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维酮碘溶液工艺验证方案

聚维酮碘溶液工艺验证方案
聚维酮碘溶液工艺验证方案

编号:

聚维酮碘溶液工艺验证方案

版本: 0

制定人:制定日期:

审核人:审核日期:

批准人:批准日期:

一、目的:

制订聚维酮碘溶液生产工艺验证方案,以证明工艺的重现性、可靠性及可控性。

二、描述:

工艺验证是按照已批准的生产工艺规程及各种操作规程,在特定的监控条件下进行的连续三批以上的试生产,以期从过程参数及产品特性方面进一步证实生产工艺能平稳地、连续地进行,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可靠性。

本方案适用于公司聚维酮碘溶液的工艺验证。严格按照聚维酮碘溶液生产工艺规程及各种操作规程,连续生产三批聚维酮碘溶液,通过对搅拌时间、搅拌均一性、包装的装量等进行验证,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总结,以期证明该工艺符合设计要求。

三、范围:

适用于聚维酮碘溶液的生产工艺验证。

四、验证方案制订依据:

《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02年版)

《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培训指南

五、验证内容

1、该验证是对工艺中的性状、含量均匀度、装量差异进行验证。计划如下:(1)首先设计试验条件:

聚维酮碘溶液生产工艺规程

拟定工艺如下:

一般生产区

(2) 年 月 日~ 年 月 日生产部提供下发生产指令,按拟定的工艺生产,连续进行三批聚维酮碘溶液产品的生产,批号

分别是:、、。

2、验证步骤:

2.1取样:本验证不论何种样品的取样均采取随机取样。

2.2每个部位的样品,必须单独测试有关项目。

2.3主要参数:

a、所有原辅料必须通过各处原辅料测试标准规定的项目。

b、单瓶装量:各10瓶分别称量均应在标示量±10ml之间。

c、平均装量: 10瓶分别称量平均装量应不低于标示量。

d、含量:含聚维酮碘按有效碘(I)计算,应为标示量的9.5%~11.0%

e、PH值:应为3.5~6.0。。

2.4生产前准备

2.4.1原辅材料检验合格。

2.4.2所有的标准、操作程序和操作法应批准。

2.5操作依据:

聚维酮碘溶液工艺规程

领料岗位操作规程

称量配料岗位操作规程

配制岗位操作规程

灌装岗位操作规程

外包装岗位操作规程

3、操作过程:

严格按照聚维酮碘溶液工艺规程进行操作。

4、验证测试内容:

4.1 测试名称:配制系统验证(搅拌间、均匀度)

4.1.1 搅拌时间验证投料时先将饮用水总量的50%泵入配料缸中,然后按生产配方依次投入全部原料聚维酮碘搅拌使溶解、混合,加饮用水至全量,开始计时搅拌10、15、20、25分钟。并保证配液灌的装量不超过该机总量的2/3。

4.1.1.1验证目的

设定不同的搅拌时间,对搅拌后的半成品均匀度进行检查,评估产品的混合均一性,挑选出最佳搅拌时间。

4.1.1.2 测试方法

第一批选取随机选取5个取样点进行取样(取样点尽可能地分布均匀)。设定4个不同的混合时间10min、15min、20min、25min,对各个时间点进行取样分析。第二、三批根据第一批确定的最佳混合时间,在此时间点选取5个取样点进行取样。运用电位滴定法对聚维酮碘溶液进行含量分析,以考察各点均匀度。

取样图

------------------------------------------------

取样计划混合时间(分钟)

-----------------------------------------------

1 10

2 15

3 20

4 25

----------------------------------------------- 取样要求

根据取样图及取样计划进行取样。要求采取检验要求的样品量,取样后密封,在每个样品上标明批号及取样位置。

4.1.1.3评价标准

样品中有效成分含量:单点含量,应在标示量的9.0%~11.5%之间;

平均含量,应在标示量的9.5%~11.0%之间;

相对标准偏差,RD≤4%

4.1.1.4验证测试结果见附录2

4.2测试名称:包装验证

4.2.1 验证目的

用于证明成品包装装量符合要求。

4.2.2 测试方法

产品装瓶后,由校验过的量筒称量。从生产的第一瓶及最后一瓶(已包装),中间﹙生产的第一瓶与最后一瓶﹚均匀地取样8瓶,共10个点。将10瓶进行称

量,检查其装量。

4.2.3 评价标准装量要求按最低装量检查法操作规程依法检查,每个容器的装量不少于490ml;平均装量应不少于500ml。

4.2.4 包装验证测试结果见附录3

工艺验证方案

文件编号:******* 版本号:00 *****工艺再验证方案

*****有限公司

验证方案

目录 1.概述 (3) 1.1产品基本信息 (3) 1.2验证背景 (3) 1.3验证目的 (3) 1.4适用范围 (3) 2.职能部门及职责 (4) 3.风险评估 (4) 3.1目的 (4) 3.2范围 (4) 3.3评估方法 (4) 3.4评估标准 (5) 3.5风险评估结果及风险控制 (5) 4.验证项目、接受标准、实测结果及验证结论 (9) 4.1验证文件确认 (9) 4.2设备、设施及公用系统确认 (10) 4.3关键人员确认 (11) 4.4工艺参数控制确认 (12) 4.5成品质量确认 (14) 4.6稳定性考察试验 (15) 4.7偏差和变更控制 (15)

5.验证结果评定与结论 (15) 6.时间进度安排 (15) 7.附件 附件1:称量情况确认表 附件2:制粒生产过程记录表 附件3:压片生产过程记录表 附件4:包装质量检查记录表 其他附件:合格物料供应商名单、中间产品报告单、成品报告单、生产记录、培训记录、药品生产工艺验证合格证 1.概述 1.1产品基本信息 1.1.1产品名称:*** 1.1.2产品剂型:片剂 1.1.3产品规格:***

1.1.4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1.1.5制剂批量:*** 1.1.6内包装:**** 1.1.7产品有效期:*** 1.1.8制剂生产工艺流程图: 1.2验证背景 ****为我公司中药制剂品种,制剂生产工艺于***年进行了再验证,验证结果判定为合格。***年月因生产需要,*******。 1.3验证目的 按照GMP及“附录2 确认与验证”的要求,应对*****制剂生产工艺进行再验证,以证明*******按照现行批准的生产工艺仍能生产出符合GMP要求、质量标准及注册标准要

注射剂工艺验证模板

注册分类:化学药品4类 补充申请(12):新药技术转让 注射用XXXXXX(0.1g、0.2g) 工艺研究资料——资料项目编号:5-1 (附件2:转让方注射用XXXXXX0.1g工艺验证资料) 注册申请机构:XXXXXX 注册申请机构地址:XXXXXX2 注册申请机构电话:XXXXX 注册申请机构负责人:XXXXX 原始资料的保存地点:XXXXXX 联系人姓名:XXXXX 联系电话:XXXXXXX (0)XXXXXXX 药品注册申请人名称:XXXXXX

验证证书 兹有,经按号验证方案实施检查及验证试验,各项结果均合格,通过我公司验证,批准投入使用,特颁此证。 本次验证有效期至:年月日,即在无异常状况下再验证周期为年。 XXXXXX 验证委员会 主任委员: 年月日

验证委员会组织机构 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 委员: 职责:委员会负责本公司GMP验证的日常管理工作及验证方案的起草、实施、审核及批准,委员会实行主任委员会负责制。

验 证 管 理 V ALIDATE ADMINISTER 题目:注射用XXXXXX (0.1g )工艺 颁发部门:质量保证部 验证方案 制定: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分发:质量保证部、生产组织部、设备动力部 1目的 为评价注射用XXXXXX (0.1g )冻干粉针剂生产系统要素和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工艺变化因素,特根据GMP 要求制定本验证方案,对其整个生产过程进行验证,以保证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出合格、均一、稳定的注射用XXXXXX 冻干粉针剂。 2范围 本验证方案使用于在本方案指定的厂房、设施、设备、工艺条件下注射用XXXXXX 冻干粉针剂的生产,当上述条件改变时,应重新验证。 3职责 3.1验证委员会 3.1.1负责验证方案的审批。 3.1.2负责验证的协调工作,以保证本验证方案规定项目顺利实施。 3.1.3负责验证数据及结果的审核。 3.1.4负责验证报告的审批。 3.1.5负责发放验证报告证书。 3.1.6负责再验证周期的确认。 3.2设备动力部 3.2.1负责组织试验所需仪器、设备的验证。 XXXXXX 页码:1/10 编号:VA-803401 生效日: 年 月 日

实验室八大计划

GSYYHJ-(GLB|)-01 第 1 页共1 页 实验室八大计划 一、仪器检定计划 根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之4.4.2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应配备检验检测(包括抽样、物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要求的所有抽样、测量、检验、检测的设备。对检验检测结果由重要影响的仪器的关键量或值,应制定校准计划。设备(包括用于抽样的设备)在投入前应进行校准或核查,以证实其能够满足检验检测的规范要求和相应标准的要求。本科室根据现有仪器数量及上次鉴定/校准截止期限,制定2017年度仪器设备检定计划。 2017年度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详见附表

GSYYHJ-(GLB|)-01 第 2 页共2 页 2017年度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详见附表

二.人员培训计划 根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之4.2.4 要求,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者应建立和保持相应程序,以确定其检验检测人员教育、培训和技能的目标,明确培训需求和实施人员培训。培训计划应与检验检测机构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并评价这些培训活动的有效性。检验检测机构人员应经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按照检测机构管理体系要求工作。应由熟悉检验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验检测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和行监督。本科室为了保证检测工作公正、科学、真实、准确,不断提高职工各方面素质,对检测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按工作需要不断地进行内培和外培培训,特制定2017年度人员培训计划。 2017年度人员培训计划详见附表

2017年度人员培训计表

三、内审计划 根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之 4.5.15 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程序,以便验证其运作是否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内部审核通常每年一次,由质量负责人策划内审并制定审核方案。审核应涉及全部要素,包括检验检测活动。审核员须经过培训,具备相应资格,核审员通常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内部审发现问题应采取纠正措施,并验证其有效性。本科室根据质量负责人制定年度内部审核计划,对本科室所有岗位和管理体系要素,包括检测活动进行审核。 2017年度内审计划详见附表

片剂工艺验证方案

...............有限公司片剂工艺验证方案文件编号JM-JSB-ZYZ(01)-053-02 ...............有限公司 生产质量技术标准文件 .....片工艺验证方案 文件编号:JM-JSB-ZYZ(01)-053-02 2020年03月

...............有限公司 验证立项申请表

...............有限公司 验证方案审批表

验证小组成员及职责 验证实施前对参与验证人员进行确认,小组成员经过本方案的培训,掌握验证目的和验证程序及可接受标准。 目录

1.验证目的 2.验证范围 3.产品概况 4.验证涉及文件 5.验证背景 6.片剂生产工艺质量风险评估 7.工艺验证方法及验证实施 7.1验证要求 7.2验证实施 7.2.1药粉制备工序验证实施 7.2.2提取浓缩收膏工序验证实施 7.2.3喷雾制粒干燥工序验证实施 7.2.4整粒、总混工序验证实施 7.2.5压片工序验证实施 7.2.6包糖衣工序验证实施 7.2.7铝塑包装工序验证实施 7.3收率或物料平衡 7.4成品质量的检测 7.5片剂持续稳定性考察 8.偏差及变更 9.验证时间安排 10.拟定再验证周期 11.评价报告及验证结论 12.验证证书 13.培训 附件1:验证方案修改申请及批准书 片剂工艺验证方案

1.验证目的 工艺验证是在预先经过确认所有的生产条件下,确认按规定的生产工艺规程生产的最终产品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确认该工艺是有效的、可重现的。 通过对生产过程各工序的质量控制指标的检测及各个岗位的操作数据分析,对片剂生产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和指标进行对比,对过程工艺执行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和系统的分析,综合评定本生产线生产工艺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验证可以提前发现问题,确保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产品。所以对片剂生产线进行全面的工艺验证。本方案是以连续生产三批片剂[批量为150万片(525kg)]为代表,对片剂生产工艺进行验证。 验证过程严格按本方案规定的内容进行,若因特殊原因确需修改时,应填写“验证方案修改申请及批准书”(附件1),报验证委员会批准。 2.验证范围 本验证方案适用于在本方案指定的厂房、设施、设备、工艺条件下片剂的生产工艺验证,当上述条件改变时,应重新验证。 3.产品概况 3.1品名:片剂 3.2剂型:片剂 3.3性状: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褐色;味微苦涩。 3.4规格:基片重0.35克 3.5处方和依据 3.5.2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YBZ03012008 3.6片剂药材提取、粉碎工艺流程图

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工艺流程图

目录 1.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区概况 2.需要验证的关键工序及工艺验证3.工艺流程的实施 4.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5.技术安全、工艺卫生及劳动保护6.物料平衡及技经指标 7.设备一览表 8.岗位定员 9.附件(含设备操作、清洁规程)10.变更记录

1.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区概况 本生产区面积904㎡,其中1万级净化区域167㎡,10万级净化区域174㎡。 大容量注射剂车间采用10万级和1万级(局部百级)空气净化洁净级别,10万级区域设置缓冲、更衣、洗涤、洁具、称量、配碳、浓配、洗瓶等,1万级区域设置缓冲、更衣更鞋、稀配、化验、灌装、加塞、轧盖、洗涤、存放、洁具等功能间,所有隔断采用无粉尘产生的静电喷涂彩钢板,结合处采用圆角处理,不易产生积灰;人员经过三次更衣和二次更鞋后进入洁净区操作,物料进入洁净区均采用传递窗或气闸进行传递,人流、物流的进入相对分开,保证了洁净区空气洁净度要求;生产设备均采用优质不锈钢材料制造,采用洗瓶、灌装、压塞、轧盖联动线生产,其中洗瓶出口、灌装、加塞采用百级层流保护,灭菌器采用水浴式灭菌器。 1.1 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工艺流程图(见后页) 1.2 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区工艺布局布置图(见后页) 1.3 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区工艺设备布置图(见后页) 1.4 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区送回风口平面布置图(见后页) 2.需要验证的关键工序及工艺验证 以上项目按验证文件规定,均已在规定周期进行相关的验证,验证方案及报告见相应文件。

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工艺流程图

3.工艺流程的实施 3.1 批生产指令的签发 3.1.1 批生产指令由车间技术负责人根据生产计划表起草,并依据产品工艺规程于生产前一个工作日制定。 3.1.2 批生产指令应经QA质监员审核并签字,由车间主任签字批准后生效。 3.2 生产批记录的发放 3.2.1 除配制工序和包装工序外,工序相应的生产批记录于生产当日由车间工艺质监员发放给各工序负责人,并于工序结束当日填写完整返回车间工艺质监员处汇总。 3.2.2 配制工序和包装工序的生产批记录于生产前一天由车间工艺质监员随同批生产指令或批包装指令一同发放,并于工序结束当日填写完整返回车间工艺质监员处汇总。 3.2.3 所有生产工序必须按批生产(包装)指令执行。 3.3 工艺用水的管理使用 3.3.1 纯化水、注射用水系统由工程设备科管理,制水工序制备而得。 3.3.2 按照SMP-ZL-qa024,纯化水每周生产第一个工作日由QA质监员取样送QC检验,注射用水在生产期间每天下午三点由QA质监员取样送QC检验, QC检验合格后出具报告单由QA质监员交至车间工艺质监员。 3.3.3 车间配料岗位投料前,确认所用注射用水经检验符合规定,记录使用注射用水的批号检验报告单附批生产记录中。 3.3.4 车间在没有收到工艺用水检验报告单的情况下,不得进行生产操作。 3.4 各工序取(留)样一览 3.5 批包装指令的签发 3.5.1 车间技术负责人在灭菌工序完成后对半成品数量、质量等方面进行审核并对照生产工艺检查已完成的工作是否按工艺执行。 3.5.2 车间技术负责人计算理论成品率和预计成品率后根据SMP-JS-016判定生产是否异常,如有异常按SMP-JS-012调查分析原因。 3.5.3 批审查通过后车间技术负责人依据产品工艺规程于包装前一个工作日签发批包装指令。批包装指令应经QA质监员审核并签字,由车间主任签字批准后生效。

注射剂无菌保证工艺及常见验证问题

1、按照欧盟决策树的要求,不能达到121℃,15分钟灭菌,可选择F0≥8的残存概率法。请问,若产品能达到121℃,12分钟灭菌,是否就不能选择121℃,10分钟,同样,能达到10分钟,就不能选择8分钟,都是F0≥8的情况。 答:从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型可知,在初始污染相同的情况下,灭菌F0值越大,无菌保证水平越高。因此,显然为降低产品残留微生物的风险,尽量选择高的F0值是顺理成章的。 2、在产品质量稳定的条件下,均能满足121℃,8分钟和115℃,30分钟,哪个条件应该优先选择呢? 答:不考虑产品理化质量稳定性,理论上这两种条件达到的F0值几乎相等,无所谓优选哪个。但实际生产中,还要考虑灭菌器内产品中热穿透的情况,灭菌器内不同部位的产品实际获得的F0值的差异,不同灭菌批次间产品的F0的差异等。应该选择热分布差异小,产品F0值差异较小的灭菌工艺。 2℃,灭菌30分钟”,这种表示法是否规范?±3、申报资料中的灭菌条件为“101℃ 40min。?15min或116℃?2℃,灭菌30分钟”几乎不能计算F0值。灭菌条件的表示可以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168灭菌法,121℃±2℃,灭菌30分钟”本身不能称为终端灭菌,因“101℃±2℃,灭菌30分钟”是否规范,“101℃±答:暂不说灭菌条件为“101℃ 4、同品种10ml、20ml注射剂,采取相同的灭菌方式是否合适? 答:同品种10ml、20ml注射剂,可以采取相同的灭菌方式,但应进行热穿透试验,考察不同体积样品的热穿透是否有一致,同时考虑采用的灭菌方式应能保证大体积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 5、选择最高无菌保证水平的灭菌工艺,可能会与产品的质量,如有关物质、稳定性等方面有冲突,如何平衡这一矛盾?另外,国外上市的是粉针剂,国内申报时是否还需要进行灭菌工艺的选择研究?

片剂工艺验证方案及报告

XXXXX工艺验证方案 YZS-G-1XX037 类别:验证管理工艺验证方案 制定人:制定日期:年月日 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 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 颁发部门:生效日期:年月日 复印数:份

目录 1.概述 2.目的 3.产品简介 4.验证内容、方法及标准 4.1粉碎过筛 4.2配料混合 4.3压片 4.4包装 4.5成品质量 4.6各工序收率及物量平衡 5验证结果评定与结论 6.稳定性考察 7.相关文件 8.图一 9.相关记录

1.主题内容 本方案规定了XXXXX生产工艺验证的目的,步骤、标准及评价内容 2.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XXXXX生产工艺的验证 3.责任人 3.1工艺验证小组 组长: 组员: 3.2其他相关人员 4.验证的内容 4.1概述 XXXXX是我公司的主要产品,在以往的生产过程中,此产品生产工艺是稳定可靠的,但是为符合GMP要求,我公司新建了厂房,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因此在该产品正式投入生产前进行工艺验证,进行工艺验证的前提条件是: 1.厂房、设施、设备已经过验证并验证合格可投入使用。 2.相应的文件已批准执行。 3.物料通过供应商审计并审计合格。 4.人员已进行全面健康检查和系统培训且已有健康证和培训上岗证。 本验证方案拟在XXXXX试生产时实施 4.2目的: 本产品工艺验证方案的目的在于通过对XXXXX生产工艺的验证,证明该生产工艺可靠性和稳定性 4.3产品简介: 4.3.1处方:原辅料名称万片的用量 4.3.2工艺流程图(见图一) 4.3.3生产、质、量管理文件 批生产指令及记录 XXXXX批生产指令及记录 生产工艺规程 XXXXX批生产工艺规程 质量标准 XXXXX质量标准及主要物料质量标准

注射剂生产工艺核查要求

附件6: 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处方核查一般要求 一、概述 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方案》制定本要求。 本要求针对已获准上市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环节上的变化,包括变更药品生产设备,变更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处方等。企业应当参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评估其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进行相应的研究,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并按照规定申报。 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潜在风险性较高,应充分重视其生产工艺、制剂处方等的变更对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控制性的影响。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制剂处方等的变更,应建立在充分研究、全面评估的基础之上。 为便于把握变更可能对产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产生的影响,对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变更划分为两类。类别划分是根据目前药品注册管理对补充申请的有关要求而确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审查人员有效地开展生产工艺变更申请的审查。 I类变更,是指对药品的物质基础及其质量基本不产生影响的变更。一般可通过对变更前后药品物质基础及质量的比较分析,来判断变更前后的一致性。以上研究包括:对工艺变更情况的分析研究、对药质量量的比较研究、制剂安全性的比较研究、对药品稳定性的比较研究,等等。 II类变更,一般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简单改变,其变化程度可能较小,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没有重大影响。第二种情况为重大改变,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有较大影响。由于中药成分的特殊性,此类变更仅通过对药品物质

基础及质量等研究难以充分证明对变更对药品的影响,需要通过药学、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等全面研究考察变更对药品的影响。II类变更的临床试验可参照《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进行,简单改变的参照仿制注射剂的要求进行研究,重大改变的参照新药注射剂要求进行研究。 本要求仅从技术角度对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制剂处方等变更应进行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阐述。由于中药注射剂变更的复杂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根据品种的特点开展研究工作。对于其他情况,可按照本要求的基本原则,进行相应的研究。 本要求中提及的各项研究工作的具体要求可参见相应的技术指导原则。如果企业通过其他科学、合理的研究工作所得到的结果亦能支持工艺变更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不产生负面影响,也可以接受。 二、基本原则 (一)“必要、科学、合理”原则 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变更应体现其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已上市中药注射剂的工艺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对其进行变更应以科学、合理的研究为基础,并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变更的提出与研究应基于对拟变更药品的充分了解,并以既往药品注册阶段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研究为基础。注册阶段的研究工作越系统、深入,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数据越充分,对上市后的变更研究越有帮助。 工艺变更研究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对其药品的研发和生产等应有较全面的认识,对变更的必要性以及变更带来的影响应当清楚,应对变更前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进行全面的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变更对药品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 (二)“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原则 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的变更应保证其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性。药品发生变更后,企业

环境监测站参加比对和能力验证计划

环境监测站参加比对和能力验证计划武山县环境监测站设备比对计划 参加单位: 武山县环境监测站水室 验证项目: 溶解氧测定 PH测定 验证方式: 本站实验室两台仪器的比对 ,溶解氧仪比对设备编号:WHJC-004\WHJC-021, ,PH比对设备编号:WHJC-002\WHJC-003, 时间安排: 2014年12月23日8:30—11:30 由水室配制比对样品 2014年12月23日14:30—17:00 由水室人员对样品进行检测 2014年12月23日17:00—18:00 由质量负责人审核结 果~总结分析~并存档参加人员: 丁刚峰 责任人意见: 签字: 日期: 武山县环境监测站人员比对计划 参加单位: 武山县环境监测站水室 验证项目:

电导率测定、挥发酚测定、总硬度测定 验证方式: 本站实验室的人员比对 时间安排: 2014年12月23日8:30—11:30 由水室配制比对样品 2014年12月23日14:30—17:00 由水室人员对样品进行检测2014年12月23日17:00—18:00 由质量负责人审核结 果~总结分析~并存档参加人员: 乔艳、王永东 责任人意见: 签字: 日期: 武山县环境监测站实验室比对计划 参加单位: 天水市环境监测站实验室 武山县环境监测站实验室 验证项目: 氨氮测定 验证方式: 市县实验室比对结果 时间安排: 2014年12月23日8:30—11:30 由水室配制比对样品 2014年12月23日14:30—17:00 由水室人员对样品进行检测2014年12月23日17:00—18:00 由质量负责人审核结 果~总结分析~并存档参加人员: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方案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方案 公司名称

目录 1.概述 2.验证目的 3.验证依据 4.支持文件 5.验证小组成员及职责 6. 生物指示剂验证试验方法 7.验证合格标准 7.1A注射液生产全过程部分微生物污染监控措施 7.2灭菌釜技术要求 7.3湿热灭菌工艺的生物学验证技术要求 7.3.1沸腾试验阴性 7.3.2沸腾试验阳性 8.湿热灭菌验证操作步骤 8.1 X.PSM.B型旋转水浴式灭菌釜确认 8.1.1概述 8.1.2运行确认 8.1.3空载热分布 8.1.4满载热分布 8.1.5热穿透试验 8.1.6升温速率试验 8.2生物指示剂验证(挑战性试验) 9.取样计划及样品编号 10.验证结果、分析及评价 10.1 A注射液工艺优化、偏差处理及整改措施汇总 10.2 A注射液灭菌前药液微生物限度警戒线及行动线的确认 11.验证培训 12.验证合格证书 13.附件 附件1A注射液无菌保证与国际GMP差距

附件2 生物指示剂制备方法 附件3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预试验取样计划(系列) 附件4 A注射液灭菌前不同工艺环节的药液生物负荷及沸腾试验调查总结附件5 A注射液湿热灭菌工艺验证待确认修改的相关SOP目录 附件6 A注射液湿热灭菌工艺验证待建立相关SOP目录 14.附录: 附录1 A注射液射液灭菌前药液生物负荷及无菌保证值汇总表 附录2 灭菌釜运行测试记录 附录3 空载热分布汇总记录 附录4 满载热分布汇总记录 附录5升温速率试验记录 附录6 A注射液灭菌工艺微生物学验证记录 附录7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取样计划及项目编号 附录8 A注射液灭菌工艺验证取样记录 附录9 偏差处理记录 附录10验证培训记录 附录11验证合格证书

片剂工艺再验证方案

片剂工艺再验证方案 目录 一、验证方案审批 (3) 1.1 验证方案起草 (3) 1.2 验证方案批准 (3) 二、验证目的 (3) 三、范围 (3) 四、职责 (3) 4.1 验证小组 (3) 4.2 工程部 (4) 4.3 质量部 (4) 4.4 生产部 (4) 5. 验证进度计划表 (4) 6. 有关背景材料 (5) 6.1 产品概况 (5) 6.2 背景 (5) 6.3 生产工艺 (5) 6.4 相关文件、规程 (5) 6.5 设备 (5) 7. 验证内容 (5) 7.1 人员 (5) (1)培训 (5) (2)健康检查 (6) 7.2 原辅料、包装材料 (6) (1)质量 (6) (2)贮存条件 (6) 7.3生产环境及公共介质确认 (7) (1)操作间温度和相对湿度 (7)

(2)操作间压差 (7) (3)操作间悬浮粒子及沉降菌数 (7) (4)操作间清场清洁 (7) (5)纯化水 (8) (6)压缩空气 (8) 7.4 设备 (8) (1)设备清洁 (8) (2)设备维护保养及运行状态 (8) 7.5生产工艺文件 (8) (1)工艺文件的正确性 (9) (2)操作指令的明确性 (9) (3)生产指令的正确性 (9) 7.6原辅料前处理工艺确认 (9) 7.7制粒工艺确认 (10) 7.8压片工艺确认 (11) 7.9内包装(铝塑、双铝等热合包装)工艺确认 (11) 7.10外包装工艺确认 (12) (1)产品外观 (12) (2)成品质量检验 (12) 7.11质量保证 (12) (1)文件完整性 (12) (2)正确的检验方法 (12) (3)检验结果正确 (12) 8. 拟订再验证周期 (13) 9. 验证结果评定与结论 (13) 10. 附件 (13)

【精品】注射剂无菌保证工艺研究与验证常见技术问题解答

注射剂无菌保证工艺研究与验证常见技 术问题解答 在检品中存在微量的微生物时,往往难以用现行的无菌检查法检出。因此,有必要对灭菌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F与F0值可作为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 F0值为一定灭菌温度(T)下,Z为10℃时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也就是说,不管温度如何变化,t分钟内的灭菌效果相当于在121℃下灭菌F0分钟的效果。 在湿热灭菌时,参比温度定为121℃,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微生物 指示菌,该菌在121℃时,Z值为10℃.则: 显然,即把各温度下灭菌效果都转化成121℃下灭菌的等效值.因此称F0为标准灭菌时间(min)。F0目前仅应用于热压灭菌。 以下是关于在生产中遇到的注射剂无菌保证工艺研究与验证常见技术问题的汇总及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1、按照欧盟决策树的要求,不能达到121℃,15分钟灭菌,可选择F0≥8的残存概率法。请问,若产品能达到121℃,12分钟灭菌,是否就不能选择121℃,10分钟,同样,能达到10分钟,就不能选择8分钟,都是F0≥8的情况。 答:从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型可知,在初始污染相同的情况下,灭菌F0值越大,无菌保证水平越高。因此,显然为降低产品残留微生物的风险,尽量选择高的F0值是顺理成章的。

2、在产品质量稳定的条件下,均能满足121℃,8分钟和115℃,30分钟,哪个条件应该优先选择呢? 答:不考虑产品理化质量稳定性,理论上这两种条件达到的F0值几乎相等,无所谓优选哪个.但实际生产中,还要考虑灭菌器内产品中热穿透的情况,灭菌器内不同部位的产品实际获得的F0值的差异,不同灭菌批次间产品的F0 的差异等。应该选择热分布差异小,产品F0值差异较小的灭菌工艺。 3、申报资料中的灭菌条件为“101℃2℃,灭菌30分钟”,这种表示法是否规范? 答:暂不说灭菌条件为“101℃2℃,灭菌30分钟"是否规范, “101℃2℃,灭菌30分钟”本身不能称为终端灭菌,因“101℃2℃,灭菌30分钟”几乎不能计算F0值。灭菌条件的表示可以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168灭菌法,121℃15min或116℃40min。

GMP认证全套文件资料03-片剂工艺验证

片剂生产工艺验证文件

目录 1、验证的目的与计划 1.1验证的目的 1.2验证计划 2、验证机构 3、验证方案的起草与审批 3.1验证方案的起草 3.2验证方案的审核 3.3验证方案的批准 4、片剂生产工艺验证方案 4.1处方工艺及工艺流程 4.1.1处方工艺 4.1.2工艺流程 4.2批生产记录与标准操作规程 4.2.1批生产记录 4.2.2标准操作规程 4.3与工艺相关的验证文件 4.4工艺验证 4.4.1原辅料处理 4.4.1.1目的 4.4.1.2中间控制标准 4.4.1.3收集验证资料 4.4.1.4小结 4.4.2配料、制粒及干燥 4.4.2.1目的 4.4.2.2中间控制标准 4.4.2.3收集验证资料 4.4.2.4小结

4.4.3整粒 4.4.3.1目的 4.4.3.2中间控制标准 4.4.3.3收集验证资料 4.4.3.4小结 4.4.4总混 4.4.4.1目的 4.4.4.2中间控制标准 4.4.4.3收集验证资料 4.4.4.4小结 4.4.5压片 4.4. 5.1目的 4.4. 5.2中间控制标准 4.4. 5.3收集验证资料 4.4. 5.4小结 4.4.6包衣 4.4.6.1目的 4.4.6.2中间控制标准 4.4.6.3收集验证资料 4.4.6.4小结 4.4.7成品质量稳定性验证 4.4.7.1目的 4.4.7.2中间控制标准 4.4.7.3收集验证资料 4.4.7.4小结 5、验证方案的实施与记录 5.1处方工艺及工艺流程 5.1.1处方工艺 5.1.1.1处方 5.1.1.2工艺

5.1.1.3空白片包衣 5.2批生产记录与标准操作规程5.2.1批生产记录 5.2.2标准操作规程 5.3与工艺相关的验证文件5.4工艺验证 5.4.1原辅料处理 5.4.1.1验证资料 5.4.1.2数据分析 5.4.1.3小结 5.4.2配料制粒及干燥 5.4.2.1验证资料 5.4.2.2数据分析 5.4.2.3小结 5.4.3整粒 5.4.3.1验证资料 5.4.3.2数据分析 5.4.3.3小结 5.4.4总混 5.4.4.1验证资料 5.4.4.2数据分析 5.4.4.3小结 5.4.5压片 5.4.5.1验证资料 5.4.5.2数据分析 5.4.5.3小结 5.4.6包衣 5.4. 6.1验证资料 5.4. 6.2数据分析 5.4. 6.3小结

注射液工艺验证方案

1、目的: 此工艺验证是建立在厂房,空气洁净度,工艺用水及设备和设备清洁已验证并合格的基础上展开的,拟通过连续三批生产来验证该产品的工艺规程,对维生素C 注射液生产中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生产系统条件和生产工艺变化因素控制在工艺规程规定的标准范围内,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生产出符合企业内控标准的--注射液。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维生素C注射液的工艺验证。 3、责任者: 参加维生素C注射液工艺验证的人员。 4、方案 4.1、验证方法: 本产品工艺验证方案计划在水针新车间生产前三批的生产过程中进行验证。4.2、相关文件《验证SMP》 YBSTP-SC027 -03《----注射液工艺规程》 4.3、方案概要 4.3.1主要工艺内容及生产条件如下: 一般生产区级万级局部100十万级洁净区 -洗瓶、杀菌干燥-配液-灭菌检漏 -灌封-灯检 -印包 4.3.2验证过程具体分为六个生产工艺过程: ⑴洗瓶、杀菌干燥⑵配液⑶灌封

⑷灭菌⑸灯检⑹印包 4.3.3每个生产工艺过程验证的每一项内容中均包括描述与生产过程相关的规 并阐述生产系统各种元素的评价方法及生产过程中各种文件和相关的设备,程,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提供变量的评价方法。 生产系统各种元素的评价方法中阐述了在生产前、生产过程中及生产过程结束后对生产系统各种元素特征的检查内容及评价标准。每项检查评价结束后,评价及检查结果应记录于本方案中设计的记录表中,并附于验证报告中。 生产过程中各种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工艺变量的评价方法,阐述了生产过程中应进行的一系列有关工艺变量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应记录于本方案设 4.3.4工艺流程图: 饮用水原料安瓿

能力验证计划

能力验证计划 一、能力验证的作用与目的 能力验证实际上是为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校准和检测水平而对其能力进行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 ○1确定实验室所从事检测与校准、检定工作的能力,监控实验室的持续能力。可起到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检测与校准、检定工作水平的作用,也有利于实验室的自我评定。 ○2通过能力验证活动识别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关的补救措施,这些措施可能涉及诸如人员行为、方法或仪器的校准等问题,以此,对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及管理起到补充、纠正和完善的作用。 ○3为评审员和技术专家补充了对实验室进行现场评审考核的依据和手段。 ○4可以为确定某些新的检测和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比性、识别实验室间的差异、确定某种方法的性能特征、为标准物质赋值并评估它们在特定检测和测量程序中使用的适用性等目的提供信息。 ○5通过能力验证活动,使客户对实验室持续地出具可靠检测或校准结果加强了信任,也增强了实验室的信心。 能力验证活动,对完善和强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增强和提高实验室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能力验证的依据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GB/T 15483.1-1999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第一部分:能力验证计划的建立和运作》、《GB/T 15483.1-1999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第二部分:实验室认可机构对能力验证计划的选择和使用》 三、能力验证的类型 确定实验室在特定领域的检测、测量和校准能力而设计和运作的实验室间比对,称为能力验证计划。这一计划可覆盖某个特定类型的检测,或对某些特定的产品、项目或材料的检测。显然,所涉及的能力验证技术,根据被测物品的性质、

片剂工艺清洗验证总方案

药业有限公司 技术标准 分发单位 经理办[]财务部[]综合办公室[]质量部[]总工办[]生产设备部[]供销部[]档案室[]制剂车间[]

目录 1. 概述 2. 验证目的 3. 清洗规程 4.设备残留量检测 5.检测方法及方法学验证

1.概述 清洗是防止药品污染和交叉污染的必要手段,目的是确保清洁后的环境和设备中的各种残留物以及微生物不会影响到下一批产品的疗效、质量和安全性。本次清洗验证结合固体制剂阿托伐他汀钙片的生产,采集相关数据,分析、证明各工序清场及设备清洁稳定、可靠。2.验证目的 证实各工序的清场标准操作规程符合GMP的相关规定,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能够保证生产出质量合格而稳定的产品。 3. 清洗规程 3.1 设备清洗 3.1.1拆卸:根据设备的操作规程,拆卸各个设备零件,为更好的清洁彻底。 3.1.2预洗:用饮用水反复冲洗设备与药物接触部位及拆卸的各个零件,至无可见异物。 3.1.3清洗:用95%乙醇擦洗与药物接触地方,并用纯化水擦洗设备与药物接触部分3遍,纯化水冲洗拆下的零件3遍。 3.1.4淋洗:用纯化水淋洗设备每个部位。 3.1.5干燥:用95%乙醇擦拭干净。 (各设备具体清洁方法见设备操作sop) 3.2 目测房间的地面、墙面、地漏以及设备表面无明显的可见残留物。 4. 设备残留量检测 4.1检测物质的确定 本品活性成分为********,因此选择******为检测对象。 4.2取样方法: 采用擦拭取样:用棉签擦拭法分别擦拭选定的部位,擦拭面积各为25 cm2。 4.3 检测方法: 将每个设备用擦拭法取样后的4个棉签放于10ml溶剂[0.05mol/L柠檬酸铵溶液(用氨水调pH至7.4)-乙腈(50:50)]中,用超声波洗涤2min,取洗涤液进行药物残留量的检测。将洗涤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记录峰面积。另分别依法配成相当浓度的溶液,作为对照品,同法测定。 4.4 限定浓度: 根据验证指南2003版第198页的要求残留浓度限定为10×10-6,棉签擦拭法取样时,设备表面的最大残留限度为L=10B/(S A·F)(mg/cm2)。其中,B(kg)为投料量,S A(cm2)为设备内表面积,F为安全因子,F=10。当用4个棉签共擦拭100cm2,再用10ml溶剂[0.05mol/L 柠檬酸铵溶液(用氨水调pH至7.4)-乙腈(50:50)]超声洗涤,单位面积残留物限度L=10B/

小容量注射剂生产工艺

小容量注射剂生产工艺规程通则 目录 1.小容量注射剂生产工艺流程图、小容量注射剂车间概况(附图)2.需要验证的关键工序及工艺验证(列表) 3.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4.技术安全、工艺卫生及劳动保护 5.物料平衡及技经指标 6.设备一览表 7.岗位定员 8.附件目录(岗位操作、清洁规程)

1. 可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的生产流程图 10000级区域 100000级区域 小容量注射剂车间概况(附图) 说明:由质监科按洁净厂房监控制度SMP-ZL-014对洁净区进行监控,由工 饮用水 注射用水 纯化 水 原料 安瓿 理 瓶 配 制 粗 滤 精 滤 灌 装 粗 洗 多效蒸馏 离子交换 印 字 灭菌、检漏 灯 检 封 口 精 洗 冷 却 干燥灭菌 全项检验合格 过滤 过 滤 检验合格 包装 入库待验 合格成品出厂 纸盒 纸箱

程设备科负责维修,车间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保证洁净厂房在 使用中符合GMP的规定。 2.需要验证的关键工序及工艺验证(列表) 项目名称验证文件编号 注射剂车间厂房空气净化系统VP-ZJ-001 VP-ZJ-021 纯化水系统VP-ZJ-002 VP-ZJ-022 注射用水系统VP-ZJ-003 VP-ZJ-023 工艺用气系统VP-ZJ-004 VP-ZJ-024 HBD-1隧道烘房VP-ZJ-005 VP-ZJ-025 药液滤过系统VP-ZJ-006 VP-ZJ-031 药液灌封系统(东线)VP-ZJ-007 VP-ZJ-031 ACSD-5洗烘灌封联动机VP-ZJ-008 VP-ZJ-026 注射剂(东线)在线清洗、清洁VP-ZJ-009 VP-ZJ-029 注射剂(西线)在线清洗、清洁VP-ZJ-010 VP-ZJ-030 AQ-1.2安瓿检漏灭菌柜(东线)VP-ZJ-011 VP-ZJ-027 AQ-1.2安瓿检漏灭菌柜(西线)VP-ZJ-012 VP-ZJ-028 注射剂(东线)生产工艺验证VP-ZJ-013 VP-ZJ-031 注射剂(西线)生产工艺验证VP-ZJ-014 VP-ZJ-032 DGA8/1-2拉丝灌封机VP-ZJ-018 VP-ZJ-031 说明:每年需按验证管理制度SMP-ZL-012对上述关键工序及工艺进行验证(再验证或回顾性验证)。若系统、设备设施发生变更则必须进行相应的验证。 验证由厂验证小组负责。车间应根据情况及时提出相应的申请。 3.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3.1 工艺用水: 3.1.1 操作过程: 3.1.1.1 原水为符合国家饮用水的标准自来水。 3.1.1.2 纯化水由原水经石英砂过滤→精滤(PE棒)→阴床→阳床→混床→ 紫外灯灭菌→进入贮罐。 3.1.1.3 注射用水由纯化水经多效蒸馏水机经过蒸馏而得。 3.1.2 工艺条件: 3.1.2.1 原水应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注射剂无菌保证工艺研究和验证常见技术70问题

注射剂无菌保证工艺研究与验证常见技术问题 [注:以下均为2008年度第一期讲习班(注射剂无菌保证工艺研究与验证技术要求)参会代表所提问题,本期讲习班讲习组根据目前的有关技术要求,经过认真梳理、分析、总结后,现予以发布,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1、按照欧盟决策树的要求,不能达到121℃,15分钟灭菌,可选择F0≥8的残存概率法。请问,若产品能达到121℃,12分钟灭菌,是否就不能选择121℃,10分钟,同样,能达到10分钟,就不能选择8分钟,都是F0≥8的情况。 答:从微生物杀灭的数学模型可知,在初始污染相同的情况下,灭菌F0值越大,无菌保证水平越高。因此,显然为降低产品残留微生物的风险,尽量选择高的F0值是顺理成章的。 2、在产品质量稳定的条件下,均能满足121℃,8分钟和115℃,30分钟,哪个条件应该优先选择呢? 答:不考虑产品理化质量稳定性,理论上这两种条件达到的F0值几乎相等,无所谓优选哪个。但实际生产中,还要考虑灭菌器内产品中热穿透的情况,灭菌器内不同部位的产品实际获得的F0值的差异,不同灭菌批次间产品的F0的差异等。应该选择热分布差异小,产品F0值差异较小的灭菌工艺。 2℃,灭菌30分钟”,这种表示法是否规范?±3、申报资料中的灭菌条件为“101℃ 40min。?15min或116℃?2℃,灭菌30分钟”几乎不能计算F0值。灭菌条件的表示可以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168灭菌法,121℃±2℃,灭菌30分钟”本身不能称为终端灭菌,因“101℃±2℃,灭菌30分钟”是否规范,“101℃±答:暂不说灭菌条件为“101℃ 4、同品种10ml、20ml注射剂,采取相同的灭菌方式是否合适? 答:同品种10ml、20ml注射剂,可以采取相同的灭菌方式,但应进行热穿透试验,考察不同体积样品的热穿透是否有一致,同时考虑采用的灭菌方式应能保证大体积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 5、选择最高无菌保证水平的灭菌工艺,可能会与产品的质量,如有关物质、稳定性等方面有冲突,如何平衡这一矛盾?另外,国外上市的是粉针剂,国内申报时是否还需要进行灭菌工艺的选择研究? 答:实际上,在进行灭菌工艺选择研究过程中就应该进行不同灭菌条件下样品质量变化的研究,选择灭菌工艺的过程也是平衡无菌保证水平和(样品质量)理化指标的过程,在产品有临床需求的情况下,灭菌工艺的选择应以其自身能达到的最高无菌保证水平为原则。对国外上市的粉针剂,国内申报时也应对其采用粉针剂型进行研究,如主药确系对热、对水分不稳定,则可以采用与国外相同的粉针剂;如果主药不是对热、对水分不稳定,则应根据主药的性质选择无菌保证水平高的剂型。 6、最终灭菌工艺的选择原则是首选F0≥12,而不是F0≥8;还是只要达到F0≥8即可? 答:可参考欧盟灭菌工艺选择的决策树。 7、决策树中残存概率法是否亦优先选择121℃的温度条件? 答:不一定,要根据产品的稳定性确定,如果采用更高温度和更短的时间能满足残存概率法时,可能比较低温度,更长时间的灭菌条件对产品更有利。如果产品不能耐受121℃的高温,则可以降低温度,并保证微生物的残存概率小于10-6。 8、对热不稳定药品(如蛋白质类、生物制品等),应该直接进行无菌生产工艺的验证。 答:对热不稳定药品(如蛋白质类、生物制品等),首先应对采用的无菌工艺进行研究,是采用除菌过滤+无菌生产工艺,还是采用无菌组装工艺;然后再对无菌工艺进行验证。 9、是否在产品注册申报时就已形成本产品的完整的工艺规程中规定的各项参数的验证? 答: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申请人在申报“药品注册申请表”后,经药品审评中心审评符合规定的,通知申请人向药品认证管理中心申请生产现场检查,现场检查目的是确认核定生产工艺的可行性,同时抽取1批样品,并规定样品的生产应当符合GMP要求。由此可见,申报产品注册时,应对用于正式上市产品生产的工艺有了足够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产品和工艺开发,扩产、设备和系统的验证以及验证批的生产整个过程上的。验证批的目的是要证明在规定的工艺参数的范围内,工艺过程能始终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因此,在进行验证批生产前,应已充分了解并能控制工艺中各种关键的可变因素。 10、在进行灭菌工艺验证时,一般会放置一个校验的探头在灭菌柜控制探头旁边,这两者之间的温度差异有什么要求?是否应按校样标准,只允许±0.5℃的偏差? 答:一般来说: a:灭菌器自带的独立的记录探头与监控探头就应完成足够的验证数据,然后对存在的偏差作修正; b:验证所用的测温探头的精度应优于灭菌器自带的记录探头和监控探头; c:验证本身的作用之一是对灭菌器自带的监控探头和记录探头进行修正,以便正常使用时达到较为准确的温度值。 目前没有找到“只允许±0.5℃的偏差”的说法。 11、在同一条大容量注射剂生产线上,如果有一台灭菌柜,需要进行多个规格产品(如250ml,100ml)以及不同灭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