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的意思

沧浪之水的意思

沧浪之水,意指清澈而香甜的水,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出自《孟子·离娄》,孔子听到小孩子唱了一支歌:“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水调歌头》原文与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与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篇一 原文: 四明有狂客,呼我谪仙人。 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 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 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 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 寄语沧浪流水,曾识闲闲居士,好为濯冠巾。 却返天台去,华发散麒麟。 赏析: 这是一首充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游仙词。作者赵秉文,自号“闲闲居土”,金代著名文人,处世颇有太白遗风,故其友人常以神仙或前代才人喻之并有诗文相赠,于是,赵秉文写了这首游仙词予以作答,表现了词作者本人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精神追求。古文云:“诗本性情。若系真诗,则一读其诗,而其人性情,入眼便见。”(明·江盈科《雪涛诗评》)这首词便是如此。 上片借神仙境界、前代才人的文坛佳话引发开来。“四明狂客”即唐代才子贺知章,因是四明人,故自号四明狂客。“谪仙人”指唐李白,传说贺知章初见李白文章,惊为天人所作,故称之为“谪仙人”。所以首句既借用了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的典故,又用“四明狂客”来指作者自己的朋友,用“谪仙人”来自比,语句双带,一举两得。“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意为因“俗缘未尽”,所以仙人谪落凡世,与首句相联。“我欲骑鲸归去”三句,典故颇多。“骑鲸人”仍指李白,传说李白死后骑鲸归去,而李白自己也曾自称“海上骑鲸客”。“神仙官府”缘自唐顾况集《王源诀》:“下界功满方超上界,上界多官府,不如地仙快活。”意思是神仙也不自在,照样要受管束,“嫌我醉时真”就是原因之一,所以倒不如谪去仙籍,反倒自在。“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是以“谪仙”身份,对还是仙人的人们谈大彻大悟的感

沧浪亭记翻译及解析

一、名篇阅读—沧浪亭记 沧浪亭记 苏舜钦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佑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一)创作背景 庆历四年(1044),进奏院祠神之日,苏舜钦作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循前例以卖旧公文纸的钱宴请同僚宾客。当时朝中的保守派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对宰相杜衍、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副使富弼等人力图改革弊政之举心怀不满;而苏舜钦得范仲淹荐举,又是杜衍之婿,因而保守派抓住这件事,借题发挥,弹劾他监主自盗,结果,苏舜钦被罢去官职,在席的有十余人被逐出朝。区区一件小事,竟得如此严惩,苏舜钦激愤不己,他带着心灵上的创痛,流寓苏州,不久,在城南营建沧浪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苏舜钦(1008-1049),北宋诗人、书法家,字子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 人,曾祖时迁至汴京(今河南省开封) 。北宋景佑元年举进士,曾任县令、大理评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意思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意 思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出 自古代诗人宋玉的《九辩》。它形象地比喻了人生中所面对的两种不同环境和境遇,传达了一种机智平和的处世之道。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清澈透明的沧浪之水代表了清净、纯 洁的心灵和正直的品性。人若有清澈的心境,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和 真相,能够保持头脑清醒,不被外界的杂念所干扰。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可以保持淡定、自信、从容,处事不紧不慢,不被功名利禄、权势 地位所迷惑,坚守初心,守住底线。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浑浊不清的沧浪之水象征了人生中的 烦扰、纷乱和挣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会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 人性的弱点很容易被暴露出来,那些本来清醒明晰的心境也容易受到 污染和扭曲。但正因为这种环境艰难,我们才更需要在其中坚守信念 和原则,克服逆境,努力前行。洗涤浊水,濯净自身,可以让我们在 困境中找到自己的清晰与坚强,不被环境所左右,拥有坚定的信念和 勇气。

这句诗中所抒发的意蕴是非常深刻的。它告诉我们,人生如同沧 浪之水,充满了清浊和纷乱,我们无法避免面对各种挑战和险阻。但 我们却可以选择如何应对,我们可以选择在清澈清明的环境中保持清 醒和纯净,也可以选择在浑浊困扰的环境中坚守信念,不忘初心。无 论处在何种环境之中,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静清澈的心,用智慧和 坚韧去面对生活的各种考验,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力量。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不 仅仅是一句诗句,更是一种处世的哲理,一份生活的智慧。愿我们在 人生的沧浪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勇敢的面对挑战,不 忘初心,勇往直前,最终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2000字】 第二篇示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出 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庄子》中的一篇《大宗师》。这是一句充满哲理的话,寓意深远,启发人们要用清澈的思想来洗涤心灵,用清澈的行 为来增进美德。 沧浪是指江南水乡的水,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代表了清澈、纯洁的象征。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意为清澈的水可以洗净衣襟,引申为清清楚楚的思想可以洗涤心灵,使人心胸开阔、纯洁。在现代 社会,人们遭遇各种困难与矛盾,心灵也会受到伤害,因此我们需要 用清澈的思想去洗涤心灵,消除心中的困扰和杂念,使自己自律自爱,坚定心志,大步向前。

【经典诗句】“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的意思及全 诗翻译赏析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这两句的诗意: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饱经丧乱之后,有一个安身之地,即浣花溪畔的草堂,心情舒展了;既有“清潭”,何必“沧浪”,心满意足了。景致幽美,心情舒展,情景交融,故而称妙。 出自杜甫《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为沧浪。 风含翠?娟娟净,雨?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切断,恒饥稚子色悲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解 ⑴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出使东吴的地方。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⑵百花潭:即为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纯净闻名于世。《孟子·距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存有随遇而安之意。 ⑶筱(xiǎo):细小的竹子。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 参照译文 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一阔就变脸,早与我断的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我就这么狂! 赏析 《狂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居住环境,在饱经丧乱后有一安身立命之地,心情舒展旷放。颔联写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与颈联写自己靠人接济,一旦故人音信断绝,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在几乎快饿死的情况下,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显狂态。尾联写出这种饱经患难,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的打击,表明了“狂夫”二字的深刻含义。

诗经楚辞关于出游的诗句

诗经楚辞关于出游的诗句 摘要: 1.引言:诗经楚辞的背景和地位 2.诗经楚辞中关于出游的诗句分类 3.具体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4.总结:诗经楚辞中出游诗句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引言】 诗经楚辞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收录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抒发情怀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有一部分诗歌特别关注出游这一主题,展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诗经楚辞中关于出游的诗句,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 【诗经楚辞中关于出游的诗句分类】 诗经楚辞中关于出游的诗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赞美大自然:这类诗歌通过描绘山水风光,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如《诗经·小雅·信南山》:“彼信南山,言采其杞。”诗人借赞美信南山之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2.抒发豪情壮志:这类诗歌以壮丽的山河为背景,展现了诗人豪情壮志的一面。如《楚辞·离骚》:“驾八龙,载云辇,上游青霄。”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驾驭八龙、载云辇的形象,表达了对事业的追求和豪情壮志。 3.表达离愁别绪:这类诗歌以离别为主题,借山水之景抒发诗人内心的离

愁别绪。如《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诗人通过描绘离别时的场景,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和思念。 4.寓意人生哲理:这类诗歌以自然景观为寓意,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诗人借沧浪之水寓意人生际遇的变幻,传达了顺应自然、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 【具体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以下是诗经楚辞中部分关于出游的诗句的具体分析: 1.《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这句诗歌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和思念。诗中“击鼓其镗”寓意着战场的紧张气氛,而“土国城漕”则描绘了离别时的悲壮场景。诗人通过这些描绘,将自己的离愁别绪融入其中,让人感同身受。 2.《楚辞·离骚》:“驾八龙,载云辇,上游青霄。”这句诗歌通过描绘诗人驾驭八龙、载云辇的形象,表达了对事业的追求和豪情壮志。诗人将自己比作驾驭八龙的英豪,寓意着勇往直前、无畏挑战的精神风貌。 【总结】 诗经楚辞中关于出游的诗句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宝库,展现了古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这些诗句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人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窗口。通过欣赏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古人的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生的哲理。

沧浪之水读后感精选

沧浪之水读后感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 源自屈原?渔父?的两句辞,一直拷问着每个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在“与世推移〞和“深思高举〞的处世哲学中,如何的权衡个人的价值取向。 主人公池大为,出身贫苦,家境寒酸,跟绝大多数农村学生的成长道路相同,一路考学,品学兼优,全部的想法就是靠好的成绩取得功名,靠勤奋的工作取得职位;为人正直、善良、有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步入社会工作岗位中,近8年之余的奋斗经历,始终的在跟外界抗争,在跟自己斗争,生存的本能和趋利的欲望,最终让他没坚守住自己的信念和标准,被这可怕的时代洪流吞噬,作出了他原先自己不愿看、更不屑做的行径,抖抖索索地做到了厅官……之后工作和生活相当的“游刃有余〞,掌握规那么后的驾轻就熟的轻松,然后,偶尔的静下来,他目光呆滞,心情恍惚,那个本来的自己,渐行渐远,飘忽不定,沧浪之水,无论清浊,一切归于凄凉。 这本书是我一口气的看完的,与其说是因为写的精彩,不如说是写的实在。最初是在看主人公,是对文章的角色的观察,是对描述的人物境遇的体味,渐渐的,看的恍惚,看的漂移,居然的看到了自己,池大为变成了我,好似再读日记,是自己在反思,是我在感悟。这不就是在写每个体制人自己吗,不就是自己的单位吗,我的组织、领导

和同事吗……所以我说,这是真正的写作,真正的写作不是让读者旁观,让观者看笑,而是让你在读的时候,下意识的屏息聚气,凝神聚焦,在书的场景中游走,在文章的情节中呼吸,与主人公合体,感同身受。 大凡成功者,都有艰难的经历。池大为也是,体制内的大多数人都是,不要看到他成功的辉煌,背后都有无数次的失败的体验;“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都是些简单的成长预测和价值观想象,仕途的成长环境才是让人绝对煎熬,撕心裂肺,寝食难安的。所以,物质的短缺往往小于精神的痛苦,成长的艰难肯定释然于仕途的险恶。 池大为的前生是让人有好感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好学生好孩子;初到工作岗位是让人同情的,事事不顺,处处碰壁,每况必下;中期拉锯斗争是让人担忧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招招见血;后期驾轻就熟渐入佳境是让人反感和唾弃的,因为失去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入染缸熔炉,成了一个标准的体制人。我认为,池大为的变化,是合理的,是正常的,是必然的,人相对于环境是何等的渺小,人对环境从来没有挑战的可能,人性就是趋利避害,简单的说,每个人都不是神圣,只有顺应,只有随之变化,才能得到想要的,才能防止被伤害,各异性一定被趋同,人的特点一定会被磨平,从而保证这个体制内的人,躯壳各异,灵魂举止相同,单位稳定了,工作方向一致了,一个个的完整的体制生态造就根深蒂固的形成和运转,不是吗? 但是池大为还是不完全的屈服的,或者说,他屈服了,想让读者,

山河令的诗词

山河令的诗词 1.“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这句诗出自王献之的《桃叶歌其三》: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相传这是东晋时期王献之写给爱妾桃叶的一首诗。 当时秦淮河水面宽广,水流湍急,桃叶每次渡河上船时,心中都十分害怕,王献之为了安慰她,便作了这样一首诗。 大意为“桃叶啊,桃叶啊,渡过江来不用船楫(因为水流湍急);尽管渡江不要担心,我亲自在江边迎接你。” 这里的“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的意思就是说:你尽管放心坐船渡江而来,我自会在岸边迎接你的到来。是不是觉得很浪漫温柔? 2.“周而不比,身若飞絮” 这句拆自两处,周而不比出自出自《论语》: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是: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身若飞絮则是出自元代徐再思的《折桂令·春情》: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这首诗是描写情窦初开的女子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其中:“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指的是诗中女子在相思时,身体像飘浮的云,心像纷飞的柳絮,气像一缕缕游丝。 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出自屈原《楚辞·渔父》一文中的《沧浪歌》。 意思是”当沧浪之水清的时候就洗我的冠发,沧浪之水浊的时候就洗我的脚。” 古时,汉江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名曰沧浪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流放之时,游经沧浪水,在张沟处遇渔父问渡,颇为伤感。渔父唱了一首《沧浪歌》启发屈原如何面对现实,由此传为历史佳话。 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 不过这首歌虽然收录在《楚辞》当中,但《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 4.三生石上旧精魂 三生石是姻缘石,这句出自北宋苏轼改编自唐代传奇《僧圆观传》的《僧圆泽传》: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的意思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的意思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其古诗全文如下: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释】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⑵壬子:指绍熙三年(1192年)。端仁:即陈岘,字端仁,闽县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曾先后任平江守、两浙转运判官、福建市舶。淳熙九年(1198年)在四川安抚使任上罢职回家。⑶“长恨复长恨”二句:长恨,即《长恨歌》。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短歌行,乐府平调曲名。《乐府解题》:“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晋陆机‘置酒高堂,悲来临觞。’皆言当及时为乐。”⑷楚舞: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⑸楚狂声:指楚国的狂人接舆的《凤兮歌》。接舆

曾路过孔子的门口,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见《论语·微子篇》)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⑹“余既滋兰九畹”三句:语出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⑺“门外沧浪水”二句:语出《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缨,丝带子。这两句的意思是:对清水、浊水态度要明确,不要然然可可。表示了他刚正清高的品德。 ⑻毫发:毛发,喻极细小的事物。这句是说人世间的各种事都被颠倒了。⑼“悲莫悲生离别”三句: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识。”这里是对陈端仁说的,表示对陈端仁有深厚的感情。⑽“富贵非吾事”二句:语出陶渊明《归去来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里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翻译】我心里装着无穷恨怨,把它写成一曲短歌行。有谁来安慰我,跳起楚舞轻盈,我的狂歌又有谁来听?我已种植九畹兰花枝叶茂盛,还种植百亩蕙草香气云蒸,我要餐那秋菊的落英。门外沧浪水清清,用它来洗涤我的帽缨。有人发问,一杯酒怎能抵住身后名?人间常把毛发看重泰山轻,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理难评。悲哀之中没有比生离死别再伤情,快乐之中没有比结识一位新朋友再快乐几层,这是古往今来的儿女本性。追逐富贵并不是我的志愿行径,还是归隐山林与自鸥结友为盟。【赏析】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

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富贵非吾事则是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词人以陶渊明自况,认为富贵非吾愿,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合用了两个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又《论语?

擢在文言文的意思

擢在文言文的意思 1. 除,辟,判,擢,拔在文言文中都是什么意思,区别在哪 bá ①拔起;抽出。《垓下之战》:“力拔山兮气盖世。”《鸿门宴》:“项庄拔剑起舞。” ②选拔;提拔。《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③突出;超出。《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④攻下;攻取。《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萃】1.指才能突出。《三国志·蜀书·蒋琬传》:“琬出类拔,处群僚之右。”2.指唐代破格考核授予官职制度.《新唐书·选举志下》:“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中者即授官。” 【拔茅】指引荐推举。 【拔薤】比喻铲除豪*** 族。苏轼《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拔已观贤守政,摘蔬聊慰故人心。” 【拔尤】选拔超众的人才. 2. 除,辟,判,擢,拔在文言文中都是什么意思,区别在哪 bá① 拔起;抽出。 《垓下之战》:“力拔山兮气盖世。”《鸿门宴》:“项庄拔剑起舞。” ② 选拔;提拔。《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③ 突出;超出。 《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④ 攻下;攻取。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拔萃】1.指才能突出。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琬出类拔,处群僚之右。”2.指唐代破格考核授予官职制度.《新唐书·选举志下》:“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中者即授官。” 【拔茅】指引荐推举。【拔薤】比喻铲除豪 *** 族。

苏轼《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拔已观贤守政,摘蔬聊慰故人心。”【拔尤】选拔超众的人才。 3. 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意思 1. 濯[zhuó] 濯[zhuó] 〈动〉 〈形〉 光明的样子 [clear] 钩膺濯濯。——《诗·大雅·崧高》 又如:濯秀(明净秀丽) 盛大 [grand] 王公伊濯。——《诗·大雅·文王有声》 颂声灵,赫而濯。——《清史稿》 (形声。从水,翟(dí)声。本义:洗) 同本义 [wash] 濯,洒也。——《广雅》 视壶濯及豆笾。——《仪礼·特牲礼》。注:“溉也。” 王乃淳濯飨醴。——《国语·周语》。注:“洗也。”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楚辞·渔父》 可以濯罍。——《诗·大雅·泂酌》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韩愈《石鼓歌》 濯清莲而不妖。(清莲,清净的水。妖:妖艳,妖媚。)——宋· 周敦颐《爱莲说》 又如:濯缨(洗涤帽带。指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濯磨(洗涤磨炼,以求上进);濯足(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濯沐(洗涤) 涤除罪恶 [purify] 今上位者,洒濯其心,壹以待人,轨度其信,可明征也。——《左传》 淋;浇 [sprinkle]

楚辞中的名句以及意思

楚辞中的名句以及意思 【篇一】楚辞中的名句以及意思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释义:这个句诗出自《楚辞.渔父》。整个世界都污浊不堪,而我不愿同流合污;大家都在醉生梦死,而我独自清醒不敢迷失。 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释义:这句诗出自《楚辞.九歌》。再悲伤的悲伤莫过于生不能相聚,再快乐的快乐莫过于新相交的知己。生活中别离是常有的事情,而知己却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3、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释义:这句诗出自《楚辞.九章》。我要与天地啊同寿,我要和日月啊同样光明。天地万古长存,日月万古长明,跳脱出世俗的羁绊才有可能伟大。 4、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释义:这句诗出自《离骚》。想起草木的凋零衰败,不禁担忧美人终有一天也会衰老。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把握好当下,将来才不会有遗憾。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释义:这句诗出自《离骚》。前面的路道遥远且漫长,但为了理想的实现必须持续追求和探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追求的脚步没有停下,总有一天会实现目标。 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释义:这句诗出自《离骚》。珍视内心的价值并为之坚守,纵使 死无数次也无怨无悔。 7、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释义:这句诗出自《离骚》。早上啜饮木兰上滴下来的露水,傍 晚含咀凋落的秋菊。超凡绝尘,遗世独立的高尚品格。 8、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释义:这句诗出自《楚辞.九章》。不能为了符合世俗的要求,而 改变自己的初心,这样必将生活清苦而不得志。 9、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释义:这句诗出自《离骚》。我长叹一声,止不住一把鼻涕一把泪,不是为了别的,而是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 10、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释义:这句诗出自《楚辞.九章》。鸟儿飞得再远,仍然不忘飞回 它出生的地方;狐狸死的时候,它的头还要遥对着它所住的山丘。这 人又是怎样的呢?无尽的感慨啊! 【篇二】楚辞中的名句以及意思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出自先秦·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兮,句中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波,此作动词用,波浪涌起。木叶,树叶。诗句描写秋风阵阵,秋叶飘零,洞庭湖水波荡漾的秋日 之景。 2、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出自先秦·屈原《楚辞·离骚》。落英,落花。木兰坠露滴滴香,早上饮了当早餐;秋菊之花落纷纷,拾掇花瓣为晚饭。这是屈原以饮

《沧浪之水》读后感

《沧浪之水》读后感 •相关推荐 《沧浪之水》读后感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沧浪之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沧浪之水》读后感1 《沧浪之水》是由作家阎真于20xx年出版的一本小说,该小说描写了一位医药研究生池大为的人生经历。本书名来源于屈原的《渔父》,其核心思想也正是对《渔父》的争议观点的再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本书讲述了一个有志青年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如何奋发图强的故事。该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小说写出来了池大为空怀壮志、无知无权的苦;时来运转,有名有利的难。小说主人公池大为和屈原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而不同的是,屈原选择了坚持自我,而主人公最终选择的渔父的价值方式,令人唏嘘不已。或许这也正是屈原成为历史名人,而池大为仅仅成为昨天小说主人公的原因吧! 从小说沧浪之水中,我读到了池大为的责任和担当。就像我们的工作一样,要有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岗位上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甘于奉献。 从小说沧浪之水中,我也读到了董柳的隐忍与坚守。有一种品格,叫担当;有一种情义,叫坚守。董柳在其丈夫池大为清贫潦倒的时候,不离不弃,毫无怨言的操持着“只有一间房”的家。董柳的坚守也最终换来了丈夫的专一,池大为最终在受到外来诱惑时,选择了克制和对妻子的底线。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即使如此,我们也应在现实中保留那份丰满的理想,不忘初心。或许我们暂时无法实现,但只要你付出努力,永不放弃,总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苍浪的意思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苍浪的意思“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苍浪”出自清朝诗人赵翼的作品《赤壁·依然形胜扼荆襄》,其古诗全文如下: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苍浪。 【注释】 ⑷周郎:即周瑜。 ⑸陈迹:过去的事迹。 ⑹沧浪:这里指渔歌。 【翻译】 昔日的形胜依旧扼住了从赤壁通往荆州、襄阳的路,赤壁的山前,古老的堡垒绵长。又是乌鹊南飞之时,但已经没有魏国了;大江依然东去,周瑜般的人物又在哪有?古代人物千秋永在,魏蜀吴三足鼎立,这一片大好河山,只不过是历经百战的一片战场。今日经过已经是陈年旧事了一切已成为历史的遗迹,唯有渔夫在月光下唱着歌谣。 【赏析】 颈联则以时间和地理自然成对。孙权、刘备、周瑜、曹操这些风云一时的历史人物流传千年,赤壁一战奠定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眼前的山河即是当年历尽无数战斗的地方。出句是缅怀历

史,对句是即目所见;表现古今时代的纵贯,山河遗迹的感喟,于真自然过渡到尾联的自我抒怀。此日经过赤壁,多少英雄已成陈迹,只有在明月照耀的江上,时时传来渔翁的晚唱。“唱沧浪”云云自然是用了《孟子》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意思。与萧散自在的渔父相比,那些在政治上曾一度风云显赫的人们也显得可怜可叹了。结尾这两句不仅与前六句的宏阔气象形成一鲜明对照,以冷静幽远的笔墨结束全诗,令诗意波折,更具回味;同时也与诗人此时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心境暗合,从而起到借古喻今的作用。 全诗一气流走,虽点化成言,然清新畅达,境界辽阔,感情激荡,不失为咏史诗中的佳作。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