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出处

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出处

推天道以明人事,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中的《系辞上》。《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卦象和卦辞的形式,揭示了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的道德准则,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

《周易》中的《系辞上》是《周易》的开篇之作,它是一篇旨在说明《周易》的原理和应用的文章。其中,“推天道以明人事”一句,是作者对《周易》的总结和概括,也是整部经典的核心思想之一。

推天道

“推天道”意味着根据天道的运行规律来推测和理解人事。在《周易》中,天道被视为宇宙的法则和规律,它是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可以解释和预测人类的行为和命运。通过推测天道,人们可以认识到人事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推天道的过程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来进行。首先,人们需要观察宇宙中的现象和事物,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其次,人们需要思考和分析这些关系和规律,以求得它们的本质和意义。最后,人们需要将这些观察、思考和分析的结果应用到人事的领域中,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明人事

“明人事”意味着认识和理解人事的本质和规律。在《周易》中,人事是指人类的行为和命运。通过推测天道,人们可以认识到人事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明白人类行为的动因和结果。

明人事的过程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进行。首先,人们需要观察人类的行为和命运,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其次,人们需要思考和分析这些关系和规律,以求得它们的本质和意义。最后,人们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这些观察、思考和分析的结果,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明人事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走向更好的未来。

《周易》的意义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和实践价值。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宇宙和人类的经典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和道德的指南。

首先,通过推天道以明人事,人们可以认识到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的道德准则。这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

其次,通过推天道以明人事,人们可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抉择。《周易》中的原理和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和理解这些选择和抉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最后,通过推天道以明人事,人们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通过理解人事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可以更好地协调个人和集体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综上所述,《周易》中的“推天道以明人事”是一句具有深刻哲学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箴言。它教导人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认识到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的道德准则,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对现代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简论易学流派

简论易学流派—两派六宗 作者:马恒君文章来源:周易全书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 两派,就是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一为太卜遗法,二为京房、焦赣论机祥,三为陈持、邵雍穷造化,四为王粥黜象数,五为胡援、程颐阐儒理(实际应为程、宋),六为李光地、杨万里参史实。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机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面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这段说大致说明了易学的流派。意思是说,《周易》的内容是推演天地自然之道不说明人的生活规律,也就是说以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行动。《左传》里面记载的占筮筮例,大概还是古代太史占筮的传统方法。 到了汉朝,经学大师都用象数来说明,与古代的传统还比较接近。象数派传到京、焦赣,一变变成说明占验征兆的书;传到宋朝的陈搏、邵雍,再一次变成以河图、洛书探究天地奥秘的书,于是《周易》就不适合民用了。 三国·魏的王弼把象数全部扫荡无余,用老子、庄子的思想来解释《周易》,于是出现义理一派。义理派传到宋朝的胡瑗、程颐,才开始用儒家的思想来阐明易理。再传到李光、杨万里,又用历史事实去考证它的卦爻辞,于是就出现了争论。以上象数、义理两大派,分出象数、机祥、图书、义理、儒理、考史六个宗系,互相攻击驳斥。另外《周易》的大道广大无边,无所不包,可以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韵学、算术,以至于道家用炉火炼丹,都可引《周易》里来,所以《周易》的说法就更加繁杂了。

竹林玄学中的的老子思想

竹林玄学中的的老子思想 *导读:竹林七贤的思想蔚成竹林玄学,有关其思想元素, 学界认定其为儒道兼综且系道体儒用的结合方式,从七贤中阮籍、嵇康和山涛三人留给后人的文献中可见七贤对老子思想的传承 与创新。 才华横溢的阮籍性格中蕴含着老子的精神特质,包括淡泊恬静,淡定无执的心境和爱好自然,亲近山水的生活情趣,当其得意、忽忘形骸的感悟足以说明他能如老子所言去甚、去奢、去泰,不受制于形体感官的七情六欲,在恬淡为上的生命情调中,享受知足之足、常足矣的快乐。阮籍强调人应明了自然是道的性质,推天道以明人事。 以道化民大而化之的根本原理在于究明道所分別赋予人和 万物內在的自然本性,顺应客观事物的自然本性之律则,因循万物自然之性分。阮籍深明此中深意,指出完太素之朴才是尊道贵德的玄德,若能达到百姓祥和、圆成万物之自然性命的实现和整体和谐,才是老子无为而治的至高智慧。

嵇康富有道家生命情调的个性和生命气质,他的思想体现了人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玄妙境界,在其《释私论》、《养生论》及《太师箴》三文中到处可见其在儒道双摄的政治思想中,崇尚以法道为本的老子智慧。他觉悟出不受世俗价值诱惑所羁,人若能自发性地看破世局,在心境上超尘脱俗、归真返璞于美好单纯的原始心灵,肯定自己自然的生命情才,追求个性、才性的自我实现,才是人生的常道。人若能洞察这一归根复命的形上常律常道,才能获得与道相通的道智,才能如道般地包容万物而无偏私。 这种廓然大公、周遍无斥的美德,是天道自然的玄德,是人与天道渗透无间、浑然一体的接合体,也是天人合一的永恒相。他深刻体会出这一玄德玄理,从而将心灵升华到与物无隔、情景交融的真朴道境。他在实存性的体验中,感受到他全然自得地与道浑化为一体,亦即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真堪谓为老子书中得道的上士了。 山涛深得老子政治智慧,在讲究出身家世、社会门第的魏晋时期,他一直到40岁才步入政坛,处世上不但活用了老子曲则全的明哲保身之道,在知人论世应变智慧方面也落实了《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山涛至老都一贯坚持老子清静无为、

易经精髓

是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是一部哲学集他包罗万象无所不包 主要是变阴和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卜卦算命只是小用,不是大用。真正会易经的人不用占卜,孔子说过:善易者不卜。 易经思想精髓的把握 前言 《周易》六十四句卦辞、三百八十六句爻辞,总共四百五十句,居然被认为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不同目的的解读者可以“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周易》被认为是一部揭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著作。 周易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算卦数,讲天人合一,劝君主从善。 一、《周易》是怎样产生的? 源于忧患意识。 人与动物不同,人有了解预测发展、命运的主观意识。圣人以神道(天道)设教天下福。《易经是为天子大人而写的。三种忧患,矛盾冲突。 第一,自己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冲突,理想与现实; 第二,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冲突 第三,个人与自然间的冲突 易经是通过道德提升解决,而道德提升又由学习而得,感悟学习天道,八卦预吉凶,而道德避驱凶,只有谦虚、诚信最为重要的卦,这是决定命运的重要条件。如何改变命运,引人道德提升,引人学习,引人教育。 水无定型,随势而变。智者不呆板,灵活多变。因此智者乐水。 格物、至知是学习,学习的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做人诚信、按天道行事(以礼而行),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影响治理家国。 如何解决人面临的三大矛盾?运用学习,提升道德,谦虚诚信而行。 人与自然(规律、环境)运用学习,提升道德,谦虚诚信而行 人与社会(制度、他人)运用学习,提升道德,谦虚诚信而行 人与自己(欲念)运用学习,提升道德,谦虚诚信而行 如何趋吉避凶??? 运用学习,提升道德,谦虚诚信而行 道德焉求福,仁义焉求吉。学习修道德,增仁义。 二、八卦的口诀 推天道,明人事。找不到方法规则学不好。三个角度,一为符号;二为卦象;八种自然物象征八种德联系,与道联系。用语言描绘象,用象展示意(道、德)。 乾就是健,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坤亦臣、妻,坤即忠顺,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和谐需要一方必要的妥协退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年轻人的事,对老人讲养生为重。雷意动,艮意指止,火意内虚外强,水指没有管理的水指险,兑是泽指有益的水。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音训)下断

敬天知命

敬天知命,循道而行 古人敬顺天意,提出:“推天道以明人事”,是指通过探索推演宇宙、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使人明白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生存变化的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使自己的行为绝不偏离正道。古代设立了司星官、钦天监、卜官等,观象授时,很多事情通过预测和占卜来预知吉凶祸福。以下为西汉星占家卜筮家司马季主谈论的一些关于遵天理、明人事的道理。 据《史记》记载:“司马季主者,楚贤大夫,游学长安,通《易经》,术黄帝、老子,博闻远见。”一次,中大夫宋忠和博士贾谊一同去拜谒司马季主,想听听他对一些人事上的看法。 司马季主正在和三个学生一起探讨天地、日月、阴阳、祸福等,他们看到宋忠和贾谊来到,礼貌地请他们坐,宋忠和贾谊表示只想继续听他们的谈论。司马季主谈到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并参入与仁义之间的关系,陈述吉凶的行兆,说了很多,无不条理顺畅。宋忠、贾谊在一旁正襟危坐,恭敬、严肃地听着。 司马季主说:“今天的卜者,上必效法天地的定理,下必取像四时的变化,再配合仁义的原则,分别龟策定出卦名,然后才能谈天地间的利害和事情的吉凶成败。以前先王奠定国家必先以龟策定日月,然后才代天治理政事,必先占卜吉凶才做事。从伏羲氏创制八卦,周文王演化成三百八十四爻而后天下得以大治。 行卜之人,必须扫除洁净然后设坐,端正冠带然后才谈论事情,这是有礼的表现;精细地察见天象和世间万象的道理,用来表明上天好生的德性,使人们敬奉天地、神明,忠臣因而侍奉他的主上,孝子因而能供养他的双亲,慈父因而能抚爱他的孩子,这是有德的表现;教化引导迷失的人回归善性和正道,使种种的灾祸得以免除,生病的人或能因而痊愈,将死的人或能因而回生,患难或能因而避免,美好的前程因而成就,这是善化他人。” 司马季主又讲到:“大凡君子的行为,都是以率直的言辞来做正直的劝谏,他称誉别人,并不希望别人回报;善意地指出别人的过失,心怀坦诚,一切只以

《周易》中正之道与人生

《周易》中正之道与人生 被奉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事简而意深”,蕴涵着丰富的 人生哲理与智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故《易》之为书,推 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张居正对《周易》爱不释手,“座中置一帙常 玩之”,并宣称“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 《周易》的人生智慧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自强不息”的人生之道 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取法是八卦创设、《周易》成书的基础。它向人们展 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天道运行图:“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 润之以风雨, 日月运行, 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 坤作成物。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继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 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系辞》) 《周易》强调,人应 “ 与天地合其德”,“ 人道” 应符合“天道”。由此生发出一句千古名言:“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作为 《周易》 所倡导的人生之道, 主要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 “ 刚健”。“ 刚健” 即刚强、雄健,它为《周易》所推重,频繁地出现在书中各处,如“刚健 而 文 明 ”“ 刚 健 而 不 陷 ”“ 动 而 健 , 刚 中 而 应 ”“健而巽, 刚中而志行”“刚健笃实, 辉光日新” 等等。必须指出的是,《周易》所提倡的“刚健”,并不是指那种没 有限度的刚强。根据其“极则反”的思想,刚强过头就容易折断,因 而“刚健”应是适度的、恰到好处的,亦即它所强调的“刚中 ”“刚健中正”。 第二层意思是奋斗不已。《周易》认为,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甚至枯杨都可 以“生梯”“生华”(《易·大过》)。《周易》以 64 卦象征万事万物,而 64 卦的排列顺序却有些令人费解:“既济” 排在第 63 位,而“未济”则列在第 64 位,亦即最后一个卦位。其奥 妙与深意乃在于揭示这样一个道理: 自然与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 永无止境 的开放系统,因此人也需要不断进取。《周易》还认为,即便身处困境,人们仍 须不懈努力。 《困》 卦卦象是上“兑”下“坎”, 坎为水, 兑为泽,水在泽下,即意味着泽中无水,因而泽中生物处于困险之境,故名该卦 曰:“困”。 《易·困·象》曰:“泽无水,困,
1/7

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出处

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出处 推天道以明人事,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中的《系辞上》。《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卦象和卦辞的形式,揭示了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的道德准则,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 《周易》中的《系辞上》是《周易》的开篇之作,它是一篇旨在说明《周易》的原理和应用的文章。其中,“推天道以明人事”一句,是作者对《周易》的总结和概括,也是整部经典的核心思想之一。 推天道 “推天道”意味着根据天道的运行规律来推测和理解人事。在《周易》中,天道被视为宇宙的法则和规律,它是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可以解释和预测人类的行为和命运。通过推测天道,人们可以认识到人事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推天道的过程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来进行。首先,人们需要观察宇宙中的现象和事物,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其次,人们需要思考和分析这些关系和规律,以求得它们的本质和意义。最后,人们需要将这些观察、思考和分析的结果应用到人事的领域中,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明人事 “明人事”意味着认识和理解人事的本质和规律。在《周易》中,人事是指人类的行为和命运。通过推测天道,人们可以认识到人事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明白人类行为的动因和结果。 明人事的过程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进行。首先,人们需要观察人类的行为和命运,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其次,人们需要思考和分析这些关系和规律,以求得它们的本质和意义。最后,人们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这些观察、思考和分析的结果,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明人事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走向更好的未来。 《周易》的意义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和实践价值。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宇宙和人类的经典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和道德的指南。 首先,通过推天道以明人事,人们可以认识到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的道德准则。这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 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 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正蒙·乾称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医学(中医),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为立论的理论依据,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实践化。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的、互为作用的。并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因此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辩证论治,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治病必求于本”。进而言之,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亦即人体一自然一社会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辩证思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多次引述此言,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强调“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内涵、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象传》。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解释道:“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谓天之自然之象。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强勉力,不有止息。”历代注解于此并无分歧,只是存在时代背景和文化体认的某种差异。 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包括《易经》(六十四卦卦爻辞)和《易传》(“十翼”),前者出现在殷周之际,后者相传成于孔子之手,实际上是春秋战国之世以儒为主、儒道互补而综合百家、超越百家的产物。《周易》强调天人合一、天地人一体,倡导人类对天地自然之道的尊崇、顺应和效法,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这种思维方式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整体综合、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而其最古老、最经典的文献载体和思想渊薮就是《周易》。从出土的战国文献《郭店楚简·语丛一》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到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讲,天道永远处于周而不息运转生化过程中,君子因此也应该效法天道的刚健品格,发愤拼搏,积极进取,使有限的生命永不懈怠休止,获得永恒的价值。

推天道以明人事之书《周易》简介

推天道以明人事之书《周易》简介 推天道以明人事之书《周易》简介 《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周易》简介,欢迎阅读。 推天道以明人事之书《周易》简介 讲阴阳八卦学说的《周易》,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呢?有人说它是一部迷信的书,有人说从哲学思想来看,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还有人说,从史籍来看,它是我国最早的经典之一,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一部古代典籍。 《周易》又名《易》、《易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包括经和传两部分,里边共六十四卦,每卦含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 《易经》中传的部分称为《易传》,司马迁称为《易大传》,以区别汉代其他各家的易传。 《易大传》是最早解释《易经》的著作。《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部分共十篇,称为《十翼》。翼即羽翼、辅助的意思,表示《十翼》目的是解释《易经》。《彖传》是根据卦象爻象来判断每一卦的含义。 《象传》则解释卦象和卦辞爻辞,分《大象》和《小象》。解释卦象和卦义的称为《大象》,解释爻象和爻义的称为《小象》,因为以卦象、爻象为依据,所以叫《象传》。 《系辞传》是《易经》的通论,以阐述《易》理及其作用为主,系在经之后,所以叫系辞。 《文言传》是解说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的,《说卦传》的前一部分很简要地说明《易》的卦爻为观变穷理,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后一部分解说八卦所象的事物。 《序卦传》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和意义。《杂卦传》将性质

相对或其义相近的卦组合起来说明其卦义,因为没有按《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排列,次序杂乱,所以有了这个名字。 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由《易经》到《十翼》,源远流长。原来传说是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发展到六十四卦,孔子著《十翼》。现在,一般认为八卦开始于上古,卦辞爻辞形成于西周初期。《易传》则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也包含了道家、阴阳家的思想。 《易》的名字有三种含义:变易、不易、简易。变易说明运动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不易是说事物相对的稳定性,简易是以一持万,执简驭繁之道。《易》用阴阳学说推测人事,所以《易》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易》除了哲学,还包括了天文、地理、乐律、兵法、炉火炼丹和医卜星相等内容,甚至现代的科学都有说起源于《易》的,如计算机采用的二进位制。 在哲学上,《周易》把人们在自然中经常接触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八种物质,作为产生世界万物的根本,其中又以天、地为最根本,其他六种是天地产生的。所以说,《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所谓八卦,即是象征构成物质世界的八种成分:天(乾A)、地(坤A)、雷(震A)、风(巽A)、水(坎A)、火(离A)、山(民A)、泽(兑A)。其本源是所谓"一",由"一"的自身的变化而发展为"八",天、地等八种东西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产生宇宙万物。这就是说,由"一变"生"二","二变"生"三","三变"成"八","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发展为三百八十四爻。 用物质性的东西来说明万物生成,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它用变化来观察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反相成,并认为某一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过渡到"物极必反"的对立中去,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周易》的辩证法,郭沫若给予高度的评价,他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说:"《易》的出发点原是一种辩证观。"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中指出: "从《易》的纯粹的思想上说,它之强调着变化而透辟地采取着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的确是一大进步。"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阅读理解附答案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阅读理解附答案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 《周易》思想的核心是“时中”,这是清代学者惠栋概括出来的。他在《易汉学·易 尚时中说》 中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这个概括是很精辟的,因为我们在《周易》里,随处可见“中”“时”或“时中”这样的字眼。那么,什么是“时中”呢? “时”是指火候,是节点;“中”是位置,是分寸。也就是说,人们行为处世,时间 上能不能把握火候,空间上能不能把握尺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说“应时而行”“合 乎时宜”“天时地利”,或者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把握时机”,说的都是“时”的问题。而“中”则是个度的问题,孔子说“中庸”,讲的也是度,即“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合乎中正之道。能把握“时中”,事物便会处理得当,达到和谐状态。 我们不妨看看太极图,它在很大程度上阐述的就是这个问题。太极图出现得比较晚, 明朝初年赵搞谦的《六书本义》里首先提到它。太极图中,白的代表阳,黑的代表阴;白 的里边有黑点,黑的里边有白点,代表的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这个图里,阴与阳对 应而生,相互拥抱又相互制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地处于统一体中。阴与阳、黑 与白,唯其不同,故能互动;唯其制约,故能和谐;唯其和谐,故有极强的运动感。这一图 示凝聚了先哲们对宇宙本质的认识和智能。内外和谐是物质运动与生命存在的依据和条件,宇宙运动的目的是在追求永恒的和谐。任何事物一旦失去和谐便走向崩溃,走向瓦解,走 向死亡。这种和谐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阴”与“阳”的概念,太极图能给我们哪些重要启示呢? 第一,和谐。“阴”与“阳”的本质是和谐,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有着体现。我 们常听中医说某人属于阳虚、某人属于阴虚,这就是不平衡,这个人至少属于亚健康状态,所以人要尽力保持身体阴阳的平衡。由人自身生命体征的和谐扩大开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同样需要保持和谐的状态。 第二,运动。我们发现,“和谐”常常是在动感中实现的,就像《韩非子·五蠹》中 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的状态是保持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再看太 极图,它中间不是直线,而是曲线。直线如果加在其中,我们会感到一种生硬的割裂感; 只有曲线才能表现出这种天然的动感,像风吹水面,像垂柳飞舞。所以这样的设计,在和 谐之美中呈现着一种生生不息的运动感。 第三,相对性。其实世间万物都是阴和阳的组合,而“阴”和“阳”又是相对而言的。对于男性来说,女性就是阴;但即使没有女性,男性一个人身上也永远有阴和阳。所以中 国的理论不是绝对的,而是客观的;“阴”和“阳”不是死板的概念,而是一种活动的概

典籍里的中国周易语录摘抄

典籍里的中国周易语录摘抄 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在物换星移之间寻找乾坤变化,万物始终的规律,推天道以明人事。一部《周易》囊括宇宙,以哲理性的总结和思考揭示先民对自然、社会、人事同一和谐的独特认知,启迪涵盖万有的深邃东方智慧。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一部典籍历经三位先贤,跨越三个时代,相传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文王演《易经》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后学注《易经》而成《易传》。经传合一,终成《周易》。 一、识读《周易》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个性品质和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 一部《周易》述天地之道,究万物之理,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揭示出先民对自然、社会、人文整体和谐的探索。集中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境界。 二、上古伏羲 伏羲既是一位神话人物,同时也出现在我们的史书当中,他带领自己的族群,在改造与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对自己从自然当中获得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总结,形成了《周易》当中最早的一些符号体系,这实际上代表了我们中国人在文字出现以前对于世界的理解与认知。

伏羲当年,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画下天地之道,蕴藏于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之中,留于后人领悟。 伏羲对于易道的朴素思考,源自“敬天爱人”四个字。敬天爱人,这正是此一方土地生民得以繁衍,文明得以赓续的根源,牢记这四个字便能不忘来处,明知去处。 三、中古周文王 相传,《易经》诞生于商周之际,是周文王所作,反映了周文王修身处世、治国理政的德行。当时,周文王是商朝诸侯国的一个国君,后世记载他以仁德治国,遍寻天下遗贤。 (一)振兴周国 1.文王四友 闳夭、太颠:二人结网捕鸟时总能网开一面,不绝于天道。捕猎野兽时,不伤雌幼。 南宫括:他为人仁义,早年为将,同袍死于疆场,恤其后,侍其老。散宜生:他一生以诚信行事。 文王以仁德治国,闳夭、太颠、南宫括、散宜生皆是仁义之士,愿意归顺文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请记住这10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请记住这10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只有10个字的一句话,可谓耳熟能详,可谓经典。这句话出自《周易》,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解释道:“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谓天之自然之象。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强勉力,不有止息。” 天人合一、天地人之“三才”是《周易》的主体思想,并极力倡导人对天地自然的遵崇。 战国文献《郭店楚简·语丛一》说:“《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天道,永远是那么执着,那么刚健,那么顽强,那么周而不息的运转! 作为新时代的国人,我们理应效法天道运行逻辑原理,执着、刚健、顽强,锲而不舍的奋斗! 1.自强不息,首先要确定自己想走向何方,也就是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发展目标和奋斗目标。有的人庸庸碌碌,生活气息萎靡不振,一生中只为活着而活着;有的人活得很累,苦于不停地奔波,但现实和生活依然无法摆脱困境;有的人人云亦云,习惯于步人后尘、邯郸

学步……凡有这些状态和作风的,远远和自强不息挂不上钩。 像李彦宏、马云和马化腾等等,他们具有高度的自强不息精神,这大概当是公认的。因为,他们已经卓有建树。他们最初也是凡人,但不容否定的是,他们自身都有一种方向感。他们成功了——他们是自强不息的典范。 当然,自强不息不一定等于干事业必须成功。有的人,默默无闻,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工作,从来都是任劳任怨的那种,从来不计个人名利得失。这种人虽然在社会上并没有什么影响力,也没有取得可观的成就——然而,这种人,就是一个坚持,一个坚守,甚至一生看似无惊澜。但这种人活出了一种态度——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始终如一的努力。 他们,都是自强不息的人! 2. 自强不息,就是要对事业、对工作充满了激情,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张岱年曾说过:“在古代哲学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特别指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孔子不仅提出这样的主张和态度,他还积极身体力行,彰显了他坚韧刚毅的毅力和奋斗不止的精神。同样,孟子注重“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积极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气概,这也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写照。

[朱子家训全文]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全文]朱子家训 篇一:[朱子家训]2022年家风家训征文 第一篇:家风家训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一种好的家风,会对后人影响深远,意义巨大。如清代的“朱子家训” “曾国藩家书”中的治家名言,到现在还备受世人推崇。而对于一个普通家庭,几句简单朴实的训诫,便能透露出这个家庭的治家传统,以前过年贴春联时,很多家庭都贴“忠厚传家远,耕读继世长”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家风。做人必须要忠厚诚实,以信为本,人无信不立。而耕读是要我们自食其力,勤勤恳恳,刻苦学习,不要不劳而获。另一幅对联“绵世泽莫如行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则是告诫我们做人必须要善良,学有所成,报效社会才是这个家族的期望。而我的家族祖辈遗留下来的传统是“忠厚传家,勤俭立业,积德行善,和睦友邻”。对于子辈的人生准则的训诫便是:“尊老敬老,百善孝为先。老实本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贪意外之财,不生害人之心。读书学习,必须刻苦。修身养性,胜不骄,败不馁” 家风是传统,家风是正气,家风是美德。愿这朴实的家风在世世代代中一直延续下去,激励我们,确立我们的人生价值观,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第二篇:家风家训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的和睦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家训,我的家风家训有两条,一是诚实,二是严于律己。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人之本。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把诚信放到第一位。再教育孩子方面,诚心显得犹为重要,孩子小的时候不懂事,无法通过讲道理使他明白这时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去教训孩子,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随着孩子的成长,一点点的去灌输这个道理,而不是只要孩子犯错,就采取怒骂斥责,这样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孩子教育也就难谈成功。 除了诚实,严律己也是我的家训。只有自我求严格了,才会有上进心,有

国学经典励志文章

国学经典励志文章 国学中包含着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那么国学经典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赶紧跟一起来看看为您整理的国学经典励志文章吧。 北宋理学家程颢有一首著名的《秋日偶成》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首诗抒发了一位历经世故、学问洞达的哲人“胸怀宽敞、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生生不息的人文话题,在今天也是常谈常新的话题。唐人诗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古往今来,只要人类还存在,人生境界就是无法规避的问题。不是吗?面对今天中国触目惊心的价值荒芜与人文缺失,我们依然要时时对人生境界论作出探索与回应。 谈到人生境界中的“境界”一词,在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比如我们批评一个人道德水平低,往往说他(她)境界低;说这个人道德高尚,则称赞他境界高。“境界”这个词横贯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王国维写过一本名著《人间词话》,其中的主要范畴是“境界” ,王国维在这本书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是写不好诗词的。从王国维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生问题,而人生境界则是中国传统学术孜孜以求的人文情怀。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大体上有着这几方面的内容:

人生境界论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人格的学说。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西方人比较强调人格的表演性,认为人的内在想法与外在的表现可以有两面性,不一定要做到内外统一,他们比较重视人的隐私性,大约也是出于这一点;而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与此相关的“格”的概念早已有之,儒家经典《礼记;缁衣》 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的高低,建立在人生观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的思想学说,大部分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学说,当然也就涉及人格境界的问题。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同时,人生境界还与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相联系,它并不玄虚,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这些道德底线是不会改变的。在2008 年5.12 汶川大地震之中,一所学校的房屋倒塌了,一位老师全身趴在桌子上面,牺牲自己的生命,救下了桌子下面的四名学生。而在同时的另外一个地方,有一个教师则在地震时扔下学生自己首先逃走,事后还恬不知耻地在一群“后现代”的鼓噪下自我炒作,但两相对照,人生境界有天壤之别,这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整体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

贲卦《彖传》的逻辑结构(文:李守力)

贲卦《彖传》的逻辑结构(文:李守力) 贲卦《彖传》的逻辑结构(文:李守力) 出处:《周易诠释》解读贲卦 【22.2】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白话】彖传说:贲卦,通达。柔爻来到内卦文饰乾刚,所以通达。分出刚爻到上爻文饰坤柔,所以小的方面适宜有所前往。(爻柔爻交互错画),这是天的文采。文明而知止,这是人的文采。观察天文,可以知晓时节时势的变化;观看人文,可以教化成就天下人。 【解读】 O《周易》今本《贲•彖》中“天文也”之前无“刚柔交错” 四字,朱熹《周易本义》云:“先儒说‘天文'上当有‘刚柔交错'四字,理或然也。”此“先儒”指郭京《周易举正》今查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注疏》,当代的版本始有“刚柔交错”四字,但《释文》所引王弼注本及汉隋之间二十余家易注皆无“刚柔交错”四字,宋刻

版,四库本等亦然。 O贲卦《彖传》按逻辑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一)释经卦主爻:顺序是自下卦到上卦。“柔来而文刚” 指下卦离,“分刚上而文柔”指上卦艮。 1.文:《说文》错画也。《说文》《序》“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由此可知,“文”的本义是画卦。此处的“文”是动词,涂画,文饰。 2.柔来而文刚:来,指下卦离,离的体卦是乾,阴爻为柔,柔来文刚,指一个阴爻涂画乾卦九二形成离卦六二(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六二居中而正,故亨。 《说卦传》:“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 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 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四库全书各部小序

四库全书各部小序 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空谈臆断,考证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史部总叙 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此其

从洪范五福看推行王道之路

从洪范五福看推行王道之路 《洪范》是《书经》中的一篇大文章,涉及天文、地理、人事的各个层面,堪称中国上古文化的总纲。洪范五福可以说是王道理想的最终目标,若要以王道来化成世界,不能不以渐次实现洪范五福为依归。在当今这个千百年难遇一次的人类文明转折点上,人类文明演变的方向端赖有识之士的引导和推动。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此非常之际,正是有志之士奋发有为之时。 一、王道理想以洪范五福为指归 《洪范》阐述了古圣王据以治世的“洪范九畴”,包括五行、五事、八政、五祀、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五福。《说文》:“洪,洚水也。”《诗·商颂·长发》:“洪水芒芒。”“洪”字的本义是大水泛滥,引申为大。《礼记·礼运》:“范金合土”。“范”字的本义是用模子浇铸,引申为纳入规范。《说文》:“畴,耕治之田也。”“畴”字的本义是分割成一块一块的,用于耕种的土地,引申为范围、种类。合而释之,“洪范九畴”指的是圣王治世的九种大的法则或者说轨范。洪范九畴的排列次序大有深意,位于九畴之首的五行是天道,相当于树根;五事、八政、五祀、皇极、三德、稽疑、庶征是人道,相当于树的干、枝、叶;第九畴五福是王道的指归,相当于

树的花和果实。 五福指的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列为五福之首的是“寿”,寿是其余四福的根基,如果没有寿命则后面四福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影响人的寿命的因素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天灾和人祸,大的天灾包括旱、涝、地震、海啸、飓风、瘟疫等等,大的天灾可以在瞬间夺走人的生命;大的人祸包括战争、社会动乱、暴君等等,如果天下不太平,人的生命就不会有保障。五福的第二福是“富”,人在生命有保障之后还需要各种资财货品来滋养生命,小人富足则可以安身养家,君子富足则可以博施济众。五福的第三福是“康宁”,人除了必须拥有一定的财富,足以保障吃饭穿衣用度之外,还需要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如果身体不健康、精神不愉悦,纵使富可敌国也不能称为有福之人。没有耕耘就不会有收获,“寿”、“富”、“康宁”三福不会平白无故自天而降,需要用人的德业去感招。《左传》说:“祸福无门,唯人所招”。“德”者“得”也,只有德业深厚才能远祸得福。孔子在《周易》中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进德修业是君子立身之本,只要德业深厚,就算处于危境之中也可以做到无忧无惧。“德”之一字内涵丰富,统括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