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指导策略研究

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指导策略研究
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指导策略研究

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指导策略研究

幼儿园中的孩子由于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抽象的数学学习往往不喜欢,学习效果也是事倍功半。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的世界是那么大,有伟大的自然,急待他们去发现,有广博的大社会,急待他们去探讨。凡是儿童能自己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自己想的就让他们自己想,鼓励幼儿发现自己的世界。”他提倡让孩子自己去做,去想,去发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数学活动中得到发展,让他们享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我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采用了操作性学习教学法,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自我发现,使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而具体。

一、什么是操作性学习教学法

所谓操作性学习教学法,顾名思义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这也符合纲要中提出的“以孩子为主体,解决问题。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利用孩子好奇、好动、好问的特点,让幼儿在老师引导下,依靠老师提供的材料先来操作练习,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实现快乐学习。老师在孩子的“快乐操作,自己发现”之后,只做简单的总结即可。相较于以前的被动的、填鸭式的教育,在孩子的操作性学习中由于幼儿有动手,有动脑,有体验在先,当教师再讲

解总结时,他不但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更易于理解掌握所学内容。操作性学习教学法摒弃了幼儿对知识“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幼儿在自我发现中主动探索知识,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模式转到“尝试—研究—发现”的学习模式,从知识消极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自我快乐发现者。

二、开展数学操作性学习教学的要求有哪些

1、所选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适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乐于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这就需要谨慎选择学习内容,让孩子感兴趣,孩子才有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欲望。如果选择的活动内容枯燥乏味,则难以开展操作性学习。所选内容也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小,数学活动主要还是以游戏的性质为主,操作性学习不太容易开展。因此,此教学法宜于在中、大班开展,因为他们已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和知识积累。

2.课堂氛围宜轻松愉悦,并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孩子操作性学习的内部动机

课堂环境的营造对于幼儿运用操作性学习法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同样的一个数学活动,同样的一批幼儿,由不同的老师来开展活动,所起到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如在学习认识时间时,每人一个表的模型,难免有的孩子拿它当玩具玩,这时如果老师不及时引

导,让孩子来进行有目的的操作,而是斥责孩子,这样会导致孩子的情绪一落千丈,这时还怎么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呢?所以需要老师技巧的引导来激发孩子“自我操作,快乐学习”的内部动机,如提出合适的问题啦,讲故事进行情景教学等。这也说明开展数学操作性教学法时,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和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这些对于幼儿的自主学习至关重要,也是我们开操作性学习法的重要条件。

3、尊重幼儿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序列,尊重个体差异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纲要》在对各领域的要求中都将激发幼儿的兴趣放在第一位,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但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序列和难度,做到循序渐进,尽量使每一个问题“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能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教师在数学操作性学习教学中,要尊重幼儿的兴趣特点,要不断调整幼儿操作的难度,每一个问题都要在幼儿原有的水平上拔高一个层次,循序渐进,一步步把幼儿引向成功的体验,不断激起幼儿对下一次动手操作的欲望。这样,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不断被发掘,并有信心完成一次又一次尝试,享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三.开展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数学操作性学习的教学中,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应遵循“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孩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三章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一般策略。 2、合理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正规数学教育活动。 3、合理设计和组织主题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活动。 4、合理设计和安排日常生活及区域活动中的数学活动。 重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一般策略。 难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涵,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和年龄特征; 一、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价值 (一)什么是教学 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实践确实是由教与学两种活动所构成,教与学是统一的活动。但为了深入地研究教与学,有必要将教与学分开进行研究。因此上述定义关注的是教师行为,即教学探讨、研究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师的这些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进步。 从教学的规定性要求看,“教学”活动应具备三方面特征: 首先,“教学”既有“教”,又有“学”。它包括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 第二,它是由教师发起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三,它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所以行为。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 幼儿园教学是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是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师幼共同活动。 幼儿园教学是一种自发反映型教学。 1、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需要依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发展状况及幼儿的兴趣、需要,制定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考虑并制定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种教学计划带有预成性的特点。 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有可能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或更改教学计划中的某一环节,但就整个计划来说,一般是不会作大的变动的。 2、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具有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戏性的特点。 数学教学活动的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戏化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由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变成幼儿自己的学习

蒙氏数学如何教孩子学数学

相信很多家长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启发孩子的数学思维:左边放两个核桃,告诉宝宝:“这是2!”右边放三个核桃并告诉宝宝:“这是3!”,然后再合在一起并告诉宝宝:“这就是2+3=5!”,毫无疑问这种方式是完全正确的,它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了“2+3=5”的数学含义,幼儿蒙氏数学就是通过这样的游戏方式来启发孩子的数学思维,只不过它的课程设计更加系统,游戏更加巧妙! 蒙台梭利,意大利教育家。她为现代儿童教育奠定了基石,并做出了杰出贡献。她倾其毕生精力所创造的“蒙台梭利教育法”,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她提出的“幼儿蒙氏数学教学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崇和认同。她把抽象的数学概念、高深的数学思想融入简单有趣的教具中,孩子在兴致勃勃地玩教具时即潜移默化地理解了数学概念,形成了形象生动的直观思维,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读写算,这些都是在传统数学的学习中经过大量艰苦的训练才能达到的技能,在孩子进入小学后将体现出爆发性的学习效果。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数学学习存在敏感期,3岁~7岁是孩子数学学习的敏感期,如果错失时机,则将来需要几倍的工夫来弥补。蒙氏教育法抓住敏感期,让孩子更快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获得十、百、千加减运算能力,初步了解乘除法运算,入学后学习数学如虎添翼。 蒙氏教育法的奥妙: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实物化”,用高效的教具操作、验证,产生爆发性的学习成果。 幼儿蒙氏数学教学法简介 蒙氏教学法的全称是蒙台梭利教学方法 (一)蒙氏教学的目的:1、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我觉得这一点对于孩子将来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是很重要的。相信各位家长也会有同感。 2、培养一代新人类的种子。新人类种子的含义有两个,第一层含义她认为人类要爱好和平,建构和谐的社会,必须从每个人做起,从小做起。这与她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社会背景有关,在今天也同样与我们国家提出的“建构和谐社会”

幼儿如何怎样学习数学

幼儿如何怎样学习数学 幼儿如何怎样学习数学 1、幼儿逻辑观念的发展 我们以数学知识中普遍存在的逻辑观念--一一对应观念、序列观念和类包含观念为例,考察幼儿逻辑观念的发展。 (1)一一对应观念 幼儿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小班中期(3岁半以后)。起初,他们可能只是在对应的操作中感受到一种秩序,并没有将其作为比较两组物体数目多少的办法。逐渐地,他们发现过去仅靠直觉判断多少是不可靠的:有的时候,占的地方大,数目却不一定多。而通过一一对应来比较多少更加可靠一些。在小班末期,有的儿童已建立了牢固的一一对应观念。比如在“交替排序”活动中,存在四种物体,其中既有交替排序,又有对应排序。教师问一个儿童小鸡有多少,他通过点数说出有4只,再问小虫(和小鸡对应)有多少,他一口报出有4条。又问小猫有多少,他又通过点数得出有4只,再问鱼(和猫对应)有多少,他又一口报出有4条。说明幼儿此时已非常相信通过对应的方法确定等量的可靠性。 但是能不能说,幼儿此时已在头脑中建立了一一对应的逻辑观念呢?皮亚杰用一个有趣的“放珠子”实验作出了相反的回答。实验者向幼儿呈现两只盒子,一只盛有许多珠子,让幼儿往另一只空盒子里放珠子,问幼儿如果一直放下去,两只盒子里的珠子会不会一样多,幼儿不能确认。他先回答不会,因为它里面的珠子很少。当主试问如果一直放下去呢,他说就会比前面的盒子多了,而不知道肯定会有一个相等的时候。可见幼儿在没有具体的形象作支持时,是不可能在头脑中将两个盒子里的珠子作一一对应的。 (2)序列观念

我们可以观察到,小班幼儿在完成长短排序的任务时,如果棒棒的数量多于5个,他们还是有困难的。说明幼儿这时的幼儿尽管面 对操作材料,也难以协调这么多的动作。中班以后,幼儿逐渐能够 完成这个任务,而且他们完成任务的策略也是逐渐进步的。起先, 他们是通过经验来解决问题,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有无数次错误的尝试。我就看到有一个幼儿在完成排序之前经历了12次失败,而且每 次只要有一点错误就全部推翻重来。到了后一阶段,幼儿开始能够 运用逻辑解决问题。他每次找一根最短(或最长)的,依次往下排。因为他知道,他每次拿的最短的棒棒必定比前面所有的长,同时必 定比后面所有的短。这就说明幼儿此时已具备了序列的观念。同样,这种序列观念只是在具体事物面前有效。如果脱离了具体形象,即 使只有三个物体,幼儿也很难排出它们的序列。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红的岁数比小明大,小亮的岁数比小红大。他们三个人, 谁的岁数最大?”幼儿对这个问题是感到非常困难的。 (3)类包含观念 幼儿在数数时,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他能点数物体,却报不出总数。即使有的幼儿知道最后一个数就是总数(比如数到8就是8个),也未必真正理解总数的实际意义。如果我们要求他“拿8个 物体给我”,他很可能就把第8个拿过来。说明这时幼儿还处在罗 列个体的阶段,没有形成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包含关系。幼儿要真正 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就应该知道数表示的是一个总体,它包含了其 中的所有个体。如5就包含了5个1,同时,每一个数,都被它后 面的数所包含。只有理解了数的包含关系,幼儿才可能学习数的组 成和加减运算。 通过以上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观念,这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这些逻辑观念又 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它们非常依赖于具体的动作和形象。如果这些问题是和直接的、外化的动作和形象相联系的,幼儿 则有可能解决,如果是较为间接的、需要内化于头脑的问题,幼儿 就无能为力了。这个现象,正是由幼儿思维的抽象程度所决定的。 2、幼儿思维的抽象性及其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当前,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课堂是一个教学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成长历程。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势必成为每一位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去年,我在“二期学科带头人”培训期间,充分感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全新的课改新理念,他们非常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他们以为教师要“加强备课—课堂教学—教后反思”;学生要“认真参与教学活动—复习后完成作业—预习新课”。下面我就简单和大家共同来分享、分享 一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做作业的效果和效率怎么样,取决于听课的效果;而听课的效果怎么样,取决于课前的预习。一项调查显示:在小学生中,经常预习的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要高于不做预习的学生的成绩,而且差异是显著的。另一项调查显示:认为预习是好习惯的学生占95%以上,但不能坚持预习的学生也有95%。桑代克的效果律指出:如果没有从一件事情中深刻体验到好处的话,这种事情就会得不到强化和巩固。所以我们经常帮助学生了解预习的方法、意义,并且规范地开展预习工作,使预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巩固和持续预习的行为。数学课预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是:通过预习,在听课时就有所选择,可以克服盲目被动。预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将要讲授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难问题,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自己在听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从而把一个被动的接受教学的过程转化成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会听课的学生应该是有准备的、有疑问的、有目的的,是注意力“很会”集中的那种人。下面是开展预习工作的两点体会。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学科(领域)、类别: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摘要] 全文首先分析了幼儿园数学教学的相关内容,之后针对实际操作中幼儿园数学教学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现存问题分析了幼儿园数学教学现存问题的原因,之后探索了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的解决对策。通过对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现存问题及解决策略的分析,了解到学前教育需要深入到幼儿园教学实践中进行探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领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相关指导思想,真正的践行到实际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现存问题;原因分析;教学策略 前言 幼儿数学实质上是准备性学习阶段,也是幼儿成长发育阶段中的关键部分,为小学数学今后的数学学习的基础,也为幼儿能力和智力发育的基础教学阶段。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相关指导思想,了解到对于3-6岁儿童来说,这个阶段的其认知能力、逻辑思维形成、数学概念和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初步建立起数字与形状的概念。幼儿的思维在这个时期也是最为活跃,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高,由此,需要充分把握幼儿阶段的数学教学。结合改进的数学教学模式与方法,优化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为幼儿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全面实施幼儿园教育,并将幼儿园教育分为语言、健康、社会、科学与艺术教育五个领域,其教育目标为促进幼儿态度、情感、能力、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数学教育只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相对较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有:10以内数字的认读与书写、10以内的加减法、1-10数字的拆分与合成、物品的点数、对应排序与找规律、平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时间的初步认识、认识货币等。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为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意识与科学方法,同时也强化幼儿的社会能力、语言能力、合作能力等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应该选取科学的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与策略。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现存问题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浅谈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

浅谈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 姓名: 班级:04级学前(1)班 学号:20047081515 指导教师: 交稿时间:2009年5月

[附件] 独创承诺书 本人申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毕业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陆良师范学校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进行检查,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目录 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1) 1. 操作性学习的原理 (3) 1.1 操作性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3) 1.2 操作性学习的心理机制 (4) 2. 操作性学习的应用价值 (4) 3. 操作性学习影响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5) 3.1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影响 (5) 3.1.1 幼儿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 (5) 3.1.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关系 (5) 3.2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影响 (8) 3.2.1 幼儿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 (8) 3.2.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思维能力的关系 (8) 3.3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影响 (9) 3.3.1 数学活动中幼儿智力的发展 (9) 3.3.2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关系……………………………….10. 3.4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 (11) 3.4.1 数学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表现 (11) 3.4.2 操作性学习与幼儿创造力的关系 (11) 4. 教学中有效运用操作法 (12) 4.1 积极创造物质条件 (12) 4.2 突出物体的数量关系 (12) 4.3 配合明确的语言指导 (13) 4.4 保证必要的操作时间 (13) 4.5 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3) 4.6 加强活动的游戏性 (14) 4.7 给幼儿讨论、评价的机会 (14) 参考文献 (15)

如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兴趣

如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兴趣 合浦县廉州镇第一幼儿园石海燕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参与某些教学活动,并获得一些体验,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进行理解和应用。数学又是一门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的学科,它不仅仅向幼儿传授着粗浅的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 在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中,幼儿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学习起来相当困难,那么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让幼儿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呢?下面将谈谈我的看法: 一、良好的环境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愿望 儿童获得数学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获得的,而是通过摆弄他们和内在组织自己的动作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常常缺乏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以致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主动参与的过程。新《纲要》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位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形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操作材料贫乏,不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工具,是教

育目标显性的、可见的实施媒介,而在操作活动中贫乏、单调、式样陈旧的操作材料,重复出现在数学知识的发展系列之中是普遍的。例如:数的形成的教学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幼儿园在从3的形成一直到10的形成的教学中,幼儿所用的操作实物材料都是蚕豆、花生,图片材料全是水果图片,操作材料的一成不变,使得幼儿在操作中没有新鲜感,不可能产生兴奋情绪和操作的欲望。 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觉运动水平,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因此幼儿很难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由此,教师最好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学习。一个精心安排的环境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例如,教师安排了能为幼儿提供分类学习的环境。在一个架子上,教师摆放了各种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积塑片,让幼儿进行分类;在另一个柜子上,教师摆放了各种交通工具的卡片,让幼儿根据名称分类。 二、以游戏形式激发兴趣。 幼儿最喜欢游戏了,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使整个学习过程富有情趣,能大大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好奇心和相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育,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

重点高中结题报告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重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一、选题的缘由及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说,本课题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是省新课标教学要求颁布以来,由于新教材留给老师的空间很大,不少老师对现在新的高中数学教学要求的把握以及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好教 学目标和要求还存在着“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度的达成。 (2)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满堂灌”或“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 面上。 (3)课堂教学的预设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性调控脱节。当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益明显偏低。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中学数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近期还逐渐趋热。有的侧重于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有的侧

重于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特别是郑毓信教授的研究文章“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见课程?教材?教法2007 第7期P.28),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兴起,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需注意的问题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剖析。这些研究对本课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本课题着力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剖析,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入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炼等,形成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式方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以自身活动或身边社会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确定课题,以小组或个人收集材料信息,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跳出传统“灌输--训练--考试”应试教育的僵化模式的羁绊,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因此,在素质教育普遍实施的今天,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始终保持敏锐的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融入生活,了解社会,探索真理,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语文实施探究性学习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在探究的交流方式上,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2、在学生探究活动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其学习方式的结构是单一的,即仅仅是以“接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一个纬度,而这种线性的学习方式结构模式,将会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3、在写作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没有很好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忽视学生在修改环节的个性化表达和探究创造。 4、在阅读上,学生读书,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过的话,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

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分析及策略

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分析及策略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分析及策略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数学教学目标设置单一。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教,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目标只是简单的知识层面的目标。教师对幼儿数学教学设置的目标缺乏技能及情感目标,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从而忽视诸如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目标,导致幼儿缺乏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 (三)数学操作材料简单乏味。幼儿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幼儿阶段的学习中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大小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个别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甚至不用,给孩子操作的材料少之又少或者没有。对于简单乏味的操作材料,他们易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影响整个教学活动效果。 (四)数学教学方法和形式简单。有的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时,强调数学教学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直接给幼儿。其次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有的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使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如“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直接出示数的组成,让幼儿看着组成列出算式,然后按着算式让幼儿编应用题。最后采取“填鸭式教学”,不管幼儿是否掌握,硬往幼儿脑子里灌死知识,造成幼儿被动接受知识。 二、提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一)改革数学教学内容,统一课程。由于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学应由教育部门统一部署,组织

专业人员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地、系统地加深数学知识内 容的深度和广度,避免重复无效教学。 (二)准备丰富多样的数学操作材料。1.材料的丰富多样性。利用幼儿熟悉的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水等,废旧材料如纸盒、易 拉罐、果壳、冰糕棒等,成品材料如扑克、积木、积塑玩具等,使 幼儿置身于材料中与材料“交流”。如果操作材料有限,幼儿就不 能尽情与之接触,操作材料也就失去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一种摆设。2.材料的层次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幼儿间存在个性、智力、 能力上的差异。为了使材料发挥应有作用,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 上得到发展与提高,数学活动中准备的操作材料要做到难易结合、 简复结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和使用材料,达到真正 意义上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3.材料的操作性。 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幼儿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通过 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数学活 动中提供的材料必须有很强的操作性。4.材料的多功能性。虽然数 学活动要提供多样的操作材料,但不能太杂,要尽可能一物多用, 既有利于幼儿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四)教学中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就要深入观察幼儿,以及各方面发展水平。教师应该做到心系每位 幼儿,在数学教育中及时观察幼儿的反应和各种表现,通过观察做 出判断,找出幼儿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此外,对观察结果进行 客观分析,找出适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要求。 (五)教学中的教学评价策略。1.评价应科学合理。教师的评价应激发幼儿自信,保护幼儿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2.评价应具有针对性。有的教师评价时使用 “不错”、“很好”等一语带过,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对 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3.评价应指向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有的教 师习惯在活动结束时对幼儿进行简单评价,忽视活动过程中的及时 赞扬;有的教师则忙于操作材料的整理,而对幼儿教学过程中的活 动状况不做任何评价,不仅不利于对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和反馈,而且对幼儿活动中的表现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幼儿渴望得到评价 的心理需要得不到及时满足。总之,幼儿园数学教育是在具体材料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的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oc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中心庄建红 一、产生的背景 当今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它要求人们汹涌而来的信息、不断变化的事态作出 快速、准确的反应与判断;也要求人们在浩瀚的信息群中探索出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 策略。它已逐步成为学习化的社会,给无知识者的机会越来越少,给低知识者、旧知识者与 不会学习者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体验 知识创新,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数学教育应适应社会的发展,应 该致力于为学生今后的个人生活、职业、社会生活准备数学工具。数学教师应该成为发展的 动因和工具。 纵观中学数学教学以往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赶进度、抢时间、削弱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应用过程,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一种他主学习,即把学习建立在人的 受动性的一面之上,依靠外在强制,只强调结论的记忆和题型的训练,造成学生缺乏主体意识,成为模仿解题机器,使充满美感和生机勃勃的数学在学生的眼中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公 式、结论和习题的堆积,也失去了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应用能力、 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数学地思考的观念的渗透机会。 根据现代社会的人才要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必须使学生的模仿性学习向 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发展,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和 能动作用,“探究性学习”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对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重 要的作用;同时“探究性学习”能力又是学生今后从事实践活动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倡导 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被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 学习方式。 二、概念的界定 与探究性学习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到两对概念,即 " 过程 " 与" 结果 " 、" 情境 " 与" 形式" 。对这些概念的不同阐述反映了研究者们对知识本质和知识分类的认识,并深刻影响到学习与教学的实践。从探究性学习的角度来看," 过程 " 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现知识所经历的过

《儿童如何学数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儿童如何学数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儿童如何学数学》读书笔记这段时间阅读了《儿童如何学数学》这本书,这本书给所有的新、老教师及时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该得到的帮助和培训:为“教”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促进新教师和教师指导者之间更多的探讨和互动;为老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教师提供了素材。这本书,对于当前的数学教育者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帮助。数学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又有多少教师真正思考过:我们的数学教学到底应该追求什么?以下就自己理解和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 整本书提到的最多是问题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上课要从“生活情境”引入并展开。读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新的概念——“街头数学”。国外研究把大众生活中的数学称为“街头数学”,事实上,数学不仅仅是教室中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家庭、公园、商店里都可以是数学课堂。校外无论是买卖活动、建造房子活动,都有数学活动和数学知识。数学不仅仅是在学校中的书本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既是一种知识形式,又是一种思考方式。英国学者纳茨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学生对学校中的数学问题感到困难,许多教师认为是智力上一问题,事实并非如此,他们能很好的作出街头数学问题。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一些孩子在计算加减乘除时存

在很大问题,错误率极高,老师往往认为这样的孩子智力存在问题,而正是这样的学生在生活中却能正确并速度的进行货物的买卖,这种现象好像很难解释。纳茨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儿童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时使用的符号是不同的。他们在解决街头问题时用的是自己口头语言甚至直觉方式,而学校所教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这一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独立于他们所生活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个体系。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具有紧密结合。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因努力去适应小学生特点,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更接近孩子的生活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促进孩子们在认知投入的同时有更多的情感投入。在课堂的组织中,要尽量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但是也不能只让学生进行街头数学的学习,必竟街头数学相对于学校数学来说很不规范,也不成体系,且有许多“街头数学问题”不是孩子们能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把街头数学问题进行改造后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里,使之既保留街头数学的现实性、有趣性和挑战性,也具备学校数学的规范性和抽象性。这样的数学才是师生共同感兴趣的数学。 总之, 我读了《儿童如何学数学》这本书,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中更成熟。 第二篇:儿童书籍读书笔记儿童书籍读书笔记周二,开展师徒结对活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国小学数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作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解决问题的作用与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2、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教材内容转变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学习目标、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应用题在新课程中的功能性转变,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重新认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审现自己的教学行为。 本研究力图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为抓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形成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为教材修订提供依据,为广大教师提供可资参考的教学范例,真正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理念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和四大教学目标之一,是与国际数学教学接轨的重要体现。它应该贯穿在所有数学内容的学习之中,而不仅仅在“应用题”中。“解决问题”不是一种知识形态。对教师而言,不仅是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教学意识、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而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的数学能力,是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新的情境中陌生的数学问题的过程。 三、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通过课题研究,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学会“数学地思维” 2、教师层面: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广大教师对解决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明白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研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3、学校层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培养出一批研究型教师,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研究的内容 1、解决问题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1)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比较研究 (2)人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编写体系及其修订建议 (3)解决问题的教育价值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1 民主和谐,营造探究氛围 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对数学的认识与理解,使他们都能大胆的交流。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数学交流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有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广泛参与探究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数学探究过程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的、相互影响的、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2 创设情境,提供探究条件 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在探究中认识客观世界,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创造性的利用和补充课程资源,针对不同的探究教学内容,选择生动、形象、富有性的体验形式,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要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期望中取得成功,交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以学生所学过的知识为基础,以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设置具有一定容量和开放性的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或由教师高疑激趣,或由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角色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全身心地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促使学生思维入路,进而明确探究目标。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用一张报纸(厚0.1 mm)对折30次,想一想,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如果对折100次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估计后,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感到惊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师生共同分析,推导出通项公式,并计算出h=a30=(2×0.1)×229=0.1×230(mm)=105(m),远远大于8848 m。通过这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了,同时也趣味化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3 学以致用,提高探究兴趣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学生只注重学习知识,而不注重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相反,有些学生只注重实践,在而不注重多掌握一些理论知识,二者最终难以成功。只有把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为此,我为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外,还经常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了函数以后,我在课堂上出了如下一道练习题:某居民小区按照分期付款的形式福利售房,政府给予一定的贴息,小李家购买一套现价为200000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开展教学活动,进一步掌握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并成为幼儿将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幼儿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好坏尤为关注。在现阶段,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幼儿教师进一步解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标签: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问题与对策 在当前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很多幼儿教师没有明确教育活动开展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尽人意,使幼儿数学教学无法有效地开展下去。笔者建议,幼儿教师应该制定合理规划的教学内容计划,并以此为目标去执行。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 目前,在实际的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以传统的满堂灌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学内容方面,也是过分关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部分幼儿教师的教学态度以旁观或者放任为特点,甚至幼儿被当成没有思想的个体来对待,不考虑他们的教学感受,更不用提让幼儿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呈现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没有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缺乏操作性并且过于凌乱的教学内容让很多幼儿望而却步。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幼儿的关注,教学设计任务过重 当前存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幼儿教师过分看重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开展到哪一步,很多教师重知识、轻发展,只重视对幼儿数学知识的强制灌输,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作用,甚至很多的幼儿园大班开设了很多小学的课程,给幼儿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压力。教师在设计幼儿数学的教学方案时,侧重幼儿对加减法运算、抽象数数及几何图形的相关认识概念的教授,没有正确引导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对数、量等进行有效观察。过重的教学任务设计,严重超过了幼儿的接受范围。 (二)缺乏科学性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幼儿潜力的发挥 幼儿园的孩子普遍都是处于2~6岁的年龄段,这个时期的孩子最明显的性格特征就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问为什么,客观因素及外部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这个年龄及心理特点去选择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很多幼儿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有很强的直观性,就是喜欢直接把题目的答案告诉幼儿,对幼儿的思考过程毫不关心,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幼儿潜力的发挥。

幼儿情境性数学操作性学习的有效方式

幼儿“情境性”数学操作性学习的有效方式 操作性学习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而“情境性”则是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它是指操作材料要与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故事情境建立联系〃让幼儿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开展操作活动〃提高幼儿操作摆弄的兴趣〃增强对操作内容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学数。然而〃不少幼儿教师常常是为“情境”而“情境”〃以致没有充分发挥“情境性”数学操作性学习的优势来帮助幼儿思考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那么〃如何设置适宜的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相联系〃让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更有意义呢? 一、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自然融入幼儿喜欢在情境中操作学习〃借助有情境的操作既可以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但是〃不是所有的数学学习内容都适合设置“情境”〃只有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在区域活动或者集中活动中把它自然融入情境〃才会让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有效。如: “分食物”的活动〃活动目标是“按物体的一种明显的特征分类”。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给小猫和小兔分食物的”操作材料〃在盒子的上方分别印有小猫和小兔的形象〃把分类活动有机融入〃寓分类于情境中〃让幼儿把相应的小鱼和萝卜〃或者是小鱼和青菜的图片分别放置在下方的两个盛器中。幼儿看见小猫和小兔十分喜欢〃他们凭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动物喂食〃有的边分边对着小动物说: “小猫〃我给你吃小鱼; 小兔〃我给你吃萝卜”。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独立操作摆弄和自言自语〃学得积极主动。如: 根据大小进行排序的活动内容〃幼儿须根据事物的差异按一定的次序或规则进行排列〃有的教师设计成“给苹果树上的苹果排队”的情境〃让幼儿在苹果树底图上进行排序〃由于树的底图轮廓是弧形〃显得牵强又不好操作。其实〃排序是对物体之间关系的协调〃排序的基础是“比较”〃教师只需提供简洁的排序图版〃准备排序的卡片〃让幼儿在图版上练习排序即可〃这样既减少干扰又便于操作〃更易于检查操作的结果。 二、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巧妙设置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教师在数学操作性学习中设置具体的情境时〃应根据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或借鉴常见的生活事件。如: 要把认识和使用人民币融入《超市购物》的情境〃那么全班幼儿必须要有超市购物的经验。如要把10 以内加法融入“中秋薄饼”的情境〃如果当地没有这一习俗〃幼儿在操作性学习中常常会出现茫然的状态。总之〃把相关学习内容巧妙设置到诸如“送动物回家”、“捉迷藏”、“逛公园”、“铺路”等情境中〃幼儿有了已有经验〃操作时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三、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创设在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桥梁〃它必须与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相吻合。小班幼儿其思维处于直觉行动阶段〃注意力持续性差〃思维的有意性不强〃所以创设的情境就要具有游戏性〃将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隐含其中〃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建构相应的数学知识。如: 在学习按物取数时〃为了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我们除了采用“秋游捡落叶”的形式〃还设计“采果子”的游戏形式〃让幼儿按自己卡片上的数字到苹果树、李子树、桃子树〃采相应的果子〃比比谁又准确又快〃再次游戏时〃让幼儿交换“种植地”进行比赛。这种游戏情境的操作活动〃不仅使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有效地完成按数取物的目标。到了中、大班〃虽然幼儿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对抽象的数学问题的思考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的事物和对物体的操作摆弄〃所以情境要真实〃要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抽象问题的思考能力有了提高〃因此情境还应具有挑战性〃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课题研究总结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课题研究总结 探究式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演讲时提出的。在我国,早在2003年左右结合国家课程改革实验期间,就有不少人研究过探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新理念,本校也把“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作为课题向教育学会申报,并于2008年底获准立为教育学会第二批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笔者发现,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探究式教学”这种模式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从而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并有待改善。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持“敌视”态度,他们认为在课堂上搞“探究”是在浪费时间,会使“双基”得不到落实,个别教师态度极其顽固,坚决不愿参与实验。 2.“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 3.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创设的问题质量不高。 4.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教师介入时机把握不当。 5.重探究轻展示。探究时有声有色,展示成果时却因怕生事端,又要赶时间,于是草草收场。 6.忽视学困生,使懒于思考的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学校要做的 1.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训的形式应多样化,可结合组织理论学习、学术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课堂教学实践、外出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学习,让教师掌握包括探究式教学在内的各项教学技能,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为在探究式教学中成功设计高质量问题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让“敌视”探究式教学的教师们认识到:探究式教学在短期内对学生分数的提高确实没有做题的作用大,但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必须帮助这部分教师转变观念,共同参与到我们的“探究式教学”的课题研究中来。 2.学校要尽快建立一套与探究式教学相适应的体系。一堂探究课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做精心的准备,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所以,学校应考虑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并建立相关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一些

让孩子学好数学的四个诀窍,非常实用

让孩子学好数学的四个诀窍,非常实用 要让孩子、学生学好数学,请您记住这四句顺口溜:调动兴趣是关键,数学基础要打牢,思维训练要做好,习惯、坚持很重要。 第一部分:调动兴趣是关键 因为我喜欢数学,所以我愿意去学它,所以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愿意去克服;克服困难所得来的成功体验又增强了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我更喜欢学数学了。 一个很简单的正循环摆在我们面前,所以说,学好数学,调动孩子的兴趣是关键。调动兴趣的方法有:

1.亲其师,信其道。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1)展示能力,让孩子佩服。比如可以在孩子面前秀自己知识渊博、计算和解题能力很强等,孩子们个个佩服地一塌糊涂。 校信通在做优秀大学生数学学习规律调查中也发现,很多学生喜欢某一个老师,甚至是因为老师随手就可以画出很标准的圆、椭圆。 2)展示人格魅力,让孩子敬服。 教育者人格中很突出的一点或几点魅力很容易感染到孩子,比如幽默、严谨等等。一般来说,一位老师要储备至少200—300条笑话,便于在课堂上让学生轻松快乐学习。也有很多孩子喜欢老师的理由是:“她认真负责到家了,天天都有新花样,辩论会什么的,干啥啥行!”3)用心关爱孩子。 如果想让所有孩子都喜欢您,那就平等对待他们吧!课堂上,如果有成绩不好的学生举手发言,明知他会回答地一塌糊涂,也要鼓励和支持他。

如果您想改变某个孩子的话,那就去“偏爱”他吧!“我喜欢这位老师,是因为她待我象待自己的妹妹一样。”“有一次我数学考砸了,老师在我的作业本里夹了一张纸条,问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我感动极了!” 当然,家长也要积极引导孩子喜欢老师。比如通过和孩子讨论老师的授课方式、性格特点等,引导孩子关注老师的闪光点,发现老师值得自己学习的思考方法、习惯和品质等。 2.化抽象为生动。 比如在讲例题的时候,结合题目给学生讲一些顺口溜、数学故事、数学发展史、生活中的数学等。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比如华罗庚的数形结合顺口溜“数与形,本相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难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代数几何本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生活中的数学包括身边的事、新闻时事等,比如:让学生适度参与现在很多父母都热衷的股票问题;自己家里每月消费多少米,多少油,多少盐等,人均消费多少;今年淮河流域出现洪灾,泄洪时就需要考虑上游水位和下游河道宽的关系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