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说明书【范本模板】

说明书目录

第一篇总则篇 (2)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现状概况及历史沿革 (3)

第三章相关规划简述 (4)

第二篇乡域规划篇 (5)

第一章发展战略与目标 (5)

第二章人口规模与集镇化水平预测 (7)

第三章乡村体系规划 (8)

第四章乡域空间管制规划 (8)

第五章乡域村庄规划 (9)

第六章乡域产业布局规划 (10)

第七章乡域综合交通规划 (10)

第八章乡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2)

第九章乡域基础设施规划 (13)

第十章乡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4)

第十一章乡域综合防灾规划 (15)

第十二章景观风貌规划 (16)

第十三章乡域近期建设规划 (16)

第三篇集镇建设规划篇 (17)

第一章集镇现状 (17)

第二章集镇规模和总体布局规划 (17)

第三章集镇用地布局规划 ......................................................................................................................... 18第四章集镇道路交通规划 (19)

第五章集镇基础设施规划 (20)

第六章集镇地块划分与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22)

第七章集镇四线规划 (23)

第八章景观风貌规划 (23)

第九章集镇绿地系统规划 (24)

第十章环境保护及环卫设施规划 (25)

第十一章综合防灾规划 (25)

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 (26)

第十三章规划管理与实施 (27)

第一篇总则篇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2007年6月国务院确定重庆市成为“国家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通过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明确将“一圈两翼”作为全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2010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成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强调“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非农就业空间”;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又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科学发展理念。为了将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方针及县委县政府提出把县域全境建设成世界级大公园的宏伟战略落实到实处,尽快扭转全县现状旅游产业布局东重西轻的失调局面,使铁矿乡的山更绿,村民早日致富,并指导铁矿乡乡村建设有序协调发展,特编制《XXXX县XXXX乡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

法律、法规;

(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三)《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2010);

(四)《重庆市城乡规划导则(试行)》2009版;

(五)《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2010);

(六)《重庆市小集镇消防规划规范》(DBJ50-051—2006);

(七)《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八)《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九)《XX三乡乡村旅游拓展区总体规划(2012-2025)》;

(十)《XXXX县XXXX乡乡规划(2010-2025)》;

(十一)《铁矿乡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3)》;

(十二)《重庆市XXXX县XXXX乡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

(十三)《重庆市XXXX县XXXX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十四)相关技术规范和技术法规。

三、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空间布局,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四、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科学配置城乡资源,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科学布局城乡空间,完善城乡功能,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2.统筹协调发展原则

统筹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达到城乡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分级配置,完善集镇和集中居民点各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

3.产业导向原则

合理开发利用铁矿乡现有资源,以产业布局引导乡域空间布局,以空间布局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乡村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

4.塑造特色原则

加强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既要满足规划的规范要求,又要重视个性塑造,突出优质生态环境特色。

5.远近结合原则

正确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兼顾分期目标的实现,增强实施的可操作性,近期力

求实施可行性,远期留有适度弹性.

五、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3年-2030年。近期:2013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30年。

六、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次:乡域规划区和集镇建设区:

乡域规划区:即铁矿乡行政辖区范围,包括集镇、3个行政村(幸福村、百胜村、红宝村),总面积62。72平方公里。

集镇建设区:即依托现状建成区进行拓展,北至传家坪,南至泥鳅塘水库,东至生基坪,西至邓家屋基,规划区范围面积74.58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64。58公顷。

七、适用范围

本规划是铁矿乡行政辖区范围内村庄和集镇建设及规划管理的依据,凡在本规划区从事各项与本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八、规划重点

本次规划加强对铁矿乡在XX西南部区域的资源、环境和交通分析的论证,从周边乡镇的辐射影响等相关的区域来分析其生态环境、产业和基础设施布局,着重体现三乡规划对本乡的影响.明确空间管制的分区及色线控制等强制内容,优化产业结构体系,强调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科学合理。

第二章现状概况及历史沿革

一、现状概况

1.概况

铁矿乡位于XX县西南部,集镇位于全乡中北部,直距XX县城70公里。产业以农产品种植和旅游业为主导,现已发展乡级油茶生态产业示范片1个,打造烤烟、生猪、土蜂等村级产业示范点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正在形成。功能结构由集镇和行政村组成,各村之间联系较弱,经济辐射能力有限,产业结构雷同、规模效益差。

2012年全乡总人口4039人,城镇化水平14.86%.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0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为3798万元,比去年增加669万元,工业产值为608万元,比去年增加1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22元,比上年增加1266元,增长率达21%。完成财政总收入629万元,完成入库税金59.2万元,实现本级财政收入22万元,增长率达3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二、地理位置

铁矿乡位于XX县境西南,东以硝厂沟、北以大洞河为界,分别与长坝镇东山、白云乡相望;西和南与南川县、贵州省接壤;东南与赵家乡为邻,幅员面积62.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海拔1010米,距县城70余公里.

三、行政区划

全乡辖幸福、红宝、百胜等三个行政村19个农业社.幸福村包括茶园堡、双龙、田湾、沙凼、杨家坝、鱼泉、梯子坎等7个农业社,总人口2143人,是政府所在地;红宝村包括长兴、双河、老房子、大田湾、铜鼓、白岩等6个农业社,总人口1288人;百胜村包括向家坝、石梯子、春树坪、二台、三土坪、李子茶园等6个农业社,总人口1289人。但因"6。5”搬迁和大佛岩搬迁涉及8个农业社(长兴、双河、李子茶园、二台、三土坪、向家坝、石梯子、春树坪),其中双河、李子茶园、二台三个农业社整体搬迁,共计搬迁户数241户,714人。

四、自然资源

(一)地质地貌

娄山余脉盘旋于全境,南高北低,沟谷峭壁,奇山异石到处可见.最高峰猫鼻梁海拔1839.1米,最低处海拔在600米左右,土壤主要为二迭系、三迭系灰岩发育形成的矿子黄泥。铁矿乡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常因暴雨诱发地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目前全乡有地质灾害点15个。

全乡共有耕地面积6263亩,其中旱地2609亩,占42%,49%的耕地属于中低产田土,人均耕地1.45亩,林地1。43亩,草地1.34亩,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红苕、洋芋、杂粮、花生等,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6356亩,粮食播种面积6263亩,粮食总产量实现2614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700公斤。

(二)气候资源

属典型的山区立体地形,立体气候。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为12.4℃,日照少,雨雾多。

(三)水资源

铁矿乡境内水力资源较缺乏,境内主要的河流有大洞河、水库主要有泥鳅塘水库、赵云山水库,水塘主要有六池水塘、塘垭口水塘.

其中,大洞河水资源丰富,现已建成大洞河水力发电站。

(四)植被

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林地面积68500亩。境内林地主要以松、衫、竹为主。

五、交通概况

铁矿乡现状道路规模初具形成,但功能不清,缺乏静态交通设施,尤其是缺乏停车场,现状停车一般是靠路边就近停车,加上道路等级低、路幅窄,在道路上从事商贸活动等,影响了铁矿乡场镇交通的畅通.且现状没有汽车客运站,进场镇车辆停靠路边,影响场镇的交通通畅.

铁矿乡与长坝镇的乡道是铁矿乡现有的对外交通,路福宽度为7米。转弯半径较小,坡度较大。

六、历史沿革

该乡原为永顺乡(现长坝镇)的十九、二十、二十一保,于一九五二年民主建政时析置.一九五三年曾析境内红宝、矿山两村建和平乡,一年后撤并。原名共和公社,一九八一年地名普查改同名公社时,因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铁矿和从解放前至今都在开采铁矿而更名铁矿公社,一九八三年建乡时为铁矿乡.二○○一年六月,由于受南面鸡尾山危岩威胁,铁匠沟属于滑坡险区,迁至幸福村茶园堡。

传说很久前,在原乡政府驻地铁匠沟曾设厂土法采矿炼铁。一九三七年官僚资本家孔祥熙在此设“中国兴业公司涪陵铁矿”开采铁矿,抗日战争胜利后停采。解放后涪陵铁矿仍在此建矿开采,后更名为涪陵三联公司共和采矿厂,二○○一年因采矿地鸡尾山形成危岩,而停止采矿生产。

第三章相关规划简述

一、《XX三乡乡村旅游拓展区总体规划(2012—2025)》中的铁矿乡发展策略

2012年,XX县组织编制了《XX三乡乡村旅游拓展区总体规划(2012—2025)》,按照规划围绕“XX天乡”的品牌,将铁矿乡定位为“高山山乡”.进一步明确了铁矿乡作为休闲、旅游、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小乡镇。同时明确了铁矿乡的功能定位:药材种植、生态观光、山地度假、乡村体验.

二、国家和重庆市的宏观背景提出新的要求

从我国的现阶段情况来看,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在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在为今后的发展带来许多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新世纪之初,国家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的宏伟目标,制定和出台了许多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结构调整将是今后五到十年内国家经济发展的主线,正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政策,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的调整是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

从重庆市来看,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应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铁矿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根据《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年)》的要求,未来重庆市将在城乡空间布局上,

规划明确五大城乡统筹发展区:核心发展区、合川—铜梁-潼南发展区、永川—XX—荣昌-大足—双桥发展区、涪陵-长寿发展区和万盛—南川—綦江发展区。同时,规划至2030年,形成1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9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300个左右小城镇的城镇中心体系。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就要着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移民城市)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少数民族)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的“两翼”,构成“一圈两翼”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在这样一个大的经济背景下,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市、区的发展目标,通过编制乡规划,认真总结过去建设的经验教训,调整发展目标,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以使建设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已成为铁矿乡的当务之急。

第二篇乡域规划篇

第一章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乡域发展条件SWOT分析

(一)优势条件(S)

1.良好的区位优势

XX县地处重庆“一圈”和“渝东南翼的战略交汇处”铁矿乡位于XX县西南部,距县城7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

2.丰富的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全乡共有耕地面积11297亩,其中旱地占42%,人均耕地1。45亩,

林地1。43亩,草地1。34亩。

(2)水利资源:全乡水利资源以大洞河为主,已利用该处水资源建成大洞河水力发电站。全乡境内有水库3个;山坪塘多口。

(3)林木资源:全乡林木资源十分丰富,森林面积48500亩亩,森林履盖率较高。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桉树、茶叶、油茶、青杨、慈竹等.

(4)旅游资源与众不同:铁矿乡处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上,属于典型的山区乡镇,地形崎岖,以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为主。其中旅游资源以大洞河峡谷、赵云山河谷、大梁子山脉、大佛岩、鸡尾山垮塌遗址、六尺湖等极具开发价值。

(二)弱势条件(W)

XXXX县XXXX乡目前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突出问题:

1.经济结构单一,尚处于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阶段

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0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为3798万元,占86.2%比去年增加669万元,工业产值为608万元,占13.8比去年增加108万元。

产业结构呈一、二、三排列,且第一产业占了86%以上,说明铁矿乡目前还是一个农业乡,尚处于农业现代化的早期阶段。

2.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发展落后

2012年XXXX县XXXX乡的城镇化水平为1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在重庆市也处于比较低的地位,其中重要原因是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的作用仅维持在农业社会的农村集镇水平上,不仅与国内发达地区无法相比,与市内和区内的一般乡镇也无法相比。

3.技术人才缺乏

由于铁矿乡域目前没有形成本地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础,管理、研究和开发人才少,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没有形成支持产业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在文化建设方面,尚未培育出一定成熟的产业文化,也没有形成格调高尚、兼收并蓄的城镇和社区文化,以吸引和聚集外来人才。

4.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和地质灾害

沿河养殖区占用沿河岸线发展,影响河流水质,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部分山地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由于建设的原因,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也越来越大。

(三)发展机遇(O)

1.宏观机遇

受宏观政策的影响,随着“中国XX公园”项目的提出和XX三乡乡村旅游规划工作的开展,铁矿乡生态环境、地理区位、旅游资源的优势条件突显.特别是旅游业和养老养身行业的兴起,对铁矿乡这样一个有着优厚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的乡镇带来了极大的宏观机遇。

2.后发动力

铁矿作为农业小乡,农业生产基础教好。经过多年的积累,农业资本具有一定规模。虽然农业产业化品种结构较单调、龙头骨干企业、工业发展缓慢、饭店、旅馆等旅游业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总产值、年人均收入等指标都处于全区后几位,但正是这样的“落后”使得铁故乡有着后发的优势机遇,在正确选择发展方向之后,其动力十足,事实证明近几年增长速度加快,增长幅度增大。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0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为3798万元,比去年增加669万元,工业产值为608万元,比去年增加108万元.这一切都预示着今后铁矿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四)外部挑战(T)

全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是众所周之的,对于这一块市场,全国各地都给予了很大的期望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也使得竞争十分激烈。而就在重庆市内与铁矿乡有着同等的区位和自然优势的区县也不少,因此在市场竞争方面如果处理不恰当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恶性局面,对铁矿乡以及其他乡镇的发展都是一个很不利的威胁。

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一)城镇化战略

加快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大集镇建设力度,快速增大集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强化集镇对全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统领作用.

(二)产业调整战略

调整传统产业结构模式,全力实施“富民强乡、生态兴乡、和谐稳乡"战略,坚持以开发乡村旅游为主线,将铁矿乡打造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XX西部高山山乡天然生态公园。

(三)生态品牌战略

牢固树立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乡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凸现铁矿乡“清凉世界、XX天乡”精美品牌。

三、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集镇化进程,以城带乡、统筹协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构建和谐社会。

四、社会发展目标

到2030年,全乡经济实力明显增强,GDP值翻两番,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均年收入达两万元。

五、产业布局目标

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粗放的传统经营模式,结合当地情况,以统筹城乡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线,全面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以市场为导向,同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把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订单农业,实施规模化生产,以规模化形成品牌,形成产业,提高种植业效益。

六、生态环境目标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优先保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山体、水体保护,使全乡的环境质量始终保持优良水平。

七、科技文化教育

全面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坚持科技为先导,教育为基础,确保各类规划科技文化教育用地的实施建设,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八、基本农田保护

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至2030年,确保基本农田不被侵占.

第二章人口规模与集镇化水平预测

一、全乡人口现状

据《XX统计年鉴2012》记载,2011年铁矿乡总人口为4039人,其中总户数1328户,农业户数912户,户平均人口3。04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4人,农业人口2777人,占总人口的68。75%,非农业人口1262人,占总人口的31。25%.铁矿乡集镇现状人口约600人,幸福村1200人,百胜村1060人,红宝村1186人。

二、综合增长率预测

城镇人口的增长可分为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大类,其中自然增长是指城镇现有人口的再生产过程,在当前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下,我国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保持低速、稳定的发展趋势,由此引起的城镇人口规模增长并不显著,城镇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机械增长引起的.

(一)人口自然增长率

目前XX县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0‰左右逐步回落到近5年来的3‰左右,全区人口整体发展已避过生育高峰期,但是由于人口变化呈现一定的周期性(一般以25年为一周期),因此在规划期限内人口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将略有上升。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规划期末人口=现状人口×(1+人口自然增长率)n

(二)机械增长率

XXXX县XXXX乡今后城镇人口的增长将会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速度。规划应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城镇化影响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全乡人口的增长情况准确预测人口

的增长.

但是,铁矿乡目前外出务工的人员也比较多,人口同时有外迁的因素。这些务工人员可能迁往发达沿海地区,或者是重庆主城区、XX甚至周边较大的城镇,与此同时,随着铁矿乡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吸引部分外来人口。

考虑到机械增长率受大环境和周边区域发展的影响,规划期内铁矿乡总人口从总体上

讲将成上升趋势。

(三)乡域人口

铁矿乡近期至2015年,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铁矿乡因其良好的区位条件、地理环境和旅游优势,将会吸引一批新兴的产业来铁矿乡投资建设,从而会带动人口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到远期人口逐步得到稳定,集镇人口逐步增大,农村人口逐步下降.

根据铁矿乡近5年人口统计数据以及机械增长率得出铁矿乡的人口综合增长率为1。11‰。人口的增长可以根据下述公式计算:Pn=Po(1+自然增长率)n+机械增长,可以预测:到2015年铁矿乡总人口为0。51万人,其中机械增长1000人(集镇机械增长500人)。

到2030年铁矿乡总人口为0.94万人,其中机械增长5000人(集镇机械增长3000人)。

三、集镇人口规模

随着集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周边人口的吸引力也不断增大,且集镇位于幸福村行政辖区内,其发展壮大必定会将大量原幸福村的人口纳入集镇范围中来。

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由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组成。常住人口包括满足一定时限要求的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根据人口学范畴定义取值为半年;流动人口包括农村劳动转移人口、学生等,纳入基准年人口规模同样要求居住时限半年以上。规划根据采集到的“非农人口”数据,结合公安和计生部门为校核的依据和参考,确定铁矿乡预测基准年(2012年)人口

规模为593人。

集镇人口规模预测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Vt=Vo(1+r)n+A+B

其中:

V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Vo——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取593人;

r—-集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取5。0‰;

n——预测年限,至2015年为3年,至2030年为15年;

A-—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近期2015年取900人,远期2030年取2400人;

B——机械增长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取500人,远期2030年取3000人;

经计算,规划集镇人口为:V2015≈2000人(2004),V2030≈6000人(6052).

因此,规划确定,至2015年,集镇人口规模达到2000人;2030年,集镇人口规模达到6000人。

四、集镇化水平预测

根据乡域总人口规模预测和集镇人口规模预测,规划近期2015年铁矿乡总人口为0.51万人,集镇人口规模为2000人,城镇化率约为39%;远期2030年铁矿乡总人口为0。94万人,城镇总人口数为6000人,城镇化率为64%(以上计算均含机械增长人口)。

第三章乡村体系规划

一、乡村体系现状及问题

铁矿乡现辖3个行政村19个农业社,基本形成“集镇—村庄"的乡村体系结构。集镇现状用地规模5。97公顷,人口规模593人,人口集中度过低。除幸福村外,其余集中村落发育程度较低,农村人口仍然以散居为主,分布区域广,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完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配套。

二、乡村体系发展目标

依托产业基础,完善交通干线,逐步形成以集镇为核心,行政村为主体的级次分明、结构合理、互动并进的现代化乡村体系。

规划至2030年,形成1个集镇,3个基层村的等级结构。表6.2-1.

表6。2—1铁矿乡乡村体系结构一览表

三、乡村规模结构

规划铁矿乡乡域规模分为两个层次即:集镇、基层村。

第一层次:集镇,远期规划区建设用地面积为64.48公顷,规划人口为6000人。

第二层次:基层村,包括:幸福、红宝、百胜三个村,远期规划人口各为1000—1200人。(含集中居民点人口和散居人口)

四、乡村等级与职能结构

第一级:集镇,即乡政府所在地,全乡的行政、经济、商贸和文化中心,为全乡居民生产、生活服务.

第二级:基层村,包括幸福村、百胜村和红宝村,为本村村民生产、生活服务。

第四章乡域空间管制规划

一、空间管制规划

本次规划在对铁矿乡乡域山水格局解读、土地利用特色解读的基础上,确定铁矿乡的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并制定空间管制策略。

二、空间管制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基本农田及其保护区.按照“适度集中,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引导散居村民向新型农村社区聚集,调整使用宅基地,保持乡村生态环境优良。

三、空间管制区划分

乡域用地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

四、适宜建设区

是指集镇建设区、各村居民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75.26公顷。其中,集镇建设用地64.58公顷;各村庄建设用地106.21公顷。集镇建设区内应按照重庆市和XX县城乡规划管理要求进行开发控制,应集约用地,注意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

五、限建区

是指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零星分布于各村。应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居民有序向农村居民点转移,逐步成为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六、禁建区

禁止建设区主要指乡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林地、水域、地下采空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高压电力走廊、饮用水源保护区用地。禁建区总面积为1219.86公顷,其中林地面积为3450.5公顷,各村域均有分布;耕地面积为1079。15公顷,牧草地面积为300。12公顷,水域面积为49。65公顷,广泛分布于全乡境内。

禁建区内应推进基本农田保护以及生态林保护和复建,严格禁止破坏区内生态环境的

建设和开发行为。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乡域土地利用规划表

第五章乡域村庄规划

一、选址原则

尽量选择在交通与市政设施条件相对好的区域、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对适中的区域;注意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相协调,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充分利用荒地、薄地,不占和少占良田、好土和林地;应避开山洪、风灾、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区、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历史文化保护地、饮用水源保护区;避让基础设施用地和廊道;优先选择向阳、通风、排水条件较好的用地。

二、布局模式、用地指标及规模

(一)布局模式

改变传统从“单家独户-—自然村落——镇集镇”的链状粗放型村镇模式,通过“居民点——农村村庄(在镇集镇和在10户以上农村聚居点基础上发展而成)——小城镇"共同构成网络状的城镇空间布局方式.近期仍散居的村民居住点,可保留,如需改造、新建住房的村民则应集中到镇区、村庄或农村集中居民点。

(二)用地指标

1.根据《重庆市村规划技术导则(2009年试行)》的规定,建设用地比例为:居住建

筑用地50-70%,公共建筑用地6—12%,道路广场用地9—10%,公共绿地2-4%。

四类用地之和为65—85%。

2.新建农村集中居住点:新建农村集中居民点以人均规划集体建设用地指标80平方

米为标准。

(三)用地规模

规划至2030年,铁矿乡总共布局集中居民点4处,分别为幸福村的大洞河中心居民点、红宝村的白家屋基中心居民点、核桃坪中心居民点和百胜村的春天坪中心居民点,总用地规模14。5公顷,容纳农村人口1810人,农村人口集中度达到50。56%。

第六章乡域产业布局规划

一、产业现状

2012年全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0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为3798万元,占总产值的86。2%比去年增加669万元,工业产值为608万元,占总产值的13。8%,比去年增加1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22元,比上年增加1266元,增长率达21%。完成财政总收入629

万元,完成入库税金59.2万元,实现本级财政收入22万元,增长率达3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0万元.

铁矿乡国民经济统计表

(注:本数据来源于2013年铁矿乡政府工作报告)

铁矿乡现状产业以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工业为辅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二、产业发展策略

(一)继续抓好以粮食为主的基础农业,科学种植,稳产高产,达到稳农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高山自然景观和生态农副产品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度假避暑品牌,提高第三产业收入比重,使农民早日致富.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农副产品资源,以农副产品粗加工为重点,立足乡村,面向都市,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布局规划

将铁矿乡打造成“一心、、两轴、三片区、多基地”的发展格局。

一心:即集镇,商贸旅游度假服务中心。

两轴:以白南路沿线(白马镇—南川)形成南北经济发展主轴,以赵南路沿线(赵家乡—南川)为经济发展次轴。

三片区:即东北部烤烟、药材、方竹笋主产区,西部综合经济发展区,南部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区。

多基地:大洞河、小鱼泉、白家屋基、牧羊沟、向家坝为主要旅游度假示范基地。

第七章乡域综合交通规划

一、乡域交通现状

铁矿乡是XX县西南的小乡镇,现状公路主要是白南路(白马-南川)里程18公里,路福宽度为7米,水泥路面。路面状况较好,公路等级较低.

大洞河现有一座桥梁,即铁矿一桥,是铁矿对外交通的要道。铁矿乡现状道路功能不清,人车混流,缺乏静态交通设施,尤其是缺乏停车场,现状停车一般是靠路边就近停车,加上道路等级低、路幅窄,在道路上从事商贸活动等,影响了铁矿乡场镇交通的畅通。且现状没有汽车站,进场镇车辆停靠路边,影响场镇的交通通畅。

集镇内的主要道路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硬化建设,目前形成了“一纵一横”的交通骨干网络。

全乡机动车与前几年相比大量增加,三轮农用车相对减少。

二、乡域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一)协调好XXXX县XXXX乡与周边区域交通的衔接关系;

(二)保证三个行政村之间以及行政村与集镇之间的联系;

(三)突出解决交通的薄弱环节,提高运输效率,加强主要旅游接待基地与主要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四)在保持公路交通网络顺畅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公路的级别,规划的重点从保证“村村通公路”到提高“村村通公路"的质量上来。

(五)以公路交通为主,同时考虑到观光旅游的水上运输能力

三、乡域交通结构

至2030年乡域以“一横一纵两环”为道路主骨架,串连村社道路和便民步道,形成便捷的对外交通和覆盖乡域的交通网络系统。为开发旅游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一)横向赵南路(赵家乡—铁矿乡—南川):东西横贯乡域南部,规划改建后达到三级路标准,路基宽度7。5米,自边沟外缘向两侧各留2米防护距离。

米,自边沟外缘向两侧各留2米防护距离。

(三)两环:乡域南北两片区分别由三、四级公路形成的两条环状交通。

村道:按四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宽4.5米。

四、实施途径

整合对外交通系统、集镇交通系统、乡村交通系统。构建和完善以集镇为中心,基层

村为重点的路网体系。接驳XX交通系统,实现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

一是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全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构建和完善以集镇为

中心、基层村为重点的路网体系。对公路进行景观营造和提档升级,完善标志、标牌、标

线、信号灯、路灯等交通配套设施。大力建设乡村公路网络、客货运站场、步行道等交通

设施,实现基层村乡村公路建设通油(水泥、泥结)路的目标。

二是以站点建设为重点,全力推动公交化上新台阶。规划客运中心枢纽站和乡级站,

新开村际公交线路。规划农村各级交通枢纽,逐步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构建城乡一体化

的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农村的交通可达性,降低农村居民交通出行成本,着力改善农村交通

服务水平。

五、公路建设规划

规划实施改造白南路,部分路段进行切弯取直,达到三级路标准;

提高现有村级公路等级,达到四级路标准,对路面逐步实施硬化处理,改变“晴通雨

不通”的状况,保证全天候畅通。注重公路两侧绿化,加强边沟排水,并保持路基稳固。六、便民步道规划

在乡域内应结合村庄布局建设多条便民步道,路面宽度为1—2米,方便村民出行和农

耕生产。

七、交通设施

规划在集镇设置一汽车客运站,用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乡域内设置多个客运招呼站,

主要位于集中居民点处布置。

近期乡域道路规划一栏表

第八章 乡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 乡域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目前,铁矿乡各村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匮乏,部分设施利用效率较低。全乡目前共有小学2所、分别位于幸福村和红宝村,入学率达到100%,卫生室3所,村民活动中心3处,图书

阅览室三所,具体情况见下表:

全乡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一览表

二、 乡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根据《重庆市城乡规划村级规划导则(试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村庄管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和商业服务六个类别,其中具体设施包括村庄管理用房、小学、卫生室、五保家园、文化活动室、图书馆和放心店,配置要求详见下表。

三、 乡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以城乡共享社会资源为目标,结合铁矿乡的实际情况,根据相关规范,制定确定

村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在乡域各村配置相应的教育、文体、商业和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一)规划在百胜村和红宝村配置村委会办公室、卫生室、五保家园、文化活动室、放心店;

(二)幸福村公共服务设施不宜另建,共享集镇公共服务设施资源。

注:■为应配置项目,□为可配置项目,-为不需配置项目.

第九章乡域基础设施规划

一、集中居民点给水规划

(一)现状评价

铁矿乡现有已成水利工程数量较少。其中:小型水库3座,山坪塘多处,较大河流一处,沟渠多处,基本能满足全乡防洪、抗旱的需要.

铁矿乡现无自来水厂,居民日常用水取自山泉水和井水,规划在集镇南侧的唐垭口处新建一给水厂。

(二)用水量预测

根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及结合本规划区实际情况,用水量预测如下:用水量预测按人均综合用水量200L/人·日-350L/人·日计。本次规划用水量预测取人均250L/人.日。规划乡域人口为0.96万人,乡域内四个集中居民点总用水量为2400立方米/日。日变化系数取1.5,供水普及率100%。

(三)供水规划

百胜村居民点应建蓄水设施,容量不小于1000立方米,就近取达标山泉水为集中供水水源。红宝村和幸福村的居民点均以赵云山水库作为集中供水水源,并与集镇供水系统共网。

集镇内和村内给水管网采用给水铸铁管或给水塑料管.供水主次干管沿主要街道呈环状布置,局部辅之以枝状管网,使供水管网覆盖城镇和村的各个角落。规划区消防供水与集镇供水共用一套管网,集镇道路上设置室外消火栓(全部为地上型),消火栓距离不大于120米。

(四)水源保护

为保障规划的水源地原水水质不受威胁,根据国家有关水源保护规范、地面水及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对水源地提出以下保护要求:

1.建立水库水源保护区,保护取水流域范围内的植被,大量种植水源涵养林。水库流

域范围内不得排入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倾倒固体废弃物,沿岸不得堆放垃圾。沿岸农田不得施用持久和剧毒性农药。

2.协调城镇供水与农业灌溉的用水矛盾,合理利用水资源.

二、集中居民点排水规划

(一)现状评价

现状无对居民点的排水收集处理体系,处于散排状态,对环境污染严重.

(二)集中居民点排水规划

集中居民点排水体系宜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经雨水管道就近排入溪流水体;污水应集中收集后,因地制宜经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池、沼气池、生化池等处理后排放,再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后排放。用地充足的集中居民点可充分利用自然湿地的净化功能,实施污水处理,也可采用厌氧法、臭氧法进行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三)污水处理设施

污水处理设施的位置应选在集中居民点的下方,靠近受纳水体或农田灌溉区,采用重力流方式排放。

三、村社供电设施规划

(一)现状评价

铁矿乡全乡用电均由长坝镇35KV变电站经10KV输电线引入.变压器布点少,大部分属于长距离低压传输。

(二)用电负荷预测

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重庆市电力公司XX县“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2010)》及当地实际情况,规划区用电量预测按人均综合用电量2000千瓦时/人·年,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按4500小时计,则本规划区用电量为1916万千瓦时,用电负荷为0.43万千瓦。

(三)规划原则

坚持电源、电网、负荷同步,按照“短半径、小容量、密布点”的规划原则,加快乡域的配电设施建设,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四)规划变电线路

乡域电源由长坝镇35KV变电站经10KV线路引入,根据用户服务半径经多台变压器变压后以380V-220V线路供用户.

四、村社通讯、广播电视设施规划

(一)现状概况

幸福村现状有电视500户,电话655户,百胜村现状有电视190户,电话250户,红宝村现状有电视250户,电话315户。邮政支局和电信支局各一所。

各村电视、电话用户统计表

(二)电信电视规划

铁矿乡有线电视由长坝引入光纤,通讯设施建设规划以电信、网络建设为重点,按光纤化、数字化、安全化的传输体系要求建设,电信线路、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乡域,宽带互联网通村达社;数字化有限广播电视网络进户入室。

规划至2030年全乡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5线/百人. 五、集中居民点生活能源规划

(一)现状概况

铁矿乡现状生活能源以沼气、煤炭、柴草为主,使用煤炭、柴草作为生活能源,不仅不方便,而且严重污染空气质量.

(二)能源规划

农村居民点应逐步改变柴草、薪炭、燃煤等生活能源结构,并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和秸秆制气工程.规划远期在铁矿乡普及使用沼气作为生活能源。用气量按1.5立方米/户·日计算。

第十章乡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一、现状评价

根据《XXXX县XXXX乡级环境保护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铁矿乡环境空气质量普遍较好,各村社大部分空气质量指标达到国家Ⅰ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划;周围地表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域标准,除个别施工地区外,区内昼夜噪声值均未超过标准值,声学环境质量较好。

二、规划目标

2030年乡域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80%;农村集中饮用水达标率达90%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7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 dB,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68dB;危险废弃物处置率达100%;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100%,集镇生活垃圾分类率达到70%以上,粪便排放管道化、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三、水资源保护

(一)水污染防治

大洞河地表水执行Ⅲ类水域标准,按三级进行保护;地下水应达到国家地下水Ⅲ类标准;废水排放应达到一级标准.

生活污水必须经处理后达标排放。禁止在集镇上风向、河流上游、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布置污染企业。

控制主要河流集镇地段的开发建设,严格控制上游的污染物排放,特别要防止污染企业进入上游地段。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必须达标后排放,提高生活污水集中治理能力。禁止在集镇上风向、河流上游、饮用水源地、居民点等环境敏感区建设有污染的企业。(二)加强对饮用水源水体的保护

赵云山水库是铁矿乡的饮用水源,按照《重庆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试行)》(渝府发[2002]83号)要求,做好饮用水源水库及引水渠保护区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饮用水源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饮用水源区水质监测与管理;控制面源污染,强化农业、养殖业及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治理.

(三)生态走廊建设

大洞河的生态保育应维持既有河道的天然蜿蜒度,做好溪流的护岸,沿河及河岸两侧缓冲带创造多层次的植被景观,营造多变的水流状态。

四、大气污染防治

乡域环境控制质量执行二级标准。2030年乡域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达80%。

加强机动车污染监管,控制车用燃油、燃气质量,提高排气达标率。解决汽车尾气排放污染问题。

加强绿化,防治裸露地面的扬尘污染。加强对生活垃圾和渣土临时堆放点的管理,采取覆盖、围挡等措施,防止扬尘和异味污染.

五、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噪声控制功能区划按照《城市区域噪声环境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90—1994)的标准,完善集镇道路交通系统,加强对车辆噪声的控制。集镇内各类用地按照城市5类环境噪声分类标准分别执行,乡村居住按1类环境噪声标准执行。

将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工程纳入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范围,集镇道路采用沥青路面替

代水泥路面。在集镇的街道、广场、公园等噪声敏感区域设置汽车禁鸣区、汽车减速横带等。加强道路两旁绿化,设置噪声防护林带,选择吸声效果好的树种(小叶榕、女贞等)进行乔、灌、草综合防护。六、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农村生活垃圾量少、堆放分散,应开展生活垃圾分片收集,建立垃圾收集点。制定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改变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

加强村庄环卫设施建设,对生活、生产污染加以控制,集镇设置垃圾中转站,乡域村庄垃圾集中收置,铁矿乡将收集的垃圾全部运送至XX县统一规划处理场集中处理。

强化环境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增加环保投入,增强集镇控制污染和改善生态的整体实力.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环保工作的参与水平.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环境问题.加强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和合理布局.

第十一章乡域综合防灾规划

一、现状评价

2009年6月5日重庆市XXXX县XXXX乡鸡尾山发生危岩垮塌事故,造成80人失踪,现已作为地质灾害遗址进行保护。就铁矿乡全乡域,主要是以农林地为主,人口密度小,地质灾害发生不频繁,主要是以人为工程建设所造成切坡、危岩等为主。

二、防地质灾害规划

在各灾害点组成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严禁进行任何工程建设。

在实施各项建设活动时,应避免深开挖、高切坡和不合理推填,严禁诱发新的危岩滑坡。

集中居民点的选址应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所有新建工程项目必须单独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对地质不良地段,应严格实行工程管理和治理.建立完善的预报、预警监测系统,一旦出现灾害情况,应立即组织居民疏散.以省道、乡道、村道和集镇主次干道为主要救灾防灾疏散通道。

乡域内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以相应的地质勘探资料为依据,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方可实施建设。

三、防洪规划

结合居民点选址原则,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以防

为主、防治结合,尽量做到兴利除害。

根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要求,大洞河河堤工程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其中规划集中居民点按1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加强大洞河河段两岸的河堤绿化,定期进行疏浚清淤。确保堤岸防洪安全,注意防山洪。四、消防规划

乡域内集中居民点应设置消防水池,幸福村可设置消防室,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应配备相应消防通讯设施和灭火器材,注重森林火险的防范。具体措施如下:

(一)区域交通网络组织,居民点便于消防车辆通达。

(二)以有线通讯,无线通讯和计算机通讯相结合的消防通讯网络。

五、抗震防灾规划

根据中国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图,铁矿乡属于中强震区,乡域范围内所有建筑按六度设防,重要建筑设施和生命线工程提高一度设防。

六、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铁矿乡气象灾害防治应依托XX县气象部门进行,在条件成熟时可设置气象观测站(台),并与区级有关部门进行信息联网,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对于暴雨、雷电、大风、高温、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应在车站、码头、户外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设置社会公众预警标识,及时进行预报.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广播、电视、气象电话专线等传播媒体和通讯手段及时发布,广播、电视等媒体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乡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和已建建设项目,应当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技术标准安装相应的防雷装置。防雷装置的安装设计、施工应当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的技术规范,并接受气象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防雷装置应定期进行检测。易燃、易爆、危险场所的防雷装置每半年检测一次

第十二章景观风貌规划

一、规划思路和策略

结合铁矿乡的自然山体、水体等自然资源建设适应铁矿乡经济发展的景观风貌,建设体现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的风貌。结合现状条件和自然地形,修复开山等人为因素破坏的自然地貌。保护并合理开发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将人工景观与大地景观融合.充分体现乡村功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保护乡村空间的整体格局。充分挖掘乡村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的特点,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创造适合本地的风貌特色。农业、林业适度集中成片经营。

二、景观风貌分区

全乡域景观风貌主要为山地自然生态农业区、农村居民点风貌区两部分。

三、分区控制引导

(一)山地自然生态农业景观区

坡度大于25度的地区退耕还林,选用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和农作物,充分利用现有的山地景观,维护自然风貌,进行大面积的封山育林和造林绿化,塑造山地自然景观区。展现农业生态景观,进行规模化现代农业建设,整体发展,成片经营。形成极具特色的大地景观. (二)农村居民点风貌区

以传统巴渝民居形式为主,新建建筑均按巴渝民居风格建造。采用穿斗式木架构,以柱承檩椽。坡屋顶使用传统小青瓦,建筑色彩以白、褐色等色调为主。建议按照传统民居采用低密度、低层、小体量的手法实施规划设计和建设.

第十三章乡域近期建设规划

改造白南路铁矿乡段,部分路段截弯取直,使其达到三级路标准。对现有部分村级公路应提高等级,达到四级路标准,对路面逐步实施硬化处理,完成大洞河、白家屋基中心居民点2处招呼站建设。

建设大洞河、小鱼泉、白家屋基、牧羊沟、向家坝居民点,并完善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第三篇集镇建设规划篇

第一章集镇现状

集镇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集中布置在迎宾路两旁,拥有相对独立的建设用地,建筑质量较好,布局相对合理,以多层建筑为主,配套设施较完善。集镇北侧有大量的私人住宅,以平房和低层建筑为主,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大多为石砌建筑,且布局无规划,分散零乱不紧凑,居住环境不理想,实际居住水平不高.规划建议在集镇现状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商业保护性开发的模式,实现对旧城区的改造与扩建。现状集镇建设用地5.97公顷,主要为居住、公共设施等用地。

第二章集镇规模和总体布局规划

一、集镇规划区范围

集镇规划区范围为依托现状建成区进行拓展,北至传家坪,南至泥鳅塘水库,东至生基坪,西至邓家屋基,规划区范围面积74.58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64。48公顷.

二、集镇规模

规划确定铁矿乡集镇规模为:近期2015年,集镇人口规模2000人(其中常住人口为1500人,旅游度假及外来置业务工人口500人);集镇建设用地规模22。7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13。49平方米;远期2030年,集镇人口规模6000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000人,旅游度假及外来置业务工人口3000人),集镇建设用地规模64。4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07。47平方米.

三、集镇性质

本规划确定铁矿乡集镇性质为:全乡旅游接待服务中心,以旅带商,重点打造以避暑度假为主的高山风情小镇.

四、总体布局原则

(一)从区域的、动态的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的规划体系.

(二)以问题为导向,客观地分析目前集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注重对原规划的评价、论证,使规划更具针对性与连续性.

(三)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注重规划操作实施的综合性、协调性、秩序性. (四)通过集镇发展历史线索的拼接,强调集镇自然发展态势与开发的协调关系,充分考虑集镇建设的发展和集镇自然发展态势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求集镇发展与自然演进的时空过程的互适性平衡,力图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全面进步,环境经济兼顾,局部和整体共生,眼前和长远并重的三赢模式。

五、总体布局规划

规划形成“一轴、一核、两心、两带、三片区”的集镇总体布局结构。

“一轴"指纵贯集镇南北对外交通沿线的城镇发展轴;

“一核”指集镇行政管理及商业服务核心;

“两心”指集镇西部和南部两个公园绿心 ;

“两带”指福中路、幸福路沿线两条横向城镇景观带;

“三片区”指集镇中部综合服务片区、东北部旅游度假接待片区和西部旅游度假接待片区.

第三章集镇用地布局规划

一、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规模11。1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5%,人均用地37。30平方米.

规划区内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主要分布于集镇中、西部的五个自然组团内,其中福中路西部为一类居住用地,面积为4。06公顷;其余为二类居住用地,面积为7。10公顷,并保留幸福路现状街区的部分带店住宅。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布置在幸福路、福安路和福中路东部街区沿线,总用地为7。86公顷(不含旅游度假设施用地),占总用地的10.54%,人均用地13.13平方米。

(一)公共管理用地包括行政公办用地、文化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体育活动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总面积为2。85公顷,占总用地的3.82%。

1.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保留现状乡政府用地,将派出所、银行分别迁至幸福路西部南

侧的用地,并将福安路南部的部分管理部门迁入政府用地内,形成行政管理中心。规划行政办公用地面积为0.52公顷。

2.文化设施用地:规划文化设施用地布置于行政办公用地的西侧,用地为0.45公顷,

兼容青少年活动设施。

3.教育用地:规划保留集镇小学用地,并向东、北部适当扩大用地范围,用地为1.15

公顷。

4.体育设施用地:规划集镇体育活动设施用地布置与文化设施用地西侧相邻,用地为

0。37公顷.

5.医疗卫生用地:规划保留原乡卫生院用地,改作妇幼保健设施用地,规划新卫生院

用地位于福中路与福北路交叉口东北侧,医疗卫生总用地为0。47公顷。

6.集镇敬老院用地:规划将集镇敬老院迁至幸福村谢家坝,占地0。2公顷,纳入集镇

规划用地管理。

(二)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包括商业、服务业、金融、旅游接待、酒店,市场、加油站用地,总面积为4。96公顷,占总用地的6.65%,人均用地16。54平方米.

1.保留、整合幸福路现状商业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在福中路东段街区布置特色商业街,

另在福安路、福北路和福西路配置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

2.规划在福东路中部西侧布置综合市场用地。

3.规划旅游接待中心和星级酒店分别布置在幸福路西部南侧和福中路。

4.汽车加油站用地布置在福东路北段西侧。

(三)旅游度假设施用地布置于集镇规划区东北部和西部,总面积为26。14公顷,占总用地的35。05%。

三、交通枢纽用地规划

集镇的交通枢纽用地主为要规划区内的公路长途客运站用地,位于幸福路与福西路交叉口西侧,规划面积为0。39公顷,占总用地的0.53%。

四、市政设施规划

集镇市政工程设施用地主要为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总面积按0.8公顷控制,自来水厂布置在幸福村西南部的塘垭口,污水处理厂(远期)布置在幸福村北部的传家坪,用地均纳入集镇规划区管理。

五、绿地规划

集镇绿化用地主要包括公园绿地7.54公顷、防护绿地4。32公顷、广场用地0。49公顷,总面积为12.35公顷,占总用地的16.55%,其中人均公园绿地为12.57公顷,达到生态城市标准。

六、社区服务设施

规划在集镇新区北部的福北路和西部的福西路适当位置兼容布置社区服务室两处,每

处建筑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集镇规划区应建幼儿园两所,每所各为3个班,建筑面积不得小于300平方米,布置于集镇中部和南部二类居住用地内,建筑的底层必须设置独立的出入口和相应的室外活动场地及安全防护设施。

七、社区其他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集镇社区其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包括:社区居委会、警务室、文化活动设施、居工健身场地等强制性配套设施均参照《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2008)》执行。

八、土地利用平衡表

第四章集镇道路交通规划

一、道路交通现状及问题

(一)对外交通现状

铁矿集镇现有的道路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为二级结构:对外交通为白南路(白马—南川),路福宽7米,东西向的集镇商业大道为次要干道,向东连接白南公路,向西延伸分至集镇内部。

(二)存在的问题

1.道路网系统不完善,道路多为尽端路,相互之间缺乏便捷畅通的联系,交通量被迫

集中;

2.道路构成不合理,个别道路路幅过小,道路利用率较低,另外还有个别道路线型不

畅,造成行车困难;

3.静态交通设施不足,缺乏社会停车场地,临街建筑后退红线不足,未来可能造成商

业及办公地区停车困难;

4.城镇道路人行道相对较窄,以街为市,目前集镇交通逢赶集时人行与车行交通并行

情况严重。

5.由于城镇规模小,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二轮摩托随意停靠的现象严重。

二、集镇对外交通规划

规划福东路为对外交通公路,红线宽度为8—14米,其中福东路中、南段兼有城镇道路职能,红线宽度为14米(3。5+7+3.5),北段红线宽度为8米。

规划在幸福路西部交叉口东侧新建汽车客运站,用地面积0。39公顷,兼容社会停车场。

三、集镇道路交通结构

规划区道路交通系统采用自由式布置形式,形成两横、两纵、多支的道路网络结构。

四、集镇道路交通规划

集镇道路分为干道、支道两级,其中干道红线宽度14—20米,支道红线宽度12-14米.

(一)干道

1.福中路:道路红线宽度20米(5+10+5)

2.现状幸福路:道路红线宽度14米(3。5—+7+3。5)

(二)支道

1.福北路、福西路:道路红线宽度14米(3.5+7+3。5);

2.福东路中、南段(具有城镇和对外交通双重职能):道路红线宽度14米(3。5+7+3。

5);

3.福安路、福居路及其余道路12米(3+6+3)。

五、集镇交通设施规划

集镇社会停车场共布置两处,分别兼容于综合市场负一、二层和汽车站内。在旅游度假设施、居住、公共建筑等用地中应按规范要求配置停车场.集镇各类停车场总计约为4000个车位。

六、集镇道路规划指标

(一)干道最小平曲线半径不小于100米,最小路缘石半径不小于8米,最大坡度3.20%. (二)支道最小平曲线半径不小于8米(福东路现状改造路段),最小路缘石半径不小于4.5米(福东路现状改造路段),最大坡度7。76%。

(三)福安路、福居路位于集镇中心区,路窄坡陡,应根据车流量考虑采取单向行驶等安全措施。

第五章集镇基础设施规划

一、集镇给水工程规划

(一)给水现状

铁矿乡集镇现状采用自然山泉水和井水作为水源,无法满足需水量的增长,处理工艺落后,无法保证供水水质.

(二)用水量预测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重庆市城乡规划给水工程导则》及2009年宜居重庆专项规划之《市政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用水情况,用水量预测按人均近期按250L/人·日计,远期按300L/人·日计。则规划区内用水量近期为750立方米/日,远期为1800立方米/日.日变化系数取1。4,近远期给水普及率均按100%考虑。(三)给水规划

水厂设置于集镇规划区外西南面的塘垭口处用地按3000平方米控制,蓄水规模不小于3000立方米,水源引自红宝村赵云山水库。

规划主供水管沿集镇干道敷设,管径为DN200,联系管和支管分别为DN150,构成环路. (四)消防给水规划

近邻规划区泥鳅永塘的其它水体均作为消防备用、补充水源.各用地组团内的景观水体可兼作消防水源,每个消防水池容量不得小于50立方米。常用消防给水系统与集镇供水系统共网,采用低压制.备用消防系统建立日常巡查制度,确保随时处于可用状态,根据消防规范,在规划区输水管网上每隔120米设室外地上式消火栓。

二、集镇排水工程规划

(一)排水现状

铁矿乡集镇现有在建污水处理厂一处,以往污水直接排入农田。雨水均为散排,排入农地,林地和天然水体。

(二)规划原则

集镇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地形,经雨水管收集就近分散排入集镇周边沟渠水体;污水由建筑生化池作无害化简易处理后经管网重力流汇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xx县xx乡总体规划(2014-2030)说明书

说明目录 1. 规划背景 (1) 1.1规划背景 (1) 1.2规划重点 (1) 2. 规划总则 (2) 2.1规划指导思想 (2) 2.2规划依据 (2) 2.3规划原则 (2) 2.4规划期限 (3) 2.5规划范围 (3) 2.6相关规划解读 (3) 2.7技术路线及思路 (4) 3. 现状分析与评价 (5) 3.1现状概况 (5) 3.2历史沿革 (6) 3.3行政区划与人口状况 (6) 3.4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7) 3.5居民点建设现状 (8) 3.6基础设施现状 (8) 4. 发展条件分析 (9) 4.1S TRENGTH(优势) (9) 4.2W EAKNESS(劣势) (9) 4.3O PPORTUNITY(机遇) (9) 4.4T HREA T(挑战) (9) 5. 乡域规划 (10) 5.1乡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0) 5.2乡域产业发展规划 (10) 5.3乡域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 (12) 5.4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13) 5.5乡域重要设施规划 (14) 5.6乡域旅游规划 (16) 6. 乡域空间管制规划 (18) 6.1用地适宜性评价 (18) 6.2乡域空间管制内容 (19) 7. 集镇性质与规模 (20) 7.1集镇性质 (20) 7.2集镇规模................................................................................................................................................................ 20 8. 集镇总体布局 . (22) 8.1集镇空间发展方向 (22) 8.2集镇空间布局结构 (22) 8.3集镇空间拓展时序 (22) 9. 集镇用地布局规划 (23) 9.1居住用地规划 (23) 9.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23) 10. 综合交通规划 (26) 10.1对外交通规划 (26) 10.2道路交通规划 (26) 11. 绿地系统和景观规划 (27) 11.1绿地系统规划 (27) 11.2景观风貌规划 (28) 12. 工程设施规划 (30) 12.1给水工程规划 (30) 12.2排水工程规划 (31) 12.3电力工程规划 (31) 12.4通信工程规划 (32) 13. 防灾减灾规划 (33) 13.1人防规划 (33) 13.2防洪规划 (34) 13.3消防规划 (34) 13.4地质灾害防治与防震规划 (35) 14. 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规划 (35) 14.1环境保护规划 (35) 14.2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37) 15. 近期建设规划 (38) 15.1规划年限与规模 (38) 15.2近期建设重点 (38) 15.3近期建设的内容 (38) 16. 规划实施措施 (39) 16.1法制建设措施 (39) 16.2行政管理措施 (39) 16.3经济保障措施 (40) 16.4政策保障措施 (40)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格式

目录说明书

五云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部分镇域规划(略) 第二部分镇区总体规划 4 城镇性质和规模 4.1 镇区概况及现状用地分析 1.镇区概况 五云镇位于赣县西北部,与本县湖江、储潭乡,赣州市水西镇,南康市毗邻,镇政府驻五云圩,距县城29公里。 多年来镇区经济以农业和传统商业为主。经济总量比较小、发展速度慢,农民增收困难。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商服业经营品种和范围基本满足需要,但特色不明显,服务质量和层次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后期管理、维护力度不大,镇容镇貌较差。 2.现状用地分析 (1)居住用地 现状建成区居住用地共 ha,占建设用地的 %,人均 m2,。 (2)公共设施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共 ha,占总建设用地 %,人均 m2。 ①行政管理用地: ②教育机构用地:镇区现有中学1所,学生3214人。中心小学一所,学生732人。 ③文体科技用地: ④医疗保健用地:镇区现有卫生院一所,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用地面积3000平方米,职工人数15人,病床数15个,全年门诊人数为1800人/月。共设有村卫生所及其分支机构20个,个人诊所一个,共有乡村医生25人,个体医生一人。 ⑤商业金融用地: ⑥集贸市场用地: (3)生产设施用地 (4)仓储用地 (5)对外交通用地 (6)道路广场用地 (7)工程设施用地 (8)绿地 3.现状特点及问题 4.2 城镇性质 根据五云镇现状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及产业发展方向,结合赣县总体规划的要求,城镇性质拟定为: 理由阐述如下: 4.3 城镇规模 1.据调查统计,五云镇区2010年末常住人口为4000人。镇区常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35%,亦即该镇现状城镇化水平。 2.在国家大力推进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规划期内五云镇区的建设力度加大,二、三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镇政府将采取包括户籍制度、福利制度在内的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特别是由于五云镇工业集中区的发展将吸纳大量进城人员,镇区人口规模未来将会有较快的增长。据此,同时结合赣县总体规划,预测五云镇的人口规模。 镇区近期(2015年)和远期(2025年)人口规模: 镇区近期(2015年)人口规模:(请列出计算过程) 规划镇区近期人口取万人; 镇区远期(2025年)人口规模: 规划镇区远期人口取万人。 3.五云镇区现状建设用地 ha,人均 m2;规划近期城镇建设用地为 ha,人均 m2;远期建设用地为 ha,人均建设用地 m2。

总体设计说明书

第一篇总体设计 一、项目简介 本项目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路线布设基本沿现有县道X085,路线起点位于景德镇浮梁县峙摊乡隐山村县道X085,经梅湖、许村、杨村、至清溪。本项目的建设意义及条件与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紧密相关,项目道路设计标高受到水利枢纽建成后的淹没水位约束。 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江西景德镇市蛟潭镇境内,距景德镇40km,是昌江干流中游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供水、发电等的综合利用工程。水库总库容为4.27亿立方米,大坝坝长538.4米,最大坝高45.6米,正常蓄水位56米,电站装机容量为30.0兆瓦,多年平均发电量将达8081万千瓦时。工程等别为二等,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有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大(二)型水利枢纽工程。 在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推荐方案正常蓄水位56米时,淹没影响将涉及浮梁县峙滩乡、蛟潭镇、兴田乡、江村乡、经公桥镇等5个乡(镇)、17个行政村,土地面积约5万亩,淹没影响人口在11000人左右,房屋33多万平方米。受影响但又未被淹没的境内如双田、程家山、湾头、车田、清溪、兴田等乡村的人口将会无路可出,无法与外界联系。本项目的建设就是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本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蛟潭镇、峙滩乡等乡村的交通条件,加强了区域间的横向联系,改善沿线乡镇的投资环境,促进沿线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大力开发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形成重要的矿产基地和区域旅游经济圈,都将起重大作用。为加快景德镇市、浮梁县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加强景德镇市内各区县之间以及通过与周围各县市和外省的联系,完善江西省交通网络体系,建设该项目尤为重要。 根据项目现场原有道路情况及《景德镇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回水成果表》拟定初步设计阶段分如下段落进行设计:①K0+000~K9+000新建段,段落长度9.0km,②K9+000~K12+000段利用原铁路路基进行改建,段落长度3.0km;③K12+000~K14+228.5利用原有道路和桥梁,段落长度 2.228km;④K14+228.5~K15+437.163新建段,段落长度1208.663km。 二、任务依据 1、《景德镇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隐山至清溪三级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2、业主提供的红线规划图及1:2000现状地形图; 3、《景德镇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回水表》(详见附件); 4、《峙滩乡规划图》; 5、相交道路的设计资料; 6、有关规范、规定、标准、意见。 三、测设经过 根据本项目的总体计划和安排,2012年12月,我院组建了总项目组,同时成立项目审查小组。总项目组制定项目总体工作大纲,技术审查处编制项目指导书,各设计所编写各自工作内容的勘察设计大纲,组织具体实施。任务分配后,项目组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认真研读工可报告,根据工可报告中拟定的推荐路线走向方案,桥梁方案进行实地踏勘,然后对上述方案进行评审和优化,初步确定可比方案。据此展开实地选线,进行GPS、导线、水准测量,再在航测图上进行纸上定线,综合路线纵横断面设计及桥梁布置,不断优化线形,经院、所两级评审确认后,接着进行野外各项测量、调查、材料取样及有关取证等工作。外业期间和完成后,按照我院ISO9001质量体系文件要求,由技术审查处牵头组织有关方面人员对外业成果资料进行检查验收。 各项工作简述如下: 1)控制测量:从2012年12月初开始,为期一个星期。控制测量阶段主要进行路线选线布点、导线测量、基平测量、桥位测量等、筑路材料调查等工作。 平面控制网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投影带中央子午线117o20′,抵偿投影面高程0m,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路线控制网分两级布设,GPS网作为首级控制网,一级平面控制测量,其最弱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cm,最弱相邻点相对点位误差不得大于±3cm,最弱相邻点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得大于1/20000。经查,本项目最弱相邻点边长(G28-G29)相对中误差为1/63956,满足一级平面控制测量要求。一级平面控制网中相邻点之间的距离在平原、微丘区不得小于200m,重丘、山岭区不得小于100m,最大距离不应大于平均边长的2倍,平均边长为500m。路线平面控制点

总体规划说明书

总体规划说明书 总体规划说明书 1. 简介 总体规划是指对某项工程、项目或计划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方向进行详细规划的文件。总体规划说明书是对总体规划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和解释的文档,旨在向相关人员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导和参考,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 规划目标 本总体规划的目标是确定项目的整体建设方向和发展目标,包括以下方面: - 定义项目的范围和边界; - 确定项目的主要目标和成果; - 确定项目的时间计划和里程碑; - 确定项目的资源需求; - 确定项目的风险和挑战。 3. 规划原则 本总体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 综合性:考虑项目的各个方面,综合考虑资源、时间和成本等因素; - 可行性:确保规划的实施可行,充分考虑项目的局限性和现实条件; - 开放性:考虑项目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确保规划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和发展; - 可操作性:规划要具备明确的步骤和可操作性,方便实施和监控。 4. 规划内容 本总体规划包含以下内容: 4.1 项目背景 描述项目的背景和动机,包括项目的相关历史和背景信息,以及项目的目标和意义。 4.2 项目范围

明确项目的范围和边界,包括项目的主要功能和建设内容,以及项目的具体限制和约束条件。 4.3 项目目标 具体定义项目的主要目标和成果,包括项目的关键绩效指标和可衡量的目标。 4.4 时间计划 制定项目的时间计划和里程碑,明确项目各阶段的时间要求和关键节点。 4.5 资源需求 确定项目的资源需求,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等。 4.6 风险管理 评估项目的风险和挑战,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 4.7 组织架构 确定项目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分工,明确各个角色和职责。 5. 规划流程 本总体规划的执行流程如下: 1. 收集项目相关信息,包括项目背景、需求和限制等; 2. 分析项目的特点和需求,明确项目的范围和目标; 3. 制定项目的时间计划和资源需求; 4. 评估项目的风险和挑战,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5. 确定项目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分工,明确各个角色和职责; 6. 撰写总体规划说明书,详细说明项目的整体规划和执行计划; 7. 审核和调整总体规划,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8. 对总体规划进行沟通和推广,确保相关人员的理解和支持; 9. 根据总体规划,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控制措施; 10. 监控项目的执行和进展,及时调整和优化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 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进 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社 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汉 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经 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接 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石、咸宁、黄冈4 条城际铁路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 市的“半小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 全新的战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 星城市。值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 站一城”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 胜)新城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总体规划说明书

通渭县城总体规划 说明书 (2001—2020) 通渭县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月

目录 前言8规划背景9 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9 二、总体规划的重点9 三、总体规划回顾与上版规划实施情况10 四、县城发展现状概述11(一)、地理概况11(二)、历史沿革11(三)、自然条件11(四)、行政区划11(五)、工程地质12 五、县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2 六、县城发展面临的机遇13 七、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13(一)、指导思想13(二)、规划原则13 第一章总则15 一、规划依据15 二、规划期限15 三、规划区范围界定15(一)、规划区范围15(二)、规划建设用地范围15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策略16 一、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目标16(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6(二)、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17 二、县城发展策略18(一)、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策略18

(二)、关于县城建设目标与策略19(三)、实现县城建设目标的战略步骤19 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 一、县域城镇体系现状分析20(一)、城镇体系概况20 二、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21(一)、发展战略21(二)、发展布局21(三)、城镇化水平预测21 三、县域城镇体系发展规划22(一)、空间布局结构规划22(二)、规模等级及职能结构规划22(三)、县城总体发展策略23 四、县域主要基础设施规划24 1、道路交通规划24 2、城镇给水水源工程规划24 3、排水及污水处理工程规划24 4、电力发展规划24 5、电信发展规划24第四章性质与规模25 一、县城性质25(一)、确定性质的依据——县城的主要职能25(二)、性质综述26 二、县城发展规模26(一)、人口规模26 1、现状人口规模结构26 2、城市人口规模预测27(二)、建设用地规模预测28 1、建设用地的规划目标28 2、发展用地规模的确定28 三、总体布局结构28(一)、影响布局结构的主要因素28 1、现状基础28 2、地形与生态环境制约28 3、交通导向28 4、城市功能的演进29 5、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生活方式的转变29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 1.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内容与深度 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采用条文形式。 文本格式和文字应规范、准确、肯定,利于具体操作。 在规划文本中应当明确表述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文本字数2000字左右。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强制性内容 ◆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划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保护区和水系等生态敏感区以及基本农田,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等市域内必须严格控制的地域范围; ◆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 ◆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包括: —城市主干路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 —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的布局; —电厂与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位置;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 —历史文化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群、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范围和界线等; ◆城市防灾减灾。包括: —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 —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 —城市人防设施布局; —地质灾害防护; —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布局等内容; 2.城市总体规划文本首页 文本审批机关: XXX人民政府 文本批准文号: XXXXXXXXX 文本批准日期: XXXX.XX.XXX 文本审查部门: XX规划局.建设厅等 文本编制单位: XX规划设计院等 文本编制日期: XXXX.XX.XXX 3.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正文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第三章市域城镇发展与建设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六章城市用地及布局

村庄总体规划的说明书(示范)

村庄总体规划的说明书(示范) 前言 一、规划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规划水平,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村庄,XX市委、市政府确定XX县下东乡的XX村为村庄整治示范村,成立了以XXX为联点领导的帮扶工作组。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XX市规划局于2006年3月委托XX市规划设计院编制该村的村庄整建规划。 XX市规划设计院立即成立了该项目的规划设计小组,落实责任人。先后数次与基层党建帮扶工作组、乡、村主要领导和广大农民进行了交流和走访,对现场进行查勘,并与当地规划、国土、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获得了较为详实的基础资料。 二、规划依据 1、建设部《村镇规划标准》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2、《XX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建规划工作导则(试行)》》; 3、《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导则(试行);》 4、《XX县县城总体规划》; 5、XX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XX省建设厅、XX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面小康示范村村庄规 划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第一章基本情况 一、现状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 1、地理区位条件 XX村位于XX县城西南郊,距县城中心城区1公里。320省道和106国道分别从村西侧和北侧通过,规划中的衡炎高速公路南北向贯穿村域,交通区位条件优越。 2、自然及资源条件 XX村地形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现状用地除部分山丘、水域和农居用地外,大部分为耕地(1502亩)和林地(1485亩)。南部山丘中有小型山塘水库4座。 3、行政区划 XX村辖16个村民小组,598户,总面积7444亩,其中耕地面积1502亩,约占土地总面积 的20%。2005年末总人口2225人。 4、社会经济状况 XX村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82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0万元,农业总产值为810万元,人均纯收入2503元。近年来培植发展了粮食、牲猪、菜牛、草莓等支柱产业。涌现了全国

总体施工计划说明【模板范本】

佛山市顺德区均荷路改造工程 2009年11月份~2010年11月份施工计划说明总体施工进度计划 中铁大桥局股份有限公司 佛山市顺德区均荷路改造工程项目经理部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

2009年11月~2010年11月施工计划说明 根据业主、监理的要求,在确保2010年年底通车的前提下;结合我部现有的施工机械、人员情况;充分考虑本合同段工程施工特性及工程所在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我局承建的其它一些类似工程的实践经验;运用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技术编制施工进度计划;使工程进度计划管理科学化、信息化。在施工程序合理、施工条件可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施工进度,使工程早日发挥效益. 一、编制依据与原则 1.1、编制依据 (1) 依据《佛山市顺德区均荷路改造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以及业主、监理补充通知的要求。 (2)依据国家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3) 总体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1。2、编制原则 (1)满足工程总进度和工程控制性工期要求。按照本标招标文件规定的合同控制工期要求,做好施工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程序及其施工进度,确保节点工期及合同总工期. (2)抓住关键线路,突出重点。据合同规定的各控制性工期要求,确定施工关键线路,紧紧围绕施工关键线路组织施工,在确保关键项目施工进度的同时,统筹兼顾,使本工程整体协调

推进; (3) 优化资源配置,充分体现均衡施工的原则。合理安排组织各项作业,提高施工生产效率,加快工程施工进度;采用适中的施工强度指标安排施工日程,对不可预见因素留有一定余地,并在施工中力求实现均衡生产,文明施工; (4) 充分考虑本合同工程的施工特性,理清路基、挖方、填方、软基处理与路面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安排工期。 (5)充分考虑与本标有关的已建工程通车对本标进度的影响。对本标段施工与相关联的项目进行统筹协调,服从大局,为他人提供方便; (6)按照我局的施工管理水平及已建类似工程施工经验,合理地进行人、机、物等各种资源的配置; (7)按照同类工程施工技术水平,详细进行施工规划,保证进度计划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二、施工进度安排 1、施工进度计划 总体安排:本工程拟在2009年11月11日开工,竣工日期2010年11月10日,日历工期365天.具体详施工进度计划划横道图。 主要分项工程进度目标 【1】右幅,计划2009年11月11日至2010年3月31日(共计140天(含春节))完成沥青路面面层,主要工程包括沥青路面

本溪市总体规划文本及说明书

本溪市总体规划文本及说明书 一、引言 二、背景 1.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本溪市以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推进 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 充分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定总体规划来加以解决。 2.城市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本溪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功能和质量不断提升,但城市规划和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3.生态环境保护:本溪市地处环境敏感区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问 题日益突出。为保护和修复本地生态环境,有必要在总体规划中制定相应 的措施。 三、目标 四、原则 1.综合协调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均衡发展各区域,促进 城乡一体化发展。 2.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空间 布局,实现功能互补、优势互补。 3.环境优先保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提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

5.人文关怀: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内容 1.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功能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交通,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 3.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收入。 4.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修复,推动绿色发展。 5.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提升文化软实力。 六、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本溪市总体规划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规划实施工作。 2.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各项任务的有序推进。

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

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 篇一:旅游规划说明书 第一部分泽州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 总则 1.1目的 为了落实晋城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充分发挥泽州县旅游资源的优势,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加强泽州县旅游业开发与发展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并统筹泽州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制定《泽州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 1.2 本规划的主要依据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T50298-1999) 《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2001 《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及2020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1 《中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GB/T18972-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 《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划规范》(GB/T50298-1999) 《山西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 《泽州县旅游文物管理中心文件》,2003 《泽州县环境保护“十五”计划》,2002 《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 《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1997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 《关于晋城市第一批划定三十五项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报告》,2003 1.3 参考文献

《凤台县志》,1999 《泽州县统计年鉴》,2000 《泽州县统计年鉴》,2001 《泽州县统计年鉴》,2002 《泽州县统计年鉴》,2003 《泽州百科》,2000 《泽州县揽胜》,2002 《晋城揽胜》,2002 《山里泉风景旅游休闲渡假区开发总体规划》,2004 《泽州县旅游工作汇报》,2004 《晋城市2003年度星级饭店复核总结》,2004 《泽州县经济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发展规划》,2003 《晋城市2003年度旅行社业务年检总结》,2004 《泽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晋庙铺镇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3 《山西省泽州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3 《书画文集》,2002 《山西、晋城(山里泉自然风光旅游区)》,2004 《古文化研究》,2001-1,2002-2,2003-1,2003-2 《深山明珠》,2002 《巴公镇志》,2003 《努力实现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突破——在全县计划、经贸、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 《山里泉风景旅游度假区开发总体规划》,2004 《珏山总体规划》,1998 《李寨风景区总体规划》,1999 《泽州文物资料》,2003 《晋城旅游总体规划》,2003

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书范本

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书范本 1. 引言 本文档是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书的范本,旨在为规划人员提供一个 指导,确保规划过程的顺利进行。该说明书包括了旅游区规划的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等内容,以及必要的图表和表格辅助说明规划结果。本规划说明书的编写需遵循Markdown文本格式,方便编辑和发布。 2. 规划目标 本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创建一个具有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区, 以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就业创造和社会发展。具体目标包括但不限于:•提升旅游区的景观和环境质量; •优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 •加强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

•推动旅游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3. 规划原则 本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3.1 可持续性原则 规划中注重保护和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合理布局和开发各类设施,确保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3.2 公平性原则 旅游区规划应公平对待各类利益相关者,确保资源分配的公正和合理。 3.3 参与性原则 鼓励广泛参与和民主决策,尊重社区和居民的意见。相关利益相关方应被纳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3.4 环境友好原则 在规划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保护,推动旅游区与自然环 境的协调发展。 3.5 文化保护和传承原则 保护和传承旅游区的文化遗产,提高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 3.6 顾及经济效益原则 规划中注重提升旅游区的经济效益,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就 业和经济增长。 4. 规划步骤 本规划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4.1 问题识别和需求调研 对旅游区的现状进行调研,识别问题和需求,了解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4.2 规划目标和策略制定 根据问题和需求分析的结果,制定规划目标和相应的策略,明确规划的方向和重点。 4.3 旅游资源评估和评价 评估旅游区内的资源情况,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并对其进行评价。 4.4 规划布局和设施规划 基于目标和资源评估结果,制定旅游区的空间布局和设施规划,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 4.5 环境和生态保护规划 制定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规划,确保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总体规划说明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序言 (2) 第一章规划背景 (2) 第二章规划编制根据 (2) 第三章规划范围及期限 (3) 一、规划范围 (3) 二、规划期限 (3) 第二部分总体规划 (3) 第四章区域位置与现实状况概况 (3) 一、区域位置 (3) 二、现实状况概况 (3) 第五章发展条件分析 (3) 第六章发展定位与发展规模 (3) 一、发展定位 (3) 二、发展规模 (3) 第七章产业发展规划 (4) 一、产业发展目旳 (4) 二、主导产业 (4) 第八章土地运用规划 (4) 一、土地运用政策 (4) 二、土地运用分区 (4) 第九章空间布局规划 (4) 一、空间布局 (4) 二、用地规划 (5) 第三部分专题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章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规划 (5)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6) 一、给排水工程 (6) 二、电力与通讯工程 (6) 三、燃气与供热工程 (6) 第十三章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6) 一、环境保护规划 (6) 三、环境卫生规划 (7) 第十四章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 (7) 一、防洪防涝规划 (7)

二、防震减灾规划 (8) 三、人防御消防规划 (8) 第四部分近期发展规划 (8) 第十五章近期建设规划 (8) 一、近期发展规模与目旳 (8) 二、近期发展重要内容 (8) 三、生态居住区设计构思 (9) 附录1 规划用地平衡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部分序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 国家西部大开发旳战略,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银川市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大力招商引资,进行新农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旳既定政策,宁夏特有旳伊斯兰文化及其与阿拉伯国家旳紧密联络等等,是本规划旳背景和基础。 以党旳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旳战略为目旳,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体现布局合理、资源节省、环境友好旳原则,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效益旳统一,是本规划旳指导思想。 银西生态防护林是银川西部重要旳绿色生态屏障。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年第54次常务会议纪要精神:银西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要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林副产品加工和畜牧业,实现经济构造旳多样性,推进生态环境旳可持续运用。 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村镇规划建设水平,增进城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关键。新农村民居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旳重要内容,关系着广大农民旳生活质量、承载着民族文化及人文精神。 在综合考虑防护林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旳基础上,为了更好旳开发生态农业示范区项目,加紧农村发展。通过科学论证,在贺兰山东麓西部影视城旅游中心地带,以兰一山庄为基点和项目关键区,建设集现代农业、西夏农耕文化与农业观光、绿色居住为一体旳生态示范、科研、教育、培训基地。该项目对于改善贺兰山东麓旳生态环境,增长农民收入,带动区域农业农村发展都将具有积极旳推进作用。 同步,在园区内建设节能生态民居,这对于贯彻以人为本旳科学发展观、增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旳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同步结合生态民居,建设当地回民特有旳文化设施-阿拉伯生态文化中心和其他配套文化生活配套设施,结合西夏农耕文化,增进当地民族文化旳健康发展。

本溪市总体规划文本及说明书

本溪市总体规划文本及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3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 第四章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20 第五章城市空间布局 21 第六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23 第七章城市公共设施系统规划 28 第八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31 第九章城市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32 第十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35 第十一章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8 第十二章城市历史文物保护规划 41 第十三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42 第十四章城市工程规划 46 第十五章城市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53 第十六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59 第十七章城市远景发展规划 62 第十八章市区乡镇建设规划 63 第十九章旧城更新与棚户区改造65 第二十章市区空间管制 68 第二十一章实施措施 69 第二十二章附则 70 附表:71 表1 本溪市区(市辖区)2021年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表2 本溪中心城区2021年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71 表3 中心城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一览表 72 表4 规划城市公园与城市广场一览表 75 71 表5 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76 表6 本溪市域旅游资源一览表 78 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 为了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实现本溪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本溪和谐社会的构建,特进行《本溪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21)》调整。第2条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21)、《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辽宁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通知及规范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辽宁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辽宁省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1)》、《沈阳经济区(辽中城市群)合作协议框架》(2021)、《本溪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21)》、《本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及国家、省、市各部门的专项规划。第3条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以本溪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主题,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改造、促振兴,走

XX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1-2025)规划说明书

XX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1-2025)规划说明书 附件一: XX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1-2025) 规划说明书 目录 前言 (6) 第一章修编背景 (6) 1.1上轮总规评析 (6) 1.2修编动因 (12) 1.3本次总规修编的主要内容 (13) 第二章现状概况与发展分析 (13) 2.1区位关系 (13) 2.2历史沿革 (14) 2.3资源与社会现状 (18) 第三章资源与评价 (23) 3.1风景资源构成及特色 (23) 3.2风景资源的分布 (25) 3.3 景点评价 (27) 3.4景区评价 (37) 第四章规划总则 (40) 4.1规划依据 (40) 4.2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41) 4.3规划期限 (42) 4.4发展目标 (42) 第五章规划范围与性质 (42) 5.1规划范围 (42) 5.2风景区性质 (45) 第六章功能分区与布局 (45) 6.1功能分区 (45)

6.2景区分区 (45) 6.3规划布局结构 (47) 6.4职能结构 (47) 第七章容量与规模 (48) 7.1游人容量计算 (48) 7.2 游人规模预测 (50) 7.3床位估算与分布 (51) 7.4居民人口预测 (53) 7.5 居民容量测定 (53) 8.1保护原则 (54) 8.2保护区划分与保护措施 (54) 8.3核心景区保护 (58) 8.4专项保护规划 (59) 第九章典型景观规划 (62) 9.1 典型景观特征 (62) 9.2 规划内容 (62) 第十章风景游赏规划 (64) 10.1 游览方式 (64) 10.2游览系统规划 (64) 10.3游程及游线安排 (67) 10.4导游设施 (68) 第十一章旅游设施规划 (69) 11.1现状概况 (69) 11.2客源市场选择 (69) 11.3设施布局 (70) 11.4旅游床位及用地规划 (71) 第十二章基础工程规划 (73) 12.1 道路交通规划 (73) 12.2电力工程规划 (74) 12.3 电信工程规划 (76)

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版【范本模板】

一、省人民政府的批复全文 二、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安庆市坐落在安徽省西南部,地处皖、赣、鄂三省结合部,长江中下游的北岸,东南、南、西南分别与本省铜陵市、池州市和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东北与本省巢湖市接壤,西接湖北省黄冈市,北与本省六安市毗邻。市区沿长江距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分别为692、300、433、1000公里,沿公路距上海、南京、合肥、池州、九江、黄石分别为580、300、160、60、300、300公里。

安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被誉为"宜城".现辖8县(市)3区,桐城市和怀宁、枞阳、潜山、望江、太湖、宿松、岳西七县和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三区,总面积1539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04%.市区辖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三区,,现状总用地面积为821平方公里. 面对国家层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出台,宁安高铁、江北高速(公路)、800万吨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等重大设施对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以及城乡规划法对城乡问题和规划实践的思考等,为主动承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对安庆的要求,尽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应对行政区划调整和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对城市的影响,协调城市快速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指导安庆城市建设,安庆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及时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并与09年3月由完成对上版总规进行评估,09年4月省政府批准修编总体规划,同月由北京市规划院和安庆市规划院一起开始编制工作;09年11月通过建设厅组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专题审查会;2010年5月通过建设厅组织的总规纲要审查会;整个编制过程在安庆市城乡规划局精心组织下,于2011年01月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总规专家评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及省内权威专家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担任主任委员,并对安庆总规确定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城乡统筹及中心城区发展方向、用地布局和综合交通体系予以充分肯定。 2011年03月通过省规委会审查;2012年0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总体规划.

镇总体说明书范本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一、现状概况 (1) 二、规划依据 (1) 三、规划期限 (1) 四、规划范围 (1) 五、规划指导思想 (2) 六、规划原则 (2) 七、相关规划协调 (2) 第二章镇域规划 (2) 一、发展条件分析 (2) 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2) 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3) 四、人口发展规模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3) 五、镇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 (3) 六、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5) 七、公共设施规划 (5) 第三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6) 一、镇区概况 (6) 二、城镇性质 (6) 三、人口规模 (6) 四、用地规模 (6) 五、建设用地规划布局 (6) 六、“五线”管制 (6) 第四章镇区道路工程规划 (7) 一、道路交通现状 (7) 二、规划原则 (7) 三、对外交通规划 (7) 四、镇区道路规划 (7) 第五章绿地系统与环境保护规划 (7) 一、绿地系统规划 (7) 二、景观规划 (7) 三、环境保护规划 (8) 四、环境卫生规划 (8) 五、文物保护规划 (8) 第六章防灾减灾规划 (8) 一、抗震规划 (8) 二、防洪规划 (8) 三、消防规划 (8) 第七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8) 一、给水工程规划 (8) 二、排水工程规划 (9) 三、电力工程规划 (10) 四、通讯工程规划 (11) 五、供热工程规划 (11) 六、燃气工程规划 (11) 第八章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12) 一、规划原则 (12) 二、人口与用地规模 (12) 三、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12) 四、镇区远景规划 (13) 第九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13) 附表用地平衡表 (1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