比热容 为了比较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同样地温度时吸收地热量不等这一热学性质,我们引入比热容地概念。 1.单位质量地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地热量叫该物质地比热容。 单位质量地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放出地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吸收地热量相等,也是它地比热容。 2.比热容地单位:比热容地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3.巩固比热容地概念与单位。 水地比热容是4.2×103焦耳(千克·℃)。它地物理意义是一千克水,温度

升高1℃,吸收地热量是4.2×103焦耳。 请大家读第132页地比热容表,并解释物理意义。(学生读,讲) 三,热量地计算 1.推导公式。 根据比热容地物理意义,以及热量跟物体地质量与温度地变化有关,就可以计算物体地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地热量。 例1.2千克地水,使它地温度由20℃升高到100℃,水吸收多少热量? 根据水地比热容是4.2×103焦/(千克·℃)可知,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 4.2×103焦耳地热量。那么2千克地水温度升高1℃吸收地热量应是4.2×103焦/(千克·℃)×2千克。这些水地温度升高了100℃-20℃=80℃时,吸地热量是4.2×103焦(千克·℃)×2千克×80℃=6.72×105焦耳。 所以,计算热量地公式是Q 吸=(t-t )其中c表示物质地比热容,用焦/(千 克·℃)作单位;m表示质量,用千克作单位;t-t 表示物体升高地温度,用摄氏度作单位;Q吸表示吸收地热量。 如果物体地温度下降,放出地热量Q 吸=(t-t ), t-t 表示下降地温度。 例2.质量是10千克地冰,温度由-20℃升高到0℃,冰吸收多少热量? 根据公式Q 吸 =(t-t0)得 Q=2.1×103焦/(千克·℃)×10千克×[0-(-20)]℃ = 4.2×105焦耳。 四,比热容地实际意义 从比热容表中可知,水地比热容很大。水与干泥土相比,在同样受热地情况下,吸收同样多地热量,水地温度升高很少,而干泥土地温度升高较多。因此,同在阳光照射下,内陆地区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形成了一年四季温差大,一日之中昼夜温差大地大陆性气候。沿海地区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也小。 正因为水地比热容大,在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室温比较稳定。有些机器工作时变热,也多用水来冷却。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6.3 比热容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比热容”知识达标练习题(无答案)

1.3“比热容”知识达标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事例中不是由于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引起的是() A. 夏天在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B. 北方楼房内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 C. 海边昼夜温差变化比沙漠中小 D. 人体内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体温,以免温度变化太快对身体造成危害 2.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物质是非晶体 B. 该物质的熔点是62°C C. 第10min时物质处于液态 D. 该物质液态时比热容比固态时大 3.以下是小明对一些物理知识的想象,其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A. 假如水的比热容变为原来的0.1倍,可能内陆地区会比沿海地区冬暖夏凉 B. 假如导体都变成超导体了,通过的电流会很大,电灯会更亮 C. 假如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成反比,在“死海”游泳就比原来困难得多 D. 在月球表面,因为引力比地球表面小,所以用吸管较易吸起饮料 4.下列有关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也不变 B. 内燃机的做功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成内能 C. 用水作汽车的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D. 汽油的热值比干木柴的热值大,所以汽油放出的热量更多 5.水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将铜块放入水中,则() A. 温度从铜块传递给水 B. 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不发生热传递 C. 它们的温度相同,不发生热传递 D. 热量从铜块传递给水 6.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如图是A和B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一章 第三节 比热容

2019-2019学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三节比热容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把质量相等的两个铁块从沸水中取出,并马上投入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煤油和水中,则() A。煤油和水温度升高相同 B、煤油温度升得高 C、水的温度升得高D、无法判定2。甲、乙两个物体,质量相等,温度相同。把甲投入一杯热水中,热传递停止时,水温降低了, 此时把甲捞出,马上把乙在投入这杯水,热传递停止后水温又降低了、假设整个过程没有质量和热量的损失,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B、C、 D、 3、假如水的比热容变得比砂石、干泥土还要小,则估计的是( ) A。同体积的水质量会变小 B。沿海地区的夏季比内陆地区凉快 C。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会变大 D、北方装水的暖气里取暖效果更好 4。甲乙两物体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甲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当它们同时放出相同的热量后互相接触,则() A、热量从甲传给乙 B、热量从乙传给甲 C。甲乙可不能发生热传递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5、三个相同的热源分布在一横放着的圆筒内,圆筒的侧壁和一个底部均绝热,另一个底部开口并被导热膜封住,用另两个导热膜在圆筒内隔出两个竖囱,从而将三个热源互相隔开并形成A、B、C三个独立单元区域,假设周围环境的温度恒定,同时传导的热功率与温差成正比,每个独立单元区域内空气的温度均匀,A、B、C三个独立单元区域的温度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差分别为△t A, △t B和△t C, 则△t A:△tB:△tC为( )ﻫ A、 3:2:1 B、 6:3:2 C、5:3:1 D、 6:5:3 6、冬天,我们常用热水袋取暖,这主要是因为水具有( ) A、较大的比热容 B、较大的密度C、较高的沸点 D、较大的质量7、水的比热较大,人们往往利用它的这一特性为生活、生产服务,下列事例中与它的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

2021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1.3比热容课时同步练含解析

第3节比热容 一、选择题 1. 下列实例中与“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A .夏天在房间内酒水降温 B .用循环水冷却汽车发动机 C .让热水流过散热器供暖 D .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 【答案】A 【解析】 A 、夏天在房间内酒水降温,利用水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目的,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符合题意,故A 正确; B 、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水来冷却汽车发动机,不符合题意,故B 错误; C 、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天暖气设备用水供暖,不符合题意,故C 错误; D 、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的少;夜晚水放出热量,温度降低的少,使得海边昼夜温差较小,不符合题意,故D 错误。 2. 一瓶酒精用去三分之二,则剩余酒精的密度、比热容 A .密度、比热容减小为三分之一 B .两个量都不变 C .两个量都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D .密度不变、比热容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答案】B 【解析】密度、比热都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们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系,所以选项ACD 错误,B 正确。 3. 对于同一物态的某种物质,根据得知() t m Q c ∆=

A.比热跟热量成正比 B.比热跟质量成反比 C.比热跟温度变化成反比 D.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质量与温度变化的乘积之比是个恒量 【答案】D 【解析】A、B、C 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其值的大小只取决于物质本身,与物体质量大小、温度改变的多少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且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的比热容在同一状态下相同,不同状态下可能不同,故选项A、B、C错误; D.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由定义可知,D正确。 4. 如表列出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物质水煤油冰铝铜 比热容J /(kg•℃) 4.2×103 2.1×103 2.1×l030.88×1030.39×103 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同 B.物质的物态发生变化,比热容不变 C.质量相等的铝和铜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吸收的热量更多 D.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更多 【答案】C 【解析】 A、由表中数据可知,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但也有的物质比热容相同,如煤油和冰,故A错误; B、水和冰是水的两种状态,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其比热容是不同的,说明比热容与物质状态有关,物质的物态发生变化,比热容也会发生变化,故B错误; C、由表中数据可知,铝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质量相等的铝和铜升高相同的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