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众多极微尘与刹那心识聚集、刹那生灭自性的此近取五蕴而

缘众多极微尘与刹那心识聚集、刹那生灭自性的此近取五蕴而
缘众多极微尘与刹那心识聚集、刹那生灭自性的此近取五蕴而

第九课

现在正在宣讲《中观庄严论释》的总义部分。在这里,首先要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学习中观和俱舍的时候都讲过,大家应该会明白。

胜论外道、数论外道、顺世外道等对真谛和假象的判断都各不相同。总而言之,什么叫做胜义谛和世俗谛呢?胜义谛是一切万法的真相,而没有到达真相时的一种虚妄现象,则称为世俗谛。比如,没有戴任何变色眼镜的人,见到雪山是白色的;戴琥珀色眼镜的人将雪山看成黄色;而戴更深色眼镜的人,把雪山看成桔黄色。同样的道理,世间的各种宗派,依靠不同的“变色眼镜”束缚着自己的相续,他们各自所见到的真相也就各不相同。

无有眼病的人见到的海螺是白色的,这就是胜义谛、胜义所见;有眼翳的人所见的海螺是黄色,这叫世俗谛、世俗所见。因为海螺的真相并不是黄色,白色才是真相,也即真正的胜义谛。所以,不论是心还是外境,如果所见是真正的本来面目,就叫做胜义谛;如果所见是虚妄的现象,就叫做世俗谛。对于二者之间的差别,大家应该清楚。

前文已经讲述了外道各派对胜义谛和世俗谛的认识方法。现在接下来论述佛教各派当中,一方面由于善知识的差别,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前世的因缘不同,有部宗和经部宗对于真谛——胜义谛的观点也并不究竟。

有部和经部认为:时间方面的无分刹那和外境方面的无分微尘必须存在;如果这二者不存在,万事万物的显现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如同没有毛线就不能形成氆氇一样,如果毛线存在,尽管是一根线、一根线的,最后氆氇也会存在。同样,如果真正的胜义——最细微的无分刹那、无分微尘不存在,世间万事万物也根本不会存在。因此,所谓的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即使胜义观察时也不能破坏。

其实,有部与经部的论师们只不过是缘众多极微尘与刹那心识聚集、刹那生灭自性的此近取五蕴而想当然地认为是我而已,

从最究竟的观点来讲,有部和经部也不承认“我”是存在的。那么,所谓的“我”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他们认为:如果详细观察,其实“我”是众多微尘和刹那心识的积聚,是具有毁灭性的一种法;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众多微尘和刹那心识积聚的五蕴1,被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是“我”。

这就是有部和经部的观点:依靠理证智慧详详细细分析时,所谓的五蕴只不过是许许多多的微尘和刹那心识的积聚,依靠此五蕴积聚的“我”根本不可能存在,而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则是存在的。在小乘《阿含经》或其他经典中1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都是如此承许的——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应该存在,而所谓的“我”,在还未证悟无我之前,每个众生不可避免地对五蕴假合执著为“我”,但以智慧进行剖析时,“我”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认为除此之外的我(指外道所许之我)不可得,

世俗当中,五蕴假合的“我”是存在的,除此以外,外道所说的“我”根本不可能存在。当然,有些外道认为,世间上“创造者的我”存在;有些人认为,“神我”存在等等,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但诸如此类的种种说法,通过现量、比量根本得不到。

由于这(指外道的我)与他们自诩的我(指五蕴之我)之法相不符合,因而与它绝非一体。

为什么外道所说的“我”不存在呢?因为外道所承许的“我”是常有的、享受万法的,这种“我”与众生自认为存在的五蕴假合的“我”,其法相完全不同。

凡夫众生所谓的“我”,只不过是把五蕴的聚合执著为“我”。而外道承许的“我”,是常有的、自在的、独立的、享受万事万物的,它是一切万法的根本,或一切万法的创造者,这种“我”绝对不可能存在。因此,这两种“我”绝非一体。

所以,他们认定(外道所许的)具有恒常、唯一、自在等特征的我实属子虚乌有。

有部和经部认为:外道所承许的常有自在的“我”根本不可能存在。

因此,佛教与外道之间,在“我”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上有很大差别。不管是外道的哪一个宗派,他们都认为“我”肯定是存在的;而佛教当中,即使最低层次的有部宗和经部宗,他们在胜义当中观察时,所谓的“我”也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麦彭仁波切在顶礼句中说:释迦牟尼佛的无我狮吼声,任何外道也无法堪忍。

(从胜义的角度来说,)此宗承许以我而空的所有最极微尘与最极微识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而且极微尘也是刹那性,并认为通过修人无我的正道便可使以坏聚见为根本的轮回烦恼荡尽无余,依此脱离三界轮回,无取而证得涅槃果位。

有部和经部认为:所谓的胜义谛就是最细微的微尘和最细微的心识,这二者必须存在。所谓的“我”在两种极微上是空的,不可能存在,而两个极微其实也是无常的、刹那性的。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小乘认为: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就是胜义谛,他们对于两个极微并未证悟为空性,但是证悟人无我的阿罗汉应该是存在的。麦彭仁波切在很多中观论典,尤其在《定解宝灯论》当中也是如此承许的。

但在这一问题上,萨迦派和格鲁派的大德却有一些不同的说法。萨迦派全知果仁巴认为:阿罗汉已将自相续粗大和细微的蕴全部证悟为空性,既然如此,他们对两个极微也应该证悟。由于没有证悟的缘故,《俱舍论》对于获得阿罗汉果位的解脱道也未宣说。全知果仁巴在《中观总义》当中讲到了这种观点。格鲁派也同样认为:从断除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的角度来讲,在没有证悟两个极

微为空性之前,不可能断除遍计我2,所以证悟人无我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俱舍论》并未宣说证悟人无我的道。

虽然格鲁派和萨迦派都有各自不同的一些观点,但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来讲,小乘最有力的论典就是《俱舍论》,依靠它来修持,必定会获得阿罗汉果位。实际上,按照小乘《俱舍论》有关人无我的道理进行修持,最后可以断除坏聚见。也就是说,可以从根本上断除《入中论》所说的我和我所的萨迦耶见,如果已经断除了萨迦耶见,那么转生于轮回的所有烦恼也会随之断除。

《俱舍论》中也讲,萨迦耶见是轮回的根本、一切烦恼的根本。对此,《俱舍论自释》以及各大讲义都引用了很多教证加以说明,大家应该非常清楚。既然萨迦耶见已经断除,获得有余罗汉和无余罗汉的声闻乘果位也是无需丝毫怀疑的。

这些有实宗论师在讲述无实空性等经文时,

虽然小乘对于个别宣说空性法门的经典并不否认,但对宣说无实、空性法门的《心经》等《般若经》进行解释时,并不承认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因为他们认为最细微的微尘和最细微的心识应该实有存在。

所以,他们对此作了如下解释:

则一概解释成微量或鲜少之义等。

对于佛经中“一切万法皆为空性”、“一切万法皆为无实”等词句,他们解释说:一切万法当中,实有的量非常微薄或者实有的数量非常鲜少。

他们讲解说:一切有实法是下劣的,故而称无实(意为以下劣加否定词,其实还是不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是微量呢?因为有实法的本体是下劣的,以低微加上否定词,因此称之为无实。

比如有些人并非没有胆子,只不过胆子很小,人们都会说:“不要带着他,他遇到怨敌的时候没胆子。”又比如力气很小的人,人们会说:“这个人没有力气。”所以,万法的本体并不是全部为空性,只不过有实法的含量很少,故而称之为空性、无实。他们是这样解释的。

因为在现阶段此等均是无稳固性可言的缘故。

这些有实法的稳固性特别脆弱,是刹那刹那改变的,所以,人们都说“这是无实法”、“这是空性”。小乘有部宗对《般若经》中所说的空性,用“微量”和“低劣”来解释。

或者说,由于一切有实法中多数无有实质(意为经中是就大多数而言的),因此说是无实,其原因是前际已经过去、后际尚未产生。

为什么称为鲜少呢?很多经典中说,一切有实法大多数是没有实质的。因为过去的法已经灭尽、未来的法还未产生,现在的法并不是很多,而是很少很少,因此承许为“鲜少”。他们对《般若经》所说“一切万法皆空”、“一切万法2此遍计我与外道所许的遍计我有所不同,属于是格鲁派的一种特殊观点。

无实”的密意,作出了这样的解释。

现在泰国和斯里兰卡的有些人,对《般若经》的观点也是这样解释的。我当时在泰国与个别论师交谈的有些问题,在《泰国游记》里面讲过一些。我们当中的有些道友也去过这些国家,也学习过一些小乘论典,不过这些人可能只是学了如何化缘,真正的见修行果方面学没学过也不太清楚……

他们认为:现在的法很少,未来和过去的法占大多数,所以就叫做无实。作为人来讲也是如此,现在活着的人比较少,已经死去的人比较多。我有一天跟别人开玩笑说:“从我们学院来说,在将近20年的时间当中,已经死了的人比较多,恐怕已经可以分成一个区了。”因此,过去、未来的数目比较多,现在存活的数目是很鲜少的。按照经部宗的观点,“一切万法皆空”、“一切万法无实”的密意,就是从现在的法很少来解释的。

这以上,小乘有部宗和经部宗对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判断,以及他们的究竟论据已经介绍了。

唯识宗:这一宗派认为,无而显现的能取所取是遍计所执法,为世俗谛;而能取所取之现基——最究竟的自明自知依他起心识则是以外境所取与执著它的能取来空的,是圆成实,也就是胜义谛。

唯识宗的观点是什么呢?他们最主要的观点,可以包括在三大法——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当中,依靠这三种法,可以涵盖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

他们所承认的三种法到底是怎样的呢?能取所取所摄的一切法,就像外面的毛发一般显而无有自性——虽然显现,但真正去观察时,没有一丝一毫的自性,这就是遍计法,也叫做世俗谛。各种如毛发般的能取所取是依靠什么显现的呢?依靠自明自知的依他起——阿赖耶识而显现的。所谓的遍计法——能取所取所摄的显而无自性的一切法,在依他起上根本不存在,从不存在的这一角度叫做圆成实,也叫做胜义谛。

对于唯识宗的胜义谛和世俗谛应该如此观察:现在的瓶子、柱子等外面万事万物的所取显现,与执著瓶子、执著柱子的能取显现,这些迷乱的显现就叫做遍计法;这些显现的根源就是我们的心——自明自知的阿赖耶识,也叫做依他起3;在依他起上,万事万物的假象遍计法丝毫也不存在,就是所谓的圆成实4。

实际上,由于唯识宗承许自明自知的心完好无损地存在,在这上面,遍计法根本不可能存在,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他空派。

他们认为:如果作为轮涅所有现分之现基的这一心识也不存在,那就成了空中鲜花一样,唯识宗与小乘在承许实有的现基上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他们也认为:自明自知的心识或者轮回和涅槃显现的本基——依他起心识一定要存在,也就是说,显现万法的基一定要存在。

3依他起,分清净依他起和不清净依他起。

4圆成实,有无倒圆成实和不变圆成实。

小乘认为: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必须存在,不然,就像没有毛线的氆氇一样,万事万物也不应该存在了。而唯识宗对于无情法已经抉择为不存在,但是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识一定要存在,否则,万事万物就会如同空中的鲜花一样,有从无因无缘中产生的过失。而中观自续派认为:唯识宗所承认的依他起和小乘所承认的两个极微都是不存在的,但是,万事万物显现的一种现分应该存在。

这些观点都是不究竟的。也就是说,除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以外,其他的中观自续派、唯识宗、经部宗、有部宗,还有世间上各宗各派的外道观点都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万法显现时一定要有一个法作为“现基”,如果这一“现基”不存在,任何法都将无法显现。这种观点,就是中观应成派的所破对境,将中观应成派称为显宗至高无上的宗派的原因也在于此。

现在的世间人,比如,物理学家认为最极微的一种东西应该存在,如果这一点不存在,所谓的物质根本不可能形成。天文学家,像以前的哥白尼,他们认为天体要形成,必须要有一个很小的宇宙核作为基础,这是天体形成的根源,否则,庞大的宇宙世界根本无法形成。佛教当中,唯识宗和小乘虽然在承认“我”方面与外道存在很大差别,但在承认现基方面没有多大差别。

中观应成派认为,需要将所有的现基、所有的根源一并拔除。对这个问题,大家不应该仅仅在口头上说一说,而应该真正从内心当中认识到这一点。希望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习这部《中观庄严论》,挖掘其中的深义。这样一来,自己的修行也好,对世界的了解也好,对于整个佛教的深奥道理等很多方面,依靠《中观庄严论》这一钥匙完全可以打开。

我希望大家在听闻的过程中不要打瞌睡的原因就在这里。不然,我们在这里分“宝珠”的时候,有些人已经睡着了,等一会儿分完以后:“啊!我的一份跑哪儿去了?我怎么没有得到啊……”

为此说唯识是胜义谛。

因此,他们认为:自明自知的心识就是依他起,它是一切万法显现的根本因,也就是所谓的胜义谛,从最究竟来讲,这个因也必须存在。

对于心识以外异体的无情法,他们依据遮破微尘的理证等予以推翻,由此证明外境不成立。

唯识宗认为:除心识以外的微尘以及万事万物都是不存在的。这一点,他们是依靠遮破微尘的理证进行推理的。《释量论》和《中观庄严论》当中,都讲到了唯识宗最强有力的一个理证,就是对六种微尘进行观察的推理5。还有因明中讲到的显现理、俱缘理6,通过这些推理,可以推翻所谓的外境存在这一观点。

有人不免产生这样的想法:那么,高山围墙、住宅房屋等真实不虚、不可否认而显现的这一切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5《唯识二十颂》云:“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6也即“明知因”和“俱缘定因”。以明知因推理:现在所见之红色柱子,与能见之眼识一体,所显现的对境具有心之特征故,如同火与火的热性。以俱缘定因推理:对境蓝色与取蓝色之识非为他体,必定同时缘之故,如同二月。

有些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亲眼见到的高山、围墙、柱子、水瓶、胡萝卜等等,究竟存不存在呢?既然你们唯识宗承认一切都是心造的,又怎么会是心呢?如果一切都是心,我吃胡萝卜的时候是不是心吃心?外面无情法的这些现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对于上述问题,下面如此回答到:

这一切的一切在外界根本不存在无情法的自性,

这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众生迷乱心识前显现而已,实际上,外境的无情法根本不可能存在。这就是唯识宗的观点:万事万物的一切显现全部是迷乱心的自现而已,根本不可能存在单独的外境。

然而在迷乱者前却现似存在,犹如迷梦中的现相一般。

做梦的时候,外面有山,有胡萝卜、白萝卜……刚戒肉的时候,有些人每天都想吃牛肉,做梦的时候也在吃。但是正在做梦的时候,所谓的牛肉是否在外境上真实存在呢?根本不存在。在梦中根本没有杀过牦牛,怎么会有牛肉出现呢?根本不可能有。但是,对于正在做梦的人而言,外境是无欺存在的。

按照因明观点7,外面的一切迷乱显现,只不过是习气比较稳固而已。在这样的稳固习气面前,外境的的确确牢固存在。但真正来讲,所谓的外境根本不存在。有关如何不存在的道理,下文还会详细论述。

如此显现的原因也在于,明觉本体的心识本来犹如无垢宝珠一般,却被清净不清净的各种习气涂料染得面目全非,致使心识显出这样那样的行相,

各种各样的山河大地究竟是如何显现的呢?显现的来源就是唯识宗所承认的依他起,也就是说,没有被能取所取染污的、如水晶珠一般清净的心。这样明清的阿赖耶识相当于无有垢染的宝珠一样,在每个众生的相续当中具足。

依他起的本体原本像宝珠一样清净无垢,但是这样的宝珠,有些被清净的染料染上了,有些则被不清净的染料染污了。比如,有些人对清净的习气串习以后,会显现极乐世界、铜色吉祥山、诸佛菩萨等等;而以不清净的习气染污串习以后,现在的娑婆世界,包括地狱、饿鬼的世界,全部都可以显现。

虽然是一个非常透明的水晶球,但被各种各样不同的染料涂上以后,既会变成黑的,也会变成红的。同样的道理,唯识宗认为:所谓的依他起被不同习气染污以后,整个外面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显现。

这就叫做依他起心识,与缘起的含义相类似。

学习《中论》的时候也介绍过,不是缘起的法一个也没有,不是空性的法一个也没有。清净的因缘具足时,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也是可以现见的;不清净的因缘聚合时,所有不清净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也是可以现见的。中观宗所承认的缘起,与唯识宗所承认的依他起基本相同。

因此,要了知唯识宗的观点,就必须通达遍计法、依他起和圆成实。在本7《量理宝藏论》云:现外境乃识本身,此者显现外无有,习气坚固不坚固,能立真实与虚妄。

论当中,麦彭仁波切通过言简意赅的方式,已经归纳性地给我们介绍了这三种法。

第九课

22、内道有部和经部在胜义中有所承认的情况下,通过修持是否可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其他宗派对此如何承许?

23、有部和经部论师对《般若经》等论典中所提到的“万法皆空”、“万法无实”如何解释?如此承许的理由是什么?

24、唯识宗对于二谛是如何建立的?他们依靠何种理论遮破外境微尘等法?

浅谈责任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浅谈责任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前言:责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责任作为备受人们推崇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着最基本的职业精神和商业精神。随着中国移动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责任作为一种人文积淀程度的考核指标,标识着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到一个员工的工作责任,无时无刻都在强调着责任的力量。对个人来说,承担责任,就是守住了生命最高的价值,对企业而言就是守住了基业常青的"魂"。由此,关注"责任"这一恒久话题,就具有了非凡的现实意义。 大家熟悉的白衣天使南丁格尔、人民战士雷锋等,他们的不平凡正来自于他们积累的平凡小事,而这些折射出的就是勇于奉献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一个人的责任感,体现在他是否时刻检查、检讨自己的工作,失误时,是否勇于承认,并立刻弥补和纠正;同时也体现在他对工作是否持续热忱和坚定不移,因为这个世界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事情。在企业里,领导团队有责任,有压力,才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握好大方向;部门主管有责任、有压力,才能化公司目标为部门目标,带领自己的小团队齐心协力实现公司目标;每一名员工有责任、有压力,才能让自己这颗必不可少的螺丝钉正常、稳定、高效地运行,才能创造性地完成每一项工作,来为企业创造更高质量的经济利益。 责任心是干好工作的前提,作为一名凯帝人,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心,直接影响到工作成效和企业发展前途。有了责任心就会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就会有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作为我们自己,不要总抱怨公司没有给我们机会,不妨仔细想一想,我们是否能够漂亮地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并且没有任何借口?是否平时就给领导留下了一个能够承担责任、勇于负责的印象?如果没有,你就不应该抱怨机会不垂青于你。可以说,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则是一个什么都做不好的人。工作中,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们所在的企业才会变得更加强大,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作业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姓名:于际都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学号:142002010229 对以下四个论述题的回答要作为一个附件,在线发送给我,时间截止 点是本课程第九周上课前。附件名称为:“考试”加上“你的名字”,如:考试张三。另请特别注意,第九周上课必须到课,并且将此考试 答卷打印好,写名字和学号交给我。 1、结合你看视频,对本课程的任意三节课的内容加以详述,说明哪 些地方使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大约500字) 在第一节课中,翟学伟老师先提到了过去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 为的方法,是在各个学科中分散地进行研究。而老师则是进行了一次 整合,从精神、文化、伦理、美学等方面研究上述问题。其研究特点为:以社会科学的方式进入,以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作为基础。接着 又给我们梳理了本门课的十个专题。 随后就展开了第一专题的讲解。提到两大文明形态:农业文明和 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即乡土文明或称为农耕文化,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晚清之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文明形态。而 工业文明指向的是现代化,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生产资料极大交换 的市场经济。在现代化历程中,还不能说请当今的中国人具有那些稳 定的心理与行为。故而只能寻找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下中国人相对稳 定的心理与行为。

农业文明的本质特点是:人对自然的亲近;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人的智慧在于调整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在农业文明下,人所需的物质资料全部从自然中获取,人想控制自然但却能力有限,只能尽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工业文明的本质特质: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人的大多数生活资料来自于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人不停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想人低头;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人的自毁在于发明和制造,让自然中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可鞥的东西变成可能。从农业文明到现代文明,中国人正在从一种稳定走向另一种稳定,但目前处于过渡期的不稳定状态。 中国人在文明进程中的心态有四个方面:自从近代化依赖,开始有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晚清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办实业,继而学习西方政治与社会制度,最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思;整个过程体现了对落后挨打的焦虑,赶超的急迫心情以及洗刷屈辱的决心;迅速的工业化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主题。而中国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农村空巢化,农业土地的侵占与侵蚀,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问题,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个人偏好发生深刻的改变等。 这是本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印象尤为深刻。我对老师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深度尤为赞服。老师不是拿教科书化的知识给我们讲解,而是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尤其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本

唯识学种子理论探析---理证

唯识学种子理论探析---理证 2008年04月24日佛教在线点击:次 前言 从佛教哲学的角度来看,宇宙间一切万法不外乎缘起和缘生的两大道理。所谓缘起,就是说明诸法的起因;所谓缘生,就是说明诸法的现象。佛说无一法非因缘生,由此表明一切事物现象的产生必有其因,宇宙万有诸法不同的现象,完全是因缘的组合。然而,宇宙诸法既然是因缘所生,那么,谁是诸法的亲因? 它又是如何生起的呢?这是很多学者都无法解答的问题。唯识学认为,能为诸法的亲因者,就是阿赖耶识中的“功能差别”。所谓功能差别者,就是种子;也就是种子的一种力量和作用。所以色法中的山河大地,心法中的见相二分,皆是阿赖耶识的功能种子的力量和作用生起的。不过种子生起的诸法,不同于外道认为的一因而生多法;或由多因而生一法。而是由各各不同的种子,生起各各差别的现象。就是说一法的生起,必有一法的自己种子为因。而这一法的种子,唯限于这一法的亲因,决不可为它法的亲因。所以说,所谓种子,就是本识中能亲生自果的功能差别,此功能差别的因,是根据人们无始以来的善恶行为而形成的。 一、种子名义的成立 种子说的成立,是唯识学的一个重要点。因为要建立三世轮回,建立因果循环不灭,就必须要成立一法,以联系过去现在未来,使其不断。同时,还需要能够保存行为业力,使其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失去它的效能。基于此一观点,就产生了“种子”说。此说使转凡成圣的要点,建立在除去杂染种子而增长清净种子,而唯识学中阿赖耶识的似一似常的自体安立,也是从种子说上成立的。 种子是什么呢?所谓种子者,就是第八阿赖耶识自体中所具有的一种能够生起诸法的功能。即一切有漏无漏的色心诸法,皆是从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现行生起。此第八阿赖耶识中生果的功能曰种子。也就是第八识自体分中有能够生起色心诸法之力量和作用的种子,犹如稻麦等种子能生芽叶,从喻立名,名为种子。若从其自体立名,则名为功能。所生色心诸法,从本识之种子而起现行;即其未生起现行,故喻名种子。如《成唯识论》云:“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白果功能差别。”即从各自种子生起各自现行,故亲生自果。色心诸法种子各各差别,同时其功能亦各各差别,故云功能差别。如是所谓种子者,能也,力也,用也。因此世间一切万法皆从此起。于此有三义说明:一、种子为力,非色非心;二、力遍宇宙,故种子亦遍宇宙。一念起用,宇宙森然,种子无尽,宇宙亦无尽。三、种子无长短大小之分,现行生起时,相由见带,故识心分别一生,即摄全宇宙,无一物不含摄,亦无一处不摄法界。 二、种子产生的三种异说 人生的生命,宇宙的万有,既由各自的善恶种子而变现,但是这些善恶无记的种子是怎么来的呢?关于种子的产生这个问题,慈氏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中说: 云何种姓?谓略有二种:一本性住种姓;二习所咸种姓。本姓住种姓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姓。习所成种姓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种姓。 在无著、世亲时代都无异见。到了世亲死后,诸师兴起了种种诤论,这里约举三种异说: 1、护月论师主张本有说。他认为第八阿赖耶识中所藏的一切有漏无漏的种子,皆由无始时来,法尔本来具有。并非从其它能熏之熏习而有。在经论中言有能熏法熏习有者,是说这能熏的法,熏习这本有的种

-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6岁的孩子是最难应付的了。从4岁-5岁可以看出孩子有显著的进步;但是从5岁-6岁很多大人怀疑他们好像停止了成长似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宛如一座山,有小坡、也有大坡,而6岁的孩子就处在大坡的年龄,这对他们而言是个混乱期。一旦超越这种混乱期就会步入另一个转折点,在到7岁之前应该会变成一个较规矩的家庭教育优秀作文选写作指导">小学生。这是因为“小学”的新生活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但相反的,孩子与父母为了适应这个新的生活都会经历各种困难。 人们眼中的6岁儿通常是粗鲁而忙碌的。不论做什么事他们总是全力以赴,甚至有人阻挠他们玩游戏时,他们还会毫不客气地把对方赶走;因此有很多母亲会生气地说:“这个家就好像是小孩子个人的一样。” 6岁儿对别人的态度也显得傲慢无礼,5岁时的温柔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有些母亲不禁又摇头说:“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但是孩子高兴的时候还是很听话的,并非一直都难以应付。另外,他们与同伴之间的纠纷会急剧增加,也因此容易受到大孩子的排斥及比他年幼小孩子的畏惧。而且6岁儿的感觉很敏感,一点芝麻小事就耿耿于怀或产生不安的倾向。常会在白天因恐惧和不安而啼哭。因此很多小孩会因过于紧张和疲倦体重减轻很多,不论父母如何注意6岁儿,他还是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善变的天使 6岁儿的心情常被称为“晴时多云偶阵雨”,前一刻还高高兴兴的,这会儿又马上因为一点芝麻小事而发脾气,尤其是被责备时情绪更为激动。 比如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他的大;正在专心堆积木时,被父亲的大衣不小心碰倒;或者叫妈妈时,妈妈未能即刻出现等,都是他发脾气的原因。 这时候大人可能会考虑以权威来纠正他们,但是这么做,对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孩是不太有效的,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要使孩子平静下来必须视儿童的个性而定,没有一定的方法。例如比较内向的孩子让他独处一会儿即能恢复平静;相反的,有些小孩一独处反而更闹得不要收拾,大人最好设法了解他们的个性与当时的心情。不过,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小孩,在他发脾气时恐怕没人可应付得了的。 重要的是,等他们的脾气平息下来以后,一定要让他们反省自己为何如此?如何才能防止?他发脾气时周遭的人有多难过……。大多数的6岁儿脾气一旦发过后,只要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他都能承认并存有改过之心。 不过,尽管经常反省,6岁儿仍然有善变的情形而且产生极端的变化。比如,有时非常疼爱家中饲养的小狗,有时又把它扔在地上又踢又喊地说:“我要杀死你!”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心情和行动缺乏控制能力,这上点和两岁儿的情形有点相似。

责任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doc

责任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工作责任心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既然经常能够听到很多人,比如教授、企业家、经理人、工人等在谈论这个话题,那就说明这是一个很难解决或者说棘手的问题。今天我也来谈一谈,但不是在这里解释什么是工作责任心,也不是叙述工作责任心的重要性,只是想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对工作责任心认识的一些想法。 工作是人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之所。古人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说法,现在的人也爱说“在其位、谋其政、做其事、尽其责”。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是一名工作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每个人的岗位不尽相同,所负责任有大小之别,但要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却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了责任心方能敬业,自觉把岗位职责、分内之事铭记于心,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及早谋划、未雨绸缪;有了责任心方能尽职,一心扑在工作上,有没有人看到都一样,做到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有了责任心方能进取,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原地踏步,而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奋力拼搏。 工作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个人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一个人的工作做得好不好,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有没有责任感,在于是否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常常听到一些推托之词“这不是我的错”、“我不是故意的”之类的话。折射出个人对工作失误或失职的掩饰,没有勇气承担责任。人的一生必须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对于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要勇于担当。责任承载着能力。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才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只有负责任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优秀团队中的一员;缺乏责任心的人,也就没有了发挥才能的舞台。责任可以使人坚强,责任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责任可以改变对待工作的态度,而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你的工作成绩。在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很多,但是既有才华又有责任感的人却不多。只有责任和能力共有的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责任,已经成为人的一种立足之本。承担更多的责任,为荣誉而工作,就是全力以赴,满腔热情地做事;就是为单位分担忧虑,给领导减

2017《心理、行为与文化》考试答案

《心理、行为与文化》期末考试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答案,已将正确答案标红;下载文本后,用WPS或office 软件打开,利用里面的查找功能,将试题复制粘贴,点击查找,可快速找到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一方面不要求回报的付出,另一方面可以不考虑还报的接受”是下面哪一类型交换的特点?() A、雇佣型交换 B、交易型交换 C、信用借贷型交换 D、单惠型交换 2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被称为“天伦”的关系不包括()。 A、父子关系 B、兄弟关系 C、夫妻关系 D、君臣关系 3心理文化学派认为,()是人类人生中最重要的集团。 A、自由结社 B、宗教集团 C、亲属体系 D、次级集团 4中国人的亲属关系形状是()。 A、点状 B、矩阵状 C、放射状 D、网状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身上有沉重的人情负担 B、中国人有强烈的义务感

C、中国人倾向于逃避人情 D、人情负担过重会带来负面影响 6《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作者是()。 A、哈耶克 B、卡尔.马克思 C、萨特 D、托克维尔 7以下不属于文明造物的是()。 A、物质造物 B、社会造物 C、观念造物 D、情感造物 8中国家庭推崇的形式是()。 A、大家庭 B、小家庭 C、组合家庭 D、混合家庭 9“基本人际状态”一说的提出者是()。 A、泰勒 B、弗洛伊德 C、滨口惠俊 D、许烺光 10对伦人主义价值观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是伦人亲属关系的主旨 B、价值观是基于人的相互性而定的

C、推崇仁、义、礼、信 D、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个体性而定的 11许氏假说的重点是()。 A、分析人类意识 B、从亲属关系研究国民性 C、次级集团的研究 D、家庭主轴及其属性分析 12集团按其复杂程度可以分为下面哪两类?() A、初级集团和高级集团 B、中级集团和高级集团 C、初级集团和次级集团 D、高级集团和次级集团 13家庭的功能不包括()。 A、生育功能 B、生产功能 C、补偿功能 D、消费功能 14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安全上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15文化限制(满足)人的需要所需三系统不包括()。 A、输出输入系统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分析南大第一次作业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农业文明: ?1、人对自然的亲近感; ?2、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 ?3、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 ?4、人的智慧在于调整人的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工业文明: ?1、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 ?2、人不停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向人低头; ?3、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 ?4、人的智慧在于发明和创造,让自然中本没有的东西,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

如何用嵌套的视角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的心理、行为? ?答: ?用嵌入的观点来看待儒家思想,首先看到的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儒家思想的重心是在官和家里面建立它的秩序。中国人的一生加本身就在家庭中,若能把家庭的秩序建立好,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最稳定的社会。中国人是在家中生活,儒家思想将其一切重心都放在对家庭秩序的维系上,维系的核心是孝道。对孝进行扩展即儒家所关注的五伦关系。对家中秩序的遵守也会引起对官场秩序的遵从。儒家的重要性是在于儒家讨论官家的秩序。儒家的五伦包括:第一,最为重要的,是从孝的原始状态中建立的父子关系;第二伦即夫妻;第三伦,兄弟;第四伦,君臣; 第五伦,朋友。这就是第一个特点,即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其延伸。五伦关系的第二个特征是父子、夫妻、兄弟、君臣皆为不对等关系,只有朋友是对等关系。在一个重视秩序和等级秩序的社会,只有不对等的关系才能起到稳定秩序的作用。最后一个特点,因为有不对等关系,才在中国看到了权威的重要性。不对等导致中国社会是靠权威来建立秩序的。权威的两种分类:靠先天性建立的权威以及靠后天性建立的权威。先天性权威与后天性权威相比较,先天性权威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上更占据主要的位置。中国人倾向于在先天性上建立权威,而今天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倾向于在社会性中增长权威,这便是反差。在此种层面上可以观察中国人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理论要点 1.态度的基本理论 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 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 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 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 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教材P154 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态度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倾向,是不一定表现在外的心理倾向。 第二,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 第三,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第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社会态度的特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特性(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 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培养责任心的重要性

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今天的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如何使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培养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界的主流意识。责任心的培养,如何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更是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所谓责任心: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低年级孩子听课不专心,作业马虎、潦草,学习态度欠佳。这固然与他们年龄小、持久性差,或与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功能协同参与学习有关,我认为重要的还是他们缺乏一种学习的责任意识。如上课时,不听教师讲课、同学发言,自己玩自己的东西,或随心所欲讲空话。这样就对数学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不能很好地理解、复述,也不会把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造成对知识内容的一知半解。从而作业格式、程序写不清, 计算过程不完整;作业做完就万事大吉,至于做的对还是错有点事不关己态度,连教师的批改、评语也懒得看一看;对教师的教育帮助持无所谓态度,或认为小题大做,平常更是马虎作业、消极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一种观念: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教书育人的要求。 责任心,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人本主义派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

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势。当人处于孩子阶段所表现出各种主动 尝试的愿望,这正是一种责任心的萌芽。如低年级孩子自己要求独立书写数字、试背乘法口诀表、口算错了自己订正、。我们教师的责任是鼓励他们,扶植他们,使之增强自信心,逐步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如果孩子独立书写数字,把数字写得歪歪扭扭,教师一顿呵斥,然后手把手地“代”写;孩子背乘法口诀表象唱山歌一样,或不懂其意义,教师摇头否定,“看你,意义都搞不懂,真是瞎背。”非让孩子顺着教师教学的思路学习;口算错了,教师……。长此以往,孩子觉得自己无能,随之而来被动性增强,责任心萎缩。日久天长,孩子会经常对教师“察颜观色”,依赖教师,缺乏主动性,压抑身上最为宝贵的责任心。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之成为一个对任何事都是有责任心的人呢?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米取以下方法。 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提高孩子们的整体素质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的质量,这不仅取决于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模式,而且还 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描述:“孩子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孩子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教师有责任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使孩子全身心的投入或沉浸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一年级孩子学了“元、角、分的认识”后,我把全班分成四小组,分别发给他们一张十元币,五个一元硬币,六个五角硬币,七个一角硬币,八个五分硬币,九个二分硬币,十个一分硬币,再从图书室里拿来几本书,旁边还设立了银行储蓄所,让孩子们开展人

中国人心理行为试题

《中国人心理行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3、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4、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5、()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A、印象形成 B、印象输入 C、印象输入 D、印象管理 6、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 A、越少 B、迅速增加 C、越多 D、越难预测 7、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 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8、台湾学者对中国人心理研究的一部著作是()。 A、丑陋的中国人 B、善良的中国人 C、你真的了解中国人吗 D、难以预测的中国人 9、把心理学带入管理的实验是()。 A、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B、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C、美国的霍桑试验 D、德国的民族心理 10、行为科学中认为()是研究的重心。 A、行为 B、人 C、心理 D、自然 11、()出现是中国人心理行为变化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 A、工业文明 B、手机 C、电视 D、互联网 12、讲()的时候,中国人更多侧重于谈人的个体性行为。 A、脸 B、面子 C、小农经济 D、自然 13、讲面子的时候,中国人侧重在()领域。 A、自然 B、个体 C、社会关系 D、人际 14、中国社会遵从儒家思想,倡导的是()。 A、有脸有面 B、有脸无面 C、无脸无面 D、有面无脸

四部宗义要略

四部宗义要略(一) 作者 : 敦珠法王 四部宗义要略(一)敦珠法王造论 \ 谈锡永译释 壹、小乘 一、毗婆沙部 声闻乘中,毗婆沙部说一切所知可分为五类,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此五类中,初色法者,若于缘一事物时,其由极微所组成之粗色能被破坏,令粗色概念失坏;或经理智分析,令粗色概念失坏,则此色法是为世俗谛性相。若粗色虽坏,而其概念不失,此则为胜义谛性相。 此如《阿毗达磨俱舍?释分别圣道果人品第六》云: 若破无彼智由智除余尔 俗谛如瓶水异此名真谛 毗婆沙师云:自胜义而言,世俗虽无自性,然却为谛实有。以彼宗遍许一切法为谛实有故。 【释】毗婆沙(Vaibhasika)即说一切有部。许一切法三世实有。 于色法,如瓶,经分析后知其本质为土,故“瓶”的概念即受破坏,如是说瓶虽谛实有(实有瓶的存在),但其实体则仅为世俗谛定义下的实有。然而如极微、心识等,既不受破坏,亦能经得起理智分析而其概念不失坏,此即被认为是实体有,即胜义谛定义下的实有。 二者心法,指能缘外境之前五识,及意识。 【释】前五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所缘外境,相应为色、声、香、味、触。前五识与意识,为六识聚。此即不许有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 三者指受、想等五十一心所法,与心王(即心法)同时攀缘外境。当诸根(如眼)缘外境时,心及心所具所缘平等、伺察平等、时平等、所依平等、事平等五者。如是,则了悟外境之心识、能知外境差别之心所,遂同时生起,亦同时对外境了别。 是故,除能明证外境之心识及心所外,别无所谓本觉。 【释】此谓心所法与心识同时起五种功能,如是解释心所法的机理。此即攀缘同一外境;攀缘时起同样的行相;攀缘时无先后分别;藉相同的根(器官)来攀缘;对外境的实体同一认识。这种说法与唯识宗不同。 以五平等故,心及心所便非刹那生灭不可,否则即成相违。亦即于攀缘时心及心所生起(活动),然而其作用则相续,前一攀缘心及心所即行止灭,刹那由另一心识心所来代替。由是毗婆沙部便不能承认有本觉,即不能承认有本来清净心,盖若刹那生灭,此本来心识亦必生灭,生灭即不能说是本来。 四者,指包括无想定,及名身、句身、文身等三世实有(心不相应行)法。如瓶,既于过去时有,于现在时及未来时亦有。 彼许一切业于完成后仍不失坏。 【释】于无想定中,心及心所停止活动,否则便非无想。所以只能将这种心理状态归为心不相应行法,即与心及心所活动无关。此外尚有得、非得、命根、生、住、异、灭等与生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解读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 南京大学翟学伟教授 本课程的设置有八年时间,是中国高等学校最早开设的一门研究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课程,也可以说是中国有社会学系的学校中开设的唯一一门关于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专门性主题研究课程。本课程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角介绍和讨论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和交往方式,重点是从本土研究的视角讲述中国人在其所处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脉络中所形成的关系特征、运作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本课程内容涉及儒家思想、家族结构、人情面子及其心理特征和行为策略等,并力图通过跨文化的比较方法使学习者获得对中国人际关系的比较系统的认识。本课程与其他类似的课程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希望通过脉络观的视角来考察中国人的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结构,以凸显中国人的行动路线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达到解读和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之目的。以往研究中国人的视角,主要有儒家社会理论、人文学科和人类学研究,它们虽然各有自己的学术贡献,但也有明显的局限和缺陷。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课程将提出一系列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命题,进而得出关于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第一章] 文化类型与中国文明的形态 一、不同文明的基本特征 1、农业文明的本质特点 A、人对自然的亲近; B、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 C、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 D、人的

智慧在于调整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2、工业文明的本质特质 A、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人的大多数生活资料来自于大规模的工业制造; B、人不停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想人低头; C、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 D、人的自毁在于发明和制造,让自然中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可鞥的东西变成可能。 3、中国人在文明进程中的心态 A、自从近代化依赖,开始有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B、晚清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办实业,继而学习西方政治与社会制度,最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思; C、整个过程体现了对落后挨打的焦虑,赶超的急迫心情以及洗刷屈辱的决心; D、迅速的工业化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主题 4、中国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问题 A、农村空巢化; B、农业土地的侵占与侵蚀; C、生活环境污染严重; D、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问题; E、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个人偏好发生深刻的改变。 [第二章] 认识中国人的几种途径 一、研究中国人的集中学术取向 1、人文取向

对唯识无义的体会释智禅()

对唯识无义的体会释智禅() 人的第六意识是特别强大而且了境明利的,又能周遍计度一切境界;是起惑造业?还是断惑证真?它正是关键的力量。所以必须要彻底地剖析它,才能找到病根,兴起对治。 凡夫的症结在于遍计一切法是实有的。第六意识是能遍计,那么它是怎么遍计的呢?当意识从自种子生起时,由于无始妄熏习力故,自然现出见、相二分。意识所缘的乱相,乃是以阿赖耶识的相分为本质,自识所变的影像,即自相分,为其所缘。虽然有依他起性(因缘生法)的本质,但意识在缘虑时已不是依他起的本质,而是从自名言种子所现起的相似义相。凡夫却计执它为真。所以从根本上讲,凡夫所见的唯是以分别的名而假立的相。而进一步是连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本质,也是依名言种而起的刹那生灭的似义显现,是唯识而无义的。以上可以看出,意识遍计所执的是根本无所有的,是非实的影像。而依他起法是唯识变现因缘而起的假有。 凡夫在这里有两重错误:一是计执依他起法是实有的,不知是唯识的、唯假的。二是计执所分别的名相就是称合依他起法体的,不知是遍计的,与义体相违的。 二、对名义的推求而成无义 名在唯识学中有极重要的位置,那么名言是什么呢?这要从名言熏习谈起。名言种子有现起能分别、所分别诸事的

功能,而这一切的能所的虚妄分别又熏成名言种子藏于阿赖耶识。无始以来,妄执能所而产生的一切戏论为因(戏者,无实而变幻;论者,对待而兴言),而有我人现在现起的分别心。我们的心识都是名言识,依无实戏论种子而起的识。名言,说到底了,就是虚妄分别心。 第六意识在名言的分别上特别强大,不仅有显境名言,还有表义名言。它在种种的依他起的境相上安立种种的名去诠表它,又依这种种的名去计度分别有这样的义相。有这种种的名,意识才能起种种的分别。意识特别的强大,正在于它能遍缘一切,又能用种种的名去计度过去、现在、未来的广大境界。依他起法是刹那生灭的,但是意识却能用名表相,把它留住,再计执它是实有的,生起无量无边的虚妄分别。 正如《摄论》云:“缘名为境”,意识的所缘是名。“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意识在缘名言种起的依他起法中取其相貌,安立名言,作种种分别。“由见执著”,由种种的名,分别种种的义(相),把已经刹那湮灭的依他起法,坚定地执著为实有。“由寻起语”,再不断地去思量描述不复存在的境界,而起种种言说。“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由眼见、耳闻、觉受、了知等加强执著实有的倒见。由人与人的种种言说描述,增长倒见,把本无实、刹那不住的事,说得像真的似的。人都是被名言所转的,于是随之分别计度、随之起烦恼。无怪乎口业在十恶业中占有三位。又可见凡夫

责任心的重要性演讲稿

责任心的重要性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我叫###,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责任心的重要性》。比尔盖茨经常对员工说:“人可以不优秀,但不可以没有责任感。”责任感是员工成功的支点,是使公司真正走向成功的基石。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从基石起步,每个企业也是需要很多基石才能不断壮大,市场经营的生物链紧密的连接着我们每一位员工,公司对员工有责任心,员工才会有前途有发展,员工对工作负责任,才能令其工作的公司发展的更快更好。所以,工作的责任心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责任是一种使命,一种做人的态度。小而言之,在一个家庭里,作为父母,你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作为儿女,你同样要尽到做儿女的责任。这是不可推卸的,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如果没有了这种责任感,不敢想象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同样,在单位里,一个没有责任心的职工,不会很好的完成他份内的工作。而一个没有责任心的领导,会将单位领入歧途,甚至是失去生存的余地,从而走向崩溃的边缘!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承担自己的责任呢?首先,增强责任意识,顾全大局,是树立个人形象的基本标准。任何单位工作都有它不同的岗位性质,有职务的高低,工作的难易,任务的轻重,岗位的好坏,责任的大小,作为一名普通干部,必须服从组织的安排,听从调谴,决不能拈轻怕重,越是艰苦,越能磨练自己的意志,越能体现自己的能力,就像一盘棋,每个棋子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因此,必须站在大局的高度,正确对待自己的岗位。其次,要重责任,

讲方法,积极履行岗位职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在其位谋其政,是我们每位干部的神圣职责,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困难和那样的阻力,这就得自己想办法,强化措施去解决和落实,并且认真、扎实、无怨无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只有把该做的工作做细、做到位,任务完成了,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再次,钻业务要精益求精,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要把理论知识融会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去,做到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吃透上面的精神,摸清下面的情况,才能由外行变内行,才能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不出纰漏;才能有效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在岗位业务创新中有独到的见解。 雷锋同志曾说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吧!

责任心的重要性

什么是工作责任心 定义: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保障。具有责任心的员工,会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把实现组织的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 工作责任心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一般地说,责任就是义务,工作责任心就是职业义务,工作责任心和职业义务是靠外在的行为规范力量来推动的。工作中履行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就是与得到相应的报酬紧密联系的。 高工作责任心的特征 1、为成功完成工作而保持高度热情和付出额外努力。 2、自愿做一些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3、助人与合作。 4、遵守组织的规定和程序。 5、赞同,支持和维护组织的目标。 员工的责任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员工的责任心就是企业的竞争力 2.员工的责任心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 3.员工的责任心就是企业的防火墙 4.责任面前,不要做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5.勇于负责,为企业分忧解难 责任心是取得事业成功的第一要素

1.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 2.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 3.将责任心根植于内心 4.任何时候都要始终如一地对工作负责 有能力,更要有责任心 1.责任心是所有能力的核心 2.既要有能力,又要有责任心 3.责任能让你的能力展现最大的价值 4.信守责任,将个人能力发挥到极致 工作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中都蕴含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责任的落实事关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一些领导认为那些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缺乏责任心的员工,他们非但不能作出贡献,还极有可能给企业与社会带来危害、痛苦甚至是灾难。很显然,那些在工作中勇于承担责任、完美履行责任的人,才会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能赢得更多的荣誉。缺乏责任感的员工,总是难以收获社会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尽职尽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让责任心在工作中闪光:做事就要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工作就要敢于担当重任。 真正地对工作负责是不以个人功利目的的。在担负责任之前,如果你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个人利益,那么你就很难保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摒弃私心杂念,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任何时候都对工作负责,才是真正的对工作负责。

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分析南大2017第一次作业

题号:1 题型:问答/综合题本题分数:20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农业文明的本质特点 1、人对自然的亲近感。 2、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 3、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 4、人的智慧在于调整人的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二、工业文明的本质特点 1、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人的大多数生活资料来自于大规模的工业制造;。 2、人不停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向人低头。 3、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 4、人的智慧在于发明和创造,让自然中本没有的东西,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 题号:2 题型:问答/综合题本题分数:20 如何用嵌套的视角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的心理、行为? 答:用嵌入的观点来看待儒家思想,首先看到的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儒家思想的重心是在官和家里面建立它的秩序。中国人的一生加本身就在家庭中,若能把家庭的秩序建立好,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最稳定的社会。中国人是在家中生活,儒家思想将其一切重心都放在对家庭秩序的维系上,维系的核心是孝道。对孝进行扩展即儒家所关注的五伦关系。对家中秩序的遵守也会引起对官场秩序的遵从。儒家的重要性是在于儒家讨论官家的秩序。儒家的五伦包括:第一,最为重要的,是从孝的原始状态中建立的父子关系;第二伦即夫妻;第三伦,兄弟;第四伦,君臣;第五伦,朋友。这就是第一个特点,即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其延伸。五伦关系的第二个特征是父子、夫妻、兄弟、君臣皆为不对等关系,只有朋友是对等关系。在一个重视秩序和等级秩序的社会,只有不对等的关系才能起到稳定秩序的作用。最后一个特点,因为有不对等关系,才在中国看到了权威的重要性。不对等导致中国社会是靠权威来建立秩序的。权威的两种分类:靠先天性建立的权威以及靠后天性建立的权威。先天性权威与后天性权威相比较,先天性权威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上更占据主要的位置。中国人倾向于在先天性上建立权威,而今天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倾向于在社会性中增长权威,这便是反差。在此种层面上可以观察中国人的变化。 题号:3 题型:问答/综合题本题分数:20 “天地人”是如何塑造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 答:(一)对大自然的依赖、敬畏与感恩。西方是上帝造人说,中国是天地化合。 (二)土地的不能移动导致的安土重迁。谈西方一般谈移民、流动、个体主义,但中国的特点是土地不能移动,因此耕种的土地的位置决定人的位置,即安土重迁的思想。 (三)农业灌溉所养成的节俭与储蓄的心理。节约是为了以备后患。这种心理最直接反映在中国人的存钱心理。 (四)地缘观念的形成。地缘观表现在中国人对熟人、同乡和方言有天然的好感。 题号:4 题型:问答/综合题本题分数:20 中国传统社会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哪些? 答:构成要素之一:天地人:自然(天)、土地(地)与人的作为(人)相互联系构成要素之二:小农经济 (一)劳动使家庭成员自然组合,家庭是中国人合作的基本单位。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 张晓静 摘要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诗人描绘优美空灵的自然风光,表现他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理解和体悟,具有画境和禅境。那它们都表现在哪里?本文做了简要分析。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画境禅境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少有才名,现存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时的即兴之作。他能诗会画,精通音乐,书法亦为大家。王维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其诗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色彩明丽、风格清新自然,具有高超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具有画境。 王维在文学上成就很高,而且多才多艺,他的水墨山水画(首创)造诣很高,他自己曾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所以他擅长以绘画手法入诗,使诗歌具有了绘画的趣味。唐代殷璠评价王维的诗是“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河岳英灵集》);苏轼则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论断(《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王维“诗中有画”的具体体现是: (一)善用绘画中“经营位臵”的手法,运用透视学原理,采取虚实、远近、大小、主次、疏密、藏露等手法进行巧妙的画面布局与构图,创作符合透视学原理的完整的画面,使诗境具有画境。透视可分线形透视和空气透视。 线形透视。如《北垞》:“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画论》:“山林青翠断,江向白云平。”《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都运用此原理,写出了近清远模糊。 空气透视。易写景物的深远、迷远。红色远视时变为灰色。“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轻舟南垞去,北垞淼南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南垞》) 中国绘画讲究“三远法”,即高远、平远、深远。宋代郭熙《林泉高致》谈“三远法”说,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本书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送梓州李使君》用的是这种典型的“高远法”,诗一起句即气势轩昂,非常突兀,使人视线向上;结句“树杪百重泉”,则须抬头仰视。这一高远突兀之势,叠合千山、万壑,使小小一首诗,呈示出疏宕阔大的画面。这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宋代无名氏“山田高于屋,牛在屋上耕”(平远)“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高远)“分野中峰变,”“树峰出云端”(深远)“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林疏远村出,野旷空山静”(平远)等。还有“借窗观景”等手法。 (二)善于借鉴绘画中色彩、线条的运用方法创造诗境。

第4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第4章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一、填空 1、习惯上把的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人的内部活动,而将的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人的外部活动。 2、人的心理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一是人的活动,二是人的 活动,三是人的活动。要探讨人在工业设计活动中的心理,首先需要了解人的心理。 4、是人了解自身状态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态整体的反映。 5、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在于,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6、的适宜刺激是一定频率范围的电磁波。 7、的适宜刺激是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 8、的适宜刺激是挥发的和飞散的物质。 9、“久而不闻其臭”是感觉器官产生的典型例子。 10、视知觉恒常性主要有恒常性、恒常性、恒常性和恒常性。 11、小巧轻便的产品涂着浅色,使产品显得更加轻便灵巧;而机器设备的基础部分采用深色,可以使人产生稳固之感。这是原理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12、注意分为和两种类型。 13、记忆可以具体划分为、、、阶段。 14、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和。 15、创造力五要素:、、、和。 16、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

二、选择题 1、当一扇门在人面前打开时,视网膜上门的映象经历一系列的改变,但人总是知觉门是长方形的,这种现象为视知觉的()。 A、大小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明度恒常性 2、在5m远和10m远处看同一个人,总把他感知为一样高,这种现象为视知觉的()。 A、大小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明度恒常性 3、在知觉下图所示的双关图时,主要应用了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4、无论在强光下还是在昏暗的光线里,一块煤看起来总是黑的,这种现象为视知觉的()。 A、明度恒常性 B、颜色恒常性 5、有些艺术家绘画时故意留些缺笔,观赏家在心目中自然会把它弥补起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6、当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同时输入时,听觉信息对视觉信息的干扰较(),视觉信息对听觉信息的干扰较()。 A、大 B、小 7、航道的航标用闪光作信号,更能引人注意,这是由于()。 A、主观因素 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C、对象的运动 8、下面那个不是思维的特征() A、思维的间接性 B、思维的直接性 C、思维的概括性 D、思维与语言具有不可分性 三.名词解释 1、适宜刺激 2、感觉阈下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