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溶液 溶解度易错点汇总及练习测试题

最新 溶液 溶解度易错点汇总及练习测试题
最新 溶液 溶解度易错点汇总及练习测试题

最新溶液溶解度易错点汇总及练习测试题

一、溶液选择题

1.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甲溶液中溶质质量一定小于乙溶液

B.20℃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乙溶液

C.20℃时,100 g水中加入20 g甲得到不饱和溶液

D.50℃时,甲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于乙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

【答案】D

【解析】A、20℃时,甲溶液中溶质质量不一定小于乙溶液,与甲乙溶液的总质量有关,错误;

B、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30g ,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乙的质量为

30g,可得乙的质量分数为

30

100%

130

g

g

=23.1%,小于30%,故20℃时,不可配制到溶质

质量分数为30%的乙溶液,错误;

C、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20g,故向100 g水中加入20 g甲,甲不能完全溶解,得到饱和溶液,错误;

D、5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甲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于乙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正确。故选D。

2.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升高温度能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10℃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答案】B

【分析】

【详解】

A、由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当0~t℃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选项A 错误;

B、t℃时,二者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选项B正确;

C、由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甲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高温度不能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选项C错误;

D、过10℃作一条垂直于横坐标的垂线,看垂线与曲线的交点高低,从图象可以看出,此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选项D错误。故选B。

3.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会导致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A.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C.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放砝码的托盘上忘了放纸

D.将水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溅出

【答案】D

【解析】

A. 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量取实际水的体积偏大,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错误;

B. 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相当于溶剂水的体积偏大,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错误;

C. 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放砝码的托盘上忘了放纸相当于称量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配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错误;

D. 将水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溅出,相当于溶液中水的体积偏小,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正确。故选D。

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溶解可得a的饱和溶液

C.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除去a中少量的c,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答案】C

【详解】

A.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此选项正确;

B. t2℃时,a的溶解度是50g,即t2℃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0ga,将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溶解可得a的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

C. 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b>a=c,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此选项错误;

D.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除去a中少量的c,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此选项正确。故选C。

5.右图是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恰好得到a的饱和溶液(a物质不含结晶水)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b >c=a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故A正确;

B.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将50g a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50ga的饱和溶液,故B正确;

C.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物质次之,降低温度,a、b物质会析出晶体,c物质降低温度不会析出晶体,应该按照50℃时的溶解度进行计算,所以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故C 错误;

D.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故D正确;

故选C。

6.下面是四个实验相关的图象其中对应表示正确的是()

A.I是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ΚNO3溶液中加ΚNO3固体

B.Ⅱ是向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滴加N a OH溶液

C.Ⅲ是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水稀释

D.Ⅳ是实验室加热一定量的ΚM n O4制取O2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酸碱溶液的稀释;盐的化学性质。

A、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为0%,即图象的起点不能在0处;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A错误;

B、向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混合物的总质量应不断的增加,故B错误;

C、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水稀释,随着水的加入,溶液的pH应逐渐增大且无限的接近7,故C错误;

D、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一段时间后开始生成氧气,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不再生成氧气,故D正确;

故选D。

7.NH4Cl和Na2SO4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为NH4Cl B.t3应介于40℃﹣50℃

C.55℃时,分别将两饱和溶液蒸发等质量的水,得到固体质量甲>乙 D.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析出的晶体质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A. 据溶解度表可知,NH4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乙是NH4Cl,正确;B、40℃时,Na2SO4的溶解度是48.4g,50℃时,溶解度变小,是47.5g,且t3℃时两种物质的溶解

度相等,故t3应介于40℃﹣50℃,正确;C、据溶解度表分析可知,55℃时,NH4Cl的溶解度大于Na2SO4的溶解度,故分别将两饱和溶液蒸发等质量的水,得到固体质量乙>甲,错误;D、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从t3降温到t1时,溶解度变化相同,故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析出的晶体质量相等,正确。故选C。

8.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

...的是

A.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t2℃时甲、乙各100g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液质量仍相等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t2℃时,甲的溶解度为40g,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40:100=2:5;

B. t2℃时甲、乙各100g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析出晶体较多,剩余溶液质量,甲小于乙;

C.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 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选B

9.盐场晒盐后得到的卤水中含有MgCl2、KCl和MgSO4等物质,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gSO4的溶解度始终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t1℃时,KCl和MgSO4两溶液所含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C.t2℃时,100gMgCl2的饱和溶液中含有agMgCl2

D.将t1℃时的KCl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MgSO4的溶解度不是始终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错误;

B、t1℃时,氯化钾和硫酸镁的溶解度相等,如果两种溶液是饱和溶液,并且溶液质量相等,则溶质质量一定相等,但题目未告知两溶液质量是否相等,故B错误;

C、t2℃时,溶解度的含义是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g氯化镁,因此100gMgCl2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镁的质量小于ag,故C错误;

D、氯化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t1℃时的KCl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液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10.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aCl和NH4Cl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将20℃时某NH4Cl溶液降温到0℃,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20℃时,20gNaCl加入到50g水中,搅拌后不能全部溶解

D.t℃时,NH4Cl饱和溶液和NaCl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B

【解析】

A、由图可知,NaCl和NH4Cl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正确;

B、将20℃时某NH4Cl溶液降温到0℃,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其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故错误;

C、20℃时,NaCl的溶解度的溶解度为36g,则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氯化钠,故将

20gNaCl加入到50g水中,搅拌后不能全部溶解,故正确;

D、t℃时,NH4Cl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故NH4Cl饱和溶液和NaCl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正确。

点睛: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

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4.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11.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

B.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

C.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

D.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25g:100g=1:4,故A正确;

B、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错误;

C、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不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没有确定,所以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丙没有析

出,但析出的甲和乙质量不能确定,故D错误.

12.下图为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0℃恒温蒸发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析出的乙比甲多

B.20℃~40℃时,乙中含有少量甲,可用升温的方法提纯乙

C.35℃,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50℃向 100g25%的甲溶液中加入12.5g甲,溶液刚好饱和

【答案】D

【解析】A、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错误;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40℃时,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乙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故20℃~40℃时,乙中含有少量甲,可用降温的方法提纯乙,错误;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3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35℃,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错误;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50℃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甲物质,那么75g水中最多溶解37.5g甲物质。100g25%的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00g×25%=25g,溶剂的质量为75g。故50℃向100g25%的甲溶液中加入12.5g甲,溶液刚好饱和,正确。故选D。

点睛:重点是抓住溶解度的实质结合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即可解决。

13.列表和作图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所绘图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

氢氧化钠碳酸钠

20℃40℃20℃40℃

水109g129g21.8g49g

酒精17.3g40g不溶不溶

A.图象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表格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

B.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

C.40℃时,将50g 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酒精中都能得到饱和溶液

D.40℃时,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

【答案】D

【解析】

由题中信息知,A. 图象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图像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故A错误。B. 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和溶剂种类影响。故B错误。C. 40℃时,将50g 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酒精中能得到饱和溶液是酒精,水得到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D. 40℃时,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碳酸钠不溶于酒精。故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列表和作图。

14.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将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

B.向硫酸铜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C.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

反应

D.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晶体析出

【答案】C

【解析】

【分析】

稀释酸性溶液,溶液酸性减弱,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 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详解】

A、将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溶液酸性减弱,pH升高,但是不能升高到7,更不能大于7,故A不正确;

B、向硫酸铜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立即产生沉淀,故B不正确;

C、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锌比铁活泼,反应速率快,反应需要时间短,最终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故C正确;

D、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能是0,故D不正确。故选C。

15.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大

B.乙物质可能是KNO3

C.在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的甲、乙溶液均降温到t1℃,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甲物质可能是KNO3,故B错误;

C、在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甲、乙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C 正确;

D、t2℃时的甲、乙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均降温到t1℃,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6.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40℃时,甲饱和溶液质量大于乙的饱和溶液质量

B.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升高温度可将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将40℃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晶体质量为20 g

【答案】C

【解析】

【详解】

A、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但是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故A 错误;

B、20℃时,甲、乙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故B错误;

C、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高温度可将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

D、40℃时甲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将40℃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晶体质量不能确定,故D错误。

故选C。

17.下图中,图一为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图二中分别向两支试管内滴加一定量的水后,X和Y的饱和溶液均变混浊,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0℃时,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①>③>②>④

B.X为Ce2(SO4)3,Y不一定是NH4H2PO4

C.若NHH2PO4中混有少量的NaCl杂质,可在较高温度配成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除去D.20℃时,将40NaCl加入到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2:5

【答案】D

【解析】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物质溶解度关系为①>③>②>④,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溶于水使溶液温度升高,Ce2(SO4)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为Ce2(SO4)3;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温度升高降低,NHH2PO4和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是NHH2PO4或NaCl,故B正确;

C、磷酸二氢铵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若NH4H2PO4中混有少量NaCl杂质,提纯NH4H2PO4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C正确;

D、22℃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将40NaCl加入到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36g:100g=9:25,故D错误。故选D。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100g甲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有60g甲

B.t1℃时,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乙>甲=丙

C.将丙物质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D.t2℃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再降温到t1℃,析出无水晶体的质量相等

【答案】B

【解析】

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A. 由图可知,t2℃100g水形成的甲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有60g甲

B. t1℃时,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乙>甲=丙

C. 将丙物质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 t2℃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再降温到t1℃,析出无水晶体的质量不相等,由于甲的溶解度差值大,甲析出晶体比乙多。故选B

19.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不饱和KNO3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质硝酸钾,硝酸钾在溶液里的质量不能为零,选项A错误;

B、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溶液里硝酸钾的质量应增加,直到达到饱和状态,选项B错误;

C、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不再溶解,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先增加,饱和后不变,选项C正确;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硝酸钾不能无限溶解,溶质质量不可能一直增加,饱和后应不变,选项D错误。故选C。

20.下列图像与对应选项内容关系合理的是( )

A.向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

B.向一定量锌粒中滴加稀硫酸

C.一定质量的固体氯酸钾加热至完全分解

D.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溶质硝酸钾至溶液饱和

【答案】C

【解析】A、向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的pH应该等于7,不会小于7,错误;B、向一定量锌粒中滴加稀硫酸,稀硫酸与锌粒接触就会产生气体,错误;

C、一定质量的固体氯酸钾加热至完全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的质量减少,当反应结束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保持不变,正确;

D、一定温度

下,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溶质硝酸钾至溶液饱和,当开始加入硝酸钾时,溶液的质量不为0,错误。故选C。

点睛: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的知识熟练掌握,并能结合图象的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①抓图象的起点,②抓图象的终点,③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完整)知识讲解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完整)

溶解度t/℃ 21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下面,我们从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入手,对溶解度作进一步的理解。 (一)点 1.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2.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3.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 A 物质才达到饱和。 4.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二)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溶液 溶解度测试题及答案(word)

溶液溶解度测试题及答案(word) 一、溶液选择题 1.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乙小 B.t2℃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0% C.t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D.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温度小于t1℃时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乙小;t2℃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0克/130克×100%,小于30%;t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选B. 考点:溶解度及其曲线 2.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 B.a℃时,氯化铵与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D.40℃时,5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得到质量分数约为39%的硝酸钾溶液【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从图中看出,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故A不正确; B、a℃时,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此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无法确定,故B不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将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后会析出晶体,剩余的溶液仍然是低温下的饱和溶液,故C不正确; D、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4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2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 量分数为 32g 100%39% 32g+50g ?≈,故D正确。 故选D。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 B.NH4NO3溶解过程中吸热,溶液温度降低 C.欲使100克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由5%变成10%,可向其中加入5克KNO3固体D.25℃时,将某KNO3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a 与b的质量不一定相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故A说法正确;B、NH4NO3溶解过程中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B说法正确;C、溶质质量分数:, 故C错;D、如果硝酸钾溶液蒸发溶剂前,是饱和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a与b的质量一定相等,如果硝酸钾溶液蒸发溶剂前,是不饱和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a与b的质量一定不相等,故D说法正确。故选C。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4.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将t2℃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升温的方法 D.分别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一定大 【答案】B

溶液及溶解度学习知识点情况总结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 (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 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1、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 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3、溶液和浊液的区别

溶液 溶解度练习题(含答案)

溶液溶解度练习题(含答案) 一、溶液选择题 1.K2CO3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在60℃到80℃之间 B.t℃时,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C.两种饱和液从80℃降温到20℃,析出晶体的质量(不含结晶水)无法比较 D.把60℃时的105g KNO3饱和液降温至20℃,能析出晶体73.4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t℃时K2CO3和KNO3的溶解度相同,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60℃到80℃之间溶解度都包括126-139间的数值,所以t℃在60℃到80℃之间,故A正确; B、t℃时,两种物质只有是饱和溶液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则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故B正确; C、等质量的两种饱和液从80℃降温到20℃,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的质量硝酸钾比碳酸钾多,如质量不等,则无法比较,故C正确; D、把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105g KNO3饱和液中溶剂是50g,溶质是55g,2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50g水中最多能溶15.8g,所以降温后能析出晶体39.2g,故D不正确。故选D。 2.不含结晶水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各25g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70 g

C.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答案】B 【解析】A、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故A错误;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各25g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70g,故B正确; C、t2℃时,溶液的饱和状态不确定,所以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C错误;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所以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不一定大于乙,故D错误。 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B.t2℃时,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D.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A正确;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30g甲物质加入50g水 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3.3%,故B错误;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最大,所以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故C正确;D、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

溶液 溶解度单元测试(word版附答案)

溶液 溶解度单元测试(word 版附答案) 一、溶液选择题 1.KNO 3和KCl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低于40℃时,KNO 3的溶解度一定小于KCl 的溶解度 B .将等质量的KNO 3和KCl 的饱和溶液从60℃降温到20℃,析出晶体的质量KNO 3大于KCl C .将10℃时KNO 3、KCl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KNO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KCl 大 D .将20℃时100gKCl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需要再加入11.5gKCl 固体才能使溶液恰好饱和 【答案】B 【解析】 A 、在30℃-40℃时,两条曲线有交点,此时KNO 3的溶解度和KCl 的溶解度相等,故错误; B 、将等质量的KNO 3和KCl 的饱和溶液从60℃降温到20℃,KNO 3的溶解度比KCl 的溶解度变化大,析出晶体的质量KNO 3大于KCl ,故正确; C 、将10℃时KNO 3的溶解度大于KCl 的溶解度,根据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100%100g+ 溶解度溶解度 可知,将10℃时KNO 3、KCl 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KCl 大于KNO 3,升温至60℃,KNO 3、KCl 的溶解度都增大,但溶液的成分都没有变化,KNO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KCl 小,故错误; D 、20℃时,KCl 的溶解度为34.0g ,60℃时,KCl 的溶解度为45.5g ,如果水为100g 饱和溶液从20℃时升温至60℃,需要再加入11.5gKCl 固体才能使溶液恰好饱和,但是题干中为100g 溶液,故错误。 点睛: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

溶解度曲线中考试题解析

溶解度曲线中考试题解析 【知识点的认识】 所谓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就是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字母S表示,单位为克/g),横坐标表示温度(用字母t表示,单位为℃),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画出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具体如下: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 (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3.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命题方向】

溶解度专项练习题

溶解度练习题 A. 20g B. C. 40g D. 7. 在4C时,将 100mL密度为cm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与100mL的水均匀混合,待温度恢复到4C 时,下列关于混合后的溶液叙述正确的是() A. 密度为cm3 B.溶质质量分数为% C.体积为200mL D.溶液的质量为280g 8. 根据实验操作所绘制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气体质量/g加入固体质量/g加入金属质量/g加入硫酸铜溶液质量/g ①②③ ④ / A.图①是高温煅烧石灰石,固体剩余物的质量与产生气体的质量天糸 B. 图②是向一定质量的水中不断加入蔗糖,加入固体质量与形成溶液质量的关系 C. 图③是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金属镁与铝,加入金属质量 与产生氢气质量的关系 D. 图④是向一定质量铁粉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加入硫酸铜溶液与形成溶液总质量的 9 ?下列图像与实验相符合的是()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C .可用水区分NaOH固体和 2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一 种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C.溶液的各部分性质均相同 3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NH4NO3固体 ) B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D ?面粉溶于水形成溶 液 B.澄清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 D.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A .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就变成不饱和溶液 C.溶液上层的密度小,下层的密度大 4 .将下列固体分别溶解于水中,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 .硝酸铵 已知在20 C时, 量为() B.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D.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 D.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蔗糖 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在此温度下,2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 A. 36g 把一定质量的30%的某溶液加热蒸发10g水,冷却至20C时有2g晶体析出,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则该物质在20C是的溶解度是( B. C. D. 10g 閨① EiJ'V.H'i 冋 闺③

化学 物质溶解度表及常见物质颜色

常见酸、碱、盐溶解性表的扩展

中学常见物质颜色分类归纳 黑色:Ag2S 、Ag2O 、C粉、CuO 、CuS 、Cu2S 、Fe3O4、FeO 、FeS 、MnO2、PbS、石油等。 紫黑色:O3(固态) 、I2、KMnO4 灰黑色:石墨、晶体硅 灰色:As 、Fe3C 、Se、Sn 银灰色:Ge 白色:AgCl 、AgOH 、Al(OH)3、 Al2O3、BaCO3、BaSO4、CaCO3、CaSO3、无水CuSO4、Fe(OH)2、Fe(略带灰色) 、KClO3、 KCl 、K2SO4、MgO、Mg(OH)2、MgCO3、 NH4HCO3、 NH4NO3、 (NH4)2SO4、Na2O、 NaOH、Na2CO3、NaHCO3、 P2O5、 P4(白磷)、 ZnSO4、C6H12O6(葡萄 糖)、 (C6H10O5)n(淀粉)、 (C6H10O5)n(纤维素)、三溴苯酚等。 银白色:K、 Na、 Mg、 Al、 Sn 、Sb 、Bi 、Te 、Ti 、Hg 、Li 、Rb、 Cs(略带金色)等。 青白色:Zn 蓝白色:Pb 红色:[FeSCN]2+(血红色) 、Cu2O(砖红色) 红棕色:P(红磷)、NO2、Fe2O3 紫红色:Cu 、MnO4- 红褐色:Fe(OH)3、碘酒(褐色) 深红棕色:Br2 黄色:AgI 、P4(黄磷) 、Au 、Ag3PO4、FeS2、Al2S3、K2CrO4 淡黄色:Na2O2 、AgBr 、TNT 、S、PCl5、混有NO2的浓HNO3、混有Fe3+的浓HCl、溶有 NO2的硝基苯 灰黄色:Mg3N2 棕黄色:FeCl3、CuCl2 橙色:溴水、K2Cr2O7溶液 绿色:Cu(OH)2CO3、 Cr2O3 浅绿色:Fe2+、FeSO4·7H2O 黄绿色:Cl2 浅黄绿色:氯水、F2 蓝色:CuSO4·5H2O 、Cu(OH)2、Cu2+的稀溶液 淡蓝色:O3(气体) 深蓝色:O3(液态) 常见与Cu有关的颜色: Cu紫红色; Cu2O红色; CuO黑色;CuF2白色; CuCl2黄棕色; CuBr2棕黑色; CuI白色; Cu(OH)2淡蓝色; Cu2S黑色;CuS黑色; CuSO4·5H2O蓝色;无水CuSO4白色; 含Cu2+溶液:浓度很浓显黄绿色,浓度浓显绿色,浓度稀显蓝色。 焰色反应颜色: K紫色; Na黄色;Li紫红色; Rb紫色; Cu绿色;Ca砖红色;Ba黄绿色;Sr洋红色 卤素单质颜色: F2:(纯卤素)浅黄绿色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及习题

溶解度/g t/℃ 21m m 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点 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 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 (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 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溶解度曲线专题练习 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溶解度/g 度

中考化学专题测试卷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含答案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一、单选题 1.溶解度曲线可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加入KNO3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饱和 C.30℃时30gNaCl与100g水充分混合可以形成饱和溶液 D.KNO3中含有少量NaCl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 【答案】C 2.测定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时所用溶液必须是( ) A.浓溶液 B.稀溶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 【答案】C 3.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剂不变时,t1℃ X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仍是饱和溶液 B.溶剂不变时,分别将t1℃ X、Y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相同温度时,X的溶解度一定大于Y的溶解度 D.Y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答案】B 4.X、Y两种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溶解度比Y的溶解度大

B.t2℃时,X溶液的浓度比Y溶液的浓度大 C.在交点M处,X、Y两种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D.将t1℃时X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C 5.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t2℃时,分别将50 g的M、N固体加入到100 g水中,搅拌。下列说法 不正确 ...的是 A.t2℃时,N固体不能完全溶解 B.t2℃时,M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C.M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大于N D.分别将上述t2℃时 M、N的溶液降温到t1℃,得到M、N溶液的质量一定相等 【答案】B 6.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0 ℃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 B.将40 ℃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溶液质量不变 C.40 ℃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50 g甲、乙,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40 ℃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30 g甲、乙,同时降温至20 ℃,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答案】D 7.已知t℃时,盐M(不含结晶水,式量═126)的溶解度为S g.在一定量的M的水溶液中加入ag M后,恰好为t℃时的饱和溶液.若用M?7H2O代替M,欲使原溶液在t℃时恰好饱和,则需加入M?7H2O的质量(g)为()A.2a B.(2+)a C. D.(2+)a

《溶液 溶解度》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溶液溶解度》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溶液选择题 1.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铵溶于适量的水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比后者大 B.60℃时,把40g硝酸钾和40g氯化钾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降温至10℃ ,氯化钾析出的晶体质量多 C.70℃时,50g硝酸钠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 =1:2 D.80℃时,向与100g氯化钾饱和溶液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153g硝酸钠充分搅拌后,最终硝酸钠完全溶解 【答案】C 【解析】 A. 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所以5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铵溶于适量的水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硝酸钾小于氯化铵,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比后者小,错误; B.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50g水中最多溶解55g,40g硝酸钾硝酸钾全部溶解,6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40g,小于50g,所以50g水中溶解氯化钾的质量少于25g,即60℃时形成的是饱和溶液,降温到10℃,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钾的溶解度,所以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质量多,错误; C. 7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等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70℃时,50g硝酸钠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1:2,正确; D. 8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50g,100g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是: 100g×(1- 50g 50g100g )=2 3 ×100g,8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150g,则 2 3 ×100g水最多

物质溶解度表汇总

1.锕、氨、铵 物质化学式0℃10℃20℃30℃40℃50℃60℃70℃80℃90℃100℃氢氧化锕Ac(OH)3 0.0022 氨NH3 88.5 70 56 44.5 34 36.5 20 15 11 8 7 叠氮化氨NH2N2 16 25.3 37.1 苯甲酸氨NH4C7H5O2 20 碳酸氢氨NH4CO3 11.9 16.1 21.7 28.4 36.6 59.2 109 170 354 溴化氨NH4Br 60.6 68.1 76.4 83.2 91.2 108 125 135 145 碳酸氨(NH4)2CO3100 氯酸氨NH4ClO328.7 氯化氨NH4Cl 29.4 33.2 37.2 41.4 45.8 50.4 55.3 60.2 65.6 71.2 77.3 氯铂酸铵(NH4)2PtCl60.289 0.374 0.499 0.637 0.815 1.44 2.16 2.61 3.36 铬酸铵(NH4)2CrO425 29.2 34 39.3 45.3 59 76.1 重铬酸铵(NH4)2Cr2O718.2 25.5 35.6 46.5 58.5 86 115 156 砷酸二氢铵NH4H2AsO433.7 48.7 63.8 83 107 122 磷酸二氢铵NH4H2PO422.7 39.5 37.4 46.4 56.7 82.5 118 173 氟硅酸铵(NH4)2SiF6 18.6 甲酸铵NH4HCO2 102 143 204 311 533 磷酸一氢铵(NH4)2HPO4 42.9 62.9 68.9 75.1 81.8 97.2 碳酸氢铵NH4HSO4 100 酒石酸氢铵NH4HC4H4O6 1.88 2.7 碘酸铵NH4IO3 2.6 碘化铵NH4I 155 163 172 182 191 209 229 250 硝酸铵NH4NO3 118 150 192 242 297 421 580 740 871 高碘酸铵(NH4)5IO6 2.7 草酸铵(NH4)2C2O4 2.2 3.21 4.45 6.09 8.18 14 22.4 27.9 34.7 高氯酸铵NH4ClO4 12 16.4 21.7 37.7 34.6 49.9 68.9 高锰酸铵NH4MnO4 0.8 磷酸铵(NH4)3PO4 26.1 硒酸铵(NH4)2SeO4 96 105 115 126 143 192 硫酸铵(NH4)2SO4 70.6 73 75.4 78 81 88 95 103 亚硫酸铵(NH4)2SO3 47.9 54 60.8 68.8 78.4 104 114 150 153 酒石酸铵(NH4)2C4H4O6 45 55 63 70.5 76.5 86.9 硫氰酸铵NH4SCN 120 144 170 208 234 346 硫代硫酸铵(NH4)2S2O3 2.15 钒酸铵NH4VO3 0.48 0.84 1.32 2.42

最新溶液 溶解度知识点题型经典

最新溶液溶解度知识点题型经典 一、溶液选择题 1.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在100g水中加入120g固体,充分搅拌,在不同温度下存在①②③④四种状态.对这四种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状态①为不饱和溶液, 状态②③④均为饱和溶液 B.状态①降温至10℃,有110g晶体析出 C.各状态的溶质质量分数:①>②>③>④ D.将状态②加水200g再降温至40℃可达到状态③ 【答案】A 【解析】 A、溶解度曲线上的点对应是该温度的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对应是该温度的不饱和溶液,①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为90℃该物质不饱和溶液,②③④在溶解度曲线上为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正确; B、1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g,此时100g水能溶解20g 溶质;状态①降温至10℃,有(120g-20g)=100g晶体析出,错误; C、状态①的质量分数 = 120 100120 g g g + ×100%=54.5 %;②③④在溶解度曲线上为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一定温 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s 100s + ×100%,状态②的质量分数 = 120 100120 g g g + ×100%=54.5 %;状态③的质量分数= 65 10065 g g g + ×100%=39.3 %;状态④ 的质量分数= 35 10035 g g g + ×100%=25.9 %;各状态的溶质质量分数:④=③>②>①;错 误;D、将状态②加水200g时,溶液中有水300g,溶质120g,再降温至40℃时,若可达

到状态③,则4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大于60g,错误。故选A。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s 100s + ×100%。 2.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 B.a℃时,氯化铵与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D.40℃时,5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得到质量分数约为39%的硝酸钾溶液【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从图中看出,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故A不正确; B、a℃时,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此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无法确定,故B不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将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后会析出晶体,剩余的溶液仍然是低温下的饱和溶液,故C不正确; D、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4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2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 量分数为 32g 100%39% 32g+50g ?≈,故D正确。 故选D。 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完整版)溶解度练习题

溶解度练习题 1、右图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 2 ℃时,100g水中溶解 gA物质恰好饱和,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若要把该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 0%的溶液,应加 水 g。 (3)t 2℃时,分别将恰好饱和的A、B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 1 ℃,溶质的质量分 数保持不变的是。 2.右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温度对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影响相同 C.把t1℃时甲、乙两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两溶液仍都为 饱和溶液 D.把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两溶液都析 出溶质 3.右图表示的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 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10℃时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C.30℃时甲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60% D.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4.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意义是。

(2)t 2 ℃时,将6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 是 g。 (3)将接近饱和的A物质的水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有(答出一种即可)。 5、(3分)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 是 (2)t 1 ℃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 形成80g溶液吗?(填“能”或“不能”)。 (3)t 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是(填物质序号)。 6、(3分)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NaNO 3 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填序号); (2)图二能表示NaNO 3 溶解度曲线的是(填“甲”或“乙”); (3)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 2℃降温到t 1 ℃,对所得 溶液的叙述正确的(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溶液 溶解度练习题经典

溶液溶解度练习题经典 一、溶液选择题 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将等质量的乙、丙溶于水中,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乙=丙 B.将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要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降温或蒸发的方法 D.t3℃时,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顺序:甲>丙>乙【答案】A 【解析】A、t1℃时,乙的溶解度等于甲,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要的水的质量相等,故所得溶液质量甲=乙,故正确; B、将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溶液组成不变,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会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但t2℃是丙的溶解度大于t1℃时甲的溶解度,故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丙大于甲,故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要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升温或蒸发的方法,故正确; D、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甲>乙>丙,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故错误。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 溶解度解题技巧及练习测试题

溶液溶解度解题技巧及练习测试题 一、溶液选择题 1.实验室有碳酸钾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75g,使之与500g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82.7g固体。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44% B.50% C.55% D.68% 【答案】A 【解析】碳酸钾、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CO3+2HCl═CaCl2+H2O+CO2↑、K2CO3+2HCl═2KCl+H2O+CO2↑,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碳酸钾、碳酸钙与盐酸完全反应后,可看成碳酸根离子被两个氯离子取代,两个氯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是71,碳酸根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是60,差是11,即完全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1份质量.实际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82.7g-75g=7.7g,设原混合物中含碳酸根的质量为x,则60:11=x:7.7g,x=42g;则所含金属元素质量为75g-42g=33g,原混合物中 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3 75 g g ×100%=44%。 点睛:掌握反应前后金属元素的质量不变、看成碳酸根离子被两个氯离子取代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碳酸钾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75g,与500g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充分反应,充分反应后盐酸可能有剩余,蒸发时剩余的盐酸挥发掉,故不能用稀盐酸中氯元素的质量进行计算;碳酸钾、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CO3+2HCl═CaCl2+H2O+CO2↑、K2CO3+2HCl═2KCl+H2O+CO2↑,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碳酸钾、碳酸钙与盐酸完全反应后,可看成碳酸根离子被两个氯离子取代,由与金属离子结合的酸根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差,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 C.升高温度可将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根据物质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不同,把物质的溶解性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粗略地来描述. (2)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在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五个要点: 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定值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给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出在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在100g溶剂里”:溶剂质量有规定的值,统一为100g,但并不是100g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水. ③“饱和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这个单位既不是度数(°),也不是质量分数(%),而是质量单位“g”. ⑤“在这种溶剂里”:就是说必须指明在哪种溶剂里,不能泛泛地谈溶剂.因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溶解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计算 a根据: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与饱和溶液质量成正比.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及习题

2016年初三化学复习材料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占 八、、 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表示 I 1 A物质在tJC时溶解度为mg。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表示在tJC时,A的饱和溶液中有 (m2-m i)g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表示在t i C时,A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i-mh)gA物质才达到饱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表示在t2C, A、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g 2、线 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 A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I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

溶液 溶解度易错点汇总及练习测试题

溶液溶解度易错点汇总及练习测试题 一、溶液选择题 1.甲和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通过降温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20℃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3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 A.1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不是大于,故A错误;B.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不是降温,故B错误;C.20℃时,在甲乙的饱和溶液中,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必须指明在饱和溶液中,故C 错误;D.3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因为在20℃,甲、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40g,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1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20℃时,在甲乙的饱和溶液中,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因为在20℃,甲、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40g。 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溶解可得a的饱和溶液 C.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除去a中少量的c,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