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评析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评析

吴正宪是一位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她执教的平均数一课被认为是一堂优秀的小学数学课。以下是该课的课堂实录和评析。

一、课堂实录

1. 课堂导入

吴老师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平均分的资源。然后,吴老师展示了一张平均分的蛋糕图片,并问学生:“你们知道平均分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纷纷回答:“就是把一个东西分成几份,每份都是一样的。”

2. 讲授新知

接下来,吴老师让学生看书,并告诉他们今天要学习“平均数”。吴老师讲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她告诉学生,平均数是用来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比如这组数据是 10,20,30,40,那么它们的平均数就是 (10+20+30+40)/4=25。

3. 学生操作

吴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业本,告诉他们要用统计的方法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学生纷纷拿出笔和纸,开始计算自己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4. 课堂总结

吴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提醒学生平均数的几种写法。最后,吴老师鼓励学生多练习,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二、评析

该课的课堂实录体现了吴正宪老师教学的特点,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导入部分,吴老师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平均分的资源,这种开放式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

在讲授新知部分,吴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利用统计的方法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种授课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总结部分,吴老师鼓励学生多练习,并提醒学生平均数的几种写法,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

听课笔记吴正宪老师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學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分析 通过教学教案的目标、教学设计的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采用观察分析,独立完成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助的教学组织方式。 四、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初识平均数:使每行磁铁数相一样多 教师:请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现在,白板上有两行磁铁,个数不相同,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一行的数量一样多。 2.感知课题:整理班级图书角书架上的书 (1)学生思考:怎样整理?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我们整理的结果是,每层都有11本书。第一层的“11”本是怎么来的?是从本书比较多的第二层移上来的;第二层的“11”本是怎么来的?是把多的部分移到比较少的那层。这个“11”并不是每层原来的本书,那它是什么数呢?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3.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4.谈话引入。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5个) (吴正宪,全国知名数学特级教师, 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 (一)平均数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正宪平均数教学实录

吴正宪平均数教学实录 吴正宪“平均数”教学实录及赏析 2010-10-30 21:58:09| 分类: 名师教学实录|举报|字号订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平均数”教学实录及赏析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平均数”教学实录及赏析 不久前,有幸在仙桃市教科院组织的“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新课程教学艺术展 示暨教学专题报告会”活动中,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上的“平均数”一 课,深有感触。吴老师上的“平均数”一课,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 展的新理念。她从学生熟悉的,喜爱的拍球比赛活动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 情,让学生“在怎样比才公平”的问题情景中,从解决问题出发,初步建立平均数的 概念,再联系实际感悟生活中的“平均数”这一数学现象。向听课者展现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一、课前谈话,流露真情 师:小朋友们好~(深深地鞠躬) 学生可能好奇和陌生,也可能等的时间稍长了些,一时没反应。师:(诚挚地,真情地)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再次深深地鞠躬) 生:老师好~师:终于睡醒了,小朋友们,我姓吴,来自北京,见你们的第一句话应该说,对不起

了,原谅我。 生:没关系~ 师:这么宽宏大量~谢谢你们~今天吴老师上午从北京赶过来,北京的天气大雾蒙 蒙,所以飞机稍稍延迟了一会才起飞,到这里晚了,让你们等这么久,这是不应该出 现的事,请你们原谅我~ 生:好~ 师:谢谢,让我跟老师们说一句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应我们仙桃市教科院的邀 请,特别是秦院长多次电话跟我联系, 让我来向老师作汇报,那么今天呢,不管是什么 原因,迟到了,真的对不起,我再说一次,原谅我吧! (深深地鞠躬)谢谢老师们,谢谢! [作为一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吴老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谦逊,平和,真情,看不 出丝毫的娇柔做作,一切发自内心,令听者强烈感受到大师高尚的人格魅力。而对孩 子们,更是一种平等的态度。] 师:上课的铃声马上就要拉响了,大声地告诉老师们,上课好,还是玩好? 生:上课好. 师:好,玩好不好? 生:不好.

吴正宪经典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一) (一)平均数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吴: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吴: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老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二) 二分之一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1/2吗?”在学习1/2时,这个问题搅起了课堂的波澜。每个同学经过独立思考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两大阵营。正方、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 吴老师顺手递给一边一张圆纸片,宣布:“同意不同意都要提出问题,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这张纸可以折,可以撕。下面的同学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 讨论过后,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讲台前,吴老师对座位上的学生说:“我们请正方和反方的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吗?我们静静的听,然后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看那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这一半不是1/2?既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老师画勾?”大有先声夺人之势。 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这圆是不是两部分?” 正方:“是。” 反方:“这两半都是圆的1/2吗?” 正方:“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都一定是1/2呢?”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一) (一)平均数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吴: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平均数听课感受

听吴正宪老师的《平均数》有感 今天听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对比自己的课堂,内心十分触动。吴正宪这个名字在我们小学数学界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课堂上被她的博学、亲切、风趣所吸引,为吴老师那娴熟的教学技巧,深厚的教学底蕴,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她和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里所建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深深地折服。 吴老师的这节课,学生首先从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又从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一、课前谈话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通过吴老师亲切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谦逊的、真诚的好老师,让我们觉得好亲近,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学生们的距离。 二、情境导入 吴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拍球比赛入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也感觉到如果数量不相等,比较它们的总量是不科学的,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会发现将这些数平均分一分,求他们的平均数要公平些,从而让学生感觉到了平均数的作用和必要性。“那怎么平均分呢?”吴老师还是将问题“丢”给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他会发现“有几个人就分几份”。虽然比较通俗、稚嫩,但却道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吴老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倾听者的身份在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三、理解平均数

当估计五日游客的平均数时,一位学生估计的超过了最高数,另一位学生估计的小于最低数,于是老师让同学们准确计算,得出准确的平均数是1000…… “有的同学估计得差不多,1000,1100,1200,900,800,都不错。估计,就可以不准。不过,我还是想请估计2000、4900、5000的同学到前面来。” “同学们估计得都在1000左右,你们估计得稍远一些。能不能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你们是怎么估计得这么准呢?” “把你们的方法介绍给我们吧!” 同学们积极活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吴老师的尊重和鼓励真正走入了孩子们的内心,使我们值得学习的! 四、练习巩固 展示一幅干枯的土地画面。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吴老师拿出3千克的一袋水,继续说:“洗脸、喝水、做饭、洗衣服,一共就这么一点水。接着,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 出示算式:(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同学们进行了选择,形成了两种意见,吴老师请出两组代表发言。吴老师总是能抓住时机,善于引发学生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激发起思维的碰撞,自己找到错因。 吴老师也发自肺腑地说:“节约用水,从我们自己做起吧。”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评析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评析 吴正宪是一位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她执教的平均数一课被认为是一堂优秀的小学数学课。以下是该课的课堂实录和评析。 一、课堂实录 1. 课堂导入 吴老师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平均分的资源。然后,吴老师展示了一张平均分的蛋糕图片,并问学生:“你们知道平均分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纷纷回答:“就是把一个东西分成几份,每份都是一样的。” 2. 讲授新知 接下来,吴老师让学生看书,并告诉他们今天要学习“平均数”。吴老师讲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她告诉学生,平均数是用来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比如这组数据是 10,20,30,40,那么它们的平均数就是 (10+20+30+40)/4=25。 3. 学生操作 吴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业本,告诉他们要用统计的方法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学生纷纷拿出笔和纸,开始计算自己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4. 课堂总结 吴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提醒学生平均数的几种写法。最后,吴老师鼓励学生多练习,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二、评析

该课的课堂实录体现了吴正宪老师教学的特点,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导入部分,吴老师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平均分的资源,这种开放式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 在讲授新知部分,吴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利用统计的方法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种授课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总结部分,吴老师鼓励学生多练习,并提醒学生平均数的几种写法,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

吴正宪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吴正宪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在学术界,吴正宪比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学者,他在课堂上主张以学生为核心,把课堂教学视为一种文化传递,努力使教育更具有意义,促进学生的发展。他的课堂实录更是极具参考价值,仔细观察、研究它们,不仅可以收获意义,还能探索出更多具有教学和人生意义的秘密。 吴正宪比在课堂上把口头表达放在第一位,认为口头表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促进思维的建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他以“共享式口头表达”作为老师的教学方式,把口头表达充满知识、情感、价值观和思考角度,借助课堂让学生体验、思考、交流,实现课堂的真正意义。 此外,吴正宪比还强调课堂多样性,主张给学生多样的课堂体验,把学习的有趣性发挥出来,特别是在社会学科中,他把课堂开设成一个大家庭,把课堂嬉笑声分成小组,用游戏的形式实现学习的互动。 在吴正宪比的课堂上,他还介绍了一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当代教育”,让课堂中的学生充分体验现代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 生活与学习的本质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语言发展。 最后,吴正宪比还强调了多维度的学习,倡导以及时、有效、系统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综合学习,从而实现学习的最大化。 总的来说,吴正宪比的课堂实录的价值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让

我们看到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接受现代的文化,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研究吴正宪比的课堂实录对于教师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们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教育上的参考价值,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为他们提供更多有意义的教育。

吴正宪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吴正宪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吴正宪比是北京大学著名的教授,他的课堂活动总是备受瞩目。作为一位在学术界有威望的学者,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本文将介绍他的课堂活动,以及评价他的教学方式,以便发掘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意义。 首先,从吴正宪比的教学模式来看,他不喜欢僵化的备课内容模式,而是让学生自主性地探索,实施着“挑战式”的学习。他崇尚让学生从课堂中发掘有意义的经验,而不是忠实地掌握这些知识。因此他会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展示他们的思维,以及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记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固定方法。 其次,吴正宪比倡导真正的“学习型课堂”,既是指学习者和教学者协作探索,同时也指学习者自己有能力挖掘和运用知识结构。他强调,学习的本质是探索知识,需要花费精力理解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他会将学生带入课堂话题,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想象,然后帮助他们将这些想象转化为逻辑的表达。 此外,吴正宪比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他会创造一个有趣的学习氛围,安排各种活动,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他不断地激励学生要勇于挑战,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思路,以及鼓励他们自己创新。他还会紧密跟踪学生的发展,尊重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以便于学生能够发掘自己可能无法发现的东西。 最后,从吴正宪比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学生知识建构与

探索的重视。他的课堂是一个让学生们放飞想象、引导他们去探索的“活性”的氛围,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解答、创新思维的“发现”课堂。他之所以如此引以为豪,是因为他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仅仅掌握知识,而是能够从知识建构中发掘更多的知识。 总之,从上述评价中,可以看出吴正宪比的教学风格有着深层的意义,尊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探索有意义的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吴教授的教学模式具有革新性,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是学习者值得效仿和模仿的榜样。当学生决定步入教室时,我们会得到他们更加淡定,自信,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探索知识结构能力的提升,这些都是吴教授教学模式的最大成就。

打造经典——观摩吴正宪老师"平均数"一课的几点感想

打造经典——观摩吴正宪老师"平均数"一课的几点感想今天,我们有幸亲眼见证了优秀数学名师吴正宪老师以“平均数”为题开讲的课程。在这堂课上,老师用他独特的讲课风格,呈现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课堂景象,让全体学员感受到他传授给我们知识的威力。 在老师的讲课中,我们学习到了“平均数”的一些知识点:例如,在一组数据中,通过计算每个数据的和,来获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通过计算数据的积来获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如何求取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等。 老师举例说明,平均数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可以用来衡量一定的群体的特性。例如,可以利用平均数来研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可以利用平均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他还指出,平均数有可能因为异常数据点而产生偏差,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对推断和判断造成影响,导致判断不准确。 老师讲课时,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他不仅拿出黑板,还把教学用品上的实例作为例子,一个个来讲解,使学员能够更好的理解。受老师的讲解,学员们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而且还能自如运用,把它用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 通过这堂课,我对“平均数”有了更深入,更实质性的了解。老师以自己独到的见解,结合实例,精辟的说明,让学员们从多方面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运用起来也更加自如。 而且,我们还彻底洞悉了老师“打造经典”的精神:借助平均数,

可以对不同的状况进行比较、对比,从而更深入的了解被研究的对象,成为经典的精神,也是老师要传授给我们的精神。 最后,我想把老师说过的一句格言留作结语:“量入为出,照规矩办事。”这句话以简洁的话语点拨了所有人,更是老师想要传授给我们的,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做事才是最正确有效的。 今天的这次观摩,让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吴正宪老师所蕴含的“打造经典”的精神。

《平均数》教学反思15篇_1

《平均数》教学反思15篇 《平均数》教学反思1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一、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练习没有说完。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二、课的开始由于课件突然没有声音,有点紧张,有点浪费时间。其实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突发事件要灵活面对! 《平均数》教学反思2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

数学课堂中师生对话分析——以吴正宪老师教学“平均数”一课为例

数学课堂中师生对话分析——以吴正宪老师教学“平均数”一课为例 作者:孟晶文定琪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5年第8期 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300387)孟晶文定琪 [摘要]吴正宪是一位全国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平均数”是她最为著名的公开课之一。通过对吴老师课堂对话类型的统计和归类,总结出有效对话的功能及特点,使广大教师对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对话进一步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对话类型有效功能机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3-029 “课堂对话表现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和生我对话等多种形态”,其中师生对话是我国课堂对话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所谓课堂师生对话,指发生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教学交流关系,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受师生关系制约,旨在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与建构。”在这个定义下,本文所研究的课堂师生对话都是由学生回答、教师理答组成的完整提问回答环节。 一、课堂中的对话类型及数量 针对本课,我从教师发问的角度,将教师提问分为五种类型。如下表: 在本节课中,吴老师一共提出了118个问题,各问题数量和所占比例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这些问题以发散型和描述(事实)型问题为主,以判断型和推理型、探索型 问题为辅。同时,吴老师在课堂中有7次追问和2次转问,追问多以描述(事实)型问题为主,转问多以探索型问题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在这节课中,无论是提问还是追问,发散型问题和 描述(事实)型问题都是主要类型。 二、课堂中有效对话的条件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问题,这一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或有效程度 叫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借助这个定义,笔者认为课堂对话的有效性是指教师的提问不仅能够 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而且学生的回答也能够推动师生对话的良好进行。由于在师生对 话中,教师一般起主导作用,所以保证师生对话有效性的前提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在本文研 究的师生对话中,不包括课堂环境对提问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严谨,发问时机得当 在本课中,吴老师的提问语言清晰流畅,数学语言恰当准确。如“这个结果是个小数,它 是接近8这个整数还是接近9这个整数”的提问,吴老师强调结果是小数,同时强调“8”和“9”都是整数,这是对数字进行科学、准确的表达。而且,在这个提问中,吴老师清楚地表 达了什么是小数和什么是整数。这样针对不同的数有不同界定和指示的提问,方便学生作答和 理解,这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尤其重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发问过早,学生的思路会跟不上;发问过晚,则不会有启发思维的 效果。在本课中,吴老师无论是追问还是转问,都是在学生思考后提出的,这样既保留了问题 的完整性,又注重了问题的引导作用,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某种程度上说,发问 时机的选择是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和教学能力的反应。 2.提问的情境性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你不想跟平均数说两句赞美它的话吗”“馆长同志,你有什么办法吗”这种情境带入式和动态化的提问,首先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这样能在知识传授的基础 上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本课中,吴老师先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平均数和动态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知识 感到亲切,然后通过发散型问题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渗透教学目标的同时,体现了课堂 的德育功能。 3.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吴正宪平均数教学反思 -【完整版】

吴正宪《平均数》教学反思 以前,自己也曾经上过这节课,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出示例题分析条件问题引导列式计算总结规律:总数÷份数=平均数,规律出来以后,马上把它作为救命稻草,开始反复地、机械地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训练。训练题目是书上有什么就做什么,给什么就训练什么,从没有想过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掌握得非常熟练,解题正确率也很高。下课后,老师们握着我的手说:“吴老师,像您这样上课,学生学得太扎实了,考试成绩准保高!” 但是,一次课后测试却给了我当头一棒:“XX公司招工,月平均工资800元。结果一位员工在开工资时只拿到了600元,他状告公司老板不遵守承诺。请问,这位员工能赢吗”结果孩子们的测试正确率只有28%。28%!惊人的数字!我的内心再也不能平静,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为什么我紧紧抓住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进行教学,孩子们会解答书上的习题,却不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为什么被老师们一致认为的好课,测试结果正确率只有28%经过痛苦的反思,我终于明白:症结就在我头脑中的观念。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急于把规律抛给学生,因此我们教学的“桩”打在了数量关系式上,天真的地以为孩子只要掌握了这个数量关系式,就能解决求平均数的所有问题了。可是我们忽视了,忽视了孩子对平均数的理解,忽视了八、九岁的孩子他们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平均数这才是孩子们所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前面我们以成人的心理认知去设计的所谓的精彩教学其实对孩子来说是枯燥的、无意义的。讲了半天,练了半天,学生会做题,会考试,能拿高分,但是孩子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只

吴正宪老师上课《平均数》.doc

《平均数》教学实录 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特级教师吴正宪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平均数”的需要 师: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活动? 生:乒乓球、篮球、足球…… 师:同学们喜欢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受场地限制,我们做个拍球游戏。全班分成两个队,每队选一个代表,为自己队起个队名,写在黑板上。 师:怎样拍球?大家出个主意。拍完后怎么办? 生:每人都要拍。 师:每人都拍,拍完比什么? 生:每队选出拍得最多的两人,比一比谁拍得最多。 师:选一个代表拍,万一他拍少了,你甘心吗? 组织学生进行拍球比赛。在规定的时间,看哪一队拍球数量最多就得胜。每队来三位代表,每位选手拍5秒钟。选两名裁判员数数,教师记录在黑板上。实际拍的结果:1号选手:22、16;2号选手:21、18;3号选手:23、18。 师:请大家把自己队的总数算出来。板书: 22+21+23=66,16+18+18=52. 师:现在哪个队获胜?吴老师加入低分队.(师拍球,5秒钟拍16下) 师:现在合起来是68,重新看两队成绩。 原先获胜的学生:不公平. 师: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事,两个班人数不一样,比某一项成绩怎样才是公平的? 生:66÷3,就是用三人的和除以3…… 师:与68怎样比? 生:68÷4=17…… 师:17是什么东西? 生:17是每人拍的平均数。 师:1号选手,你拍了16个,怎么说是每人拍了17个? 生:17是平均下来的数。 二、结合数据,感知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师:17是16、18、18、16的平均数。22是另一队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队拍球的总体水平。 师:哪一队的总体水平的高一些?用自己的语言谈谈自己对平均数的感受. 师:17表示什么?1号选手拍了16个,为什么平均数是17呢? 师:怎么得到17? 生:把多一点的给少一点的,少的接受多的一些。 师:比总数不公平时,想出了一个平均数,你能对平均数进行评价吗? 生:很公平。 师:是谁把平均数带到了课堂?(着重表扬第一个说出“平均数”的学生) 三、引导拓展,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了平均数? 生:分苹果。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 LT

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一、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吴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我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我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

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平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我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我姓吴,来自北京,见你们的第一句话我应该说“对不起了,原谅我” 生:没关系师:这么宽宏大量,谢谢你们。今天吴老师上午从北京赶过来,北京的天气大雾蒙蒙,所以飞机稍稍的延迟了一会儿才起飞,就到这里晚了,让你们等这么久,这是不应该出现的事儿,请你们原谅我! 生:好 师:谢谢,让我跟老师们说一句话: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来向老师们作汇报,那么今天不管是什么原因,迟到了,真的对不起,我再说一次“原谅我吧谢谢老师们,谢谢! 师:小朋友们,上课的铃声马上就要拉响了,大声地告诉老师们,上课好还是玩儿好? 生:上课好 师:玩儿好不好? 生:不好 师:你们说的是实话吗? 生:是 师:让我说,玩最好,上课好不好呢?这事儿我们得体验体验,40 分钟以后你再来谈你的体会, 好吗? 生:好 师:时间已经很晚了,我就不再多介绍了。一会儿呢小朋友就可以了解吴老师,吴老师呢,也

会认识在座的每一位小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商量商量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 师:批准啦? 生:批准了。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小朋友们好,请坐。 、情境导入 师:我们从这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这边的同学算一队。那么我说这边的同学算甲队,甲队的同学向老师挥挥手。好极了,那这边的同学呢是乙队,乙队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记住了,好 啦,我们首先要搞一个拍球比赛,在规定的时间里看看哪一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一个队为胜利队,听清了吗? 生:听清楚了吗? 师:假如把球给了你,你拍完了怎么办? 生:给她 师:你拍完了呢? 生:我拍完了给我后面的一位同学 师:就传呀传呀,然后把你们的总数怎么办? 生:加起来 师:求岀来,对吗?

听课笔记吴正宪老师

听课笔记吴正宪老师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學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分析 通过教学教案的目标、教学设计的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采用观察分析,独立完成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助的教学组织方式。 四、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初识平均数:使每行磁铁数相一样多 教师:请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现在,白板上有两行磁铁,个数不相同,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一行的数量一样多。 2.感知课题:整理班级图书角书架上的书 (1)学生思考:怎样整理?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我们整理的结果是,每层都有11本书。第一层的“11”本是怎么来的?是从本书比较多的第二层移上来的;第二层的“11”本是怎么来的?是把多的部分移到比较少的那层。这个“11”并不是每层原来的本书,那它是什么数呢?像这样把几个不同

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3.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4.谈话引入。 教师:这次段考我们班数学平均分是72分,老师想问问,你的实际成绩是多少?和班级平均分有差别吗?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2.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分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14+12+11+15)÷4=13(个)。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片段讲解学习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片段 (一)平均数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

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 :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吴: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 吴: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吴正宪平均数教学设计

吴正宪平均数教学设计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