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文献综述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文献综述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音乐教学体系,其深远的影响为世界音乐教学和艺术创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奥尔夫音乐

教育的历史、理念、方法论和现代应用,确定它如何推动音乐学习过

程和技术。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文献综述

自从1960年代初一种被称为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OMTS)诞生以来,它即受到了众多学者和教育家的关注。OMTS被认为是影响当代音乐

教学理论和实践最大的模式之一,它将传统音乐理论和实践作为指导

并强调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和发掘音乐价值观。本篇文章就本

体系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一、OMTS基本概念

OMTS包括一系列定义证明有效的理论和实践,它把传统的音乐理论

和实践作为指导,借助创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参与。根据OMTS

理论,教育者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敢于自我表达,并充分发

掘音乐的内在价值。据调查,OMTS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学生社会能力和心理健康。

二、OMTS文献

(1)奥尔夫知识结构文献

奥尔夫知识结构文献是关于OMTS最重要的研究之一,其目的是挖掘出OMTS涵盖的知识结构。研究发现OMTS以动态、交互和开放化的概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引入多种音乐知识乃至其他外因 construct。

(2)奥尔夫教学实践文献

OMTS批准的教学实践,是针对性的,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重视学 patient的学习个性和参与意愿。现有研究表明,采用OMTS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增进学生对音乐活动的乐趣。

(3)OMTS技术研究文献

OMTS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旨在改变中学音乐教学的传统。这些技术的范畴涵盖了推动学习的多元化教学策略,增强学习的创意方法,以及强调自由表达的环境中的学习。研究表明,采用OMTS技术学习提高的程度超过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三、结论

OMTS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音乐教学模式,它引入了传统音乐理论和实践,在保留原有概念的同时并增加了更多新的思路,受到了学者和教育家的普遍关注。本文综述了OMTS文献,其中包括了奥尔夫知识结构、教学实践和技术研究文献,从而总结出OMTS的主要内容及其效果。

3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第三节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一、奥尔夫生平概述及教育体系形成和影子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德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戏曲家和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1895年7月10日出牛在慕尼黑一个有着良好音乐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奥尔夫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1914年毕业于慕尼黑音乐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曾在军队服役,战后一直作为专业作曲家在地方歌剧院任职计并继续从师深造。奥尔大基本上是自学成才的大师,从少年到青年,他通过自学刻苦钻研大师们的作品,存不断地探究大师们的风格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那种‘野生’的具有原本性的音乐、戏剧。”他也从不把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学科之中,作曲、指挥、戏剧、舞蹈……他均以极大热忱去关注、去研究,这也为他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1924年和舞蹈家军特合作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即“军特学校”。在那里奥尔夫开始了他变革音乐教育的一系列尝试,探索音乐与动作结合的综合音乐教育,如新的节奏教学和将动作与音乐相结合的试验。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是在音乐与动作教学中突出节奏乐器,他为了使学生亲自参与奏乐,并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制造出一套可以合奏用的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这套已被人们统称为奥尔夫乐器的教具现已闻名全世界,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开启了他作为音乐教育家的。1930- 1935年,奥尔夫投入《学校音乐教材》的写作,开始对儿童音乐教育发生兴趣,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奥尔夫的教学试验毁于一旦,于是他又重新把精力投入到创作中,并写了一系列奠定其在世界乐坛位置的成名之作。从1935年至1942年,奥尔夫的三部成名作:《卡尔米娜·布拉纳))(1934-1937)、《月亮》(1937-1939)、《聪明的女人》(1941-1943)相继问世。奥尔夫从青年时代起就在追求的“完全戏剧”—一种通向人本的、寻找最初的、原始的,融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艺术,在这三部作品中得到体现,使他在“完全戏剧”(或称整体艺术)的创作上走向成熟,形成了真正的奥尔夫风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1948年奥尔夫在幕尼黑拜耶州广播电台举办儿童音乐节目,奥尔夫乐器的演奏引起了大批儿童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兴趣。1949年,奥尔夫和友人开设了一个工作室,专门从事设计、改进和制造奥尔夫乐器。在此基础上,1950年至1954年出版的五卷本《学校音乐》被欧美各国相继翻译出版介绍到世界各地。1961年,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学院建立了奥尔夫研究所,随后又在: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奥尔夫学院,成为从事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理论探讨和实践交流的中心,更成为世界公认的培训奥尔夫教学法师资的基地。1962年奥尔夫和凯特曼访问日本,在日本掀起研究和实践奥尔夫教法热潮。奥尔夫教学法与东方文化的结合开始了奥尔夫教学法新的里程。1976年,集奥尔夫半个多世纪以来教学、科研及音乐教育实践之创造性改革战果的的《儿童音乐教材》被译成16种不同文字的版本传播到欧,亚、美、非洲,从此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技术迅速地在全世界传播开来,成为公认的对世界近现代音乐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的最重要的体系之一。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育思想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源泉:“原本性”音乐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艺术创作领域出现了一股强大的突破传统文化禁锢的回归自然的思潮。同时,由于民族主义音乐思潮的兴起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的极度发展,使得当时的许多音乐家不得不转向民族音乐和原始音乐,以寻找新的出路.基于这种背景,奥尔夫发现传统音乐教学法舍本求末,过度强调技巧·却忽略了音乐的坐命、创造和表达。于是,奥尔夫发展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他把其称作“Elementary”音乐(即原本性或元素性音乐)。“Elementary”音乐在奥尔夫转向关注儿童音乐教育以后,逐渐发展成了奥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研究文献综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研究文献综述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传统学前音乐教育方式都是老师讲孩子听,老师唱孩子跟。孩子永远处于被动状态。另外,很多学前音乐教师对幼儿教育知识和技能比较枯乏,教育中照本宣科,侧重理论讲解,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孩子多是溜号状态,积极性也不高,经常表现出不配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传统音乐教学有着很大区别,打破了传统音乐理论教学的模式,将课程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则成了引导者、诱导者,教师并不直接把知识传达给学生,而通过诱导手段,帮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知识,让孩子们能够身心快乐自主学习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德国音乐学家卡尔奥尔夫创立,自该方法创立就被广泛应用到了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中,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教育体系,该教学法对世界教育都产生着深远影响。这种教育方法的理念是“诉诸感性,回归人本”,教育理念与我国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所以只有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积极应用和推广这种教育方法,才能保障学前音乐教育有效性和质量达到学前音乐教学目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一)在音乐基础理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是乐理和视唱基础,但实际上目前很多学前音乐教育并不注重这两门科目的学习,甚至不开设这两门科目,加之孩子自身又没有乐理视唱知识,所以表现出对音乐没有兴趣。这两门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识谱、读谱、唱谱,让学生产生音乐

兴趣,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对乐理视唱基础的学习应用了格子节奏练习法,将不同音调的音符放入不同的格子中。这种教学方式将死板学习变成了一种游戏,使课堂气氛不再沉闷,有趣音乐教学内容,更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快乐,在欢声笑语中孩子就学会了音乐知识。另外,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这种音乐方式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使抽象难懂的乐理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二)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 歌唱教学是学前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想要保障学前音乐教学有效性必须强化歌唱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非常注重歌唱教学环节,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不再是教师领唱,而是转变成了个体独唱、重唱、合唱、伴唱等多形式的音乐教学模式。这不仅仅丰富了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歌唱形式,更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提升了学生音乐素养。目前学前音乐歌唱教学多以教师唱和集体唱为主。在集体唱中引入一些奥尔夫教学的系列曲目,能够有效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这些曲目不仅清新流程,且曲风优美婉转,十分适合学前音乐教育。 (三)乐器教育中的应用 乐器教育是学前音乐教育的另一大重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互动和表演融合起来,构建了适合幼儿参与的音乐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小乐器的操作,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的乐器节奏和风格,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例如碰铃、角铁、木鱼等等。在乐器游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文献综述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文献综述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音乐教学体系,其深远的影响为世界音乐教学和艺术创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奥尔夫音乐 教育的历史、理念、方法论和现代应用,确定它如何推动音乐学习过 程和技术。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文献综述 自从1960年代初一种被称为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OMTS)诞生以来,它即受到了众多学者和教育家的关注。OMTS被认为是影响当代音乐 教学理论和实践最大的模式之一,它将传统音乐理论和实践作为指导 并强调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和发掘音乐价值观。本篇文章就本 体系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一、OMTS基本概念 OMTS包括一系列定义证明有效的理论和实践,它把传统的音乐理论 和实践作为指导,借助创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参与。根据OMTS 理论,教育者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敢于自我表达,并充分发

掘音乐的内在价值。据调查,OMTS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学生社会能力和心理健康。 二、OMTS文献 (1)奥尔夫知识结构文献 奥尔夫知识结构文献是关于OMTS最重要的研究之一,其目的是挖掘出OMTS涵盖的知识结构。研究发现OMTS以动态、交互和开放化的概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引入多种音乐知识乃至其他外因 construct。 (2)奥尔夫教学实践文献 OMTS批准的教学实践,是针对性的,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重视学 patient的学习个性和参与意愿。现有研究表明,采用OMTS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增进学生对音乐活动的乐趣。 (3)OMTS技术研究文献

OMTS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旨在改变中学音乐教学的传统。这些技术的范畴涵盖了推动学习的多元化教学策略,增强学习的创意方法,以及强调自由表达的环境中的学习。研究表明,采用OMTS技术学习提高的程度超过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三、结论 OMTS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音乐教学模式,它引入了传统音乐理论和实践,在保留原有概念的同时并增加了更多新的思路,受到了学者和教育家的普遍关注。本文综述了OMTS文献,其中包括了奥尔夫知识结构、教学实践和技术研究文献,从而总结出OMTS的主要内容及其效果。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国内研究综述

奥尔夫教学法高居于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本国,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仍是小学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法之一。在本国长期实践和发展中,诸多学者通过实践性探索,使奥尔夫教学模式在本土化过程中得到创新和转化,尤其是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重要理念焕然一新。为寻求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本土化运用的原则和方法,掌握其音乐与舞蹈等形式融合的教育理念,促使学生体验、描述和创造音乐,笔者进行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梳理,从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解读、本土实践以及研究趋势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待更多学者共同钻研小学音乐教育中运用该教学法的规律和关键点。 一、奥尔夫教学法理论解读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奥尔夫教学法得到初步引进,彼时本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小学音乐教育逐步进入恢复和发展的崭新阶段,这一条件促成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引入和学习的良好氛围。奥尔夫经过初期传播和教学实践,陆续出版《节奏——旋律练习》《学校儿童音乐教材——为儿童的音乐》等教材,其得力助手凯特曼著有《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初步》,1980年廖乃雄远赴德国探访奥尔夫并学习相关理论,花费大量时间编译上述著作,发表诸多相关论文进行传播和普及,该教学法才得以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 在奥尔夫生平、理念和教育成果的相关研究中,廖乃雄评价奥尔夫生活、语言与音乐风格均有原始质朴的特点,提出奥尔夫教育理念不仅科学合理,具有强劲生命力,还融合了人与自然、民族与语言等音乐源泉。后又将该教学法的特点概括为“节奏第一、精制乐器、体系简单、即兴演奏、饶有兴趣”,指出其符合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在规律,结合国情加以补充和创新即可运用。廖乃雄强调音乐教育必须以母语、音乐、舞蹈为主,在本族民歌、方言等基础上编写教材,通过说、唱、奏、跳的形式进行。此后廖先生基于多种国外教育体系,重新认识音乐的本质,根据本国传统文化和音乐教育的特点,编著了《中华学校音乐教材》(共五册),遵循且强调立足国本、循序渐进的重要理念。 奥尔夫教育体系的原本性音乐观念及其本质问题,逐渐激发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热情,诸多學者在该理念的产生与构成、内涵与特点、对比与作用等探讨中提出宝贵见解。在该理念的产生与构成研究中,陈蓉从奥尔夫与好友钧特的学校创办、课程教材等历史事实着手,强调钧特即兴舞蹈理念对于奥尔夫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本土化”的探索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本土化”的探索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音乐教学方法。它以孩子们的兴趣和天赋为出发点,通过歌唱、舞蹈、打击乐器等形式,培养孩子 们的音乐能力和综合素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在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由于学校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师资力量、学 生特点等因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本文将就奥尔 夫音乐教学法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本土化探索进行文献综述,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 更好地推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工作。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以孩子为中心: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以孩子的兴趣和天赋为出发点,注重激发 孩子的音乐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使他们在音乐中得到愉悦和满足。 2.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重视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包括歌唱、舞蹈、打击乐器、绘画等多种形式,以此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和综合素养。 3. 鼓励合作和交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注重培养学生 的团队精神和创造力,在音乐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1. 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不足,加之地域文化的差异性,需要针对这些特点设计多样化的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他们兴趣和需求的音乐教学项目,如故事歌曲创作、舞蹈编排等,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音乐创造能力。 2. 加强师资力量和专业培训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专业素养的提升。通过专业培训,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理念和方法,并将其灵活运用到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 结合地方特色进行本土化创新 在推广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方文化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进行本土化创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融入当地的 民歌、民间音乐和舞蹈等元素,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

《奥尔夫教学法》总结(合集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奥尔夫教学法》总结 《奥尔夫教学法》总结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仍长期使用着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认真研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与我们原先对音乐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 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 本书收录的论文反映了奥尔夫教学法和原本的音乐与动作教育在过去的70余年中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文化转型与断层的20世纪中一种智慧的形成历程。一种教学理念距其源头越是久远,人们对这种理念核心思想的探讨需求就越加迫切。就奥尔夫教学法而言,历史的变迁使之在无损其核心理念的前提下究竟走了多远?在奥尔夫教学的国际化进程中,此类问题屡屡提出。尤其到了心理学和教育学涉入原本的音乐与动作教育的20世纪70年代,这些领域的研究成为解决此类问题强大的创新与动力。 其实,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术,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我国音乐教育原先的模式是单纯地教唱歌——教材也主要是以一首一首的歌曲出现的,后来有了少量变化,少数学校也学一点器乐技巧。学生主要是模仿着现成的音乐艺术作品,很被动。教师呢,也是认真地追求着“出成果”,严厉地对待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到一股莫名的压力。由于在音乐方面人的先天素质客观上有着很大差异,就我国原有的课程要求来说,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离教学要求甚远,于是他们自然对音乐“敬而远之”,教师也束手无策。对此,奥尔夫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应该能使我们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内容:A节奏、旋律练习,包括:从朗诵入手,提取“节奏基石”;B基本形体动作教学,包括:反应训练;体操练习;动作训练;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动作游戏;即兴练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基本原则: A 一切从儿童出发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首要原则;

浅谈奥尔夫音乐论文[浅谈奥尔夫音乐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技法][修改版]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音乐教育思想体系,音乐常规的建立和促进对幼儿音乐元素的感知和理解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内容。教师在广泛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可找出规律性因素,不断思考、创新,逐渐形成本土的、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也正与奥尔夫所提倡的“奥尔夫教学法永远在不断发展中”和“奥尔夫音乐的本土化、民族化”的精神相符。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常规建立;音乐元素;有效技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最重要和流传最广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一,其教学法中强调“体系性、独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从教育理论过渡到教育实践,应该是经常反思的过程,更是吸收改造和开发创造的过程。如果把实践中所积累的素材、经验条理化,找出共性和规律性因素,才能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教育技巧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建立音乐常规的有效技法 良好的音乐常规是组织音乐活动的基础,倾听习惯的培养和乐器演奏的常规建立尤为重要。常规的养成不可刻板,教师应采用孩子喜欢、接受的方式,由易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1.倾听习惯的有效培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乐记》谈到了人的听觉感官与音乐的关系,指出:“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孟子则说:“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这两句话正好道出了音乐之声的本质和本源。在倾听习惯的养成中,应引导孩子安静听、放松听、仔细听、边听边想、多角度听,从而使孩子爱上听音乐,养成倾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具体方法如下: (1)情境导入法。在欣赏歌剧片段《我是快乐的捕鸟人》中,活动导入可通过模仿爬山、走石头小路、跨过小溪等动作营造一种孩子进入森林的情境,待孩子“长途跋涉”后来到“一片草地上”倒地放松休息时,播放音乐,使孩子在自然状态下,放松地、安静地倾听音乐,并自由想象。 (2)绘画法。通过绘画的方式让孩子直观地感受音乐形象、旋律、节奏等特质。如在欣赏音乐《狮王进行曲》时,教师可在孩子边听音乐时边画出狮王的形象。 (3)肢体表现法。当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的某处重点时,可用肢体法突出引导孩子注意倾听。如在倾听《快乐的捕鸟人》中的排笛声时,第一次引导时教师可在排笛声出现时吹排笛,第二次幼儿吹一吹排笛,第三次让幼儿快速拍一下旁边孩子的腿,第四次则可以两两幼儿对玩抓食指的游戏。 培养倾听习惯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不应是单一地倾听,而是应多方法、多角度地与音乐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幼儿真正有效的倾听。 2.乐器演奏常规建立的有效方法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活动中,为了表演打击乐成品,孩子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失去了演奏乐器的兴趣。奥尔夫强调音乐的“综合性”,每次活动都有可能用到乐器。因此,建立乐器演奏常规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乐器演奏常规包括认识乐器、取放乐器、乐器分类、乐器演奏等环节,教师可通过语言节奏、唱歌和游戏等方式逐渐让孩子掌握。 小班幼儿开始使用乐器时往往节奏不稳,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手,教师可让幼儿从模仿开始,从个体开始,从部分开始,节奏尽量放慢一些,动作尽量夸张一些。如小班的音乐活动《我和乐器做游戏》,教师手持小鼓走到小朋友身边,一边说出小朋友的名字一边按节奏敲鼓,小朋友听到自己的名字,按节奏一边敲鼓一边模仿说节奏。其次,小班幼儿拿到乐器,喜欢乱敲,教师应利用夸张的动作、手势,有趣的语言引导幼儿养成使用乐器的良好习惯。如当教师说“小小响棒出来玩”,幼儿就用十字敲奏的方法按任意节奏敲奏。当教师说“小小响棒休息了”,幼儿将响棒分别放在两个大腿上保持安静。敲手鼓时,教师唱“天线宝宝”,幼儿就模仿天线宝宝将鼓槌放在头顶上,鼓声便立即停止。演奏时乐器大小声的控制可用声势指挥,如:大象大、大象大、大象耳朵大又大(鼓声渐大),老鼠小、老鼠小、老鼠耳朵小又小(鼓声渐小)。在孩子渐渐掌握使用乐器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标识指挥幼儿进行乐器演奏使演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活动中,幼儿将自己手中的乐器与黑板上的乐器标识和节奏型相对应,结合音乐进行演奏活动。如大班幼儿演奏乐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就可利用简单的四个节奏型和四种乐器标识在一次活动中完成演奏,孩子学

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某幼儿园为例

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某幼儿 园为例 摘要 幼儿音乐教育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良好而又合理的音乐教育方式,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大有帮助,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进行音 乐教学可以培养孩子对于音乐的兴趣,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奥尔夫 说:“音乐应该同其他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尔夫 声势教学法适用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身体动作与音乐融合在一起,与 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相呼应。依靠奥尔夫声势教学法下的音乐教学,或能够 是幼儿学习音乐方面的有利力量,提高幼儿在音乐学习方面积极主动性。 本研究以太原市幼儿园为例,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园内老师进行 访谈以及观察幼儿音乐课堂,对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包括音乐欣赏、歌 唱活动、韵律活动和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中奥尔夫声势教学法的实际应用进 行考察,通过观察幼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与访谈幼儿教师,以 具体了解奥尔夫声势教学开展情况,提升幼儿对美的认识,促进幼儿听力,反应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 关键词: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幼儿园音乐教学;应用 一、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 位是其他领域不能比拟的,而音乐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可想而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能够在艺术上很大程度的感 染儿童,对儿童很有吸引力。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提高对美的认识, 在音乐中感受自我,感官体验并提高审美。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是奥尔夫

所提出的,他是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所创立这一理念被誉为当今最 先进、最著名的音乐教育理念,体现音乐教育的原本性是奥尔夫教育的核心。而幼儿音乐教学中融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幼儿可更加直观地感受 音乐,培养幼儿的听力、反应力、注意力、创造力,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 实现幼儿的均衡发展。 在幼儿园实习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就是在幼 儿园里,很多教师都要带多门课程,有的教师并不擅长声乐,在学校是舞 蹈方向的,由于一些因素也要带音乐课,由此教学水平和质量得不到保证。其次,大部分幼儿教师学习的是一些传统古板的音乐教学方法,他们本身 受教育水平不高,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还是照本宣科的传授教学,这样造成 的结果是教师在教学时缺乏激情,只是完成教学任务,幼儿对此提不起兴趣。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音乐教学,对先进的教学法进行借鉴与应用是很 有必要的。奥尔夫强调“原本的音乐决不是作为单独的音乐而存在,而是 和动作、舞蹈、语言、美术、戏剧等相结合”综合性的教学形式。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幼儿音乐教育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良好而明智的音乐教育方法对 于儿童的智力 发展和应用非常有益。不但能够促使幼儿身心更好更长远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在更高层次上支持未来儿童的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从而奠定坚 定的基础。 2.实践意义

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 用研究 摘要根据奥尔夫的音乐教学原则,探讨了如何有效地运用奥尔夫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构建科学的音乐教育体系,将音乐与舞蹈、动作、语言结 合起来,展示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丰富的音乐活动,合理培养学生的 创造性和综合性,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音乐奥尔夫教学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各级教育机构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够提 高学生的能力和质量。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音乐教学的 质量,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什么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当今世界上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德国伟大的音乐家、指挥家和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 (一) 奥尔夫音乐教育原理。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现为音乐教育的原本性,音乐是舞蹈、动作和语言相结合 的一种独立的音乐模式,它可以被人们体验和学习,是孩子们学习音乐的最佳方式。这个理念是一个整体教育,在艺术的海洋世界中,音乐不再是单调的节拍与 旋律组合, 而是成为一个集体舞蹈、节奏、戏剧表演等多种视觉艺术于一体的集合,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声源进行辨析和想象。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方式的科学 精髓,本文立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的科学本质,展开了面向学生、全面发展、激发主动的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策略探析。 (二)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

很荣幸六月份去上海参加了上海音乐学院陈蓉教授为期三天的《中小学音乐 教育法》培训。在陈老师的课堂上,我被陈老师的个人魅力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全新的教育理念所深深打动。经过学习,我了解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 概念。这一概念是音乐教育的本原性,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状态。原来音乐 不是身体动作、舞蹈和语言的简单结合;其实质是让学生通过节奏来创造出属于 他们的音乐,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表演活动来掌握音乐。要学生能够演唱得好,首 先要让学生热爱音乐,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融入到音乐中。 (三)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法。 此教学法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孩子们使用最感兴趣的形式,如说游戏、 儿歌、说唱、拍手等,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感,特别是节奏感觉和听觉,让孩子们 能够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音乐。 1.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孩子的节奏感 奥尔夫音乐是贴近土壤、贴近自然、贴近机体,能让每个人学习和体验,对 儿童来说是最合适的学习音乐。节奏的概念在人们的感知中是比较抽象的,但音 乐的节奏类型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出来的,我们可以找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 节奏,让学生感知自然和生活的节奏,节奏是由生活和自然转化而来的,从而加 强孩子们对节奏认识。如: 各种自然的声音、车辆的声音等,都能表现出非常生 动的节奏。 2.通过语言节奏训练孩子的节奏感 在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音乐能力方面最重要的方法是语言节奏。音乐节奏的 主要来源是人类的语言,人类语言含有丰富、生动、神秘的节奏。在儿童的语言 环境中,从语言节奏的角度来把握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节奏基本上是从人们 的生活中提取出来的,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是紧密联系的,为了表现出节奏,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有节奏的朗读,讲一些词、和简单句子,并让同学们拍出节奏。这即练习了节奏,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体验音乐的节奏。 3.通过打击乐器增强孩子的节奏感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三个教育体系之一,其培养全人格开展和创造性能力的宗旨,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得到世界各国同行的高度赞誉和喜爱,更深得儿童的欢迎,因而在世界广为流传。奥尔夫理论根据孩子的身心开展特点,用最生活化的方式激发她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兴趣,使孩子无拘无束地进入音乐世界的一切领域并从中获得最完整、最全面的音乐体验,让他们在快乐中开掘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不仅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完善孩子自身素养,而且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开展。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幼儿教育;实践;研究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起源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根本上是自学成才的大师,从少年到青年,他通过自学刻苦钻研大师们的作品,在不断地探究大师们的风格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那种“原生〞的具有原本性的音乐、戏剧。他从不把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学科之中,作曲、指挥、戏剧、舞蹈等等,他均报有极大热诚去关注、去研究。奥尔夫的教学是以让学生发现自我为宗旨,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仍贯穿奥尔夫一生的教育思想。奥尔夫教学法与东方文化的结合开始了奥尔夫教学法新的里程。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根本理念――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与我原来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奥尔夫音乐教育所强调的是以孩子为教学的中心。此理念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是最接近自然、最原始的原本的人类的状态。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学生以此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学生通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表演活动来掌握一些音乐的词汇,如谈话、运动、唱歌、演奏和玩耍。奥尔夫认为如果学生能唱得好、奏得好,首先要让他们喜爱音乐,要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融合到音乐中去。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从事了多年音樂教学实践,总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到底可以让孩子们得到什么样的收获?是学会一首歌曲?还是培养孩子们的音乐节奏感?还是让孩子们能真正感受乐曲内在的美?自引进了奥尔夫音乐教学以后,这些问题逐一找到了答案,本人也深深被“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全新的教育理念所折服。奥尔夫音乐教学是Play-learnning〔玩中学〕为主要方式来指导和帮助孩子开发自身潜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奥尔夫理论根据孩子的身心开展特点,用最生活化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兴趣,使孩子无拘无束地进入音乐世界的一切领域并从中获得最完整、最全面的音乐体验,让他们在快乐中开掘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不仅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完善孩子自身素养,而且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开展。以下是我对奥尔夫教学的初浅理解和我们的实践与研究:〔一〕感知音乐,让孩子们体验音乐的“乐〞奥尔夫教学法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不是采用使学生感到枯燥的纯理论的学习,它采用了一种回归自然的〔元素性的〕、以感知入手的教学法。“元素性〞的音乐教育思想就是从儿童出发,让儿童亲自动手去奏乐、去创造。直接诉诸于感性,强调音乐教育中的感知能力的培养。它主要不是致力于教会学生学什么,而是启迪开掘学生与生俱来的那种习性〔把音乐和语言、唱歌和舞蹈结合起来〕,通过游戏式,即兴性地演奏,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通过语言、动作、表演和音乐的全面结合,去学会音乐,掌握音乐。换句话说,奥尔夫教学法不是把理论做先导,先讲“为什么〞,而是从感知入手,让儿童直接去感知音乐,首先学会“怎样做〞,然后再去解释“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儿童在快乐教育中变“要你学〞为“我要学〞。如:在根本节奏的练习时,我们先通过孩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 引言 (1) 国外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综述 (2) 1.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研究 (2) 2.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原本性的研究 (3) 3.对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的研究 (3) 4.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研究 (3) 5.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于高职幼专学前教育的研究 (4) 小结 (4) 引言 在确定研究主题后,通过查阅大量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的相关资料,对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和分析,得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对幼儿音乐活动的意义等,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国外研究综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从创建到完善,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了。这种教学方法产生于德国,但不仅仅适用于德国,也适用于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世界各国人民纷纷前去拜访这名伟大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并将其广泛传播。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著作等,已经被翻译成近30种文字广泛传播。已有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方面的论著与书籍,也被翻译为各国语言文字,进行广泛的传播与发扬。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外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最新流行的奥尔夫教学法。代表性的包括:《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精选1932-2010年作品》由黑兹尔·巴赫编辑,收录了卡尔·奥尔夫的文章,以及一些关于奥尔夫教学法的形成、推广和传播有主要意义的学者的十三篇文章,诠释了奥尔夫教学法的形成、发展历程、特点和原则等1。Whitehead认为,学生的思维特征最初以浪漫主义和感性主义为主,在不断学习中演变成严格且准确的特征,直至最后,学生形成一般和归纳的思维方式1Calissendorff M , Hannesson H F . Educating Orchestral Musicians[J]. 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2017, 34(02):217-223.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ORFF SCHULWERK) 世界五大洲的、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ORFF SCHULWERK),正是以培养创造水平为根本宗旨,通过鼓励孩子们亲自、主动参与的音乐游戏,使他们身心平衡发展、从而塑造出一个全人格的健康人。 教学思想及目标奥尔夫教学思想强调一种原本的音乐教育,它同那些建立在原理和各种应用规则上的音乐教育方法完全不同,孩子们在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的音乐实践中学到音乐。它融合语言(诗辞、儿歌、童谣的节奏朗诵、多声部朗诵)、音乐游戏、体态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即兴创作与表演及美术等综合艺术形式,结合儿童日常生活的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音乐感受水平得到焕发,审美水平得到发展,使整个音乐的乐趣充满每个孩子的心灵,在循序渐进中走进音乐殿堂。 教学特点: 1、教室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室采用舞蹈教室宽敞的活动空间,便于孩子们跑、跳、舞以及实行即兴表演和模仿活动。 2、乐器 人体乐器:使用孩子们人人具有的手、脚、指头、膝盖奏乐。 无音程打击乐器:金属类:三角铁、碰钟、牛铃、镲等; 木质乐器类:木鱼、舞板、打棒、单响筒、双响筒、梆子、蛙鸣筒等; 摇响乐器类:棒铃、沙锤、铃圈等; 皮质乐器类:大鼓、小鼓、军鼓、铃鼓、班戈鼓等。 在乐器方面,除了个人演奏外,着重强调即兴创作与合奏的表现,并从语言入手来延伸节奏水平,配合简易的身体动作,如拍手、拍腿、踏脚、捻指等肢体语言及全身的感官,来实际感受各种节奏表现力。 3、旋律

奥尔夫音乐教学从五声音阶开始,在音高上十分重视孩子音域的发展特点,使用柯尔文手势,让孩子唱准音程并听出旋律;通过卡农方式的歌唱,语言节奏及乐器演奏,来达到两个声部、三个声部至更多声部的和声、对位的体验;更培养出判断各种音色、乐器、日常生活及自然现象中各种声音的水平,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律动、图画、戏剧的等综合艺术形式,让孩子能听出乐曲的主题、发展、曲式、结构、情景,拓充音乐常识及想象力,培养在音乐欣赏方面的水平。 教学内容: 语言:将儿歌、童谣、谜语、数来宝等,使用说唱的方式实行节奏练习,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歌唱:独唱、齐唱.能够用各种乐器自己为自己伴奏,也能够边唱边跳。 律动:使用身体去表现内心的各种感受。 音乐游戏:把各种教学游戏化,使孩子们在玩中高高兴兴地学习音乐。 合奏:奥尔夫音条乐器和各种打击乐器的合奏,犹如一幅具有表现力的音响地毯,令人如醉如痴。

奥尔夫教学法的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奥尔夫教学法的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概述 目前这种音乐教学法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普及,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奥尔夫受到了达尔克兹体态律动以及现代舞表演的影响和启示,采用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既具有原始风格又富有表现力和主动精神的新型音乐教育理论思想。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模式一直采用以歌唱、乐理知识教学为主体的陈旧教学模式,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及情感激发,也忽视了幼儿在音乐学习方面的主动性、主体性以及创造性,所以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不会将学习音乐当成是一种负担或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孩子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世界当中,用他们的音乐能力来自由地演绎,从而以独特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音乐、对世界的感悟。当音乐成为孩子的一种本能需求时,孩子们对音乐理论、音乐情感、音乐表演、乐器演奏等,就会掌握得轻松自然,而且非常扎实。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强调对精神的塑造,在音乐课堂上孩子们会用各种简单的乐器来拍打节拍、演绎节奏,当一群孩子在一起运用不同的声部进行表演时,那种动人而悦耳的交响乐声就这样诞生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带给了孩子们集体表演的乐趣,使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思想内容 1.原本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以人的自然本性为根本出发点,在音乐教育方面倡导综合性教育的方式。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应该先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从人性的发展特征开始。奥尔夫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原本性,他认为“音乐始于人的自身”。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会直接将音乐的理论与知识灌输给儿童,而是通过跳、跑、唱来让孩子自己找到与音乐相关的理论点。在不知不觉的引导下,使孩子对音乐艺术进行理解、感知、想象和实践,进而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使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也能够让孩子们的情感、意志、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和陶冶,从而完善其人格。 2.参与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人们自觉参悟的艺术,每个人都应该成为音乐的演奏者与参与者。这种音乐教学思想,区别于传统的音乐理念,也区别于其他以观看他人娱乐为主的音乐行为。奥尔夫认为幼儿音乐教学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孩子亲自参与其中,让他们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意识。奥尔夫提出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游戏活动中,主动接触音乐、亲自去体验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从而发自内心地去喜爱音乐。这种音乐教学理论,并不注重音乐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加注重让孩子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去享受愉快、轻松与自由的过程,并且能够主动去参与和创造乐趣。 3.即兴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认为一切音乐教学都应该从游戏着手,从而通过即兴来达到音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简介 奥尔夫在教育理念上强调人类性、原本性、实践性、艺术性、系统性、挖掘人潜在的音乐性。在教学内容上从朗诵、声势、节奏、歌唱、形体、读谱、作曲、乐器、欣赏、戏剧等诸方面进行训练。 在教学形式上通过元素的、原本的、综合的、探索的、即兴的、创造的等各种手段实现其教育理念。音乐教育必需是通过自己实际唱、奏来体验音乐并表现音乐感受。体验与尝试,在这里意味一切。奥尔夫教学法提供了具有创新的、独特的,充分考虑发展个性的、高度重视创造力培养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帮助孩子体验和表现音乐的方法。特别是: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音乐,创造感受体验音乐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去创造,对音乐感受及再现音乐的方法。 音乐及音乐教育本身并不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目的,人的整体素质教育,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科学家认为:影响人一生成功与幸福的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情商。音乐对于个性、情感、毅力等情商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音乐教育因该是终身的教育。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 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①综合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整体。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如小鸟的呢喃,和风的呼吸,汽车的抱怨,然后试着用自己的嗓音模拟,用自己的肢体去表现,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发声的物品去表达,并用戏剧的形式来综合,最后还可能用画笔来将这发生在他生活周围的经由他自己的想象而产生的这些故事视觉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论文[修改版]

第一篇:奥尔夫音乐教育论文 奥尔夫音乐教育论文:魅力节奏 节奏是音乐构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同时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首先就要感受节奏,通过节奏引起身体的共鸣,从而达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目的。所以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 小班上学期的幼儿,虽然没有经过什么音乐训练,但对音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他们能跟着老师钢琴的伴奏演唱歌曲,能根据音乐的节拍做相应的动作。但是他们的这些动作都还需要教师的提醒,对节奏的感知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自身的身体里,还有待于进一步训练和培养。在本学期的音乐活动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一、平常生活中寻找节奏,激发出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兴趣。 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最敏感的,而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幼儿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比如,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幼儿最喜欢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声音,于是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将小动物的叫声配上不同的节奏形,如:小鸡小鸡叽叽叽,小羊小羊咩咩咩,公鸡公鸡喔喔喔,小狗小狗汪汪汪等等,老师先让幼儿说出自己的已知经验,再加以引导:小鸡着急的时候还可以怎么叫啊“叽叽叽叽”就变成了四分音符的节奏了。另外,在平时的课中,老师多留意内容,将节奏整合到其它内容中去,比如,起风了“呼啦,呼啦”,流水了“哗啦啦。开火车了“呜——呜——”,汽车“嘀嘀嘀嘀”等。快上课时,我喜欢拿一罐有糖的小瓶子用力摇出不同的节奏形,幼儿就用拍手来跟上老师摇出来的节奏,兴趣盎然,就这样,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幼儿能找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当幼儿寻找出了各种有趣的节奏时,就产生了模仿节奏的兴趣,如摇铃,用小棒敲打东西,玩响罐等等。通过寻找和模仿节奏,有的快,有的慢,近而开始模仿各种叫声,模仿简单的节奏,并对音乐的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幼儿学习节奏打好了基础。 二、利用各种途径学习节奏 (一)通过倾听音乐用动作来感受音乐,学习节奏。熟悉的音乐是幼儿最喜欢听的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幼儿非常熟悉,非常喜欢的,教师可以经常有选择性的播放这些音乐,引起幼儿的兴趣,并让幼儿猜一猜是歌名,如《彩云追月》是我们播放频率比较高的一首歌曲,每当我播放这首歌曲,有的幼儿马上会点头等做一些身体动作,有的幼儿则偏偏起舞,正因为是他们熟悉的,他们才愿意去感受,去表达,这为提高他们的节奏感提供了一个教育的和引导的机会。在让幼儿用模仿动作学习节奏的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拍手,拍肩,拍腿,踏脚,摆动手臂,走步等动作。经常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能大大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利用自己的言行和语言感染幼儿 幼儿爱老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音乐、美术等艺术领域,如果一位教师具有清脆的嗓音、那么他的学生唱出的歌是动听的;如果一位教师具有优美的舞姿,那么他的学生跳出的舞蹈的是有感觉的。要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教师先要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每听到一首歌,教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