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析觉新的形象

论文:浅析觉新的形象
论文:浅析觉新的形象

赣南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

姓名:邱燕

报名号:011111100425

专业:汉语言文学

——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

摘要:

高觉新是巴金的代表作《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也是贯穿于《激流三部曲》中的一个中心人物。作为封建时代的长子形象,他既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积极维护传统的封建秩序,又受过“五四”新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影响,并始终对其怀着一种热爱与向往。高觉新的性格具有多重对立的因素,这种性格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五四”新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高觉新的悲剧亦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具有广泛性的社会悲剧,他只不过是这场悲剧的牺牲品罢了。这一形象意义,主要不在于其不幸的遭遇,而在于其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双重性,反映了我们民族劣根性中“忍让,委曲求全”等特征。正确认识这一人物形象,对于我们理解整部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觉新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复杂性,性格形成的思想根源及其形象意义,分析高觉新的人物形象。《家》是一部家庭的历史,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封建势力的没落。它无意描绘一个具体家庭的兴衰变化,而是要通过高公馆的崩溃揭示出整个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使读者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关键词:

高觉新;性格复杂;思想根源;形象意义;熏陶懦弱

一、觉新的多重性格

30年代的中国,不少人都在原有的旧家庭接触了一些新思想,可根深蒂固的旧意识,却差使他们时常上演着同样的悲剧。巴金的家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大家庭,他亲眼目睹了一件件惨事,让他对这样的家庭失望至极。后来得知长兄李尧林自杀的消息,更激起了他对这个大家庭的愤恨。老家就是一个可怕的阴影,罩在了巴金的身上。于是在探索社会和人类解放的过程中,以老家为人生思考的起点,以熟悉的老家为写作素材,以自己身边的人为创作原形,创作了《激流三部曲》。在《激流》中,他愤怒地控诉了旧制度,旧礼教的灭绝人性的罪恶,宣判了旧制度必然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命运,尖锐地批判了向旧制度,旧礼教妥协、屈从的思想——“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颂扬了“五四”时代的民主“激流”——一代新人的诞生。而在《家》中,高家的长房长孙高觉新,便成了“激流”中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个清醒的懦夫形象。

觉新,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得到双亲的钟爱,在私塾深受先生的赞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宁馨儿”。在中学里,他成绩优良,四年课程修满毕业时又名列第一。他对化学颇感兴趣,打算毕业后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大学里继续研究,并且想到德国留学深造。在学校中他学到了一些新思想。“五四”运动发生后,他如饥似渴地读着报纸上的新消息,讨论书报中的各种问题,信服新的理论,他应该是一个有志气有抱负有作为的新青年。

可命运的捉弄,他生在一个封建的旧家庭中。他从小读着“四书五

经”,受着谦逊有礼的家教,长辈们且用严肃正经的手段塑造着他。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高觉新,无论做什么事,潜意识里总是以这种思想为准绳。中学毕业后,他的父亲让他留在家里帮忙,他无奈地答应了,求学之梦被无情地击碎了。他父亲死后,他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自己年轻的肩上去履行长房长孙的义务,维护那个所谓的封建伦理秩序。

为了维护这传统的封建秩序,高觉新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他说:“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反抗,我愿意做一个牺牲者。”因此无论什么事,只要是关系家族内部的事,他都诚心诚意地去办,以保证大家庭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兴旺。对于长辈的话,他唯命是从。他奉行的是“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以“作揖哲学”去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同情,以“不抵抗主义”去吸引长辈的注意,似乎“顺从”已成为他的本能。“婚姻大事该由父母做主”,于是他放弃了心爱的表妹钱梅芬,父亲却用拈阄的方法决定他的命运,让他去跟一个陌生的少女结婚;觉民吸取他的教训,大胆地逃婚,他却迫于压力四处奔走寻找,不惜求助于觉民的恋人琴表妹,要觉民也为之屈服,以不失这个家的“体面”;爷爷生病,陈姨太请人捉鬼,觉慧不肯,是他苦苦相劝;还有他的心爱之子海儿,也因他不愿违背“一口不吃两家药”的结果,延误了病情而夭折……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血泪恩怨,尽管是他不愿意见到,不愿承受的,但觉新这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反抗性格的年轻人,为了维护那个“春也似冬,秋也似冬”的封建大家庭的秩序和礼教,还是一次次甘愿充当了封建势力的驯服工具。

在继承“家长”职务后,在艰难的“执政”过程中,觉新也逐渐看到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仇恨与斗争”,看到了在“仁义道德”面纱下掩盖着的腐败和丑恶,看到了“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的虚伪和残酷,也看清了“这个禽兽的世界”。受过新思想影响的他也不甘心人不人鬼不鬼地生活下去,热切地渴望着从大家庭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因此,他也时常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自我谴责,悔恨痛心。他心里有着是非爱憎的界限,同情那些受侮辱受迫害的弱者,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幸福。于是,觉新也能为弟弟们的叛逆行动尽可能提供一些方便,觉慧的离家出走,觉民与琴的最终结合,淑英的离家,他都做过努力。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深明大义,知道抗战会使民族获得新生,渴望能挺起胸膛来为国赴难,为国尽忠,但他没法狠心把人伦中的情义斩断,只能在“惶惑”中偷生。

他活着却如一个没灵魂的躯壳。一方面他信服新的理论,跟两个兄弟在一起他就是一个新青年。另一方面,他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着,留给人们的是那挥之不去的懦弱、顺从和人性上的悲哀、凄苦。面对着这种矛盾与痛苦,他只好承认自己是一个懦夫,一个清醒的懦夫。

那么,他这种双重复杂的性格到底如何形成的呢?

二、觉新性格形成的思想根源

1、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以及“长房长孙”的地位造就了他在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性格特征。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深

远的影响。儒学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古代中国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演变,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家庭生活方面,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提出“孝悌”二字,作为“仁”的基础,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孟子也提出了以“明人伦”为目的教育,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而到了汉代,统治阶级为了统治思想,巩固其封建集权,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这种儒学伦理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规范的主体。这种文化,对从小读着“四书五经”长大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精神包袱,觉新就是背着这种包袱长大的典型代表。

觉新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首先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觉新的性格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造就了他的悲剧。在这个大家庭中,凡事他不得不遵守封建传统思想框定的原则,以孝为先。他总是听从作为最高统治者象征的高老太爷的安排,不管这个安排是否准确。

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从一出生就决定了他的不平凡的地位,也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哀命运。为了树立长房长孙的形象,他势必以一个当家人的身份出现在大伙面前。因此,梅芬、瑞钰、鸣凤等亲人遭受迫害,觉新从来不为他们说句话,他认为这些都是正常事。这足以证明,封建旧制度、旧思想在他的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长房长孙的责任意识,也让他充当了封建势力的驯服工具。正是由于他的这样一个特殊地位,加上他所受的教育,旧意识的沉重的十字架,已经将他的生命活力和棱

角消磨殆尽,造就了他懦弱、顺从的性格。

2、“五四”新思潮的影响造就觉新心灵上的撞击,使其在痛苦煎熬中迷惑徘徊。

觉新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社会趋于解体,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时代,也是反帝反封建的各种新思潮争相涌现的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这个思想文化转型时代的颠覆宗法礼教的一场伦理革命,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健将纷纷对封建礼教“吃人”本性作出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作为制度化儒学之骨干的礼教,其以三纲之说为核心的宗法封建性伦理规范,受到西方现代性思想观念的全面挑战,而丧失了其伦理正当性。新文化运动对孔教的批判,锋芒直指其宗法主义家庭伦理道德。而中国古典社会立基于宗法家族制度,儒教家庭伦理是一种以教悌为轴心的等级化人伦秩序。这种以父权为中心的依附性家庭伦理,以血缘关系的温情罗网束缚人的个性和自由。马克思将现代化归结为由“人的依赖性”而“人的独立性”转型过程。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目的,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而儒教孝悌之说,则与个人独立主义相违,故孔子之道不合于现代生活。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提出了“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婚姻自由”等新的思想,在觉新受伤的心灵上引起强烈的共鸣。小说中有一段很典型的描述。

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他的被忘却的青春。他和他的两个兄弟一起贪婪地读着本地报纸上转载的北京消息,以及后来上海、南京两地六月初大罢市的新闻。本地报纸上又

转载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里的文章。于是他在本城唯一出售新书报的“华洋书报流通处”里买了一本最近出版的《新青年》,又买了两三份《每周评论》,这些刊物里面一个一个的字像火星一样点燃了他们弟兄的热情。那些新奇的议论和热烈的文句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压倒了他们三个人,使他们并不经过长期的思索就信服了。

觉新从父亲肩上接过家庭担子的时候,就感觉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向他射来,也看见了这个绅士家庭充满了仇恨和斗争。正因为他看见了封建家庭的弱点,对此有所不满,所以他就容易接受“五四”时期的新思想,常和觉民觉慧一同读着新书新报。觉新虽然生长在封建的旧家庭当中,受的更多的是封建传统思想的熏陶,但是也由于他所处的时期是新思想注入旧社会的一个特殊时期,他同时受着两种思想体系的影响。在理论上他愿意接受西方新思潮,而在行动上却无法摆脱旧家庭的作派,以致在专制与压迫的面前做出妥协屈从。

三、觉新形象的意义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就是表现人生价值被毁灭,受摧残的艺术,通过表现人生价值被否定来唤醒人们对否定的有价值人生的惋惜与同情。巴金的《家》里面就上演了一场悲剧。

四川成都高公馆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四世同堂”家庭,以高老太爷这个封建礼教旧制度的代表为中心。他的话在这“君君臣臣”的家中就是“圣旨”,他说一,别人不敢说二;他要把鸣凤送人,又有谁敢阻止呢?高老太爷用封建礼教为“纬”,以家庭旧制度为“经”,

编织了一张很大很大的网,捕捉着有生命力的青年,使他们变成自己的傀儡、奴隶、牺牲品。高觉新就是其中最大的牺牲者。他所受的苦难可以说比其他任何人要深刻而持久:事业的选择是由封建家长所决定的;婚姻大事是由父母作主的;为了这个家,他苦苦支撑,愿做旧社会的傀儡、奴隶、牺牲者,埋葬自己的激情;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向一切捉弄他的人微笑,鞠躬,“和蔼”地领受“训示”;高老太爷死后,为避什么血光之灾,他亲手把妻子送到城外一破屋里生产,结果妻子瑞钰难产而死。他把自己在这个大家庭中仅剩的一点安慰,一点儿幸福也归还了这个大家庭,想做奴隶而不得。觉新虽不是下人,他是大少爷,但他却是十足的“奴隶”。

刚开始时,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他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会把他拖得更加疲惫。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婶婶们说打牌,即使很累他也陪着,为的是讨他们欢心;兄弟们做错事,他也一声不吭地替他们受气。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经的梦想全部抛弃。其实,在当时,作者意识到像觉新那样的人太多,觉新的形象实际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觉新的个性性格和处世态度的形成是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使然,他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一形象有其深刻的典型意义,他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极端腐朽、残酷和虚伪。高觉新是一个受害者,同时又因为他的懦弱曾伤害了不少他最珍爱的人。他的懦弱,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

社会所赋予他的,是长子这个特殊地位所赋予他的,他所做的只是在履行他的职责。我们应该理解他的懦弱和无抵抗背后是藏着他怎么样的无可奈何。封建的残余制度所产生的对人的奴化作用才是我们真正应该痛恨的,也是我们应当思考日后如何去真正消除那些残害人的成分!正如巴金老人家自己所说:“我能够描写觉新,只是国为我熟悉这个人,我对他有感情。我为他花了这么多的笔墨,也无非想通过这个人来鞭挞旧制度。”

觉新的悲剧命运同时也深刻地说明,对于旧制度,妥协、调和、屈从是绝无出路的,唯有叛逆才能拥有自由和幸福。作品中觉慧叛逆了,觉民叛逆了,于是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自由和爱情。当代诗人汪国真有一首诗《嫁给幸福》中有这样一句话:“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觉新把自己的青春和幸福输给妥协,妥协于长辈叔婶,妥协于这个家庭,妥协使他成了没有青春的行尸走肉。我想无论是在觉新那样的时代里,还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妥协、屈从是永远没有出路的,它带给人类的只能是无止境的痛苦和失败。所谓“物极必反”,当封建旧制度这样疯狂地长久地统治着人们,而新思潮又吹醒了人们,人们势必会渴望笼外自由的天空,新鲜的空气,反抗是必然的。《激流三部曲》从一方面看是反抗封建礼教,从另一方面看却也是为了呼唤自由,因为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在二三十年代正大张旗鼓地盛行,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刷新中国人的思想。尤其是最后觉新的牺牲,向当时青年人敲响了警钟。只有拥有自由,才会拥有出路。他的意义即使在现在的时代也没有过时,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能向恶势力妥协。觉新作为一

个长子,在一个价值观念,道德理论以及社会心态发生剧烈动荡嬗变的历史大转折的时代,他最后的觉醒无疑迈出了跨时代的一步。

认识“觉新形象”,一方面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封建礼教残酷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从这个人物形象的悲剧中获得一些启示。我们中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要持续发展,需要的是坚定不移的开拓者,需要的是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创新者,而不是诸如觉新那样在新与旧之间犹疑的观望者,更不是诸如觉新那样用不抵抗主义来维持的懦弱者。“中国要想进步,要想太平,总得连根拔去双重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普通一分子,我们有义务肩负历史赋予的重担,不断开拓新思想,努力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觉新的悲剧色彩

觉新是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悲哀的人。觉新不是觉慧那么纯粹的反抗者,毕也不是高老太爷、克安、克定那样纯粹的封建卫道士。他介于两者之间,他既不被“爷爷”派接纳,因为他内心也有和觉慧相似的叛逆因子在跳跃;也不被弟弟们所真正理解,因为他是封建卫道士的帮凶,他不彻底地反抗封建恶势力。所以觉新是悲哀的,是不被人理解的,是不容于当时任何一派的。

觉新不像阿Q那样愚昧麻木,他接受过五四新文化的洗礼,和弟弟们一样清楚地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的罪恶和必然会崩溃的结局。但他弟弟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他本人就是这种家庭制度的产物——长房长孙,他无法抛掉这个包袱,无法退卸掉这个包袱所带给他的沉重责任和负担,

无法摆脱这个包袱对他的束缚和操控,他默默地自愿地接受命运的安排,甚至也做了残害别人的帮凶。为了保住自己与家人可怜的生存权利,他怯懦地妥协与退让,不抵抗,他没有人格,没有自尊,没有自我地“赖”活着。他一次次向封建恶势力退让,退让的结果换来的是自己短暂的安宁,但却是以牺牲别人(包括他所爱的人)为代价的,当然他本人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觉新是封建末世的软弱的知识分子的代表。觉新是悲剧的。他生性敦厚、软弱,没有强烈的斗争和反抗意识。但他是善良的,是充满人情味的。一切指责、嘲讽、压制、迫害,他都甘愿一个人承担,也默默地一个人承受着,自我牺牲着。所以这是他的性格悲剧,正如哈姆雷特在优柔寡断、不坚定中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一样。但觉新的悲剧还有命运的成分。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难逃命运对他的安排——弑父娶母。觉新与他有相类似的命运悲剧。只不过俄狄浦斯在命运面前做了自己的反抗和斗争,失败后还是沦入命运的安排。而觉新却没有那样的勇气和魄力,他隐忍地接受命运对他的安排——长房长孙、孝子贤孙。纵然他心有不满、不远,但他也不予表露,依然唯唯诺诺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履行命运交付于他的,不容推脱的职责,同时他也难以摆脱那种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观念。于情于理,他必须要坚守职责。他是封建旧家庭的殉葬者。

更具悲剧色彩的是觉新是一个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悲剧人生的悲剧形象,而且他自愿、自觉地接受这样的人生。他清楚地知道他的悲剧命运的造成者是封建礼教,是封建旧家庭制度,他也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懦弱

与无能,他更清楚地了解一个事实:自己无力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自己只能成为一个牺牲品。这一切他都了如指掌,所以他选择在走向死亡的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孤独地承受着灭亡的痛苦和折磨,至少他的毁灭可以换来其他人的生存。这就加重了觉新这个形象的悲剧性。

五、作者对觉新的态度

这部小说是作者带着强烈的“激情”创作出的。对于觉新这样一个有着不彻底的思想觉悟的又生性懦弱的青年,又有着身不由心的行为当封建礼教帮凶的双重性格的人物,作者巴金对他的感情也是复杂的。

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在成都苦撑着日益破败的老家,上养继母,下养妻儿以及资助在外读书的两个弟弟,身心俱疲,还旧病缠身,巴金的大哥是个伤感的人,也接受过一点新文化,他把封建旧家庭的黑暗内幕向弟弟披露,于是巴金“决定用他大哥的性格、事迹及其委顿的人格,来揭示一个旧式大家庭的衰败历史”④。我想这应该是《家》的创作动机。1930年尧枚给巴金的信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家的历史很可以代表一切家族的历史”,“希望你有余暇把他(即小说)写成”,“并且以我家人物为主人”。尧枚当时已经意识到写自己的家族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典型性,他极力鼓励弟弟写出自家的故事。可惜1931年4月,尧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哥的死对巴金《家》的创作绝对产生了影响,如果他不死,难保《家》不会以另一种面貌出现。大哥的死激起了巴金这个旧家庭以及别房长辈的仇恨,而且也中断了巴金与这个大家庭别房亲戚的最后一丝联系。于是,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揭露封建旧家庭的黑暗,宣泄自己的不满与反抗,控诉与批判,用半虚半实的笔法揭露高家大院里制造的桩桩血案,塑造出高老太爷、克安、克定等一大批没落地主的丑恶嘴脸。

作者对觉新投入了很深的感情。我们知道觉新其实是以作者的大哥尧枚为原型塑造出的人物。如果说觉慧代表作者的思想,那么觉慧对觉新的评价和态度就是作者对大哥,也是对觉新的感情。小说中,觉慧用了两个词来归纳觉新的处世态度:“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这是对觉新最一针见血的概括,也隐含了略微的批判。觉慧对大哥有埋怨,有不解,有批判,有嘲讽,但是这些都只是一时的情绪,一时的冲动,平静下来,他对大哥更多的更浓的感情是同情,是兄弟亲情,是大哥被封建制度所吞噬的怨恨。因此,作者对觉新更多的是同情,是想通过描写觉新的悲剧,引起社会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反思,并唤醒社会上千千万万个“觉新”。

相信读完了作品,人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觉新身上投射的深情,可能巴金以前不是很理解大哥,通过《家》中的觉新,他对大哥肯定会有

更深的理解了。觉新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命运和责任。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放弃和逃避自己的职责,而义无反顾地自觉挑起了沉重的一房之主的重担,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制与迫害,努力维护着“家庭和平”。一个家里,有了冲突就应该有“和事佬”,觉新就是这个协调者,为弟弟们“挡箭”,给长辈们“消气”。这样的人是最难做的人。因此,觉新很辛苦,很矛盾,内心郁积了太多的苦楚。作者把觉新刻画得栩栩如生,使得我们为觉新痛苦,为觉新矛盾,为觉新喜悦,为觉新身心俱疲。

既然觉新已经意识到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结局,但自己又无力去推翻它,只有帮助有能力反抗它,有能力推翻它的人才行。所以他帮助了家里的“叛徒”逃出“囚笼”的控制,去开拓一片新天地,开创不存在吃人礼教的美好新生活。至少他成功解救出了一个“叛徒”,封建制度一定会被这些“叛徒”们摧毁。他心理上有了安慰,他的自我牺牲是值得的。

总之,觉新是个值得同情的受害者,而不是该批判的封建卫道士。对于他,我们应以一颗仁爱之心去理解他,关怀他。简单的人好当,不简单的人不好做。就像世界上,伟大的人与邪恶的人是少数的,因为他们是“不简单”的。而平凡的人是大多数的,因为平凡的人是“简单”的。再如演员要把握好角色的内心,平凡的角色就好把握一些,因为他们简单;而优秀的或邪恶的就不太容易把握,因为这样的不简单,他们的心理是复杂的。正如《家》中的各类人物,觉新的“爷爷”派与弟弟们都是比较单一化的人物,不是封建卫道士,就是进步的叛逆青年,所以这两类人好当。而真正难做的就觉新这类人,他非“正”(进步青年)非“邪”(封建卫道士),又亦“正”亦“邪”。他的两重性格,他的顾虑,他的苦衷,他的渴望,他的矛盾,他的思想斗争等带给他的是难,生存难,立足难。想想他的处境,绝对很艰难,他内心所承受的,是一般人所体会不到的沉痛。他是《家》里最沉重,最痛苦的一个人。

这是我所解读的觉新,一个复杂而懦弱,一直自我压制,自我牺牲的又人情味十足的人物。

这部小说是作者带着强烈的“激情”创作出的。对于觉新这样一个有着不彻底的思想觉悟的又生性懦弱的青年,又有着身不由心的行为当封建礼教帮凶的双重性格的人物,作者巴金对他的感情也是复杂的。

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在成都苦撑着日益破败的老家,上养继母,下养妻儿以及资助在外读书的两个弟弟,身心俱疲,还旧病缠身,巴金的大哥是个伤感的人,也接受过一点新文化,他把封建旧家庭的黑暗内幕向弟弟披露,于是巴金“决定用他大哥的性格、事迹及其委顿的人格,来

揭示一个旧式大家庭的衰败历史”④。我想这应该是《家》的创作动机。1930年尧枚给巴金的信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家的历史很可以代表一切家族的历史”,“希望你有余暇把他(即小说)写成”,“并且以我家人物为主人”。尧枚当时已经意识到写自己的家族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典型性,他极力鼓励弟弟写出自家的故事。可惜1931年4月,尧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哥的死对巴金《家》的创作绝对产生了影响,如果他不死,难保《家》不会以另一种面貌出现。大哥的死激起了巴金这个旧家庭以及别房长辈的仇恨,而且也中断了巴金与这个大家庭别房亲戚的最后一丝联系。于是,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揭露封建旧家庭的黑暗,宣泄自己的不满与反抗,控诉与批判,用半虚半实的笔法揭露高家大院里制造的桩桩血案,塑造出高老太爷、克安、克定等一大批没落地主的丑恶嘴脸。

作者对觉新投入了很深的感情。我们知道觉新其实是以作者的大哥尧枚为原型塑造出的人物。如果说觉慧代表作者的思想,那么觉慧对觉新的评价和态度就是作者对大哥,也是对觉新的感情。小说中,觉慧用了两个词来归纳觉新的处世态度:“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这是对觉新最一针见血的概括,也隐含了略微的批判。觉慧对大哥有埋怨,有不解,有批判,有嘲讽,但是这些都只是一时的情绪,一时的冲动,平静下来,他对大哥更多的更浓的感情是同情,是兄弟亲情,是大哥被封建制度所吞噬的怨恨。因此,作者对觉新更多的是同情,是想通过描写觉新的悲剧,引起社会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反思,并唤醒社会上千千万万个“觉新”。

相信读完了作品,人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觉新身上投射的深情,可能巴金以前不是很理解大哥,通过《家》中的觉新,他对大哥肯定会有更深的理解了。觉新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命运和责任。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放弃和逃避自己的职责,而义无反顾地自觉挑起了沉重的一房之主的重担,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制与迫害,努力维护着“家庭和平”。一个家里,有了冲突就应该有“和事佬”,觉新就是这个协调者,为弟弟们“挡箭”,给长辈们“消气”。这样的人是最难做的人。因此,觉新很辛苦,很矛盾,内心郁积了太多的苦楚。作者把觉新刻画得栩栩如生,使得我们为觉新痛苦,为觉新矛盾,为觉新喜悦,为觉新身心俱疲。

既然觉新已经意识到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结局,但自己又无力去推翻它,只有帮助有能力反抗它,有能力推翻它的人才行。所以他帮助了家里的“叛徒”逃出“囚笼”的控制,去开拓一片新天地,开创不存在吃人礼教的美好新生活。至少他成功解救出了一个“叛徒”,封建制度一定会被这些“叛徒”们摧毁。他心理上有了安慰,他的自我牺牲是值得的。

总之,觉新是个值得同情的受害者,而不是该批判的封建卫道士。对于他,我们应以一颗仁爱之心去理解他,关怀他。简单的人好当,不简单的人不好做。就像世界上,伟大的人与邪恶的人是少数的,因为他们是“不简单”的。而平凡的人是大多数的,因为平凡的人是“简单”的。再如演员要把握好角色的内心,平凡的角色就好把握一些,因为他们简单;而优秀的或邪恶的就不太容易把握,因为这样的不简单,他们

的心理是复杂的。正如《家》中的各类人物,觉新的“爷爷”派与弟弟们都是比较单一化的人物,不是封建卫道士,就是进步的叛逆青年,所以这两类人好当。而真正难做的就觉新这类人,他非“正”(进步青年)非“邪”(封建卫道士),又亦“正”亦“邪”。他的两重性格,他的顾虑,他的苦衷,他的渴望,他的矛盾,他的思想斗争等带给他的是难,生存难,立足难。想想他的处境,绝对很艰难,他内心所承受的,是一般人所体会不到的沉痛。他是《家》里最沉重,最痛苦的一个人。

这是我所解读的觉新,一个复杂而懦弱,一直自我压制,自我牺牲的又人情味十足的人物。

参考文献:

(1)陈思和、李辉:《巴金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4月版。(2)吴晓明、孔庆东、程光炜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3)巴金著《巴金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月版

(4)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5)温儒敏编《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6)谭元亨:《中国文化史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十版。

2020年我是如何撰写北京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的

我是如何撰写北京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的 对每个自学考生来说,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就如“三级跳远”中的最后一跳,在那充满爆发力的瞬间,显示了这个自学考生平时所具有的潜在能量和在此基础上所能达到的最好成绩。无疑,如何成功地撰写毕业论文,完成自考生涯的最后一搏,是考生一再苦苦追寻的答案。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我取得自学考试法律专业全部30张单科合格证后,我终于取得了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资格。这些年来刻苦自学形成的惯性,使我不曾有丝毫的懈怠,随即投入到抵达终点的最后冲刺中,撰写毕业论文。 万事开头难。面对浩如烟海的材料如何搜集?新颖独创的论点如何产生?从选题到成文整个过程怎样展开?我知道,这些问题是我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的,否则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论文就很难通过答辩。 写论文首先要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题方向。我采用的原则是,选择的内容应当既能体现出本专业的特点,又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我对所学的法律课程进行了筛选,决定将选题定在知识产权法这个范围内,因为我所在的单位是科研所,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本所研制的一些成果被仿冒和侵权的事,联想到社会上的“盗版”之风盛行,

我就把论文的题目定为《盗版与法律保护》。同时我在单位担任通讯员,经常给一些报刊撰写稿件,有几篇文章也曾被几家大型丛书收入,所以我相信这些实践经验对写好毕业论文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对写好论文充满信心。 从毕业论文内容的总体要求看,主要是强调研究者运用充分详实的材料,提出某专业领域中新颖独到的学术见解,形式上也要求文章有论点、论据、论证三大因素。撰写者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通过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 我的选题方向虽已初步确定,但由于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很多,如果把有关问题全部概括起来,就足以写出一部厚厚的专著,而毕业论文要求在字数6000字左右,篇幅有限,因此,我酌情确定自己的论题题目。另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论述角度应具有独创性,这样便于发挥自己的见解,写出一定的新意,相信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除此之外,还要广泛阅读有关知识产权的书刊资料,掌握别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在自己独立完成写作的同时,虚心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 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西北政法学院的来小鹏副教授,来老师是《著作权法论》的作者,为许多自考生指导过论文写作。面对高水平的专家,我原来头脑中残存的“论文只要能通过就行”的想法 __烟

高觉新与汪文宣人物形象比较分析

高觉新,汪文宣形象之比较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从他1927年开始创作《灭亡》算起,已在文坛辛勤地耕耘了六十多个春秋,他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以深沉的笔调,激越的情绪,写作了大量的散文、杂文、评论,表达了自己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的愤慨,热情歌颂了为民族解放和生存而斗争的勇士。先后完成了《激流三部曲》、《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120多篇中、长短篇小说。塑造了无数个艺术形象。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和《寒夜》中分别描写了高觉新和汪文宣这两个出生于不同家庭,而生活在同一时代,都经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影响的年青的知识份子的悲惨命运的艺术形象。在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影响下,在国民党反动腐败政府的摧残和冷漠下,他们两个都是接受过新思想的教育和薰陶,学习过现代文化,充满了理想、幸福、有前途的年青人,逐渐失去了原有斗志,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安静、为了生活,变成一个逆来顺受性格软弱的年青人。 《激流三部曲》之一《家》的主人公――高觉新是一个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的具有两重性格的病态人物。 人的性格就是一个人一部历史,它的由来必须要有一定的前因后果,《家》的主人公高觉新的两重性格来源于他所处的家庭和社会两个环境对他的影响。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一个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作用。高觉新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家庭,其祖父高老太爷在清朝当过大官,靠权力和剥削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并且独掌了家庭的经济大权和高家年青人的生死大权,他就是高家的太上皇,他的话就是圣旨,全族人必须执行,否者就只有死路一条。在他的眼里,年青人没有什么自由、信仰可谈,只有服从、服从、再服从。他肆无忌惮地摧残年青一代的青春、爱情、生命、幸福。在高家高老太爷就是一切,他是这个家族至高至上的主宰者,也是封建专制、封建礼教的执行者和护卫者。在这样环境里生活长大的作为长房长孙的高觉新,必然是这种制度的牺牲者和护卫者,他的什么幸福、理想、前途统统放在一边去了。 年青时的高觉新眉清目秀,聪明好学,深得教师和家长的赞美,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一个很有前途的人。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四项课柱修满毕业的时候又名列第一。他对于化学很感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他的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在中学肆业的四年中间,他失掉了母亲、失去了母爱,但却有另一种信念支持着他,那就是他的前程、美妙的幻梦与一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深爱着他的人――表姐梅小姐。他甚至幻想她就是他将来的配偶,而且祈祷一定是她。

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范文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摘要 中小企业是企业规模形式的概念,是相对于同行业的大企业在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所处行业地位、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凸显出来的。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小企业日益成为推动我国整个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在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矛盾与困难也逐渐显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采用了历史分析法和社会调查法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现状、原因做出了分析,提出了启动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企业经营 2 Abstract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s the concept of enterprise scale form, is compared with the same industry in large enterprises including corporate forms of organization, financing way, the status of the industry,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the paid-in capital, total assets are relatively small economic units.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rocess and gradually highlighted the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Especially after the nineteen nintie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main force to promote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contradictions and difficulties are gradually.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financing of SM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bottleneck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social investigation situation, the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reasons to make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f private investment,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minor enterprises financing channel enterprise operation 3 目录 1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6)

高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高觉新的人物性格分析 —封建制度的守墓人和反抗者 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121280028 郑徐娇摘要:高觉新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个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他的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研究其性格的复杂性并深刻分析其原因,对理解“激流三部曲”乃至巴金的写作用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本文还对觉新的性格做出了评价。 关键字:激流三部曲;高觉新;守墓人;反抗者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其中高觉新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性人物,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及其亲戚家的悲欢离合大事小事,都无一不与他发生关系。而他的性格也如高家这个复杂混乱的大家庭一样,是与非、真与伪、善与恶、喜与悲、追求与失望、屈辱与痛苦……缠绕、纠葛在一起,体现出矛盾面和复杂性。 1、高觉新性格的二面性 1.1封建制度的守墓人和殉道者 高觉新始终奉行作揖主义,为此首先他不得不舍弃了自己的梦想和前途。“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四年课程修满毕业的时候又名列第一。他对于化学很感到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他的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作为一个年青人,觉新也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是中学毕业以后,家里开始给他定亲,祖父和父亲都想要他早日娶妻生子,这自然是与他想要升学的梦想相违背的,但是他没有反抗也不敢向父亲说出自己的

想法。就这样他接受了家里“抓阄”给他定下的亲事,成亲之后又在父亲的安排之下进公司工作。对于父亲的安排,不管是婚事还是工作,他都不能有丝毫的异议。“他听着,他应着。他并不说他愿意或是不愿意。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转:“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话也不说。” 作揖主义让他失去的不仅是他的前途和梦想,还有他的爱情。钱梅芬是在他的不抵抗主义之下他失去的第一个爱人,本来觉新与梅是青梅竹马,觉新满心以为自己一定可以与梅结合的,但是由于双方母亲在牌桌上的不愉快,居然拿两人的婚姻作为报复,因此,两个彼此相爱的人被残忍的分开了。梅远嫁,觉新也在家里的安排下,与“抓阄”决定的妻子李瑞珏结婚了。好在瑞珏是一个善解人意又心地善良的女人,所以觉新很快就满足了,每天在房间里陪着自己的新婚妻子。但是他的悲剧并没有停止,在老太爷死后,陈姨太等人以“血光之灾”的说法逼得觉新把即将临盆的妻子瑞珏送到荒凉,卫生条件极差的城郊,并且不允许觉新与她相见,就这样,深爱的妻子被逼死,留下觉新与孩子孤寂的生活,但是就是这样的苦难和辛酸,觉新也只是默默的忍受,并没有一丝的反抗。连觉民和琴等人都不能理解觉新只是不说,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是就是这样的“不说”,觉新只能把一切的苦水往心里吞,独自一人承受不能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痛苦。 在独子海臣死后,他还不得不承受着痛苦与家里的各种人打交道,陪婶婶们打牌,陪叔叔选布料……即使这些都不是他想做的,但是只要是有人提出了要求,他都会想都不想的答应,连四奶奶也说他

论 文 题 目:《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姓名刘凤兰 学号 11117403553003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层次本科 指导教师骆晓倩 日期 2013年3月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极负盛名。不说作品的整体价值,单就其成功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形象,已经具备了深刻的借鉴和思考价值。其中,而唐僧则是兼圣僧和凡人形象为一体。一方面表现出意志坚定、仁爱、谦怀;另一方面却呈现骄矜、迂腐、以及是非不明的反面形象。孙悟空机灵敏捷、足智多谋、神通广大、勇于斗争、为民除害、率性而为,桀骜不驯;又是一个蔑视皇权和追求高官的矛盾体;且最让人回味的是其充满矛盾的人格特征:怯懦与勇敢、迂腐与变通、出世与入世、盲目相信与不信任。猪八戒是猪、人、神的统一,他有猪的外形,猪的习性,身上的毛病多,恨不能浑身净优点。因而有了猪八戒的妙趣横生,也少不了呆子气。沙和尚身上有着传统美德,勤劳稳重,任劳任怨,却也存在着人性的特点,精明世故,逆来顺受,他的存在调和了集团内部矛盾,保证了取经的顺利进行。 关键字:唐僧,孙悟空,猪八,沙僧,形象

目录 摘要………………………………………………………………………I 一、绪论 (4)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5) 三、唐僧形象分析 (6) (一)意志坚定、仁爱谦怀的圣僧形象… (二)骄矜、迂腐和是非不明的凡人形象 (三)充满矛盾的人格特征 四、孙悟空形象分析 (9) (一)足智多谋、神通广大、勇于斗争和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 (二)率性而为、桀骜不驯的自由个性形象 (三)蔑视皇权和追求高官的矛盾体 五、猪八戒形象分析 (13) (一)、猪八戒是个贪婪的人 (二)、猪八戒是个既懒又勤的人 (三)、猪八戒是个愚笨又聪明的人 六、沙僧形象分析 (18) (一)稳重踏实, 细心周全 (二)精明世故, 逆来顺受 (三)、奴性人格 七、结论 (23) 参考文献 (24) 附录 (25) 致谢 (26)

自考英语毕业论文范文

2012级华南理工大学自考本科英语毕业论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Bronte sisters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毕业学校:华南理工大学 办学单位:广东XX职业技术学院 班级:英语10级 学生:钟 X X 指导老师:曹老师 提交日期:2012年9月30日 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二○一二年六月

附表4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注: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由指导教师签发,经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组长审核后生效。 2.“课题来源”一栏: A.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 B.指导教师收集的科研和生产实际中的课题; C.学生在科学活动和工程实践中自立的课题; D.自拟课题。 在表中相应栏内打“√”。

华南理工大学自考办制表 附表5 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设计(论文)水平指导教师审阅评语书 注:平时成绩评定依据:1、出勤、纪律、协作精神;2、独立工作能力;3、工作勤奋及刻苦精神; 4、独立思考与主动性; 5、外文资料翻译情况(本科)。

Abstract The Bront?s were a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family associated with the village of Haworth in the West Riding of Yorkshire, England. The sisters, Charlotte (born 21 April 1816), Emily (born 30 July 1818), and Anne (born 17 January 1820), are well known as poets and novelists. They originally published their poems and novels under masculine pseudonyms, following the custom of the times practised by female writers. Their stories immediately attracted attention, although not always the best, for their passion and originality. Charlotte's Jane Eyre was the first to know success, while Emily's Wuthering Heights, Anne's The Tenant of Wildfell Hall and other works were later to be accepted as masterpieces of literature. Key words: Bronte Sister, novel, literature

高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高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高觉新的人物性格分析 —封建制度的守墓人和反抗者 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121280028 郑徐娇 摘要:高觉新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个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他的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研究其性格的复杂性并深刻分析其原因,对理解“激流三部曲”乃至巴金的写作用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本文还对觉新的性格做出了评价。 关键字:激流三部曲;高觉新;守墓人;反抗者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最为着名的代表作,其中高觉新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性人物,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及其亲戚家的悲欢离合大事小事,都无一不与他发生关系。而他的性格也如高家这个复杂混乱的大家庭一样,是与非、真与伪、善与恶、喜与悲、追求与失望、屈辱与痛苦……缠绕、纠葛在一起,体现出矛盾面和复杂性。 1、高觉新性格的二面性 1.1封建制度的守墓人和殉道者 高觉新始终奉行作揖主义,为此首先他不得不舍弃了自己的梦想和前途。“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四年课程修满毕业的时候又名列第一。他对于化学很感到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他的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作为一个年青人,觉新也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是中学毕业以后,家里开始给他定亲,祖父和父亲都想要他早日娶妻生子,这自然是与他想要升学的梦想

相违背的,但是他没有反抗也不敢向父亲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这样他接受了家里“抓阄”给他定下的亲事,成亲之后又在父亲的安排之下进公司工作。对于父亲的安排,不管是婚事还是工作,他都不能有丝毫的异议。“他听着,他应着。他并不说他愿意或是不愿意。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转:“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话也不说。” 作揖主义让他失去的不仅是他的前途和梦想,还有他的爱情。钱梅芬是在他的不抵抗主义之下他失去的第一个爱人,本来觉新与梅是青梅竹马,觉新满心以为自己一定可以与梅结合的,但是由于双方母亲在牌桌上的不愉快,居然拿两人的婚姻作为报复,因此,两个彼此相爱的人被残忍的分开了。梅远嫁,觉新也在家里的安排下,与“抓阄”决定的妻子李瑞珏结婚了。好在瑞珏是一个善解人意又心地善良的女人,所以觉新很快就满足了,每天在房间里陪着自己的新婚妻子。但是他的悲剧并没有停止,在老太爷死后,陈姨太等人以“血光之灾”的说法逼得觉新把即将临盆的妻子瑞珏送到荒凉,卫生条件极差的城郊,并且不允许觉新与她相见,就这样,深爱的妻子被逼死,留下觉新与孩子孤寂的生活,但是就是这样的苦难和辛酸,觉新也只是默默的忍受,并没有一丝的反抗。连觉民和琴等人都不能理解觉新只是不说,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是就是这样的“不说”,觉新只能把一切的苦水往心里吞,独自一人承受不能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痛苦。 在独子海臣死后,他还不得不承受着痛苦与家里的各种人打交道,陪婶婶们打牌,陪叔叔选布料……即使这些都不是他想做的,但是只要

(完整版)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毕业设计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子形象的塑造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2 一、本文阐述的背景 (2) 二、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 造 (3) 三、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 义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摘要: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类型人物形象,一类是以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或惨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或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以吕纬甫、魏连殳等为代表);亦或是“五四”后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以子君和涓生等为代表)。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抨击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另一类是以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等为代表的农民形象。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苦难的旧中国农民,他们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枷锁。可以说他的小说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更有

河南省自考考试本科专业撰写毕业论文流程

自考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一般要经历下列几个过程:1、资格审定; 2、交费并指定指导教师; 3、听论文讲座; 4、考生撰写论文提纲并接受指导教师指导; 5、论文答辩。交费并指定指导教师 考生在通过资格审定后要在规定时间(通常一周左右)到主考院校办理交费手续。主考院校在收取相关费用后,将依据考生事先申报的选题方向,为考生指定指导教师,并告知考生指导教师的具体联系方式。在与指导教师联系前,考生应结合选题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资料,通过归纳、消化初步形成论文写作的思路,以便于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使指导教师能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论文讲座 什么叫论文?怎样选题?怎样收集材料、提炼观点?怎样结构文章?这些都是考生在论文写作前普遍感到困惑并将影响论文写作质量的关键问题。论文讲座的目的就是帮助考生理清思路,解除困惑,并终顺利完成论文。因此,这也是考生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环节。论文讲座的时间通常安排在交费前后,由高校相同或相关专业的教师主讲。 考生撰写论文提纲并接受教师的指导 在与指导教师见面后,考生将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对已有的写作思路进行丰富或修正,并形成论文写作提纲。对于写作者来说,提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效。毫不夸张地说,写好了论文提纲,也就等于完成了论文写作任务的一半。这里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论文的正式写作应在提纲得到指导教师的认可后方可展开;论

文从提纲到成稿,一般要经历多次反复。考生应虚心接受导师的指导,认真地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答辩 论文在正式定稿后,考生将进入论文写作的后一个环节—答辩。答辩前,考生应将定稿后的论文按要求打印若干份交给有关教师,以备答辩之需。 论文答辩通常在5月底或11月底前进行(具体安排由各主考院校确定)。论文答辩的程序基本由三项组成:考生简要地阐述论文的写作动机、内容梗概和基本的观点;答辩小组成员就考生论文内容进行提问;如果答辩小组认为必要,还会对涉及论文的专业范围内的其他问题加以提问。这些提问都需要考生认真加以回答,并会影响到考生的论文成绩。 关于论文写作周期与考核方式的说明 对于大多数专业而言,从资格审定到论文答辩结束,前后不过5个月左右。但也有例外,如计算机及应用、建筑工程等专业,其毕业设计周期为一年。 此外,与多数专业的毕业考核方式不同,英语专业采用的不是论文写作答辩的方式,而是分英语国家文学、英美社会文化、翻译三个方面采用现场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高觉新人物形象分析

长篇小说《家》,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在小说中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余个,我今天来说说其中的高觉新。 《家》中的高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感到不满。他的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 高觉新具有美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高觉新自小就是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这是一种合于传统礼教的孝子贤孙的理想性格,是父母心目中的“宁馨儿“,却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他是成绩名列全校第一的优秀生,也曾经有过梦想,想做化学家,曾想毕业后继续上大学,甚至去德国留学深造。但作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业的人,他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奉为行动的准则。虽然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对他有所触动,但他难以摆拖封建思想的束缚。觉新的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他同情弟弟们的斗争,但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觉新的青春朝气和青年的梦想在沉闷的实际生活中渐渐消失,生活磨钝了他的感觉,但自身又无力摆脱困境,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 高觉新自幼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受到过充分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封建道德意识在他的思想意识中是非常深刻的。“孝道”要求子女无条件地顺从父母的意愿,为了实现父母的意愿,哪怕是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委屈都是理所当然的。在祖父与父母面前,他必须要“孝”,父母死后,他必须承担起“长兄如父”的责任而走向自己的人生悲剧。高觉新的父母早亡,继母周氏软弱无能,又不是高觉新父亲的原配夫人,而觉民、觉慧与淑华年龄还小,在整个高家都没有充分的发言权。这样身为“长子”的高觉新就不得不自觉地承担起“长兄如父”的重担。由于顽固的封建势力和社会思想的桎梏,再加上觉新自己的的特殊身份与幼年遭遇,才造成了他的妥协与懦弱。他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五四时期家庭伦理关系的变化和处于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人们的精神特征。 觉新悲剧性格的偶然性,深刻地提示了其所以为悲剧的社会历史必然性。明知所作所为害人害己,却不敢也不想改变这灰色的命运。同时,无奈中制造他人的悲剧,所以也就觉得特别可悲、可叹、可怜、可恨,使读者于强烈的震撼之后开始反省。高觉新做奴隶而不得的性格悲剧,则深刻地展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缺陷的沉重历史痕迹,同样警示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进行更高的要求,文学形象是作家对生活的真实的描写和对生活评价的深刻性的统一。高觉新形象的价值是他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揭露和攻击。 高觉新这个文学形象在巴金先生有潜在的创作动因, 他代表着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征。即使对当代人, 这些精神特征也没有变得陌生,因为它的历史根据依然存在。

哲学毕业论文人物形象分析与小说读解

人物形象分析与小说读解 (一)人论观念 十九世纪后期,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的某些观点 在现代主义小说及其理论中都有明显的投影,一些现实主义小说 家和小说论者,还有处于临界点的小说家和小说论者的小说理论 与创作,也在一些方面对现代主义产生影响。如福楼拜强调“取 消私人性格主义”,主张不偏不倚地再现生活,要求小说家与其 小说主人公保持一定的距离。陀斯妥耶夫斯基联系客观现实描写 人物内心的同时,主张通过梦幻、意识流等手法,开阔人的深层 意识,表现人物的变态、双重人格;他创作的“复调小说”的主 人公具有独立意识,独立性,被看作是一个自身的充分思想观念 的创造者,已经“不是作者言论的客体”,“也不是作者意识的 传声筒”,与作者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契科夫淡 化情节。康拉德在小说中追求风格的完美,着力从心理深度上刻 画人物,他时而让小说中的人物担任叙述者,与“我”对话,时 而又由几个人充当叙述者,而且他认为展示人物,不应按时间先 后平铺直叙,打破叙述时间的顺序。这些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的 衍化、发展,进一步表现从外部世界遁入内心世界的“心理真实”,小说家退出小说等理论观点。这种情况,在十九世纪末至 二十世纪初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结 构分析兴起来后,对人物的理解就形成了两种意见:“纯粹派” 的论点——如今在批评家中占优势——指出,人物只是作为使他 们得以产生并使他们的行动作为各种形象和事件的一部分而存在,除此之外,他们根本就不存在。倘若费尽心机想把他们从特定的 上下文中抽取出来,把他们当作真实的人加以导轮,那就是感情 用事地误解了的性质。各种现实主义的观点倾向于在某种“还原

自考本科论文致谢范文

自考本科论文致谢范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致谢范文范文一: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郑建立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郑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郑教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研究生生活的电工楼105各位同门,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特别感谢我的师妹叶秋香同学,她对本课题做了不少工作,给予我不少的帮助。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致谢范文范文二: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

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致谢范文范文三: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郑建立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郑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郑教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研究生生活的电工楼105各位同门,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

浅论《家》中高觉新的形象

浅论《家》中高觉新的形象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前言 (4) 正文 (4) 一.觉新的双重性格 (4) (一)一个懦弱的反抗者 (4) (二)悲哀与欢喜交织的情感与生活 (6) 二.造成觉新性格形成的深层根源 (7) (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使他身处长房长孙的地位 (7) (二)新旧思想的冲击造成了他的双重性格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摘要 《家》中的高觉新,一个交织着爱与恨、新与旧,内心有些不满,行动上却是敷衍妥协的矛盾者。有理想、有抱负,却是一个性格懦弱的老好人。 一味地顺从封建家长,造成其爱情婚姻命运的悲剧。其命运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其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高觉新;双重性格;长房长孙;封建制度; Abstract In the home of GAO juexin , a mixture of love and hate, the new and the old, inside some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action is half-hearted compromise, contradictory. With ideals, aspirations, but it is a weak old. Feudal blindly obey parents, resulting in the tragedy of love and marriage fate. Its fate is a mirror of society, its image has profound soci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GAO juexin; double; long Fang Changsun; the feudal system;

红楼梦小人物之形象特点-毕业论文

红楼梦小人物之形象特点 ——以林小红为例 摘要: 《红楼梦》,历来是久唱不衰的经典名作之一,它几乎可以成为一部万能的百科全书,不仅对世间百态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于小人物的形象尤其是一些有特点的、典型的小人物形象,描写刻画的却是非常地生动形象。其中,在众多小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中,林小红—这个原本只是宝玉身边的三等丫鬟的姑娘,却成为大观园里为数不多地具有较好结局的女子。林小红作为《红楼梦》中一个比较出彩的同时也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小人物形象,也是受到不少红学研究家的关注。本次论文主要通过对《红楼梦》中的小人物进行分类,来探究小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而通过对林小红这个形象的分析,来探究林小红这个饱满的小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 小人物、《红楼梦》、小红、形象特点

The image feature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The case study of Lin Xiaohong Abstract: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classic works for a long time to sing not bad, it can almost become a universal encyclopedia, the attitudes of the world not only elaborated, for small characters especially som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small characters, to portray the is very vivid. Among them, in numerous small figure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Lin Xiaohong this just Bao Yu around three servant girl, has become the Grand View Garden is one of the few to have better outcomes for women. Lin Xiaohong as "a brilliant and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a controversial small characters, but also by many studies focused on concerns about the house.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the small, to explore the 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characters, and th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Lin Xiaohong Lin Xiaohong, to explore the tiny plump figure. Key word The little guy,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red, image features

谈谈自考生如何写好毕业论文

谈谈自考生如何写好毕业论文 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开考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教育、物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等16个本科专业(含本科段、独立本科段),广大自考生在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都要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及其答辩考核。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应考者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本科专业自考生这一特定群体,就毕业论文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作简要论述,供有关考生参考。 (—)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教育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撰写毕业论文,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择题是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有明确的要求:“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两种情况,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和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完成毕业论文撰写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和解决教育实践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教育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变革教学观念?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如何改革教学形式?如何提高教材编写质量?素质教育如何落在实处?等等。其次,要从寻找教育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教育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采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自考生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如面临知识经济的到来,如何改革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学内容乃至教育的时间和教育的空间等等。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如在前人已提出来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

浅析《家》中觉新的性格特点及其时代特征

浅析《家》中觉新的性格特点及其时代特征 内容摘要:《家》是巴金的代表作,高觉新是巴金的《家》中的性格最鲜明的人物,是巴金塑造的第一个含有复杂感情的、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存在着的小人物。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巴金笔下的高觉新是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的特殊地位,性格比较复杂,他能反映我们民族劣根性中“忍让、委曲求全”等特征,能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心理,亦具有其特殊的悲剧意义。高觉新以自己的哀号告诫人们,对于健全民族性格,仍有其认识价值。 关键词:高觉新; 人物形象; 逆来顺受; 民族性格; 认识价值 高觉新是巴金的《家》中的性格最鲜明的人物,是巴金塑造的第一个含有复杂感情的,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存在着的小人物。作品中觉新是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出现的,作者通过觉新的悲剧表明:在封建势力与叛逆势力的搏斗中,代表民主势力的叛逆青年的胜利和封建顽固派的失败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只有站在反封建的民主势力的一边,才有出路,才有前途和新生;违背时代潮流,维护封建统治,只能同这种制度一起趋于灭亡,成为这种制度的殉葬品。本文试从觉新性格反映民族文化心理的普遍性及其悲剧意义,试析高觉新的人物现象。 一、礼教与家法使他逆来顺受 觉新生活在四川成都一个姓高的封建大家庭里。他身为大少爷,却性格懦弱,奉行“作揖主义”。他爱表妹钱梅芬,却没有争取婚姻自主的勇气。他的父亲用拈阄的办法决定他与瑞钰结了婚。他服从了父亲的意志,但在感情上却十分痛苦。他的妻子温柔善良,对他体贴入微,总算给他一点精神安慰。但是,觉新的思想始终处于矛盾中。他受“五四”新思潮的洗礼,相信新的理论是好的,但却没有勇气冲出旧的生活环境。在家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中,他忍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求得家庭的暂时平静。 觉新是一个被封建礼教腐蚀了头脑、磨去了锐气的大少爷,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他善良懦弱,既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和迫害的地主少爷,又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一方面他同情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一方面又反对受害者(包括他自己)进行的反抗。惨痛的生活教训和现实,最终使他有了初步的觉醒和反抗。觉新的性格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劣根性中“忍让、委曲求全”的本质。 高觉新曾经是有理想、有追求的进步青年,受到过“五四”新空气的影响,渴望自由和个性解放。书中写道:“他打算在中学毕业后再到上海或北京有名大学里继续深造,想到德国去留学……”,“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