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光固化银包铜粉导电胶的制备及研究

紫外光固化银包铜粉导电胶的制备及研究

苏晓磊;张申申;边慧

【摘要】以银包铜粉和环氧丙烯酸树脂为原料制备导电胶浆料,采用丝网印刷将

浆料涂覆到载玻片上,置于紫外光下固化获得导电涂层。利用 SEM 和四探针电阻测试仪对固化后导电胶的微观结构和电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银包铜粉质量分数为70%,导电胶固化完全,制得的导电胶电阻率最低为1.135×10–3Ω·cm,涂层厚度为140μm。%The UV curing pastewas prepared using silver-coated copper powderandepoxy acrylic resin as raw materials to study the property of UV curing conductive paste. The conductive coatingwasreceived by the UV curing of prepared paste on the glass slide by screen printing. The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were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four probe resistance tester,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that when themass fractionof silver coated copper powderis 70%, the resistivity of conductive paste reachesthe minimum value, 1.135×10–3Ω·cm, and theconductive coatingthicknessis 140μm.

【期刊名称】《电子元件与材料》

【年(卷),期】2017(036)002

【总页数】4页(P65-68)

【关键词】导电胶;紫外光固化;银包铜粉;电阻率;微观结构;电学性能

【作者】苏晓磊;张申申;边慧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48;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48;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48【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241

导电胶粘剂,俗称导电胶,是一种功能胶粘剂,其在固化和干燥后具有一定导电性能[1]。最基本地,它由聚合物和导电填料组成,能够实现电子元器件和载体间电

子和力学上的互联,不仅保持了高分子材料的优异特性又具有导电的功能[2]。传

统的Sn/Pb焊料作为电子封装行业所使用的一种基本连接材料已沿用多年,但是

由于Sn/Pb焊料自身存在的缺陷,即线分辨率太低、环保性能差且固化温度过高

等限制了其在现代电子技术中的应用[3]。近些年来,导电胶已广泛应用于印刷线

路板组件、发光二极管、液晶显示屏、智能卡、陶瓷电容、集成电路芯片等电子元器件的封装和粘接。

导电胶一般由预聚体、活性稀释剂、偶联剂、光引发剂、金属粉末以及其他添加剂组成[4]。其中的金属粉末多为电阻率较低的Au、Ag、Cu、Ni等,最好的是Au,但是其价格昂贵[5]。银粉虽然在导电胶中电性能稳定,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

但易产生电迁移现象。铜粉极易被氧化,表面形成绝缘薄膜,使得导电性变差。银包覆铜既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价格又较为低廉,有望成为银导电胶的替代品。此外,目前紫外光固化导电胶主要采用纯银、金等作为导电填料[6-7],然而很少

采用银包铜粉作为导电填料。

因此,本文采用紫外光固化法,以银包铜粉和环氧丙烯酸树脂为原料制备导电胶,采用丝网印刷将浆料涂覆到载玻片上,固化后进行性能测试,并研究了稀释剂、涂膜厚度等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

1.1 导电胶的制备

采用电子天平称取一定量的环氧丙烯酸树脂(分析纯,上海风标化学科技有限公司)于瓷坩埚中,之后按照29:101的质量比加入活性稀释剂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分析纯,常熟恒荣商贸有限公司)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分

析纯,山东西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搅拌均匀,而后将光引发剂Irgacure184(分析纯,成都德泰实业有限公司)和光敏剂二苯甲酮BP(分析纯,南京嘉中化

工科技有限公司)以1:1的质量比加入其中,混合搅拌,最后加入硅烷偶联剂

KH-550(分析纯,南京旭杨化工有限公司,占有机载体质量分数的3%)、消泡

剂(分析纯,江苏省海安石油化工厂,占有机载体质量分数的3%)和流平剂(分析纯,上海道硅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占有机载体质量分数的0.5%)等其他助剂,即可得到有机载体,将有机载体与银包铜粉体(含银质量分数10%,粒径8 μm,深圳利红金科技有限公司)混合均匀,将导电浆料印刷在载玻片上,静置15 min 后在紫外灯下照射10 min,即可得到UV光固化的银包铜导电胶,放置30 min

后进行性能测试。

1.2 微观结构与性能表征

导电胶的表面电阻率采用苏州晶格电子有限公司ST2253型数字式四探针测试仪测试,每个样品平行测定三次并取其平均值;采用英国牛津FEI生产的Quanta 50 FEG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导电涂层进行微观表征;并采用指触法,即用手指按压经

过 UV固化光源固化后的墨膜表面,以墨膜不粘手、不掉色为完全固化的标准,以最快能使油墨固化的速度作为该种油墨的固化速度。

2.1 混合稀释剂含量对导电胶导电性的影响

常见的单官能度活性稀释剂光固化活性较低,影响了光固化体系的固化速度,多官能度的光活性稀释剂容易引起较大的体积收缩,导致内应力增强,从而使得附着力下降[8]。因此在导电胶制备和使用过程中,一般将多官能度的稀释剂与单官能度

稀释剂混合使用,在加快体系固化速率的同时还可以减少体系收缩应力。按照1.1

节中导电胶的制备方案制备导电胶,并测试其性能,其中TMPTA和NVP配合制备的活性稀释剂在有机载体中的质量分数依次为20%,25%,30%,35%,40%,45%和50%。

图1是光固化体系中测得的不同活性稀释剂含量与导电胶电阻率之间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稀释剂含量的增加,导电胶的电阻率总体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的趋势,在20%~40%阶段随着活性稀释剂的加入,降低了体系粘度并参与

固化反应,成为环氧树脂固化物的交联网络结构的一部分,电阻率逐渐减低。当稀释剂质量分数超过40%时,电阻率会有所增长,这主要是因为继续增加稀释剂的

含量使得成膜树脂的含量相对减少,可聚合的双键浓度也随着减少,造成自由基与双键的碰撞几率下降,不利于其挥发和导电胶的固化,从而使得电阻率增大。

2.2 不同涂膜厚度对导电胶导电性的影响

不同的涂膜厚度对导电胶导电性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实验按照有机载体与银包铜粉末质量比为3:7均匀混合,其中TMPTA和NVP配合制备的活性稀释剂在有机

载体中的质量分数为40%,通过多次涂覆制备不同厚度的导电涂膜,再分别测试

其表面电阻率,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涂膜表面电阻率随着涂膜厚度

的增加逐渐降低,而当涂膜厚度达到140 μm时,电阻率急剧降至最小,之后涂

膜厚度继续增加时,导电胶的电阻率下降缓慢,这是因为涂膜较薄时,其中由树脂粘结的银包铜粉较为分散,无法形成完整良好的导电通路,随着涂膜厚度的增加,导电胶内部形成网状的导电通路,使得导电性能有大幅度提升,然而过多地提高涂膜厚度并不能增加导电性,这是由于导电网络已经形成,导电能力提升缓慢,而且随着厚度增加,其内部可能会出现应力集中,影响导电胶的力学性能。

2.3 银包铜粉含量对导电胶导电性能的影响

由于导电相对导电胶起到至为关键的影响,因此,按照表1中导电胶的配方和1.1节中导电胶的制备方案制备导电胶,固化后导电胶的涂膜厚度为140 μm,并测试

其性能。

图3为银包铜粉含量对导电胶电阻率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银包铜粉含

量的不断增加,导电胶的电阻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银包铜质量分数为70%以上时,其电阻率最小,为1.135×10–3 Ω·cm。为了研究银包铜导电含量对导电胶的导电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对银包铜粉质量分数为60%,70%和80%的样品进行微观观察,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银包铜粉质量分数

为60%时,颗粒含量相比其他较少,结构不紧密,颗粒之间无法形成完整的导电

网络;而当质量分数为80%时,银包铜粉颗粒的分散性不好,颗粒之间堆叠现象

严重,而且由于树脂含量少,导电颗粒无法有效粘结在一起,致使颗粒发生团聚;而当质量分数为70%时,导电颗粒彼此接触面积大,间隙少且叠层相对较少。

银包铜粉导电胶之所以能导电,就在于颗粒之间的相互接触以及错落有致的堆积,形成有效的导电网络。但是导电胶还是会存在电阻,从导电胶的导电机理来说,导电胶的电阻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银包铜粉颗粒本身的体积电阻、颗粒之间的接触电阻[10]。图4(a)图中片状颗粒不能充分粘结,且颗粒直径间存在较多的空隙,树脂含量较多,片状颗粒大多被树脂包围,仅有部分颗粒可以连成导电通路,所以导电性较差;图4(b)中片状导电颗粒间形成比较完整的导电网络,树脂分布较

为均匀,能有效使颗粒之间紧密桥联,因而涂膜表面的电阻率迅速下降;图4(c)图中银包铜含量较多,但是导电率提升的空间不大,树脂含量较少,颗粒不能有效粘结,且会提高成本。

通过采用环氧改性丙烯酸树脂以及银包铜粉,可以得到在紫外光下固化的导电胶,紫外光固化具有固化时间短、固化温度低、节约能源、制备工艺简单等特点,得到的导电胶电阻率随着导电填料含量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当银包铜粉质量分数为70%以上时,可获得最低电阻率为1.135×10–3 Ω·cm,涂膜厚度为140 μm。

[1] 张鞍灵, 刘国强.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与结构的关系 [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1, 16(2): 75-79.

[2] 杜亮亮. 银包铜粉环氧导电胶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3] 韩广帅. 铜粉环氧树脂导电胶储存稳定性的研究 [D]. 镇江: 江苏科技大学, 2009.

[4] POLLEY T A, CARTER W B, POKER D B, et al. Deposited of zinc oxide thin films by combustion CVD [J]. Thin Solid Films, 1999, 357: 132-136.

[5] 张聚国, 付求涯. 镀银铜粉导电胶的研究 [J]. 表面技术, 2007, 36(4): 32-35.

[6] KIM H K, KIM J G, CHO J D, et al. Optimiz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UV-curable adhesive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s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J]. Polym Test, 2003, 22(8): 899-906.

[7] 王云, 张尧, 张爱萍. ZUV系列紫外光固化胶黏剂的制备与应用 [J]. 化学与黏合, 2010, 32(1): 57-60, 67.

[8] 甄闻远, 李云庆, 周宏勇, 等. 功能性光活性稀释剂的合成及光固化性能研究 [J]. 涂料工业, 2009, 39(8): 15-19.

[9] 刘彦军, 常英. 紫外光固化环氧丙烯酸树脂导电胶 [J]. 中国胶粘剂, 2005, 14(8): 27-30.

[10] 吴大海. 电子封装连接用中温固化型各向同性导电胶的开发 [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导电胶介绍

导电胶 导电胶是一种同时具备导电性能和粘结性能的胶黏剂,它可以将多种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使被连接材料间形成导电通路。它是通过将导电填料填充在有机聚合物基体中,从而使其具有与金属相近的导电性能。与普通导电聚合物不同的是,导电胶要求体系在储存条件下具有流动性,通过加热或其他方式可以发生固化,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连接。 1.导电胶的产生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元件不断向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器件集成度不断提高,要求连接材料具有很高的线分辨率,传统的连接材料Pb /Sn焊料只能应用在0 . 65mm以下节距的连接, 无法满足工艺需要;连接工艺中温度高于230℃产生的热应力也会损伤器件和基板,此外,Pb /Sn焊料中的铅为有毒物质。人们迫切需要新型无铅连接材料。 导电胶作为一种Pb/Sn焊料的替代品应运而生。与Pb /Sn焊料相比,它具有五大优点:(1)线分辨率大大提高,能适应更高的I/O密度; (2)涂膜工艺简单,连接步骤少; (3)固化温度低,减少能耗,避免基材损伤,可应用在对温度敏感的材料或无法焊接的材料上。 (4)热机械性能好,韧性比合金焊料好,接点抗疲劳性高; (5)与大部分材料润湿良好。 2.导电胶的组成 导电胶一般是由基体和导电填料两部分组成, 2.1 导电胶的基体 基体包括预聚体、固化剂(交联剂)、稀释剂及其他添加剂(增塑剂、偶联剂、消泡剂等)。 预聚体是导电胶的主要组分之一,它含有活性基团,加入固化剂后可以进行固化。预聚体固化后形成了导电胶的分子骨架,同时提供了粘接性能和力学性能的保障,并能使导电填料粒子形成通道。常用的聚合物基体包括环氧树脂、酚醛类树脂、聚酸亚胺、聚氨酷等。与其他树脂相比,环氧树脂具有稳定性好、耐腐蚀、收缩率低、粘接强度高、粘接面广以及加工性好等优点,因此,环氧树脂是目前研究最多、使用最广的基体材料。但是环氧树脂具有吸湿性,且耐热性较差,所以对环氧树脂进行改性,通过对环氧树脂主涟结构和取代基进行调整,得到综合性能更高的改性树脂的研究正在开发中。 固化剂是多官能团化合物,可以连接预聚体,形成网络结构,也是固化后体系的一部分。 稀释剂是导电胶的另一个重要组分。它可以调节体系的粘度,使导电粒子能较好的分散在基体树脂中,同时在导电粒子和胶层及被粘接电子元器件间形成了良好的导电接触。稀释剂分为活性稀释剂和非活性稀释剂两类,其中活性稀释剂含有活性端基,可以参加交联反应,固化前不需去除,固化后成为体系的一部分;非活性稀释剂不参与交联,仅起调节作用,固化前需要除去。 预聚体、交联剂和稀释剂是固化过程中体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提高导电胶的性能,有时还需加入偶联剂、增塑剂、消泡剂等各种添加剂。 偶联剂可改善导电填料在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性,同时还能改善导电胶的表面性能,增加界面的粘附性能。加入增塑剂可以提高胶层的柔韧性和粘接强度。消泡剂在导电胶的制备过程中,可降低表面张力,消除物料混合过程中产生的泡沫。 2.2 导电填料

氟碳树脂论文:光固化水性含氟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涂料的制备与研究

氟碳树脂论文:光固化水性含氟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涂料的制备与研究 【中文摘要】现代涂料发展的方向是高性能、高效能、高环保、低污染、无公害、节省能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传统的溶剂型涂料无法满足环保的要求,将被新型的水性涂料,高固体份涂料以及粉末涂料等代替。氟碳涂料具有良好的附着力与优异的耐候性、耐热性、耐化学腐蚀性、抗氧化性,并且具有低的表面能,有一定的耐玷污性,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光固化技术因其高效的性能,被大量应用于涂料工业。本研究合成了一种可光固化的水性含氟聚氨酯-丙烯酸(WUVPFUA)树脂,将其制备成水性涂料,固化成膜后,以一系列的检测手段研究了漆膜性能。首先,以不同的含氟丙烯酸单体合成了支链长短不一的两类高固体份含氟羟基丙烯酸树脂(PFA)。通过在丙烯酸聚合物中引入含氟基团,并控制含氟单体用量,合成了氟含量为5%-15%的一系列侧链不同含氟丙烯酸树脂。利用红外分析仪(FTIR)深究了所合成树脂的反应的程度,树脂中的双键反应完全,并证明了氟原子的存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测定所合成树脂的分子量,显示其数均分子量可控制在3000~20000,分子量分布可控制在1.5-2.0。讨论了溶剂、单体、引发剂等的种类和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单体滴加速度、酸值等合成工艺条件对树脂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以及树脂粘度的影响。通过控制分子量,PFA既可直接用于制备成高固体份含氟涂料

使用,又可作为制备水性含氟光固化树脂涂料的预聚体。将合成的树脂与一定量的HDI缩二脲多异氰酸酯固化成膜,测定涂膜各项性能, 其综合性能较常规的丙烯酸树脂涂料好。以含氟羟基丙烯酸酯树脂预聚体为基础,利用异氰酸酯进行接枝,合成了异氰酸官能团封端的中 间体。然后,通过羟基丙烯酸单体封端制备出端双键的光固化含氟树脂。反应过程中引入亲水性链段,实现树脂的水性化。讨论了接枝反应和封端工艺的影响因素,并将合成树脂与光引发剂配合,通过光固 化机成膜,研究漆膜性能。结果表明:1、FTIR分析表明所合成树脂中氨酯键与双键同时,具有光固化活性;2、热重(TG)分析,发现漆膜的热分解主要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丙烯酸酯-聚氨酯键结构分解,第二阶段主要为含氟链段分解;氟原子的引入提高了树脂的耐热性能;3、以静水接触角测试涂膜表面性能,证明氟原子的引入,增加了树脂涂膜表面的接触角;4、探讨了光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固化性能的影响,当光引发记用量在1%时,成膜性能最好;经检测固化后涂膜的各项性能,表明合成了一种表面能低,拒水拒油好,且耐热性能和化学稳定性优异的高耐沾污性可光固化的水性含氟涂料。 【英文摘要】The direction of modern coat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tends to be of high-performance, high efficiency, environment-friendly, low pollution, no public harm, energy-saving, which accords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solvent-based

紫外光固化银包铜粉导电胶的制备及研究

紫外光固化银包铜粉导电胶的制备及研究 苏晓磊;张申申;边慧 【摘要】以银包铜粉和环氧丙烯酸树脂为原料制备导电胶浆料,采用丝网印刷将 浆料涂覆到载玻片上,置于紫外光下固化获得导电涂层。利用 SEM 和四探针电阻测试仪对固化后导电胶的微观结构和电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银包铜粉质量分数为70%,导电胶固化完全,制得的导电胶电阻率最低为1.135×10–3Ω·cm,涂层厚度为140μm。%The UV curing pastewas prepared using silver-coated copper powderandepoxy acrylic resin as raw materials to study the property of UV curing conductive paste. The conductive coatingwasreceived by the UV curing of prepared paste on the glass slide by screen printing. The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were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four probe resistance tester,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that when themass fractionof silver coated copper powderis 70%, the resistivity of conductive paste reachesthe minimum value, 1.135×10–3Ω·cm, and theconductive coatingthicknessis 140μm. 【期刊名称】《电子元件与材料》 【年(卷),期】2017(036)002 【总页数】4页(P65-68) 【关键词】导电胶;紫外光固化;银包铜粉;电阻率;微观结构;电学性能 【作者】苏晓磊;张申申;边慧

一种改性银包铜导电粉环氧导电胶及其制备方法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说明书 (10)申请公布号CN 114456736 A (43)申请公布日2022.05.10 (21)申请号CN202210146753.8 (22)申请日2022.02.17 (71)申请人安徽大学 地址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九龙路111号安徽大学新区 (72)发明人陈平范伟严满清谢劲松高光亚 (74)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51)Int.CI C09J9/02 C09J163/02 C09J11/04 C09J11/06 C08G59/68 权利要求说明书说明书幅图(54)发明名称 一种改性银包铜导电粉环氧导电胶 及其制备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适用于胶粘剂技术领域,提 供了一种改性银包铜导电粉环氧导电胶, 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双酚A型 环氧树脂20~35%,片状银包铜导电粉

35~47%,球状银包铜导电粉10~15%,氮 掺杂石墨烯0.5~1%,偶联剂1~2.2%,稀 释剂10~12%,固化剂5~8%,固化促进剂 0.5~1.5%、消泡剂0.4~0.5%,本发明还提 供了一种改性银包铜导电粉环氧导电胶的 制备方法。本发明实施例以片、球状导电 银包铜粉代替银粉作为主要导电填料,在 维持导电效果的同时还能防止电迁移和降 低纯银的生产成本,片、球状导电银包铜 粉与氮掺杂石墨烯的复合导电填料搭配, 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增加了导电网络, 固化促进剂的选用增加了导电胶的稠度, 防止导电填料的沉降。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公告日法律状态信息法律状态 2022-05-10公开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2022-05-27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 类):C09J 9/02专利申请 号:2022101467538申请 日:202202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纳米银-石墨烯导电胶的制备及电学性能研究

纳米银-石墨烯导电胶的制备及电学性能研究 纳米银/石墨烯导电胶的制备及电学性能研究 导电胶是一种能够导电的黏合剂,常用于电子元器件的制造和修复。近年来,纳米银和石墨烯在导电胶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将探讨纳米银和石墨烯导电胶的制备方法及其电学性能。 首先是纳米银的制备。纳米银是指平均粒径在1到100纳米范围内的银颗粒。目前纳米银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化学还原法、光化学法、气相法等。其中,化学还原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在化学还原法中,常用的还原剂有多种选择,如柠檬酸、亚硝酸钠等。通过调控反应温度、时间、还原剂浓度等条件,可以得到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纳米银颗粒。 其次是石墨烯的制备。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单层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机械性能。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包括机械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热裂解法等。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当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化学气相沉积法中,通过在金属基底上加热时,将碳源气体(如甲烷)注入反应室,并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使其在金属基底表面生成石墨烯。 接下来是纳米银/石墨烯导电胶的制备。一种常用的方法 是将纳米银和石墨烯分散在一种黏性介质中,如丙烯酸树脂或聚乙烯醇。首先,将纳米银分散在溶剂中,并加入表面活性剂以防止纳米银颗粒的聚集。然后,将石墨烯分散在另一个溶剂中,并加入相应的分散剂。最后,将两种分散液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纳米银和石墨烯均匀分散在黏性介质中。经过搅拌和干燥后,即可得到纳米银/石墨烯导电胶。 最后是纳米银/石墨烯导电胶的电学性能研究。导电胶的

电学性能主要包括导电性能和稳定性。纳米银和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因此将其应用在导电胶中,可以显著提升导电胶的导电性能。研究表明,导电胶中纳米银的体积分数和颗粒的尺寸对导电性能有较大影响。此外,石墨烯的添加可以增强导电胶的机械性能和稳定性。 总结一下,纳米银/石墨烯导电胶制备方法包括纳米银和 石墨烯的制备及其混合的步骤。制备的关键是要控制好纳米银和石墨烯的分散状态和含量。在电学性能研究方面,导电胶中纳米银和石墨烯的体积分数和颗粒尺寸对导电性能有较大影响,石墨烯的添加可以增强导电胶的机械性能和稳定性。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纳米银/石墨烯导电胶在电子领域的应用, 以实现更广泛的技术应用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纳米银/石墨烯导电胶的制备方法包括纳米银 和石墨烯的分散和混合步骤。通过控制纳米银和石墨烯的分散状态和含量,可以制备出均匀分散的导电胶。在电学性能研究方面,纳米银和石墨烯的体积分数和颗粒尺寸对导电性能有重要影响,而石墨烯的添加可以提高导电胶的机械性能和稳定性。未来,进一步研究纳米银/石墨烯导电胶在电子领域的应用将 有助于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实现更广泛的技术应用

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近年来,绿色发光材料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成为一项前沿领域。本文将介绍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的设计原理、制备方法以及性能特点,并展望其在光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首先,我们来了解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的设计原理。绿色发光材料常常是由稀土离子掺杂到晶体基质中实现的。稀土离子的能级结构决定了其在被激发时发出的特定波长光。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的设计就是通过选择合适的稀土离子并搭配相应的晶体基质,使其在近紫外光激发下发出绿色光。这需要充分考虑稀土离子的能级结构、晶体基质的性质以及光学过程等因素,并进行合理的匹配。 其次,我们来讨论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绿色发光材料通常是通过固相反应、溶胶-凝胶法、熔盐法等途径制备得到的。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合适的反应条件,如温度、时间、反应物物质比等,以获得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绿色发光材料。此外,表面修饰和包覆技术也是制备高性能绿色发光材料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光学效率以及抗光热性能。 然后,我们来分析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的性能特点。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具有较高的光学效率和较窄的发射光谱。在光学性能方面,这些材料通常具有较长的荧光寿命、较高的内部量子效率和较高的发光强度。此外,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还具有较好的光电性能、较低的能耗和较长的使用寿

命等优势。这些性能特点使得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在LED 照明、显示技术、激光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最后,我们对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近年来,绿色发光材料在LED照明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传统的绿色发光材料在近紫外波段的光电性能有限。因此,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的研究是提高绿色LED光效和色彩还原性的重要途径。此外,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还可以用于显示屏技术,提供更高亮度、更丰富色彩的显示效果。同时,它们还可以有助于激光器的发展,实现更小体积、更高功率的激光器器件。 综上所述,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对于提高光电子器件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突破,为LED照明、显示技术及激光器等领域的应用带来新的机遇 总之,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具有高光学效率、窄发射光谱、长荧光寿命、高内部量子效率和强发光强度等性能特点。它们在LED照明、显示技术和激光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LED光效和色彩还原性,并为显示屏技术提供更高亮度和更丰富色彩的显示效果。此外,它们还可以推动激光器的发展,实现更小体积、更高功率的激光器器件。随着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近紫外激发绿色发光材料的研究将获得更大突破,并为光电子器件的性能提升带来新机遇

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

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进展 摘要水凝胶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的聚合物材料,它在水中能够吸收大量水分而溶胀,并在溶胀之后能够继续保持其原有结构而不被溶解。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能,水凝胶自人们发现以来,一直被人们广为研究。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在水凝胶制备和在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并对水凝胶的应用前景做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水凝胶药物释放壳聚糖染料吸附 凝胶按照分散相介质的不同而分为水凝胶(hydro-gel)、醇凝胶(alcogel)和气凝胶(aerogel)等。水凝胶的分散相介质是水,它是由水溶性分子经过交联后形成的,能够在水中溶胀并且保持大量水分而不溶解的胶态物质。它在水中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分显著溶胀,并在显著溶胀之后能够继续保持其原有结构而不被溶解。[1]正因为水凝胶的这种特性,水凝胶能够对外界环境,如温度、pH、电场、磁场等条件变化做出响应。近年来,对水凝胶的研究逐渐深入。水凝胶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在载药缓释、环境保护方面有很大用途,而且在喷墨打印等方面也有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水凝胶的制备 (一)PVA水凝胶的制备 上世纪50年代,日本科学家曾根康夫最早注意到聚乙烯醇(PVA)水溶液的凝胶化现象。由于PVA水凝胶除了具备一般水凝胶的性能外,具有毒性低、机械性能优良(高弹性模量和高机械强度)、高吸水量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因而倍受青睐。PVA水凝胶在生物医学和工业方面的用途非常广泛[2]。 龚桂胜,钟玉鹏[3]等人利用冷冻-解冻法制备了不同类型高浓度聚乙烯醇(PVA)水凝胶,研究了PVA水凝胶的溶胀率、拉伸强度和流变特性。他们发现不同类型的高浓度 PVA 水凝胶的力学性能相差较大,高分子量的 PVA 水凝胶的拉伸强度较低;这与低浓度的水凝胶相反。徐冰函[4]首先制备PVA水凝胶,再以PVA 水凝胶作为载体利用反复冷冻的方法成功制备含有二甲基砜的PVA水凝胶。实验制备的MSM/PVA水凝胶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并且可以用于人工敷料的制备。同时研究发现,二甲基矾在PVA水凝胶内缓慢释放,24h后释放量可达55%以上。体外细胞实验证明MSM/PVA水凝胶对细胞无毒副作用,对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以1%MSM用VA对细胞的增殖能力最强。

紫外LED光源的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

紫外LED光源的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 紫外LED(Ultraviolet Light Emitting Diode)光源是一种发出紫 外光的电子器件。它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寿命长、光谱纯净等特点,被 广泛应用于荧光材料激发、紫外线照射、光固化、紫外光源等领域。本文 将主要从紫外LED光源的设计和制备技术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紫外LED光源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选择合适 的材料。紫外LED的材料一般使用氮化镓(GaN)等半导体材料。其次是 设计合适的器件结构。常用的结构包括p-n结、多量子阱结构等。根据需 要选择适当的结构可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和发光强度。此外,还需根据工 作波长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衬底材料,以避免波长漂移和波长纯净度不高的 问题。 紫外LED光源的制备技术也是关键的研究内容。其中,首先是材料生 长技术。常用的生长技术包括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金属有 机化学气相外延(MOVPE)等。这些技术具有在高温下生长高质量的氮化 镓材料的优势。其次是微制造技术。微制造技术包括光刻、腐蚀、沉积等 工艺,能够制备出高精度、高亮度、高可靠性的纳米级紫外LED器件。最 后是封装技术。封装技术主要包括透明树脂封装和晶圆级封装两种。透明 树脂封装是一种常用的封装技术,可以通过注射树脂将器件封装起来,以 提高外部环境对器件的保护。晶圆级封装则是在半导体生长过程中进行封装,可以提高器件性能和生产效率。 在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一些问题。首先是光电转换效率。由于紫 外光源的功耗一般比较高,因此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次是提高器件的发光强度。发光强度和材料生长技术、器件结构设计、 封装技术等密切相关,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此外,还需要关注器件的

太阳能电池金属化浆料区别与改进路线

太阳能电池金属化浆料区别与改进路线 摘要:光伏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以效率和成本为驱动引导的。从技术角度来看看,新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当前的热门趋势N-TOPCon,异质结,以及基于这些基础上的先进电池技术,如全背接触和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无论哪种结构电池,其浆料是关键材料,直接关系着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金属化浆料对电池制备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光电转换效率;接触电阻;导电膜介质层 1.引言 尽管光伏电池技术路线不断迭代,效率不断提升,但基于晶硅电池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工序并未改变。即清洗制绒、扩散制绒、钝化镀膜、金属化四大步骤。扩散是主要的掺杂手段,并由此衍生出磷扩与硼扩。由于发射极与非发射极区对掺杂浓度的要求不同,衍生出SE(选择性发射极)技术。钝化则是有效应对载流子复合的关键,PERC电池AL2O3发挥关键作用,TOPCOn电池中氧化硅(隧穿氧化层)+多晶硅是钝化质量的关键。金属化对应各类电池进步,主要是工艺与材料的耦合。目前电镀铜、银包铜可能会成为主流过度路线。本文重点从金属化浆料的特性出发,从高温浆料、低温浆料、银粉银浆国产化、接触及非接触式几个方向进行阐述。 1.光伏银浆定义及分类 光伏银浆是光伏电池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属于电子浆料的一种,主要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制成栅线,作为光伏电池的电极。根据光伏银浆位置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正面银浆及背面银浆其中,背面银浆能够实现国产化而正面银浆尚未完全实现研磨是制备光伏银浆过程中的核心工艺,决定最终产品质量好坏,光伏银浆属于电子浆料的一种,电子浆料产品是冶金、化工、电子技术的集合,应用范围较广,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材料。光伏浆料主要分为光伏银浆与铝浆,是影响光伏转换效率的重要材料之一。光伏浆料主要作为电极,起到将阳光照射时产生的

银包铜粉和银粉电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银包铜粉和银粉电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银包铜粉和银粉是一种常见的电子材料,它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热导性能。银包铜粉是将细小的铜颗粒包裹在银粒子的表面形成的复合材料,而银粉则是由纯银颗粒组成。在电子领域,这两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导电胶、电导膏、电路线路的印刷等方面。 银包铜粉与银粉相比,具有更低的电阻值和更高的导电性能。这是因为银包铜粉中的铜颗粒相对于银颗粒来说更小,形成了更多的导电路径,从而降低了电阻。此外,银粉中的铜颗粒会造成在高频电流下的电阻上升,而银包铜粉则能有效地降低这种现象,提供更加稳定的导电性能。 除了电阻特性,银包铜粉和银粉还具有良好的热导性能。它们能有效地传导电子器件产生的热量,保持电子器件的稳定运行温度,防止过热损坏。此外,银包铜粉和银粉还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不易氧化和腐蚀,能够在恶劣环境下长时间稳定工作。 在实际应用中,银包铜粉和银粉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元器件、电路板和导电胶等领域。它们不仅可以提高电路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能够增强导电材料的导电性能。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银包铜粉和银粉作为

关键材料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因此,本文将对银包铜粉和银粉的电阻特性进行详细的讨论和比较,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1.2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本文所涉及的各个章节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概述文章内容、介绍银包铜粉和银粉电阻的背景和意义,并明确本文的目的。 正文部分分为银包铜粉的电阻特性和银粉的电阻特性两个小节。在银包铜粉的电阻特性部分,可以介绍银包铜粉的制备方法、其电导率和电阻率等相关性质,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在银粉的电阻特性部分,可以类似地介绍银粉的制备方法以及其电导率和电阻率等性质。 结论部分则通过比较银包铜粉和银粉的电阻特性,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并对它们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总体来说,本文的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每个章节之间有明确的逻辑关系,有助于读者对银包铜粉和银粉电阻的特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可以编写为:

紫外光固化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的应用

紫外光固化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的应用 摘要:目前关于紫外光固化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的工程实践和施工工艺方面 的报道相对较多,而对于基体材料、软管制作、固化反应的研究和修复后管道性 能的研究较少。高性能材料仍然依赖进口。笔者从紫外光固化非开挖管道修复技 术的技术特点、固化机理、工程实践、修复后管道性能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入手,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通过对该技术整个过程的介绍,为实际工作 中的材料选择、软管制作、施工工艺选择和修复后管道性能检测验收提供借鉴, 达到提高修复后工程质量的目的,也期望能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 支持,进而推进该技术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紫外光固化;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应用 1技术特点 紫外光固化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节省时间,效率高。紫外光固化非开挖管道修复作业可连续进行,效率高。对于小口径管道的修复,从工厂制备内衬软管到现场铺设固化,一般24h左 右即可完成,可大大缩短管道修复时间。 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修复过程中不需挖开地面,对城市交通和周边 居民生活影响较小,可以很好地提升城市管道修复形象,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自动化程度高,施工安全性高。修复过程可通过计算机控制,节省人力 资源,施工效率和精准度较高。工人下井作业时间大大缩短,有效保证了作业人 员的生命安全,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4)修复后管道性能优异。内衬软管耐腐蚀、强度高,设计寿命一般在50年 以上。修复后管道是一个整体,严密性和防渗性能优良,并且管道表面光滑,提 高了水的通过能力。

5)施工费用高。紫外光固化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虽然施工方便,但是原料 价格昂贵,有些质量更好的原料目前还依赖进口,因此整体工程费用较高。 6)无法在变管径管道中连续施工。由于内衬软管管径均匀,在待修复管道 管径不均匀的情况下施工后会产生褶皱或裂纹,影响修复后管道的整体性能,因 此紫外光固化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不适合在变管径管道中连续施工。 2紫外光固化修复工艺施工流程 (1)施工准备。施工前对现有检查井及管道进行截流,进行引水、排风、 管道清理。施工人员应经过有限空间作业培训批准,并配备相应的有限空间作业 设备。UV固化修复工艺可直接解决的主要缺陷有腐蚀、断开、损坏和泄漏。当管 道内壁腐蚀严重、凹凸不平、交错时,应在修复前对管道内壁进行预处理。如果 管径太小,不能满足操作要求,可采用喷砂浆等机械操作方法对管壁进行预处理。当缺陷错开或侵入时,应在局部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机器人铣刀处理。 (2)铺设保护膜。管道内壁预处理完成后,方可铺设保护膜。在将内衬软 管拉入管道的过程中,保护膜可保护内衬玻璃纤维软管不被突出物划伤。 (3)拉入玻璃纤维衬里软管并安装气锁接头。将滑动滚轮放置在井下适当 位置,然后将轧制和预切割的玻璃纤维衬里软管从检查井井口缓慢拉入待维修管道,并在衬里软管两端安装气密带。 (4)软管增压和紫外线灯组的安装。连接压缩机和软管之间的供气管,给 衬里软管充气,并通过气压膨胀衬里软管。衬里软管在管道中膨胀成型后,打开 一侧的气密带,将台车式紫外线灯组装到衬里软管中,绑扎气密带,再次对衬里 软管充气加压。再次充气加压使衬里软管膨胀成形后,可通过设备车上的控制计 算机调试小车和紫外线灯组的操作。 (5)UV固化。养护前,应在内衬软管的两端、软管外壁与旧管内壁之间设 置1~2个密封圈,防止两管之间渗水。通过设置紫外线灯组小车爬行速度和软 管内温度的控制参数,并结合小车上的CCTV监视器,及时调整控制参数,使玻 纤内衬软管处于设定的硬化状态。紫外线灯组在衬里软管中的移动速度不得过快,

表面改性处理对银包铜导电涂层的性能影响

表面改性处理对银包铜导电涂层的性能 影响 摘要:目前,导电纤维素主要用作导电银填料,而银纤维素的特点是精度高,可靠性和导电性高。然而,银作为贵金属的材料价格昂贵,制浆成本上升,存在银迁移现象。铜作为一种低金属,具有导电性,接近银,环保,生产成本低,易于加工,但经过氧化后容易氧化和导电性降低的问题。铜粉是一种新型的导电功能材料,具有良好的晶体结构、晶体性能和机械性能。银包铜粉是一种核壳结构,具有铜的物理化学性质,导电率高,银抗氧化能力好,银离子运动速率低,制造成本低。 关键词:表面改性处理;银包铜导电涂层;性能影响 引言 随着微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导电浆料在太阳能电池正电极、柔性印刷电路板、厚膜集成电路、大型油气管道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导电浆料中导电粒子多为银粉,银电阻率较低,具有化学稳定性,然而银价格高昂,还存在银迁移现象,限制其应用领域。与之相比,金属铜价格便宜,电阻率也与银接近,但铜存在易氧化的缺点。因此对铜表面包覆银,既能解决铜氧化和银迁移问题,还能降低成本。除了考虑填料的价格,还应该考虑金属粉末的耐蚀性能,由于这是导电涂层的应用环境恶劣,一旦涂层出现损坏,金属填料会加速设备的腐蚀。因此为满足工程需求,制备出性能更好、价格低廉的导电防腐银包铜涂层迫在眉睫。 1银包铜粉的制备 铜粉的制备主要分为还原法和替代法。还原方法是将试剂添加到银离子溶液中,以刺激银离子还原和降解到基体表面,其中铜颗粒仅起辅助作用,不参与化学反应。常用的还原剂,抗坏血酸,甲醛,葡萄糖,水合磁铁等。虽然还原方法可以获得更高的银含量,但很难获得均匀分布的银层。它可以很容易地沉积在容器壁上或独立生长,所以银的利用率不高。在适当的溶液中,将银离子和铜离子还原沉

二硫化锡层状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的研究

二硫化锡层状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的研究 岳华聪;秦梓喻;曾大文 【摘要】为研发用于室温氨气气敏检测的气敏材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二硫化锡(SnS2)层状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 线光谱议(EDX)、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吸收光谱(UV)等手段对材料的结构、成分、光学带隙等进行表征,测试了材料在不同色光下的光响应以及在不同浓度氨 气气氛下的光电流.结果表明,该SnS2层状材料纯度高、形貌规整,且禁带宽度仅为2.1 eV.该SnS2层状材料对不同浓度的氨气均有着优异的响应,且最低可以检测50 ppm的氨气.%We prepared a tin disulfide layered material by a hydrothermal method to develop a gas sensing material used to detect ammonia at room temperature.We characterized the structure,component,and optical band gap of the material by X-ray diffraction(XR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energe-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X),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and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um(UV),and also tested the light response and the photocurrent of the material under different colors of light and at different ammonia concentrations,respectively.Results show that the tin disulfide layered material has high purity,and regular morphology,of which the forbidden band width is only 2.1 eV.Meanwhile,the material shows excellent response to ammonia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and can detect ammonia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50 ppm minimally. 【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

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综述了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讨论了其在导电、导热和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展望了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标签:石墨烯;复合材料;纳米银;制备及应用 石墨烯作为一种由单层单质原子组成的六边形结晶碳材料,其特殊性能的应用一直是近几年研究的重点。但是石墨烯的生产效率低,需经常将其进行改性,达到以较少的添加量获得更好性能的目的。其中,纳米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石墨烯在导电[1],导热方面的应用。而且纳米银的生产效率高,很好地解决了石墨烯/纳米银的生产问题,为石墨烯在诸多技术领域的应用拓展了空间[2]。 金属粒子由于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和极大的比表面积,在导电性和导热性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而纳米银颗粒,纳米银棒,纳米银线则可以在复合基体中形成网络通路,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1 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目前,石墨烯掺杂纳米银复合材料可以根据纳米银的形貌特征分为石墨烯/纳米银颗粒复合材料和石墨烯/纳米银线复合材料。纳米银的加入使得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以及石墨烯的表面硬度均得到了提高[3]。 1.1 机械共混法 机械共混法可分为搅拌法和熔融共混法。刘孔华[4]利用搅拌法制备得到石墨烯/纳米银线杂化物,在50 ℃下搅拌,升温至210 ℃,最后降至常温得到石墨烯/纳米银线杂化物。熔融共混法是利用密炼机或者挤出机的高温和剪切作用力下将石墨烯、纳米银和基材熔融后,共混得到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该方法用途广泛,适用于极性和非极性聚合物和填料的共混。并且纳米银的烧结温度在180 ℃,对于纳米银颗粒可以烧结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络结构。此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所需时间短,且纳米银线是单独制备,所以可以单独控制纳米银线的长度和长径比。但是由于是机械共混,纳米银在石墨烯材料中的分散性不是很好,且容易发生团聚,达不到形成大量网络结构的目的。 1.2 化学还原法 化学还原法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将金属纳米粒子附着在石墨烯表面的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在石墨烯表面化学还原一些金属前驱体,经常伴随原位复合法和溶液插层法。郑璐等[5]以联胺为还原剂制得纳米银插层的石墨烯。附着在石墨烯表面的银的粒径在20 nm左右。王宇鹏等[6]运用柠檬酸钠作为还原剂制得水溶性石墨烯/纳米银线杂化导电体。此方法得到的附着纳米银线直径在40 nm左右,

异佛尔酮二胺改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异佛尔酮二胺改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曾泽;钟荣;冯英锋;谢刚 【摘要】以异佛尔酮二胺(IPDA)、碳酸丙烯酯(PC)、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PUA),通过红外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UA合成的最优实验条件,对其光固化过程和涂膜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用7%的光引发剂Irgacure 184引发PUA固化时,其双键的最终转化率最高,可达93.7%;涂膜性能较好,表面干燥,硬度达到3H.%Using isophorone diamine (IPDA),propylene carbonate (PC),isophorone diisocyanate (IPDI) and hydroxyethyl acrylate (HEA) as raw materials,a novel UV-curable polyurethane acrylate (PUA) was synthesized,and characterized by FT-IR.The optimized synthesis condition of the PUA was studied,and their curing processes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were further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dosage of photoinitiator Irgacure 184 was 7%,whereby the final double bond conversion rate of the PUA could reach 93.7%.Meanwhile,the cured films had better properties such as dry surface and high pencil hardness (3H).【期刊名称】《涂料工业》 【年(卷),期】2017(047)006 【总页数】7页(P33-39) 【关键词】异佛尔酮二胺;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合成 【作者】曾泽;钟荣;冯英锋;谢刚

木器涂料用多臂腰果酚基光固化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木器涂料用多臂腰果酚基光固化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陈淼;章金凤;周巧华;刘仁;袁妍;刘晓亚 【摘要】A multi-arm cardanol-based resin(CC) was prepared by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 of cardanol and hexachlorocyclotriphosphazene (HCCP) at the presence of the catalyst.By means of epoxidation of unsaturated double bonds on long aliphatic chain of cardanol,a new multi-arm cardanol-based UV-curable resin was obtained by introducing acrylate groups through the ring-opening reaction with acrylic acid.The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resin was characterized by MALDI-TOF and GPC,the properties of photopolymerization activity,basic properties of coating and thermal stability were also studied as compared with the commercialized bio-based resin AESO (acrylated epoxidized soybean oi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polymer had higher double bond conversion,the cured film had better adhesion,hardness,gloss and flame retardancy as compared with AESO.%通过腰果酚(Cardanol)与六氯环三磷腈(HCCP)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了多臂腰果酚基树脂,并通过对腰果酚长脂肪链所含的不饱和双键进行环氧化,再通过与丙烯酸的开环反应引入丙烯酸酯基团,制得新型多臂腰果酚基丙烯酸酯(AECC).采用MALDI-TOF与GPC表征了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并与商品化生物基光固化树脂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AESO)进行了光聚合活性、涂料基本性能、热稳定性等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比AESO,该预聚体具有更高的双键转化率,涂层具有更优的附着力、硬度及光泽,并具有一定的阻燃性.

化学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化学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陈步明;郭忠诚 【摘要】As a fine surface treatment technology, electroless plating can yield uniform deposits on surface of conductor and non-conductive material, and the operation is easy, so it has been got great attention by industry and academia. In this paper,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electroless plating and applications of main electroless plating coating such as Ni,Cu,Co,Ag,Sn,Au and Pd electroless coatings are reviewed, development trends of electroless plating is also indicated.%化学镀作为一种优良的表面处理技术,能够施镀于导体和非导体材料,镀层均匀,操作简便,因此一直受到工业上和学术界的关注.综述了化学镀的研究现状和主要化学镀层的应用领域,包括化学镀镍、化学镀铜、化学镀钴、化学镀银、化学镀锡、化学镀金以及化学镀钯等技术,并提出了化学镀技术的发展趋势. 【期刊名称】《电镀与精饰》 【年(卷),期】2011(033)011 【总页数】6页(P11-15,25) 【关键词】化学镀;现状;研究方向 【作者】陈步明;郭忠诚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