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

修1

一、单项选择题

1.大陆部分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是( )

A.33千米B.2 900千米

C.17千米D.5 000千米

答案A

解析莫霍界面在大陆部分平均深度为33km。

2.岩石圈是指( )

A.地壳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C.地壳和地幔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

答案 B

解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3.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

A.青藏高原B.死海

C.马里亚纳海沟D.贝加尔湖

答案 C

解析马里亚纳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地壳最薄。

4.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 )

A.地壳B.地幔

C.地核D.软流层

答案 B

解析注意熟悉地震波传播速度图。

5.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答案 D

解析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

6.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④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C

解析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又能向②进行渗透,说明是水圈;③需要供水、且能提供氧气,则是生物圈;④能降水,说明是大气圈;②接受降水和渗透,则只能是岩石圈。故选C。

二、综合题

7.读下面“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的外部圈层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

(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圈的上部和__________圈的全部。

(3)对地球起保温作用的层次是__________圈,使其具有保温作用的主要温室气体有__________等。近年来,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也可强烈吸收红外线辐射,它的更主要的破坏作用是破坏大气中的__________层,使到达地面的____________增加,给地球环境和__________带来极大危害。

(4)A为__________界面,从它到地心的部分叫______________。

(5)在图中主要可能是以液体状态存在的圈层是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大气圈岩石水(3)大气二氧化碳臭氧紫外线生物(4)古登堡地核(5)外核横波不能通过

一、单项选择题

1.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答案 D

解析生物圈跨多个圈层,故A为生物圈,排除A、C项,水圈位于岩石圈之上,故选D。

2.对以下四地同时进行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珠穆朗玛峰B.墨西哥湾

C.刚果盆地D.夏威夷群岛

答案 A

解析珠穆朗玛峰处地壳最厚。

3.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A

解析由于原油主要为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波速变慢。

4.若下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A.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外核、内核、地核

D.地壳、地幔、地核

答案 A

解析该图示反映出岩石圈、地幔及地壳的关系。岩石圈是由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和地壳组成的。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5~7题。

5.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

A.2个B.3个

C.4个D.5个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

A.生物圈B.水圈

C.岩石圈D.地壳

7.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B.岩石

C.树木花草D.大气

答案 5.C 6.B 7.C

解析第5题,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第6题,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第7题,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

二、综合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14:34,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发生里氏8.8级特在地震,震中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西南339千米,震源位于地下55千米。

材料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智利地震发生时,在震中附近的太平洋上( )

A.只测到横波B.只测到纵波

C.同时测到横、纵波D.均测量不到

(3)结合材料二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B为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4)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_________,D+E________,F+G________。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答案(1)A (2)B (3)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4)地壳地幔地核(5)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731973 7CE5 糥T31080 7968

票25807 64CF 擏31249 7A11 稑24383 5F3F 弿22681 5899 墙sZ#

a20002 4E22 丢X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实录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实录 武汉二中朱艳娟 一、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概念。 2、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一)、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二)、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 区分岩石圈和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任务完成法、导学法、列表对比法、分组合作讨论 六、学法指导 通过绘制地球圈层图学习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科学家是怎样做科研的呢?比如现在我们给科学家一个研究课题:地球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科学家拿到这个课题之后,该怎么做呢? 生:收集资料、讨论;考察、测量、开会、表决…… 师:科学家做科研是有一定的步骤的。首先确定研究课题,勾划一个大致的思路; 然后准备相关理论依据;第三收集资料、数据;第四用相关理论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第五形成结论;第六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 师:这节课,我们就当一回科学家,来模拟一下科学家科研的全过程。我们的科研课题就是: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 (新课教学) 师:拿到选题之后,我们要先有个大致的思路。地球不能切开看,也不透明,目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练习题(含答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 读下列“地球内部结构图”,完成1~3题。 1.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 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时的变化是() ①纵波速度加快②纵波速度减慢③横波速度加快④横波速度减 慢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 A.a岩层内部B.c岩层内部C.d岩层内部D.e岩层内部 3.下列岩层组合表示岩石圈的是() A.a+b+c B.a+c+d C.b+c+d D.c+d+e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4~6题。 ) 4.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B.横波C.纵波和横波D.无法判断 5.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A.5千米处B.17千米处C.33千米处D.2 900千米处 6.该地最可能位于() A.非洲东非大裂谷B.青藏高原C.吐鲁番盆地D.太平洋7.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8.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可以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 C.岩石圈、地幔、地壳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9~10题。 9.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10.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11~12题。 11.该图景观体现出了的地球圈层包括() A.水圈、生物圈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 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建议用时:40分钟) A组跨越本科线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1?3题 1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 ?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 C. ②是软流层 D. 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2.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A ?莫霍面以上部分 B. ①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 C. 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D. ①②③的全部 3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A ?莫霍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附近 D .内、外核之间 1?D 2.B 3.C [第1题,①层和②层位于莫霍面以上属于地壳。第2题, 岩石圈的范围是指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第3题,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古登堡面附近,此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4?5题。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 ?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C ?在深约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D ?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5. 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 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 ?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 P 波,上下颠簸 D. S 波,左右摇摆 4. C 5.C [第4题,由图可知,横波在到达液体处就消失了,纵波的传播 速度也突然降低;①和②之间是莫霍界面;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 地。第5题,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而三者都会 感到纵波(P 波),且上下颠簸。] (2017昆明模拟)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 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C ?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70° 妙 巒 i (xr 他 的/kb

2019精选教育地理必修一中图版 第四节 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圈层结构 一、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慨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课程标准解读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为此,教材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高一学生的年龄大概在14到16岁之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地球有关知识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但对地球内部圈层的整体认知不够,未能系统的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及各层的特点。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在初中阶段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已经有大概的了解,掌握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等,同时学生从《2019》这样的影视作品、阅读课外书籍和图片中获得对地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具备用简单方法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能力,并能用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自转与公转。具备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纬线和经纬度,在地球仪上判断方向,并能在地球仪上确定某个点。有一定的读图和画图能力。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风格多样化并个性化。由于高一学生大多14、15岁,喜欢主动型学习,偏好多人一起合作的团队学习。并且喜欢视觉型学习,在看到图片,图表,流程图,时间表,影片,或是实际演练时会有较佳的记忆效果。大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都明显减小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解析】地震波是机械波,纵波传播速度快,穿透力强 【答案】 D 2.莫霍界面是() A.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B.地壳与地幔的界线 C.岩石圈与地幔的界线 D.地幔与地核的界线 【解析】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界线,岩石圈与地幔的界线是软流层 【答案】 B 3.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 A.青藏高原B.东北平原 C.太平洋D.四川盆地 【解析】大陆地壳厚度大于大洋地壳厚度,大陆地壳中,海拔高的高原厚度又大于平原。 【答案】 A 4.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 B.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解析】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由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地球各圈层之间均有密切关系,共同构成地球的地理环境。 【答案】B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图1),回答5~6题。 图1 5.图1中①表示()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 6.岩石圈位于图中所示的() A.①顶部 B.②顶部 C.①的全部和②顶部 D.③外部 【解析】主要考核读图说出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名称及岩石圈的概念。 【答案】 5选B,6选 C 7.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部圈层分为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B.岩石圈不包括地壳 C.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D.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解析】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答案】C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2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下题。 图2 8.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火山灰蔓延到大气中,随后沉降到水圈、生物圈,最后进入到岩石圈。 【答案】 A 二、综合题 图3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全国高考地理试题汇编(10月)B4地球的圈层结构

B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理卷·2015届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10)】B426.读下面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图中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的区域内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之中 C.①圈层的底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圈层由岩石组成,为岩石圈 【知识点】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 【答案解析】26.BC 解析:26题,根据所学地球圈层结构知识可知,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之中;①圈层(大气圈)的底层,即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C正确。 【思路点拨】熟悉地球圈层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较小。 【地理卷·2015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10)】B4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16. 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 软流层中部 【知识点】本题考查等值线和地壳与地幔的界线。 【答案解析】15.D 16.C 解析:15题,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判定M处地壳略薄,即海拔略低,是盆地地形,N地地壳略厚,是山地地形,D正确。 16题,地壳与地幔的界线是莫霍界面,所以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就是莫霍界面,C正确。 【思路点拨】等值线中“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是常用的知识点。 【地理卷·2015届河北省冀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9)】B4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2题。 13.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是 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1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精品文档 (14)《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分析: 本条标准本质上是要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进而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教学中要在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遵循“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来认识。 在宏观层面上,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对于各圈层应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示意图”并不一定指向某张确定的示意图,也可以是学生用绘制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 本节内容在全书中具有统领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与各圈层有关的具体内容之前,要能够宏观把握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在后面的学习中以联系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培养综合的思维方式。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2.运用图表描述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范围、界限、物质组成,说明地球整体结构特点。 3.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4.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简要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初步体会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结构特点; 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图1.33、天宫二号、蛟龙号与世界最深钻井等图片。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外太空及深海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对于我们居住的地球内部的了解却知之甚少,通常最直接的研究方式即为钻探,世界最深钻井深度可达12千米,却不及地球平均半径的1/500,可谓“上天有路、入地无门”。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如何探究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比如利用敲打听回音的方式来挑选成熟的西瓜。 【学生回答】略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1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有哪两种分类? 3.两种地震波有何异同点? 【小结讲解】地震波的含义;地震波的分类;纵波、横波的异同。 1.含义: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分类:横波(S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纵波(P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教案: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走进地球”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1.1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的剖面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 层的结构特点; 1.1.2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1.1.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1.2过程与方法 1.2.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 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1.2.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1通过探究地球的圈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求知好学的好习惯; 1.3.2正确认识地球结构,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2.教学重点: 2.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2.2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2.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3.教学难点: 3.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3.2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4.课程类型与教0.学模式: 新授课;引导——发现地理教学模式 5.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 6.教学用具与媒体: 多媒体

7.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几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那么,地球这么巨大的一个球体,它的内部,直到地心,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地球的圈层结构。其实,人类对进入地心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从封神榜里的土行孙,到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旅行》,都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伴随着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地心历险记》的情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地球的内部世界! 播放影片 (影片中会涉及进入地球内部的方式以及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 观后思考: 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真的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由很多水晶、钻石等宝石组成吗? 学生回答:略 2.人类真的可以找到地心入口或乘坐地下飞船到达地心吗? 学生回答:略 引入 目前的科学技术虽然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这半径为6400km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那么,既然地下飞船实现不了我们进入地球的愿望,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的结构呢,于是人们想到了许多方法,比如说, 通过钻井技术,将地球内部的物质提取出来 利用火山爆发,通过火山喷出物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组成 利用地壳运动, 供以下材料:(图片+文字) 但是,就目前的科学技术而言 1.最深的钻井是不过12k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 2.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km。 3.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物质到地球表层;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单选题 1.软流层位于() A. 莫霍界面以上 B. 上地幔上部 C. 下地幔上部 D. 古登堡界面以下 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 B. B圈层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没有影响 C. 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 D. D圈层厚度均匀,是岩浆的发源地 (2)在地震波传至①处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 纵波消失,横波变慢 B.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变慢 C. 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D.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快 3.岩石圈是指() A.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 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 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4.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右图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 软流层 B. 下地幔 C. 图中D层 D. 图中G层(3)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A. 沉积岩重熔再生形成变质岩 B. 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C. 岩浆岩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 D. 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岩浆

5.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 A.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④是岩石圈 B. ③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的圈层 C. 自然地理环境即组成地球的各圏层 D.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6.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2)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7.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图),回答下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 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 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 华北平原 B. 云贵高原 C. 青藏高原 D. 塔里木盆地

高中地理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 ...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2)教学重点: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教学目标: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通过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的组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先一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练习题(含答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 读下列“地球内部结构图”,完成1~3题。 1.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 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时的变化是 ( ) ①纵波速度加快②纵波速度减慢③横波速度加快④横波速度减慢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 ( ) A.a岩层内部B.c岩层内部 C.d岩层内部 D.e岩层内部 3.下列岩层组合表示岩石圈的是 ( ) A.a+b+c B.a+c+d C.b+c+d D.c+d+e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4~6题。 4.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 A.纵波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5.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6.该地最可能位于 ( ) A.非洲东非大裂谷 B.青藏高原 C.吐鲁番盆地 D.太平洋 7.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8.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可以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壳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9~10题。 9.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10.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11~12题。 11.该图景观体现出了的地球圈层包括() A.水圈、生物圈 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1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练习卷: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太阳系附近有三颗“超级地球”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这三颗行星围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距离地球仅22光年,回答下列问题。 1.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超级地球”上存在大气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 ( ) A. 适中的质量与体积 B. 适中的昼夜更替周期 C. 与恒星的距离适中 D. 适中的自转周期 2. 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 A 2. A 【解析】 【1题详解】 超级地球上存在大气的原因是因为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C正确;与恒星的距离适中、适中的昼夜更替周期和适中的自转周期,让其有适宜的温度。 【2题详解】 水有固、液、气三种形态,有液态水存在是因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与地球上有适宜温度关系最密切的是地球上昼夜更替周期适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B正确;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是有大气存在的原因;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与有液态水存在关系不密切。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地球所处的安全的宇宙环境和自身的有利条件有密切关系。太阳正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行星及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地球

表面平均湿度保持在15℃左右,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和生命过程发生、发展;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地球有液态水。 北京时间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如图所示①地)顺利发射升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 3. “天舟一号”在什么情况下属于天体( ) A. 在发射架上时 B. 发射后在大气层中上升时 C. 发射成功后在太空正常运行时 D. 任务完成返回地面后 4. 与酒泉、太原和西昌三大卫星发射基地相比,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选择①地发射,主要考虑的是( ) A. 土地成本较低 B. 晴朗天气较多 C. 发射纬度较低 D. 航天基础较好 5. 可能对卫星电视信号传输产生干扰的是( ) A. 地球运动 B. 太阳辐射 C. 太阳活动 D. 月球引力 【答案】3. C 4. C 5. C 【解析】 考查天体的概念,卫星发射基地的条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题详解】 天体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天舟一号”是人造天体,但是只有当它们脱离地球,在太空正常运行时才可称为天体。故选C。 【4题详解】 酒泉位于我国西北部,其土地成本最低,A错误;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日数较多,B错误;海南岛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0分) 1.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A. 地质钻探 B. 研究地震波 C. 地层和化石 D. 理论建模 2.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A. A为水圈 B. B为生物圈 C. C为大气圈 D. E,F合为岩石圈(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 下地幔 B. 软流层 C. 图中D层 D. 图中G层 3.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震波就是横波 B. 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D. 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4.如图,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下题.

(1)图中表示地壳与地幔间界面的数字以及界面名称是() A. ③一古登堡界面 B. ⑤一莫霍界面 C. ⑤一古登堡界面 D. ③一莫霍界面 (2)从图中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点分析,地球内部呈现液态或熔融状态的圈层是() A. ⑥一地壳 B. ④—地幔 C. ①一内核 D. ②一外核 5.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读图回答下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在F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A. 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 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 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2)岩石圈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它的构成是() A. C+E的上部 B. C+E C. E+G D. G+H 6.地质学家经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实线为P波,虚线为S波)() A. B. C. D. 7.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 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B. 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C. 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3.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 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 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 以通过固、体、气体, 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2)这种波速发生突然 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提问读图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 个不连续面呢找出它们 所处的位置。 既然如此,你能对地球 内部进行分层吗 读图观 察、思考 学生尝 试自己划 分地球内 部圈层 两个不连续面,其 中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 千米处和2900千米处 33千米处—莫霍界 面;地下2900千米处- 古登堡界面。 启发讲解展示“地球圈层结构 图”(3) 边看图边讲解 看图、理 解 地壳 地幔:上、下地幔 地核:内、外核 (1)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的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 (2)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

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其实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 (3)地球圈层结构图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形象地比作鸡蛋,也可以分为三层,地球的最外层是最薄的________________,中间一层是________________,最里层是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由外向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把它形象地比做鸡蛋是因为,它的薄厚也像鸡蛋一样,蛋皮最薄、蛋清其次、蛋黄最厚。地球内部三层也由外向里依次增厚。 答案:地壳地幔地核 2.根据水储藏空间,地球上最多的水体是____________,最多的淡水体是________________,这些淡水约有2/3储藏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地区。 思路解析: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所以地球上水以咸水为主,其中淡水仅占全球总水量的3%,这些淡水中有2/3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巨大冰川中。答案:海洋水冰川水南极北极 3.读“地球外部圈层图”(图1-4-1),图中代表大气圈的是________________;地球外部圈层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图1-4- 地球外部圈层图 思路解析:从地球的外部到内部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为外部圈层,在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答案: A A B C 4.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岩石圈指地壳部分②岩石圈是地壳加地幔③软流层之上部分为岩石圈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为岩石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对岩石圈概念的理解。岩石圈指软流层之上的部分,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部,所以也可以说岩石圈是地壳加上地幔的顶部。 答案:D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科学家在划分固体地球为三个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时,主要的根据是() 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B.科学家向地下打深井而得到的样本成分 C.厄尔尼诺现象 D.地球上高大山脉的岩层结构 思路解析: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答案:A 2.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地球内部圈层是() A.地壳 B.岩石圈 C.地幔 D.地核 思路解析: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

【练习测试】地球的圈层结构习题

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图2),回答图中所示的圈层 A、B、C分别为()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有关地球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的各个圈层都是连续而规则的 B.地球的一些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地球各圈层的厚度相差不大 D.地球各圈层内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3.图2是地球外部圈层构成示意,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 A.生物圈.大气圈.水圈 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D.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岩浆组成物质的不同 B.岩浆比例的不同 C.各层的厚度不同 D.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 5.关于水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水呈固态和液态存在 B.水圈是一个连续规则的圈层 C.水圈是一个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D.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6.有关地球结构的错误叙述是() A.岩石圈在软流层以上 B.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 C.横波可以通过地球的外核 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是划分地球三个主要圈层的界面 7.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不能穿过液体和气体 B.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C.横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D.横波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8.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

觉到()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晃 9.右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0.有关水圈和生物圈特点的正确叙述有() ①水圈是由不同形式的水体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圈层 ②水圈是主要由淡水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圈层 ③生物圈是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④生物圈是由动植物构成的圈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地震发生时,坐在大海中船舶里的人() A.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前后摇晃 B.只感到上下颠簸 C.先感到左右前后摇晃后感到上下颠簸 D.只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12.某地震发生在海域上,此时震中附近船只上的人会感到() A.只有上下颠簸 B.只有前后.左右摇晃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13.一架飞机于“北京时间”9月17日18时30分从北京起飞,飞往夏威夷某岛(西十区),飞行时间为18小时,则到达时当地时间是() A.9月17日0时30分 B.9月17日18时30分 C.9月18日18时30分 D.9月16日18时30分 1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部分 15.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S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B.P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且速度较慢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嫦娥奔月”和“西游记”中对天庭的描述,都说明在古时候人们就向往太空,渴望了解太空,而现在人类飞上太空已经经成为现实。 “封神榜”中的土行孙能入地,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旅行》,都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那么将来人类进入地心将成为现实。 师: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 生:3层 师:好,由此可见同学们平日里观察生活还是非常的仔细的。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 生:6层,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

决战2010高考地理之精题精练:03 地球的圈层结构

决战2010高考地理之精题精练 03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选择题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可通过地震波间接测得。据此回答1~3题。 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界面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 2.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其物质形态接近于液态的是 () A.下地幔 B.内核 C.外核 D.软流层 3.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答案 1.C 2.C 3.D (2009·广东汕头模拟)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4~6题。 4.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5.该地可能位于() A.40°N,116°E B.30°N,90°E C.南极点 D.经度180°,纬度0° 6.关于图中表示的地震波及判断理由都正确的是 () A.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B.纵波传播速度较慢 C.纵波传播速度较快 D.横波传播速度较快 答案 4.A 5.D 6.C (原创题)打造节约型、节能型比赛场馆,充分利用绿色清洁、环保节能的浅层地能为建筑供暖,可实现高效节能、无污染、降低运行成本,体现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的理念。据此回答7~9题。 7.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8.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球内部 9.对浅层地能开发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浅层地能太分散,根本不可开发利用 B.浅层地能属可再生能源,可循环开发利用 C.浅层地能分布普遍,目前人们已普遍使用 D.浅层地能虽可开发,但由于技术要求高,目前仍处于论证阶段,还未开发利用 答案 7.A 8.A 9.B 地球是一个以地心为中心的同心圆圈层结构。据此回答10~12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习题练习(含答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 基础过关练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7年9月8日12时49分在墨西哥沿岸近海(北纬15.05度,西经93.90度)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若此时在墨西哥湾海域有一艘海轮正在航行,在海轮上的人和在陆地上的人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A.都只上下颠簸B.不产生运动 C.陆地上的人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海洋上的人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读“地球内部结构图”,回答下面两题。 3.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从下往上时的变化是 A.均加快,且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 B.均加快,且纵波速度小于横波速度 C.均减慢,且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 D.均减慢,且纵波速度小于横波速度 4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 A.a层内部 B.d层内部 C.c层内部 D.e层内部 下图为某地区海拔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完成下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 B.莫霍界面以上为岩石圈 C.大洋地壳一定比大陆地壳厚 D.莫霍界面是岩浆发源地 读“地震波波速”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面两题。 6.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D.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7.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C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B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A圈层最可能为熔融液态 D.B和C圈层共同构成了岩石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