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13.3比热容(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比热容》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

学生讨论得出

温度变化: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

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在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的基础上提炼出计算公式,利用其公式的变形式进行热量计算。从而加深理解比热容的意义。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知道了比热容的定义,比热容本身也是利用了比值定义法,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密度等概念,类比得出计算式,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析比热容的物理含义提炼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学生会进行物体吸热、放热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法得出比热容的计算式,通过公式的变形,能进行吸热与放热的相关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题格式的严谨习惯和认真审题习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及其公式变形进行计算

难点:利用及其公式变形进行计算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五、板书设计

Q吸=CmΔt=Cm(t-t0)

Q放=CmΔt=Cm(t0-t)

六、教学过程

秋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 比热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比热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能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计算生活中的一些热量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认识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和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及“热岛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难点 热量的计算。 教具准备 温度计、食用油、水、电加热器、天平、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线、红外线加热器、装有专用软件的计算机。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 露天游泳池中有水,当太阳晒一天后,池边水泥地面热得发烫,而水却不怎么热,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合作探究 1.比热容 (1)教材P11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①提出问题: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②猜想与假设 以水为例:水吸热的多少与水的质量、水的温度升高有关。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相同,吸热是否相同呢? 总结:物体吸热多少与物质种类、物体的质量、温度升高的量有关。 ③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温馨提示: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取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吸热是否相同,(以加热时间的多少来看吸热的多少)教师简单介绍器材。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让学生讨论,并完成填空) 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是相同的;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是不同的。

(2)比热容的概念 [师]为了表示不同物质的这种性质的差别,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什么是比热容? [生]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师]比热容的单位是什么? [生]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师]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师]像密度一样,比热容也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2“小资料”,让学生阅读后思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有什么特点? [生]水的比热容是最大的。 [生]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 [生]固体的比热容比液体的比热容小。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希望同学们记住比热容的这些特点,加以应用。 2.“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 [师]水的比热容大,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应用。 (1)露天游泳池中有水,当太阳晒一天后,池边水泥地面热得发烫,而水却不怎么热,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同样太阳照射下,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比热容比砂石的大,水升高的温度低。 [师]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当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较小。因此,比热容大的物质对调节温度有很好的作用。如生物体内水的比例很高,有利于调节生物体自身的温度,防止温度变化太大对生物体造成严重损害。 (2)汽车发动机为什么用水来散热? [生]水的比热容大,和其他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而能吸收更多的热量。 (3)海边比沙漠更适于人居住,什么原因? [生]海边水多,吸收和放出热量时,水的比热容较大,温度变化小;而在沙漠,主要物质是砂石,比热容较小,吸收和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变化大,昼夜温差大。

2022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比热容教学设计》 教案(精品)

比热容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3)会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经历和实例的分析、猜测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感悟合理猜测的必要性。 (2)经历研究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之间的关系,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与收集数据、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意识,养成质疑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初中学生已根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根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比照热容概念的理解。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 比热容概念。 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比照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活动 教学活动 【导入】 情景1: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当天天气预报的录相片段,播放前提醒学生特别注意观察国内内各城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提出问题:“为什么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并揭示课题。 【在自然导入新课的同时,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讲授】讲授 【讲授】 问:从小到大,咱们同学当中有谁帮助妈妈烧过水(可适当进行爱劳动、孝敬父母的教育)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请用你的生活经验来支持你的观点。 【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情景2:烧水 问题: (1)在烧水过程中,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分别是什么 (2)在烧水过程中,传递的是哪个物理量改变的又是哪个物理量 说明:通过问题讨论,明确热量是伴随在热传递过程中出现的物理量;它是一个与温度变化有联系的物理量。 情景3: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两杯液体加热 问题:液体在温度升高时,需要吸收的热量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测:与液体的质量、液体升高的温度有关,还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这样的问题设置使探究目标更为显性化。】 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情景4 (1)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质量的关系 分别把一壶水和半壶水从室温(20℃)烧开,哪个吸收热量多 结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2)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升高的温度的关系 情景5 把一壶20 ℃水加热到50℃(温水)和加热到100℃,哪个吸收热量多 结论: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升高的温度越高,吸收的热量越多。 (3)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 情景6 采用方法: 1、控制: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 2、改变:物质的种类(水和煤油) 3、比拟:吸收的热量的多少(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看加热时间) 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升高相同温度时,煤油比水需要的加热时间_____(长/短),升高相同温度时煤油比水吸收的热量____(多/少)。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2课时比热容的应用及相关的热量计算(导学案)教案与反思

第2课时比热容的引用及相关的热量计算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 课题热量的计算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 目 标知识 与技能1.能根据比热容,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2.能根据热量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比热容的定义,及其和质量、温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情感、 态度与价 值观 锻炼学生的推导能力和动手计算能力. 教 学重点 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 量计算 教 具准 备 多媒体课件教 学难点 利用比热容的定义推导热 量的计算公式 教 学课 时 1课时课 前预习 1.比热容在数值上等于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物体在热传递的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改变的温度(或升高、降低)、种类(或比热容)三个因素有关系. 2.热量的计算可以用公式Q=cmΔt表示.物体吸收的热量可以用公式Q 吸=cm(t-t0)表示;物体放出的热量可以用公式Q放=cm(t0-t)表示.

巩 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 课导入 我们知道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而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 量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种类有关,请同学们思考能否利用一个公式具体 地说明热量、温度、质量、比热容之间的关系呢?(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大家先不要着急判断,等我们学完本课时就知道了. 进 行 新 课 热量的计算 师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 结合前面学习的密度的物理意义进行思考. 生: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要吸收4.2×103J的热量. 师回答正确.这就是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好,请大家再思考,如果有 2kg的水,温度升高2℃,要吸收多少J的热量呢? 备课笔记 小组问题探讨: 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可以得到 () Q c m t t = - 吸,从这个公式你知道怎样计算Q吸吗?

九年级物理 13.3 比热容教案 新人教版

13.3 比热容教案教学课题比热容 仪器材料铁架台(2个)、500ml的烧杯2个,同规格的加热器2个,搅拌器2个,秒表,量筒,温度计2只,水,煤油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热量及其单位。 ②知道比热容的概念,会用比热容的知识分析、判断有关问题。 ③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不同的实验探究,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通过查比热容表知道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学习利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探究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比热容知识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激趣设疑,创设学习情境教师设问:夏天在海边的沙滩上行走时脚底 会感觉很烫,可若踩在海水里就会比较凉, 你知道其中的物理道理吗? 思考、讨论 1、热量复习提问: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几种?分 别是什么?把一杯热水放到冷水中冷却,会 使热水变冷,冷水变热,在这,物体内能如 何改变?它们与吸热、放热有何关系? 引导分析:可以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变 化,引入热量。 教师设问:怎么区别“内能”与“热量”? 分析:(打比方)把热量喻成礼品,内能比成 枇杷。 例如:小明家去年从树上只摘得一箱枇杷, 他把枇杷送给邻居了,那这箱枇杷就成了礼 品。今年他家的枇杷大丰收了,说成他家里 的礼品也大大增加了,行不? 内能既然是一种能量,说明热量的国际单位 也是能量的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J)。 思考回答:两种 分别是做功和热传递。 在热传递中,物体吸热,内能增 加,吸收多少热量,内能就增加 了多少, 物体放热,内能减少,放出了多 少热量,内能就减少了多少。 思考回答:热量是指内能的变化 量。 只有送出去的枇杷才称为礼品。 所以内能变化了多少才是热量。 2、实验探究 ①提出问题 ②大胆猜想教师设疑:物体在温度变化时,吸收的热量 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猜想并组织讨论。 思考并提出问题:不同种类的物 质,吸热的本领一样吗? 猜想: ①可能与物体的温度变化有关 ②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020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精品学案 第13章第3节《比热容》 (含答案)

第1课时比热容 【学习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学习重点】比热容的概念。 【学习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预习检测】 1.根据生活经验,我们会发现烧一壶水所用的时间比烧半壶水所用的时间要长,说明物体所吸收的热量与_________有关。 2.把一壶水烧成开水比烧成温水所用的时间长,说明了物体所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 _________有关。 3、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当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4.热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是通过什么知道水吸收热量多少的呢?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方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已经知道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和有关,我们要探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需要控制、相同,这种方法叫。 2、器材:你认为要验证你的猜想,需要哪些器材,思考并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器材?并说出你的理由 (2)热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你通过什么知道它的多少?。 (3)数据记录表格中的加热时间代表哪个物理量? 3、进行试验:某组同学按照课本组装器材,并进行实验,后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格中, 请根据表中的实验记录回答: ⑴比较1、2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比较3、4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比较1、3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综合上述结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热的多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⑸该同学在本次实验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论: 交流实验数据,说出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选填“相同”或“不同”),这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学生活动二:阅读1页比热容,回答下面问题. 1、定义:由于不同的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吸收的热量不同,为了揭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比热容。物理学中规定: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每升高或降低所吸收或放出的为该物质的,它的国际单位是符号 2、意义:看常见物质比热容表格,了解各种物质比热容,可知(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比热容 》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比热容》 本节是第13章的第3 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涉及到热量、质量、温度等物理量,同时也是关于热量计算的基础。比热容教学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要重视让学生从情景中提出问题和进行猜想。新课标中热量公式是直接给出的,因此通过热量计算加强对热量公式 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掌握比热容的单位。 热量的计算公式解决较简单的热量计算题。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热岛效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定义与应用。 【教学难点】 会利用公式Q=cm∆t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烧杯两个,各装等量的水和煤油,两支温度计,两个相同功率的电热器(热 得快),两个搅拌器。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投影图片:夏日的海滩。 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太阳西落,沙子很快凉了下来,而海水却仍然暖暖的。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一时刻沙子和海水的温度却不一样? 猜想:沙子吸热升温比水快;沙子放热降温比水快。 体验生活:(1)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2)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m)有关,跟温度升高的度数(Δt)有关。 进一步思考:如果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13.3 比热容教案

第三节比热容 ●明确学习内容 教材P11-14 ●厘清学习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清晰重点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自主预习练习 1.自习课本,归纳本节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 2.独立完成《学生用书》中“自主学习案”部分练习题 ●激情导入十分 师:投影图片(海滩)并伴随字幕“炎炎夏日,烈日当空;当我们赤脚踩岸边的砂石上,砂石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当我们跳进水里,河水又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的出现,让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展示PPT3 生:海水凉(冷);砂石烫(热)。 师:这“一烫一凉”说明了水和砂石的什么不同? 生:温度。 师:这一现象曾被称为“水陆温度的差异”;那么,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生:猜想、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必要、合理的解释。 师:两种不同的物质在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温度为什么却不一样,这与物质的什么有关?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1.请学生阅读教材P11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小组交流讨论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3)如何设计实验 探究二理解比热容概念 2.请学生阅读教材“比热容”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是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4)水的比热容是,表示。 跟踪训练 探究三热量的计算

问题展示: 3.1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4.2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5.2kg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6.物质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物体吸收热量计算公式 课堂探究案 1.(1)Q放= Q吸(2)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玻璃杯、温度计(3)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 2.(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的乘积之比(2)J/(kg·℃) (3)特性(4)4.2×103J/(kg·℃) 1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3. 4.2×103J 4. 2.84×103J 5. 3.42×105J 6. 物体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大、温度变化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Q吸 = c m (t-t0) ●总结梳理整合提高 板书设计 一、比热容 概念: 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J∕(㎏·℃) 水的比热容:c水=4.2×103 J∕(㎏·℃) 物理意义:1㎏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 J 二、热量的计算 Q吸 = c m (t-t0) 吸热 公式: Q放= c m (t0-t) 放热 课堂小结 展示PPT10 1.海里的水和岸边的砂石同时受到阳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水陆温度的差异”? 2.质量、初温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吸收想同的热量后,温度往往不一样,我们用什 么来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性质差异?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什么?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物质比热容相同吗? 4.水的比热容是多少?它的物理意义是?物质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的多少与物质的 什么有关? 5.热量的计算公式是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请随机完成《学生用书》中“课堂探究案案”中针对训练部分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炎热的夏天中午,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海滨浴场沙滩上沙子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是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13.3比热容教学设计

比热容教课方案 比热容是热学部分的重要看法,内容抽象,并且波及的物理知识多。比热容是在温度、热量基础上引出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教材从学生生活经验触发提出物体吸热与什么要素有关, 进而一处不一样物质吸热能否相同的问题,经过实验研究进而揭露物质的一中特征——比热 容。 教 经历实验研究是正确认识比热容的要点。 材 分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研究的模式程序,就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法、变换法、析 比值法定义。指引学生充足发挥主动性和创建性,让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确实体验物质的热 属性,加深学生对照热容看法的理解. 知识技术 1. 试试用比热容解说简单的自然现象. 2. 能依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 认识比热容的看法,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 过程与方法 学 1. 经过研究,比较不一样物质的吸热能力. 目 2.经过阅读“天气与污染” ,认识利用比热容解说海边与荒漠日夜温差问题,并认识一下“热 标 岛效应”.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研究性学习活动培育学生自己动脑筋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升学生关怀人类赖以生计的自然环境意识 教课难点理解比热容看法并能利用它解说有关现象. 教课要点比热容的看法和热量的计算. 课时安排一个标准课时 教课方法实验法、剖析法、概括法、比较法 教具和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电加热器、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细线、烧杯媒体等

活动流程教师学生活动设计企图(播放视频)创建物理情形,创建宽 发问:美不美?想不想去?松的氛围,稳固学生的 想象是无穷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若是我们此刻身情绪,赶快进入角色。 临其境,在海边嬉戏,赤着脚走在沙岸上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回 创设情景答)走在海水中又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 引入课题 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么为何会感觉沙岸上烫脚而海水中制造问题悬念,引发学却不怎么烫呢?(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简洁的议论)学习本节知识生激烈的研究欲念,提 后你自然会理解。高学习物理兴趣。 提出问题——科学研究的前提 同学们在生活中必定烧过水,一壶水简单烧开仍是半壶水简单经历提出问题的过程学烧开?(学生回答)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学生感觉思想发散的方 生回答)法,形成提出问题的能 力。 烧水时,水汲取的热量可能与哪些要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 学们猜想一下。 (持续发问)对于不一样的物质,比如,水、沙子、煤油,假如它们 的质量相同,温度高升的度数也相同,它们汲取的热量能否相同? 它们的吸热能力能否相同? 实验研究 提出猜想——科学结论的先导学生经历提出猜想、小学生可能从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多种猜想:组议论沟通的过程,以 如:吸热能力不相同,夏季到海边沐浴时,会感觉沙子烫脚,求思想的多样性,让学而海水却比较凉;沙子的温度高,说明沙子的吸热本事大。生体验依据已有的认知 如:吸热能力相同,由于它们受相同的太阳光照耀。提出假定的方法。 教师总结说明:汲取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应了物 质吸热能力的大小。如何经过实验比较不一样物质的吸热能力呢?请 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械,边议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教案 第13章 第3节 比热容

第十三章内能 第3节比热容 方式一【问题导入】 有一句关于新疆的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为什么新疆的昼夜温差会这么大呢?这与什么有关呢? 导入语:要科学地解释这一问题,那就开始我们今天“比热容”的学习吧。 方式二【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这种生活体验——夏天的中午,在河边玩耍时,脚踩在沙石或泥土路面上与泡在河水里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 导入语: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学习比热容的知识你就能自己来解答了。 方式三【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 图13-3-1 三峡水库的修建大大增加了当地的水域面积,这对当地的气候有无一定的影响? 小华在互联网上看到一段资料:“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目前最大的三峡水利工程——三峡水电站建成后,三峡库区的气候会受到一定影响,夏天气温将比原来下降 2 ℃左右,冬天气温将比原来升高 2 ℃左右。” 导入语:专家们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预测?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便能揭开谜底。 1.帮助学生建立比热容概念 (1)在概念上:可将比热容解释为表示物质吸热本领(能力)的物理量,可利用打比方的方法解释:

质,这完全可以将其与密度相类比(例如:一杯水和半杯水的密度是相同的,比热容也是相同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比热容同样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典型实例与相关解释 (1)问: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为了保护秧苗不受冻,傍晚向秧田里多灌些水,这是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夜间秧田里的水的温度变化小,秧田的温度不致降低太多,秧苗就不致冻坏。 (2)问:为什么说水最适合做冷却剂? 答: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温度变化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较多,冷却效果较好,所以水最适合做冷却剂。例如:机动车上设有水箱,用水来给机器散热降温。 (3)问:暖气片和暖气管道中为什么用水做传热、散热的物质? 答: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温度变化相同时,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在锅炉里吸收的热量多,在室内放出的热量也多。 (4)问:海陆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由于海水和土壤的比热容不同,引起内陆和海水温度变化差异较大,白天陆地增温快于海洋,夜间陆地降温也快于海洋,这样,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3.实验改进: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教材P11) 问题:加热时液体受热不均匀,时间较长,温度计示数不易观察,对比效果差,不利于演示。 图13-3-2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教案:第13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设计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但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所以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与理解,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进行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亲身经历参与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并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交流与分析,利用比热容解释相关现象及应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产生乐于探索自然规律的情感,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 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联系生活应用其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要正确理解,学会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天平、温度计、秒表、电加热器(2)、烧杯(2)、水、食用油。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播放视频】 提问:美不美?想不想去? 想象是无限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 大”,假如我们现在身临其境,在海边玩耍,赤 着脚走在沙滩上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 走在海水中又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 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么为什么会觉得沙滩 上烫脚而海水中却不怎么烫呢? 【揭示课题】 学生讨论、思考。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 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比热容是研究热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描述物质吸放热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学好比热容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物质的热性能奠定了基础。 二、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三、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热现象均有深刻的感受和体会,至于在微观世界层面研究热现象还不曾接触。学生对于比热容的概念比较陌生,由于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物质的微观世界,对于学生学习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教师可结合宏观的具体事例进行讲解,并类比密度、速度等概念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构建起比热容的概念,并学会应用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会查比热容表,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进行物体吸热、放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有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本节包括“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两部分内容,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海边的沙子和海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它们的温度不同,从而提出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时,吸收相同热量升高温度不同的研究问题。通过实验引出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就叫比热容,它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它可用于解释生活中吸热升温的一些现象。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从分析物理事实到抽象出这个概念,再提升到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其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比热容概念和应用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为了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可以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写出比热容的计算式,比热容本身也是利用了比值定义法,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密度等概念,类比得出计算式,利用及其公式变形进行计算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重点:比热容概念和应用,以及热量的计算。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六、教学策略 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结合生活经验,如海边的沙子和海水中午时的温度不同,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吸热温度变化可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 比热容教案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从经验知道,要烧开温度相同的一壶水和半壶水时,一壶水加热的时间更长,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若都是一壶水,原来温度低的那一壶水加热时间更长,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 结论:对于同一种物质,质量越大,温度升得越高,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 加热时间的长短可以代表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那么,将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新课教学] 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实验 用水和沙子作为研究对象,装置如图所示,在两个金属盒内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用酒精灯加热,用温度计测量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值。 器材:相同规格的酒精灯(或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铁架台、石棉网、金属盒、温度计、水、沙子。 应考虑的问题:①、如何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使用天平来称量;②、如何比较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哪个多些?——用温度计去测量;③、怎样确定水和沙子是否吸收了相同的热量?——比较加热时间。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①、实验步骤:用温度计记录加热前水和沙子的初温t1;用酒精灯加热一段相同的时间后,记录水和沙子的末温t2。

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3 沙子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较快,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要使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相应的应该怎样操作? 结论: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相同; 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二、比热容 在上面的探究实验中,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怎样来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物质上的不同呢?-----在物理学中就用比热容来表示。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c =Q吸/m(t – t0)=Q吸/m△t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2、单位:焦/(千克·摄氏度)-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为:J/(kg·℃)。 3、比热容单位的物理意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焦。 4、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是不同的,即使是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比热容也不相同。物质的比热容可以由质量、温度变化量、吸热放热的多少共同度量,但比热容不随物质的质量、吸热放热的多少以及温度变化量的变化而变化,即与质量、吸热放热的多少、温度变化量无关。但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即物质的种类不同、状态不同,则比热容不同。 5 特点:①、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但也有可能相同;②、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③、一般情况下,液态物质的比热容比固态物质的比热容稍大;④、水的比热容较大。 6、记住水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它表示了质量为1千克的水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焦。水的比热容较大,即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 水的比热较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经常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水来作冷却剂或取暖剂。前者是让水吸收带走更多的热量;后者是让水放出更多的热量。 ②、一天之中,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没有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明显,也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③、在农业上,人们往往会在傍晚往秧田里灌水,早晨将秧田里的水放掉,保护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案-精选学习文档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 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核心素养 通过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概念,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的科学实验素养。 一、教学目标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学情分析 《比热容》是初中阶段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课题,学生们已具备基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能力。并能独立的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和分析归纳总结结论等各个环节。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2.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工具 铁架台、电加热器、水、食用油、温度计、手表(或停表)、烧杯、搅棒、班班通软硬件、多媒体平台 五、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小

六、教学反思 1.“比热容”是本章重点内容。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它又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有关,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2.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 3.将“探究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经历进而建构完整清晰的比热容知识。 4.根据新课标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 5.考虑到比热容这一节的容量较大,可将热量的计算放到下一节中进行教学。

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物理全册13.3比热容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物理全册13.3 比热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物理全册13.3 比热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物理全册13.3 比热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比热容 课题13.3--比热容教师学科物理 课时 (本章节/单 元) 第 3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学生年班时间 年月 日 课节 第 节 内容 选择 (教材内容和拓展内容) 课标要求1.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比热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外界温度变化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即研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体现了物理教学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导向。比热容是用来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从分析物理事实到抽象出这个概念,再提升到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其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做好实验和做好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就很重要。比热容的单位是由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应用时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一概念的认识和建立的教学难度是比较大的。 教学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全部学生掌握)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全部学生掌握) 3.会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大部分学生掌握)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 比热容(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节比热容 【设计理念】 1.本节课第一用“漫画”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踊跃思维、气氛宽松的质疑环境,寻觅提出问题的冲破口。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熟悉进程。 2.让学生斗胆猜想与假设。本节课我设置了环环相扣的多个问题,问题提出后鼓舞学生斗胆猜想,以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科学的猜想是许多发明制造的开始。 3.实验进程由学生设计,通过合作进行实验,并从记录分析讨论中学到规律性知识。让学生经历大体的科学探讨实践,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科学探讨成功的愉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的精神 2.养成实事求是、新生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提出问题──猜想 ──讨论──反驳──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具和媒体大屏幕投影,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中,石棉台,酒精灯,热得快,蒸发皿,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烧杯等 【教学进程实录】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酷热夏天的黄昏,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猛烈争吵,

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那么以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以为谁的意见对? (说明:创设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让学生试探、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甲):在岸上散步凉爽,因为沙石温度低。 生(乙):划船到海中更凉爽,因为水温较低。 生(丙):一样凉爽,因为气温是一样的。 师:同窗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方式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板书课题:三、比热容) (说明: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进行新课 师:同窗们在生活中必然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仍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刻长? 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刻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窗们猜想一下。 (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甲):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反对,对回答不完善的地址可补充完善,一起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结论。 师(继续提出问题):关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若是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不是相同? (说明:学生试探,小组讨论并回答,以求思维的多样性。)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比热容教学设计

《比热容》教学设计 定 州 市 只 东 中 学 宫建强

《比热容》教学设计 定州市只东中学宫建强 一、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 “比热容”是义教初中物理热学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比热容和体积、质量、密度等一样,是物质的基本特性。比热容这一物性相关因素多,生活中学生对它认识少,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的比热容有关,学好比热容知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热量的概念,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热量的计算公式。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因势利导,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知道比热容的单位J/(kg•℃)和读法、写法;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观察实验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求知欲,敢于猜想,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体验从实验到理论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比热容是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从分析物理事实抽象出比热容概念,到理解比热容的含义。这一过程思维量大,思维能力要求高,是学生认识上的难点,也是教学上的重点。 (四)教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相同的烧杯、温度计、酒精灯各两只,水、煤油、钟表。 二、学情 1、初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

九年级物理全册13.3比热容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比热容? 学习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4.通过探究,比拟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5.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 1.一定质量的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用符号表示,它的单位是,符号是。 3.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计算公式为。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提出问题: 〔1〕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2〕将-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3〕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实验: 〔1〕如何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2〕怎样测出水和食用油的温度? 〔3〕怎样确定水和食用油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归纳总结: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物质的有关。 二、比热容 类比思考:比拟不同瓶子的容水能力,思考比拟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的方法。 高度相同的两种瓶子,倒人同样多的水,液面升高得少的瓶子容水能力更强,或者液面升高相同高度,倒人的水多的瓶子容水能力更强。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P12,知道如何科学地表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的这种特性。 提出问题:分析一些物质的比热容表,可以找出哪些规律? 归纳总结:

1.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2.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有关,不同的物质的比热容一般是不同的;物质的比热容还与物质的有关;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可能。 三、热量的计算 例1.某温泉度假村利用地热水作为房间洗浴用水,请计算:质量为100kg 的地热水,温度从70℃降低到 20℃,放出的热量是多少?[c 水=4.2×103J/(kg ·℃)] 例2.使20 g 冰的温度从-10℃升高到0℃,但未熔化成水,需要吸收多少热量?如果这些热量是由温度从5℃降低到0℃的水供应的,需要多少克5℃的水?[冰的比热容2.1×103 J/(kg ·℃)] 课堂检测 1.一杯开水,从刚倒入杯中到可以喝的这一段时间内,放出的热量大约是〔 〕 A.5×106J B.5×105J C.5×104J D.5×103J 2.在热现象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冰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同时升高 B.一个物体内能增加了,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新型燃料汽车实现了“零排放〞,其效率已到达了100% D.初春培育水稻秧苗时,为了不使秧苗受冻,应该早晨多排水,黄昏多灌水 3.由Q=cm(t -t 0)可得0() Q c m t t =-.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c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假设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那么比热容增大一倍 B.假设质量增大一倍,那么比热容减至一半 C.假设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那么比热容增大一倍 D.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