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课件:《陆地生活的动物》

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摘下它,勤奋才干是攀登的绳索。下面 xx 小编为您推荐初二生物课件:《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教材

㈠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主要是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量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㈡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㈢教学重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3、概括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蚯蚓、兔子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法

本节采用情景导入法,谈话法,实验探索法,观察法,饲养法。

三、学法

学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可用 3 课时完成。

第 1 课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照用谈话式对水生环境复习总结,进而引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之处。教师用投影打出水生环境可供水生动物生存的因素并进行归纳总结:

一、水陆环境的差异

(1) 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动物食用的铒料。

(2) 水中有溶解于水中的氧,可供水生动物呼吸。

(3) 水中昼夜温差小,有温和的环境。

(4) 水中对水生动物还有浮力,解决了动物支撑体重的问题。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与水生动物相比、陆地动物的生活环境怎样呢?有条件的学校可放影像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回答问题,拓展视野。没条件的学校可以观察书中的插图,再结合平时的实践和感受说出图中各动物生存的环境及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分组讨论陆地生活的动物生存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以及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突出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重点讨论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又是怎样解决食物、呼吸、支持体重、适应气候、安全等适应环境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学生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赋予激励和评价,引导学生能运用较为科学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现象(学生说的是一些生活语言如:嘴口爪脚足胳膊、前爪、腿前肢、后肢

蠕动爬行,以培养学生使用科学语言的行为习惯。)

师生共同对陆生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归纳总结

二、陆生动物对陆生环境的适应

1、陆地环境没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气以气体状态存在于空气中,浮现了用肺呼吸或者用气

管呼吸;

2、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浮力,浮现了四肢发达的肌肉(特别后肢强健)这是支持体重和奔

跑运动的结构;

3、陆地环境没有水,气候变得干燥,为了适应浮现了外骨胳,角质鳞片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的结构;

4、陆地环境复杂多变危(wei)险四伏、敌害多,浮现了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官,以对

外界刺激做出迅速、灵敏的反应,且浮现了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5、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温和,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浮现了恒温动物。更进一步突出了

本节的重点、难点: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关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书中没有过多解释说明,只是在章前点了一下,在这里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二者不同,区别辩认各生物类群且能举例说哪些是无脊椎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及各类群的代表动物,及我国珍稀动物目前状况,渗透爱护、保护、珍爱生命等环保教育。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斗争。

三、布置作业:

课后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以及抓蚯蚓。

第 2 课时实验饲养和观察蚯蚓

本实验要求通过饲养蚯蚓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实验,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体验观察的快乐和观察到结果后的成功欢跃心情。

蚯蚓的饲养较难。因为蚓茧的采集、孵化和培养特别蚓茧的采集很难,加之孵化时间长,季节性较强(每年春秋两季, 4、5 月与 9 月)所以饲养蚯蚓没有成功。

为了弥补此不足,我让学生提前 2、3 天采集蚯蚓(记录采集的环境状况) 首先熟悉并观察,然后再拿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记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知识迁移,并带着问题去探索(关于问题教师可提出或者让学生自己提出):

1、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如何?把蚯蚓长期放到干燥的

环境或者沙灰中会怎样?

2、蚯蚓的体表为什么要保持湿润,在实验中为什么要拿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

3、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4、蚯蚓是如何运动的?怎样区分蚯蚓的背、腹、前、后?

5、为什么蚯蚓必须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6、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

7、子细观察蚯蚓身体一会儿变粗,一会儿变细。变粗后挪移位置(蠕动)

让学生充分理解:环肌收缩时,身体变细变长;环肌舒张时,纵肌收缩;身体变粗变短这一知识要点。总结出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再结合沙蚕、水蛭得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 3 课时

完成陆地生活动物类群的观察和概括。鉴于兔与人同属哺乳动物,而有关人的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详细介绍过,因此本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量,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

一、观察外形

1.想一想,光靠体表的皮毛就能使兔子体温恒定吗?

2.测量兔子前、后肢的长度。想一想,兔的跳跃与其先后肢长度有什么联系?

3.比较兔和狼的牙齿,想一想,二者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哺乳动物,因它长的可爱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它,所以关于兔适于陆地生活的外部形态学生很容易说出来: (小组讨论分组发言)第一点:兔子的耳朵长(耳廓大便于采集声波)感觉器官发达,对外刺激反映灵敏。第二点:有发达的四肢和肌肉(前肢短小,后肢强大,能支撑身体,适于跳跃运动)适于陆地生活。体外被毛有保温作用。第三点:兔的牙齿分化,臼齿发达,盲肠发达,适于磨碎粗纤维与草食性相适应。第四点:母兔能下仔,且还能给小兔喂奶等。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知识背景澳大利亚的象征—袋鼠(人教版初二上)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知识背景澳大利亚的象征 —袋鼠(人教版初二上) 1 月26 日是澳大利亚的国庆日,澳大利亚是有袋类动物的故乡,有袋鼠、袋狸和袋熊等。其中大袋鼠已成为澳大利亚国家的象征,并作为国徽的图案。 在澳大利亚,不管是民航飞机上依旧高大的建筑物上,都能看到袋鼠的形象。在袋鼠经常出没的地点,公路旁还立有画着袋鼠的大牌子,它是警告司机们小心行车,以免与袋鼠相撞。 大袋鼠是袋鼠中最大的一种,雄袋鼠体重近100 公斤,站起时高度超过 2 米。它在野外要紧靠后肢跳跃、奔驰,前肢专门少落地,只有吃草时才着地,因此后肢十分健壮,而前肢退化得又短又细,只有后肢六分之一那么大,后肢力量专门大,一蹦就能跃过2 米高的障碍物或7 米宽的沟渠。奔驰速度也专门快,每小时可达20 多公里,最快时可达50 公里以上,它还有一条细小有力的尾巴,最长可达 1.3 米,末端没有长毛。休息时,尾巴与后肢一起支持躯体,鼎足而坐,十分稳当。奔驰时,尾巴翘起,按跳跃的节奏摇动,能起到 平稳躯体的作用。遇到敌害时,除了头部能撞击外,尾巴也是防备和进攻的有力武器。人假设不注意被它的尾巴扫着,轻那么骨折,重那么丧命,只是袋鼠一样是不突击人类的,除非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时,才会自卫反击。 袋鼠是一类较原始的哺乳属动物,雌袋鼠的腹部有一个皮质的袋子,称为育儿袋,专门用于培育幼袋鼠。母袋鼠受孕后,只要39 天的怀孕期就可分娩,每胎只产一仔,然而生下的不能称为幼袋鼠,只能算为胚胎,只有人的小姆指那么大。母袋鼠在分娩前要进行预备工作,它用舌头舔净腹部的育儿袋,将其中的杂物取出,清扫洁净,并将从尾巴根部到育儿袋之间肚皮上的一窄条皮毛用舌头舐净,到临产时,母袋鼠就选择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将尾巴向前伸出,静待胚胎出生,胚胎又弱又小,发育专门不完全,眼睛未曾睁 开,身上也没有毛,简直象一条蠕虫,小家伙落生到母袋鼠尾巴上后,会本能地顺着母袋鼠为它开创的道路,自己慢慢地爬进育儿袋,摸索到乳头,吸吮乳汁。小袋鼠在育儿袋中至少要生活约200 天后才开始到袋外活动,一遇到风吹草动又赶快逃回袋中,伸出小脑袋四处张望,专门有味。等到八个月以后小袋鼠就能脱离母袋鼠独立生活了。而现在母袋鼠早已有第二个胚胎等着降生了,因此它的育儿袋总不闲着。 澳洲所拥有的大袋鼠,在几百年前曾达3000~4000 万只,现在屡遭杀害,数量已大大减少。袋鼠遭剿杀的缘故不仅因为它的肉可吃,皮可制革,更要紧的在于袋鼠的食量相当大,是牛的3~5 倍。它们啃光草地,破坏庄稼,每年使农民大受缺失。据统计,1950~1960 年间,仅昆士兰州每年出售袋鼠皮就达45 万张。1972 年政府宣布禁止袋鼠肉出口,但是79 年又宣布放宽。 因此这不致于导致把袋鼠消灭洁净,因为它如何讲依旧澳大利亚的象征。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知识背景--我国濒危的陆生动物(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我国濒危陆生动物 1.野骆驼在历史上曾经存在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至今仍在野外生存的仅有蒙古西 部的阿塔山和我国西北一带,这些地区都是大片的沙漠和戈壁等“不毛之地”,不仅干旱缺水,而且夏天酷热,最高气温为55℃,砾石和流沙温度可达71—82℃,冬季奇冷,寒流袭来时,气温可下降到零下40℃,常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恶劣的生活环境,却使野骆驼练就了一副非凡的适应能力,具有许多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殊生理机能,不仅能够耐饥、耐渴,也能耐热、耐寒、耐风沙,所以得到了“沙漠之舟”的赞誉。 野骆驼的体形高大而稍瘦,体长2.2—3.5米,尾长50—60厘米,肩高1.8—2米,体重450—690公斤。头部较小,后部具有分泌黑色臭液的臭腺。吻部较短,上唇裂成两瓣,状如兔唇。鼻孔中有瓣膜,能随意开闭,既可以保证呼吸的通畅,又可以防止风沙灌进鼻孔之内,从鼻子里流出的水还能顺着鼻沟流到嘴里。耳壳小而圆,内有浓密的细毛阻挡风沙,还可以把耳壳紧紧折迭起来。眼睛外面有两排长而密的睫毛,并长有双重的眼睑,两侧眼睑均可以单独启闭,在“鸣沙射人石喷雨” 的弥漫风沙中仍然能够保持清晰的视力。 尽管已经躲进全球环境最恶劣的地方,但野骆驼仍没有完全摆脱面临的威胁,据报告,它们目前还经常受到有狩猎习惯的当地居民的猎杀,特别是一些非法采矿者,竟然在野骆驼固定行走的路上,用炸药猎杀野骆驼吃肉。“如再不采取有效措施,野骆驼可能很快会像野马一样全部灭绝”。 2.象是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最为引人注目的特征,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那根长 约2米、弯曲、缠卷自如、感觉十分灵敏的肉质长鼻,鼻端有一个肉突。长达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卫武器。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大强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皱,全身被稀疏短毛。头顶为最高点,体长5—6米,身高2.5米,体重达4—6吨。 亚洲象栖息于热带地区。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游荡。营群居生活,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公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着活动,没有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很广。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和棕叶芦等。大象对破坏其生存环境,伤害其同类及冒犯其尊严的挑衅都有自卫、报复行为。妊娠期600—640天,每胎产1仔,8—12岁才能达到性成熟,寿命50—60岁。 野生象现已很少,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驯养的家象、役象很多。我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猎杀,破坏十分严重。栖息地破坏,因为贸易被捕猎、医药成分被捕猎,又因害兽被过度捕猎。 3.麋鹿。从外形看,它的角似鹿非鹿,颈似驼非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什么 也不像,所以叫它"四不像"。麋鹿原产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 雄鹿肩高1-3米,身长2米以上,体重可达200千克左右。它头上长角,长达80厘米,每两年脱换一次,尾巴也有75厘米长,是鹿类中尾巴最长的。雌鹿无角体小,重量仅100千克左右,尾巴长约60厘米。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喜欢生活在水草丰茂的沼泽地区和河湖岸边。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游泳、潜水和觅食,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红棕色,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2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一课时)——课外拓展

打印版 第2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一课时) 课外拓展 19.取两只大小相同的蝗虫,将甲蝗虫的头部浸没在水中,让乙蝗虫的头部向上,并将其胸、腹部浸没在水中,结果是( ) A.甲蝗虫先死亡 B.乙蝗虫先死亡 C.两只蝗虫同时死亡 D.两只蝗虫都不会死 20.蝗虫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一次小鱼儿发现蝗虫在池塘边飞来飞去很是嫉妒,就对蝗虫说:“在天上飞算什么,你能在水里游泳吗?”蝗虫说:“我不能在水里游泳,但我能将头放在水里,可是你不敢到岸上来。”小鱼不服气说:“你敢先将头放到水里,我就敢到岸上去。”小鱼想:“它把头放到水里一会就死了,还会看到我上岸吗?真是太傻了。”青蛙伯伯听到了说:“我给你们作证。”蝗虫说:“好。”蝗虫把头浸在水里。过了一会,安然无恙;小鱼儿不得不来到岸上。 请你设想一下,小鱼儿会怎样?为什么蝗虫安然无恙?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 21.蚯蚓看不见物体,但可以感受光的刺激。蚯蚓的身体除腹面外,其他各部分都有感光器,能够辨别光的强弱。这些感光器在身体前端的几个体节分布较多,而身体后端较少。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蚯蚓的身体前端和后端对光刺激的反应灵敏程度是不同的。 22.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实验:取两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贴上甲、乙标签。在甲瓶中放人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两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如图)。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一个瓶中的蚯蚓蠕动逐步减弱? 。 (2)实验中蚯蚓生活环境中的哪一个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 。 (3)蚯蚓的呼吸是靠来完成的。 (4)该实验装置甲瓶的作用是。 (5)请仿照上述实验,设计一个说明土壤中农药对蚯蚓的生存有影响的实验。 。 初中-生物-上册

初二生物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初二生物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下面编者为大家搜集了初二生物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生物学第六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陆地生物中的一节内容。本节课以蚯蚓为例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本节介绍了蚯蚓形态结构特征,特别是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本节也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侧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探究各类群动物的主要特征,从水中到陆地过度过程动物怎样去适应环境,让学生对这类群有大致了解,也是为学生学习有关进化的内容奠定一些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识别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3.使学生能够列举一些陆生动物类群、懂得一些简单的分类学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

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倡导学生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关爱生命活动,使学生能应用生物学知识尝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各类陆生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使学生能确立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2.通过对大熊猫等稀有、珍贵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对野生珍贵稀有动物产生关注之情,让学生知道有些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唤醒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意识。 3.通过对大熊猫等珍贵稀有动物栖息地学习,使学生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图片,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学生分为六组,以小组为单位。

初二生物课件:《陆地生活的动物》

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摘下它,勤奋才干是攀登的绳索。下面 xx 小编为您推荐初二生物课件:《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教材 ㈠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主要是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量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㈡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㈢教学重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3、概括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蚯蚓、兔子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法 本节采用情景导入法,谈话法,实验探索法,观察法,饲养法。 三、学法 学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可用 3 课时完成。 第 1 课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照用谈话式对水生环境复习总结,进而引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之处。教师用投影打出水生环境可供水生动物生存的因素并进行归纳总结: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陆海生活的动物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陆海生活的 动物 陆海生活的动物是指生活在陆地和水中两个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这些动物在生命历程中能适应两个不同的环境并进行生命活动。在初中生物学中,在学习动物分类时,我们经常会碰到陆海生活的动物,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陆海生活动物。 1. 海龟 海龟是经典的陆海生活动物之一。海龟在海洋中繁殖,而在陆地上进行孵化。海龟的壳是其最著名的特征,这个壳能够为海龟提供保护,同时也使得它们能够孵化在陆地上。 海龟在陆地上的繁殖和孵化也存在环境问题,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影响海龟的滋生和繁衍。如近几年来,由于偷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等因素影响,国际上对海龟进行了保护。 2. 鳄鱼 鳄鱼生活在水边或靠近河流的湖泊里,同时在陆地上也能够很好的适应。它们在水中捕食小鱼小虾,在陆地上还能够捕捉水鸟、小哺乳动物等猎物。 鳄鱼生活习惯独特,能够在水中进行长时期生命活动,在陆地上也能够安心等待猎物轻松捕食,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陆海生活动物。

3. 海豹 海豹是一种适应严酷环境的动物,它们生活在北极的冰山附近,经常在大海中游泳,对于海豹来说,水是它们最自由的环境,但海豹同样能够在陆地上生活。 海豹的足掌上有着独特的无毛部位,这种足掌能够帮助它们在冰面上悠游自如,向嫩鱼硕鼠等食物发起攻击。 4.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是陆海兼用的动物,它们不同于海龟、鳄鱼等出名而又大型的陆海生物,但会使人感到惊讶,因为软体动物能够在水和陆地两种环境中生活。比如钉海星就是一个常见的软体动物,它们在降潮时会被捕捉并被鱼类带到岸上,在海星出现在沙滩上后,它们也继续在岸上生存。因此,海星是典型的陆海生活动物之一。 总之,既能够适应陆地环境,又能够在水中游泳繁殖的陆海生活的动物它们具有适应能力强、生存机会广、形态类型多样等特点,它们能在这两个环境中最好的发挥出自己的特点,成为自然界的瑰宝。

初二生物“陆地跑水里游天上飞的动物”知识点总结

初二生物“陆地跑水里游天上飞的动物〞知识 点总结 初二生物“陆地跑水里游天上飞的动物〞知识点总结【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 (1)陆地气候相对枯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构造。比方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鳞、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方气管和肺。[有专门呼吸器官(蚯蚓除外)] (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兴旺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可以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响。[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兴旺]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潮湿土壤中,: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潮湿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敏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与肌肉配合完成运动。 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潮湿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目的是使体表保持潮湿: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潮湿的体壁呼吸。 7、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斥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10、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

湖南省隆回县七江中学八年级生物上册《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新人教版

生物:湖南省隆回县七江中学《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家兔维持体温恒定的原因。 2、学生了解常见的陆地生活的动物。 重点: 家兔维持体温恒定的原因。 难点: 陆地生活的动物分类及其分类特征。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家兔维持体温恒定的原因有哪些?恒温对动物有何意义? 2、常见陆生动物:蚯蚓、沙蚕、蝗虫、蜈蚣、蜘蛛、蝎、蛇、猪、狗、鸡、驼鸟。你能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吗? 3、我们如何保护陆地动物?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家兔维持体温恒定的原因有哪些?恒温对动物有何意义? 体温恒定原因: 产热原理 (1)氧——发达的呼吸系统。(已学) (2)有机物——发达的消化系统。(已学) 补充:牙齿——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 臼齿——磨碎食物。因食性不同而不同。 盲肠——与消化植物纤维有关。长短与动物的食性不同而不同。 四肢——前肢短,后肢长,善于跳跃。 (3)运输——发达的循环系统。(已学) 强调:心脏四腔,动、静脉血完全分开,输氧能力强。 保温——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等。 调温——发达的神经系统。 体温恒定对动物的意义——更有利于动物分布、生存和繁衍。 2、常见陆生动物:蚯蚓、沙蚕、蝗虫、蜈蚣、蜘蛛、蝎、蛇、猪、狗、鸡、驼鸟。你能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吗?

据体温是否恒定分: 3、我们如何保护陆地动物? 对于陆的动物而言,足够的食物、水分和隐蔽地是基本的环境条件。所以保护陆地动物,最重要的是保护陆地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八年级《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饲养和观察蚯蚓》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八年级《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饲养和观察蚯蚓》教 学设计 初中生物八年级《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饲养和观察蚯蚓》教学设计 第二节陆生动物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对蚯蚓的饲养和观察,阐明蚯蚓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使学生能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 1.通过饲养蚯蚓,学生可以模仿饲养蚯蚓的方法饲养其他小动物,并具有一定的实验 操作技能。 2.通过蚯蚓的饲养活动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实验,养成随时随地观察,体验观察的快乐和观察到结果的成功喜悦心情。 情感目标 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认识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提高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2.实验结束后,将蚯蚓释放到大自然中,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 权利。 教学重点 1.阐明蚯蚓在呼吸、运动和其他方面适应其陆地生活环境的特征。 2.环节动物的主要 特征。 教学难点 蚯蚓在呼吸和运动方面适应它们的陆地生活环境。 教学方法 实验方法、对话、启发和指导、演示。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蚯蚓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教学视频或教学软件;其他环节动 物的视频材料或教学软件。 (2)放大镜、棉花、清水。

2.学生准备:(1)在上课前两周(或更长时间)培养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形态 结构。 (2)玻璃板、糙纸,饲养装置(取无色透明塑料筒或玻璃缸)。课时安排1课时教 学过程 【查看学生教具,直接介绍新课程教学】采用直接介绍式。 首先要求各小组拿出自备的教具以便于教师检查或调整。检查过程中,对于实验装置 制作优秀,有创新的小组要给予表扬,同时,教师还应将合理的实验装置在全班演示,以 便于学生课下交流。教师分发实验器材。 然后,以对话的形式,要求每组报告并与全班交流在喂食蚯蚓期间观察到的现象,以 及通过其他方式想到或询问的有关蚯蚓的知识。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以下活动: 教师:同学们已对蚯蚓进行了两周左右的饲养和观察。现在,咱们还是用老办法,从 第1组到第12组,按顺序向全班汇报交流饲养和观察实验情况。 第一组:我们观察到蚯蚓的体色是深红色。整个身体由多个部分组成,身体前部有一 个环状结构 第2组:我们发现蚯蚓白天钻在土壤里,晚上才出来觅食,它把大点的腐烂树叶拖进 洞中,但排出来粪便却像土一样…… 第三组:我们小组还查阅了数据,了解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首先,蚯蚓可以钻孔、松土、肥沃土壤;第二,蚯蚓蛋白质含量高,可以吃,这是我们的食物;第三,蚯蚓也可 以处理有机废物,是清洁工的好朋友;第四,蚯蚓也可以用作养殖业的饲料,是养殖工人 的好朋友 第4组:我们组观察到………… 小组报告和交流后,老师将组织学生观察下一个环节。观察前,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4至15页的内容,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观察结束后,全班同学将交流观察结果,老师 将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例如,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交流: 第1组:我们发现: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腹面,腹面不像背面那样光滑平整,那就是 刚毛。 老师:没错。那么刚毛对蚯蚓有什么影响呢?请考虑一下。 第2组:……我们发现蚯蚓的体表是湿的,因为干净的地方不明显,把它在有细细的 沙土上就会沾满细土。可是,为什么它的体表是湿的呢?为什么观察的时候还要用湿棉花 轻擦它的身体呢?我们搞不清楚。

初二生物“陆地跑水里游天上飞的动物”知识点总结

初二生物“陆地跑水里游天上飞的动物”知识 点总结 初二生物“陆地跑水里游天上飞的动物”知识点总结【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 (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鳞、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有专门呼吸器官(蚯蚓除外)] (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与肌肉配合完成运动。 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潮湿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目的是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7、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10、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

八年级生物《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识别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3.使学生能够列举一些陆生动物类群、懂得一些简单的分类学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倡导学生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关爱生命"活动,使学生能应用生物学知识尝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各类陆生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使学生能确立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2.通过对大熊猫等稀有、珍贵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对野生珍贵稀有动物产生关注之情,让学生知道有些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唤醒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意识。 3.通过对大熊猫等珍贵稀有动物栖息地学习,使学生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方法 演示法、归纳总结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多种陆生动物生活片断的光盘或影像资料或教学软件。 (2)不同类群代表动物的干制标本或净制标本。 2.学生准备:(1)家养宠物或陆生动物图片。 (2)瓶装小活鱼,每组一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总结,实验导入] 教师用谈话式和组织学生做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对水生环境进行总结,进而引出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如下引课。 教师:请各小组将本组准备小鱼拿出来,放在课桌上,观察鱼的活动,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鱼不能"站立"了。 学生:小鱼不能吃东西了。口与鳃不停地闭合。 学生:小鱼不能游泳了,可是能蹦! 教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如果长时间把鱼放在外面,鱼会怎样呢? 学生:不能呼吸死了。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1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识别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3.使学生能够列举一些陆生动物类群、懂得一些简单的分类学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倡导学生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关爱生命"活动,使学生能应用生物学知识尝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各类陆生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使学生能确立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2.通过对大熊猫等稀有、珍贵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对野生珍贵稀有动物产生关注之情,让学生知道有些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唤醒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意识。 3.通过对大熊猫等珍贵稀有动物栖息地学习,使学生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方法 演示法、归纳总结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多种陆生动物生活片断的光盘或影像资料或教学软件。 (2)不同类群代表动物的干制标本或净制标本。 2.学生准备:(1)家养宠物或陆生动物图片。 (2)瓶装小活鱼,每组一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总结,实验导入] 教师用谈话式和组织学生做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对水生环境进行总结,进而引出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如下引课。 教师:请各小组将本组准备小鱼拿出来,放在课桌上,观察鱼的活动,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鱼不能"站立"了。 学生:小鱼不能吃东西了。口与鳃不停地闭合。 学生:小鱼不能游泳了,可是能蹦!

初中八年级(初二)生物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教学设计 (2)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主要降水类型》十分钟片段教学设计 长沙市北雅中学杨光唐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初中地理 2年级七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章节第四章第二节 5学时数 10分钟片段教学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刻理解降水的形成条件。 (2)掌握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及成因。 (3)能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哪一种降水类型?并能简要分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课前提供的学案,学生根据学案的使用说明、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自主学习任务、知识呈现、诊断评价、课后反思几个学习环节先自主学习,尝试完成课文活动及练习,检测自己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深刻理解降水的形成条件及掌握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及成因,能联系家乡的实际,体验到水资源的珍贵性;从中领悟和培养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降水的形成条件及三种主要降水形成原因,培养

学生科学意识。 2、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降水是组成气候的主要要素之一,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强,鉴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降水教材也只选讲有关最基础的知识,而其中的主要降水类型,教材讲了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降水的测量方法,由于是十分钟片段教学,本节课只选将了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因此本节课设计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创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平台。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②掌握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及成因。 难点:①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②掌握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及成因。 (3)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活动及学案的设计。 学生:预习教材,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学习环节。 3、学情分析: 本节是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内容,学生这个阶段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以及社会生活信息的丰富,思维也初步由具体向抽象过渡,可以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多媒体手段等形式进行直观教学,以及根据学生以后知识,或根据生活体检,加强学生对降水形成条件和降水类型及成因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4、设计思路 通过教师课前导入,让学生明白降水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想进一步知道降水形成的条件;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动画演示降水类型及成因,让学生能结合实际分析判断家乡及世界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的降水类型及成因。

初中生物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进化以及生活在水中陆地的动物

初中生物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完全变态: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青蛙发育过程: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蛙的卵块(体外受精)→蝌蚪→青蛙 2、青蛙发育的四个时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和种类少的原因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生活在水中,幼体经变态发育才能上陆。

4、环境变化对两栖动物繁衍的影响:导致两栖动物生殖和繁育能力下降。出现畸形蛙的原因:水受到污染。 四、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鸟卵的结构: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卵壳和壳膜——保护作用,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营养作用。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卵黄、卵黄膜、胚盘是一个卵细胞。 2、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 发育而实现的; 2、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耳垂、舌头、眼皮、鼻尖、大拇指、酒窝。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5、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基因是染色体上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断,DAN上有许多基因。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二、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三、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活动传给子代的。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由于基因在染色体上,因此,后代就具有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四、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2、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Dd 4.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因为这样,后代换遗传病的几率加大。 五、人的性别遗传

陆地生活的动1 八年级生物上: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第五单

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识别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3.使学生能够列举一些陆生动物类群、懂得一些简单的分类学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倡导学生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关爱生命”活动,使学生能应用生物学知识尝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各类陆生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使学生能确立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2.通过对大熊猫等稀有、珍贵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对野生珍贵稀有动物产生关注之情,让学生知道有些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唤醒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意识。

3.通过对大熊猫等珍贵稀有动物栖息地学习,使学生关注动物栖息X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方法 演示法、归纳总结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多种陆生动物生活片断的光盘或影像资料或教学软件。

(2)不同类群代表动物的干制标本或净制标本。 2.学生准备:(1)家养宠物或陆生动物图片。 (2)瓶装小活鱼,每组一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总结,实验导入] 教师用谈话式和组织学生做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对水生环境进行总结,进而引出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如下引课。 教师:请各小组将本组准备小鱼拿出来,放在课桌上,观察鱼的活动,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鱼不能“站立”了。 学生:小鱼不能吃东西了。口与鳃不停地闭合。 学生:小鱼不能游泳了,可是能蹦! 教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如果长时间把鱼放在外面,鱼会怎样呢? 学生:不能呼吸死了。

初二生物“陆地跑水里游天上飞的动物”知识点总结

初二生物“陆地跑水里游天上飞的动物”知识点 总结 初二生物“陆地跑水里游天上飞的动物”知识点总结【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 (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样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鳞、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样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样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躯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有专门呼吸器官(蚯蚓除外)] (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受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神经系统和感受器官发达]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潮湿土壤中,:一样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躯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潮湿的体壁呼吸。可依照环带着生在躯体前端来判定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躯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受,用放大镜观看,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确实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与肌肉配合完成运动。 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缘故:因为潮湿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育的条件,一样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6、在观看蚯蚓的实验中,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目的是使体表保持潮湿: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潮湿的体壁呼吸。

八年级生物: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方案)

新修订初中生物教学教案 生物教案( Biological Lesson Plans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八年级生物: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方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教师寄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通过对蚯蚓的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描述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本节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说出陆生动物与陆地干燥环境相适应的一系列的特点。 2、描述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3、介绍家兔的形态特点和饲喂方法。

二、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通过对水生动物的学习,知道了水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那么,陆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它们又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 三、合作探究 (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请同学们观察分析教材第12-13页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 2、 3、 4、 (二)蚯蚓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14—15页“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小组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分析回答下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