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回注水水质指标对渗透率的影响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回注水水质指标对渗透率的影响袁长忠

【摘要】由于目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注水开发尚无回注水标准或推荐指标,因此以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为基础,利用人工刻蚀岩心,分别考察了回注水中悬浮物含量、粒径中值和含油量等水质指标对裂缝型(缝宽为0.1 mm)和缝洞型(缝宽为0.1 mm,洞直径为2 mm)岩心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回注水的体积为5 000倍孔隙体积,悬浮物粒径中值为30 μm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小于40%;当悬浮物粒径中值为40 μm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超过98%.悬浮物含量为30 mg/L 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小于5%;当悬浮物含量达到45 mg/L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超过98%.当含油量为40 mg/L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小于50%;当含油量为60 mg/L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接近70%.对于缝洞型油藏,由于流通通道尺寸较大,注水压力较低,建议将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不超过50%作为回注水水质控制指标,该类型油藏的回注水水质指标为:悬浮物含量小于30 mg/L,粒径中值小于30μm,含油量小于40 mg/L.

【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年(卷),期】2014(021)003

【总页数】3页(P108-110)

【关键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回注水;水质指标;悬浮物;粒径中值;含油量;塔河油田

【作者】袁长忠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4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是塔河油田开发的主要油藏类型,根据碳酸盐岩储集岩孔隙分类方法,结合油藏地质资料,其缝洞类型可分为3种:以0.1 mm宽裂缝发育为主,以0.1 mm宽裂缝与2 mm直径洞共同发育为主和以0.5 mm宽裂缝与5 mm直径洞共同发育为主。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如开发技术政策和理论方法[1-2]、注采井网优化、缝洞单元划分及分类评价、开发动态分析方法等[3-5],而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回注水水质指标的研究较少[6],尚未形成回注水标准。悬浮物含量、粒径中值和含油量是回注水水质的主要指标[7],因此,笔者以塔河油田裂缝型(缝宽为0.1 mm)和缝洞型(缝宽为0.1 mm,洞直径为2 mm)岩心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悬浮物含量、粒径中值和含油量等水质指标对岩心的伤害情况,以期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注水开发提供参考。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模拟回注水的配制

选取不同粒径中值的硅藻土作为悬浮物质,加入到1 L模拟回注水中混匀,得到不同悬浮物含量、不同粒径中值的模拟回注水,其矿化度为233262 mg/L,其中Na+,K+,Ca2+,Mg2+,Cl-,SO42-和HCO3-的质量浓度分别为77458,2763,12332,2063,137785,732和127 mg/L。

选用塔一联合站的外输油配制不同含油量的模拟回注水。配制方法为:称取1 g 原油,加入到1 L模拟回注水中,加入3 mL乳化剂,混合均匀,静置30 min,测定溶液中含油量,根据实验所需质量浓度进行稀释,即得不同含油量的模拟回注

水。

1.2 实验装置及步骤

实验装置主要包括恒流泵、中间容器(带搅拌)、岩心夹持器、恒温箱、稳压气源(氮气)、压力采集和数据记录装置等(图1)。实验步骤主要包括:①岩心制备。根据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的情况,切割石灰石全直径岩样,再将其对半剖分,分别在每半块岩面上参照实际储层情况,人工模拟缝洞,再还原为圆柱状岩心,制备成相应缝洞型全直径岩心[8];所制备的裂缝和缝洞型岩心直径均为25 mm,长度均为55 mm。②将刻蚀后的岩心抽真空饱和模拟回注水,测得孔隙体积均为0.2 mL。③在模拟油藏温度为90℃的条件下,将饱和模拟回注水的岩心装入岩心夹持器,环压维持在4 MPa。④将模拟回注水注入中间容器,开启搅拌,转速为300

r/min,防止模拟回注水中悬浮物的沉降。⑤开启恒流泵,以2 mL/min的注入速度进行驱替,同时记录注入压力和产出液体积。⑥岩心伤害程度分析。岩心伤害程度的计算式为

式中:D为岩心伤害程度;K为注入一定体积回注水时岩心的渗透率,μm2;Ki

为岩心初始渗透率,μm2。

图1 岩心伤害物理模拟驱替实验装置示意

2 岩心渗透率影响因素

2.1 悬浮物粒径

由于目前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现场回注水中悬浮物含量一般小于40

mg/L,因此,对于裂缝型和缝洞型岩心,采用悬浮物含量为40 mg/L,粒径中值分别为10,20,30,40和50 μm的模拟回注水进行岩心伤害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悬浮物粒径的增大,2种岩心表现出非常接近的伤害规律。当悬浮物的粒径中值为30 μm时,岩心渗透率下降接近40%;当粒径中值为40 μm时,岩心渗透

率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增加直线下降,在注入水体积为5000倍孔隙体积时,岩心渗透率下降达98%以上,表明岩心堵塞时的悬浮物粒径中值为30~40 μm(图2)。由于塔河油田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压力非常低(不足1 MPa),即使注水压力增加1倍,对注水系统的影响也较小,建议以岩心渗透率的损失率不超过50%作为不发生明显伤害的判断依据。因此,对以上2种类型油藏,建议回注水

中悬浮物的粒径中值控制在30 μm以下。

图2 悬浮物粒径对缝洞型岩心渗透率的影响

将岩心裂缝宽度(0.1 mm)与堵塞粒径(30~40 μm)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其基本符合孔隙喉道与悬浮物粒径的匹配关系,即遵从1/3桥堵理论[9-10],表明在裂缝的宽度较小时(小于100 μm),遵循碎屑岩孔隙的堵塞规律,为确保不发生堵塞,悬浮物粒径中值应控制在裂缝宽度的1/3以下。

2.2 悬浮物含量

对粒径中值为35 μm,悬浮物含量分别为30,45,60和100 mg/L的回注水进

行岩心伤害实验,结果表明,悬浮物含量对2种岩心的伤害规律相同,且随着悬

浮物含量的增加,岩心渗透率衰减速度加快;在注入5000倍孔隙体积的模拟回注水条件下,当悬浮物含量为30 mg/L时,渗透率损失不超过5%,岩心伤害较小;当悬浮物含量超过45 mg/L时,岩心渗透率损失超过98%(图3),已发生明显伤害。因此,回注水中悬浮物含量应控制在30 mg/L以下。

图3 悬浮物含量对缝洞型岩心渗透率的影响

2.3 含油量

塔河油田回注水除油后污水含油量通常小于80 mg/L,对裂缝型和缝洞型岩心,

分别考察了含油量为20,40,60和80 mg/L时,岩心渗透率随注入水体积的变

化规律。结果表明,含油量对2种岩心的伤害规律相同,随着含油量的增加,岩

心渗透率的损失程度加剧,当含油量为20 mg/L时,岩心渗透率下降约为33%;

当含油量为40 mg/L时,渗透率下降约为50%(图4);按照渗透率损失率不超过50%的原则,对于裂缝型和缝洞型油藏,回注水的含油量要控制在40 mg/L以下。由图4还可看出,岩心渗透率随注入水体积的增加,呈现先快速下降,后趋

于平稳的变化规律,这不同于悬浮物对岩心的伤害规律,表明回注水中的原油对地层的伤害相对较小。

图4 含油量对缝洞型岩心渗透率的影响

利用相同的实验方法研究了悬浮物含量、粒径中值和含油量对裂缝型岩心的伤害规律,结果表明,3者对裂缝型岩心的影响与对缝洞型岩心的影响相同,说明在注水过程中,可以不考虑洞的影响。

3 结束语

悬浮物含量、粒径中值和含油量等回注水水质指标,对于塔河油田裂缝型和缝洞型岩心的伤害规律相同,在注水过程中,可以不考虑洞的影响。对于裂缝型和缝洞型的油藏,可以将悬浮物含量小于30 mg/L,粒径中值小于30 μm,含油量小于40 mg/L作为回注水水质的控制指标。由于采用的是单因素实验,未进行多因素的考察,而实际的油藏伤害是多因素的,因此,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各因素对油藏伤害的考察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可以为其他油藏回注水水质指标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关文献】

[1]伍玉林,李江龙,黄孝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5):57-59.

[2]李阳.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理论及方法[J].石油学报,2013,34(1):115-121.

[3]李峰,鲁新便,焦方正,等.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单元划分及分类评价[C]//焦

方正,窦之林.塔河油气田开发研究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234-243.

[4]李新华,荣元帅.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合理注采井网优化研究[J].钻采工艺,2013,36(5):47-51.

[5]肖阳,江同文,冯积累,等.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方法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9(5):97-99.

[6]蒋海军,叶正荣,杨秀夫,等.裂缝性储层暂堵规律的模拟试验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2009,

19(2):41-43.

[7]林永红,张继超,汤战宏,等.SY/T 5329—2012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

[8]郑小敏,孙雷,王雷,等.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油机理物理模拟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2):89-92.

[9]叶珏男,唐洪明,吴小刚,等.储层孔喉结构参数与悬浮物粒径匹配关系[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16(6):92-94.

[10]伦增珉.悬浮固相颗粒对储集层基质孔隙的堵塞规律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6,22(3):30-32,39.

碳酸盐岩油藏各技术

碳酸盐岩油藏中各技术 世界油气资源主要来自碳酸盐岩油藏。碳酸盐储层通常为低孔隙度,而且可能含有裂缝。碳酸盐岩储集层都是具自然裂缝的地层, 具有孔隙度和渗透率不均匀分布的特性。在碳酸盐岩(尤其是岩石基 质中)处于低渗透率和低孔隙度的状态时,储层中流体的流淌很可能 完全取决于裂缝系统的状况;而岩石基质仅仅起一个油源的作用 (类似于敏密砂岩层和自然气流)。假设是孔隙型碳酸盐岩,裂缝系 统可能造成注入流体对储层的不均匀涉及,从而使其过早突破进入 生产井,结果是采收率下降。众多的争论者把碳酸盐储层的含油丰 度作为争论目标,试图刻画其非均匀性,将不同类型的裂缝性储层 分门别类,并确定哪些岩石特性和流体性能对最终采收率有打算性 的影响。 1、水平井注水技术:水平井注水技术作为一项兴的技术,是由Taber 在1992 年为提高传统注水方式效率而提出的。Taber 指出,在 低井口压力下,水平井的注入速度比直井快,因而原油开采速度快:且相对于直井的驱替方式,水平井注水的线驱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驱 替效率.因此,水平井注水能到达更好的效益。 水平井注水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油气田开采技术。水平井注水技术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果有可极大的改善作用。虽然水平井注水较直井注水具有上述的优势。但它并不是万能的。水平井注水能增大注入量,降低油井气油比。降低注入压力.增大了产油量,与配套水平产油井生产效果良好。准确地质导向技术确保水平钻井的成功,最大限度地确保钻井的成功率。 利用水平井进展注水开采,可极大提高二次采收率,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水平井注水开发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地质、油藏、钻井、采油工艺等各个领域,需要多学科协同治理,应加强争论适合水平井注水相关后续配套措施,以便到达更好的开发效果。 水平井水驱采油具有的优势是:①和直井相比水平井注水时的压力降不会集 中在某一点而是分散在比较长的泄油井段上压力降较小油水界面变形也小井到 达油水界面的距离大所以可以推迟井的突破或使含水量增加缓慢②水平井与井 之间的泄油均匀性可使前缘均匀推动因此当有多一样时流淌时流度比条件越不 利水平井的优势就越明显③在低渗透油藏或低渗透层钻水平井可以提高注水力 量及产油力量削减油藏注入水的补充时间注水见效早④在开发中后期老区油田 时钻加密井是改善直井水驱后涉及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但是水平井可以通过侧钻、分支钻井等取得比钻加密井更好的效果⑤在薄层油藏中水平井注入速度接近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回注水水质指标对渗透率的影响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回注水水质指标对渗透率的影响袁长忠 【摘要】由于目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注水开发尚无回注水标准或推荐指标,因此以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为基础,利用人工刻蚀岩心,分别考察了回注水中悬浮物含量、粒径中值和含油量等水质指标对裂缝型(缝宽为0.1 mm)和缝洞型(缝宽为0.1 mm,洞直径为2 mm)岩心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回注水的体积为5 000倍孔隙体积,悬浮物粒径中值为30 μm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小于40%;当悬浮物粒径中值为40 μm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超过98%.悬浮物含量为30 mg/L 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小于5%;当悬浮物含量达到45 mg/L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超过98%.当含油量为40 mg/L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小于50%;当含油量为60 mg/L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接近70%.对于缝洞型油藏,由于流通通道尺寸较大,注水压力较低,建议将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不超过50%作为回注水水质控制指标,该类型油藏的回注水水质指标为:悬浮物含量小于30 mg/L,粒径中值小于30μm,含油量小于40 mg/L. 【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年(卷),期】2014(021)003 【总页数】3页(P108-110) 【关键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回注水;水质指标;悬浮物;粒径中值;含油量;塔河油田 【作者】袁长忠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4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是塔河油田开发的主要油藏类型,根据碳酸盐岩储集岩孔隙分类方法,结合油藏地质资料,其缝洞类型可分为3种:以0.1 mm宽裂缝发育为主,以0.1 mm宽裂缝与2 mm直径洞共同发育为主和以0.5 mm宽裂缝与5 mm直径洞共同发育为主。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如开发技术政策和理论方法[1-2]、注采井网优化、缝洞单元划分及分类评价、开发动态分析方法等[3-5],而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回注水水质指标的研究较少[6],尚未形成回注水标准。悬浮物含量、粒径中值和含油量是回注水水质的主要指标[7],因此,笔者以塔河油田裂缝型(缝宽为0.1 mm)和缝洞型(缝宽为0.1 mm,洞直径为2 mm)岩心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悬浮物含量、粒径中值和含油量等水质指标对岩心的伤害情况,以期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注水开发提供参考。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模拟回注水的配制 选取不同粒径中值的硅藻土作为悬浮物质,加入到1 L模拟回注水中混匀,得到不同悬浮物含量、不同粒径中值的模拟回注水,其矿化度为233262 mg/L,其中Na+,K+,Ca2+,Mg2+,Cl-,SO42-和HCO3-的质量浓度分别为77458,2763,12332,2063,137785,732和127 mg/L。 选用塔一联合站的外输油配制不同含油量的模拟回注水。配制方法为:称取1 g 原油,加入到1 L模拟回注水中,加入3 mL乳化剂,混合均匀,静置30 min,测定溶液中含油量,根据实验所需质量浓度进行稀释,即得不同含油量的模拟回注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开发动态与地层水化学特征响应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开发动态与地层水化学特征响应 朱蓉;楼章华;云露;冉启华;金爱民;李梅 【期刊名称】《地质学报》 【年(卷),期】2008(082)003 【摘要】塔河油田是塔里木盆地第一个超亿吨级的大型油田,其主力油藏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近年来,油田地层水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开发和生产.阿克库勒凸起北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育间断性的大气水下渗-向心流,凸起南部斜坡区受到泥岩压实排水和粘土矿物脱水形成的离心流的影响,地层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淡化.塔河油田主体部位处于越流泄水区,地层水具有明显的高矿化度和高 K++Na+、Cl-浓度,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塔河油田奥陶系地层水动力场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聚集密切相关.海西晚期、喜马拉雅期离心流强度大,是油气藏主要成藏期.早、晚海西运动、印支运动期间抬升剥蚀,遭受强烈的大气水下渗淋滤、生物降解,是油气藏主要破坏期.根据地层水赋存状态,区分出洞穴底部油气驱替残留水、洞穴周缘小缝洞系统驱替残留水、储层下部层间水3种不同类型.研究油井产出水矿化度、Cl-、K++Na+浓度动态变化规律,总结出平稳型、起伏型、上升型和下降型4种动态类型.通过综合分析油井开发动态及油水产出特征,正确把握其变化过程,可以判断油井产水来源,从而为油田的稳油控水提供指导性建议. 【总页数】10页(P397-406) 【作者】朱蓉;楼章华;云露;冉启华;金爱民;李梅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28;浙江大学海洋研究中心,杭州,310028;浙江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28;浙江大学海洋

研究中心,杭州,310028;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11;浙江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28;浙江大学海洋研究中心,杭 州,310028;浙江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28;浙江大学海洋研究中心,杭州,310028;浙江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28;浙江大学海洋研究中心,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塔河油田4区块奥陶系油藏原始地层压力的确定 [J], 宋传真;陈志海 2.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地层压力分析 [J], 李宗宇;杨磊;龙喜彬 3.塔里木盆地英买2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储层响应 [J], 杨春龙;谢增业;董才源;国建英;张璐;刘知鑫 4.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地层水赋存分布 [J], 朱蓉;楼章华;云露;李梅;金爱民;张慧婷 5.塔河油田五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地层测井响应特征 [J], 刘之的;苗福全;候庆宇;罗晓芳;付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采油工艺技术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采油工艺技术 塔河油田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油田之一,其主要储层为碳酸盐岩,且在该地区存在大量的稠油资源。稠油是指在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粘度较大的原油,其采收难度较大,但是稠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塔河油田的稠油采油工艺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采油工艺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一、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特点 1. 粘度大:稠油的粘度通常较高,常常高达数千mPa·s以上,这意味着在采油过程中将面临较大的抽油压力和输送难度。 2. 含油饱和度低: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特点,稠油的含油饱和度较低,通常在50%以下,这意味着在采油过程中需要采用高效的采油工艺技术以提高采油效率。 二、稠油采油工艺技术 1. 稠油稀释技术 稀释是指通过添加稀释剂,使得稠油粘度降低,便于采油和输送。稀释剂可以采用溶剂、轻质原油、天然气等。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采油过程中,稀释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稀释技术可以提高稠油的流动性,降低采油成本。 2. 热采技术 热采技术是指通过注入高温介质或者直接加热地层,以提高稠油的流动性。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采油中,由于地层温度较低,采用热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稠油的流动性,提高采收率。热采技术包括蒸汽吞吐、燃烧加热、电热加热等。 3. 提高采油效率的注采技术 在稠油采油过程中,为了提高采油效率,通常需要注入助驱剂或者调剖剂来改善地层流体性质,增加油水界面张力,减小相渗体积。在注入助驱剂或者调剖剂的还需要注入高压清洗或者压裂剂来打破地层岩心,增加产油层渗透率,从而提高采收率。 4. 气体驱油技术 气体驱油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入高压气体来驱动油藏中的原油上升到地表的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采油过程中,由于稠油的粘度大、含油饱和度低,通常采用气体驱油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采油效率。 5. 水驱技术

托甫台区缝洞型油藏见水机理研究

托甫台区缝洞型油藏见水机理研究 托甫台区属于典型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集体主要由裂缝、溶孔及溶洞组成[1],油藏缝洞发育、油水关系复杂、控水难度相对较大。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随着地层能量不断释放,地层中以各种形式储存的地层水,逐渐被携带出来。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合理产能确定是世界性难题,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本文通过总结见水特征、分析见水机理和影响因素,为提高油藏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持。 标签:托甫台;缝洞型油藏;高产井;见水 1.油藏概况和开发历程 1.1油藏概况 塔河油田构造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中段阿克库勒凸起西南部[2],阿克库勒凸起西部为哈拉哈塘凹陷,北部为雅克拉凸起,南部为顺托果勒隆起,东南部为满加尔坳陷,东部为草湖凹陷。托甫台区奥陶系油藏位于塔河油田西南外扩部分,行政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和沙雅县境内。 1.2开发历程 托甫台区块奥陶系油藏自2003年3月109井投产试采以来,根据开发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试采阶段、建产阶段、稳产阶段及调整阶段。 2.高产井见水机理分析 2.1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高产井见水特征 塔河缝洞油藏油井开采过程中,底水经历水侵前(原始状态)—成锥期—托锥期—突破期4个阶段的变化。托锥后期,水侵会使溶洞系统的压力发生震荡,这种震荡会导致井底流压、井口油压、套压或产量出现异常。通过分析影响油井见水的地质因素、工程因素及油井生产特点,总结出缝洞油藏高产井见水异常信号特征,通过对油井生产中异常信号特征研究分析,为高产井产能调整提供依据。 2.2高产井见水前异常信号形成机理 塔河油田奥陶系的主要储集体类型为溶洞型和裂缝-孔洞型。高产井投产之,油井周围形成“压降漏斗”,随着开采的进行,水体经历水侵前—成锥期—托锥期—突破期4个阶段的变化。图2-2为溶洞型或大孔洞型油藏底水锥进过程示意图。开采初始阶段即水侵前,依靠地层的自身能量驱动流体,不考虑气量大小或假设气量相等,则井口压力与井筒流体压力之和等于井底流压(见图a);当生产时间为t1时,流压降低,地层压力系统不再平衡,底水推进维持压力平衡,高势能底水开始向低势空间渗流扩散,向井底方向流动的有效流速小于底水推进速度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驱油防窜技术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驱油防窜技术 杨琪;高蒙;唐灿;陈博文;李金鑫 【摘要】注气驱油作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近年来为国内外各大油田的高效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减缓和控制注气开发过程中的气窜问题,分析了注气驱油的气窜机理,为新的防窜技术的出现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了确定可以应用于现场实际生产的防窜技术,分析了国内外主要的防窜技术及其主要的技术优势和劣势.研究发现,泡沫封堵技术、冻胶防窜技术、有机胺盐封窜技术和水气交替技术均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适应条件也有差异,要想制定能完全满足现场实际生产需要的防窜方案,还需积极准备并开展先导试验,确定最优化防窜配套技术.【期刊名称】《化工设计通讯》 【年(卷),期】2018(044)011 【总页数】1页(P84) 【关键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气窜;防窜技术 【作者】杨琪;高蒙;唐灿;陈博文;李金鑫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4

1 注气驱油气窜机理 由于气体和地层水、地层原油的黏度差距较大,且前者远低于后者,由此导致注气驱油过程中,人工注入的气体容易产生黏性指进而使得流速大于原油,注入的气体绕过驱替原油而提前进入油井,降低了气驱的波及效率,同时气油比急剧上升,最终将导致气窜[2]。 2 现有的防窜技术 目前国内外针对注气驱油气窜治理的主要技术包括泡沫封堵技术、冻胶防窜技术、有机胺盐封窜技术、水气交替技术等,其主要的技术优势和技术劣势如下。 2.1 泡沫封堵技术 技术优势:首先,泡沫封堵体系由引发剂和发泡剂组成,引发剂在地层中可以迅速分解,与发泡剂形成高温泡沫,高温泡沫与气相混合可有效的增加气相的黏度,从而减缓了气相的黏性指进[3];其次,高温发泡剂具有极强的活性,在进入地层后,在封堵气窜通道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地层的黏度; 技术劣势:在超低渗透储层中,泡沫剂的黏度相对较低,虽然容易注入,但是携载能力将会下降,导致在流动过程中容易分层,影响气驱效果。同时,现场使用的泡沫调节剂不能长时间保存,需要现场配置,现场搅拌,耽搁现场施工时间。 2.2 凝胶封窜技术 技术优势:凝胶体系的核心是,当处于较低的温度时,该聚合物溶液是一种低黏度液体,当处于较高的温度时,该聚合物溶液将变成凝胶,因此在地面条件下,其具有较低的黏度,便于输送和管理,在地层条件下,可以通过添加无机物和有机物来调整凝胶生成的温度,当达到较高的温度时,生成的凝胶可以很好的封堵形成的气体窜槽通道。 技术劣势:在较高的温暖下,生成的凝胶虽然可以防止气窜,但也存在堵塞原油流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排水采油方式浅析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排水采油方式浅析 塔河碳酸岩盐油藏储集体形成及空间展布的复杂性,表现在储集体三维空间的复杂性,缝洞体连通关系的多样性以及油水关系的复杂性,部分井油井可能会出现排出一定水后含水下降,或是注水初期排水,后期甚至不含水的现象。借鉴排水采气的基本思路,生产中采用排水采油工艺矿场试验和研究,为底水油藏的高效快速开发提供新的开发思路和开发方法。 标签:碳酸盐岩油藏;储层复杂性;含水上升;排水采油 现场实践生产中,有时含水只是假象,储集体内剩余油丰富。对于一些已含水井,当排水量达到一定值时,油井可以重新恢复无水生产。对于这种形式的井,若降低采液量来减缓含水上升的速度,无疑不利于油田的高效生产。结合地质资料及生产特征,认识排水采油的生产工艺有利于油田的高效生产。 1 排水采油生产方式 塔河碳酸盐岩排水采油方法及原理不同于其他油田,由于塔河碳酸岩盐油藏储集体形成及空间展布的复杂性,存在一定封存水、钻遇油水界面、隔油式、隔水式储集体,油井可能会出现排出一定水后含水下降的现象,称为排水采油。 1.1钻遇油水界面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油水关系复杂,直接钻遇水体的概率高。钻遇油水界面如图1(a)。 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供液较充足,一直含水,累产水油比较大,关井压锥效果差;区域具有一定水体。抽水一段时间后,油水界面下降,含水逐渐下降为0%。此类井小工作制度排水,产油期间需小工作制度控制。 1.2钻遇储集体下部 钻遇储集体下部即井眼位置偏低的地质特征:一般处于构造的斜坡位置,或进山较深;地震剖面显示产层段上部有异常反射体,如图1(b)。 生产典型特征是注水排水、修井漏失排水,此类油井模型往往在注水排水后才得以验证。初期排水一段时间后,含水逐渐下降,后期采油。此类井可维持目前生产或深抽,后期注水考虑适当减少注水量。 1.3裂缝连接储集体 裂缝连接的储集体,注水采油或是修井后,井筒附近有部分储集空间(微裂缝等)的油置换不出来,必须先将水排出,才能采出油。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油水界面计算方法——以塔里木油田轮古15区块为例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油水界面计算方法——以塔里木油田轮 古15区块为例 闫晓芳;邹伟宏;陈戈;罗宪婴;戴传瑞 【摘要】油水界面的确定对储量计算和后期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碳酸盐岩油藏中,由于其岩溶孔、洞、缝储集体的严重非均质性特殊地质条件决定了油水关系的复杂性,油藏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用常规的方法很难断定其位置.通过对塔里木油田轮古15区块单井资料的分析,利用各井动静态资料,分析油藏单元的连通性,在同一个油藏单元内,运用原始地层压力和油层中部深度压力参数,推导出地层流体界面位置的计算公式,进而运用到整个研究区,对整个油藏油水界面进行计算,为指导该区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 【年(卷),期】2012(026)005 【总页数】3页(P67-69) 【关键词】碳酸盐岩油藏;井间连通性;油水界面;塔里木油田;轮古15区块 【作者】闫晓芳;邹伟宏;陈戈;罗宪婴;戴传瑞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3;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3;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3;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3;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13

计算油水界面使用的常规方法包括现场资料统计法、实验室测定法以及其他的间接计算法等[1-2],但是对于缝洞型油藏,受缝洞发育非均质性等多因素影响,其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无法用常规的方法确定油区的油水关系,油层静压资料的获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导致使用压力资料来计算油水界面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探索缝洞型油藏的油水分布,李峰等人利用经验公式计算油水界面;李宗宇等[3]人利用地震资料、储层断裂分布以及单井测试资料、开发动态资料提出了判断油水界面的方法;陈青,方小娟等[4-5]人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油水界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选取区域压力梯度法、单井压力梯度法和实测法3种方法确定研究区内的原始油水界面。至目前对于塔里木油田轮古地区碳酸盐岩储层油水界面的探讨甚少,本文将以轮古15区块为例在单井资料的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井动静态资料,分析油藏单元的连通性,在同一个油藏单元内运用原始地层压力和油层中深压力参数推导出地层流体界面位置的计算公式,进而运用到整个研究区,对整个油藏油水界面进行计算。 轮古15区块位于轮古西油田西缘,轮南古潜山(简称轮古)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南低凸起中部地区,东接草湖凹陷,西接哈拉哈塘凹陷,南临满加尔凹陷,北靠轮台古陆,是东、西、南三个凹陷油气的长期运移指向区。轮古西地区位于轮古油田西部,包括轮古15-轮古42井区及轮古9-轮古40井区,东面距轮古油田轮古2井区6 km,东南距桑塔木油田15 km,南接塔河油田四区、六区开发区块和已探明S92-T708井区,西面则以斜坡逐渐过渡为哈拉哈塘凹陷,隶属环哈拉哈塘凹陷含油气系统。 轮古15区油藏是受构造-岩溶作用形成的缝洞系统控制,由多个缝洞体在空间上叠合形成的复合油气藏。平面上,按岩溶成因形成网状(树枝状)溶道、潜流洞、表层溶蚀带,这种网状缝洞体可以相互交叉,呈层状多层系分布。纵向上,按岩溶成因形成的潜流洞、垂向渗流洞、表层溶蚀带交杂在一起的缝洞集合体。

用动态数据确定缝洞型油藏的有效厚度和渗透率

用动态数据确定缝洞型油藏的有效厚度和渗透率 王子胜;任爱军;姚军;卢泉杰;康万利 【摘要】在动态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采油指数法和试井解释法确定储集层的地层系数,建立了己见水井的见水时间与打开厚度和有效厚度及其他参数的关系式,通过试算法确定有效厚度,进而确定地层的渗透率.将该方法在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进行了应用,计算结果合理,可信度较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10(031)001 【总页数】3页(P87-89) 【关键词】塔河油田;缝洞型油气藏;碳酸盐岩油气藏;有效厚度;渗透率 【作者】王子胜;任爱军;姚军;卢泉杰;康万利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塔河采油一厂,新疆,轮台,841604;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东 营,257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23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油气水关系复杂,储集层中溶蚀孔、缝、洞发育,非均质性非常强。许多学者通过物探、测井等手段对这类油藏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确定进行了研究。实际上,对于常规砂岩油藏,油层分层性较好,比较容易准确地确定其有效

厚度;而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一般为块状,且在钻井过程中容易发生放空、漏失,以致无法进行测井、录井等作业,采用上述方法确定有效厚度就成为该类油藏开发中的一大难题。本文试图通过生产动态数据和动态监测数据,确定缝洞型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渗透率。 (1)采油指数法[1]采油指数J被定义为油井产油量与生产压差之比: 根据流体稳定径向流: 将(2)式代入(1)式得 变换(3)式得到 对于同一油藏来说,μo和Bo可认为是常数,因此各井之间地层系数比可以表示 为 对于缝洞型油藏,由于其储集空间的特殊性,可以认为每口井的污染程度差别不大;同时假设各井半径和供油半径也差别不大(实际上油井半径和供油半径已取对数,所以即使有些差别,对(5)式的影响也不大),则 对于缝洞型油藏的同一类型的储集层,只要能够获得一口井的准确的地层系数,即可根据试油时所求得的采油指数来计算其他井的地层系数。 但在采用此方法计算缝洞型油藏的地层系数时应注意区分储集层类型(溶洞型、裂缝型或缝洞型),每种类型储集层的特征和生产能力差别较大,采用(6)式计算时两口井要属于同一种类型的储集层。 (2)试井解释法对于进行过试井测试的油井来说,可以通过常规试井解释获得测试数据半对数曲线的斜率[2],仍然认为同一油藏中流体的粘度μo和原油体积系 数Bo为常数,则 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出每口井的地层系数之后,可以进行对比研究;若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参数不同,则考虑或通过地质研究选择一值,或将其平均值作为最终值。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模式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模式 马旭杰;刘培亮;何长江 【摘要】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岩溶缝洞型油藏,大型溶洞是其主要的储集空间.目前单井注水替油已取得突破,但占储量80%的多井单元注水开发尚处于实验阶段.结合数值模拟和注水实践总结,开展了多井单元注水增油的机理研究,并初步总结出了"低注高采、试注判断连通实时调整、单元整体温和注水、井组差异管理"的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模式,在现场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11(032)001 【总页数】3页(P63-65)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模式 【作者】马旭杰;刘培亮;何长江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610059;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新疆,轮台,841604;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新疆,轮台,841604;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新疆,轮台,8416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4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由多期岩溶缝洞体系叠合形成[1],缝洞单元是基本开发单元[2],大型溶洞是主要储集空间。查明缝洞单元注水增油机理,建立缝洞单元注水开发模式,是提高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采收率的关键。

塔河油田岩溶缝洞型油藏的溶洞尺度可在米级以上,流体流动具有管流的特征,毛细管力作用可忽略。注入水经重力分异快速进入缝洞单元底部,既恢复了整体单元的压力又提高了水驱波及体积。 (1)单一溶洞洞注洞采假设溶洞无填充物,采油井位于溶洞最高位置,注入水在重力作用下沉底后逐步从底部向上驱油,这种溶洞型底水驱采出程度较高,理想状态溶洞内油可以全部采出。 (2)洞-缝-洞体系洞注洞采两个由裂缝连通的溶洞,一个溶洞注水,另一个溶洞采油,观察水驱油规律。同时,改变连通两个溶洞间的裂缝位置,观察水驱油规律。注入水受重力及裂缝影响,将流入溶洞底部,逐步向上驱油,剩余油的多少与连通裂缝位置有密切关系,如果裂缝位于溶洞顶部,注采两个溶洞剩余油较少,仅在裂缝水平面之上的注水溶洞内有少量剩余油。如果裂缝位于溶洞底部,剩余油变化较大,在裂缝水平面之上的注入井溶洞内存有大量剩余油,采油井溶洞的顶部也会有一部分死油区,注水开发中需要不断变换注水方向。如果采油井不在缝洞的顶部,在水驱的末期将有大量的剩余油存在于高部位。 (3)缝-洞-缝体系缝注缝采建立溶洞-裂缝的概念模型,模拟不同尺度、不同形 态介质中水驱油过程,以了解剩余油分布特征。裂缝储集体中注入压差越大,流速较快,当模型中流速达到5 m/s时,注入水较快地通过裂缝、溶洞,之后大量的 水被采出,水驱油面积较小。把模型的溶洞取掉,模拟显示注入水较快地由裂缝窜出,之后才在注入边缓慢驱替溶孔中的油,在出口边也呈锥字型扩大水驱油范围。(4)缝-洞体系缝注洞采和洞注缝采结合动态地质建模成果,分析了溶洞注、裂 缝采的水驱油模式,TK411井注、TK405CH井采,注入水注入地层后,由于裂缝带的存在,注入水会选择优势通道进入采油井,使采油井形成暴性水淹或快速水淹,井间剩余油大量存在;如果裂缝注、溶洞采,注入水沿裂缝注进溶洞后,由于重力作用,向溶洞下部流动,使溶洞内的油大部分被采出,井组计算可提高采收率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的示踪剂监测——以塔河油田T402注采井组为例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的示踪剂监测——以塔河油 田T402注采井组为例 张新宝; 李留仁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9(034)006 【总页数】5页(P55-59) 【关键词】缝洞油藏; 井间连通性; 示踪剂; 水线推进速度; 塔河油田 【作者】张新宝; 李留仁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期刊中心陕西西安710065;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9 引言 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油藏位于塔河油田中部,以艾协克2号构造为主体,构造主 轴走向北北东,北翼略陡南翼稍缓,东部以断堑与3区相隔,西部以北东—北北 东走向的相对低洼部分与西部的6区相隔。4区奥陶系储层一般分布在风化面下的200~260 m及以上范围内,局部地区受断层影响,储集带厚度可达350 m以上。岩溶分带对比结果表明:中部呈近南北分布的岩溶残丘带储集层最为发育,是大型缝洞发育与保存的良好地区,西侧岩溶斜坡带储集层相对较发育,而东侧一线溶蚀

洼沟区与南缘岩溶斜坡带储集层相对欠发育。流体特征以常规稠油为主,油藏温度折算5 450 m处为125 ℃。探明面积56.7 km2,地质储量6345×104 t,可采 储量1269.4×104 t,标定采收率20%。共有多井缝洞单元5个,含油面积共30.29 km2,占4区总面积的53.4%;地质储量4 760×104 t,占4区储量的75%。油藏开发初期自然能量开采,后期调整为注水开采和注氮气开采[1]。井间连通性 是确定油藏注水、注气措施、保障注水注气效果的油藏地质基础。 对于多孔介质类型油藏,储层基本连续,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井间连通性的主要因素,利用示踪剂监测确定此类油藏的井间连通性、来水方向及断层的封闭性相对简单、成熟[2-4],且研究对象基本是相邻井。对于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由于其 储集体——洞、缝、孔的空间分布非常复杂,基质部分基本无渗透性,又发育大 的底水,没有统一油水界面,其井间连通性的确定更加困难,相邻的井可能根本不连通,而相距很远的井可能联通性却很好。近几年,学者提出了一些确定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的一些方法[5-6],但这些方法因存在多解性、省略了井间 网格,致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本文以T402注采井组为例,对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示踪剂监测确定井间连通性的原理、方法及参数优选进行了研究,根据监测数据绘制了单井示踪剂累计产出曲线,计算了注入水在平面上的水线推进速度。 1 示踪剂监测确定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的原理和方法 示踪剂为观察、研究和测量某物质在指定过程中的行为或性质而加入的一种标记物。示踪剂具有易溶、在极低浓度下仍可检出、能指示溶解它的液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存在、流动方向和渗透速度的特性。在油田应用广泛的示踪剂有放射性同位素示、含有易检出离子、染料(如荧光染料)、低分子醇、微量物质。示踪剂检测确定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的原理是,从注入井注入示踪剂,通过检测周围井产出物中示踪剂的含量变化,捕捉产出物中示踪剂含量的峰值,确定井间连通性,根据周围井产出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致密隔层分布研究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致密隔层分布研究 赵敏;侯朝晖;刘莉 【摘要】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油气水关系及油藏类型复杂.前期对此类油藏的三维地质建模强调定量表征300m范围内风化壳中发育的溶蚀洞穴、孔、缝的储集空间.然而随着塔河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认识到纵向上几套缝洞型储集层间存在具一定封隔作用的致密灰岩段.综合应用储集层地质认识、测井、地震、单井生产动态资料,开展单井致密段及井间致密隔层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了致密隔层三维分布模型,对评价储集层段横向连通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油藏注水方式、堵水措施及层段的选择提供了指导依据.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10(031)004 【总页数】3页(P379-381) 【关键词】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气藏;缝洞型油藏;致密隔层;测井识别;储集层建模【作者】赵敏;侯朝晖;刘莉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塔河采油二厂,新疆,轮台,841604;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221

致密段在塔河油田生产中的重要性前人已有所认识[1],本文在研究区内进行了单井及井间致密段分布的研究,给出了致密段的识别及划分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致密隔层在空间上分布规律的研究,建立地层框架模型。对3套储集层间的两套隔层,采用分层赋值,建立唯一确定的分布模型。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及多期岩溶,而岩溶作用是有选择性的[2,3],裂缝发育带容易遭受溶蚀作用形成储集层,而致密岩石的溶蚀作用则很弱,形成致密段,使得单井致密段上下的储集层之间不连通。每期构造运动形成的裂缝带横向上在一定的范围内呈层状分布,而致密层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具有层状分布的特征,在致密段上、下可形成两个或多个油水系统。 划分致密段主要依据测井曲线及单井开发动态特征,同时参考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录井等资料。挑选上返酸压后有无水采油期的井,对比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资料在储集层段和致密段的特征,统计分析起到隔挡作用的致密段的测井曲线特征值,建立致密段测井划分标准如下:①自然伽马值极低,多小于10 API,为纯灰岩特征; ②双侧向电阻率值大于等于1 000Ω·m;③非渗透性明显,测井解释为渗透率极小的非储集层;④三孔隙度曲线为骨架值;⑤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显示,裂缝欠发育,溶蚀孔、洞不发育,平均视裂缝孔隙度及裂缝密度值小或为零。 2.1 单井致密段划分 依据致密段划分标准,划分了各单井致密段。受钻井深度及溶蚀程度差异的影响,不同井致密段发育的程度有较大差异。有的井段可划分3~4个致密段,有的井却只能划分1~2个致密段。 研究区有5个多井单元,共57口井,其中奥陶系有测井曲线的井有40口。对比40口井测井曲线特征,总体上有2个致密段横向分布比较稳定,这2个致密段将该区所钻遇的地层分为3段。这3段地层中的储集层发育段,电阻率相对较低,分别称之为YS1、YS2、YS3;而2个致密段电阻率较高,称之为Z1、Z2.这种曲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定量化注水提高采收率技术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定量化注水提高采收率技术 根据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特征,依托油藏工程方法,利用油藏物质平衡原理,结合现场实验,分析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定量化注水技术。该技术实现了缝洞型油藏注水时机的准确把控,可有效保持油藏能量及泄油半径。对于单井缝洞单元注水替油井实现了周期注水定量化设计,对于多井缝洞单元水驱井组,通过采油井分水量计算,实现了注采井组多流线差异化定量水驱及均衡波及。该技术的使用对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高效开发,有效提高油藏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物质平衡方程;定量化注水;采收率 一、地质背景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區南坡阿克库勒凸起南部,是典型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缝洞型油藏(漆立新,2014)。受多期构造岩溶控制,储集空间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基岩基本不具备储渗能力,储集体非均质性极强,空间分布复杂(李阳,2013;金强等,2013)。开发过程中普遍出现含水快速上升,产量递减快,常规开发手段开发效果不理想,采收率较低。 二、定量化注水理论依据 2.1单井注水替油 生产实践表明,储集体发育程度越好,规模越大,其注水替油效果越好,尤其以溶洞型储集体效果最好。 2.2单元注水 开发实践表明,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有相当一部分注采单元为一注多采或多注一采模式,要保证注水过程均衡波及,需要精准确定每口受效井的分水量。同理,可根据油藏物质平衡原理,计算单元中受效井的分水量。 定量化注水技术可以实现单元注水量的定量化配注与调整,通过调整生产压差、注水参数等方式,来调整井间压差,从而分配引导分水量,使得同一注采井组中,不同受效井均达到注采平衡,均衡波及。 三、定量化注水生产实践 3.1注水替油井的定量化注水实践 以A井为例,该井钻完井过程中发生少量漏失(205.5m3),钻遇溶洞型储集体。投产即带水,累计产液2442t,产油2164t后停喷转抽,生产过程中与邻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技术政策研究报告

塔河四区缝洞单元注水开发技术政策及效果分析 摘要:塔河四区奥陶系油藏是受构造断裂及在其基础上的多期岩溶控制的,多套缝洞体系在三维空间上叠合形成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储集空间以溶洞为主;油藏油水关系复杂,受缝不同缝洞系统的控制,局部存在封存水,同时存在底部活跃的大底水,油藏动用程度低,采出程度低,采收率低,本文就目前在塔河四区见效明显的注水开发技术政策及效果进行了简单分析,对今后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主题词:塔河油田奥陶系注水开发机理效果分析 塔河四区奥陶系油藏是受构造断裂及在其基础上的多期岩溶控制的,多套缝洞体系在三维空间上叠合形成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储集空间以溶洞为主;油藏油水关系复杂,受不同缝洞系统的控制,局部存在封存水。如何提高多井缝洞单元的采收率,是提高整个区块采收率的重点。2005年5月开始在在S48单元进行了注水开发。 本文针对塔河四区奥陶系油藏注水开发实践,从注水机理、注水开发技术政策以及开发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为下一步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多井缝洞单元注水开发机理探讨 经过2年多的注水摸索实践,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见效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高含水井注水压锥开

井含水降低增油;二是注水受效油井含水下降增油;三是恢复地层能量油井产液增加增油,通过对见效形式,结合前期生产分析初步认为塔河油田缝洞单元注水主要有以下二种机理: <1)注水压锥机理 塔河油田4区缝洞型油藏储渗空间主要以溶洞为主,流体的流动主要表现为管流和渗流的耦合流动。据数学推导,关井t 时刻水锥高度h满足以下表达式: h(r,t>=79.62Qμ[ln2.25(T+t>/(μC t r2> –αln2.25Kt/(μC t r2>]/(K△γb>式中:α-产量减小系数,其表达式为:α=[ Q –Q′] / Q 对于缩嘴压锥,α<1,不能完全消除水锥; 对于关井压锥,α=1,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消除水锥; 对于注水压锥,α>1,相对较短时间消除水锥。 以TK429CX井为注水压锥实例,进行分析。TK429CX井2004年2月9日投产即见水,高含水关井。注水前累积产液7100m3,累产油4280t,供液能力充足。分析认为该井区剩余油富集。2005年7月28日开始连续注水10.99×104m3,关井后,油压迅速上升,2006年1月15日开井自喷生产,日液98.0m3,日油92.6t,含水0%,截至目前累积增油6.86×104t。<2)注水驱油机理 注水驱替根据注水井段的位置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横向驱替,注水井的位置与采油井的位置相当,注入水沿渗流通道,提高水体波及体积,驱动剩余油流向采油

塔中Ⅰ号缝洞型凝析气藏注水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研究

塔中Ⅰ号缝洞型凝析气藏注水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研究 康博;张烈辉;王健;邓兴梁;郭平;刘志良 【摘要】塔中Ⅰ号气田主要为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试采证实衰竭式开发凝析油采收率为25%左右.由于较强的储集层非均质性导致井间连通性差,传统注气保压现场应用难度大.通过对比分析缝洞型凝析气藏与砂岩凝析气藏的反凝析机理,结合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研究,论证此类凝析气藏采用先衰竭后注水开采方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缝洞型凝析气藏储集空间及流动通道主要是大缝大洞,由于重力分异致使反凝析液聚集于缝洞单元底部,注水可把洞内反凝析形成的凝析油驱替出来,大幅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此开采方式单井注水驱替油工艺简单易行、经济有效.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15(036)005 【总页数】4页(P575-578)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缝洞型凝析气藏;注水开发;凝析油;提高采收率 【作者】康博;张烈辉;王健;邓兴梁;郭平;刘志良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5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5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72 (1.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500;2.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陆上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的主要地区之一,塔中隆起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带之一[1]。塔中Ⅰ号凝析气田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中部,2003年投入开发,采用天然能量自喷生产。由于地层压力降低,单井产量逐年下降。采用常规的注气保压开发适应性差,一是地质条件不具备,大多数井不连通,无法建立合理的注采井网;二是经济效益差,因为缝洞单元规模小,注气吞吐投资回报率低。如何提高此类凝析气藏采收率一直是该区高效开发的难点。针对研究区碳酸盐岩储集层特点,本文分析了缝洞型凝析气藏反凝析机理,采用室内实验论证了注水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的可行性,现场试验表明,注水可以大幅度提高缝洞型凝析气藏的凝析油采收率,对于高效开发此类凝析气藏,提高凝析油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塔中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西邻巴楚隆起,东接塔东隆起,北邻北部凹陷,南接塘古凹陷,接受过3次油气充注,加里东运动晚期和海西运动晚期以油充注为主,喜马拉雅运动晚期以气充注为主[1]。塔中Ⅰ号气田位于塔中北斜坡带(图1),主要目的层是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和下奥陶统鹰山组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层类型主要有3大类:礁滩型、风化壳型和内幕白云岩型。目前主要生产层位是鹰山组,鹰山组埋深约6 000m,与上覆良里塔格组呈不整合接触,储集层集中分布在不整合面之下120m内,为不整合岩溶控制的风化壳型储集层[1]。储集层原生基质孔隙不发育,储集空间主要为缝洞型(图2)[1-2],多为后期构造作用和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溶洞和裂缝,具有横向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等特点[2],钻井过

缝洞型油藏单井缝洞单元压降试井解释模型研究

缝洞型油藏单井缝洞单元压降试井解释模型研究 唐潮;陈小凡;杜志敏;乐平 【摘要】以缝洞型油藏单井缝洞单元注水压降试井过程中流体的流动过程及能量平衡状态为基础,建立注水压降试井过程中井底压力与关井时间的变化关系.研究表明,可以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压降试井过程中的压力降落分为三个部分:流体在近井地带克服"表皮效应"产生的压降;流体在裂缝系统中克服渗流阻力产生的压降;裂缝系统向溶洞系统补充能量产生的压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估算储集体地层参数的方法,与传统解析试井方法对比,该方法基于物质平衡方程,从能量平衡的出发,对非均质性强的地层适应性更好.使用现场生产实践获得的实测数据对新模型进行验证,发现新模型与实测曲线拟合精度高,计算参数满足工程精度并且计算步骤简便.因此,该方法对于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工程决策的制定有所帮助. 【期刊名称】《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年(卷),期】2017(007)002 【总页数】6页(P31-35,77) 【关键词】缝洞单元;物质平衡方程;试井分析 【作者】唐潮;陈小凡;杜志敏;乐平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3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与常规陆相砂岩油藏和已发现的国内外海相碳酸盐岩油藏具有较大不同,通常其埋藏较深,储集空间多样,油藏油水关系与流体流动特征复杂,“管流”与“渗流”并存。其中大型洞穴为最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网络为主要的连通通道,并且非均质性极强,现有技术手段不能较好地描述缝洞储集体的展布规律。该类油藏的开发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和经验,所以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对于我国石油增储上产有重大意义。国外对于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研究起步较早,很多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其中以Aguilera,Nelson,Doddy,V.Balint[1-4]等人为代表的专家为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特征的描述和油藏开发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我国对于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研究直到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成功勘探和大规模开发,中国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才正式拉开序幕。姚军,刘学利[5-7]等专家学者均就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渗流机理、数值模拟等方面发表了相关学术成果。2007年陈小凡,涂兴万[8]等人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地质特点,对于储集体类型以溶洞为主且相对定容的单井缝洞单元提出了“注水替油”的生产工艺,该方法为高效和合理开发缝洞型碳酸盐岩单井缝洞单元提供了帮助。 “注水替油”技术的成功应用,促使油田现场在注水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单井缝洞单元注水压降试井测试,以期了解这类单井缝洞单元的渗流规律及地质特征。然而由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复杂性,导致传统的双重复合试井模型的应用具有较大局限性,所以研究新的缝洞型油藏单井缝洞单元注水压降试井解释方法对于缝洞型油藏现场生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