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之望诊——舌诊

中医诊断学之望诊——舌诊

中医诊断学之望诊——舌诊

【【舌象与诊断】】

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舌诊为望诊重点内容之一。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少阴(肾经)之脉挟舌本,足厥阴(肝经)之脉络舌本,足太阴(脾经)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1、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2、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裂纹舌主病: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

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舌黄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舌红润而有黑纹,为厥阳之寒证;下后反见人字纹者,为肾气凌心;中有袭纹者,多属胃气中虚;淡白舌有发纹满布者,为脾虚湿侯,舌红露黑纹数条而苔滑者,为水乘火位之寒证;舌现蓝纹,在伤寒为胃气衰微,在杂病为寒积滞宫中;裂纹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为心经邪热塑盛;

由于裂纹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较少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

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3、胖大舌: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的称胖大舌。

大舌是由脾之阳气虚衰,或兼寒湿而致舌体胖大,虚浮,嫩软色淡,常有也痕,属虚,当与肿胀舌区别而论

胖大舌主病:

(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若谈白胖嫩,舌面水滑,

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方宜八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类。

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2)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用金匮肾气丸类,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石膏、栀子以清热利湿。

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补腰健肾膏、肾炎温阳片、肾炎消肿片等。

4、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分成气虚与阳虚两型: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

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5、薄白苔:铺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润适中。

薄白苔,舌色淡红清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

《辨舌指南》中说“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可汗(发汗法),……如麻黄羌活之类”常见的舌苔薄白而润滑,舌质正常,多属外感风寒症,若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头项强痛。无汗或少汗,脉浮紧,则可用散风寒解表的麻黄汤加减;若舌质红,苔薄白而润,属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的中成药有:感冒清热冲剂、通宣理肺口服液等。

6、薄白干苔:白苔薄铺舌面,津液较少而苔偏干燥。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干燥。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升阳益气之法。

薄白干苔如伴有感冒、咳嗽、白泡末痰等症状可参考用药。常用的中成药有:清热养阴类——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宣肺益气类——通宣理肺丸、通宣理肺口服液、急支糖浆、止咳橘红口服液。

7、厚白腻苔: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全舌,亦可边尖较薄,中、根部较厚。

厚白腻苔多由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

《辨舌指南》:“舌苔白腻,胸隔闷痛,心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则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

厚白腻苔主病:主湿、主痰、主寒。

由外感寒湿之舌苔白腻,为感受寒湿之邪。寒则令色白,湿则主腻苔;因寒湿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腻,治当温散寒湿,方选羌活胜湿汤。

由湿阻膜原之舌苔白腻,为感受湿热病毒所致,亦可因湿浊内蕴又复感外邪引发;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膜原之间。阳气被郁,湿浊上泛而见白厚腻而干之舌苔,或白如积粉。治宣化湿辟浊兼清热,方用达原饮。

由寒饮内停之舌苔白腻,为脾阳不振,水饮内停所致舌苔白而厚腻,或水滑。治宜温阳醒脾行水,方用温脾汤。

值得往意的是,热因饮郁,水饮湿浊之邪盛于外而上溢于舌,使舌苔白而厚腻,并不现黄苔;然毕竟中郁有热邪,故可见心烦干呕,时欲饮水,当辨这种病变不同于湿热郁蒸之现黄苔。

临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重症病人的舌象。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也可按证试用部分中成药。常用的此类中成药有:小青龙合剂、苏子降气丸、止嗽定喘口服液、玉屏风口服液、洋参保肺口服液、蛤蚧定喘丸、生脉散口服液、冠心生脉口服液、活心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益心口服液、安神养心丸等。

8、白苔燥裂: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即为白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裂。

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面,故统称白苔燥裂。总因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多见于急性温热病,燥热暴起,津液暴伤,真阴将竭,而苔色尚未及转黄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常见于暑温,暑热伤气,内夹湿浊。

《舌鉴辨正》:“白苔燥裂舌,乃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无黄黑色者,真阴将枯竭舌,舌上

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变显他色。”

白苔燥裂主病,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

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紫雪散、羚翘解毒丸、板蓝根冲剂等

9、黄腻苔:舌象为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加黄色粉末调涂舌面。

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腻苔主病: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治宣清热,化湿,祛痰

另外,辨黄腻苔;尚应注意结合舌质合参。

若淡红舌,黄苔满布舌面,苔色润泽不燥;边尖兼少许白苔,因外邪传里化热,进入阳明胃腑而生。主病,热入阳明证,气分湿热症,肝胆疾患及尿路感染,多种发热疾病。治宜清热解毒,疏通表里;

若红舌,黄腻苔,中厚而边薄,紧密细腻,根部尤甚,则多因热痰互结,或湿邪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结于胃肠,尚未至阳明燥实;

若舌色深红发绎,则又为营热深重之候;主病;热痰互结。中焦湿热;胃肠宿食。治宜清热化湿,涤淡导滞。

若紫舌,灰黄厚苔,苔润而不燥,即为寒热错杂,热从寒化,或寒从热化之危重之候,多因为热病不愈,心阳暴衰,停痰厌饮久久不愈,兼感外邪,入里化热;盛夏炎热,恣食生冷而发中寒霍乱;阴盛于内,逼热上浮;素体内有瘀血。又感邪化热;故主病为真寒假热,

心肾阳衰,霍乱吐泻,哮喘诸证。治宜温通心肾,回阳救迎;清热化池;活血化瘀。

若紫暗舌,黄腻苔,舌体胖,舌面满布黄苔。夹有白苔,中根较厚,其色黄而厚腻,其形成可因阴证央食,可因痰湿内郁,可因寒邪凝滞,可因湿食阻滞中焦,气血郁阻,亦有湿热与胃肠糟粕搏结之证。治宜温阳健脾,活血消积。

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10、黄燥苔:舌象为苔色黄干而少津(津液),属邪热伤津之病变。

黄燥苔成因:(1)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伤津;(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5)若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干而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

黄燥苔主病:邪热传里,治直泻热清里。气分热盛津伤,宜辛寒清气,泄热保津。实热里证,邪热结脏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热救阴。热退津伤,治宜甘寒生津。

因黄燥苔多合并有复杂的主病,所以用药也要根据病情来定。常用的清热去火药中成药有:清热解毒丸、新清宁片、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等。

11、黄苔: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

正常人中的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黄苔成因:(1)黄苔形成与体温升高有关;(2)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3)黄苔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4)黄苔与古苔微生物有关。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

局部丝状乳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作用,共同形成黄苔。

黄苔主病,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百鉴辨正。黄苔总论》认为黄苔,表里实热症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邪热熏灼令苔现黄色,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而化热,在伤寒则属阳明;在温病则属气分。而表证、虚寒证亦可见黄苔:若薄白带淡黄苔,为风热表证或风寒在表化热,若淡黄厚苔,为胸腔湿热,气滞不宣;若舌谈胖嫩,苔黄滑润,为阳虚水混下化。

由于黄苔兼证较多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12、薄黄苔:舌上苔呈黄色,薄黄苔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淡黄。

薄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常见的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薄黄苔多由白苔转来,示病变已由寒(六淫中的寒)化热。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

《伤寒论本旨》中说:“凡现黄苔浮薄色谈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其中言肺,指肺气所主之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即病犹在表(表浅);言胃指里(深层)证。

若薄黄而润苔,多由表邪初入里,里热不甚(不严重),津液未伤;治当清热透表(把病邪从表浅的卫分通过发汗驱逐出去);

薄黄而干苔,则当辨(分辨)病人不恶不怕)寒反恶热(反而怕热),为伤寒外邪初入(刚刚进入)阳明(胃)之里,或温热之邪欲入(要进入)气分,为胃家热而未实(胃中有热但并不太重)),热邪伤津之证。宜甘寒轻剂以濡养津液;

若薄白而带浅黄苔,为风热在表或风寒化热,当辛凉解表。

薄黄苔有伴有:

(1)发热头痛、咽干乏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清热透表类药。常

用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

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

(2)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甘寒轻剂类药。常用的中成药有: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冲

剂、银翘解毒冲剂等。

(3)上述症状较重者除可适用上述药外,还可试用清肺抑火丸、竹沥化痰丸等药。

13、灰苔:舌上苔色呈现灰中带黑者,称“舌苔灰黑”。

灰苔可以说是舌苔灰与舌苔黑之色泽、主病不尽相同。然苔色渐黑即为灰;苔色深灰则为黑,苔灰主病略轻,苔黑主病较重,随病情发展与转归,两者又密切相关。

灰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黄苔同时并见,《辨舌指南。辨舌之颜色》:“灰色苔者,即黑苔之轻也。加以青黄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当与黑苔同治”一般主里证,但尚有寒热之分。《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阴中寒证也。……宜理中汤主之。如杂症而现黑滑苔者,必是湿饮伤脾,宜温中和脾逐饮治之。”可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寒湿内阻;若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伤杂病;邪热传里,时疫,郁积,蓄血等,均可见灰苔。

灰苔主病:灰苔干燥,主阳明腑实,阴液已伤,若腑实证在,治直苦寒攻下;若无腑实证候,脉细数,治宜苦寒救液。若灰苔粘腻,主痰湿内阻,温病兼挟痰湿之证,或伴其他险恶证候,还当细辨。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灰苔滑润,兼吐利脉细,主阳虚有寒之阴证,治宜温阳祛寒,如四逆,理中等。

另外灰苔主病有寒、热、淡湿之不同,临床还需结合舌质、舌面润燥及其它证候审察辨证。

14、黑苔:较灰苔色深,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

黑苔:常出现于疾病严重阶段。《舌鉴辨正。黑舌总论》认为:“凡舌苔见黑色,病必不轻,寒热虚实各证皆有之,均属里证,无表证也。”但当辨吸烟染黑之苦。《中医舌诊。诊察苔色》辨黑苔,灰黑色为黑中带紫;乃邪热在三明经,淡黑色为黑中带白,属寒湿在里;若苔薄而黑如烟煤之色,属中焦阴寒。若中黑而边白质润,为虚寒央湿,多见脾阳不振,或水饮内停。若白苔中满生干黑芒刺,当分润燥;如湿润不碍手,剥之即净,属真寒假热,如干糙而刺手,为寒邪化热,为十二经皆热极;若黄边黑腻苔,为湿热内蕴之征,嗜酒之人尤多见,治当燥湿清热。

黑苔主病:主里、上热极,主寒盛。

若黑灰滑腻苔,为寒湿浊邪停于胃肠之象,主寒饮痰湿。湿痰郁热,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

若黑苔分布于舌之左右,中为白苔,舌色正,干、润适中,为寒实证,为中焦虚弱,外袭之寒邪入于胃腑,致饮食停积不运;主病:中焦寒况;脾胃实热,当温中散寒。

临床多见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胃癌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15、暗紫舌:舌色暗紫,晦暗不润泽,紫中略带灰色。

暗紫舌成因:

(1)热邪深重,津枯血燥,血行瘀滞。主病:热邪入血,治宜凉血散血。

(2)素有瘀血,又感温热之邪热入于营分,血热瘀蕴,经脉阻滞,可伴腹内结块,胀痛,痛以刺痛为主,痛处

不定,肌肤甲错,黑黯消瘦,主病:营热夹瘀,治宜清营破瘀。

(3)温热夹湿兼瘀,湿与热并,瘀蕴不解,主病:血瘀湿热,治宜化瘀利湿。

由于暗紫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16、焦黄苔:舌象为苔色老黄而焦,或厚而色深黄,黄褐色,尤以中心或舌根部为甚。

焦黄苔为胃家实热内结之象。《国医舌诊学》“黄而干者,胃液伤也;老黄焦裂者。热甚也;老黄甚而黑者、火极似水也,宜急治;黄而燥刺,中黑通尖。或利臭水者,肠胃腐败也。”

若细分舌质辨,则分淡白舌,根焦黄苔,为舌体较大,舌质谈白,舌尖致舌根满布黄苔夹白,舌根部干而少津,呈焦黄色。

黄苔乃胃热炽盛之象,多由病邪入里化热而发;亦或热邪直入阳明,温邪进入气分,根部焦黄乃胃、肾阴液大伤,故主病:阳明腑实证,脏腑三焦实热,或温热病后期,胃肾阴亏,及多种发热症及感染性疾病,治宜苦寒泻下,清热生津。

又绛舌,焦黄苔,舌质红绛,两侧绛而发紫,舌根部焦黄色苔,燥而少津,为外感邪气,化火入里,灼伤营血,津液耗损,胃肠实热,肾阴亏损,从而使阴津不足。邪热与糟粕结于胃腑,津液日枯,令舌质由红到绛,令苔色由黄转焦而无津。主病:温热病邪入营血,或兼阳明燥实证,各种感染性疾病,各种长期发热不退。治宜清热通里,凉血解毒。

由于焦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17、淡白少津舌:舌上津液不足,甚至没有津液。

淡白少津舌多因阳气虚损,不能生化津液,或阳虚水停,津液敷布不利,不能上承舌体所致。舌色淡白少津,津液由水谷精微经过阳气温煦而化生,复经阳气运行而输布全身,若中、上焦脾肺阳气虚弱,则脾阳不能生津,肺气无以布津。如腹中停水患者,口舌反而干燥,即是一证。阳虚,则既不能化水成津,荣润诸窍,又不能散布津液而致舌淡白少津。

淡白少津舌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治宜扶阳益气,生津润

燥。

临床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贫血等病人的舌象。上述舌象如伴有:

1)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肢体沉重,舌苔白厚而腻,脉缓者可试用健

脾燥湿类药;

2)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喜按,饮食减少,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软弱者可试用健脾开

胃,行气消痞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平胃丸、香砂枳术丸、香砂养胃丸、理中丸、黄芪建中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18、淡白夹瘀舌:舌苔薄白,舌质淡白,有瘀斑。

此舌象当与血虚兼瘀有关。淡白白舌之凿状乳头内微血管充盈不足,且血流缓慢,血管口径变细,而导致局部血流瘀滞,红细胞聚集,引起局部血瘀而即见淡白舌,边尖可见瘀斑、瘀点。

主病:气虚血瘀、血虚血瘀。

临床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类重度贫血病人的舌象。治宜:养血益气活血。

常用的中成药有:气血两亏:归芪茸血晶、八珍丸等。脾肾阳虚:血速升冲剂、再障生血片、生血丸等。

19、淡白光莹舌:舌色淡白,舌面苔全部脱光,颗粒全无,平滑如镜,舌质似新剥皮之鸡肉。

成因:由于脾胃损伤,气血两虚,久久不能恢复,造成营养不良,使舌苔逐渐脱落,又无新苔续生,使全舌淡白而光莹。

另外当辨淡白光莹舌与纯熟白舌和淡白透明苔舌之区别。《伤寒舌鉴。白苔舌总论》:“舌见白苔如熟之色,厚厚裹舌者,”可见亦有白苔厚积之象,为阳微不能蒸化水谷,致气血双亏。有淡白透明首舌,为全舌明净,被覆一层极薄的透明苔,好似浮胖,淡白湿亮,

《舌鉴辨证》:“淡白透明舌,不论老幼,见此者即是虚寒,宜补中益气汤加姜、桂、附……。”即认为此舌由于中阳不振,水湿之气反而上显,出现骤视无苔的透明薄苔,当温补脾肾之阳。当予鉴别。

在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和水肿的病人多见此舌。治宜养胃健脾,补气生血。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等。

20、淡白湿润舌:舌色淡白,舌上润,或湿润多津。

前者淡白舌为气血两虚,其舌体大小正常或略小,气虚则不能生血,或血虚而后又气虚,最终气血两虚。不能上荣舌面,多由于疾病久延,失血过多所致,治宜气血双补,以十全大补汤之类,缓缓图功。

后者湿润舌为脾虚寒湿淡白舌,其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多因脾阳亏损,脾虚化源匮之,脏腑经络无以滋荣,则舌淡白无华,脾虚无以制水,水湿失于运化,浸润于舌,则舌体湿润胖嫩。治宜温脾助阳,祛寒逐湿。

临床多见于虚证、妇科大失血后气血两虚证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补气养血类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苁蓉补肾丸、全鹿丸、乌鸡白凤丸、人参养荣丸、安坤赞育丸等

21、鲜红裂纹舌:舌色鲜红,舌中有裂纹,如人字形等状。

鲜红裂纹舌属心火播灼,热毒熏蒸;若舌色深红,苔白而分布不均或无苔,舌面有很多裂纹如刀切状深沟,多见明虚火旺,不济火,或真阴耗竭。若舌中碎裂,属血枯液涸。如裂纹呈“人”、“川”字,或如直槽者,为热盛伤津,胃液灼伤,或肾水攻心所致。

主病:阴虚发热,邪入营血,胃阴不足,痰热凝结。治宜清心泻热,滋阴养液。

临床多见于发热、脱水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慢性肠炎,肝硬变等病人的舌象。

由于鲜红裂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

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22、鲜红舌白点:舌色鲜红,舌面有散在白色小点,鼓起于舌面,为热毒炽盛,舌将糜烂之兆。或散在白点,凹陷而低于舌面。

成因:脾胃气虚,不堪热毒攻冲之象。

主病:热鼓炽盛,脾胃气虚而热毒攻冲;治宜清热败毒,养胃清热。

临床多见于心血管疾病心悸、浮肿等病人的舌象。鲜红舌白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

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23、老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即为苍老舌。

老舌多由于邪气方盛,正气不衰,故质坚色苍。《临床验舌法。验舌分虚实法》认为,凡:物之理,实则其形坚敛,其色苍老;虚则其体浮胖,其色娇嫩。而且,气尚稚,其质尚嫩,其气已盛,其质则坚。故不论舌色苔色如何,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且邪热亢盛,气血塞实于上,正邪剧争,致使舌形色坚敛,故多主实热证。

《辩舌指南。辨舌之神气》亦认为舌质坚敛苍老,不论苔色黄白灰黑,病多属实。

《察舌辨证新法。黄苔类分别诊断法》认为,不反舌质有老嫩,苔色亦有老嫩之不同。凡苔色深浓枯暗质暗为老色,或老苔亦主实证。其中老黄色苔,为胃中阳气旺盛之候。黄如炒枳壳色为胃阳盛极,阳亢阴虚之候,黄黑相间,如锅焦黄色,抚之棘手,看之不泽,为胃中津液焦灼,口燥舌干之候。亦有阳气为阴邪所阻,不能上蒸而津液缺乏。

《临证验舌法》也指出,舌青苍老,是肝胆邪盛,宜泻火精肝饮治之;黄而苍老,为啤胃两经邪盛,宜泻黄散治之;赤而苍老,为心与小肠邪盛,宜泻心汤;白而苍老,为肺与大肠邪盛,直泻白散;黑

而苍老,为肾与膀眈邪盛,宜清肝饮。

舌之苍老当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减低而交感神经张力亢进有关,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粘液分泌代之。

老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24、鲜红干燥舌:舌色鲜红或深红,舌面干而少津。

《舌鉴辨证》:“红嫩无津舌,全舌鲜红,柔嫩而无津液,望之似润而实燥涸者,乃阴虚火旺也。”在外感病中,热邪入里,营阴受损,津液被劫可见此种舌象。或为内伤病中,素体阴亏,久病气血俱虚,津液不布,虚上上浮,失其清润而成。若仅在舌尖部鲜红而干,其余为淡红色,则是心火独旺之征候。

主病:主热邪入里,营热津伤。治宜清营养阴;主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主心火独旺,治宜泻心火导热下行。

总之凡因暴泻、消渴而致气阴俱伤,如脱水,电解质紊乱之鲜红干燥舌,均可立清热生津,滋阴降火之法。

由于鲜红干燥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察舌辨证歌】】

(1)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为苔垢,舌是本质。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浅深,察

苔可知;脏腑虚实,舌质可识。

(2)舌苔变化,各有分部:舌尖心肺,中央胃腑,舌根属肾,四畔脾土,舌之两旁。肝胆地步;另有一法,三

脘分看,尖上根下,舌中中脘。

(3)辨舌津液,润燥滑涩。润多正常,湿厚属湿。润而多津,滑苔之色。涩又浮粗。燥则津劫。

(4)有神无神,别在荣枯。荣为荣润,津液充布;红润鲜明,气

血丰富。枯无血色。正气将竭,津乏干枯,病

属危急。

(5)红舌主热,尚多分别。心火上炎,舌尖色赤。红在舌边,肝胆有热。温病初期,尖边多赤;见于杂病,心

肝之色;头痛失眠,烦躁便实。红色鲜艳,亦各有殊;温病热甚,杂病阴虚。舌心干红,阴液被劫。光嫩

无津,为镜面舌;病多主凶,津液枯竭。若气血虚,淡红舌质。

(6)绛色深红,温热传营。纯绛鲜泽,包络热盛。干枯而萎。涸竭肾阴;兼见嗌干。大命将倾。更有一种,绛

舌少苔,甚至舌裂,阴液将殆。绛舌粘腻,似苔非苔,湿邪挟浊,芳香宣开。望之若干,扪之有津,津液

已伤,湿热熏蒸,浊痰蒙窍,清泄生津。

(7)紫舌主病,有阳有阴;有苔无苔,主要区分。润燥深淡,满舌或斑,主病不同,轻重两般。黄苔紫舌,脏

腑积热;兼见干燥,通下为急。舌见青紫,浮苔滑润。伤寒初,直中三阴。瘀血之病,舌紫且晦,一般滑

润,或见灰苔,重则满舌,轻则斑块;痛久入络,与此同类。酒客成积,舌多紫斑。中心白滑,醉后伤

寒。紫舌肿大,酒毒为患,冲心危险,性命难挽。

(8)蓝色变化,略如紫舌;尚能生苔,正气未竭。光蓝无苔,色萎不泽,证极危险,元气败绝。蓝不满舌,主

证各别:瘟疫秽浊,兼苔粉白;黄腻浊苔,湿温郁热;苔滑中蓝,湿痰之舌。

(9)黑主重病,有阴有阳:嫩滑湿润,寒极为殃;粗涩干焦,热极所伤。血已败坏。古称死证。辨准早救,或

可得胜。

(10)苍老娇嫩,亦要分析:坚敛苍老,实热壅结,神气尚存,病多属实;浮肿虚寒,亦属痰湿。娇嫩齿印。虚

弱之识。

(11)纹剥芒刺,各有标志:纹在舌质,几如碎瓷,血虚热甚,

亦见阴虚。剥如剥落,一块光洁,阴伤现象,每

难填没。病情更重,整舌剥脱。舌生芒刺,有黑黄色,不论前后,化燥之志。舌体胀大,痰饮热湿。舌体

瘦瘪,诸虚证急。

(12)软而柔和,正常舌质,运动灵活,气血相得。痿绛阴亏,运动无力,色见淡红,气血虚极。舌体强硬,风

火痰别:舌强瘫痪,心脾风入;赤肿而硬,心火已极;痰肿而硬,苔浊灰色。舌之伸舒,常人自如;倘伸

无力,颤动属虚。舌欲舒伸,根如线牵,其因有三,燥寒痰涎,均病筋脉,舌强语蹇。燥干寒急,风痰粘

连。舌舒痰热,麻痹虚证。歪于一侧,风中络证。吐弄舐唇,心脾积热,小儿惊风,常可见得。舌忽缩

短,干红阴损;白润寒凝;粘腻痰卷。

(13)有根无根,亦须分别,中气存亡,有关得失。有根之苔,从舌生来,紧贴舌面,均匀铺开。无根之苔,厚

苔一片,四围净洁,如涂舌面。

(14)苔厚苔薄,内外邪结。表寒均薄,兼证各别;邪积苔厚,内证多实。腐苔松厚,揩之即去,正将化邪,阳

气有余。腻则粘舌,刮亦不脱,痰湿踞中,阳被阴遏。腐苔如霉,或如腐脓,胃气败坏,或有内痈。

(15)苔布满舌,邪气散漫,表证薄白;白腻属痰,用药宜慎,防多变幻。苔生一偏,中后或前,或左或右,按

部钻研。苔色变换,顺逆可寻:由白而黄,黄退生新,此为顺象,邪解正胜。白黄灰黑,逐渐加甚,正气

不支,病邪日深。苔若骤退,不由渐化,邪气内陷,病危可怕。

(16)食物染苔,注意分别。枇杷橄榄,变黄变黑。甜酸咸物,色酒果汁,均能染苔,多白润舌。

(17)白苔主表,并湿虚寒。苔白而滑,外感风寒。白苔舌红,风温初染。白苔转黄,邪气内传。白苔绛底,湿

遏热伏。白苔粘腻,痰湿内搏。白苔湿润,边尖齿印,并兼胖舌,

湿痰之证。虚证白苔,望之明净,舌多

嫩滑,阳虚之证。

(18)黄苔主病,属里属热。微黄不燥,初传当别;黄而干燥,里热已极。舌苔黄聚,阳明腑实。燥生黑刺,或

者发裂,均为热深,阴液消失。黄而滑腻,痰湿热结。以上黄苔,均属热实。别有一种,淡松花色,色黄

而淡,胖嫩舌质,津润而冷,脾虚有湿。

(19)灰苔主病,寒热阴阳,辨在润燥,察之当详。由黄转灰,苔燥干厚,伤寒传经;里热证候。苔由骤见,并

无积垢,薄而滑润,三阴证候。苔灰微黑,滑润舌质,痰饮水肿,细辨自识。

(20)黑苔与灰,辨证相近,灰黑渐来,里热日深。黑而燥裂,津伤热盛。苔根黑燥,下焦热甚。均属实热,急

下存阴。黑而滑润,阴寒直中;杂病阳虚,苔亦相同。另一种人,平素痰饮,舌常灰黑,舌面滑润。证无

险恶,切勿惊心。

(21)平素体质,舌苔有别。常见多苔,灰黄或白,病在脾胃,属于湿热;至有病时,苔反薄脱,中气不足,留

心辨识。舌赤无苔,尖边红点,见于平时,阴亏可验。

(22)润燥厚薄,可知邪正;察舌关键,辨证纲领。润为津存,燥乃热乘;厚是病进;薄为邪轻。结合苔色,病

情自明。若因饮食,混冲当侦。诊而后食,厚薄分清;诊而后饮,润燥分明。以上舌苔,牢记当真;临证

不惑,运用要灵。

【【舌色】】

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正常人舌色为淡红色。常见的舌色分为几种:

1、淡白色:表示病人患虚证、寒证、血气亏虚证。如果舌淡白而瘦薄,则属血气两虚;舌淡白而湿润,舌体胖

嫩,有齿痕,多为虚寒证。若舌淡白,毫无血色,枯萎无光泽,

无舌苔,称为熟白舌,此情况属危重之症,

病人阳气衰微,阴精衰竭。

2、红舌:舌色较正常舌稍红,甚者呈鲜红色。表示病人患热证。如果舌色鲜红但干燥少津液,舌苔黄厚者,

属实热证。仅仅为舌尖变红,则为心火上炎。舌边红色为肝胆火旺。如果舌中红色则为中焦热盛。若舌布满

了深红色小点,为温热之邪伤于心脾。舌中伴有紫斑,表示将要发斑。舌色鲜红,少苔或舌起裂纹者,属虚

热证。舌质红嫩,看起来湿润,摸起来感到干燥,为津液衰竭迹象。

3、绛舌:舌苔深红色,颜色介于红色与紫色之间,称为绛舌。表示病人有外感或内伤之证。绛舌的形成,是

由于热盛血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所致。舌绛而干燥,舌面有芒刺、裂纹,为里热炽盛,热入营血。若舌绛

而有黄白苔,为邪留气分。舌绛有大红点者,为热毒攻心。舌尖绛为心火炽盛。舌中干燥而绛为胃火伤津。

舌根绛为血热内燥。若舌绛也少津液,少苔,舌体瘦小或有裂纹,为阴虚火旺之证。如果舌绛而枯萎,光滑

无苔,称为镜面舌,此证为胃、肾阴液枯竭之危候。若舌绛少苔而泽润,多为血瘀之证。

4、紫舌:表示寒、热病及瘀血症。若整个舌头全为紫,为脏腑热极。舌紫且肿大,而见大红点,为热毒攻心。

舌质紫暗,为瘀血证。舌尖有紫色斑点者,为心血肝郁血瘀。舌色紫如猪肝,枯晦无泽,为胃肾阴液已衰竭

之危证。

5、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6、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

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舌形】】

观察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①老嫩:“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

或虚寒证。

②胖瘦:“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

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

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③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

舌边,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④裂纹: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舌质红绛

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

【【舌态】】

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等。

①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②歪斜: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③痿软: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④强硬: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

【【舌质的变化原因】】

舌质的变化与血液循环、体液状况、及机体生理失调等有关:

组织细胞代谢障碍有密切关系;如全身机体代偿机能失调或机能不足时,就可能出现气虚的舌象;机体消耗过甚,影响到某些重要物质缺乏时,就出现阴虚的舌象。

淡白舌多与组织水肿、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减少,血流缓慢等因素有关,常见于贫血,或蛋白质缺乏,尤其是白蛋白缺乏者,亦可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内分泌机能不全,如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

中医诊断学——舌诊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三单元舌诊 细目一舌诊原理 1.舌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舌为心之苗,心主神明。 (2)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3)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4)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 (5)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 (6)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2.脏腑的病变反映于舌,具有一定的规律 (1)舌质多候五脏病变,侧重血分。 (2)舌苔多候六腑病变,侧重气分。 (3)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 (4)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 (5)舌根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 (6)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细目二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的主要特征为: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细目三望舌质 要点一舌色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二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1.老舌: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 临床意义:实证。 2.嫩舌: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 临床意义:虚证。 3.胖舌: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①舌淡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②舌红胖大:多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③肿胀舌:舌红绛肿胀者,多心脾热盛。 4.瘦舌:主气血阴液不足。 ①舌体痩薄而色淡:多是气血两虚。 ②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多为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5.点、刺舌: (1)临床意义: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

6.裂纹舌:阴血亏损。 ①舌红绛而有裂纹:多是热盛伤津,或阴液虚损。 ②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 ③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属脾虚湿侵。 7.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①舌淡胖大,润而有齿痕:多属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 ②舌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 ③舌红肿胀而有齿痕:为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④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边有轻微齿痕:可为先天性齿痕。 小结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三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1.痿软舌:伤阴,或气血倶虚。 ①舌淡白而痿软:多是气血俱虚。 ②新病舌干红而痿软:多是热灼津伤。 ③久病舌绛少苔或无苔而痿软:多见于外感病后期,热极伤阴,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2.强硬舌: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①舌红绛少津而强硬:多因邪热炽盛。 ②舌胖大兼厚腻苔而强硬:多见于风痰阻络。 ③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多为中风先兆。 3.歪斜舌:中风、喑痱或中风先兆。 4.颤动舌:肝风内动 ①久病舌淡白而颤动:多属血虚动风。 ②新病舌绛而颤动:多属热极生风。 ③舌红少津而颤动:多属阴虚动风。 ④酒毒内蕴,亦可见舌体颤动。 5.吐弄舌:心、脾二经有热所致 6.短缩舌:危重证候的表现。 小结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四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结节等改变,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一、望诊 (一)舌诊 1.望舌神 石芾南《医原·望病须察神气论》:“夫人之神气,栖于两目,而历乎百体,尤必统百体察之。察其清浊,以辨燥湿;察其动静,以辨阴阳;察其有无,以决生死。如是而望始备,而望始神。…… “试以色论,……不论何色,均要有神气。神气云者,有光有体是也。光者,外面明朗;体者,里面润泽。光无形,主阳主气;体有象,主阴主血。气血无乖,阴阳不争,自然光体具备。经云广…·如以缟裹……。盖以平人五脏既和,其色禀胃气而出于皮毛之间。胃气色黄,皮毛色白,精气内舍,宝光外发,既不浮露,又不混蒙,故曰如缟裹。……即重有神气之义。盖有神气者,有胃气者也。…… “望色之后,即须审形窍。……目有眵有泪,精彩内含者,为有神气;无眵无泪,白珠色蓝,乌珠色滞,精彩内夺,及浮光外露者,皆为无神气。” 喻嘉言《医门法律·望色论》:“人之五官百骸,赅而存者,神居之耳。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察色之妙,全在察神。血以养气,气以养神,病则交病。失睡之人,神有饥色,丧亡之子,神有呆色,气索自神失所养耳。” 2.辨色泽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何廉臣节录张石顽之说:“辨色,色贵明润,不欲沉夭。凡暴感客邪之色,不妨昏壅滞浊;病久气虚,只宜瘦削清癯。若病邪方锐,清白少神,虚羸久困,而妩媚鲜泽,咸非正色。五色之中,青黑黯惨,无论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惟黄色见于面目,而不至索泽者,皆为向愈之候。若眼胞上下如烟煤者,寒痰也;眼黑颊赤者,热痰也;眼黑而行步艰难呻吟者,痰饮入骨;眼黑而面带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痰也。病人见黄色光泽者,为有胃气,不死;干黄者,为津液之槁,多凶。目睛黄者,非瘴即衄;目黄大烦为病进。平人黑气起于口鼻耳目者危。若赤色见于两颧,黑气出于神庭,乃火气人于心肾,暴亡之兆也。他如黄属脾胃,若黄而肥盛,胃中有痰湿也;黄而枯癯,胃中有火也;黄而色淡,胃气本虚也;黄而色黯,津液久耗也。黄为中央之色·,其虚实寒热之机,又当以饮食便溺消息之。色白属肺,白而淖泽,肺胃之充也;肥白而按之绵软,气虚有痰也;白而消瘦,爪甲鲜赤,气虚有火也; 白而天然不泽,爪甲色淡,肺胃虚寒也;白而微青,或臂多青脉,气虚不能统血,若兼爪甲色青,则为阴寒之证矣。白为气虚之象,纵有失血发热,皆为虚火,断无实热之理。苍黑属肝与肾,苍而理粗,筋骨劳绩也;苍而枯槁,营血之涸也;黑而肥泽,骨髓之充也;黑

中医诊断学-舌诊

舌诊 1.热盛伤津,气血壅滞的舌象是 A.全舌青紫 B.舌有紫色斑点 C.舌色淡红泛青紫 D.舌淡紫而湿润 E.舌紫红干枯少津 答案:E 2.阴寒内盛,或阳气虚衰致寒凝血瘀的舌象是 A.全舌青紫 B.舌有紫色斑点 C.舌色淡红泛青紫 D.舌淡紫而湿润 E.舌紫红干枯少津 答案:D 3.伤阴或气血两虚可见舌的形态为 A.痿软 B.强硬 C.颤动 D.吐弄 E.短缩 答案:A 4.心脾有热可见舌的形态为 A.痿软 B.强硬 C.颤动 D.吐弄 E.短缩 答案:D 5.老舌表现为 A.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 B.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 C.舌体失其柔和,卷伸不利 D.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E.舌体失其柔和,板硬强直 答案:A 6.嫩舌表现为 A.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 B.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 C.舌体失其柔和,卷伸不利 D.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E.舌体失其柔和,板硬强直 答案:B 7.舌色红绛而干,舌体短缩者,属

A.气血两虚 B.寒凝筋脉 C.痰浊内蕴 D.热盛伤津 E.风痰阻络 答案:D 8.舌苔黄腻而厚者,属 A.痰浊内阻 B.寒温内阻 C.脾胃湿热 D.脾虚湿困 E.痰热内蕴 答案:E 9.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甜者,属 A.痰浊内阻 B.寒温内阻 C.脾胃湿热 D.脾虚湿困 E.痰热内蕴 答案:C 10.舌嫩色淡白的主病是 A.瘀血内停 B.邪热亢盛 C.气血不足 D.阴虚火旺 E.脾胃湿热 答案:C 11.舌瘦薄色淡白的主病是 A.瘀血内停 B.邪热亢盛 C.气血不足 D.阴虚火旺 E.脾胃湿热 答案:C 12.舌淡白胖嫩而舌体短缩者,属 A.气血两虚 B.寒凝筋脉 C.痰浊内蕴 D.热盛伤津 E.风痰阻络 答案:A 13.舌红绛、苔白滑腻者,主 A.真热假寒 B.热入营血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舌诊概说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舌诊概说 舌诊以望舌为主,还包括舌觉(味觉)诊法之问诊与扪擦揩刮之切诊。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进行诊断的一种望诊方法之一。舌象是由舌质和舌苔两部分的色泽形态所构成的形象,所以望舌主要是望舌质和望舌苔。 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舌与内脏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脉的循行来实现的。据《内经》记载,心、肝、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过经脉、经别或经筋与舌直接联系。至于肺、小肠、大肠、胆等,虽与舌无直接联系,但手足太阴相配,手足太阳相配,手足少阳相配,手足阳明相配,故肺、小肠、胆、大肠之经气,亦可间接通于舌。所以说,舌不仅是心之苗窍,脾之外候,而且是五脏六腑之外候。在生理上,脏腑的精气可通过经脉联系上达于舌,发挥其营养舌体并维持舌的正常功能活动。在病理上,脏腑的病变,也必须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 以脏腑分属诊舌部位:心肺居上,放以舌尖主心肺;脾胃居中,故以舌中部主脾胃;肾位于下,故以舌根部来主肾;肝胆居躯体之侧,故以舌边主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这种说法,一般用于内伤杂病。 以三焦分属诊舌部位:以三焦位置上下次序来分属诊舌部位,舌尖主上焦,舌中部主中焦,舌根部主下焦。这种分法多用于外感病变。 以胃脘分属诊舌部位:以舌尖部主上脘,舌中部主中脘,舌根部

主下脘。这种分法,常用于胃肠病变。 望舌的内容 望舌内容可分为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等组织。望舌质又分为望神、色、形、态四方面。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望舌苔可分望苔色望苔质两方面。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具体说,其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红活鲜明;其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薄白润泽,颗粒均匀,薄薄地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与舌质如同一体,干湿适中,不粘不腻等。总之,将舌质、舌苔各基本因素的正常表现综合起来,便是正常舌象。 舌诊注意事项 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 一般认为察舌质重在辨正气的虚实,当然也包括邪气的性质;察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当然也包括胃气之存亡。从二者的联系而言,必须合参才认识全面,无论二者单独变化还是同时变化,都应综合诊察。在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变化是一致的,其主病往往是各自主病的综合。如里实热证,多见舌红苔黄而干;里虚寒证多舌淡苔白而润。这是学习舌诊的执简驭繁的要领,但是也有二者变化不一致的时候,故更需四诊合参,综合评判。如苔白虽主寒主湿,但若

李芳祥讲中医诊断舌诊内容+珍贵的舌诊图谱+中医舌诊辩治

李芳祥讲中医诊断舌诊内容+珍贵的舌诊图谱+中医舌诊辩治 望舌象(又名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独特而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的经络直接或间接与脏腑相连,脏腑精气也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可以从舌表现出来。望舌,主要观察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三方面。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组织。舌苔,是附着于舌面上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化生。所谓“胃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正常舌相是活动灵活,舌质淡红,舌面有薄而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通常描写“淡红舌,薄白苔”舌的脏腑归属区划分:舌面长度平均分为三份:舌尖,舌中,舌根;再加上舌的两个侧面舌边;共分为4部分。舌尖主宰上焦,为心肺所属;舌中反应中焦,为脾胃所属;舌根为下焦,为肾所属;舌的两边,为肝胆所属。舌诊与望诊相同,都要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要求患者自然的伸出舌头,充分暴漏舌体。 1.先看舌苔。按所属分区依次观看。力求迅速敏捷。 2.后看舌质另外需要注意区分,染苔情况如吃茄子等黑色食物,可使舌苔发黑吃黄色的食物如橙子,会使舌苔黄染长期吸烟会使舌苔发灰吃过烫的食物会使舌质发红 1.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质颜色和形态两个方面的异常变化一望舌色:舌质的颜色,一般分为淡白,红,绛和紫色四类。 (1)淡白舌: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浅淡的,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主虚证,寒症。多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舌淡白而胖嫩,为阳虚内寒舌淡白而舌体瘦薄,为气血不足。 (2)红舌:较淡红色为深的,甚至呈鲜红色,称为红舌--------主热症。舌红少苔或无苔为虚热;舌红苔黄或起芒刺为实热。 (3)绛舌:较红舌更深的红色,称为绛舌------------主热盛(有外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 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 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 、 望舌诊病是中医四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公元前407年 - 公元前310年,**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汉代*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 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又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 清·*坤安《伤寒指掌》也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必形于舌,故辨症以舌为主,而以脉症兼参之。此要法也”。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说"辨舌质可辩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可见舌诊是中医学最独特、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从古至今,我国医学家都十分重视舌诊的临床应用。 《黄帝内经》中记载,心、肝、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过经脉、经别、经筋与舌直接联系。至于肺、小肠、大肠、胆等,虽与舌无直接联系,但手足太阴相配,手足太阳相配,手足少阳相配,手足阳明相配,故肺、小肠、大肠、胆之经气,也可间接的通达于舌。 舌为心之苗,为脾之外候。在脏腑中尤以心和脾,胃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舌质的血管丰富,与心主血脉的功能相关;舌的灵活运动可调节声音形成语言,又

中医四诊 舌诊

中医四诊—舌诊 主讲:李雪英 中医舌诊诊法,归属于望诊,望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中望色和察舌象更具特色,舌象是人体内脏的一面镜子,观察舌象可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判断疾病轻重。它在所有医学里只属于中医,而且舌象易辨别,可以说是辨别疾病类型的捷径。所以为世界医学拓宽了领域。 舌为心之窍,舌通过经脉、经筋,直接或间接与五脏六腑相连。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 一、望舌象 舌诊内容很多,分别包括舌质和舌苔的神、色、形、态等等。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具体说来,是舌色淡红,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鲜明润泽,不胖不瘦;舌苔薄白,透过舌苔,可以隐约看出淡红的舌底,并且舌苔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而以下舌象应当警惕。 光滑舌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无苔如镜面,舌质淡而无光。多见于恶性贫血、胃酸缺乏症、胃癌、营养吸收不良或糙皮病等患者。维生素A缺乏时,舌光滑呈斑块状。维生素B2缺乏时,舌光滑或现蓝色斑。 异常舌苔黄而干燥的舌苔,伴有大便秘结不通者,常患有高血压、痔疮。舌苔少、舌色深红,多为感冒发烧的后期。 裂纹舌多见于消耗性疾病及维生素B2缺乏症,少数为先天性,也可见于常人。 草莓舌见于猩红热初期或长期发烧的病人。可有白色舌苔,舌尖乳头增大发红,晚期舌苔完全消失,乳头增大状似草莓样。 地图舌舌面出现黄色上皮细胞堆积的隆起部分,边缘不规则,剥脱部分新生乳头而出现舌苔,如地图状,无痛感。这种移行性舌炎可能因维生素B2缺乏所致。 色素斑与白斑色素斑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舌的两边出现暗褐色稍隆起或凹陷的黑色素斑。白斑多因嗜烟或牙痛等慢性刺激所致。 舌震颤舌伸出时发生震颤,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神经质者。 舌麻木多见于运动神经中枢性疾病患者,尤其是体形肥胖者,如舌根部发麻,食指、中指发木,多为中风的先兆,常由于暂时性脑缺血引起。 <一>望舌色 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正常人舌色为淡红色。常见的舌色分为几种: (1)淡白色 表示病人患虚证、寒证、血气亏虚证。如果舌淡白而瘦薄,则属血气两虚;舌淡白而湿润,舌体胖嫩,有齿痕,多为虚寒证。若舌淡白,毫无血色,枯萎无光泽,无舌苔,称为熟白舌,此情况属危重之症,病人阳气衰微,阴精衰竭。 (2)红舌 舌色较正常舌稍红,甚者呈鲜红色。表示病人患热证。如果舌色鲜红但干燥少津液,舌苔黄厚者,属实热证。仅仅为舌尖变红,则为心火上炎。舌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速记

中诊 一、舌诊 (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3)望舌质(体) 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 ?老舌:实证 ?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 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 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 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 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中医诊断学之望诊——舌诊

中医诊断学之望诊——舌诊 中医诊断学之望诊——舌诊 【【舌象与诊断】】 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舌诊为望诊重点内容之一。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少阴(肾经)之脉挟舌本,足厥阴(肝经)之脉络舌本,足太阴(脾经)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1、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2、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裂纹舌主病: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诊断学望舌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诊断学望舌 [单选题]1.望舌诊的临床意义是 A.判断邪正盛衰 B.辨别病位深浅 C.推断病势进退 D.区别病邪性质 E.以上均是 参考答(江南博哥)案:E 参考解析: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邪正盛衰; (2)区别病邪性质; (3)辨别病位浅深; (4)推断病势进退; (5)估计病情预后。掌握“舌象综合分析”知识点。 [单选题]2.观察舌苔以辨别病邪深浅,主要依据是 A.舌苔的有无 B.舌苔的厚薄 C.舌苔的颜色 D.舌苔的真假 E.舌苔的润燥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舌苔的厚薄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病位的浅深。掌握“舌象综合分析”知识点。 [单选题]3.舌苔薄白而干者多见于 A.湿浊中阻 B.食积内停 C.脾肾阳虚 D.外感风热 E.燥热伤津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苔薄白而干多见于外感风热。苔白厚腻多为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苔白厚而干主痰浊湿热内蕴。故根据题干所问,最佳的选项是D。掌握“望舌苔-苔色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知识点。 [单选题]4.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多见于 A.湿浊中阻 B.脾肾阳虚 C.食积化热 D.风热表证

E.外感瘟疫 正确答案:E 参考解析: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积粉苔”):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时邪与热毒相结而成。故此题的最佳选项是E。掌握“望舌苔-苔色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知识点。 [单选题]5.外感秽浊与热毒之邪相合的舌象是 A.白腻苔 B.黄腻苔 C.积粉苔 D.灰黑苔 E.腐苔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积粉苔: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时邪与热毒相结而成。掌握“望舌苔-苔色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知识点。[单选题]6.舌红胖大多见于 A.脾肾阳虚 B.心脾热盛 C.水湿内停 D.脾胃湿热 E.阴虚火旺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1)舌淡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2)舌红胖大:多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3)肿胀舌:舌红绛肿胀者,多见于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4)先天性舌血管瘤患者,可呈现青紫肿胀。掌握“望舌质-舌神变化、舌色变化、舌形变化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知识点。 [单选题]7.舌中部点刺者多为 A.肝胆火盛 B.心火亢盛 C.肺热壅盛 D.胃肠热盛 E.大肠湿热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刺舌是指舌乳头高突如刺,摸之棘手的红色或黄黑色点刺,又称芒刺舌。 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因此本题选D。掌握“望舌质-舌神变化、舌色变化、舌形变化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舌诊的主要知识要点!

一、舌诊的方法 1.诊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伸舌姿势: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 2.诊舌的方法:观察的一般顺序是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先看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 二、正常舌象 1.特征:淡红舌、薄白苔。具体地说: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干湿适中。 2.意义:脏腑机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 望舌体: 一、舌色 1.淡红舌: 特征--舌体淡红而润泽。 意义--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外感病初起,病情较轻浅,尚未伤及气血、脏腑。2.淡、白舌: 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白多红少,称为淡舌;舌色白,全无血色,称为枯白舌。 意义--主气血两虚,主阳虚。 3.红、绛舌: 特征——舌色较正常红,呈鲜红色者,称为红舌;较红舌更深或略带暗红色者,称为绛舌。意义——主热证。舌色愈红,热势愈甚。绛舌比红舌热深。 成因--邪热亢盛;热入营血;阴虚火旺。 主病规律——(1)红绛有苔--实热证。(2)红绛无苔或少苔--虚热证。 4.青、紫舌: 特征—— 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在舌色中泛现青紫色,称为青紫舌。

舌淡而泛现青紫色,称为淡青紫舌; 红绛舌泛现青紫色,称为紫红或绛紫舌; 舌面局部见青紫色斑点,不高于舌面,称为“瘀斑舌”或“瘀点舌”。意义——主气血运行不畅。 成因——阴寒阳虚;热入营血;气滞或气虚;暴力外伤。 主病规律: (1)舌色淡紫或紫暗而湿润——阳虚阴盛或气虚气滞。 (2)舌紫绛苔少而干——营血热甚。 (3)青紫肿大——中毒。 (4)舌色青——寒凝血瘀 二、舌体的形质 1.荣、枯:是估计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依据。 荣舌——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有神,主病吉。 枯舌——舌质干枯,色泽晦暗,缺少血色。属无神,主病凶。2.老、嫩:是判断虚实的标志之一。 老舌——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较暗。主实证。嫩舌——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主虚证。3.胖、瘦: 胖舌 特征——舌体比正常人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 意义——多属水湿停滞。 主病规律: (1)舌胖色淡白——气虚、阳虚。 (2)舌胖色红——里热。 (3)舌胖色紫暗——中毒。 瘦舌 特征——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 意义——舌失濡养。 主病规律:

中医诊断学——舌诊速记

中医诊断学——舌诊速记 一、舌诊 (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 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 ·老舌:实证 ·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

湿盛虚浊相搏上渍。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 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 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 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 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 1、苔色: 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

中医诊断学|舌诊概说

中医诊断学|舌诊概说 中诊· 望诊 望舌 一、舌诊概说 【含义】舌诊是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沿革】舌诊具有悠久的历史,散见于《黄帝内经》,应用于《伤寒杂病论》,成书于《敖氏伤寒金镜录》,倡扬于明清时代,拓展于近现代。 一、舌的形态结构 (一)舌的主要功能 辨别滋味,调节声音,拌和食物,协助吞咽。 (二)舌的形态结构 (三)组织结构 舌为一肌性器官,由黏膜和舌肌组成。它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颌骨、舌骨,呈扁平而长形。 1、舌肌 舌肌是骨骼肌,呈纵行、横行和垂直方向排列,使舌自由地伸缩、卷曲,柔软而无偏斜,保证了舌的功能活动。 2、黏膜和乳头 舌面上覆盖着一层半透明的黏膜,舌背黏膜粗糙,形成许多突起,称为舌乳头。根据形状不同,舌乳头分为丝状乳头、蕈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四种。其中丝状乳头(舌苔)与蕈状乳头(舌质)对舌象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轮廓乳头、叶状乳头与味觉有关。 二、舌诊原理 1、舌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舌与全身脏腑经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1)舌为心之苗窍,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2)舌为脾之外候,舌苔是由胃气蒸发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 (3)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4)肝藏血、主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5)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 (6)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筋分支系舌本。 (7)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其他脏腑阻滞,由经络沟通,也直接或间接与舌产生联系,因而其他脏腑一旦发生病变,舌象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所以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 2、舌的脏腑分候 (1)舌质候五脏病变为主,侧重血分;舌苔候六腑病变为主,侧重气分。 (2)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舌根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3)还有“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的说法。 3、舌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舌为血脉丰富的肌性组织,有赖气血的濡养和津液的滋润。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舌下肉阜都有唾液腺体的开口,中医认为唾为肾液、涎为脾液,皆为津液的一部分,其生成、输步离不开脏腑功能,尤其与肾、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所以通过观察舌体的润燥,可判断体内津液的盈亏几病邪形质的寒热。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舌诊的方法 以望诊为主,诸诊合参(闻诊、问诊和扪摸揩刮等)。 1、望舌的体位 医者姿势可略高于患者,患者可以采用坐位或仰卧位,面向自然光线,头略扬起,以便医生俯视口舌部位。

中医诊断学舌诊口诀

中医诊断学舌诊口诀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临床的核心之一,而舌诊则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舌诊是通过观察舌头的形状、颜色等特征,来判断疾病发生的部位、性质及病情轻重。中医诊断学舌诊口诀正是快速准确地分析舌象的一个服务工具,走进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一、舌质 舌质分为淡红色(少阳证)、红色(阳证)、暗红色(阴证)、淡白色(太阳证)、白色(阴证)、紫色(心包证)。 1.淡红舌:表明病位在少阳脉经或与之相连的脏腑所在部位。 2.红舌:表明病位在阳脉经或与之相连的脏腑所在部位。 3.暗红舌:表明病位在阴脉经或与之相连的脏腑所在部位。 4.淡白舌:表明病位在太阳脉经或与之相连的脏腑所在部位。 5.白舌:表明病位在阴脉经或与之相连的脏腑所在部位。 6.紫舌:表明病位在心包经或与之相连的脏腑所在部位。 二、舌苔 舌苔的厚薄程度可以反映病情,厚者多是实热,薄者多是虚寒,下面来说说舌苔的分型。 1.白苔:多为寒湿痰浊内盛,不能化热。 2.黄苔:多为暴乱之毒,郁居气分而不得流通,毒邪蕴结所致。 3.薄白苔:多为虚寒证。 4.薄黄苔:多为脾胃虚弱,病邪入侵。 5.厚苔:多为实热证。 三、舌型 舌型也是中医诊断学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血运行,上下升降功能和脏器功能活动情况。 1.正常舌:舌型形态无异常。 2.齿痕舌:因舌侧面津液分泌减少而受到口腔内牙齿的压迫,所以在舌的两侧留有牙齿印记。

3.浅裂舌:指舌面中央有浅裂,舌苔白薄。 4.卷舌:舌两侧向上翻卷。 5.胖舌:指舌头偏大,厚重、向外侧卷起或舌体肥大松软。 四、舌边 舌边的变化也是中医舌诊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1.齿痕:边缘呈不规则状。 2.瘀斑:舌边有淤血的出现。 3.弯曲:舌的形状不正常,呈现弯曲的状态。 总的来说,中医舌诊的要义就是要全面、准确地分析舌象,抓住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进行相关维护,比如多喝清淡的水,保持口腔的清洁,少吃辣味等等。希望大家平日里也可以关注舌象,掌握一些常见的中医诊断学舌诊口诀,为自己身体的健康多一份关注。

教你舌诊一看就明白

教你舌诊一看就明白 第一章望诊 - 第五节舌诊譬如北辰春草... 腻苔例图→第一章望诊主讲:顾红卫第一章望诊(舌诊)主讲:顾红卫第五节舌诊概述舌诊是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一、舌诊概说1.舌的组织结构2.舌诊原理3.舌体分候脏腑理论4.方法和注意事项4.1舌诊的方法4.2注意事项5.舌诊的内容6.正常舌象7.舌象的生理变异1.舌诊概说——舌的组织结构舌的结构舌是口腔中一个重要的肌性器官,它附着于口腔底、下颌骨,舌骨呈扁平而长形。舌两边称为舌边。舌色深红者,称为绛舌。 zhuang-jr—医疗养生保健—中医学中医诊断学...养生修行图书... 舌淡红而有齿痕,老嫩适中。舌淡红偏暗,边有齿痕。淡红光莹舌(镜面舌)淡红光莹舌。舌淡红胖嫩,边有齿痕与黑点,色泽晦暗。舌淡红,边有许多红点,有齿痕。舌淡红,有齿痕。淡红瘀斑黑点舌白润略厚苔。舌淡红,有齿痕,中显淡紫瘀斑,有红黑小点。舌淡红,胖大而有齿痕,色泽晦暗而有青紫瘀斑。舌质淡红,舌尖略红,舌尖舌边多处青紫成片。淡红舌花剥苔(地图舌)舌质淡红。淡红舌白腻花剥苔(地图舌)舌质淡红,舌体左歪。 舌诊中脏腑对应的各部位分属图mbnnn001 红绛舌多见于发热,脱水,水液平衡失调等,如烧伤患者,创面越大,伤热越重,则舌质变红越快越明显,如并发败血症则舌质多红绛干枯,肝硬化病人若原为淡红舌,薄白苔或薄黄苔,一旦转为红绛光剥,常表示肝功能恶化;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舌象图谱说明1.正常舌舌象:舌质淡红,胖瘦适中,舌苔薄白而干润适度。11.淡红紫斑舌舌象:舌质淡红,舌尖舌边多处青紫成片,舌苔白腻不均匀,中间苔少。 望舌的方法行OIO者 【舌象特征】舌色比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称为淡白舌。绛舌一般为红舌进一步发展所致。【舌象特征】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在舌色中泛现青紫色,均称为青紫舌。【舌象特征】舌

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望诊·舌诊2)

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望诊·舌诊2) 欢迎大家来学习《中医诊断学》,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舌诊的内容。以下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一)舌诊的内容 舌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两方面。舌质,即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为脏腑气血之所荣。望舌质包括舌的神、色、形、态四方面,以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感衰。舌苔是指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是胃气上蒸所生。望舌苔包括诊察苔质和苔色两方面,以察病位的浅深、病邪的性质、邪正的消长。舌诊时,必须全面观察舌质与舌苔,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二)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具体来说,舌质荣润,舌色淡红,大小适中,舌体柔软灵活自如;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不黏不腻,揩之不去,其下有根。正常舌象说明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三)舌象的生理性变异 正常舌象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可产生生理性变异。因此,在掌握正常舌象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了解生理性变异的特征、原因及其在健康人群中的分布,才能知常达变,避免误诊。 1.年龄、性别因素 年龄是舌象生理性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儿童阴阳稚弱,脾胃功能尚弱,生长发育很快,往往处于代谢旺盛而营养相对不足的状态,故舌多淡嫩,舌苔偏少易剥;老年人精气渐衰,气血常常偏虚,脏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迟缓,舌色多暗红。 舌象一般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但女性受月经周期的生理影响,在经期可以出现舌蕈状乳头充血而舌质偏红,或舌尖边部点刺增大,月经过后恢复正常。 2.体质禀赋因素 由于先天禀赋差异,每个人体质不尽相同,舌象可以出现一些差异。《辨舌指南》曰:“无病之舌,形色各有不同,有常清洁者,有稍生苔层者,有鲜红者,有淡白色者,或为紧而尖,或为松而软,并有牙印者......此因无病时各有禀体之不同,故舌质亦异也。”临床肥胖之人舌质多见胖大而色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舌色偏红。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均有属于先天性者,除有相应病理表现外,一般情况下多无诊断意义。 3.气候环境因素 季节与地域的改变会引起气候环境的变化,导致舌象发生相应的改变。在季节方面,夏季暑湿盛行,舌苔多厚,或有淡黄色;秋季燥气当令,苔多偏薄、偏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在地域方面,我国东南地区偏湿、偏热,西北及东北地区偏寒冷干燥,均会使舌象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