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摘要】幼儿数学学习中的操作体验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者的推崇。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确实对幼儿的发展存在着较高的价值,不仅促进幼儿智能的发展,还促进幼儿多种品质的发展。笔者借此旨将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拟推广于幼儿园数学教育。

【关键词】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发展价值

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向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能为其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幼儿数学学习中的操作体验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者的推崇。

一、相关理论的启发与领悟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让我们了解,幼儿的认识发生和智慧起源于对客体的动手操作,幼儿的智慧是幼儿的动作结构逐步内化的结果,幼儿对客观材料的操作是他们思维的关键,数理逻辑经验是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的。

维果茨基的发展观帮助我们了解了心理活动的内化性发展趋向和操作性学习活动外显性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了操作性活动的心理特质和在认知发展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影响儿童动作发展与操作性活动的社会与教育因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我们知道儿童是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主体,通过操作性活动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费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观点指引我们: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现实,存在于生活的现实,服务于生活的现实。数学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数

学现实。

二、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是指幼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取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

操作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可分为示范性操作、验证性操作、探索性操作、发散性操作,按其组织形式又可分为集体操作和个人操作。操作活动可与分类、排序、比较、分合、计数、计量等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幼儿通过摸、画、剪、拼、排、贴、拉、投等操作活动,促进大脑积极思维。

三、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促进幼儿智能的发展

1、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促进幼儿对事物认知能力的发展

如果教师专门性地教幼儿认识生活中的物品,也许,幼儿只是认识物品的单一信息,幼儿只是进行机械记忆,很难唤起他们对多种物品及其多种信息的兴趣。然而在操作性学习中,幼儿主要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材料,和材料产生相互作用,调动自身的很多积极因素,又有同伴间的相互影响,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还认知了材料的名称、颜色、形状、大小、用途、材质、事物间的关系、事物的迁移等。

2、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促进幼儿感官能力的提高

在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很多幼儿亲自感知体验、自由尝试发挥的机会,幼儿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如,幼儿通过摸、画、剪、拼、排、贴、拉、投等操作活动获取数学经验,同时训练了幼儿的触觉与运动

觉,发展了小肌肉群的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促进大脑的发展;幼儿对各种操作材料进行观察、对比,训练了幼儿的视觉;幼儿通过听一听、闻一闻等发现数学问题,训练了其听觉、味觉。

3、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促进幼儿注意力的提高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此年龄阶段的幼儿,集中注意的时间是很短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运用幼儿感兴趣的刺激物或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刺激,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会延长。操作性学习是提供材料给幼儿体验,是自行进行认知建构的活动,这些操作材料,这些操作活动能诱发幼儿的兴趣,吻合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自觉延长“工时”,促进了幼儿有意注意能力的提高。

4、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促进幼儿观察力的提高

处于幼儿期阶段的幼儿的观察力是较低级的。操作性活动中,有教师示范性操作,有幼儿自行操作。不管哪种操作,教师都给幼儿提供了观察的机会。幼儿的操作不是随意性的,有明确的目的,有操作规则。幼儿不断摆弄物体,从最直接处开始观察,观察伴随思考、对比,一步步慢慢深入,揭示操作性材料与数学的相关关系,发现数学规律。幼儿的观察目的加强了,观察的细致性增加了,观察的概括性提高了。

5、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促进了幼儿言语的发展

操作性学习中,不仅仅是幼儿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幼儿主动学习语言的过程。操作性学习前,教师要阐明相关操作目的、操作要求与规则,这环节已经帮助幼儿学会听语言,积累数学语言;操作过程中,幼儿开始

观察、认知材料,形成物品基本概念;幼儿操作性活动中会产生自言自语,把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动作语言过渡到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表达;同时幼儿间也会经常在操作中讨论交流。操作后,教师请幼儿汇报自己的体验结果。如:一幼儿说:“我用三块三角形和一块长方形积木搭了一艘船。”在操作活动中能使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有关数、量、形能够由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的语言,用数学的语言来表现生活中的问题。

6、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3~6岁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主要依靠表象。操作性学习旨在提供幼儿合适的材料,自己摆弄,实践,进行探索。操作分为验证性操作,探索性操作和发散性操作。幼儿动手操作中,通过对材料“力”的作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大班幼儿学习“5的组成”,幼儿

通过摆弄材料,得出有6种组成方式,找出了递减、递增的规律,懂得了一定的数理逻辑关系,形成和发展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些幼儿数学问题含有数量关系、分类、排序、对应、空间等,需要参与比较、类比、归纳,在操作中,幼儿摆弄、观察、发现、探索,不同层次思维内容都得到训练与开发。

(二)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培养幼儿多种良好的品质

1、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培养了幼儿主动学习的品质

皮亚杰认为,动作是智慧发展的源泉,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任何知识都发源于动作,因此,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主张在数学活动中提供一定的实物材料,通过儿童自身的实践,以作用于物体动作的足够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借助被操作的物体获得经验,并从类似的多种经验中提升概括,逐

步建构起抽象的数学概念。如:教师在教授大班幼儿“数量守恒”时,把等量的水倒入不同容积的杯中,问:它们装的水一样多吗?然后把操作材料分发,让幼儿实践操作。幼儿通过亲自操作,不断实验、实践,讨论,有了奇妙发现,得出了“数的守恒”概念。幼儿借助实物,反复以作用于物体动作的足够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建构起了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长期经过这样的训练,幼儿的这种学习行为就会成为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从小养成主动学习、主动发现、自我建构知识的良好品质,必定会为将来更高级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

2、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培养了幼儿创造性的品质

操作性学习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合适、充足的操作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操作的机会。借助实物,教师适时的启发引导,幼儿充分想象,参与了再造想象、创造性想象元素构建数学经验。操作性学习活动同样给予幼儿充足的操作时间。教师不妄加干预,不随意指挥。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能,在这样自由度十足的环境里,幼儿自由思考、轻松探索、积极发现,大胆创造。如:教师提供不同的几何图形,请幼儿拼不同的造型。幼儿拼出了别墅、“神州七号”、小鸟、机器人、衣服、汽车、鲜花等等;在教授“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时,幼儿用不同操作材料大胆尝试,得出了多种测量同一样物体的的方法。

3、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培养了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

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的组织形式有集体操作和个人操作。幼儿的集体操作其实也是一种合作学习,操作中允许幼儿有同伴间的交流、讨论。操作讨论中往往有意见分歧的时候,教师适时回避,让幼儿学会商量、解决;

在集体操作中,幼儿间的能力差异也会体现出来,这种学习活动促进了幼儿彼此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4、幼儿数学操作性活动培养了幼儿的意志品质

幼儿期幼儿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能力是较差的。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这方面的品质会得到培养。教师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发操作材料的,没有分发到的幼儿要学会等待。在操作活动前,教师会明确操作规则和要求。每个幼儿都有好奇心和好玩心,不遵守操作规则,“我行我素”,自创一套。教师会警告或采取措施,因此幼儿会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幼儿难免会遇到困难。如:在教小班幼儿认识数量“大小”时,教师发给了每个幼儿一堆大小不等的积木,比比谁搭的积木高。幼儿开始不懂得大小概念,更不懂得大小运用原理,任意搭,屡次失败。教师不断鼓励启发,幼儿不断尝试,一次比一次搭的高,一个比一个搭的高。幼儿兴奋,终于建构出数学的“大小原理”。在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中培养了幼儿学习的坚持性,同时也培养了人生发展需要的特质——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陈国眉主编《学前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

月第一版

2、吴慧鸣《操作性原理及其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

研究》1995.6

3、梅纳新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年5

月第一版

4、周采杨汉麟主编《外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7月第一版

幼儿园小班数学:学习6以内的数数,认识数字1

幼儿园小班数学:学习6以内的数数,认识数字1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地点数6以内物体,并说出总数。 2、认识数字1、2,感知数字与物体数量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笔,画有多种实物的图片一张。 2、图片:娃娃6个、钓鱼竿6根、鱼6条、水桶6只。 活动重点(难点):能手口一致地点数6以内物体,感知数字与物体数量 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复习1~4的数数。 1、出示娃娃图片:一天,天气真好,小朋友们去钓鱼,有几位小朋友? 个别提问后,要求幼儿手口一致数数,最后教师验证。(4位) 2、它们每人带了一根钓鱼竿、一只水桶。请个别幼儿上来把水桶、钓鱼 竿与娃娃对应排好,大家手口一致数数,有几根钓鱼竿?有几只水桶?要 求幼儿用完整的话回答。 二、学习1~6的数数。 1、又出示1个娃娃贴在后面,集体数数,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2、出示小鱼。它们每人各钓了一条鱼,数一数有几条?(5条)有一 个小朋友又钓了一条,现在一共有几条?(6条) 3、出示大图片,让幼儿看看图上有什么?各有多少?用完整的话回答。 如:有6朵花、5各苹果、4条小鱼、5棵树等。 三、认读数字1、2 1、出示一个的实物,让幼儿说说。然后告诉幼儿:1个小朋友、1 条 小鱼、一根钓鱼竿,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凡是数量是1的物体, 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教师书写“1”,让幼儿说说“1”像什么?启 发幼儿找一找,自己身上、活动室或看过的、玩过的……哪些东西可以用 数字“1”来表示? 2、数字“2”方法同上。 四、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数学》,教师讲解后幼儿完成练习《小熊请 客。》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各年龄阶段目标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各年龄阶段目标 小班: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个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5)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4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6)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7)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里外的空间方位及认识早、晚的时间概念,知道早、晚有代表性情节的日常变化。 (8)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地回答问题,初步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9)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材料;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中班: (1)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学习10以内的基数:顺着数、倒着数、学习目测群数,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 (3)学习10以内的序数。

(4)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5)学习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学习概况图形的两个特征;能按两个特征对同一类物体进行逐级分类。 (6)学习按量(粗细、高矮等)的差异进行6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特定的规则排序。 (7)能听清楚老师的话,能按要求进行活动,并学习按照要求检查自己的活动。(8)能安静地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学习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 (9)观察、比较、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促进初步的推理和迁移能力的发展。(10)能自己选择小组活动,即能根据各个小组的活动情况,确定自己去哪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选择数学游戏活动。 (11)能主动地、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量的差异,物体的现状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 大班: (1)学习10以内的单数、双数、相邻数以及认识零。 (2)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等量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和互换关系。 (3)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10以内加减运算的技能,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4)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并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

幼儿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方法

幼儿数学教学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来说,是学习数学的启蒙教育,为更好地发展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幼儿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反思,以适应新世纪的幼儿数学教育。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陈旧,使学习机械化。 目前多数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机械的、死记硬背式的,而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使幼儿承受了过重的学习负担。在现实教学活动过程中,虽然游戏贯穿活动的始终,但是游戏却成了幼儿数学活动的一种表面化形式,成了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一个评价标准。游戏的作用应该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并且起到辅助强化教学目的的作用,而现实中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操作材料显得功能单一。 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利用操作法进行教学时,只是把操作法作为一种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手段,使操作材料显得功能单一,用途不大,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时间不够充足。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方法 1.为幼儿安排、布置适宜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动作对发展幼儿数学思维的作用,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幼儿感知、探索、发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规律等知识,使幼儿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根据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觉运动水平,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

因此幼儿很难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最好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学习。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准备各种各样的尝试性操作的材料,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在意识到材料的多种特征以后,再让他们进行多角度的分类,鼓励幼儿依据不同的特征(大小、颜色、名称)变换分类方法,看看谁的方法多,让幼儿从小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是可以变化的。”这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为幼儿学好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幼儿使用的分类方法设计分类提示卡,便于能力差的幼儿在以后的游戏中进行分类操作。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幼儿当成合作的伙伴,在平等的关系中,幼儿从心理上感到安全、放松,加上环境上宽松、和谐,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地“做”和“玩”,显得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调动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环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如“学习单数、双数”,课前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知识宫,在知识宫里准备了很多礼物。活动前,教师以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老师要带他们去知识宫玩。幼儿一听,立即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产生愉快的情绪,争着试一试。然后教师要求大家根据自己胸前的图形和图形上的数字找座位,谁找对了,谁就得到知识宫里的第一份礼物。这样就激发了幼儿尝试的积极性,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探索活动。又如“认识时钟”,让幼儿置身于为活动创造的钟表展览馆的环境中。教师边欣赏边思索:“这些钟表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叔叔、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各种形状的钟和表?”这就激发了幼儿主动求知的兴趣,同时调动了求同、求异探索的主动性。 3.在情境中学习。 要让幼儿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教师就要为幼儿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想

论文:浅谈幼儿园的数学教育

论文:浅谈幼儿园的数学教育 内容摘要:幼儿园的数学内容虽然都很浅显,但是要做到符合幼儿认识规律的智力发展水平,必须考虑幼儿年龄小、知识少,抽象概括能力弱,思维的特点,设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教学内容形式为主。 关键词:合理安排、激发兴趣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里所说的数指的就是数学。可见学习数学对一个人的前程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幼儿园的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适当教给幼儿一些数学初步的简单的知识,可以促使幼儿的思维和智力得到较快的发展,还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那么,幼儿园这一块应如何去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呢?我就自己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经验,总结有以下几方面: 一、科学合理安排数学活动内容 幼儿园的数学内容虽然都很简单、浅显,但是要做到符合幼儿认识规律的智力发展水平,必须考虑到幼儿园的幼儿年龄小、知识少,抽象概括能力弱的思维特点,设计应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教学内容形式为主;因此,幼儿园数学教学计划、内容的选择、深浅度的处理,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在设计主题教育活动时,需要将一项内容要求分解为若干相互衔接,由浅入深的具体内容,然后将这些具体内容分配到各个教育活动中。 二、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但是数学学科具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等特点。学习内容比较单调枯燥,思维训练需要比较严格。但是幼儿年

龄小,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及动机。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注意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数量颜色、形状,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具,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学习轻松愉快,饶有兴趣。 幼儿最喜爱游戏,这一方面是由于游戏的特点所导致的,另一方面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如果教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初步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印象深刻,而且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所以在各类游戏中,都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三、游戏中进行数学教育活动 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过程中实现增进知识和发展幼儿智力。因此,游戏在数学教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幼儿巩固数学初步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而且促使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模仿和想像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必然会接触到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在体育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数数和计算动作(如跳跃、爬钻、玩球、攀登等)的次数,复习和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运算,加深对数的含义的了解,提高计算兴趣。 游戏也能够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方法,领悟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所以说游戏对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自由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的知识。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开展,不只是让幼儿学习数学为入小学做准

蒙氏数学如何教孩子学数学

相信很多家长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启发孩子的数学思维:左边放两个核桃,告诉宝宝:“这是2!”右边放三个核桃并告诉宝宝:“这是3!”,然后再合在一起并告诉宝宝:“这就是2+3=5!”,毫无疑问这种方式是完全正确的,它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了“2+3=5”的数学含义,幼儿蒙氏数学就是通过这样的游戏方式来启发孩子的数学思维,只不过它的课程设计更加系统,游戏更加巧妙! 蒙台梭利,意大利教育家。她为现代儿童教育奠定了基石,并做出了杰出贡献。她倾其毕生精力所创造的“蒙台梭利教育法”,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她提出的“幼儿蒙氏数学教学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崇和认同。她把抽象的数学概念、高深的数学思想融入简单有趣的教具中,孩子在兴致勃勃地玩教具时即潜移默化地理解了数学概念,形成了形象生动的直观思维,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读写算,这些都是在传统数学的学习中经过大量艰苦的训练才能达到的技能,在孩子进入小学后将体现出爆发性的学习效果。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数学学习存在敏感期,3岁~7岁是孩子数学学习的敏感期,如果错失时机,则将来需要几倍的工夫来弥补。蒙氏教育法抓住敏感期,让孩子更快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获得十、百、千加减运算能力,初步了解乘除法运算,入学后学习数学如虎添翼。 蒙氏教育法的奥妙: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实物化”,用高效的教具操作、验证,产生爆发性的学习成果。 幼儿蒙氏数学教学法简介 蒙氏教学法的全称是蒙台梭利教学方法 (一)蒙氏教学的目的:1、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我觉得这一点对于孩子将来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是很重要的。相信各位家长也会有同感。 2、培养一代新人类的种子。新人类种子的含义有两个,第一层含义她认为人类要爱好和平,建构和谐的社会,必须从每个人做起,从小做起。这与她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社会背景有关,在今天也同样与我们国家提出的“建构和谐社会”

幼儿园小班幼儿数学兴趣培养的5大方法

幼儿园小班幼儿数学兴趣培养的5大方法 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等特征。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往往受直观形象思维的限制,再加上有些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幼儿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和乏味,许多幼儿对数学活动表现出冷淡、缺少兴趣。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我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幼儿与环境互动 小班幼儿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好模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我们教师在组织数学教育活动时要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情节,让幼儿在有限的时间里动起来。所以我根据小班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有意的创设一些轻松、活泼、诙谐、有趣的故事情节,以此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动物美丽的衣裳”活动中,这一活动的目标是根据动物的皮毛的颜色、花纹等显著特征给动物分类,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节:一群小动物去秋游,要乘两辆汽车,小动物会怎样分?为什么?还可以怎么分?找个地方进行游戏也要分队,小动物可以怎么分?整个活动以故事的情节贯穿,幼儿非常愿意在听故事中对动物进行分类,分的也很认真,使幼儿直接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区别对待、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 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实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同年龄的幼儿在各项活动中的发展速度和发展优势是各不相同的,一刀切的教学内容使能力强的的幼儿得不到满足,能力差的幼儿无法掌握,结果两者都失去学习的兴趣。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满足幼儿兴趣,就要让幼儿进行有层次的练习,既可以让幼儿操作难易不

同的有层次的材料,又可以让幼儿按不同的要求进行练习。如小班“按大小排序”,能力强的可以提供五个以上的图片进行排序(如:大小不同的各种玩具、鞋子、图书、积木等),能力中等的可以提供三个图卡进行排序,能力差的可以提供三个大小明显的实物供其摆弄排序。实践证明,在尊重并支持幼儿按自己意愿进行活动,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独特的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成功感,提高学习兴趣。 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 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并以一定的形体存在于空间,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形成数学概念的源泉,小班幼儿认识能力有限,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地引导幼儿学习数学,能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平时我还经常利用幼儿散步的时间,让幼儿数数园内有多少花,当幼儿无法数清时,教他们用“许多”来表示,并请他们寻找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有“许多”来表示。如有许多的茶杯、小床、毛巾、玩具等。幼儿非常愿意接受,也非常感兴趣。 四、在游戏中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三章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一般策略。 2、合理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正规数学教育活动。 3、合理设计和组织主题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活动。 4、合理设计和安排日常生活及区域活动中的数学活动。 重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一般策略。 难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涵,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和年龄特征; 一、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价值 (一)什么是教学 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实践确实是由教与学两种活动所构成,教与学是统一的活动。但为了深入地研究教与学,有必要将教与学分开进行研究。因此上述定义关注的是教师行为,即教学探讨、研究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师的这些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进步。 从教学的规定性要求看,“教学”活动应具备三方面特征: 首先,“教学”既有“教”,又有“学”。它包括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 第二,它是由教师发起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三,它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所以行为。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 幼儿园教学是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是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师幼共同活动。 幼儿园教学是一种自发反映型教学。 1、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需要依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发展状况及幼儿的兴趣、需要,制定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考虑并制定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种教学计划带有预成性的特点。 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有可能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或更改教学计划中的某一环节,但就整个计划来说,一般是不会作大的变动的。 2、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具有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戏性的特点。 数学教学活动的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戏化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由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变成幼儿自己的学习

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517431735.html, 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 作者:徐丽敏 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03期 摘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幼儿为主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将学习活动游戏化、生活化。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习得经验,对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思维能力;游戏化;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019-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提出了四方面的目標:(1)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1]。由此可见,数学教育应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幼儿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概念,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幼儿园进行数学启蒙教育,对培养和锻炼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其他领域的的深入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呢?如何转变教师教育方式和教学策略?如何培养和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1.更新教育观念 1.1 以幼儿为主体,重视幼儿思维发展 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然而,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学化”倾向依然比较严重。在数学教育方面尤为明显。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集体教学比较多,即使辅助小组、游戏、区角操作学习,幼儿也是在教师的高控指导下认识、学习算术。由单纯的认知、算术培养的则是计算器型幼儿,既不利于幼儿的兴趣培养,又极大地束缚和禁锢了幼儿的数学思维发展。 幼儿现阶段的数学思维是指幼儿通过直接操作感知生活经验,发展形象思维,进而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幼儿园教师应变被动接受式教学为让幼儿主动操作,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操作中感受快乐,获得直接经验,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 1.2 教学目标与幼儿兴趣特点相结合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浅谈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

浅谈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 姓名: 班级:04级学前(1)班 学号:20047081515 指导教师: 交稿时间:2009年5月

[附件] 独创承诺书 本人申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毕业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陆良师范学校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进行检查,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目录 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1) 1. 操作性学习的原理 (3) 1.1 操作性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3) 1.2 操作性学习的心理机制 (4) 2. 操作性学习的应用价值 (4) 3. 操作性学习影响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5) 3.1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影响 (5) 3.1.1 幼儿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 (5) 3.1.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关系 (5) 3.2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影响 (8) 3.2.1 幼儿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 (8) 3.2.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思维能力的关系 (8) 3.3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影响 (9) 3.3.1 数学活动中幼儿智力的发展 (9) 3.3.2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关系……………………………….10. 3.4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 (11) 3.4.1 数学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表现 (11) 3.4.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创造力的关系 (11) 4. 教学中有效运用操作法 (12) 4.1 积极创造物质条件 (12) 4.2 突出物体的数量关系 (12) 4.3 配合明确的语言指导 (13) 4.4 保证必要的操作时间 (13) 4.5 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3) 4.6 加强活动的游戏性 (14) 4.7 给幼儿讨论、评价的机会 (14) 参考文献 (15)

最新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各内容的设计要领 3、学习设计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需要的教具 教学课时:十八课时 教学方法: 观摩、讲授、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2、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 3、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数学教育目标 数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 2、年龄段目标 以小、中、大班为界,指一年内的阶段发展目标 3、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指一次教育活动中所应追求的主要目标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 1、认知方面的目标 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初步的、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地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 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和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2、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培养幼儿自己独立选择和参与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有热自我意识的建立。在这样的过程中,也会让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协商。 3、操作技能方面的目标 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不仅是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幼儿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准备。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 (一)、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 1、感知集合 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进行物体的分类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整理稿)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 (2009年数学常规课教学区域专题研讨) “目标是起点,也是归宿”,诚然,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决定教育有效性的关键要素。在幼儿教育中,我们从目标体系划分,一般可分为教育总目标一一各年龄阶段目标——教学活动目标三个逐级转化的层级教育目标。其中,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最具体化的体现,它是基础之基础,决定着整个教育总目标的落实与达成度。 一、问题分析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是一个教学活动究竟要教孩子学习什么,获得什么,所以教学目标就如“路标”,它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引领着教学过程顺利开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仍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 1、目标定位太低。在一些观摩活动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看似过程顺畅,形式新颖、师幼对答如流的“完美”活动。但透过现象看内涵,我们不免会反思:活动的知识点在哪里?活动中幼儿获得了什么?究其实质,教学目标制定未能准确定位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忽略了挑战性。案例: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制品》,教师为此制定的知识目标是“收集、观察各种各样的纸制品,了解其质地和用途”。显然,这样的目标定位只停留在浅层次的观察上,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无需付出努力就能做到,所以我们在知识点的难易层次上必须提升一个梯度,如可增加“尝试根据某一特征给各种纸制品进行分类”的坡度设置,这样才能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跳一跳才能摘得到果子”的成功感。

2. 目标表述笼统。有的教学目标虽看似表达完整连贯,但从任何一点教学目标看,都无法断定这个教学活动究竟教的是什么,甚至个别教学目标可套用到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中。如:一位教师制定的目标是:(1).了解各种水果都是有种子的。(2).有求知的欲望,喜欢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存在着笼统含糊的问题,第一点目标缺乏可操作性,第二点目标更缺乏针对性,适用于任何一个科学活动。案例:中班体育活动“猫捉老鼠”的目标表述为:引导幼儿练习钻、爬、翻等动作,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与协调性;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友好合作的能力以及爱劳动 的良好品德。这两条目标看似全面,既有动作,又有身体素质,还有社会性、个性品质,但却是准确性不够的几条很笼统的目标,如爬的动作要领是手膝着地爬,还是手脚 3. 表述方式不一。如果我们从表述的逻辑性看,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中还存在着行为主体不统一的现象。例:体育游戏“小动物开车”中目标一:“练习在指定范围内四散跑,并能学会互相不碰撞”。这是从幼儿行为发展目标,从幼儿学习的角度提出的目标,即把幼儿作为主体来表述。目标二:“培养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这是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提出目标,即把教师作为主体来表述。两种表达方式同时出现在一个教学活动目标中,表述主语混乱,前后不统一。 案例1:大班美术教学活动“年画”的目标为:培养幼儿喜欢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年画;教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图案、线条的变化绘画年画。由此可见,目标表述中运用了“培养”“教”等词,表明这次活动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期望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幼儿“喜欢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年画”“运用图案、线条的变化绘画年画”的绘画技巧以及“大胆尝试”的作画态度。这种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表达了教师组织这次教学活动预期的教育作用。 案例2:班美术教学活动“多彩的秋林”的目标为:一是能欣赏秋天树林色彩的绚丽;二是能用点画技法表现秋天的树林,并大胆尝试、欣赏色与色交融所产生的色彩变化;三是能与同伴合作使用颜料和画笔,并能正确摆放和收拾。这个活动的目标是从幼儿角度来表述的,表达了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行为目标:“能欣赏秋天树林色彩的绚丽”“能用点画技法表现秋天的树林”“能与同伴合作使用颜料和画笔”等也就是通过教师设计的

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分类活动

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分类活动 分类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概念、进行早期逻辑训练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数学分类活动的内容 数学分类活动类型从简单到复杂,有以下几种。 1、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 物体的外部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幼儿都能直接感知,因此按物体外部的某一特征分类,幼儿比较容易掌握。如把一盒各种颜色的木珠,按颜色差异分别放在不同的小盘里。在按物体外部的某特征进行分类时,如果存在各种干扰因素,那么分类难度也就提高了。例如按颜色分类时,如果物体大小或形状也不同,这时幼儿要设法排除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特征的干扰,才能按不同颜色正确分类,其难度就明显提高了。此外,按照物体的用途分类比按物体外部的某一特征分类要困难,因为物体的用途是指它与人们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是无法看到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因此这种分类适合幼儿在学习了按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外部特征进行分类之后进行。 2、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这种分类形式要求幼儿能同时从两个角度(或称维度)来划分物体的类别。例如当分类要求时将红色的正方形纸片放在一起时,幼儿只有找出红颜色的,而且是正方形的纸片才符合要求。在对物体进行这种形式的分类时,要求幼儿必须同时注意两个方面的要求,其难度显然是提高了。 3、按照物体的一个特征的肯定与否定的标准分类 所谓肯定标准是指:符合某一特征的所有物体;所谓否定标准是指:不符合某一特征的所有物体。因而其概括性和抽象性更高一层,学习的难度也更大了。例如,要求按红色(肯定)与非红色(否定)的标准分类时,非红色不是单指非红颜色的某一种颜色,而是指除红颜色之外的所有颜色。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比按照某一具体颜色进行分类更为概况和抽象。 4、多重分类 多重分类是指对一组物体可以确定多种标准进行分类,一个物体可以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例如,一堆衣服可以按穿着的季节进行分类,也可以按成人装和童装、男装与女装、棉织品与非棉织品进行分类。具体地说,一件衣服可以是夏季服装,也可以是成人装或者是男装。多重分类要求幼儿能从不同角度即转换分类依据,观察与思考同一个(或同一组)物体归属的不同类别。这种分类对思维

让小班幼儿在玩中学数学

让小班幼儿在玩中学数学 几年来,幼儿园数学教育领域,从理论到实践操作,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相违背,与《规程》的精神不符的做法。小班幼儿数学教育教学也不例外。这里提出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让小班幼儿在玩中学数学,以适应小班幼儿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所谓“玩数学”是指和“教数学”相对应的一种说法,它更强调数学教育的游戏性、操作性、趣味性和直观形象性。把抽象的数学关系用科学的方法转化成幼儿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游戏和操作活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丰富的知识,积累经验。教师和幼儿玩数学时只是一个启发者、参与者。当然“玩”和“教”是相对而言的,从小班到大班,玩数学所占的比例是越来越小,而教数学所占的比例是越来越大。 一、小班幼儿数学教育中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问题 在教育观念上有些人认为,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辩证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太难,学不学无所谓,中班开始学也不迟,这是不学主义者,另有些人认为,初步的认识数字,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只要老师教,幼儿学习是可能的,这是超学主义者。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小班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清楚地认识到具体形象思维是小班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因此要合理地安排教育教学内容。 过去在教育行为上并未真正做到让幼儿主动活动,仍然只注重讲解演示,幼儿坐着听讲,教师问幼儿答,教师总结、幼儿模仿、幼儿记忆结果的课堂形式,根本不能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虽然我们也很重视让幼儿进行操作活动,但活动中大多由我“程控指挥”,生怕幼儿“乱”。当前小班幼儿数学活动的组织还是以全体幼儿进行同一活动为特征,对相同的任务通过共同的过程,以相同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活动幼儿虽然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教师也易完成计划,但这种“齐步走--立停”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易形成幼儿的思维定势,抹杀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设计和活动方法的问题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总目标 根据《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精神,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一)对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 (二)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三)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操作和探索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四)会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具体目标 (一)小班教学的具体目标 1.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按要求取放操作材料和进行活动。 2.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的大小、形状、数量有兴趣,能感知5以内的数量。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大小、形状、颜色)进行分类。 (二)中班教学的具体教学目标 1.能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愿意并学习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自己操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能自己选择数学活动内容和按规则进行活动。 3.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 4.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数量,形状,物体量的差异,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 5.能比较、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多少;感受10以内相邻两数的大小关系。 6.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 (三)大班教学的具体目标 1.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遵守活动规则,会有条理地摆放、整理数学活动材料。 2.能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能倾听教师和同伴的讲话,能在教师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数学经验,感受生活和游戏中事物的数量关系。 4.能运用对应、比较、类推、分类统计等简单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问题。 5.能按物体的两种特征和从事物的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6.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间的关系能有所感受。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内容 (一)分类、排序与对应 分类:是指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物体进行分组。幼儿学习按物体的某个(或两个)外部特征进行分类;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及按物体内在的包含关系进行层次分类。 排序:是根据物体的差异按一定的次序或规则进行排列。幼儿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及按物体的某一特征或规律排序。 对应:是指在两个集合中,一个集合里的任何一个元素按照确定的对应关系在另一个集合里都有一个或几个元素与它相对应。

数学教育活动教案小班

数学教育活动教案小班 【篇一: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自制小兔子头饰一个,若干个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自制“魔法箱”一个。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出主题 1.讲故事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我给你们带了一个好朋友,“当当当当”你们看它是谁啊?幼:小白兔 师:对了,小白兔。昨天森林了刮了一阵大风,把小白兔的房子吹倒了,小白兔“唔~~~”的哭了。于是老师连夜给小白兔建造了一间新房子,小朋友你们看,这房子漂亮吗? 2.手指房子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正确的说出图形的名称: 师:那么小朋友看老师把小白兔的房顶盖成什么形状了? 幼:三角形 师:房子的身体呢? 幼:正方形 师:小朋友真棒,那么门又是什么形状啊? 幼:圆形 二、出示“魔术箱”复习图形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从魔术师那里借了一个魔术箱,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表演一个魔术,你们可要看仔细了,不能眨眼哦! 师:妈哩妈哩轰,变!你们看老师变出什么图形了? 幼xx 师:它有几条边,几个角? 依次变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辨别和认知 三、找一找、说一说: 引导幼儿在教室内找出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物体。 四、结束活动

带领幼儿户外活动观察发现户外物体的形状那些是正方形、三角形 和圆形。五、活动延伸 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六、效果预测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我遵循新《纲要》中组织与实 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 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通过动脑思考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篇二: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篇一: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饼干宝宝总动员》活动目标: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有小包装饼干的盘子:请每个小朋友拿一袋饼干,摸 一摸、猜一猜里面是什么东西? 3、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饼干有各种各样的,有大的,有小的;有圆形,有方形;有不同颜色;有的上面还有花?? 4、教师:闻一闻饼干香不香?尝一尝饼干是什么味道的?饼干吃在 嘴巴里有什么变化? 1、观察“饼干”。 活动延伸: 篇二: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设计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设计:小手比一比 教学目标: 1、让幼儿感知并认识数字1、 2、3。 3、魔术口袋,各色数量的塑料小胶棒、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4、各色数字1、2、3小卡片幼儿人手一套。 5、数字儿歌磁带。 (一)导入主题,认识数字1、2、3 今天我们请来了数字宝宝1、2、3,我们看看他们像歌曲里唱的那样,像铅笔、小鸭和耳朵吗?(分别出示卡通数字1、2、3,让小朋友观察数字形状)

关于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思考

关于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思考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幼儿园数学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其重要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在: 一、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 幼儿园数学普遍存在内容浅、容量少的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能满足幼儿智能发展的需要。由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增大,幼儿受多种信息的刺激,其智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纲要》所规定的内容是轻而易举的事,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学习《纲要》以外的知识。例如:学前班数学课本上只有简单的5以内的组成分解、加减法、序数及简单的形体内容。原来半年学完的课本,现在幼儿园只用几个活动就学完了,而且全都能领会。再就是各年龄班存在着重复教学。如中班讲了5以内的组成分解,到了大班还要学习5以内的组成分解,学前班也还得如此。这种无深度的反复教学,不但激发不了幼儿的求知欲,反而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目标单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

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中班“排数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①练习1—10的数数;②巩固10以内的数的认识。大班认数活动学习“5”的组成分解的活动目标是:①认识“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②书写数字“5”。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 三、操作材料乏味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当教师给幼儿发材料时,幼儿就会马上产生出“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单调 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再是,忽视幼儿

幼儿情境性数学操作性学习的有效方式

幼儿“情境性”数学操作性学习的有效方式 操作性学习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而“情境性”则是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它是指操作材料要与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故事情境建立联系〃让幼儿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开展操作活动〃提高幼儿操作摆弄的兴趣〃增强对操作内容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学数。然而〃不少幼儿教师常常是为“情境”而“情境”〃以致没有充分发挥“情境性”数学操作性学习的优势来帮助幼儿思考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那么〃如何设置适宜的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相联系〃让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更有意义呢? 一、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自然融入幼儿喜欢在情境中操作学习〃借助有情境的操作既可以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但是〃不是所有的数学学习内容都适合设置“情境”〃只有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在区域活动或者集中活动中把它自然融入情境〃才会让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有效。如: “分食物”的活动〃活动目标是“按物体的一种明显的特征分类”。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给小猫和小兔分食物的”操作材料〃在盒子的上方分别印有小猫和小兔的形象〃把分类活动有机融入〃寓分类于情境中〃让幼儿把相应的小鱼和萝卜〃或者是小鱼和青菜的图片分别放置在下方的两个盛器中。幼儿看见小猫和小兔十分喜欢〃他们凭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动物喂食〃有的边分边对着小动物说: “小猫〃我给你吃小鱼; 小兔〃我给你吃萝卜”。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独立操作摆弄和自言自语〃学得积极主动。如: 根据大小进行排序的活动内容〃幼儿须根据事物的差异按一定的次序或规则进行排列〃有的教师设计成“给苹果树上的苹果排队”的情境〃让幼儿在苹果树底图上进行排序〃由于树的底图轮廓是弧形〃显得牵强又不好操作。其实〃排序是对物体之间关系的协调〃排序的基础是“比较”〃教师只需提供简洁的排序图版〃准备排序的卡片〃让幼儿在图版上练习排序即可〃这样既减少干扰又便于操作〃更易于检查操作的结果。 二、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巧妙设置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教师在数学操作性学习中设置具体的情境时〃应根据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或借鉴常见的生活事件。如: 要把认识和使用人民币融入《超市购物》的情境〃那么全班幼儿必须要有超市购物的经验。如要把10 以内加法融入“中秋薄饼”的情境〃如果当地没有这一习俗〃幼儿在操作性学习中常常会出现茫然的状态。总之〃把相关学习内容巧妙设置到诸如“送动物回家”、“捉迷藏”、“逛公园”、“铺路”等情境中〃幼儿有了已有经验〃操作时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三、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创设在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桥梁〃它必须与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相吻合。小班幼儿其思维处于直觉行动阶段〃注意力持续性差〃思维的有意性不强〃所以创设的情境就要具有游戏性〃将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隐含其中〃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建构相应的数学知识。如: 在学习按物取数时〃为了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我们除了采用“秋游捡落叶”的形式〃还设计“采果子”的游戏形式〃让幼儿按自己卡片上的数字到苹果树、李子树、桃子树〃采相应的果子〃比比谁又准确又快〃再次游戏时〃让幼儿交换“种植地”进行比赛。这种游戏情境的操作活动〃不仅使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有效地完成按数取物的目标。到了中、大班〃虽然幼儿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对抽象的数学问题的思考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的事物和对物体的操作摆弄〃所以情境要真实〃要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抽象问题的思考能力有了提高〃因此情境还应具有挑战性〃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