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优质课教学设计资料《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巡检中学赵世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能关系。

2.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3.在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4.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迁移理解功能关系。

2.通过观察知道动能、势能的存在。

3.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4.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出影响动能及势能的因素

5.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出各因素对能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并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

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素材出示和教师引导,适当进行思想教育和学科渗透。

【教学重点】

1.观察归纳得出动能及势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功能关系

【教学用具】

干电池、多媒体课件,斜面,铜圆柱、铁圆柱,木块,橡皮泥,橡皮筋,刻度尺,不同的(粗细)弹簧,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导线,开关,小灯泡。

【教学组织】

将学生分4人一组分为10个小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2分钟)

1.播放小鸟撞飞机新闻报道。学生观看。

2.师:小小的小鸟为什么会撞坏巨大的飞机?要搞清这一问题,我们要学习能量的相关知识。能量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八年级电学部分我们已

正式接触过了。下面我们先来复习电学中能量知识。

二、功能关系(5分钟)

师:出示一节干电池。并提问:你怎样判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接入一个小灯泡,如果亮,就说明它存有能量。小灯炮发光,说明有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电流正在做功。

师:如果我们断开开关,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生:也有。如果把电路连通,会看到小灯泡发光,电流会做功,所以它也具有能量。

师:很好。从做功的角度来看,我们该如何判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给出结论。完毕

师投影:1.现在正在做功。

2.现在没有做功,接通电路后,能够做功。

师:在电学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判断电源是否还存有能量,那么在力学中,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储存有能量呢?

师投影如下图片,并提问:请判断下列各图物体是否具有能量?

1.流动的河水2.黄山上耸立的巨石

3.拉弯的弓

生思考与讨论。毕。交流

生1:流动的河水具有能量。因为它对竹排有力的作用,竹排又在力的方向上前进了一段距离,所以流水对竹排做正在做功。

生2:黄山上耸立的巨石具有能量。现在它虽然没有做功。但一旦从山上滚下来,就可以对其它的物体做功,所以它肯定具有能量。

生3:拉弯的弓具有能量。它现在虽然没有做功,但放手后,可以把箭射出去,对箭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

师:力学里我们又该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的?

生总结:也分两种情况:一、物体正在做功,肯定具有能量。二,物体现在没有做功,但条件改变时,如杲它能够做功,也具有能量。

师:大家请看教材中是如何判断的?

生找到并阅读: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师投影:一、功能关系: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师:刚才我们得出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

要分两种情况。可是教材所给的方法中没提呀。问题出在哪儿?

生(沉默后):能够。

师:能具体点吗?

生:能够做功,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现在正在做功。

二、现在没有做功,但具有做功的能力。

师投影:“能够”的两层含义:

1.一个物体现在正在做功;

2.一个物体现在没有做功,但条件改变时,它具有做功的能力。

优质课教学设计资料《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巡检中学赵世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能关系。

2.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3.在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4.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迁移理解功能关系。

2.通过观察知道动能、势能的存在。

3.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4.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出影响动能及势能的因素

5.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出各因素对能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并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素材出示和教师引导,适当进行思想教育和学科渗透。

【教学重点】

1.观察归纳得出动能及势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功能关系

【教学用具】

干电池、多媒体课件,斜面,铜圆柱、铁圆柱,木块,橡皮泥,橡皮筋,刻度尺,不同的(粗细)

弹簧,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导线,开关,小灯泡。

【教学组织】

将学生分4人一组分为10个小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2分钟)

1.播放小鸟撞飞机新闻报道。学生观看。

2.师:小小的小鸟为什么会撞坏巨大的飞机?要搞清这一问题,我们要学习能量的相关知识。能量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八年级电学部分我们已正式接触过了。下面我们先来复习电学中能量知识。

二、功能关系(5分钟)

师:出示一节干电池。并提问:你怎样判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接入一个小灯泡,如果亮,就说明它存有能量。小灯炮发光,说明有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电流正在做功。

师:如果我们断开开关,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生:也有。如果把电路连通,会看到小灯泡发光,电流会做功,所以它也具有能量。

师:很好。从做功的角度来看,我们该如何判

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给出结论。完毕

师投影:1.现在正在做功。

2.现在没有做功,接通电路后,能够做功。

师:在电学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判断电源是否还存有能量,那么在力学中,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储存有能量呢?

师投影如下图片,并提问:请判断下列各图物体是否具有能量?

1.流动的河水2.黄山上耸立的巨石3.拉弯的弓

生思考与讨论。毕。交流

生1:流动的河水具有能量。因为它对竹排有力的作用,竹排又在力的方向上前进了一段距离,所以流水对竹排做正在做功。

生2:黄山上耸立的巨石具有能量。现在它虽然没有做功。但一旦从山上滚下来,就可以对其它的物体做功,所以它肯定具有能量。

生3:拉弯的弓具有能量。它现在虽然没有做功,但放手后,可以把箭射出去,对箭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

师:力学里我们又该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

有能量的?

生总结:也分两种情况:一、物体正在做功,肯定具有能量。二,物体现在没有做功,但条件改变时,如杲它能够做功,也具有能量。

师:大家请看教材中是如何判断的?

生找到并阅读: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师投影:一、功能关系: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师:刚才我们得出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要分两种情况。可是教材所给的方法中没提呀。问题出在哪儿?

生(沉默后):能够。

师:能具体点吗?

生:能够做功,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现在正在做功。

二、现在没有做功,但具有做功的能力。

师投影:“能够”的两层含义:

1.一个物体现在正在做功;

2.一个物体现在没有做功,但条件改变时,它具有做功的能力。

优质课教学设计资料《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巡检中学赵世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能关系。

2.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3.在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4.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迁移理解功能关系。

2.通过观察知道动能、势能的存在。

3.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4.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出影响动能及势能的因素

5.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出各因素对能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并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素材出示和教师引导,适当进行思想教

育和学科渗透。

【教学重点】

1.观察归纳得出动能及势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功能关系

【教学用具】

干电池、多媒体课件,斜面,铜圆柱、铁圆柱,木块,橡皮泥,橡皮筋,刻度尺,不同的(粗细)弹簧,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导线,开关,小灯泡。

【教学组织】

将学生分4人一组分为10个小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2分钟)

1.播放小鸟撞飞机新闻报道。学生观看。

2.师:小小的小鸟为什么会撞坏巨大的飞机?要搞清这一问题,我们要学习能量的相关知识。能量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八年级电学部分我们已正式接触过了。下面我们先来复习电学中能量知识。

二、功能关系(5分钟)

师:出示一节干电池。并提问:你怎样判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接入一个小灯泡,如果亮,就说明它存有能量。小灯炮发光,说明有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电流正在做功。

师:如果我们断开开关,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生:也有。如果把电路连通,会看到小灯泡发光,电流会做功,所以它也具有能量。

师:很好。从做功的角度来看,我们该如何判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给出结论。完毕

师投影:1.现在正在做功。

2.现在没有做功,接通电路后,能够做功。

师:在电学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判断电源是否还存有能量,那么在力学中,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储存有能量呢?

师投影如下图片,并提问:请判断下列各图物体是否具有能量?

1.流动的河水2.黄山上耸立的巨石3.拉弯的弓

生思考与讨论。毕。交流

生1:流动的河水具有能量。因为它对竹排有力的作用,竹排又在力的方向上前进了一段距离,所以流水对竹排做正在做功。

生2:黄山上耸立的巨石具有能量。现在它虽然没有做功。但一旦从山上滚下来,就可以对其它的物体做功,所以它肯定具有能量。

生3:拉弯的弓具有能量。它现在虽然没有做功,但放手后,可以把箭射出去,对箭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

师:力学里我们又该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的?

生总结:也分两种情况:一、物体正在做功,肯定具有能量。二,物体现在没有做功,但条件改变时,如杲它能够做功,也具有能量。

师:大家请看教材中是如何判断的?

生找到并阅读: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师投影:一、功能关系: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师:刚才我们得出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要分两种情况。可是教材所给的方法中没提呀。问题出在哪儿?

生(沉默后):能够。

师:能具体点吗?

生:能够做功,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现在正在做功。

二、现在没有做功,但具有做功的能力。

师投影:“能够”的两层含义:

1.一个物体现在正在做功;

2.一个物体现在没有做功,但条件改变时,它具有做功的能力。

【知识学习】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动能和势能教学目的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教具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教学过程 1.复习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2.引入新课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

能量越大。3.进行新课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防止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施行教学的主要根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WTT为大家搜集的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并能举例说明。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 1.麦克斯韦滚摆。 2.课本图1-7的装置,在弹____前加一弹簧。 3.单摆、皮球〔或乒乓球〕。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质量一定的物体的动能的变化? (2)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重力势能大小的变化?

〔演示钢球从斜槽滚下,斜槽倾角应尽量小一些,使钢球从斜槽滚下的时间尽量长一些,引导学生观察钢球竖直高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答复上述问题〕 2.新课教学 (1)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到,钢球从斜槽滚下的过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变快,动能增大,这个动能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答复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 问: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动能可不可以转化为重力势能呢? 演示滚摆〔将摆轮涂成黑白相间,使学生明显观察到转速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摆下降时,摆轮越转越快;摆上升时,摆轮越转越慢,并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情况,最后得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互相转化的结论。 (2)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互相转化吗? 演示课本图1-7〔程度槽末端加一弹簧,以使动能和弹性势能的变化明显显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钢球接触弹簧后,速度减小,弹簧压缩;弹簧恢复时,形变减小,钢球速度变大,但方向反过来了〔老师应指出:动能大小跟运动快慢有关,跟运动方向无关,因为物体向任何方向运动都能做功〕。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 1.可以改变倾斜度的斜面(或斜槽),质量显著不同的两个钢球(或金属滑块),木块一个,用以做课本图1-1的实验。 2.玩具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2.新课教学 (1)“能”是什么? 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当学生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教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 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 (启发学生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教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 (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显然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那么,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演示课本图1-1所示的实验。先说明钢球把平面上的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就越多,这是因为阻碍木块运动的摩擦力是一定的,推得越远说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钢球推木块前具有的动能越大。然后做同一个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的速度不同,得出:钢球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的结论;最后做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得出: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教师总结:运动物体的动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两个因素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提问:行驶的出租车和卡车,如出租车速度大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如出租车速度小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前一情况无法判断,后一情况是卡车的动能大)教师总结:动能由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决定,且是随任一因素增大而增大的。因此在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时:①当一个量相等,另一个较大时,则动能较大。②当两个量都较大时,动能亦较大。③当一个量较大,另一个量较小,则无法判断动能的大小。 最后说明: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是一个定性的粗略的比较,并不是数学上的按比例的变化。 (4)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初中物理专题动能和势能教案

动能和势能 一、新课引入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新课讲解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5篇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5篇 一份优秀的说课稿,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能力,更体现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认真程度,通过说课稿,教师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合理科学的规划使教学作用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1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二、教学准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动能和势能》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动能和势能》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情景导入 通过两则报道《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导入新课 播放几个画面:(流动的水能够推动竹排前行、被举高的重锤落下来可以把桩打进地里,被压弯的跳板可以弹起运动员 ),引入课题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观察,思考。 思考:下列三个现象 中都有哪些物体能够 做功? 从生活走向物理,特别 强调报道(一)中“车 窗飞出一只馒头”质量 之小,报道(二)中 “已经很慢”,为后面 研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 素做铺垫。有助于学生 练习生活猜想到“速 度”“质量”对动能大 小的影响 二、进行新课1.能量 复习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师演示:拉动木块 提问:有没有做功 根据课件展示:具有能量的事例。 打桩机上被举高的重锤落下来可以把桩打进地里 流动的河水能够推动木排做功 被压弯的跳板可以弹起运动员 提问:流动的河水、被举高的重锤空气)、被压弯的跳板等是否做功、对谁做功思考 思考,交流,回答问 题 使知识顺利迁移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 体,便于学生接受 师启发能说明什么物理 问题?通过自然现象,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 生的兴趣,为本节的学 习提供良好的精神状

了?从而引出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表示这个物体具有 能量。举出实例,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能量,能量的种类很多,从而引出最简单能量的初步概念。 (板书)1、能量 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越大。 能的单位:焦( J )引导学生对这些具有 能量的现象进行总 结,并从生活中找出 类似的现象 态。 2.动能 继续出示物体由于运动对外做功具有能量的图片 共同特点:它们的能量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 引导学生比较其共同特征(运动)得出动能的定义。 (板书)2、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学生思考,分析, 归纳出这类具有能量 的共同特征 ——运动 请同学小组内讨论举 出物体具有动能的实 例,找出生活中类似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 培养兴趣 避免盲目操作产生消极 心理

初中物理科学九年级《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第4节动能和势能(1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 2、知道重力势能及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了解弹性势能及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3、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了解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实例 重点难点:动能、势能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过程: 引入:图片出示“小鸟”、“飞机”,提问“两者有何联系?” ――小鸟撞飞机 报道:大飞机“害怕”小飞鸟(一) 飞机和飞鸟,一个是钢筋铁骨,一个是血肉之躯,鸟撞飞机岂不是以卵击石?然而,两者在蓝天相遇,飞机真的很怕小鸟。1912年,一只鸥鸟卡入一架飞机的操纵器后,飞机掉入大海,首开鸟毁飞机记 录。据统计,仅196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由于飞鸟撞击至少造成了78架民用飞机损失、201人丧生,250架军用飞机损失、120名飞行员丧生。国际航空联合会已把鸟害升级为A”类航空灾难。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事故呢?(未完待续)b5E2RGbCAP ――原来这都和动能有关 一、动能 ⑴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图示举例各种具有动能的物体(奔跑的狗、飞翔的飞机、转动的齿轮、漂荡在空中的热气球),并再由学生举例。 ⑵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提问: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物体的动能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试一试 将4枚相同的铁钉钉入木头内,保持相同的深度。 首先,让一个学生分别用两个质量不同的锤子以相同的速度敲击两枚铁钉,观察结果 然后,再让另一位同学用同一锤子分别以不同的速度敲击另两枚钉子,观察结果。 结论: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⑶动能的利与弊 报道:大飞机“害怕”小飞鸟(二) 当鸟与飞机相对而行时,虽然鸟的速度不是很快,但是飞机飞行的速度很快,这样 对于飞机来说,鸟的速度就十分快了。速度越快,小鸟的动能也越大,撞击的力量就会越强。如果是一 只1.8千克的鸟撞在速度为每小时700千米的飞机上,产生的冲击力比炮弹的冲击力还要大。所以一只 小小的鸟也能变成击落飞机的炮弹”。p1EanqFDPw 视频演示:台风、洪水、地震、泥石流等对人类的危害 再由学生举例说明动能其它的弊处和对人类的益处(如风力、水力发电,各种动力机械等)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课题】 【重点难点解析】;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动能与势能教学设计

动能和势能教案 陕西省凤县凤州初级中学葛荣 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静坐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静坐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平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平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习。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优质课教学设计资料《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巡检中学赵世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能关系。 2.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3.在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4.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迁移理解功能关系。 2.通过观察知道动能、势能的存在。 3.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4.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出影响动能及势能的因素 5.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出各因素对能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并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

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素材出示和教师引导,适当进行思想教育和学科渗透。 【教学重点】 1.观察归纳得出动能及势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功能关系 【教学用具】 干电池、多媒体课件,斜面,铜圆柱、铁圆柱,木块,橡皮泥,橡皮筋,刻度尺,不同的(粗细)弹簧,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导线,开关,小灯泡。 【教学组织】 将学生分4人一组分为10个小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2分钟) 1.播放小鸟撞飞机新闻报道。学生观看。 2.师:小小的小鸟为什么会撞坏巨大的飞机?要搞清这一问题,我们要学习能量的相关知识。能量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八年级电学部分我们已

正式接触过了。下面我们先来复习电学中能量知识。 二、功能关系(5分钟) 师:出示一节干电池。并提问:你怎样判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接入一个小灯泡,如果亮,就说明它存有能量。小灯炮发光,说明有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电流正在做功。 师:如果我们断开开关,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生:也有。如果把电路连通,会看到小灯泡发光,电流会做功,所以它也具有能量。 师:很好。从做功的角度来看,我们该如何判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给出结论。完毕 师投影:1.现在正在做功。 2.现在没有做功,接通电路后,能够做功。 师:在电学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判断电源是否还存有能量,那么在力学中,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储存有能量呢? 师投影如下图片,并提问:请判断下列各图物体是否具有能量? 1.流动的河水2.黄山上耸立的巨石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篇一: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动能和势能》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九年级物理教案-(教案)11.4_认识动能和势能

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 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 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教学重点:建立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能的初步概念。 小车、木块、重物、小桌、沙子、弹簧。 一、新课引入 人类生活、生产离不开能量。因此,我们就很有必要学习并了解一些有关能量方面的知识。 问题:根据你的认识与了解,能说说能量有哪些形式吗? 学生讨论回答。 指出:机械能是能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设问:到底什么是能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什么是能 1.演示实验: (1)运动的小车推动木块运动。 (2)被举高的重物下落将小桌子压入沙中。 (3)被拉伸的弹簧拉动小车运动。 2.分析、讨论: (1)运动的小车对木块、被举高的重物对小桌、被拉伸的弹簧对小车 做没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运动的小车、被举高的重物、被拉伸的弹簧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能量”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看教材图11-19中的情景,说出什么物体具有能量。 3.“能量”的概念: 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说物体具有能。 4.如何去判断能的大小: 举例讨论:下列哪种风具有的能量最大? (1)四、五级风能够推动帆船“逆水行舟”; (2)八、九级大风可以使大树“前仰后合”; (3)飓风能把大树连根拔起。 分析:你怎样判断能的大小? 总结: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就越大。 5.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J)。

九年级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

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

初中人教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18篇)

初中人教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18篇) 篇1: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67面、68面和69面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列举有能量的物体:被拦河大坝拦住的河水、从山上流下的瀑布。

3.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小组讨论: 现象: 1.静止的子弹没有杀伤力,而高速射出的子弹具有很大的杀伤力; 2.你能用手接住一飞来的乒乓球,但你不敢也不能用手直接接住一个飞来的铅球。 探究:影响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观察: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猜想: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实验:①将同一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大的,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越多,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进一步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②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初中八年级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通用4篇)

初中八年级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通用4篇) 初中八年级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范例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物理学上所说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单位是什么? (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单位的讲授做准备) (二)举例引题,建立能量、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 1、首先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如风能、水能、电能、太阳能、能源等,引入“能”这个概念。 2、从实例中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如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初三物理教案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初三物理教案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初三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 转化。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 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 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 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 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 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 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 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 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 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 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 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 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第二节 【课题】 【重点难点解析】;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 1)分析实例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能量的基本概念动能和势能,是研究能量转化和守恒的重要内容。动能和势能是做功的另一种形式表达,是研究能量变化的基础知识。 二、课标要求: 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三、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做功的相关知识,对于做功后产生的效果即是能量的转化并不理解。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分类概括的方式总结出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记住能的单位。 2.能利用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 3.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动能”“势能”两部分构成。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概念的引入均以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为基础。教科书先简单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动能、势能的存在。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其中涉及测量量的转换问题。教科书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实验是进一步认识势能的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加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教学重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六、教学策略 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接着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