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理念

墨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理念
墨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理念

墨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理念

内容摘要:墨子思想中有勇于牺牲的价值观、敬业奉献的职业观以及节用的消费观等,合理发掘这些思想资源,对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秩序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墨子;和谐;价值观;职业观;消费观

一、和谐社会之价值观:勇于牺牲

以天下为己任的行事方式。墨家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以兼善天下的无私奉献精神,连最激烈反对墨家思想的孟子亦肯定,“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墨子以大禹为效法榜样,以牺牲个人私利追求天下之利。墨子称道“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庄子·天下》)向大禹学习,为了天下而劳苦。热心救世,为求天下之利,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正是墨子对大禹精神的发扬。有一件不令人注意的小事更说明墨子去己私、为天下谋利的可贵精神品格。墨子冒着杀身之祸,费尽心力保全了宋国之后,不仅未得到任何奖赏,连归途经过宋国遇雨时,暂借宋门闾避雨也遭驱逐。然而墨子却毫不在意,仍然不改初衷,一生坚持为天下大众的利益奔走呼号。足见墨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忘我奉献精神,正如墨家所说的“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说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经上·经说上》)墨家这种纯洁无私的救世热忱,是先秦诸子绝不能比拟的。除此以外,墨子主张“有财相分”利天下,调配生产资料,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表现了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义者,亦有力以劳人,有财以分人。”(《鲁问》)“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在墨子看来,在人们所需的生活资料有限的条件下,要保证人人都免于饥饿寒冷,必须平等地分配生活资料和慷慨解囊,力、财、道都可以成为解救天下的手段。墨家以身体力行在这方面确实在社会中起了表率作用。难怪韩非称赞墨子是“先为人而后自为,类名号,言泛爱天下,谓之圣”的当代圣贤。(《韩非子·诡使》)

二、和谐社会之职业观:敬业奉献

墨子是个实践者,他的分工学说不是纸上谈兵。以他为首的墨家在时局动荡的背景下坚定地为他们的理想奔波忙碌。

第一,专一行、爱一行,只从事一种职业。“事无始终,无务多业。”(《亲士》)

各个人的性格不同相应地适合于不同工作,一个人不可能擅长许多种技艺,因此,在职业的抉择上从实际出发,爱一行、干一行。“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亲士》)即使冒着被杀头危险,身为一国臣民,贤士不畏以其所长为国家出谋划策,一己之长利天下而为之。“大臣不足以事之(官职――作者注)”(《七患》)是危害国家七种患难之一,墨子把不敬爱地忠实地履行本职工作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由此可见墨子极端重视职守,反映了小生产者埋头苦干、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

第二,术有专攻、学有所长,从事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工作。首先,墨子肯定弟子各有所长,各有所重。“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也就是说,具有良好谈话辩论的方法与技巧的人应做政治家、游说之士和辩论家这个行当;擅长阐述理论知识的人应向教师和学者这些职业看齐;具备生产技术的人才可以担当科技、农业、工业、商业、制造业等行业的专家。可以看出,墨子鼓励弟子发展一技之长和勇于承担能力所及的事业,因为这些工作都是义事,是推动生产发展的举措。其次,墨子本人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践行与其能力相符合的职业。墨子具有工匠和学者的双重身份,为了实现博爱天下的道德理想,他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表现出崇高的职业品格。他“遍从人而说之”、“强说人”,(《公孟》)“独自苦为义”(《贵义》),处处体现出敬业精神。再者,职位与一技之长相匹配而不能相互僭越。“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亲士》)意思是,不胜任某事却处在这样的位置,不是这个位置的人选;不胜任爵位却享受俸禄,不是这个俸禄的主人。能力是胜任与否的关键所在。在政务管理中也需如此:“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尚贤中》)治邑者、治官者、治国者各从事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否则,“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尚贤中》)便是职业安排上的本末倒置,既破坏社会秩序,又浪费人才。

第三,非乐、非攻。乐、攻是分工混乱的外在因素。墨子认为,乐器只是为了贵族耳目的娱乐,却无利民众,民众的衣食财富不能从乐声中获得。王公大人厚敛百姓,使用大量人力物力制作大钟、鸣鼓、琴瑟、竽笙等乐器,结果耽误农夫耕种、农妇织布、官吏办事,而且,靡靡之音移人性情,使人沉迷于声色犬马

的奢侈生活,废人强力从事,工作松弛懒惰不利于民众的生存,非乐是理所当然的。除此以外,墨子主张非攻。因为战争一旦发生,则“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非攻下》)还会“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非攻中》)战争对于交战的任何一方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不仅导致农业和工业的凋敝,而且大量减少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员,不利于社会的安稳。故此,墨子为了保证小生产的简单再生产,力主防止“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辞过》)这种现象的出现。

第四,遵照行业规矩和分工管理制度。在《法仪》这章墨子强调这一点。“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各行各业都有行规和准则,正如工匠“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平以水”一样,职业本身有一套规章制度和行业要求。要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劳动者须严格遵守行业法度,“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在分工管理上,实行层层监管、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监管体系。墨子说:“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天志上》)只有从上而下的分工管理,而没有自下到上的管理,所以墨子在职业的领导阶梯上作以下安排:天-天子-王公诸侯-将军大夫-士-庶人。天是最高的职业领导者,自天子到庶民必须听从天意的安排,不能违反这一天命。

第五,在职业流动中,决定职业岗位升降进退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之人,反对官爵的终身制、世袭制。在墨子的视野中,劳动分工不存在贵贱的区别,各种行业都是成义之必需,不应该产生贫富的差别,表达了一种平等主义的分工思想。“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之以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墨子认为,“农与工肆之人”等庶民之中存在着不少能治国安邦的贤人,他们有能力上升到士大夫的阶层。“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上》)墨子本着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执着追求,强调了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观点,否定了由农夫之子世为农,匠人之子世为匠,贵族之子世为官的传统而形成的社会分工贵贱不等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观念。在管理分工上,应启用有才能的管理者,而不是按资论辈。“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尚贤中》)由尊贵且有智谋的人管理愚昧且卑

贱的人国家则治,由愚昧卑贱的人管理尊贵且有智谋的人国家则乱。不仅如此,墨子还承认职业和分工流动的可能性,贤者可在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上获得擢升,而职业上只要无能即使出身显贵者也要被贬谪。“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中》)在职业的变迁中,墨子明显主张唯贤,以贤而非亲、贵衡量一个人是否胜任某个岗位。

三、和谐社会之消费观:节用

针对当时侈靡的经济现状,墨子发出了“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呼唤,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合理地利用资源,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最终实现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墨子说:“爱尚(上)世与后世,一若今之世”(《墨子大取》)这里是说,爱后世就要为后世子孙设想,在发展生产,满足当代人消费需求的同时,必须要兼顾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不能利于今世,而害于后世。同时墨子还在《墨子七患》中分析了世之圣王如何做到“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他提出的对策为“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他认为圣王不要满足一时的需要而过度地索取自然,而应建立长效机制,居安思危,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道。

墨子强调说:“古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续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墨子节用中》)人们没有必要在饮食上过分讲究色香味的调和,追求珍贵罕见的食物,只要能够强身健体就足够了。墨子在此提出了一种十分合理的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一环就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节用”思想恰恰体现了这种要求。

[参考文献]

[1]邢兆良.墨子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谭家健.墨子研究[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3]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4]辛志凤、蒋玉斌.墨子译注[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心得体会: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心得体会: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墨子是23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先贤,他出生在现在的山东滕州。他是一位思想家、实践家、科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墨子一生都在从事劳动,并且在劳动过程中不断研究。毛泽东评价“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是一位比孔子高明的平民圣人”。墨子为后世留下了以《墨子》命名的经典著作。在《墨子》这本著作中,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又有社会科学方面的,还有专门对人的思维方面的研究,也就是逻辑学。所以,墨子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一、墨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思想的内容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逻辑学三大部分,重点有以下几个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 他主张兼爱,主张平等,反对战争,反对侵略。这是他思想的核心内容。兼爱和仁爱不同,兼爱是平等的爱,是不分亲疏的爱;仁爱是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的爱。主张非攻,就是不要战争,要和平。但是不要战争并不是说没有对抗,而是以守为攻。

2.主张尚贤、尚同 他尊重人才,崇尚人才。只要是贤者,都应该向他学习。他尚同,他反对分等级,主张一致,主张集体主义。 3.主张节用、节葬 节用就是主张勤俭,不要浪费资源,保护环境。食求其饱,衣求其暖。如同现在的“八项规定”精神一样,不要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要建设绿色环保的环境,主张绿色发展。他反对人死后在家里办太多的仪式,拖很长时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4.主张非命、非乐 所谓非命,就是反对宿命论。他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人人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出身贫贱就永远贫贱,出身高贵就永远高贵。还有非乐思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去研究。他特别不主张搞一些虚华浮华的东西。 二、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 墨子思想在教育方面也有丰富深刻的内容。在教育目标上,他主张培养“兼士”。“兼士”的标准就是这三句话: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通俗地讲,培养出来的人要“厚道、明白、能干”。“厚道”是做人厚道;“明白”是说得明白,干得

新时代道德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

新时代道德教育工作的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墨子教育思想促进教育适合学生”系列谈(二十三) 蒋振远 墨子对道德教育极为重视,《墨子》中有《修身》一文,专门论述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墨子把“修身”看作道德完善的基础,认为这是成就完美人生的途径。道德德育,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根基;是对学生施行正确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是在学生身上养成国家和人民所希望的品质。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借鉴墨子的思想;要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学习墨子的创新。2017年8月17日国家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的五项主要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修身》),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墨子说:“事无始终,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修身》)意思是:做事有始无终,就不要去从事更多的事情;做一件事情都糊里糊涂,就不能追求博学多闻。古往今来人们把立志视为成功的第一阶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就是说人要有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坚持用客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与求真务实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现实,切实完成工作有贡献、清廉不变质两大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一、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根本问题 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性问题。放眼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只能是“社会主义”。 二、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方向指南 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而言,恰似阳光之于小麦,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随意裁量。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若是第一颗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能不能正确看待小我梦想和大我情怀,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大势和世界潮流,能不

墨子“兼爱”思想

兼爱。 【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 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 "兼相爱"的具体表现在"交相利"。 教育内容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 墨子谈兼爱,可惜生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版图吞并时代,统治者只看中他的守城术。

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博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他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因此,从兼爱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但由于他不能正确认识战争的根源,也不能区分战争的不同性质,因此不免流于和平主义的空想。[3]

论墨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

论墨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 摘要:墨子有着非常丰富的哲学伦理思想,挖掘墨子思想中的有益成份,尤其是墨子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对今天我们构建全面、谐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墨子;和谐思想;研究 墨于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子用丰富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和平济世”的理想社会,“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非命”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重新挖掘墨子思想中的有益成份,尤其是墨子的和谐思想,寻找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结合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墨子的和谐思想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伦理规范,提高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一、人与人的和谐思想 (一)“兼相爱、交相利”的复合价值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墨子深刻认识到混沌社会状况造成了人们畸形心理,长期的战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反目成仇。墨子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意思是说,一切祸乱都源自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不相爱”归根结底是一种单纯的“利己观”,为解决这一问题,墨子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孔子讲“仁义”的基础在于道德本心,即先义后利,而墨子讲“兼爱”的基础在于义利合一,这是墨子“兼爱”比孔子“仁爱”高明的地方。 墨子用“视人若已”的换位思考准则来阐释“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准则。“‘视人若已’,就是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误解、消除冲突”。墨子认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枧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之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家,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群臣相爱,则惠患。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下》)墨子在此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一个谐调的群体组织的蓝图,在那个时代显示出了可贵的进步意义。社会是一个隐含着相同价值取向的共同体,社会中的每个群体、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肯定和理解。出于对人性、社会的考虑,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而唯有经常地“兼相爱,交相利”,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方营造出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 墨子阐述“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是针对“不相爱”现象进行剖析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道德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个人私欲不断膨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相爱”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作祟。在墨子看来,这些都是社会不和谐的诱因,然而他并不排斥“不相爱”(利己)的存在。他认为:“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墨子·大取》)这是说,爱他人不排除爱自己,在爱人(利他)的过程中就已经实现了爱己(利己),这种双向“互爱”的本质就是“互相尊重,互惠互利”的复合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也不反对利益主体对私利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不能以满足自身的单纯“利己”为目的,而应以“兼相爱、交相利”的复合价值观为指导原则,“利他”是出发点,“利己”是终结点,最终双方追求的结果是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共赢。只有一个人从单纯的“利己”、“利他”观中解放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才能建立,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互助体系。 (二)“义利合一”的功利观,有利于人们利益分配上的和谐 墨子认为仁义必须与人们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他说:“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人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人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墨子以利人、利民为义,认为义与利是合一的,所以义是天下之良宝。他还认为,义作为一种道德,必须“有力以劳人。有财以分人,有道以教人”(《墨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摘要】:传统的观点认为,墨子与老子一样,都对文艺持否定、排斥的态度。《荀子》书中“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1]的论调,则道出了墨子文学思想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这显然与孔子所提倡的文章宜“文质彬彬”的文学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可看作反映墨子言论、思想的主要作品。因此近代对《墨子》一书文艺思想的论调多有偏颇,认为其全面否定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笔者通过熟读《墨子》一书,认为《墨子》一书拥有丰富的文艺思想,并没有全面否定文学和艺术的存在价值。本文试图从《墨子》一书中墨子对文学的论述来探讨和梳理其文艺思想。 【关键词】:墨子;功利;三表;天治。 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曾说:“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2]林继中先生也认为,要体味“作为独特的唐人生活再现之唐诗”,就不能不先了解那“诗一般的唐人生活”3]。这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研究作家的作品,先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要了解《墨子》一书的文艺思想,就要联系墨子所生活的时代特色。 1、《墨子》产生的社会背景 墨子,名翟,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其生活的年代略晚于孔子。《日知录》中有一段对孔子死后百余年间社会剧变的精彩概括: 自《左传》之终以至此(指周显王三十年),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阙佚,考古者为之茫昧。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集释》卷十三) 由上可见,墨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已破坏殆尽。各诸侯大国间竞相争霸,连年混战。而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不但不奋发图强、与民休养生息,反而务为耳目之娱乐、穷凶极奢致使民不聊生。《墨子》一书中对此也有所披露: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折壤坦而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墨子·非乐》)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墨子·节用上》) 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则异于此。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舆马、女乐皆具,曰:必捶差通,垄虽凡山陵。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其为毋用若此矣。(《墨子·节用下》) 在封建制度发展、生产力大为提高,各诸侯国间割据混战、相互吞并的战国时代,孔子那种以“仁义”治天下的做法,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急需对其进行反思和改造。墨家学说由此应运而生。 2、《墨子》所反映的墨子主要的文艺思想 古代“文艺”一词,与我们现在的文艺概念不同,主要指撰述和写作方面的学问,如《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中:“有隐于知理者,有隐于文艺者。”。今天“文艺”一词的含义则更为广泛,不仅指写作,也包括音乐、表演、绘画、装潢装裱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本文是就此义谈墨子的“文艺”思想。 2.1“功利”的文艺价值观。 面对战国时代诸侯混战、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墨子主张礼乐文章必须从功利角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的管理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对我们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完成了儒法融合,在吸取秦朝严刑峻法以致迅速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刑并用、注重德教的统治原则,采用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手段,塑造了后来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管理典范。 二、辩证的看待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明存亡之道,晓兴衰之理。中国五千年历史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外乎是儒、法、道、墨之说的反映和体现。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对于如何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它们相互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关键词:墨子职业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摘要:被韩非称为”世之显学”之一的墨家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支奇葩。在墨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职业教育思想独树一帜。其对科学和技术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等,都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墨子(公元前aso-一公元前389年)名翟,战国初鲁国(今山东滕州)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达到了同时代世界的最高水平。他本来师从儒学,但讨厌其重礼厚葬的繁文褥节,便创办了墨学,成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截然不同,最突出是把儒家不屑一顾的技术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和劳动技能等教育内容倍加重视和推崇。墨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和儒家并称“显学”,其职业教育思想独树一帜。今天,深人研究墨子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对推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墨子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墨子所处的战国初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转变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成熟,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繁荣,产品极大丰富,生产力迅速上升。这样就把更多的人从物质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脑力劳动,从而创造更丰裕的科学、文化、思想成果。同时,战国初期又是一个动荡的变革时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复杂,除战争外,还竞相养士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产

生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和派别,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繁荣局面。 二、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简述 (一》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 基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墨家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兼士”或“贤士”,进而实现贤人政治或仁政德治。对于“兼士”的标准,墨子提出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要具有深厚的道德品质,能言善辩的辩论技能和广博熟练的知识技能。道德培养尤甚,使兼士能“爱无差等”,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不分彼此亲疏、贫富、贵贱,都能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埋葬之。”(僵子·兼爱下》)辩论技能的培养是为了能让兼士去社会上推行“兼爱”的主张;知识技能的培养是让“兼士”投人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有兴利除害的能力。墨子经常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门徒大多出身于“农与工肆”,同墨子一起学习和劳动,在培养德行基础上,努力掌握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受到了很好的劳动职业训练。 (二)科学和技术为主的教育内容 墨家确定了一套独特的教育内容以培养兼士,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内容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内容更多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思辨能力的培养,在于锻炼和形成严密的语言逻辑,从而在论辩中能说服别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1.自然科学知识 墨家学派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邹沣 [摘要]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和经济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仅选择其经济思想加以论述,介绍了墨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述了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它的局限性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经济伦理兼相爱交相利生财节用 一、墨子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曾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纷呈、百花齐放的年代占据显赫地位,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被同称为“显学”。墨子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①,可见他既不是上层统治者,也不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他属于当时社会下层的“士”。从历史记载来看,墨子和小生产者接触颇多,不单学会了一些手艺,还懂得农耕,深知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因此,墨子的思想是一般小生产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反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非常迅速。土地制度发生有利于生产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广泛改进,农业产量大幅提高。手工业也获得长足发展。这些物质生产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独立的富商,而且很受社会尊重;到战国时期,商品交换更为兴盛,经商者随处可见。 伴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却是日益动荡,战争频繁。在这一时期,旧的政治秩序分崩离析,旧的宗法关系解体,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奴隶制日趋瓦解,封建制日趋形成。正是这样的时代特征,铸就了墨子的经济思想。 二、墨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差等”的社会平等观 在墨子看来,国无大小,人无贵贱。“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②人们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是对等和公平的,“强不执弱,众不劫富,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③。 同时,墨子在“无差等”的基础上,引申出追求平等的社会理想。墨子明确要求打破贵族统治阶级垄断政治、经济的局面,使庶民也有平等参与的权利。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段予以令。……故当是时,以德就烈,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墨子还批判了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主张,反对奴隶主贵族利用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垄断富贵爵禄的旧制度。 墨子“无差等”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庶民阶级要求实现社会平等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的期盼,表述了他理想中的社会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奇葩,是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认真研究的精髓。对其进行探讨,对发展和完善今日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墨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墨子所处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战国时代, 当时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是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局面。如何制止征战,安定政治,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是当时思想家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墨子,作为一个更加接近于下层劳动者的士人,认为当时社会之所以出现如此混乱的状态,是因为人们都“不相爱,交争利”。他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 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墨子?鲁问》,以下引《墨子》只注篇名)。因此,墨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能平等爱人、兼爱天下的“兼士”,“以兼易别”,从而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的目的,使“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同下》)。 二、墨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1. 墨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他认为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与志趣进行教学。他的“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说的就是依教育对象的材质而施教的意思。他说:“夫知者,亦必量力所能至”(《公孟》),又说:“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大取》),指的也是按学生的知识能力施教。如《公孟》载“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虽“身体强良,思虑徇通”,但他不具有从政潜能,故墨子仅使其“随而学,而没有把“吾将士子”的许诺付诸实际。 2. 特别强调言行的一致。认为学要落实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实践观念。他在《修身》中讲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就是说学要以行为本,学要致用。他主张评价一个人要“合其志功而观焉”(《鲁问》),认为“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鲁问》)。 3. 持积极的教育方法,主张“强说人”。认为儒家的“不扣则不鸣”的方法很消极,会错过教育时机。假如“不强人说”,则“人莫之知也”(《公孟》)。因此,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要争取主动去送教。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使社会风气好转起来。墨子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公孟》中记载到:“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我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4. 墨子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考虑到“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鲁问》),墨子认为自己虽然不耕稼,但上说下教,“而功贤于耕织”(《鲁问》)。 三、墨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当代社会是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目前中国倡导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无疑需要国民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这就给当今的教育提出了一个较难的课题。或许我们从墨子的教育理念中可以找到某些启示。 1.培养专才和通才相统一。墨子的教育模式是因材施教,要培养一般的专业人才,即“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就是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从事各种专业劳动,以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投入实践,发展生产,解决天下的衣食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培养通才,培养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能够“揣曲直”的管理人才,即所谓的“贤士”。他主张让“贤士”治理政治,批判了那种以血缘,出身为根基,用人唯亲而不问贤能与否的腐败社会制度。

墨家管理思想

墨子管理思想浅析 在中国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墨家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管理思想包括“十论”: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和非攻。这是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管理理论体系。 一、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管理思想十分丰富,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富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其各种主张,均是围绕着“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核心来展开的。 “兼相爱”中的“兼”,本意为一手执两禾,引申为两种以上事情同时进行之意。所谓“相”就是“交互”、“互相”之意。墨子“兼相爱”的本意,就是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要爱所有的人,人们要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 墨子在谈“兼相爱”时,同时必言“交相利”,在他看来,是否做到了“兼相爱”,则必须看是否实行了“交相利”。他将符合“兼相爱、交相利”的行为称之为“义”,否则就是不“义”。“交”必然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墨子所说的“交相利”,不是指人们谋取一己之私利,而是要求人们去谋求社会或大众之公共利益。 二、生财论中的生产管理思想 墨翟不但主张富国,而且是要求国民财富以极大的幅度增长,达到“倍之”的目标:“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节用上》)。对于怎样富国,提出了“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七患》)的方法。“生财密”就是多增加生产,“用之节”就是节约消费。 墨子认为:“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财财用足”(《七患》)。墨翟在这里所说的“固本”也就是“生财密”。因此,墨子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他认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七患》),强调:“食者,国之宝也,”、“食言,圣人之所宝也”(《七患》),即粮食的丰裕是一个国家政治统治稳定的基础。 墨子是古代思想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论的,他着重论述了富国对于治国的重

墨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墨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 启示 摘要:墨子一生都在从事“上说下教”的教育活动,其活动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提出很多深刻的见解,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而且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墨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得出几点启示,希冀对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所借鉴。 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现代职业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XX)11-0181-03 一、墨子教育思想概述 墨子,名翟,是孔子之后又一个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孔子的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 墨子一生都在从事“上说下教”的政治宣教活动,其活动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提出了很多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思想教育遗产。 (一)教育目的:培养“兼士” 墨子认为,天下之害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如果人们能够兼相爱、交相利,“天下祸篡可使毋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之人。他认为,教育就承担起培养“贤士”或“兼士”的重任,“贤士”的主要标准是兼爱,不仅要“厚乎德行”,还要“辩乎言谈”,更要“博乎道术”。“厚乎德行”是要求受教育者达到“兼爱”的思想境界与道德品行;“辩乎言谈”是为了让他们善于去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博乎道术”是让他们拥有兴利除害的能力,能够亲身投入生产实践中。墨子把教育的作用提升到为天下兴利治乱的高度,充分地显示了墨子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墨子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接受教育,即“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肤徒步之士”。他的教育对象不仅包括“王公大人”,也包括“农与工肆之人”,真正做到了“有道者劝以相教”。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他的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公平观。 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培养社会上层人物的精英教育思想相比,墨子的“有教无类”更为彻底、更接地气,把受教育对象扩展到整个社会阶层。他对教育对象受教前的品行及出身、天性、资质、等级、贫富、贵贱等并无明确规定,对所有自愿“修德进业者”均予以教诲。 (三)教学内容:突出技能 墨子为了把“王公大人”、“匹肤徒步之士”培养成“兼士”,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创设了一套独特的教学内容。在对儒家教育内容吸收和扬弃的基础上,他突破“六艺”的教育范畴,不断丰富完善,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科技知识、军事技能、逻辑知识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说法之一,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这样算起来,活了九十多岁,算是老寿星了。墨子生活于孔、孟之间,可以说是既幸也不幸。说幸,是因为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王权式微,于是,知识分子们的地位空前提高,他们纷纷成为诸侯、权贵们延揽的对象,身上的束缚就此散落,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泼洒自己生命的光华。因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正因如此,墨子得以建构、宣扬自己的学说,形成了几乎与儒家比肩的墨家学派。说不幸,则是由于他前有孔子,后有孟子,而这两位因种种原因,在风云际会间,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相继被尊称为“圣”与“亚圣”,而他夹在中间,自汉魏已降,光辉渐被遮掩,声名不显,史料阙如,究竟出于何地,或宋或鲁,亦众说不一,迨至近现代,几乎已不为大众所知。 其实,比之孔孟,墨子不遑多让,同样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甚或犹有过之。 孔子、孟子都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墨子不同,他出身于社会底层。据说,他的父亲是位优秀的工匠,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下,墨子很快学会了木、车、皮革、制陶、冶金

等手工艺。他自称“贱人”,与“农与工肆之人”相熟。这个出身的不同,决定了墨子与孔孟的思想,特别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方面不同。 一、教育目标的不同 孔孟的教育目标,都是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即是一种精英教育。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而君子是要管理国家的。他说:“学而优则仕。”有一次,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即什么样的人可以从政?孔子说,能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君子就可以从政了。孟子则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可见,他要教育的也是精英。 墨子出身并主要活动于社会底层,从底层人们的愿望出发,他提倡“兼爱”:“兼相爱,交相利。”本质上是希望底层的人们也能得到关爱,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他要培养的是兼爱之士。 兼士与君子有什么不同? 君子的标准,见上引孔子的话。而兼士的标准,依墨子所说,就是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要有好的道德行为,善于论辩,具备或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亦即包括品德和才能两个方面。孔子的君子标准,主要在道德方面,墨子兼士的标准包括技能。这就是孔、墨在教育标

墨子的管理思想

墨子的管理思想 一、墨子的思想 墨子是一个代表小生产者、普通老百姓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他也想追求社会的和谐。但他是从小生产者、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追求社会和谐的。通过学习墨子的管理思想,可以为领导者、管理者了解下属、了解员工提供帮助。 1、墨子的人性观 讲到管理,就要谈到对人的看法,儒墨道法各家没有不讲人性的。孔子讲“性相近也”,孟子讲“人性善”,荀子讲“人性恶”,都是在说对人的看法。管理从形式上来讲,是人、财、物的协调,从本质上看则是对人的管理,因为财、物是受人支配的,所以管理的关键是管人,而管人的关键是管心。 但是心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孟子有孟子的看法,荀子有荀子的看法,法家有法家的看法,道家有道家的看法,墨家也有自己的看法。 墨子认为动物都是依靠本能而生存的,而人不一样,人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意思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就是劳动,人能通过劳动得到财富。动物不行,动物只能获取大自然的果实,而人可以通过劳动、加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基于此,墨子主张“劳而后获”,坚决反对不劳而获,对那些侵吞他人、集体、国家财务者,坚决地给予道义上的谴责和法律上的制裁。在“劳而后获”这点上,儒家和墨家是一致的。孔子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这是讲官员在侍奉君主时,要谨慎认真地工作,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儒家和墨家的不同不在于对劳动的看法方面,而在于分配方面。儒家主张有差别、有等级地分配,墨家主张无差别、无等级地平均分配。 2、墨子的义利观 所谓义利观,是指如何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的一套准则。法家有法家的义利观,道家有道家的义利观,儒家有儒家的义利观,墨家也有自己的义利观。 墨家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原则是六个字——“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说,你对自己的东西特别珍惜,那么也要珍惜别人的东西,你不能侵吞别人的东西为己有。既要尊重自己的产权,也要尊重别人的产权。 再讲一下墨子的“义”与孔子的“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在墨子看来,“利”指国家、人民的利益。墨子总讲利。“义”的对立面:“亏人自利” 注:墨子口不离利,最反对“亏人自利”。在墨子的心目中,“利”是天下之公利,所谓“义”就是“兼相爱,交相利”,为天下之公利,而不是个人的私利而奋斗。 标准:三表

墨子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48948570.html, 墨子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邢文蕴 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9期 摘要:墨子的伦理思想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其兼相爱、交相利、尚同、尚贤,节用、节葬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直至今天,其中的某些思想仍可作为我国道德建设的有益资源;墨子的道德实践精神,更是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为践行自己的道德准则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墨子伦理思想道德实践现代价值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享有圣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是当时唯一能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的学派,正如韩非子所评价的那样:“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显学》)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原因,墨子的思想在秦汉以后逐渐被儒家思想所淹没,其在哲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许多精华未能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整理。今天我们重视墨子的思想,特别是墨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将其时代价值发掘出来,这对于现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墨子的核心道德观:“兼相爱、交相利”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用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是墨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墨子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生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就 是说,人们之间的相互争斗、相互怨恨,都是由于不相爱造成的。于是他提出用“兼相爱,交相利”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兼”就是相互、彼此的意思,与“别”相对。“兼爱”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贵贱,无差等地互相爱,视人若己。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 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对朋友要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墨子·兼爱下》) 墨子讲“爱”,常常与“利”联系在一起,认为“爱利不相为内外”(《墨子·经说下》),在他看来,“兼爱”之所以正确可行,正因为“兼爱”能兴天下之利,“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 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爱人、利人生。’分名乎天下,爱人而利人者,别与?兼与?即必曰:‘兼也。’然即之交兼者,果生天下之大利者与?是故子墨子曰:‘兼是也。’”(《墨子·兼爱下》)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天下人就会互相爱,彼此的利益就会合而为一,天下人的利益就会合而为一,那么家庭和睦,国家安定,天下大治就是很自然的。这样,墨子就把“兼爱”的道德理想落实到了现实功利的基础之上,以是否合于“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判断一切思想行动是否正确的标准,进而提出了功利主义的义利观。需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对世界,特别是对东方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嗲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还有一些古代经典著作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一批像孔子、管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李斯、诸葛亮、李世民、王安石、康熙等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们也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管理学家。在他们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具影响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生产、市场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 一、“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兼爱”是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所在。墨子认为,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有“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亲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现代管理学上的“人本管理”思想要求企业领导平等对待员工,把员工当成企业运行的主体,尊重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及其创造的价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创造更大的价值。人本管理的管理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实质相吻合,是“兼爱”思想的延伸 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为”与“为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对任何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有从“人

浅析墨子教育思想

浅析墨子教育思想 摘要:墨家,在先秦时代与儒家学说并称“显学”,它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其独特的一套关于教育的理论,对于当时的思想和政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学说,即使在历经几千年之后的现代,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思想影响启示 墨子,名翟,鲁人,出身微贱,精于工艺。他意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在他的教学思想中,主要论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原则。在教育作用方面,墨子认为教育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的中心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在教育目的方面,他认为要培养“兼士”。他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文史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在教育教学原则上,他坚持志功合一,主动性原则和实践原则。 一“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作用 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教育就是通过教人学会“兼爱”,“非攻”,拥有一颗博爱的心,爱天下的一切人,从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虽然他的思想并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但在当时的社会,他的思想指导了一批仁爱之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尽力改变人民的生活。在社会中,出现了一批行侠仗义,牺牲自己利益为民谋利益的侠士。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需要这样的侠士,但是“兼爱”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的教育仍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无法改变,所教出来的所谓高材生有一部分仍是自私自利的,他们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没有过错,他们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为自己谋福利。而对社会,他们没有任何责任,他们只爱自己,认为这就足够了。在之前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药家鑫的案子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他的自私,只为了自己能少些麻烦,就残忍的夺去了他人的生命。这虽然很极端,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部分大学生只顾自己的现状。为此,以兼爱的思想教育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到大爱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成为关爱他人的公民,对于建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国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极其有益的。而教育对于国家也将能够起到一个促进国家和平安宁的作用。 二教育内容——重视“实用技能” 在墨子的教育内容中,不仅有道德教育内容,文史知识和逻辑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实用技能的学习。在当时,墨子的教学内容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有利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虽然在这一教学内容中不乏功利主义的思想,但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做到“兼爱”,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能在实际中帮助他人,而不是像儒家弟子满口仁义道德,但真正实施却很少能做到实处。这一学习内容,对于当代的教育,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课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各种理论的知识,做很多看似联系实际的习题。但是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学生能够运用书本中的知识,他们只懂得理论。很多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就学习了很多有关电路的知识,也知道电路的结构,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到了大学都还不能自己装一个电灯泡。这也提示我们现代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没有把实用技术和书本理论很好的联系起来,从而只能培养出一群群的书呆子。为了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我们应该从墨子的理论中借鉴其关于实用技能培养的思想,通过合适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实用技能的培养。 另一方面,墨子的关于实用技能的培养与当代的职业教育也有很大的联系。在很多人的眼中,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是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才应该接受的教育。所以在选择学校时,除了那些学习成绩差无法上普通高中的同学,几乎没有同学愿意选职业教育学校。他们认为在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