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155页文档资料

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目录

总论 (1)

一、规划背景 (1)

二、规划目的 (2)

三、规划依据 (3)

四、规划指导思想 (3)

五、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3)

六、规划重点 (3)

七、上期总体规划回顾 (4)

第一章涟水概况 (6)

一、地理位置——江苏腹地 (6)

二、历史沿革——古城、革命老区 (6)

三、城池变迁——历经沧桑 (7)

四、气象条件——四季分明 (7)

五、地形地貌——苏北平原 (8)

六、河流水系——自西向东 (9)

七、社会经济——基本小康 (9)

第二章现状分析 (10)

一、发展条件——投资热土 (10)

二、制约因素——积极扭转 (12)

三、产业成长——阶段分析 (13)

四、分析结论——充满希望 (13)

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15)

一、机遇和挑战——客观形势 (15)

二、发展战略——着眼未来 (17)

三、产业发展战略——外引内生 (20)

四、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适度超前 (22)

第四章县域城镇体系 (23)

一、发展目标——全面小康 (23)

二、城镇人口——加速城市化 (31)

三、城镇空间组织——三级结构 (40)

四、城镇等级规模——突出中心 (43)

五、综合交通——整体规划 (44)

六、水资源评价 (46)

八、生态环境——发挥优势 (52)

九、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 (58)

十、空间管治 (65)

第五章城市建设用地评价 (67)

一、县域工程地质概况 (67)

二、县城地质地貌 (68)

三、城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70)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71)

一、城市发展沿革 (71)

二、城市性质分析 (71)

三、城市性质 (74)

四、城市人口规模 (75)

五、城市用地规模 (76)

第七章城市用地布局结构 (76)

一、城市布局历史 (76)

二、旧城区范围 (77)

三、现状用地布局特征 (77)

四、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77)

五、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78)

第八章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79)

一、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79)

二、生活居住用地 (80)

三、公共设施用地 (83)

四、工业用地 (85)

五、仓储布局 (87)

第九章综合交通体系 (88)

一、对外交通 (88)

二、城市道路 (89)

三、交通设施 (94)

四、静态交通 (94)

五、公共交通 (95)

第十章城市绿地系统 (95)

一、城市绿色开敞空间 (96)

三、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96)

四、城市绿地系统总结 (98)

第十一章空间景观与城市文化 (98)

一、有特色的“二河二渠一湖”的水系结构 (98)

二、划分城市景观区 (98)

三、组织景观轴线 (100)

四、城市主要景观点 (101)

五、城市文化 (101)

第十二章旅游开发 (103)

一、旅游资源 (103)

二、旅游区景点规划 (104)

三、旅游线路组织 (105)

第十三章给水 (106)

一、给水现状 (10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06)

三、规划原则 (107)

四、需水量预测 (107)

五、取水水源 (108)

六、水厂 (109)

七、管网 (109)

八、水源保护 (109)

第十四章污水 (110)

一、现状 (110)

二、规划原则 (110)

三、规划目标 (110)

四、污水量预测 (110)

五、污水厂 (111)

六、污水系统 (111)

第十五章燃气 (112)

一、现状 (112)

二、规划目标 (112)

三、规划气源 (112)

四、耗气量预测 (112)

五、规划措施 (113)

第十六章集中供热 (113)

一、现状 (113)

二、规划目的 (114)

三、供热介质和对象 (114)

四、热电厂布局 (114)

五、热电厂规模与用地 (114)

六、热网敷设 (114)

第十七章供电 (114)

一、现状 (114)

二、主要存在问题 (115)

三、规划 (116)

四、规划管理 (116)

第十八章邮政、电信 (117)

一、现状 (117)

二、存在问题 (117)

三、规划 (118)

第十九章广播电视 (119)

一、现状 (119)

二、存在问题 (119)

三、规划 (120)

第二十章环卫设施 (120)

一、现状 (120)

二、垃圾发生量预测 (121)

三、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121)

四、规划主要措施 (121)

第二十一章生态环境保护 (122)

一、县城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122)

二、存在主要问题 (122)

三、规划原则和目标 (123)

四、规划措施 (124)

五、生态环境建设 (124)

第二十二章消防 (128)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128)

三、总体安全布局 (129)

四、消防重点区域 (129)

六、消防机构 (129)

七、消防水源 (129)

第二十三章人防 (130)

一、指导思想 (130)

二、基本原则 (130)

三、建设目标 (130)

四、人防工程建设 (131)

五、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 (131)

六、建立通信警报系统 (131)

七、建设人防专业队伍 (132)

八、建立人口疏散体系 (132)

九、加强宣传教育,普及人防知识。 (132)

十、加强管理,制订预案 (132)

第二十四章防震 (132)

一、县域地质和地震 (132)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133)

三、规划原则 (134)

四、规划内容 (134)

第二十五章雨水和防洪治涝 (135)

一、县城排水现状和问题 (135)

二、规划原则 (136)

三、规划标准 (136)

四、规划措施 (136)

第二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139)

一、近期建设年限和规模 (139)

二、近期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140)

三、近期城市建设重点 (140)

四、近期建设内容 (140)

第二十七章郊区规划 (143)

一、郊区范围 (143)

二、规划指导思想 (143)

三、郊区居民点规划 (144)

五、对外交通用地控制 (145)

六、市政设施用地控制 (145)

七、风景旅游用地 (145)

八、不可建设用地 (146)

第二十八章远景规划构想 (147)

一、远景规划年限 (147)

二、远景城市规模 (147)

三、远景城市发展目标 (147)

四、远景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147)

五、远景城市用地结构 (148)

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

说明书

总论

一、规划背景

1.2019年2月,为提高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质量和水平,使城市规划更好地适应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以及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省建设厅颁布《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技术要点、工作要求作出了规定,这是本次规划的重要依据。(在2000年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将加速城市化进程作为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战略,作为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 2019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两个率先”的目标,即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率先”的关键是加速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省政府强调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加快苏中、苏北工业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这是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协调,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的指导思想。

3. 2019年10月,淮安市规划局《关于做好县域总体规划的通知》,及时为市属各县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注意事项。

4. 涟水县在“工业立县”战略目标下,县城工业园区发展迅速,突破原总体规划框架。园区建设缺乏总体规划指导,各项基础设施亟待系统规划。

5. 2000年以来根据省、市政府统一部署,涟水县对乡镇区划进行了两次调整。第一次在2000年1月,对牌坊乡等7个乡、场圃进行撤并,将原有37个乡镇场圃调整为30个乡镇。第二次在2019

年1月,将小李集等11个乡镇撤并,将30个乡镇调整为19个乡镇。

二、规划目的

由于以下主要原因,需要修编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

1. 为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2019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19]17号)的精神,在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组织修编县域总体规划和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 工业开发区和教育事业(炎黄大学)发展布局突破原规划区的东西范围。

3. 上次总体规划(1995-2019)未经上级审批,原规划的人口规模、建设用地偏小。

4. 道路规划落后于道路建设,道路建设落后于城市建设,宁连高速公路2019年通车,新工业园区启动建设,急需调整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规划。

5. 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需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

6. 行政中心北移,新城市中心、商务区、生活居住用地布局需要调整和扩大。

7. 发展休闲旅游,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指导生态城市建设。

“发展城市,规划是第一要素,规划是城市政府的第一资源,做好规划是城市政府的第一责任,是经营城市的第一手段。城市发展应该以市场为主导,但规划是政府的责任,规划不能由着市场来。城市规划不能以长官意志随心所欲,规划是城市建设法规。制定规划要有前瞻性、科学性、民主性和开放性,执行规划要有强制性和稳定性。”

摘自2019年7月15日《江苏建设通讯》

李源潮书记视察各市的讲话摘要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苏建规(2019)35号

5.《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9]47号

6.《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9-2020)

7.《淮安市城镇体系规划》(2019-2020)

8.《涟水县县城总体规划》(1996-2019)

9. 《涟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四、规划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来编制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蓝图。。

五、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1. 规划期限:近期至2019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为21世纪中叶。

2. 规划范围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167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涟城镇和朱码镇(含小李集)镇域范围。是城市规划统一管理达到的范围。

六、规划重点

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和《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

修编要点》的要求全面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按照苏政办发[2019]47号文和《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进行编制。重点把握以下6点:

1.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城市化进程,优化县域城镇空间布局,协调县域重大基础设施,做好涟水县城镇体系规划。

2. 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协调,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3.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研究城市功能定位,确定涟城城市性质。

4. 用良好的城市形态和合理的空间结构协调各项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

5. 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以人为本的理念,研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塑造城市特色。

6. 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支撑城市的现代化生产、生活、重点完善综合交通和主要基础设施规划。

七、上期总体规划回顾

《涟水县城总体规划(1995-2019)》于1995年2月开始编制,1995年5月形成方案讨论稿并提交县四套班子领导讨论通过。县政府于1995年12月10日以《关于申请批准1995-2019年《涟水县总体规划》的请示》文件上报市政府申请批准,但市政府未提出异议,也未以具体文件形式批准。

1. 上期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1) 城市性质

上期总体规划城市的性质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型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

(2)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近期到2000年11万人,远期到2019年25万人

用地规模:近期10.57平方公里,人均96平方米;远期26.18平方公里,人均104.7平方米。

(3) 城市发展目标

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快速、畅通的内外交通和通讯网络;优美的城市景观,现代化的生态平衡环境,形成一个集工业、商贸、文化、教育、娱乐于一体的新兴中等城市。

(4) 用地发展方向

用地发展战略为:控制东,发展西、北,重点向北。

(5) 布局形态

县城规划布局形态为一主二次中心,呈Y形,主中心位于新城区红日路中部,次中心为老城区中心和朱码镇区中心。

(6) 布局结构

县城规划布局结构划分为三片:即南片、中片、北片。南片为涟东总干渠以南,以旧城区为主;中片为涟东、涟中两条总干渠之间,以淮浦路为界,西部为工业用地,东部是生活居住区,为城市中心区所在地,北片为涟中总干渠以北,安东路以西布置工业用地,安东路两侧及其东部为居住区。

2. 对95年总体规划评价

(1) 预测近期城市人口11万,用地规模10.57平方公里,与实际规模基本接近。

(2) 城市发展方向基本符合,但有所突破

(3) 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完善

(4)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完成了涟水县工业新区详规,涟水县新区红日大道及炎黄大道修建性详规等一批详细规划,

3. 不足与启迪

95年总体规划在指导本县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市场经济作用强化,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强县战略的确立,本版总规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1) 用地规划弹性不足。

(2) 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滞后。

(3) 城市功能配套不尽合理。

(4) 城市特色模糊,生态规划深度不够。

(5) 人居环境,绿地系统落后。

(6) 城市品位差。

(7) 该次总体规划未经市政府批准,原则上不能作为城市建设的法律依据。

第一章涟水概况

一、地理位置——江苏腹地

涟水县位于江苏北部,连宿淮盐四市之间,地理位置处于800里苏北平原中心。在北纬33°45′~34°05′,东径119°~119°35′范围。东与阜宁、滨海、响水三县为邻,西与淮阴区、沭阳县接壤,南与楚州区隔河相望,北与灌南县毗连。全县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51.5公里,总面积1676.3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592.52平方公里,占95%。距淮安市区20余公里,到南京190公里,离连云港90公里。京沪、宁连2条高速公路在县境西交叉。

二、历史沿革——古城、革命老区

涟水历史悠久,据青莲岗遗址和三里墩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

在7000多年前就有先人在涟水大地生息繁衍。

秦汉置淮浦县(城址在蒋庵悦来集),隋开皇五年(585)改涟水县。唐武德四年(621)置涟州,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升为涟州军,宋景定三年(1262)改为安东州。明洪武二年降安东州为安东县,属淮安府。清仍为安东县,民国3年(1914)改称涟水县。

民国29年(1940)9月共产党领导的涟水县民主政府成立。民国30年2月,以盐河为界民主政权划分为涟水、涟东二县。民国37年(1948)7月6日涟城解放。1950年6月13日涟水、涟东两县合并为涟水县,属淮阴专区。1982年元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涟水属淮阴市,现为淮安市。

三、城池变迁——历经沧桑

西汉末年(公元前100年以内)建古淮浦城,城址在今涟城西12公里的悦来集。

南北朝(公元500多年)建金城,城址在今涟城北15公里。

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南唐元宗十四年(956),涟州刺史崇进为抵抗北周的进攻在涟水修城,即今之涟城所在。

明弘洽十五年(1502),知县郭韶在旧城基础上筑土圩建更楼4座,设门启闭。东曰滨海,南曰观澜,西曰临淮,北曰镇涟。

明天启元年(1621),知县刘君聘筹筑砖城。新城设4门,东曰朝阳,南曰迎和,西曰临淮,北曰镇涟,同时又辟2便门1水关。民国期间,部分城墙毁于战火,建国后50年代相继拆除剩余城墙,现不存。

四、气象条件——四季分明

涟水地处淮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四季分

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年均无霜期213天。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991.3毫米,雨日104天。年均相对湿度77%。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293.4小时。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和东南风,平均风速2.9米/秒。

五、地形地貌——苏北平原

涟水全境为第四系覆盖。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苏北凹陷的北部边缘区。县内地貌受新构造运动控制,在中新生代不断凹陷的基础上沉积了大量碎屑沉积物。后期又受黄泛影响,地表普遍覆盖了一层厚1-5米的冲积相粉砂和亚粘土,构成了典型的平原地貌类型。是“800里苏北平原”的中心地带。

县内地势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其中以南部废黄河堤内滩地地势较高,一般都在黄海高程10-15米左右。涟城、保滩一带地势最高,一般在黄海高程14米左右以上,东北逐渐降低。县境东北西北各有一个盆状洼地,真高都在5米以下。

县城规划区范围内地形,同样是西南高(12-13米),东北低(7.5米),老城区涟漪湖附近最低,标高仅有7米。

工程地质:县城分三大工程地质区,①废黄河堤内松软岩类工程地质区,地基承载能力约14吨/m2;②冲洪积扇形平原工程地质区,面积较广,除东北部洼地和废黄河滩地外都是,地基承载能力约为14-16吨/m2;③小于11吨/m2的松软岩类工程地质区,分布于县境东北唐集东湖等4乡镇。

县城处于第②类工程地质区,仅老城区涟漪湖以南、淮浦路以东地段为6m层厚的冲杂填土区,地基承载能力差(仅0.7吨/ m2),其余均为较好的可建设用地,一般14-16 吨/m2地基承载力。

水文地质:涟水地处沂沭河下游地下水系统工程的南缘,属沂沭冲积平原孔隙水亚系统。地下水分潜水(浅层弱承压水),埋深2-3米,一般不宜食用,属半咸水。中层承压水,埋深地50米左右,单井涌水量为2-6千m3/日,可以饮用。深层承压水,埋深在80-150米,单井涌水量(涟城)1-3. 5千m3/日,是良好的饮用水源,属低矿化度饮水。

六、河流水系——自西向东

涟水境内河流,废黄河自流入海,其余皆属灌河水系。在入灌水系中分为六塘河、盐河、一帆河3支水系。

废黄河境内长78公里,经保滩入境,经涟城、徐集、南集、石湖出境,向东北入黄海。洪水季节分泄洪泽湖水,最大流量500 m3/s,为常年积水河道,不通航。

盐河自保滩入境,上接京杭大运河与二河,下经涟城、朱码、浅集、时码、红窑、五港,流经县内长64公里。再经灌南、灌云直达连云港板浦。现河道为4级航道,可通行500吨级船舶。又是县内调用洪泽湖水农灌的主要河道。

南北六塘河,是涟西地区灌溉与排水河道,亦有通航功能。境内长分别21、22公里,向西在灌南县入灌河。

一帆河是涟东主要排水河道,境内长14.5公里。支河有西宦河、古盐河、港河等。出境经灌南到响水入灌河。

七、社会经济——基本小康

1、国民经济

2019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3.31亿元。全县财政收入2.5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0.0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1.17亿元,同

比增长39.8%。农业总产值28.9亿元。

2、人口与人民生活

2019年全县总人口103.94万人,比上年增加900人,增长率0.9‰。其中非农人口23.39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增长率8.6‰。人口自然增长率2.87‰,比上年下降1.02个千分点。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20人,高于苏北平均人口密度。

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0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029元,比上年增长7.15%。农民人均纯收入3051元,与上年人均3058元持平。

第二章现状分析

一、发展条件——投资热土

1、区位条件优越

涟水位于苏北中部,县城紧邻淮安市区,具有方便利用中心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的地缘优势。

涟水地处连、宿、淮、盐四市中间,沭(阳)、灌(南)、响(水)、滨(海)、阜(宁)、楚(州区)、淮(阴区)七县(区)环绕周边,市场辐射人口5000多万人(据涟水投资指南),区位条件优越。

2、对外交通方便

宁连高速公路纵贯全县,京沪高速公路在县境西缘与宁连高速交会,308、309省道穿越县域。新长铁路、京杭大运河离县城仅25公里,境内四级航道盐河西接大运河,东接连云港,交通网承南启北,联结东西,对外交通十分方便。

3、土地资源丰富

县域面积1676.3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20人。耕地面积129.98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1.7亩。比全省人均耕地面积高,土地资源较丰富。

4、农业经济发达

2019年粮食总产量4361万吨,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农业经济特色明显,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发展迅速。2019年5月通过省首批生态农业示范县验收,并被国家列为全省唯一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县”。

5、劳动力资源充足

全县劳动力人数50.76万人,占总人口的48.89%,其中从事农业劳动人口35万人,占总劳动人数的69%,劳动力资源丰富。据03年统计年鉴有6.64万人在外地打工,04年估计有16万人外出打工。

6、生态环境良好

涟水境内有五条干渠、七八条河流遍布县域,水环境良好。沿废黄河滩78公里“三百工程”生态工程林。农田林网、道路河渠林网密布。生态农业工程、绿色食品基地工程等大生态农业工程建成。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平原绿化百佳县”“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县”。涟水县城位于废黄河北岸,城外河滩林果密布,环境优美。“两河两渠”横贯城区,老城区五岛公园景色宜人,城市的自然环境优美。

7、城建步伐加快

近几年来,县城全面改造了老城区,启动开发了西面工业园区,建设了红日大道行政办公新区,扩大了建城区面积(从1996年的9.6平方公里扩大到2019年的13.7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东市

场、西工业、南教育、北行政”的整体格局。2019年还完成了消防大楼、县医院门诊楼、妙通塔工程、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和一批市场商业建设,增强了城市功能。

8、基础设施条件改善

随着红日路、广陵路(工业园区)、黄河路、涟州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城区已形成“四纵六横”的道路框架。城市供水能力达到3.5万吨/日,扩建自来水厂的水源基本没问题。地下排水管道总长108公里,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10公顷。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初步的支撑条件。

9、教育特色

涟水自古重教兴学,曾有“安东出才子”美誉。在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引进外资发展教育事业等各种途径办学的努力下,现已形成以炎黄大学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园区;以涟中、郑梁梅高中为核心的中等教育园区;以及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幼儿教育等五大“教育园区”。构成教育大县的格局和涟水对外开放的窗口。

二、制约因素——积极扭转

1、全县经济基础薄弱,工业起步较晚,尚处在农业经济发达期、工业经济初期。县财政收入偏低,2019年仅有2.51亿元。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的经济实力较弱。

2、城市化水平较低,现状仅为30%,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工业化滞后,城市化也滞后。

3、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改、扩建的任务较重。城市建筑面貌大多不够现代化,七、八十年代的底商住宅和城中村随处可见。

三、产业成长——阶段分析

1、涟水产业结构阶段

从产业结构演进五阶段理论分析,涟水县已从“传统农业结构”演进到“手工操作的农业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的工业技术并存”的《二元结构》阶段,正向“工业技术装备扩散到多产业”的《复合结构》阶段演进过程中。

2、涟水产业成长阶段

根据产业成长阶段论,由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的不同,将经济发展分为五个时序:

一>三>二,为农业经济初期

一>二>三,为农业经济发达期

二>一>三,为工业经济初期

二>三>一,为工业经济中期

三>二>一,为工业经济后期

2019年1月8日涟水十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县三次产业比例由2019年的61:17.9:21.1调整到2019年的34:34.9:31.1,实现了由一、三、二到二、一、三次序的转变”。就是说,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初期到农业经济发达期再到工业经济初期的转变。2019年全县三次产业比例31.8:36.6:31.6,第二产业比重又有增加。在规划期内,涟水县将向工业经济中期二、三、一转变,第二、第三产业均应超过农业。

四、分析结论——充满希望

1、回眸历史

涟水大地处于淮北平原,苏北中部,是革命老区,有良好的自然

条件、土地资源和勤劳勇敢的人民。涟水县与苏北大多市(县)一样,长期属于我省经济落后地区之一。主要原因是交通闭塞,以淮河、大运河为主的水运交通昌盛时代一去不返,现代公路交通滞后,没有铁路,不靠港口,更无航空。相应带来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工业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社会事业得不到长足发展。

2、审视当今

在分析了当今世界、全国、我省和苏北发展的大好形势前提下,审视我省过去几年不断强调对加快苏北发展的政策倾斜,加大对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在京沪、宁连高速公路开通,新宜铁路通车的有利交通条件下,经过涟水干群的努力,使近几年涟水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全县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县城工业开发区已初具规模,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开始从农业经济发达期向工业经济初期转变,城市化水平有较快提高,自然生态环境成为本县优势。

3、展望未来

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全面地阐述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定位了时空坐标。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两个率先”的目标,即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涟水县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在现有基础上将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把外部的支持帮扶与增强内部发展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弘扬自主创业、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努力实现“两个率先”,创造涟

(城市规划)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清稿

(城市规划)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修订版清稿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1年11月

第一章总则 1.1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提高城乡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和城乡规划相关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城市和县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在此范围内制定城市规划、进行规划管理,须执行本规定。其他建制镇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城市用地分类 2.1.1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50137-2011)和《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 2.1.2与城市用地相连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其向公共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园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2.1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建设用地的兼容性要求按照《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在详细规划中规定,并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中明确。 2.2.3 在满足安全、环境等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提倡同一地块内不同使用功能的混合。 2.2.4 制定和实施新建居住区的规划,应按照国家和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标准、规范,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3建筑基地控制指标 2.3.1建筑基地最小面积不应低于表2.2.3的规定。 表2.3.1建筑基地面积下限指标

污水处理工程毕业设计任务书

污水处理工程毕业设计任务书 一、毕业设计题目 灌南县1.5万m3/d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 二、毕业设计目的 毕业设计是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应用和总结,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工程师所必需的综合训练。 初步学习如何在收集资料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设计城市的基本概况,拟定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方案,并进行相关设计。通过本次设计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安全经济观念;提高资料检索、文献阅读、运用规范、设计计算、撰写论文或设计说明书、计算书及CAD绘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细致踏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 三、毕业设计任务 根据灌南县总体规划及相关设计资料进行灌南县污水厂的工艺设计,具体内容包括处理方案的选择、污水处理构筑物及污泥处理构筑物的设计。 四、毕业设计成果 1、设计说明书及计算书一份; 2、污水处理厂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高程布置图; 3、单项处理构筑物工艺施工图及细部详图1~2张。 五、原始资料: 1、城市概况: 灌南县位于江苏省的东北部,地处北纬33o59′至34o27′,东经119o07′至119o48′。东邻黄海,西接沭阳,南与涟水、响水二县为邻,北隔新沂河与灌云县相望。灌南县因地处灌河流域,位于灌云县之南而得名。 灌南县属黄泛平原区,地势平坦。全境东西为71km,南北为30 km,全县总面积为1026.1 km2。其中,陆地面积762.8 km2,占总面积的74.36%;水域面积263.3 km2,占总面积的25.66%。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形状酷似放在黄海之滨的一把金钥匙。 灌南县对外交通比较便利。204国道、宁连一级公路、淮高灌南省道、连新线纵穿南北;307沭陈线、306响秦线横贯东西,形成对外交通网络。航运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3~2030年)

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3~2030年) 文本 涟水县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

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乡发展目标与策略 (2) 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3) 第一节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与策略 (3) 第二节人口与城镇化 (3) 第三节县域城镇体系布局 (3) 第四节农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4) 第五节县域空间管制规划 (5) 第六节县域产业布局规划 (6) 第七节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7) 第八节县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8) 第九节县域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10) 第十节县域环境保护规划 (11) 第十一节旅游发展规划 (12) 第十二节县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3) 第十三节县域重大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3) 第十四节县域综合防灾规划 (15) 第四章中心城区规划 (15)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15) 第二节中心城区规划总体布局 (15) 第三节居住用地规划 (16) 第四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7) 第五节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18) 第六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19) 第七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20) 第八节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21) 第九节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 (22) 第十节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3) 第十一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24) 第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25) 第六章附则 (26) 附表1:涟水县城乡发展指标一览表 (27) 附表2:镇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 (27) 附表3: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置准则 (28) 附表4:中心城区城乡用地汇总表 (29) 附表5: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29)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第一章总则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9年-2030年,其中: 近期:2009年-2015年; 中期:2016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 规划区 淮安规划区范围包括淮安市辖区,面积为3171平方公里,以及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规划区总面积约为3186平方公里。 规划层次 本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指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水、洪

泽、盱眙、金湖4县,面积为10072平方公里。 2、规划区,指市辖区、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为3186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指西、北至高速公路环、南至苏北灌溉总渠以南102省道、东至京沪高速公路以东235省道。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节市域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预测 市域总人口规模 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530万人,中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560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总人口为585万人。 市域城市化水平 近期2015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53%,城镇人口为280万人;中期202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60%,城镇人口为335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70%,城镇人口为410万人。

第三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空间结构 市域形成“一主四副多点网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推动“多节点—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一主:即淮安中心城市,通过聚合区域高端职能,辐射带动市域发展。 2、四副:即涟水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金湖县城四个市域次中心城市。 3、多点:即其他城镇。 4、网络化: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骨架,以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构建开放的网络化空间格局。等级规模结构 市域城镇形成四级等级规模结构。 1、市域中心城市:即淮安中心城市,规划城市人口220万人。 2、市域次中心城市:包括涟水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金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

2011年7月31日,省政府正式批复了《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苏政复〔2011〕50号文)。现将规划成果方案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总则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9年-2030年,其中: 近期:2009年-2015年; 中期:2016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 规划区 淮安规划区范围包括淮安市辖区,面积为3171平方公里,以及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规划区总面积约为3186平方公里。 规划层次 本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指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县,面积为10072平方公里。 2、规划区,指市辖区、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为3186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指西、北至高速公路环、南至苏北灌溉总渠以南102省道、东至京沪高速公路以东235省道。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节市域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预测

市域总人口规模 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530万人,中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560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总人口为585万人。 市域城市化水平 近期2015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53%,城镇人口为280万人;中期202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60%,城镇人口为335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70%,城镇人口为410万人。 第三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空间结构 市域形成“一主四副多点网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推动“多节点—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一主:即淮安中心城市,通过聚合区域高端职能,辐射带动市域发展。 2、四副:即涟水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金湖县城四个市域次中心城市。 3、多点:即其他城镇。 4、网络化: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骨架,以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构建开放的网络化空间格局。等级规模结构 市域城镇形成四级等级规模结构。 1、市域中心城市:即淮安中心城市,规划城市人口220万人。 2、市域次中心城市:包括涟水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金湖县城等4座,规划城市人口20—30万人。 3、重点镇:共13座,规划城镇人口2—7万人。 4、一般镇:共40座,规划城镇人口0.5—2万人。 第四节产业布局规划

例谈铁路土地综合开发

例谈铁路土地综合开发 一、铁路土地综合开发背景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获得快速发展,截止2014年12月底,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1.2万公里,其中高铁1.6万公里[1],营业里程较“十一五”末期9.1万公里增长了23%。但總体来看,铁路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不相匹配,铁路依然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需要继续加大铁路建设投资力度。不过,大规模铁路建设带来融资困难,铁路负债严重等问题。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2014年三季度审计报告》,截止2014年9月末,中国铁路总公司负债合计3.53万亿元,较2013年同期3.06万亿元的负债规模继续扩大,负债率达到64.77%。[2] 伴随着铁路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为缓解铁路建设和运营困难,2013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3号),提出加大力度盘活铁路用地资源,支持铁路车站及线路用地综合开发,以开发收益支持铁路发展。[3] 2014年7月,为落实国发[2013]33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国办发[2014]37号),进一步明确了铁路用地综合开发的基本原则,从支持盘活现有铁路用地推动土地综合开发、鼓励新建铁路站场实施土地综合开发、完善土地综合开发配套政策、加强土地综合开发的监管和协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4]。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中国铁路总公司加快推进了土地综合开发,要求结合铁路项目建设,有效利用铁路上盖、地下空间及毗邻土地进行综合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以开发收益补贴铁路建设和运营。为更全面的探析铁路综合开发,本文结合2014年开展的新建铁路连镇线(连淮段)实例进行分析。 二、连镇铁路(连淮段)概况 连镇铁路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位于江苏省南北纵向中轴线上。线路北起苏北连云港市,沿宁连高速公路引入淮安市,与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并行,向南经苏中扬州市,跨长江后止于苏南镇江市,正线全长305公里。按双线客运

滨海县城市档案(滨海志)

《滨海志》 【地理位置】滨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缘、盐城中东北部,西南与阜宁县相连。西与涟水县接壤,南襟射阳河、苏北灌溉总渠与射阳县毗邻,北依废黄河、中山河与响水县相望,西枕204国道,苏北灌溉总渠横穿东西境。地理坐标:北纬33°43’-34°23’,东经119°37’-120°20’。 【滨海面积】全县总面积为1915平方公里,191333.3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667.4平方公里,166740公顷,滩涂面积(主要指:海堤向外与海岸线之间)为38.02平方公里,3802公顷。全县耕地面积94454公顷。全县林桑果竹地为56060公顷,林堤占地236.93公顷,城镇居民、工业、交通等非农业占地324843公顷。全县水域面积20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0.85%,其中河流面积13808公顷,占总水面的66.41%,坑塘水面6983公顷,占33.58%。 【滨海人口】滨海位于盐城市东北部,总面积1880平方公里,有115万人口东坎镇面积169.75平方千米,人口221049人。五汛镇面积152.67平方千米,人口 81562人。蔡桥镇面积 92.12平方千米,人口 53837人。正红镇面积145.00平方千米,人口100682人。通榆镇面积 56.00平方千米,人口 38821人。界牌镇面积121.94平方千米,人口 72357人。八巨镇面积 68.93平方千米,人口 47731人。八滩镇面积111.85平方千米,人口 77620人。滨海港镇面积138.00平方千米,人口 75971人。滨淮镇面积134.55平方千米,人口 70684人。 【地理特征】县境地处废黄河、中山河与射阳河之间,全部为黄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黄河夺淮后,河水经县境渲泄入海,因水流含沙量大,河床淤垫日增,两岸堆堤、圈堤不断加高,又屡屡在堤外筑越堤圈堤,故沿废黄河一带留下无数断续的堤埂。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始,到清宣统元年(1909)黄河断流止,黄河连年决口,在县境就有22次。每次决堤,黄水奔涌而出,飞流直下,留下了很多冲槽,如大套乡二堡村附近的绿水沱,坎北乡与界牌乡之间的清水河,界牌、坎北、坎南、东坎镇、陈涛、通榆等乡镇的冲子,以及若干天然深塘,均为黄河决堤造成。黄水漫滩后则有大量泥沙沉积,覆盖地表,坎北乡的黄泥村、夹河村、张庄村一带积土达4米左右,坎南乡的沙浦村、二层村一带积土2米左右,通榆镇的万岗村、三埝村一带积土1米左右,故县境微地形高低起伏。但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北向南逐渐由高向低倾斜,最高处大套乡陈李村,地面真高达11米以上,最低的射阳河边洼地,真高仅0.7米。 滨海县处于北半球中纬度,为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为湿润的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降水较充沛,雨热同季。旱涝、霜冻、冰雹等灾害时有发生。常年年平均气温14.1℃,降水量949.5毫米,日照2236.3小时。 滨海县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可利用水量有限,已利用的系数较低。县域雨量较为丰富,除蒸发、作物吸收及下渗入土以外,约有26%成为地表径流,排入河沟。至2000年可利用水资源,多年平均值为52313万立方米,丰水年为70765万立方米,平水年为44377万立方米,枯水年为19716万立方米,特枯水年为12082万立方米。 县境海岸线长44.6公里,南至扁担港,北于中山河口,滩涂总面积15400

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155页文档资料

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目录 总论 (1) 一、规划背景 (1) 二、规划目的 (2) 三、规划依据 (3) 四、规划指导思想 (3) 五、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3) 六、规划重点 (3) 七、上期总体规划回顾 (4) 第一章涟水概况 (6) 一、地理位置——江苏腹地 (6) 二、历史沿革——古城、革命老区 (6) 三、城池变迁——历经沧桑 (7) 四、气象条件——四季分明 (7) 五、地形地貌——苏北平原 (8) 六、河流水系——自西向东 (9) 七、社会经济——基本小康 (9) 第二章现状分析 (10) 一、发展条件——投资热土 (10) 二、制约因素——积极扭转 (12) 三、产业成长——阶段分析 (13) 四、分析结论——充满希望 (13) 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15) 一、机遇和挑战——客观形势 (15) 二、发展战略——着眼未来 (17) 三、产业发展战略——外引内生 (20) 四、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适度超前 (22) 第四章县域城镇体系 (23) 一、发展目标——全面小康 (23) 二、城镇人口——加速城市化 (31) 三、城镇空间组织——三级结构 (40) 四、城镇等级规模——突出中心 (43) 五、综合交通——整体规划 (44) 六、水资源评价 (46)

八、生态环境——发挥优势 (52) 九、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 (58) 十、空间管治 (65) 第五章城市建设用地评价 (67) 一、县域工程地质概况 (67) 二、县城地质地貌 (68) 三、城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70)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71) 一、城市发展沿革 (71) 二、城市性质分析 (71) 三、城市性质 (74) 四、城市人口规模 (75) 五、城市用地规模 (76) 第七章城市用地布局结构 (76) 一、城市布局历史 (76) 二、旧城区范围 (77) 三、现状用地布局特征 (77) 四、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77) 五、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78) 第八章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79) 一、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79) 二、生活居住用地 (80) 三、公共设施用地 (83) 四、工业用地 (85) 五、仓储布局 (87) 第九章综合交通体系 (88) 一、对外交通 (88) 二、城市道路 (89) 三、交通设施 (94) 四、静态交通 (94) 五、公共交通 (95) 第十章城市绿地系统 (95) 一、城市绿色开敞空间 (96)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XXXX年版(征求意见稿)0613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征求意见稿)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1年6月

第一章总则 1.1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提高城乡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和城乡规划相关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适用于设市城市和县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在此范围内编制城市规划、进行规划管理,须执行本规定。其他建制镇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和《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名胜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园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适建与管理 2.2.1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建设用地的适建原则,划分各类建设用地,确定其使用性质。 2.2.2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并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中确定。适建性的具体要求按照《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

2.2.3 在满足安全、环境等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提倡同一地块内不同使用功能的混合,通过土地混合利用促进交通减量。 2.2.4 制定和实施城市新建居住区的规划,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规范,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3 建筑基地控制指标 2.3.1 建筑基地最小面积不应低于表2.3.1的规定。 2.3.2 建筑基地不足上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核准建设: 2.3.2.1 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3.2.2 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3.3 城市各类建筑基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不应超过表 2.3.3的规定。编制特大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街区等特殊地区详细规划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建筑密度、容积率指标,经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

涟水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涟水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名称 (1) 1.2项目承办单位 (1) 1.3项目业主单位简介 (1) 1.4建设地点 (1) 1.5建设性质 (1) 1.6建设规模和内容 (1) 1.7项目建设投资及资金筹措 (2) 1.8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和范围 (2) 1.9研究结论及建议 (3)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5)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5)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 第三章市场分析与预测 (10) 3.1区域经济状况 (10) 3.2 项目的市场分析、预测 (14) 第四章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 (15) 4.1建设地址 (15) 4.2建设条件 (15) 第五章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18) 第六章技术方案、设备方案与工程方案 (19) 6.1技术方案 (19) 6.1.1生产规模与产品方案 (19) 6.1.2产品采用的质量标准 (19) 6.1.3工艺流程 (19) 6.1.4工艺技术要求及方案说明 (22) 6.1.5主要工艺技术指标 (23) 6.2设备方案 (24) 6.2.1工艺设备选择原则 (24)

6.2.2主要设备选择 (25) 6.3工程方案 (26) 6.3.1建筑设计 (27) 6.3.2抗震设防 (30) 6.3.3工程地质 (30) 6.3.4建筑结构形式及安全等级 (30) 6.3.5结构设计 (30) 第七章总图布置与公用工程方案 (33) 7.1总平面布置 (33) 7.2制冷 (33) 7.3给排水 (34) 7.3.1设计依据 (34) 7.3.2设计范围: (34) 7.3.3室外给水排水工程 (34) 7.3.4建筑物内给水排水设计 (36) 7.4暖通 (39) 7.5电气 (41) 第八章环境保护 (44) 8.1环境影响 (44) 8.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45) 8.2.1环保所依据的主要标准及规范 (45) 8.2.2污水处理站设计 (45) 8.2.3锅炉废气治理 (58) 8.2.4噪声治理 (58) 8.2.5废弃物处理 (58) 第九章节能、职业安全卫生与消防 (60) 9.1节能 (60) 9.2职业安全卫生 (63) 9.3消防 (64) 第十章项目建设实施进度 (6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